特殊儿童教学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特殊儿童教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特殊儿童教学

特殊儿童教学范文1

1提高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

特殊儿童由于在视力、听力、运动能力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因而不能够正常的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学习能力普遍受到了较大的限制。但是他们也有着旺盛的学习需求,需要获得教师的指导以及同学们的帮助,这样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教师可以引导特殊儿童对绘画材料与绘画方法进行具体的认识与学习,对客观事物进行具体的感受,以此帮助特殊儿童树立学习意识,提高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认识到个人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例如,教师可以根据特殊儿童存在的不同问题展开多种形式的绘画教学活动。比如,对于存在听力障碍的特殊儿童,教师可以引导其对不同的颜色进行认识。比如,可以分发给学生不同的蜡笔,让学生描摹一定的物体,从而对冷色调和暖色调的不同类型的颜色进行具体的认识;又比如,对于精神狂躁的特殊儿童,教师可以引导其对客观事物展开全面的观察,提高学生心理的专注力。比如,教师可以与学生交流“我们今天来学习描绘春天的景色怎么样?”对此,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展现春天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景象,让学生思考“我们可以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哪些事物?我们可以发现这些事物有什么特点呢?”学生由此能够沉浸在春天的美好景象中,从而获得内心的宁静,并有意识的对春天的景象展开多角度的观察。比如,可以发现柳树的枝条是随风摆动的;燕子是在高空中盘旋飞翔的;溪水是十分清澈的。从而有效提高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给出一些相似的事物,让学生进一步展开较为深度的学习活动。比如,可以同时在多媒体上呈现出春天和夏天情景的图片。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两幅图片中有哪些共同的事物?有哪些不同的事物呢?”学生可以展开充分的观察活动,突然发现两幅图片中都有柳树,花朵和小鸟这些事物。但在春天景象的图片中,柳树的枝条更为嫩绿,而夏天景象的图片中,柳树的枝条略微有所枯黄。学生可以将观察到的这些结果描绘的图画中,进一步提高创作的特色。通过这些方法的实施,学生能够对各种事物展开具体的观察,从而具备强烈的学习意识,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2提高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

特殊儿童由于在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而普遍缺乏与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交流活动,让学生针对绘画表现出自己的观点,并对善于表达的学生进行鼓励与称赞,以此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让学生树立团结集体的意思,更好地融入社会与生活。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一定的重组,使其形成相应的交流与互动小组,以小组为单元来运用绘画艺术疗法来开展相关的实践探究工作。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讨论和互动,从而提高人际交流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获得他人的帮助和支持。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相应的绘画任务来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比如,可以让学生对本地区的风景以及人物进行描绘,尽可能全面的展现本地区的风土人情。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我们是不是需要相互合作呢?”学生由此能够产生相互配合的意识。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组建成绘画小组,展开具体的绘画活动。比如,在小组中,一些学生可以负责对本地区的生活场景进行观察,搜集与居民楼、饭店、健身馆等有关场所的绘画资料;一些学生可以负责对本地区的自然场景进行观察,收集与花园、树林,有关的绘画资料。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相互交换绘画资料,并商讨具体的绘画方法。又比如,教师可以让绘画技术相对不足的学生与绘画技术较为优秀的学生展开交流,学习绘画经验。比如,一名学生可以提出自己在画面的结构设置上存在着困难,另一名学生可以辅导其根据事物的具体特点来进行画面结构的设置。在绘画完成之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共同回顾绘画的过程,对各自绘画中出现的问题和取得的成果进行评定。对此,学生能够与同学进行充分的交流,对他人表述的内容进行接纳,对自己的绘画方式进行进一步调整。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能够学会与他人进行友好的交流,从而提高人际交流能力。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以绘画为话题,展开多种形式的交流,从而有效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对于相应的绘画活动,教师要加强相应的指导,帮助学生发现更多的绘画问题和实践问题,运用所讲解的知识和技能来进行解决,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教师要用发现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变化,让学生认识到提高互动交流能力,养成互动交流习惯的重要性。

3提高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

特殊儿童由于生理和心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而在内心中容易存在着自卑、消极、暴躁的状态,容易形成不健康的人格,阻碍自身的发展。因此,教师还要注重通过绘画来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提高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让学生对自己进行深度的认可,对他人进行深度的接纳,帮助学生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山水画教学来对学生进行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可以通过绘画工具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比如,可以让学生自主运用毛笔进行绘画练习,并与学生交流练习的感悟。学生能够发现毛笔的运用具有高度的技巧性,不能够在短时间内进行快速的掌握。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毛笔的各种运笔方法进行了解,从而帮助学生体会到毛笔这一种绘画工具对于个人专注力的高度要求,从而帮助学生形成专心致志的态度,有效消除学生在存在的急躁、暴躁状态。又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绘画作品进行展览。之后,可以有意识的发掘学生在绘画中表现的优秀之处,对学生进行称赞,以此让学生体会到他人对自己的认可,在内心获得成就感,消除自卑心理,提高学生的信心。同时,教师还可以与学生进行绘画合作活动,让特殊儿童在合作的过程中进行个人情绪的有效管理。比如在进行山水画的创作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和自己分别承担相应的创作内容。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会给予完成创作的任务,因而产生出一些浮躁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放慢创作的节奏,尽力追求将山水事物描绘出生动形象的感觉,从而让学生产生向自己学习的意识,让学生保持平和的心理状态。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绘画活动,让学生有意识的发现自身在心里中存在的问题,并借助相应的活动特点来消除学生存在的各项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4提高学生的放松能力

特殊儿童由于生理和心理条件的特殊性,在日常生活中普遍会受到家长的过度管束,不能够充分进行自主放松活动,幼儿会与生活和社会产生一定的隔离感,从而造成很多的心理问题。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和自然界中展开写生活动,让学生从多种环境中对生活和社会进行多方面的体验,从而有效消除孤独感,进行乐观成长。对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展开多种写生活动。比如,一些特殊儿童长期生活在家庭中,会产生出烦闷的感觉,同时,这些学生对于城市中的各种建筑物充满着探索的兴趣。教师可以和家长陪同学生进入到城市中的各个场所,让学生展开写生活动。比如在游乐场中,学生可以对各种游乐设施进行描绘,也可以对各个游客进行描绘,从而感受游乐场中的丰富乐趣,有效消除悲观抑郁的心理状态。又比如一些特殊儿童对于郊区的风景充满着感受的兴趣。教师可以带领特殊儿童来到郊区中,对郊区中的花草树木,天空中的云彩进行写生。同时,还可以与特殊儿童进行一些游戏,让特殊儿童对游戏的过程进行描绘,进一步丰富写生的内容。在写生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让特殊儿童表达出自己心中的苦恼,并借助城市环境和自然环境,对特殊儿童进行开导。比如,一些存在智力障碍的特殊儿童,会对于自己的智力问题产生出一些自卑心理。教师可以引导特殊儿童对城市中的各种事物进行辨认,对行进的方向进行辨别,并将这些事物描绘在图画中,以此让特殊儿童有效提高空间思维能力,消除自卑感。又比如一些特殊儿童,由于身体残疾,不能够进行过于剧烈的运动。教师可以与学生在运动场中进行小幅度的运动活动,并鼓励学生将这些内容描绘在图画中,以此让学生进行身心的放松,消除自卑心理。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教师能够引导特殊儿童通过多种类型的写生活动进行升星的,充分放松促进特殊儿童获得健康成长。

