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教育范例

社会体育教育

社会体育教育范文1

(一)各院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进行的资源配置状况

10所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院校,为适应社会体育人才的需要,在课程设置上开设了公共必修课程,主要包括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就业指导、军事理论、大学英语、计算机、大学语文、音乐、美育等。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主要包括体育概论、社会体育概论、体育社会学、社会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科研方法、体能训练等,并在健身类运动项目和球类运动项目中各选一项作为术科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重点突出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应用操作能力。专业必修课程还偏重于社会体育领域中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的培养。在师资、技能训练、场地、器材配备、实践能力上,各院校根据学校情况进行了较大投入。

(二)已毕业学生对在校期间资源配置满意状况的调查

通过对已毕业的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学校课程设置评价结果如下:满意的为16%、比较满意的为24%、不满意的为60%。多数学生认为大学期间学习的公共必修课如计算机应用、音乐、美育在后续的工作中有较大用处,其他的公共基础课程都可以借助现代网络的便利进行学习。在对待专业必修课程上,80%的学生比较认可。在专业选修课程上有90%的学生认为课时不够用,因为从事体育教育需要以运动技能和实践为主要手段,只有通过较长时间的技能学习和实践才能在后续工作中有据可依。在师资、技能训练场地、器材配备、实践能力上,被调查的毕业生对学校师资队伍有较大争议,特别认为技能教学和培训实践方面的师资不能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

(三)已毕业学生对就职单位资源配置满意状况分析

针对已确定就职单位的毕业学生,调查问卷对就职单位和原学校资源配置上进行了对比,70名已确定单位的学生中,从事体育教师工作的共有15名,其中有4人在高级中学,10人在中小学,1人在大中专院校,在对单位资源配置的评价中,认为课程设置合理的仅有3人,对场地设施上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有4人,在单位资源配置上普遍认为所在单位与原毕业学校有较大差距。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有12人,其对所在单位的资源配置都比较满意,主要原因为其从事的都是在社区进行健身指导,而近年国家在基础体育设施上进行了较大投入。30名从事健身教练员的毕业生普遍认为就职单位在资源配置方面比原毕业院校有较大优势,主要原因为其大都在私人开设的健身俱乐部从事健身指导工作。从事群众体育活动、大型赛事组织管理工作的13名毕业生,认为由于在原毕业院校实践经验较少和实践范围的狭窄,偶尔感觉不能胜任工作。

二、河南省招收社会体育专业院校的教育目标

实现过程流程安排状况分析各院校实现教育目标的流程安排主要体现在学生文化课和专业技能课的学习上,具体为:入学第一学年主要学习公共必修课,第二学年开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方向选修课,第三学年主要是专业必修课,第四学年主要是针对就业的理论、技能的实习。

(一)已毕业学生对在校学习训练流程满意状况分析

对发放的240份问卷中的有效问卷进行分析,结果如图3所示。在学生对在校期间学习训练流程安排满意状况方面,选择的测评依据是其就职单位对其知识、技能的认可,出现对在校期间学习训练流程不满者占据大多数,主要原因为大部分毕业生就业不佳,对院校为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设置出现抵触心理。

(二)已毕业学生对就职单位和学校教育目标

流程适应状况的对比分析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流程安排并不能适应毕业生的就职需要,通过对部分学生就职单位的访谈,发现其主要原因为毕业生在校期间对学校教育目标不太认可,导致在学习、训练中态度不积极,本该掌握的知识没有掌握,出现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力不从心。

三、结论与建议

河南省10所招收社会体育专业的院校的专业教育目标绩效并不十分理想。在对教育目标的认知上,毕业生与就职单位需求的人才存在偏差,主要原因为学校教育目标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实现教育目标过程中,由于课程设置并不契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致使学生在校期间对待学习、训练态度不积极,甚至出现抵触心理,增加了毕业后的就职难度;学校的资源配置不够合理,也造成社会体育专业的教育目标绩效不能最终取得预想结果。针对上述状况,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河南省招收社会体育专业的院校应根据社会需要的人才标准进行宏观的、动态的教育目标调整,根据人才市场的未来需求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并依据教育目标的绩效整合学校资源,打造特色社会体育专业。

第二,要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科研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加强学生的思想和心理教育,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

社会体育教育范文2

本文在科学地分析了素质教育和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特点的基础上,合理地论述了对于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内容设计、学生个性发展的优化及科学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等措施,从而有效地探究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

素质教育;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

素质教育理念是结合我国学生本身的个性特点和学习所需而科学研发一种高效教育理念,它要求学校在教育学生基本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应当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德智体艺美劳等全方位的个性化发展,而小学体育中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正是这一素质教育理念实现的重要渠道之一。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是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中的特色教学手段之一,它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社会生存技能和良好学习习惯等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小学体育教师要有效提高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质量,必须积极应用素质教育理念辅助教学与设计,从而有效实现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科学提高。

1.优化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的设计

教学内容是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得以有效开展、提高教学合理性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同时是小学体育教师应用素质教育理念辅助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重要应用中介之一,因此,小学体育教师要有效提高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合理性,首先应当加强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使其更符合现代小学学生体育发展的需求。根据素质教育的科学理念,小学体育教学除了要注重小学学生基础的体育理论知识之外,还应当结合体育健康训练技巧、快乐运动的心理健康培养、文化传统等方面内容开展教学,因此,小学教师在设计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内容时,应当将这些教学需求元素有机融合,从而全面提高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的合理性与实用性。比如以我国某城市的一所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改革为例,该所小学以现代素质教学改革为改革背景,积极响应国家教育局的科学素质教育精神,给予学校本身的课程资源开发、教育基地的开发及教育科研的开发等多方面内容的需求,合理地确定其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核心内容应当以学生的学科专业技能运用、身心健康发展为主,并合理地借助社会教育资源为小学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有力平台,科学地进行小学生的体育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并合理地探究素质教育对于现代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的帮助作用。

2.社会实践活动教学要重视小学学生的个性发展

重视小学学生的个性特征发展是现代素质教育理念的核心内容之一,新型科学的素质教育理念明确提出,现代小学体育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学应当充分尊重小学生的学习主体,尊重小学生的学习主动精神,科学地发展小学生的个人性格特点,注重小学生的大脑智慧潜能和创造潜能的挖掘。因此,小学教师要有效地应用素质教育理念辅助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学,就必须在教学时,注重小学生的个性特征的发展。社会的发展需要创造,需要不断创新来推动,提供动力,而创新的前提条件就是需要创造的人具有独立自主的人格特性,而小学阶段是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最丰富的阶段。因此,为了避免由于同一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而抑制小学生的创造能力开发和个性发展,小学教师应当在社会实践活动教学中,加强对小学生个性的培养,注重小学生自主动手能力的强化,从而有效促进小学生智慧潜能的挖掘。

3.建立科学的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评价体系

对于小学体育教师和小学生共同而言,教学评价体系是检验小学生体育社会实践活动学习的效果、小学学生个性的发展、体育知识的掌握及运动技能的强化等多方面综合素质的最佳评价机制,它对于小学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体育兴趣爱好强化、身心素质健康发展等具有非常强大的指引和促进作用,因此,小学体育教师要有效地提高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质量,促进小学学生体育素质的科学提高,就必须建立科学的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评价体系,这也是素质教育理念所支持的一种教学优化手段。首先,在教学评价对象方面,小学体育教师不应当仅仅将评价对象局限于小学生身上,还应当对体育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教师和课程内容的合理性进行评价。然后,对于教学评价内容,小学体育教师在评价学生基础体育理论知识学习质量的同时,应当对小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身心健康发展、体育运动技能的学习等多方面进行评价。对于评价体系的评价方法,小学体育教师可以适当地打破传统单一的评价方法,促进教育评价体系的方法多元化。

