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行政管理范例

社会行政管理

社会行政管理范文1

1997年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社会学、法学家雷洁琼教授,在我的拙作《社会行政管理》一书付梓之际,专门为之题词“拓展社会学研究新领域”。十几年来,从我投身社会学的教研实践中,包括为撰写《社会行政管理》所进行的社会调查、数据统计,以及为此而进行的面访、座谈等活动中,尤其是从许多在这方面卓有成效的“老一辈”、“少壮派”身上,深切领悟到:积极探索和开拓社会学研究的新领域,从而开创社会学研究的新局面,把社会学研究跨上新台阶,这是社会学求得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社会学在新中国建立后,本来是最迫切需要也会是大有作为的一门学科,但却令人痛惜地与政治学、行政学等学科一样,被打入“冷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被列入了“赶快补课”、“急起直追”的学科。不少“老一辈”的社会学家在这个领域甘当“拓荒牛”,不仅潜心钻研推出了许多蜚声海内外的科研成果,而且含辛茹苦地培养了一批年富力强的接班人;为数不少的“少壮派”社会学者,这十几年来潜心深入社会调查,站在学科前沿,“青出于蓝”、“后来居上”。但是,与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的发展需要相比,还有许多不适应、不符合需要的薄弱环节,甚至极而言之,整个学科的发展“滞后于”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社会学在充分发挥自身现代社会调查方法和数据统计方法特长的基础上,应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政府职能转变及其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责关系上,获取新的生长点、突破点,以此来拓展社会学研究的新天地、新领域,并以此来增强其整个学科的适应力、生命力。同理,对公共行政学亦如此,起着互动、互补、互促的双重作用。为何要以政府与社会的权责关系这一核心问题作为拓展社会学研究新的生长点呢?结合国内外有关理论与实践,予以阐释。

一、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如何与社会自主管理相结合

有的学者作过举世闻名的论断:中西方政治——行政文化中,一个重大的差异是,在西方国家的社会中,老百姓有事不是先找也不是主要找政府,而是找社会组织。这就是说,在西方,在政府与社会、与老百姓之间存在着一层宽厚的“隔离带”,亦称“挡风墙”或“缓冲带”。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在西方国家,社会的自我管理、自主管理的能力和意识是很强的。正象有的学者在西方所见所闻后说的那样,那里的婴儿出生后,就不习惯于母亲或者保姆抱着;学会走路后,就不习惯有人扶着、牵着,惯于从摔跤中学会自主走路;满18周岁后,就宣告成为独立自主、履行其法定权利义务的公民。我国的历史、现状与此相比,有着不小的差异。经历了近20年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磨练,经历了同样长时间的国有企业事业改革,作为社会主体的方方面面,个体、群体,自主管理的独立意识和能耐磨练得如何呢?“等、靠、要”的依赖性和不拨不动“算盘珠”式的懒惰性克服得如何呢?这涉及社会文化观念,管理价值观念的更新,更涉及制度、体制文化的变革、创新。

二、政府管理如何与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功能相结合

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从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开始了新的一轮行政改革,从趋势看,将是跨世纪的,将延伸到新的21世纪;从内容看,有一项是共同的,这就是通过精简政府机构、政府雇员,减少行政经费的开支。例如,美国的行政改革,在克林顿执政期间,已经裁减了联邦政府28万公务员。西方发达国家行政改革发展至今,遇到一个不可逾越而又跨越世纪的“难题”:一方面要求政府给社会提供的服务“多”(数量)而“高”(质量),另一方面要求政府设的机构、用的雇员、花的钱财“少而精”。因此,改革的举措之一,政府职能向外输出,向社会转移,流行的法则是政府“只掌舵、不划桨”,把许多公共事务的管理职能转给社会中介组织,还给民营机构,有的交给志愿者组织。在美国,城乡的社区服务组织,与我国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颇为相似,所担负的公共服务、公共秩序和安全管理,无论从数质量还是方便公众,都不亚于任何行政组织。在英国和美国的得克萨斯州,甚至将监狱管理(狱政)承包给了民营机构。实际上,这种“掌舵”者的角色,就是相对而言的间接监控者角色;这种“划桨”者角色,就是自居于社会之中并服务于社会的“中介”者角色(政府与社会公众的连接者)。从改革的发展及其举措的实际效果说,既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政府的负荷,又进一步发挥了社会自主管理的创造性和灵活多样性,也培养了社会自我管理的能力。从理论上说,这是自主性、独立性强的个体延伸和扩大,也是公民通过社会中介组织这一群体,发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途径选择。

三、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如何与社会各群体利益相兼顾

政府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和实现者,不论是什么性质的,也不论是口头上或实际上,其中有一项职能是很难行使、也很难摆平的,这就是政府通过公共财政购置公共产品,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如修建铁路、飞机场,开凿隧道等),如何发包以及如何选择承包者的问题,即优惠的、赚钱的、有利可图的给谁,反之,又给谁。实质上,这也是一种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与此同时,其中有一个不容回避也是很“敏感”的问题,就是如何对待兼容“经济人”、“道德人”、“公共人”和“行政人”多重角色的政府部门自身利益的问题,如何避免当今发达国家屡见不鲜的“寻租”现象,尤其是“贿赂行政”现象。政府权责与职能的内外部、纵横向调整,包括事权的下放,其中,有的是中央政府的事权下放给了地方政府,以及地方上级政府下放给下级基层政府;有的事权直接放手交给社会中介组织。实际上这种权责、职能结构调整的背后,是社会利益的调整。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在与社会中介组织交、接权责——“划桨”权责时,都会按照法定程序,公开地进行双向甚至多项选择,这就是政府“掌舵”者、“发包”人要选择“划桨”者、“承包”人,“划桨”者也会衡权利弊得失,“半只眼睛盯着市场,半只眼睛盯着官场”选择收益。不论如何讨价还价,都会有较高透明度,而不是“黑箱”交易。“划桨”者所提供的“产品”,其数量、质量以及实效,作为“掌舵”者政府的“产出”,不仅要在“光天化日”之下受到“上帝”(顾客、公众)的检验,而且“上帝”本身就是“纳税者”,就是政府公共财政的提供者,也是公共产品的享用者。如此多重角色的“上帝”,我们不仅要看到他们的纳税意识强,更要看到他们在纳税之后,对政府如何花这笔钱的关心程度高和监督意识强。当今发达国家,各级政府的公共财政预算,都是要以公共财政预期效益为基础、作前提的,不是政府花了钱就如石沉大海一般了事的,必须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方面见到实效。这决非传闻、奇闻,有的市政工程质量不高,一位老妇不慎踩了城市某休闲花园的一块石头跌了跤,脚受了伤,向法院指控市长,求得了赔偿。随着政治民主、行政民主的发展,“纳税者”——“上帝”,要求政府——社会公仆,提供服务的“质量”也是很高的,决非“假、冒、伪、劣”所能对付、敷衍的。这类“上帝”是非常“精”的,精于计算。毋庸置疑,这就使政府所代表的公共利益,与社会各群体(社会中介组织)有机地联系起来了,从这个侧面,反映了两者的兼顾、结合。#p#分页标题#e#

