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保健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老年保健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老年保健

老年保健范文1

[关键词]老年保健与管理;高职教育;职业素养;培养实践路径

1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发展现状

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十分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因为他们未来要投身于社会最为重要的养老事业建设中,以匹配我国老龄化社会发展进程。我国老年事业起步较晚,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更是一个新生专业,2016年国家才设立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并开始招生,由于受到种种原因影响,许多职业院校在该方面人才培养上相对迟滞,长期以来只能培养出具有高专业技能的护理人才,但伴随着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大以及职业学生职业理想、职业认同与职业精神的提升变化。职业院校也必须在人才培养方案方面做出改变,但这一道路必然任重道远、困难重重。就目前来看,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一定阻碍,这主要是因为该专业人才转岗换岗相对频繁,需要人才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但是学生在实习期间对机构期望较高,希望进入行政管理机构,而不希望前往一线做护理服务,这就导致换岗调岗问题的出现。所以从本质上来讲,老年保健与健康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是相对困难的。而相比之下,职业教育的种种缺陷例如课程内容单一、理实结合不理想、包括社会环境错误到乡下学生对专业的无序认知等等不足也导致人才培养的困难[1]。

2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实践路径

2.1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心理教育中,教师要将职业素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始终,特别注重“学训交替”“能力递进”,在课证相融的基础之上实现校企共育合作过程,为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机制。换言之,就是在心理教育的基础之上强调对核心课程的有效开发与技能训练,争取在专业教育过程中更多引入职业素养教育,例如可在学校开设“专业导论”“沟通与礼仪训练”“健康养老职业道德与安全”等等职业素养培养理论课程。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过程中更多结合养老护理案例实施技能示范与心理教育,引导学生深入知识学习内容,强化实训教学,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从理论实践方面共同刺激学生,让他们真正愿意投身于养老事业中并贡献自身力量。

2.2强化第二课堂建设

在职业院校要注重对第二课堂的建立,例如在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中就要开辟第二课堂,树立以人为本、能力为重素质教育核心思想。具体讲就是要建立第二课堂活动模块,明确活动目标,一方面由专业教师把关理论教学,一方面邀请企业转接根据学生未来职业需求与企业岗位要求传授实践知识内容。例如在校园中开设各种老年人保健管理专题活动、知识竞赛、辩论会等等丰富学生课堂学习内容,再者就是走出课堂校园外组织学生参观各种养老企业、参加各种养老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认知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综合素养,帮助学生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认可度,树立他们良好的职业信仰,培养他们良好的养老保健护理职业道德规范。在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且学生修满专业专业课、公共课以及选修课学分后,教师还要求学生在素质教育方面获得7个以上学分,并完成“个人职业道德建设总结”与参加德育答辩活动[2]。

2.3基于序列活动载体培养学生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职业院校要通过实践教学、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就业与企业文化融合等等各种教育方式构建专业序列活动,建立序列活动载体,持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序列过程中要尝试不同有益探索,例如建立阶段性的“孝爱大讲堂”、开设爱党教育、助老志愿服务活动,并组织学生参与“双百”活动(百名学生进百家养老机构),真正与养老机构就保健与养老工作展开产教对话。而在课程设计上,围绕老年保健与管理知识基础建立专业基础模块:专业导论、沟通与礼仪训练、基础医学概要、临床疾病概要、老年心理学、老年用药指导、老年人营养与饮食指导、健康养老职业道德与安全,专业核心模块:老年常见疾病及健康管理、老年照护、老年康复保健指导、养老机构运营与管理、中医养生、老年社会工作、老年健康管理、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专业拓展模块:第二课堂系列活动、陪伴实践活动(养老机构见习)、老年活动策划、生死观与临终关怀、社会调查方法、老年心理健康咨询与治疗、老年急救与意外处理、老年慢病与运动保健、养老机构文书拟写与处理。简言之,就是要通过全方位培养学生建立养老保健管理概念,同时提高他们的专业业务素养与职业素养,与专业课程共同形成一体化教育系统[3]。

3结语

在职业院校的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中要注重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运用各种教法与活动提升他们的专业业务能力,确保他们职业素养教育能够渗透到专业中的不同环节,且要特别注重该专业的社会实践价值,培养高水平复合型即插即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林琳.公共基础课教学中的职业素养教育研究——以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例[J].现代交际,2018(11):20,19.

[2]司子菡.高职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探析[J].丝路视野,2017(1):36.

老年保健范文2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药学保健;效果

老年糖尿病实际诊疗的过程中,如果不能保证护理工作效果,将会使得整体康复速度降低,不能保证各方面工作的可靠性与有效性。针对于此,下文分析干休所48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合理的评价药学保健的应用优势以及实际状况。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11月干休所老年糖尿病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奇偶法的方式将其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4例。其中,对照组男12例(占50.0%),女12例(占50.0%),年龄62~78岁,平均年龄(71.11±1.22)岁;实验组男13例(占54.1%),女11例(占45.9%),年龄63~79岁,平均年龄(71.12±1.25)岁。纳入标准:在检测之后可以发现符合糖尿病的诊断要求;对这次研究的内容知情。排除标准:拒绝参与这次的研究。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基础类型的服务方式,要求护理工作者可以在实际服务的过程中,合理的开展疾病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开展药物服用方面的指导工作,针对体征情况进行正确的监督[1]。实验组:药学保健尅性的服务方式。①向患者以及家属询问是否有药物过敏史、家族遗传病史等等,做好相关的记录工作,并且全面了解疾病具体的发生原因与合理的治疗方式,开展教育工作,提升依从性。②结合具体状况编制完善的药物应用计划,尤其需要注意部分药物在使用期间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亦或是肝脏、肾脏的损害。③要求护理工作者可以在实际工作期间,合理的进行剂量的指导,结合症状、耐受特点、不良反应等等,合理的进行教育以及控制,保证可以满足具体的用药需求。④科学开展生活方面的引导工作,针对药物的使用时间与具体方式进行控制,要求家属按照叮嘱进行辅导。⑤在出院以后,需要为患者以及家属讲解药物的使用方式与注意事项,一段时间之后应当到医院中进行复查,以此全方位的了解实际状况,更好的进行协调管控[2]。

1.3疗效判定指标

①针对药物服用的依从性进行合理调查,当发现药品的使用次数与医嘱之间偏差为70%的时候,将其认定成为很不好;在药物的使用次数亦或是数量与医嘱之间的偏差为15%的时候,将其认定成为一般;在药物的使用次数以及数量与医嘱之间偏差为0%的时候,将其认定成为很好。在这次研究中的依从性,需要将相关的一般数据与很好数据相加。②针对进餐之后两小时与空腹血糖进行测量,记录实际的信息。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依从性

实验组远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血糖

对照组远远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近年来在临床诊疗工作期间,糖尿病很常见,多发生于老年人群体,在发病之后容易出现并发症问题,严重影响身体健康,此时需要合理的护理指导,才能更好的解决相关问题。上文研究中的药学保健法的应用与基础类型的护理方式相较,实验组的依从性与血糖等远远由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学保健方式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能够转变以往的服务形式与方法,要求护理工作者可以按照具体的症状特点与用药需求等等,对患者的用药数量、次数与方式等进行合理的指导,全面提升整体工作效果与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玲.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药学保健方法和效果的临床分析[J].糖尿病天地,2018,15(2):27-28.

