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临终病人的生活护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老年临终病人的生活护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老年临终病人的生活护理

老年临终病人的生活护理范文1

【关键词】临终关怀;老年患者;临终护理

老年人群是一个需要引起社会关注的弱势群体。我国是老年人口大国,老年人口总数达1.56亿[1]。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临终关怀服务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临终关怀,是指为患者和患者家属给予全面的照顾,包括给予其医疗、护理、精神、心理等多方面,使患者在临终前的生命受到尊重,痛苦减轻,生命质量提高[2],也使患者的家属得到心理的照顾。我科室是一个病养结合的科室,主要是为罹患多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医疗护理和生活照顾。随着疾病的发展,许多的病养老人在这里走到人生的终点,为让他们在没有痛苦、更有尊严的状态中平静离开人世,同时也抚慰老人家属,我科开展了临终关怀服务,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11年3月~2011年9月实施临终关怀后49例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实验组。男27例,女22例,患者年龄在76~93岁之间,平均(83.28±4.22)岁。选择2010年9月~2011年3月收治的50例患者进行对照。其中男26例,女24例,患者年龄在75~93岁之间,平均(83.21±4.43)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情等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实验组患者给予临终关怀,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痛苦程度、面对死亡的反应以及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等。

1.3 临终关怀

1.3.1 科室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保持空气清新,室内安静,且光线充足,温湿度适宜。室内布局以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为需求,并使其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对室内给予简单的布置。

1.3.2 为老年人给予生活的照顾,维护其尊严。护士定时为患者翻身扣背,帮助患者洗头、擦身,给予口腔护理。饮食方面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情况下,尽量满足老人的嗜好,协助患者进食。给予肌肉按摩,保持床单位的整洁和干燥,以防止压疮的发生。总的目标是使患者清洁舒适。

1.3.3 采用各种方法降低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提高其生存质量。因大部分老人均是各类慢性疾病后期或癌症晚期,治疗上在征得家属同意后不再采取各种使老人痛苦的放化疗等治疗方法,主要是姑息支持治疗,对于晚期癌症病人,在止痛治疗上按需给药,不再强调三步止痛,同时结合各种非药物方法,如放松训练、按摩、冷敷等等,最大限度地消除病人的疼痛感,减轻病人痛苦。

1.3.4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根据患者的心理特征,使用语言交流、非语言抚触等方法,让患者和患者家属认识到死亡是人生的必经过程,其本身并不可怕,对于有宗教信仰的老人,根据其信仰类别,满足其信仰需求,使患者能够在临终前平静、安详地接受死亡。

1.3.5 此外,对患者家属的心理疏导和抚慰也是临终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护士采取各种措施,尽量满足患者家属的合理需求,让家属能够多陪伴在患者身边,并提供其保存精力、自我疏导的方法。当患者的死亡真正来临时,护士用高度的同情心,去安慰患者家属,帮助其宣泄内心的恐惧,指导家属正确地面对哀伤。因病养群体的特殊性,家属不能长期守护在身边,当病情突然加重危及生命时,有的家属一时无法赶到,我们一方面立即联系家属,同时尽最大努力维持老人的生命体征,让家属能见上最后一面,对于确实无法赶到的家属,完善保存老人的遗物,在避免法律纠纷的前提下善意表达老人遗愿,给家属以心理抚慰。

1.4 数据处理

将本次试验所得数据录入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组间对比采用2检验。取95%可信区间,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施临终关怀后,减轻了患者痛苦,其中28例患者在死亡前表现得舒适、安详且有尊严,患者家属均得到了抚慰,与对照阶段比较,各指标差异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逐渐延长,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当人进入老年后,其生理的改变往往会导致其出现各种疾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而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死亡是不祥的,其多会造成内心的恐惧等。老年人讳疾忌医,在临终前有严重的恐惧和绝望,会抱着强烈的遗憾离开人世[4、5]。

临终关怀,是指对临终患者和患者家属,给予姑息性的和支持性的医疗和护理,其以生活为焦点,强调帮助患者了解死亡、接纳死亡,给予精神心理支持,使其能够坦然地面对即将来临的各种问题。我科室在工作中,不但有护士对患者给予临终的照顾,还有青年志愿者定期来我科室陪伴老年人,使其感受到关怀、照顾和尊重,并能够在生命最终阶段,有丰富的生活。

经过我院的临终关怀,患者能够更好地接受死亡,在谈论死亡时,面部表情较为自然平和,而患者家属经过我院的心理支持,也得到了更好的抚慰。说明对老年患者给予临终关怀,是临终护理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李敏惠,孟海波,李卓义等.临终关怀在老年临终患者护理中的重要意义[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04(17):248-249.

