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妇女护理范例

老年妇女护理

老年妇女护理范文1

〔关键词〕远程信息平台;双心干预;高血压;绝经期综合征

绝经期综合征是指绝经期妇女由于雌激素撤退及遗传、家庭工作环境变化等因素联合作用下产生的一系列生理心理上的异常〔1,2〕,而心血管系统的症状如血压升高也占有相当比例,患高血压的妇女绝经期将面临更高的心血管风险〔3〕。双心医学作为新提出的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医学理念,认为心脏疾病与精神心理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4,5〕。同时,近年来由于信息平台如5G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医护人员创造了远程指导慢性病患者的条件,既能给患者创造便利从而增加其依从性,也更方便医护人员诊疗及护理慢性病患者,减轻医护负担,节约医疗资源〔6〕。本研究拟结合远程信息平台与双心护理模式对高血压妇女绝经期综合征实施综合护理的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纳入2019年1~12月在淮安市妇幼保健院门诊就诊并诊断为绝经期综合征伴高血压的患者200例。纳入标准:①年龄50~60岁;②有绝经期综合征典型症状,并经诊断后无需住院可在家治疗者;③根据美国2017年高血压诊断指南诊断为高血压〔7〕。排除症状不典型者,有其他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者,有精神疾病者,恶性肿瘤患者。按照1∶1随机分组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按照常规指导自行回家对症支持。观察组接受基于远程信息平台的双心护理。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并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研究方法。1.2.1远程信息平台(1)微信平台:建立公众号定期推送绝经期相关知识,包括什么是绝经期综合征,其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高血压的标准及危害,如何合理控制血压等;建立患者及医患互动微信群,鼓励患者互相交流心得体会,互相鼓励并积极与医护人员沟通,及时疏导不良情绪并获取专业指导。(2)电话随访平台:指定专人轮班负责电话随访患者,主要随访患者病情包括血压控制情况、不良情绪、躯体症状、代谢指标等,且同时对患者情况进行评估,指导患者进行改进或维持。(3)网络会诊平台:制作专门网站进行健康教育及医学知识宣传,并定期安排医护人员在线会诊答疑。1.2.2双心护理①用药指导:结合远程信息平台指导患者合理使用降压药,监督患者按时服药并解答患者用药方面的疑惑,及时了解药物不良反应。②健康教育:对患者进行医学知识科普,并根据患者文化程度及依从性进一步教育,强化患者信心并维持治疗。③放松训练:通过信息平台推送放松方法如瑜伽、冥想并促进患者参与社会活动,提升身心健康改善不良情绪。④强化家庭及社会支持:鼓励患者多与家人沟通,并通过信息平台与病友沟通,深化对疾病的认识并增强自信心。1.2.3比较两组相关指标综合护理3个月后评估患者疗效,测量患者血压,使用Greene量表及更年期生存质量量表(MENQOL)评估患者绝经综合征症状及生活质量〔8,9〕;使用Kupperman评分标准将其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4个等级评估患者临床疗效〔10〕,并比较两组遵医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

1.3统计方法。应用SPSS22.0软件进行χ2及t检验。

2结果

2.1两组护理前一般资料比较。两组年龄、体重指数(BMI)、血压、Greene评分与MENQOL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2两组护理后。3个月血压比较护理后观察组收缩压〔(136.9±8.8)mmHg〕低于对照组〔(142.6±9.1)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0,P<0.01),两组舒张压〔(88.7±7.2)mmHg、(89.6±7.5)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7,P=0.39)。

2.3两组护理后。3个月症状及生活质量比较护理后观察组Greene评分〔(21.2±3.4)分〕低于对照组〔(24.3±3.2)分〕,MENQOL评分〔(26.5±3.1)分〕低于对照组〔(29.8±2.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64、8.16,均P<0.01)。

2.4两组护理后。3个月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84%,痊愈43例、显效16例、有效25例、无效16例)高于对照组(72%,痊愈38例、显效12例、有效22例、无效2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0,P=0.04)。

2.5两组护理后。3个月遵医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观察组遵医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91.5±5.5)、(94.6±4.3)分〕优于对照组〔(88.4±6.2)、(89.3±3.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4、9.13,均P<0.01)。

3讨论

老年妇女护理范文2

人性化护理服务是语言、爱心和真诚的结合体,人性化护理服务是医院的良好护理服务的基础。做好人性化护理需要职业道德、服务理念、专业知识、业务技能等各方面全面的提升,所以对相关护士进行礼仪培训使护理服务由被动式服务向主动式服务模式转变,从“看、听、说、做、行”开始培训,体现护士仪态端庄大方、态度诚恳、语言和蔼、健康敏捷、清洁整齐、秀外慧中的优秀品质,护士要学会与患者有效沟通,建立起和谐的护患关系,塑造白衣天使的美好形象。人性化护理服务要注意细节,一些候诊地方要有报刊、杂志、电视、开水和一次性水杯,并协助患者服药,同时指明厕所的位置,处置室还要尽可能备有担架、拐杖和轮椅等,为意外受伤的师生提供帮助,护理人员要定期检查输液床、输液椅、输液杆的牢固情况,发现松懈问题及时报修。随时提醒患者保管好自己的贵重物品,拖地后放置警示牌防止有人跌倒。在处置换药时,要注意询问患者是否进餐,避免因学生忽略早餐,导致低血糖进而换药疼痛或紧张而引起昏倒。高校校医院患者很多是长期远离家庭的年青学生,在药物治疗的同时人性化的温馨心理护理,可以使学生得到情感上的安慰使之加快康复,对于中老年教工患者,工作、学习、生活压力大,人性化的心理护理的介入可舒缓压力,愉悦心情,提高疾病的治愈率。

