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础教育发展问题

农村基础教育发展问题

摘要:优先发展教育、大力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核心任务。农村教育发展与城市教育发展具有等值意义,教育对外开放背景下的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应该具有同步性。实践调查表明,农村基础教育当前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频次低,且陷于外延式活动推进,缺乏基于交流与合作的内涵发展指导;当前的农村基础教育国际化培训缺乏专业指导;当前的部分农村学校在国际资源引进与应用方面缺乏科学论证及合理应用。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确定了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大力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核心任务。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与城市教育发展具有等值意义,教育对外开放背景下的农村发展、农村教育效能提升也是极具战略意义的民生工程。经济全球化及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加速推进过程中,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教育对外开放”成为政策文件的高频词。诸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系列文———《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教育部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高度重视教育对外开放、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教育发展方向。但是,多年基础教育实践表明,“国际合作与交流”似乎与农村教育发展相关度很低。一位知名校长观点值得思考———“教育国际化绝不仅仅是那些城市学校的专利,它是我们每一所学校、每一位老师的责任。尽管我们的孩子在物理空间上可能离国际化很远,尽管可能从未有一位外教给你的孩子上过课,但孩子们的心却应该与世界紧密相联。”可见,教育对外开放背景下农村基础教育不可以缺席。完整的中国基础教育故事,不可能没有农村的参与。况且,地方课程资源中极具区域特色的文化遗产多位于农村地区。因此,教育对外开放背景下的农村基础教育应该是国际交流与合作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实践调查表明,农村基础教育在国际合作交流中的主要活动是国际化培训及课程教学资源的引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对外开放现状如何?通过对九个农村学校一年半的跟踪调查,发现亟待解决的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国际交流与合作指导缺位问题

教育对外开放背景下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论是国外经验引进与借鉴,还是我国文化传播与交流,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先导作用、基础性地位已经明确。基础教育日常国际交流与合作主要包括教师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往来。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频次少,合作内容具有很大局限性,且区域层面的发展规划中缺乏系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计划。调查显示,农村学校很少有外出交流,只有被动接待来访。即使被动接待的国际来访交流,九所抽样学校平均每年不足一次。而且,即使有的农村学校参与了国际交流活动,学校教师领导也不清楚活动目的、外来访问者的身份、交流之后该如何保持持续联系。总之,农村学校参与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处于“蜻蜓点水”或者“雾里看花”阶段———学校没有得到系统明确的交流信息,也没有获得充分的交流指导。进一步调查农村学校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频次低的原因。调查发现,第一,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的重要介质是语言,农村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皆对语言不自信,担心为“国家”丢面子,所以“没有信心开展或参与”国际交流。第二,是农村家长文化水平限制,由于家长更多聚焦于孩子的考试成绩,不关注孩子的其他素养培养,所以家长不赞成不支持学生多参与交流性活动。第三,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跨文化理解缺失,导致农村学校对跨文化交流持谨慎态度,甚至有忐忑畏惧的情绪;第四,农村学校教育国际化专家指导少,学校发展规划或者活动设计缺乏国际交流与合作计划;第五,农村地区学校和区域教育行政在国际化发展方面缺乏系统规划,对学校实践改进如何借鉴国际经验、如何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构建可持续性发展关系的指导薄弱。总而言之,教育对外开放进程中农村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的指导缺位问题是首要因素。这种指导缺位主要体现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的背景信息、目的、形式、以及后续可持续合作方面的指导。

二、国际化培训与农村需求错位问题

教育对外开放进程中,教育培训引进了许多新项目和新专题。诸如领导力、核心素养、自主探究学习等,各类专题似乎都可作为当前基础教育变革的一把“钥匙”。培训专题涉及多种类型,培训内容从21世纪人才育人目标到学校管理,丰富多样;培训形式主要是报告、讲座、工作坊。调查显示,这些国际化培训呈现多元化、多样态,但是,农村师生的乡土生活与当代培训城市化内容无法良好对接。调查发现,农村学校教师和领导高度认可国际化培训的必要性,所有人普遍认为国际化培训可以打开视野、拓展思路,提升基础教育专业化水平。但是,参与过国际化培训的领导和教师的获得感不强,绝大多数农村学校一线教师对国际化培训效果不满意。本研究针对样本学校教师和领导已经参加过的国际化培训展开实效调查,半数以上的一线教师反馈“这种新鲜培训确实令人心动”,但是那些“理念”根本无法付诸于“行动”;还有三分之一的教师认为国际理念听起来很好,有些培训内容尤其是教学策略的讲解不大明白,模棱两可;还有少数教师认为国际化培训无法理解和吸收,有的教师直接反馈“培训的内容和案例距离我们的实践太远了!”进一步调查发现,农村学校领导和教师参加的国际化培训内容过于宽泛,多是西方教育理念或者理论原则的讲解,缺乏对与农村基础教育实践的对接。尽管这种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部分教师的变革意识并激发了他们的变革热情,但是缺乏实践诊断和改进策略的国际化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农村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国际教育交流产生抵制情绪。总体而言,国际化培训作为农村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专业支持,在培训目标方面尚未实现跨文化理解的培训目标,在培训内容上尚未实现中西文化融合。当前国际化培训问题关键在于缺乏农村基础教育实践现状诊断,没有找到农村基础教育中西联动切入点。

三、国际化资源应用越位问题

由于农村的课程与教学资源比城区学校匮乏,农村国际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项目就是国际教育资源的供给问题。农村学校发展现状调查表明,农村学校的课程与教学亟需资源补给,这些资源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支持。国际化交流与合作过程中,资源的发现、资源的引进和应用成为农村学校发展的重要任务。但是,农村学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通常是一次性交流,很少有资源供给或者教师持续互动。因此,当前农村学校国际教育资源主要源于商业性国际教育机构。许多国际教育机构为了迎合农村学校发展需求,专门设计了“拿来即用”的课程与教学资源。这些资源通过市场营销方式推介给农村学校直接应用。实践调查表面,农村学校直接对国际教育资源的“拿来即用”过程中,缺乏对本土学情的科学论证,尚未根据本地学生的认知水平做好本土化改造再应用。进一步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学校领导与教师片面认为“只要进驻中国的国际化资源都是经过审核批准的”,将国际教育资源行政审批误认为国际教育资源的可用性专业论证,导致农村学校引进国际教育资源过程中缺乏专业甄别;还有大部分教师认为“国内教学传统方式应该被国际引进的先进方式取代”。农村学校对国际教育资源不加甄别全盘采纳的做法,直接影响到一线教师的专业自信,小部分教师直接表明“我们的英语课直接外教网络授课,我们的语音语调没法与外教比,所以根本不敢开口上课了!”由此可见,国际教育资源的越位应用,不但没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还可能导致教师失去专业进取动力。调查结果表明,国际教育资源与农村基础教育的需求匹配度、内容适切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当前商业性教育机构提供的国际教育资源有待开展系统的、科学的论证。综上可见,教育对外开放背景下的农村基础教育发展问题应该多主体共同推进,行政领导、教育专家、一线实践者协同推进农村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而且,现行的农村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应该从注重外在形式的活动参与,逐步发展为注重自身内涵改进的专业发展活动。在交流与合作过程中,农村学校有必要合理整合国际教育资源,科学论证资源的应用和传播,立足本土化发展做好资源建设和储备,为满足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多元需求的满足提供支持和保障。本文系北京教育学院北京市房山区北沟乡村教育联盟品牌建设项目“课程与教学国际化改进项目”子项目阶段性成果。

作者:王晓玲 单位:北京教育学院外语与国际教育学院国际课程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