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专业论文范例6篇

社会专业论文

社会专业论文范文1

(一)高校社会学类专业培养特征

社会学类专业以追求社会效益、实现社会公平为培养目标,重点培养学生掌握社会学的理论和社会调查技能,能够从事社会及区域规划、组织及行政管理,劳动管理与人力资源开发、市场调查与咨询、发展项目评估等科研、教学及实际工作。人才目标定位与大数据运用密切相关,由于社会学的发展与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因而成为近年来各种新兴学科中发展最为迅速、最为活跃的一个领域。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里,社会学的发展已经成为仅次于经济学的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学科。随着我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社会变迁的加速、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各种新的现象、新的事物、新的矛盾、新的社会问题将出现,为专门解决社会问题的社会学创造了一个大好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的进一步开放,与社会学相关的产业也必然会进一步完备,从而使社会学的教、学、研、应用密切结合,迎接大数据时代的挑战。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内涵

“创业教育”是由英语中“enterpriseeduca-tion”翻译而来的,创业教育指通过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教育,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是未来的人应掌握的“第三本教育护照”。现代意义的创业主要是指创业主体为了尽可能地满足自身需求,充分运用现有的知识、经验、信息与技能等,通过认真思索、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创造新业绩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创业素质的人才应具有的能力包括: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学习能力、技术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解决问题能力、信息收集能力、敏锐的洞察力、研究和完成项目的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献身精神等。大学生创业教育应将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人格以及开创型个性人才培养作为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根据教育对象分类实施。

二、大数据背景下地方高校社会学类专业创业教育的意义

在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地方高校正值转型发展关键时期,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迫在眉睫。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思维活跃,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拥有最优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是最具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群体。作为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承担着实现创新型国家这一重要而伟大的历史使命,基于此,正确、合理地发展大学生创新思维,科学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极为重要。

(一)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创新创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和动力,也是推动国家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随着改革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还很多,其中最基本的长期制约因素就是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实现创业型经济。在我国,小型企业和新型企业为我们贡献了70%左右的就业机会,与此同时也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创业型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则是企业家的创意,创新与创业活动、创业型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创业人才支撑,而创业教育的宗旨则在于培养创业型人才,在高校实施创业教育就是实现这个战略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开展创业教育既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又是有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是推进地方高校内涵发展的内在需要

根据地方高校的定位,人才培养应面向区域经济。随着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创业型人才的需求愈加迫切,要求地方高校建立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地方高校应按照地方产业发展规划,树立新的人才观和质量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地方高等院校实施创业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对人才的需求,符合教育发展规律,是地方院校彰显办学特色的重要举措,也是地方高等院校内涵发展的内在需求。高等院校实施创业教育,让更多的学生接受系统、正规的创业培训,培养将来创办企业所需具备的创业知识、创业技能与创业精神,为社会源源不断地培育和输送高素质的潜在创业主体,这既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也是推进高校内涵发展的内在需要。

(三)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的现实需要

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不仅要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而且要培养其具有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创业能力等创业素质,而创业素质的养成必须通过创业教育来实现。创业教育不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而且突出了教育创新和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在未来的人才竞争中,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至关重要的,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培养大学生人文和科学素质、就业和创业技能、创新和创业精神的机制和能力。因此现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的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具有本质区别,它更加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发展,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创业素质,培育大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精神、冒险精神和创业能力,进而促使学生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是缓解就业压力、改善就业现状的重要举措

2014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27万人,毕业生人数的骤增与并无明显增加的就业岗位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必然会导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地方高校社会学类专业整体专业性不强,就业渠道和途径比较窄,社会公众的认知度不高,就业比较分散,主要集中在公共管理类、专业调查类、营销策划类、人力资源类、咨询文秘类等,而这些就业渠道可替代性较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从而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与就业观念,对于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缓解就业压力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

三、大数据背景下构建地方高校社会学类专业创业教育实践模式

在大数据背景下,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和地方高校实际,针对社会学类专业特点,注重创业型人才培养理念,从目标定位、教学内容、师资建设、教学方式、保障机制等因素着手,构建地方高校社会学类专业创业教育“五化”实践模式。

(一)创业教育目标去功利化

功利化培养是立足于眼前社会需求,培养创办企业的投资人;而非功利化培养是立足长远发展,培养具备创业素质的创业者。创业教育不同于传授技术的职业培训,也不应是直接指向培养企业家的功利性教育,而是兼顾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技能、创业精神等创业素质的培养,即非功利性地培养创业者整体素质。创业教育也并不应只适应部分人群,而应是普适的,因为创业教育所培养的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及所传授的创业知识和创意技能是处在任何岗位的人都需要的,因此高校在创业教育目标定位上应真正回归本位。