5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

特殊儿童的学习活动以及思维活动和普通儿童有很大的不同,他们的注意力更难得到集中,学习习惯难以得到养成。而运用绘画艺术疗法可以对其进行更好的干预,提供更加广泛的帮助,使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在绘画的过程中可以思考自己所绘画的内容以及所需要呈现的效果,并且和教师进行深入的互动交流,获取更多的指导和帮助,也会和其他特殊儿童进行交流和互动,共同探索绘画的过程。这极大的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养成了学习交流的好习惯。教师在带领着学生进行“美好的一天”的主题探究活动时就会鼓励特殊学生运用绘画的方式来对自己一天的活动流程进行记录,对于起床、穿衣、刷牙、洗手、吃饭、上活动课、午休、进行室外游戏、开展总结和互动活动进行更好的反馈,思考这一详细过程。教师会让学生运用手中的画笔来进行记录,形成一系列绘画简图。同时教师还会鼓励学生运用简单的文字来进行介绍,形成具体的学习成果和思维成果。在此过程中,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都得到了培养,体现了绘画艺术疗法的应用价值。

6提高学生的总结与反馈能力

绘画艺术疗法在实践运用的过程中会形成一系列成果,教师需要针对这些成果来带领特殊儿童进行一些总结活动,并且在无形之中可以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总结与反馈能力。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不断的进行总结和巩固,这样才能提高整体的培养效率。在运用绘画艺术疗法开展特殊儿童干预研究时,需要不断的进行总结工作和反馈工作。同时教师要将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做总结活动的主要实践者,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总结与反馈的能力,完成相关的总结任务。特殊儿童存在各种各样的学习问题,受到先天因素的限制,如难以集中注意力、难以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而不断的进行总结和反馈活动,可以帮助特殊儿童认识到自身的问题所在,在教师以及其他同学的帮助下来进一步的解决问题。特殊儿童会互相帮助,互相支持,认识到他人的优点以及自身的不足。进一步提高总结能力以及交流互动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班级人员组成的实际情况以及特殊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评价小组的划分工作,组织特殊儿童来进行讨论活动和正式的人员分配活动。确保所有的特殊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形成相应的评价小组。各个小组的学生应当基于这种形式来进行小组式的评价和总结活动。可以让特殊儿童对小组内其他学生的绘画艺术疗法的运用情况进行评价,对于所形成的一系列绘画作品进行评比,并且在小组内推选出最优秀的绘画作品。由教师进行进一步的评价和总结指出其中的问题,进而提高全体学生学习的效率。教师只有让学生不断的进行总结和反馈,加强相关的训练工作,才能在无形之中提高学生的总结与反馈能力。教师应当根据小组评价的结果来进行下一阶段教学方向和内容的探索工作,并且将评价的过程和成果进行总结,形成系统性的记录,这样会为期末考核评价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特殊儿童教学范文2

文章从特殊教育及律动教学的概念入手,阐述了特殊教育律动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和内涵,分析了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律动教师的职业素质现状,从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校本培训与自身发展并重的角度提出了提升律动教师职业素质及内涵建设的途径。

[关键词]

特殊教育;律动教育;教师职业素养

在新时代下,尤其是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律动教育作为特殊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提升律动教师的职业素质,加强内涵建设,不仅能够提升律动教学的效果,而且能够帮助特殊儿童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对特殊儿童的成长有积极的影响。

一、特殊教育及律动教学的概念

特殊教育是指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模式和教学设备等多方面做出针对特殊儿童的修改、设计与编排,以适应特殊儿童的学习习惯、目的与要求,最大限度地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取技能,完善人格,最终适应社会,成长为有用之才。特殊教育在我国起步时间较短,在实践方面取得的成果不多。大力发展特殊教育,提升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素质,加强特殊教育教师的内涵建设,对提升我国特殊教育水平有着重大意义,将有更多的儿童从中获益。律动教学是指系统地、有计划地组织特殊儿童开展律动教学活动,以矫正或补偿特殊儿童的身体或心理的缺陷,促进特殊儿童身体和心理各方面实现健康的、全面的发展。律动教学的主要教学活动有舞蹈、基本体操、音乐和游戏等,能够让特殊儿童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体验情感,培养素质。教师作为律动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和引导者,其职业素质决定了律动教学的效果。高素质的律动教师是特殊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是推动特殊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特殊教育律动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及内涵

1.渊博的知识。作为一名律动教师,需要具备渊博的知识,不仅包括专业知识,还应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美学和社会学等相关知识。律动教师应保持时刻学习的态度,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使自己在学生面前有威望,得到学生的认可。特殊儿童不同于普通儿童,大多数在生理或心理上有缺陷,需要律动教师在教授知识、传授技能时有更多的激励、鼓舞。这就对律动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律动教师拥有广博的知识,能够引导学生发展具体和抽象思维,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对特殊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2.正确的动作示范。作为一名律动教师,正确的动作示范能力对律动教学非常重要。正确的动作示范将教师的知识、技能与身体相融合,直观地展现教师的职业技能,是衡量律动教师职业素质的重要因素。正确的动作示范能够提高律动教学效果,律动教师以正确的动作示范和富有感染力的表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觉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一名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是面对特殊儿童的律动教师。特殊儿童在身体或心理上有一些缺陷,在学习知识与掌握技能等方面比正常儿童慢,这就更加需要律动教师以耐心、热心、积极的心态教育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让律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耐心的态度教育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当学生犯错时,以鼓励取代批评,以包容的心态进行日常教学活动。这样特殊儿童才能够在一个包容、积极、乐观、向上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对他们的未来大有益处。

4.科学的教学管理能力。科学的教学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作为一名律动教师,需要具备高水平的教学组织能力,有效掌控课堂,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科学的教学管理能力能够让律动教师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进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有所收获。尤其是面对特殊儿童,他们的接受能力差,学习效率低,更考验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当学生认真学习时,教师应当及时表扬,对影响课堂纪律和教学进度的学生,教师应当与学生一起,找出原因并帮助其改正。

三、特殊教育律动教师职业素质现状

1.职业感不够强烈。职业感是教师最根本的素质,是指教师对事业拥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作为一名特殊教育教师,在热爱教育事业的同时,更应有为特殊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敬业精神。强烈的职业感能够让教师更加热爱教育事业,也更容易从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特殊儿童的缺陷和障碍使其更加需要教师的关爱和教育,成功的教育能够帮助特殊儿童正视自己的缺陷或障碍,更好地适应自身与社会,教师也能够发现职业的意义与价值。与普通教育相比,特殊教育是一项艰辛的工作,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职业感,才能更好地胜任这份工作。目前,特殊教育律动教师的职业感并不十分强烈,大部分教师只是将其视为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工作动力主要来自于生存需要,只有少部分人认为工作能够体现自身价值。大多数特殊教育教师认为假期长、压力小,或者没有更好的选择,迫不得已才选择这份工作。由此可知,律动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不高,缺少职业理想,职业感不强烈。

2.专业知识相对不足。特殊教育对专业知识要求比较高,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教育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还需要具备特殊教育知识。目前,大多数特殊教育律动教师的教学实践水平较高,能够掌握相关教学技能,完成日常教学活动,但专业知识相对不足,主要体现在特殊教育理念和特殊教育专业知识方面,尤其是科研能力较差。一部分特殊教师没有学习过特殊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入职后的专业知识培训较少,在教学工作中更是追求教学工作的熟练化,加之平时工作繁忙,没有时间阅读相关书籍。此外,有关特殊教育的课题研究成果比较少,科研层次低,律动教师参与科研的主要动力是评职称,绝大多数不会主动参与科研工作,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参与科研。

3.教学能力仍需提高。特殊教育律动教学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比较高,要求教师在掌握科学的教学理论体系后,能够因材施教、启发引导,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良好的律动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符合学生发展水平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控制课堂,有计划地完成教学目标。特殊教育律动教师应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能够根据特殊儿童的身体和心理特点,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科学的课堂设计,同时具备一定的观察力、号召力和感染力。目前,特殊教师律动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是很高,律动教师的课堂设计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相对较强,但因材施教的能力则稍显不足。这主要与特殊儿童的个人差异较大有关,律动教师的精力有限,无法根据每一个特殊儿童制定出不同的课程设计。

