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人文教育论文(4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人文教育论文(4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职人文教育论文(4篇)

第一篇:高职语文教学下的人文教育

1.高职语文教学在人文教育中的作用

语文的教学并不仅仅是高职院校中的一项基础性的文化课,同时也是人文精神以及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媒介。从一定的意义上来看,高职的语文教学具有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而课程本身的内容也体现出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于人文教育内容的不断丰富。与其他的学科相比,语文的基础性以及内容的综合性更强,同时其具有非常浓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人文的内涵,而其课程的实际性质和目的等也决定了高职的语文教育中需要不断的加强人文精神方面的教育。从目前的高职教育来看,由于学生专业性以及技术性能力的培养,进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没有重视人文学科的教育,这就使得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受到了非常大的阻碍。高职教育需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观念,通过学生创新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培养,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高职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实施对策

2.1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实现人文性的教育教学

从目前的教育发展理念来看,职业教育更加注重的是就业率的提高,这就使得高职院校的教学中更加的注重学生技能上的培养。这样的教育观念就使得高职语文在整个教学中的地位受到了非常大的挑战。在现实的教学中却出现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存在问题,这就需要职业教育工作者对其工作进行反思。再高职的教育过程中,语文是一门必须存在的课程,其对于学生的练习以及训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所涵盖的内容是其他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础,其并不仅仅是一门学习的工具,其对于人文主义的传递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总而言之,在高职语文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转变传统的认知观念,在人文主义的角度上来对其进行理解和分析,最终实现学生对于基础性语文知识的掌握,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做人的道理以及职业道德能力,让学生不断的理解社会生存中所应该掌握的智慧,最终培养出更加符合时展要求的人才,实现人文情感方面的不断丰富,能够体验到生命中所蕴含的无限美好。

2.2借助教材的内容来实现学生人文情操的陶冶

高职语文的教材内容设计内容来看,其涉及的范围非常的广泛、起点非常的高并且形式多种多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实际阅读兴趣。高职的语文教师需要充分的认识到高职语文的独特性,充分的利用这些特点,进而对教材之中所蕴含的人文意识和因素等来进行充分的发掘与展示,进而对其中的内容、思想以及语言的风格方面进行充分的领悟,在此基础之上实现人文素养的不断丰富。高职的语文教材内容的选择是在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内容涉及的基础上,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对于教材中所涉及的内容背景进行详细的介绍以及内容的不断渗透和扩种,最终实现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以及知识范围扩大,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达到文化熏陶的作用。例如,对于课文《傅雷家书》讲解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的认识到课文中所蕴含的人文教育的目标,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父母对儿女进行教育中所体现出来的真挚情感,最终达到学生对于父母情感上的充分认识,拉近其余父母之间的距离。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文章精读,进而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与实际生活的关联来实现情感上的共鸣,之后再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进而实现文章内容的引申,与教材中的人文教育目标相契合,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实现人文情操的陶冶。

2.3通过与其他专业的关联来实现其实用性的发挥

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基础,语文是人们进行学习和工作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学生学好专业性额课程的重要基础。从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来看,高职的语文教学具有非常强的功能,但是实际上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高职语文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与其他学科的结合来形成独特的教育张力,进而不断的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实际需求,从过去的技术指向型转变为现今的综合发展的全能型人才。总而言之,在进行人文素养的教育以及专业技能培训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不仅能够实现学生职业技能的掌握,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过程中实现个人优势的充分发挥。

3.结语

作为我国教育体系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分支教学体系,高职教育对于学生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教学育人的功能实现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高职教育需要认识到其对于人文素养的提高的重要作用,通过其人文教育的职能发挥来实现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最终实现高职学校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

作者:常妮 单位: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高职体育教学人文教育研究

1研究背景

新世纪的教育提出应当重视教育的伦理内涵和文化内涵,要求学生在教育中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同时要将终身教育的理念渗透到各领域的教育中去。高职体育教学也应当顺应改革潮流,将人文教育渗透到体育教育中去。

2高职体育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内涵

高职体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就是要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发现自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生创造具有人文特点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高职体育教学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理论,将学生看作是教学实践的主体,通过体育教育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在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应当以“以人为本”为指导目标,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选择适当的课程,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突出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在体育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就需要将学生活动作为教学的中心,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兴趣,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技能基础选择适当的课程讲授方式,为学生营造具有人文特点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人本主义价值观。

