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活动论文范例6篇

课外活动论文

课外活动论文范文1

2002年,我校作为全县重点教改实验学校,在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我们的研究课题“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被确定为湖北省“十五”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初中创新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子课题,并将此项工作确定为学校“二五”教育教学改革的主体科研项目。围绕这一科研课题,我们在近三年的时间里进行了全面、系统、有效的尝试,在实验整体构思的“准备启动——全面推进——总结推广”三个阶段中,现已进入“全面推进”阶段。去年,接受了市科院课题专项检查、考察,各位领导、专家给予了“机制全,特色明,工作实,效果好”的评价,学校先后被评为“湖北省创新教育课题研究先进单位”、“县教改先进单位”、“课题实验先进学校”。

在此,就前段课题实践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一、确立实践活动目标

我们的实践活动,是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体验”、“创作”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进行目标设计过程中,特别关注实践性特征。积极提倡运用调查、采访、观察、实验等行为方法发现和解决问题。学生实践活动目标的确定必须根据评估的需要来确定。主要是根据学校培养目标,评估学生的发展需要,评估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要,分析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等方面。因此,我校确定了如下实践活动目标:

学校研究目标:

通过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研究,探索出一套创新教育实践活动模式,研究出创新教育实践活动评价标准。

教师目标:

更新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思想,促进学生自主研究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素质,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价值观、学生观、评价观,学习相关理论,提高业务研究水平。通过课题研究,把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研究内容、形式、结果总结形成实践指导经验。使教师真正成为科研型教师、反思型教师。

学生实践活动目标:

情意目标。情意目标是开展初中课外活动的主要目标,它包括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接触社会,了解我县的域情、人文地理、环境等,了解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效,增强学生的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的感情,通过小组合作研究问题,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作风,实事求是的态度。

认知目标。包括调查、访谈、了解某些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有用的学科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对某些事物的探究能获得更多的生活体验。

操作技能目标。包括通过测量、识图、设计、科技制作、市场调查、上岗实践等活动,初步学会某些操作技能。

能力目标。包括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加深对学科语言、符号的理解,培养自学能力;通过资料搜集、整理,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信息的处理能力;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索研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将上述目标分解为三个年级的阶段目标。

初一主要是培养以交往为主的实践能力。这种以实现人的社会化为目标的实践,重在培养学生的合群性格、协作精神、开朗个性等社交能力及品质。

初二年级主要是培养以认识世界为主的实践能力。这种实践重在获取知识,拓宽视野,培养兴趣,发展科学,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分析、综合、归纳、演绎、选择、构建能力等,培养实际操作与科学实验能力。

初三年级主要是培养以改造世界及价值实现为主的实践能力,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想象、创造、发展,能运用它认知解决实际问题。

二、构建实践活动模式

经过三年的实践,我们探索出实践活动操作模式,根据本校实际,将模式的实施步骤分为三个阶段,八个步骤(见表一)。

1、问题生成阶段。这一阶段包括创设问题情境、确定研究主题、制定研究计划。“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的生成有两种方式:一是教师设计并提出;二是学生自主发展并提出。无论哪一种方式提出的问题都必须要经过师生共同讨论、论证,形成活动主题,即“发现——论证——生成”。主题论证要注意三点:首先,主题是否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其次是看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包括学生实际经验和实际操作的达到度;再就是主题切口要小,选题时应小而精,容易操作的,重在科学研究的方法的掌握。

 

一般步骤A

一般步骤B

问题生成阶段

确定研究课题

制定研究计划

确定研究课题

做出假设

实践体验阶段

收集资料

加工分析所收集的资料

提出论点或假说

设计实验以验证假设

实验并记录数据和现象

处理和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

表达交流阶段

撰写研究报告

自我反思

成果交流

撰写研究报告

自我反思

成果交流

适用研究类别

社会科学研究(大文)

自然科学研究(大理)

表一

活动主题确定后,要指导寻找主题研究的切入点,制定活动研究方案,一般包括“研究主题”、“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步骤”、“预设成果”等几个方面。如丁志娟老师指导学生撰写“我的家乡地方特产”的主题研究方案为(见表二):

创新教育课题实验活动指导方案

研究主题

红山地方特产

指导教师

丁志娟

课题组成员

初一⑺⑻班每班10人

组长

张金

班级

初一⑺⑻班

研究背景:红山地方特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地方色彩,了解这些,对家乡的经济与文化有深刻的认识。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从活动中了解家乡的风俗文化、经济发展情况。结合语文课本中说明知识,灵活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建设家乡的主人。

研究内容:1、特产品种及归类  2、特产的特征、制作方法  3、有关特产的传说、典故、目前状况   4、个人对特产的看法与建议

研究方法: 参观法、调查法、网络信息法、资料法

主要步骤:1、具体确定红山有哪些地方特产  2、从各种渠道了解已确定的地方特产  3、总结报告

预期成果:一份小报告:关于红山特产的调查报告。

表二

2,实践体验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进入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包括收集分析信息、调查研究、初步交流,形成一定的观念和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强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参与,要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必须建立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只能给必要引导,引导的特点应该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也就是说不能包办代替,让学生在活动中有一个自由开放的心态,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顺利进行下一步的验证。这个阶段主要采取一是资料式,即学生通过、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材料,经分析、概括而得出结论;二是实验式,即针对课题动手做实验,通过分析实验和总结实验结果,看课题是否成立、有效。在活动实施前,要指导学生如何收集资料,针对学生活动的具体任务,渗透关于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的专题讲座。

3、表达交流阶段即总结阶段。先是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形成结论,指导撰写活动报告,并进行不同方式的表达和交流。其表达方式有陈述式结论表达、辩论式结论表达、竞赛式结论表达、研讨式结论表达,以及个性化表达(即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或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

在表达交流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着重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对结果的反思是问题解决学习的最后一个步骤,这也是学习者常常感到困难的一个阶段。学习者在解决问题时,往往急于求得答案,而忽略了这个阶段,但这却是积累经验、避免以后再走弯路和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因而是不容忽视的。