4.心理素质有待提升。特殊儿童作为弱势群体,在物质和精神上都没有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应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促进教学活动,提高自身的律动教学能力。例如,沟通感悟能力,通过多种手段与特殊儿童进行沟通;交际能力,争取学校和社会的支持;合作精神,与家长、同事和学校领导之间进行合作;心理承受能力,积极应对高强度的工作。律动教师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特殊儿童的素质状况,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律动教师的总体心理素质较强,但是面对特殊儿童,需要具备更强的心理素质,以满足特殊儿童的发展。

四、特殊教育律动教师职业素养及内涵建设的途径

1.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要加强律动教师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促进律动教师的职业素养及内涵建设。教师职业素养建设需要经过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使教师在上岗之前掌握相应的教育知识与理念,入职之后通过在职教育转变角色,增强职业感,强化知识,提高教学技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特殊教育律动教师。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构建完整的特殊教育教师培养体系,有利于提高律动教师的职业素养,促进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

2.运用专业语言艺术及手势语。律动教师的教学活动通常会涉及学生的形体和动作训练,教师应运用专业语言艺术及手势语,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语言艺术包括口头表达能力、手势表达能力和肢体语言表现力,专业的语言艺术能够使教师更好地讲解知识、表达意思、传递感情。在律动教学的动作教学中,主要涉及动作的构成、动作的要点和难点、实施方法和手段,律动教师需要实现口语、手势语和肢体语言的相互配合,准确表达意思,生动形象地展示动作。专业的语言艺术能够增加学生对教学的兴趣,启发他们的思考,激发他们的潜能,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3.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特殊教育律动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应当积极学习特殊教育理论知识,并切实运用到日常教学实践活动中。理论知识是指导律动教师教学实践活动的准则,律动教师应当学习先进的特殊教育理论知识,了解特殊儿童的学习需求,运用符合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成为特殊儿童的知识传授者、技能培养者、道德培育者和良师益友,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特殊儿童的成长与发展。

4.校本培训与自我发展并重。特殊学校应当积极开展校本培训,结合校内外的各种优势资源,结合教学实际,促进律动教师的职业素质培养和内涵建设。同时,律动教师应当注重自身发展,以积极的态度提升自我素质,自觉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律动教师可以通过校本培训、在职研修、与他人沟通合作、教学反思等途径,提高个人职业素养。特殊儿童在身体和心理上有缺陷或障碍,他们理应受到更好的教育和更多的关注。律动教师作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中的一员,其职业素质和内涵建设直接关系到特殊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应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以及学校层面和教师个人的重视,采取多种途径加强教师职业素质和内涵建设,从而推动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

作者:彭琳 单位: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程婷婷.浅谈聋生律动教学的实践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3(2).

[2]陈璐.现行律动素质教育教学随想[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38).

[3]付文香.提高特教教师素质的实践和思考[J].都市家教月刊,2010(4).

[4]王辉,熊琪,李晓庆.国内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研究现状与趋势[J].中国特殊教育,2012(6).

[5]王淑荣,邢同渊.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素质培养问题与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4(13).

[6]李晓娟,王辉.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的基本要素与特征[J].现代特殊教育,2014(5).

特殊儿童教学范文3

关键词:融合教育;学前教育;学前特殊教育;发展策略

201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全纳教育,使每一个残疾孩子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除此之外,《计划》明确指出“要积极发展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儿童学前教育,各地要将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纳入当地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列入国家学前教育重大项目,支持普通幼儿园创造条件接收残疾儿童,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和有条件的儿童福利机构增设附属幼儿园(学前教育部)。”[1]这一举措既表明我国特殊教育发展方向与国际特殊教育发展趋势的一致。鉴于此,在我国,学前特殊教育也引起了政府的重视。为推进学前特殊教育的发展进程,2017年5月1日起施行的《残疾人教育条例》第四章学前教育第三十一条就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积极采取措施,逐步提高残疾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比例”的目标。其中也确定了以下措施: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民政部门等有关部门应当支持普通幼儿园创造条件招收残疾幼儿;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和具备办学条件的残疾儿童福利机构、残疾儿童康复机构等实施学前教育。[2]这一政策的推行表明了我国政府对学前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有所提升。然而关于我国学前特殊教育的现状研究很多,但在发展对策上的探索仍有待提高。因此,面对融合教育对我国学前特殊教育发展带来的挑战与困境,为改善学前特殊教育发展现状,提升教育发展质量,文章主要从幼儿园和幼儿教师方面,进行探讨了在融合教育背景下我国学前特殊教育的发展策略,帮助特殊儿童更早、更快的融入普通儿童的社交环境。

一、融合教育给学前特殊教育带来的考验

融合教育是面向全体儿童的教育。1994年的世界特殊教育大会首先重申了《世界人权宣言》提出的“每一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进而通过的《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中规定:“作为全纳性学校应该接纳所有的学生,而不考虑其身体、智力、社会、情感、语言及其他状况。”[3]由此可见,融合教育为特殊儿童提供了可接受教育的机会。1990和1994年国家分别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残疾人教育条例》中以法律和法规形式对随班就读予以规定。此后,随班就读成为我国推行融合教育的主要方式。[4]但是融合教育并不仅仅是为特殊儿童提供入学的机会,而且要求保证所提供教育的质量水平。因此,在这种融合教育的背景下,对我国学前特殊教育的挑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幼儿园融合环境的创设

在融合教育的主流背景下,幼儿园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否自觉接纳特殊儿童。这里自觉接纳特殊儿童不只是让特殊儿童进入普通幼儿园,也包括让他们享受和普通幼儿同样的教育,形成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观和教育活动,这里的儿童是包括特殊儿童在内的所有儿童。第二,是否创设适合特殊儿童的融合环境。幼儿园的建筑安全性和楼层的高度,占地面积的使用和户外活动区域的规划,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是否满足特殊幼儿的需要。第三,管理方式是否满足特殊儿童的需要。在特殊儿童的安置方式上,根据特殊儿童的障碍类型和障碍程度,是否需要资源教室辅助教学。家长的参与是保障特殊儿童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与家长合作教育?如何让家长参与到特殊儿童个别教育计划?这些都是幼儿园融合教育所要面临的挑战。

(二)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特殊儿童被纳入普通幼儿园,幼儿之间的差异就会增大。幼儿教师将会面临如下考验:第一,教师的融合教育观念和态度。特殊儿童作为人,享有人的基本权利和平等的受教育权。已有幼儿教师对融合教育态度和幼儿园融合教育现状等等研究表明,幼儿教师对特殊儿童类型存有差异性的接受态度,幼儿教师较容易接受言语与语言障碍、学习障碍以及肢体障碍的儿童,而较难接受情绪与行为障碍以及多重障碍儿童。第二,教师的融合教育知识结构。教师的知识结构不能仅停留在普通幼儿的领域,如何了解特殊儿童的身心特征,如何发现并满足特殊儿童的身心需要,以及如何与特殊儿童正常的沟通和交流,如何为特殊儿童设计适合的教学活动,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对教师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提出一定的挑战。第三,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在融合教育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幼儿的身心特点和教学计划,统筹安排学习目标和教学进度,为特殊儿童制定个别教育计划,实施适合于各类儿童健康发展的教学方法。面对不同障碍类型的特殊儿童,也要掌握一定的教学技能和沟通技能,比如盲文、手语等。

(三)幼儿同伴接纳态度的转变

融合教育既给特殊儿童提供了正常化的学习环境和机会,但是这样的环境也对他们提出了挑战。当今社会对特殊儿童的歧视态度未发生根本性改变,特殊儿童在融入普通学校的环境中仍然承受着被排斥感,甚至拒绝融入普通幼儿园,面对生活中与普通儿童相处学习的处境,就需要他们调节自己的心态,主动适应环境,并不卑不亢地与普通幼儿合作学习,共同处理生活游戏中的困难。而作为普通儿童,融合教育不仅帮助他们认识世界的多样性,也为他们认识人类的差异性提供一个机会。除此之外,对幼儿在学前期道德价值观的形成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因此,融合教育是特殊儿童如何融入普通幼儿园和普通儿童如何接纳特殊儿童共同需要面对的挑战。

