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与经济网络范例6篇

社会与经济网络

社会与经济网络范文1

关键词:经济行动;社会网络关系;嵌入性思想;格兰诺维特

一、经济行动与社会网络:嵌入性问题

在经济危机发生之后,市场经济的弊端逐渐显露。根据文章,总结出了几点容易产生违法乱纪行为的原因条件:①私人关系的独特存在方式而产生的信任,增长了机会。在其他领域不好的情况也因为熟人关系而产生危害,比如,在犯罪领域,入室杀人抢劫中的一部分就是熟人作案。因此,在经济领域也是这样。由于关系联系紧密,因此就会采取一切手段使得双方利益最大化。正如格兰诺维特所说,信任越是彻底,通过违法乱纪获得的潜在获益也就更大。②以团队方式进行暴力和欺诈是最有效率的。这个观点和后面的“垂直一体化”可以相联系。因为利益交易关系,经济个体间彼此形成了一个产业链。这种社会关系网是利益相连的,黑幕、潜规则等都很好的体现了团体形式出现的违法乱纪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已经形成了一种彼此感应的默契。③短暂利益关系组成的社会网络关系。这种社会关系不是固定稳定和持久的,但是因暂时或眼前利益结合成伙伴关系,很有可能会因为暂时的利益,而彼此结合。

我认为在文中的“市场和等级制”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理解为“外部市场和内部市场”的。经济交换中存在着复杂的社会内容,经济个体在任何交易行为中都可能会建立起深厚的社会网络关系。并不是完全的按照市场交易规律和理性利益去选择交易对象。因此在任何经济的交易行为中都会有社火网络关系发挥着作用。这些关系是可以影响市场交易行为的。在等级制,内部市场之中,人际关系的作用更为明显。比如要得到一个部门的信息,如果在该部门认识主管人员,可能得到信息的几率会很大也会很容易。并且还会是完备有价值的信息。格拉诺维特指出,人际互动网络才是解释新组织形式效率或高或低的主要原因。

二、垂直一体化与弱连带关系理论

格兰诺维特在1973年发表了《弱连带的优势》这篇论文,其中提出的弱连带和强连带,至今还有着很大的影响。人与人之间连带的强度,用四个因素来衡量:认识时间的长短、互动频率、亲密性以及互惠的内容。在直观基础上,将连带分为强连带、弱连带和无连带。①垂直一体化则指的是在经济行为交易中形成的一种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的社会关系。在垂直一体化的关系中,大部分的关系都是强关系,彼此间联系紧密并且交往频率过强,存在着一定的经济利益联系,在经济行动的目标上存在着一致性。非垂直一体化即弱连带也会存在着一定的好处:①对与经济个体而言,如果社会关系网络中存在着过多的强关系的话,一定会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来维持这种强连带,会对其他的社交关系时间产生排挤。因此,人际社交圈子其实是变小的。在职业流动和找工作的时候,弱连带强大的关系网可能会产生更大的作用。②对于社会团体而言,弱连带不容易产生小团体和小集体,不容易产生利益对立的小集体。行动的一致性也会随之提升。在这种情况下不会出现因较为密切的关系形成的强连带所造成的同流合污,形成较为严重的违法乱纪的行为。浅评嵌入性思想

我认为格兰诺维特的新经济社会学的核心观点:嵌入性思想为经济学研究和社会学研究进行沟通合作提供了一定的契机和机会。涂尔干的《自杀论》认为,无论是过度社会化还是低度社会化,都不利于社会秩序的建构,只有当社会化程度处在一个不高不低的程度时,社会的秩序才是最好的。嵌入性思想似乎也证明了这一观点。分析现实世界中的经济行为和社会结构的关系,必须基于经济理性和社会理互作用的动态视角。嵌入性思想指出,经济行为和社会结构之间不是一种静态的从属关系,而是一种动态的相互调适关系。

三、实践意义

格兰诺维特的研究和结论是在西方的调查中得出的结果,中国学者也对此进行了研究和调查。边燕杰在1988年对中国居民进行了调查,但是他得出的结论和格兰诺维特是相反的。一方面,中国是熟人社会,讲究动用关系办事,所以在中国强连带也可以起到“桥梁”作用,并且在社会网络与求职中作用更大,另一方面,“嵌入性”是存在着差异的。首先,宏观方面,个体行动总是镶嵌在一定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环境下的,环境的差异造成了不同地区的人们的行为的差异;另一方面,行动越是可以嵌入到和经济目标相关的网络之中,行动者就越是会利用该网络来实现目标。