2加强高校工作的更年期妇女的护理

高校中女教工非常多,这些女教工在工作的同时也要兼顾家庭,而一些工作时间长的女教工也步入更年期阶段,这样工作、家庭和自身身体等的麻烦不断。一些高校高级实验师承担副主任职务,可能出现心理、精神异常,常常有易怒、睡眠障碍、脾气古怪,与人容易发生争执,甚至出现不讲道理、打小报告等异常行为,严重影响了和谐人际关系,而这些人又大多要面子,不主动去治疗,而使精神症状越来越重。研究表明,高校教师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高达76.59%,45~49岁发生率最高,而从学历上看,学历越高,围绝经期妇女心理不良反应的比例越高,其原因知识层次高,思维灵敏喜欢联想,更易产生围绝经期的一些症状,甚至有不同程度轻生念头。一些更年期综合征患者除了情绪问题、躯体不适以外,还表现为记忆力下降,经常忘记要做的事情,因此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有规律的生活制度,按时作息,白天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如散步,广场舞等),避免过度劳累。高校工作的更年期妇女应主要以心理疏导为主,辅以适当药物治疗,主要给以抗抑郁药、镇静药和补充小剂量雌激素等。护士应是心理疏导的执行者,也是策划者,要指导患者丈夫学习个性化的心理疏导的方法,让患者丈夫主动给予她们心理上的安慰和理解,鼓励妻子多参加有意义的社会或娱乐活动,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护理人员应劝解患者子女体谅和理解更年期母亲的苦衷,多了解更年期知识,多与母亲言语沟通,协助其平稳度过更年期。

3护理人员要加强高校教工的运动健康教育

老年妇女护理范文3

 

普利策奖得主、全球化倡导者托马斯•弗莱德曼曾经说过:健康与寿命,不是取决于国家贫穷还是富有,而是取决于思想、技术和治疗,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知识的传递。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信息通讯技术(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y,ICT)在医疗卫生中的应用逐步深入,正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健康服务的方式,不仅增加了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也提供了不同形式和内容的远程服务,实现人们对个性化健康的需求。护理领域的信息化应用相比医疗起步晚、技术和组织支持相对薄弱、人员培训相对滞后。现就国内外ICT在护理领域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旨在为我国护理ICT的发展提供参考。   1ICT的含义和内容   ICT在护理领域的应用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是指通过电信、互联网、无线电、卫星传播等信息接口,利用电话、计算机、电视、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Assistant,PDA)和其他移动设备,为患者提供非面对面的健康护理服务和健康照顾,其形式包括电话随访、远程医疗、智能手机、健康门户网站等,是护理健康照顾技术、远程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结合与综合应用。   2ICT对护理的影响   传统的健康咨询或就医过程大多是在医院或者其他医疗服务机构,通过面对面联系的方式进行的。随着技术的成熟,ICT技术经历了面对面方式—电话—互联网和卫星通讯—移动医疗的发展和转变,通过远程传感器将患者的临床信息传输到中心枢纽以获得合适的治疗方案,实现对患者的健康评估、健康促进、护理干预和组织服务等[1],极大地方便了护理过程。新的技术产生新的服务,如虚拟的健康促进部门只需1名护士工作来服务相似疾病患者的群体;医疗网站将允许患者存储信息和访问关于他们健康状况的有关的信息,使患者获得个性化的医疗方案;护士还能够在互联网上通过安全链接就某一患者的医疗社会服务征询其他专家的意见,以制定出更好更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和医疗合作等。ICT应用于护理领域的优势与局限性,见表1。   3国外ICT在护理领域的应用现状   3.1健康评估   健康评估是医疗护理程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早确认患者的健康需要就能够及时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ICT健康评估的方式包括:远程提示(与保健专家或其他机构的联系),远程监控,网络的自我评估,便携式移动医疗,临床监控的移动应用程序。英国很早就利用电话为患者提供咨询以对患者进行最初的健康评估,其推行的NHS(英国卫生系统的直播电话服务,是一项保密的电话服务,24h为来电者提供健康建议和当地的医疗保健服务信息等)实施前3年(1998~2001)在英格兰处理了5180000例健康咨询服务,但是Munro等[2]发现大多需求为紧急救护求助,人们将其与急救服务热线相混淆了。研究指出经济社会地位低或老年人只有在发生事故和需要紧急服务时才求助电话服务[3],这表明,富裕的家庭更容易从电话咨询服务中获益。事实上这种社会经济差异的影响还延伸到互联网的使用,Gracia等[4]调查发现,在西班牙,会使用互联网的老年人自测健康状况显著好于那些不会使用的老人。   3.2健康促进   健康促进包括健康教育、健康保护和预防工作,是医疗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ICT的健康促进方式有电话、文本、电子邮件等。医疗门户网站传输个性化健康促进方案,还有通过网络广播和博客的护理健康干预等。Fry等[5]系统回顾了19项研究样本量达15000多例关于控制体质量、身体活动和节食的健康促进行为,将定期的健康提示作为干预措施或干预措施的一部分,发现定期提示促使患者开始减轻体质量的健康行为。Bot等[6]在荷兰开展了应用互联网和电子邮件对怀孕妇女的健康干预的研究,发现只能联系到8%的怀孕妇女,文化层次极大地影响这些妇女参与项目的积极性。美国另一项类实验研究表明年龄能够影响人们在线寻求健康信息的行为:相对于老年人,年轻人使用网络的时间更长更加频繁,这与其空间可视化能力、定向能力和记忆广度和信息的检索能力更强有关[7]。Prochaska等[8]、Lee等[9]还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社会参与性减少,但是对健康状况的社会参与性明显增加,因此有必要将老年人认识能力和网络信息检索行为纳入健康信息网站设计之中。   