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管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特殊教育管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特殊教育管理

特殊教育管理范文1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德育管理;方法

在国家加大特殊教育工作之后,我校积极参与其中,成立了一所以培智教育为主要工作的特殊教育学校。在学校成立之后,主要以残疾儿童为主。从日常生活入手,逐渐培养残疾儿童的各方面素质。为了使得这些儿童能够更好的融入到当前的社会中,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了许多的引导以及教育。通过不断的摸索研究以及实践教学,我们可以总结出几点可以应用到各个学校的措施。

一、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特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优雅整洁的校园环境能为我们带来的不仅是健康成长,同样是对心灵的洗涤。有人说,一个整洁的校园能影响学生的生活习性。就像每天都是崭新的,每天都是不一样的精彩。所以,美化校园同样是育人特色,启迪智慧,激发灵感。也正是我们学校多数是特殊学生人群,更应该关注到细枝末节,爱护花草,可以教会他们懂得关爱他人。将每一个死角打扫干净,也会让他们的自卑心理随之挥去。让他们体会到无论是谁,哪怕是校园环境无人问津的死角,同样是值得关注,这样可以使得学生们培养出非常高尚的道德。

二、有效开展喜闻乐见的校内外活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给学生充分的娱乐活动,这就是在现代各大中小学校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的实质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多动手,能够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外活动中,采取不同的形式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以及事业观,并且提高他们在社会中辨别是非的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组织课外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走向社会,更好的接触社会,培养出对社会的感情。在活动的过程中,同学之间可以更加的团结友爱。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科学意识以及遵纪守法的意识。除此之外,还要组织学生进行征文比赛,例如说《给父母的一封信》等等,促进学生的感恩意识,体会到父母的不易。培养学生的这种意识可以帮助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美满,家庭更加和睦。

三、有计划地开展主题班会课,使学生受到系统的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每个学生接受的教育,是成长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项性格完善的课程。不得不说主题班会是德育教育的最传统也是最广泛应用的方法。这就要求每次班会都要定好方向。可以借助同学们较为感兴趣的话题引出,也可以通过近期舆论热点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们在班会上增长见识,完善品质。让他们在校园的小圈子里也能体会社会正能量,让他们不仅懂得摄入书中宝库,又能为他们提供一双睿智明亮的眼睛观察世界。主题班会课的点睛之笔在于课件的准备是否充足,老师的讲解是否到位,插播的视频是否精彩等等,这都是开展德育教育中不容忽视的关键。

四、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俗话说得好“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在校园管理制度中分外应景。学校这个大集体想要规范化管理,就必须有科学的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这样才能让广大师生合理有效的完成自己的分内之事。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各司其职,积极向上,让学校的至高理念深入每一个师生心中。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发展平台,设立文化小标兵,艺术小标兵,等。让学生们的天分充分被挖掘,营造力争上游的学习氛围。同时要关注到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为其多提供表现机会,同时设立奖学金项目,对优秀学习榜样要不吝奖赏,进而增强学生荣誉感与自信心。设立计分制评奖评优,安排值日生并责任到人,每个学生都是班级的小主人翁,这样班级会更加便于管理,学校制度文化建设也会蔚然成风。

五、结论

结合我国的现状来分析,特殊教育的发展和壮大给我国广大的残疾人群体带来了希望,并且进一步增加了我国社会群体的稳定以及和谐。在特殊教育学校中,我们应当将德育教育的管理放在首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技能以及能力,引导学生拥有一个积极向上以及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在教育的过程中,想要德育管理的顺利实行就需要社会以及国家的大力支持,只有在众人的帮助下,特殊教育才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藏区“9+3”学生德育管理策略研究[J].李小强,周洪,黄明林.当代职业教育.2012.

[2]打造家长学校品牌探索德育管理模式[J].高友光.浙年专修学院学报.2007.

[3]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进一步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和管理,促进特殊教育事业的新发展[J].李天顺.中国特殊教育.2006.

[4]我国特殊教育管理模式:现状、成因及对策分析[J].王玉琼,王玉娥.中国特殊教育.2003.

特殊教育管理范文2

【关键词】聋生;高等职业教育;管理

长期以来,聋生作为特殊学生中的一部分,是在特殊学生中最有可能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类人,但由于他们自身的缺陷和发展障碍,他们的基本生活、医疗救助、教育成长等方面都需要政府和社会给予一定的帮助。教师既是聋生成长的陪伴者,又是聋生良好发展的引导者。2009年以来,教育部、财政部等国家部委进一步加大了聋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扶持和经费扶持,在政策、指标等方面给予了聋生一定倾斜,降低了聋生的入学门槛,并从教育经费等方面给予聋生关爱与支持,促进了教育公平和社会稳定。

一、聋生高等职业教育工作的意义

1.1有利于扩大聋生继续接受教育范围

聋生作为特殊学生的一部分群体,由于其自身的发展障碍,在接受完义务教育后,大概有以下几种走向:在庇护性就业或支持性就业模式下进行就业;继续升学;回家。其中,继续升学的只是很少一部分,对于就业而言,即便是在庇护性或者支持性模式下,就业的聋生人数同样微乎其微,而且就业岗位大多都是无关紧要的职位。最后,其实大多数聋生最后都是回家。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对聋生进行高等职业教育帮扶的好处,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第一,可以扩大聋生进行继续教育的范围,让更多聋生继续接受教育。第二,可以增强聋生职业教育的相关知识,便于以后他们出来就业。对聋生进行高等职业教育,应着重培养其职业能力,为以后就业打下基础。高职院校应努力提高聋生就业技能,充分发挥其职业潜力,帮助其最大程度融入主流社会。

1.2有利于社会稳定

第一,有利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公平性。高职院校可利用招生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使聋生进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爱,也促进了教育公平,可以帮助其最大程度融入主流社会,从而有利于社会和谐团结稳定。第二,有利于缓解社会潜在矛盾。社会上大部分大龄聋生无法融入主流社会,无法上学和工作,因此没有生活保障,长期以往就容易产生社会矛盾。帮助适龄聋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可以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顺利地融入主流社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潜在矛盾。

