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教育研究范例

思想教育研究

思想教育研究范文1

研究生思想教育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研究生思想教育管理的承担者,本文将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新时期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做出了新的思考。从理论层面深入探讨提高医学研究生思想教育方法的可行性,从思想层面积极引导医学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实践层面严格督促研究生以良好医德为准则,将思想教育落实到临床学习工作中。力图促进临床研究生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研究生;思想教育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必经途径,在继续教育中起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1]。我院作为吉林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院,自2012年开始实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和住院医师培训并轨的培养模式,此次并轨的最大优势是参与培训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达到毕业条件并培训合格之后可获得四证(毕业证书、学位证书、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和专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毕业后即可行医,大大提高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然而,住院医师大多是刚走出校门的本科生、研究生,他们对前途充满信心,思想活跃,工作积极,渴望成才。但他们对当今社会出现的各种不良思潮、错误观念缺少应有的免疫力。因此,加强对住院医师的思想道德教育,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伦理观,显得更为迫切[2]。我院一向非常重视临床医学研究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并一直探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经过两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管理者的教育引导

1.思想教育学习讨论会

传统的思想教育形式往往存在单一、枯燥且脱离实际等缺点,通过近年来的探索,我院积极开展以讨论会为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管理者可以结合教育部临床专业研究生培养以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相关文件精神进行教育引导,定期开展思想教育相关主题的学习讨论会,以小组分组讨论形式开展,系统讨论医德医风、医学伦理等方面思想教育问题和体会,研究生也可以结合自身体会进行学习交流,师生互动,不断明确医德医术的重要性,严格要求自己,医术上精益求精,思想上不断完善,态度上积极热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提升自身思想道德水平,将良好的医德医术内化为自觉遵守的准则,在平常学习工作中不断践行。

2.入科前集中培训

我院对进入临床的研究生入科之前实行集中培训,近年来,共培育研究生1123人次主要针对医德医风、专业素质、科研能力等多个方面。通过集中的学习和活动使他们明确医生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与伦理道德水平,加深对基层医疗工作的认识和了解,努力将自己培养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医学事业接班人。培训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3]:(1)医德医风教育:促使研究生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对本职工作和患者保持很高的热情和责任感;(2)临床实践技能培训:掌握相关的临床操作技能可以使研究生尽快适应临床工作,得心应手,树立自信心;(3)医疗法律法规普及:使研究生知法懂法,自觉遵守各项医疗规章制度。

3.医学道德教育课程

将思想道德作为一门研究生必修的医学道德教育课程,挖掘诚信道德的典型事例[4],阐述医德失范的真实案例,并在学习结束后对研究生进行理论考核,考核主要从社会公德、集体主义、职业道德、医学伦理、医患处理等方面进行,满分100分,结果上报研究生办公室从理论层面对其领悟程度进行考查,针对思想道德考试不合格的同学进行进一步深刻教育。借助这种方式,督促研究生重视学术道德,提高研究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二、导师的监督指导

1.导师言传身教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导师的思想道德、处世哲学、治学态度以及成才经历都会对研究生产生影响。导师是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不仅要在学习和生活上关心自己的学生,还要的是在思想上对他们加强引导。我院积极在研究生入学前组织研究生导师参与德育课程的教学,提高导师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能力,还把它作为遴选和考核导师的重要指标,强化了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为研究生树立高尚医德高超医术的榜样,对研究生思想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师生交流会

研究生导师应定期和自己的研究生进行交流,加强沟通,关注研究生思想动态,针对研究生生活和学习上的困惑进行指导教育,并定期举办师生经验交流讨论会,近几年,我院共举办院级师生交流会5次,参与人数约800人,会上师生之间畅所欲言,在鼓励研究生加强临床技能,树立良好医德,促进良好医风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3.学术实践活动

导师定期组织研究生参加医学专业学术实践活动,例如:填写活动内容通过这些活动,调动研究生钻研医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术习惯,在不知不觉中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

三、研究生的自我教育

1.加强自身道德修养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讲求利益,名利并重的价值观正在逐渐形成,而且在一部分研究生的心目中已是根深蒂固。医院是救死扶伤、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行业,临床科室直接服务于病人,与病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在临床研究生教学中始终贯穿:在对病人实施医疗服务中,要求高尚医德与精良技术的结合,在诊疗工作中要求高度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5]。为提高研究生自我道德修养,举办了多次讲座和座谈会,深入到学生的中间,了解与研究我院研究生道德情况,建立道德修养评价标准,有针对的提高研究生思想道德水平[6],不断自省,不断总结自身不足。只有锲而不舍、矢志不渝才能攀登医学高峰,只有秉承踏实认真、兢兢业业的态度,献身医学事业,才能成为一名白求恩似的医务工作者,传承白求恩精神。

2.加强自律

研究生管理者的教育引导及导师的监督指导是他律,研究生自身的反省和自觉遵守才是自律,提高研究生思想道德水平,归根结底要靠研究生自身的努力。思想道德教育只有通过研究生内化为自我要求、自我约束,才能真正达到目的,实现从他律到自律升华。近年来,我院进行关于医学研究生医德医风自我管理的讲座2次,着重于将良好医德规范内化于心,并将其固化于行,做到知行合一,做一名具备良好医德医术的合格医师,这正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真正意义所在。

四、建立完善的思想教育体系

1.出版相关学习教材

相关医学教育工作者应结合当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专业研究生并轨的特点[7],参与出版相关思想教育的学习教材2本,作为管理者、导师和研究生的学习依据和理论参考。

2.成立考核小组

成立了相关考核小组,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包括,针对思想教育形成完善的考核机制,定期对相关规范化培训的研究生进行学习教育,并组织考核评估,对表现优异的研究生给予表彰,对表现不佳的给予继续教育,努力使其达到教育的目标要求。

五、效果与体会

1.结果

我院通过规范系统的学习、评价、教育、反馈,对提高研究生医德医风、医学伦理、思想政治,自我修养等方面水平有积极作用。通过组织多次讲座,加强与研究生、导师之间深切的交流,了解研究生思想政治水平、发现和解决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切实的践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研究生思想教育管理的有效路径,在促进我院研究生思想政治水平提高方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2.体会

完善的临床医学应是一门技术与人文相结合的医学,而医学人文思想和理念的形成离不开医学思想道德教育。医学研究生是未来医学科研、教学和医疗工作的骨干力量,对其医学人文素质应该有着更高的要求。多年来我院一直努力探索医学研究生思想教育管理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力求充分发挥管理者、导师和研究生自身的作用,提高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促成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效衔接,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输送越来越多的优秀医学人才。

作者:徐广军 刘忠玲 孙小雪 汪丽 单位: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参考文献:

[1]陈旻敏.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可行性探讨[J].研究生教育,2011(9):118-119.

[2]王国栋,刘新元.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人文思想[J].2013(20):351-352.

[3]赵美玉,李强.临床医学生实习期间的思想教育和管理研究[J].德育研究,2010,(30):65-66.

[4]时玉平,李纯辉,付伟,麻吉河.研究生学术道德、学术诚信教育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11(21):126-127.

[5]何珂.浅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医学伦理教育[J].继续医学教育,2011(25):11-14.

