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转型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转型路径

1思政教育话语实践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在中国社会转型和网络等新媒体的影响下,以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纯知识性和狭隘性、教条性和空洞性、封闭性和片面性,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狭窄化、话语整合的乏力和话语转型的无序等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功能受损。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应对话语风险的能力和自身话语体系的不断完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吸引力和创新力。

1.1多元化背景模糊了思政教育的价值目标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受西方意识形态分化的影响,以及中国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的全面转型出现的价值观多元化和道德断层,网络等新媒体对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为代表的传统媒介的冲击,群众意见表达多元和多渠道,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权威下降,模糊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过去那种单一、古板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话语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已明显滞后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展和实践诉求,给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的沟通带来许多障碍,实践话语不同程度地面临着“对新社会群体说不上去、对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说不下去、对大学生群体说不进去、对离退休干部说话被顶了回去”的话语困境和“失语”状态。新媒体具有信息量大、时效性强、内容生动鲜活、富有创造力的语词等优点吸引群众,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及时掌握新媒体话语的内容和表达方式,不断更新和创造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但同时,要对一些网络煽动、造谣的舆论,进行警惕,培育“红色意见领袖”。

1.2对话语资源的简单挪用泛化了思政教育的学科边界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广泛性甚至到了毫无边界的地步,把教育学、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话语直接挪用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来,导致了“大口袋”、“万金油”式的话语泛滥,泛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话语边界,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合法性遭到质疑,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效力。同时,还存在“政治话语、文件话语和权利话语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主体;预设性和控制性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重要特征;唯理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外在表征,即只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人的需要和人的情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本身存在缺位问题,政治话语、文件话语、文本话语等直接使用,没有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与整合,理论话语与实践话语脱节,没有进行转化,脱离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有的空洞说教,有的使用居高临下的态度和独断的方式,有的挖掘解读不够;有的存在模式化、套路化现象,语言生硬、形成刻板,亲和力、贴近性不够;有的形式上轰轰隆隆,但实效性不强。除此之外,还存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境,意识形态语境和实践语境”的认识模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实践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对群众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思想认识问题、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价值观问题等各种困惑及时地给予思想指引和帮助。

1.3低俗内容消解了思政教育话语实践

大众文化和外来文化中低俗的内容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消解,侵蚀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崇高性与科学性。社会大众文化和外来文化中存在一些媚俗的、低级的内容,一些娱乐性的文化、商业性的文化、去意识形态性的文化等出现在人们的视野,有些夹杂着腐朽堕落、迷信、暴力色情等有害内容,侵蚀了主流文化中的道德关怀、人文气息、审美观念,打破了人们坚守的道德底线,使主流文化对群众的价值导向作用下降,甚至有些文化否定主流文化,淡化人们的理想信念、道德追求等,转向追求物质欲望,感官刺激等。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宣传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的活动,低俗文化侵蚀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崇高性与科学性。

1.4思政教育话语实践的单向性堵塞了共同话语的交流平台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单向性堵塞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话语交流平台,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反馈机制功能受损。受历史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过分强调其政治功能,形成了一种意识形态化的强势话语体系,主要通过对受教育者进行训导和灌输来实现主流思想意识的传播,往往忽略了受教育者的独立自主意识,忽视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和判断、选择能力的培养。这意味着教育者主宰话语权,受教育者的话语权被剥夺。现代社会人们追求民主的价值观念,更渴望一种对话式的、互动的、参与性强的自由空间。应采取平等、自由的对话式话语,使双方既阐明和叙述自己的观点,又能倾听和理解对方的意见,站在对方的立场展开置换式思考和沟通。使受教育者充分发表意见,纠正错误的思想,才能真正解决思想问题。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单向性进行弱化已经达成共识,但是并不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就失去其引领性的作用,需要在交流反馈的基础上,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引领,形成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良性互动,进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反馈机制的功能。

2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现代转型路径

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现代转型,能有效阐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学术话语,对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广泛的实践探索意义和价值。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代转型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帮助群众建构价值认同和坚定信仰