社会体育教育范文3

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现状和社会发展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诉求的变化入手,指出了当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不足,并给予合理化建议,旨在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体育人才;社会需求

1、前言

自1978年我国高校恢复招生工作以来,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为国家体育事业的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鞠躬尽瘁。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社会、经济体制诸多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民群众对物质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与此同时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呈现不断快速增长的趋势,体育运动作为人类重要的精神文化生活部分,愈来愈受到社会的关注,而原有的体育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已经不能满足当代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这已经成为严重制约当前我国社会软实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国家通过深入的调研后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旨在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量身定制培养计划,为了更好的贯彻这一教育理念,培养出更多符合新时期社会发展的优秀体育教育人才,总结以往经验,分析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成为体育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2、体育教育专业现状

2.1、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国家根据社会对体育教育人才需求的规格进行设定的培养标准,是一定时期国家体育事业发展水平的反映,例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先后经历了五次较大的改动,从上个世纪末期提出了培养具有体育专业知识的工作者(其目的是解决体育师资严重匮乏的问题)开始,到培养具有高水平专业技能和理论素质的中小学体育教师。从培养高水平的体育竞技人才,到培养能够服务群众体育的社会体育指导人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适时的做出了调整,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尤其全民健身运动深化发展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胜利举办后,无论是竞技体育事业还是大众体育健身都快速发展,于此相对于的是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规格也悄然的发生变化,具有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扎实的专业技能、较强的综合能力的新型体育人才,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热求人才,有鉴于此,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也应适时而变。

2.2、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课程设置是培养人才内容之间的有机组合形式,目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分为选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必修课主要是由公共基础课和运动专项课组成,其中运动专项有分为主修和副修项目,从上个世纪末期我国高校开始恢复体育教育专业招生以来,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根据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需求,不断的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与此相对应的是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不断的调整完善,由最初培养具有高水平的体育运动专项人才,故而将运动专项的必修课设定为占据教学总内容的90%以上,到目前培养具有一专多能的高综合素质人才,故而将体育教育专业专项技能的必修课课内容设定为占60%和培养综合能力的选修课占40%的变化,从最初的重视专项运动实践教学而轻视理论教育,到理论与运动实践并重的改变,足以说明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在不断的调整完善,其目的在于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新型体育人才。

3、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分析

3.1、对学历的需求不断增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社会结构的深化改革,我国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需求的类型也不断的提升,不仅注重体育人才运动专项技术水平的高低,同时也更加看重体育人才理论水平的高低,此外对体育人才的综合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学历要求不断提升,由改革开放初期的具有高等体育专业学历凤毛麟角,到今天体育专业本科、硕士数量众多,分析其原因,社会发展人们对体育的认识更为深刻,对体育的需求由最初的娱乐转变为对自身健康的需求,为此人们希望得到更多具有专业理论知识的新型体育专业人事的帮助;另一方面,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主要是面向中小学培养体育教师,随着招生人数不断扩大,而中小学能够吸纳的体育教师数量有限,致使大量的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堆积,超过了中小学的吸收能力,为此很多用人单位通过提高学历来设置人才遴选门槛。

3.2、对个人综合能力的需求不断提升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社会在各个方面都正在逐步融入国际社会,我国社会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体育作为社会的重要有机组成,也随着社会的深化发展,在悄然的发生变化,尤其是人民群众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发生变化,由最初的具有较高运动水平的专业型人才,转变为具有全面体育专业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尤其是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更高,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求,高校体育教育培养应具备以下三点:首先从事体育教育的相关知识和能力,同时还具有体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不仅能够指导学生学会运动技能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还要及时发现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进行深入的研讨并积极总结给予改正;其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生还应该具有较强的体育赛事策划与组织协调能力,能够胜任各种规模的体育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最后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还应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过硬的心理素质,能够应对来自于社会的各种挑战和压力。

3.3、对学科交叉能力的需求增强

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态势,体育教育人才也应具备多学科知识储备,许多中小学体育用人单位,不仅需要体育教师具有良好的体育专项素质能力和教育素质能力,同时还要求体育教师具备与体育相关其他学科的知识,例如:运动休闲、运动娱乐和运动保健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未来体育教育人才在交叉学科知识上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此外,对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人际沟通与管理能力也提升出了全新的要求,不仅与体育界人事能够形成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还要与其他领域的人才积极进行交流、互通有无,形成第一手的信息、资源交互作用,对于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有体育赛事组织管理能力,还要具有体育经济管理和体育人才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为此,体育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引入相关学科知识,拓展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努力培养具有学科交叉特点的综合能力强的新型人才。

4、社会需求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不足

4.1、人才培养中主体地位被遮蔽

部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理念滞后,依然沿袭着传统的教育理念,只注重体育专业素质培养,而忽视了个体对体育理论文化的诉求,置社会发展需求于不顾,无视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发展进而为社会的发展服务,教育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终身发展,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由此可见,教育过程中人的发展才是主体地位,对人的培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点。有些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物化”理念严重,只注重专业项目的运动成绩而对于个人综合素质的发展置若罔闻,严重的阻碍了人才正常发展诉求,偏离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很多体育理论课堂上教师讲授应付了事,学生更是无心听课,玩手机、睡觉和逃课者比比皆是。而到了专业实践教学当中,这些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则发生了天壤之别,长此以往,势必会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愈发偏离与教育的正轨。

4.2、人才培养忽视教育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

虽然体育人才的培养具有独特的学科特性和规律,但作为教育学科的重要组成,教育规律依然适用于体育人才的培养,任何体育专业都不能凌驾于该规律之上,体育教育专业亦是如此,体育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根据学生的喜好和自身特点给予其自主选择权利和探索的空间,在体育教育学科人才培养过程中,更是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育模式,改变传统重实践技能培养而忽视体育文化理论层面的教育的局面,紧跟社会和时代的步伐,因势利导,顺应教育和体育人才培养的规律,瞄准体育发展的各种变化,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规格,高校应以体育专业知识为本,时时更新知识,将最前沿的体育科研成果第一时间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同时还要密切关注社会对体育人才的诉求,根据社会对人才诉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始终使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教育规律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

4.3、培养人才缺乏社会适应性

随着我国高校扩大招生规模,体育教育专业每年的毕业生呈快速增长模式,而于此相对的是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呈大幅度下滑趋势,大量体育专业毕业生积压,进一步增加了体育教育专业的就业压力,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缺乏准确的心理定位,不愿去农、偏、边、山等地区从业,致使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另一方面是部分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培养的人才明显不适合社会的发展需求,社会竞争力弱,致使待就业数量不断增多不断积压,导致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实用性提出质疑,新的体育就业难,学体育无用论逐渐显现。

5、有效促进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衔接的对策

5.1、根据社会需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使用依然延续十几年亘古不变的目标,即培养有理想、有道德、热爱祖国体育事业,具有较强体育实践能力的中小学体育教师,此目标是针对建国初期我国体育事业百废待兴,国民身体素质水平急需提升,而于此相矛盾的是体育人才凋敝数量严重不足,为此国家针对此种情况设定了体育人才培养目标,在短期内培养了大批具有较为优秀专业素质的体育教育人才,为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改革和深化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日新月异,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的层次和类型都在悄然的发展着变化,体育人才的划分也更为专业和细致,由此可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也适时而变,对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不仅要注重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还应该注重专业知识文化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才能在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时脱颖而出。

