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教师范例6篇

专业课教师

专业课教师范文1

论文关键词:幼儿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艺术技能课程;专业实习

幼儿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问题是幼儿教师教育改革的核心,它决定着幼儿教师教育机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决定着幼儿教师的整体质量,尤其是专业课程的设置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保证。就幼师层面来看,我国1995年的幼师课程计划中第一次允许各校自主设置课程,自此,不同的幼教机构开设的课程有所不同。

近年来,大专层次的幼儿教育成为当前幼儿教师教育的主流,为了了解当前我国大专层次幼儿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总体情况,笔者通过网络资料的搜索,获得了大专层次幼儿教师教育机构的课程计划与招生简章2O份,对当前大专层次幼儿教师教育机构的课程设置总体情况进行了网络调查。尽管由于从网络中获得的课程计划或招生简章写作格式和内容不完全一致,有的包含了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以及课程分类和全部课程,且有完整的计划表,有的则只列出了课程名称不能完全反映课程设置的准确情况。但是,课程的出现率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反映人们对课程的重视程度。

1调查分析

本研究按照网络文本中课程的出现率来确定职前幼儿教师教育机构对不同课程的重视程度,共分为五个等级:

很重视——出现率80%以上;

较重视——出现率60%一79%;

一般——出现率35%一59%;

不太重视——出现率10%一34%;

很不重视——出现率低于9%。

按照这个标准,将调查所获得的大专层次幼儿教师教育机构对各门课程的重视程度的调查结果总结如下:(见表1)

从表中分析可见,大专机构课程设置存在以下的特点:

1.1专业基础理论课受到普遍重视

值得重视的是,专业基础理论课中的传统“三学”被给予了很高程度的重视,其原因主要在于这三门课程在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幼师课程计划和高师学前专业课程计划中就出现了,而且多次的课程计划变革并未对这三门课程做大的变动。因此,这三门课程一直延续得很好,只是“幼儿卫生学”的名称有一些改变,在95教学计划中改成了“幼儿园卫生保育”。

此外,幼儿园管理、幼教科研方法和儿童文学的出现率也相对较高,前者出现率高与培养目标有关,正如第一章所述,“培养幼儿园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陈述率是很高的,所以,需要以相应的课程来配合;幼教科研方法出现率较高的原因主要是当前幼儿园教育改革的需要,也反映了当前我们对培养研究型教师的重视,事实上也反映了对教师通过研究进行专业发展以及幼儿园通过研究提高教育质量的需求在教师教育课程中的反映,而且,这门课程有普通教育科研方法的理论体系做支撑,在教学中也容易把握;儿童文学是幼儿园进行语言教育的重要基础,而语言教育在幼儿园中又占据重要地位,因此,重视儿童文学也是必然的。

幼儿园游戏和幼儿园课程是与当前对幼儿教师的需要紧密联系的课程,但重视程度并未达到理想的水平。原因之一是这两门课程与其他主干课程的内容重合。幼儿游戏已经被包含在学前教育学中,幼儿园课程则是在近年来课程改革开始之后出现的一门比较新型的学科,而且,其体系与学前教育学、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等都有重合之处,因此,在课时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只好舍弃;原因之二就是观念和认识的问题,虽然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有关文件中早已规定的,但在实践中,并没有真正将一日生活游戏化,因而,教师也无需掌握太多的关于游戏的知识和技能。因此,课程和游戏问题虽事关重大,但重视程度仍不够。

其他的一些课程没有广泛出现的原因可能有两种类型:一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些新兴的学科在出现,其价值和意义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如儿童心理健康与咨询;第二种原因是:一些旧有的学科体系不健全,如幼儿教育心理学、学前教育法规,或学科内容不稳定,如学前比较教育学,或学科内容与其他学科重合,如学前教育评价等等,因而导致施教中的困难。