3高职体育教学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3.1顺应社会对人文教育的需求

高职体育教育中的人文教育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社会生活的能力,能够对社会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学会怎样将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相衔接,树立起终身体育的意识,坚持进行体育锻炼,最终达到终身体育培养的目的。高职体育教育中的人文教育能够加强学生的体育情感,提高自身的体质,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高职院校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实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具备先进理论知识和较强动手能力的人才。高职体育教学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必须进行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根本价值,是社会改革发展的需要,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高职体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也应当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人文体育的观念。

3.2顺应学科对人文教育的需求

高职体育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学习,将学生培养成体魄健康、心理健康的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不仅需要使学生具备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充分吸收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的传递和环境的影响,使学生内化成为人格健全、气质非凡的优秀青年,使学生兼具内在气质和外在体魄。因此,高职体育教育需要将人文教育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3.3顺应学生对人文教育的需求

传统高职体育教育中一般采取常规模式进行体育教程布置,但是这种课程内容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忽视了学生兴趣对教育的影响作用,根据常规模式和功利性的体育训练目标设置的教学内容背离了当前教育改革的要求。现代体育课程学科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学生的认知发展、情感需求作为课程设置的基础,体育课程的重点就是满足学生需求,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学生在课程选择中享有自主权,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能够设置满足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课程内容,实现学生体育健身、健美娱乐的需求。面临激烈的社会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要想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就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优秀的品质,同时还应当具备完善的人格和极强的创造力。学生的这些需求依靠人文教育辅助体育教育,两者共同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

4高职体育教育中人文教育的措施

4.1重视人文教育

目前较多的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中忽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只注重对体育基础知识的传播,忽视了教学内容的人文性,在体育课程中,往往以教师引导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注重完成教学课时,没有根据教学内容及时变更教学方式,不注重灵活变通,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往往以任务的形式督促学生进行训练,以严厉的教学态度要求学生完成训练目标从而忽视情感教学的作用,也不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这种教学方式只会培养出一个个训练机器,而无法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体育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充分重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发挥体育学科的优势特色,利用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将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培养与个性差异和性格特色结合起来,明确人文教育的目的,加强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人文环境塑造,将课堂变为学生活动为主的课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促使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4.2增加人文教育的教学内容

传统教育中队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认识都存在一种误解,认为人文教育与体育教育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教育体系,体育教育只是对学生体能的训练,人文教育只是人文学科的学习。但实际上人文学科教育只是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其精神内涵能够与体育教育相融合,两者相互作用,相得益彰。长期以来,体育教育都缺乏人文教育的滋养,体育学生被公众当作野蛮粗暴的象征。因此,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增加人文教育的内容,挖掘体育教学内容中的人文因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格魅力。现代的高职院校体育教材已经很好地反映了体育教学的时代性和实用性,但是却缺乏了相应的人文因素,要充分挖掘体育学科中的人文因素,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注重在体育教学中进行相应的艺术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另外也可以在体育竞赛中宣传人文精神,增设人文教学选修课,充分挖掘体育教学中的人文因素。

4.3强化人文教学环境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往往采用强制性的教学方式进行体育知识的灌输和体能训练,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往往使学生形成不良的性格特点,不利于培养完善的人格。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育人最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怎样更好的做事、做人,使其更好的与人相处,更好的进行社会生活。高职院校教学的目标不仅仅要服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需要以学生的需求为基础,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应当进行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理性和情感的融合,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为学生塑造良好的人文学习氛围。在体育教学中既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同时又要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抽象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意志,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4.4增加人文教育实践

如果只依靠简单的知识传授,学生往往难以对人文教育形成深刻的认识和感悟。因此,需要将人文教育实施与体育教学实践中,如进行体育动作示范时,不仅教会学生怎样做出正确的动作,还需要引导学生挖掘其中的人文内涵。也可以通过回放优秀运动员的竞技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文素质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深刻的理解到祖国给予的自豪和民族责任感的重要性。高职体育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认知体育基础知识,对健康的生活方式有一定的了解,然后进行集体意识、合作意识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制力,使学生有意识的进行人文素质锻炼。

4.5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一般都从专门的体育院校毕业,对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十分擅长,但是其对文化、精神等领域往往捉襟见肘。教师的人文素养水平极大的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高职院校应当首先加强对体育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开展培训活动,加强教师素质评价,通过多种活动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