三、建立实践活动的评价

实践活动的实施,强调学生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其评价应贯穿于实践活动的全过程,评价的内容和形式,都充分体现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促进实践活动目标的达成。其评价的目标重点放在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收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操作能力、科学实验能力、创造能力及社会交往、协调能力和反思能力,还有教师指导能力与反思能力等。评价模式采用多元化评价,包括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反馈形式的多元化。

我们对学生的实践活动的评价是采取多元评价,其依据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在评价时不是“一把尺子”量学生,不是单一看学生是否将问题解决,而是看他怎样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的思维、创造能力及个性特征。同时,强调多元化主体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和教师互评、家长和教师互评,学校与社会评价等等。

1、学生评价。我们采取问卷评价法、促进者评价法、实际操作评价法、成果展示评价法、小组评价法和反思评价法等方法进行评价主体。

问卷法评价:在实践活动后,教师可运用调查问卷的方法了解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评价。

促进者评价法:促进者包括教师、家长及其他对学生学习有帮助的社会人员。评价形式是多样化的,哪怕是送去一个微笑,伸出一个大拇指,爆出一个掌声,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要鼓励学生创新,允许学生出错,允许学生天马行空的设想,允许学生对知识的怀疑,允许学生做他认为有意义的活动,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保持学生的探求欲,准确把握学生的闪光点,予以恰如其分的延伸,于平淡处寻精彩,让学生始终处于向前、向上的追逐中。

实际操作评价法:通过实际操作展示学生的活动过程,这是活动评价的最基本的方式,也是最主要的方式。

成果展示评价法:当一主题或某一阶段活动结束后,教师要提供机会,让学生进行交流相互评价。学生成果展示形式多样,可展示实践报告,可展示反思日记,可展示创作成果,通过展示,充分表现了学生的创造力。

小组评价法:即活动小组成员相互评价,便于集思广义,相互启发,同时培养学生的群体参与意识与竞争意识。

反思评价法:反思就是回顾已进行了的活动,把握既定目标、评估进展,提出改进方案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反思的起点是问题的生成。我们要求学生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反思:一是参照过去对现在的自我进行反思和评价。二是根据他人的评价来反思评价自己。三是通过和同伴的比较来对自己进行反思评价。反思结果也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对获得结果的整个思维过程进行检查,检验推理是否合理,答案是否正确;二是每解决一个问题后,应反思从该问题中可得出哪些经验和教训,值得以后借鉴。反思的有效方法有:(1)找出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主要困难和关键,搞清楚自己是怎样寻找思路的。(2)对解题方法重新评价,找到最优解决方法。(3)思考解决该问题的过程中,是否有某种技巧值得吸取,是否有某种技巧在以后类似的场合用得上。(4)弄清楚从当前的问题中,可以得到哪些结论或吸取什么教训;概括出问题的一般结构、特点,总结出运用该问题解法的条件范围,以便把该问题的解法推广到同一类型的所有问题。在活动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将注意力指向研究的过程上,而不只是结果的正确与否;要鼓励学生按照他们所掌握的对这个世界以及这个问题的认识,来评价自己的答案,评价自己操作方案的有效性,评价自己在问题解决中学到了什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不断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及时性、阶段性的自我反思评价,“让每个人的头脑刮起风暴”,发现自己的心灵所需,认识自我,看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扬长避短,不断创新发展,完善自己,在自己的发展极限内达到卓越。

我们从袁盼同学关于《当前农村环境保护状况》的研究报告看到,他这样写道:“我无法阻止人们乱砍滥伐为数不多的森林资源,但我可以节约每一张纸,可以抑制自己家中要换家具的欲望,我可以爱护花草树木;我无法阻止人们乱捕滥杀珍稀动物,但我能做到不捕、不吃国家保护的所有动物;我无法阻止铺天盖地的白色垃圾污染环境,但我可以尽可能地少用或不用塑料袋,无论在哪里不乱扔废弃物。虽然我无法阻止破坏环境的事情太多,但我能做到保护环境的事也不少。我可以从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从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做起。我想,如果人人都这样做,那么我们生活环境就会减少一些污染。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我们共有的家园,保护环境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自觉行为。”通过对活动研究的反思,袁盼同学向全校同学发出了“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倡议,得到了全校师生的响应。

2、教师评价。就教师指导学生实践活动而言,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教师进行评价:

一是从问题的生成到指导方案的撰写的评价,看是否科学、合理;看是否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和社会科学原型;看是否研究了学生实际,包括学生的学习心理、学生的已知经验、学生的发展潜力,是否对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行估计并设计了应急预案。

二是在实践活动中对教师的评价着重评价三个方面:价值追求(即在价值取向上应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核心目标)、过程特征(即在过程特征上应以促进学生个体和谐地发展和创新个性的充分张扬为根本宗旨),模式选择(即在模式取向上应以构建高度体现学生主体性的,着眼于“以生为本”的多样化的指导方法、途径和模式为根本追求)。

三是教师的自我反思评价。在每次实践活动中反思不断贯穿整个活动进行的始终,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进行反思,才能真正发现问题,不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同时能更大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例如:一位教师设计了一次主题为“我们的环境怎么了”的活动。设计了一张表格(见表三),让学生带着表格去调查。

序号

环境问题的现象

 

 

 

 

 

 

表三

学生调查的积极性很高,获得了许多实地调查资料。然后回到课堂上,教师让学生汇报了一下结果,便让他们给当地环保部门写一句话,当作建议提出来。后来经过教师的反思,认为此次探究活动的收获是肤浅的,因为学生根本没有进行深入而扎实的思考与研讨,只是一种单一的倾吐心声。后来他将表格重新设计成如下式样(见表四),并让学生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探讨出原因、对策后再去设计建议。真正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探究能力。

问题

现象

污染源

污染区域

思考

对策

 

 

 

 

 

 

 

 

 

 

 

 

 

 

 

 

 

 

表四

四、形成实践活动体系

经过两年的探索,我们形成了自己特色的实践活动管理体系。

1.实践活动组织管理体系

实践活动组织管理体系

教科处

教务处

指导组

教研组

课题组

考评组

年级组

实验教师

实验学生

领  导  小  组

 

 

 

 

 

 

 

 

 

 

 

 

图一

 