在我看来,首先在“强关系”和“弱关系”在劳动力的市场上的应用来看,我个人比较赞同格兰诺维特的观点。因为在现代社会强关系中的个体的特质大多数是一样的,彼此间会有利益冲突和竞争关系。因此在真正要求获得有效的信息和帮助的时候,这部分人往往更多是推脱和无关的态度;相反,弱关系中的个体往往会对利益不同的人产生更多的帮助,因为彼此间的利益冲突并不强烈,因此这部分关系,虽然平时联系并不熟络,但是反倒是愿意过来帮忙。

其次,在“嵌入性”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我认为两点都有一定的可取指出。一个劳动个体在选择工作地点职业时不仅会考虑自身的一些因素,往往也会受到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在工作地点可以照顾家庭的职业,大多数都会优先考虑选择。此外,在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之后,家庭因素对劳动者的选择可能会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马克・格兰诺维特.《经济行为与社会结构:嵌入性问题》.沈原译.

[2]王露燕.《格兰诺维特的社会网络研究综述》.学理论.2012.

[3]汪和建.《经济生活的新社会学:一个批判性评述》.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

[4]张其仔.《新经济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5]吴义爽、汪玲.《论经济行为和社会结构的互嵌性》.社会科学战线.

[6]余田.《格兰诺维特的社会关系理论》.社科纵横.

社会与经济网络范文2

然而,人们震惊地看到:科学家在短短的年代中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上给予了世界一个因特网络,给予了网络经济的运作平台,网络经济如此迅猛地在全球展开,然而经济学家却还没有来得及对其进行那怕是粗浅的研讨!这便是我们选择这一课题的意义与初衷。

令人欣慰的是,在实证调研方面,以美国为首的世界各国都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果。从1999年开始,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传播政策研究中心启动“全球互联网项目”(WorldInternetProject),旨在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中国互联网中心CNNIC自1997年起开展互联网调查,迄今已公布了14次调查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中心从1999年夏天开始准备加入“全球互联网项目”,于2000年底至2001年初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和长沙实施了问卷调查并于2001年5月向社会了研究成果。

全文共分一个前言与五部分内容,前言是对本研究成果的一些约定与说明;第一部分“世纪之交:互联网引致网络经济”;第二部分“石破天惊:互联网的革命性昭示”;第三部分“互联共享:认识网络经济新本质”;第四部分“论道经邦:点解网络经济面临的难题与对应措施”;第五部分“传承经典:网络经济对传统经济理论挑战探微”。

“互联网”、“网络”概念,无疑是世纪之交的第一关键词。迄今为止,互联网的普及率,是以往任何一种事件无法比拟的。它是空间拓展远远超越时间的一个典范。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1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4年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为8700万,上网计算机达到3630万台,跻身于世界第二网络大国。全世界亿万个终端同在一个互联网上传递交流信息、运作种种事务,刹时间,前所未有的网络企业、电子商务、网上销售、网络教育、电子货币、网上资讯等核爆炸式地在互联网上展现,形成一种基于国际互联网的壮观经济现象,真可谓石破天惊。网络如此快捷地结缘经济,新的网络经济现象如此快捷地在全球开展,新的理念、新的商务模式、新的经济机制如此快捷地被创造出来。在15世纪,全球人均收入年增长仅0.1%,在此后5个世纪中人均收入小有上升,在20世纪下半叶接近3%,而2000年美国在这一年就上升22%。这就是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时代的辉煌,就是计算机网络时代的辉煌!事实上,世界正在进行一场计算机网络经济革命,这场革命给予了每个国家、每个区域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一个千载难逢的挑战与机会。尽管经历了世纪之初网络经济的“寒夜”,但如今网络经济的辉煌再次闪耀。

网络经济之所以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其根源在于国际互联网的革命性意义,那么它究竟给予我们何等昭示?第一,互联网络显示了前所未有的特征,它创造了一个新世界,一个虚拟而又真实的世界,一个崭新的统一的网络国际社会,大体可以从以下9个方面理解网络的神奇:无差别化,数字化,互联实时化,人本化或智本化,资源共享化,虚拟化,高速化,全球一体化,综合化。第二,基于这样的特征,它最终将成为带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新引擎,它曾经创造了这样的奇迹,而今经历了重新融合后的网络经济正在创造新的奇迹。第三,人类经济发展史上,国际互联网络及其网络经济,之所以说是工业革命以来最为重要的产业革命事件,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来透视它震撼全球的影响力:一是它的影响广度,它几乎布线于全世界各个角落;二是它的影响深度,它在微观上改变着人类行为各个方面,在宏观上改变着现行社会体制、结构乃至整个社会生活;三是它的影响速度;四是它的影响长久度。第四,基于当代计算机、光缆通讯技术之上的网络经济,是工业革命以来最为伟大的产业革命,它事实上已经构成第三次产业的科技基础。几乎可以说,正是网络经济的出现与形成,使得自上个世纪初叶出现的三次产业分化真正完成。可以预料,扎根于新技术基础之上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将前程似锦。第五,互联网产生的信息服务社会。如果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资本社会,那么互联网产生的则是信息服务社会,或者说是信息社会。