二、学前特殊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

从目前融合教育视角下学前特殊教育的相关研究中,发现我国以随班就读的学前特殊教育面临着融合理念、资金投入、师资培养、家长支持等方面的诸多困境,影响着学前融合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融合教育理念缺乏

融合教育在国际上盛行,是基于平等自由、尊重差异、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在此基础上,从人权和平等的角度强调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然而目前,我国在学前特殊教育发展中融合教育理念仍然有所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把特殊儿童视为需要同情和帮扶的弱者。这容易导致有些轻度障碍的特殊儿童产生自卑感,不利于这类特殊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第二,幼儿园缺乏权利意识。通常认识不到特殊儿童享有和普通儿童同等的基本权利,尤其是受教育权,在儿童入学的过程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第三,教师过于注重教学效果的呈现。没有根据特殊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加强对特殊儿童的专门练习,超越特殊儿童身心承受的能力,这样反而会出现反面效果,不利于特殊儿童的生态化成长。

(二)教育经费投入比例不平衡

我国财政投入是特殊教育经费的最主要来源,但在学前特殊教育方面却没有得到与之相匹配的特殊教育经费。我国专门服务于学前特殊教育学生的资源教室或资源中心数量有限,而且康复设备设施应用率较低。长期以来我国的幼儿教育财政投入只占整个教育经费投入的1.2%—1.3%,学前教育中特殊儿童教育的资金投入要比普通学前儿童的教育经费要高,然而现在的投入比例在整个教育中比较低,经费投入比例失衡是影响学前特殊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学前特殊教育中的教学设施不足,教学设备配置较低会影响特殊儿童的康复训练。

(三)师资培养存在不足

学前特殊教育教师是提高学前特殊教育质量的关键,关系到特殊需要儿童的长远发展,目前,据调查研究显示,学前师范生对特殊幼儿融合教育的态度比较消极,是否学习过融合教育或对特殊教育课程对特殊幼儿的接纳态度有着显著影响。学前特殊教育在职教师队伍中,有部分教师仅是学前教育专业,对特殊教育认识不够,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采取和普通幼儿一样的教学方法,可是这样的教学措施并不一定适应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特征,导致出现适得其反的教学效果。实践能力欠缺,主要表现如下:1.缺乏独立的特殊儿童观,不能较好地尊重差异进行个别化教育。2.特殊教育教师职前专业认同感较低、专业知识不够坚实。3.教师不注重自身教学的反思评价,对特殊儿童实施教育评估的能力不足。除此之外,教师性别比有所差异,女性教师居多、男性教师偏少,这对教学安全问题有所影响。由于教师专业能力较弱,教师培训力度又小,师生比例失衡,教师的教学效果往往不能满足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的需要。

(四)家长的支持力度低

关于特殊儿童家长,一方面,不愿承认孩子的特殊性,以致错过了孩子可以干预康复的关键期,导致残疾幼儿在某些器质性障碍方面,产生器官萎缩、功能丧失。而且认为在普通幼儿园中,孩子会受到同龄人的嘲笑冷落。另一方面,家长把孩子送到融合幼儿园,就把孩子的一切发展都交给幼儿园,家长较少参与幼儿的学习进程中,对儿童的评估测试也没有向老师咨询结果要求解释,造成老师和家长之间对儿童的教育难以达到一致性,影响了特殊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学前特殊教育发展策略的构想

以融合教育为导向,以生态理论为基础,关注以特殊儿童为中心的生态主体与周围环境的多元支持,[5]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前特殊教育发展策略提出构想。

(一)融合教育理念———指导思想

转变对特殊儿童的观念,营造宽容、接纳的社会环境,深化社会大众对学前特殊儿童的认识。首先,从发展的幼儿观来看,遵循幼儿身心成长的规律,关注幼儿生长敏感期。学前期是儿童认知、技能、情感等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因此针对学前特殊儿童在学龄前的教育更是有利于弥补其缺失的功能、发展其潜力。[6]而特殊儿童在某些个体机能有所丧失,并不能否认其他机体功能的正常发挥。其次,幼儿园增强特殊儿童权利意识。保障特殊儿童的受教育权是其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2014年1月出台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提出的“全面推进全纳教育,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接受适合的教育”也着重强调了实现保护特殊儿童受教育的权利。最后,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面对有差异性和特殊性的儿童,教师应该遵循特殊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更新教育观念,给予适度的教育材料,安排适宜的教学进度,转变对特殊儿童的消极态度,为学前特殊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融合环境是发展学前特殊教育的关键。

(二)教育经费保障———发展前提

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经费支持,尤其是特殊教育的发展,资金的保障是发展的前提,因为我们特殊儿童教育需要的教育资源不同于普通儿童所需的教育条件,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特殊性实施特殊的教育方法。特殊的教育支持。在特殊的教育工具上,譬如听障儿童在器质损伤不大的情况下可以佩戴助听器,助听器的花费很大,这就需要政府的帮助支持才能满足需要。在教育环境的设置上,为了保障特殊儿童的安全,在室内室外环境都尽量避免尖硬材质的建设,房屋装修材料也要环保干净,以免儿童误食影响生命安全。所以,首先在学前特殊教育中总的投入要加大,根据国家GDP的增长速度及财政支出的总额,增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在学前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保障学前特殊教育正常有序的发展。教育经费的投入结构要合理。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比例要均衡。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投入比例占全国应该较低,因为当地政府的经济发展较好,有能力提供更多的教育资金。而在西部经济发展欠缺的地区,国家要增加经费投入比例以环节地区发展慢资金短缺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农村学前特殊教育的发展,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当然还可以提倡东部带动西部,以发达地区帮助扶持西部欠发达地区。扩大经费来源渠道。鼓励民办特殊学前教育,建立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社会各种力量基金投入为辅的原则,通过多种形式像宣传、募捐等方式积累更多资金,开展行之有效的助学活动,帮助特殊学前儿童积极健康的发展,享受和谐社会带来的温暖。

(三)专业教师培养———质量关键

学前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提高我国学前特殊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就没有高水准的教育。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提升计划》规定“鼓励高校在师范类专业中开设特殊教育课程,培养师范生的全纳教育理念和指导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教学能力。”文章关于提升学前特殊教育的师资培养也提出以下几点构想:增加高校学前特殊教育师范生人数,缩小师生比,增加专业教师数量。但是数量的增加并不能保证良好师资的建设,提高教师教学质量,还需要提高教师能力,加强对学前师范生融合能力的培养。第一,整合专业课程。整合学前专业与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使学生共享课程,加深对特殊儿童的了解;第二,强化相关课程设置。在学前教育专业除开设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的必修课之外,增开融合教育课程,加强学生对融合教育知识的学习;第三,增加实践课程。让学生到特殊教育机构或融合教育幼儿园进行见习或实习,使其亲身接触各类特殊儿童,进一步加深对特殊教育和融合教育的理解。[7]实行资格认定制度,借鉴学习美国“双证式”人才培养模式,[8]调整课程设置,重视学生对特殊教育知识技能的掌握,加强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对于学前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既需要掌握学前儿童教育的知识技巧,还需要掌握特殊儿童教育技能。强化专业知识,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加强学前特殊教育教师的职后培训,是提高教师特殊教育专业能力的重要活动,目前世界各国学前特殊教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因此,加强对教师进行定期集中的职业培训,有利于提高幼儿教师的融合能力。复合型师资的建设既需要内部自身的发展,也需要外部环境条件的支持。提高特殊学前教育教师的待遇,缓解职业倦怠,改善生活环境和提高教学水平。教师的职前职后培训要定期进行,不断充实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建立稳固优秀的复合型教师队伍。