2.实践活动过程管理体系

实践活动过程管理体系

场地设施

阶段总结

研究对象

人员构成

职责分工

内容载体

信息收集

成果物化

程序进展

 

 

 

 

 

 

 

 

 

 

 

图二

3.实践活动模式管理体系

指导小组

学科组

评价小组

生成课题

实践活动

活动评价

实践目标

实践原则

实践方式

活动安排

活动组织

活动实施

课题评价

学生发展

教师发展

实践活动模式管理体系

 

 

 

 

 

 

 

 

 

 

图三

 

4.实践活动资源管理体系

学科教师

管理人员

社区部门

内容资源

校内资源

社区资源

生活经验

学科课程

科技前沿

各班教室

运动场区

社区合作

公共资源

社会实践

综合馆室

实践活动资源开发管理体系

 

 

 

 

 

 

 

 

 

 

 

图四

上述四个体系在实践活动实施中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使实践活动研究处于规范运行。

五、提供实践活动保障

课题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此我们进行了全方位的规划,按照“以‘名师工程’为动点,以‘艺术教育’和‘体育传统特色’为铺垫,以与新课改接轨为出发点”的基本思路,强化科研兴校理念。先期围绕准备、启动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更新观念,形成一致共识。为了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课题实验,全体教师参与实验,学校通过多种途径,给领导教师“充电,使“创新教育”在领导与教师的脑海中生根发芽。一是建立业务学习制度;二是请专家学者来校作专题讲座;三是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业务培训学习;四是组织教师参加计算机理论知识与上机操作培训,培养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五是组织教师走出校门,对社会各单位、自然场所进行调查,了解社会信息。

通过给学校领导教师“洗脑”、“充电”,他们的观念变了,理论更新了,一致认为:学校教育,必须转轨;创新教育,势在必行。

2.健全机制,形成一个定规。学校为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的领导,在全县率先设立专门的科研机构——教科处。就该项课题实验学校明确要求:“在科研处统一管理下开展工作,落实规划;在指导小组的全面指导下寻求理论指导、专家点拔、学习研讨;在领导小组的保障下健全机制,明确责任,落实管理。”科研机构的设立,使该课题研究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加强了管理的力度。尽管学校过去就教科研工作已制订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和评价办法,但考虑到“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学校、教师面临的一个全新的研究课题,既与它课题研究有一些共性,也有其特殊性,是各学科实验教师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探索、总结创新去解读的专题,为使这项工作健康发展、稳步推进,并做到制度化、常规化,我们根据工作需要修订了“一个规划”、“两个办法”、“三个制度”、“四类职责”、“五类方案”。

一个规划:《红山中学教育科研二五规划》

两个办法:《教育科研常规工作考评办法》、《教育科研档案管理办法》

三个制度:《科研处管理制度》、《科研处课题实验教师学习制度》、《教育科研成果评审及奖惩制度》

四类职责:《科研处主任职责》、《科研员工作职责》、《科研课题实验小组组长职责》、《课题实验教师职责》

五类方案:《实践活动教师评价方案》、《实践活动学生评价方案》、《实践活动课题组评价方案》、学校课题组制定了《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方案、各学科课题组制订了《学科课题研究方案》、

我们在实验工作中务求使“规划”成为贯穿此项工作的红线,“办法”成为规范工作的指南,“制度”成为推动工作的保证,“职责”成为评价工作的依据,这就使得实验工作行得实,走得稳。

3.范例引路,形成以点带面体系。我们重视理论的指导和专家、领导的点拨,更看重学科间、学科内教师之间的示范作用。首先,我们要求教师在“求稳、求实、求活、求效”的八字方针指导下,在编制实验计划和推进程序上确保“三性”:可行性、针对性、适用性,在实际工作中确保“四个协调”:与整体工作协调,与其它课题实验协调,与教学内容协调,与两个特色学校(市“艺术教育试点学校”和省“体育传统特色学校”) 创建协调。让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投入实验。在一阶段实验后,学校指导小组和教科处通过实验小组内教师间的活动课汇报展示和每学期全校常规的实验成果验收,从中推出精品。在实验教师中作示范推广展示,供作示范的有活动课的课型模式、活动课的方案设计、活动过程构想、活动主题的确立、活动评价方法和活动相关的档案记录样式等,让全体实验教师在实验中有借鉴,在借鉴中有创新有提高。仅2003年春季,我们组织了活动课示范活动四次,推出优质示范课二十六节,档案(指导方案、记载、评价记录档案)展示四次,推出设计科学、有创意又适用的设计记录和指导方案四十余种,共三百多份。从2003年5月开始我们又挑选了部分优秀教师参与实践,现在实践教师已达到40人。

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觉得全面尝试的时机已经成熟,从2003年5月份开始,由实验转向实践,正式进入全面推进阶段。至现在每个实验教师组织开展的实验活动频率相当高,其活动涉及到人物访谈、科技制作、社会调查、艺术创作、科技实践等,学生活动的踪影由课堂到室外到社会的不同角落,七个月时间,他们从学生手中收集到的活动记录表或访谈记录、写实作文、活动报告、反思评价万余份,收到学生制作的工艺品、书画作品等近两千件。整个实验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

4.多方结合,形成纵横联动研究网络。为了使课题实验向纵伸发展,我们注重了多方结合,逐步形成了横纵交错、联动研究的网络结构。

一是注重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比如:初一数学课中的“用样本估计总体”,一(5)班兰智老师在课堂上就为学生们准备了一袋大小均匀颜色为青、黄两色混合的豆子5公斤,怎样估计它们当中青豆与黄豆各约占多少公斤。学生们自愿组成研究小组,讨论方案,并且进行了具体的分工,最后,每组派一位代表研究成果。它们的研究方法令看课的教师们大开眼界。其中有一位学生说:“最为准确的是将青豆与黄豆全部一一分开,要是人工分检则废时废力,没长眼睛的淘沙机能分离普通沙子和铁沙,我们今后能否发明一种能识别颜色的机器,将它们分开不就行了。但现在我们只能用样本估计总体的办法,看样本中青豆与黄豆各占的比例,然后再计算总体中青豆与黄豆各约占的重量。”你看多好的想法,联想多丰富,思维多开阔,今后教师若再重视引导,说不一定明天就是一个发明家。