正是互联网产生的上述革命性意义,它给予了互联网络下的新经济获得新的本质,或者说发生着本质性嬗变。第一,一种崭新的网络企业诞生。所谓网络企业,是互联于因特网络中的各类企业,是由于网络经济拉动起来的企业系统。在网络经济中的企业,已经可以完全实现:“无论你在天涯海角,企业在你掌控之中”。第二,以网络企业为基础迅速形成网络经济,网络经济由于互联网的特征而有力地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革命。大量网络企业的诞生,大量网上经济活动的涌现,从而形成了一种史无前例的“网络经济”现象。所谓网络经济,是指建立在由现代通讯网络、电子计算机网络所形成的信息网络基础之上的一切经济活动,即基于互联网基础上发生的经济行为以及网络的上游、下游经济活动。第三,比之传统经济,网络经济具有如下新的本质:它是人本经济,它是和谐经济,它是可持续经济,它是低成本经济,它是互惠经济,它是一体化经济。第四,在这个新兴的经济体系中,智慧资本、知识资本最终获得了自己的历史地位。因为,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值因素、倍增因素的重点在于智慧劳动。第五,在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平台上,体现不出人们的社会差别(阶层、民族、区域、地位、性别、身份、年龄等等),它甚至跨越了时空界限,将劳动者之间的差别简化为人们能力的差别,简化为人们利用自己的知识在这个平台上创造价值、服务企业的差别。这便为劳动者平等地、自主地展示能力提供了无拘无束的时空,就是说,劳动者迈向自主劳动的路途坦荡。第六,网络经济的发展,将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次上打造出新的经济机制,而且最终会形成一整套与新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新机制系统。

基于以上对互联网及其引致的网络经济的探讨,我们对网络经济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但是,目前网络经济发展面临的难题很多,处境也是十分困难的。本研究论文中,作者对其中最为紧要的几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应对策略或者政策建议。第一,作者告诫,网络经济发展到今天,如果想减少市场的盲目性带来的损失,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必需也必须介入了。必须制定给网络经济基础产业中的每一块均衡发展的政策,也就是说,政府应该通过政策来调节网络经济丰厚利润与赶超利润的分配。第二,针对我国大批网络企业不能赢利的根源,作者强调,网络信息产品的商品化是关键,为此建议:对信息、网络产品要区别对待。软件、专用信息、经过研究加工过的信息,必须将其产品商品化。商品化的惟一出路是给出产品的边界,使其具有排它性、独有性。而对公众信息,不足以商品化的产品,要另起思路,不能勉强打包成品。目前成功的做法是,以公众信息为平台,提高点击率即赢得人气后,再以广告销售、网上产品销售为盈利点。第三,互联网经济决不是一个产业的“专利”,不是技术的副产品,更不是个别产业部门的特权。互联网将引发各行各业的变革,因为必须明确认识到,发展网络经济必须发挥传统产业的作用,只有当网络经济与传统产业相结合了,网络经济才找到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第四,虽然网络经济是一种创新经济,但决不能忽视自身的创新,而且网络经济的生命就在于不断创新。第五,作者还对新近发表的“第1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若干重要数据进行了解读,并藉此给出了若干政策建议。比如,加快农村与西部互联网络的发展,政策要倾斜;对.CN域名的开发战略要再认识;要加强对网络安全的关注,加强研究投入;提高对网络信息利用的深度;网络企业要以诚信取胜。

另外,作者对网络经济引发的对政治经济学重大理论问题的挑战,给予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诠释与回应。面对网络经济,传统的经济学方法显得力所不逮,应当与时俱进地吸收西方经济学与其它科学的方法;知识、信息商品的出现,是对传统商品理论的补充与拓展;同时,也引起了对传统使用价值的补充与拓展;网络经济的出现,并没有否定劳动价值论,种种挑战都未能动摇这一理论的真理性;智慧资本、知识资本作为一种资本的新“品种”,丰富了资本理论;由于网络经济的调整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新机制的形成,已经构成对传统增长理论与经济周期理论的挑战,所以必须发展原有理论;在分配理论上,网络经济的出现与发展,为分配的多元化创造了经济基础。

