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行政论文范例6篇

社会工作行政论文

社会工作行政论文范文1

 

关键词:城市贫困群体/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新形势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方法,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我国城市贫困群体的大量出现及逐步扩大化,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成为和谐社会的现实隐忧。要从根本上解决城市贫困群体的脱困问题,推进和谐社会进程,就应使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的作用落到实处。而要加强城市贫困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根据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充分运用新的载体,寻求新的途径,开辟新的阵地,积极推进城市贫困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一、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功能,运用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

    ***明确指出:“历史经验反复证明,舆论导向正确与否对于我们党的成长、壮大,对于人民政权的建立、巩固,对于人民的团结和国家的繁荣、富强,具有重要作用。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党的新闻事业与党休戚与共,是党的生命的一部分。可以说,舆论工作就是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所系的工作。”[1]正确的舆论宣传有助于使城市贫困群体充分了解和认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培养他们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和现代法律理念。

    1.传统媒体作为舆论宣传的有力武器,是对城市贫困群体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手段。1999年11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日趋明显,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大量新情况、新问题。城市贫困群体就是在社会转型和城市社会结构急剧变迁中出现的特殊弱势群体,为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报刊、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要做到立足于城市贫困群体的生活现状、心理状态以及现实需求来积极寻求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一是要在坚持党性原则和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广泛宣传与城市贫困群体密切相关的政策调整、体制改革等方面的动态信息,使他们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在社会中找到正确定位。同时,通过积极宣传脱困的典型事例来帮助城市贫困群体增强信心和决心。二是媒体要通过开辟专栏、开通热线等方式与城市贫困群体加强互动与交流,及时反映和妥善解决他们在思想上、心理上出现的问题,进行正确疏通和引导,帮助他们走出误区。

    2.网络媒介作为舆论宣传的现代工具,为城市贫困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城市贫困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有机结合,是时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时效性、扩大影响面的有效途径。具体而言,一是要充分运用多种传播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更直接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把文字、声音、图片、动画等形式融为一体,可以使理论知识、新闻时事、政府决策这些内容以更加形象生动、深入浅出的方式为城市贫困群体所接受和认知。二是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者之间以及不同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对城市贫困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互联网为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之间架设了相互沟通交流的通道,利用互联网,我们可以适时交流工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并可通过网络开展合作攻关,使我们的工作更有针对性与实效性。[2]同时,通过网络传播的快捷性与信息资源的丰富性,有关部门可以及时充分地了解其他地区城市贫困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进行情况,学习宝贵经验,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有效地开展工作。三是要加强网络管理与建设。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只有进行严格的管理和合理的引导才能保证它沿着正确的方向发挥作用。要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网站、论坛等方面的科学管理与建设,保证网络真正为思想政治工作服务,为城市贫困群体服务。

    二、发挥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寻求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

    中共中央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强调,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方法,重视发挥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通过文化途径对城市贫困群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推动自身的思想认识、政治素质和道德观念的内化进程。充分发挥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是促使城市贫困群体在思想、文化、能力等方面脱贫的重要环节。

社会工作行政论文范文2

关键字:民政工作;社会工作;关系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8-0019-011.社会工作为民政工作提供了理论性的支持

民政工作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工作,而社会工作是运用自己特有的方法和理论,为有需要的群体和个体提供帮助的。社会工作涉及的范围很广,需要服务的领域也很多。民政工作正是广泛的需要社会工作,并把社会工作作为专业的理论支持。这正好说明了民政工作需要社工理论。

1.1从民政工作的理念上看,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正是民政工作所坚持的。民政工作坚持的是新时期和谐社会中"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中心,保障人的生存,维护对人的公平,保障人的权利义务,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1.2从民政工作的内容上看,民政工作更需要社会工作理论。随着历史的发展,民政工作的业务范围也几经调整,但基本的职能仍然没有变。在具体的工作范围上,民政工作的主要业务仍有二十几项。社会工作是针对人的专项服务,民政工作引入社会工作,就会为其注入人性化和科学化的内涵。

1.3从民政工作的工作方法上看,民政工作需要社会工作理论。社会工作注重的是个人的全面发展,以家庭、社区、社会作为依托,来提升个人能力,使其适应社会的发展。在现实社会中,民政部门已经做了许多社会工作,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理论支持,往往收不到有效的结果。要想做好民政工作,就不得不学会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与技巧。

1.4从民政工作未来的发展上看,同样需要社会工作理论。社区建设、社区服务等民政业务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专业社会工作者。仅仅有一颗爱心是适应不了社会的发展的。所以民政工作者更需要接受专业的训练,拥有专业的社会工作理论,运用先进的科技方法来开展民政工作。

2.民政工作为社会工作的职业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1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存在的问题.