四、社会学如何与行政学相结合

社会行政管理范文2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共同建设。本文就如何加强社会行政管理,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谈三点认识。

一、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目前,我国就业面临着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等巨大压力。失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一个重大问题。对于我国目前存在的失业问题,应采取多种措施,加以综合治理。

第一,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要改变劳动者就业的传统观念,采取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要用多种形式分流国企改革中的富余人员;要完善劳动力市场,扩大就业机会。

第二,要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增长是扩大就业的前提。就业机会的加大要依靠经济的持续增长,没有经济的增长就很难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根据历史经验和国家“十一五”计划的情况,经济增长率必须要保持在7%以上,否则,就业矛盾将更加尖锐。因此,要继续实行适宜的宏观政策,加强社会行政管理,努力保持经济的较快增长,这是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根本措施。

第三,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要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通过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建立良好的农村市场经济秩序,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不断提高那些具有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种植业和养殖业在农业中的比重,以实现农村经济的增长,来进一步挖掘农村就业潜力,广开就业门路,增加农业劳动力投入农业的数量。同时,要探索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小城镇,并使城市的人才、资本、技术和信息等各类资源向农村地区流动,甚至那些由于地价和工资等原因在城市难以生存的企业,也可以向下一级城市或小城镇转移,以带动小城镇和乡镇企业的发展,最终增加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消化的程度,减少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要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第四,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要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搞好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的创业和就业能力,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这也是解决结构性失业的一项重要措施。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第五,要扶持各种所有制中小企业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各种所有制的中小企业,由于能够以较小的投资成本创造出较多的就业岗位,从而成为创造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在我国,凡是中小企业多并且发展得比较好的地方,就业压力就小;凡是中小企业少而大企业多的地方,就业压力就较大。另外,我国民营企业中的大部分都是农民兴办的,为劳动密集型企业,这类企业,一方面适应我国劳动者的素质,另一方面,由于发挥了资源的比较优势,其结果,不仅经济效益显著,而且能够有效地解决失业问题。可以说,各种所有制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吸纳新增就业人口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主要场所,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当前,政府要努力改善各种所有制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在投资融资、土地使用、市场准入、市场开发、税收、技术、服务、信息咨询和人员培训等方面,加大其支持力度。要确保非公有制企业与其他企业享受平等待遇,实现公平竞争。

第六,要注重发展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门类广、行业多,集劳动密集、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于一体,就业容量大。因此,它是解决我国劳动力就业的主要场所。第三产业发展得不足,也正是造成我国目前就业困难的突出原因之一。因此,必须加大力度,采取合适措施予以解决。同时,还要继续发展如轻纺工业、软件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以扩大就业。

第七,要扩大对外开放程度。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的分工与协作,大力引进各类外国资本,努力扩大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不断开拓国际劳务市场,积极推动劳务输出。只有投资增长,经济繁荣,中国的失业压力才可能有所缓解;只有把中国的失业问题放到国际经济的大环境中去解决,才可能解决得更好一些。

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对于目前我国存在的收入差距拉大现象,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增加人民收入的根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增加人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的根本出路。只有社会生产力发展了,经济建设搞上去了,全体人民的整体收入水平才能够普遍提高,收入的差距才有可能逐步缩小。第二,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以调节人们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理顺分配关系,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因此,要切实调整和规范好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要进一步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要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后富以及物质鼓励和思想教育的关系,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应更加注重公平。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加大个人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大力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要强化税收的调节功能,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只有这样,才能调节好人们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第三,要全面繁荣农村经济,以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通过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的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土地的规模经营,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搞好农村的扶贫工作,以及解决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等,从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村劳动者的收入水平。进而,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第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缩小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关系到全国发展的大局,关系到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也是缩小地区收入差距的关键。现在,我们又在开发中部。因此,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要加强经济的交流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同时,沿海与内地之间也应如此。只有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才能缩小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p#分页标题#e#

三、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关系到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因此,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经济运行的“减震器”、社会安定的“稳定器”和实行社会公平的“调节器”,是安邦兴国的根本大计。

社会行政管理范文3

从具体人才市场需求来看,以东莞人才市场供需状况为例,一方面,公务员招聘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较多。统计2008、2009、2010、2011和2012年东莞市公务员公开招聘职位人数共有1387名,其中213名招聘行政管理专业,占总招聘数的15%。另一方面,东莞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需求量也比较大。在对东莞市中心人才市场的调研中发现:1、市场每年大型毕业生招聘会均有较多招聘行政管理专业的职位;2、东莞市事业单位新增较多行政管理专业人才需求;3、从社会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趋势来看,对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人才学历要求和职业能力水平都日渐提高。在构建和谐社会大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回归,企业对行政管理人才的需求还将进一步增加。

