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的文学思想

作家的文学思想

 

邓斌的《凉月》,是恩施州本土文坛第一部公开出版的散文集。这部约40万字的散文作品,选入了作者自1988年下半年至1999年上半年近H年间的创作13()多篇。文集共分为八卷,其中卷七主要是关于文学与作家写作的一些随笔,较为集中地体现了作者的文学思想与文艺观点。本文试图对此进行初浅解读。如有不当,敬请指正。   一、文学艺术与现实生活   所谓文学思想,归根结底,就是对“文学是什么”,或者“文学能做什么”,“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怎样”等问题的看法。   邓斌认为,文学,其实就是现实人生一种艺术化的折射。“艺术的使命就是感受生命,把握生命,表现生命。”“艺术可以总结与回答人生中悲欢离合爱憎生死的诸多现实问题及其缘由,可以架起人与人心灵沟通的桥梁和叫人学会从各种世俗欲望中走向超脱,可以从百花中采摘花粉酿成甘美异常的蜂蜜,可以凭作家艺术家的理想与意志去弥补天然的缺陷,创设生命的至境……”“艺术虽不能替代人生但可以使人生艺术化,艺术虽不能改变世界但可以赋予世界些许亮色而使人明朗起来高尚起来。”‘”总体说来,邓斌是现实主义的。其文学主张与创作,始终贯穿着现实的、社会的、民族的精神。在“论鄂西文学的民族化”等文中,作者谈到了文学与生活、作家与现实的关系等问题。   “要想达到鄂西文学事业空前繁荣直至形成流派的良好愿望,文学工作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深入体察,正确认识鄂西现实的社会生活,了解它的历史进程、人文心理、风土自然,从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入手而推断将来。”“文学作为一种上层建筑,相对于客观存在的社会生活永远是第二性的。鄂西文学如果不能准确反映鄂西带有民族地方色彩的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它的生命力无疑十分脆弱。”‘”邓斌非常重视文学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尤其看重作家的社会使命。“文艺家的任务不仅在分析现实,描写现实,而尤重在于分析现实描写现实中指明了未来的途径。”(茅盾语),由此,“文学作者既不应粉饰现实,把现实看得完美无缺;也不应一味地感伤现实,认为现实人生漆黑一团,毫无希望可言;又不能回避现实,做只会吟风弄月、顾影自怜的浅薄文人。我们只有以哲学的眼光和深度,通过冷静地凝视鄂西的现实,透视历史与现实善恶并存、美丑驳杂的社会生活现象,才能深刻认识到本民族地区壮丽多姿的将来,从而坚定信赖,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趋势。”阴只有如此,我们的创作才能走向广阔的天地,“写出紧扣时代脉搏、与历史规律相一致的具有强烈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的鸿篇巨制,”川并以此酬答故土,弘扬民族精神,为生活增色添彩。   真正的文学应站在为时代而写作的高度,通过恰当的表现形式,以最大的真诚和绝对的真实描写现在。   向外部世界推出作品,最可靠的办法就是要忠实于自己经过提炼的社会生活经验,忠实于自己熟悉的人和事。“真正经得住实践和时间检验的文学,应是历史的、创造的、批判的、民族的、美感的”,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是取材于现实生活和现代人的思想体系的。”‘51要写出真正的文学作品,达到文学的繁荣,文学作者“要深入体验生活,从情感上贴近人民群众;让脉搏与时代共振,让眼光穿透各种历史的尘封和现实的假象触及生活本质并投向遥远的将来。”“作家需要有一种殉道精神,永远不为眼底功利所惑。”囚二、文为情动,长歌当哭文学是什么,或者文学能做什么。