2.1.1职业领域尚未明确.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职业,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一种大众都熟知的专门职业。在我国,目前主要的社会工作领域有:社区工作、社会工作行政、家庭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等。由于社会工作的职业具有多重性,因此并没有清楚的界定。从现实来看,我国的职业社会工作才刚刚起步,与政府机构的关系仍未确定,这样就让社会工作者的身份陷入尴尬的局面。

2.1.2工作模式单一、机制不健全.社会工作机构把内部的人事管理工作作为一种行政工作,缺乏科学的管理。主要表现在:一是人事管理制度不健全;二是人才战略机制不健全;三是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四是社会工作者培训机制不健全;五是薪酬管理机制不健全;六是激励机制不健全。

2.1.3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不够完善.虽然现在国家已经出台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大力发展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的进程。但这些关于社会工作岗位要求的标准还是没有上升到国家法律法规的地位,其权威性可想而知。

2.2社会工作职业化的解决办法.

2.2.1民政部门应为社会工作者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民政工作在中国的发展越来越趋于完善。可以这样说,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都不离不开民政工作。如果将社会工作引入到民政工作中,将会为民政工作的开展提供保证,同时也为社会工作职业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2.2民政工作应积极探索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工作模式.国家社会政策的出台对社会工作职业化有规范和促进的作用。我国的社会工作职业化进程需要政府部门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用法律的形式确定社会工作的地位。对于社会工作职业化的相关问题进行规范和指导。

3.民政工作是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重要途径

本土化是一个学科发展的必经之路。而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产生于西方的职业和专业,就必须在观念上融合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来。在现在,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也成了一个比较重要议题。

3.1社会工作本土化所面临的问题。

3.1.1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教育还不够成熟。相比西方的社会工作,我国社会工作的专业教育还存在着针对我国本土的理论不足、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的短缺、实践机会少等一系列的问题。

3.1.2社会工作对象观念还未开发。社会工作的对象就是我们的服务对象。在我国,"家庭本位"决定了中国传统的求助主要是在家庭、亲友范围里,很少求助于"外人"。就算是受害者也因为"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观念不愿意求助于社会工作者。因此我们的工作对象在遇到困难时往往自己解决或不配合我们的社会工作者。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会工作的工作范围。

3.1.3社会工作开展的环境需完善。"社会"是社会工作进行工作的环境,这就离不开社会大众的了解和认同。但是在我国实质的社会工作开展得还很少。缺乏宣传和社会大众的认同,这让我们在进行社会工作时遇到很大的困难。另外,社会上缺乏社会工作者的就业岗位,政府、社会组织等缺少对社会工作者的支持。

3.2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途径

3.2.1结合当前中国的社会结构特征及中国本身拥有的本土。社会工作的事实民政工作是行政性、管理性、半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所以民政工作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社会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应该结合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也就是民政工作,两者相铺相呈来实现真正的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

3.2.2吸取民政工作的优势,是社会工作实现本土化的重要途径。在社会工作传入中国之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以政府为主体的民政工作体系,这一体系一直担任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事业,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福利等主要的实施途径。民政工作诞生于中国,有着独特的中国特色历史传统。在民政机构中,与社会工作相关的机构主要有基层政权与社会建设、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公共事务管理等主要内容。若能把社会工作的方法引入到这些民政工作当中,那将为实现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有更重要的意义。参考文献:

[1]周良才 .民政工作[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1

[2]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2009重印)

[3]刘涛 .社会工作基础与实务[M].中国社会出版社,2012.8

[4]朱影.民政工作社工化的思考[J].品牌.2012.3

[5]谢松保.民政工作与社会工作的辩证关系研究[J].中国民政.2011.12

[6]罗彩娟,李红武.民政工作与社会工作的关系辨析[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社会工作行政论文范文3

【关键词】 思想政治工作;概念;形成;特点;地位和作用;原则;体系;启示

我们正处在社会转型的新时期,人们的思想很活跃,在思想活跃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各种思想问题。面对这些情况,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和成功经验,提高认识,加大工作力度,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基本概念

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它是以人为对象,帮助人们确定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动员人们自觉地为实现当前和长远的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途径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搞好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有力保证。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具有鲜明的党性、实践性和群众性。它以马列主义、思想为指导,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党员、干部和群众,使人们确立正确的立场、观点,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自觉地为实现党的当前的和长远的工作目标和任务而努力奋斗。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及其他一切业务工作的关系不是领导和指导关系,而是服务和保证关系,即为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业务工作服务,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业务工作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无论是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都十分重视思想政治工作。

二、“思想政治工作”一词的形成

“思想政治工作”一词大体经历了由“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政治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演进过程。新中国成立前,主要沿用“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政治思想工作”概念。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刘少奇在全国第一次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概念。60年代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由于历史的原因,主要使用“政治思想工作”概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思想政治工作”完全取代了“政治思想工作”概念。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大致分为政治(包括形势、任务、路线、政策、传统、原则)教育、道德(包括劳动、社会公德、行为规范、文明礼貌)教育、世界观(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也就是说,思想政治工作是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和思想工作中的政治性部分的叠加,即思想性的政治工作和政治性的思想工作的融合。