社会与经济网络范文3

然而,人们震惊地看到: 科学 家在短短的年代中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上给予了世界一个因特网络,给予了网络经济的运作平台,网络经济如此迅猛地在全球展开,然而经济学家却还没有来得及对其进行那怕是粗浅的研讨!这便是我们选择这一课题的意义与初衷。

全文共分一个前言与五部分 内容 ,前言是对本研究成果的一些约定与说明;第一部分“世纪之交:互联网引致网络经济”;第二部分“石破天惊:互联网的革命性昭示”;第三部分“互联共享:认识网络经济新本质”;第四部分“论道经邦:点解网络经济面临的难题与对应措施”;第五部分“传承经典:网络经济对传统经济 理论 挑战探微”。

网络经济之所以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其根源在于国际互联网的革命性意义,那么它究竟给予我们何等昭示?第一,互联网络显示了前所未有的特征,它创造了一个新世界,一个虚拟而又真实的世界,一个崭新的统一的网络国际社会,大体可以从以下9个方面理解网络的神奇:无差别化,数字化,互联实时化,人本化或智本化,资源共享化,虚拟化,高速化,全球一体化,综合化。第二,基于这样的特征,它最终将成为带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新引擎,它曾经创造了这样的奇迹,而今经历了重新融合后的网络经济正在创造新的奇迹。第三,人类经济发展史上,国际互联网络及其网络经济,之所以说是 工业 革命以来最为重要的产业革命事件,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来透视它震撼全球的影响力:一是它的影响广度,它几乎布线于全世界各个角落;二是它的影响深度,它在微观上改变着人类行为各个方面,在宏观上改变着现行社会体制、结构乃至整个社会生活;三是它的影响速度;四是它的影响长久度。第四,基于当代计算机、光缆通讯技术之上的网络经济,是工业革命以来最为伟大的产业革命,它事实上已经构成第三次产业的科技基础。几乎可以说,正是网络经济的出现与形成,使得自上个世纪初叶出现的三次产业分化真正完成。可以预料,扎根于新技术基础之上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将前程似锦。第五,互联网产生的信息服务社会。如果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资本社会,那么互联网产生的则是信息服务社会,或者说是信息社会。

正是互联网产生的上述革命性意义,它给予了互联 网络 下的新 经济 获得新的本质,或者说发生着本质性嬗变。第一,一种崭新的网络 企业 诞生。所谓网络企业,是互联于因特网络中的各类企业,是由于网络经济拉动起来的企业系统。在网络经济中的企业,已经可以完全实现:“无论你在天涯海角,企业在你掌控之中”。第二,以网络企业为基础迅速形成网络经济,网络经济由于互联网的特征而有力地成为世界经济 发展 的新引擎、新革命。大量网络企业的诞生,大量网上经济活动的涌现,从而形成了一种史无前例的“网络经济”现象。所谓网络经济,是指建立在由 现代 通讯网络、 电子 计算 机网络所形成的信息网络基础之上的一切经济活动,即基于互联网基础上发生的经济行为以及网络的上游、下游经济活动。第三,比之传统经济,网络经济具有如下新的本质:它是人本经济,它是和谐经济,它是可持续经济,它是低成本经济,它是互惠经济,它是一体化经济。第四,在这个新兴的经济体系中,智慧资本、知识资本最终获得了自己的 历史 地位。因为,知识经济 时代 价值的增值因素、倍增因素的重点在于智慧劳动。第五,在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平台上,体现不出人们的 社会 差别(阶层、民族、区域、地位、性别、身份、年龄等等),它甚至跨越了时空界限,将劳动者之间的差别简化为人们能力的差别,简化为人们利用自己的知识在这个平台上创造价值、服务企业的差别。这便为劳动者平等地、自主地展示能力提供了无拘无束的时空,就是说,劳动者迈向自主劳动的路途坦荡。第六,网络经济的发展,将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次上打造出新的经济机制,而且最终会形成一整套与新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新机制系统。