1.2各科教法和活动设计类课程受重视程度较低

从调查结果看,对这类课程的受重视程度都在一般以下。原因主要在于幼儿园各科教学法与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是两个不同教学计划的产物,前者是从5O年代延续下来的,后者是从95计划开始的。由于单纯的活动设计难以满足幼儿教师掌握教育活动组织策略的需要,因此,目前这两种课程的开设存在?昆乱现象,有的是按照原有的六科教学法开设,有的是将其合为“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一门科目,有的是选择某些教学法再加上活动设计。另外,《纲要》又提出了五大领域,与原有的“六科”不一致,因此,有的学校又按照五大领域开设五大领域教育,但由于五大领域中将科学与数学合并,美术与音乐合并,而他们之间又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有的学校又将五大领域与原来的六科教学进行了融合。这样,导致大家在这类课程的设置上差异较大。

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在这类课程中,有三门课程的受重视程度处于偏低状态,即幼儿园玩教具制作与环境创设、幼儿体育与健康教育、幼儿社会教育。这三门课程内容本身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为什么它们受重视程度偏低?笔者分析认为,一是由于这三门课程内容的局限性导致的。其一个共同特点是内容重要,但构成一门学科又显得单薄,因此,目前较难构成一个较为独立和完整的体系,因而容易被忽视;二是受传统定势的影响,幼儿健康教育和社会教育不属于六科教学法,同时,教育者还没有把创设环境的技能作为幼儿教师的一项重要的专业技能,误认为只要有了美术技能就会创设环境,而没有意识到在环境创设中所包含的教育意蕴。由此也可以看出,我国大专层次幼儿教师教育机构缺乏对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实践技能和能力的重视。

1.3艺术技能课分科细,受重视程度高

美术和舞蹈是这类课程中达到“受重视程度最高和较高”的两门课程,这与长期以来我国幼师教育中重视艺术技能课的传统是相一致的。在调查结果的显示中,音乐类的课程受重视程度一般,但这并不是由于人们真正的不重视造成的,而是由于对音乐学科的分科过细造成的。本来在教学计划中只是一门音乐,却被分成了音乐、乐理与视唱、键盘、声乐、幼儿音乐、音乐欣赏等不同科目,有的还分出了器乐、管乐,甚至有的还将视唱与练耳分开,这种分割导致了出现率的下降,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出现率并不能完全说明人们的真实重视程度,一门学科被划分得如此之细,已经可以对其重视程度窥见一斑了。

有的学校注意到了幼儿的特点,因此,在学科中意图突出这方面,表现在幼儿音乐、幼儿舞蹈、幼儿美术等学科设置的提法上,这是一个好的趋向,但也可以看出,出现率是不高的。此外,对幼儿音乐和舞蹈的创编提得也很少。可见,在艺术技能课的教学中,仍然是突出教师本身的艺术技能,而没有更多地考虑这些技能怎样转化为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或其他教育的策略。

1.4专业实习课程出现率最低

在有关课程计划和招生简章中,只有20%的大专机构提到专业实习,这个比例还是所有层次中最高的。这个事实充分说明很多幼儿教师教育机构并没有把专业实践看作真正的课程,并未认识到专业实践在教师教育中的重要性,可见,忽视实践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2建议

基于以上的调查结果,特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要扭转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艺术化倾向,提升准教师教育能力。

多年来,在幼师课程以至于大专课程设置中都存在着严重的艺术化倾向,这与过去我们对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认同有关,因为幼儿园用人标准取向和价值取向的偏差导致了各个幼师教育机构对艺术技能课的绝对重视。在传统观念中,幼儿教师的技能技巧往往被当作幼儿教师能力结构的突出特色而夸大。而事实上,艺术技能并不是幼儿教师最重要的能力。许多实践观察和研究发现,优秀的幼儿教师不一定是技能型的,教师之问的能力结构具有个体差异,有技艺突出的技能型教师,有偏爱思考的科研型教师,有长于上课的教学型教师,有擅于组织的管理型教师……同是技能型教师,有的突出音乐技能,有的善于绘画,有的擅长舞蹈教学等,这也构成幼儿教师各自不同的教育教学风格和特色,因此,不能在课程设置上强求一律,尤其是艺术技能课,一般要求有前期的基础,否则,要达到一定水平需要相当的功夫,如果学生把时问和精力都投放在一些自己并不擅长的项目上,往往造成不仅难以补短,而且更难扬长。