5结语

高职体育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新时期教育改革目标的重要人物。因此,高职院校要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深化人文教育的理念,在体育教学的实践中,挖掘体育学科的人文因素,根据体育的特点和学生的性格特征,制订适当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

作者:任晓燕 单位: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

第三篇: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现状反思与探讨

一、“人文”与人文素养

“人文”一词源于拉丁文,意指人性、教育。公元前11世纪,《易经•贲经》有记:“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是“人文”在我国文献中的首次记载。显然,此处的“人文”与“天文”相对,“意在‘人文教化’”。而后,儒家学派继承并发展了这一理念,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人的责任,提倡人文教育。今日,“人文”一词的内涵进一步扩大,《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解释为“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足见涵义之广。与“人文”相应,“人文素养”强调“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周丽在《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调查及语文对策研究》一文中认为可将其分为三个层面———人文知识、人文态度、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最高境界,格外值得追求和珍惜。

二、高职院校与高职学生的人文现状

事实上,人文素养的重要性早已被全球共识,并渗透到人才尤其是高等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国内,早在1978年,时任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先生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先生就倡议,通过在全国各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培养学生人文理念、提高人文素养;国外,1989年,美国发表《必须恢复文化遗产应有地位———关于高等学校人文学科的报告》,规定要“以历史、哲学、语言和文学的学习为基础”“人文学科和西方文化的学习必须在高等学校的课程中占有中心地位”,以此规范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国际方面,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的人才观———“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强调除了拥有丰富的知识外,做人的素养乃是新世纪人才所不可或缺的,进一步提高了世人对人文素养的关注。然而如前文所言,人文素质教育是一种深层次性教育,弹性大、实施效果短时间内难以体现,表面来看似乎与强调职业性、应用性和市场紧密结合性的高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再加上随着竞争的加剧,高职教育在发展中开始“带有明显的应急性和社会功利性”,这些均使得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中打开“市场”举步维艰。放眼国内可见,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现状令人堪忧。笔者试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重视度不够,形式主义色彩浓厚。尽管在国内外大教育环境的影响下,在认识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重要性的基础上,大多数高职院校开设了人文课程,如语文、历史、心理健康等等,然而,在“实用主义”和“能力主义”价值观的主导下,人文素质教育仍在高职教育中扮演配角一色,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具体来看:其一,在课时上,整体来看,人文课程的设置比例严重失衡,往往仅占总课时的4%-8%,尚不足专业课的一半,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同类学校(25%-30%),有的工科类院校甚至至今仍未开设;其二,对此类课程的学习存在要求过低、态度过于随意的现象。如部分学校将其规定为“选修”而非“必修”,弹性过大,且与专业课程的学习相对独立,考核缺乏硬性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学生对学习此类课程的轻视。其次,校内人文建设偏废,人文感召力不强。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在图书、网络、人文景观等方面的建设明显薄弱,远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查看图书馆馆藏书目,大多仅收藏最基本的阅读刊物,鲜有国内外的大家名作,整体水平有待提高;校内人文元素缺失,感召力不强,且缺乏职业特色,间或出现的海报、倡议书、宣传语等则又彰显着与本科院校的人文差距。最后,对人文课程发展的重视和推动力度不够,忽视对教师的培养。与对专业课程改革、发展的大力推动相比,对人文素质教育形式、方法、规律性等方面的探讨研究鲜有人问津,且较难获得资金支持。同时,授课老师也并非全部“科班”出身,有的对人文课程的教学了解并不多,再加上工作量大、学习提高的机会甚少,导致教学理论落后、教学方法陈旧,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三、大力发展高职人文教育,推动教育回归本体意识

尽管在传统观念和社会现实的影响下,国内大部分高职院校仍存在着“重专业,轻人文”“重职业选择,轻素质教育”的现象,然而,“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同时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高人文素养的“社会人”,是一种“T”型的复合人才,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和职业发展。因此,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更是从“教育工具意识向本体意识的回归”。大力发展高职人文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重视人文课程教学,强化课堂“硬建设”

在转变教育理念的基础上,面向全体学生增设文学、历史、伦理、传统文化等“必修”课程,帮助掌握最基本的人文常识,为陶冶人文情操、提高人文素养奠定基础;同时,通过“选修”途径开设与专业相关的文化课,如专业认知与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等,引导学生转变对人文课程的固有观念———与专业相互独立,促使自觉提高关注度。另一方面,改变因循守旧的教学模式,采用如讲座、座谈会、专题报告等多样化的课堂呈现形式,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认同感和参与度。人文主义内涵的重心是“人”,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质在于精神性与智慧性的引导。因此,应多采用讨论、演示、启发、引导等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内心感悟将传授的知识内化为人文修养与人文情操,进而在实现情感教学和愉快教学的过程中,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