老年保健范文3

关键词:老年人心理护理;项目化教学;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

我国自2000年开始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且每年以800多万人的速度在增加,人口老龄化进度居世界之首,老龄化问题已成为中国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民生问题,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成为当今社会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领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老龄人口的增加,老年人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并受到社会关注[1]。老年人心理护理工作贯穿于养老服务的各个环节,如何加强老年人的心理护理,成为提升老年人生命质量的关键问题。基于此,我们根据岗位工作过程系统化原理对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的老年人心理护课程开展了任务驱动的创新性课程设计,这将有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使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同步提高,成为适应我国养老服务行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

1课程定位与目标

1.1课程定位

我国的老龄化问题对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数量及其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提出新要求,老年人心理护理是我校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设置在三年制专科的第二学年第二学期。前期课程是专业基础课,如专业认知教育、老年疾病康复与保健、老年运动与保健等,学生通过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初步掌握了老年保健与服务工作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内容,具有一定的护理、人文关怀知识和技能;平行课程包括老年健康照护、老年疾病与用药、成人护理学等,平行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对专业工作的理解,进而为学生临床实习奠定基础。

1.2课程目标

在“医养结合、健康养老”的理念指导下,根据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定本门课程的课程目标为以下3个方面。

1.2.1知识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深入了解老年人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掌握老年心理卫生、心理评估及心理护理有关的知识。

1.2.2能力目标

能够在养老机构、家庭及社区进行老年心理卫生宣教;能与老年人良好沟通并指导老年人进行心理保健及情绪的自我调适;能为患有躯体疾病、身心疾病和精神疾病的老年人制订心理护理方案并提供基本的心理护理服务。

1.2.3素质目标

热爱养老服务工作;理解并关爱老年人;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政治思想素质和行为习惯,具有团队协作精神。

2课程教学理念与设计思路

2.1课程教学理念

按照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的“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理念[2],遵循“教、学、做”有机结合的原则,以期实现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目标。

2.2课程设计思路

首先以“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以职业素质能力为本位”为依据来确定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要求;其次以典型案例为载体,按照养老服务工作的老年心理护理工作实际场景设计综合性学习任务[2];最后利用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的有机结合,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并将人文关怀和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老年人心理护理教学中。

3教学内容设计

本课程选用的教材是蒋玉芝主编的《老年人心理护理》,辅以老年心理学及老年心理辅导师实务培训等资料为参考,总计56学时。教学内容的选取主要依据以下3个原则:以老年保健与管理工作岗位对应的能力选取内容;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选取内容;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选取内容,打破传统的教材体系结构,将教材内容经过相应的选择和处理后制订出实施性教学大纲。我们通过养老机构现场调研和向养老专家咨询等方式了解职业工作任务的内容与要求,分析养老机构护理员和机构管理者的典型工作任务,在此基础上将教学内容设置为多个教学任务,把知识点与操作技能恰当地融入各个任务中,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活动,强化实践,增加学生主动参与的环节,让学生在典型的“任务”驱动下展开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3],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职业岗位的特点和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

4教学资源

本课程主讲教师既有多年从事老年人心理护理教学工作的高校教师,也有常年从事老年人心理护理工作的临床医护人员,教师队伍知识结构合理。教室全部为多媒体教室,能充分满足多媒体教学的需要。实训中心既有各种临床常用仪器与设备,有利于教师在仿真临床环境中开展情景教学。课间见习的养老机构是本地两家星级养老机构,见习过程中,学生在有丰富养老照护经验的教师指导下接触了解老年人,有助于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强化。

5教学模式与方法

5.1教学模式

采用教与学、课堂与临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模式,采用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的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法[4]是让学生在一个典型的“任务”的驱动下,开展教学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由知识的传输者转化为指导者,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可有效促进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为此,在本门课程中尝试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5.2教学方法

传统单纯理论授课的教学形式使得理论与工作实际脱节,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因此选用教学方法时应注意知识由感性到理性、由简单到复杂,逐层递进,逐步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批判性思维。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护理工作实际需要,运用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情景教学法、心理训练法等教学法,通过创设模拟真实的工作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完成工作任务,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在教学中,利用模拟病房、模拟老年人来编排情景剧,让学生扮演老年人角色,鼓励学生质疑,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按“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的护理程序思考和解决问题。例如老年人心理障碍的心理护理、老年心身疾病的心理护理、老年人社会适应的心理护理等项目的学习均采用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融入小组合作、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学生课前充分准备、课堂上倾情演绎,课后学生纷纷表示今后一定恪尽职守,防患于未然,尊重、理解、善待老年人[5]。

6课程考核与评价

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任务驱动教学法不同于传统教学法,因此在考核方面也应有所不同,针对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进行考核,除了单纯的考核理论外,还要考核职业态度、职业操作技能及实施过程中的人文沟通等[6]。课程考核成绩主要由3个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出勤、回答问题等;过程性考核则采用全面、可控的过程性考核,主要有工作任务表现和情境反应测试,考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流畅性和创新性以及进行心理护理的实际工作能力;期末测试按照选择、简答和论述等题型,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考核,以考促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7结语

在本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形成了两大课程特色:一是以养老服务工作中老年人心理护理工作实际场景设计综合性学习任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二是依托真实工作环境的“教学—实训—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法。以后我们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如专题学习网站、微课等形式继续开展教学研究,进一步探索理论与实践同步教学的教学模式,培养更多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保驾护航的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罗莉,罗盛,张锦,等.基于对应分析的城市社区不同类型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中国卫生统计,2018,35(2):209-211.

[2]贾新静,夏振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在护理心理学的项目化课程设计与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8(7):201-202.

[3]杨少宗,刘笑梦,王冬晓,等.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护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4):139-140.

