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教学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社会体育教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社会体育教学

社会体育教学范文1

体育,作为一项全民参与、全球参与的活动,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养成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将是未来体育运动发展的目标。一是体育发展国际化。随着奥运会的发展,体育运动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标志之一,同时各国间的体育合作、综合开发等项目纷纷落地,也加剧了体育全球化的进程。二是体育发展社会化。体育运动,人人参与,体育不是“竞技”的代名词。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体育运动中,通过运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体育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全社会将更加广泛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三是体育人才的复合化。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中,人们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不但需要精通体育专业的人才对人们进行引导,更需要大量掌握体育运动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对人们的体育运动进行策划,指导人们参与体育锻炼。

二、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体育教学不断完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终身体育思想进入到教学日程中,营造出良好的体育教学氛围。但由于受传统体育教育指导思想的影响,理论上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教学宗旨,而实际上仍以运动技术的教学为主线,未能真正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目标。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升学主义”思想根深蒂固。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我国教育从小学开始,始终追求的首要目标是升学,而素质教育的发展未能全面推动起来,这造成了“重智育,轻体育”的局面,使得体育课程处于尴尬的副科境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必须要转变思想和观念,从高校体育教育的目标出发,进一步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以素质教育为指引,以终身体育为主线,将“健康第一”思想、素质教育思想和“终身体育”思想结合起来,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扎实开展理论课程和实践相结合的工作。

(二)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培养锻炼习惯。

体育课程虽然一直贯穿着一个人的整个学校生活,陪伴着所有的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毕业,但是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迫于工作的紧张节奏和沉重压力,鲜有人坚持体育锻炼,从而没能真正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大多数高校体育课程都是按照同一个模式进行,即“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防止与纠正错误、巩固与提高”的模式,传统的注入式的体育教学使得学生被动的学习知识,在每周仅有的90分钟内进行简单的体育项目的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过于机械化,不利于学生掌握运动技能,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阻碍了积极性的培养,从而失去了体育锻炼的兴趣。

(三)体育教材不实用,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

综观高校体育教材,较大的篇幅多以技术动作描述为主,对学生学习进度,学习要求,运动处方、运动损伤处理及学生心理健康等方面较少介绍,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体育运动技能。在教学内容上多以篮球、排球、足球为主的三大球类项目,而健身性、时尚性较强的健美操、瑜伽、武术、游泳、网球、跆拳道等项目,虽然不少高校也开设了相应的课程,但由于缺乏必要的运动设施和师资匮乏,学生选课往往会出现部分项目人满为患,而部分项目无人选择的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培养学生积极性增加了难度。

(四)单一的评价标准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长久以来,我国教育都是以成绩作为评价教学水平的几乎唯一的评价方法,考试成绩说明一切。而体育课程的考试,主要以运动能力的高低、运动技术的优劣作为考评依据,以统一的标准衡量所有的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造成学生在体育课堂上一心以通过考试为学习目标,部分学生甚至对体育学习形成心理负担,体验不到体育锻炼带来的乐趣,更无法对自身的其它非考核项目的体育优势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从而亦谈不上个性发展,体育教学也就偏离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方向,失去了体育教学的真实意义。

(五)高校体育设施和场馆条件不足。

体育设施和场馆是保障体育教学能顺利开展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不少高校的体育设施无法满足体育运动的需要,有的高校体育设施设备老化严重,更新不及时,甚至还存在着安全隐患;随着高校多年来的扩招,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而各高校的体育设施和运动场馆的建设速度远远跟不上学生人数剧增的步伐,这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及校园体育运动的开展。

(六)课外体育活动开展不够。

体育锻炼,不应该仅局限在每周一次(90分钟)的体育课上,课外体育活动也是大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终身体育”教育思想的一个方面。但正是由于这是发生在课堂之外的原因,学生仅凭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体育运动,没有统一的组织和管理,缺少教师的指导,活动中容易形成惰性以至最终放弃;另一方面,当今的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更愿意把课余时间花在提高个人就业技能上,从而忽视了课外体育锻炼。

三、对策分析

(一)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终身化。

体育教学的目标,绝不是为了通过某一项技能的考试,更不是为了在某一个体育项目上得冠军拿金牌,而是以培养锻炼习惯为方向,以树立“终身体育”思想为最终目标。面对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的新要求,新时代的人才除了具有聪颖的智慧,更要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身心,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以终身体育锻炼取代传统的课堂体育教学观念,引导学生养成积极锻炼的好习惯,并终身坚持这一习惯,为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做好准备。

(二)实现体育教学方法人性化。

高校的体育教学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突破单一的“讲解—示范—练习—考核”模式,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为首要考虑方面,用利于学生学习的方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有效的宣传手段,了解学生的身心需求,在课堂内、外,全方位地为学生进行传授、指导,使学生把“要我锻炼”转变成“我要锻炼”的思想意识,从而真正达到体育教学的目标。

(三)实现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

除了基础课,体育课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根据授课对象的兴趣爱好等实际情况而定,应多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难度较低的体育项目,把课程内容安排得更丰富多样,把娱乐性和健身性有机的结合起来。健身性项目如羽毛球、乒乓球、跆拳道、健美操、瑜伽、体育舞蹈等,难度小,易掌握,课堂气氛较活跃,健身、乐心的效果好,同时能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而大受欢迎。这一类课程应该坚持长期开展,教师也要不断完善自身技能,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及教学能力,才能胜任各项体育项目的教学工作。

(四)实现体育教学评价多元化。

对于学生体育成绩的评价,不能仅仅以体育基础项目的掌握程度和技能性为依据,要建立一个合理的、科学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对于一些不可量化的内容,如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合作精神、健康行为、进步幅度等,也应纳入评价的范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视学生的具体表现而给出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消除学生的负担心理,不再害怕体育考试,使学生在愉悦宽松的体育课程中不仅能锻炼身体,更能体验体育课带来的乐趣。