5.2、适应市场变化,适时调整课程体系

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体育教育专业体系的建设的相辅相成的统一体,随着社会发展,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然随之转变,这也就必然需要及时调整课程体系,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尤其是在竞技体育的积极推动下,人们对体育运动理解和认识不断加深,体育不仅能够为民族增光,更能为自身的健康与和谐生活添彩,这已经成为人民大众的共同认识,随着国家提出了全民健身运动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我国无论是竞技体育运动还是群众体育事业都达到了巅峰,于此同时人们发现我国体育事业已经由竞技体育一家独大的特点,悄然的转为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并重的发展模式,国家和社会对群众体育的关注力度不断加大,这种悄然的变化必然要求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应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根据培养目标的变化适时调成体育课程结构和体系,增加全民健身理论和实践内容,同时还可以增设体育管理等相关知识,培养复合型、实用性体育专业人才。

5.3、建立适合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模式

未来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应结合用人单位岗位需求,注重实训能力培养,学生应该将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训练紧密结合,将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构建成为“重四维”教学模式(即重理论、重实践、重能力、重个人发展),理论教学要注重对体育时代需求的剖析;实践教学则是根据理论的剖析和定位,有针对性的练习社会需求的体育技能和知识;能力教学则应注重学生个人素质的培养,提升其社会竞争力和适应能力;个人发展教学则是要注重因材施教,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刘日良 单位: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社会体育教育范文4

1.国家体育展开的逻辑起点

在器材理性教育理念看来,教育即是国家进步的手段,回首人类教育进步的过去,人类的教育基本上表现为器材的教育,生活技能方面的教育,就是为了帮助器材人员实现生存所需的教育。在器材理性教育理念的作用之下,我们国家的体育教育不管从国家机关还是学术界基本上全部将体育教育锁定于给予人一定的学识、生活本领的低阶段研习。我国体育教育一贯以来的宗旨与任务核心是把“足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塑造”作为价值导向。当然,如果想要帮助社会个体的逐步顺应社会、职业职务发展的条件,必须增强社会个体的专业素养与职业水准,这一点十分重要。然而,培育社会个体的的生活技能仅仅是社会个体教育宗旨的最浅目的,愈加值得重视的是需要塑造社会个体的身为社会一分子的社会观、信仰、价值观还有文化求索。推动人的生活进步和性格健全成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体育教育亦是相同的道理。

2.社会各界体育教育展开的问题所在

现阶段我们国家的体育教育愈来愈呈现出急功近利、固定形式化以及技巧化,所有的教育行为的宗旨都集中在现实与功利的内容,并不是真实的人,教育的进程完完全全是技能化与方法化的出产步骤,并不是促进个人多方位进步的内容。因此,在人们惊异于体育教育取得的迅猛进展时,领域的扩充,样式的丰富,然而教育却成为愈来愈空洞的、表面的形式,渐渐脱离了人们的真实想法与现实的生活。同一时间,器材理性社会个体教育理念亦为体育教育摸索带去了磨难,如此急于求成的想法造成了我们国家体育教育知识摸索的功利和焦躁。因此,质变学习理论有助于人们对我们国家的社会个体教育进行反省与深思,同时对于我们国家社会个体教育的归来、社会个体社会观以及心理特性的塑造具有功不可没的作用。

3.社会进行社会体育展开的目标与实施

3.1开辟社会个体教育目标

在摸索与实际之中,质变学习理论尤其重视关心社会上的妇女、儿童以及老弱病残群体的社会个体的,这些人具有的相同之处是身处于风险和窘境之中。回顾世界社会个体教育一直以来的进程,社会个体教育需要面对整个社会上的社会个体的,尤其包括弱势群体和底层的教育即关怀,因此诸多的研究人员觉得社会个体教育是展现社会平等、自由的有关行动。但是我们国家社会个体教育不管是在实际还是概念摸索中一直以来仅仅限制于文凭教育和高等学校教育,目标的局限性让我们国家爱的社会个体教育与实际的社会个体社会与社会个体生存相分离,而且我国一直以来都没有将足够的注意力放置于越来越多的弱势群体的关注之上。因此,社会个体教育必须探究到全部存在的社会角色、每一个人群、各个地区社会个体的教育,尽力推动、曾庆十几人群的综合素养。

3.2社会体育教育要基于个体兴趣而展开

众所周知,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这一点早已为人们所熟知。对于大多数个体而言,参与体育实践的逻辑起点也在于兴趣,而后来才逐渐演变为对技术动作、竞技能力的关注,因此,在社会体育展开之初,要深入地关注社会个体的兴趣所在,从具体的团体与个体出发,从国家层面上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与师资方面的促进。这一点,全国各个基层站点与各类体育机构均有着非常重要的功用。其中,高校作为体育技能发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一方面可以输出体育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可以输出体育知识。但针对社会个体对体育兴趣逻辑起点而言,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强化普遍化、专业化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同时,还要增加特色化人才的培养,以满足社会大众兴趣化的需求。

3.3促进社会各方面力量来支持体育发展

体育教育一方面培育的不仅仅培养一个个可以工作、能够开动机器的社会个体,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体育教育可以培养是富有思维、节操还有素质的公民。正如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言,仅仅通过专业常识教育人是不足的,专业素养的培养只能让学习者学会如何使用器材,而不是一名德才兼备、顺应社会发展的优秀的人才是社会所缺少的。因此,社会体育发展具有极为的重要的功用。然而,有一点也是非常清晰的,体育教育的展开不是一方面的因素,需要政府、学校、机关单位与个体的协同发展,才能更为有效地实现体育教育的实践与发展,因此,为了促使社会体育的多方面发展,则需要社会各方面群策群力来合力促进体育教育的实践与开展。

参考文献:

[1]李晋萍.基于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发展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当代教研论丛,2014(09):13+109.

社会体育教育范文5

终身体育具有两层含义:首先,作为一种指导思想,终身体育表现出了现代体育思想的特征,在终身教育及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为了自我体育需求而制定的体育活动计划;其次,终身体育是“人一生中持续不断地进行体育锻炼,”这是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生活方式,是指在人的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这段时间内,人们学习并参与体育活动,使体育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由于人们社会生活在不断地转变,体育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生活中,人们要想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就需要一个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态,而体育不仅促进人的身体健康,更具有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和塑造良好精神品质的功能。在随着终身教育的不断深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终身体育的目标不仅仅是满足人在学校体育中对体育的需求,而且是家庭的和社会的统一体,”这是体现了新时期人的社会需求和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要求。因此,树立和培养终身体育思想和健身意识是发展体育事业的基础,更是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的职责所在,也是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倡导终身体育的价值体现。

2协同效应的原理

协同效应(SynergyEffects),又称增效作用,是由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在其《协同学导论》中提出的,是指“在复杂大系统内,各子系统的协同行为产生出的超越各要素自身的单独作用,从而形成整个系统的统一作用和联合作用。”协同效应所呈现的是各个子系统在遵循一定的运行指令或程序所达到的效果,简单地理解为“1+1>2”的模式。终身体育倡导的是身体教育和身心健康,而学校体育、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也是追求教育和健康的目的,并且这三者对终身体育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终身体育的实现有其独特的运作机制,需要依靠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等多个子系统的共同发展,并且在这个运行系统中,终身体育又作为一种体育指导思想和理念,在促进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的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协同效应中的“运行指令”或“程序,”因此,终身体育思想和健身活动也能得到落实和实现。