思想教育研究范文2

目前,农垦区职工主要存在着如下思想问题。首先,价值取向利益化。随着以经济为“中心”观念的建立和巩固,职工的价值取向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逐步由政治目标化趋向经济利益化,这虽然对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也使部分职工片面追求物质利益,个人物欲膨胀,滋生拜金主义,造成工作讲条件,任务讲价钱,导致一些职工对个人的岗位不是以其对企业的贡献大小而是以其拥有“工资”的多少来衡量,有钱就如同有了一切。其次,道德标谁模糊化。在市场经济观念不断培育、发展过程中,传统的道德观念、道德标谁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传统道德要求人们摒弃个人私欲,舍利取义,诚信从业,而市场经济体制奉行的是平等竞争、等价交换和主体利益原则。随着人们的生活被日益浓厚的市场经济气氛所笼罩,职工的人格和行为也随之市场化,导致部分职工个人主义思想日益严重,社会道德观念以及衡量标谁变得日益模糊。第三,工作心态复杂化。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职工的收入渠道日益增多,传统的择业观受到了冲击。部分干部、职工的敬业思想发生了动摇,认为只要完成了工作任务,不出安全事故,就一好百好,缺乏上进心和进取精神。鉴于此,垦区广大党员干部必须进一步发挥自身在职工思想教育方面的作用,采取科学的工作方法,有针对性地做好农垦区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通过开展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爱岗位、比贡献、比服务”、“党员多做贡献”等主题实践活动,加强职工思想教育工作,并注重发挥党员在职工思想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垦区职工思想状况的整体提高,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党性修养、敬业精神等都有所转变。绝大多数职工热爱垦区,理解垦区发展中存在的一些困难,并且表现出勇于克服困难、勤奋工作、爱岗敬业的工作状态。

二、职工思想教育的途径

1、深入基层,全面掌握职工思想动态

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情况,听取职工呼声是提高农垦区思想教育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广大党员干部应该努力营造浓郁的思想教育工作研究氛围,形成先进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有效指导实际工作。首先,调动党支委的积极性,全面掌握员工思想状况。由于支部职工之间平时交往较少,支部很难全面的掌握支部员工的思想状况。鉴于此,支部利用部门多,且支委分散在不同部门的特点,要求各支委之间要定期交流沟通,支部人员要将各自掌握的职工思想动态信息相互交换,使支部能全面深入的了解职工思想动态,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其次,注重与部门行政一把手的沟通。支部应不定期与部门行政领导交流思想,了解行政领导和部门职工的思想状况,便于与行政取得一致意见,共同做好职工思想工作。另外,还应取得行政同意,在安排部门职工业务学习时,进行政治理论、思想道德及法律法规方面的学习,逐步提高职工政治思想认识水平。第三,通过个别座谈的方式了解职工的想法。行政联合支部与每一位职工单独座谈,座谈时总结职工在各方面的表现,使职工愿意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对工作、生活、及领导的想法,并进行适当的引导。

2、加强职工心理疏导

管理体制变革增加了职工的紧张感,个人利益调整引起了职工心理失衡。由于农垦区内部企业发展不均衡,历史条件、所处地理位置、消费水平、企业内部晋升机制、考评制度、薪酬体系等多方面的原因,致使部分职工产生了较强的失落感、相对被剥夺感、不公平感等。如果这些心理感受长期得不到改变,甚至进一步加深,势必使职工的心理失衡现象变成严重的心理问题。鉴于此,农垦区必须加强职工心理疏导工作。心理疏导是实现职工心理和谐的重要手段,心理疏导也是农垦区思想教育工作的突破口。思想教育工作的核心是人的工作,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是基本原则,注重疏导是其固有的实践范畴。随着农垦区广大职工对精神层面的追求越来越高,心理疏导已经成为职工幸福、健康生活的重要参数,成为衡量农垦区思想教育工作得失的重要方面。通过心理疏导,解疑释惑、化解矛盾、理顺情绪,不仅可以帮助职工走出心理困惑和心理阴影,可以推动农垦区形成积极健康、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可以充分发挥思想教育工作的优势,为农垦区的和谐建设提供支撑。具体而言,就是要将职工心理健康纳入到企业思想教育工作规划之中,善于发挥政工干部、工会干部的作用,创新工作机制。加强职工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依据不同的职工的心理诉求,切实帮助职工克服变革、转型带来的心理冲击、心理失衡、心理误区,实现职工的心理和谐,心理健康,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从分发挥垦区广大职工的生产力。

3、提高职工对垦区文化的认同感

思想教育研究范文3

基于这一社会前提,研究和运用思想教育规律无疑为其工作展开提供内在依据。其次,研究和运用社会管理中的思想教育规律可以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教育提供思路。思想教育规律揭示了教育主体、教育客体以及教育媒介本质联系,这就为利用规律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中的思想教育提供了可能性,其中对于施教规律、受教规律以及教育主客体互动规律的逐个研究,为加强思想教育主体建设、更客观地把握教育对象以及建立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最优的人际关系提供有益启示。同时,思想教育规律也为当前利用高科技手段实现思想教育现代化带来思维启迪。把握思想教育规律为社会管理创升提供理论基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思想教育规律在研究过程中全面系统地分析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清楚的认识到社会管理的主要矛盾和主要方面,积极探索到社会管理矛盾后隐藏的规律性、本质性的内容,为社会管理的完善和优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2社会管理中思想教育规律的基本内涵

2.1以教育者为基点的施教规律主要包括的内容

第一,社会管理要求导向律:指教育者必须根据社会管理过程中对广大社会成员思想素质的要求确定教育目的以制定教育计划,从而选择教育内容,创造教育环境,最终运用相应的教育方法完成思想教育的过程。由于不同历史时代对社会管理方式是不同的,因此,教育只有把握社会管理的内在要求,以其要求作为思想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从而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思想教育。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思想教育必须制定合理的教育计划并选择合适的内容,从而运用合理的方法达到社会管理的要求。

第二,思想教育内容决定律:指思想教育的内容对于教育主体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以及所采用的方法具有决定作用的规律。只有理论功底深厚的教育才能进行科学的阐释和讨论,因此,要化解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困难需要实践经验丰富的教育者。此外,一定的教育内容必须有相应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只有把握这一规律,才能有效实现教育的目的。

第三,教育主体素质支配律:指教育主体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以及身体素质等综合素质决定着思想教育的质量。由于在思想教育活动中,教育主体具有很强的能动性,因此,教育主体不仅反映世界,而且创造世界。所以说,在思想教育过程中,思想教育主体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其教育的质量。

第四,思想教育方法影响律:指教育方法在教育内容的传递程度上产生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现代网络媒体的高速发展,思想教育方法借助网络成为可能并变得日益迫切和重要。从传统的“我说你听”的“命令式”和“权威式”中解脱出来,改为运用现代教育方法,这样不仅能够拓宽思想教育的阵地和渠道,还能提高思想教育的质量,体现顺应时展要求的趋势。

2.2以教育对象为基点的受教规律

受教规律是指思想教育过程中围绕教育对象而存在的三大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内在需要驱动律是指教育对象自身的内在需求决定着接受思想教育内容的程度,是其接受教育内容的动力和依据。社会管理中思想教育的对象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其社会化的渐进、思想品德的提高以及综合素质增强等人生的重要方面都需要思想教育的正确引导和帮助,这些都驱动着教育对象接受思想教育。由于教育对象的多样性,教育者要针对教育对象的内在需要就其关心的问题进行教育,以求获得思想教育的最佳效果。

思想教育环境与教育对象两者之间关系的反映即外在环境制约率,它是指教育对象周围的教育环境对教育对象接受教育效率规律的影响。健康向上的思想教育环境无形中陶冶了教育对象,进而使其接受来自教育环境的思想信息。反之,不健康的思想教育环境中的消极因素会影响教育对象对积极的思想教育内容的接受。内化外化反复规律是由认得思想发展特点决定的,其指思想教育对象的思想内化与外化并不是一一对应的,而是经过反复巩固才能与社会管理要求达成一致的思想行为。“思想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客观存在信息加工而成的主观能动性反映,它随着外界事物的发展变化相应的变化”。教育对象在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处于开放性的社会大环境下,时刻接受来自现实社会的信息辐射,这些与教育者的思想信息既有一致的地方,也有矛盾的方面。在信息泛滥的社会背景下只有高度重视,才能对积极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进行巩固以实现思想教育的积极作用。