三、特点

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这使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特点是:(1)鲜明的党性和阶级性。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各项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为指导,为党在各个时期的基本路线和人民的利益服务,鼓舞人们为实现各个时期的革命目标而奋斗。(2)广泛的群众性和社会性。思想政治工作是动员和组织广大群众的工作,它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3)严密的科学性。思想政治工作要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采用科学的方法,以理服人。(4)具体对象的针对性。思想政治工作要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它的内容、方式、方法要根据不同的对象和不同的思想问题灵活掌握。(5)教育过程的连续性。人的思想受客观社会的发展变化所制约,客观社会在不断变化,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必然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持续地进行,不断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四、地位和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人类历史的发展,归根结柢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和源泉,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证。两者互为前提,互相促进。精神文明不是物质文明的直接派生物,不会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而自然地发展,它是以精神文明建设为目的的自身建设的结果。精神文明中的思想建设,要依靠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实现。历史上各个阶级实际上都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的地位,作为维护本阶级利益、取得和巩固阶级统治的工具;作为改变社会风气,将社会政治生活纳入本阶级政治统治轨道的重要手段;作为调整本阶级内部以及与其他阶级关系的重要措施。历代的剥削阶级都进行过各种各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奴隶主阶级的“天命论”和等级教育,封建地主阶级的宗教神学和纲常礼教教育,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和利己主义教育。无产阶级所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是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政党要宣传马克思主义,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培养一代社会主义新人,更加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关于经济和政治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必然从外面“灌输”的原理,关于必须从社会关系的总和上把握人的本质的原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原理,关于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原理等,都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依据。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使思想政治工作在革命斗争中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成为宣传群众、组织群众,保证党的团结和统一,保证党对各项工作领导的重要手段。

五、原则

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是根据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观规律和人们的主观意图制定的。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总结和概括出一系列基本原则,主要有:(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把学习和宣传革命理论同解决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解决实际问题。(2)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相结合的原则。要使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为各项业务工作指明正确的政治方向,使各项业务活动执行和体现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3)发展变化的原则。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人们的思想认识也随之在不断发展变化。在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我们既要看到思想认识发展的前进性,又要看到思想认识发展的曲折性,从而认识解决思想问题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特别是对深层次思想问题的引导要树立坚持不懈、不怕反复的精神。要长期坚持用发展的眼光而不是僵死凝固的眼光来看待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变化原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的科学态度,也是新时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方法。(4)表扬与批评相结合、以表扬为主的原则。即善于发现工作对象的优点和长处,通过表扬树立先进榜样,带动后进;结合必要的批评,抑制消极因素。还要善于从消极因素中发现积极因素,促进其向好的方面转化。(5)物质利益与精神鼓励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与精神辩证关系的原理,在提高群众思想认识的同时,要切实帮助群众解决一些有可能解决的切身利益问题。(6)耐心说服教育与严格的组织纪律相结合的原则,即立足于说服教育,谆谆善诱,耐心等待觉悟,同时对不服教诲、坚持错误的辅以严格的组织纪律。(7)身教同言教相结合、身教重于言教的原则。即领导干部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对群众进行言教的同时,必须严于律己,身体力行,言行一致,为人师表。(8)求真务实的原则。要以求真务实精神思考工作,以求真务实要求部署工作,以求真务实作风推动工作,以求真务实标准检验工作,从而不断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我国改革和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十分重要和紧迫。(9)充分发扬民主的原则。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扬民主,就是要采取民主方法、端正民主作风、弘扬民主精神,开展好思想政治工作。

六、工作体系

思想政治工作有一个庞大的工作体系,就象电脑一样,有软件和硬件,能那样神奇的运行。其工作体系中所包含的内容主要指:(1)思想政治组织。其含义:“就是指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表现的形式是:党的组织、党组织的工作部门,工会、妇联、团组织和教育、宣传机构等。(2)思想政治教育。其含义是:“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和政治集团,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转变人们的思想和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的活动”。表现的形式:专门的理论研究机构,从事理论研究。大学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人才。教育活动由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来组织开展进行。(3)思想政治宣传。其含义是:“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进行的形式和开展的活动”。工作表现的形式:主要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电影等和开展的教育活动来进行。(4)方式方法。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体系中,每一方面的工作都根据自身特点,有它的方式方法来开展工作。(5)工作的依据。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令法规、党规党纪、道德规范、规章制度等是这个工作体系工作的依据。

七、启示

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有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在思想认识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启示我们要进一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1.在提高思想认识方面,深深的认识到:(1)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途径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搞好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有力保证,我们要牢牢记住。(2)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和成功经验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理论基础,通过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而形成的,我们一定要发扬光大。(3)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我们要代代传承。④世界进入21世纪,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理论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作指导,根据变化了的情况进行完善、创新、丰富,并指导实践。