(二)丰厚校园人文积淀,关注文化“软建设”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不竭动力,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渗透力和震撼力,因此,必须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提高人文素养打造过硬的精神平台。针对大部分院校存在着文化积淀单薄、底蕴不足这一弊病,可从图书、网络、社团活动、人文氛围等方面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如大力扩充馆藏图书,开拓学生人文视野,利用网络、文化墙等宣扬身边典型的先进事迹,提高文化渗透感,定期举办主题征文比赛、国学大赛,检验学生人文实践能力,等等。这样,在通过引入更多人文元素重拾失落的人文精神,解除学校演变为“职业培训基地”这一危险的同时,利用校园文化的无形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敏感度与文化认同感。需要指出的是,不同于本科教育,高职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学校的一切活动必须围绕这一目标展开,专业性和职业性色彩较为浓厚,而这亦可融入到校园的人文建设中去,如举办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能力大赛、简历制作大赛、就创业知识竞赛等等,从而实现巩固、检验专业知识和丰富人文涵养的双重目标。

(三)充实人文师资力量,强化人才支撑

人文授课教师是向学生传授、渗透人文精神的直接资源,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提高具有关键作用。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人文师资力量不足、质量有待提高、处境尴尬等系列问题,笔者认为应尽快改变各校人文教师备受忽视的现状,加快充实师资力量的步伐,创造更多的研修机会,并对相关的课题研究提供应有的资金支持,以此推动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人文教师是高校人文课程的直接承担者,但并不意味着他们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唯一责任人;相反,这一任务更多地落在校园内其他工作者身上,其中当以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尤为重要。由于与学生接触机会较多、时间较长,二者已成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中坚力量,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应倍加重视此二者自身的人文涵养,鼓励在工作之余扩大阅读,充实人文知识储备,主动学习交流,培养如语言表达、组织协调等多方面能力。与此同时,关注日常言行举止,通过自觉与不自觉的言传身教达到引导学生、帮助提高人文素养的最终目的。

四、总结

在强调全面、和谐发展的当下,关注人文素质教育、重拾失落的人文精神这一任务早已融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中。为此,应提高对人文素质课程的关注,丰富校园文化积淀,抓好学校软、硬两方面建设,同时重视提高人文授课教师、辅导员、专业老师等高校工作人员的人文素养,通过全方位合作育人这一途径推动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工作的步伐。这是新时代背景下对人文精神复归的呼唤,亦是高职教育对教育本体意识的回归。

作者:陆敏 单位: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高职院校人文教育思考探析

一、人文知识竞赛带动人文教育

(一)行动起来,将比赛作为学习人文知识的助力器

引导大学生“精神成人”是高等教育的天职。大学不仅是教授专业知识、培训职业技能的基地,更是大学生“精神成人”的重要场所。“精神成人”中很重要的一项是人文素质教育,上海交通大学的夏中义教授对此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提出大学生的“精神成人”教育须从人文素养教育开始,并编撰了《大学人文读本》。我院在引导学生精神成人的过程中,把人文知识竞赛作为一项重要抓手,通过参与人文知识竞赛,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带动学校人文教育,促进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升,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创新精神。自2009年起,我院每年定期举办全院学生人文知识大赛。学院通过数百名学生的海选报名,经过初赛,选拔出一批基础较好的学生,再进行复赛选出10名选手参加全市比赛。5年来,全院共有1千余人参加了人文知识竞赛。学院为增加学生的人文知识,开设了相应的人文课程,增加了学习辅导,配备了相应的书籍等,有利促进了学校人文教育。可以说,组织和参加人文知识竞赛已成为我院学生广泛学习人文知识的助力器。