3发挥思想教育规律在社会管理中作用的实现路径

首先,发挥思想教育规律的引导作用。思想教育活动开展的物质利益动因是产生内在需要的源泉。由于在思想教育过程中,无论是教育主体还是教育客体都是有血有肉的自然人,其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就是生存和发展问题。因此,是否符合其自身经济利益和物质需要是他们认识和判断事物的标准。因此,思想教育活动是受制于教育主体及教育客体的自身的经济利益和物质需求的满足程度,及内在需要驱动律。结合该规律可知,要想使得思想教育在社会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首要的一点就是满足教育主体及客体的经济和物质需求,保证其基本利益。

其次,发挥思想教育规律主观能动性。当教育者能够科学认识并掌握思想教育规律时,思想教育就走入正轨,同时发挥的作用是积极高效的,并且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利用规律,否则其思想教育就是偏颇低效的,置规律而不顾就会导致社会管理负面影响。同时,就教育对象而言,如果不能理解把握思想教育规律,就不会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到这一过程中,则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空间就相应缩小,思想教育的成效也随之降低,达不到有效的社会管理的目的。基于这一点,在进行有效的社会管理时,要理清思想教育的制约规律,让管理对象充分理解和认识思想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再次,发挥思想教育规律对规范外在环境的借鉴作用。当今时代,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并对人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是互联网中良莠不齐的信息也势不可挡的影响着教育对象,依据外在环境制约律及内化外化反复律可知,这无疑大大地影响了教育对象对积极的思想教育内容的接受质量,进而影响到社会管理目标的实现。因此,规范思想教育外在环境,进而优化外在环境,对促进社会管理的有效开展会产生积极促进作用。

最后,思想教育规律对社会管理中思想教育各因素的选择具有指导作用。依据思想教育内容决定律,以社会管理过程中不同类型的教育客体的要求来确定合适的教育内容;依据教育主体素质支配律,通过不断提高教育主体素质和加强思想教育队伍建设,为实现思想教育理想效果提供人才保证。依据思想教育方法影响律,在思想教育活动过程中,采取教育对象喜闻乐见的教育方法,便于教育对象的接受,从而为社会管理提供思想保证。

4总结

思想教育研究范文4

[关键词]岗位胜任力;临床医学研究生;长效机制

一、临床医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背景

目前,由于社会经济结构发展的快速转型、迅猛发展的信息化和国外多元文化思想观念的冲击,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挑战。高校的扩招及培养模式的不断改革创新,我国医疗体系的发展现状,医疗体制结构状态和医患关系的相对矛盾等等,这些外界因素直接导致了临床医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涵的快速变化和相对复杂化。在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实际培养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随之不断地与时俱进发生变化。因此,紧密结合临床医学研究生的不同个体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有针对性地进行特色化教育和培养是非常必要的。由于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升,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渠道也在不断地拓宽,导致我们必须及时地将教育的方法在实践中丰富起来,以符合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高标准要求、时代需求与实际工作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评价的标准由只注重专业成绩和专业素质变成更加注重个人品行和道德素质。因此,深入进行研究生的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政治观教育、道德观教育就构成了临床医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培养符合新时代社会要求的人才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针对临床医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分析引入岗位

胜任力培养导向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专业学科,是一个融入生命关怀、探索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崇高而特殊专业。临床医学研究生在培养中具有专业特殊性。就是因为这种和人的生命相关联的专业特殊性,导致临床医学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范围较其他专业更加宽广、内涵更加深刻,意义也就更显重要。临床医学研究生由于实践学习的特殊性,在临床实践培养中往往忙于专业性工作学习,容易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因此,为了做好医学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投入较大的精力利用各种方式去与学生沟通交流,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关怀有需要的同学,去拓展创新多元素的科教手段,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引导研究生透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研究生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学术道德。岗位胜任力是指在特定工作岗位、组织环境和文化氛围中有优异成绩者所具备的任何可以客观衡量的个人特质,指承担职务(职位)的资格与能力。胜任力是真正能区分生活成就和工作业绩方面优劣的深层次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岗位胜任力是指研究生的知识结构、临床实践技术能力、人文素养等能胜任临床工作和达到研究生科研素养要求的双重身份能力。在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我们要按照胜任力结构模型,全面梳理创新型临床医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培养具有岗位胜任力的高质量临床合格医生。近年来,由于临床医学招生规模的扩张加大了研究生管理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也呈现多样化趋势。研究生的年龄、阅历、知识背景等方面呈现巨大差异性。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研究生的家庭条件普遍好转,研究生的消费意识不断增强。这些因素导致学生在学习、生活上日益呈现个性化趋势,使研究生思想情况趋向复杂化,加大了管理的难度。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创新深入研究临床医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一套完善的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综合体系构成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我们只有在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上,创新开展研究生教育工作,才能提高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临床医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的内容有三方面,即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社会道德素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的导体一般为研究生管理辅导员和研究生指导教师,教育的受体为临床医学研究生。

三、临床医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探讨分析

首先,我们在广泛调研学院研究生思想状况的基础上,利用数据分析统计法进行研究生思想政治状况分析。内容包括临床医学研究生及其导师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开展工作情况的认知程度,国内外高校临床医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以及临床医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经过调研发现大多数临床医学研究生政治热情较高,能够经常关注国内外各类重大实事的发生和发展。但同时也发现有部分研究生缺少应有的政治理论素质,政治信仰模糊甚至缺失,在面对社会上错综复杂的矛盾时,不能够以冷静的态度、对各类事件进行正确的思考判断和正确的解决问题。临床医学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学业、婚恋、家庭、经济及就业等诸多方面的压力。目前,很多高校对研究生毕业的科研成果要求都很高,对学位论文内容和水平审查越来越严格,这些方面都增加了研究生的学业压力。在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学习时间段,研究生心理及生理已成熟,年龄处于可考虑婚嫁的时间段。又由于临床医学研究生学习周期较长,在读期间处于学习、实践及研究阶段,经济不能独立,就业去向不确定,这些因素都是择偶决定制约条件,对研究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由于我国高校研究生逐年扩招使得我国研究生规模增加。但与之成反比的是,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社会及家庭对医学研究生的期望值普遍较高,研究生自身也有着较高的预期值,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过大,在社会、自身双重压力下对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产生困惑导致压力过大。临床医学研究生由于专业特性要求研究生道德素质相对较高,因此,要求研究生具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充满社会责任心,要有较强的使命感,具有奉献精神。但是,由于经济社会和消费文化的影响,仍然存在少部分研究生重个人利益,轻集体利益,缺少社会责任感及团队精神。临床医学研究生的道德素养主要包括社会道德方面、科学道德方面及职业道德方面。培养医学研究生应具有人文关怀的医疗职业道德和养成恪守学术道德的良好学风科学道德。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要建立有效的教育模式。教育模式包括实践教育模式的创新,例如建立医学人文讲坛、床边医学人文案例教学模式等等。受目前实施的培养教育模式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部分临床医学研究生科学诚信意识较薄弱,缺少学术道德的自律意识,导致学术论文抄袭、考试作弊等现象时有发生。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针对此种情况加强管理,建立实效的管理措施和机制。临床医学研究生的专业比较特殊,是一个针对人的生命作为工作对象的职业,因此要求临床医学研究生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从本科生突然转变为一名在临床工作学习的临床医生,这种角色的突变,导致了研究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及时性。研究生在临床学习和诊疗工作中需要尊重生命,和患者及家属进行多方面的沟通交流开展工作,因此研究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医学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

四、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建设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