(二)创业教育内容的层次化

在地方高校社会学专业开展创业教育应围绕创业所需要精神、意识、心理、知识、能力等,构建具有地方和高校自身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针对不同层次和阶段学生体现教育内容的层次化。将针对全体学生的理论性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为通识性的创业教育、与专业相关的创业教育和针对性讲座,该类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品质、识别商机等能力;将针对创业愿望强烈学生的实务性课程设置为案例讨论课程、商业计划课程、实践实战课程,该类课程重点培养学生模拟实训能力,为今后创业积累更多的经验。

(三)创业师资队伍的本土化

创业师资队伍是完成创业教学工作的基本保证,也是促进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支撑点。我国高校整体存在创业教育师资数量严重不足、质量欠佳、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地方高校表现尤为突出。师资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地方高校社会学类专业学生创业教育师资应立足本土,一是鼓励现有专业教师或学工系统教师开展创业理论研究,不断拓宽教师的理论思维和视野。二是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培训发展战略,建设一支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专兼职创业师资队伍,探索建立聘用本地企业主和创业精英人士担任老师、学校专任教师到用人单位挂职锻炼双向交流的循环机制。三是制定、实施创业教学师资发展规划,在创业师资聘任、薪酬、绩效、职级、保障等方面建立完善的配套措施,引导、鼓励老师往创业实践型发展,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的创业教学实践能力和学生创业实践的指导水平。

(四)创业教育教学的体验化

创业教育教学过程是学生内化的过程,重在体验。要大胆摒弃传统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创业课程教师要大胆创新,勇于改革,积极引入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无领导小组讨论法、情景模拟法、头脑风暴法、实地调研法等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创业类学生社团的自主作用,通过创业沙龙、金点子交流、创业计划展示、创业体验、沙盘模拟等形式,促进师生互动。同时,我们也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高等学校创业教育体验模式,比如KAB课程模式、公共选修模式、强化班模式、科技园模式、创业计划大赛模式等。

(五)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多样化

社会专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城乡、宽带、发展、模式、前景

调查方式:此次社会实践调查,走访了当地政府科局,获得相关统计资料,并以设计调查问卷为思想主线,对当地不同层次居民进行实地访谈。

调查目的:通过此次调查,深入了解城镇的的宽带普及以及使用情况,以及对当地科技的传播和市场的扩展的影响。

在宜城的十二天里,我们开展了宣传绿色上网、问卷调查、电脑义务维修等活动。这些活动得到了当地市政府、市团委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当地居民的高度赞扬。我们还参观采访了燕京啤酒(襄樊)有限公司、电信局、交通局、市团委、市政府。通过对他们的参观采访,进一步了解到电脑以及网络宽带对企业办公带来的巨大便利。正因为有了这些技术,才能促进和谐社会的快速发展。

通过为期十二天的社会实践调查,我们也对当地的网络宽带普情况及有了一定的了解,首先我们了解到网络宽带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

宽带业务的开通让人们徜徉于网络的世界,也极大地促进了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越来越大的改变。网络不仅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非常大的便利。以前需要在大量的书籍中查找资料,现在你只要在搜索引擎里轻轻地敲入几个字,就能迅速地找到你所需要的资料,而且只需要几秒的时间;以前要从电视、报刊、收音机这些传播媒体上得知一些国家大事、新闻动态等,现在你只要在网上搜索就可以快速获取最新最快的消息,包括文字、图片或者是视频新闻;以前,相隔两地的朋友要通过写信的方式来保持联系,现在,不仅可以使用电子邮件进行交流,还可以用QQ、MSN等聊天工具进行实时的在线聊天,相距千里却又近在咫尺,等等诸如此类的事例还有很多,而这一切的便利“宽带”可谓是功不可没。

经过我们的统计人员的统计,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宜城上网人数占总人数的50%左右而全国上网人数是10%,可见宜城的网络普及工作是比较全面的。

由于中国电信具有固话网的资源优势,因此在宽带接入方面主推XDSL接入方式,而ADSL方式是当前的主流。2002年中国电信(ChinaNet)新增宽带用户近100万,其中ADSL接入方式90万,其他方式10万。用户总数接近200万户而宜城市使用电信的比例也与全国比例相符比较准确的反映了电信占有广泛的市场。

从调查中我们了解由于无线上网的市场价格较为昂贵并且设施不够完善等因素的影响无论是全国还是宜城大都使用拨号上网而无线上网及其他方式较少,我国在这方面还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及市场。