3.3慢性疾病的管理   ICT同样适用于对慢性疾病和长期健康状况的管理。Rosser等[10]对45项适用信息技术促进慢性疾病健康行为测验进行系统性回顾,其中有53%的支持方式是以网络为基础,这其中又有10项还具有其他技术(电话,网络讨论小组)。Rosser认为,基于自我管理系统的信息技术能够为慢性病监测和传递治疗措施提供实际的方法,以提高所期望的健康行为。还有越来越多的试验报告了多种远程监控技术的优势,包括鼓励患者坚持治疗,增长患者疾病相关知识,缓解门诊就诊人数压力等。但是也有Meta研究表明,电话随访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质量控制和重塑生活方式的支持没有显著性效果,不能够满足患者的健康需要[11]。微软推出过一款远程护理软件SPOTWatch服务,目前己被用在美国50多家养老院,通过此套系统,护士和医生可以提醒老人每天按时服药,并且在出现意外的时候提供解决方案。   3.4ICT与临床护理实践   ICT技术的另一项优势是访问信息的能力。PDA和台式计算机使用者对其使用的设备都有较高的满意度,台式计算机的信息获取量更大,而PDA传送数据速度更快。Doran等[12]在澳大利亚安大略省急救护理医院、提供家庭护理员和基础护理项目的488名护士的访问获取信息的能力进行纵向评估,PDA使用者在预期的护理质量和工作满意度中有显著提高,尤其是那些长期工作在护理机构中的护士。报告中指出,移动信息技术作为一种途径能够明显减少搜索信息中的障碍,而移动ICT设备也能保证循证护理在护理实践中的实现。Ste-venson等[13]调查发现,临床护理人员对电子病历记录并不满意,因为这些电子记录不利于护理操作,而且不能够为护士提供患者的概况,其缺乏实用性不利于患者的安全。护士认为这种记录不支持个性化的护理方式以及硬性规定限制了护士的工作,还有护士认为实际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是繁琐的,不合逻辑、缓慢复杂而且有时并不可靠。Forbes等[14]建议护士必须参与到未来的电子病历记录的设计当中去,并更多地参与到各种层次的ICT技术设计中,避免在护理系统的被动局面。尽管电子病历为护理工作带来方便,但是仍旧有护士不愿意使用,这与他们缺少计算机信息技能的培训有关。因此,对于ICT技术或电子病历记录等的成功施行需要更加人性化的管理,因为有证据表明ICT技术本身的优势是可以让护士所接受的[15]。#p#分页标题#e#   4我国护理ICT技术应用的探索   4.1远程护理服务   张远凤等[16]将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于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中,建立护患网络互动平台,建立QQ群进行出院随访,定时提醒患者来院复查,定期进行网上健康讲座信息,健康宣教知识,为患者提供连续、全程的护理服务,提高患者满意率和门诊复诊率。还有研究运用远程心电监测技术监控老年人心律和心率变化[17],将胎儿监控系统引入家庭和社区[18]等。然而,基于网络的远程医疗护理监视系统,目前技术发展缓慢,通讯费用昂贵,离“在家或者办公场所随时随刻的护理”的期望还有很大距离。美国的医疗保险可以为远程服务报销,内容包括现场视频会议或通过存储非面对面服务和电话服务等,而我国远程服务多为机构自身或有消费者承担。   4.2信息化护理管理   我国还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管理当中,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护理管理流程[19],运用智能化软件进行护理专科培训等。浙江省建立了依托网络平台跨医院、跨地区的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系统,最大限度地收集、分析、交流、共享安全信息,但该平台和相关软件设计还不够完善,在未通网的基层医院推广仍有困难[20]。肖晓玲等[21]利用电子邮箱向护理人员护理信息,征询意见和建议,不仅节省了人力资源,降低了护理管理成本,密切了护理部和护理人员的联系,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满意度。   4.3临床护理工作   张晓华等[22]报道利用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InformationSystem,HIS)为信息支持平台,采用无线网络技术和掌上电脑(EnterpriseDigitalAssistant,EDA),将护士工作站转移至患者床旁,使护士的重复劳动减少,工作时间缩短,有效地预防了护理差错,提高了临床护理工作的安全性和患者的满意度。王玲勉等[23]报道解放军第25l医院开发了PDA,护士工作站延伸和扩展到患者的床旁,实时采集患者的生命体征,将数据直接记录在后台数据库中,跟踪医嘱的周期,确认医嘱实际执行人和执行时间,对医嘱按临床路径进行拆分,直接累计工作量,为绩效考评提供依据,为纠纷的举证倒置提供证据。但是我国PDA应用还存在很多不足,如技术支持缺乏、信息量小、更新慢、成本昂贵、开发难度大,目前难以普及。   5ICT的展望   利用ICT实现资源与信息的共享,缩小区域资源差异,通过网络系统传输图形、动画、文本、语音等,完成护理信息的交流,增加信息占有量,可为护理学科的发展提供更丰富,更可靠、更前沿、更有内涵的课题。2007年,美国医学信息协会指出,护理应着重开展如下领域的研究:个体健康档案框架及模型、电子健康档案及决策支持系统、系统信息交换指南、系统访问权限等。这对于计算工作量、评估护理风险、制定护理计划、评价护理结果,继而提高护理质量具有切实意义[24]。除了已有的远程护理会议、视频教育、健康咨询、采集和护理信息,还可以应用于特殊环境下医护人员无法或难于在现场为患者提供诊断和治疗,如战地伤员、极地的探险人员、航天航海人员、恶性传染患者、交通事故现场等,远程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够真正实现护士对患者24h连续的、全程的、整体的护理,从而保证患者的安全。   综上所述,国内外的ICT在护理领域已有众多的应用和对应用效果的研究,但是全面推广电子医疗保健项目目前还不成熟,ICT在给患者及护理人员带来巨大方便的同时,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局限性。因此,我国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和服务方式的同时,应充分考虑服务人群的年龄、性别、经济文化因素,提高ICT在临床护理中的实用性、可操作性。