(二)深入研究,为做好人文教育奠定基础

为全面提高学生自身人文素质,学院基础部专门成立了《人文知识读本》课题组,系统分析研究,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精选出一套适合我院学生提高人文素质的参考书。包括《开心学国学》《大学语文》《唐宋诗词鉴赏》《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中国传统文化》《先秦文化典籍》《西方文学十五讲》《西方文化概论》《名画百幅赏析》《名曲百首赏析》《山水中国》《新编北京导游基础》《职业人文读本》等书籍。这些书籍汇集了历史、文学、哲学、军事、宗教、艺术、科技、经济、教育、风俗等各方面的入门知识。学生们可以通过这些书籍的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了解学习中西方文学知识,并通过对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哲学、科技等学识的认知,强化中国优秀的社会价值观;通过对西方文学知识的学习,了解近现代西方社会的各种重要思潮和文化运动的发展,西方文学生生不息的运动历程;通过了解美术史的发展过程,从绘画发展的规律中领会“名画”的艺术魅力与精神内涵,提高审美趣味,并在审美过程中进行道德价值判断;通过领略音乐艺术世界、音乐家的心路历程,读懂音乐语言。特别是其中一些书籍,结合北京的建筑、胡同、王府、京剧、曲艺、老字号等人文历史地理,帮助学生了解北京、认识北京、欣赏北京,解读博大精深的北京。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特点,我院选编《人文知识读本》中还专门选取了《职业人文读本》,帮助学生在编织职业与尊严、文化、生命、自由、信仰、美感、幸福的梦想中,热爱生命,积极生活,自豪自尊,自律自强。从全院学生积极学习、积极参与人文知识竞赛,以及在北京市的人文知识竞赛中取得良好成绩中可以看出,这些书籍的选取,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为组织好我院人文知识竞赛工作,课题组还结合上述人文知识读本系列丛书,编撰了近2500道自主测试题,希望从巩固知识的角度,帮助学生学习、理解,全面掌握人文知识。

二、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现状

(一)学生入学时人文知识现状

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将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揭示了高等教育发展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在这一演变过程中,我国高校扩招,使数百万人享受到高等教育的机会。1999年是高考扩招的第一个年头,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增幅达到42%,高校扩招成为1999年最受老百姓欢迎的教育政策之一。从1999年开始的这次高校扩招一直持续到现在,是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扩招规模最大的一次[1]。北京市近十年的高考录取率逐年递增,2010年后,随着考生人数减少,高考录取率进一步提升,2010年超过70%,之后一直稳定在80%以上,2013年,“高考升学率继续稳定在80%以上”。北京市的录取率反映出北京市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迈入高等学校的学生已不再是精英群体,按照分数从高原则,高职院校属于专科教育,进入高职院校学生为进入高等学校学生群体中的低分段考生。在这一演变过程中,从过去几十年中一直以高考成绩为依据,逐渐转向分类考试。作为入学限制条件的高考成绩虽然仍为人们所普遍接受,但更加强调教育机会均等,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通过补偿性计划来减少丧失了接受良好教育权利的社会群体和阶层的入学机会的“不平等”。2011年以来,包括北京在内,先后有4个省市试行高等职业教育注册入学制度,高等教育对所有希望入学并有资格入学的人开放。可以说高职院校学生入学变得越来越容易,学生人文知识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参差不齐,已成为当下现状。

(二)对人文教育的认知差异

高职院校专业教育的重要性已成为校内、校外共同的认知,无论是教育决策者、教育实施者,还是社会公众、家长和学生本人,都是方向相同、目标一致、努力并行:通过专业的学习,掌握一技之长,以此安身立命,实现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学生在接受各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之后,可以凭借所学知识与技能,找到一份自食其力的工作;通过工作,实现个人价值,通过工作,完成对社会的贡献;使个人与社会形成良好互动,完成由学生向社会成员的转变。但是,专业技能与素质仅是作为社会成员自身素质的一个维度,要想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对社会有益的人,还需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格、基本的人文素质、合格的身体素质等等。相对而言,对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在认识上和实践上都存在较大差异。认识上,从教育者到学生家长,乃至学生本人,有重视的,也有不重视的。重视的,认为这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必须有人文教育这个内容;不重视的,认为开展人文教育当然好,不开展人文教育也没有什么大碍,不影响学生正常毕业,学校是否开展人文教育对学生的未来也不一定起决定作用。实践上,教师与学生在进行人文教育过程中有主动型的,有被动型的。主动型的教师,除按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进行教学,还会注重教学效果,采取多种方式方法;主动型的学生则会在教师引导下,延伸学习。被动型的教师仅仅完成教学计划,没有对学生进行进一步关注和引导;被动型学生则是任凭教师洋洋洒洒,我自“岿然不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张开一只耳朵闭上一只耳朵,考完试之后就将教师传授的东西如数奉还。可以说,在学生精神成人的道路上,主动与被动并存,需要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方共同努力,不断迈过沟沟坎坎,才能完成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实现学生的“成人”教育。