就总体情况而言宜城在网络宽带建设与普及方面相对较好担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短暂的十二天过去了,但却在我们每个队员心里留下了永久的记忆。这十二天里,我们共同面对困难,吃住在一起,真正体会到了团队的意义。

互相照顾,有困难一同解决,虽然彼此可能有过争吵,但都是为了团队利益考虑。虽然在实践过程中,有过被人误解的尴尬,但我们仍然满怀激情的进行余下的实践活动,不抱怨,努力做好每个细节工作,为此次活动的圆满举行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此次实践活动还彻底改变了我对“暑期社会实践”的看法,起初以为就是简单的到一个地方玩玩而已。可后来,我才发现,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机会,它不仅可以锻炼我们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还能教会我们以后如何在社会上面对各个阶层的人,如何与他们进行交谈。在于他们的交谈中,我们也从中受益不少,了解了在他们眼中我们所肩负的重任。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不仅锻炼了我们的团队意识,还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乐于贡献的品质。是展现出当代大学生精神面貌的平台,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暑期的一门必修课。

社会专业论文范文3

1.1实践管理

首先动员研究生和导师与专业相结合申报实践项目主题和实践单位,进行主题征集。鼓励研究生跨专业、跨年级组建社会实践团队。本实践团队共8人,其中指导教师2人,化工研究生2人,化学研究生4人。实践团队按照申报主题及拟申请的项目等级,开展预研究工作,提交预研究报告及《研究生社会实践项目立项审批表》。学校从研究生参与度、实践天数、项目特色、专业结合情况、项目与导师课题相关性、项目策划及预研究情况、项目预期成果等七方面对实践项目进行立项评审。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指导教师按照实践预期目标精心指导研究生社会实践。同时,学校督导组对实践单位进行走访,及时了解研究生社会实践的真实情况。实践结束后,学校从实践完成情况、成果应用价值、社会影响、实践成果学术价值、符合学术道德等五方面对实践成果进行评估。然后召开研究生社会实践总结展示交流会、优秀团队汇报交流会、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及个人表彰会,对社会实践进行表彰推广。总之,学校对从主题征集、立项评审、活动开展、成果评估到表彰推广整个实践过程进行有效管理。同时,要求承担实践项目的学院高度重视,由分管研究生教育的副院长牵头,组织实施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根据研究生的特点和教育规律,选聘思想品德好、组织能力强的教师担任社会实践指导老师进行全程指导。加强社会实践安全培训和教育工作,制定安全预案,购买意外伤害保险,与参与者签订《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个人安全责任承诺书》。

1.2实践成果

政府部门调研和化工企业现场调查表明,竹埠港地区28家化工企业已全部签订了关停迁协议,其中26家已全面关停或迁出湘潭,2家将于年前迁至九华开发区。关停迁将显著提高节能减排效果,全年共减少用电约4000万度、用煤约30万t,减排废水约160万t、SO2等废气约70%,减排重金属镉约72kg、铅约1kg、铬约2kg。关停迁后,许多企业的化验室或生产现场还存放有部分化学试剂或原料,遗留有大量的化工废液及废渣,原材料、化学试剂的包装物、空试剂瓶,存在安全和环境污染问题。尽管如此,在关停迁过程中未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及环境污染事件和群众性事件,企业与政府精诚合作,较好地解决了所有相关人员的安置问题。实践过程中,安排专人负责宣传报道和信息报送调查情况。实践结束后,通过团队报告会、经验交流会、社会实践报告、DV展播、图片宣传等形式,宣传所取得的实践成果。

2与专业相结合的研究生社会实践研究

2.1内容专业化

内容专业化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专业化能结合专业策划社会实践主题,建立较好的社会实践基地和团队,加强社会实践专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依靠专业优势开展社会实践,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师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也能让师生充分体验走出校园、深入基层的精彩。在精心组织、认真督导、全面总结的基础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随时调整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适应时代要求,变活动的简单组织为工作的专门研究,使社会实践常做常新。

2.2场所基地化

场所基地化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基础。基地化能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化宣传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努力寻求地方政府和社会的认可与支持。能从地方经济建设需求出发建设校企合作、政校合作、地方共建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密切地方关系,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实现多方共赢。能将社会实践基地与实践教学基地、产学研基地、工程硕士联合培养基地、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相结合,促进学校教学改革和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优秀工程技术人才。

2.3经费多元化

经费多元化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保障。除学校的专项资助经费外,要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筹措经费,支持研究生社会实践。因此,要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交流合作,充分挖掘自身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积极组织策划能为地方建设做出贡献的服务项目,争取政府投资,为社会实践和地方经济建设助力。要充分发挥师生特长,根据师生专业优势找准校企合作和产学研合作项目,解决因经费不足制约社会实践活动向纵深发展的瓶颈。