在我国当前社会公共管理水平下,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一些基础行政管理工作。这类工作更多强调实际操作能力,并且岗位专业针对性不强,可替代性较高。在对毕业学生、从业人员和用人单位的访谈调研中,也均认为对于基础性行政管理工作而言,一般综合能力强、基础素质好的中文、法律、经济管理和计算机技术等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也可以胜任。但通过调查发现,社会对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需求比例还是持续增加,政府机关特别需要有良好行政素质,文字功底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强,又懂经济、懂法律,综合素质较高的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1]企业对于在工作中能够综合多学科知识和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行政管理毕业生更加青睐,对于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实际运作能力的高级行政管理人才更是求贤若渴。根据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经验来看,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学生是“一专多能型”的,即学生必须精通专业,“多能”指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博学多才、见多识广、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多种技能。[2]因此,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可替代性高应该是相对而言的,如果培养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成为特色鲜明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将会更加受社会欢迎。

行政管理专业职业能力分析

当前要满足社会对复合型应用性行政管理人才的需要,解决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可替代性高的困局,必须加强对行政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依据《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公务员应具备九种通行能力,即:政治鉴别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公共服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3]这九种能力也是现代企事业单位行政管理人员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从实际调研来看,用人单位普遍认为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主要应具备公共行政学、企业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方面知识,并且对文字写作、组织协调、口头表达、人际关系、调查研究等方面能力也有一定要求。同时用人单位认为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具有知识面广、全局意识强、团队协作精神和做事有条理等优势,但由于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和某些知识技能掌握不够熟练,通常无法满足岗位对复合型应用性人才的需求,还应在校期间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效结合。

通过对行政管理专业培养单位、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调研,结合行政管理专业自身的学科性质和社会需求特征,我们认为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在拥有良好政治素养、现代公共行政理念和合理知识结构体系的基础上,必须具备良好的计划组织能力、文案写作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依法行政能力、财务管理能力、调研分析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其他相关的职业能力。具体培养内容分析如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出自《礼记,中庸》)。[4]无论在政府、企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中,善于计划对于做好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都是不言而喻。计划能力指行政管理人员具备将个人或组织未来一段时间的活动目标和目标实现途径做出预先筹划和安排,并将之转化为计划性文档的能力。组织能力指行政管理人员能够结合人、财、物等资源,对目标进行细化、合理配置资源,从而推动计划有效实施的能力。行政管理人员具备良好计划组织能力不仅使工作当中的各类要素相互高效配合,增强内部沟通协调,消除不必要的冲突,而且可以为组织和个人谋得良好的工作环境。行政管理专业学生计划组织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可以通过管理学课程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更主要通过案例分析、沙盘推演和分组演练的方式使学生逐步领悟,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使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各项管理实践活动,从而实践锻炼相关能力。

文案写作能力也应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一项基本能力。正如著名管理学者马克思韦伯就指出的完善规章制度和档案系统是行政管理基本模式官僚制的一个重要特征。行政管理过程中会产生许多规章制度,组织在内外进行沟通需要大量使用一些文字性的函件。一些经验、教训和总结都需要行政管理人员进行整理和撰写。另外,在制定计划、处理公共关系或者就某个问题提交调研报告、汇报和评述时,也要文字性方案、报告和文宣稿件的支持。缺乏良好的文案写作能力势必会影响行政管理人员完成上述工作。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可以通过公文写作等课程提高相关能力,更要创造条件使学生有机会、有需要撰写上述管理文案,以及鼓励学生加强文字功底的积淀和养成勤于写作的习惯。计算机应用能力不仅指办公自动化能力,熟练运用现代办公自动化软硬件已经成为行政人员的基本能力。但随着人们日益依赖网络渠道获取和处理信息,以及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兴起和管理信息系统在行政管理过程的普及化应用,行政人员具备基本的网络沟通、网页设计和网站维护以及使用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的能力也成为必要。计算机应用能力可以通过在学校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工作岗位中获得,当然能够激发学生对相关能力培养兴趣则可以极大提高该项能力。

法律在我国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行政管理活动过程中也会大量涉及到法律问题,故行政管理人员知法懂法,能够依法行政是其一项重要职业能力。当前依法行政已经成为政府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基本准则,具备宪政意识,能够按照相关法律制定规章制度、遵照程序规范行政和依照法律途径解决行政纠纷都将是政府行政管理人员的基本能力。在企业中,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必然要涉及到劳动保障法、工伤赔偿法、环境保护法等多方面法律事务,具备一定的法律修养,并能按照法律规定办事、运用法律方式处置一般经济纠纷和民事纠纷问题的能力也十分必要。培养行政管理学生依法行政能力,一方面要为其开设法理学、宪法、行政法、经济法、民法等基本法律课程,另外还要注重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和社会公共服务等形式强化其法律意识和运用法律能力。各类组织中都离不开财务管理,虽然一般组织中都有专门的财务管理部门,但对行政管理人员而言具备一定财务管理知识和能力还是非常重要的。政府公共财政管理与公共预算的透明化将是我国行政改革的必然趋势,能够编制部门预算、进行部门财务分析与管理、对公共投资和财政政策的分析,都应是行政管理人才重要技能。企业更加重视财务约束、资金利润率和投资收益分析,需要进行部门预算编制、绩效管理、项目管理,日常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也会大量涉及财务问题,这都要求行政管理人员特别是部门领导对财务管理有一定了解。在一些较小的组织和单位中,甚至在一些毕业生“创业”初期,行政管理人员往往也要兼任财务管理人员职责。这都需要行政管理人员具有一定财务管理的知识和能力。财务管理能力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获得,另一方面使学生有意识地加强相关方面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也很重要。#p#分页标题#e#