当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实现更需要教育活动能力强的教师。传统的幼儿园教育把幼儿教师的职业技能放在重要的位置而忽视教师的教育活动能力,而现代教育目标的多元化及强调培养创造性的人才,对教师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教育能力更为重视。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对幼儿教师能力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一个合格的幼儿园教师,必须要有过硬的教学基本功,但基本功不仅仅是艺术技能,除了唱、弹、跳、画之外,还包括说、写、操、编、做等,涉及到语文、音乐、舞蹈、美术、体育、计算机、教育学等多个学科。事实上,幼儿园教育所需要的艺术技能并不是很高,要求高的恰恰是怎样通过这些方法组织幼儿的学习,幼儿教师应该具有更高的教育水平和艺术,而不是自身的艺术技能,教育水平并不必然取决于艺术技能水平,艺术技能水平也并不必然决定教育水平。

因此,幼儿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既要发扬原幼师能歌善舞、能说会画的传统优势,又要跳出只重技能技巧的“技工型”培养模式,避免艺术技能课程的过分细化,不能按大学艺术专业的要求进行训练;可以通过拓展性课程让学生自由选择来发展他们的某种艺术特长,使得他们能够有一技之长,适应市场需求;在幼儿园实际运用的艺术技能上下功夫,加强其“幼师性”,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功的基础上,重点放在学生创编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上,如幼儿歌曲创造、幼儿舞蹈创编、游戏创编、幼儿健美操创编和幼儿手工制作及幼儿科技活动设计等,提高学生的动脑和动手能力;切实加强艺术教育类课程,尤其是要加强学前美术教育和音乐舞蹈教育等相关艺术教育类课程的建设,关注这些课程对教师艺术技能养成的作用,注重教师怎样教的学习,而不是自身艺术技能的获得。

其次,要加强教学实践环节,改革教学方法,提升准教师的实践能力。

要充分认识实习的重要意义,拓展实习的时间和空间。建议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学时比例,将实习的课时数加大到至少16周,以发挥实习环节在培养幼儿教师专业能力方面的巨大作用。同时,要拓展实践的空问范围。通过组织学生多种有益的教学实践演练和比赛、短期社会实践活动等,改变传统的将实践局限于幼儿园的状况,让学生接触不同的幼教场所和社区机构,接触家庭,注重对过程的控制,开拓实践的空间;也要改变将学生局限于某个班级教室的状况,让学生广泛接触不同班级和不同年龄的幼儿,接触幼儿园的不同的场所,使学生在不同的实践心理场中获得广泛的社会实践经验。

专业课教师范文2

关键词:英语教师教育,教师专业技能,英语教育教学能力

 

一、 引言

2003年,我国实施新的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新课标要求广大中小学英语教师要重建教育观念,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基础教育改革推动着高师英语教师教育专业的改革。英语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是未来实施课程改革成果的重要师资力量。高师必须进行切实有效的英语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改革。

随着“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英语教师专业化”等理念的逐步深化,英语教师专业技能发展课程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广大外语教师教育工作者越来越认识到,未来的中小学英语教师将面临着新课标所带来的巨大挑战,必须重视英语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突出英语教师教育专业的师范性,培养出真正具备英语教育教学能力的中小学英语教师

二、“英语教师专业技能发展”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根据课程设计和建构的流程,在建立一门课程时,应首先做需求或要求分析,因此,笔者拟分析“英语教师专业技能发展”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要求

