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服务论文范例6篇

老年服务论文

老年服务论文范文1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体育健身环境。健身场地器材,是老年人体育健身的重要物质保证。良好的场地器材,能提高老年人体育健身的积极性,保证老年人健身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政府应该加大体育健身活动场地器材建设的投入,将老年人健身器材场地建设列入财政预算之中,并多方筹集社会资金,努力建设高质量的老年人体育健身场地器材。在此基础上,与学校、企事业单位联系和合作,争取是这些企事业单位和学校开放体育健身场地器材,从而做到资源利用最大化。

(2)加强老年健身管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任何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在政府的组织和参与指导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政府相关部门的参与,能对老年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为老年健身活动提供基本物质条件和政策保障,从而保证河北省老年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有序、高效运行。在政府的宏观组织管理下,基层老年体育协会的组织和管理也要重视和大力发展。目前河北省一些城市社区的老年体育协会组织者,是有事业编制的人员。但是,这种具有事业编制的工作人员比较少,大部分还是没有事业编制的兼职人员。随着老年健身活动组织日益增多,工作人员出现了不足的现象,因此,增设一部分老年健身组织管理工作的事业编制人员,是促进老年健身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

(3)加大老年健身宣传力度,提高老年健身氛围。大众媒体对体育活动的宣传,是提高人们体育健身活动积极性的重要举措之一。比如人们对电视、电脑、报纸等大众媒体体育节目的关注,能提高他们的体育参与。但是,调查显示,目前我省对于老年健身活动的宣传明显不足,一般的体育节目以竞技项目为主,而这些项目是青少年爱好的体育项目,很多老年人并不喜欢。因此,要加强一些老年健身知识技能的宣传,吸引老年人的关注,提高老年健身氛围。另外,宣传内容要贴近老年人的实际生活,在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宣传上,要尽量的细化。比如活动的时间、活动的量和强度、频次等等,从而使老年人能科学、合理、有效的健身。

(4)加强资金筹集力度,完善筹集资金机制。目前,河北省老年健身活动经费来源单一,主要靠政府拨款。经费是老年人组织体育活动的重要基础和前提。缺少资金不仅仅影响基础建设是建设,也难以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因此,要在政府支持的基础上,多方筹集资金,以保证老年健身活动有序、健康运行。比如企业赞助、和企业共同组织活动、参与活动个人捐资以及活动经营收入管理等等。

2结语

老年服务论文范文2

关键词: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99.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0-0070-02

作为一项公共服务,居家养老在破解养老难题和构建和谐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在应对老龄化问题的过程中,居家养老社会化已成为一种潮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我国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并将继续加速。十报告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并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等四个方面、十次提到“基本公共服务”,这在表明新时期政府对老龄问题更加重视的同时,也为缓解养老压力、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指明了发展道路,即从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角度,使“老有所养”的战略目标“持续取得新进展”。

一、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服务测评的重要价值

从2000年开始,我国各地陆续展开了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北京、上海、广州、大连、宁波等地区纷纷进行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财政实力、人口老龄化发展水平的不同,各地在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水平和服务效果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这给统一评价全国及各地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总体水平和发展状况带来一定难度。

从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趋势看,全国范围内不仅开展居家养老试点工作的地区范围越来越广,在服务内容和服务队伍的建设方面也向纵深发展。如何综合考量和测评各地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服务水平、运行方式、管理模式及整体效果,势必需要建立一套科学、规范、操作性强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指标体系。可喜的是,2012年6月民政部下发的《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监测指标体系》文件中充分肯定了指标体系监测在社会养老服务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明确指出“通过指标体系有效监测行业发展,是新时期加强政府宏观管理、推进养老服务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举措。”并进一步将监测体系划分为人口数据、福利补贴、服务保障、资金保障和队伍建设等5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43个三级指标。与此同时,学术界对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绩效评估体系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章晓懿等,2012;包国宪等,2012)。在实际工作中,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测评的地区也日益增多,厦门市在2012年12月对居家养老服务的相关数据收集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表明针对居家养老服务的综合测评已经成为政府部门的工作内容。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时代背景下,建立一套科学、规范、操作性强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指标体系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其一,作为一项政府公共服务,居家养老服务不仅包括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队伍等方面,服务效果和评估也是其重要内容。因此,综合测量和评估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是居家养老服务的应有之义。其二,通过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指标体系构建和实证分析,不仅可以度量和评价各地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整体工作水平,也为政府制定相关社会管理政策和老龄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

二、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测评的研究现状

作为居家养老的重要支撑,居家养老服务是顺利实现社会化养老的关键环节。陈友华(2012)认为,居家养老服务是是“养老地点”与“养老服务供给”两个维度划分出来的“居家养老”与“社会服务”的一种交叉组合形式。在现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测评的相关研究中,不少学者针对不同地区提出了居家养老服务指标体系构建的设想,本文试图从指标体系研究的四大主要步骤出发,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

第一,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测评的理论基础,即解决“凭什么测”的问题。现有研究中提出理论依据的较少,部分研究根据地方特色或制定了居家养老服务的原则或依据。章晓懿、梅强(2012)基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公共服务属性,将公共服务绩效评估理论作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绩效评估的依据。在《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监测指标体系》中,民政部(2012)将导向性、科学性、简便性和突出重点作为监测指标体系的主要原则。左建一等(2009)则以“政府主导、依托社区、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及居家老年人生活的实际受益等方面作为考量宁波市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依据。