二、聋生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2.1聋生自身面临发展障碍

聋生,顾名思义,就是听力有障碍的学生,这也是他们不同于正常学生的地方。他们的听力障碍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不能跟我们直接使用语言交流,手语是他们的表达方式,所以,聋生在学校也是直接使用手语和同学或者老师交流,在学校进行交流,对于聋生而言没有障碍,因为他们所处的学校这个环境是接纳手语的,但是,对于目前的社会而言,会手语的人并不多,这就会对聋生融进这个主流社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他们无法与社会上的其他人用手语进行正常交流。第一,聋生基础较差,学生动力不足。不可否认,由于聋生本身的障碍,大多数聋生与正常学生的见识相比也会有差异,学习也会比正常学生吃力,他们的基础也比正常学生差,而且学习动力也没有正常学生强,有些聋生会认为自己是聋生,所以享有一定的“特权”,导致他们的性格会产生偏差。长期以往,一系列的问题都会对聋生自身的良好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第二,聋生缺乏一定的社会理解。虽然随着我们国家越来越重视特殊教育,也颁布了一系列有关促进特殊教育发展的法律条文,呼吁我们关注聋生这一特殊群体,但是,不可否认,目前社会大众的观念始终是没有太大改变的,我们始终认为聋生这一特殊群体是处于弱势地位的,我们应该多多关爱,但是这里的多多关爱,其实再某些方面也折射出我们对其的同情和可怜。社会的不理解,其实也是聋生自身良好发展的一个不利因素。

2.2聋生管理缺少针对性

第一,聋生的培养内容需改善。高等职业教育阶段,聋生的培养内容与普通学生依旧是有所区别的。他们与正常学生存在差异,因此,其培养内容与正常学生相比也应该存在差别,而不应该是一锅粥大乱炖。第二,对聋生的关注方式存在矛盾。社会和媒体通常报道要多关注聋生的生活和学习,但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上却对他们的要求和期望比较低,社会大众潜意识里是觉得聋生会比正常人差,所以也就不自觉的降低对他们的要求和期望值,并且,一旦这种落差被聋生发觉,就会产生心理落差。聋生心理落差通常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否认他人对自己的关心,不接受他人的好意;二是放纵自己,不愿严格要求自己,选择得过且过,享受着社会对他们的宽待。第三,聋生职业发展缺乏专业指导。社会对聋生的关注点多为完成学业即毕业之前已经就业,对于聋生的职业发展鲜少关注。也正由于缺乏相应指导,聋生常常会对其职业发展充满迷茫,从而导致其职业定位不清晰,就业质量不高。

三、聋生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的具体对策

3.1宏观角度探讨相关对策

1、建立相关新制度,让聋生融入学校大家庭

聋生群体具有特殊性,相应聋生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工作也应建立有针对性的新制度,从政策制度、管理措施等方面全面关注聋生教育过程。首先,学校层面可以建立聋生教育帮扶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领导任组长,学工、教学等相关职能部门任成员,在组织程序上保证政策的落实。其次,建立聋生高职教育管理工作制度,针对聋生特点,制定其教育帮扶实施办法等制度,以确定聋生教育管理工作得以良好开展。

2、保障聋生的生活

保障聋生的生活是他们完成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很多聋生家庭条件都不是很好,对于这些家庭而言,孩子的听力有障碍,已经是一个很沉重的打击,而且还要支付若干康复费用等。保障聋生生活除给予一定生活补贴外,更要使社会人转变他们的观念,最大程度为聋生塑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生活保障上,高职院校应保证聋生在校期间不被饿着、冻着。第一,可在学习费用方面适当照顾聋生,适当减免其学杂费,条件达不到的高职院校可采取帮助聋生办理助学贷款方式,而且高职院校可以给聋生提供勤工俭学机会,让聋生在锻炼的同时还获得相关费用补助,而且通过此方式,可以让聋生更大程度与他人交往,更大程度融入主流社会。第二,高职院校可以给聋生提供生活困难补助。

3、情感抚慰,做聋生的贴心人

聋生由于他们自身的障碍,所以,心灵也是格外脆弱,高职院校教师在对聋生进行教育的同时应该多加注意这一点,可以为他们的成长搭建更好更广的平台,促进他们的良好发展。高职院校可以定期举行座谈会,借助座谈会平台鼓励聋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借此机会增进对聋生的了解,并且及时帮助聋生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对聋生职业教育更好的管理。

3.2微观角度具体分析对策

1、加强聋生基础教育

聋生和正常学生一样,有权利和义务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但是,目前来看,不可否认,聋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情况并不好,他们的基础知识很薄弱,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在他们日常学习中渗透解决,首先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其次老师在上课过程中也可以尽可能运用多媒体,以达到更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从而让他们在平时学习中打好基础。我们还应该在平时学习中注意改变学生们的观念,让他们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不能因为自己的障碍阻挡自己变得更好。

2、转变社会大众观念

转变社会大众观念,首先,从国家层面,可以颁布相关政策;其次,从学校层面,特殊教育学校可以和残疾人联合会联合开展公益讲座,向社会大众普及相关知识,让社会大众对聋生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慢慢转变他们的观念。

3、凸显聋生的“特殊”

针对聋生的特殊,培养内容也应该有所区别,进行内容设置时,应该将聋生与普通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考虑进去,再者,聋生的培养内容也可以结合地方特色,设置富有地方特色的内容。对教学方式而言,我们明白,聋生与正常学生存在差异,我们不仅应该考虑到聋生与普通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也应该考虑到聋生内部之间的个别差异性,所以,对聋生的教学方式而言,我们可以将个别化教学与集中教学结合起来,凸显聋生的特殊。

4、职业规划,设置职业导师

高职院校应通过专业工作技巧对聋生的困难给予理解和支持,可以给聋生设置职业导师,并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最大程度鼓励、帮助他们,并且参与到其职业规划过程,与聋生一起制定职业发展目标和实施计划,成为其发展的支持者。由以上我们可以知道,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聋生发展的具体需求,从思想指导、生活关爱、勤工助学、就业指导等方面建构完整的服务和管理体系,尽可能全面提升聋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促进他们有效的融入主流社会。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高职院校聋生群体管理工作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除高职院校工作者需付出辛勤劳动外,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积极帮助,从而促使聋生更好地服务社会,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袁国,程静,贾丽彬.孤儿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与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8(3).

[2]刘俊卿.我国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现实问题及未来选择[J].中国特殊教育,2011(3).

[3]王玉琼,王玉娥.我国特殊教育管理模式:现状、成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3(6).

[4]牟玉杰.试论特殊教育学校管理的特点与原则[J].文教资料,2011(12).

[5]杨旭清.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国企研究,2017(3).