2.在进一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方面,主要在措施和办法上做好这几个方面的工作:(1)领导重视,措施和办法到位,资金有效投入。(2)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的综合管理体系。就是建立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党政同心协力,专兼职相结合,党政工团妇等组织齐抓共管,全体党员都做思想政治工作的综合管理体系,做好思想政治工作。(3)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的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4)加强政工队伍建设。不削减人员,做到精干高效。待遇落实,队伍稳定。(5)在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上,根据思想政治工作各方面工作的特点、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行业、单位的实际,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6)制定思想政治工作评价办法。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成绩进行量化评价,承认所取得的成绩,鼓励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提高工作积极性。总之,我们要重视和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使我们的各项工作得到顺利开展,并取得辉煌成就。

参考文献

[1]李俊伟编著.思想政治工作.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7)第1版

[2]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基本建设经济教研室编.施工企业管理学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6)第1版

社会工作行政论文范文4

随着社会形式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政工干部一定要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努力完善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努力发现在新的历史时期内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让思想政治工作符合社会形式。政工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深入学习理论知识,了解社会发展变化,在社会管理框架的统领下,进行思想建设,不断解放自身思想,运用新时代的眼光去看待问题,继续运用以人为本的理论去处理与群众的关系。政工干部要在学生思想政治知识的前提下,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升华,将思想政治知识与具体的社会热点统一起来,通过运用思想政治知识,了解民情,通过思想政治知识来解决社会上的热点问题。政工人员一定要完善有关思想政治工作的知识结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科学的工作,在进行政工干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要以科学的态度,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扩大思想政治工作领域,运用科学的知识来武装政工干部的头脑,运用科学舆论来领导政工干部,政工干部只有不断完善科学的知识体系,才能更好地为人民和社会服务。政工人员在进行思想政治建设的时候,要将理论知识转化成普通大众可以看懂的语言,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结合到社会实事热点中,不断解决社会矛盾,对社会矛盾进行分析和缓解。政工干部应该定期对问题进行挑檐,解决问题,把相关的问题遏制在初始阶段。

二、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主,提高自身服务力

在社会分工不平等,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今天,政工干部要充分了解社会热点,缓解激化的社会矛盾,了解不同阶级的群众心理,把握不同阶层群众的动向。在进行政工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时,要在社会管理的框架下,用蓬勃向上的精神感染人,通过开展各项活动,提升政工干部的思想政治觉悟,潜移默化地影响政工干部的行为,让他们自觉地投入到思想政治工作中来。

三、创新工作形式,不断完善思想政治工作效果

政工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受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其内容、形式、环境等都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政工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在社会管理的框架下进行,基于社会管理框架,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在内容上的创新,要不断地解放思想,使政工干部的观念创新,在正确的意识形态的指引下,结合社会管理的新形势,落实思想政治工作,运用当代文化带动政工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政工干部要管理文化,运用社会文化不断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营造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环境。政工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实现形式上的创新,运用政工干部喜欢的方式,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候,不用拘泥于形式,要采用多元化的形式,在生活中实现事项政治建设,避免说教形式的思想政治工作,使政工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加吸引人,起到良好的效果。

四、结语

社会工作行政论文范文5

关键词:文化领导权;市民社会;意识形态掌控;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1-0039-04

安东尼奥・葛兰西(Antonio Gramsci,1891―1937)是著名的思想家、意大利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理论著作大多写于狱中,在二战后得到广泛的传播和研究,并获得广泛的评议。尤其是在著作《狱中札记》中,他通过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理论的研究,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生活现状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他的“市民社会”理论,并系统地阐述了“文化领导权”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极大地创新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的思想理论,并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说的进一步发展。本文是对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的进一步思考,通过对“文化领导权”思想与国家意识形态工作内在一致性的研究,指出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并着重分析当下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现状及解决意识形态工作问题的相关举措。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实现人类解放的学说,在《共产主义宣言》发表后,尤其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之后,一些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理论家为了进一步探索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的相关因素,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等社会要素做了深入研究,但是他们的视野多数聚集在对政治和经济要素的研究上。他们在坚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基础上,通过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俄国十月革命实践的总结,普遍认为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唯一途径,认为无产阶级若要取代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暴力夺权是唯一的选择,因此他们在研究无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较多地思考了如何“通过暴力革命夺取对政治和经济的领导权,进而建立无产阶级的国家政权”的无产阶级革命道路。

