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教学优化研讨

社会工作教学优化研讨

作者:秦琴 方盼盼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一、问题的提出

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的活动,服务社会、解决社会问题是社会工作的一大功能,这一功能强调了其是一门应用性学科,是一门“做”的科学,是一个重实务、重操作的专业。社会工作的实务特性归根到底要靠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来保障,因此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国内众多院校纷纷开设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在一步步的摸索过程中,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作为一个新专业,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当前该专业的教育现状如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方面存在什么问题,该如何整合,应构建怎样的培养模式?就这些问题而言,目前鲜有文献涉及。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从三个层面入手,一是武汉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二是武汉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任课教师,三是深圳社会工作机构的社会工作者或负责人。因为深圳社工机构调查对象人数较少,问卷采用普查方式,通过互联网发放电子问卷20份,有效回收19份。学生问卷60份,有效回收54份,教师问卷50份,有效回收46份。总体有效回收率为91.5%。随后,调查者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调查问卷从下列三个方面对被调查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现状进行测量:社会工作专业理论教学情况,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情况,武理工的项目设计大赛的情况。

三、调查结果及讨论

(一)理论教学方面

1.社会工作专业理论课程设置及安排情况

在问及“学校社会工作专业课程的设置是否完善”的问题时,不论是学生、教师,还是社工机构的社工,都没有认为很完善,只有7%的学生、41.9%的教师和21.1%的机构社工认为比较完善,其余被调查者均认为“一般”、“不太完善”或“很不完善”。接下来,调查者询问了高校社会工作专业课程在各学期的教学时间先后安排上是否合理,只有9.3%的学生认为比较合理,25.8%的教师认为“合理”或“比较合理”。可见,社会工作专业理论课程设置及教学时间安排的满意度比较低,说明虽然目前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在主干课程设置上是较为规范的,但多数高校为了扩大就业面,较注重学生综合知识体系的建设,而忽略学生对特定实务领域知识的学习需求,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方向深入学习。如从事青少年社会工作需要了解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从事社区矫正社会工作需要了解关于犯罪学理论等等。特定实务领域知识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这关乎能否及时取得案主的信任并建立良好的社会工作关系。在此次调查中,有84.2%的机构社工认为以前在学校所学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对现在的岗位只有少部分适用或基本没用。因此,应该对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知识学习进行细化,即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针对性的理论强化和实习,以增强其专业性,有利于学习和就业。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有81.5%的学生、61.3%的教师和63.2%机构社工赞同这一观点。

2.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方式情况

在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的支持下,多媒体教学技术已经日益成为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手段。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已经采用影视案例分析、模拟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理论教学,但从图1和表3得出,仅有5.6%的学生和19.4%的教师认为这些形式的次数很多,形式丰富,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其余多认为“吸引力不够”、“次数少”或“效果不大”。由此可以看出,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教学方式还需进一步探索,有待进一步提高。

3.社会工作理论教学的整体态度

在问及学生“目前对社会工作课程理论教学”的整体态度时,没有学生选择“非常满意”,仅有14.8%的学生选择比较满意。但在问其“通过社会工作理论学习是否有所收获”时,有79.6%的学生认为“收获很大”或“有一定效果”。同时在对机构社工的调查中发现,有84.2%的社工认为高校社工专业的理论知识学习“很重要”或“比较重要”。可以看出虽然对社会工作专业理论教学的整体满意度不高,但大多都比较认可其效果或作用。通过对教师进一步的调查发现(图2),认为理论教学中面临的最大困难为“社会工作理论教材不成系统”的比例最高,占58.1%;其次是有35.5%的教师认为是“教师缺乏社会工作实践经验”,再者是认为“社会工作理论太晦涩”的占12.9%,同时在个案访谈中,很多教师表示由于不知道或不确定如何将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即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我国直接引进西方社会业已成形的一套社会工作实务体系,这种断章取义的做法,无法使社会工作真正“本土化”;另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社会工作专业教师的专业化问题,在调查中(图3),仅有41.9%的教师是社会工作本专业毕业,其他均为相关或相近专业。

(二)实践教学方面社会工作实习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但社会工作教育实习却不容乐观,也可以说社会工作教育实习是社会工作教育过程中最薄弱的一环,问题也最多。

1.实践基地不足,专业的实习机构较少。充足的专业实践基地是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有力保障,但专业实习的实践基地严重不足却是现实。从图4可以看出,有78.9%的机构社工认为以前所在高校的专业实习机构较少。在访谈中发现,很多高校都是只有少数固定的实践基地,而且有很多实践基地具有独占性,即某一实践基地与某一大学结为对子而拒绝和其他学校合作,实际上可以打破这一常规,实现实践基地的共享,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实践基地做出连续性的服务。

2.实践多流于形式。图5可以看出,有73.7%的机构社工认为以前所在高校的专业实践多流于形式。同时,也有90.1%的机构社工认为在学校所接受的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只有少部分适用于现在的岗位或基本没用。这可能主要是因为在我国内地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职业工作人员和机构,导致社会工作实习很难体现其专业特性。因为我国内地的社会工作是行政性、半专业化的。但是,在问及学生“对于院系组织的专业教师带队的实习考察和社会调研形式是否满意”时,有66.7%的学生认为虽然理论与实践有差距,但有助于接触社会,积累经验,整体还是比较满意的。#p#分页标题#e#