2.4运行项目化

运行项目化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项目化能针对某些具体问题开展研究、提供服务,可以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从民生问题出发,将产学研发展与调研成果相结合。能使实践内容与专业紧密结合,实践目的明确,实践形式丰富,实践经费充足。能满足服务研究生与实践单位的双重发展需求,是培养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切实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社会实践作用和职能的有效途径。

2.5管理机制化

管理机制化是提升社会实践效果的重要保证。通过建立健全社会实践活动机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为社会实践活动的规范进行和均衡发展提供保证。研究生院不仅对从主题征集、立项评审、活动开展、成果评估到表彰推广整个社会实践过程管理有明确的措施,而且对承担社会实践项目的各培养学院有具体的要求。使社会实践真正达到帮助广大研究生了解基层需求,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研究生在社会实践中奋发成才的目的。

2.6成果社会化

成果社会化是发挥社会实践作用的重要手段。社会实践能全面提升团队合作精神、思想修养和综合素质,增强研究生社会责任感,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实践育人的作用。同时,社会实践所取得的成果,能为地方政府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提供参考,有效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服务社会的职能。

3结语

社会专业论文范文4

一、区委高度重视对社区管理人才的培养,率先在省内开办社区管理专业本科班

该班是在南京市*区委、区委组织部、区委党校和街道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为提高我区社区管理工作者的政治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在区委党校开办的针对性较强的省委党校函授本科班,是省委党校第一个培养社区专业人才的本科学历班。

*区委对这个班高度重视,区委组织部和街道出资16万作为学员学费(其中区委组织部出资占75%),学员个人在上学期间只出500元。区委党校对该班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考试。学习期间,党校出资组织他们到井冈山、扬州、上海等地考察学习社区建设的先进经验,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加强党性锻炼。来自*各社区的41名学员学习目标明确,态度端正,每学期到课率达到95%,每门课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弘扬了党校良好的学风和考风。

二、创新论文指导模式,论文工作呈现新特点

目前,该班的15门主要课程已经学完,本学期的重点任务是要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毕业论文是学员完成学业的重要的必修科目。对于学员来说,这是调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某一论题研究,从中获得研究能力的一次科研训练;从我校来说,是对学员两年来学习成果的全面考察和衡量,是促使学员学以致用,提高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的教育环节。为了使学员们运用所学得的知识,紧密结合当前工作重心,联系工作实际写出较高水平的毕业论文,区委党校专门制定《社区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工作实施意见》、《毕业论文实施计划》、《毕业论文工作规定》,并创新举措狠抓落实。专门成立由区委副书记陶世贤、组织部长纪增龙担任组长、党校常务校长王天喜、区委组织部副部长袁校柠担任副组长的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周密制定论文写作计划。

1、组建阵容强大的指导老师队伍。省委党校副校长、省社区研究会会长唐建中高度重视论文指导工作,对论文指导工作的各个环节均作出明确指示,并亲自指导一名学员。另外,我们还邀请了省民政厅刘广忠副厅长、基层政权处王元刚处长、仲锦副处长、法规处夏青春处长等4位领导。我们还邀请了省委党校行政教研部主任黄菡教授、李阳教授、宁凌教授,社会学教研部主任冯必扬教授、严翅君教授、尤佳教授、倪洪兰教授,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董连翔教授,市委党校教育长王玉珍教授、副教育长吴抒教授、管怀伦教授等11位知名教授指导学员论文,同时,我们也邀请我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姚坚、组织部长纪增龙等领导,另外还邀请了区、街中层具有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素养的21位干部作为指导老师。为了保证论文质量,每个指导老师原则上只指导一名学员,最多不超过2名学员。

2、论文指导采取双导师制。即每位学员选配两位指导老师,一位是来自由省、市委党校专家和省民政厅的领导,区委领导、区委、区政府中层领导、街道领导等37人组成的外聘指导老师队伍,另一位由区委党校教师担任。双导师制对论文写作有着积极意义:一是有效地弥补了区委党校师资限制。区委党校目前只有11名教师,专业结构也有限制,研究社区问题的老师较少。专家、学者、领导的加入,给学员提供了专业对口,造诣深的指导老师,为写出高质量的论文提供了智力保证。通过论文指导,省民政厅领导将在全国、全省社区建设大背景下,为*社区发展提供新思路;省、市党校专家、教授将为*社区建设灌输新理念;区委、各部门、各街道参与论文指导的同志也将在指导学员论文写作过程中深入研究社区民生、民主、民和等问题,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理论水平,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二是扎扎实实地提高学员的素质。这些学员当初都是通过海选担任社区主任、书记岗位,语言表达能力较好,但文字表达较弱。通过论文写作将提高文字表达能力,为宣传*社区建设成果提供条件;三是区委党校将通过精心组织好论文写作工作,进一步深化社区研究成果,为社区培养高素质人才,并以此树立函授质量品牌,切实提高全体学员素质。