第二,构建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指标体系,即解决“测什么”的问题。根据不同的理论依据和原则,各地区制定了不同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指标体系。在对上海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评估体系中,章晓懿等(2012)从公平性、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四个维度,设置了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31个三级指标,包括投入、产出、服务种类、服务对象评价等内容。包国宪等(2012)在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绩效内涵及其过程基础上,构建了绩效分析模型。在《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监测指标体系》中,社区居家养老作为二级指标,包括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数、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服务人次、城市和农村日间照料场所覆盖率等6项三级指标。左建一等(2009)将指标体系总体框架分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体系评估指标和群众满意度测评指标两大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又分为政府主导、基础设施、服务队伍和服务成效5个一级指标和13个二级指标。

第三,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综合评价方法,即解决“怎么评”的问题。目前鲜有学者对居家养老服务的评价方法和权重设计进行深入分析,仅有章晓懿等人对上海地区的居家养老服务进行了实证分析。他们采用专家意见法,优选了学术专家、职能部门专家及机构专家共12人作为咨询专家,进行了三轮德尔菲专家咨询。包国宪等(2012)则将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应用于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效率评价。

第四,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具体指标权重的设置,即解决“各项指标的重要性如何分配”的问题。章晓懿等(2012)根据专家对各指标重要性程度的评分,依据层次分析法的原理,经过计算机程序模拟仿真处理得出各项指标权重。虽然专门针对居家养老服务各项指标的权重分析文献较少,但是针对政府绩效评估的相关研究较多(陈天祥,2008;宋美喆等,2012),为居家养老服务测评提供了技术方法的借鉴。

三、研究不足及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量化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评估指标体系有助于我们在衡量、监控和评价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探索影响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主要因素,逐步完善相关政策和措施,从而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整体水平。

通过相关文献梳理发现,现有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不足:(1)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测评研究理论支撑不足,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概念理解不同,产生了不同的评价体系;(2)没有考虑到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异,将居家养老服务泛化分析,对城市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缺乏针对性的指导;(3)各地区对居家养老服务测评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在指标体系的框架设计上差异较大,无法对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开展状况进行统一评价;(4)居家养老服务评估是一项复杂的探索性的全新工作,涉及面广,各地尚未有成功的模式和经验,在指标体系的设置和综合评价方法的应用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综上,在过去近20年中,虽然学术界取得了较多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对居家养老服务的各项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尤其是近3年内对于居家养老服务指标体系构建和测评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客观评价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水平提供了可能;但是,目前居家养老服务评价研究仅仅局限于某一个地区或某个街道、社区,且由于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使得指标体系缺乏普适性,不能满足全国范围内不同地区居家养老服务水平综合衡量的实际需要。

在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分析中,如何深入挖掘政府绩效评估理论、社区照顾理论以及满意度理论等相关理论,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过程、服务效果以及服务效益相结合,探寻适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测评的理论基础,将是下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

居家养老服务测评的最终研究目的是改进居家养老服务的措施,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水平。因此,总结和评估近年来中央政府和各地在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并通过指标体系,识别工作开展的实际成效与预定目标之间的差距,辨析各种居家养老服务优惠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成败,找出影响居家养老服务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从而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针对性强、可操作的对策建议是居家养老服务测评工作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Z].http:///article/zwgk/mzyw/201112/20111200247846.shtml.

[2] 包国宪,刘红芹.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绩效评价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12,(2).

[3] 章晓懿,梅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上海例证[J].重庆社会科学,2012,(6).

[4] 章晓懿,刘帮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模型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中国人口科学,2011,(3).

[5] 吕津.中国城市老年人口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0.

[6] 杨鸿燕.居家养老中生活照料评估体系研究[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1,(3).

[7] 路依婷.上海市居家养老服务指标体系的构建[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7.

[8] 曾宪新.社区为老服务评估体系及应用系统的开发[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2.

老年服务论文范文3

关键词:医养结合;期望理论;养老服务质量

国发〔2013〕35号文件中指出,应积极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促进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以不断满足当前老年人持续增加的养老服务需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紧急任务,要求积极促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二者的结合,促进医养结合,共同发展。因国内“四二二”及“四二一”家庭结构的相继出现,传统的家族照料老人模式已难以完全适应当前老年人口急速增长的现状,很多老年人既需医疗保障,还必须实施长期照顾和专业护理。据统计,直至2013年年底,江苏省镇江市年龄超过65岁的常住人口达39.15万,约为总人口的14.4%,约高于江苏省的1.8%,约高于全国的4.7%。镇江市自1995年便成为“两江”医疗保险改革的一个试点城市,其医改工作近十年来已取得一定成效。自2013年7月起,镇江市开始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并在市区个别医院进行了试点。本文从期望理论的视角下对镇江市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质量进行了探究。

一、相关概念概述

(一)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V.H.VROOM于1964年提出的,该理论对激励过程中各项变量因素进行了充分研究,并对激励力量大小同各因素间的函数关系进行了具体分析。期望理论其基本模式为:期望值×效价=激励力量。该模式表明,推动人去追求与实现目标即为激励力量,而满足所需力量则是效价与期望值的乘积,若效价越高、可能性越大,则激励力量越大,反之亦是如此;若其中一个变量等于零,则激励力量也等于零。

(二)医养结合

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模式是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医养结合,顾名思义,就是将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有机结合在一起。这区别于传统的养老服务,它将老年人的医疗服务放在了重要的位置,而不仅仅是提供基本的生活需求。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既包含了基本的护理服务,还包含了老年人的文化服务、精神关怀服务,更为重要的是给老年人提供了医疗康复保健服务,从健康体检服务、大病康复服务到临终关怀服务,使老年人的医疗与养老需求得到解决。