[4]史雪萍,杨明,李佳颖,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我国护理教学中的应用进展[J].当代护士,2017(11):8-10.

[5]马振玲,绳宇,姜雁.体验式教学融合心理教练技术在护理心理学课程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7(34):63-66.

老年保健范文4

现代医学模式已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人们重新认识人类健康与心理、精力、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也要求转变对老年患者的护理职能,即由针对患者的传统护理转向对老年患者及社会支持系统的身体-心理-社会的全面照顾〔1~4〕。本研究对收治的老年患者实施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健康保健指导,分析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3月至2011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患者86例,其中男61例,女25例;年龄67~84〔平均(76.85±5.25)〕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护理模式,即依据病种进行评估分析,推测患者对健康保健知识的需求程度,医护人员自行制定健康保健指导计划,按步骤施教。研究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围绕“以患者为中心”,实施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一体化管理,即首先评估患者的健康保健知识需求状况,根据患者、家庭、社会支持系统具体情况,由医护人员和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健康保健指导计划,采用各种形式讲解或示教,有选择地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疾病相关知识,既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消除其紧张焦虑情绪,又帮助患者及家属充分认识环境、社会、心理因素对其健康、心理和精神状态的作用。每天指导时间为15~30min。

1.3观察指标(1)自我保健知识掌握程度:在出院前1d口头询问并了解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的症状、治疗、并发症、饮食、服药、休息及预防保健增进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以患者能流利叙述70%以上内容为有效。(2)家属保健知识认知程度:在出院前1d口头询问并了解患者家属对参与患者疾病康复、家庭护理、健康生活习惯转变、有效沟通等方面的认知程度,以家属能流利叙述70%以上内容为有效。(3)满意度: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表对两组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问卷的可信度评定为0.82;调查表主要包括22个条目,每个条目从非常满意至不满意分别赋1~4分,总分22~88分。总分≥80分为非常满意,70~79分为满意,55~69分为一般,<55分为不满意〔5〕。(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值变量资料以x±s表示,分类变量资料以百分比表示;两均数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两样本率或构成比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者接受健康保健指导有效率的对比研究组患者中接受健康保健指导有效率〔95.35%(41/43)〕明显高于对照组〔79.07%(34/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家属保健知识认知程度对比研究组患者家属在患者疾病康复过程中起到的积极作用有效率97.67%(42/43)明显高于对照组〔86.05%(37/43)〕,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老年保健范文5

1.1家庭经济能力和知识文化水平

部分农村老年人的家庭经济能力比较差,能够解决好一日三餐的温饱就满足了。老年人生病时往往只会到附近的小诊所随便抓点药吃吃,能治好相关的症状就意味着恢复健康。农村老年人的知识文化水平也比较低,极少部分老人能够接触到健康教育。普遍的农村老年人素质比较低,性子急躁,不愿意接受体检护士对其身体状况的再三询问,并对此常常表现出不耐烦。

1.2农村的乡县级医院的体检配置低

农村比较闭塞,且交通不便利,缺乏比较专业的高能力的医护人才,体检护士的健康知识储备往往不够应对农村老年人的体检状况,指导老年人健康生活的护士更是少之又少。护士对老年人健康教育不够规范科学,其健康知识能力知识不能够满足实际需要。乡镇医院虽说会实行免费体检政策,但是多数医院服务态度恶劣,老年人对免费体检服务大体感到不满意。

2健康教育对农村老年人体检态度的影响

2.1健康教育对农村老年人生活方式的影响

健康教育是指通过系统的有组织的社会教育来加强老年人的健康意识,使老年人能够意识潜在的危害健康疾病的危险性,从而能够主动采取一些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行生活,从源头上来维持自己的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爆发,增强相关的体育锻炼,从而使自己的生活质量水平得到提高。通过健康教育,农村老年人能够意识到哪些生活方式是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可以加强,哪些是不利于身体健康的,应该及时改正过来。

2.2健康教育有利于农村老年人树立健康意识

健康教育有利于农村老人健康类知识水平的提升,意识到健康对自己的重要性,自觉地维护自己的健康,意识到非正常死亡疾病的存在和潜在疾病对自己生命的威胁,提高定期体检的意识。还有利于农村老年人摒弃一些封建迷信思想,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改正不良且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树立健康意识,形成健康观念,养成健康卫生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3加强健康教育宣传,提高农村老年人体检意识的有效措施

3.1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提高农村老年人体检率

在农村,可在不同的宣传橱窗和宣传栏上,依据一年四季的节气的变化,疾病的不同,适当地更新一些关于疾病的介绍,疾病的危害和有效预防疾病的相关知识文化宣传,因为农村老人大体上识字不多,可采用图片形式来对老人讲述疾病的危害,吸引老人对宣传栏的注意力,更进一步地增强老人对具体疾病的详细了解。村干部可在某些时间段,在农村老人活动室内播放一些关于疾病预防和疾病治疗的影片,提高老人对疾病的理解,从而提高老人的健康意识和定期体检的意识,减少非正常性疾病引起的死亡率,提高农村老人的生活质量水平。

3.2改善乡镇医疗诊所的设施环境,提高医护人员的服务意识

乡镇医疗诊所要定期指派相关的专业人员下乡到农村去,为农村老人开展健康知识教育讲座,宣传农村老年人免费体检的信息,使老年人知道免费体检政策。乡镇医疗诊所要向上级反应,争取得到上级同意拨款改进医疗设备,提高医疗设备水平。培养一批知识水平比较高且医学能力强的医护人员,提高医护人员的服务意识,增添医院里的体检项目,以确保能够满足老年人的体检需要,能够及时对老人的健康状况作出反馈,并对健康提出相关的建议措施。注意对体检环境的改善,在体检处的宣传栏上可增添一些体检流程介绍,放置一些老人随手可取的宣传手册,在体检等候大厅里还可以循环播放体检宣传影像和广播。

3.3政府要加强保健重要性宣传,加大免费体检的经费开拨

农村老年人由于经济知识水平比较低等原因,对健康保健意识比较薄弱,他们很难理解政府为什么会给他们进行免费体检,这也是导致农村老年人体检态度冷淡的原因。为此,政府有必要通过地方电视台,政府乡道广播对健康保健教育知识的宣传,阐述健康保健的重要性,加强对免费体检政策的宣传,以此来提高农村老年人的健康体检意识,增加农村老年人参加体检的积极性。

4结语

老年保健范文6

课题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深入分析老年人健康服务需求,设计了以智能移动产品为平台的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框架和系统功能模块,并提出了基于系统平台的老年人健康服务产业链资源整合的设想,为居家养老模式下的老年人展开个性化健康服务,实现健康老化、成功老化提供策略。