三、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题,为学员提供相对明确的选题

在以往的论文写作中,由于学员来自各个领域,他们的选题往往也是五花八门。主题过于宽泛也给指导老师带来困难,导致老师对于专业外的选题只能做一般性的泛泛指导,论文成果不突出。鉴于学员构成都是社区工作者,*党校紧紧围绕和谐社区建设及构建和谐*的主题,整理并提供了社区党建、社区工作、社区教育与文化工作、社区建设论坛、构建和谐社区等5个方面39个参考选题供学员选择和参考。这些选题体现了如下几个特点:1、专业对口。选题和学员的专业专长密切相关,使学员能够发挥专业优势,使学有所用。2、联系实际。首先是理论联系实际,很多选题是社区实践中提出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如:“对社区党建议事会的理性思考”、“城市社区流动党员管理如何创新”、“社区如何解决外来人口的问题”、“如何开展社区内扶贫帮困工作”等。其次,联系专业领域发展的实际。在社区专业领域中选取有较大理论价值的论题。如“利益关系调整背景下如何开展社区党建”,“构建社会中介组织中党建工作新的运行机制”,“论社区自治与加强城市基层组织执政能力社区建设”,“如何从‘行政管理’向‘公共治理’转变”等。第三是联系学员自身实际。我们在选题设置时,考虑到社区学员实际工作经验和体验较多,所设论题有利于他们自身优势的发挥。3、操作可行。我们曾专门开设论文写作讲座,重点讲解如何选题、资料收集、论文布局等。我们要求学员根据自己的学识水平、写作能力从菜单中选题,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员的需要。

社会专业论文范文5

论文摘要本文适应我国东北地区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案进行了研究与实践,拟培养出适合我国东北的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促进东北地区社会体育的发展。

1 研究方法与对象

(1)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运用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

(2)研究对象。是主要以吉林省的长春地区、吉林地区、白城地区为研究对象。

2 结果与分析

2.1 东北地区社会体育专业办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吉林省的各主要地区进行实际调查,各高校专业办学规模有了迅速的发展,虽然办学规模达到快速发展阶段,但是,我国的社会体育专业教育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体系,适应我国东北地区体育发展需要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

2.2 社会体育专业教育内容的总体框架

(1)教育内容的构成。根据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本专业的教育内容包括普通教育、综合教育和专业教育三部分。由本专业的教育内容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包括普通教育知识体系、综合教育知识体系和专业教育知识体系。(2)学分、学时修读要求。建议本专业学士学位的修读总学分原则上位160-180学分。教育内容的学分比例见学分分配比例表,各类课程内容学时为2560-2880学时(可按16-18学时/学分计算,本规范以16学时/学分计算)。

2.3 专业教育内容的知识体系

(1)专业教育内容的知识体系的框架。本专业教育内容的知识体系由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构成。基础知识包括体育科学基础知识、社会体育基础知识与技能;专业知识主要由健身与休闲运动指导、健身与休闲俱乐部管理和体育社会工作等知识构成;专业实践由社会调查、专业实践设计、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构成。

(2)专业教育内容的知识体系的基本内容。根据东北地区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本规范对专业教育内容知识体系中的不同知识领域做出相应的界定教育内容的设计如下:①基础知识: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运动技能、相关学科。②专业知识:健身与休闲运动指导、健身与休闲俱乐部经营管理、体育社会工作等。③专业实践:社会体育实践:社会调查、专业实践设计、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

2.4 专业教育内容的课程体系

按照本专业的知识(技能)领域要求,东北地区根据地区特色构建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论文。

(1)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是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属于必修课程,是专业教育内容的基础知识,为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专业基础课程及知识单元概括:课程名称:体育学概论、社会体育概论、体育社会学、社会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科研方法、体能训练、社会体育基本运动项目。

基本要求:社会体育专业基础课程应按照上述内容设置。社会体育基本运动项目应在健身类基本运动项目和球类运动项目中各选一项,每个项目课程建议2个学分。

(2)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方向课程重点突出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是专业教育内容的专业知识,使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应用操作能力。

专业方向课程及知识单元:专业方向课程(下转第192页)(上接第179页)属于专业必修课程,主要偏重于社会体育领域中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专业方向课程内容的涉及领域比较广泛,考虑到东北地区不同地区存在的较大差异性,以及社会体育发展状况的不平衡。本规范设置健身与娱乐运动指导、健身与休闲俱乐部经营管理、体育社会工作三个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建议修读学分为25-30。