二、SERVQUAL模型简介

该模型为“Service Quality”的缩写,中文意思为“服务质量”,服务质量差距模型为其核心。此模型主要从可靠性、有形性、保证性、移情性及响应性这五个经典维度方面来实现对服务质量的评价,以顾客对这五个维度方面服务期望与感知来获取服务质量差距。

三、镇江市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质量分析

本文以江苏省镇江市为研究对象,通过SERVQUAL模型对该市医养结合型养老试点机构的老人开展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该市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质量水平进行客观分析,以期为镇江市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提供参考。

(一)调查及统计方法

本次调查问卷共三部分:期望表,此表主要用以对被调查老年人对本市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的期望,共25各选项内容;感知表,此表主要用以对被调查老年人对当前镇江市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实际感受,共25个选项,同期望表一一对应;各项评价指标重要性表,此表主要用以对上述25个选项内容在被调查老年人心中重要性加以了解。本次调查所用问卷量表均采用克里特氏量表五点尺度。其中,1表示“极不满意”,2则表示“有点不满意”,而3则表示“一般”,4表示“比较满意”,而5则表示“非常满意”。此次调查以随机抽样选取调查对象,共发放250份问卷,收回的有效问卷为217份,问卷回收有效率达86.8%,所有数据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

(二)数据分析

使用Cronbach系数对本次调查问卷信度进行检验,其中感知表与期望表的相应系数值分别是0.876与0.889,表明本次调研数据一致性良好。因不同维度方面服务在老人心中重要性存在差异,其重要性,某种程度上来说会对老年人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质量评判产生影响。因而,依据是否将维度纳入考虑权重对镇江市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质量水平的分析分为两种情况。

1. 将权重纳入评价范围

本次研究通过乘积标度法来对上述五个维度属性权重进行计算,该方法基于评价指标间内在的客观重要性将所有因素根据其重要性大小进行排序(由小至大),分别记作第1、2…s个因素,第n个因素赋值并依此类推。其测评结果按照服务质量差距由小到大排列,结果为:有形性

2. 未将权重纳入评价范围

当权重未被纳入评价范围时,本次调研中参与老年人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质量整体评价为负值,将服务质量根据从小到大顺序排列结果为:有形性

(三)服务质量百分制得分

为使本次调查数据计算结果更为直观并便于分析与比较,将徐明等提出的百分制SQ算法引入(0≤SQ≤100),其中,SQ等于零时表示顾客对服务实际感知和期望值之间达到最大负值;而当SQ等于100时则表示顾客对服务质量实际感知与期望值相同,SQ值与100越接近,则表示服务质量水平越高,若SQ值与0越接近则表示服务质量水平越低。本次调研中,镇江市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质量其百分制服务质量最终得分为79.3分,由此可见,该市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质量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结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快,老年人在医疗服务方面的需求也呈不断上升趋势,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将面临极大的市场。通过本文调研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当前镇江市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实际质量同老年人的期望值仍存在一定差距,该市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百分制得分仅为79.3,仍为中等水平,有待改进与完善。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当将所测评维度属性权重纳入考虑范围时,镇江市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质量差距从小到大排列依次为有形性

参考文献:

[1]Zhou LL,Zhang XT,Yasunori W,et al. The reform of Japan’s long-term care insurance policy and the references[J]. Chinese Health Economics,2013(12).

[2]镇江市民政局.2013年镇江市老年人口(按户籍) 基本情况统计[EB /OL]. http://mzj. zhenjiang. gov. cn/mzgk/tjxx /201403/t20140325_1191453. Htm,2014-09-30.

[3]江苏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江苏省统计年鉴-2014[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老年服务论文范文4

目的 了解重庆三峡库区老年人口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现状与满意情况。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抽取重庆三峡库区688名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社区卫生服务利用与满意状况的入户调查。结果 虽然有大部分的库区老年人(45.1%)主要由于就近方便(55.6%)等原因而选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但这一就诊比例仍然较低。并且库区老年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缺乏了解,影响卫生服务的利用。还有相当大部分的库区老年人对社区卫生服务并不满意,主要原因是医疗收费、技术水平与环境设备方面还存在问题。结论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该联合社区资源,增加老年人对社区卫生服务内容的了解,并且采取各种措施,提高老年人口的满意度。

教师职称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老年人;三峡库区;利用;满意情况

由于历史及现实的种种原因,重庆三峡库区社会经济总体发展状况还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1〕,然而库区老龄化程度却已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2〕,因此库区的社区卫生服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了解库区老年人口的社区服务利用与满意情况,以便进一步提高库区老年人社区卫生服务质量,本文对库区老年人的状况进行了调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首先把重庆三峡库区所属区县按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分为好、中、差三类,抽取每类中的一个区或县,然后在已抽取的3个区县中,再按照经济水平将乡镇或街道分为好、中、差3类,在每类中抽取一个乡镇或街道,共抽取9个乡镇街道;再在各乡镇街道中随机抽取4个村或居委会,整个过程按照人口比例抽样。对这36个村或居委会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社区卫生服务利用和满意情况的入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688份,回收640份,回收率 93.02%,其中有效问卷619份,问卷有效率为96.72%。

1.2  分析方法 教师职称

应用自拟“重庆三峡库区老年人口卫生服务调查问卷”对社区卫生服务利用及满意度进行调查,原始资料进行核对、统一编码后,用 Foxpro610 建立数据库,录入资料,用SPSS13.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1.1  性别和年龄