二是平常研究与假期研究相结合。我们的研究不只是局限于平常上课期间,在假期同样没有放松创新研究活动。去年寒假,学校教科处要求每个实验教师各组织若干个小组开展一至两个课题的研究,效果显著。如以三(8)班袁盼同学为组长的五人小组确定的研究课题为“当前农村环境保护状况”,他们调查了四个乡镇、16个村组、5个厂矿企业,访谈了上至乡镇长,环保局长下至小学生,近300人,撰写题为“农村环保不容乐观”的调查报告,对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向有关部还提出了很好的合理化建议经过反思,还向全校发出了“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倡议。 

三是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相结合。在课题研究时有些涉及到高年级理化等理论知识的课题,低年级学生就无法开展研究,这样共同一起开展创新研究,就弥补了相互的不足,实现突破。比如:去年十二月以三(3)班王定周同学为组长,由初一、初二、初三三个年级各三名学生组成的研究小组,参加了“学校锅炉烟囱有多重”的主题活动,初三年级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实地测量烟囱的高度,初一年级学生计算它的圆管的体积,初二年级学生计算铁的质量,他们组成一起就完成了这个课题的研究。这样初一、初二年级学生还向大哥大姐们学到了不少知识。

四是学校基地创新与校外基地创新相结合。校内有图书室、实验室、电教室、音乐室、微机室,光这些还不够。在校外,我们的基地有乌云山、屏峰两个生态茶园,有溪坪良种场,有毕升森林公园,有自来水厂,这些都是他们开展课题研究的空间,他们的知识领域就在这些地方得到拓展,他们的能力就在这些地方得到创新。

五是教师创新与学生创新相结合。和在课堂内一样,课题研究中教师是促进者,研究的主体仍是学生。例如:李定章老师设计的“炒菜”活动指导方案,将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联系起来,将生活与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将知识运用与思想意志品质的培养结合起来,整个活动过程按“清洗——准备——制作——收束——解说——自我评价——整体评价”的思路展开,特别是让学生在说明炒菜程序要求,火候掌握,生熟程度上,都由学生用知识作解说,让观摩活动课的专家无不惊叹,专家的评价是这堂课“融知识性、常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体”。此类打破传统上“为活动而活动”的形式的活动课,可谓形式各样,自成特色。

六是把特长培养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学校一方面狠抓常规教学规范,促教学成绩稳步上升,同时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狠抓学生的特长培养,创办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活动传统。办好“三节两刊”。“三节”:一是集音乐、美术、书法为一体的艺术节,在每年的四月、十月举行。艺术节期间,常常是学生自编自导的文娱节目,精彩纷呈,学生自己设计,亲手举办的手抄报花样翻新,通过书画展推出了一批又一批艺术新人;二是五月、十二月举行的春秋两季运动会,已确定为学校体育节,它一直延续着红中展示学生运动素质,大力弘扬奥运精神、爱国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精神;三是元月、六月的科技节也逐步形成特色,“普及科学知识,举行手工制作比赛,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激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科技节的主旋律。

“两刊”:一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每月一期的校报《映山红》,它是育人的摇篮,创新的网站;二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每学期教研一刊《创新之窗》,它是教师交流的园地,成果展示的空间。

正象我们的校长丁新权同志常说的一句话:“给予每个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让每一颗金子都闪闪发光。”

六、实践活动的效果与反思

由于在推进过程中我们通过机制激励教师的探索热情和创新精神,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资源共享、成果共享”的群体协作实验精神。多形式、多特色的课外活动精彩纷呈。在实验中,我们也深感到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学科活动“活了教师的教学,活了学生的思维,活了课堂,也活了校园。”

 1.挣脱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活跃了课堂与校园。课题实验让一些长期习惯于三尺讲台的教师惊奇地发现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书匠”永远教不出那设计精巧、想象奇特的“未来太阳能家用供电设备”,教不出“叙写生动,富有真情实感”的山乡札记,那些关在教室里的孩子,他们的动脑、动口、动手能力是无法激发出来的。

肖军老师结合初三数学课中有关“利率、利息”知识的教学安排了一次活动课,变抽象的灌输说教为由学生调查询问,得到真实、直观的感性认识,学生带着问题深入到银行、信用社和农户,带回了有关知识的领悟,对现实生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性认识。有一个学生在调查汇报后这样总结:“从存款利率的下调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家通过这一方法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从贷款利率的下调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家是为了方便群众从事经济投资,搞建设,最终刺激经济增长,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国家在经济调控上的灵活性和务实性。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经济发展的美好前景。”在这次活动中,教师的主要职能已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确保了学生的思维在活动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得到激发,有利于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又如姜涛老师在英语活动课中,以一次“生日集会”为主题,活动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体现出“亲情、友情”,让知识性与趣味性和谐统一,达到了口语交际训练的目的,课堂的占有者是学生,从主持人、小寿星扮演者,前来祝福的同窗好友全是学生,教师只是活动的一员。沈小亚老师的一堂“家乡情怀”活动课,学生从不同角度介绍了英山的风土人情,物产风貌,地方特产,名人轶事,并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优美清新的文章,教师的精力主要用在指导方案的设计上,课堂则成了学生活动的空间。这些活动对“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地位作了更为具体、实在的诠释。

2.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了学生实践创新素质的提高。通过以“发展”为主线的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兴趣,改变独生子女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学生在参与实践过程中,视野开阔了,思维活跃了,能力提高了还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大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芮小满老师的一堂“应聘”模拟活动课,将学生未来参与社会生活的一面超前引入课堂,课堂上学生表现出的“智慧、勇气、参与意识、责任感”着实让人大开眼界。

活动课成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天地,也是他们陶冶情操,增长见闻、丰富知识、培养能力的乐园。

3.增强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通过近年来的科研活动,培养了一支科研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基本上实现了教师队伍的优化,更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增强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越来越多的教师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学校有一人评为全国模范教师,有一名教师被评为省级骨干教师,十一名教师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一人被评为省级教科研先进个人,十五人被评为县级教科研先进个人,教师在撰写论文、优秀教案、优质课等方面,先后有二十多人次获部级奖,获省、市、县级奖达壹百多人次。