然而葛兰西在探索无产阶级取代资产阶级建立国家政权这一问题时,独辟蹊径地把目光集中在对“文化领导权”的占领上。他在看到受“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的西欧部分国家,同样进行了暴力夺权的无产阶级革命然而却纷纷遭受了极大的挫折的现状后,开始思索为什么社会条件和革命条件更为成熟的欧洲国家却没有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于是葛兰西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现实进行了重点研究,对西方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国家”“市民社会”“知识分子”等要素作了认真分析,指出由于资产阶级掌握了文化领导权,在舆论上控制了“市民社会”,因此从意识形态上获得了维护、巩固政权的合法基础。因此无产阶级要想取得革命的成功,必须首先夺取对文化的领导权,控制和改变资本主义的“市民社会”,进而占领和掌握意识形态阵地,从根基上动摇资产阶级的统治基础。因此他认为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在开展革命的过程中要首先获取对文化的领导权。

葛兰西认为,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资产阶级“市民社会”的形成和高度发展,取得文化领导权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过程中的重要性要甚于夺取政治领导权,只有通过掌握文化领导权,占领意识形态阵地,才能夯实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精神根基,进而摆脱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控制,从根基上动摇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同时葛兰西也清醒地认识到文化领导权的获得不是一个短暂的暴力过程,而是一个缓慢的理性化进程。因此他提出了自己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即无产阶级必须通过宣传、渗透自己的思想文化和政治主张,建立起无产阶级的知识分子阶层,在开展革命的过程中,通过夺取文化领导权,控制和改造“市民社会”,占领意识形态阵地,进而夺取政治领导权。

深入思考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毫无疑问会引起我们的反思和惊醒:一个阶级如果掌握了文化领导权,控制了意识形态阵地,势必会壮大这个阶级在社会大众中的民众基础,打造出属于符合这个阶级意志的“市民社会”,这样势必或巩固、或动摇社会的统治基础,进而影响到社会政权的稳定性。因此在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中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道路和无产阶级的阶级前提,来对待和处理有关文化领导权和意识形态问题,抓好意识形态工作,尤其是抓好青年知识分子聚集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始终遵循“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1]。

一、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

“文化领导权”,又称“文化霸权”。其中“霸权”这个词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后,它才被用来表述为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进行的政治支配或控制。葛兰西在思考“文化霸权”问题时,赋予“霸权”一词以新的含义,他认为霸权是社会各阶级之间的支配关系,同时他觉得这种支配或者控制关系不只是直接的政治控制,而是试图成为更为普遍性的支配。通过对“霸权”一词的进一步阐释,葛兰西提出了自己的“文化领导权”(文化霸权)理论:即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尤其是政治、经济较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资产阶级的统治方式已经由传统的通过暴力控制的政治领导,转为通过掌握文化领导权来进行文化控制,即通过对道德和精神等舆论方面的宣传,让公民自愿地接受代表资产阶级意志的法律制度、思想观念等意识形态符号,建立了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市民社会”,进而实现并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葛兰西在研究“文化领导权”理论时,首先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现实入手,对政治生活的两个中心:国家和市民社会,进行了科学分析和研究。他认为政治生活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即国家和市民社会,在这里他将市民社会定义为一种相对于国家的社会关系,即由社会政党(非执政党)、行业公会、教会、学校等民间社会组织构成的,代表着社会舆论的社会关系的联合体。

在《狱中札记》他提到:“我们目前可以确定两个上层建筑的‘阶层’:一个可称作‘市民社会’,即通常称作‘私人的’组织的总和,另一个是‘政治社会’或‘国家’。”[2]因此葛兰西认为市民社会和国家都属于上层建筑,而现代国家则是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的结合体。

葛兰西关于市民社会的理解既不同于黑格尔的具有伦理意义上的“市民社会”,也不同于马克思作为经济基础代表的“市民社会”理论。在黑格尔看来,市民社会是不同于家庭和国家的一种“单个人的联合体”,同业公会这样的私人团体便是其基本组织形式。他认为市民社会并不具备完善的伦理性,是社会生活中典型的私欲横流,利益冲突的领域,“市民社会是个人私利的战场,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场”[3]。而对于国家,黑格尔则认为国家是伦理的完善实体,可以通过管理和统治来缓和市民社会的矛盾,来完善市民社会的伦理本质。马克思在研究政治经济学时,则认为市民社会代表着经济基础,是物质生活关系的总体,国家则是上层建筑,“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真正的构成部分,是意志所具有的现实的精神实在性,它们是国家存在的方式。家庭和市民社会本身把自己变成国家。它们才是原动力”[4],此后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进一步表明了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实质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观点,他认为市民社会的生产关系决定着国家的性质,而国家的性质又对市民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反作用。