调查对象中,男321人(51.9%);女298人(48.1%)。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数量比例逐渐减少,60~64岁,65~69 岁,70~74岁,75~79岁及80岁以上的各年龄段老年人口比例分别为30.2%,23.6%,22.1%,13.4%,10.7%。

2.1.2  文化程度、工作情况和婚姻状况

在接受调查的老年人口中,文化程度以小学(40.5%)最多,其次为文盲(36.7%),然后是初中(14.5%),高中及中专以上所占比例最小(8.2%)。工作情况为无工作者居多(35.1%),务农(28.9%)次之,离退休占23.1%,从事家务和个体经营的各占6.9%和6.0%。已婚老年人(74.8%)比例最高,其次为丧偶(22.8%),未婚、离婚及再婚老人比例很小(2.4%)。

教师职称

2.2 身体健康状况

2.2.1  慢性病患病状况

男性慢性病患病率为61.7%,女性慢性病患病率为68.8%,均高于全国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54%〔3〕。男性慢性病患病率前3位的疾病依次为:呼吸系统疾病(11.1%)、循环系统疾病(10.8%)、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10.8%);女性慢性病患病率前3位的疾病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15.3%)、肌肉骨骼系统疾病(12.9%)和结缔组织疾病及消化系统疾病(11.1%)。

2.2.2  生活自理能力

在接受调查的老年人中,生活自理有些困难的占18.4%,很困难3.9%,完全不能自理3.2%。

2.3  卫生服务利用情况

2.3.1  主要就诊机构

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卫生院)就诊的老年人口比例最大。见表1。表1  重庆三峡库区619位老年人主要就诊机构构成(略)

教师职称

2.3.2  选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主要原因

选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库区老年人口中,因为就近方便的比例最大(55.6%),在所有调查对象中,有73.4%的库区老年人家与最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距离在1 km以内,有52.2%的库区老年人从家中步行到最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时间在15 min以内。另外,还有20.8%和14.3%的人分别因为价格低、医保定点单位而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

2.3.3  对社区卫生服务内容的了解情况

所有调查对象中,知晓上门出诊服务的比例最大(48.8%),其次是医保定点机构(36.7%)及电话咨询(29.2%),而对针对老年人开设的家庭访视(2.1%)、健康教育(7.8%)、慢性病管理(2.3%)、康复服务(1.9%)、建立健康档案(2.7%)这5类服务了解甚少。

2.3.4  付费形式

调查结果显示,自费是重庆三峡库区老年人口付费的主要形式(43.5%),使用商业保险的极少(0.3%)。

2.4  社区卫生服务满意情况

在619名被调查者中,有417人(67.4%)愿意利用社区卫生服务,而202人(32.6%)不愿意使用社区卫生服务。

教师职称

2.4.1  对社区卫生服务满意的地方

在愿意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的417人中,选择社区卫生服务的原因主要有就近方便(94.2%)、服务态度好(48.0%)、医疗费用低(21.3%)、医保定点单位(20.1%)。而因为服务内容多(2.9%)、手续简便(8.9%)、治疗连续性好(5.5%)、服务方式灵活(4.8%)而选择的比例很低。

2.4.2  对社区卫生服务不满意的地方

库区老年人口不满社区卫生服务的原因主要有四点:医疗费用高、技术水平低、收费不合理、设备环境差。见表2。表2  重庆三峡库区老年人口对社区卫生服务不满意的原因(略)

3  讨论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虽已成为库区老年人口就诊的主要机构,但仍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不能方便地获取社区卫生服务。大部分的重庆三峡库区老年人选择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主要是因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离家较近,能够提供方便、快捷的医疗卫生服务。在本次调查中,73.4%的库区老年人家与最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距离在1 km以内,52.2%的老年人从家中步行到最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时间在15 min以内,为老年人就近利用社区卫生服务提供了条件。但是,调查显示,还有26.8%的库区老年人从家中步行到最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时间在30 min以上,这可能跟老年人身体素质相对较弱、活动能力受到限制有关。要为这部分老年人提供便捷的社区卫生服务,可以采用定期家庭访视、电话咨询、上门出诊等方式。

   

库区老年人对社区卫生服务内容知晓率低,影响卫生服务利用。老年人对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针对老年人开设的家庭访视、健康教育、慢性病管理、康复服务、建立健康档案这5类服务基本不了解。一方面,虽然库区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较高,部分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已存在困难,但是由于他们文化水平较低,获取信息途径有限,也不知道如何利用社区卫生服务。往往只是在生病之后才会去就诊,忽视了社区卫生服务的保健、预防、康复功能。另一方面,库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还不完善,能够提供这几类服务的机构较少,也是原因之一。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社区志愿者、社区医护人员通过讲座等各种方式普及老年人对社区卫生服务内容的了解;同时,也要逐步完善各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使它们具备提供这些服务的能力。

  

还有相当大部分的库区老年人对社区卫生服务存在不满。在调查的库区老年人中,大约有1/3还是不愿意使用社区卫生服务,绝大部分的老年人认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取医疗费用太高,这是因为库区经济较为落后,有29.7%的库区老年人没有任何形式的医疗保险,完全自费医疗;大部分参加了社会医疗保险的老年人也反映很多卫生服务支出是不能够报销的。因此,需要努力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面,为那些还没有任何医疗保险的库区老年人口提供保障,同时还应当将一些老年人的常见病、慢性病门诊费用划入医疗保险支付的范围,这样既可以提高老年人参保的积极性,也可以降低老年人使用社区卫生服务的经济负担。

  

还有一半多的库区老年人不相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在就医时,他们要么选择去大医院,要么就去自己信得过的私人诊所就医。一方面,应该通过在职培训、进修学习等方式不断提高基层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及职业素质,另一方面,也应当加强医护人员和老年人之间的交流沟通,提高老年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信任,培养起老年人“大病在医院,小病在社区”的就医理念。约有一半的库区老年人认为社区卫生服务收费不合理,很多老年人反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取药品保管费等额外的费用,大大提高了就医费用,所以他们宁愿在私人诊所看病拿药。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收费项目和标准,切实保护老年人利益。教师职称

  

设备环境差也是社区卫生服务不能被库区老年人认可的原因之一,这是由于库区经济落后,卫生资源总量不足、分配不均而引起的。政府应当适当加大对库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投入,统筹发展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曾德国.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安稳致富的现状与对策探讨〔J〕.农业经济,2007;6:411?5.