基于以上对互联网及其引致的网络经济的探讨,我们对网络经济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但是, 目前 网络经济发展面临的难题很多,处境也是十分困难的。本 研究 论文中,作者对其中最为紧要的几个 问题 发表了自己的应对策略或者政策建议。第一,作者告诫,网络经济发展到今天,如果想减少市场的盲目性带来的损失,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必需也必须介入了。必须制定给网络经济基础产业中的每一块均衡发展的政策,也就是说,政府应该通过政策来调节网络经济丰厚利润与赶超利润的分配。第二,针对我国大批网络企业不能赢利的根源,作者强调,网络信息产品的商品化是关键,为此建议:对信息、网络产品要区别对待。软件、专用信息、经过研究加工过的信息,必须将其产品商品化。商品化的惟一出路是给出产品的边界,使其具有排它性、独有性。而对公众信息,不足以商品化的产品,要另起思路,不能勉强打包成品。目前成功的做法是,以公众信息为平台,提高点击率即赢得人气后,再以广告销售、网上产品销售为盈利点。第三,互联网经济决不是一个产业的“专利”,不是技术的副产品,更不是个别产业部门的特权。互联网将引发各行各业的变革,因为必须明确认识到,发展网络经济必须发挥传统产业的作用,只有当网络经济与传统产业相结合了,网络经济才找到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第四,虽然网络经济是一种创新经济,但决不能忽视自身的创新,而且网络经济的生命就在于不断创新。第五,作者还对新近发表的“第14次 中国 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若干重要数据进行了解读,并藉此给出了若干政策建议。比如,加快 农村 与西部互联网络的发展,政策要倾斜;对.CN域名的开发战略要再认识;要加强对网络安全的关注,加强研究投入;提高对网络信息利用的深度;网络企业要以诚信取胜。

另外,作者对网络经济引发的对 政治 经济学重大 理论 问题的挑战,给予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诠释与回应。面对网络经济,传统的经济学 方法 显得力所不逮,应当与时俱进地吸收西方经济学与其它 科学 的方法;知识、信息商品的出现,是对传统商品理论的补充与拓展;同时,也引起了对传统使用价值的补充与拓展;网络经济的出现,并没有否定劳动价值论,种种挑战都未能动摇这一理论的真理性;智慧资本、知识资本作为一种资本的新“品种”,丰富了资本理论;由于网络经济的调整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新机制的形成,已经构成对传统增长理论与经济周期理论的挑战,所以必须发展原有理论;在分配理论上,网络经济的出现与发展,为分配的多元化创造了经济基础。

社会与经济网络范文4

关键词:网络经济;生产关系;传统产业

中图分类号:F06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一、网络经济的概念

随着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商务性的应用广泛开展,网络经济在学术界得到了普遍的关注,但是由于不同学者对“网络”和“经济”持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内涵的理解不尽相同,所以网络经济的概念尚未统一。其主要内容可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进行概括。

从宏观层面上看,网络经济是以互联网及网络技术作为生产工具,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使之形成一种新的经济形态。这种含义的网络经济,是从网络经济生产方式角度出发,将其发展过程分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网络基础应用、网络信息服务和网络商务性应用四个阶段,依此揭示了事物的发展过程和本质。

从中观层面上看,网络经济可以理解为与网络产业相关的产业经济。网络经济既包括了网络交易、虚拟企业、金融互联网、金融互联网等商务性活动,又包括软件的开发与制造、网络信息的生产、网络基础设施设备的生产、网络基础服务的提供等经济活动。网络经济依托的基础产业群是信息技术产业,即主要以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为核心,支持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的产业,因此,网络经济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产业为基础的全社会范围的产业集合。

从微观层面上看,网络经济是一个网络大市场或大型的虚拟市场,基于互联网平台,生产者与消费者分别提供服务和接受产品。企业利用互联网获得各种信息与资源,进行整合和加工,进而施行生产和管理等经济活动。网络经济也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快捷、低成本的交易场所,使得交易范围扩大、交易方式多样化。网络经济改变了消费者需求方式、行为方式、购物方式,进而引发了市场的变动。

以上关于网络经济三个层面内涵的理解是相互关联的,当整个社会生产方式发生改变时,网络产业及与其相关产业必将受到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到相关网络市场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因此,从宏观层面出发,着眼于网络经济影响下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研究,依此分析新的经济形态的运行特征,并且揭示经济运行规律。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网络经济是指以互联网及网络技术作为劳动工具,以知识、信息作为劳动对象,通过对生产力的革新,进而促进生产关系的改变,使得社会生产方式发生广泛而深刻变革的一种经济形态。

二、网络经济的特征

(一)虚拟性。网络经济具有虚拟性是指这种经济形态存在于网络的虚拟空间,它的生产方式和交易方式是有别于传统经济活动的,人类可以在网络世界中进行生产和交换,但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网络经济已经逐渐影响到传统产业,使得网络经济与传统产业能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例如“电子商务”和“金融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生产活动更多的是利用网络平台对信息进行创造和加工,或者将传统经济的交易转移到网络虚拟空间中,使得网络经济和传统经济相互促进和发展。

(二)信息化。信息成为网络经济的一个重要劳动对象,信息服务和网络产品已经成为网络经济中的主要商品,但它们是不具备物质载体的,在生产过程中具有高度的共享性,当生产第一份原始信息产品时,需要投入大量的生产成本,但是以后的生产过程可以通过拷贝来完成,并且产品可以实现无限量拷贝,其拷贝过程投入的劳动和其他成本可以忽略不计,也就是说生产的边际成本为零。