3.社工教师自身缺乏实践经验。从表3发现仅有9.7%的教师在教学之前经常参加社会工作实践,而有41.9%的教师在教学之前很少或基本没有参加过社会工作实践。在问其“对自己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的评价”中,只有6.5%的教师认为可以完全胜任,有83.9%的教师认为基本胜任或有待提高。可见教师自身的实践经验较少,影响了其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从机构社工的反映也可以看出这一点,有78.9%的社工认为以前所在高校专业教师自身实践经验少,不能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方面的指导。

4.学生自身对专业实习的热情不高。一是因为目前社会工作在我国大陆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大众对社工专业认同和接纳度低;二是因为没有学生比较期待的校外的专业性社工实习机构。调查数据显示,在参与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学生中,有64.8%是参与过院系带队的参观、实习、社会调查等,只有29.6%的学生参与过学校建立的校外社会工作教学实践基地,而在接下来调查“社会工作的实践教学形式中,您更喜爱哪些形式”时,虽有51.9%的学生选择院系带队的参观、实习、社会调查等,但更有57.4%的学生喜爱学校建立的校外社会工作教学实践基地。这就存在学生的实践需求与学校提供的实践资源的不对称或相对脱节,因而导致学生的实习热情不高。

5.实践与理论的关系。调查显示,虽有55.6%的学生认为社会工作专业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或比较有用,但仍有44.4%的学生感觉理论与实际脱节,无法解决现实问题。这个问题在下一个问题中得到进一步印证。只有3.7%的学生能在实践中经常用到理论,有90.8%的学生认为偶尔用到、很少用到或认为有用却不知道如何应用。这反映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但很多学生认为实践教学对理论教学有很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使学生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间的比例问题,虽有29.0%的教师认为比较合理,但一半以上的教师认为不太合理,应加大实践课的比例。同时有94.7%的机构社工认为高校应该加强社工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可见对于社会工作这门应用性比较强的学科,它目前的教学课程安排还存在比较大的问题,应进一步改善。

(三)项目设计大赛方面项目设计大赛是武汉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当前社会工作的发展,同时在了解学生和社会需求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一种有效的将社会工作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效整合的方法。这是一次勇敢有益的尝试,经过几年的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为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提供了一种模式参考。在问到“您是否支持项目设计大赛”时,66.7%的学生、86.7%的教师和89.5%的机构社工表示非常支持或比较支持,说明武理工的社工项目设计大赛的认同度和支持度比较高。通过对项目设计大赛的了解与是否支持的显著性检验分析(表5),可以发现,P=0.001,小于0.05,说明对项目设计大赛的了解与否和对项目设计大赛的支持程度之间存在有显著性相关,对项目设计大赛很了解或了解一些的同学都很支持项目设计大赛。这是因为该项目设计大赛在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效整合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81.1%的学生和67.7%的教师认为开展社会工作项目设计大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加深专业兴趣,对专业学习有一定帮助,有7.5%的学生和29.0%的教师认为大赛形式丰富,能充分调动学生热情,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深化有较大帮助,同时有75%的社工认为高校学生在学校的社会工作项目设计大赛中设计的项目对其所在的机构的工作有帮助。可见不论是学生、教师还是机构社工都十分认可项目设计大赛对学生专业学习的帮助,它使学生较好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使其学以致用,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社会工作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主要存在两个重要问题,即“重实践、轻理论”和“重书本、轻操作”。这些反馈让教育者看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整合优化的迫切性和必要性。要使社会工作专业中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形成良好的协调互动关系,就必须构造一种专业的教学模式:用社会工作理论指导社会工作实践,并将书本上的社会工作实务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解决中去。鉴于此,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要加强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意识

中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而本土化理论的欠缺则是制约社会工作专业和专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对此,应该逐渐加强社会工作专业理论教学,建立社会工作专业教学的理论体系。简单的说,社会工作理论体系包括两部分:“为社会工作的理论”(theoryforsocialwork)和“社会工作理论”(theoryofsocialwork)。所谓“为社会工作的理论”,就是理论中用来对人与社会的本质、人的行为与社会运行的规则和机制进行解释的那部分内容;所谓“社会工作理论”则是理论中用来对社会工作实践本身的性质、目的、过程、方法进行说明的那部分内容。它们是社会工作研究和实务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建立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操作平台

1.加强教师专业培训和实践经验。首先教师要从观念上提高社会工作实践在社会工作教育中的重要性;其次,行动上切实走上社会工作相关实践岗位;再次,聘请一线工作者作为实践课教师。

2.加强学生的实践环节,促进其学以致用。社会工作是一门实务性、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加强专业实验、实习训练是业内人士的共识。社会工作实验室、实习基地是学生接受操作实践锻炼的重要场所,但目前国内两方面都比较薄弱,虽然各院校都给学生提供了到各单位、机构实习的机会,但收效并不理想。今后要加强实践环节的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要重视校内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和利用;与校外一些专业社工机构建立稳定和长期的良好的实习合作关系,并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机会;加强督导,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进行实习操作,更好地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将实践环节列入教学计划,使之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做好实结,使学生的实习体会与收获得到共享和提升。

3.立足当地,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提升办学水平,构建自己的特色。当今和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能力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而构建出自己的专业办学特色是重要的,但它需要一定时期的积累。目前武汉理工大学举办的社会工作项目设计大赛虽然举办时间较短,但其影响和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同时在有效地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整合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也得到了学生、教师和社工机构的一致认可,这也成为武汉理工大学在社会工作教学领域的一个特色,为其他学校的专业教育提供一个可参考的借鉴模式。#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