老年服务论文范文5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社区养老 社区服务

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7-057-02

2010年,江苏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0.7%。在2010年之后,老龄化速度开始加快,老年人口将达到1223.4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15.73%。2020年之后老龄化速度更快,老年人口比重平均每年上升0.6个百分点左右,至2040年左右达到峰值。

2008年扬州市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77.89万,占全市户籍总人口的17.01%;其中80岁以上老人已达9.58万。据相关预测,到2020年,扬州每4个人当中就有一个是60岁以上的老人。老年人口比重的快速增长,导致了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4-2-1结构家庭的增多,传统的家庭养老制度正在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因此社会化养老是人们寻求解决此问题的一条路径,但是入院老人的护理费用开支总额比社会生活老人的开支总额要高出很多,一般家庭不足以承担。因而无论从经济负担或者资源的利用上,目前在我国实行全方位的社会养老还是不现实的。这就迫切需要具有社会性的服务机构和组织承担起赡养老人的责任。养老方式也逐渐走向家庭养老与社区养老相结合的模式。

对此,扬州市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应对老龄化措施的有关会议精神,积极推行“五个养老”,组织各县(市、区)赴上海、苏州等地,参观学习“家庭养老院”,并开始在广陵区进行了试点。

社区养老模式在扬州进行的效果如何以及在哪些方面遭遇了瓶颈?为了寻求答案,笔者利用课余时间,走访了建立较早的荷花池社区和新建的文昌花园社区。文昌花园社区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城东部,是全市最大的城市改造和环境综合整治拆迁安置小区,人员构成复杂。社区60岁以上的老人1680人,占常住人口的13%,面临出现的严峻的老年化问题,在各级退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社区积极探索新型养老模式,率先在扬州市建立了居家养老院和托老服务所,开创了一个新纪元。该小区居住环境、物管设施、文化氛围等公共生活条件较好,对该社区老年人社区养老模式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样板性;荷花池社区位于扬州古城西南,在扬州市属于老社区:荷花池社区现有常住人口7566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1011人,占总人口的13.36%。为响应社区养老需求,小区于2007年正式成立社区托老所,开创了社区养老的新纪元。

从对两个社区的实地走访中笔者发现无论是从政策层面还是实践层面,无论是从制度建设还是管理措施,无论是从服务对象需求还是服务人员能力都存在一些问题,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种种困境,归纳起来,主要面临五大发展难题:

(一)社区服务职能不明

社区缺乏自主的社会资本控制权,导致社区老年服务过于行政化,在功能上是政府职能的下延,组织上是依托与政府支持下的事业单位, 服务形式上仍然以行政化服务为主,无法独立自主地按照社区居民实际需要提供最有效的社区服务和管理。

(二)政府投入不足

在推行社区养老过程中,政府及其派出机构掌握着大量的财政和决策资源,我国的社区养老制度就是依靠政府的引导与资助发展起来的。在政策方面,扬州市政府先后出台了《扬州市老年人优待办法》《老龄事业发展规划》等文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社区养老合法性问题。但涉及到其中的责任归属问题,却没有相应的法律文件出台;在资金方面,政府投入的不足之处就显得尤为突出。就笔者所调查的荷花池社区来说,政府给社区内的托老所每年3000元的财政支持,而当初托老所的建立就花了不少钱,那么其中心运转和维护方面所需更多的费用则难以为继。如广陵区开始启动时,只有不足300人能够得到服务,实际有服务要求的有1000多人,如果要扩大补贴服务对象的范围,则需要进一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和增加资金总量。

(三)社会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参与率低

受撤离理论的影响,养老工作并不为世人所重视。许多人认为老年人减少他们的活动水平,关注自身内心的生命体验,这会使老年人过上一种平静而令人满意的晚年生活,而且社会也不会因老年人主动地撤离社会而功能受损。笔者从访谈中发现作为当事人的老年人本身对于社区养老这个概念不太了解甚至压根没听过,而社会公众对其的关注程度更是可见一斑。即使在某些养老功能比较齐全的社区,一些空巢老人把社区发的“居家服务券”用于洗澡或吃饭等,很少“兑换”成保洁、聊天之类的“家政服务”。

依靠社会的力量维持整个社区养老系统的正常运转也是必需之举,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社会互动是一种双方交换的行为,在交换过程中双方都考虑各自的利益,企图根据他们在某些方面的利益来选择相互作用,当互动双方都达不到自我的目的,社会互动就会趋向停止。事实上,大多数老人在社会中掌握的权力资源比年轻人少,因此,他们的社会地位便相对较低。由于老年人缺乏可供交换的资源,导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没有利润或只有微利的观念存在,难以吸引一些企业积极参与,这就给社区需要服务于庞大的老年人群体和这些困难老年人的需求带来困难。