(三)全球性。从互联网的诞生至今,网络已经覆盖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其迅速发展使得地球的距离缩小了,同时也使得国际间的交流变得更有效率。网络经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得到广泛的应用,更多的体现在国际贸易、跨国生产、跨国金融、跨国交流的效率大大提高了。网络经济的全球性效应还体现在可以促进技术的学习与创新,新兴技术能在世界范围能得到迅速的传播与推广,并且能够打破传统经济中的区域界限,为传统产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

(四)直接性。网络经济的出现受到了人们的接受与追捧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它缩短了经济贸易中的中间交易流程,极大程度的降低了交易费用,并且催生了一批专门的服务性企业,使得消费者成为最终受益者,例如通过网络直销可以免去与中间商的交易过程,生产厂商可以直接面对消费者进行个性化生产;企业可以通过服务外包的形式实现组织结构的扁平化,这样更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管理效力。

三、网络经济的发展趋势

无论从哪个层面上来考察网络经济,其互联网的产生都是具有创造性的且独立于其他个体,但发展却离不开与其相关的产业的支持。网络经济产生的目的是为其他产业提供更快捷、范围更广、信息量更大的服务,其高渗透性已经影响到经济、文化、思想、教育等各个领域,所以,网络经济对社会生产方式的影响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但当网络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之时,一些新鲜实物的产生也对传统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网络经济打破了传统经济的区域界限、缩短了交易流程、降低了交易成本,相对于传统企业的高额交易费用等问题,如传统百货在经营中就需要面对高额的刷卡费用、房租水电费用以及顾客群的流失等,网络经济具有极大的优势。当传统产业面临如此严峻的挑战的时候,我们应该思考网络经济影响下,传统产业生产方式的新特点和新态势,理性认识网络经济对传统产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回归网络经济产生的根本目的,进而找到网络经济与传统产业能够更好结合的途径,这将是网络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乌家培.网络经济及其对经济理论的影响[J].学术研究,2000(01):5-11. 

社会与经济网络范文5

【关键词】 网络经济;集体备课;外部性;边际效益

一、网络集体备课是网络经济渗透的必然结果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了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网络经济则以其极高的渗透性在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显露出巨大的影响力。教育领域面临着网络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在进行着信息化、网络化的变革和发展。作为教育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集体备课也逐渐地向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方向迈进,于是网络集体备课便应运而生。网络集体备课借助网络的开放性和自由性,已经取得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可以帮助教师通过网络信息对教学环节进行优化,对教学内容进行更广泛的信息搜集、取舍、编辑及加工,形成电子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共享和交流教学信息和资源等。网络论坛集体备课、博客集体备课、基于wiki集体备课等网络集体备课模式的纷纷出现,激活了广大教师的备课思路,拓宽了备课信息交流的渠道。学生、家长和其他关心教育的人士也可以通过网络加入其中,这些对网络集体备课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二、网络经济赋予网络集体备课的时空优势

1.网络集体备课突破了备课的区域限制。网络集体备课能够实现同一学科课程的备课信息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的交流、共享及互补,能够实现某一区域内非教师的集体备课参与者对备课提出建议、反馈信息的渠道和平台。它能够最大化地利用网络跨区域联系的特性,将与备课相关的教学信息、知识、意见及建议等进行提炼、加工和汇总,最后将优化整合后的备课信息和资源进行共享,进一步地打破了传统集体备课模式下固定地点备课的空间局限性。

2.网络集体备课突破了备课的时间约束。传统的集体备课模式需要在计划时间点进行,如果有备课成员不能按计划参加就无法真正的“集体备课”。网络集体备课则可以打破这样的束缚,不但使任何人在任何适合的时间能够参与到集体备课中,还实现了集体备课信息在网络中传递的实时性和及时性。备课时间的灵活性及信息传递的瞬时性,为不同地域不同学校之间建立立体式的备课网络提供了跨时间协同备课的可能性,能够最大化地满足集体备课参与者的需求,并极高地提升备课的效率和效益。

3.网络集体备课突破了备课参与者的身份局限。传统集体备课的参与者主要包括备课组的教师,但网络集体备课打破教师作为备课主体的规则,对教师之外的学生、家长以及其他关心教学的人士都敞开大门,他们都可以通过网络来参与备课,对备课提出自己的要求、看法和意见。学生的参与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家长的参与起到了学校家庭联合教育的作用,其他人士的参与起到了对教育的督促和监督作用。这无疑加大了网络集体备课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激励并推动着网络集体备课向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和完善。这既是有效提升集体备课质量和效果的保证,也是网络集体备课社会效益的体现之一。