老年妇女护理范文4

可吸收缝合线是一种相当纯净的生物材料,它有两种优点:一是术后为机体提供短暂的支撑,二是同时通过自身降解被机体逐渐吸收并消除。而缝线的吸收是通过组织对缝线的反应完成的,历程60d~90d,因此,它可能因某种明确或非明确的因素所影响,从而出现吸收不良或根本不吸收等情况。过去主要被用于需埋进人体内部、伤口深部的缝线,如今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充分利用可吸收缝合线能被人体降解吸收、不用拆线、免除拆线痛苦、缩短住院时间,有良好的抗张强度、生物相容性、吸收好、使用方便的特点,现被广泛应用于妇产科腹式手术当中,但发现使用在中老年女性患者中,术后经常出现切口硬结、表面皮肤高低不平等轻度切口愈合不良的情况,仅此影响外观,但若不及时干预,严重的切口并发症随之出现。本文通过临床分析,现综合以下影响可吸收缝合线的吸收,从而出现切口愈合不良的几点体会。

腹部切口出现脂肪液化的病理机制:至今还在研究之中。多数人认为切口脂肪液化与肥胖、切口长时间的暴露与剧烈的机械牵拉、高频电刀的使用不当等因素有关。绝大多数认为肥胖是造成切口愈合不良的主要因素。女性的皮下脂肪含量普遍高于男性,以腹部脂肪堆积最为明显,正常成年女性的腹部皮肤皱壁厚度为12mm~20mm,大于20mm为肥胖,小于12mm为消瘦,尤其对40岁以上的妇女运动量减少、饮食习惯不适应膳食水平的提高、各组织脏器功能减弱、新陈代谢降低、性激素分泌减少、食用甜食油炸食物频繁,脂肪易堆积而形成梨形肥胖的体型,而成年人皮下脂肪均为黄色的脂肪组织,本身血管少且小,血运不丰富,愈合能力差,更何况手术会对脂肪组织造成一定的损伤,导致局部组织缺血,容易发生无菌性坏死,产生渗液,进一步影响切口的愈合;若实施高难度的手术,需延长手术时间、扩大手术视野,暴露的脂肪组织很容易氧化分解,再次引起无菌性炎症反应使脂肪细胞坏死、液化,皮下缝合可吸收缝合线连续缝合关闭腹部切口,若已出现脂肪液化情况,渗液无法及时引流出,错过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待程度进行性加重时,严重的切口并发症随之出现,因此,手术医师在术前评估时对术中缝合、术后治疗及护理做到充分的把握,同时做好术前沟通,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出现。

在可吸收缝合线对机体提供暂时性支架的同时:腹部伤口的愈合主要靠机体血液循环带来的成纤维细胞积聚修补,而胶原蛋白正是纤维组织的主要成分,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等均影响胶原蛋白合成,同时也影响到可吸收缝合线的吸收,术前完善相关检查,必要时输血、输白蛋白等措施都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及加快术后恢复的必要手段。

手术切口的选择及缝合技术也是重要原因之一:纵切口优点是解剖层次少,出血少,进腹快,便于延长切口,关腹也快,利于手术的进行;缺点是术后需承受较大的腹壁侧向张力,即使可吸收缝合线有良好的抗张能力,改变体位、轻微的使用腹压等无疑是加重导致切口裂开的又一诱因,另外还会对患者加重疼痛感。同时在缝合技术方面,若缝合过紧、过密或过疏均可致血运差、愈合不良、脂肪液化、感染、甚至裂开等。

手术的过程中消毒时酒精渗人切口破坏正常的脂肪组织:术后患者咳嗽、腹胀、曾应用糖皮质激素和患者的疤痕体质等均影响可吸收缝合线的吸收及切口的愈合。因此提高医护人员的责任感、对患者术后切口的护理及机体的恢复都是至关重要的。

中老年女性的体质可能对于可吸收缝合线的排异反应较大:术后3个月复查,切口皮肤硬结、红肿、甚至线头脱出经常出现,术后48h始红外线照射、冰片芒硝外敷、延长抗生素的使用等是我们常用的干预手段。

结论

老年妇女护理范文5

关键词:妇女保健;妇产科;常见问题

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进步的影响下,医疗保健制度也开始逐渐完善,卫生服务工作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保健中必不可少的服务。怎样更好的将妇幼卫生保健工作落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则成为有关部门和工作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1]。为了进一步提升妇女对保健知识的知晓率,本文通过自制调查问卷发放给来我镇服务所接受体检的100例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并将相关调查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通过自制调查问卷发放给来我镇服务所接受体检的100例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其年龄分布在20到46岁之间,所有调查者都存在性生活史。

1.2方法

通过自制调查问卷将其发放给辖区内100例妇女,并指导他们填写相关的注意事项,发放100份,回收100份,总回收率为100%。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常见妇产科问题、是否主动获取相关保健知识、是否知道母乳喂养和子宫修复关系;是否了解妇女产后怎样实现康复等。

1.3统计学软件

相关资料和数据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处理和分析,并使用%表示相关知晓率。

2结果

将近70%的妇女能够主动获取关于妇女保健的相关知识;其中了解超过3种妇科疾病的女性占总人数的45%,产后不知如何实现康复的占总人数的20%,不知道怎样纯母乳喂养、产后子宫修复的占总人数的68%。

3讨论

经过调查和发现造成女性对于妇产科常见的健康问题知晓率总体不高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首先,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主要面向人群为老年人,他们的年龄一般都是超过50岁的,其他人群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信任力度较低[2];其次,社区妇女保健工作的宣传力度较低,很多妇女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否开设妇科不够了解,从而导致他们得不到相应的帮助。因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备相对落后,技术较低,这就从根本上降低了妇女人群的实际咨询率。妇女保健工作开展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保证其健康得到维护,从而进一步提升他们的保健服务水平,主要工作是预防各种妇科疾病,服务对象则是所有的妇女群体,我国现阶段提升妇女身体以及健康水平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首先,针对农村妇女要能够做好健康普查工作,针对常见的疾病制定相应的保健措施和管理法律;最近几年我国建设事业逐渐发展,妇女劳动人群所接触的工种逐渐增加,而且,她们平时工作还会接触到各种有害物质,这些物质除了会对妇女身体造成危害,也会对胎儿造成各种毒害[3]。针对孕期保健而言,因为受精卵经过发育形成新生儿,这种环境下存在较多的复杂环境,为了能够让胎儿实现健康发育,就要控制和减少他们受到的毒害,所以,要能够做好孕妇营养保障工作,尽可能减少周边环境对胎儿造成的不良影响,所以,还要对孕妇和家属做好必要的卫生教育、健康知识教育,更好地为孕妇提供服务[4-5]。产期保健工作也十分重要,孕产期保健比较关键,也备受关注。对于一个家庭而言,新生儿降临时家庭的幸福,但是,根据调查来分析,孕产妇病死率在26/100000左右,这就表示妇女保健工作存在较大的难度。为了能够更好地让不同区域、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妇女健康得到保障。还要能够加大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做好妇女保健的宣传力度,更好地为妇女保健提供服务,这就能够给妇女儿童带来更多的福利,还能够更好地控制人口数量增加,进一步提升我国人民的总体素质[6]。妇女产后恢复主要是因为其身体状况较为虚弱,所以,需要对其身体功能进行恢复和保养。产后需要对其私处的细胞因子实施护理,而且,妇女形体恢复、心理状态恢复也十分重要。在其恢复期间需要做好妇女营养的均衡,在我国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升的影响下,人们对于健康的重视力逐渐增加,这就让妇女产后恢复得到保障。综上所述,很多妇女对于相关保健知识的需求量较大,但是,其对于妇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利用率较低,所以,需要进一步强化女性人群健康知识的宣教工作力度,并积极开展相应的疾病治疗,为妇女健康保健工作顺利进行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罗上莲.探讨妇女保健与妇产科常见健康问题[J].饮食保健,2018,5(31):264.

[2]范海芸.妇女保健与妇产科常见健康问题的分析[J].医药前沿,2017,7(20):367-368.