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积极倡导下,教师专业化成为一种影响深远的世界性运动。这被认为是一种改善教师地位和工作条件的策略。然而,我国的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却不容乐观。“近几年来师范教育的机构改革进行得非常神速,而教师专业化水平并未有多大提高……这些改革的后果是什么呢?说的极端一些、激进一些是削弱了师范教育体系,降低了教师专业化水平”。[1](P4)

在全球化的21世纪,外语能力被认为是人人必须拥有和掌握的生存技能。无论是作为教师教育服务对象的基础教育,还是从英语教师教育自身的改革和发展方向来看,都迫切需要英语教师教育专业培养更多的优秀中小学英语教师来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应该是知识渊博,具有反思意识,能够积极参与专业化发展活动,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技术。英语教师是自身成长和发展的主人,拥有专业素质(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和专业情意等)。其中,专业技能是关键。没有娴熟的专业技能,就无法运用专业知识,无法展示专业情意。对职前英语教师来说,仅仅是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较高的英语语言能力,还不能促进其专业化发展。

(二)适应新课改要求

随着2001年新英语课程标准的实施,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英语能力和水平会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overall ability)”。[2](P6)《标准》更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英语教师必须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完成教学设计,教学操作和教学研究,有较强的专业技能。

(三)高师英语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要求

在我国,英语教师职前期主要是指本科阶段的英语教师教育课程学习。高师英语教师教育专业肩负着培养专业化的中小学英语教师的重任,必须领悟好新课改的精神,顺应世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潮流,站在新的高度通观全局来培养人才。然而,我国师范院校一直把英语教师当作一个预定课程标准和知识的传授者、执行者来培养。传统的英语教师教育技能训练模式就是传授抽象的语言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并期望学生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应用这些理论知识。。

在教学实践中,多数高师院校一般采用微格教学、教育见习和实习这些手段来培养一些职业而非专业技能。这些手段不全面,学生受训时间也短。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并不能很好地适应英语教学工作。罗晓杰(2001)对2000年“首届全国高师学生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竞赛”成绩的分析表明了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存在许多问题,如:英语教学基础理论掌握不够、英语教学术语掌握不够、对英语教学评价形式和错误分析理论理解不够、运用所学英语教学理论分析,处理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能力不强。一系列问题导致了英语教师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教学能力不成熟。[3]赵晓军(2006)对内蒙古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06届毕业生的实习调查显示,实习生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下列问题:对学生关注不够;教学理念不正确;讲课方法单一;准备不细致;板书杂乱无章;课堂驾驭能力差。。[4]因此,在职前培养阶段,师范生的专业行为培养必须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专业技能是形成有效专业行为的基础。

三、“英语教师专业技能发展”课程的主要内容

很多学者对教师和外语教师必备的知识结构提出自己的看法。Smith(1971)认为,教师教育课程必须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自身的优点、信念和价值,帮助教师逐步提高自身的能力。[5]Richards(2001)重视实践知识:教师关于课堂管理的技能和技巧的知识;关于外语学科教学的知识;教学环境知识;教学知识;个人知识;反思知识。[6] 高师英语教师教育专业必须明确目标,确定“英语教师专业技能发展”课程的主要内容。综合各位学者的看法,结合我国高师英语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笔者认为,应该通过整合“老三门”:教育学、心理学和英语教学法以及教育实践,结合新形势下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一体化发展需求,来制定和设计“英语教师专业技能发展”课程的内容。这包括:

(一)教育教学知识

在职前教育阶段,要把师范生的专业意识、专业情意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帮助他们养成教师的专业观念,引领他们树立专业意识和专业思想,培养宏观教育理念。应注意讲授英语教育教学的理论并注意和普通教育与教育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结合及其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及时把反映英语学科发展的前沿新知识和新内容传递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如中小学英语测试学,英语课程与教学论等了解英语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和基本的教学原则。同时,结合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重视培养学生一些中小学英语教师必须掌握和广泛使用的基本教学技能和技巧,教授一些如课堂英语教学语言、教态、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等技能。另外,反思性教师发展模式的一个不足之处是不重视社会文化方面的知识。职前英语教师应注意学习跨文化知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并学习如何把跨文化交际知识和技巧融合到课堂的教学中。