行政管理专业还应注意对学生调研分析能力的培养。在政府管理过程中公共政策制定、市政设施改善、公众意愿采集等诸多方面都需要行政管理人员以调研分析结果作为评判依据。在企业导入ISO质量管理、环境管理和SA社会责任管理过程中,处理企业公共关系和公共事务时,以及一些日常行政管理问题时都需要行政管理人员能够通过调研分析提供相关报告结果或作出决定。另外,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也十分必要。因此,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在学校应通过相关学习和训练掌握一般的调查研究方法、统计分析方法和运用统计软件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还应加强高等数学的学习,能够进行一定的数量分析和多变量统计分析。“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出自《诗经大雅•文王》),[5]行政管理实践活动虽然自古有之,但社会的进步需要创新型公共管理和创新性行政管理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必须具有创新能力。创新是在原有的知识、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对其重新组合使之具备新的功能和效用。因此创新不仅是技术、工艺和产品的创新,还包括管理模式创新,正如熊彼特所指出的创新并不等同于科学技术发明,它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推动力。[6]当然由于行政管理的受众往往面向广大公众,因此必须克服盲目的“行政创新”,如威尔逊认为的“不恰当的行政创新不如不创新”。因此学校既要培养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具有“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求实”精神,又要能够在具体行政实践过程中具备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还要能够审慎看待行政创新活动。

当然,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行政管理人员还离不开一些与行政管理密切相关的其他特色能力。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因此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出众的领导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都是优秀行政管理者不可或缺的。良好外语能力则不仅可以帮助行政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更好处理的涉外事务,还可以使其成为能够使用不同语言平台工作的国际化人才,在涉外部门、国际组织或跨国企业中发挥才能。个人的特殊才能对于做好行政管理工作也有很大帮助,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如在音乐、美术和体育方面具有特长,或者具有充沛精力和体能都将为工作顺利开展增色。另外,行政管理专业学生还要具有拒腐防变能力,才能抵制在未来工作岗位,特别是成为行政领导后,所面临诸多利益诱惑。因此,有必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加强上述特色能力的培养。

社会行政管理范文4

我国体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各个体育项目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在社会管理的大背景下,体育行政管理体系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体育思想落后、经费来源得不到保障、政府主导力量过强等,从而造成体育满足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的需求。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结构组成形式及存在不足,同时分析了体系建设的动力和依据,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建设策略。

关键词:

社会管理;体育行政;管理体系;体育运动

加强和落实社会管理工作是当前政府工作重点之一,国家针对如何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提出了相应的工作指示,其中针对体育行政管理体系建设的内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体育行政管理关系到我国体育事业的开展,直接影响人民的精神生活建设。

1当前我国体育行政管理的部门结构及其存在的问题

体育行政管理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据着重要作用,当前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人民群众参与体育建设的热情高涨,各地的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在加强精英体育建设的同时,也应当重视基层体育建设,保障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各地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存在着以下的问题:①发展体育的思想落后,对行政管理工作的理解依然停留在基层体育活动开发,并没有引导社会体育氛围的建设,没有把体育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在一起;②体育经费的局限性,当前体育行政管理经费严重依赖于国家拨款,管理部门没有着重于建设当地体育品牌,政府投资导致体育行业市场化程度较低,无法形成畅通的融资渠道,体育事业发展动力不足;③政府主导力量过盛,我国体育事业开展由政府主导,地方体育行政管理结构的权限被进一步压缩,市区级别和街道级别的管理部门行动虚设,这导致基层体育建设工作掌控无力。

2构建服务型体育行政管理体系的动力和依据

随着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人们对体育精神的追求逐渐增大,当前世界范围内的体育产业飞速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世界各国针对于体育事务的管理机制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对我国体育事业而言,也应当顺应体育市场化的趋势,逐步实现体育行业和政府主导的剥离,转变为政府和团体与社团共同管理的模式。政府和社团分工管理,有助于为体育事业提供更加宽松的发展氛围,并加强体育行政管理体系建设,强化政府部门对体育事业的监督和评估,改进管理工作方式,为体育事业发展注入一股新风。党中央重视体育行政管理工作的创新,要体育管理工作应当从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及公共服务四个方面入手,发挥体育的服务功能,整合体育内部资源,真正实现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流动,坚持体育服务人民的发展原则,建设服务型的体育行政管理体系。

3创新社会管理方法,打造公共服务的体育行政管理体系

3.1积极转变观念,加强服务意识

体育行政管理体系的创新应当从转变工作观念入手,传统的体育发展思维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体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精英体育发展模式已经不合符人民群众的需求。因此政府要引导体育思维的转变,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生活为出发点,强调行政管理工作的服务性,以竞技体育为主体,开展全方面的群众体育,把工作触角深入到农村公共服务体育建设中,引导体育科技和体育文化的建设,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体育发展局面。再者,体育行政管理要逐渐摆脱其政府职能部门的功能,把市场需求和公众需求放在工作首位,同时要引导体育产业建设,将竞争机制引入到体育行业内,创造良性的体育环境,避免由于行政管理过度造成体育事业发展模式死板僵硬,维护人民群众的体育权利。

3.2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服务功能体现

在社会管理创新的背景下,体育行政管理体系建设应当以社会公众和市场服务为导向,打造管理模式良好、资源配置合理的公共服务体系,将体育作为造福百姓的服务手段,在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同时,促使体育事业市场化的形成,保持体育发展和市场经济接轨。再者要完善行政管理部门的制度建设,保证管理工作的公平、公正、透明和公开,坦然接受人民群众对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并吸纳群众意见,针对体育设施建设、体育场地规划、体育元素设置、体育项目开展等都要进行民意调查,真正关注基层体育事业开展,发挥行政管理工作的服务功能。

3.3坚持优少小的机构建制原则

坚持优少小的构建原则是指在行政管理体系建设时要尊重体育行业的发展规律,所谓的优是指优化体育资源配置,将最好的公共服务体系和体育产品呈现给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享受先进的体育成果;所谓的少是指行政管理部门要减少对体育市场的干预,体育行业有气独立的发展规律,人为进行干扰不但会损害其长远发展,同时会损害人民群众的需求。所谓的小是指管理机构要精简人员,调整工作人员结构体系,让懂体育的人来从事体育管理工作,避免出现外行人管内行人的现象。省级的行政机构要发挥其领导作用,直接对下级部门进行统领指挥,逐步消除同级的行政机构,减少行政管理体系的层次重合,从而提高行政管理工作效率,简化相应的工作流程。