3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对终身体育的影响分析

3.1从学校体育角度分析

学校体育“是以青少年为主要活动对象,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从学科角度考虑,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是学校开展日常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而从人的发展角度来讲,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应奠定学生终身从事活动的基础。而目前学校体育在实施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却存在许多问题,其一,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只注重运动技能的传授和学习。学校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单纯性的进行体育技能的传授和指导,而忽视学生对体育项目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体育知识的传播和体育健身意识的培养;其二,追求教学任务而忽视教学目标。学校体育的教学目标无论是学前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其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均是围绕培养终身体育、体育健身意识以及当前学生身心发展情况而设定的。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有一定的教学任务,而体育教学一线的工作者却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教学活动,忽略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其三,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只局限于身体活动或体育设施等物质形态,而缺少体育文化层面的传播。学校是知识传播和创新的基地,尤其是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上。校园体育文化“既是体育精神与体育道德的展示舞台,又是体育精神、体育道德的培养的沃土。”虽然学校体育教育只是人生命之中的一个教育阶段,但校园体育文化所传承的内在的价值理念、体育行为意识以及体育道德等对人的影响确实深远而具有独特意义的,也是终身体育的内在文化涵义。

3.2从家庭体育角度分析

家庭体育是“一个人或多人在家庭生活中安排的活自愿以家庭名义参与的,以身体练习为基础手段,以获得运动技能,满足兴趣爱好,丰富家庭生活、达到休闲娱乐、实现健身健体和促进家庭稳定为主要目的的教育过程和文化活动,”其主要涉及的内容则是家庭式体育文化娱乐活动和家庭式体育教育。对于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仅靠学校体育是无法达到的,这更需要脱离学校体育之后的家庭体育的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家庭体育是一个人接触体育的起点,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延伸和社会体育的基础。家庭体育的教育功能是指父母或长辈对孩子的体育活动进行引导和熏陶,为未成年人的体育锻炼营造良好的氛围,培养其良好的体育健身意识和习惯,并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督导。而家庭体育的娱乐功能则是家庭成员通过参与体育活动,达到丰富家庭生活内容、娱乐休闲和促进家庭和睦的目的,这往往体现在日程生活当中,而这种日常生活式的家庭体育则是终身体育的缩影。然而当前家庭体育的开展面临着诸多困难,表现为:家庭经济问题和孩子成才问题。“家庭体育发展水平的高低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家庭体育的经济水平往往成为家庭成员如何进行体育活动或选择何种体育项目上的影响因素,因此,经济水平相对较低的家庭往往选择公益性体育场所或耗资少的体育项目;其次,孩子的学习是每个家庭关注的问题,家长为了提高孩子的素质或学习成绩,往往把孩子的余暇时间花在课余辅导或才艺拓展上,这样的话,用于家庭体育活动的余暇时间就被占用,对于这种情况,家长往往忽略“体育锻炼对提高学生的注意力的练习,从而提高学习成绩”的作用。

3.3从社会体育角度分析

社会体育是指人们在余暇时间自愿参加的,以提高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以身体练习为内容的丰富多样的体育文化活动。它是我国体育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体育的普及与体育健身意识的提高,社会体育在新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对体育的态度和参与体育的目的也逐渐得到转变,“社会体育的开展,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生物体育模式,而是扩展为一种生物—心理—社会的总和体育模式。”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和健身意识的提高,人们对健身需求也日益旺盛,但是现有的体育场地或设施无法满足越来越多的健身人群的需要。据国家体育局2013年对20—69岁健身人群的调查,预测到201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才能达到1.5m2,但这一数字远远低于美国的16m2和日本的19m2,这就造成了我国现阶段的健身人群对体育需求的主要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同公共体育场地或之间的矛盾,这让体育场地和设施成为一种紧缺的资源。我国在2013年参与体育健身的人保持在49.2%,在这些人群中,占47.3%的健身者认为所参与的体育项目和自己所期待的项目不是一类;然而从体育项目来看,健身走、跑步、篮排足球、乒乓球以及羽毛球所占比例较大,排在所有项目的前四位。我们从这两个角度可以发现:一,健身人群所从事的健身项目比较简单;二,这些健身项目不需要太多的技术或技术指导。对于这种情况,可以断定在人们日常健身活动过程中,缺乏一定的健身项目的技术指导,其他技术含量高的体育项目的指导员缺乏。

4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的协同效应

4.1强化体育教育功能,提升健身意识,培养健身人群的终身体育指导思想

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学校体育、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应当改革教学思路,落实学校体育的“三抓”教育,即中小学抓体育技能普及、高中抓好体育专项、大学抓好专业体育教育和体育文化素养,注重技能与体育文化素养同步发展,同时发挥体育教育的功能,尤其是学校体育和家庭体育的体育教育功能,形成一个能够制度化和规范化的体育教育模式,确保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加大对体育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并强化体育文化对体育健身意识的影响,以便更好地促进体育技能和体育文化素养的发展和继承;对健身人群应端正广大居民对体育健身价值的认识,灌输终身体育指导思想,营造良好的健身保健的文化氛围,丰富健身人群的业余文化生活,尤其是青少年、儿童的课余文化生活,促进学校、家庭、社会对青少年、儿童的成长成才的影响,实现其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4.2实现人才共享,强化学校体育、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健身指导和体育健身项目的普及

终身体育的实现需要提高对体育教育的功能,而提高体育教育的功能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而学校占有大量的体育领域的专业性教师和体育专业学生。学校、家庭和社区应加强相互之间合作和交流,通过互助的形式,学校的体育教师或体育专业学生深入到社区对居民进行组织体育活动,并对健身人群进行健身指导和项目普及;学校应该增加亲子体育教学活动,不仅让青少年更好的参与运动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也让家长更好地了解体育的功能和认识体育对幼儿的身体发育及学习能力的促进作用,使其端正对体育的态度,并促进家庭体育的开展,实现终身体育的日常化;其次,家庭和社会人员可以进入学校,可将当前时尚流行的体育健身项目或民俗体育推广到校园体育当中,丰富学校体育项目,增加学校体育的趣味性,提升青少年对体育文化的认识。

4.3实现体育场地、设施等体育相关资源共享,满足健身人群的健身需求

社会体育教育范文6

体育,作为一项全民参与、全球参与的活动,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养成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将是未来体育运动发展的目标。一是体育发展国际化。随着奥运会的发展,体育运动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标志之一,同时各国间的体育合作、综合开发等项目纷纷落地,也加剧了体育全球化的进程。二是体育发展社会化。体育运动,人人参与,体育不是“竞技”的代名词。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体育运动中,通过运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体育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全社会将更加广泛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三是体育人才的复合化。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中,人们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不但需要精通体育专业的人才对人们进行引导,更需要大量掌握体育运动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对人们的体育运动进行策划,指导人们参与体育锻炼。

二、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体育教学不断完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终身体育思想进入到教学日程中,营造出良好的体育教学氛围。但由于受传统体育教育指导思想的影响,理论上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教学宗旨,而实际上仍以运动技术的教学为主线,未能真正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目标。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升学主义”思想根深蒂固。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我国教育从小学开始,始终追求的首要目标是升学,而素质教育的发展未能全面推动起来,这造成了“重智育,轻体育”的局面,使得体育课程处于尴尬的副科境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必须要转变思想和观念,从高校体育教育的目标出发,进一步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以素质教育为指引,以终身体育为主线,将“健康第一”思想、素质教育思想和“终身体育”思想结合起来,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扎实开展理论课程和实践相结合的工作。