关键词:

居家养老;健康服务系统

我国是世界上老龄化人口最多和老龄化最快的国家。截至2015年底,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22亿,占总人口数的16.1%,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1.44亿,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政府提出了搭建养老信息服务网络平台的指导意见。本课题通过分析不同年龄层老年人的生活方式,从物质与精神需求等方面着手,研究居家养老模式下以移动智能终端为载体的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设计。

一、居家养老概述

居家养老是指以家为养老场所,以社区照料服务网络为依托,以国家制度、政策、法律管理为保障,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体系,是建立在个人、家庭、社区和国家支持基础上的养老方式。“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9073”养老模式,根据国情,90%的老人需要居家养老。居家养老成为我国居民养老的主要方式。

二、服务系统设计

服务系统设计是一种创新策略,通过系统思考整个服务中环境、人、物、信息的相互关系,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标,通过改善整个服务流程与体验,为用户构建一种新的服务价值,提供物质产品和非物质服务的综合性解决方案,最终提升用户消费满意度。服务系统设计理论最早应用于传统制造企业营销模式转变、责任延伸方面,即营销模式从销售产品延伸到销售产品的使用或者结果,起到提高产业效率、降低能源消耗的作用。该理论发展至今已逐步应用于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有形与无形产品及服务相关的多产业领域。运用服务设计理论进行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设计,通过大数据统计、分析老年人的个体信息,从老年人的根本需求出发进行归类细分,按需设计系统功能模块,以互联网数据交换实现医疗、家政等服务输送,打造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同时通过系统闭环设计,即老年人的使用反馈,进一步维护、更新系统,以创造出更优化的服务。

三、老年人健康服务需求分析

健康是由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组成的一个整体,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影响健康的因素包括个人的健康行为(体育锻炼)、个人的能力和处理(压力的)技巧、社会经济环境、物理环境、医疗保健服务等。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需求包括物质生活照料、精神文化享受以及医疗保健护理等,受到年龄、学历、家庭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老年人对健康服务的需求必然不相。课题组以定性、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无锡市区167位老年人进行了深度访谈,其中年轻老年人(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对老年人的划分,60到74岁的人群称为年轻老年人)为129人,占访谈总人数的77.2%。调研发现,由于机体功能的衰退,老年人自我照顾与社会(家庭)服务能力逐步下降,同时对医疗健康服务的需求逐步上升。尽管如此,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现在的老年人尤其是年轻老年人身体都较以往更健康。

(一)生理健康

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会出现生理上的衰老,如智力的减退导致记忆力和理解力下降、消化系统的衰退导致饮食咀嚼费力、骨骼系统的衰退导致行动能力下降,此外还有视力减弱等等。被访谈老年人多能生活自理,但都患有一定程度的慢性病,如高血压、关节炎、颈椎炎等,其对医疗、保健等有较多的需求。被访者均表现出对健康养生、医疗保健的关注,具体包括定期体检、收听/看养生类节目,使用家庭医疗/保健仪器,如血压计、血糖仪等,按摩仪,足浴桶等。

(二)心理健康

老年人生理特征的变化也伴随着心理特征的变化,主要为疾病、认知障碍、社交变少等带来的抑郁、烦躁、多疑的消极情绪。此外,伴随着家庭结构的空巢化,老年人对情感与精神需求则比以往更明显,渴望得到亲情和精神的慰藉。82.3%的被访谈者承担一定的家庭工作,如接送第三代上下学、买菜做饭、打扫卫生等体力劳动。事实上,根据学者研究,老年人适当参与社会活动,包括力所能及的家庭服务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其生活的精神动力,有助于其成功老化。

(三)娱乐活动

受年龄特点影响,被访谈者平时的主要活动锻炼为散步、小区健身器材锻炼、广场舞等运动。娱乐消遣上以看电视居多,其中43.1%的年轻老年人有使用智能手机上网习惯,这部分老人多属于“婴儿潮”一代(1946~1964年出生),总体表现为文化素养较高。其主要使用手机浏览网页/新闻、微信朋友圈、QQ交流以及收听广播、音乐播放等。这些老年人会通过微信等与家人、亲戚、朋友进行实时沟通,分享信息,并有少数年轻老年人会使用照片美化、小视频编辑等App。通过调研可知,城市老年人,尤其是年轻老年群体对智能移动终端使用,为互联网技术下的健康服务系统平台的推行提供了可能。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平台可以借助智能手机等移动智能终端,借助信息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实现平台中多方的沟通与互动。总体上,老年人健康服务需求呈现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

四、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设计原则

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说,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设计要根据老年人的生理接受性和认知特点,遵循以下两大原则:1)易用原则:设计者要在认知心理学、系统设计等理论指导下,充分分析老年人的逻辑思维和使用习惯,确保系统操作简单易用。平台界面应当简单明了,层级合理、切换方便。界面中图案、文字等要符合老年人辨识能力和认知能力。2)至美原则:操作界面应关注老年人的审美,并遵循形式美法则,色彩、图案、图标的设计要给老年人以美的享受。

五、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框架

围绕老年人的核心需求,居家养老模式下的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设置五大常用功能平台,即医疗服务系统平台、康复护理服务系统平台、健康养生服务系统平台、家政服务系统平台和精神慰藉服务系统平台。另外设置紧急呼叫系统和投诉管理功能,前者实现紧急状态下的求助呼叫,后者方便老年人用户及其家属进行服务反馈与投诉,实现系统闭环设计,优化服务,具体如图1所示。信息平台以手机等智能终端为载体,由社区提供服务管理系统,平台的维护与管理由网络工程师、医生、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跨领域专业人员组成,通过分析养老信息集成平台的内容数据和用户数据,为老年人进行身体状况和心理发展进行测试和评估,建立健康档案,判断老年人需要的服务层次和类型,制定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通过安排定期体检、开展健康培训等,让老年人实时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实现科学养生与及时医疗相结合,提高生活质量。

(一)医疗服务系统平台

医疗服务系统平台通过数据中心,与社区医院进行老年人医疗信息数据交换,为老年人接受基础医疗诊断提供服务,同时,系统平台还可以与社区医院、中心医院形成远程医疗信息系统,为老年人医疗诊断提供更优质服务。此外,紧急呼叫系统直接连接社区医院急救中心信息平台,为老年人急救提供保障。