特殊教育管理范文3

“进课堂”要求教师践行“慎独”,以生为本,尊重、关心、爱护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身教胜于言教。有德性之爱的教师会关照学生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价值生命和社会生命”,在人性向善的指引下,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在一起发展学生的本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中,有机地将经典传统文化爱的教育融入课程建设中,从而真正起到教书育人的功能,扩展思政教育的渠道。思政理论课教师立足课堂教学,发挥爱心宣传教育主渠道作用;专业课教师要把爱心教育的思想融入到实际教学之中。适应大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开发教育资源,选取教育内容(收集特师学子爱心事迹编写爱心教育读本),开设中华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结合的国学课堂如开展《弟子规》讲座,建构爱心教育体系,拓展教学载体,优化教学方法,推动爱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形成情感共鸣,进而通过社会实践,促进“爱心素养”外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进班级”即打造、建设班级和寝室爱心文化,班级、寝室成员肯学敢帮,开展朋辈教育,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在宿舍管理中,塑造“家文化”,重视亲情化服务,把爱心渗透到学生生活细节。“进头脑”即爱心在学生头脑里“生根发芽”,这也是爱心教育的终极目标。在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中,教育管理人员力求为学生提供爱心感知、体验、内悟、升华的途径和机会,同时提高自身业务素养为学生排忧解难,并与学生“常接触”,“近情感”,用爱心真心诚心感化学生,触摸学生的灵魂深处。教育中让人感动、感念并终身记忆的,总是一个个触发了心灵记忆的细节。当学生走出校门,这些东西会深刻地留在他们的记忆中,形成良好的价值认同、工作能力和行为习惯,影响着他们的进步与发展。此外,的爱心仪式教育,切实使爱心“进头脑”,“现行动”,为其以后进入教育岗位奉献爱心奠定基础。

二、特色教育资源的协同:整合优化校内四大平台资源,多样化开展爱心教育

从经济学上讲,资源是稀缺的,尤其是特色资源更是稀缺。我们充分发挥、深挖南京特师校史馆,图书馆、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全国唯一)和残障名人文化园的育人功能,整理明晰育人的切入点和宣传价值以及联动育人机制。建立一支宣传、策划、推广团队把爱心教育的元素渗透到这些平台之中。校史馆、博物馆饱含的简约历史缩影,承载人物,承载事件。学生置身其中,回顾和管窥历史,会有主人翁的责任感、使命感,会激发学生对特殊教育事业和残疾人事业的热爱和关注,这就是学校资源的育人力量,故要充分开发收集、整理梳理校史、特殊教育和残疾人历史资源和档案材料。校史馆要多挖掘老“特师”的历史资料,进行整理陈列。图书馆要加强服务观念、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力求呈现爱心文化的综合体。譬如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图书馆里的“墙上咖啡吧”、“百爱墙”和“爱心书屋”就是一些创新,体现了爱心、付出和奉献。关注细节,体现爱心,为残障学生提供便利性的阅读通道和方式。思考如何让图书馆成为一个阅读,交流、分享和休闲的场所,并让一些爱心创意活动融入到这些场所之中,让学生因爱心而精学,因精学而成才,因成才而具备奉献爱心的能力。特殊教育博物馆要开拓思路,挖掘育人功能,开发服务项目,加强发挥服务于教学和思想教育的积极作用,创建精品教育基地。残障名人文化园,教化育人,把爱心和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凸显榜样作用,学生置身园内与大师、名人进行思想对话和交流,感知他们战胜自我的拼搏精神和对生活炽烈的爱。

三、校园文化的协同:营造爱心溢满校园的文化氛围,以“文”化人

我们策划、开发南京特师校园爱心文化识别系统和人文环境,彰显校园爱心文化,用爱心教育打造校园文化软实力,形成大学生的爱心文化自觉,自觉培育、创建充满爱心的校园文化,着力破解大学生爱心培育的突出问题,探索立德树人的新思路。首先,加大爱心教育的校内调研、宣传、引导,策划、举办爱心主题活动,优化残障名人文化园、博爱广场的爱心育人的外显作用,装扮融合学校办学特色的校园爱心文化识别符号,凝练特色文化,建设具有格调高雅,富有教育意义的爱心人文景观,积极发挥大学环境文化对学生成长的潜移默化作用。其次,从学校特色出发,与专业紧密衔接,优化组合、培育扶持一批广受学生欢迎的文化社团和爱心精品活动,开展博雅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再次,开展相关创业就业文化活动,如举办公益创业比赛、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创业设计、邀请创业成功的校友返校交流,成立大学生(公益)创业协会、举办就业讲座等,营造创业文化,培养学生创业创新精神,为以后基层工作打好基础。以“文”化人,、特师精神烙在学生心上,让学生获得受益终生的精神营养。

四、活动与技能的协同:提炼特色,打造爱心教育与专业技能相融合的品牌活动

我们从学校特色和院系实际出发,强化学风建设,基于技能比赛提升专业素养。一是梳理、培育、推广以融合爱心的专业技能提升活动,把爱心教育与学风建设相结合,与学生专业技能提升相结合,与生涯发展相结合。二是迎合学生需求,引导、鼓励师范生参加基本功训练,志愿助残和专业实践活动,开展系列技能比赛和创建专业性社团,并对相关比赛和社团进行包装、再设计,加强过程和质量管理,创建品牌活动和社团。如开展师范生基本功比赛具有专业特色的手语、盲文翻译比赛,说(微)课比赛,手语歌舞比赛,聋人文化节、公益创业比赛等活动,使校园活动的专业性、文化性与趣味性统一起来,启迪学生的学术思维和创新意识,实现活动、技能与爱心教育的融合。

五、实践育人的协同:积极探索,点面结合,构建爱心实践育人格局

爱心教育要融入学生实践,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感知爱,体验爱,践行爱。我们已初步形成“教育型、服务型、专业型、文化型、组织型和职业准备实践”的爱心实践育人格局。如开展“大学生未来精英培养计划”培训班、学习2014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葛华钦的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以及举办师德报告会等,利用这些理论学习、培训和生动鲜活的案例形成爱心的教育型实践;针对专业特点和院系特色,常态化开展社会实践服务活动、志愿(助残)活动,创建南京特师太阳花志愿者服务团队品牌下基层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支教活动和微公益活动,让学生在服务体验、历练成长中,逐渐树立爱心意识、奉献精神,形成服务型爱心实践;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如学生担当手语翻译、建立专业社团如手语、盲文社团、康复协会和积极筹划公益创业项目、参加科技作品比赛等,这些实践活动利用了所学知识,提升学习效果,成为专业型的实践。此外还开展助残日、聋人文化节、基层志愿文艺服务,创建、运作了多个公益社团、爱心协会,组织勤工俭学、特教学校教学见习、顶岗实习活动等等分别形成文化型、组织型和职业准备实践的爱心实践活动。以上不同维度的爱心实践活动,共同服务于爱心素养的提升。

六、教育媒介的协同:传统媒介和现代媒介并举,主动占领教育阵地

在利用传统媒体宣传爱心教育活动的同时,我们主动占领网络教育阵地,跟进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方式,开展爱心“微文化”活动。微文化具有激发反思、开拓视野、释放人文情怀、提升道德认知、丰富校园文化的功效。学校为爱心教育搭建网络平台和微信平台,开设南京特师官方微博、论坛、微信,二级院系开设院系微博、论坛和班级微信、QQ群以及团支部微博,教师个人开设微信微博,实行立体化、全覆盖的爱心教育宣传布局把爱心“润物细无声”地传递到每一个学生身边。爱心教育“微文化”活动要有策划,有声音,有效果有针对性地收集特师学子的爱心公益活动、身边的感人事迹、工作创业经历和残疾人创业案例,以及与爱心相关文章、视频(微小说、微电影、微公益项目)如《手语歌》、《让人间充满爱》、《你、在哪里》,及时,以喜闻乐见的内容和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分享、触动灵魂,激发学生的爱心共鸣,提升教育效果。