(二)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培养锻炼习惯。

体育课程虽然一直贯穿着一个人的整个学校生活,陪伴着所有的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毕业,但是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迫于工作的紧张节奏和沉重压力,鲜有人坚持体育锻炼,从而没能真正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大多数高校体育课程都是按照同一个模式进行,即“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防止与纠正错误、巩固与提高”的模式,传统的注入式的体育教学使得学生被动的学习知识,在每周仅有的90分钟内进行简单的体育项目的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过于机械化,不利于学生掌握运动技能,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阻碍了积极性的培养,从而失去了体育锻炼的兴趣。

(三)体育教材不实用,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

综观高校体育教材,较大的篇幅多以技术动作描述为主,对学生学习进度,学习要求,运动处方、运动损伤处理及学生心理健康等方面较少介绍,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体育运动技能。在教学内容上多以篮球、排球、足球为主的三大球类项目,而健身性、时尚性较强的健美操、瑜伽、武术、游泳、网球、跆拳道等项目,虽然不少高校也开设了相应的课程,但由于缺乏必要的运动设施和师资匮乏,学生选课往往会出现部分项目人满为患,而部分项目无人选择的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培养学生积极性增加了难度。

(四)单一的评价标准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长久以来,我国教育都是以成绩作为评价教学水平的几乎唯一的评价方法,考试成绩说明一切。而体育课程的考试,主要以运动能力的高低、运动技术的优劣作为考评依据,以统一的标准衡量所有的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造成学生在体育课堂上一心以通过考试为学习目标,部分学生甚至对体育学习形成心理负担,体验不到体育锻炼带来的乐趣,更无法对自身的其它非考核项目的体育优势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从而亦谈不上个性发展,体育教学也就偏离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方向,失去了体育教学的真实意义。

(五)高校体育设施和场馆条件不足。

体育设施和场馆是保障体育教学能顺利开展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不少高校的体育设施无法满足体育运动的需要,有的高校体育设施设备老化严重,更新不及时,甚至还存在着安全隐患;随着高校多年来的扩招,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而各高校的体育设施和运动场馆的建设速度远远跟不上学生人数剧增的步伐,这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及校园体育运动的开展。

(六)课外体育活动开展不够。

体育锻炼,不应该仅局限在每周一次(90分钟)的体育课上,课外体育活动也是大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终身体育”教育思想的一个方面。但正是由于这是发生在课堂之外的原因,学生仅凭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体育运动,没有统一的组织和管理,缺少教师的指导,活动中容易形成惰性以至最终放弃;另一方面,当今的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更愿意把课余时间花在提高个人就业技能上,从而忽视了课外体育锻炼。

三、对策分析

(一)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终身化。

体育教学的目标,绝不是为了通过某一项技能的考试,更不是为了在某一个体育项目上得冠军拿金牌,而是以培养锻炼习惯为方向,以树立“终身体育”思想为最终目标。面对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的新要求,新时代的人才除了具有聪颖的智慧,更要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身心,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以终身体育锻炼取代传统的课堂体育教学观念,引导学生养成积极锻炼的好习惯,并终身坚持这一习惯,为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做好准备。

(二)实现体育教学方法人性化。

高校的体育教学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突破单一的“讲解—示范—练习—考核”模式,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为首要考虑方面,用利于学生学习的方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有效的宣传手段,了解学生的身心需求,在课堂内、外,全方位地为学生进行传授、指导,使学生把“要我锻炼”转变成“我要锻炼”的思想意识,从而真正达到体育教学的目标。

(三)实现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

除了基础课,体育课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根据授课对象的兴趣爱好等实际情况而定,应多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难度较低的体育项目,把课程内容安排得更丰富多样,把娱乐性和健身性有机的结合起来。健身性项目如羽毛球、乒乓球、跆拳道、健美操、瑜伽、体育舞蹈等,难度小,易掌握,课堂气氛较活跃,健身、乐心的效果好,同时能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而大受欢迎。这一类课程应该坚持长期开展,教师也要不断完善自身技能,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及教学能力,才能胜任各项体育项目的教学工作。

(四)实现体育教学评价多元化。

对于学生体育成绩的评价,不能仅仅以体育基础项目的掌握程度和技能性为依据,要建立一个合理的、科学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对于一些不可量化的内容,如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合作精神、健康行为、进步幅度等,也应纳入评价的范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视学生的具体表现而给出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消除学生的负担心理,不再害怕体育考试,使学生在愉悦宽松的体育课程中不仅能锻炼身体,更能体验体育课带来的乐趣。

(五)实现体育设施建设投入有效化。

为适应新的体育教学模式带来的挑战,增开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高校的体育设施和场馆的建设必须要跟上步伐。有条件的要充分利用,不让体育设施成为荒废的摆设;条件不充分的要尽快加以改进;没有条件的要创造条件。学校领导和体育部门领导要大力支持学校的体育设施建设,带头推动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营造浓厚的体育锻炼氛围,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加强身体素质的锻炼。

(六)实现体育课外活动组织化

高校的课外体育活动,应有统一的组织和管理,由学生在活动和竞赛中担任组织、服务、裁判等不同的角色,不仅能使课外活动有效地开展,也增加了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锻炼的机会,有利于培养体育骨干,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培养服务精神。每一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无论成败,都应有一定的收获。汲取成功的经验,期许朝着更高的标准发展;改进活动中出现的不足,避免在以后的活动中再次出现失误。这样才能促使高校课外体育活动越办越精彩,学生才会越来越热爱体育运动。

四、结语

社会体育教育范文7

关键词:高职;社会体育;职业体能训练;实际应用

人们工作和生活以及其他的社会性活动都与个人的体能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因此在高职的体育教学中应该强化学生的自身体能训练,体能训练在当前高职院校中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当前新课改的大的环境下,教师需要不断的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让体能训练变得更加具有趣味性和针对性。只有关注到这些才可以保证教学效率的提升,让学生的体育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本文针对高职社会体育专业教学中的职业体能训练的实际应用进行分析和研究,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给枯燥又难熬的体育课程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同时也给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职业体能训练引入高职社会体育教学的意义

我国政府对体能训练十分重视,尤其是在各所高职院校中,更是将体育教育和体能训练摆在十分高的位置。体育活动具有强身健体的重要意义。早在1995年,国务院就颁布实施了《全面健身计划纲要》。此后每隔几年,国务院就会部署和下发关于体育事业和体育教育的发展,建设健康中国等相关重要文件。而在今年的8月11日,针对当前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健康实际,国家体育总局颁布了《健身指南》。一旦体能训练的理念在广大学生中得到传播与弘扬,就会吸引到越来越多告知学生自发的加入大这个体能训练的行列之中。高职学生具有先进的理念,愿意学习先进的理念,实际调查中我们发现,高职的体能训练参与度很小,在整个2017年上半年,对某市高职院校的分析数据显示,1月份至6月份高职院校的体能训练参与度和参与人次教前几年较高,且呈现较为稳定的增长态势。且通过数据调查和问卷调查我们还发现了一个重要现象,在体能训练的参与度中,男性人数比女性要多,男性约在60%,女性约在40%。这也与高职院校的性别分布结构有关。高职社会体育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教育事业的重要一环,作用越来越显著,现今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大学开展好大学生的体育教育工作,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强健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体魄,为更好的进行各项学习和工作以及未来走向社会、服务社会打下牢固的基础。常言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的投身于社会。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各所高校就相继进行体育教育的各项改革,相继引入了体能训练,特别是到了21世纪,更是将体育教育摆在重要的战略地位。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教育改革,需要我们在不断摸索和探索中寻找出一套适合的改革方案,促进体育教育的优化和发展。