(二)综合实践知识

掌握实践性知识,即在英语教育教学活动中解决具体问题的知识是高师英语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素养与能力的关键。英语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在职前阶段就对实践性知识,特别是课堂教学技能的运用等有充分的了解和积累,才能帮助他们认识英语教师职业的本质和英语教师工作的特点,缩短入职适应期。

虽然教育实习要求学生必须完成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和教育调查等内容,但由于实践时间短,教育实习基本是流于形式。目前摆在英语教师教育专业改革面前的问题是:学生得花大量时间学好英语语言知识,提高英语语言能力;通过各种各样的考试以决定是否能拿到教师资格证;在四年级时还面临着找工作和决定毕业去向的困难,根本没有时间顾及自身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和提高。所以可采用本科四年一贯制,全程渗透的多样化教学实践形式。

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从一进校到毕业都应该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只有接触真实的教学环境,获得课堂教学的感性认识才能帮助他们明白什么是以后教学生涯中最需要的专业技能,为他们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连贯性和递进性的实践课程系列,提高学生参与教师教育实践的积极性。每个年级的学生都得到师范院校的实习基地或教师发展学校进行教学实践,配合教师处理学校和班级的一些日常工作,与中小学生进行交流,积累一些教学和管理方面的经验。各个年级的综合实践侧重点和难度是递进的。一、二年级的学生只是见习,到教师发展学校进行实地考察,在中小学教师和大学教师的指导下观察课堂活动,听取优秀教师的经验介绍以获得实地经验。三年级的学生除了见习,还得做预备实习,这必须与英语教学类和研究类课程结合起来一起进行。四年级的学生是实习,与小组的同学一起备课、观摩中小学教师的示范课、进行实际授课并结合毕业论文完成小型的教学研究。。

(三)教育科研知识

英语教师专业技能发展课程还应该包括培养学生教育科研知识方面的内容。Posner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实践反思是教师培养的基本模式。[7]职前教育的学生必须对自己的经历进行反思,并对反思进行再反思,学会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借助相关的英语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和解决问题。他们的反思还处在未经历和适应常规教学的阶段。这种的反思过程特殊性决定他们对常规的教学行为和过程反思深度远不及行动中有一定经验的教师。他们无法在短时间内真正理解和有效解决教学问题,获得对教学更深入的理解。所以,英语教师专业技能发展课程可以开设短期课程,联系英语教学理论和中小学教学特点并结合教育统计学和教学研究方法为学生讲述反思性教学和研究的概念、过程,以及行动研究的手段和方式。

英语教师教育专业的所有任课老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都应注重将行动研究和反思性教学理念渗透其中,努力塑造学生的“反思性人格”,如独立自信、乐于思考、善于思考、尊重他人,协作解决问题、探索创新。引导学生先对他们自己的语言学习经历进行反思,再开展多种反思性教学活动,把行动研究的范围拓展到本科四年的学习以及他们参与中小学英语教学实践过程之中。倡导以学生学习小组为单位的任务合作式学习模式,以英语教师教育专业任课教师和中小学优秀英语教师为导师的引领式教学模式。学生学会共同探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估等方面的问题。记录反思日记、进行小组讨论,撰写调查报告,进行简单的教学类课题研究等,并作为他们的英语教师专业技能评定的依据之一。以此来帮助他们提高课堂观察能力,掌握用于反思决策的调查能力,奠定其未来发展成为“教学研究型”和“行动反思型”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 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反思[J]. 教师教育研究,2006,6.

[2] 教育部.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Z].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罗晓杰. 强化技能训练,提高高师学生的英语教师职业素质——对“首届全国高师学生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竞赛”成绩的分析[J].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7.

[4] 赵晓军. 从教育实习反思英语教师的职前教育[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2.