[3]宋玉琴.妇女保健与妇产科常见的健康问题分析[J].母婴世界,2016,(9):64.

[4]许思杨.妇女保健与妇产科常见健康问题的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5,(3):52-53.

[5]李云.妇女保健与妇产科常见健康问题探讨[J].中外女性健康(下半月),2014,(12):90-90.

老年妇女护理范文6

关键词:失能老人;养老;对策

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与家庭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标准,我国在2001年开始步入了老龄化社会[1]。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49亿人,失能老人超过4000万。据统计,6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是全体人群的2.5~3倍。据国家老龄委推测,2055年,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将达4亿人,占总人口的27.2%。因此,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

1目前我国主要的养老方式

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提出,“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2]。

1.1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指以家庭为基础,在政府主导下,以城乡社区为依托,以社会保障制度支撑,由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企业、社会组织提供专业化服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志愿者提供公益互助服务,满足居住在家老年人社会化服务需求的养老服务模式[3]。居家养老服务主要包括康复护理、生活照料、卫生清洁、助餐配餐、日间托管、文化娱乐、精神慰藉、“平安铃”等服务项目[4]。居家养老是目前我国主要的养老方式。

1.2社区养老

社区养老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方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5]。社区养老服务主要包括建立养老、敬老、托老等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老人服务中心、老人活动中心、老人食堂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社区养老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方式,将机构养老中的服务引入社区,是社区中的在家养老,是在社区养老而不是由社区养老。社区养老结合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方式的优点和可操作性,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最佳结合点集中在社区[6]。1.3机构养老养老机构指在民政或工商部门进行注册过登记并获得养老机构许可证的机构。养老机构重点承担的是集中居住式养老,也被称为机构养老[7]。依据养老机构所提供的服务不同,机构养老可分为:养老院养老、护理院养老。依据养老机构举办主体不同又可分为公办和民办,公办民营等。

2东莞市失能老人养老现状调查

2.1对象与方法

目前东莞市有32个镇街。按东莞市的地域特点分成:城区片区、松山湖片区、滨海片区、水乡新城片区、东部产业园片区、东南临深片区,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各个片区分别抽取一个镇街,共抽取6个镇街。每个镇街针对失能老人发放100份问卷,共发放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90份。走访了东坑医院护理院等6家已经投入运营的护理院,以及6个镇街每个镇街10个社区(村),共60个社区(村)。失能老人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行业标准MZ/T039-2013评定为轻度失能、中度失能和重度失能的60岁以上老人。

2.2调查结果

2.2.1失能老人经济情况

居家养老调查显示,“很宽裕”和“比较宽裕”的分别为3份和7份,占总数的1.69%,认为“比较困难”和“很困难”的分别为352份和82份,占总数的73.56%,见表1.

2.2.2失能老人就医的方便程度

居家养老调查显示,“很方便”和“方便”的分别为0份和39份,占总数的6.61%,认为“不方便”和“很不方便”的分别为287份和136份,占总数的71.69%,见表2。2.2.3失能老人对住房的满意度居家养老调查显示,“很满意”和“满意”的分别为1份和64份,占总数的11.02%,认为“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分别为161份和53份,占总数的36.27%,见表3.

2.2.4失能老人居住方式

失能老人“空巢”占比较高,“空巢”即不与子女同住为525份,占比88.98%,其中,“与陪人居住”为102份,占总数的17.29%,“独居”为323份,占总数的54.75%,见表4。

2.2.5东莞市养老保险的情况

调查中发现83.3%的失能老人未购买养老保险,基本均为农业户口。失能老人平均每人合并有5.2种慢性疾病,失能老人平均每年花费8600元医药费(社保报销部分除外)。陪护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失能老人的需求。90.3%的失能老人有陪护需求,仅22.2%的失能老人请陪护,其中97.7%的陪护未接受相关专业培训。在请陪护的老人中,仅23.7%的老人对所请的陪护很满意或基本满意,陪护费平均每人每月3680元。养老院和护理院利润少,部分机构亏本经营。调查6家已投入运营的护理院,仅1家护理院盈利,其余护理院的收入基本持平或亏损。所有公立养老院均依靠政府财政投入维持经营,大部分民营养老院收入基本持平或亏损。

2.3东莞市养老存在问题

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与社会供给不足的矛盾突出:护理院、养老院等设施不足,无法为失能老人提供优质的养护服务。陪护人员严重不足,大部分陪护未接受相关专业技术、技能的培训,技术水平差,不能满足失能老人的需求。失能半失能老人通常并发多种慢性疾病,因为其行走不便以及医院缺少老年病科等原因,其医疗需求得不到满足。大部分农村失能老人未购买养老保险,导致部分老人出现经济困难。

3东莞市失能老人养老现状分析

3.1东莞市失能老人养老总体情况

根据东莞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8年底,东莞市户籍人口为231.59万人,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为32.06万人,占全部户籍人口的13.8%,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失能老年人为4825人,占老年人口的15.0%[8]。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难以明确区分,目前东莞市不足4%的老年人在养老机构养老,剩余超过96%的老年人住在家中,属于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目前东莞市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服务设施不完善、不规范,即使大多数镇街社区均有一定数量的居家养老设施。东莞市失能老人绝大多数是在家里养老即是采取居家养老的方式。由于本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住房条件改善,加上老人习惯于自己的生活方式与年轻人的思想观念有所不同,老人大多数与子女分开居住,因此成了“空巢”老人,一旦老伴去世,就成了“独居”老人。其中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就会请陪护。失能老人在就医、交通、陪护等方面存在很多困难。大部分的镇街,社区医生对老年人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达到60%以上,但是很少定期上门服务,一般是每季度上门随访一次,失能老人需要医生上门服务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3.2东莞市居家养老情况

居家养老是本市最主要的养老方式。东莞市大力推广居家养老主要通过养老公司上门服务的方式进行,由于该项工作刚起步,目前参与该项工作的公司较少,主要有沁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20多家公司。但是普及率、老百姓知晓率、覆盖率均不高。东莞市于2006年正式启动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目前已经覆盖32个镇街592个村(社区),建成居家养老服务站点(日间照料中心)523个,全市享受居家养老服务补贴的老人达到12714人[8]。