(四)融合环境创设———外界支持

融合教育背景下学前特殊教育的发展,离不开融合幼儿园内环境的创设,其中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在物理环境方面,强调保护特殊儿童的身体安全,在周围环境和空间设施内不能存有不安全的设备、污染、暴力等危险因素。不管在饮食还是日常活动中,应该保障基本的卫生措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提出“加强特殊教育资源教室、无障碍设施等建设,为残疾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和生活便利。”一方面,完善相应的基础设施,充分做好招收特殊儿童入学的准备,使其受教育的环境达到无障碍的限制,最大限度地提高特殊儿童学习活动的参与水平。[9]另一方面,改进设备和教材以便在具体教育活动中满足儿童的特殊需要,为特殊儿童适时提供康复活动。在心理环境方面,强调整体环境能为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一种归属感和愉悦感。[10]同时也要提供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积极互动的机会来实施教育活动,激发特殊儿童探索发现的潜在能力。

(五)家园合作发展———人力保障

特殊儿童教学范文4

【关键词】生活化视角;特殊教育;数学教学:创新策略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实践和理论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能力。 所以,教师不但需要重视特殊教育中特殊儿童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还需要确保学生能够理解相关的知识。本文主要分析了生活化视角下特殊教育数学教学的策略,以期给特殊儿童将来更好的学习、生活提供帮助。

一、生活化教学的概念

生活化教学是由杜威及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不断演变而来的。 具体来说,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有效融入真实的生活场景,充分激发特殊儿童的参与积极性,让其在生活中快乐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感受生活,真正掌握有效学习的规律,让儿童掌握更多有价值的知识,从根本上提高特殊儿童的能力,使其体会生活所具有的多元化特点。数学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在生活化理论引领下, 从特殊儿童的实际生活经验以及思维方式出发,根据数学教学内容,合理选择贴近特殊儿童生活的以及易于被他们接受的教学情境,并借助科学化的教学评价,充分激发特殊儿童的学习热情,了解数学所具有的生活价值,对生活有一个更全面的认知,做到快乐生活。

二、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对数学学习的影响

就生理角度而言,特殊儿童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特殊儿童的视觉感受能力相对较弱,往往难以正确辨识物体大小及其具体形状,对于颜色的感知水平也较低;第二,听觉相对迟钝,听觉分辨能力与正常儿童有较大的差别;第三,触觉、痛觉及温度觉都不够敏感,难以清楚分辨物体软硬及粗细质地;第四,知觉速度比较缓慢,容量也相对较小。 在知觉分化方面远远不足,区分能力较弱,而且存在感统失调的问题。上述生理特征会对特殊儿童的身心健康产生一系列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导致其整体发展比较迟缓。通常情况下,特殊儿童的发展迟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注意力差。 大部分特殊儿童都存在注意力难集中的问题,且注意范围比较狭窄。 其次,记忆力差。 几乎所有的特殊儿童都存在记忆力差的问题,认知事物的过程中, 记忆持续的时间明显短于正常儿童。 最后,语言表达能力差。 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大约75%以上的特殊儿童都出现了语言表达能力缺陷,还会随着智力落后程度的不断加深而不断加重。 此外,特殊儿童人群中的思维缺陷是常见问题。针对形象事物,特殊儿童在接受的过程中明显能力不足,对于那些抽象事物的认知能力则更低,最终会使其思维能力发展水平较低。总之,接受特殊教育的儿童普遍具有认识基础弱、认知水平低以及学习迟缓的特点,这就使其数学理解能力以及数学学习方式等都与正常儿童有所不同。 所以说,积极探索科学化的特殊教育数学教学方式是非常关键的。特殊教育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综合考虑数学学习的多种影响因素,从接受特殊教育儿童的学习心理与学习特征出发,选择合理的教学手段。对特殊儿童的注意力特点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特殊儿童的注意力特点有分配能力差、稳定性差、转移灵活度不够以及注意广度狭窄等。 在数学学习中,特殊儿童因注意力缺陷容易导致无法持续注意所学习的数学内容。

三、生活化视角下特殊教育数学教学的创新策略

(一)进行生活情境的创设,帮助特殊儿童丰富其学习经验

基于数学学科本身的性质,特殊儿童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想障碍非常明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认识到生活和数学的联系, 确保特殊儿童学习数学时,通过情境进行数学的感悟,激发其数学学习积极性。 教师必须认识到生活化和情境结合的重要性,让特殊儿童能够在情理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帮助特殊儿童提高其探索意识和探究能力,帮助特殊儿童提高其数学学习兴趣。

(二)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的传授,帮助学生强化其生活感受

想要顺利开展特殊教育中的数学教学,教师必须重视数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教育教学的时候,需要做好理论的讲述,帮助特殊儿童更好地学习知识。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培养特殊儿童的心智, 启发他们,让他们能够在数学课堂实践的过程中更加主动积极地思考和探究。 教师需要通过层次性较强的教学,不断增加教学的难度,让每个特殊儿童都能逐步提高自己的思维,使其能够很好地融入课堂活动。 特殊儿童的融入对其数学学习和思维成长意义重大。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合理引导特殊儿童,帮助其更好地将数学知识内化,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比如,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时候,教师可以将数位板合理地运用进来,在第一排悬挂 12 个苹果,在第二排悬挂 18 个苹果,再加以引导,让其能通过纸和笔进行对苹果“摆放”。 在特殊儿童实践的时候,教师应该引导他们思考, 让他们分析 12 这个数字中包含了几个 4, 让学生分析 18 这个数字包含了几个 6,这种情况下,特殊儿童能够逐步进行思考,也能够提高自己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并通过探究不断掌握相关知识点,特殊儿童的数学探究欲望也会有明显的提高。

(三)搭建互动平台,帮助学生内化知识

想要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必须做好对知识的内化,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习能力,特殊儿童也才能逐步掌握相关的数学学习思维。 为此,教师必须选择合理的教学措施,营造一个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帮助特殊儿童更好地掌握相关的学习方法及技巧,使其能够更好地探索数学知识,提高特殊儿童的数学探索意识,这样他们也能将数学知识更好地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教师在搭建数学教学平台的时候,必须保证数学教学平台本身的操作性和实践性比较强,能够较为及时地进行数学资源和数学内容的探索,对特殊儿童进行引导,让其能够在探究和合作的过程中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切实提高数学学习能力,让特殊儿童能够有意识地开展探索和合作。为了切实提高特殊儿童数学知识学习和巩固方面的能力,在构建学习平台的时候,教师应该根据学习内容做好题目的设计,并通过思考活动及探究活动的开展,切实提高特殊儿童本身的数学探究能力以及数学解题能力,让特殊儿童能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教师需要鼓励他们主动积极地进行自我的展示,依赖和信任自己的教师,这样教师也能够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和兴趣情况来优化、调整教学方法,激发特殊儿童的数学学习兴趣,确保他们能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切实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比如,教师在教学“加减混合运算”的时候,讲解完加减混合运算步骤之后,为了使特殊儿童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教师采取学生自主出题的方式进行运算练习。 他们之前没有参与过这样的练习,从而表现出非常高的参与度。 学生出题之后,系统会自动分配练习题,接下来学生做题,然后学生结合参考答案进行习题练习反思。整个过程中,任务量相对较大,特殊儿童不仅要出题,而且要做题以及改题,还要与同学互动交流。教师巧妙利用交流展示平台让学生参与到实践训练中,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让特殊儿童的认知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情感也有所触动,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全面性及立体性。

(四)进行游戏课堂的建立,帮助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意识的增强

在特殊学校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数学知识培养特殊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特殊儿童的智力和学习能力往往比普通儿童差,绝大多数特殊儿童在小学阶段其智商往往处于幼儿园阶段或者是更小的年龄阶段,这便要求教师进行实践教学的时候,必须将生活化元素和游戏场景融合在一起,吸引特殊儿童的注意力。比如,学习“比较多少”的时候,教师可以做好道具的发放,比如学习用品的发放,但是在发放的时候并不是平均发放的,而是引导特殊儿童比较谁的学习用品比较多,谁的学习用品比较少。 通过同学之间互换的方式来保证分配的平均性,并在这个基础上对特殊儿童进行引导,帮助其更好地了解“多少”及相关的概念,让特殊儿童通过游戏操作的方式更好地学习数学,并使其懂得互相谦让、互相爱护的道理。在进行实践教学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利用 Flash 片段或者音乐等手段来帮助特殊儿童更好地理解相关内容,对特殊儿童进行引导, 让其从多个视角或者思维方式出发,有针对性地选择游戏内容,确保游戏能够满足特殊儿童的实际需要,并保证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切实提高教学本身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长效的游戏互动机制,能够将特殊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热情激发出来,切实提高其生活化学习效率。