(五)实现体育设施建设投入有效化。

为适应新的体育教学模式带来的挑战,增开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高校的体育设施和场馆的建设必须要跟上步伐。有条件的要充分利用,不让体育设施成为荒废的摆设;条件不充分的要尽快加以改进;没有条件的要创造条件。学校领导和体育部门领导要大力支持学校的体育设施建设,带头推动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营造浓厚的体育锻炼氛围,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加强身体素质的锻炼。

(六)实现体育课外活动组织化

高校的课外体育活动,应有统一的组织和管理,由学生在活动和竞赛中担任组织、服务、裁判等不同的角色,不仅能使课外活动有效地开展,也增加了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锻炼的机会,有利于培养体育骨干,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培养服务精神。每一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无论成败,都应有一定的收获。汲取成功的经验,期许朝着更高的标准发展;改进活动中出现的不足,避免在以后的活动中再次出现失误。这样才能促使高校课外体育活动越办越精彩,学生才会越来越热爱体育运动。

四、结语

社会体育教学范文2

现代社会体育教学的核心思想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体现“以人文本”的教学理念。通过健康的、开放的、生动的体育形式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全能型复合人才,提高学生在社会参与中的积极性、健康性,提高我国大众的综合素质。一方面,这一核心思想突出了“以人为本”的观念,强调人的培养、人的兴趣、人的积极性等,形成了体育社会教学以个人需求、个人发展为根本的教学价值观念。另一方面,这一核心思想突出了体育教学的健康性、开放性、生动性等,抛弃了体育教学的被动性、强迫性、适应性、服从性,提倡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发挥,突出了人在体育活动和当代社会活动中的健康发展。

2现代社会体育教学价值观的内容

2.1“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体育教学的价值观

首先,现代社会体育教学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本位价值教育。第一,人本位价值观重视教育中人的发展问题,体育教学的核心就是为了学生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第二,人本位价值观强调学生潜能的激发和挖掘。通过健康体育、快乐体育等形式激发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运动能力,构建学生的终身体育运动蓝图。第三,人本位价值观强调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尊重、重视和认同。通过尊重发扬体育教学中的民主精神,倡导学生个性的发展、发扬。通过重视确立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发扬自由、平等的人权主义价值观。通过认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树立学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信心,促进学生现代社会体育教学价值观的形成。

2.2“多元化发展”下的现代社会体育教学价值观

现代社会体育教学价值观保留了体育教学生物功能的发挥,客观的看待体育教学的生物改造价值。同时,又能理智地看待这些价值观的片面性与完善需求,积极地发挥体育教学的精神生产价值、心理促进价值、社会适应价值、文化消费价值等,使体育教学的价值观不断的丰富。强调体育教学的开放性、动态性,弘扬了当代体育教学的正能量,并将体育教学、体育运动的积极意义发挥到最大,促进全民运动、全民健康的发展,提高现代社会素质教育的成就。

2.3“健康第一”在现代社会体育教学价值观中的发挥

“健康第一”是现代社会体育教学价值关中最直接、最简单的要求,却是最实在的价值观体现。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肥胖等健康问题一直困扰着大众人群。在身体检查过程中,现代学生的心肺功能普遍不如以前,人类的健康问题令社会堪忧。加之现代科技发达、生活优越,造就了现代部分学生的懒惰情怀。缺少运动、无运动意识、懒惰等不断地蚕食着现代学生的身心健康,如一些学生迷恋网络,吃饭睡觉都难以保证,更不会主动地参与体育运动。在此情况下,现代体育教学对提高学生健康有积极的意义,充分发挥了体育教学中的“健康第一”价值,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2.4现代社会体育教学价值观中的育人价值

现代社会体育教学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人潜能的发挥,强调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主观能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强调人的自由、自主、价值等。这些价值观的实现需要体育教学的不断改革、不断创新。首先,以“健康第一”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学生体育锻炼的健康意识,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其次,不断地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发扬体育教学的多样化,发挥体育教学的健身、健美、娱乐等多方面价值。例如,将舞蹈形式引入体育教学,增强体育教学的美感和娱乐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再次,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一方面合理安排体育训练、体育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另一方面,注重体育教学场地的选择,以多媒体、舞蹈教室等不同教学场地的变换,提高体育教学的新颖性、灵活性,促进体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总之,积极、充分地发挥体育教学的育人价值,才能全面地发扬现代社会体育教学的价值观,并使之更好地得到实现。

3现代社会体育教学价值观对学生的影响

现代社会体育教学价值观使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对体育教学有了更新的认识。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的过程中,学生的自我运动要求日益提升,在快乐体育、轻松运动中不断地开发现代体育教学的价值观,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运动、终身运动情操,提高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现代化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4结语

社会体育教学范文3

在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社会适应是一个难题,难就难在我们依然困惑:体育可以为学生的哪些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做出贡献?体育教学如何与社会适应促进相结合?本论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以期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关键词】

体育教学;社会适应能力;体育与健康;压力疾病改善

1.问题的提出

随着生活节奏快而带来的紧张压力,越来越多的人患有心理疾病。虽然在医学范围内人类常见的许多疾病得到了有效地预防和根治,但是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造成的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人们逐渐认识到,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发展方面都保持完卫生组织估计,我国精神疾病负担到2020年将上升到疾病总负担的四分之一。目前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向体育学科提出了“促进学生社会适应”的要求,但是在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社会适应是一个难题,难就难在我们依然困惑:体育可以为学生的哪些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做出贡献?体育教学如何与社会适应促进相结合?大学生作为当代社会的后备人才,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其未来人生的发展。当代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参差不齐,状况不容乐观。探讨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依据社会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要求,探索在体育教学中加强社会适应能力的关注的策略,对学生的“后毕业”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系统研究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与社会适应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寻求更好的途径来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社会适应能力的概述