三、网络经济赋予网络集体备课的效益优势

1.网络集体备课具有明显的边际性。随着集体备课参与规模的扩大,备课的参与成本会逐渐减少,相应的备课效益将会逐渐的得到提升。每一个新加入到网络集体备课中的人,不但能够通过网络及时获得有效的信息和知识来降低自身的参与成本,将个人效用发挥到最大,还可以将个人效用产生的积极因素反馈给网络以促进网络的进化。网络集体备课的边际性与网络经济的边际性相同,都是存在着边际成本递减而边际效益递增的特性,这也是网络集体备课得到广泛研究和推广的原因。

2.网络集体备课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性。网络集体备课的边际性对于备课网络内部是一种经济效益的体现,它的正外部性就在于它对社会效益的提升作用。它允许社会的参与和监督,允许公众的批评和评论。网络集体备课能够积极接受社会的需求信号,将这种需求转化到内部并生成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知识,又促进了知识向社会生产力的转化,不但推动了教育进步,对社会的发展也给予了极大的贡献,即网络集体备课对社会效益的正外部性。

3.网络集体备课具有明显的可持续性。网络集体备课的信息和知识是网络上的无形资源,因其在网络上的共享性和零消耗性而一直存在,任何网络集体备课的参与者都可以各取所需地在其基础上进行加工和创新。创新的备课知识又在网络中不断积累和发展,实现了备课知识的螺旋式进化和成长,促进了备课创新。

参考文献

社会与经济网络范文6

【关键词】网络时代 网络民意 政府管理 组织创新

按照唯物史观的思维,社会的进步会产生副作用。当今社会的进步在科学技术方面表现得十分明显,尤其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出现,在对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对社会发展的特定领域构成了一定冲击。网络民意的存在加大了政府管理的难度,如何在政府与网络受众之间构建良好的信息传递渠道,最大限度地降低政府危机、满足网络公众的心理诉求,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政府管理需要思考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才有可能真正发挥其社会管理的综合优势。

网络时代政府管理环境的变迁

网络经济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经济形态。在信息化社会中,网络化和经济全球化相得益彰,在两者的相互交织中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此外,在网络经济时代,电子商务、电子政务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它们不但对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传统产业的进步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也对社会管理领域中的政府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①。由于网络经济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经济形态,因此,在当前的政府管理中,除了要与传统的社会发展模式寻求契合的机会外,还应该以网络经济为背景,充分听取和借鉴网络民意,深入发掘网络经济的价值,促进社会财富与利润的增长。

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同时存在。在网络技术的作用下,虚拟社会得以最终形成,与现实社会共同维系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这不但扩大了人类社会实践的活动范围,还使得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得到了扩展。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已不再全部适用。想要全面的应对来自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的社会公众的信息诉求,对政府管理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并且网络世界中的公众诉求变得越来越强烈、越来越直接,政府只有直接、坦诚地面对网络民意,才能使其工作更加全面、更具针对性。

网络政治是现实世界中民主政治的重要体现。网络政治指的是在网络世界中反映出来的、实际客观存在的、与社会政治生活密切相关的政治现象,这些现象涉及到政治权力的分配、政治管理的创新、政治参与的实现等多个方面。在网络民意“愈演愈烈”的当今时代,网络政治正成为人类社会民主政治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重要表现②。一方面,网络世界中社会公众可直接参与政治,能够即时地与政府进行双向互动,弥补了现实世界中民主政治的缺陷与不足。另一方面,在网络信息传播“多元化”形态下,一些非理性的政治参与在网络政治空间中也普遍存在,这为滋生网络民粹主义提供了土壤,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网络民意下的政府危机

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考验。对政府管理而言,其公共服务涉及到向社会公众提供必要的公共设施建设,通过发展科、教、文、卫等事业,最大限度地在社会就业、社会保障和经济发展模式之间寻求平衡,等等。但是,一段时间以来,我国政府在注重政府经济职能的同时,对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的落实方面显得滞后,这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和物质文明的进步程度是不相匹配的。在网络经济条件下,网络民意第一时间关注到了这一敏感的也是关键的社会发展问题,如何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充分化解社会矛盾,简化社会冲突,就成为时下政府管理的重中之重③。事实上,经过多年的积淀,在社会发展中出现了日益扩大的公共服务需求,但是与此相对立的却是公共服务供给的严重不足,这种不均衡性,也暴露了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不足。