3.4基层体育社团的扶持

基层体育是构成我国体育体系的基础,体育行政管理体系建设应当重视基层体育社团的扶持,建立多元化的体育参与渠道,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必要的体育设施和载体,保证其享受体育服务的权利。再者,政府要支持公益性体育设施建设,群众性体育组织和体育活动以社会兴办为主,积极引导体育消费,培育体育市场,加强规范管理,逐步形成有利于体育产业发展的社会氛围。此外,要着力提升体育社团的自我组织能力,引导体育社员的发展壮大,在其体育品牌产业化的道路上进行资金和政策扶植。

4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体育行政管理体系建设要坚持服务群众的主旨,逐步实现体育事业的市场化,为人民群众的需求为主导,培养基层体育社团的发展,建设多元化的体育服务体系,让体育真正惠及全民。

作者:林辰 单位:江西农业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郑骋.创新社会管理中体育行政管理体系的建设[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3(04).

社会行政管理范文5

改革开放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从根本上将我国的经济前进方向扭转。在我国市场的主要监管部门以及主要的执法部门就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为职能机关,面对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市场以及市场环境变化下所遇到的挑战和任务,工商机关应当发挥其职能,维护市场秩序,保证国家、集体以及公民的利益。市场主体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改变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监管市场主体的成分和结构。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营销网络的形成,拓宽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监管市场的视野和范围。

高科技、多媒体手段在商品流通领域的运用和现代经营方式的不断涌现,提高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监管市场的理性和科技含量。市场竞争的加剧,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进程的加快,国内市场国际化程度和开放程度提高,加大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市场监管执法的难度。政府职能转变和规范执法行为的力度不断加大,增加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实现职能到位的紧迫感。面对初级阶段历史性转变的新的形势和新任务,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必须实现战略转变。这一转变总的方向和目标是:在思想上,要牢固树立维护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秩序的观念,认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工商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监管对象。

把思想认识真正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和部署上来,统一到监管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职能上来,站在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在市场监管执法的对象上,要从有形市场的具体事务管理转向全面实施对各类市场主体的市场准入、退出、竞争、交易行为的监督管理。在监管执法的方式方法上,要从传统的静态事后管理,转向现代化的动态的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系统化管理。在内部职能分工和机构设置上,要逐步弱化从所有制和条线出发的监管工作思路,从单一的相互独立的条线管理转向以市场主体行为为基础、综合运用各项职能的全方位监管。

怎样做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做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最根本的是要坚定正确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每一个工商行政管理干部都要全面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把初级阶段的重大理论问题弄懂弄通,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纲领弄懂弄通。只有理论上的清醒,才有实践上的自觉,做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紧密联系实际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依法行政,优化市场经济环境。要规范市场主体资格,切实加强和改进对企业、个体工商户年检验照和登记管理工作,严格登记管理前置审批许可证制度。加强对市场准入的指导,积极进行市场外指导、服务,帮助基本符合条件的主体达到进入市场的条件。按照法律的规定,对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制等提前介入,实行“绿色通道”支持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对个体私营经济实行“四不限”,即不限发展比例、发展速度、经营方式、经营规模,培育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把好市场退出关,坚决清查整顿非法经济组织、取缔“三无”等非法企业和无照经营户,对特定行业和企业进行清理整顿。要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促进流通体制体制改革。坚决贯彻落实粮改政策,加强粮食收购市场管理。

社会行政管理范文6

(一)从学科发展来看行政管理专业的优势。行政管理专业属于管理学大类,公共管理类,主要学习行政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进行行政学理论研究、公共政策分析、社会调查与统计、外语、公文写作和办公自动化等方面的基本训练,使毕业生具备行政管理的基本能力及科研的初步能力。行政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以政府为主体的管理特征,所以培养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体现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痕迹,为后来创新模式下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打下很好的基础。

(二)从传统的就业形势来看行政管理专业的优势。众所周知,人们把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就是公务员系列对接起来,这也就验证了孔子所说的“学而优则仕”,人们都很希望走仕途之路,故而我们的培养导向也就自然向倾向于公务员,主要体现在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申论部分,课程设置主要着重在公务员制度、政府绩效评估与管理、社会调查与统计、公共政策学、地方政府管理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政府经济学等。由于加入公务员队伍必须通过考试的特点,且公务员考试招聘的都是主任科员以下的非领导职务,对综合实践能力要求很多,这样,行政管理专业有时也受到了法学、计算机、汉语言文学、企业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竞争,在招考行政管理专业的职位中同时也会标有其他专业,单独要求只要行政管理专业的不是很多,这也说明公务员招考要求和条件向不同时期的社会管理靠拢。虽然有其他专业的影响,但是,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的懂政治、懂法治、懂经济、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优势比较明显,故而需要进一步加强培养行政管理专业人才,以实现与社会管理的对接。

二、社会管理需要什么样的行政管理人才

根据《全国民政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20年)》,到2020年,我国需要培养社会管理专业人才150万人、养老护理员600万人、灾害信息员75万人,这样的人才队伍规模才能与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需求相适应。随着国家不断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引起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等诸多方面的深刻变化,由此产生大量新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大力发展社会事业。而完成这些工作,需要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管理人才队伍。从社会管理的结构分析对接的行政管理人才,主要从下面几类思考:

(一)能够服务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化解社会矛盾以及进行社会管理和服务的人才。能够胜任社区管理、流动人口管理、社会治安、社区调解、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社会管理服务工作,要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综合社会管理服务能力,统筹社会管理机制创新,适应社会发展转型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二)能够适应公共管理领域的民众事务。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日益富裕,民众对公共事务都很关注,公共服务亦在不断提升。要能够服务民众生活所需,实现公共服务的常态化。这就要加强对改善民生的专业化思考,向民众学习、向社会实践学习;熟悉社会保障体系,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构建和谐的社会管理系统;要把行政管理未来人才的培养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公共事业结合起来,同时,还要切实调研弱势群体的民生问题。

(三)能够适应文化传播和文化管理实务。我们说管理的生命线就是科学决策,那么管理思想文化的传播就是管理层次的升华,任何一个管理机构都有着不同的文化气息,从管理发展的总体趋势来看,文化管理是对科学管理的新延伸,是管理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大趋势的必然选择,管理实践应当充分体现文化管理的基本精神。文化管理就是从文化的高度来管理企业,以文化为基础,强调人的能动作用,强调团队精神和情感管理,管理的重点在于人的思想和观念。故而,我们要在行政管理专业中融合文化管理。

三、行政理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管理匹配的培养措施

行政管理专业发展至今,其专业人才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形成了以政治学为基础和公共行政特点。但是,随着行政管理专业逐步向民主化、法治化、科学化、经济化的扩展和推进,以政府管理为主体的传统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已经很难适应当今发展的需求,行政管理专业的扩充也是很有局限性的,不能什么方向都包容,过分扩展会给学生带来很多的学习负担,使得学生不知所云,淡化了专业的专一性,因此,通过对比其他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我校行政管理专业发展的现状,要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社会管理人才,具体措施思考如下:

(一)在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要向经济服务倾斜,在保留行政管理专业主干课程设置的基础上,适当增设经济类课程,以培养学生懂经济发展运行、懂经济管理事务、擅于用行政管理的能力服务经济发展。在实践中,学生可以在工商行政管理、税务、审计等部门实习,让学生掌握整个经济建设和管理的流程,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类行政事务。

(二)在专业培养导向上倾斜于创新社会管理,在保持原有的公共管理类课程的基础上,适当增设几门社会管理的课程,如:重大危险源管理、安全行为心理学、社会管理创新与实践等,以培养学生能够在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方面发挥才干,以及提高化解民众纠纷、调解公民之间的利益关系、应对处理突发事件等能力。在实践中,学生可以在政府社会综合办、法律援助中心、救助中心,以及其他社会团体实习,让学生懂得在复杂环境下处理特殊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以更好地服务于民生工程。

(三)在课程设置方面倾向于模块化,从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主要分为:公共课类、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在保持原有的课程模块的基础上,对学科基础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进行细化模块,例如,学科基础专业课分为:(1)社会管理类;(2)社会保障类;(3)民生建设类。专业选修课分为:(1)社会基层管理类(新农村建设类);(2)专业扩展类,以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型社会管理能力,适应社会发展中的综合管理实务。

社会行政管理范文7

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速度逐步加快,与之相关的建设也正在逐步加强,尤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奠基石,因此必须对其高度重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十八大的背景下逐步推行,改革的内容包含多个方面:如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结构、规范政府活动,简而言之,构建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非常有必要,也是当前亟须完善的内容。文章将就此展开论述,提出与之相关的实施策略,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趋于完善。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策略

行政管理体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以及重要推动力,党和国家领导人均对其予以了高度关注。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能够促进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就行政管理体制而言,在对其实施改革时需要依据实际情况,也就是必须在基于我国的国情的情况下确定改革目标,这样才能使行政管理体制更具中国特色,改革才能取得相对较好的成绩。本文将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概念、内容以及具体的实施策略,以此完善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一、行政管理体制基本内涵以及特征

(一)行政管理体制概述。

长久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在改革中逐步加快发展速度,党和国家领导人特别重视全面改革,这其中以政治体制改革为重点,行政体制改革一直是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这与我国政治体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自从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关于行政管理体制就做了很多调整,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并且取得了相对较好的效果,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弊端。从目前来看,十八大背景下,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行政管理体制提出新的要求,对其实施全面改革,且力度较大,作为本次改革的重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第一,构建社会行政管理体制必须有相关的理论作为支撑,这次改革主要是以社会主义作为理论指导思想,继而对行政管理体制实施改革,使其不断趋于完善。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马克思列宁主义起到了非常关键性的作用,我国将其与国情相关联,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而提出的,它深刻地反映了马列主义的精华,促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备强大的理论基础。十八大的顺利召开以及完美谢幕,促使会议中涉及到的相关内容得到了进一步落实,特别是行政管理体制,其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第二,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必须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特征。在建国之初,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基本依赖于苏联,照搬其发展模式,但是事实证明这是行不通的,其主要原因在于两国的国情存在极大的区别,一个体制不可能适用于多个国家,我国应发展具有本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在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时需要结合本国国情,构建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体制,而不是直接引用他国模式作为社会发展的基本理论。多年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在改革中逐步符合我国国情,在改革中基本以如下战略思想作为指导: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理论基础相对较为健全,同时也具备实践经验教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针对行政管理体制实施了多次改革,在此过程中,以实际情况为基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立足于我国国情,改革实践推动了行政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取得了相对较好的成绩,这也能展现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也能体现出我国独有的价值取向。

(二)行政管理体制基本特征。

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逐渐地成熟、完善。其基本特征如下:

1.理论体系独特性。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必须有一定的指导思想作为理论指导,只有具备相应的理论体系才能推动体制建设更完善。就我国现状而言,行政管理体制的理论基础较为丰富,不仅具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还具备科学发展观,这些战略思想促使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建设有据可依。行政管理体制建设必须以我国实际情况作为基本出发点,具有我国特色,同时需要具备与之相对应的理论体系,将其作为指导思想,为行政管理体制提供理论基础,这其中包含的科学内涵,体制建设的主要内容,还有实现形式,都将会在该理论体系的指引下实现。