专业方向课程及知识单元基本要求:在设置专业方向课程根据培养方向规格的要求,以某一方向课程为主进行设置,也可以适当兼顾其他方向课程,形成本方向的专业必修课程。

(3)专业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主要突出与本专业相关联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专业必修课程内容的拓展与补充,使学生具备较宽的适应面和较强的适应能力。专业选修课程分为限制性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建议修读学分:35-45,限制性选修课程约20学分,任意选修课程约25学分。

(4)实践教学内容及体系。

社会调查:在第一学期安排不少于1周的时间进行社会调查。使学生深入实地了解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了解社会体育发展情况、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状况、街道或社区体育开展情况、各类体育健身俱乐部的运作机制与市场发展前景。完成一份社会调查报告。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在第二学年安排不少于2周的专业见习。为学生提供接触社会体育企事业单位的机会,了解社会体育所涉及的各类工作岗位的情况。见习期间记录见习日志,完成一份见习报告,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专业实践设计:在第三学期安排不少于2周的专业实践设计。专业实践设计包括健身技术指导、体育营销与管理策划、全民健身活动推广、体育中介服务等内容。主要的目的是为专业知识和技能提供应用机会,为专业实习奠定基础。建议学生结合专业学习的方向,最少选择一项内容,设计一份完整的策划书和计划书,通过一定的实践,最终形成一份为专业实践设计报告。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专业实习:在第四学期安排不少于10周的专业实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合理地安排专业实习岗位,实习岗位主要是管理岗位、技术指导岗位、销售岗位等。实习期间记录实习日志,完成一份实习报告。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毕业论文:在第四学年安排毕业论文撰写及答辩。根据学生的选题配备指导老师,并通过论文答辩。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3 结论

随着东北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健全和完善,社会体育的生活化主要体现在公益性和社区、单位福利型持续发展、准经营型大幅度增长、商业经营型逐步发展。因此,在此现状下,在高校建立一套社会体育专业的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来培养符合东北地区需求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促进东北地区社会体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4年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

社会专业论文范文6

【关键词】社会学 实践教学 方案设计 社会学干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5-0001-03

社会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文科专业,它需要学生具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技能以及文理交融的专业知识,该专业的学生还需要具有使用社会学理论、研究方法以及专门的社会学知识进行分析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为了实现该培养目标,教育部社会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指导性专业规范”中提出了相应的专业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总体框架,而其中包括了专门的实践教学和训练,具体有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社会调查与研究、社会实践与社会服务以及专业实习,这些实践教学内容具体都由各高校的社会学系自己设计并实施。本文以华侨大学社会学专业为例,探讨如何进行实践教学方案的设计,并在融入社会学干预理念的基础上,实现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

一 实践教学方案设计目标

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是为了满足培养方案的需要,培养出能够达到培养目标的专业人才。因此,实践教学方案的设计目标是建立起能有效培养学生相应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这样的体系应同已有的理论课程体系有机结合,着重培养学生使用基本知识和方法技能的能力,包括使其能具备一定的观察社会、分析社会的能力,具备提出问题、设计问题、解决方案、应用方案的专业技能。该目标的定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意义。首先,在培养方案中设置实践教学环节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培养出合格的专业人才。根据教育部社会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参考意见,设置一定量的实践教学内容是开设社会学专业的基本要求。目前华侨大学的社会学专业已设置了必要的实践教学内容,但需要进一步的统筹优化,并对实践教学进行适当的改革。其次,现行的社会学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内容应该适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完善、补充、优化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使实践教学环节发挥出真正的作用,才能使学生综合运用理论和方法的能力得到有效锻炼,才能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二 实践教学方案设计思路

实践教学方案设计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可行的思路。针对社会学专业的特点,我们认为设计思路是:首先,要确定不同环节的实践教学内容该如何设计;其次,搞清诸环节的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再次,统筹诸环节实践教学的衔接方式;最后,将该方案整体用于教学实践并接受反馈以做出相应调整。此外,为了保证实践教学方案能够有效实施,也需要对现有的课程体系(理论讲授为主的课程)提出改革优化方案,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结合,而这种优化方案需要符合教育部社会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参考意见,并且也符合本专业目前的实际教学条件。

三 实践教学方案设计理念

社会学实践教学方案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导向、清晰的设计思路,但仅遵这些设计原则并不够,还要有核心设计理念,是实践教学方案设计的灵魂。该项设计原则是以往教学改革,特别是实践教学改革不太提及的,但这一点很重要。有了理念,实践教学方案设计的具体内容才能具体实在而不流于形式。结合社会学专业特点及社会学理论,我们提出将“社会学干预”作为实践教学方案设计的核心理念。