二、现代社会职业对人员的体能的要求

根据不同的岗位需求,将社会上不同的岗位对从业人员的体能的要求大致可以分为以下的几类:

1.特殊岗位姿态

例如矿山作业、警察等,这类职业的主要特征是工作强度较大,且会经常处于危险工作状态中,长时间的高危工作过多,会影响到人体的关节、肌肉等部位。这种岗位所需要的人体机能素质包括灵敏度、耐力、速度等。

2.工厂操作姿态

例如机械操作等岗位,工作任务繁多且复杂,工作强度较大。对于从业人员的心肺功能以及运动器官有着较高的要求,对人体的静力、耐力等素质要求较高,可以加强篮球、田径、弹跳等项目的训练。

3.流动姿态

针对于工作流动性较强的岗位,例如导游、销售人员等。这些岗位的特征是站立时间较长,社交时间较长,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生活作息不规律,容易导致各种疾病的产生。主要针对这类人员进行腰部力量、交际能力的训练。

4.静态姿态

静态分为站姿和坐姿,有服务员、程序员等岗位,需要长时间站立或者静坐,也需要用脑、用手的结合。对人体的颈椎、腰部、腿部等部位要求较高。需要锻炼这些部位的力量。

三、职业体能训练引入高职社会体育教学的方法

1.结合各校的特征,因材施教

学校和学校之间的学生身体素质水平和发展程度是不一样的,在大学进行体育教学也基本上也是以班级为教学单位,很难考虑到每位学生的个别差异,这样长此以往下去,就会使学生之间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大,严重的影响到学生的发展进步和体育课程的时展。在当今对体能训练的重视程度提高的过程中,想要每位学生的体育水平得到充分展现,在引入职业体能训练的时候就应该根据各校实际因材施教,目前国内的扩展训练主要是场地、水上和野外三种形式,很多高职院校有着天然的地形地貌优势,可以直接利用学校的训练场地与学校周边的河流进行训练。而针对没有天然地理优势的高职院校就开展一些以场地训练为主的项目。总之院校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方式和内容。

2.强化教师队伍,不断加大投入

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在学校的专业发展中,教师的地位都显得十分的重要。想要提升学生的体育水平,想要高职体育教育能够有效引入职业体能训练不断改革,那么教师首先应该提升相应的体育教育水平,做到与时俱进。只有教师始终具有先进的思想和理念,把控时代的先进脉络,掌控时代的先进体育理念和手段,不断接受新事物,发展新思想,那么他所教授的学生也会和教师一样走在时代的先端,进行改革。体育教学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对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那么整个课程建设都会做到与时俱进得到迅速的发展。因此,高等院校不仅仅只能注重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更应该加强教师的体能训练能力,培养先进的体育精神和能力。因此要着力培养和打造彰显时代特征的师资队伍。在必要的时候还要引进先进外来人才,引进更多的他校甚至是他国的先进体能训练教育理念和举措。当然,在进行高职体能训练的引入过程中,缺少不了资金的支持。高职在对各种项目的经费进行分配的时候要适当的对职业体能训练进行倾斜,优化体育设施建设,完善训练场地的建设,在课堂上尽可能的引进先进技术。技术是进行改革的前提,高职应当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引进诸如运动检测器材的相关信息技术,国家也应当加大体能训练方面的投入。只有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整合,学生才能真正提升自身的体育知识和能力。

3.建立联合拓展基地

很多高职院校自身环境具备优势,但是也存在着很多院校受到场地和器材的限制,尤其是早期的很多院校都是建立在城市中心的繁华地带,校园空地很少,根本没有学生进行职业体能训练的场地。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加强与体能训练公司的联合,建设训练基地,这样有助于双方的共同发展。训练基地可以选择适合的位置,选在自然地形、地貌具备优势,且交通较为便利的地带,有助于学生到达训练场地。训练比较重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让学生在训练中发掘自身的潜能与兴趣,改善了单一的体育教学模式,实现了身体与心理的综合发展,因此建立体能训练基地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林浩,江志英.体能训练与体育教学的科学研究——评《体育教学与训练的理论和实践探索》[J].当代教育科学,2015,15(22):后插3.

[2]刘洋,陶玉流.业态自治与自制:美国残疾人体育服务人才培养与启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11):11-17.

[3]杨晓光.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研究——评《体育教学与训练的理论和实践探索》[J].当代教育科学,2015,15(16):后插14.

社会体育教育范文8

一、实践教学在社会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1.社会体育教学的实质和任务要求重视实践教学

我国社会体育院校教育是以高等教育为基础、体育技能教育和职业能力教育相结合的教育。这种教育要求培养的人才能在未来职业生涯中“争得过,立的稳,站的久”,才能够更加有效地守卫自身和学生的健康。这就要求院校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而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主要依靠实践中的摸爬滚打、亲身感受和反复锻炼。同时,社会体育专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激发社会体育人才将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作为工具与手段,为社会大众健身锻炼提供科学的健身方法和知识。社会体育教育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就要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确立牢固的实践教学观。

2.实践教学是促使学生由技能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加速器

当前,健身养生科学突飞猛进,体育科学和养生科学对社会体育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院校培养的社会体育人才具有良好的技能素质、复合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能够在未来激烈的人才竞争中“争得赢、干的稳”。这并不是一个自然实现的过程,而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和实训将所学知识转化为个人能力和素质的过程。院校必须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依据不同的专业方向、社会需要、以市场需要而灵活教学,培养出能适应未来大众健身市场需要的高素质社会体育人才。社会体育人才如果没有实践或近似实战的经验,只凭技术或知识作指导,就不可能在竞争激烈的大众健身市场上取得胜利,而实践教学能够加速学生由知识技能向职业能力的转化。

3.实践教学是学生岗前培训的有效形式

在顶岗实习、实训教育中,学生职业能力的强弱,主要体现在将院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和间接经验运用于解决指导学生健身实际问题的成效上。运用知识技能的层次越高,熟练程度越强,就越利于加快知识技能向职业能力的转化。而实践教学恰恰满足了这个要求。实践表明,一个合格的社会体育人才所需基本素质的培养,必须在打牢理论基础、练精技术的前提下,置身于市场或近似实际的环境中,进行反复实践才能形成。通过实践教学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二、当前院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社会体育院校对实践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开始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课时量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所占的比例也在逐渐增多,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从实际效果来看,与大众健身市场的需要和人才培养质量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不到位,教育观念落后

长期以来,社会体育院校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注重理论和技术教学,忽视实践教学;注重课堂教学,忽视近似实践和实训课教学;注重考试成绩,忽视职业能力等。特别是把实习和实训看成是课堂教学之外的辅助性工作,实践教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种观念的影响,使得实践教学长期缺乏应有的教师队伍,缺乏必要的教科书,更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还有的院校错误地认为顶岗实习是学生毕业以后的事。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学生在技术和理论知识和实践上的脱节,毕业后感到力不从心,职业能力不强,创新素质不高,不能更好地适应岗位任职的需要,造成了不良的后果。