(一)将岗位胜任力教育理念融入政治理论和人文道德素养的教育引导中,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人文精神的缺失已成为当代医学健康良性发展的影响较大的制约因素。只有具有医学人文精神的本质内涵,医学才能成为人的医学。要将国内外社会及政治形势教育及人文道德素质培养列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经常进行政治形势政策教育,帮助研究生认清当前政治形势和社会形势。通过对临床医学研究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解读和学习,引导、帮助研究生建立起能够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思考问题的能力。正确的认识和对待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二)重视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构建临床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中,完善研究生心理教育机制非常有必要。管理部门要定期为研究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摸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聘请心理学专家为有心理问题的研究生进行心理调节。对有严重心理疾病的研究生予以正确引导,帮助研究生寻求专业医生的医治,做到早发现研究生心理疾病并及早治疗。管理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研究生群体的共性心理问题,就如何缓解学习压力,如何缓解自己不良情绪等,并对此进行一些针对性的心理治疗。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现代网络科技信息技术介入管理的优势,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可作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沟通桥梁,定期为研究生提供健康的信息内容,充实研究生的精神文化生活。通过打造心理健康平台,为研究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发展提供切实服务。

(三)加强临床医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1.充分发挥导师培养责任第一人的引育作用。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临床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与导师的接触时间最多,导师的行为和言语都会对研究生产生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很多研究生对自己导师的临床医治能力和学术科研能力产生仰慕敬佩之情,在学习工作过程中经常以导师为榜样进行模仿学习。因此,导师在提升学生整体能力的同时要遵循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要将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专业课学习及论文指导中,助力研究生树立正确的学术态度,引导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培育刻苦的科研精神。导师通过实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将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2.重视研究生党、团组织和学生组织在研究生思想政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研究生党团学组织的成员大多来源于优秀的研究生,是有着非常好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思想修养的优秀骨干力量。很多党员研究生,政治素养好,在同学中威信高,是研究生中的优秀代表。研究生干部由于自身生活学习在研究生群体中间,非常容易体察研究生的思想动态。在学生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针对性更强,有利于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提高。因此,注重对研究生干部和骨干力量的培养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非常有益于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生管理部门的老师要积极帮助他们完善各种学生组织的部门设置,明确部门职责,优化组织管理,营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良好氛围。3.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首先,由于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在校数量大幅度增加,直接结果是降低了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进行。其次,要经常对研究生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研究生管理人员是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实施者,他们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智能素质,心理素质的提升对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探索国际化人才培育渠道,拓展医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内容。为了提升和培养高级医学人才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拓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内涵。我们与多个国家的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研究生短期国际学术文化交流项目。通过这些国际项目的实施开阔了研究生的国际视野,提升了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五)加强临床医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各类平台建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体平台建设,例如敬老院义工服务基地、医疗义诊基地、白求恩精神学习基地及爱国教育实践基地。有了这些实践基地,研究生可以定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信息平台建设也同样十分重要,在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瞬息万变的时代,结合互联网的新式教育模式效率更高,探索系统性的信息教育模式将有助于临床医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五、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加强临床医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建设

以临床医学研究生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临床医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监督评价体系。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对评价的指标认真研究和探讨,使评价体系在临床医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真正起到重要作用。建立监督评价专家组织,定期对工作评价进行反馈。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创新的大好机遇下,努力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及质量保障体系。在实际工作开展中建立一个组织定期监督检查。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确保研究生创新改革工作顺利进行,培养高素质的临床医学人才。总之,临床医学研究生具有专业特点,学习工作模式比较特殊,是在实践中学习的专业,学习性质与人类生命息息相关,因此具有独特的教育特性。由于目前医疗工作量较大,不仅研究生工作压力特别大,导师的压力更大。临床医学研究生大部时间都跟在导师身边学习和工作,所以导师日常带教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来讲是潜移默化的,更具有实效性。但由于导师的临床任务较重,往往缺乏精力,不能兼顾到每个学生。因此建立一套临床医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可行方式和长效机制,是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必须重视和加强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张萍,武兴.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职业道德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中华医学会),2017(5):537-540.

[2]张萍,崔立晶,于家傲.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道德教育探索与研究[J].青春岁月,2016(8):239.

思想教育研究范文5

关键词:抗美援朝精神;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意义

抗美援朝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畏强权,追求和平的民族精神内涵,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使中国矗立于现实和未来。当下中国已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向着第二个百年目标稳步前进。为使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符合时代要求,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升,有必要弘扬抗美援朝精神,这对于进一步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抗美援朝精神的内核

(一)爱国主义精神凝聚了抗美援朝精神不朽的精神核心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爱国主义精神自古以来便流淌在中华儿女的血液之中,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关乎国家尊严与民族利益自觉形成的精神源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面对霸权主义的威胁时,敢于知难而上不畏牺牲的集中体现,是为了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与世界和平的崇高思想品德,在每一名志愿军战士身上都纯粹地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是赢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根本核心,是民族风骨、民族血性、民族力量、民族智慧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提炼与升华。

(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奠定了抗美援朝精神的英勇气魄

革命英雄主义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为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同敌人展开殊死搏斗的硬核精神,是对自中国共产党建军以来,人民军队有敌无我、有我无敌的战斗作风的继承。“战争不仅是物质的较量,更是精神的比拼。没有顽强的意志,没有敢于牺牲的品质,再好的武器装备也不能保证胜利。”[2]志愿军战士为了人民幸福、国家安定,秉承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用生命打出了人民军队的气魄,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打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民军队的威名。在战争中涌现出的6000多个功臣集体和30多万名人民英雄,被铭刻在共和国的国门上,熠熠生辉。

(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开阔了抗美援朝精神的盖世心胸

自长征时期开始,以苦为乐、以苦为荣就一直是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战士坚定的信念和进取的意识,使得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得以再次呈现和升华,生动体现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面对敌人火力武器、后勤补给、单兵装备等条件数倍于我军的前提下,仍能保持着敢于亮剑,时刻准备牺牲的战斗姿态,经历长期攻坚仍能服从上级指挥员的指挥调度,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斗技巧和战略战术,书写了世界战争史的奇迹,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体现了中国军人坚不可摧的战斗力。

(四)革命忠诚精神铸就了抗美援朝精神的不灭脊梁

革命忠诚精神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相互结合、相互影响的具体表现。“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忠诚,造就了人民军队对党的赤胆忠心,造就了人民军队与人民的鱼水情意,造就了人民军队为党和人民冲锋陷阵的坚定意志。”[2]正是基于人民军队在政治建军的基础上,军旗跟着党旗走,忠于党和人民,志愿军战士才得以焕发出强悍的战斗力,用身躯建立起新中国的防御屏障。因此,革命忠诚精神体现了志愿军战士对使命任务的坚守,对革命愿景的笃定,对崇高责任的担当。

(五)国际主义精神框定了抗美援朝精神的宽广格局

国际主义精神是对中华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继承,自古以来中国都秉持“仁”“义”的观念与其他国家交往,树立了达则兼济天下的大国形象。国际主义精神正是基于这样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而形成的新中国国际发展观。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奔赴朝鲜战场,帮助朝鲜谋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粉碎了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了世界和平与亚洲区域安全,彰显了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二、新时代抗美援朝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一)抗美援朝精神作为精神谱系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在20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这一百年来开辟的伟大道路、创造的伟大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必将载入中华民族发展史册、人类文明发展史册!”[3]历代中国共产党人不负时代重托,全心全意为了人民,甘于奉献、勇于牺牲,铸就了中国特色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一批又一批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信念的集中体现,昭示了建党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蕴含了近代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和新时代民族复兴伟大进程中每一个鲜活个体所凝结的宝贵品质。抗美援朝精神作为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之一,同时也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的第一个精神。在今天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将抗美援朝精神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讲述好每一个鲜活的英模事迹和浴血鏖战的战斗案例,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来说就是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邱少云、黄继光、杨根思等,他们穿着单衣布鞋在苍茫雪原急行千里、拖着饥冻交迫的躯体以身堵枪眼、在敌人密集的炮火覆盖下誓死守卫阵地,如此这般不惧生死的英勇事迹对大学生的教育意义是巨大的。当今,在面对新型冠状病毒全球蔓延、个别大国奉行单边主义强权政治、西方意识形态恶意侵袭等形势下,高校开展抗美援朝精神教育,将“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1]融入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还把英模事迹与战争史实充实进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对新时代大学生增强“四个自信”起到了强有力的感召作用,为更好地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培元壮本、凝魂聚气。