言说的方式不同,得出的结论有异。王先需先生在他的《国学举要.文卷》里将其概括为中国古人对文学的三种基本态度以文为用,以文为哭,以文为戏。万丁一直以来,邓斌坚守着积极的心态,为鄂西南这块母性的土地而歌唱,为世代生息在这块土地上的苦难的灵魂而哭泣。他一直以自己的创作,实践着他的文学主张与梦想,探索着鄂西南文学的发展强盛之路。   可以说,他是在用心体验现实,用血与泪来书写文学,用真诚与良知来回报社会。   “灵性生感情,感情生哭泣”(刘鹦语)。情从何来,爱向何生?文章不是无情物。没有对世界、对人生真诚的情与爱,是写不出好的作品的。作家正是凭着敏锐的心灵,深深体验人世间的离合之情,生死之变,兴亡之感,把万千优愁化为一声叹息,用嫣然一笑概括皆大欢喜,就“歌哭”成了或悲或喜的诗歌、小说、散文,“歌哭”成了许多长长短短形式各异的文学艺术作品。   “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邓斌喜欢引用艾青的这一诗句表达他的故土深情。他满怀着对故土的爱,用一片赤子之心,为故乡的母性土地、为世代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的苦难的民族而哭歌。在他的《写作随谈之一》中,有这样的一段话:作品感情的流泻,人物的命运,与作者的真情实感是一脉相通的,作品的魅力在创造中打动了作者,然后才能打动读者C,只有作者热爱生活,信守真理,多思善感,关心人的命运并视普通劳动人民为上帝,才会在作品中以其澎湃的激情撼动读者的心魄,使“快者掀髯、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色飞”,从而收到“握拨一弹,心弦立应”的效果。一”了邓斌是位积极的入世者,其文学思想深得中国古人进步文学思想之精髓。他正是以文为用,长歌当哭,在用真情实感抒写我们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企望着用辛勤的创作将我们这个民族伟大的人文精神奉献于世人。   三、作家的选择邓斌认为,文艺不是为了功利,是为人民服务并由人民群众评价,作家在创作中就要时时想到人民的生存状态与人民的本质愿望。“文艺的精魂也就是民族的精魂;作家的声音也应该是人民大众喷发悲愤、倾吐苦难的声音,追求完美、寻找光明的声音,声讨邪恶、反抗压迫的声音,讴歌幸福、表达爱情的声音”。 #p#分页标题#e#   一”作家必须以最佳的方式,去读懂我们民族的灵魂。用什么方式最佳?邓斌以为,以下几种选择,是为作家最佳选择。   (一)作家必须选择平常人的生活   写作的人以平常人之心,才可度平常人之腹。如果作家远离人民,高高在上,不愁衣食住行,疲于追名逐利,或把自己关在小圈子里划“级”为牢,其作品必然远离现实生活,陷于庸俗和矫情而不能自拔。作家本身是平常人,又长期与平常人一起生存、奋斗,同甘共苦,才能逐步理解平常人心灵深处所蕴含着的共同的民族精神。   (二)作家必须选择苦难   纵观千古,大凡文学名家,多是一些生活坎坷多难、命运潦倒落魄的社会中下层知识分子。活得越窘迫,作家的感情愈丰,愈能深入底层,张扬正义,揭示苦难;愈能深刻感受大自然的奥秘,接触到社会人生千姿百态的现象。逆境与苦难,对于写作的人是一种财富,无数中外文学名著都是苦难的写照。作家经受苦难,饱含忧愤,才能认识复杂与沉重的人生,并通过作品激起人们改革与追求的愿望。   (三)作家必须选择孤独   海明威在他的获奖演说中有这么一段话:“写作,在其颠峰状态时,是一种孤独的生涯。”“当作家摆脱了他的孤独,他的名声日甚,但他的作品也随之衰落。   因为作家总是在孤独中工作,而且如果他是一名称职的作家的话,他会每天面对永恒的或是缺乏永恒的事物。”是的,平常、苦难、孤独,会促动作家读懂自己民族的灵魂,从而把本民族文化精神的大旗树立到世界文苑。邓斌,亦正是如此,以他的平常、苦难、孤独,执着地耕耘于鄂西南文坛,用他的心他的泪,来品读大山与大山的子民,为鄂西南文学的繁荣而奋斗不息呼号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