2.符合我国国情发展需要。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建设必须以我国实际情况作为基本出发点以及落脚点,就行政管理体制而言,关于其定义有两个:第一,“中国”,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带有中国烙印;第二,“社会主义”,展现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符合其本质特征,体现其发展需求。对于上述两方面内容必须严格限定,使行政管理体制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符,制度的主要内容包含基本政治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从政治层面分析,实施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中国共产党为首,实行多党合作,实施政治协商制度等;从经济角度分析,主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实施多种所有制体系,坚持按劳分配制度,多种分配制度共存模式,走向共同富裕之路。针对我国管理体制建设而言,始终贯彻实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维护人民利益,并将此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目标,这也是我国政治制度本质内容;从体制上分析,必须坚持服务于经济整体格局,展现市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也不容小觑。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正在逐步加快,使我国跻身世界强国之列,行政管理体制也随之不断创新进步,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

3.实现三者有机结合。

所谓三者有机结合主要涵盖三方面内容: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这也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独特性,是灵魂所在。针对行政管理体制而言,党的领导非常关键,可谓是其建设的核心所在,人民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建设的本质所在,而依法治国是行政管理体制建设的基本保障,同时也是基本要求。就当前情况而言,行政管理体制建设将上述内容进行有效融合,效果非常显著,彰显具有我国特色的民主政治。行政管理体制的有效实施离不开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促使政府工作有法可依,合理行政,诚实守信,高效便民,建设法治政府,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达到新的高度。

二、行政管理体制路径分析

行政管理体制构建需要多方配合方可获得良好的成效,只有将该体制得到有效落实,才能从根本上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也关系行政管理体制的成败。因此行政管理体制在我国必须得到全面贯彻实施,其实施的具体路径如下:

(一)转变政府职能,定位政府角色。

就目前而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追求创新,打破原有相对落后的运行模式,转变政府职能,对其内容与规范重新拟定。新的政府职能在原有内容基础上进行了创新,要求引入以下组织,如市场、社会,健全吸纳竞争机制,让不同性质的组织能够和谐相处,在管理公共事物中,进行有效分工合作,实现利益最大化,确定新的建设目标,即服务型政府,实行服务核心定位,在以往的政府职能规划中,政府承担的事务较多,新的政府职能对此进行了优化,将政府事务进行了转移,逐渐分给市场,或是非政府组织,让他们可以行使部分权力与职能。与此同时,政府还需转变角色,转变公共服务职能,变为引导者与规范者,这样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减轻政府负担,逐步服务型政府靠拢。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建设目标相对明确,且对行政定义也十分清楚,即服务行政,服务型政府正是行政管理体制的最终目标:对于行政管理体制而言,其运行必须以公民需求为前提,明确亲民意识,完善责任意识;转变自身角色,实行正确定位,让服务型政府为公民提供服务,如公共产品、公共服务,逐步提升服务质量;以人民为主体,摆脱官僚主义,减少政绩工程等等。由此可以看出,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建设是以为人民服务为主体,建设服务型政府。除此之外,还需不断提升行政人员素质,增强其服务意识,确保公共服务职能得到有效执行。

(二)优化政府结构,整合行政机构。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想取得相对较好的成效就必须得到有效的贯彻实施,尽早实现改革目标,必须要优化政府结构,整合行政机构,实施大部制改革,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其改革的重点体现在以下方面:依据政府管理职能,将原有的职能分配的弊端进行改善,特别是针对相似职能,或是任务交叉部门,将其进行统一整合,实施统一管理。这种统一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优势,如缩短部门层级、减少官员腐败、提升行政部门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减轻财政负担,这也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最终目的,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我国机构设置中,“摆设部门”较多无法发挥实质性的作用,对于这一部分部门而言,可谓是可有可无,并没有实际功能,但是在其运行过程中,人员编制开销极大,在大部制改革中,撤除这些“摆设部门”,这将会在某种程度上节省财政开支,与此同时,对其他部门也起到惊醒作用,树立威严,从根本上提高行政人员的综合素质。

(三)坚持依法行政,严格规范政府活动。

党的十八大就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其中限制权力的呼声越来越高,如“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等,且呼声日益增长,限制政府行政权力,规范政府活动,这是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这也是行政管理体制建设需要不断完善的地方,健全法律法规,政府的所有活动都必须以法律为依据。在实践操作中,需要优化政府权力,促进其运行机制逐步完善,这样可以保障决策的科学性,执行的力度,监督的效能。同时,针对部门较大的部门,实行内部分权,在民主科学的基础上,领导颁布决策,对于政策的具体实施,需要有专人负责监督,以确保政策能够有效执行。还需建立监督小组,且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监督决策的科学性,还有决策是否得到有效执行以及执行的效果如何,一旦发现问题,必须及时指出,且给予相应的修改方案,从而能够保障决策与执行能够相辅相成,实现高效务实,推动行政运行机制不断完善,继而促进行政管理体制逐渐健全,相关改革措施能顺利展开。

(四)深化民主观念,提升公民参与积极性。

在我国,人民属于国家的主人,是权力的拥有者,我党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原则,这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建设的核心所在,维护广大群众利益是当前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的中心。因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离不开人民的支持,要想推进社会发展,维持政府正常运作,稳住民心是基本策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可以增加民众参与我国社会发展的积极性,实现群众自身利益,这使得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建设过程中得到了民众的全力配合,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与此同时,需要组织民众开展理性教育,如座谈会、讨论会等,这样可以增强公民主体意识,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发动广大群众共同推进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建设趋向完善,构建服务于民众的管理体制。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一些新媒体逐步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微博、微信、论坛等,这也为民众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使其能够参与政治体制建设,这对民众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必须掌握最先进的信息技术,普及网络知识,实现政府与民众的有效沟通,公民可以通过以下形式:发帖子、写评论等,充分了解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具体实施策略,从而促进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建设更符合民众的需求。

三、结语

综上所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意义重大,它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行政管理体制建设需要综合多方因素考虑,其主旨在于建立服务型政府,促进民众与政府之间的有效互动沟通,继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实现改革目标。

作者:杨延东 单位:华能澜沧江水电股份有限公司景洪水电厂

【参考文献】

[1]曾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研究回顾与评析[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0(01).