所谓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包括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辨别区分事物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应变能力、抗挫折能力、理解能力和独立处理事务等方面的能力。人能否适应社会是决定事业成功的关键,社会适应能力主要表现在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要求具有积极的社会责任感。社会适应关注的是,有助于了解个人参与体育与健康的活动,培养关爱他人、社会健康问题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3.在体育教学中加强社会适应能力的关注的方法

首先,在教学中体育教师应给足够的时间安排学生做一些体育游戏,特别是团队类的游戏以增加其趣味性,能极大地满足学生好奇、追求新异刺激的心理特点。使学生沉浸在欢乐中,在情趣盎然中得到锻炼,个性发展得以充分实现。同时在体育游戏分组的方法里面体育教师也应该选择一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合作性分组和友伴型分组,友伴型分组可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当中感觉到朋友与团队的关心与支持,可以一定程度的促进同学间的感情与团结协作的能力。是在教学研究领域一种非常有效地的学习方法。其次,责任心是个体适应社会所必需具备的品质,也是获得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前提。个体要对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且尽最大努力完成角色任务。因此在体育教学中的集体运动,使参与其中的个体承担一定的角色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从而为学生责任心的培养创造了前提条件。体育课对学生发展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做中学”的独特培养方式,而不是简单的一种说教,它让学生在在活动中发现、认识自己的问题并通过活动予以改进,最终给学生留下深刻影响,提高教育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应充分挖掘体育教学活动的教育价值。最后,户外素质拓展训练作为近些年才如火如荼开展的一种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是一项挑战自己、激发潜能的训练项目,拓展训练强调的是一种体验,是一种由内至外的自我教育。主要表现在磨砺人的坚毅品质,激发人的潜在能力,创造性地发挥团队协作团结的能力。这是一种全新的值得推崇的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方法,它在训练过程中利用自然环境或者人为设置的各种环境为场地,主要包括一些器械训练项目、场地训练项目、野外训练项目、高空训练项目、攀岩训练项目极限挑战训练项目,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活动可以更好的磨练意志、完善自我、提高青少年环境的适应能力,磨练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能增进他们对集体的参与意识与责任心。以及恶裂环境中的耐受能力和生存能力以及提高他们置身于战场复杂环境中的心理稳定性。通过拓展训练,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同学间感情,改善人际关系,学会关心,更为融洽地与群体合作,提高企业团队精神。

作者:王金璐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吕新.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6,16(2):10-11.

[2]肖丽琴.体育运动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J].体育学刊,2007,14(2):79-82.

[3]郑姚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论体育教学与学生社会化[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3(4):111-113.

[4]宣凤霞.论学校体育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J].浙江体育科学,2004,26(3):81-83.

[5]苑学芹.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育[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3):51-53.

[6]林小燕.利用课堂社会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J].中国学校体育,2002(6):61-62.

社会体育教学范文4

关键词:体育产业化;社会体育;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提高,体育运动不再是竞技体育的独舞台,社会体育产业化发展的脚步加快。学生群体是广大群众的基石,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党的指出,为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制定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战略部署。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作为教育事业的一部分,以适合社会体育产业发展进行体育教育改革,对实现体育教学的科学发展,加强体育教学与社会现代化发展紧密联系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对贯彻党的教育战略部署,为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有着重要现实意义。那么,如何对高校体育教学进行良性改革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成为了体育教育事业发展丞待解决的问题。

1.社会体育产业化发展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

社会体育产业化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满足人们增长的体育休闲需求的产物。社会体育项目从兴起到走进高校体育教学课堂,高校体育教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体育竞技训练和传统的教学内容,更多地倾向于注重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以及素质教育。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对能力全面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在不断深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据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对全国学生的体质健康进行过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可以看出,与2010年相比,高校学生的体质与健康状况整体上是呈现上升趋势的,高校学生的身体形态发育水平都有所改善。但是这些数据并不能让我们乐观,高校学生的视力低下、心理健康等问题仍未得到明显改善,同时,在社会体育产业化发展的潜移默化下,高校体育教学在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意识和修养方面还比较薄弱,因而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笔者认为,在改革过程中主要还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1教育理念相对滞后

目前,高校体育教育改革虽然逐步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但现行的改革方案并没有从实质上改善教学,因为现行的改革更多的只是把改革落实于形式,教育理念相对滞后。1.1.1学生在体育教育的认识上具有片面性。由于学生受传统体育教育思想颇深,其对于体育教学的认识是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认为体育课程仅仅是一门学校的必修课程,认为体育课程的学习旨在强生健体以便于有充足的精力投入到文化课学习。一直以来,相比于其他专业课程,高校学生在认知和行动上缺乏对体育课程的认同,对体育课程与实际生活的关系认识不清楚,使高校体育教学失去了教育和实践意义。1.1.2教师在学生体育理念的培养上具有片面性。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当前大多数高校教师更多地注重教学目标的完成,片面追求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忽视了对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培养和心理健康的教育,从而使得大部分学生在离开学校后就放弃了自我体育锻炼,在脱离了学校体育锻炼环境的情况下,体育锻炼的意识逐渐淡化,“终生体育”的教育理念也无法落地生花。同时,在社会体育产业化发展的大背景下,社会体育项目的多样性和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使得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个性化需求各有不同,因而教师难以满足这种个性需求,让学生从体育教育教学中无法得到人文关怀,这对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对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所需求的是不协调的,“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仍未根植于学生心中。