七、教育主体的协同:构建“社会-学校-家庭”爱心教育共同体

爱心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互相映衬,拓宽教育的时空、渠道,形成育人合力。爱心教育在培育大学生爱心素养中起着主导作用,家庭和社会爱心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我们注重调动校内外教育资源和社会力量,主动与家庭和社会组织(如省市残联、特殊教育学校、公益组织、福利中心)沟通配合,建立与家长沟通机制、建立教育实践基地和志愿(助残),创建学校主导、家庭社会配合的爱心协同教育路径,这也是爱心教育开放性特征所需求的。如2015年5月13日在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举办的“爱,无障碍—关注孤独症儿童体验饥饿8小时”活动,在校大学生志愿者与孤独症儿童、社会志愿者共同体验残障人士的日常生活、参加富有教育意义和启发性的教育活动,让学生体悟到助残风尚、关心帮助残障人士是所有热爱特殊教育事业人的心愿和责任,起到了较好教育效果。

八、教育团队的协同:创建“专家型”的爱心教育管理团队

特殊教育管理范文4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特殊教育;人才培养

长期以来,特殊教育一直是我国国民教育中的短板,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人们思想意识与观念的逐渐转变,公众对特殊教育的关注力度也在持续提升。为了提高特殊教育的成果,现代计算机技术被引入该领域,且发挥出了良好的作用。但是计算机技术在具体推广应用的过程中仍旧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通过深入研究进行改进。

1当前阶段计算机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具体运用形式

1.1特殊教育中的计算机硬件运用

相较于传统教学方式,融合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现代教学,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现了声、光、情、景的有机融合,使教学内容的表达更加直观、生动、具体,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现代计算机技术在我国教育领域得到了一定的推广和普及,各级学校都在加快开展信息化建设,一些发达省市特殊教育学校的计算机拥有率基本上已达到100%。由此可见,在我国一些省的特殊教育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已基本具备[1]。与此同时,计算机科技也在不断发展,过去笨重的台式机已逐渐被淘汰,越来越多的方便快捷的电脑产品涌现出来,如平板电脑等。现阶段,我国一部分发达城市已开展了基于平板电脑的“电子书”项目。因此,平板电脑的课堂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是在特殊教育领域,对于一些患有自闭症和有学习障碍的孩子,平板电脑这种更倾向于视觉感知的学习形式无疑更具优越性。

1.2特殊教育中的计算机软件应用

软件是信息化教育实现的具体形式,想要推动计算机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必须开发出更适合特殊教育的计算机软件。我国针对特殊教育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十年的探索和发展,才初步实现了商品化和市场化,在此之后,一大批教育软件在市场上涌现出来,如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开发的多媒体辅助聋生教学平台、手语查询软件等。还有用于残疾学生智力开发和语音康复的“启智博士”“启音博士”等[2]。上述这些软件在许多特殊教育学校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教学效果的提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3特殊教育中互联网的应用

当前阶段,互联网已渗透到人们工作与生活的各个领域,而其与教育系统的融合则是各国都关注的重点。自20世纪末,我国就开始推动互联网在特殊教育领域的应用,并建立了一大批特殊教育网站,如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官网、中央政府门户网等。很多特殊教育类高校与科研院系也相继建立了特殊教育网络资源库,并应用计算机多媒体系统构建了校园网,实现了特殊教育活动的网络化。同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委托部分特殊教育学校联合开发的聋、盲、培智教育教学资源库也正在建设当中[3]。

2计算机技术运用于特殊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计算机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大幅度提升了特殊教育水平和成效,但是随着教学技术以及特殊教学体系的逐步完善,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步凸显出来,具体内容如下。

2.1计算机硬件老化严重

当前阶段,许多特殊教育学校配备的计算机硬件多存在落后、老化现象,导致许多新兴教学软件无法正常运行,例如,耳聋学生需要的语音输入设备、低视力学生需要的大字显示设备。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先进的电脑产品出现在市场上,但是我国特殊教育领域使用的计算机硬件由于得不到更新依旧停留在许多年前的水平。

2.2特殊教育计算机软件发展势头不足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我国计算机教育软件的发展势头就开始出现减弱趋势,这在特殊教育领域的体现尤为明显。一方面,适用于特殊教育活动的计算机软件更新换代速度明显减慢,产品质量平均水平也开始降低,缺乏创新动力。另一方面,具有特殊需要儿童教育的软件,量身定做得少,简单模仿、机械照搬得多。此外,我国特殊教育软件应用平台大部分还局限在传统的Windows操作系统,这对软件应用水平的提升造成了巨大的阻碍。并且我国特殊教育计算机软件开发公司的规模普遍较小,缺乏充足专业技术人才的支持,这也是导致特殊教育软件开发乏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2.3特殊教育网络平台效能不足

现阶段,我国特殊教育网络平台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其中仍旧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平台面向的特殊教育对象人群过于单一。目前,我国特殊教育网络平台提供的网络资源大部分针对的都是视听障碍人群,针对心智弱障等群体的网络教育资源则十分稀少。其次,特殊教育网络平台提供的内容十分单薄。目前,大部分特殊教育网站更加倾向于向特殊教育提供法律、法规、规章等方面的解读分析,关于特殊教育人群所需的学习内容却相对较少[4]。最后,资源共享较差。掌握大量特殊教育资源的单位往往是学校或科研单位,这些资源只会向小范围群体开放,且彼此之间缺乏交流联系,导致资源无法实现共享,利用效能十分低下。

3推动现代计算机技术在特殊教育中高效应用的有效措施分析

3.1加强对特殊教育技术开发的重视

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加大在特殊教育技术开发方面的经费投入,同时,拓展投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的涌入,为特殊教育技术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为了保障资金的高效应用,还需适当调整教育经费的支出比例,向特殊教育领域倾斜。另一方面,则要加强对特殊教育计算机软件开发公司的扶持,为其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推动各中小企业发展,加大软件创新研发动力,开发出面向群体广泛、高效实用的特殊教育软件,促进教育水平的提升。

3.2提高特殊教育管理和研发水平

在特殊教育管理中,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做好各特殊教育部门的评估、衔接和监督工作,构建高度统筹的集中化管理模式。另外,提高特殊教育研发水平,不仅要做好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更好落实教育软件测评工作,通过多元化评价体系,对教育软件的实际价值进行评估,广泛听取用户的意见和建议,完善教育软件,推动特殊教育的发展。

3.3加强专业特殊教育技术人才的培养

在特殊教育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应和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充分发挥高校的专业人才优势、技术开发优势和科研优势等[5]。结合特殊群体的实际需求,设计开发相应的硬件和软件,使特殊教育软硬件能够面向所有特殊教育对象人群,发挥出更加显著的作用。

4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技术在特殊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依旧面临多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必须进一步加强探索研究,不断完善特殊教育计算机软硬件,如此才能为特殊教育对象群体创造一个完善的学习平台,进而推动我国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郭炯,钟文婷.特殊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与应用现状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6,37(4):26-35.