(四)服务项目单调,内容不配套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笔者认为养老需要应包括生存的基本物质保证需要、生命健康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5个方面。从全市各地开展的社区养老服务情况看,虽然承诺的服务内容和项目较多,但实际上真正能提供给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内容还不配套,由此所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内容与老年人的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就我们小组所调查的两个社区来看,荷花池社区提供的服务项目比较单调,在我们小组走访社区时看到的服务零零散散,包括法律咨询与顾问、某某脚艺、家政服务、娱乐活动中心、保健和心理咨询,但真正能投入到日常社区养老运转过程中的寥寥无几,要么就是“每逢佳节”才开,要么就是门可罗雀。文昌花园社区从设施的数量、质量还是使用情况有明显改善,社区医疗小站、电子阅览室、老年食堂等也初具规模,挂牌现象稍有缓和。

(五)社区养老服务缺乏专业性,社区非营利组织发展较弱

一是当前社区养老服务队伍主要是由下岗失业职工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组成,服务内容仅限于满足老年人的日常基本生活照顾需要,对于那些瘫痪在床或患有慢性病的老人,或需要精神慰藉和心理疏导的老人,则要求由长期的、专业的康复护理人员来照顾,而社区服务中心缺乏专业的人员;二是社区非营利组织不仅面临获得政府许可的合法性问题,还要争取获得社区居民对其的“信任”。信任是社会关系的粘合剂,它能使原本互相孤立的个体建立起广泛而密切的联系,提升个体行为的效率,从而使社区治理也变得更有效率。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种信任并未得到充分体现,社区非营利组织发展不容乐观。

我们看到城市在推进社区养老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但我们也不能忽视社区为解决这些问题所做的努力。笔者试图通过构建互动频繁的社区关系网络明确各利益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以及阐释所调查社区在社区养老方面的建设经验。

在中国公民社会初步发展的大背景下,现实的社区治理中可以说形成了由政府、社区、社区非政府组织、居民等多种主体构成的关系网络,四者之间通过协商、谈判、合作,共同解决社区公共事务。

老年人进入老年期后通常会面临角色转换问题,新老角色交替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矛盾,而这种不和谐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老年人的孤独情绪、悲观的未来观及对生活的无所期待,加之老年撤离理论对公众潜移默化的影响,老年人对社会的依赖感愈来愈强,同时对社区的参与程度也愈来愈低。面对这种情况,扬州市政府号召各级新闻媒体要高度重视老龄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宣传党和政府有关老龄工作的方针政策,宣传老龄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宣传老年人对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要大力表彰在发展老龄事业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积极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重视老龄事业和关爱老年人的良好氛围。

此外,政府应协调好与社区的关系,可以通过权力下移,把大量的管理职能从市、区级政府下放给社区。这样政府职能的转变使得大量的公共服务沉淀在社区,政府不再是社区公共服务的唯一提供者和社区公共事务的唯一管理者,政府与社区的合作互动由此形成。还有,政府应激发广大居民应对老龄化大潮的行动力,提高公众参与意识,通过政策补贴等具体措施切实保障居民利益。

在社区这一自治领域中,非政府组织相比较于政府而言,在整合社区资源、援助弱势群体、推动社区自治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是社区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政府职能转变为我国非政府组织提供了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非政府组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能否处理好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关系,是决定政府职能能否顺利转变、非政府组织能否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从政府角度来讲,应把非政府组织当作社区治理的好搭档,加强对非政府组织的扶持与规范。我国以往的一套被动的养老服务体系,已经不符合形势的发展,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政府要通过政策与法律建设,为其建设稳定的发展平台。如扬州市政府把老年设施建设和为老年人服务纳入新农村建设和社区发展规划,大力发展专兼职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基层社区老龄工作队伍,积极探索总结退休职工社区管理新模式、新经验,不断提高社区老龄工作水平。从非政府组织的角度来讲,要尽快完善自身内部建设,增强自治能力,并接受政府指导和公众监督。

布迪厄提出,所谓社会资本就是“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那些资源是同对某些持久网络的占有密不可分的。这一网络是大家共同熟悉的,得到公认的,而且是一种体制化的网络,这一网络是同某团体的会员制相联系的,它从集体性拥有资本的角度为每个会员提供支持,提供为他们赢得声望的凭证。”老年人由于其社会地位的改变,由原来的主体地位向闲暇角色转变,社会声望和权力地位下降,引导和控制社会舆论的资源呈现缺乏状态,故而难以对涉及切身利益的社会政策产生主动性影响,在社会中逐渐沦为弱势群体。笔者所调查的两个社区面对这种情况,通过一个增权的过程,改善老年人社会资本缺失状况。如文昌花园社区居委会通过积极组织老年人参加文体活动,为有一技之长的老年人举办“展览会”、“音乐会”;针对社区内“空巢”家庭比例大的情况,发放“社区温馨卡”、开通求助电话热线、设立“雷锋信箱”, 为社区老人架起沟通的桥梁;第三,让老年人继续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比如说在年轻一点的老年人和年老一些的老年人之间建立“一对一”帮助体系,将社区养老中心不太复杂且有零碎的杂事就交由养老中心的老人去做。在社区养老中心逐步形成老年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参与的工作体系, 这同时也是社区老年人广泛参与社区事务的一条有效途径。

此外,非政府组织也是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重要途径,是沟通政府与居民的桥梁。非政府组织需要规范自己的行为,以实际惠民行动取得社区居民的支持,在社区内平衡好社区组织、居民与自身的关系,切实取得居民对其的信任。

社区养老工作任重而道远,妥善处理社区关系网络中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将会使这种新型养老模式在和谐社会的大条件下,真正发挥它的实际功用。