(二)抗美援朝精神强化了大学生的政治担当

“我们要铭记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辛历程和伟大胜利,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雄赳赳、气昂昂,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奋勇前进。”[1]伟大思想要在伟大时代传承,伟大时代也同样需要伟大思想指引方向。高校大学生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具有鲜明的政治站位和坚定的政治担当。这是新时代大学生的使命任务,也是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追求的基本素养,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保障。所以,在高校弘扬抗美援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同时也是高校大学生在新时代强化政治担当的现实需要,通过对战争和史实的透彻分析,明辨是非,使得青年大学生在错综复杂的国际格局中找准前行的方向。当代大学生成长在和平的环境中,很少甚至没有经历过艰难困苦的历史环境,致使部分大学生表现出理想信念缺失,以自己为中心的个人功利主义;理想信念淡薄,对自身未来的发展没有准确把握;理想信念扭曲,形成畸形的价值观念等系列问题,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问题,所以将抗美援朝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把志愿军战士同敌人作战的艰苦战场环境和弹药给养极度紧缺的现实条件,还原到如今物质条件丰盈的大学生面前,再将志愿军战士能够在如此艰苦环境下依然奋勇杀敌、乐观豁达、忠诚干净的生动事例与当今部分高校大学生纸醉金迷、养尊处优的生活做对比,再将志愿军战士把国家利益摆在首要位置,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灌输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中,将会对强化大学生的政治担当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

(三)抗美援朝精神筑牢了大学生网络防御屏障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在全世界的蔓延,后疫情时代我国同一些国家的矛盾进一步尖锐。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站在我国的对立面,对我国网络展开恶意的文化渗透和攻击,其中,宣传历史虚无主义、解构中国文化的历史根基、抹黑中国文化低俗落后不如西方文化高雅先进的现象尤为突出;对中国的社会制度和领导人的丑化、激化少数民族矛盾、虚构国家领土归属权等问题上的手段更是频出不穷,其目的就是为了削弱中国人的主流意识和民族意识。高校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正处于发展的重要阶段,特别容易遭受错误思潮的影响,筑牢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防御屏障是必然趋势。“这不仅涉及着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的问题,而且关联着党的前途命运、国家的长治久安。”[4]高校是我党在意识形态工作领域上的前沿阵地,不仅要学习和宣扬马克思主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更要培育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使命任务,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互联网的兴起,网络已然成为各国之间进行对抗博弈的新战场。为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必须肩负起在网络环境中维护国家网络安全的任务。高校大学生作为网络空间开发研究与技术运营的高新知识储备人才,具备健康正确的国家安全观与网络安全观是必不可少的前提。因此,在高校弘扬抗美援朝精神,把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事迹和家国情怀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对筑牢大学生网络防御理念起到促进作用,能使大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怀揣着对国家发展前途的美好愿景的同时,在网络中提高自己的辨识能力,自觉抵御恶意和歪曲事实的不良信息,进而激发高校大学生在网络阵地中主动维护国家形象的行为。

三、新时代抗美援朝精神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一)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是高校大学生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首要前提,弘扬抗美援朝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大学生群体的爱国主义精神可以树立大学生忠诚爱国的价值观。国家和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更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对新时代培育高素质人才有着重大指导意义。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机遇期,国家综合实力全面提升,然而我国发展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没有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矛盾和敌对势力通过媒体与网络意识形态恶意攻击的外部影响,致使部分高校大学生出现爱国主义精神缺失、民族意识固化、宣扬精致利己主义、信奉历史虚无主义等系列问题,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桎梏。高校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亟待提高,所以弘扬抗美援朝精神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凝聚爱国主义精神有着建设性意义。高校在开展抗美援朝精神教育时应建立在讲好抗美援朝英模故事的基础之上,让高校大学生切身地感受到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抛头颅洒热血,不畏牺牲忠于党和人民,“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1]的事迹。这不仅是强化大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和国际观的生动素材,还使得高校大学生对我国历史和中国共产党发展史能够更进一步深入了解,并且可以激发高校大学生辩证思维,以史实为镜纵向考量当今世界发展格局与各国之间的国际关系,更能够使高校大学生意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和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二)强化大学生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5]利用本民族特有的文化,既对我国治国理政有重大意义,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有着建设性意义,还能为高校新时代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提供有益启发。通过对抗美援朝精神的诠释,使高校大学生懂得中华民族每当在危急关头,伟大的民族精神总能激发出强大的精神动力,各族人民在文化纽带基础上一致对外,自强不息、英勇奋斗才成就了今日之中国。要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有自信,认清中华民族的文化从哪里来,传承至今要往哪里去,时代赋予文化以不同的形式,但是文化核心是相通的。高校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储备人才,要对本民族的文化内涵充分认可,进而树立文化自信。抗美援朝精神作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的红色资源,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解放军二者的精神核心高度融合的产物。抗美援朝战争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立国之战,需要新时代大学生将这段历史铭记心间,将战争中的精神传承和发扬下去,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引领大学生走近英雄,激发高校大学生自身的历史责任感,并在此基础上自觉增强自身对本民族的文化自信,为新时代再添光彩。因此,将抗美援朝精神所表现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高校新时代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有着重大意义,不仅增强了民族文化软实力,还展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民族风骨、众志成城的民族力量、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勇往直前的民族智慧。

(三)伟大斗争的现实需要

抗美援朝时期,无论是在前线与敌人拼杀的志愿军战士身上,还是在后方将领的身上,都有着无数值得学习的高尚品质,对当今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同时也是抗美援朝精神的具体体现,对当今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大的意义。如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杨根思同志时任某部连长,率一小部分人面对号称美军“王牌”师的进攻,接连击退美军的8次进攻,直至弹药枯竭身边战友接连牺牲后,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敌群,将生命燃烧到极致闪耀着革命英雄主义的光辉;上甘岭战役中,敌方累计调动300余门火炮、近200辆坦克、轰炸机出动3000多架次,对志愿军战士发射炮弹近190万枚,在如此火力覆盖密度下,志愿军战士坚持坑道斗争,屈身于山窟坑道内,在物资匮乏的环境下,仍能积极备战保持战斗姿态,正是依靠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击退了敌军900多次冲锋,最后赢得了争夺战的胜利;在抗美援朝初期,中央政治局会议反复探讨挂帅人选的问题,主要是因为美军的军事实力强于我军数倍,并且先前没有任何与美军大规模作战的经验,而彭德怀坚决服从党中央的意见,置个人安危荣辱于度外率军出征,为更好地进行军事调度,多次将自己的指挥所设立在前方战场,正是将领的革命忠诚精神,引领了战士们为了胜利前赴后继、不畏牺牲。目前,祖国统一大势所趋、势不可当,“台湾问题因民族弱乱而产生,必将随着民族复兴而终结!”[6]所以加强对抗美援朝精神的学习,能够启迪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的历史使命,弘扬抗美援朝精神对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促进其思想品德的良好形成有积极的影响。如今中国已经大跨步进入新时代,在综合国力全面提升的同时,时代呼吁新时代大学生要担当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因此,高校大学生更要通过对抗美援朝精神的学习,以武装头脑,提升自身素质,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挺起胸膛当排头。