[2] 王雪梅.晚期肿瘤患者临终关怀与护理进展[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0,23(2):167-168.

[3] 刘薇.临终关怀在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伤残医学,2008,16(3):133-134.

老年临终病人的生活护理范文2

关键词:临终关怀;社工介入;哀伤辅导

临终关怀是人道主义在现代社会的最高体现之一,是人类社会最具人性化的发展,也是以人为本的具体表现。临终关怀是由社会各层面(护士、医生、社工、志愿者、政府部门和慈善组织)组成的机构为生命处于晚期的病人提供生理、心理和社会全方位的照顾与支持,创造一种安宁、舒适和温暖的临终环境,提高病人临终阶段的生命价值和质量,让他们有尊严,愉快、安详和不留任何遗憾地离开人世。经过近40年对临终关怀的探索,现代医学一般认为:临终关怀是为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提供支持性和姑息性照顾的医护措施。它关注的是对临终病人照顾的姑息性(Care),而非治疗性(Cure),它不以延长临终病人寿命为宗旨,而以“维护临终病人的尊严,减轻临终病人的身心痛楚,同时给予病人家属心理支持和帮助,使他们能坦然地接受死亡事实”为目的,从而提高临终病人的生命质量,让病人能够安详无痛苦地离开人世。目前我国社会关注研究的主要是老年人老年初期生活这个阶段的需求,面对老年人生命历程的另一个重要阶段―临终阶段的关心和研究则十分欠缺。因此,在我国对临终病人进行临终关怀已经是一个迫不及待的问题。

一、临终关怀的内涵

(一)临终关怀的含义

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临终关怀是对无治愈希望病人的积极与全面的照顾,其目的在于确保病人及其家属最佳的生活质量;临终关怀以缓解病人其他相关生理症状、控制疼痛,以及减少病人心理与社会层面的痛苦为重点;强调的是通过社工等服务人员为病人提供保守性的治疗和系统性的照护,尽可能地使病人平静安详地带着尊严离开人世。与此同时,给临终者家属提供社会支持与丧亲辅导。总而言之,临终关怀主要针对临终病人死亡过程的痛苦和由此产生的诸多问题,为病人提供舒适的医护环境、坚强的精神支持和温暖的人际关系,在生理、心理及社会等多方面提供照护和支持服务的过程,主要目的在于帮助临终者客观看待死亡,减轻对死亡的恐惧,提高临终阶段的生命质量,完成最后的生命旅途,并为家属提供情感和心理支持,给予安慰和关怀。简言之,临终关怀就是让患者“善终”、使家属“好生”的一种综合性卫生医疗服务。

(二)临终关怀的目的和意义

一方面是帮助病人了解死亡,接受死亡,在人道主义的关怀下,享受良好的医疗消费,使他们能够有尊严、有意义、有价值地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超脱于身体的痛苦,安详而无牵挂地离开人世;另一方面是为病人家属提供情感和心理支持,给予安慰和关怀,帮助他们直面亲人的死亡,坦然地接受丧亲之痛和将要面对的问题。在我国社会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临终关怀不仅在生活方面有利于解决临终病人的照护问题,而且在精神层面上减轻临终病人的心理痛苦,排解临终阶段病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恐惧不安,意义更为重大。