[5] Smith, P. Research in TeacherEducation: A Symposium[M].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1971.

[6] Richards, J.C. Curriculum Developmentin Language Teaching[M]. CUP: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7]Posner G.J. Field Experience: Methodsof Reflective Teaching (2nd ed.) [M]. New York: Longman, 1989.

专业课教师范文3

一、实施“三个”理念,明确幼儿教师价值取向

《标准》的三个基本理念,一是“儿童为本”。幼儿教师是儿童学习的促进者,儿童发展是教师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各年龄阶段幼儿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才能使幼儿教师站在幼儿的角度关注幼儿的发展。教师在帮助儿童发展的过程中,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专业发展,即所谓“教学相长”。二是“实践取向”。幼儿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要密切结合现实问题,关注幼儿需要以及学术发展的前沿成果等,强调实践性学习,引导教师立足真实的教学情境,主动建构教育知识,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形象由教学技术人员走向“反思型教育教学”专家。三是“终身学习”。幼儿教师是终身学习者,幼儿教师培养过程由职前培养走向终身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终身进行专业学习。

二、优化课程内容,拓展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内涵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对幼儿教师能力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一个合格的幼儿园教师,除了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素养、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如唱、弹、跳、说、写、画之外,还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研究课程的能力、教育实践的能力、研究幼儿关注幼儿发展等综合素质。在过去的许多年里,大家对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关注似乎更注重教法及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幼儿教师对实施课程的能力相对比较弱。其实与中小学相比,幼儿园在课程决定方面有很大的自由度,是真正的课程开发和发展的主体。幼儿教师相对于中小学教师对课程研究开发的要求更高,形式更灵活多样,范围更广。近几年,幼儿园教师的学历水平虽然有了很大提高,但教师内在的实践经验、研究能力、创造能力却没能在教育活动中得到充分展现。

结合新颁布的《教师标准课程》,基于幼儿教师现状,我认为幼儿教师教育专业与课程应从“深”、“广”、“精”三个方面来进行优化。

“深”即提升幼儿教师专业理论深度。作为一名专业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的理论素养,应开展相应的专业学习,如通过了解儿童发展的主要理论和儿童研究的昀新成果、儿童发展认知、师幼互动、认知与学习、婴幼儿健康指导等方面的专业理论学习,使幼儿教师具备正确的儿童观、教师观、教育观,提高幼儿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在工作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

“广”即幼儿教师综合知识的宽度。适应现代幼儿教育的需要,拓宽研修课程,将必修课、选修课、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四大板块有机整合,构筑多元化、综合型、有时代性的幼师课程,组织相关学习培训,以弥补必修课的不足,如强化了实践环节,规定了教育实践课程时间。还要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信息技术》列为教师教育必修课程等等,师德内容的加强,为幼儿教师奠定了职业道德基础。而现代信息技术这种时代性、开放性的课程设置,能更好地保证新入职教师将现代教育技术渗透、运用到教学中去,适应当今信息化时代的需求,更好地为实施新课程服务,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精”即幼儿教师独特的教学研究能力。幼儿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既要发扬原幼师能歌善舞、能说会画的传统优势,使教师在掌握基本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凸显教师的研究能力及创新能力,如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幼儿园主题环境的创设、幼儿园游戏的创编与组织、幼儿舞蹈歌曲创编、幼儿科技活动设计等等,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充分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模拟课堂、现场教学、情境教学、案例分析等,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幼儿教师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通过科学的专业调整与课程改革,弥补过去的空缺,优化课程结构,不断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让幼儿教师成为研究型的新型教师。

三、改革培养模式,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进程

专业课教师范文4

关键词:职业教育 课程改革 教师专业发展

“十一五”期间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逐步实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这一改革必将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乃至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课程改革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机会,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课程改革对教师能力的要求

1.教师要有实施心理教育的能力。教师具备了心理教育能力,就能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塑造学生的灵魂;就能将自身的优秀素质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变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教师善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调动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爱学习、会学习、会思考、会创造、会关心、会自我教育,有高尚的情操、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个性。