1.2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缺陷

何为教学模式?所谓教学模式就是指教师在特定教学理念下进行的教学行为的总称,其中包括了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要素。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教育理念相对滞后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导致体育教学模式上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2.1教学方式单一。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学方式单一是一种常态化,大部分以老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的形式进行,这样的教学方法已无法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呈现一定的不科学性,因此,学生在学习体育项目时难以学到真正有效的内容,课堂效果欠佳。1.2.2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高校在设置体育课程时往往是以教师的专长以及考试大纲的要求为依据,忽略了学生的个性需求和兴趣爱好,导致学生失去了参与体育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也是导致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率无法稳步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教学内容多为技能训练知识和课程理论知识,体育文化和体育健康观念的灌输还相对缺乏,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体育健康运动习惯的培养。1.2.3课外教学版块缺失。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创新不足的表现之一就是课外教学活动的缺失。众所周知,社会体育产业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整个社会群体对闲暇活动的重视和对个性化活动的需求增长而形成的,虽然目前大部分高校已将一部分社会体育项目纳入体育教学中,但是高校体育教学仍然停留在课堂教学的模式上,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缺乏创新。

1.3高校体育教学条件有待改善

高校体育教学条件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着体育教学改革的成败。高校体育教学条件主要分为硬件条件和软条件,所谓硬件条件就是指体育教学中需要用到的器材设备、场地建设、以及体育项目资金等,软条件则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师资力量。当前大部分的高校体育改革中出现了教学条件不充分的现象。1.3.1在“硬实力”方面,受到体育场地建设资金不足、器材设备陈旧储备不足等硬件设施的制约,这从社会体育产业化发展的角度来看,体育场地建设的停滞不前不仅仅无法满足学生对体育休闲的需求,也无法给高校体育事业带来一定的经济价值。1.3.2在“软实力”方面,雄厚的师资力量是助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走向成功的一只看不见的手,从目前高校体育师资力量来看,高校体育教学的师资力量存在不均衡的情况,师资水平普遍偏低。由此可知,这些“看的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都是影响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

2.社会体育产业化发展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路径探析及对策建议

在上文中,笔者从社会体育产业化发展的视角出发,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仍存在教育理念滞后、体育教学模式创新不足和体育教学条件不充分的问题。因此,笔者针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意识,立足于让学生全面融入到教育教学中

随着社会体育产业化的发展,社会需要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对大学生“终生体育”思想意识的缺失,必须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立足于让学生全面融入到教育教学中。2.1.1增强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认同感。对于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在教学主体对象上发力,尤其是对学生这一教学主体对象意识形态的形成。那么如何转变学生对体育课程认知,让学生前面融入到教育教学中呢?要融入教学计划,在日常教学中恰当渗透体育精神与体育文化,增设一些和人文知识有关的理论课程。要融入教学设计,体育教师在教授每一个运动项目时,要将与之相关的体育理念、体育历史、体育文化作为授课内容,巧妙地融入教学中。2.1.2转变教师对体育教学改革的认知。教师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取向的关键,单纯的身体素质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人才的需要,必须切实提升教师德育意识,把德育意识培养纳入到教师日常培训体系,为体育教师量身设计培训课程,并且要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鼓励教师学习体育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转变教师对体育教学改革的认知,将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和体育精神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共同融入到教学中。同时,我们正处于信息化时代,新媒体的崛起为拉近师生关系搭建了交流和沟通桥梁。比如,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微信等聊天软件,建立班级微信群,及时有效地了解到学生的动态和需求,增进师生情感,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人文关怀,极大地有利于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的培养。

2.2完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提升体育教学模式创新力

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是体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一环,现如今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出现教学模式不完善的情况,主要一个因素是改革的创新力不足,为提升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创新力度,我们应当:2.2.1丰富课堂教学方式。老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激发学社对体育锻炼的热忱,并且在互联网发展的热潮中,学生对新生事物的敏感度也越来越强。从而,我们在课程设计中要丰富教学形式,在体育教学中引入情景模拟、角色体验、团队竞争等新式教学方法。同时,我们可以借助网络媒体平台,进行多媒体教学。由于教室是学校的公共实施,所以体育老师也可以利用教室教学。因此,体育教师可以利用教室中的多媒体进行理论教学内容的播放,以及播放激发学生兴趣点的体育教学相关视频,弥补教师口授教学上理论知识教授不足的缺陷。2.2.2合理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合理与否与学生“终生体育”体育理念的树立息息相关。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教“知识”,应多注重教“文化”、教“精神”、教“思想观”。因此,我们可以在教学内容上多增加一些熏陶学生体育锻炼情操的教学内容,让课程理论与思维意识能够齐头并进,使得体育教学内容更加合理化、人性化。同时,课堂内容设置也要从大学生的求知需求出发,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注重“术道结合”,深度拓展体育教学内容。2.2.3增强课内课外教学的联动效果。从教学大纲上既定的目标来看,高校体育教学基本注重于课堂教学,因此,拓展课外教学对促进学生课余闲暇时间去感受体育活动,从实践中学习体育知识,从生活中培养自身的体育素养和体育锻炼意识。比如多组织体育社团活动,丰富学生的室外课堂的形式,在社团活动中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从内心深处理解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再者,可以组织课外运动队,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到校外校内的比赛,从竞赛实践中融会贯通老师课堂上教授的理论技巧,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因此,增强课内外教学的联动效果对完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和提升教学模式的创新力度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2.3加强改善体育教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学条件的优与劣直接影响着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也影响着整个教学质量的高低,故而我们要注重改善高校体育教学设施条件、优化师资资源。2.3.1优质的高校体育教学设施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和深化教学改革的物质保障。大学体育课的开展首要条件便是体育设施,其主要就是实现体育课可以平稳有序展开地物质保障。新时期高校体育设施关键就是为了实现高校体育授课的进行、专业训团队的练习、课外体育活动的有效进行、还有多类体育运动竞赛的需要。由于在社会体育产业化的大背景下,学生对体育设备多样性的需要得到提升,高校需要关注探索体育设施地多作用性、科学性与安全性以及稳定性。2.3.2优化师资资源,提升学校师资力量。所谓师资力量,不仅包括教师过硬的教学业务水平,还包括教师的育德能力,以及拥有一定的思想高度。首先,过硬的业务水平是作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基本要求,由于高校教师队伍中在年龄上存在一定的差距,必须通过不断地学习培训,使得教教育教学水平均衡发展。其次,师资力量的提升离不开资源的优化配置,校方应为体育教师予以充足的财力、物力等资源支持,鼓励体育教师积极参与体育相关的俱乐部、社会团体等体育产业项目,结合学校体育教学,促进学校体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有效地对体育教学改革对症下药,逐步形成特色校园体育文化。最后,提升教师的育德能力和思想高度与实现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这一目标是一脉相承的,因而我们可以在教师队伍中加强思想学习和培训,在思想上武装自己,提高自身的价值教育能力。