(二)康复护理服务系统平台

康复护理服务系统平台可设置医疗康复服务和医疗康复知识模块。次系统平台主要针对失能老人的医疗康复服务,具体除了血压和血糖的检测、就医陪护、代配药等,还包括褥疮护理、帮助服药、排泄、介护、疾病的康复护理。失能老人的家属可以通过此平台选择具体的医疗康复服务。此外,家庭照料人员也可通过医疗康复知识模块获得专业性服务学习。

(三)健康养生服务系统平台

分析老年人的健康层次与需求(如图2所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对医疗的需求程度增加;相反,年轻老年人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和信息获得渠道的增多,其健康观念正在逐步变化,即从以往有病才治病的传统观念及习惯,转变为治未病、保健养生。因此,健康服务系统平台可以设置健康饮食模块和养生保健模块。营养师根据老年人的个人信息,为其提供膳食搭配方案选择。养生保健模块可以提供形式多样的养生保健信息,如中医养生讲座、保健操视频等。同时,系统平台若与餐饮中心、有机农场或者净菜配送中心实现信息交互,即嵌入农产品电子商务商对客订购模块(B2C)等,则不但为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提供基础保障,更能延伸到农业、商业等不同的产业链,形成老年人健康服务产业群。

(四)家政服务系统平台

老年人通过家政服务系统平台选择卫生清洁、洗衣、烹调、购物等服务,平台通过与家政服务公司实现数据联网,提供相应的服务与人员。

(五)精神慰藉服务系统平台

我国家庭规模目前呈现小型化、多样化趋势,单人家庭、空巢家庭比例增加,其中空巢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一半以上,独居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比例也在增加。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增加,可通过此平台选择聊天、读报、陪同等精神慰藉服务,根据自身需求决定服务的频率和内容。此外,老年时期仍是思维成熟、智慧发展时期,平台可设置网上“老年大学”,方便老年人学习充电,充实日常生活。

六、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流程及界面设计

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客户端可安装在苹果iOS和谷歌An-droid操作系统上,手机通过Wifi或4G接入。老年人及其子女家属可共享账号信息,检测、调整服务需求,同时对健康指标实时监控。具体操作流程如图3所示。用户打开健康服务系统APP,进入注册界面,输入老年人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收入、文化程度、家庭结构与人数、住址等基本信息。确认资料、提交后进入登录界面,设置用户名和密码,并以醒目字体提示保存密码,以保证之后自动登录,简化操作。进入主界面,用户可直接输入近阶段健康数据,包括体重、身高、睡眠状况、常见疾病、遗传病史、心率、血压等近阶段身体指标,建立健康数据档案。系统平台根据用户信息分析及需求匹配分析,将反馈信息推送给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模块和个性化服务推荐模块。用户可自主选择个性化服务模块或者选择系统推荐的个性化服务模块。为老年人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系统设置健康数据更新的消息提醒,并随着用户定期更新个人健康数据,系统平台也更新量身定制的健康服务。页面风格定制。系统提供默认页面及其他待选页面,用户可根据自身的风格爱好自行设定,体现人本服务理念。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总体呈现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

七、总结

居家养老模式下,为了确保老年人得到物质与精神的全方位关怀,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搭建健康服务系统平台,为老年人展开个性化健康服务,通过医养结合实现健康老化、成功老化。

参考文献:

[1]睢党臣,彭庆超.“互联网+居家养老”: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模式[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6(9):128-130.

[2]陈宁.国外“医养一体化”服务模式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药房,2017(11):1441-1442.

[3]姜霖,王勇彬.基于良好沟通的老年人产品设计策略[J].美术与设计,2017(1):181.

[4]何迎朝,左美云,王丹丹.四种常用人口老化理论的集成研究[J].中国老年学会杂志,2016(5):2270-2271.

老年保健范文7

1引言

关于社会价值观和卫生保健资源分配的讨论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西方学者,形成了以个人权利和分配公平为主的西方观点。2006年,欧洲卫生部决定正式通过能够巩固所有欧洲联盟卫生保健系统的四个主要的价值观:普适性、高质量、公平、团结[1]。这些价值观在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的第二十五条中都有确切的说明,具体表述为:“人人有权享受为维持他本人及家属的健康和福利所需的生活水准,包括食物、衣着、住房、医疗和必要的社会服务……”。当然,事实上这些理念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并没有被普遍接受,真正采用的则更少。考虑到当前欧洲经济危机以及对欧洲福利机构财政可持续性的疑虑,我们有理由质疑是否有类似可行的价值观念,同样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与完善,而不是简单认为欧洲联盟公布的价值观就一定是普适的。价值观和社会需求会不会因为地域、文化、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个问题在近来的亚洲表现得尤为明显。为赶上西方在众多领域的工业化进程,亚洲很多国家寄希望于用欧洲和美国的方式去解决自己所面临的亟需解决的问题,包括如何为数百万人的卫生保健筹资并保证其高质量。但这种不结合亚洲国家自己的社会、政治等国情,大规模采用西方模式能够适应亚洲社会吗?就好比洛克和康德思想体系能运用于儒家文化中吗?

2东亚儒家传统

西亚的黎凡特(Levant)是丰富的犹太教与基督教文化的发祥地,呈新月形,东亚和西亚的黎凡特类似,也是以同样的新月形组成了太平洋流域的西部边缘,从日本延伸到朝鲜、中国(包括台湾和香港)、越南,一直到新加坡,坐落在亚洲大陆的最南端。这些国家有着一种相同的文化取向和价值体系,因为他们共同享有儒家传统。儒学不是一种宗教信仰,而是比基督教至少早500年形成的一种哲学人生观。直到现在,通过在道德、社会以及政治方面的传授,儒家思想对21世纪的中国仍然有着深刻影响[2]。尽管儒家思想在过去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曾受到批判,但现在的中国,儒家伦理正在复兴,得到国家支持的孔子学院也纷纷在世界各国建立[3]。孔子学院的性质相当于法语联盟、德语百科。当然,孔子思想也深深影响着台湾、香港和新加坡的中国人。