(三)临终关怀的主要内容

临终关怀实际上是运用多种形式对临终者给予生活上的照护、情感上的慰藉、精神上的满足和对人的生命尊严的维护。临终关怀用温情和爱,让死亡变得不再狰狞和恐怖。

1、理解并接受死亡是临终关怀的首要内容。

2、减轻恐惧和不安是临终关怀的基本内容。

3、控制并减轻疼痛是临终关怀的重要内容。

4、实现临终者的愿望是临终关怀的具体内容。

5、对临终家属的慰藉与关怀是临终关怀工作至关重要的内容。

二、中国临终关怀的缘起和发展

天津医科大学临终关怀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于1988年7月15日。该中心是全中国(包括港台地区)首家临终关怀专业研究中心,标志着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开端。而同年10月创立的中国第一所临终关怀医院――南汇护理院则拉开了中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序幕。与此同时,香港爱国人士李嘉诚先生在大陆捐建了20多家慈善性质的宁养院,每年拨款2 000多万元,为关爱生命、造福人民、促进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2006年4月16日,由李家熙教授发起与倡导的中国生命关怀协会正式成立,为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契机。

21世纪中国面临着人口老年化的严峻考验,中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任重道远。但近年来中国对于临终关怀的探索从未停止,探索中国本土的临终关怀模式,推进中国临终关怀本土化进程。已形成的中国特色的临终关怀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李义庭的PDS模式,让医院、社区和家庭相结合进行临终服务,旨在解除病人病痛。二是施榕的“施氏模式”,即“中国乡村临终照护”模式,主要是家庭照护,致力于发展中国农村的临终关怀事业,适应我国已经步入的老龄化社会。他认为21世纪中国临终关怀事业在乡村将大有发展。三是家庭、社区和专业医护人员相结合的新型模式,家庭为临终病人提供全部或部分医疗费用,创建满意的临终环境,并对病人进行生活照护、精神抚慰及其他帮助;社区帮助安排志愿者作为临终团队成员进行筹资;由医院或社区医疗机构的临终关怀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进行其他相关的临终关怀医护服务。尽管上述三者都力求将家庭临终照护与社区临终关怀相结合作为临终关怀的主要形式,但是在具体实施上却仍面临着各种现实性的挑战。

三、中国临终关怀面临的主要问题

老年临终病人的生活护理范文3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市 100029

【摘 要】目的:探讨当今我国老龄化社会的临终关怀问题及应对措施。方法:通过综合专业知识,查阅书籍,上网等方法获取临终关怀的相关资料。结果:发现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并存在种种问题。结论:应正确地认识和实施临终关怀,健全并完善其体制,以适应我国老龄化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老龄化;临终关怀;死亡观

1 老龄化社会与临终关怀

按国际惯例:凡社会中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0% 或者65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 即为老龄化社会。据此标准,欧美等发达国家在二战后全部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在1999年也达到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人口老龄化是21 世纪我国社会的主要特征,也是21世纪我国必须面临的一个严峻的挑战。另外,由于中国实施独生子女政策,现在“空巢”老人达2000 多万。许多家庭将面临:一对夫妇除了要照顾好自己的子女外,还要赡养家里的四个老人。在此背景下,如何让老年人度过一个平和的晚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临终关怀体现了对老年人的伦理关注,是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必然需求。因此,大力发展临终关怀事业已成为当今社会的迫切需求。

2 临终关怀的概念及意义

2.1 临终关怀的概念

临终关怀主要对濒死患者进行医疗、心理、护理咨询和社会服务,在国外还包括宗教帮助,不以治愈康复、延长寿命为目的,而是通过缓解病痛从而安慰患者,提高他们弥留之际的生活质量。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临终关怀所下的定义是:“对治愈性治疗已无反应及无利益的末期患者的整体积极的照顾”。

2.2 临终关怀的意义

2.2.1 彰显了人道主义精神

对于治愈无望的临终病人来讲,临终关怀即缓解了肉体的痛苦,又减轻了对死亡的恐惧,受到社会的尊重和亲情的关爱,提高了病人的生命质量,维护了生命的神圣和尊严,是人道主义在医学领域的深化和升华。

2.2.2 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在圣克里斯多弗关怀院的门墙上,刻着一段名言:“你是重要的,因为你是你。即使活到最后一刻,你仍然那么重要。我们会尽一切努力,帮助你安然逝去。但也会尽一切努力,让你活到最后一刻。”说明临终关怀是在尊重病人的基础上,既不加速死亡也不延缓死亡,它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一项社会公共事业。由于临终关怀医院中的临终患者以姑息治疗为主,一般所需费用为普通医院的1/3。临终关怀的实施,避免了医院有限资源的浪费,也减轻了子女服侍父母的压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2.2.3 避免了安乐死面临的伦理难题