2.实践教学内容的市场针对性不强

社会体育办学以来,全国院校对实践教学内容摸索着进行了一些改革,根据大众健身市场的现实需求,对教学项目、内容进行了一些的调整、整合,淘汰了某些陈旧的教学内容,新开设了一些新兴的健身项目,以教学内容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目前全国院校对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还相对滞后,对大众健身市场的现实需要反应迟缓,实践教学内容的更新还难以跟上市场需要的发展;许多实践教学内容与大众健身市场实际需要严重脱节,造成了管用的学不到、学到的不管用,实践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前瞻性。

3.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尚待提高

近年来,社会体育院校比较重视邀请健身教练、健身俱乐部管理人员等一线人员到学校办讲座、做兼职,以增加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市场信息的针对性和前沿性。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深入的了解当今社会体育市场的最新动态,社会体育市场的社会需求状况,了解自己毕业后所要从事的工作,以及现在自己所需要努力的方向等。这对社会体育院校的实践性教学以及教师专业视野的提高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社会体育院校引进了不少专业技术优秀的年轻教师,尽管这些年轻教师的学历层次比较高、专业技术比较扎实,但她们都来自于高校,大多数没有接触过社会体育市场,对社会体育需要了解甚少。从学校到学校,从技能到技能,使这些年轻教师缺乏相应的职业能力锻炼,应对市场需要的职业能力不强。虽然有的院校规定学生在毕业前有实践实训课,但都是针对技能教学的实践课程,对社会体育市场状况并不了解。在社会体育专业课教学中,重视技能教学忽视实践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教学被放到次要位置,造成教师实践教学水平不高。

4.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

相对于理论教学评价体系和教师激励政策而言,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和教师激励机制明显滞后,独立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目前尚未建立。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模式不科学。目前社会体育专业普遍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课堂传授为主,用于职业培训式的角色训练较少,教学评价也主要看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从而无法对千差万别的、独特的实践教学做出科学、公正的评价。

5.教学手段落后,缺乏吸引力

实践教学应紧跟科技发展步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课堂训练与社会职业角色相结合。然而在社会体育院校实践教学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主,学生是纯粹的受教育者,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同时,学生也早已习惯了这种教学方法,对职业角色教学方式不适应,开展模拟场景教学困难较多。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应加强职业角色教学,加大场景模拟教学的投入,使实践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三、改革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几点设想

1.正确处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

理论教学重在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知识和原理,致力于将知识内化于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进一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而实践教学则以学生主体的发展为出发点。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促进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着眼于客体知识的内化,而实践教学关注于主体的实践,以及在此过程中知识能力、素质的生成与转化。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只有正确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使知识传授与主体实践协同发展,才能不断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2.建立系统化的实践教学模式体系

应以适应社会体育职业能力为主线,将学校各教学环节进行整体设计,从而建立起一个与技术及理论教学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个体系包括实习(包括平时实习和毕业实习)、实训、第二课堂活动、社会角色实践。这些环节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各个部分环环相扣,方能促进整个体系的运行。

3.改革实践教学内容,使其具有现实性和针对性

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应灵活多样,敞开思路,结合自身特点,发挥所长,把实践活动切实放到市场需求和学生特长的交汇点上。应根据学生到市场角色的需要,确定实践教学的形式、内容,比如考察、调查能让学生获得对市场的感性认识,是职业规划教育课的延伸。顶岗实习能让学生参与实际工作,在角色转变过程中更直接地了解将来工作的内容、特点,加深对未来职业的感情,深切体会健身市场对人才的不同要求,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合作观念。学校应努力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坚持“从难、从严、从职业需要”出发,遵循“市场需要什么,院校就建什么、课就教什么、学生就练什么”的原则,提高学生解决职业过程的重点难点问题的能力。

4.造就一支强有力的“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

师资培养是实践教学的基础性工作,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一是坚持把实践能力作为选任教员的基本条件,如要求教员晋级晋职必须有社会体育市场工作经历等。二是采取优惠政策鼓励教师提高实践能力,如对赴健身市场锻炼的教师除保留原待遇不变外,再给予锻炼补贴或奖励等。三是采取不同形式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建立市场教学实践基地,安排教师深入第一线锻炼;定期选派素质好的专业教师参加社会组织的培训等重大活动;组织教学观摩,使新教师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根据院校的培养任务,选拔德才兼备的优秀社会体育人才充实到院校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中来;也可从社会上聘请既有理论、技术水平高又有职业实践经验的教练担任院校实践教学的兼职教师。通过内练外引,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5.建立“学校-市场”双重客观的实践教学模式评价体系

近年来,实践教学已成为社会体育专业不可缺少的一个教学环节,在社会体育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体育专业办学思想的逐渐成熟,实践教学也得到了逐步完善和发展。然而,实践教学模式体系的建立,并不意味着专业实践教学与学生发展、社会需求、岗位要求相适应。建立“学校—市场”双重的评价机制,学生的实践能力如何不但有学校说了算,还要有用人单位承认才算合格。因此,建立“学校—市场”双重评价机制是学校培养人才与社会接轨的一种形势。

四、总结

完善的评价体系是对实践教学模式科学性的检验,是促进广大师生员工积极性和主动性投入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手段。同时为了更好地开展实践教学,使其适应社会需求,构建科学、客观的实践教学模式评价体系是十分必要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应该包括过程评价和效果评价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目标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在坚持各种评价相统一的原则下,结合院校实际情况,通过分析调研,合理确定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评价要素,使要素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尽量使指标最大的量化,尽可能排除主观因素在评价过程中的影响。

作者:李夏 郝晓蕊 单位: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体育系

第二篇

1、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1.1、实习地点和内容选择面窄,缺乏专业方向选择和分类指导

绝大多数学校选择实践教学地点和内容都以学校为主,而与专业密切相关的体育行政管理机构、体育健身俱乐部、街道社区体育活动场所实习实践的较少,尤其是到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创业开发的单位进行多样性综合实践的则更少。分析器原因主要是:第一、缺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稳定的和一定数量的实践基地,采取校企合作培养,实施开放办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方案和措施不够;第二、存在实习实践地点和内容选择面窄,人数过多又集中安排;第三、缺乏专业方向选择和分类指导,进而表现为社会体育专业与体育教育专业实习实践无明显区别,不能体现和满足学生从事专业应用和指导能力的培养锻炼需要。

1.2、专业实习基地建设薄弱,缺乏有效投入和合作机制

许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实习实践基地建设还很薄弱,对实习基地的管理与运行模式还缺乏实质性的研究与合作,校内实习实践场所条件有限,硬件设施和经费投入不足,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科学分析论证和保障体系很不完善,少量的实习实践基地的功能并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导致实习实践的效果并不理想。

1.3、实习实践能力评价标准和管理办法过于笼统,指导教师

本身缺乏经历和经验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实习实践能力培养与评价及管理办法过于笼统,缺乏具体要求,而对不同专业方向和学生不同兴趣爱好及个性才能等方面缺乏分类指导。另外,指导教师自身社会实践经历和经验的不足,使实习实践锻炼的指导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导致评价简单,缺乏规范、全面的科学评价。

2、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2.1、实践教学时间分析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时数安排少、教学时段安排不合理。由于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涉及面广,课程设置的较多,专业实践分散在个门课程中,时间相应会减少,各门课程的实践时间也就相应减少。社会体育专业理论知识向实践转化的过程是一个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适应性训练的过程。实践时间不足,使学生的理论知识难以转化为实践能力。时间不够同样会造成学生实践内容难以完成,或者实践能力得不到加强。因为教学实践少,实践教学模式简单,与社会、市场接轨少;实践教学环节中,缺乏适时分类检查指导,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导致实践教学时间短暂走过场,实践环节松散无压力无制约等。