主动融入复杂的环境,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帮助群众建构价值认同和坚定信仰,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语境和内涵实现现代转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也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提供了机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可以广泛汲取世界各国先进话语实践经验和丰富话语资源,突破传统的狭隘发展空间,与全球化话语接轨,不断创新符合中国国情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现代转型。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在遵循自身话语体系发展的规律基础上,有效控制全球化、社会转型以及网络等新媒体环境的影响,实现自身的价值目标。具体表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对新的环境下受教育者的思想特点及规律进行深入的认识,融入复杂的环境,重构实践话语语境,对全球化语境、网络语境、生活语境等进行延伸,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语境的时代性和生活性。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注重利用媒介和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能力,积极主动地利用网络等新媒体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事迹和感人事迹等,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可接受性和实效性。同时坚持对反面实例的批判,使受教育者在一些科学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上取得认同。同时,要注重对网络“意见领袖”的正面引导,坚持巩固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向生活世界和表达生活话语。

2.2规范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边界,增强话语实践的合法性

规范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边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实践的合法性,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内容实现现代转型。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具有开放的视野,关注其他学科的成果,融合其他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技术以及国外的相关理论和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服务,特别是要充分汲取国外公民道德教育话语、意识形态话语、宗教话语等已取得的经验成果,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经验。用科学的态度,对其他学科的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资源的案例和题材借鉴和吸纳,并且进行必要的加工和高度的整合,使话语具体化、学科化。使之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话语实现耦合和对接,拓展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内容,增强合法性。要避免对其他学科资源的简单的表层的被动的加工和挪用。要进行合理的转换,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并在实践中进行检验,探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形成和发展规律,深层次的多学科视域的研究,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实际运用中的功能受损、实效性低等问题。同时,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从文本话语、学术话语、政治话语的囚笼中解放出来,注重话语的实践性和生活性。在转化的实践中,注重话语失真失效等问题,达到最佳效果。对实践话语的运用要注意避免单一经验性的话语,要注重话语的科学性,积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经验向科学的转变。要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话语实践经验进行深层的挖掘和高度的解读,科学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内涵、特性、语言表达方式和风格、以及运用到不同群体的语境把握,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的渊源和经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独特规律和逻辑,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现代转型提供理论支撑。

2.3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

大众文化和外来文化中低俗的内容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消解,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附魅、祛魅与返魅,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向科学性与价值性、通俗性转型。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附魅、祛魅与返魅,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附魅就是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通俗性,从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中探寻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素材,因为大多数受教育者容易受清楚、生动、个人化的事例的影响,个人化的事例越是生动形象,其教育的效果越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祛魅是指要对获得的生活素材进行深层次的理论提炼和话语转化,提高话语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提高话语实践的质量和水平,使话语内容具有鲜活的时代感,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受教育者就会改变自己原有的错误观点,产生价值认同和情感的共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返魅是指让群众从思想上认同,产生情感共鸣,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以人为本,关注群众的真实生活需求与价值理想追求,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对于存在争议的问题,不能强迫群众形成共识,而是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的力量,抵制大众文化和外来文化中低俗的内容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淡化和消解,对蕴藏着丰富话语资源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荣辱观、民族精神等先进文化为主旋律,对人们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塑造,弘扬社会正气和崇高价值追求,用真理揭露谎言,让科学战胜谬误。最终,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逐渐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使之从低俗性向科学性转型,从纯知识性向通俗性转型,从工具性向价值性的转型,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正能量。

2.4构建共同话语交流平台

弱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单向性,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话语交流平台,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反馈机制在现代转型中发挥功能。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平等的主体,应该享有共同的话语权,实现话语权的回归。教育者在话语表达中突出服务性话语,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心理诉求,真正做到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使受教育者成为自觉自愿的接受者而不是消极被动的遵从。只有实现对个性生活的关注,才能使个体的人感觉到现实的尊严与幸福。要淡化教育者角色,主动通过论坛、博客、微博、QQ等工具平等地与受教育者讨论交流,要尽可能地营造轻松愉快的教育氛围和环境,灵活地选择教育方式与手段,引导受教育者接受并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要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反馈机制进行现代转型中发挥作用,反馈机制主要包括:信息的收集、调节和反馈。首先,要建立信息收集机制。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主动的通过多种途径(论坛、博客、QQ群、讲座等)进行信息收集工作,及时了解群众的思想动态和观点。要建立信息调节机制。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科学的整理和研究,去伪存真,得出科学性的结论,对受教育者存在的问题进行调节。要建立信息反馈机制。根据调节措施的运用,对受教育者存在问题的解决程度,在实践中检验调节机制的效果。三个机制不断循环,辩证地发展,使话语实践的各环节不断优化,发挥话语反馈机制的功能,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效。

3总结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不断汲取丰富的话语资源,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多样性发展,注重提高话语实践的能力,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现代转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建构路径和话语空间等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

作者:朱晓林 单位: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