(四)推动弘扬国际主义精神

思想教育研究范文6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客体即少数民族大学生。少数民族大学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绝大部分来自边疆和国防要塞,那里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区,并且其中有30多个民族跨境而居。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除了拥有汉族大学生所具有的共性外,还具有自身独特的性质和特征。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特征及行为方式的特殊性相较于汉族大学生而言,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更易产生高度自尊与高度自卑交织作用的心理,对民族问题较为敏感,思想情绪也较为外露。另外,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相对封闭,由于长期受本民族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心理素质和生活地域等影响,他们中的大多数同学更愿意与本民族同学相处,不乐于参加大众性的活动,很少与其他民族和地区的同学交流,很难融入班级或学校大集体。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语言和思维方式的特殊性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语言上的特殊性表现在他们中的大多数只熟练掌握了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而对汉语了解掌握的很少。少数民族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看问题相对直观,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相对滞后。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都是在民族地区接受中小学教育,与发达地区相比,民族地区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学质量有待提高。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与外界接触不多,对社会的了解较少。即使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因为个人天分和后天努力的原因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也会在语言能力和信息能力上有所欠缺,以致影响了其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要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掌握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训练和培养。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性格、特长等具有特殊性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受他们自身成长的自然环境、民族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在民族性格、特长等方面有不同于汉族大学生的特殊性。少数民族地区辽阔的大自然,铸就他们淳朴忠厚、真诚勇敢、热情好客的性格,这种个性特点为维护民族团结、民族和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自幼生活在本民族浓厚的风俗习惯环境中,耳濡目染,与其他本民族同胞形成了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经济生活和共同的心理素质.其中有优良传统也有民族陋习,如部分学生爱好抽烟喝酒,还有部分学生受本民族早婚早恋的习俗影响,过早坠入爱河而影响学业等,而扭转这些陋习需要循序渐进地加以思想引导。另外,少数民族大学生能歌善舞,表现欲较强,他们在校园文化活动特别是文体娱乐活动中,表演和竞技才能出众,但若表现不得当,就容易与汉族同学产生矛盾。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中介的特殊性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中介即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在内容和方式方法。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不能盲目推进,一方面要注意他们思想的新动态,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他们思想的特殊性,并积极采取特殊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在内容和方式方法上要突出民族性和情感性中国各少数民族都拥有非常丰富和宝贵的财富,那就是灿烂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优秀的传统文化。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展富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不断弘扬中华民族的艺术文化精髓,使思想教育散发温馨怡人的气息,消减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思想教育的防范逆反心理,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造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相比较虽然具有特殊性,但人的情感是相通的。情感是打开人类心灵之窗的钥匙,是沟通思想教育工作者与少数民族大学生关系的桥梁。这就要求我们在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加大情感投资力度,首先了解他们的情感,然后注意满足这些需求,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感性因素和人情味,做到以情感人。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在方式方法上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思维方式比较直观,所以在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中要联系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实际,注重课堂内外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实践教学,让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调查、参观考察等活动,让他们切身体验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与过去相比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切身体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不是空想,而是近在眼前。结合校内外青年学生发生的典型案例,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认识、明辨是非,客观冷静地分析、思考和处理问题,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责任感和进取心,并将他们的满腔热情化为实际行动。

思想教育研究范文7

关键词:抗美援朝精神;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意义

抗美援朝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畏强权,追求和平的民族精神内涵,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使中国矗立于现实和未来。当下中国已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向着第二个百年目标稳步前进。为使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符合时代要求,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升,有必要弘扬抗美援朝精神,这对于进一步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抗美援朝精神的内核

(一)爱国主义精神凝聚了抗美援朝精神不朽的精神核心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爱国主义精神自古以来便流淌在中华儿女的血液之中,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关乎国家尊严与民族利益自觉形成的精神源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面对霸权主义的威胁时,敢于知难而上不畏牺牲的集中体现,是为了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与世界和平的崇高思想品德,在每一名志愿军战士身上都纯粹地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是赢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根本核心,是民族风骨、民族血性、民族力量、民族智慧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提炼与升华。

(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奠定了抗美援朝精神的英勇气魄

革命英雄主义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为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同敌人展开殊死搏斗的硬核精神,是对自中国共产党建军以来,人民军队有敌无我、有我无敌的战斗作风的继承。“战争不仅是物质的较量,更是精神的比拼。没有顽强的意志,没有敢于牺牲的品质,再好的武器装备也不能保证胜利。”[2]志愿军战士为了人民幸福、国家安定,秉承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用生命打出了人民军队的气魄,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打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民军队的威名。在战争中涌现出的6000多个功臣集体和30多万名人民英雄,被铭刻在共和国的国门上,熠熠生辉。

(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开阔了抗美援朝精神的盖世心胸

自长征时期开始,以苦为乐、以苦为荣就一直是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战士坚定的信念和进取的意识,使得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得以再次呈现和升华,生动体现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面对敌人火力武器、后勤补给、单兵装备等条件数倍于我军的前提下,仍能保持着敢于亮剑,时刻准备牺牲的战斗姿态,经历长期攻坚仍能服从上级指挥员的指挥调度,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斗技巧和战略战术,书写了世界战争史的奇迹,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体现了中国军人坚不可摧的战斗力。

(四)革命忠诚精神铸就了抗美援朝精神的不灭脊梁

革命忠诚精神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相互结合、相互影响的具体表现。“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忠诚,造就了人民军队对党的赤胆忠心,造就了人民军队与人民的鱼水情意,造就了人民军队为党和人民冲锋陷阵的坚定意志。”[2]正是基于人民军队在政治建军的基础上,军旗跟着党旗走,忠于党和人民,志愿军战士才得以焕发出强悍的战斗力,用身躯建立起新中国的防御屏障。因此,革命忠诚精神体现了志愿军战士对使命任务的坚守,对革命愿景的笃定,对崇高责任的担当。

(五)国际主义精神框定了抗美援朝精神的宽广格局

国际主义精神是对中华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继承,自古以来中国都秉持“仁”“义”的观念与其他国家交往,树立了达则兼济天下的大国形象。国际主义精神正是基于这样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而形成的新中国国际发展观。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奔赴朝鲜战场,帮助朝鲜谋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粉碎了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了世界和平与亚洲区域安全,彰显了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二、新时代抗美援朝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一)抗美援朝精神作为精神谱系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在20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这一百年来开辟的伟大道路、创造的伟大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必将载入中华民族发展史册、人类文明发展史册!”[3]历代中国共产党人不负时代重托,全心全意为了人民,甘于奉献、勇于牺牲,铸就了中国特色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一批又一批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信念的集中体现,昭示了建党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蕴含了近代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和新时代民族复兴伟大进程中每一个鲜活个体所凝结的宝贵品质。抗美援朝精神作为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之一,同时也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的第一个精神。在今天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将抗美援朝精神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讲述好每一个鲜活的英模事迹和浴血鏖战的战斗案例,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来说就是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邱少云、黄继光、杨根思等,他们穿着单衣布鞋在苍茫雪原急行千里、拖着饥冻交迫的躯体以身堵枪眼、在敌人密集的炮火覆盖下誓死守卫阵地,如此这般不惧生死的英勇事迹对大学生的教育意义是巨大的。当今,在面对新型冠状病毒全球蔓延、个别大国奉行单边主义强权政治、西方意识形态恶意侵袭等形势下,高校开展抗美援朝精神教育,将“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1]融入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还把英模事迹与战争史实充实进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对新时代大学生增强“四个自信”起到了强有力的感召作用,为更好地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培元壮本、凝魂聚气。