通过课题研究,学校教学成绩也得到了飞跃性的提高。中考成绩年年攀升,学科竞赛成绩也有较大的提高。我校2001年中考考取黄高5人,一中50人。2002年考取黄高1人,一中45人。2003年考取黄高 1人,一中50人。2004年考取黄高1人,一中51人,在全县引起轰动效应。学校多次在省市级教科研工作会议上交流经验。2004年5月学校评为全省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先进单位,12月评为黄冈市办学水平先进单位,同时高标准、高规格通过市级示范学校验收。

课外活动论文范文2

一、语文课外综合活动的构建方式

1.构建特色性的语文课外综合活动。一成不变的学习形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素质教育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发展,而语文综合活动是一个很好的创新平台,“活”就是要让学习活起来,“动”就是要让学生动起来,创设一些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有特色的、富于创新性的综合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能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成长。如里约奥运会举办之际,设计一些与奥运相关的主题活动,如征文、手抄报等,符合体校特点,学生热情高涨参与其中,这样的活动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和提高。

2.构建实效性的语文课外综合活动。实效性体现在什么地方,体现在学生实实在在的参与、学习效果实实在在的取得,综合活动不仅是一种活动,其本质仍然是学习,是一种将课堂延伸到课外的学习。如举行以班为单位的集体性的诗文朗诵比赛,要求人人参加,目的是让全体学生受益,一起练习一起切磋一起比赛,同学们学到的不仅仅是对诗文的理解、朗诵技巧,更学到了什么是团结、合作。学生是活动真正的主人,在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学习体验,实现更好的学习效果。

3.构建综合性的语文课外综合活动。综合活动,不是学习某个知识点,不但是训练某方面的能力,它涉及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能够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如设计社会调查的课外活动,需要听说读写全方位的参与,放手学生去自由选题,设计问卷、实施调查、分析数据、撰写调查报告等,这是一个课堂无法企及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锻炼的方式,学生受益匪浅。

二、语文课外综合活动在育人中的作用

1.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语文综合活动具有灵活性、多样性的特点,它是课堂的补充,可以将枯燥的知识转化为有趣的活动,让学生耳目一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其主动性,如举办知识竞赛、古诗背诵比赛等,孩子们主动去查阅书籍,交流协作,让学习变成一种有趣的形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收获知识,提高能力,获得综合素质的提高。

2.积淀语文素养提升语文能力。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而事实情况中,学生往往在语文学习中纸上谈兵,实践应用能力很差,诸如不会写请假条,不敢发言,一提作文就头疼等,起码的听说读写能力都不具备,更谈不上良好的语文素养和能力。而语文课外活动是将听说读写能力高度统一的载体,能够促进知识的积累转化、能力的提高。如开展辩论赛、举办黑板报比赛、社会调查等,需要动脑动手动口动笔,听说读写综合运用,同时锻炼沟通、协调、表达、写作、思维、审美等多种能力,使学生具有适应未来学习生活需要的语文应用能力和素养。

3.启迪心灵智慧提升人文素质。语文课外活动能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能将学生引领到人文殿堂接受思维、情感、气质、审美、人格、价值观等等多角度多方位的人文洗礼,陶冶情操,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形成健康的人文精神,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收受到人文熏陶启迪,是实现人文培养的良好途径。

语文综合活动,是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是对课堂的拓展和延伸,丰富了语文教学内容和手段,拓宽语文学习渠道,开拓学生视野,可以引导学生与社会生活接轨,关注时代民生,可以将思维导向落到行为实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知识与能力共同发展,让智育与人文并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元锋.基于课外语文活动与语文课外活动的语文活动课分析[J].现代语文,2015,(02):131-132

课外活动论文范文3

一、要对课外读书活动进行必要的指导。这是搞好课外读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进行指导,才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调动学生的自觉能动性,让学生读有所获,读有所感,读有所思,读有所悟,读有所进。我认为课外读书活动的指导应做到“五定",即:

1.定目标。即要给学生“导行’’,要给学生推荐一些有益的,比较好的读物,或根据课堂教学内容需要介绍要读的书目,以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去读。如学习《一面》这篇文章后,我给学生推荐介绍鲁迅先生的一些作品,让其进一步了解鲁迅先生。在平时,可以推荐一些名著如《堂.吉诃德》、《外国著名散文选》等让学生去读,开阔其视野,增长见识,陶冶其情操。同时,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要求,如作好读书笔记,写读书感受,积累词藻名句等,让学生有目的的去读,切不可盲目追崇。

2.定时间。在一定的目标的指引下,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去阅读。如在一周之内,几天之内去阅读完内容,合理的安排进度,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切不可搞“持久战”,那样会给学生一种“马拉松式”的松散感觉,弄得学生筋疲力尽,收获却不大。我在实践中,一般要求学生在一个借期内(一周)完成要读的内容,提前读完的可和其他的同学相互交换读本去读,尽量提高阅读的效率,提高阅读的质量。在一定的时间内,让学生合理地利用时间,按一定的进度去完成所要读的内容。

3.定方法。指导学生阅读,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如常用浏览法,略读法,精读法,让学生边读边思,并作好读书笔记等,使其学会阅读,在读中学,在学中读。我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写读后感,去完成周记,学生不会觉得周记无所可写,又及时强化了所阅读的效果,写出了学生的感受和见解,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效率,克服了学生阅读的盲目性,无味性,片面性。不然,学生只是为“读’’而去读,收效却不大。

4.定阶段。课外阅读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所推荐的读物应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不能盲目地让学生去读。如在小学中高年级给学生推荐一些趣昧性,知识性比较强的读物让学生们阅读,以长其见识,开其视野;初中年级则应该根据学生们的实际去推荐一些名著或名人传记等文学性较强读物,让学生阅读,以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思想境界得到提高。这样,在一阶段一阶段的训练下,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会大有提高。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按学生的不同的层次水平去选择读物,以适合他们的不同的品味要求。