2.2、教师队伍分析

师资队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专业的方向和特色以及办学水平,专业教师缺乏,教师的知识结构无法满足社会体育专业的教育要求,已成为制约社会体育专业教育发展的障碍之一。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指导教师缺乏实践教学经验,一般都安排年轻教师担重任、唱主角,有的教师知识结构水平不能适应专业发展需要。据调查,社会体育专业教学实践指导教师能力参差不齐,实践基地的师资水平尚有一定差距;普通高校缺少高水平的名师和有从事过社会体育工作经历的“双师型”专业教师团队,缺乏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的案例式教学、模拟教学的实践教学带头人。高校应该培养“双师型”教师,加强教师顶岗锻炼。

2.3、实践教学基地分析

一定数量的实践教学基地是为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专业实习、实践,社会体育活动方案设计,体质测评,体育康复活动等提供可靠保证。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实践锻炼的平台。社会体育专业是培养应用性人才,基地的数量、实践教学水平、实践教学模式将直接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普通高校普遍存在社会体育专业实践基地建设数量不足的现实。

3、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对策研究

3.1、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专业实践活动

根据专业发展的目标定位和实践教学的实际需要,建立足够数量的实习实践基地,以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强调实习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突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实践内容的广泛性和全面性、实践形式的多样性、实践地点的全方位和社会性、实践环节的可操作性和可控性,使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国家等级裁判员”、“体育经济人”、“社会体育指导员”“社会体育场地设计与维护”等专业技能培训,使毕业生具有二级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等执业资格,掌握多种本领,多样技能,为毕业生的就业开辟更广阔的途径。

3.2、实践环节的可控性和可操作性

根据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目标定位和群众体育的健身需求,构建较为完整的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见图1)。笔者认为,社会体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应坚持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构建一个由“学生—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专业实践平台,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与评价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既掌握有关社会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又能胜任社会体育的组织指导,健身健美咨询与指导,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与开发,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专业实践能力强,有创新精神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体育专门人才,是实现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3.3、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注重学生职业化教育,提高从业能力

加强实践教学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师团队。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坚持在岗培训和对外引进并重,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基础能力训练,鼓励教师增加实践经历,加强教师顶岗锻炼。聘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活力,不断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责任意识的认识和能力水平。

3.4、注重职业化教育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各式各样的具备较好的社会适应和一定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根据国家有关体育行业职业资格标准,突出职业化教育,通过开展职业实践活动,着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具备体育行业职业资格和执业能力,实践和创新能力强的新型实用人才,如国家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经纪人、体育场地设计与维护、体育健康家政等专业人才。

4、结论

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各高校应该增加和拓展实践基地,社会体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应坚持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构建一个由“学生—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实践平台。增加实践教学时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加强教师顶岗锻炼。

作者:宁亮生 单位:赣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第三篇

1教学支持体系的优化

教学质量支持体系包括了教学大纲、指导书、教材以及教学制度等,明确了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学目标、课程结构和内容。结合ISO9001质量认证管理体系,将从管理职责和测量分析与改进量方面来分析。

1.1支持体系的管理职责

这部分主要涉及两方面,一个是目标体系,一个是内容体系。学校的组织结构基本属于直线职能制,即各级管理机构和人员实行高度的专业化分工,各自履行一定的管理职能。因此,每一个职能部门所开展的业务活动将为整个组织服务,社会体育专业也隶属于其中一个部分。所以首先要明确社会体育专业下每个部分的负责单位及负责人,以及学校能参与管理该专业的各级部门和相关负责人,确定每个参与者的职责;再者,明确专业内部与外部相关衔接单位与人员,以构建出整个社会体育专业的组织结构图;其三,自上至下包括管理者、体育教师、学生,明确表达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方案,以及学生的学习目标;最后,就是学校设计的课程结构的目的要清楚地向学生表达,以帮助学生选择相关的辅助学习。

1.2支持体系的测量分析与改进

教学目标体系需要一个能动的更新机制,需要随着社会需求、学生自身的发展而自我调节,以保持其时效性和指引性。支持体系作为管理体系的骨架,对整个体系起着支撑的作用,所以更需要保持其健康地发展。对于教学大纲、指导书、教材以及教学制度、教学目标、课程结构和内容,可以设立评价系统,调查对象包括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包括毕业生)、体育教师,以及各级的管理者,评价形式可以包括网上评价、访问评价、考试评价等,并且定时回收反馈意见,分析变动趋势,制定改进方案。

2教学运行体系的优化

教学运行体系的构建是对在教学平台上实施各教学环节的过程的设计和规范。除了明确各管理层的职责,还涉及到资源管理、产品实现和测量分析与改进。

2.1运行体系的管理职责

除了学校内部的管理层职责需要明确外,有关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各个平台的负责人的职责也需要明确,主要包括了校内外实习、校园活动的相关人员。

2.2运行体系的资源管理

运行体系的资源包括了社会体育专业各个教学平台所涉及的硬件、师资等可能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因素。硬件设备主要是课堂教学、专业学习以及校内外实习时所使用的设备。主要是要协调好教学与实习的设备使用,既不能过于闲置,也要合理规划使用频率和时间。社会体育专业体育教师主要肩负的除了课程任务以外,还应该包括该专业学生的实习指导(包括校外实习),教师的素养和专业能力能放大效应地影响学生,因而,在师资的管理中,要注重教师的再培训和专业考察。

2.3运行体系的产品实现

产品实现主要是指在质和量上要能持续供应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从2007年社会体育专业创办以来,其每年的招生人数都在上升,但由于生源质量、专业教学上的问题,该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都流向了其他行业,真正从事社会体育岗位的人非常少,而同时,我国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又很大,包括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策划等。出现这种供求都大但不对应的问题,主要是因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质量不符合岗位的需求。要培养出达标的人才,就需要达标的运行体系,即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的每个教学环节和平台都需要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开展。2.2.4运行体系的测量分析与改进运行体系的测量分析与改进就是对教学环节和教学平台的评价与反馈、调节。教学环节的评价方法可以包括学生的网络评价和管理者对教师的考察评价,也可以通过竞赛的方式开展,类似于说课大赛这种,既能考察最高水准,也能大体了解到教学的整体水平,既直观又准确。

3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优化

ISO9001质量认证管理体系区别于量化管理方法和目标管理方法的特点之一,就是它强调每一个教学环节的独立评估,只有把握好每个细节的方向,社会体育专业的整体发展方向就不会偏差。现有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都偏单一,大多是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进行网络测评,以此作为教师的教学水平评估。这样的评价偏重于结果评价,忽略了教学过程的评价。可以在合适的情况下增加和改变评价方式,比如说组织教师互相旁听,再作互评;或是同一门课,学生换班听课之后,作出评价;或是制作微课堂视频,在网络上征集反馈意见等。

4教学质量考核与反馈体系的优化

对收集的评价信息,若不做适当的分析,则会失去评价的意义。大部分学校将收集的学生反馈意见量化,将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分数的形式公示在学校网站,这样的做法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不能完全反映真实的。反馈调节的重心是要让教师收到来自各方面准确的建议,以帮助其改进教学,而不是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做比较。所以,可以通过教学视频,成立教学骨干小组,对教师教学进行指点;也可大胆地采取学生点评的方法,毕竟教学的目的是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投入到知识的学习中。

5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