(二)抗美援朝精神强化了大学生的政治担当

“我们要铭记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辛历程和伟大胜利,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雄赳赳、气昂昂,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奋勇前进。”[1]伟大思想要在伟大时代传承,伟大时代也同样需要伟大思想指引方向。高校大学生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具有鲜明的政治站位和坚定的政治担当。这是新时代大学生的使命任务,也是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追求的基本素养,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保障。所以,在高校弘扬抗美援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同时也是高校大学生在新时代强化政治担当的现实需要,通过对战争和史实的透彻分析,明辨是非,使得青年大学生在错综复杂的国际格局中找准前行的方向。当代大学生成长在和平的环境中,很少甚至没有经历过艰难困苦的历史环境,致使部分大学生表现出理想信念缺失,以自己为中心的个人功利主义;理想信念淡薄,对自身未来的发展没有准确把握;理想信念扭曲,形成畸形的价值观念等系列问题,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问题,所以将抗美援朝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把志愿军战士同敌人作战的艰苦战场环境和弹药给养极度紧缺的现实条件,还原到如今物质条件丰盈的大学生面前,再将志愿军战士能够在如此艰苦环境下依然奋勇杀敌、乐观豁达、忠诚干净的生动事例与当今部分高校大学生纸醉金迷、养尊处优的生活做对比,再将志愿军战士把国家利益摆在首要位置,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灌输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中,将会对强化大学生的政治担当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

(三)抗美援朝精神筑牢了大学生网络防御屏障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在全世界的蔓延,后疫情时代我国同一些国家的矛盾进一步尖锐。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站在我国的对立面,对我国网络展开恶意的文化渗透和攻击,其中,宣传历史虚无主义、解构中国文化的历史根基、抹黑中国文化低俗落后不如西方文化高雅先进的现象尤为突出;对中国的社会制度和领导人的丑化、激化少数民族矛盾、虚构国家领土归属权等问题上的手段更是频出不穷,其目的就是为了削弱中国人的主流意识和民族意识。高校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正处于发展的重要阶段,特别容易遭受错误思潮的影响,筑牢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防御屏障是必然趋势。“这不仅涉及着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的问题,而且关联着党的前途命运、国家的长治久安。”[4]高校是我党在意识形态工作领域上的前沿阵地,不仅要学习和宣扬马克思主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更要培育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使命任务,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互联网的兴起,网络已然成为各国之间进行对抗博弈的新战场。为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必须肩负起在网络环境中维护国家网络安全的任务。高校大学生作为网络空间开发研究与技术运营的高新知识储备人才,具备健康正确的国家安全观与网络安全观是必不可少的前提。因此,在高校弘扬抗美援朝精神,把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事迹和家国情怀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对筑牢大学生网络防御理念起到促进作用,能使大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怀揣着对国家发展前途的美好愿景的同时,在网络中提高自己的辨识能力,自觉抵御恶意和歪曲事实的不良信息,进而激发高校大学生在网络阵地中主动维护国家形象的行为。

三、新时代抗美援朝精神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一)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是高校大学生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首要前提,弘扬抗美援朝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大学生群体的爱国主义精神可以树立大学生忠诚爱国的价值观。国家和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更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对新时代培育高素质人才有着重大指导意义。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机遇期,国家综合实力全面提升,然而我国发展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没有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矛盾和敌对势力通过媒体与网络意识形态恶意攻击的外部影响,致使部分高校大学生出现爱国主义精神缺失、民族意识固化、宣扬精致利己主义、信奉历史虚无主义等系列问题,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桎梏。高校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亟待提高,所以弘扬抗美援朝精神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凝聚爱国主义精神有着建设性意义。高校在开展抗美援朝精神教育时应建立在讲好抗美援朝英模故事的基础之上,让高校大学生切身地感受到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抛头颅洒热血,不畏牺牲忠于党和人民,“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1]的事迹。这不仅是强化大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和国际观的生动素材,还使得高校大学生对我国历史和中国共产党发展史能够更进一步深入了解,并且可以激发高校大学生辩证思维,以史实为镜纵向考量当今世界发展格局与各国之间的国际关系,更能够使高校大学生意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和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二)强化大学生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5]利用本民族特有的文化,既对我国治国理政有重大意义,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有着建设性意义,还能为高校新时代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提供有益启发。通过对抗美援朝精神的诠释,使高校大学生懂得中华民族每当在危急关头,伟大的民族精神总能激发出强大的精神动力,各族人民在文化纽带基础上一致对外,自强不息、英勇奋斗才成就了今日之中国。要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有自信,认清中华民族的文化从哪里来,传承至今要往哪里去,时代赋予文化以不同的形式,但是文化核心是相通的。高校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储备人才,要对本民族的文化内涵充分认可,进而树立文化自信。抗美援朝精神作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的红色资源,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解放军二者的精神核心高度融合的产物。抗美援朝战争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立国之战,需要新时代大学生将这段历史铭记心间,将战争中的精神传承和发扬下去,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引领大学生走近英雄,激发高校大学生自身的历史责任感,并在此基础上自觉增强自身对本民族的文化自信,为新时代再添光彩。因此,将抗美援朝精神所表现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高校新时代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有着重大意义,不仅增强了民族文化软实力,还展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民族风骨、众志成城的民族力量、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勇往直前的民族智慧。

(三)伟大斗争的现实需要

抗美援朝时期,无论是在前线与敌人拼杀的志愿军战士身上,还是在后方将领的身上,都有着无数值得学习的高尚品质,对当今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同时也是抗美援朝精神的具体体现,对当今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大的意义。如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杨根思同志时任某部连长,率一小部分人面对号称美军“王牌”师的进攻,接连击退美军的8次进攻,直至弹药枯竭身边战友接连牺牲后,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敌群,将生命燃烧到极致闪耀着革命英雄主义的光辉;上甘岭战役中,敌方累计调动300余门火炮、近200辆坦克、轰炸机出动3000多架次,对志愿军战士发射炮弹近190万枚,在如此火力覆盖密度下,志愿军战士坚持坑道斗争,屈身于山窟坑道内,在物资匮乏的环境下,仍能积极备战保持战斗姿态,正是依靠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击退了敌军900多次冲锋,最后赢得了争夺战的胜利;在抗美援朝初期,中央政治局会议反复探讨挂帅人选的问题,主要是因为美军的军事实力强于我军数倍,并且先前没有任何与美军大规模作战的经验,而彭德怀坚决服从党中央的意见,置个人安危荣辱于度外率军出征,为更好地进行军事调度,多次将自己的指挥所设立在前方战场,正是将领的革命忠诚精神,引领了战士们为了胜利前赴后继、不畏牺牲。目前,祖国统一大势所趋、势不可当,“台湾问题因民族弱乱而产生,必将随着民族复兴而终结!”[6]所以加强对抗美援朝精神的学习,能够启迪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的历史使命,弘扬抗美援朝精神对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促进其思想品德的良好形成有积极的影响。如今中国已经大跨步进入新时代,在综合国力全面提升的同时,时代呼吁新时代大学生要担当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因此,高校大学生更要通过对抗美援朝精神的学习,以武装头脑,提升自身素质,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挺起胸膛当排头。

(四)推动弘扬国际主义精神

思想教育研究范文8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教育体制改革,技工教育发展进入新的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德才兼备成为人才素质之本。在技工院校教学工作中,语文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将德育思想融入语文教学中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论述了德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着重探讨了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的途径,以期为提高技工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借鉴。

关键词:

技工院校;语文教学;德育教育;途径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倡导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德育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德育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般。从人文性上看,语文教育具有文化性、思想性、情趣性的特点,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德才兼备成为人才素质之本。在这种形势下,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更应发挥其积极作用,将德育融入其中,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能力。