[2]袁曙宏.加快建设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J].行政管理改革,2010(05).

[3]王澜明.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几个问题[J].中国行政管理,2010(01).

[4]刘金程,刘熙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内涵——基于科学发展策略的解释[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03).

[5]王浦劬.关于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究的几点认识[J].中国行政管理,2010(03).

[6]雷荣.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构建[J].人民论坛,2014(20).

[7]徐晓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构建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4(10).

[8]孙晓娟,朱明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基本特点[J].学习与探索,2011(03).

社会行政管理范文8

(2)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课程群,是行政管理专业教育与社会接轨的桥梁,更是行政管理专业生存下去的保证。当代中国进入了新时期,到处充满机遇和挑战,政府管理必须顺应时展满足新任务的需要,努力推进建设高效、廉洁的服务型政府,这当然对中国行政管理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行政管理专业要想更好地生存下去,人才培养一定要与社会需求接轨,探索“社会需求”导向锚定人才培养的新型教育模式,适应政府管理和社会发展对新型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进而谋求更好的发展。(3)立足于“社会需求”设置专业课程群,有助于准确、科学、合理地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发挥行政管理专业优势、办出专业特色的有效途径。专业特色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独特优势,以及培养出的人才本身要具有独特性,具有与众不同的“风格和特质”。要培养出的人才有独特优势,则首先要立足于实际岗位需求寻找人才培养特色定位,其次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和优势,设置课程,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层次、规格和类型的特色公共管理人才,以赢得社会赞誉和欢迎。

2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群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始,我国高校陆续开始设立行政管理专业,到目前,全国至少有50多家普通高校施行行政管理专业本科以上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很多高校都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但是全国统一的培养模式并没有形成,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界定普遍沿袭1998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的表述;当然,在培养模式上强调整齐划一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但是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制约了人才的产出是显而易见的。从现实情况看,一方面,各级行政组织急需具有现代行政科学知识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大专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直接到行政单位求职又并非易事。目前,许多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普遍存在诸如以下的问题:第一,培养目标方面,目标模糊,定位不明确。第二,专业取向方面,政治学色彩浓厚,政府管理偏向明显。第三,课程设置方面,知识杂而不精,能力多而不强。

2.2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

参照国家教育部《行政管理教学规范》,并调查分析开设行政管理专业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状况,可以把行政管理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大致分为五个模块:公共基础课程模块,是指基础、通识性课程群,涵盖要求高校本科生必须掌握的高等基础教育知识和技能课程;专业基础课模块,是为行政管理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必修的重要基础理论课程;专业核心课模块,是行政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富有本专业特色,以该专业中以及相对应的岗位群中最核心的理论和技能为内容的课程;专业技能方法课模块,是专业需要掌握的应用方法与技术课程;其他课程模块,是指除了行政管理专业的核心理论课程以及相应的专业技能外所开设的课程;素质拓展课程模块,是指为了拓宽知识领域,增强专业素质的课程。随着社会进步,我国各项改革进一步深化,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发生了变化,用人单位关注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核心胜任素质也有所变化,这些变化必须及时地反映在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平时教学过程中,然而,现有课程体系却存在着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情况:第一、课程中片中理论知识传授,实践课程比重太少。第二、定性课程偏多,定量课程偏少。第三、政治学、管理学类课程偏多,经济类、法学类课程偏少。第四、课堂讲授类课程偏多,案例分析与讨论类课程偏少。

2.3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群设置的现状

一方面,国家启动“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全面优化整合的格局在学校课程中呈现出来,课程改革中单纯地针对一门课程的设计已经落伍;另一方面,高校层面,对教学资源的优化、师资队伍管理的改革、课程管理改革等举措,使得建设的辐射作用、规模效应在课程建设中得到重视。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群建设也初见成效,各门专业课程的建设都有了进步和发展,但是,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群建设才刚刚起步,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在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群建设上,认识存在不理性,缺乏统一认识,课程群建设力度不够。第二,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群体系的构建缺乏科学性,对建设与改革有不利影响。第三,缺乏教学改革研究,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群建设需要教学改革研究的推动。

3行政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分析

围绕社会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与录用情况;对录用的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岗位配置与评价;对毕业生的岗位工作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要求与测评;以及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意见建议开展问卷调查。调查及分析显示,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分布情况是:在国家各级各类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仅占16%,其余大都集中在企业中工作,另有一少部分毕业生在学校工作;具体从事的是一般行政事务类管理工作,具体有:人事管理、综合协调、文秘、办公室管理等,各工种分布比较均匀,差别不明显。调查结果还显示,社会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在于两个大的方面:其一,需要具备的通用技能:计算机操作技能,英语文献查阅及基本交际技能,公文处理技能等;其二,专业核心能力:(1)组织协调能力。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从事的工种具有较大的综合性,需要对机构、人员、资源进行有机整合。而在此过程中,只有充分运用组织协调艺术,才能科学地协调分配工作,提升工作效率。(2)人际沟通能力。现代社会普遍采用科层管理模式,行政管理过程中工作关系的协调、上级命令的传达、单位信息的传递、组织目标的统一等都离不开人际关系的有效处理与协调。(3)公文处理能力。行政管理专业首选就业方向是事业单位或党政机关,而在现今的公务员考试或事业单位选拔中,竞聘者具备公文写作与处理能力已成为了一项基本的要求。(4)计算机技术运用能力。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社会,办公中资料查询、文件处理、信息传递、沟通联系、财务转入转出、电子报表制作等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运用。(5)调查研究能力。作为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客观分析组织内外环境,为组织决策提供客观真实的信息。(6)信息处理能力。行政管理工作会面临大量的信息搜集、识别、甄选、处理、存储工作,要求相关人员具备较高的信息处理能力。

4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