从文化层面看,越南、朝鲜、日本和台湾、香港、新加坡不一样,但他们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也受到儒教思想的影响和支配。儒教最早影响越南,因为从公元前207年到公元939年,越南隶属于中国,从15世纪开始,儒教被作为主要的思想体系。朝鲜三国时期(公元前57年~公元668年)儒教开始进入,并在朝鲜李朝时期(公元1392年~1910年)成为主导思想。公元285年,儒教进入日本,从17世纪德川时期开始成为主流。现代社会,尽管儒教在这些东亚国家的影响都遭到相当大的削弱,但在这些东亚文化中儒教思想已经根深蒂固,将继续形成一种正统思想观念的主流,特别是在家庭与社会、个人与国家关系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然而这并不是意味着每一件事都受到孔子思想的影响,就如西方国家也并不是每一件事都受到犹太教与基督教的影响一样。实际上,很多东亚国家尽管受到西方自由主义的影响,在某些情况下正朝着自由民主体制转变,但通过和西方工业化的对比,这些东亚社会仍然呈现出很多明显的不同特征:社会共同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政治多元化下的;社会和谐,求同存异;自由体制下的政府干预;公民自主,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从东亚各国卫生保健系统改革途径可以看出,尽管各国面临着相同的压力,政府采取相应行动面临类似的选择,但各国的改革路线是不一样的。他们都有着共同的孔子文化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是因为政府所扮演的角色不一样,现代化程度不一样,卫生保健系统的改革模式也就不一样了。在冒着过度简单化的风险下,用主要的卫生保健融资模式,如税收、社会保险、个人保险或患者直接支付等作为判断标准,东亚的卫生保健系统可以分为三类:(1)英国式的纳税资助卫生保健系统模式,即贝弗里奇模式社会保险制度,如香港和新加坡;(2)德国式的社会保险模式,即俾斯麦社会形态医疗保险,如1939年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影响深刻),1989年朝鲜(日本占领统治了35年),1995年台湾(日本占领统治了50年)所采用的模式;(3)马克思主义者(社会主义者)信奉的政府主导卫生保健模式支配着中国和越南(直到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1986年越南改革之后,他们开始转向自由市场机制)。

3新加坡模式

新加坡是一个很有趣的“中西交汇”模式。新加坡在1819年作为英国殖民地成立,在1965年获得独立,种族分布为77%中国人,14%马来西亚人,7.6%印度人和1.4%其他人群。尽管新加坡是个主要讲英语的国家,但它的文化取向以中文/儒家为主导。一位时事评论员这样描述,“作为一个相当清廉的城邦国家,新加坡是儒教文化最为生动的典型,是一个传统的中国社会”[4]。作为一个没有自然资源的岛国能够在短时期内迅速富裕起来(国内生产总值购买力平价每人57505新元)[5],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新加坡人一直信奉共同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新加坡沿袭了孔子的优良传统从而形成一个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换句话说就是新加坡公民在为国家发展努力奋斗的同时政府对他们的生活及健康福利给予高度的关心与重视,通过这种相互的责任承担来促使国家稳定和谐发展。就好像把孔子的“中庸之道”作为指导思想一样,新加坡各种卫生政策的制定是为了兼顾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平衡。它在强调个人责任的同时也把国家资助这种终极对策放在恰当的位置,形成一个有效的安全网。事实上,就政策制定的持续性和连贯性而言,从1959年开始,新加坡独特的民主选举模式对新加坡的迅速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由于其特有的政府-人民关系,新加坡人一心关注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廉洁的新加坡政府重视儒家思想文化,选举贤能人才作为领导者。新加坡通过严密的一党执政管理来制定一系列社会政策,这种管理方式是勤勉的新加坡人民普遍认同的,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选择权(自由选举每5年举行一次),而是因为大多数人都能真切地感受到这些社会政策体现了他们的最大利益。政府很好地履行承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就能取得人民更大的信任。20世纪80年代,新加坡政府在学校实行儒教教学,重视孔子观念的学习,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0世纪90年代,新加坡尝试着建立一个各种族和各宗教信仰的人们都能接受的国民思想价值观体系,提出基于“亚洲价值观”的“五个共同价值观”,但显然这些价值观都是由孔子价值观发展而来的:(1)国家至上,社会为先;(2)家庭为根,社会为本;(3)关怀扶持,尊重个人;(4)求同存异,协商共识;(5)种族和谐,宗教宽容。#p#分页标题#e#

3.1社会卫生政策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卫生保健成本必然会上升,新加坡政府意识到了这一点,制定相应政策,宁愿选择让个人承担也不愿意将这种经济压力转移给下一代[6]。尽管新加坡在1965年独立时得到一大部分税收资助并公开提供给卫生保健系统,引进市场机制后分配稀缺资源的同时政府对低收入人群进行了高额的补贴。但这项基本政策的前提是卫生保健补贴(住房、教育)不应该免费。这种哲学观在下面这段摘自官网的选录中得到了很好的概括:“新加坡政府认为这种福利制度(免费的福利制度)是不可行的,会导致人民对政府产生依赖。可以采用共同支付政策,尽管政府会在一些像住房、健康和教育等重要领域给人们提供补贴,但还是需要鼓励人们为自己的福利承担起相应的个人责任。”[7]1984年,在全世界范围内新加坡政府第一个采用医疗储蓄账户。显然,这种成本共享形式构成了新加坡各种社会条约的基础。保健储蓄,充分强调个人责任和家庭团结,对于新加坡人来说这和“亚洲价值观”是一致的。

3.2保健储蓄、健保双全计划和保健基金

保健储蓄是在1984年引进的个人医疗储蓄账户,是由新加坡公民和常住居民中雇员或个体经营者需强制性缴纳的健康储蓄账户。保健储蓄免税并会产生利息,保费为工资的6.5%~9%(根据年龄定),用作将来的住院治疗、外科手术和特定门诊医疗费用,也可以为账户持有者的配偶、孩子、父母支付住院治疗费用和其他一些被认可的医疗保单。这种为家庭内部分担风险的方式促进了家庭的团结。当账户持有者去世时,账户里面余额续给受益者,因此保健储蓄是一种解决家庭成员卫生保健需求的“家庭财富”。保健储蓄亦旨在鼓励消费者谨慎支出卫生保健费用,因为第三方支付存在着道德风险。“储蓄过冬”是孔子思想,是普适的。2008年,所有新加坡人的保健储蓄账户达到420亿新元,这不是一个没有意义的数据,而是相当于每年新加坡卫生保健费用的6倍。2008年,8/10的新加坡人使用保健储蓄支付医疗费用。健保双全计划是自愿的、低成本的卫生保健计划,旨在应对灾难性疾病的高额医疗费用,弥补保健储蓄的不足。健保双全计划涵盖的重大疾病包括心脏手术、肝移植等,保健储蓄难以支付这些疾病的费用。健保双全计划的投保费可以从保健储蓄账户上扣缴。如果想要得到更大的好处或享受更好的福利设施,比如住好一点的病房,保户可以通过私人保险公司购买医疗保险险种。政府需要这些计划,至少健保双全计划是需要的,同时一些其他的补充方案提供了更为全面的医疗保障。目前,三家私人保险公司提供的25个整体性保险险种满足了新加坡人形形色色的健康保险需求。2008年,84%的新加坡人参加了健保双全计划。保健基金是一道政府为贫穷国民设立的医疗安全网。保健基金最初以2亿新元,成立于1993年,不断增长达到目前的17亿新元。保健基金投资所得通过志愿福利组织分派给公立医院和非赢利性医院,作为津贴去补助真正难以支付医疗费用的患者。保健基金的管理是分散的。医院保健基金委员会由一些社会志愿者组成,这些志愿者非常熟悉新加坡低收入人群的需要和所面临的问题。他们采取灵活并富有同情心的态度对待申请者。资金剩余期间,政府把资金作为分红,给其中一部分或是所有的低收入家庭储蓄账户。2007年,银发保健基金就将资金有针对性地提供给65岁以上的新加坡患者或在公立医院不能支付费用的患者,或者为其他一些机构提供中期和长期护理。