[2]彭霞光.中国特殊教育发展现状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3(11):3-7,13.

[3]于文娟.教学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发展脉络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5.

[4]王燕.特殊教育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模式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0.

特殊教育管理范文5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寄宿管理;探索

一、特殊教育学校寄宿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教师观念存在偏差

在特殊教育过程中,教师观念存在偏差是特殊教育学校寄宿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师普遍认为教育对象存在特殊性,教育对象数量少,影响小,社会覆盖率低,特殊教育工作者不仅工作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可,还难以获得成就感以及自豪感[1]。致使教师的观念存在偏差,缺乏不断学习,革新教育思想,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能力的动力,放松了对自己以及学生的要求,缺乏进取心,不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只要学生不出现事故,能够正常生活就算完成了任务,产生错误的教学观念,不仅影响了教学效果,也影响了特殊教育学校的管理水平。因此,教学观念存在偏差是特殊教育学校寄宿管理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

(二)家庭教育不恰当

一部分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较为急躁,缺乏耐心,由于并不能与孩子有效的沟通,无法理解体谅孩子的真实困难,聋哑孩子由于不能听见不能言语,无法与正常人有效的沟通,生活环境也与正常人不同,存在特殊性,其具体表现为交往圈子小,周围环境不同,具有特殊的性格特征,比如胆小,怯懦,敏感,多疑等,由于聋哑儿童的此种特点,致使家长越发的没有耐心,没有信心,出现急躁情绪,并为孩子定下标签,认为孩子没有出息,影响孩子的发展,使孩子的性格更加极端化。二部分家长认为由于自己的原因导致孩子成为聋哑儿童,存在内疚感以及负罪感,并不能理智的教育孩子,关心孩子,过分溺爱孩子,百般迁就,希望以此种方式作为补偿,使孩子受到更多的关爱,但此种教育方式并不科学,容易使聋哑儿童更加难以管理,任性妄为,从而导致出现特殊教育学校寄宿管理问题[2]。

(三)学校常规教育不科学

特殊学校的常规教育与普通学校还是存在极大的差别,聋哑儿童由于身体残疾,在性格特点上难免敏感,自卑,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教育,但是当前,特殊教育学校的常规教育不够科学,忽视对聋哑儿童心理的疏导,按照普通学校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导致易出现寄宿管理问题。

二、解决特殊教育学校寄宿出现问题的策略

(一)加强个人管理

特殊教育的个人管理主要表现在卫生,着装,发型,就餐等方面,其中卫生包括自身卫生,生活区卫生以及教学区卫生等卫生的处理,着装要求是不能穿着奇装异服,发型要求是不能留古怪的头发,礼仪需要使用文明用语,就餐需要文明就餐,节约粮食,根据这几方面建立一套标准的制度,并为学生制定一本记录本,做到周周小总结,月月大总结,并在家长会上通报相关情况,做到加强聋哑学生的个人管理。

(二)加强生活区管理

加强生活区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生活区的管理是学校管理中的重要区域,是最容易出现寄宿管理问题的场所,因此,加强生活区管理至关重要,具有重要的价值。加强生活区管理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按照学校的实际情况自行规定宿舍管理制度,宿舍卫生评比制度进行监督,提高监管力度。二加强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因此,加强生活区管理至关重要,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加强生活教育

加强生活教育是指家长需要加强家庭教育,在对孩子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不能够急躁缺乏耐心,忽略孩子教育,放任自由以及溺爱孩子,注重孩子的家庭教育,加强生活教育。加强生活教育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家长需要保持较好的耐心以及信心,对聋哑孩子家长需要耐心的教育,体会孩子存在的困难,学习手语,与孩子较好的进行沟通交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使孩子形成健康的性格,以便以后的教育管理。二家长需要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过分溺爱孩子与严厉教育孩子都是不提倡的家庭教育方式,应融合两种教育方式,在孩子出现道德问题以及较严重的问题时必须严厉教育,使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帮助孩子纠正问题,使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在孩子脆弱时,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与温暖,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消除自卑。因此,加强生活教育至关重要,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能够提升聋哑儿童的能力,陶冶聋哑儿童的情操,实现聋哑儿童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使聋哑儿童能够回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因此,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十分重要,特殊教育学校可以开展适合各类残疾学生的娱乐活动,如刺绣、篮球、绘画、缝纫、手语歌、下棋等娱乐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由此可见,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解决特殊教育学校寄宿管理存在的问题,提高管理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特殊教育学校中普遍存在寄宿问题,由于教师观念存在偏差,家庭教育不恰当,学校常规教育不科学等原因致使特殊教育学校寄宿问题管理不当问题的发生,因此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加强个人管理以及生活区管理至关重要,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石光兴.农村寄宿制学校寄宿学生的安全管理[J].贵州教育,2013(07).

特殊教育管理范文6

【关键词】特殊教育;内涵式发展;专业化;北京

北京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特殊教育,自2013年北京市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随班就读工作的意见》《北京市中小学融合教育行动计划》《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标准》等文件,加快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建设,大力推进融合教育,构建资源教室、区级特教中心等专业支持服务体系。如今北京市已基本形成以特教中心为指导、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普通教育学校融合教育为主体、以送教上门等多种形式为补充的特殊教育格局,教育对象从传统意义上的“三类”(盲、聋、智障)残疾儿童少年扩大到“7+2+N”类(视力残疾、听力残疾、智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以及自闭症、脑瘫2种特别类型,“N”为“其他类型”,正逐步拓展涵盖情绪行为障碍、学习障碍等)特殊儿童少年。在特殊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新阶段,面对特殊教育发展格局的不断开拓、教育对象的不断扩大及教育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北京市大力拓展师资队伍专业类型,深入开展主题教研,积极推进特殊教育学校联盟建设,力促全市特殊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