何谓“社会学干预”?它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阿兰·图海纳的“行动社会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图海纳在其著作《行动者的归来》中提出不同于功能主义的观念,即个体所具有的主体性使其不再是被决定的个体,而是可通过自身的社会行动来作用于我们的社会和历史时代。那么个体如何发挥这种作用呢?图海纳提出了行动社会学的方法,即社会学干预(或翻译为“社会学式介入”)。这一方法对我们进行实践教学方案设计有极大的启发:首先,“行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不只是社会学研究中传统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技术。它本身就不仅是一种“研究方法”,它还是一种改变社会的方式,一种帮助我们产生社会知识的途径。以往我们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主要目的就是收集跟某个社会问题有关的数据或资料,然后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虽然有时也尝试提出解决方案,但这并不是大家所认为的社会学专业的主要目的之一。当然,这种认识是同传统的社会学观念分不开的,社会学研究讲求客观、价值中立,所以并不强调社会学者能做什么,或能通过自己的行动改变什么。而“行动社会学”的思想丰富了我们对社会学研究的认识,非常契合社会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理念。其次,可获得真正的社会学知识,或者说认识到社会学知识的真正起源。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时,通过使用已学的方法收集资料,通过使用已学的理论进行分析,在此过程中学生只是套用现成的理论和方法再次确认或否认书本上的知识,事实上并没有发现新的知识,从而也就无法真

正实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因为分析并解决问题其实也是一个知识创造的过程。“行动社会学”的方法告诉我们,社会学知识不仅是或者根本就不是社会学者的工作成果,它其实是社会学者与社会行动者之间共筑的结果。这种认识可以帮助我们反思以往社会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以及具体的内容设计。

四 实践教学方案设计内容及体系

在明确方案设计目标,理清方案设计思路,并找到有效的方案设计理念之后,可开始设计实践教学方案的具体内容并使其形成体系。这里体现出实践教学方案设计思路的三个方面:(1)搞清诸环节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2)确定诸环节的实践教学内容设计;(3)统筹诸环节的实践教学衔接方式。

1.诸环节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

教育部社会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性专业规范”中提及的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社会调查与研究、社会实践与社会服务以及专业实习是实践教学的五个方面,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首先,社会调查与研究注重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重在锻炼学生综合使用社会调查方法、数据资料收集和分析的能力,它是整个实践教学的基础性内容。其次,在掌握基本能力后,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与社会服务,在此过程中检验其掌握已学技能的实际水平,并发现和总结出现的问题。再次,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学生应撰写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通过论文写作,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也是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培养起来的,并为后续的专业实习奠定能力基础。最后,学生在专业实习中综合应用实践教学中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反思实习过程。可以说,上述五个方面的实践教学能满足社会学类专业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它们构成了相辅相成、互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2.诸环节实践教学的内容设计

实践教学的内容设计需要达到实践教学方案设计的目标,而且要能体现出实践教学方案设计的理念。目前华侨大学社会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包括两次各为期4周的社会调查、学年论文、各为期12周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四个主要环节,另有不占学时的寒暑假期间的社会实践。在设计这些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时,我们尝试将社会学干预的理念融入其中。