发展临终关怀事业,医生的责任不是轻了,而是重了。为医者只有智慧、经验、学识三者兼备,才能做好临终关怀工作。临终关怀和安乐死都是对临终患者的处置方式。安乐死一直面临着巨大的伦理争议。而临终关怀则通过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最大限度地帮助患者减轻躯体和精神上的痛苦,提高生命质量。医护人员作为具体实施者,充分体现了以提高生命价值和生命质量为服务宗旨的高尚医护职业道德。

3 临终关怀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3.1 我国早期临终关怀的雏形

从历史来看,中国早在唐代,已经大致形成了较完善的养老体系。至宋代,北宋政府曾在今开封建立两个“福田院”,专门用来供养孤身一人、贫穷潦倒的老年乞丐。及至元代,元世祖忽必烈在1271 年曾下令各州设立“济众院”,用来收留孤独残疾且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明代,政府颁发了关于收养孤老的法令,明初又诏令各府县设置“养济院”。清代康熙帝在北京设立了“普济堂”,并要求地方政府仿效。这些机构就临终关怀在中国的雏形。

3.2 中国当代临终关怀的发展

我国临终关怀的兴起和发展,是从借鉴引进国外的文献资料开始的。香港九龙圣母院在1982 年提出了“善终服务”一词,并于1986 年成立了“善终服务会”。台湾谢美娥于1982 年著文简介临终关怀。张樊泉在1986 年在发表译文“垂危病人医院”于《医学与哲学》上,介绍临终关怀。孟宪武在《国外医学? 护理学分册》阐述“终末护理的概念”。之后,我国的医学界也开始对临终关怀和安乐死等措施给予高度关注。1988 年,上海南汇县诞生了中国第一家机构型临终关怀医院,标志着中国对临终关怀的研究与实践拉开了序幕。

3.3 当代中国临终关怀的现状

3.3.1 临终关怀在中国大陆的现状

1988 年开始,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天津等各个城市先后建立临终关怀机构。其中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北京松堂关怀医院、上海市南汇护理院等都是当时临终关怀做得比较好的机构。自2001 年起,由李嘉诚基金会捐资设立的20 家专门对终末期癌症患者施以“临终关怀”的宁养院相继成立。2001 年,上海新华医院在李嘉诚基金会的资助下,以居家疗护为主,把临终关怀拓展到三级甲等医院。

3.3.2 临终关怀在香港的现状

在1982 年,香港圣母医院首先成立关怀小组,为晚期癌症病人和其他治愈无望的病人提供临终关怀服务。其后基督教联合医院、南朗医院等许多医院也陆续提供临终关怀服务。1987 年,香港的善终服务会成立,极大地推动了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

3.3.3 临终关怀在台湾的现状

台湾的临终关怀是从实践开始的,他们先建立了医院的临终关怀病房或相应的单位机构,接着成立台湾安宁照护协会,出版《安宁疗护》杂志,促进了临终关怀的发展。比较有名的机构有忠孝医院的临终关怀服务项目及马偕医院安宁病房

4 我国临终关怀亟待解决的问题

4.1 生命伦理教育的缺失和对死亡观的误区我国在生命伦理方面的教育很薄弱。

因为国人自小潜移默化地受到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影响,他们的心理非常忌讳谈论死亡,尤其重生忌死。故临终患者一定程度上会对死亡产生还怕恐惧的心理,不愿接受现实,亲人也尽量避免谈论死亡的问题。

4.2 传统孝道的影响

“百善孝为先”,孝顺一直是国人引以为豪的优良传统。中国人评价子女是否孝敬的一个标准就是看父母临终时,其子女是否亲自服侍在侧直至送终。在多数人眼里,把病人送到临终关怀医院,一方面觉得子女抛弃了父母,没有很好地尽孝道;另一方面等于是让病人放弃治疗,在等死。这也成为很多人不接受临终关怀的主要原因。