[扬州大学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基金课题(项目)成果,项目批准号:348]

参考文献:

1.张东敏.人口扰动下的陕西省人口老龄化发展现状趋势研究[J].人口与发展,2010(5)

2.田北海,张晓霞.近代以来香港老年社会福利模式转型的制度主义分析――兼论对内地福利制度改革的启示[J].江西社会科学,2008(2)

3.孙璐.缺失与重建:中国城市社区社会资本探析[J].理论导刊,2007(5)

4.李玉玲.社区居家养老:文献综述[J].江海纵横,2008(1)

5.胡晓平.社区养老:我国养老服务的新模式[J].铜陵学院学报,2010(3)

6.董红亚.中国政府养老服务发展历程及经验启示[J].人口与发展,2010(5)

7.梅陈玉婵,齐依,徐玲.老年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8.王俊霞.人口老龄化与社区养老[J].求实,2003(S1)

9.王娟,李莉,林文娟,王枫,陈端颖,庄红平,况成云.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老年人口养老需要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6)

10.王苍龙.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的老年期角色转化问题及其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启示[J].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商学院 江苏扬州 225009)

老年服务论文范文6

论文关键词 低龄老人 高龄老人 社区志愿服务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积极老龄化”的倡议,将积极老龄化界定为“尽可能增加健康、参与和保障机会的过程,以提高人们老年时的生活质量”。其中,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是“积极老龄化”的重要途径,2005年,我国民政部、全国老龄办、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等9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老年人的特长和优势,动员和鼓励低龄、健康的老年人投身社区志愿服务,将积累一生的精神财富奉献给社区。社区志愿服务内容繁多,结合老年人自身特点开展的活动可谓寥寥数几,本文通过“低龄助高龄”社区志愿服务可行性的论证,意在探索符合老年人自身特点又切实可行的“积极老龄化”形式。

一、低龄和高龄的涵义

1982年维也纳老年问题世界大会,将60岁作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老年人口起点年龄,在此基础上按照生命阶段将老年人划分为低龄老年人(60-70岁)、中龄老年人(70-80岁)和高龄老年人(80岁以上)。按此标准,目前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已超1900万,预计到2050年,80岁以上高龄老人有可能会超过1亿。笔者认为,在实际志愿服务过程中,低龄和高龄的定义应更加灵活和实际,不能仅囿于生理年龄而更多的是以老人自身的健康状况和参与意愿为参考因素。Www.133229.coM故低龄可指年龄在60岁左右,身体健康并有意参与社区活动的老人。高龄可指年龄在80岁左右,缺乏照顾,身体欠佳的老人。因此笔者将“低龄助高龄”社区志愿服务描述为在社区中年龄在60岁左右,身体健康并有意参与社区服务的低龄老人,自愿地有偿或无偿为需要照料的高龄老人提供相关服务的志愿活动。

二、“低龄助高龄”社区志愿服务的可行性

“低龄助高龄”社区志愿服务作为一种新型的助老形式,其可行性主要从两方面进行论证,第一,现实的强烈需求,基于高龄照顾的需求和“积极老龄化”的要求,指出“低龄助高龄”不仅符合现实需求而且是“积极老龄化”的有效途径。第二,“低龄助高龄”的可行性,基于对低龄老人自身的优势分析以及服务内容的介绍,说明低龄老人有能力胜任职责,能确保社区志愿服务的顺利开展。

(一)“低龄助高龄”——“需在可行”

第一,满足高龄老人的照顾需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首要问题就是养老问题,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已达1.78亿,特别是高龄老人数目的不断增加,导致“未富先老”下的养老形势十分严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导致传统家庭的养老功能日渐式微。而机构养老又因缺少人情味,官僚作风严重而日显弊端。结合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优势产生的新型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而根据《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我国2010年末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人约3300万,占总体老年人口的19%,高龄老人中的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比例更高。面对如此巨大的养老需求,社区居家养老无论在资源供应、设施建设还是制度保障上都存在着供不应求、顾此失彼的难题。因此,必须寻找和挖掘新的方式和资源,弥补及完善在日常照顾、医护照看以及应急服务等方面的缺口和不足。优势视角理论强调,所有环境都充满资源,每个个人、团体、家庭和社区都有优势(财富、资源、智慧、知识等)。对于社区居家养老而言,缓解养老压力、提高服务质量即可通过挖掘和利用社区内的资源和优势。其中,低龄老人是其重要的资源优势。

第二,符合“积极老龄化”的要求。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有不同的需求。因此“积极老龄化”对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涵义,对于高龄老人而言,满足了其照顾的需求即是提高了生活质量。对于低龄老人而言,参与有利于社会和自身的活动,丰富自己的闲暇时间即是“积极老龄化”。无论如何实现老年人的健康发展,都是通过有所为来实现,而其中重要途径就是社区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是社区参与的重要表现。“低龄助高龄”社区志愿服务,实行老年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一方面能使得老年人在参与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决老龄问题,实现社会和谐。

第三,广泛的社会支持。制度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离不开社会的广泛支持。缺乏社会支持的政策制度是站不住脚的。“低龄助高龄”作为一项制度也离不开社会的广泛支持。除宏观政策的支持和鼓励赋予“低龄助高龄”一定的合理性之外,微观上,低龄和高龄家庭的广泛支持使得“低龄助高龄”更加具有现实性。