(五)运用生活化语言,提高特殊儿童学习信心

特殊儿童的思维特点往往较为直观形象,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选择和特殊儿童心理特点相符的语言方式,不能够选择那种成人化的语言或者是较为抽象的语言,教师应该用生活化的语言来引导他们学习数学知识。 特殊儿童的语言感知能力较差,教师上课的时候,需要放缓语言的速度和教学的节奏,否则特殊儿童接受和学习起来会非常费劲,很难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此外,和一般儿童相比,特殊儿童各个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存在自卑的心理。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需要多鼓励特殊儿童,需要给他们足够的赞美,要微笑着面对他们,这样才能够逐步地帮助特殊儿童建立学习自信心,从而让其在教师的鼓励和支持之下更加深入地进行数学学习,从而更好地解决身边存在的那些数学问题,帮助特殊儿童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四、结束语

特殊儿童教学范文5

【关键词】特殊儿童;隐私教育;预防性侵;家校共育;性教育

干预体系特殊儿童的机体异常一般是由生殖系统以外的异常所致,所以绝大多数特殊儿童的性生理发育与正常儿童没有任何差异,特殊儿童和正常儿童一样需要接受性教育[1⁃5]。社会适应方面,特殊儿童由于身心不足、个人识别理解力差、交流能力弱、抵抗能力不足等身心特殊原因,更加容易出现受到他人性侵害或在公共场所自己暴露隐私部位等两性安全方面的社会问题[6]。特殊儿童性教育必不可少,而且更应该早期进行、持续反复教育,并且要反复强调重点性知识、如何保护隐私与防性侵等[7⁃9]。2021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九条和第四十条规定,学校应当帮助身心异常学生建立预防性侵害与性骚扰的工作制度,同时学校应当开展适合其年龄的性教育,提高未成年人防范性侵害、性骚扰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这就意味着从法律层面上要求学校必须对特殊儿童进行性教育,体现了性教育对特殊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10]。但目前我国对特殊儿童的性教育相对缺乏,更缺乏系统规范的性教育体系。基于此,现对贵州省2所特殊学校性教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为建立特殊儿童性教育干预体系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方式对贵州地区2所特殊教育学校中重度智障、唐氏综合征、脑瘫、智力发育迟缓及多重障碍等各种病症特殊学生的一线特殊教育教师27名、直系亲属家长31名进行问卷及访谈调查。

1.2研究方法

1.2.1调查问卷从“特殊儿童存在的性相关问题、性教育知识技能需求、性教育干预中存在的困惑”三方面随机调查访谈贵州省2所特殊教育学校一线特殊教育教师与直接照顾特殊儿童的直系亲属家长。1.2.2建立特殊儿童性教育干预体系依据对特殊儿童一线特殊教育教师、家长调查访谈,及对特殊儿童行为的观察,同时根据性教育的主旨和内涵,并以联合国《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中对于性教育概念内容的界定确定特殊儿童性教育知识大纲与教学方法进行干预[11⁃12]。即全面性教育是基于课程探讨性的认知、情感、身体和社会层面意义的教学过程。全面性教育培养相互尊重的社会关系和性关系,帮助儿童和年轻人学会考虑选择如何影响自己和他人的幸福,并终其一生懂得维护自身权益。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频数(百分数)[n(%)]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特殊儿童性知识和性行为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74.074%教师认为特殊儿童性冲动管理困难,41.935%家长认为特殊儿童性冲动管理困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078,P=0.014);48.148%教师认为特殊儿童异性拥抱接触过密,74.194%家长认为特殊儿童异性拥抱接触过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58,P=0.041)。具体结果详见表1。

2.2特殊儿童性教育知识技能需求

调查结果显示,性教育知识技能需求排列第1位的是性别差异,92.593%教师和77.419%家长认为特殊儿童需要了解性别差异知识。性教育知识技能需求教师与家长差异最大的2项是:14.815%教师和70.968%家长认为特殊儿童需要了解隐私常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8.398,P=0.000);96.296%教师和41.935%家长认为特殊儿童需要了解防止性侵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9.360,P=0.000)。具体结果详见表2。

2.3特殊儿童性教育干预中存在的困惑

调查结果显示,性教育干预中存在的困惑占比最高的前2项是:96.296%教师和96.774%家长困惑性教育方法,92.593%教师和93.548%家长困惑专业性教育知识缺乏。具体结果详见表3。

2.4建立特殊儿童性教育干预体系

特殊儿童教学范文6

关键词:特殊教育;评价改革;期末测评;有效性

2016年,教育部实施的盲、聋和培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推进特殊教育评价改革,尊重残疾学生的个体差异,多元、多视角、全过程评价学生的发展情况,更多关注过程、着眼发展,发挥好评价在改进教育教学、促进残疾学生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期末测评是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往期末测评主要以试卷答题为主,但这种形式不能反映出特殊儿童真实的发展水平和进步情况。如何通过期末测评客观公正地反映出特殊儿童一学期以来的成长轨迹,使他们得到肯定和鼓励,是特殊教育工作者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学校现以中重度智障儿童为主,兼顾部分脑瘫、言语障碍、自闭症、肢体残疾、学习困难、多重障碍儿童。他们有的肌张力不足、握笔困难,有的行为不受控制且具有攻击性,言不由衷,还有的情绪不稳定,易受环境刺激。基于以上情况,学校在期末测评工作中要求教师以特殊教育课程标准为依据,因人而异,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设计不同的测评目标、测评内容、测评标准与测评方法,面向全体,照顾差异,尽可能使本班所有特殊儿童都能通过测评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发展。除此之外,每学期末,学校都会提前召开专题会议对期末测评工作进行统一的部署和安排,要求所有科任教师都要高度重视期末测评工作,认真组织学生进行知识巩固练习,并根据特殊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际情况科学设计测评内容。要求同一科目的测评方案必须覆盖班里所有学生,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本班学生分为A、B、C三层,实施分层测评。如生活语文A类学生自己读题,B类学生完成读词语,C类学生对图片进行指认,做到图文结合。通过分层测评,每个特殊儿童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参与到期末测评中,实现了面向全体、照顾差异的目标。

二、坚持生活导向

特殊教育工作的终极目标是服务特殊儿童的生存与发展,帮助他们融入主流社会。期末测评工作就是要关注特殊儿童生活经验的积累和知识技能的运用,倡导在生活情景和活动过程中突出以解决生活问题为重点的测评。

1.运用生活经验,寻找测评材料。特殊儿童认知水平的发展低于正常水平,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为此,在测评工作中,教师要认真执行特殊教育课程标准,转变思想观念,以特殊儿童现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关注他们的情感体验,以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作为测评背景,从特殊儿童身边的生活环境中寻找测评内容,将测评内容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就在生活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测评过程轻松快乐。