4.3 缺乏专业服务团队

目前,我国在临终关怀方面的研究非常薄弱,各个医科大学均没有设置相关的专业。且临终医疗机构的多数从业者从未接受过相关方面的规范培训和指导。在临终者没有明确意愿的情况下,医护人员更倾向于全力救治,忽略了病人治疗过程中遭受的痛苦。据统计,25.78% 的护士不愿意从事该项工作[4]。临床上真正接受过专业培训、系统学习的人少之又少, 大多数医务人员对临终患者仍以治疗,延长生命为主, 缺乏与老年病人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不考虑老年患者的生理病理特点,使他们的医疗费用过高, 同时也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5]。

4.4 尚未建立完善的临终关怀制度

目前,我国很多类似宁养院的临终关怀机构是都是民营的,大多数临终关怀项目也未纳入医保,卫计委至今没有针对“临终关怀”这一特殊服务提出专门的政策法规和行业规范标准。缺乏规范化标准,又没有相匹配的政策支持,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这些因素都限制着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医疗保险制度,但缓和医疗尚不归属于医保范畴,因此病人无处报销。医院为维持自身运转而向临终病人收取一定的费用, 这也使部分低收入老人放弃接受临终关怀这项服务。这严重限制了临终关怀事业在我国的发展。

4.5 服务资源匮乏,资金不足

一方面,目前全国开设临终关怀的专门医疗机构比较少,约100 多家,几千张床位,但是每年需要临终关怀的人却多达几十万,供需极不平衡。[6] 另一方面,临终关怀机构的资金匮乏。国外临终关怀机构带有福利性质,很多都能得到政府拨款支持和慈善基金资助。我国除李嘉诚先生捐资,与医院合作建立的20 所宁养院外,其他临终关怀机构缺乏政府的专项投入,需要自负盈亏,这都导致资金的严重不足。毕竟在我国,临终关怀这一项目还不属于慈善范畴。

5 解决措施

5.1 重塑死亡观念,展开“优死”教育

人固有一死,人们只注重优生,注重生活的舒适,却忽略了优死。加大力度宣扬“优死”教育,是发展临终关怀的基础。首先,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重塑人们对死亡的看法。其次,对临终病人,不应该为了所谓的延长生命而救治,忽略了患者的痛苦,降低了临终病人弥留之际的生命质量。而应该给临终病人最大的关怀,安慰他们的病痛,减少他们心里的愁苦。最后,对病人家属的教育也非常重要,让他们能从容接受家人的死亡,让病人轻松舒适地度过剩下的时间。

5.2 革新 “孝道”观,与时代接轨

应建立一种新的“孝道”观, 要充分尊重濒死者的诉求, 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和人格尊严,以“善终”为价值, 以“善终”行孝道, 重视临终病人的生命质量,不求延命。当今,我们应在全社会提倡孝敬老人,每个人都参与到其中,而不应仅局限于传统孝道中个人对父母的赡养。临终关怀服务机构的出现一定意义上可看作是社会孝敬老人的一个方面,它实质上体现了对病人及大多数人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7]5.3 完善医疗保障制度, 壮大临终关怀机构临终关怀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为了适应人口老龄化这一问题,大力发展临终关怀已刻不容缓。政府应加大监管力度,完善相应制度,增加资金投入。国外的临终关怀属于福利性质,我们可以借鉴国外, 建立“生命关怀”基金,或从其他福利基金中拨出一部分款用于建立临终关怀机构。建立方式应该在可行范围内多样化,灵活化,以适应各个老人的需求。公立医院的临终关怀病房收费适中,医疗条件尚可,可考虑纳入医保;私立医院和民营机构的临终关怀服务收费高昂,但亦可为高收入、高要求的人群提供“高、精、尖”的服务

5.4 调整现行医保政策,出台相关法规

政府应根据当前老龄化的背景,调整现行医保政策,将缓和医疗尽快列入医保范围,并在政策中予以倾斜, 以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费用支出, 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节省医护人员的精力去治愈其他有希望的患者。临终关怀目的是给予病人安慰, 因此其病房的硬件设施要求像家一样温馨,而收费只按普通病房收。故政府要对其有足够的资金投入, 以确保其落实到位。另外,国家还可以在医保政策中限制无效治疗。