一、以师资队伍多类型、专业化发展为根本,为特殊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保障

融合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及特殊教育学校生源变化和学校转型发展,对师资队伍产生了多类型、专业化新需求。如师资队伍中需要有巡回指导教师、资源教师、融合教育管理教师、融合教育教研指导教师等角色;面对中重度残疾学生实际需求,教师的专业能力必须能适应教育康复训练开展、个别化教育实效提升等多种要求。为此,北京市积极拓展特殊教育师资类型,加大专业培训力度,强化专业建设。一方面,在教育系统内部不断挖掘人力资源,调整人员配备及增加数量,充实专业师资队伍。另一方面,在专业建设上,加大力度做好特殊教育教师及融合教育教师分类型、系统性培训。通过专题化、模块化、连续性培训,快速培养了较大数量的多类型、专业化师资,保证各项工作有序、稳步开展。具体而言,首先是细化类型,开展专题培训。2013年以来,市级先后组织特殊教育学校骨干教师培训、资源教师培训、融合教育巡回指导教师培训、特殊教育及融合教育教研员和管理干部培训、送教上门教师培训等多类型骨干教师专业培训。其次是各区大力开展全员培训,特殊教育基础较好的区还增加专项人员培训,探索资格证书制度。市、区两级集中发力专项培训,较好地满足了特殊教育和融合教育实践专业人员专业能力提升需求。

二、以教育科研为引领,为特殊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动力

教研是常态化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方式,也是推进教育教学质量深化发展的重要抓手。2013年以来,在市教委基础教育二处的指导支持下,北京市级业务指导部门创设机制,牵头扩充或组建了盲聋教育教研组、培智教育教研组、体育与康复训练教研组、培智学校职业教育教研组、融合教育小学教研组、融合教育中学教研组、融合教育资源教室教研组、自闭症教育教研组、特殊教育评估教研组等多个市级教研组,并深入开展专题教研,有效推进了特殊教育及融合教育理念宣导、专业引领工作。各区也积极行动,组建相应教研组教研网络,有的区、校还建设了独具特色的专题教研组,对特殊教育、融合教育质量提升起到积极作用。三级教研组注重资源开发,在工具类、教学资源类、家长资源类等多种类型资源上加大研发力度,为教师开展特殊教育评估、教育教学、家长培训及理念宣导等提供了较为丰富的优质资源。具体来说,一是研制相关评估、教育教学工具,如“情绪行为评价量表”、个别化教育计划样例、工作流程指南等,供一线教师及业务指导人员免费使用。二是推出市级、区级优质课,通过课例评选、课例研修等方式,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三是组织开发线上资源,包含课程微课、家长资源课等,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多参考。四是编订相关工作手册、参考用书,为一线教师提供案头参考书和操作指南。五是建设北京市特殊教育资源网,推送相关专业资讯,向全市及周边地区开放。这些举措,极大丰富了北京市特殊教育资源库,发挥了优质资源辐射作用,为全市特殊教育及融合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保障。

三、以组建联盟为依托,共建特殊教育内涵式发展新格局

特殊教育管理范文7

[关键词]人文关怀;视力障碍;班级管理

一、视力障碍的内涵与界定

视力障碍,通常情况下是由于外界因素或者天生遗传问题导致的视觉中枢功能使用存在问题,其问题情况可能是两只眼睛不同的视觉损伤或者视觉范围的极度缩小,形成与正常人阅读,浏览,观察基本活动形成鲜明对比的视觉功能障碍情况,简称为视障。其标准为:两眼最好矫正视力小于0.05为盲;大于0.05而小于0.3为低视力。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视野直径不足20°,可直接认定为盲。

二、我国各个教育阶段视障学生教育情况

(一)义务教育阶段

在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体系中,日常的教育和教材是适用于正常的学生群体的,针对特殊的学生群体,包括视力障碍的学生,一般情况会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特殊的、独立的、相对比较隔绝的教育模式,这种特殊化不仅仅体现在日常的教育、教师的选择、甚至表现在考试的模式当中,正常的义务教育与特殊教育的界限相当分明。纵观我国的特殊教育史,最初的学校创建于19世纪后半叶,完全照搬西方隔离式特殊教育模式,没有形成系统的教育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完全照抄照搬苏联缺陷补偿理论。改革开放以来,20世纪80年代形成“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大量附设特殊、班与随班就读为主体的特殊教育发展格局”是我国特殊教育实践的总结与对国际融合教育趋势的中国式回应。

(二)高等教育阶段

义务教育阶段无论是对于班级管理还是教学内容,我国逐步经过“开眼看世界”到“摸着石头过河”试图走出一条属于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模式。但是,在高等教育这一方面,对于视力障碍的学生群体来讲,其关注度远不如义务教育,政府投入和社会资本的注入也是杯水车薪,高等教育中的特殊教育,因为针对大学生本身成年人的特殊性质,其心理相对稳定,眼界相对开阔,事物认知更加全面和具体的特性导致高等教育中的视力障碍受众群体本身具有自卑感,与同龄学生的距离感,再加上高等教育本身具有半个社会的性质,使得视力障碍的大学生在班级里,学校里更显得步履维艰,从心理到生理上都会经受多重折磨,更有甚者直接放弃上大学。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中需要关注和解决的地方。

三、人本理念的视力障碍学生班级管理建议

(一)特殊教育匹配专业化教师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师范类学院和专业中包含特殊教育,但是这个专业经常会被很多学校边缘化,经常在专科院校中更为广泛的出现,这种尴尬的局面也导致了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招聘在师资不充足的时候要将目光投向专科院校,这在无形中降低了特殊教育老师的准入门槛,并不是十分可取的。这说明了在特殊教育领域的师资培养方面,需要更多的改变,以便为特殊学校提供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人才。真正实现并打造专业化师资队伍,特别是对于视力障碍这一层面,需要多方努力。1.社会层面转变思维,积极认可特殊教育的重要性。政府要积极利用“三微一端”开展宣传,以便转变大众思维。例如:可以在官方的微博和微信利用动画视频的方式讲述视力障碍的学生存在的困境,经过教育的手段实现人生理想的励志动画,凸显特殊教育中教师的重要作用,增强社会认同感。2.学校层面上对于班级管理实现现代化,人性化和机动化。学校针对不同地区的情况不同学生的,学校经济状况和师资状况不同进行因地制宜。在发达地区可以利用经济优势和地缘优势开出更为优厚的待遇,吸引更多的人主动报考,愿意报考,形成风气,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和满足感。3.教师本身努力提升专业素养。针对视力障碍的学生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视力情况受影响的程度不同,需要教师更为耐心的针对性地去对待每一位学生,同时在职的教师定期及时进行充电学习,保证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时展充分结合并有所提升。