第一,社会调查的设计安排。社会调查是社会学专业固有的实践教学内容,它是最基本的实践教学形式之一。我们共安排了两次各为期四周的社会调查,它们担负着不同的功能。第一次社会调查安排在第四学期,学生主要将《社会研究方法》中所学的调查研究知识和技能用于实践,侧重于定量调查方法和技术的练习。调查的主题原则上由指导教师统一安排,学生需要根据既定的主题拟定调查问卷并利用问卷收集资料,然后尝试进行统计分析,鼓励学生将数据分析结果写成调查报告或小论文。第二次社会调查安排在第六学期,侧重于定性调查方法和技术的练习。调查的主题仍由指导教师拟定但不指定,学生可从中自由选择感兴趣的研究主题。学生要根据选定的研究主题拟定访谈提纲,还要选取合适的研究对象进行个案访谈,最后要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写出分析报告。两次社会调查涉及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定量和定性两种研究路径,这样安排可保证学生得到全面、系统的社会调查练习。需说明的是,两次社会调查的时间安排既考虑了两次调查练习的难易程度,也兼顾了课程教授的实际。学生在学习完《社会研究方法》、《社会统计学》、《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应用》后从事定量调查练习,学完《定性研究方法》后从事定性调查练习,都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第二,社会实践与社会服务的设计安排。这一环节属于全校性的素质教育内容,需我们结合社会学专业的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要求。学生可利用寒暑假的时间,自主选择社会实践和服务的主题或领域,根据需要选择人员组成团队来实施。我们鼓励学生将实践和服务结合起来,突显社会学干预的理念。如学生选择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这个主题,可选定若干个外来人口子弟学校,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以收集所需的资料,然后综合运用定量和定性的资料分析方法找出问题,最后就本次调查对象所出现的问题尝试给出解决方案,并身体力行。最终的目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研究对象的现状。这个环节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技能,也磨炼了学生的身心意志,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第三,研究论文的设计安排。该环节包括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两者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学年论文安排在第七学期,由学生自主选题,按照学术论文的格式规范撰写。此时的学生已完成了两次社会调查和一次社会实践与社会服务,具备了初步的实践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培养并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撰写学年论文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为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研究步骤和写作要领,我们特别开设了专业选修课《学术研究与论文写作》,本课程通过对范文的评析以及适当的写作实践,使学生逐步了解论文选题的原则,掌握查阅信息与文献资料的方法,熟悉论文的基本格式和写作规范,培养对论文写作的兴趣。而且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还可帮助学生将已学的理论类课程、方法类课程、数据统计分析等课程知识打通,形成统一整体。学生在修完该课程后撰写学年论文,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学生可选择学年论文的主题及研究方式,但我们要求学生进行实证研究并写作论文,因为社会学的学科特征就是实证性,而且只有撰写实证分析类的论文才能真正锻炼学生全方位的研究技能。毕业论文虽然也是撰写学术论文,但它与学年论文的定位不同。首先,它是“命题作文”。学生只能在指导教师给予的论文主题中选择,这样就增加了研究和写作的难度。其次,它的要求更高。它是检验学生掌握社会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重要环节,学生只有在达到毕业论文的既定标准后才能获得学位。可以说,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反映了学生研究和写作能力的不同阶段。

第四,专业实习的设计安排。设置专业实习的目的是检验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并为就业做好准备。学生可自主选择适合的实习机构,也可以在学校统一安排下进行实习,但都要按照拟定的实纲和实习计划施行。学生可从事咨询和公关策划、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市场调查、媒体编辑与评论、社会组织工作、社区工作等领域的实践实习。在该实践教学环节中,我们仍然可以融入社会学干预的理念。专业实习不同于单一的社会科学研究,除了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外,还要尝试找出可能的问题解决之道。在此过程中,社会学干预方法可得到很好的应用和发挥,且学生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可尝试寻找可行的社会学干预途径。

第五,其他实践教学的安排。除了上述几项教学计划内的实践教学内容外,我们还积极利用“第二课堂”进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这些科技项目或比赛可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实践感”,学生可获得一定的研究资助,且通过比赛的形式,可激发学生投身学术研究的热情。适当利用好课外比赛的机会,既是锻炼培养学生能力素质的机会,也是检验学生实践能力的试金石。

3.诸环节的实践教学的衔接方式

在搞清诸环节的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以及确定不同环节的实践教学的内容设计后,我们可统筹优化诸环节的实践教学的衔接方式。第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衔接。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理论教学的延伸,为了实践教学有效开展,在理论教学方面要做好相应的课程设计。第二,课内教学与课外比赛的衔接。课内教学的目的在于技能的掌握,而课外的学生项目和比赛是最好的应用场合。第三,调查研究与实践实习的衔接。调查研究重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而实践实习还需在此基础上解决问题,强调社会学干预理念。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衔接,社会学诸环节的实践教学可以成为有机的整体,发挥出良好的人才培养效力。

五 实践教学方案设计效果

通过对现有社会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和体系的调整、优化,我们重新设计了实践教学方案。该方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在应用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能够真正有所收获,能够将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技能用于实际。在社会调研、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上的表现有较大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提高,学生应用专业知识的信心也有所提高。学生能够积极参加课内外的学术比赛活动,并且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如我专业的学生获得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福建省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和优秀奖,这就充分证明了这套实践教学方案的有效性。当然,实践教学方案的设计不是一劳永逸的,它还需要根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市场需求的调整而调整。此外,实践教学方案的设计要重视设计理念的融入,我们认为社会学干预的理念对社会学专业来说恰如其分。

参考文献

[1]周桂林.“实践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对实践教学的启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1):143~144

[2]张红主编.社会学专业综合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M].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3]冯波、季蕾、陈文玲等.社会学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的设计原则和实施效果[EB/OL].http:/// channel/shehuixuexi/view/241

[4]〔法〕图海纳.行动者的归来[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