葛兰西关于国家和市民社会的理论见解,虽然与黑格尔和马克思的理论研究有所不同,但却是对他们理论和观点的继承和发展。尤其是通过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概念及关系的研究,葛兰西毫不犹豫地将市民社会和国家(政治社会)都归类于上层建筑,他认为市民社会和国家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它们都具有贯彻阶级意志的作用。其中国家政权作为代表统治阶级意志的暴力机关,是阶级的工具,通过军队、法庭、监狱等执行机构,来实现控制人民群众的目的,进而维护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而市民社会则具有舆论特征,它由政党(非执政党)、公会、教会、学校等民间社会组织构成,是代表着社会舆论的社会关系联合体,通过发表看法和提供建议的方式来对政权施加压力,影响国家政策,来实现本阶级的意志。葛兰西通过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现实的研究发现,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越是发达的国家政权,其政府机构却越精简,市民社会的发展反而更壮大,出现了“小政府大社会”的现象,同时市民社会中的民间社团组织、舆论传媒等对政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样的发现让葛兰西认识到市民社会在国家政权中的重要性,并对市民社会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研究。

葛兰西认为,构建稳定的市民社会群体对保证政权的稳定具有极大的意义。尤其是在当时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转变了原有的暴力统治方式,开始运用市民社会中的民间团体、组织,传播符合资产阶级意志的舆论,对民众进行广泛的意识形态灌输,使广大民众逐渐接受了其统治的合法性,进而完成了代表资产阶级意志的市民社会的构建,实现了资产阶级统治方式由政治领导权与文化领导权的结合。于是葛兰西在强调上层建筑中市民社会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时,结合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实际,提出了“文化领导权”的思想。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其实质在于:通过掌握文化的领导权,渗透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逐步改变资本主义国家上层建筑中的市民社会群体,进而影响资产阶级统治的思想基础,从夺取文化领导权的角度来实现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这是与列宁夺取政治领导权不同的无产阶级革命道路,他的这一理论是基于对当时西欧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现状的研究,也是对当时西欧无产阶级革命困境指明的一条创造性的思路。葛兰西对文化领导权问题的阐述及分析,充分表明了掌握文化领导权、占领意识形态阵地在国家政权统治中的关键作用和重要意义,这一理论对无产阶级革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为我国当下的意识形态工作建设提供了帮助。

二、“文化领导权”理论与意识形态掌控

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包括理论、思想和文本,是一种多元的文化。同时意识形态只能是占据统治地位阶级的精神文化体系,但它在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中却占据支配性地位。因此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对抗及融合,其核心归根结底仍然是意识形态问题,由此也可以看出掌握文化领导权的实质即是意识形态的掌控。因此不管是文化领导权的获取,还是更深层次的意识形态掌控,其根本都是统治阶级为了证明其统治的合法性和维护统治地位的一种手段,由此可见获取文化领导权与加强意识形态掌控在根本目的上具有一致性。

葛兰西则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问题的理论。在葛兰西看来,意识形态是“一种在艺术、法律、经济行为和所有的、个体的及集体的生活中含蓄地显露出来的世界观”。他认为,对国家政权而言,统治阶级对其政权的维系除了依靠暴力机器来维持社会的秩序之外,还必须运用好文化的领导权,牢牢掌控好意识形态,以使被统治者在心理观念上顺从和满足于现状。而意识形态的掌控,则是指掌握国家政权的政党,为了维护自身的政治统治和阶级利益,必须牢牢掌握思想、文化等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权,确保符合其阶级意志的思想文化、道德观念等在整个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由此可见葛兰西关于夺取文化领导权理论的实质就是加强意识形态的掌控。

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统治阶级利用手中的文化领导权,运用教育研究、新闻传媒、道德宣传和思想引领等多种方式,将符合自身阶级利益的观念和意识灌输给广大民众,实现对民众及整个社会的思想控制,进而占领意识形态阵地,巩固自身的统治,于是就实现了文化领导权思想与意识形态掌控的有机结合。反过来,作为具有革命动机的被统治阶级,也同样可以通过获取文化领导权,占领意识形态阵地,来动摇乃至摧毁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基础,继而现有政权。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研究探求的就是通过获取文化领导权,占领意识形态阵地,进而动摇资产阶级统治基础的方式来实现无产阶级革命的成功。同样他的这一理论对我们的目前政治生活也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如何更加深入地理解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准确把握意识形态掌控的重要性,以更好地处理我们政治生活中面临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是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

三、我国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

(一)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

意识形态工作在我国政治生活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输出经济发展模式、科技理念、文化元素的同时,对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也进行着不断的渗透,试图通过动摇意识形态基础来影响我国的政治生活,意识形态现状日益严峻。

通过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和当下中东国家的政治现实的观察及分析,我们会发现做好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是事关政党前途命运、国家长治久安和民族生存发展的大事。意识形态建设是国家政治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如果意识形态领域内统一的指导思想动摇乃至丧失,国家便会出现意识形态的安全危机,整个社会必将陷入一盘散沙,由此引发的社会动乱、政权和政党衰败将是不可避免的。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面对当下的意识形态现状,在2013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在讲话中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地位作了精辟而又深刻的阐述,他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从而从党和国家的高度强调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

作为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宣传重要阵地之一的高校,其意识形态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好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牢牢把握住这一意识形态阵地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二)当下我国高校意识形态现状