2.创设生活情境,减轻测评压力。特殊儿童个体差异显著,在不同情境、不同心理状态、不同环境刺激下,他们的行为表现也有所不同。因此.在期末测评工作中,学校要求教师提前准备、精心设计,营造温馨、宽松、熟悉、生活化的情境,让特殊儿童没有压力和思想负担,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测评工作,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情境创设首先要考虑到特殊儿童的个性化需求。如脑瘫孩子因行动不便通常会配有助行器。因此,靠在通道两侧的测评位置是他们的最佳选择,靠内的座位则会严重制约他们的行动。自闭症儿童学习优势在于视觉处理,其他方面的处理渠道则较弱,因此,教师在安排测评位置时应将他们的座位安排在离多媒体或黑板更近的位置。不少智障学生存在严重的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他们注意的广度有限、稳定性较差,很难将注意力持续保持在某一特定任务上,他们的注意分配和转移能力发展不足,选择性注意能力较差,因此,在测评时教师通常会把注意力相对较弱的孩子安排在离教师较近的位置.方便教师在测评过程中可以通过眼神、手势动作予以提醒,帮助学生更好地投人到测评过程中去。其次要考虑学科特点。特殊儿童的思维存在刻板性,缺乏目标性和灵活性,很难做到根据条件和环境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在生活数学测评中,教师把书写能力较弱的特殊儿童带到学校爱心超市,给每人发一定面值的代币券,还给他们准备了小型购物车,并安排收银员为大家服务。在模拟购物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物品的价格标签,同时根据自己拥有代币券的多少来选择购买自己喜欢的物品;再通过到收银区结算达到对加减、数量关系、多少、比较大小等数学知识测评的目标。这种情境创设有效唤醒了特殊儿童头脑中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了他们的测评热情,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提供多种支持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测评需要,同时提供相应的支持服务,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水平。智障儿童认知水平不高、理解能力有限,有的行为不可控,如肢体障碍儿童由于生理上的明显缺陷,他们行动很不方便,有的还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有的学生精细动作不发达,握笔困难,期末测评时学校要求各科教师提前布置好考场,准备必须的康复辅助器材和教具,创设环境和条件,让学生尽可能地正常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情绪障碍和自闭症儿童容易受环境刺激和影响,期末测评工作期间要求教师要详细了解学生在家的生活状态,提前做好这类特殊儿童的情绪宣泄和心理抚慰,根据个体需要准备他们所能接受的测评内容和辅助器具,必要时请家长配合协助,确保学生稳定顺利地完成测评工作。

四、运用多种方式

采用书面测评与操作测评相结合的方式。书80NiNGXIAEDUCATION面测评对象主要针对学校行为可控、有书写能力的学生,目的是了解学生的书写能力和文化课的掌握情况。操作测评对象为肌张力不足、学习能力有限和生活适应有困难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师生问答、家长参与等形式,逐个逐项对学生的言语沟通、理解水平、精细动作、认知能力、社会交往和生活自理等方面进行实际测评,并对每个学生的测评结果做出陈述性的评价。

五、关注发展过程

期末测评具有检查学习情况、发现不足、反馈学习成果、激励指导等多种功能。通过测评可以激发特殊儿童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弥补不足,?强学习的动力和自信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同时,通过测评工作,也能帮助教师发现教学问题,不断优化教学,改进和完善教学过程,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学生发展。评价结果不是目的,特殊儿童的进步与发展才是特殊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终极目标。因此,在期末测评中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比如特殊儿童问题行为的改观情况、作业书写整齐与否、教学活动的参与度、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情况、认知水平的高低、生活经验的积累、思想态度的转变等。通过期末测评,教师看到了学生在知识经验积累、行为习惯养成、认知能力、体能康复和生活技能等方面的进步与发展,让教师对每一名特殊儿童的学习情况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为今后改进教育教学,实施分层教学与个别化教学奠定基础。作为特教教师,我们要尊重特殊儿童独一无二的生命价值,推进特殊教育评价改革,提高期末测评工作有效性,充分发挥期末测评对特殊儿童个体发展的激励强化作用,努力让每个特殊儿童在期末测评中都能获得成就感,从而绽放出成长的光芒。

参考文献:?

特殊儿童教学范文7

关键词:特殊教育;伦理困境;角色意识

一、特殊教育伦理困境的内涵

特殊教育同其他社会工作一样,会面临价值选择方面的冲突和矛盾,特殊教育伦理困境的内涵与其他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内涵有共同之处。学者弗兰克(1988)认为:“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伦理问题起源于作为现代社会特点的价值的多元性和矛盾性。当一名工作人员面临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冲突的价值时,伦理困境就可能会产生,诸如公正与平等、服务效用与效率,或者能力与平等。”[1]如果这些价值冲突出现在特殊教育中,就构成了特殊教育的伦理困境,正如我国学者陈秀敏(2011)认为:“特殊教育的伦理困境是指在特殊教育工作中,特殊教育教师面临的具有伦理特性的问题或困难。”[2]由于特殊儿童在身心方面存在缺陷,导致他们的教育需求千差万别,因此特殊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特殊教育教师在特殊教育工作中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也会遇到诸多复杂的人际关系,这些问题和困难往往都带有伦理特性,容易诱发具有伦理特征的问题和困难,即“伦理困境”。特殊教育的伦理困境既具有教育的普遍性,更具有其特殊性,表现在对象的特殊性、残疾种类的多样性、残障人群的敏感性等方面,因此,在界定特殊教育伦理困境的内涵时,必须考虑到其特殊性。综上,本文认为,特殊教育伦理困境是指特殊教育教师在特殊教育中面临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冲突的价值观时,出现的观念冲突及由此带来的教育方式选择的难题。

二、特殊教育伦理困境的类型

特殊教育的伦理困境来源于特殊教育教师在工作中面临的价值冲突和服务群体的复杂性,基于此,特殊教育教师面临的伦理困境种类多样,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一)价值观困境。价值观困境是特殊教育中常见的伦理困境的类型,在特殊教育中,教师对特殊儿童的诊断评估、教育训练等环节出现的问题会持有不同的态度,由于态度不同,特殊教育教师就会产生不同的行为,部分教师会面临行为选择的两难境地,这种由价值观的差异引发的伦理困境被称为价值观困境。例如,关于智力障碍儿童究竟是应该发展其智力,还是发展其社会适应能力的问题,特殊教育教师会有不同的见解和态度,这种不同的见解和态度就形成了特殊教育中的价值观困境,影响到特殊教育教师的教育行为,进而影响到特殊儿童教育训练的效果,也影响到特殊教育目的的达成。

(二)利益困境。特殊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其复杂性体现在特殊教育教师不仅要考虑到教育对象的利益,同时还要考虑到家长、社会其他群体的利益,而这些群体之间的利益有时是相互矛盾和冲突的,这种由于利益的冲突造成的特殊教育中的伦理困境被称为利益困境。例如,特殊儿童的需求和父母的需求往往存在利益冲突,如某特殊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问题,其问题行为虽然存在,但并不是需要被迫切解决的,他还有更加被亟需解决的问题行为,但是家长的需求却与之相反,那么,教师在特殊儿童的教育训练中究竟应该考虑谁的利益,如果考虑特殊儿童的利益就要牺牲家长的利益,如果从家长的利益出发,又伤害了特殊儿童的利益,这种利益的冲突造成了特殊教育中的伦理困境。

(三)角色困境。特殊教育教师的角色是多重的,他们是教师、亲人、朋友、医生、心理咨询师、保育员……多重的角色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要求也是多重的,这种由于角色冲突引发的困境被称为角色困境。当特殊教育教师是专家、权威的时候,社会要求他们绝不能心慈手软,要公事公办,要服从大局;当特殊教育教师是亲人、家长的时候,他们就要对特殊儿童施以亲人的关爱。可见,社会对特殊教育教师给予了不同的角色期待,当特殊教育教师不能实现这些角色的转换时,就会出现角色困境。

(四)责任困境。特殊教育教师经常面临责任与义务的冲突,这种冲突和矛盾便是责任困境。例如,决策权是每个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但面对没有自我决定能力的特殊儿童时,特殊教育教师究竟如何判断和选择自己的工作目标和任务,是否有权利为特殊儿童作出选择。同时,特殊教育教师在履行价值中立、告知实情、隐私保密等职责中也会面临矛盾和冲突,形成在特殊教育工作中的责任困境。