3.3东莞市失能老人社区养老情况

目前本市各个镇街建成居家养老服务站点523个,覆盖率达到88.3%,但绝大多数只能提供供老年人下棋、打麻将或打乒乓球等文化娱乐的场所,不能提供助餐配餐、康复护理、日间照料、短期托养等服务。因此,对于失能老人而言意义不大,很少有失能老人去服务站点活动。目前,本市大部分镇街,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率达到60%以上,但是提供的服务大部分需要老人到社区服务中心或站点,很少能够提供上门服务,通常每季度1次上门服务,对于失能老人而言远远不够,失能老人需要每天有医护人员上门随访。目前本市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有进行老年人健康管理、慢病管理,但是均未成立老年医学科或老年医学门诊,部分社区计划有开展针对老年人开展医疗康复。

3.4东莞市失能老人机构养老情况

截至2019年上半年,本市共有养老服务机构45家、养老床位10943张。其中,民办老服务机构10家,床位1456张,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数量和床位数量占比分别为22.2%和13.3%。目前,有多家养老服务机构正根据自身情况计划扩建,扩建投资总额预计达5000余万元,可增床位700余张。另外,还有4家机构已完成备案手续,正在筹建中,预计建成后可增加2000多张床位[9]。本市目前已建成护理院6家,共有床位672张。东坑医院护理院由市镇、医院共同投资约2500万元,于2017年12月28日正式投入使用,建筑面积5610m2,编制床位300张,医务人员33名,社工师1名,生活照理员58名,现收住市内28个镇街以及市外失能老年人共约200名。万江福星女儿家护理院设置床位150张,目前入住老人95名。洪梅医院护理院于2018年12月投入运营,首期开放床位48张,目前入住老人11名。本市大部分养老机构不能提供医疗服务,仅有东坑护理院等6家护理院能够提供部分医疗服务。失能老人除了养老更需要医疗护理和康复服务,也就是医养结合。目前本市大部分养老服务机构未能满足失能老人医疗护理和康复服务的需求,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据东坑医院数据统计,2017年医院60周岁以上的社保老人平均每床日住院费用约1000元,社保报销比例85%以上,平均每位60周岁以上的老人每床每年产生社保费用达31万元。目前东坑医院护理院入住老人每床每年产生社保费用仅6.1万元,按照编制300张住满情况下,每年可为医保基金节省7470万元。护理院的收费以东坑医院护理院为例:根据入住老人失能程度不同,每月收费从5000元到10000元不等,平均每月5000元(社保报销后自费部分)。护理院提供的服务以东坑医院护理院为例:提供医疗护理、康复、保健、生活照料、娱乐、心理治疗、临终关怀等服务,解决了失能老人的陪护、吃饭、医疗、住房及娱乐等一系列问题。据调查,失能老人平均每人每月陪人费3680元、医疗费717元、伙食费1000元,合计约5397元。入住东坑医院护理院失能老人平均每月费用5000元(社保报销后自费部分)。对比发现失能老人居家养老和在护理院养老费用接近,但是在护理院可以得到全方位的照顾,以减轻家属负担。据调查部分老人由于担心在护理院不自由以及收费高不愿意入住。主要是因为新事物未被群众认识和接受,群众接受需要一个过程。

4改善东莞市失能老人养老现状的具体措施

4.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政府职责深化养老体制改革,出台相关法律法规

统筹推进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调发展,着力破解养老服务发展障碍,增加优质养老服务供给,扎实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失能老年人多层次、高质量养老服务需求。加强居家养老服务站点的建设。使全市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失能老年人得到养老服务的广泛支持,助餐配餐、医疗护理、精神慰藉、家政服务、紧急救援等养老服务全面覆盖。建立社区15min居家养老服务圈和居家养老紧急救援系统;加强养老护理员培训;建议在市政府层面协调高等医学院校、职业学校和其他相关培训机构,加大医养结合医护人才培养力度。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和积极推进养老保险工作。推动建立保险、福利和救助相衔接的长期照护保障制度,整合高龄津贴、护理补贴等,集中补贴经济困难高龄、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费用。

4.2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尊老爱老敬老的社会氛围

加强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和敬老孝老文化建设,宣传养老服务好经验、好做法。组织开展养老护理员技能大赛和关爱活动,使养老护理员得到全社会尊重。加强宣传教育,引导老年人采取健康、乐观、积极的生活方式避免出现失能。鼓励失能老人入住护理院等医养结合机构。

4.3建立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希望政府能够高度重视老年健康工作,像重视妇女和儿童保健工作一样重视老年人的医疗保健工作。建立老年健康服务体系,从老年医院到综合医院老年病科,再到护理院和家庭长期照护形成一个垂直的老年病医疗服务体系。老年健康服务是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一大主体,服务重点是如何诊治和预防老年病,坚持以预防为主,保健与临床诊治、康复护理、急症救治、长期照料和临终关怀等方面全面推进老年健康事业的发展。让老年人老而少病、病而不残、残而不废,直至老有所终。建设一所高水平的老年病医院。制定老年病诊疗规范和标准,在技术上带头创新,引领解决失能老人医疗上的问题。各镇(街)至少有一所公立医院有设立老年病科,以方便老年患者就医。各镇(街)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失能老人家庭医生签约率争取达到100%,每天均有社区医生上门随访。建设一所高水平护理院。建议在目前6家护理院当中选取其中一家目前发展比较成熟、管理比较规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好的重点打造为本市医养结合标杆单位,逐步建设成为东莞市护理院。加强养老机构建设,推进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提高养老服务水平。提高养老机构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提高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建立和完善养老机构的评价体系。

老年妇女护理范文7

针对不同人群对健康的不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育形式,共性的可集中学习,个别的可健康指导,老人的可一对一辅导示范。集中学习型:对人群中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做心理指导,潜在的健康问题积极预防,不同年龄组的常见病、慢性病、多发病的健康指导。通过集中互动学习取得有效指导。个别指导型:妇女保健、优生优育、围生期及产前、产后的健康指导、新生儿的健康护理、儿童计划免疫、产后妇女保健、及更年期综合症等健康问题的指导。可根据不同的个体有针对性的沟通交流,可起到较好的沟通效果。