5.定评奖。要让学生勇于把所阅读的内容中得到的见解和感受及时的写下来,就应该在学生阅读前,制定一些评比的条件,看谁的收获大,效果好,并对好大进行奖励,以提高其积极上进性。如在实践中,让学生把自己的读书心得拿到班上交流,评出优秀的,供大家参考学习,彼此交流经验。这样一来会使学生有兴趣去读,读有所获。

二.课外阅读活动还应做好讲评工作。

讲评有阅读前讲评和阅读后讲评。阅读前讲评,即对要阅读的内容作一简要的介绍和提示,让学生能抓住线索去读。适当讲评一下读物的内容和特点等,这可以在定目标时提出。但更应该做好的是阅读后的讲评工作,因为它可以强化阅读的效果,提高阅读的成效,并能及时准确的反馈学生阅读的信息。做好讲评工作,应注意以下问题:

1.讲评工作应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阅读能力为出发点。老师的讲评可以使学生摆脱知识视点低的限制,扩大他们的认知视野,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同时讲评工作应重视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要提炼出写作技巧方法,指导学生的写作实际,提高其写作水平。如在同学们看完《红河谷》后,我采用了座谈会的形式进行了讲评,让学生谈个人的见解和感受,并从中吸取其表现手法上的特点,让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学习运用,学生畅所欲言,效果明显。我又让学生写了读后感,加深了作品内容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技能。

2.讲评工作应重在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只有对学生的阅读适当地进行检查督促,才能激励其不断上进,认真对待课外阅读,坚持不懈地自觉地去阅读。正如演戏一样,没有观众的戏是无味的,多评多议,且是集体性的评议,会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优点,知晓自己的不足,有足够的兴趣去阅读,完成每一次阅读的内容,如在实践中,定期举办读书笔记交流会,读书报告会等,让学生知不足而后学,有兴趣而思进。

课外活动论文范文4

一、核心概念界定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高中语文是小学、初中语文的延伸和拓展,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确立“高中语文”这一范畴,体现本课题组研究活动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课外学习活动”主要指除课堂学习之外,在校内进行的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活动。“课外学习活动”与“课外活动”是子母关系,“课外学习活动”以“校内课外自主学习”为特征,意在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从兴趣出发,扩展学生知识视野,锻炼学生学习能力,丰富学生社会阅历。“有效性策略”是指师生针对前述研究对象及范围,着眼于过程和结果,科学有序地进行活动的策划、实施、调控、总结、推广、评估等。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课外学习活动有效性策略研究”的要义是:立足于校园课外,把握语文学科特征,研究并开展序列化有效学习活动,形成科学化学习方案,以达到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提升语文素质的目的。

二、研究领域现状

“高中语文课外学习活动有效性策略研究”是建立在实践和经验基础之上、反映现代教育理念、体现素质教育要求而提出的预设性课题。就目前从“百度”“谷歌”“中国知网”“中国优秀硕士博士论文数据库”“中国重要论文数据库”等数据库中搜索,没有相关专题研究。即便有零星阐述,也只是对课外学习活动做浅显剖析。因此,本课题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一定的开创意义。创新之处在于:从理论层面对高中语文课外活动在语文教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进行深入的探讨,特别强调了学生主体地位、作用以及素质发展状况的研究;通过实证,提供客观翔实的个案,对活动后的数据进行收集和分类处理,为同类型活动提供“样板”,现实指导意义很强;对多边关系,如教师与学生、课内与课外、内在机制和外部环境、设计与运作等进行研究探讨,可以强化目标意识,提升活动的有效性和科学化管理水平。

三、研究现实价值

一是体现新课程理念,反映时代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实施高中语文新课程,必须是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校内与校外的结合、个性与共性的结合、实践和理论的结合。因此在“校内课外”的有限空间,落实“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建立相对开放的语文学习结构和科学的实施机制,符合新课程理念,符合学生选择性发展和个性化发展要求。

二是改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和交流、合作的快乐。语文课外学习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可以创设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提供更贴近学习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信息资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获得语言技能训练、人文素养提升的机会。本课题着眼于学生语言运用综合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出发,倡导学习方式的改变,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思维、大胆实践、快乐发展的过程。

三是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积极应对高校人才选拔方式的变化。高校录取不再以分数为唯一标准,更加注重考生综合素质的考查。从近几年国内重点高校自主招生笔试、面试要求看,语文学科的活动性质得到充分体现。因此,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撷取案例让学生来解读、分析、演说、辩论,可以融合课堂与社会,体现学以致用的教育原则。从起始年级开始,开展个别的或群体的语文学习活动,符合高校人才选拔的变化方向。

四是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为青年教师提供增强师能的平台。当前我国教育教学研究中,很多的中学语文教师已经开始意识到要改变教学方式,也想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但往往缺少理论指导、缺少科学方法。因此,选择高中语文课外活动研究,通过现有理论的介绍、比较和总结,通过活动个案的实施,从不同角度审视活动的目标、方案、措施乃至不足,可为同行开展相关活动提供借鉴和示范。

四、研究内容摭要

从学习主体出发,结合课堂学习活动和新课程模块内容,研究典型课外语文学习活动开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探索课外学习活动的特殊价值;预设活动可能生成的目标,拟定各种语文课外学习活动的具体方案,研究方案形成的科学性和系统性问题;从控制论角度,组织实施具体的语文学习活动,加强对活动进程的调控,研究活动高效开展的运作机制;基于建构主义、认知理论、语境理论、系统科学理论等,研究学习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心理机制,着力研究课外语文学习活动之于学生的教育功能及文化影响;研究几个重要关系: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语文学习活动与外部环境的关系,语文课外学习活动与其他学科学习活动的关系——探索语文课外学习活动得以开展的支撑系统;从差异性和共性出发,研究并整合语文学习活动的有效性策略,使各种活动的有效性策略互为补充,并建构系统的高中语文学习活动方案。

目前探究的子课题有:

1.高中语文课外学习活动的教育学价值研究;

2.高中语文课外学习活动与素质教育关系研究;

3.高中语文课外学习活动与课程理念关系研究;

4.高中语文课外学习活动与课堂教学关系研究;

5.高中语文课外学习活动中的冲突(矛盾)问题研究;