三、特殊教育伦理困境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知识教育,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特殊教育教师除了要具备基本的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和思想素养外,还有一些特殊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1995年,美国特殊儿童委员会制订了《特殊教育教师准备和资格的国际标准》,从教学实践、教学环境设计、课堂管理、特殊儿童行为矫正、社会交往技能管理、职业道德等方面提出了特殊教育教师应该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3]。通过知识教育,可以帮助特殊教育教师树立正确的特殊儿童观和特殊教育观,帮助特殊教育教师养成勤勉、敬业的职业伦理道德,以及全心全意为特殊儿童和家长服务的专业情怀,进而把道德规范和原则内化为自身的理想和信念,促进特殊教育教师自觉地选择符合职业伦理要求的教育行为。

(二)强化自身的角色意识,认同特殊教育教师身份。特殊教育教师是否具有职业认同感,关系到特殊教育教师教育行为的主动选择,是解决特殊教育伦理问题的关键所在。首先,强化特殊教育教师的角色意识,让特殊教育教师在教师角色职责范围内开展特殊儿童的教育教学活动,这是特殊教育教师履行自身道德行为规范的前提条件,也是提高他们适应自己角色能力的重要标准。由于社会期望与教师角色之间存在差距,这种差距会引起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冲突和压力,进而影响其的心理健康。消除由此产生的伦理困境的唯一办法就是强化自身的角色意识,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加以弥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缩短特殊教育教师实际角色和社会期望的距离。其次,认同自己的特殊教育教师身份。大量事实证明,有些特殊教育教师自我评价偏低就是源于不认可自己特殊教育教师这一职业身份,因此,对特殊教育教师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引导教师正确认识自己,是解决特殊教育伦理困境的关键因素。

(三)完善监督机制,建立特殊教育伦理委员会。目前,我国大多数特殊教育学校和机构还没有设立特殊教育伦理委员会,由于没有对特殊教育的伦理道德建设引起足够重视,致使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伦理培养缺乏监督机制。因此,特殊教育学校和特殊儿童康复机构要高度重视特殊教育的伦理道德建设,完善监督机制,建立特殊教育伦理委员会,制定管理章程和实施细则,在特殊儿童教学、教育咨询、康复技术开发、科学研究、教师培训等方面发挥监督和指导作用。总而言之,特殊教育的伦理困境是发源于价值观的冲突,不同的价值观促使特殊教育教师选择了不同的教育行为,引发了特殊教育中的价值观困境、利益困境、角色困境和责任困境。伦理困境的解决需要特殊教育教师具有高度的道德责任感,事实证明,如果没有对社会、职业和特殊儿童的高度道德责任感,没有为特殊儿童谋福利的使命感,就不可能承担起特殊教育教师的职责。基于此,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强化特殊教育教师自身的角色意识,完善特殊教育监督机制,是解决特殊教育伦理困境的出路,也是特殊教育目标达成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陈秀敏.特殊教育从业人员伦理学[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79

[2]陈秀敏.特殊教育教师专业伦理困境及其应对策略[J],现代特殊教育,2016(9):68-72.

特殊儿童教学范文8

【关键词】学前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家校合作

厦门市心欣幼儿园是全国首所医疗康复与教育相结合的公办特殊幼儿园,于2011年批复成立,主要招收具有厦门户籍,3—7岁持有残疾人证的听力障碍、智力障碍、孤独症及脑瘫等类型特殊儿童。幼儿园以“医教结合、融合发展”为特色,建立教师为主,康复治疗师为辅的专业团队,实施精准康复,为特殊儿童提供免费的学前普通教育、特殊教育和康复治疗等。截至目前,幼儿园已有96名儿童进入普通学校就读,占比超65%。

一、积极探索三大融合实践模式

幼儿园积极探索开创了三大融合实践模式,从特殊儿童康复教育实际需求出发,组建医教融合队伍,实施混龄、混类教学,在残健融合中开展全人教育,同时通过融合教育培训和教科研,不断提升幼儿园专业化水平。一是医教融合模式。由康复医生对每一个儿童进行诊断评估,为其开展个性化康复治疗;教师则根据康复医生的专项评估结果和治疗方案,为每个特殊儿童制订个性化的康复教育和训练计划,医学部参与全园幼儿的个别化康复教育计划的制订与实施。如参与脑瘫儿童集体课、个训及治疗课,课程涉及PT、OT、ST及理疗;对听障儿童进行听辅具日常检测、助听效果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指导家长进行调机或亲自调机,为康复教师提出康复教学建议。通过康复、医学和教学力量的协调配合,我们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康复,实现诊断、评估、康复、教育和转衔一体化。与此同时,幼儿园与厦门市仙岳医院、康复医院签订合作协议,规范康复医生培养。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每周派出医生和护士对幼儿园的医学康复工作进行指导,已经持续了4年。由此,幼儿园初步建立了全面的“医教结合”服务体系。二是同学融合模式。幼儿园开设实验班,实行混龄、混类教学,在一个班级内,根据每一个儿童的优势和潜能,组织听障、智障、孤独症等不同残疾类型的特殊儿童共同学习,开展园内融合教育。三是残健融合模式。幼儿园采取多种形式与新景幼儿园、金福缘幼儿园、秀德幼儿园等普通幼儿园签订融合教育结伴协议,还与中央音乐学院鼓浪屿钢琴学校、厦门国际学校和禾缘社区等单位一起多次携手走进社区,共同参与社区融合活动,通过“残健孩子结伴、残健家庭结对”的模式,有效地促进了特殊儿童语言、社交等方面能力的发展,培养了普通儿童的耐心和专注力等。幼儿园抓住学科建设核心要素,整合课程,将普通幼儿园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大领域课程和特殊儿童的语言与沟通、粗大动作、精细动作、认知、社会交往、生活自理以及情绪与行为等各领域课程进行整合,开发适合学前特殊儿童的特色课程,正式出版《言语康复》《日常生活技能》《运动康复》《艺术康复》《学前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等书籍。

二、完善康教流程,有效落实科学评估和“一人一案”

一是科学评估每一个特殊儿童。幼儿园建立了特殊儿童评估系统,形成了符合特殊儿童发展特点的评估理念、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以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建立特殊儿童个人成长档案,对特殊儿童的康复教育发展过程进行全面、主动的监控,使评估更科学、快捷、直观,使特殊儿童获得更有针对性的康复教育,从而强化了个别化康复教育的科学性和集体教学中分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是做好每一个特殊儿童入学时的个体发展情况评估,如:完成每位自闭症幼儿的社会适应性评估、学业能力评估、生活自理能力的评估。其次是做好每一位特殊儿童的阶段性康复教育情况评估,如:完成在园的每位自闭症幼儿的心理与教育评估(PEP-3),全面详细地了解每一位儿童康复教育的起点,根据每位儿童的评估结果制订为期3个月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并严格按照个别化教育的要求每隔3个月进行一次全面评估。再次是与每一位特殊儿童的家长探讨幼儿评估的结果,使家长及时了解幼儿康复教育情况的同时,一起总结康复教育的方法和经验,并制订下一个阶段的康复教育目标。评估过程中,教师和医师各司其职、协同合作。教师对儿童进行语言能力、学习能力、认知能力等方面的教育评估,康复治疗师进行粗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发育等方面的评估。二是扎实推进“一人一案”。幼儿园康复教育团队(包括班主任、特教教师、康复治疗师、心理治疗师、社会工作者及家长)在完成评估后及时召开幼儿个别化康复教育计划制订讨论会,为每一个特殊儿童量身定制适合的康复方案。康复团队首先交流儿童目前的情况及评估结果,并结合家长目前对幼儿主要的康复需求,制订一个统一的目标,根据目标制订长、短期康复训练计划及家庭康复计划。在下一个学期开始的时候,再次对幼儿进行评估,召开个别化康复教育计划讨论会,总结上一阶段康复的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对之前制订的目标进行调整。康复教育团队每周召开一次讨论会,研讨幼儿目前的康复情况及下一个阶段的康复要点。康复训练时康复教师和训练人员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康复,推进落实“一人一案”工作要求,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康复效果。

三、实施“家庭康复支持计划”,促进家园共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