3.3补充方案

另外,补充方案可以缓解老龄化卫生保健成本的资金压力。收入调查公共援助方案为贫穷、体弱或残疾的老年人提供资金帮助,新加坡60岁以上的老年人都有权享有政府综合诊疗所75%的津贴。接受公共援助方案者有权享受免费医疗服务。通过各种慈善组织获得帮助也是可取的,初级互利合作计划通过私人全科医生来实现对慢性病的资助治疗,这些医生都是参与政府带领下的慢性疾病研究的成员。乐龄健保计划是另一种补充方案,成立于2002年,是一项严重残疾保险,对需要长期看护的人提供保障。保健储蓄账户持有者40岁时自动进入乐龄健保计划,除非他们选择退出。可由保健储蓄账户支付保费,乐龄健保计划提供了一个固定的支出,足以覆盖患者自付资金的相当一大部分,资助患者的小型医院护理或家庭护理费用,最高达到6年赔偿期,每个月400新元赔偿金。2007年,补充乐龄计划被引入,私人保险公司提供更高的月支付,更长的覆盖面和更大的选择性,参保人通过保健储蓄账户购买该计划从而获得更高的费用给付。2008年,在120万符合条件(40岁及以上)的人群中就有85万参加了乐龄健保计划。2000年开始,新加坡政府每年从财政预算上拨出一笔可观的资金作为老年护理基金。到现在为止已经达到25亿新元,这些基金主要资助志愿福利组织给老年人提供护理。作为一项积极的行动政策,政府会周期性地从财政预算中拨出一部分资金作为分红,投入低收入家庭或老年人的储蓄账户。

3.4病房补贴调查

另一个再分配因素体现在公立医院病房的等级系统中,通过身心健康和福利设施水平对病房进行等级划分,优先集中资助低级别病房患者。患者如果选择C级病房(8床位)可以得到高达80%的补贴,但是如果选择A级病房(单床位)患者将得不到补贴。卫生部认为超过96%的B级(4床位)患者和大约98%的C级患者都应完全由他们的保健储蓄支付。很多能够住高级病房的人选择住有高额补助的C级和B-2级病房,导致了低收入群体的拥挤现象,2009年1月,发现这一情况之后,政府引进收入调查来确定住哪个级别的病房,将这部分高收入群体的补助用于低收入群体;那些得到病房补贴后还是不能支付低级病房费用的患者将通过保健基金得到额外的资金援助;针对不满意收入调查的人群则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进行再评价。因为政府必须信守承诺,灵活调控(例如关注退休者和失业者的经济状况),这样执行起来就不会引起很大的争议了。

3.5老年护理

新加坡的500万人口都相当年轻,2009年的统计显示只有8%的居民年龄在65岁以上,但死亡率和出生率明显下降,新加坡老龄化加剧。2008年,婴儿死亡率为2.1‰,平均寿命81岁,总出生率为1.28‰[8]。如果保持这种趋势,到2030年,65岁以上人口比率将达到令人难以置信的25%。关于老龄化抚养比,在1994年是7个成人抚养1位老人,而到2030年将变成2个成年人抚养1位老人。如此大的改变意味着只有700平方公里的小岛国将要解决影响劳动力、社会保障、住房、健康等的所有问题。1982年以来召开了5次高级部长委员会会议,就支付新加坡老年人口卫生保健需要和预期需要的问题发表演说,得到的答案是一致的:没有灵丹妙药;应该承担新加坡老人照顾职责的首先是个人、家庭和社会,最后才是国家。1999年,在部际委员会人口老龄化研究报告中重申关心老年人的家庭责任。主要是担心过度依赖政府会使年轻人推卸掉照顾老人的责任。孔子认为孝道是他传授的重点。在《孝经》中孔子云:“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p#分页标题#e#

老年人的卫生保健问题始终是政治议程上讨论的焦点。2007年,新加坡政府成立老龄化研究部长级委员会,推动老龄化问题建设。同时各小组委员会也在进行进一步研究并提出合理性建议。然而在某些地区,政府立场很坚定:坚决反对国家资助的健康保险方案,这在西方自由民主主义国家看来是不人道的,但我们应该记得政府在1993年所做的强有力的承诺一直支持着新加坡的卫生保健系统,那就是“没有一个新加坡人会因为缺少资金而不能得到所需的卫生保健”。因为这个承诺关系到老年人,将来照顾老年人的压力需要一个全面的、持久的、可持续性的解决方案,而目前这项工作还处在发展阶段。对于新加坡来说,在老龄化风暴来临之前还有一些路要走。

与此同时,政府任命一个专门的部长处理老年人问题,积极协调各项政策“让老年人充沛、健康、充实”并监督各政府机构对方案的执行。政府也在老年人居住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一站式社区服务系统建设上投入了大量资金,旨在给老年人提供一个舒适的养老环境。到目前为止,所有政策中最有争议的大概就是子女在法律上有赡养父母的义务。1996年的赡养父母法案中明确要求新加坡子女关心照顾老年父母[9]。也许通过法律方式提倡孝道是维护儒家价值观的一个办法,但事实上这种手段也可能是儒家价值观正在消弱的一个标志,即使新加坡一直受孔子文化的深度影响。孔子在《论语》中也讲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但另一方面,新加坡采取的法律法规也展现了新加坡人(至少是老一辈人)对孔圣人“孝”的高度关注。《孝经》说“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有趣的是,在写这篇文章期间,有报导指出台湾模仿新加坡赡养父母法案,也在推动一项相关的立法模式[10]。

老年保健范文8

 