6.高中语文课外学习活动“三年一贯制”整体方案研究;

7.高中语文课外学习活动中的师生角色定位研究;

8.高中语文课外学习活动中的学生主体作用研究;

9.高中语文课外学习活动中的学生心理发展机制研究;

10.高中语文课外学习活动中的学习品质分析研究;

11.高中语文课外学习活动中的学生发展差异性研究;

12.高中语文课外学习活动中的“学困”类型、成因及对策研究;

13.高中语文课外学习活动中的特长生行为特征分析及培养策略研究;

14.高中语文课外学习活动中的教师组织差异性研究。

五、研究程序扫描

本课题研究分三年进行,涉及三个年级。三个年级分阶段开展序列语文课外学习活动。重点活动有:“琅琅书声”诵读活动、“青春颂”演讲活动、“静观”读书读报活动、“我的地盘”班报活动、“舌尖风暴”辩论活动、“面对面”访谈活动、“我主张”无领导小组活动、“玉韫文学社”社团活动……研究小组着眼前述设想,制订方案,推动落实,全程指导,反思总结,撰写出具有研究性质的高质量论文,形成课题研究子项报告;主持人发挥研究的示范、协调、整合作用,形成课题组总报告。其过程包括:2011年3~10月,理论材料搜集整理阶段、实验宣传发动阶段;2011年10月~2013年1月,实施与分析,总结与反思;2012年8月,出中期报告;2013年1月~2013年3月,整合与拓展,形成总报告。

课外活动论文范文5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教学活动,指导写作

小学语文课外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和补充,抓好课外教学活动是教师课堂之外一项重要教学水平的展示,是培养学生丰富知识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点研究的课题。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培养语文的知识,一方面要靠课堂教学丰富的教学内容来实现,还要靠课外教学活动的开展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使之从课堂走向课外,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教学,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语文能力的基本因素是听说读写,人们交流思想都离不开它们,开展小学语文课外教学活动,应着重从听说读写诸方面加强指导,特别要注意活动内容和形式,做到有的放矢,活动开展有成效。

1.以指导写作的活动内容和形式

1.1 观察日记。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写观察日记,可以开阔学生视野、积累材料、丰富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础。要确定观察的观点,全面了解事物在不同领域中变化发展的情况,要有计划有重点地观察,做到边观察、边思考、边记录,逐步养成观察生活,写观察日记的良好习惯。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从观察中受到一些启迪,不断提高观察的质量。

1.2 课外练笔。课外练笔是补充课内作文统得较死,容易脱离学生实际的有效途径。课外练笔是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点,小学生思维幼稚,尚未成熟,认识生活欠全面。在鼓励学生大胆放笔同时,应积极引导教育学生正确分析评价各种生活现象。练笔内容,应学会“写日记”、“写一般书信”、“做读书笔记”、“写感谢信、介议书”等。指导练笔方法,通过平常练笔,进行正面指导。每学期或每周规定篇数和字数,并作为作文教学的部分成绩计入成绩表。进行课外练笔要注意不宜过多,布置的任务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学生在课外练笔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作文水平,提升自己对各种文体的驾驭能力。

1.3 写作竞赛。写作竞赛包括书法竞赛和写作竞赛。开展这两项活动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书写能力和写作水平,可以使其中的佼佼者脱颖而出,发现和培养语文尖子。参赛者往往面广人多,兴趣盎然,效果良好。各级语文教研机构,语文报刊等组织的竞赛活动,语文教师有责任积极组织学生认真参加。指导写作竞赛,要在抓好平时训练基础上进行,并在竞赛活动的推动下促进平时的写作训练,要及时表彰优胜者,展览他们的作品,可以汇编成册,并将最佳作品推荐发表,以资鼓励。

2.以听说为主的活动内容和形式

2.1 朗诵会。朗诵是将作者静态的书面文字转变为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朗诵内容可以从书刊上选择,以可以由学生自己撰写。所以,举办朗诵会能全面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和表演才能。朗诵形式有独诵、对诵、集体诵,还有配乐朗诵、化装朗诵等。这种活动对场地要求不高,学生可以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进行自由朗诵。

2.2 演说会。演说是就某一问题表达自己的意见或阐述某一事理的语言艺术边沿形式。演说活动能发展智力,训练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的社会活动能力。演说会的形式有专题演说,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即兴演说,如当场出题或看图象再演说等。指导演说,要激发学生强烈的发表欲,用普通话讲,要学会停顿,随时与听众交流思想,做到边说、边交流、边调整。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能力水平,应降低要求,激发兴趣。

2.3 故事会。故事会是学生喜爱的活动,尤其是小学生。它可以训练口头叙述、描写、抒情的多种方式的表达能力,使学生受到故事清洁、人物思想的熏陶,提高课外阅读能力。故事内容要具有生动性、趣味性、教育性,可以选讲古今中外的故事,要重视选讲富于时代气息的现代故事。如孝老爱亲故事、英雄人物故事、助人为乐故事等,可以层层选拔,举行“故事大王”等竞赛,做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课外活动论文范文6

[关键词]涉外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特殊性一、涉外院校教学对象与教学方式的特殊性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带来诸多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迅速蔓延,以美英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观和价值观逐渐渗透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而涉外院校的教学对象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而长期处于外来西方文化和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的交织碰撞之中,其极易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和政治文化思潮影响。这就导致涉外院校的教学对象呈现出较易亲近西方文化而疏远本土文化,文化视野开阔且文化积淀深厚,以及外语课程教学方式趋于多元化等特征。

(一)涉外院校教学对象亲西方文化疏本土文化

涉外院校教学对象学习的主要专业课程为外国语言,而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文化的工具性载体,他们在学习外国语言的过程中也同时接受了被外国语言所承载的西方文化和社会思潮的潜移默化。反之,这种与外国语言内在融合的西方文化和社会思潮又对涉外院校的教学对象的外国文艺欣赏水平和外国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学习外国语言等专业课程需要大量的机械重复记忆时间,这也占据了涉外院校教学对象的大部分有效学习时间,进而导致他们没有多余时间学习其他课程。因此,涉外院校教学对象较普通高等院校教学对象而言具有更易亲近西方文化而疏远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的特殊性。