二、沟通的技巧

社区是由人组成的,由于社区成员的文化层次、理解能力和性格特点的不同,通过同一种方式进行健康指导所达到的效果就可能不一样,这就要求社区护士具备对同一种问题采用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的能力,使社区不同的人群都能听懂、会做、易接受、能掌握,会示范并逐步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达到有效的健康教育效果。增强社区人群的依从性:交流的目的是为了对某人或某事产生影响。有效的够沟通是在彼此真诚和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进行,护士的职业道德、自身修养、专业知识、表达能力以及沟通的频率都对社区人群的依从性产生积极的影响。沟通的方式:沟通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有两种,即以社区护士为中心和以社区人群为中心,以社区护士为中心的可以采用集中学习、讲课、示范、电教、广播等多种形式,组织有同类健康问题的人群集中学习,对于潜在的健康问题集中指导。以社区人群为中心的主要是社区人群的相互沟通,主要目的是交流个人的健康方法和取得的经验,在互动中群体共享,相互取长补短,取得经验,有群体效应。这种方式可对个人健康行为的形成有示范指导作用。对于特殊的个性问题也可以采用一对一的交流,这种交流方式适合于有特殊原因不愿意他人知道病情或有不同心理障碍的个别人群。

三、沟通时语言的运用

老年妇女护理范文8

关键词:医养结合;老龄化;实践模式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对医疗养护服务需求越来越旺盛,对医疗卫生保健与社会保障体系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老年人容易突发疾病,患病、失能、半失能老人较多,他们的医治和疗养护理问题成了很多家庭生活中的难题,因为家庭与医疗机构、养老机构都是独立的个体,都自成系统,地理位置分离,老年人生病常常奔波于医院、养老院,家庭之间,求医过程艰辛,反而可能加重病情,或耽误治疗。医疗和养老的分离,致使许多老干部把医院当成养老院,成了“常住户”,这又加剧了医疗资源的紧张,使真正需要住院的人住不进来。所以,国家应大力提倡医养结合模式,该模式是集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健康咨询、健康检查与康复关怀为一体,将养老机构和医院功能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

一、各地医养结合实践的现状

(一)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颁布了大力推动医养融合的文件,比如,2015年11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2016年7月国家民政部了《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其中提出要重点发展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7年11月15日国家卫生计生委了《“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重点任务分工》的通知。这些文件都要求做好老年疾病预防工作,开展老年人中医药(民族医药)健康管理服务项目。报告中也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各省地级市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相融合”的政策。比如,山东省颁布了《山东省创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省工作方案》,指出2018年底要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医养结合政策体系、标准规范、管理制度和专业化人才培养制度;河北巨鹿县出台《医养结合、两院融合机构养老试行办法》,明确提出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要享受医疗行业的相关政策,要求整合民政、人社、卫计等优惠政策。政府不仅文件,牵头推动组织实施,而且给予资金支持、政策倾斜。比如,2018年国际医疗投融资大会的医养结合机构80强榜单中,排名第一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青杠老年护养中心(简称青杠老年护养中心)本身就是政府投资兴建的,它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投资兴建、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全国第一家医院下属的养老机构[1]。另外,排名靠前的非公立医养融合机构即天津静海泊泰医院也得到政府的支持,天津市政府曾发文要把天津静海泊泰医院(属于康宁津园养老综合体的医院)纳入医疗保险定点医院。很多地方比如唐山政府积极推进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市财政专门安排预算资金160万元给予支持,积极推动全市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挂号服务,推进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订长期合作协议。

(二)各地展开医养结合实践,形式多样

各地都在推行医养结合的实践,实践模式很多。最多的是养老机构内开设专业医疗部门。第二种是医疗机构内设置专业养老部门,如重庆一附院的青杠医养中心,以及很多康复医院直接变医院融合机构。第三种是养老机构与医疗组织之间相互合作,订立协议,民办医院+养老院,也有公办医院+养老院、“门诊+养老院”,还有社区模式卫生中心+养老院,如南京市秦淮区14家社区卫生中心与38家养老院签约医疗服务。第四种是政府牵头推动的社区卫生院嵌入式医养结合,也就是社区嵌入式医养结合智慧养老。嵌入式养老是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加互联网现代科技管理手段,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的精准度,实现老人、机构、商家、社区、政府等多方联动[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家庭医生团队服务室,为老人建立健康档案,举办健康教育讲座,提供以预防保健为主要内容的健康管理服务。各地实践的典型模式如表1。

(三)非公立的医养结合体占多数

前面提到的医养结合机构80强榜单中,除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青杠老年护养中心、河北燕达医院(属于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的)、齐齐哈尔市中医齐齐哈尔市沙区百草养生院)这三所公立医院主办的综合实力较强的医养结合体,还有排在后面的十几家医养融合机构是公立的,其余的几乎都是民办民营的,比如有名的厦门莲花医养结合医院以及常州鼎武医院、天津康宁津园养老综合体、天津静海泊泰医院民营医院、泗洪县康复医院(泗洪县老年公寓)等,大约有六十几家,也就是整个医养结合机构80强中的75%都是非公立的。尽管公立医院所设立的二级养老机构比较成功,而且二级甲等以上公立医院也设立了老年科,但非公立的医养结合体还是占多数,因为非公立的社会资本比较积极,它们主动把民营医院直接转为康复医院,或是非公立养老机构主动与医疗资源订立合作协议。

二、医养结合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医养结合不深入,只是停留在表面

很多养老机构只是与社区卫生系统签订合作合同,但社区提供的医疗服务多是量血压、内外科简单体检,而且体检结果有的也不公布,老人就医还需要自己拖着病体去坐车、排队、挂号、就诊、拿药。公立医院只是设置了老年科,并没有建立方便老年人的就医通道;即使养老院设医务室,也仅仅是看小病,与公立医院没有直接连接,老人生大病也没有优先的处理通道。公共医疗资源没有充分利用,推行医养融合热情的是社会资本,居家养老与社区推行的养老医养结合还不成熟,社区居家养老现在还没普及,仅处于试点阶段。

(二)管理权限不明确,政策标准不统一

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属于独立的经济主体,利益不一致,是因为缔结合同才连在一起的,合作过程有很多矛盾;而且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涉及民政、卫生、社保、住房和城乡建设、国土资源等多个部门。从管理机构看,各类型养老机构多隶属于民政部门主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由老龄委组织开展,医疗卫生机构归卫生部门管理,医疗保险报销由医疗保障局部门主管,也就是说,医养结合养老机构需要接受多个部门的监督和管理。这种交叉重叠管理很容易形成责任不清互相推诿、沟通协调不畅的局面[3]。医养融合的医保、物价政策也不统一、不标准。比如,现行的医疗规范是在医疗环境中执行的,而医务人员到养老机构或进社区家庭都是在非医疗场所;目前还没有到社区与家庭的医疗服务的制度规范、没有相关部门认可,而患者也担心医生不负责任,缺乏信任感、安全感;在医养融合上,现有医保、物价方面的有些政策已经成为改革的障碍。