随着空巢家庭的增多导致家庭中照顾人手的缺少以及重物质轻精神的养老态度,单依靠家庭或亲属成员的照顾很难保证居家养老的质量。时下最普遍的弥补方法便是雇佣的钟点工和保姆,这一方面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存在信任和安全问题。所以,安全的、可心的和低成本的服务是高龄老人和老人家庭的共同渴求的。而“低龄助高龄”因地缘性和稳定性,即参加志愿服务的低龄老人和享受服务的高龄老人大多是生活在同一社区或附近社区以及服务对象和服务时间以及服务内容具有相对稳定性,这样既能保证安全又能稳定服务的社区志愿服务队伍符合子女和老人的期待。另外,对于低龄老人家庭而言,由于低龄老人参加社区志愿服务,即填充自己的闲暇生活又愉悦身心,继而减少了对子女的依赖,使得低龄老人的子女,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有利于家庭的和谐。再次,“低龄助高龄”本身具有一定的教育作用,无形中督促子女尊老敬老,有利于孝文化的弘扬。总之,“低龄助高龄”为老年人参与社会、服务社会和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提供了有利平台,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二)低龄老人——“势在可行”

通过“需在必行”的阐述,得知无论是出于“积极老龄化”的要求、市场的照顾需求还是老人自身的活动需求,都可谓为“低龄助高龄”社区志愿服务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现实依据。政策上的鼓励和实际的需求都可转化为低龄老人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照顾高龄老人的外部优势。而作为供方的低龄老人是否有能力提供和满足这项需求值得探讨,下面将从低龄老人群体自身在参加“低龄助高龄”社区志愿服务所具有的可能性和优势进行论证。

第一,身体素质良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养生保健意识的增强以及休闲娱乐设施的普及,人的身体素质有了很明显的提高。以宝鸡市渭滨区为例,老年人的(60岁以上)健康状况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认为自身健康状况非常健康和比较健康的人数占到36%,认为健康在一般水平之上的占83%。多数老年人认为自身健康状况能够适应生活的需要。由此可见,低龄老人有为社区志愿服务做贡献的身体条件。

第二,思想素质优势。当代的老年人大多数经历了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重重考验,不仅见证了国家的风云变幻和兴旺发展,也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磨砺了坚强的意志。受时代的影响和号召,大多数老同志具有奉献的精神和习惯。在现实生活中,乐意为人民群众服务而且自愿无偿地奉献力量,希望继续在社会上发光发热。

第三,知识经验丰富。科学研究表明老人的智力和体力的衰退是不可避免的,但衰老并非全面的,认知、记忆力和推理能力最先衰退。但智慧可以在官能衰退的一定程度内继续发展,低龄老人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工作经验,而且可以理性驾驭自己的智慧和才干,继续为家庭和社会服务。

第四,闲暇时间充足。老年闲暇是特指个体自六十岁到临终前的全部活动时间。(潘穆,1986年)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使花费在家庭生活中的时间较少,加之我国规定的法定退休年龄较早,老年人的闲暇空余时间较充足。而由于市场就业压力的增大,很难满足一部分健康、低龄老人的再就业愿望。这部分老人闲暇时间利用较单一和不充分,在某种程度上是人力资本的浪费。

第五,同辈群体的优势。同辈群体又称同伴群体或同龄群体,是非正式的首属群体或初级群体,主要是指在相同年龄层次上,地位大体相似的人组成的关系亲密的群体,其成员一般是在有某些共同经历、共同情感、共同爱好、共同观点或共同心理的基础上而结合起来的。低龄老人和高龄老人同属老年人群体,在应对衰老的过程中,共同的生理和心理变化经历使其在情感上更易接近。在理解高龄老人需求和提高适合的服务方面,感同身受更能提高服务质量。

由此可见,作为服务提供方的低龄老人,在照顾需求存在和迫切的前提之下,有可能、有能力、有优势向需方的高龄老人提供服务。

(三)“低龄助高龄”社区志愿服务内容——“适在可行”

有了“需”的存在和“势”的保障,开展“低龄助高龄”社区志愿服务已然具备了开展活动的可能性,但如何开展好活动,就要考虑其服务内容的适宜性和明确性,老年人群可以在社区志愿服务的许多方面大有作为,如通过培训或组织有特长的老人开展社区矫正、科普宣传、法律援助、防灾救灾、社会监督和道德教育等活动。“低龄助高龄”社区志愿服务的内容既要体现出服务内容的切实性和针对性又要保证服务的可行性和操作性。为此,“低龄助高龄”社区志愿服务可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生活照料方面,相关研究表明,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因体弱多病需要经常性特别照顾的比例等于65岁至79岁老人的5被左右,照料需求相当旺盛。“低龄助高龄”社区志愿服务具体的项目可包括送餐上门、上门做饭、打扫卫生、洗衣晒被、个人清洁、上门助浴、外出助浴、陪诊服务、陪同购物和代办等。比如苏州市金阊区“金阿姨”志愿团队提供的一日一敲门服务以及苏州吴门桥街道的“爱心厨房”等。

第二,精神慰藉方面,随着空巢家庭和空巢老人的增多,又加之大多数高龄老人行动不便自我修养不高,对精神慰藉和情感交流十分渴求。“低龄助高龄”社区志愿服务可开展上门聊天、讲书读报以及组织“谈古论今”“追忆往昔”等集体演讲活动。

第三,休闲助乐方面,一方面由于高龄老人的身体素质较差,另一方面高龄老人自身的知识水平较低以及对现代科学技术熟悉掌握较少。在休闲娱乐方面想做而不能做的太少,低龄老人可发挥自身的优势利用自己的特长,帮助高龄老人实现“实心计划”比如,书法绘画、养花鱼鸟、插花茶艺、垂钓棋艺、踏青散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