3.结语

社会体育教学范文5

社会体育专业办学中出现强化实践教学的潮流并非偶然现象,其有着自身的发展需求和规律,笔者认为可以从专业属性、就业导向和社会推动等方面来理解这一潮流的出现。

1.1专业属性

对于任何专业来说,都有理论性和实践性两个层面的问题,社会体育专业也不例外,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其面临着诸多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但是就人才培养层面来说,实践性或许更为重要,众多学者对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探讨非常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应用型”社会体育人才的培养尤其是本专科阶段对“应用型”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越来越成为学界的共识。因此,实践性成为社会体育专业应当重视的专业属性,也成为其办学出现强化实践教学潮流的根本原因。有学者又统计了社会体育专业的专业方向,依据其2006年的统计,就有16个专业方向,如此众多的专业方向,也让如何搞好社会体育专业的实践教学更为复杂。

1.2就业导向

同其他专业一样,学生就业是社会体育专业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有机构对2009—2011年间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进行统计发现,2009年为倒数第3位(40%)、2010年为倒数第7位(46%)、2011年为倒数第3位(34%),半年内离职率平均在35%左右,毕业生月薪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较低的就业率和相对较低的办学水平,不少社会体育专业的办学单位被亮黄牌,有的学校因为招生困难不得不停止招生。坚持社会体育专业的就业导向,紧贴市场和社会的人才需求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为适应市场和社会需求,办学单位必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努力缩短学生的职业适应时间。

1.3社会推动

2010年和2012年教育部先后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和《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教高厅[2012]4号)。2014年5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又专门下发《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4]22号),对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创业就业工作进行了部署并提出要求。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为社会体育及全民健身工作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新机遇。这一系列文件的颁布,为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办学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体育专业应当进一步探索实践教学方式、提高办学质量,以在短期内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更高素质的社会体育从业人员。

2社会体育专业强化实践教学的实践及问题

随着大家对社会体育专业实践属性认识的加深,各办学单位开始了强化实践教学的各种探索,这些探索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了办学单位和企业的联系,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对提升办学质量极为有益,但也出现了新的矛盾。综合来看,各社会体育专业办学单位基本是沿着“产学研”一体化和校企联合的思路,大力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学校和用人单位的联系,拉长实习实训的时间,采用学工结合、顶岗实习等方法,让学生提前接触工作实践。其中最典型的做法莫过于“2+2”或“3+1”的教学模式,即让学生在校集中学习两年或三年,然后到实习基地顶岗实习两年或一年。这些做法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缩短职业适应时间有一定效果,也能够更好地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提高就业率。但是,这些做法极大地压缩了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在校课程大量缩减,有些学校虽然安排教师到各基地授课,但难达到在校集中授课的教学效果,造成学生们理论基础不牢固、原有的教学过程被打乱等问题。因此,强化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还应进一步完善。

3时空分散教学对社会体育专业强化实践教学模式的完善

3.1强化实践教学教学模式问题形成的原因

由前文内容可知,实践教学时间和在校学习时间的此消彼长及在校学习和在实践基地学习的冲突,是当前强化实践教学社会体育专业教学模式的主要问题。能否找到一种方式协调两者时空上的矛盾,是改进和完善现有教学模式的关键。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们解决教学时空矛盾提供了可能,因此笔者试图基于现代信息技术设计相应的教学模式,推进社会体育专业现有强化实践教学教学模式的完善。

3.2时空分散教学模式设计

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我们的生活方式产生着极为深刻的影响,“互联网+”的发展模式日益渗透进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互联网+教育”也在很多高校和社会学习中逐步发展成熟,由此带来了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巨大变革。笔者在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基础上,设计了时空分散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时空分散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解决了现有实践教学模式中的时空矛盾问题。从图1可以看出,这一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和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差异不大,但最大的不同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师生须在同一时空内完成教学过程,而在时空分散教学模式下,教学过程是在不同的时空范围内完成的。其教学环节的具体做法是,教师提前根据教学大纲组织教材(教材也可以是电子版的,便于学生在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上存储和阅读)、录制授课视频或音频等教学材料提供给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收看收听,结合查阅参考书籍,进行自学,有疑问时通过微信等通讯工具向任课老师或辅导老师寻求解答,并按照学校的教学安排进行课程考试或考评。时空分散模式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替代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就在于知识信息传递是课堂教学的本质与核心,时空分散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突破时空限制,很好地完成知识信息传递的任务。