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对于高校已毋庸置疑,然而通过现实调查发现,当前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却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挑战。

1.社会转型附带而来的多元社会价值观,影响着大学生“三观”的形成。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也随之带来了纷繁复杂的各种思潮。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下,造成当下我国社会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发展态势,进而影响了传统的价值观念在青年大学生心中的地位,造成了“三观”形成阶段的青年大学生的迷茫和无所适从。

工业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的社会快速转型,毫无疑问会伴随着困境和阵痛。就业愁、看病贵、养老难乃至社会阶层固化,都是无法避免的社会问题,而且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然而当这些无法逃避的社会问题被人为地过度渲染,当社会的阴暗面被不良媒体片面地夸大报道后,人们的价值观念毫无疑问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乃至冲击,这种思想的波及、意识的冲击过程,对青年大学生影响是首当其冲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在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正确认知和认同,削弱了对大学生价值观培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间接地影响了当代大学生“三观”的健康形成。

2.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渗透,破坏着在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之后,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和不良政治用意,西方个别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施“西化”和“分化”的图谋依然在偷偷进行着。他们利用各种渠道,采用各种手段,有计划有目的地针对我国不同社会团体和成员进行着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意图通过破坏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基础,扰乱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生活环境。

在校大学生仍处于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形成时期,对意识形态渗透的抵抗能力还相当薄弱,在西方意识形态侵蚀的过程中,容易因难以辨别是非,而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产生疑惑乃至动摇个人的信仰。西方国家的敌对势力正是利用在校大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文学、影视、科技产品等多种媒介,不断向他们兜售、传播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文化和价值观念,力图从根本上动摇大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认同以及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影响青年知识分子阶层的思想观念,西方敌对势力针对青年学生的意识形态渗透,已经使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威胁。

3.以网络为主体的多样化宣传方式难以管控,破坏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性看待。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西方价值观传播的终端工具,而当下中国快速增长的网民数量,已经形成了空前的社会“网络力量”,微博、微信、论坛等网络平台和渠道,成为越来越多民众尤其是大学生获取外界信息,个人看法和意见的普遍途径。然而网络平台存在着不易管控的特性,充斥着各种未经证实的、被人故意扭曲消息报道和良莠不齐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社会思潮,其中多数信息不乏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背后操纵和刻意为之,这些垃圾乃至危险的信息严重威胁着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破坏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性看待。

这些严峻的挑战使我们不得不慎重思考该如何处理当下高校的意识形态问题。毫无疑问,作为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宣传的双重阵地的高校,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担负着重要职责。因此,高校党委和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意识和观念,是处理好当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问题的思想保障。

四、“文化领导权”理论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启示

通过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我们可以认识到夺取文化领导权,抢占意识形态阵地,是影响社会稳定乃至政权更替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对待、处理文化领导权和意识形态安全的问题时,尤其是当下我国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时,我们务必要提高警惕,谨慎对待,要始终坚守意识形态阵地,牢牢把握住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解决好当下中国高校面临的意识形态问题。

(一)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指引青年学生思想发展的正确导向

社会工作行政论文范文6

关键词:政治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政治信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3-0233-03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进程加快,政治文化逐步渗透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各个方面,对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目的,坚定政治信仰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政治文化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成为了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政治文化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主流政治文化与多种政治文化相互碰撞、交流、影响、消弭、整合,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承载着政治文化传播的功能政治教育面临的社会坏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更趋复杂化和多样化形势,面临着整合多种政治文化以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探索当今政治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影响,了解政治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有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一、政治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我们认识政治文化,就要从“政治”含义入手。在中国古代,关于“政治”,《尚书・毕命》有“道洽政治,泽润民生”,但更多情况下“政”与“治”是分开使用的,并且各自有不同的含义。“政”一般表示为一个朝代的制度和秩序,一种政治的工具手段,如“法令”,还有就是表示朝廷中君主和大臣们的等等。而“治”则表示为一种稳定的、安定的社会状态,同时有管理和教化的含义,如“治理”。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翻译英文polities时,在汉语中找不到对应之词,则用“政治”对译,认为“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就是政治”[1]。关于政治的内涵,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对政治理解也不一样。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就是“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2]。

政治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政治文化来促使形成全社会认同的共同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体系。“政治文化,就是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3]。政治文化是“政治关系的心理和精神的反映,它是人们在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对于政治的感受、认识和道德习俗规范的复杂综合”[4]。政治文化是人们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的认识,政治文化要在满足社会成员政治需求的条件下,根据时代、实践发展的具体情况,将统治阶级的思想转化为社会成员的共同政治观念。因此,政治文化也是需要构建的,特别是统治集团极力宣扬的政治思想、政治观念、政治价值。