(二)学校社会共举针对性解决视障教育之路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我们拥有了充裕的师资的前提之下,对于特殊教育需要细化。本文侧重视力障碍的班级管理,对此的细化和针对性问题,想要真正实现釜底抽薪式的解决,需要多方共举。1.学校精细化管理方式和模式。“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视力障碍学生的教育之路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同时需要进行精细化的行政管理进行指导,所谓“像绣花一样精细”首先,从教师队伍组成方面,学校在招聘教师时可以适当提高准入门槛,不单以学历定输赢,而是更加综合多元化考量,比如:可以专岗专设,专项专考,在面试中针对视障班级的具体课程开展可以作为考核的重要项目,或者以提交微课的方式来增加考核的多元化;其次,对于班级的设置,学校需要打破固有的隔离模式的特殊教育模式,可以采用“全纳式”的方式开展教学,换句话说,就是可以和普通的学校或者学生联合组成班级或者机动班级,实现正常学生和视障学生的平等教学和平等交流,逐步打开心结,为以后视力障碍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时的日常交往,人际往来,以及心理素质的提升和社会的适应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对于课程管理可以融入时代最新和最前沿的科技理念内容,比如远程教育,针对一些特殊的地区或者家庭,采用远程教育云班级和实体线下班级结合的方式,实现班级管理的创新和多元化。总之,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的方式实现新时代特色视力障碍的班级管理。2.政府部门发挥指挥棒的效用。政府部门尤其是教育部门做好学校的监督辅助的工作。在课程管理改革中,针对视障问题提出的新举措、新问题、新办法,教育部门聘请专业学者积极参与探讨,帮助实施,针对班级管理的问题和责任落实,要做好坚实的支撑作用,以便在班级管理和现代化以及普通教育融合中出现问题能够通过行政手段得到支持和帮助。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做好搭台人。为班级与班级,学校与学校,学校和社会之间牵线,实现资源的优化和重组。在视障班级把控中,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教育与教育的平等,通过多方手段实现和普通人一样的相对公平的发展做好铺路人的职责。综上所述,我国的视障特殊教育领域的班级管理也就是教育管理问题中,的确有很多的困难等待解决,有很多的障碍需要扫清,从而真正实现人文的关怀下帮助特殊的孩子获得一样的童年,一样的教育,实现优质公平的教育获得机会,以便实现视障学生的人生理想的最终目的,需要社会,国家,学校本身以及视障学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邓猛.关于特殊教育体系发展的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2016,(11).

[2]周满生.关于融合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研究,2014,(2).

特殊教育管理范文8

(一)特殊教育教师准入条件由多到少

对于准备获得专业资格成为特殊教育教师的人,《标准》先后规定了不同的准入条件。第一版有七项条件:(1)至少获得学士学位;(2)修满师范教育鉴定合格的教师课程取得大学院系必要的学分和评价;(3)获得教师资格证书;(4)至少当1年的辅导教师;(5)具备CEC规定的特殊教育教师应掌握的共同核心性知识和技能;(6)具备CEC规定的在特定异常领域或年龄组从事特殊教学工作应掌握的专门知识和技能;(7)每年最少参加25小时的专业继续教育,对知识进行定期更新。第五版删减了第一版中(2)(3)两项条件。第六版又进一步简化,删除了至少当1年辅导教师的要求,不再将其作为获取资格证书的必要条件,而是作为入职之后需考虑的工作。还删除了继续教育学时的硬性要求。总的来看,《标准》设定的特殊教育教师准入条件的门槛降低了,这是否会影响到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有待观察。但CEC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学位要求、掌握和运用共同核心性知识和技能、特定领域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始终未变,可见这三项是该组织固守的美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底线与核心内容。

(二)特殊教育教师的类型由少到多

第一版《标准》中所列出的特殊教育教师只有听觉障碍、早期干预、情绪和行为障碍、超常教育、学习障碍、智力落后及其他发展障碍、肢体障碍和视觉障碍8类。第五版和第六版《标准》提出了“初级特殊教育教师”、“高级特殊教育教师”和“专业助手”的概念,增加了特殊教育教师的类型,而且对其工作内容有了更为细致的划分(见下页表1)。在第五版《标准》中,初级特殊教育教师的类型划分,一是根据特殊个体安置环境,分为个体化普通教育课程领域教师和个体化独立课程领域教师两类;二是按个体特殊学习需求,分为聋或重听、早期干预、情绪或行为障碍教师等8类。高级特殊教育教师划分为特殊教育诊断专家、特殊教育管理者、特殊教育科技辅具专家、特殊教育转衔专家等4类,专业助手种类未进行划分。在第六版《标准》中,初级特殊教育教师种类不再根据特殊个体安置环境和学习需求进行区分,统一归为10类;高级特殊教育教师种类增加至6类;专业助手种类划分为一般专业助手和为盲聋者提供服务的专业助手2类。至此,CEC共为18类特殊教育教师规定了任职资格。值得注意的是,《标准》所列特殊教育教师类型划分是从单维度向双维度转化的。第一版《标准》仅有特殊教育对象的维度。而第五版、第六版是双维度,在特殊教育对象的维度上,它与1997年美国《残障者教育法修正案》(IndividualswithDisabilitiesEducationAct,IDEA)所规定的13种残障对象基本对应,同时扩大到超常学生,是广义的特殊教育对象。在特殊教育工作领域的维度上,初级特殊教育教师的职责主要是不同教学环境与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高级特殊教育教师的职责则在于诊断、科技辅具运用、就学就业转衔、管理、早期干预、听力学等非教学方面的工作;专业助手的职责显然是起辅助教学的作用。美国特殊教育教师类型的变化,体现出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现代特殊教育形式与内容的多样化、丰富化,以及对特殊教育教师进行精细化、专业化管理的理念。

(三)特殊教育教师知识和技能要求的项目数量稳中有变

三个版本的《标准》在特殊教育教师知识和技能项目的数量上有增有减,稳中有变。首先,从项目总量上看,三个版本《标准》出现了由少到多,又由多到少的“∧”型变化。第一版共列出知识项目246条,技能项目289条;第五版的知识和技能项目数量增加,分别为365条和415条;第六版的知识项目减至301条,技能项目减至347条。其次,所有类别特殊教育教师均需掌握的共同核心性知识和技能项目数量渐趋稳定。第一版《标准》历时6年,最终确定了107个项目。又经四次修订后,第五版《标准》增至126条。第六版在知识项目和技能项目上各增减1条,总数仍为126条。最后,不同类别特殊教育教师要掌握的专门知识和技能项目的调整较大。整体变化趋势为知识项目数量减少,技能项目数量增多,反映出美国对特殊教育教师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技能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加强。

(四)特殊教育教师知识和技能要求的内容有增有减

随着项目的增减,三个版本《标准》中有关知识和技能要求的内容也相应发生了以下主要变化。

1.在任职标准中扩展出内容标准每一版《标准》中,特殊教育教师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部分都是重点,但第一版到第五版,仅制定了知识和技能标准(KnowledgeandSkillStan-dards)。而第六版在知识和技能标准的核心内容基础上又延伸出内容标准(ContentStandard),对特殊教育教师应掌握的技能和承担的责任进行集中阐述,虽涉及的范围与知识和技能标准相同,但叙述更为详细和深入。