3.3时空分散教学模式的优势

虽然时空分散教学模式还属于初创,并未经过实践的检验,但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显然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带来教学效率的巨大提升。就整个教学环节来说,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对教师和学校教育过程的监控也会产生较大的正面影响,假以时日,如果被广泛采用,由于其革命性的影响,相信可以深刻改变现有高等教育的组织形式和面貌。在强化实践教学的环境下,采用这一教学模式,解决了学生返校上课或寻找教学资源的困难,学生可以安心实习。由于获得了视频和音频教学资源,学生们也不用再担心错过教师的讲授内容,其还可以根据自身对课程的理解进行重复收听和收看。借助电子设备的功能,学生们的学习可以变成随时随地都可以完成的事情,大大提高了时间利用效率。在边实习边学习的情况下,学生们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的联系也会更为紧密,从而相得益彰、相互促进,优化学习效果。当学生在工作实践中遇到种种难题时,也会更为主动地向理论资源寻求解决方法,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学校安排的诸多课程,对不同学生的作用是不均衡的,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也不一致,因此学生们可以在达到课程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选择性地投入时间和精力。经过一定时间的自主学习实践,学生们的自主学习习惯也会逐步建立,这将让其受益终身。时空分散教学模式更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结合实践的时空分散教学更是对素质教育理念的切实落实。时空分散教学模式对教师的好处也十分明显。录制好教学视频或音频后,教师就无需再去重复课程讲授,节约了教师的时间,让教师可以有更多时间更好地进行科研工作,更好地组织整理教学资源。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工作反馈中了解更多的实践状况,从而更密切地联系实际,有利于课程内容的及时更新。从学校教学过程监控的角度来说,由于授课内容的可存储性,学校对于教学过程的监控更为方便和简单,进而会提高任课教师的责任心,避免课堂授课情况下某些不负责任情况的出现。以此为基础,同行评教、学生评教等活动更便于开展,有助于保证授课质量。由于时空分散模式突破了班级界限,学校可以用更少的师资完成更多的教学任务,能够有效降低教学成本。

3.4时空分散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3.4.1无需增加各方面的经济负担

现有条件之下,推行时空分散教学模式极具可行性,依据前文的设计方案,推行这一教学模式不需要太大的额外投入,也无需对现行制度作出巨大修改。首先,对学生来说,智能手机几乎人所必备,从而方便学生们储存、收看、收听教学视频和音频,书面电子资料传送、查阅更是不在话下。因此,推行时空分散教学模式不会增加学生在购置设备方面的额外负担。其次,对教师来说,课程教学视频音频资料的录制也非常简单。制作一般的课程视听资料,仅需一台配置有摄像头、安装了视听课程制作软件的电脑即可完成。制作视听课程资料也不会增加教师的经费投入。第三,师生交流渠道更是不需要一分钱的投入,现有的微信、qq等通讯工具的功能对完成教学资料的传递和师生交流的任务已绰绰有余。最后,对学校来说,只需要微调有关教学制度和对教师进行一些视听资料制作的培训,基本不需要经费投入。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建设一些视听资料录音录像室,配备一些高质量的视听制作设备,可以提高课程资料的制作质量。

3.4.2不存在知识产权障碍

在社会培训中,如各种从业资格考试培训等,不少机构已经开始采用网络课程授课等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但由于其属于社会性培训,会涉及视听课程以及书面电子资料的知识产权问题。但是对于高校来说,其视听课程资源完全没有此顾虑,因为高校一般都是利用自身师资组织视听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对于教师来说属于职务作品,高校一般可以自由使用。因此,进行了适当的法律处理,对于推行时空分散教学模式,也就不会存在知识产权的障碍。对照现有的社会体育专业办学高校来看,时空分散教学模式推行几乎毫无障碍,唯一的障碍可能是观念的调整。如果有关方面能够理解当今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态势,及时调整观念,适时推行时空分散教学模式,相信将有力破解社会体育专业强化实践教学的困境,对专业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4结语

社会体育教学范文6

(一)增强学生个体社会化信心

在集体比赛项目中,学生不仅仅面对的是比赛和强大的责任,他们必须要对赛场上的行为负责,对集体负责,因此,他们需要强大的信任程度和协作能力,这就培养了学生对大局意识和责任与担当。同时,体育项目具有一定的规则,有规则就需要遵守,否则,将会受到相应的处罚。规则的存在使得学生有着遵守纪律,尊重裁判与对手的良好习惯,提高了学生的个体社会化能力。

(二)培养学生勇于协作和乐于奉献精神

体育教学中难免存在着竞争与合作,为了比赛的胜利,团队中的个体需要拥有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以获得全局的胜利,这就是团结协作的最高境界。因此,学生需要做到相互信任与相互协作的良好配合,以便更好的增强整个团队实力,获得最后的胜利。勇于奉献和牺牲精神是时代赋予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和品质要求,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助于提高培养学生的勇于协助和乐于奉献的精神。

二、大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措施

(一)提高学生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教学

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强大的作用,而通过对学生进行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的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进而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鲜活素材,我国拥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与文化,是中华民族体育精神与文化生生不息的光辉写照。为纪念屈原的赛龙舟,唐代的蹴鞠的兴盛,赵武灵王与胡服骑射,这些都是我国古代灿烂的体育文化,用这些文化去教育学生可有效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近代,“东亚病夫”的耻辱,鸦片战争中国民体质的残弱不堪的屈辱,更加使得学生以史为鉴,激发学生的知耻后勇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们为了民族崛起、为了祖国昌盛的决心进而奋发图强,树立起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新中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乒乓外交获得了世界的认同。改革开放,许海峰获得奥运第一枚金牌,奥运会成功的在中国北京举办。教师可将新中国竞技体育项目快速高效的成长并获得良好成绩的原因分析给学生,让学生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程中获得切实感受,认识到自己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意识。通过体育文化的学习,让学生明确自己的承担和历史使命,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提高体育教师综合素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教”的主体,因此对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需要体育教师更加注重对教育心理学和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学习,并通过多学科的交叉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不断拓宽知识层面,健化知识结构,为适应现代化学生的素质教育和社会发展提供教育基础。教师首先需要进行不断学习和实践,并将教学实际与之相结合,顺应教学规律,更新教育理念,在课堂结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情景等方面着手,为学生量身打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进而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形成课堂的民主社会。这不仅对于学生体育课程的学习有促进作用,还可有效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让学生拥有正常的人际交往,培养学生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提高学生对自我及他人的责任心,明确了解自己的任务和责任,从而使学生认识到集体责任和社会责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为学生创造和体验社会的特殊场景