政治文化需要通过科学的方式将政治文化的内容内化到社会成员的心里,成为社会成员自觉的政治行为、生活行为,成为社会成员坚持的政治信仰,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所起的传播政治文化的作用不可替代,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政治属性、追求共同的价值目的,也有很多共同的教育传播方式。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着许多政治文化的元素。思想政治首要的任务就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政治信念,坚定的政治信仰,在我国现阶段就是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信念,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政治文化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5]。从政治文化的视域来看,随着社会多样化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总会选择最有效的方式来促进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就是政治文化的认同过程。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从文化高度抢占意识形态的制高点是决定意识形态领域胜败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必然会选择从文化的高度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将政治文化因素传播到社会中去。思想政治教育总会通过文化的形式将符合社会主流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文化内化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当中去,这对在人们心中形成自觉的政治立场、政治信念、政治观点非常重要,特别是在当今社会。“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行为,并在这种传承和创新的过程中,影响受教育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受教育者得到的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6]。因而,当今政治文化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经过一个接受的过程,融入到人们的思想和日常生活中去的,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使社会朝着党所期待的方向发展。

三、政治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一)政治文化的目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我国政治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公民的政治素质,使公民具备正确的政治观念、思想观念,坚定政治信仰和政治理想,形成良好的政治心态,不断提高政治修养和政治素质。“不难看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其有很多的相同点,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动员广大干部和群众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奋斗”[7]。

(二)政治文化理论基础、基本内容、传播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体现

“传统政治文化是在中国特定历史条件的影响下,通过政治社会化,也就是人们形成的特定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风俗等社会心理及行为习惯来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政治态度、政治意识、政治价值和政治心理,这种政治文化是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不断的积淀下来的,是比较稳定的一种政治价值观念”[8]。中国传统文化以封建社会小农经济为物质基础,其核心是儒家文化,更注重德教。“为政以德”是孔子首先提出来的,后来将“德”上升为政治统治的方法、实施手段,实行仁政,通过道德教化和道德楷模,影响人,影响社会风气,维持社会秩序,实现天下太平。然而这种道德教化,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鉴传统政治文化中的这一“德教”来更好地引导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形成高尚的道德,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使人们重视道德,重视精神文明,重视传统政治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型政治文化,是现今多种政治文化影响下的中国政治文化的主体、核心、精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导者中国的前进方向,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理论基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不仅是政治文化的直接理论基础,也是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容。从政治文化的直接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型政治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

党的十明确提出:“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让人民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指出:“我们进行的精神文明建设,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是继承发扬优良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治文化的思想来源,是我们深刻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而思想政治教育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导内容和重要保证。

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也是政治文化产生和传播的理论基础。

列宁在《怎么办》中提出,社会主义意识不可能在工人运动中自发产生。所以“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必须坚持从经济斗争范围之外,给工人群众灌输政治意识,从工人同厂主斗争范围之外,给工人群众灌输阶级意识,使本阶级成员接受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自觉地为实现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而奋斗”。而在中国,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实现共同富裕,这是中国政治文化的追求的价值目标。而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也肩负着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的重要任务,将“社会主义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贯穿到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过程中,这就使政治文化必然会选择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将政治文化的内容传播到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中去。

(三)政治文化的功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体现

政治文化具有指导和规范政治行为的功能。政治文化是政治社会、政治生活的精神指导,他对人们的政治行为,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理论知识为内容,通过灌输的方法,传授给人民群众,从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意识、政治素质,拥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并对人民群众的政治行为进行指导和规范,这一指导和规范政治行为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手段。

政治文化具有政治稳定功能。政治稳定是一个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前提和基础,而政治文化作为政治社会的精神指导,起着稳定政治社会的功能,“先进的政治文化是促进社会政治稳定的心理纽带”。政治的发展需要构建先进的政治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也需要政治文化为其提供先进的理论。政治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相关性,是由它们作为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基本要素的同一性特征所决定的。政治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得以存在和维持的必要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我国当今的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的,吸取中华民族和世界优秀文化遗产的精华,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具有有科学和民主精神好开放包容的特点,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部分。今天,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政治文化,正是有着这样深厚基础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在社会转型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作用。第二,政治文化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政治理念作为战略目标,这样有助于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发展方向,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健康发展,抵御各种不良文化,不良思想的影响,引领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共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四、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

(一)有利于推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十报告明确指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制化。”先进的政治文化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有助于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适应现代化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的实现。

(二)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先进的政治文化引导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倡导政治文化,最根本的就是围绕党的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理论,旗帜鲜明地强调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贯彻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必须接受政治文化的引领。

(三)有利于建设高水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要加强自身修养,时时刻刻用先进的政治文化武装自己,加强自身政治文化理论水平,从而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的先进性。

总之,站在新世纪的前沿,我们更应该用先进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社会主义政治的稳定和发展,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

参考文献:

〔1〕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4〕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王惠岩.政治学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张耀灿,邓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6.

〔6〕刘恩铭.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7〕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8〕马庆钰.告别西西弗斯――中国政治文化分析与展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