2.初级特殊教育教师任职标准的变化第一版《标准》从八个方面对初级特殊教育教师提出知识与技能的具体标准,第五版《标准》通过简化、扩充、整合和新增方式调整为十个方面。在简化上,第五版《标准》将原“评估、诊断和评价”改为“评估”,缩小初级特殊教育教师的职责范围,要求其将重点放在评估的伦理和过程上;将原“交往与伙伴合作关系”改为“合作”,强调特殊教育教师与家长、其他教育者及管理者的合作,体现特殊教育跨专业、跨领域合作的特点。在扩充上,将原“特殊教育的哲学、历史和法律基础”改为“基础知识”,要求教师主动掌握一切有利于特殊教育教学活动的知识与技能;将原“学习者的特征”改为“学习者的发展与特征”,要求教师以动态眼光看待特殊教育对象。在整合上,如将原“教学内容和实践”“教与学环境的设计和管理”整合为“教学策略”;将原“学生行为和社会交往技能的管理”“交往与伙伴合作关系”整合为“学习环境和社会交往”;将原“职业特征与道德规范”改为“专业原则和道德原则”,重点对教师的专业自觉性提出要求,避免与第一部分中特殊教育教师伦理准则重复。在新增上,将原来散在各部分中有关个体学习特征、家庭环境、语言和教学计划的内容集中起来,新增“个体学习差异”“沟通”“教学计划”三个部分,要求特殊教育教师在这些方面有深入了解,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并以此为基础为特殊学生制定适宜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对初级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要求,第六版《标准》与第五版相同(见表2)。

3.高级特殊教育教师任职标准的变化高级特殊教育教师任职标准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第一版《标准》中没有高级特殊教育教师的概念和职责。第五版《标准》有高级特殊教育教师,并也从十个方面对其提出知识与技能的要求。而第六版《标准》将高级特殊教育教师职责要求的领域改为六个方面(见表3),除继续强调“评估”“职业道德”和“合作”外,其他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从“领导力和政策“”项目发展和组织“”研究和调查”方面对高级特殊教育教师提出专业要求,要求其更具宏观的规划决策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协调实施能力和调查研究的能力。这样就显示出高级特殊教育教师与初级特殊教育教师的区别所在。

二、第六版《标准》的几个特点

(一)对特殊教育对象采用新的称谓

首先,在特殊教育对象的总体称谓上,第六版《标准》不再使用第五版中带有“标签”作用的“残疾个体(individualswithdisabilities)”用词,采用“有特殊学习需要的个体(individualswithexceptionallearningneeds)”的称谓统称所有特殊教育对象。“有特殊学习需要的个体”的概念外延要比“残疾个体”的概念外延大,它界定特殊教育对象的主要依据是看学习上是否存在困难,而不再强调学生是否存在残疾。这与国际特殊教育发展的普遍趋势相吻合。其次,在每一类特殊教育对象的称谓上,第六版《标准》也作出了一些调整。如将“聋和重听(deafandhardofhearing)”改为“聋或重听(deaforhardofhearing)”;“视觉损伤(visuallyimpaired)”改为“盲和/或视觉损伤(blindand/orvisuallyimpaired)”,使特殊教育对象的分类更为精确。

(二)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岗位职责进行划分

纵观第一版到第五版,初、高级特殊教育教师知识与技能要求的项目还显不出分化的特点,但第六版则明显地将初、高级特殊教育教师的岗位职责和知识与技能要求的项目作了区分。这种分级要求、区别对待的理念,让任职标准在保持原有全面、具体特点的同时,更加具有针对性和专业性。

(三)突出强调“基于研究的实践”

第六版《标准》在“教学策略”“教学计划”和“专业和道德原则”部分分别新增“根据个体和环境特点灵活运用基于研究的实践成果”、“根据基于研究的实践成果和实时数据修改教学实践”,以及“承诺参与基于研究的实践”等内容,突出了对“基于研究的实践”(evidence-basedpractice)的强调。

(四)教育教学方面的专业化要求是重点

第六版《标准》延续了以往各版本的特点,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要求数量多,是整个《标准》的主要内容。初级特殊教育教师标准的第二部分到第八部分有56条,高级特殊教育教师标准的第二到第四部分有23条,各占总项目数的44%和51%。同时,强调个别化教育思想。以初级教师标准的“教学策略”部分为例,要求教师“能根据个体的特征和安置环境,选择有数据支持的教学实践方法”;“能利用各种教学策略,促进不同背景的融合教育的推进”;“能根据个体不同的特殊需要选择、调整和使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材料”;“能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采用教学策略来保持和迁移个体的各种技能”等。高级教师标准中“个体和项目评估”,要求教师“使用多种方式测量和评估个体表现”,“能灵活使用诊断个体的策略”等。

三、美国特殊教育教师任职标准的演变对我国的启示

1999年,笔者之一基于第一版《标准》发表了《美国特殊教育教师的任职资格及其对我们的启示》一文,时隔十几年后,现对美国特殊教育教师任职标准的数次演变进行历史比较,感到其对我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和任职资格标准的建设又有以下一些启示。

(一)制定标准是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举措

美国通过制定和修订特殊教育教师任职标准引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保证特殊教育工作的专业化水准,说明这项工作是相当重要的。同样,制定特殊教育教师的任职资格和专业化标准也是我国的既定方针和当前的工作。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之后,教师专业化标准成为我国教育标准体系建设中的一项重点任务。2012年8月20日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首次提出:“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体系。根据各级各类教育的特点,出台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学校、高等学校、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标准,作为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同年9月,教育部、中央编办、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五部委联合发出《关于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再次提出“:制订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标准,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这些都说明我国制定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的时机已经成熟,现在必须加快进展的步伐。

(二)全面认识特殊教育教师的多样化结构

特殊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和特殊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决定了特殊教育教师的类型与工作的多样性,美国特殊教育教师任职标准说明了这一点。我国在制定特殊教育教师任职资格和专业标准时必须全面考虑特殊教育教师的结构,既要包括各级各类特殊教育学校中的教师,也要涉及在普通学校指导随班就读的教师;既要包括学科教师,也要考虑康复训练、行为矫正等专业技术人员,转变用普通教育的模式认识特殊教育,以为特殊教育仅需要学科教师、团队辅导员,至多加上心理咨询师的习惯思维方式。

(三)借鉴对特殊教育教师分类要求的制度设计

CEC形成了初级特殊教育教师、高级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助手三类人员构成的特殊教育教师任职标准。这种任职标准体系,既设定了每一类特殊教育工作者入职的门槛,也为其专业发展提供了规划指导。我国在制定特殊教育教师的任职资格或专业标准时可参考这样的做法,将每一类特殊教育教师的任职资格内容进行细化,分别提出具体、有针对性的知识与技能要求。

(四)动态调整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