(三)收费过高,医保支付结算比较困难

比如,在重庆市该养护中心的收费标准为月均费用5000元左右,而该省服务水平较好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月均费用在5000—10000元之间,这对于收入来源较少、收入较低的老人来说是很大的经济负担。尽管很多地方政府下文把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纳入医保,但医保认可的社区家庭护理费三个月只有1500元,社区居家的医养结合模式里面一个家庭床位是很贵的,1500连基本药费都不够;而且医保并没有覆盖所有地区,很多老人在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内接受相关医疗服务还没有纳入医保报销体系,由此产生的医养服务费用只能靠个人与家庭负担,因此很多老人因收费较高而放弃去医养融合机构入住。

(四)缺乏专业规范的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人员

养老院医养结合机构的照护人员大多是50岁左右退休女工或农村妇女,工资低,待遇差。比如,南京市很多养老护理人员月工资就二千多元,工作辛苦,所以真正的护理医学人才不愿去养老机构,养老机构招不到有护理知识的人员。而医院办的养护中心因受运营成本的限制,很多也只能雇佣未经专业培训、没有专业护理知识的中老年女性护理员。从事老年人照护工作的以初中和中专毕业生居多,职业技能较低,缺少针对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特别是失能、失智老年人的身体保健、心理调试及康复指导等知识培训,其所做的工作只能看做是一般的看护,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护理,不能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多元化需求。

(五)社区居家的医养结合还较少

截至2018年底,全国养老服务机构有近3万个,养老服务床位有746.4万张,其中,养老机构床位数392.8万张,社区养老床位数353.6万张。而2018年老年人口基本信息显示,全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1.1883亿,养老床位与养老机构显然与需求差距很大。目前医养结合搞的好的只是养老机构,而广大的社区与居家养老的医养结合比例偏少。中央政府认可“9073”的养老格局,即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料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通过购买社区照顾服务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也就是说,尝试医养结合较多的只是入住比率只占老年总人口3%的养老机构,因此医养结合占社会总量仍然偏小;居家养老的才是绝大多数老年人的选择,因此要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服务体系[4]。

三、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建议

(一)对公立医院进行组织流程再造,充分利用公共医疗资源

公立医院有先进的医疗设备与技术,有较强的人力资源,以这些独特的优势应该成为发展医养结合模式的主力军。公立医院应该尽快融入医养融合养老服务体系中,所有公立医院都应开办养老护理中心,或为社区居家老人设置就医特殊通道;开设对老人的急救专车和专线,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可以第一时间送至医院。要对医院进行组织再造,要为老年人特别是高龄、重病、失能老年人提供挂号、就诊、转诊、取药、收费、综合诊疗等就医便利和优先优惠服务。因为人们治病喜欢到大医院,而广大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医疗资源有很多闲置,正好利用公立基层医疗资源推行医养结合;社区服务中心要主动为老年人提供建立健康档案、进行健康管理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二)对医养结合的管理要科学,政策要调整规范

首先,医院与养老机构要设专门部门管理,充分利用信息系统实现医院与养老机构的联营联动机制。在人员配备方面,医院专业队伍与养老机构要实现无缝对接。逐步构建基层社区医院与社区家庭养老网络体系,为每个老人情况实行登记备案,建立档案共享机制。其次,要建立统一规范的制度,规范非医疗场所的工作规范程序,规范收费制度;解决医养融合的标准化、合法性问题;要建立医保全覆盖制度;要建立医疗护理和养老服务转接评估机制,加强对居家社区以及入住医养融合医疗机构的出入院评估标准管理,对出入院前后的老年人进行医疗护理、生活护理评估,同时给出评估意见,并形成完整的文书档案,做好医疗护理机构和养老机构、居家养护的合理分工、有序衔接。

(三)推进医养结合服务信息化建设

运用互联网向健康养老业延伸,发展面向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向家庭宣传培训发展老年电子商务,为老年人提供紧急呼叫、健康咨询、健康电子档案等服务,为共同需求、共同关注相关病种的老年人群组建线上健康圈子,加强分类指导,提供个性化健康服务。有条件的地方为居家老年人配置“一键通”等电子呼叫设备,逐步实现对老年人医疗健康信息的动态管理。健康服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设计目标是实现社区服务、公共卫生等系统的动态整合和综合管理,需要提供高效、统一、可靠的信息中心和交换平台。

(四)要提供人才保障

建立护理医养融合人才工程,进行工作分析与岗位评价。政府可以对他们的薪酬做最低标准要求,或进行补贴;并且在养老机构内的医疗机构设置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科学确定他们的薪酬待遇;并且对人才进行科学招聘。免费培训基层与养老机构的医疗工作者的老年医学和康复护理知识教育,提高老年医疗康复水平;依托职业院校和医疗、养老机构等,加强养老护理人员培训,将老年医学、康复、护理人才作为急需紧缺人才纳入卫生计生人员培训规划,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大力推进养老护理从业人员职业技能的鉴定工作。

(五)重点打造居家养老与社区医养结合

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老年人建立契约服务关系,探索家庭病床、上门出诊模式,为居家老年人提供连续、适宜、便捷性的健康管理服务。对特殊困难家庭老人以及行动不便、确有困难的老人提供定期体检、上门巡诊、家庭病床、社区护理等基本医疗、健康服务。鼓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日间照料,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立足“居家”、服务“养老”、创新“医养”、精准“上门”。探索多种模式,在推进“互联网+养老”信息化项目建设方面成立养老信息服务中心;对所有入住社会养老机构的老年人进行老年人能力评估,科学评价老年人所需养老服务需求。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智慧健康养老服务推广。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扶持、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开展覆盖多级区域、多种类型的应用试点,形成政府推动、公益+市场运作、机构向社区延伸、品牌连锁经营或利用互联网的智慧居家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孟颖颖.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难点及解决策略[J].经济纵横,2016,(7):98-102.

[2]张梅.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业发展路径研究———以南通市通州区为例[J].上海农村经济,2019,(4):42-46.

[3]刘清发,孙瑞玲.嵌入性视角下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初探[J].西北人口,2014,35(6):9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