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是存在着差异的,而最大的差异就体现在教学方法的特殊方面。而在体育教学当中集体项目、单人项目、对抗合作等方式是必不可少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频繁与人进行接触,无论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人,学生都要学会团结协作和共同进退。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助人的乐趣,体验到技能的进步,领悟到有所取舍才能更好地战胜对手的真谛。同时,在比赛中学生与他人会在和谐相处和顽强拼搏中产生深厚的队友情和战友情,增强彼此的关系,使彼此更加亲密,更加和睦。特殊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培养和促进学生团队精神的形成,提升学生公平竞争的良好品质,也可进一步促进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因此,为学生创造和体验社会的特殊场景是有效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良好途径。

三、结语

社会体育教学范文7

关键词:高职;社会体育;职业体能训练;实际应用

人们工作和生活以及其他的社会性活动都与个人的体能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因此在高职的体育教学中应该强化学生的自身体能训练,体能训练在当前高职院校中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当前新课改的大的环境下,教师需要不断的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让体能训练变得更加具有趣味性和针对性。只有关注到这些才可以保证教学效率的提升,让学生的体育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本文针对高职社会体育专业教学中的职业体能训练的实际应用进行分析和研究,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给枯燥又难熬的体育课程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同时也给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职业体能训练引入高职社会体育教学的意义

我国政府对体能训练十分重视,尤其是在各所高职院校中,更是将体育教育和体能训练摆在十分高的位置。体育活动具有强身健体的重要意义。早在1995年,国务院就颁布实施了《全面健身计划纲要》。此后每隔几年,国务院就会部署和下发关于体育事业和体育教育的发展,建设健康中国等相关重要文件。而在今年的8月11日,针对当前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健康实际,国家体育总局颁布了《健身指南》。一旦体能训练的理念在广大学生中得到传播与弘扬,就会吸引到越来越多告知学生自发的加入大这个体能训练的行列之中。高职学生具有先进的理念,愿意学习先进的理念,实际调查中我们发现,高职的体能训练参与度很小,在整个2017年上半年,对某市高职院校的分析数据显示,1月份至6月份高职院校的体能训练参与度和参与人次教前几年较高,且呈现较为稳定的增长态势。且通过数据调查和问卷调查我们还发现了一个重要现象,在体能训练的参与度中,男性人数比女性要多,男性约在60%,女性约在40%。这也与高职院校的性别分布结构有关。高职社会体育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教育事业的重要一环,作用越来越显著,现今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大学开展好大学生的体育教育工作,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强健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体魄,为更好的进行各项学习和工作以及未来走向社会、服务社会打下牢固的基础。常言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的投身于社会。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各所高校就相继进行体育教育的各项改革,相继引入了体能训练,特别是到了21世纪,更是将体育教育摆在重要的战略地位。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教育改革,需要我们在不断摸索和探索中寻找出一套适合的改革方案,促进体育教育的优化和发展。

二、现代社会职业对人员的体能的要求

根据不同的岗位需求,将社会上不同的岗位对从业人员的体能的要求大致可以分为以下的几类:

1.特殊岗位姿态

例如矿山作业、警察等,这类职业的主要特征是工作强度较大,且会经常处于危险工作状态中,长时间的高危工作过多,会影响到人体的关节、肌肉等部位。这种岗位所需要的人体机能素质包括灵敏度、耐力、速度等。

2.工厂操作姿态

例如机械操作等岗位,工作任务繁多且复杂,工作强度较大。对于从业人员的心肺功能以及运动器官有着较高的要求,对人体的静力、耐力等素质要求较高,可以加强篮球、田径、弹跳等项目的训练。

3.流动姿态

针对于工作流动性较强的岗位,例如导游、销售人员等。这些岗位的特征是站立时间较长,社交时间较长,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生活作息不规律,容易导致各种疾病的产生。主要针对这类人员进行腰部力量、交际能力的训练。

4.静态姿态

静态分为站姿和坐姿,有服务员、程序员等岗位,需要长时间站立或者静坐,也需要用脑、用手的结合。对人体的颈椎、腰部、腿部等部位要求较高。需要锻炼这些部位的力量。

三、职业体能训练引入高职社会体育教学的方法

1.结合各校的特征,因材施教

学校和学校之间的学生身体素质水平和发展程度是不一样的,在大学进行体育教学也基本上也是以班级为教学单位,很难考虑到每位学生的个别差异,这样长此以往下去,就会使学生之间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大,严重的影响到学生的发展进步和体育课程的时展。在当今对体能训练的重视程度提高的过程中,想要每位学生的体育水平得到充分展现,在引入职业体能训练的时候就应该根据各校实际因材施教,目前国内的扩展训练主要是场地、水上和野外三种形式,很多高职院校有着天然的地形地貌优势,可以直接利用学校的训练场地与学校周边的河流进行训练。而针对没有天然地理优势的高职院校就开展一些以场地训练为主的项目。总之院校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方式和内容。

2.强化教师队伍,不断加大投入

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在学校的专业发展中,教师的地位都显得十分的重要。想要提升学生的体育水平,想要高职体育教育能够有效引入职业体能训练不断改革,那么教师首先应该提升相应的体育教育水平,做到与时俱进。只有教师始终具有先进的思想和理念,把控时代的先进脉络,掌控时代的先进体育理念和手段,不断接受新事物,发展新思想,那么他所教授的学生也会和教师一样走在时代的先端,进行改革。体育教学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对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那么整个课程建设都会做到与时俱进得到迅速的发展。因此,高等院校不仅仅只能注重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更应该加强教师的体能训练能力,培养先进的体育精神和能力。因此要着力培养和打造彰显时代特征的师资队伍。在必要的时候还要引进先进外来人才,引进更多的他校甚至是他国的先进体能训练教育理念和举措。当然,在进行高职体能训练的引入过程中,缺少不了资金的支持。高职在对各种项目的经费进行分配的时候要适当的对职业体能训练进行倾斜,优化体育设施建设,完善训练场地的建设,在课堂上尽可能的引进先进技术。技术是进行改革的前提,高职应当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引进诸如运动检测器材的相关信息技术,国家也应当加大体能训练方面的投入。只有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整合,学生才能真正提升自身的体育知识和能力。