5.5 提高临终关怀服务团队人员的素质和技能

应对临终关怀服务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注重提高服务人员的心理素质、职业道德以及专业技能。服务人员除了需要具备精湛的医疗技术和基础护理能力之外,使临终患者能获得良好的疗效,减轻其痛苦,还要加强对病人及其家属的心理护理。服务人员应随时掌握病人的身心变化,根据原因,“对症治疗”,以稳定患者情绪,使其安详舒适。并让家属一同参与临终关怀的过程中,陪伴病人走完人生之路,让病人无憾地告别人生,同时也能减少病人家属的遗憾。

参考文献

[1] 吴素香. 医学伦理学第2 版[M]. 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08.

[2] 樊名胜, 张金钟. 医学伦理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8:144.

[3] 临终关怀的意义简介. 医学教育网,2009-11-14.med66.com/new/12a635a2009/20091114xiangf11640.shtml

[4] 孙建萍, 占巧云, 牛建华. 临终护理中护士的心态的调查分析[J]. 中华护理杂志,1996;31(3):159-61.

[5] 顾竞春, 施永兴. 临终关怀的研究和发展现状[J]. 世界肿瘤杂志,2004;3(2):207-10.

老年临终病人的生活护理范文4

【摘要】分析我国老年人的将抗问题、社区护理在老年保健中的作用,展望我国老年社区护理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老年保健;社区护理;老年社区护理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不断提高,人的预期寿命日益延长,老年人人口比例越来越来大。人口老龄化问题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伴随而来的需要服侍和护理的老年人人数逐年增加。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健康及医疗护理需求,势必需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区护理,老年保健的社会化需要更多的护士从事社区护理工作[1]。

1 我国老年人健康问题以及社区护理老年保健中的作用

1.1 老年人健康问题:①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较差: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退行性变化越发明显,从而导致全身各系统的功能逐渐下降。有资料显示,老年人慢性病的患病率达82.2%,有64.0%患有多种慢性病,其中患1种及以上对日常生活有影响疾病者占66.7%。老年人有中约21.5%生活轻度不能自理,5.0%~7.0%生活中度不能自理,2.0%~5.0%完全不能自理[2]。②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单位家庭予子女数减少,社会家庭核心化和小型化,随之而来的将是更多老的生活照顾和疾病护理依赖于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1亿多青壮年人员的流动和外出就为,进一步减少了老年人保健的关照来源。③老年人身心疾病多发:老年人认知能力减退,无法适应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产生无用感,加上丧偶、退休、经济收入的减少、子女下岗、缺乏照顾和交流等社会支持,使得老人身心疾病发生率不断上升。

1.2 社区护理在老年保健中的作有。

1.2.1 慢性病管理及预防:老年人慢性病的患病率高、危害大,慢性病管理是社区护士的重要职责。社区护士经过慢性病知识的培训,利用掌握的知识指导社区慢性病病人的生活、饮食,再配合健康教育和适宜的干预管理,降低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提高老年人自我照顾能力[3]。自我保健意识,以病人自我管理的模式实施慢性病病人管理,提高慢性病的管理效果,降低患病率。

1.2.2 心理疾病的护理:老年人心理性疾病尤其是孤独感和抑郁症的发生率高、危害性大、识别率低,治疗率低,在我国社区还没有形成一套老年心理疾病的识别和干预体系。心理健康是整体护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心理护理是社区护士的重要职责,对社区护士做进一步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培训,加强对老年人心理性疾病的支持性干预,以群体健康和个体指导相结合的方法,促进老人的心理健康。

1.2.3 健康档案管理:社区服务要求医护人员将社区老人健康状况的变化及时输入电脑做好记录,及时与社区医生联系沟通,以便进行相应的处理,使社区老人的整体健康状况能够得到连续性关照,充分发挥社区健康“六位一体”功能。

1.2.4 家庭康复护理:我国绝大多数老龄病人不可能长期住院治疗,更多病人带着残疾回家接受康复治疗。病人及其家属普遍缺乏家庭康复知识和技能,社区护士在康复团队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经过培训后的社区护士可成为康复医生的助手,协助康复医生做好老人家庭康复治疗、指导和护理等工作。