2.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课程参与能力。课程参与指的是教师全程性地、主动地、批判地、合作地介入课程开发、决策、实施、评价等过程的一种活动。它意味着教师带着自己对学生和课程的理解、经验来体验课程的生成和运动过程。因此,课程参与的能力实际上是一种参与课程开发、决策、实施和评价等活动所必备的综合性能力。

3.教师应具有健全的专业情意。专业情意是教师对待职业的态度、情感、需要、创新精神、自主意识等职业行为。专业情意健全的教师,往往善于理解学生、关爱学生、帮助学生;能够民主管理、公正处事、平等待人、尊重学生人格,确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能够做到胸怀坦荡、宽容守信,善于遵循教育规律,用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言行教育和感染学生,对每个学生负责。

4.教师应具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现代信息技术对于教学过程的渗透以及教学活动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需求会更加强烈,因而,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能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整合到课程中去。一个好的课件只能靠教师自己完成,因为他最熟悉学生,他创造出来的内容最适合学生,因而也是最有价值的。

二、课程改革对教师角色的要求

1.由知识传授者转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信息社会,教师不应将知识的传授作为唯一任务,而要帮助和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处理信息的方法,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2.由管理者转为引导者。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师生关系应是平等的,教与学应是民主的,教学氛围应是愉快、和谐的。所言所行,既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也促进自身的发展。

3.由“教书匠”转为自觉学习者和研究者。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教书育人者比其他任何人都更要求跟上时代的发展,教师应成为终身学习的实践者和楷模。课程改革后,使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增多并变得复杂,教师要学会判断自己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逐步养成自我反思与设计教育教学行为、从事行动研究等的意识和能力。

三、课程改革促使教师重建自己的工作方式

传统教师职业的一个很大特点是单兵作战,而课程改革出现的课程综合化促使教师们紧密合作,引发教师集体行为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和专业分工;课程改革还使得教师与各种社会力量之间加强合作,特别是要与学生家长建立密切的关系,发挥家长在课程改革中的积极作用。新课程要求改变学生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而富有个性地学习。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这一观念,必将深刻地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方式。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而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总之,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机会,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支撑,课程改革也因教师活跃的身影和创造的激情而充满活力。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期互动”的发展效应,将产生一代新教师,一代新教师又将创造出新课程。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2(8)

2.毕田增.走进校本学习与培训[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8)

专业课教师范文5

尊敬的学校领导:

我是电气工程教学部的一名专业课教师,为响应国家关于加快建设适应职业教育,强化技能和实践教学要求的“双师型” 教师队伍的号召,结合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和我校专业建设的新要求,本人在从事我校专业课教学25年的教学过程中,越来越体会到作为一名中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师,若只有有限的专业理论知识,而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和企业实践能力,将严重的制约专业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和提高,为进一步提高本人的专业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操作水平,将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密切结合,更好的为我校专业课教学服务,本人特申请到企业实践,并保证服从学校和企业的工作安排,在认真完成学校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的前提下,申请进企业实践一年。

特此申请,敬请领导批复为盼!

专业课教师范文6

从国家教育角度来讲,大学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任务;从个人教育来讲,大学阶段是每个大学生教育历程中,最为难忘的阶段,也是每个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经过了十年寒窗苦读,经历了鲤鱼跳龙门,终于上了憧憬已久的大学,一个人的命运可能就会重新捕绘。没有了小学、初中、高中的严格约束,长期的高考压力得到了释放,可能会面临着如何去认识大学、如何利用好自己的那么多的课余时间、如何处理好社会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为此,各个大学都设立了相应的学生管理干部,配备了班主任、辅导员等,负责管理学生的日常起居和思想教育。而作为专业课教师,可能就会存在一种认识:我只管传授专业知识,至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班主任、辅导员等学管干部的职责,与我无关。殊不知,大学专业课教师对于学生的培养,不仅仅是传授专业知识,也担负着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职责。学生学习知识,除了自学,就是课堂上的讲授。我们在课堂J=的一言一行学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由此,专业课教师应转变观念,认识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我们的应有之责。这就要求我们除了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也要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态。我们要将专业知识传授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将如何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政治观、道德观等渗透进课堂讲授中,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树市正确的人生态度、积极的人生理念。