3.建立联合拓展基地

很多高职院校自身环境具备优势,但是也存在着很多院校受到场地和器材的限制,尤其是早期的很多院校都是建立在城市中心的繁华地带,校园空地很少,根本没有学生进行职业体能训练的场地。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加强与体能训练公司的联合,建设训练基地,这样有助于双方的共同发展。训练基地可以选择适合的位置,选在自然地形、地貌具备优势,且交通较为便利的地带,有助于学生到达训练场地。训练比较重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让学生在训练中发掘自身的潜能与兴趣,改善了单一的体育教学模式,实现了身体与心理的综合发展,因此建立体能训练基地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林浩,江志英.体能训练与体育教学的科学研究——评《体育教学与训练的理论和实践探索》[J].当代教育科学,2015,15(22):后插3.

[2]刘洋,陶玉流.业态自治与自制:美国残疾人体育服务人才培养与启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11):11-17.

[3]杨晓光.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研究——评《体育教学与训练的理论和实践探索》[J].当代教育科学,2015,15(16):后插14.

社会体育教学范文8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社会适应能力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尽快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就业率,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从而使学生在面对职业挑战时,能够尽快挑战身心状态,以最佳的身心素质状态,轻松应对岗位工作。产业发展模式转型升级,对人才综合素质提出了更多要求,除团体协作能力等基本素质外,还需具备竞争与社会服务意识,以此不断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1开展特色体育训练模式

高职院校是向社会培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对社会秩序稳定,推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等有着现实意义。体育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终身锻炼习惯,与终身体育意识,确保学生在日后工作中,能够保持最佳身心素质状态,满足企业与社会发展需求。对此,告知体育课程体系开发,应当根据学生未来发展与专业就业方向等,设立针对性、导向性的教学模式。针对于室内办公室类专业,长期伏案工作,精神与身体素质受损;对此,可增设健身操、拳击、韵律操等体育项目,以达到集中注意力等锻炼目的。针对于持久站立岗位类专业,对人体协调能力、四肢力量等素质要求较高,可增设慢跑、游泳、健步走等体育项目,以提高学生运动技能。针对于运动操作岗位类专业,劳动强度较大,工作环境艰苦,可增设长跑、游泳、打球、爬山等,增强力量素质、耐力的体育项目。广泛培养学生兴趣爱好,让学生在繁忙的工作中,能够坚持运动锻炼,从而实现劳逸结合,舒缓工作压力,从而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2创设微型社会情境

高职院校步入实习岗位后,为轻松应对岗位工作,还需加强竞争力等素质培养,使其能够客观看待岗位挑战,从而主动迎接挑战,为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高职体育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角色扮演、运动比赛等教学形式,提高学生规则意识,对社会角色有初步感受,以此提高职业认同感、责任感。如在篮球比赛中,让学生根据特长,选择小前锋和得分后卫等位置,比赛规则鼓励学生参与制定,进一步提高规则意识,突出显示主体意识,让学生能够自我筹划与管理。小组分工明确,且严格履行各自职责,让学生在实践中,自我调节失败的挫折感,并分享胜利的满足感、成就感。团队协作完成教学任务,更利于学生进行角色自我定位,懂得与他人相处之道,自我调节心理与情绪,从而学会随机应变,获得同伴的信任与认可[1]。

3对接社会实践

阳光体育工程深入推进,学生身心素质提高的同时,还需加强寓教于乐,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体育教学魅力。鼓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组间体育协会、团体等,团组组织成员不限,可以是不同年纪,不分性别,也可以是师生,或是与企业岗位工作人员的团队。在教师的鼓励下,积极参与校内外体育活动比赛,如联谊赛、对抗赛等,丰富学生日常生活。或是请专业的体育专家、运动团体等介入指导,展开体育讲座或训练,开阔学生视野,带动学生全面发展。利用网络沟通工具,让学生可以和社会专业体育协会、人才等有效沟通,让社会人才为其解疑答惑,让学生对未来发展有着全面认识,从而客观看待岗位工作。

4磨炼意志品格

工作岗位或社会中无处不存在竞争,面对残酷竞争、困难、挫折等挑战,必须具备一定抗压能力,与身心耐受力。对此,教师在日常体育教学中,应当本着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逐步提高运动强度与难度,让学生不断突破身心素质极限,达到激发潜能的目的。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引入拓展训练教学,让学生通过水上项目、高空项目等极限挑战砥砺心智。如在越野训练中,学生对拓展训练不感兴趣,教师可引入游戏教学,包括寻找宝藏等,让学生在玩中完成训练任务。户外拓展训练能够磨练学生意志,个人项目、团体项目合理穿插。针对于女生身体素质较差,体育活动积极性不高,教师可组织学生展开人椅等团体游戏,让学生通过良性竞争,逐步战胜身体极限,相互信任与帮助,潜移默化的养成坚持不懈的品格[2]。

5总结

社会经济迅猛发展,推动了各行业发展步伐,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在贯彻现代教育理念的同时,严格按照社会对人才标准需求,根据学生个体差异,科学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价值观、学校观与价值观。通过拓展训练、情境与趣味教学等,循序渐进的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尽快实现体育学科知识技能与情感等教学目标,让学生高校融入整个企业与社会。

参考文献

[1]潘伟男,邓水秀,吕毅等.体育教学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5):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