(二)涉外院校教学对象文化视野开阔文化积淀深厚

一般而言,涉外院校的教学对象较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学对象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阅读外文书籍、报刊、文献等传统纸媒资料;其次,由于语言方面的优势,涉外院校的教学对象更易从互联网接触并了解西方文化和社会思潮传播的新兴传媒产品,如外文影视作品、戏剧、论坛、广播等等;再者涉外院校校园内部外籍教师和留学生数量众多,涉外院校教学对象更易于和外籍教师或留学生进行深入交流从而获得更多外部信息。因此,涉外院校的教学对象往往要比普通高等院校教学对象的文化视野更加开阔、文化积淀更加深厚。

(三)涉外院校外语课程教学方式趋于多元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高等教育院校的教学改革逐步深入,涉外院校外语课程教学方式愈渐趋于多元化,由传统的课堂宣讲式的理论型教学方式转向多媒体课件、口语风暴、出国考察、对外交流、深入语言环境学习等等诸多新兴教学方式。涉外院校外语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多元化发展增强了教学对象的学习兴趣,提升了教学对象驾驭外国语言的能力,促使教学对象外语专业学习全面性发展,但与此同时也给涉外院校非外语专业课程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与压力。因此,涉外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必须对此必须有足够的认识和充分的准备,进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做出相应的教学改革,以保证高等院校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工作政治方向的正确性和思想路线的连续性。

二、涉外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

(一)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基本内容与教学主要目标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普通高等院校本科生的公共必修课程,其教学基本内容和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是: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为基本教学内容,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对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予以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回答,牢固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进一步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和提升人文素质和自我修养的能力,为逐渐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识论、历史观与辩证法的思想基础。

(二)制定科学的课程逻辑结构与教学课时安排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课程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形势与政策共六部分内容组成。制定科学的课程逻辑结构与合理安排教学课时是推进涉外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这门课程的课程逻辑结构和教学课时安排应为:绪论怎样实现中学生生活向大学生的转化,对应学时2课时。三个部分的逻辑结构是第1-3章为第一部分,提供总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前提,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材的历史定位和时代方向问题。对应学时为10课时。4-6章为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知识在道德领域的延伸,提供行为规范和价值导向。对应课时12课时。7-8章是第三部分,帮助大学生知法,用法,守法,护法,提升其法律意识。加结束语,对应课时共10课时。

(三)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理论性^强,内容与普通人文公共教育课程相比较为晦涩枯燥,需要教学对象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应更加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重点、难点内容,寻找科学生动的解决方法以适应涉外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此课程的教学重点为:当代大学生如何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理解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材的关系;新时期如何做忠诚的爱国者,自觉地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当代大学生应树立怎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如何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职业生活与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当代大学生应具备怎样的法律意识,应了解哪些法律制度和法律规范,自觉地提高法律意识。此课程教学难点为: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帮助大学生从知识的了解转化为行为的自觉;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把法律与道德有机结合起来;如何处理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关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办法如下所述:首先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充分体现理论的魅力,加强对学生的理论启导;其次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各种教学资源、拓展教学环节,使同学们在观察体验的基础上提高学习兴趣和认识水平,并化理论为德性。

(四)运用科学教学方法与多元化教学手段

(1)涉外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必须明确“双主体学导式”科学教学方法的总体目标。

第一,引导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教学过程;第二,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教学参与活动,分清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界限,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三,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教学参与活动,调动和发挥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内在因素的作用,丢弃不良的行为习惯,培养高尚的思想政治道德素养;第四,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教学参与活动,不仅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而且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做出正确判断和行为选择的方法。

(2)涉外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主体应学习“双主体学导式”科学教学方法的基本内容。

第一,“双主体学导式”教学的基本理念。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的结构是“双主体”的,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学对象即学生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首席主体”。在教学过程开始的时候,教学对象一般是教学的客体,只有通过恰当的教学活动才能引导学生转变为教学主体。只有实行“双主体互动”,教学才能够成功。第二,“双主体学导式”教学的基本规律。涉外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应做到“五个统一”,即“教师主体与教学对象主体相统一”、“国家意志与教学对象意志相统一”、“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相统一”、“是非判断与价值判断相统一”、“教学过程与修身过程相统一”。第三,“双主体学导式”教学方法的种类。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大致有十二种教学方法,前三种为普遍使用的“基本教学方法”,后九种为有针对性地个别选择使用的“辅助教学方法”。这种位置,不可颠倒。基本教学方法包括:⑴“系统讲座式”教学法;⑵“师生问答(或答问)式”教学法;⑶“案例分析式”教学法(含“书评影评式”教学法)。辅助教学方法包括:⑴“团队(合作)攻关式”教学法;⑵“主题演讲式”教学法;⑶“主题论辩式”教学法;⑷“价值澄清式”教学法;⑸“意义寻求式”教学法;⑹“法庭辩论式”教学法;⑺“英模报告式”教学法;⑻“参观访问式”教学法;⑼“行动式”教学法。第四,“双主体学导式”教学的教学境界。涉外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追求并且争取达到四种教学境界,即:第一,“知识境界”――“掌握广博的知识,用事实的力量打动人”;第二,“理论境界”――“掌握彻底的理论,用逻辑的力量征服人”;第三,“艺术境界”――“掌握美的规律,用高雅的力量陶冶人”;第四,“人格境界”――“锤炼高尚的人格,用庄严的力量提升人”。第五,“双主体学导式”教学的教师修养。涉外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具有四种较高的修养,即:“理论修养”、“知识修养”、“教学艺术修养”和“人格修养”。

总之,涉外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应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努力使教学对象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提高教学对象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发挥其自身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内在精神因素的作用,努力分清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界限,提高其分辩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树立其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期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与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秦钠.从信息论看涉外院校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与培养.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1992(5).

[2]杨云芳.浅析外语院校人文教育的特点.新西部,2008(8).

[3]王淑莉.涉外院校“两课”教学与考试方法改革初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4).

[4]四川外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研组.涉外院校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教学探讨.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2(3).

[5]田学军.外国语学院(系)的目标定位和整体发展.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