老龄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问题,一方面源于医疗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的寿命普遍提高;另一方面,由于生育率的不断下降,导致人口结构趋于老龄化。日本早在老龄化社会到来前就确立了社会保障制度,并一直在不断改革和完善,可以说现在已经形成了相当完善和成熟的社会保障制度与体系。中国在2000年跨入了人口老龄化国家的行列。并且,我国老龄化具有速度快、人口多、未富先老等特点。此外,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本身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所以,老龄化现象将会给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带来巨大影响,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一、日本的养老保障制度   早在老龄社会还未到来的20世纪60年代,日本政府即以一定的超前意识颁布了面向高龄者的社会福利政策。此后,随着日本高龄化程度的提高,日本的福利政策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深化。   (一)日本老人的社会保障   1.超前颁布“老人宪章”。1963年颁布的《老人福利法》被日本各界称为“老人宪章”,它是日本第一部关于高龄者福利的专门法[1]。《老人福利法》对开展老人福利服务的内容作了明确规定,例如,建立托老所、老人福利院和老年保健中心;组织派遣人员到家中协助老人处理各种生活问题;捐赠健身活动器材;开办各类学习讲座,组织老人俱乐部等。   2.回归社区,预防为先。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及社会福利的发展,日本对以往所提倡的设施养老进行了反思,强调地方社区应在老人福利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1982年颁布的《老人保健法》强调家庭和社区是老人保健实施的社会基础,表明今后日本的老人福利保健由设施福利向居家福利的转化。从消极的医疗治疗转向积极的预防保健是今天日本老人医疗保健的一个重要转变。   3.社会力量分担重任。日本政府对发展民间的老年人社会福利事业十分重视,从国家到地方都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社会福利事业,并对其进行科学规划,严格管理,并给予政策优惠,包括:财政补助、税收减免和融资优惠等。目前,日本80%左右的福利设施由民间社会福利法人经营[2],民间社会福利团体已成为老年社会福利运作的主要力量。   (二)日本老人社会保障的特点   1.健全的法律保障。目前日本老年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法律有《国民年金法》、《老人保健法》、《老人福利法》和《介护保险法》四部,它们为老年人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强有力的制度保证,覆盖了经济收入、医疗保健、社会福利和生活护理等多个方面。国民年金制度确保了日本所有达到65岁的老年人都能够领到养老金。《老人保健法》主要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疾病预防、治疗及保健训练等。《老人福利法》确立了日本现行老年人社会福利制度的基本框架。《介护保险法》将原来由医疗保险支付的介护费用单独分离出来,并通过社会保险的方式支付老年人生活护理所需的费用。   2.完善的服务体系。目前日本的老年人福利服务体系以收养型福利机构为骨干、以社区照顾系统为基础。这种服务体系基本满足了老年人各方面的福利服务需求,成功地解决了由老龄化产生的诸多社会问题。收养型福利机构大体上分为三种:护理老人福利院、特别护理老人福利院和低费老人福利院[2]。社区照顾服务主要目的是建立和完善社区照顾服务体系,以社区依托,建立多种服务设施,开展家庭看护服务,满足老年人在社区和家中安度晚年的愿望。   3.多元化发展趋势。日本社会福利体系是一个多方位、多元化的,国家、地方政府、民间团体及市民共同参与的网络体系。日本政府对老年社会福利事业进行科学规划,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团体投资社会福利事业,并提供多种优惠政策,如财政补助、税收减免和融资优惠。利用民间力量兴办社会福利事业大大减少了政府人力、财力和物力的负担,为企业增加创业机会。同时它满足了老年人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不同阶层的社会福利需求。   二、中国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   (一)保障覆盖不全,没有惠及全民   我国社保基金的供给向城市严重倾斜,占35%的城市人口得到近80%的社保基金。在社会保险制度中,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最大。目前,我国城乡老年人的养老保险覆盖率差距很大,而且待遇差别也很大。不同行业、企业职工之间的收入与待遇差别大,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职工待遇明显高于企业职工。   (二)社会保障支出总量水平低   社保支出中政府所承担的部分称为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国际上,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公共财政体系中,政府最主要的支出项目就是社会保障及福利方面的公共消费,一般占财政支出的30%~50%,占GDP的比重也多在10%-30%之间[3]。与国际比较,中国社会保障支出的水平仍然是很低的。   (三)医疗保障体系两极分化   近年来,中国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就是急剧上涨的医疗费用和不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尽管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覆盖面在不断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在迅速扩展。但是,仍有很多的人没有被医疗保障制度所覆盖;同时,目前的医疗保障补偿水平也无法追赶迅速增长的医疗费用。   三、中国老年社会保障制度改进   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发挥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并让各方共同分担养老保障的责任,是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制定相应政策,完善法律法规   日本社会保障法规从保险的对象、保险项目、保险给付条件和给付标准,到基金的经营、管理等社会保障的各方面,都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4]。我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于1996年10月1日起施行。按照该法的要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依法设立的老年人组织应当反映老年人的要求,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为老年人服务。但是,现在有相当多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并未向老人提供必要的服务。我国必须建立起适应老龄化社会的社会政策体系,其中包括医疗保健与福利体系、参与社会活动体系、住宅和生活环境体系等,进一步完善现有老年保障政策。#p#分页标题#e#   (二)建立养老保障行政机构   统一的社会化管理是日本老人福利成功发展的又一经验。日本的老人福利行政领导体系从中央贯通到地方。而我国尚缺乏一个具有权威性的老人福利管理机构,我国现行的管理一般都放在各自的企事业单位,没有纵向和横向的紧密联系。应当设置具有权威性的专门行政机构来管理老人福利,通过行政手段和建制,将企事业单位自行管理的老人福利转为社会化的统一管理,这是我们在老人福利管理方面急需进行的工作。   (三)多层次的养老保障制度   目前我国社会福利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就是将国家包揽型的一元化社会福利机制向多元化机制转换。改革现行的官办型福利体制,走多元化发展社会福利的道路,是唯一的解决办法。为了满足多需求的社会福利要求,需将经营管理权下放,鼓励地方和企业积极参加社会福利事业,从而使单位办福利向社会办福利的机制转换。此外,在一定限度内,充分利用民间企业的力量发展营利型的老人福利服务项目[5]。   在不断地总结、学习先进国家经验的同时,我国政府注重了养老和医疗社会制度的改革,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对策,人们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积极性不断高涨,多层次地养老需求产生,自身养老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为此,要抓住时机,尽可能快速扩大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完善社会保障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制,加快我国养老和医疗保险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