三、对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思考

如果说技术教育能够教人成为某种专业人,人文教育则能够全面培植人性。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大教育观念的确立,人们已认识到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具有时代特点并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文教育,必将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情感支持,培养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和高尚人格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自1999年高校扩招,特别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就业压力的增加,高等学校由精英时期以文化知识教育为主的文化教育模式逐渐转向以就业为目的的职业教育模式。高职院校更是如此,职业训练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在文理分科背景下,特别针对理科生开设大学语文等人文知识课程,逐步在高校中发展出相关的人文教育课程。

(一)养成自我教育,进行自我塑造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全面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在我国高校开展了20年。南开大学自1995年以来,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并重”,逐渐形成了包含人本、专业和发展3个层面的多层次素质教育观,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通过不同类别的课程和不同层次的教育活动来承载。一般高校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是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些还为学生提供了专门的引导人,营造良好的引导环境。但无论是拓展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覆盖面、扩展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内涵,还是提升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质量、增加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数量,乃至将文化素质的精神与价值灌注到各种专业课程之中,这一切都是教育者所做的努力,实施的都是教育者的教育,或者说是灌输式的教育。教育从来都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的活动,受教育者如果一直处于被动,且不与教育者产生互动,一方的努力是不能实现教育目的、达成教育目标的。因此在教育活动中更要强化受教育者的主动性,使受教育者养成自我教育,通过受教育者的主动行为,努力学习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逐步掌握人文思想,学会用人文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并在今后的人生中始终遵循人文精神。高校人文教育如能形成学生自我教育为主,外在“灌输”为辅的互动格局,就能够使学生在人生的成长中不断进行自我塑造,精神成人。

(二)培养阅读习惯,延展课堂教学

如前所述,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我院课题组专门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精选出快速提高人文知识水平的读本。同时,课题组结合选取的书目,编制了近2500道测试题,用以帮助学生牢记所学知识。但是,仅仅靠课题组选取的十几本书籍解决学生人文知识的匮乏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积极发展课堂外的教学,引导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在阅读中增加人文知识的积累,并经过学生自身的吸收、思考,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涵养文化品质,真正成人。具体来说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深化人文教育。一是延伸课堂教学。从课题组的课题研究可以看出,人文知识涉及历史、文学、哲学、军事、宗教、艺术、科技、经济、教育、风俗等方面,可以说,学生学习的任何知识都是人文素质的组成部分。换句话说,就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每一门课程都包含着他们应该拥有的人文知识,都应当赋予内在的人文内涵。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将所教授的知识背景做简单介绍,并给出相关的阅读书目,引导学生在学习各种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同时,对这些知识的来源、产生的背景、带来的作用、给后世的影响等进行深入了解,引导学生从根本上了解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了解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或文明的真谛所在,这些阅读会起到非常好的作用。二是充分发挥图书馆作用。图书馆拥有极其丰富的图书、期刊、报纸以及数据库、影视库、网上报告厅等馆藏,包含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艺术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语言知识等各种关于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图书馆的教育不受时空和内容限制,是教室之外的“第二课堂”。图书馆可以组织一些专题讲座、图书介绍等,引导学生阅读;可以打破常规,将不同门类的图书、杂志、报纸以及数字电子资源摆放在一起,提供舒适的阅读空间,吸引学生阅读;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手机、ipad、电脑、校园网、QQ群、微信群等,随时传递图书信息,提供专业的新书推荐,带领学生阅读,让阅读形成习惯,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三是开展沙龙、知识竞赛等各种活动。无论是课堂外的延伸阅读,还是利用图书馆的阅读,基本上都是学生个人阅读,自我学习的一种方式,是个人不断积累的过程。要想使个人的人文素质不断提高,还需强化课外阅读,发展阅读带来的效果。开展沙龙、知识竞赛、生活体验等多元丰富的文化活动,在与其他人相互交流的同时,不但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充分理解人文思想,而且在交流互动中,相互之间产生思想的碰撞,产生新的认识。将上述活动中的所思所得带到现实生活中,学会尊重理解平凡人的朴实与伟大,真正理解自己的生活样式,学会用人文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学会做人。

四、总结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永远在路上的工作。受教育者一批又一批不断更迭,教育者时刻面临新技术、新理念的发展与变化。如何适应新形势、新常态,是教育工作者不断思考的课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作者:李强 单位: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