对政府民意吸纳能力的考验。民意吸纳能力是政府管理中的一项重要能力,指的是政府通过参照社会公众的意志、需求与正确建议,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能力。在网络时代,对政府而言,对民意的吸纳除了要以现实世界为依托,广泛地听取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声音外,还应该将政府的“视听系统”部分向网络空间转移。回顾近几年极具影响力的一些社会事件就会发现,这些事件经过网络舆论被放大后,引起了政府权力部门的重视,最终使深藏于民间的社会矛盾得以解决。可见,网络民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④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网络舆论有些时候并没有得到政府部门的关注,甚至得到的结果是冷处理或置之不理,这一方面会打消网络公众的积极性和发展社会的主体性,另外还会激化社会矛盾。

对政府社会控制能力的考验。近年来,网络民意的兴起,使得原本隐藏在社会发展领域的一些关键问题被激化后以网络舆论的形态冲击政府与社会公众,同时,这种“冲击”甚至是无征兆、无上限的,对政府的社会控制能力是一种严峻的挑战。而所谓的政府社会控制能力,指的是政府能够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治安、打击违法犯罪、处理公共突发事件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尤其是在网络模式下,新旧社会矛盾有可能同时出现,加之网络能够极大地释放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迫使政府必须通过网络关注社会问题,使政府的舆论压力越来越大。

对政府社会协调能力的考验。在网络时代,网络民意的兴起不但使社会公众多元化的利益诉求得到了充分平等的表达,而且在网络这种特殊的传播介质中,网络民意最终呈现出连续性、广泛性的特征。在网络民意的影响下,政府管理必须改变以往的对社会公众利益诉求的简单判别,而是需要对任何一种利益诉求都要进行平等的、及时的处理。

网络民意视角下政府的组织创新路径

政府组织智能化。政府组织的智能化是政府管理模式的主要创新途径之一,它指的是通过对知识的共享(基于互联网的),实现管理活动的网络化。在这一过程中,传统意义上的管理者已经完成了向智能劳动者的转变。同时,通过知识联网,将政府组织中的知识(或者资源)整合在一起,由此形成了一个密集而有序的知识网络,在这一网络中,隐式知识和显式知识会同时呈现在社会公众和网络公众面前。这样一来,虚拟政府便变成了一个协同作战的团队,政府组织的“智能”性得到集中体现,政府组织和社会公众都参与到了社会管理之中,共同承担起了政府管理和社会服务的任务。

政府组织程序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政府管理工作涉及的范畴越来越广泛,需要接收和处理的信息量也前所未有地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借助网络化的手段和方法,使政府组织按照程序化的模式进行工作,才能实现高效率的工作。为此,需要对常规性、连续性的工作编制相应的程序,使其按照既定的流程进行,减少不确定性;而对于那些非程序性工作,则需要依靠政府人员与广大专家的智慧创见来解决。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在网络民意逐渐成为社会民意的常规组成部分的情况下,政府管理程序化的组织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工作的效率,其中,无论是针对网络民意的办公效率还是决策效率,都会在政府的信息置换过程中实现稳步的提升。此外,这种新型政府组织模式还引起能够以更快捷、更经济的方式进行,简化政府工作程序,减少政府管理的内部消耗。

政府组织网络化。在传统的政府组织模式中,金字塔型的科层组织是最为常用的。这种组织的主要特点是利于集中控制,决策指令的下达和执行效率较高。但是在网络民意的视角下,这种传统的信息传递模式的弊端已经充分暴露出来,不但与网络时代的要求大相径庭,还会因为科层组织的存在,经常导致政府管理效果的滞后,使政府管理系统的表现更加迟钝。因此,在网络社会中,金字塔型的政府组织模式应该向着网络混合型组织演化,这样一来,不但能够促进不同子系统之间的沟通,还能直接促进政府之间的业务交流,促进政府组织的网络化发展。

政府组织虚拟化。互联网络的存在和普及使得政府管理的组织模式要向着柔性化和虚拟化的方向转变。这是因为,在网络时代,政府组织只有将自身置身于社会公众的活动领域之中(社会公众已经在网络时代同时置身于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政府管理的成本,提高政府管理的效率,同时,还能够有效地对政府管理的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从这个角度讲,政府组织的虚拟化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不同的政府部门只有依照自身的管理内容和行政职责,在网络世界中以一个有机体的形式存在,才能形成虚拟的社会服务和管理能力。

【作者单位:南阳理工学院政治理论教学部】

【注释】

①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90~91页。

②杜鹃:“网络时代我国政府管理问题探析”,《经济师》,2009年第12期,第220~221页。

③朱丽峰:“论网络民意对政府管理的影响和挑战”,《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第77~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