2坚定立场。明辨是非

大学教师一定要立场坚定。大学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由于大学教师接触了大量的国内外资料,在思想上比较活跃,但是活跃并不代表偏离场,需要具备一些基本的政治意识、道德标准、法律意识。对于一一些偏激的、有悖常理的,尤其是涉及到政治立场的观点需要进行反驳。现在有些大学教师专业知识雄厚,但政治意识不强,只关心自己领域内的专业知识,不关心国家大事,不了解时代,不认真学习党的重要文件,导致政治理论水平欠缺,针对罔家的时事和发展缺乏长远的认识,思想意识出现了一些偏差,在言行上体现为在课堂上会发表一些不当的言论。因此,大学教师本身需要关心国家大事,认真学习党的重要文件,具备一定的政治素质和坚定地政治立场,这样在教学中才会传播与时俱进的先进的正确的知识。大学教师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必要的道德修养,更重要的是已经具备了明辨是非的能力。而大学生则由于还没有走入社会,对于社会的认知基本上还是肤浅的、甚至说是空白的。我们对于某种社会现象的看法可能会影响学生基本的社会观。由于网络的兴起,为我们提供信息便利的同时,也有一些不良的信息渗透进我们生活。我们所讲授的专业知识也不是存在于真中的,而是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的。在正常的专业讲授中,我们就要针对社会上一些不良的相关问题明辨是非,积极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3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大学教师应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随着世界发展的一体化和精细化,专业知识专门化,各个领域的先进知识不断出现,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专业课教师既要拥有本门知识的深厚的基础知识,也要及时地站在本领域最前沿的角度去思考新问题,研究新现象,以发展的目光去看待新问题。只有你的知识水平高,才能及时地将最新、最前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才能受到学生的尊重,才能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最起码的指引作用。学生在尊重你的同时,也获得了你钻研知识的精神上的感染,潜移默化中学生也会知道如何去赢得别人的尊重,而不是走向偏激。大学教师本身思想也应端正,以身作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该是思想的教育者。大学生思想比较活跃,对于身边的事务比较敏感,尤其是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影响。当前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也开始在大学中出现,如大学生考试作弊、旷课、给老师送礼、甚至直接向老师要高分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固然受到了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但是作为教师也应该反思我们自己是否做到了“行为世范”?每一名教师应该有一股正气,除了以深厚的学术功底使学生敬重以外,还要以高尚的道德水平获得学生的尊重。

4教学相长,加强沟通

课堂教学是当前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最佳途径。我们除了遵循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外,还要积极创新教学方式,用案例教学、学生演讲、实战演练、辩论式教学等多种形式去增加师生之间在课堂上的互动性,通过形式的改变来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自学的能力。学生在大学期间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如果仅仅是课堂上满堂灌,课下又放鸭子式的没有人管,大学生就会失去方向,那么就有可能迷茫。当前这种形势下大学师生之间的联系相对来说比较欠缺,教师上了一个学期的课,可能只认识2、3名学生;学生上了一个学期的课,可能没跟老师说过一句话,还不知道老师的名字。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学生的能力?如何增强师生感情?如何为学生指点迷津?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来达到促进师生交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另外,学校也可以在现有班主任、辅导员负责日常大学生管理的体制下,针对专业前沿问题、专业热点问题、社会热点问题,通过组织课堂外的兴趣小组、科研小组、实践小组、辩论小组等多种形式,安排专业课教师在课下指导相应的小组,从而以多种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上一篇非英语专业

下一篇gps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