1德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在技工院校教学工作中,语文是一门基础教学科目,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当前从我国技工院校学生整体情况看,存在学生思想素质水平不高的问题,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之中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与我国倡导的素质教育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这对技工院校办学质量和学生成长产生了负面影响。语文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知、情、意”能力的重要手段,更应发挥其积极作用,在教学工作中重视德育教育,走文道结合之路,做到知识学习与道德培养的统筹兼顾。做好语文德育教育,必须充分认识德育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简而言之,语文教学与德育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语文教材中包含了广泛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比如周国平的《人的高贵在于灵魂》里,体现出了人的肉体本无高低贵贱之分,但是却由于思想性格及其它各方面的影响而造成人们对“高贵”的不同看法。其次,语文教材课文之中承载了深厚的思想内容,比如在学习莫泊桑的《项链》时,一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要联系实际生活,理解文中女主人公的虚荣心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区别的同时,也要理解女主人公诚实坚毅的一面。第三,语文教材所用的文体有利于开展德育。不论是文言文、记叙文、说明文还是议论文,思想性都很强。充分认识了德育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将德育融入到语文教学工作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

2德育融入语文教学的途径

2.1德育与智育的兼顾:

当前语文教学仍以课堂教学为主,语文课文是精湛的写作技巧与强大思想的结晶。将德育融入语文教学应做到两者互为一体,不可片面化。德育需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但语文教学又不能做德育的附属,语文是重要的语言交际工具,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要同时做好语文知识的传授。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掌握牢固了,就能够从更深层次上体会作者的情感思想,达到了陶冶情操的目的。例如,在学习《一碗清汤荞麦面》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仔细阅读全文,而后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深层含义。让学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明白这样的道理,在人的一生中,可能会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遇到这样的事情时,我们不能怨天尤人,更不能去逃避现实,而应当坚强面对。文中的母亲是伟大的,面对种种困难,她没有被打到,而是以自己的言行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她是伟大的。这位母亲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只有让学生充分理解文中的含义,才能真正发挥语文在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方面的积极作用。

2.2拓宽视野,增强阅读:

对于语文方面的学习来说,最离不开的就是开阔的视野和广泛的阅读。开阔的视野能让学生拥有更为高远的眼光,而广泛的阅读则能够有效地积累知识、储存能量。任何一个博学多识的人都离不开这方面训练和积累,在日常的语文学习中,课堂时间的有限性和课本的寥寥数语根本不能满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求知欲。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鼓励学生拓宽视野,增加阅读量,从各个方面和角度来理解、把握语文中的奥义,要根据所学需求和年龄层次找出适合阅读的书籍,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在知识的海洋中多读、多看、多记。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学生成为井底之蛙,亦或因为没有知识活水的流入而使知识储存枯竭,除此之外,注重阅读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可以说是裨益良多。总而言之,拓宽视野、增强阅读,是德育融入技工院校语文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忽视书籍和知识的力量,它能使得一个人焕然一新。毫无疑问,知识的积累、知识层面的拓宽、阅读量的增加都是其至关重要的内容,它们会在人们最想不到的地方和时候发挥出强劲的能量和耀眼的光芒。“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江郎才尽”这两个自古流传的诗句和典故分别从正面和反面突出了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储存知识的重要性。

2.3广纳名言名句:

古今中外有很多书籍都潜藏着非同凡响的力量,很多引人深思和经久不衰的语句让人记忆深刻,这些句子以语言的力量充斥在漫漫历史长河。这些书籍不乏有值得人们学习的文学底蕴、生活经验和知识技能,更是有警示世人的重要作用。正是由于这些优秀的书籍充满了丰富情感和文字力量,它们才可以从一些冗长复杂的句子蜕变成简明扼要、意味深远的警示格言,这种精简是对文字语言精华的提炼,可以更为直接和简洁地表露语言深藏的含义。因此,在技工院校语文教育过程中,德育思想要着重抓好对名言警句的学习和理解,从前辈和先人穷其一生留给后人的文化财富中汲取知识、淬炼品质。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之时,不单单是对字面意思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要深入挖掘文字中所蕴含的感情和含义。在教授很多文章时,教师对知识的表面讲解仅仅是基本的,除此之外,还要让学生从初步了解上升为深入领略。从作者的背景、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文章的宗旨等各个方面来理解文章和名言警句的中心思想。尤其是在学习古人的文章和诗句时,往往要结合诗人的生平、时代的背景等来理解文章宗旨,从而才能体会文章中名句的魅力。

2.4注重德育,熏陶品德:

在技工院校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德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注意对学生品德的熏陶。从古至今,不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朝代的人,先要立本、学会做人,具备最为基本的道德观念。在语文教材中,不乏会有许许多多令人敬佩的英雄人物,他们用自己的行为和生平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才是高尚的品质,历史上许多革命先辈为国家的复兴和繁荣昌盛抛头颅洒热血,许多科学家不顾国外优渥的待遇毅然决然回到祖国报效祖国,许多科学家废寝忘食为国家的科技事业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而那些许许多多的平凡百姓则以自己兢兢业业的学习和工作来为祖国添砖加瓦。这些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经久不息,仍旧生机勃勃的传统优秀文化精神激励着我们不断向前看、向前进。而教师的职责和任务就是要在语文教学中淋漓尽致的讲解这些先进事迹和令人可歌可泣的先辈,这是对学生美好高尚情操的完美阐释,以此来触动学生内心,使学生在学习之中潜移默化地具有了中华美德。

2.5为人师表,言传身教:

从古至今,教师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和楷模。一个教师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各方面会在与学生的相处中逐渐潜移默化。言传身教,是以教师的一言一行来教授知识的一种重要形式。若是教师在讲解语文知识要想达到更为深刻丰富的理解。一个品质高尚的教师,往往会带动学生刻苦学习。依据着这些方面,不难想象教师的言传身教具有正当性和合理性,这种方式能够便捷有效地加强教师和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有利于完善技工院校学生的价值观,以榜样的力量督促学生弘扬社会正能量,以便尽可能地让院校学生获取自己老师所具有的优良品质和道德精神。有了目标,有了榜样,就会有无形的力量驱使和鞭策着学生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向前发展。这样一来,教师的表率作用就会充分地显露出来,使得人们看到学生从其教师身上所获取的经验、知识、道德、理想等等,这些潜在力量是无穷无尽的。

3结语

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之时,教师要深刻明白学生共性和个性的差别。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在面对技工院校的学生时,首先需要明白的是学生的根基素质薄弱,非常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时给予充分的引导和管理,主动积极的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中所遇到的困惑和难题,以语文教材为教学根本,寻找适合学生的不同方法和途径,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科优势,使得学生在德育过程中能够成长为有理想、有价值、有抱负的人。德育,是一项关键性的内容,在技工院校的语文教育中占据着半壁江山。不论学习什么,一个良好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都是首当其冲的,只有拥有端正健康的三观,才能在不断的成长和进步中汲取更多的养分,才会在以后的发展中拥有光辉灿烂的明天,才会在社会生活中具备积极向上的良好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德育,作为一项最为基本的教育内容,需要完全的渗入到各个学科和领域,在技工院校语文教学中,德育的融入使得语文教学更加具有深刻的价值和崇高的意义,德育的融入使得语文教学不再单调乏味,进而更加具有深远影响。

作者:梁志红 单位:来宾市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1]王继辉.高职“问题”学生德育途径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8(01).

[2]陈晓明.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增强学生公民意识与法治意识[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01).

[3]余晓林.关于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7(04).

[4]周之良.按照“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要求推进教育教学改革[J].思想教育研究.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