2 我国老年社区护理模式展望

2.1 健康老龄化:随着老年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人类个体老化和群体老化的认识发生了改变。我国提出了健康老龄化观点,在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后,老年人能无疾而终,至少也会把需要照料的时间缩短。社区护理工作者,能够利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服务于社区老人,使老人健康生存,快乐生活,不断提高社区老人的生活质量。

2.2 老年临终关怀:老年临终关怀事业在我国的兴起与发展为老年临终病人和家属提供了全方位的社会卫生服务,社区护理是家庭临终关怀的重要内容。通过老年社区护理,能够为现代医学治愈无望的临终病人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对维护人的尊严起到积极作用。

2.3 老年康复护理工科:随着医学领域的拓宽,康复护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未来将会出现更多老年病医院和养老机构,内设多种服务项目。老年人选择的范围很广,使用功能上突出多元化、标准化,老人一旦入住即可根据专业人员评估和本人意愿选择适合自己的服务类型,享受全方位的护理。老年康复护理应包括老年人特别养护和老年康复保健,提供常规医疗、护理、养护服务以及预防性、治疗性和恢复性康复。

2.4 开设老年社区护理教育:为填补我国老年社区护理教育的空白,可通过继续教育,对已取得中专、大专文凭的护士进行老年社区护理理论学习和在拟成立的老年社区护理中心经过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之既成为具有老年社区护理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老年社区护理工作能斩的骨干力量。同时,应有计划地在数年内培养出一批较高水平,具有专科、本科学历的老年社区护理专门人才,使我国的老年社区护理教育与国际接轨。

2.5 建立老年社区护理体系:①政府应将老龄人口的预防保健工作纳入卫生事业发展规划。虽然我国社会经济水平不是很高,国家能够投入的卫生保健资源还相当有限。我们要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光制订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预防保健措施,将老龄人口的预防保健工作纳入政府的卫生事业发展规划[5]。②不断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将老年社区护理纳入社区卫生服务或初级卫生保健工作中,以使护士在社区中发挥多元化角色的作用。可依情况设立一些老年社区护理中心作为试点,实施老年社区护理。在试点的基础上制订老年社区护理工作的发展规划,边试点、边总结、边推广。中心的建立既可为老年社区护士提供实习基地,又可通过中心普及老年社区护理知识。与此同时,还要制订出相应的配套措施,以保证老年社区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推动我国老年社区护理事业的发展。

3 小结

随着医疗服务走向市场化、国际化,社区卫生服务以其方便、快捷、便宜的优势逐渐在医疗市场占有越来越重的份额,如何发展、壮大、推广社区卫生事业,赢得更大的市场,需全体医务工作者的努力。在老年人不断增加的我国,老年社区护理应抓住机遇,重新审视老年社区护理的市场定位,创造各种条件,利用资源拓宽社区护理的服务项目,不断推进老年保健的社区护理工作。我国的老年保健社区护理应在结合国情的基础上,参考国际社区护士角色和社区护理工作内容,探索出适合于我国特点的老年保健社区护理道路,以便使社区护理工作在老年保健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雪荣,于普林.浅析人口老龄化与老年社区卫生保健[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6,15(6):24

[2] 钟华荪.广州城区老年人生活质理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6):314-316

老年临终病人的生活护理范文5

构建以家庭照料和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以综合医院老年病科为衔接,以专业老年病医院为核心,专业化管理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使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重,下移,重点前移,逐步平衡城、乡老年的健康服务需求和质量,使城乡社区老人都能够获得就近、便捷、周到的健康服务,不断满足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需求,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而不病、病而不残、残而不废。

建立和完善北京老年医院,综合医院老年病科、区县老年病专科医院包括:康复院、护理院、临终关怀院和社区中心等,共同组成北京市老年医疗专业服务体系。形成急症救治、疾病康复、长期照料、临终关怀、慢病防控、居家照料等医疗保健一条龙服务。形成老年病科、老年病专业医院、社区中心和家庭照料的良性互动健康服务模式。

1,北京老年医院向综合化发展,起到老年病科研教学的排头兵作用负责老年人的急重症救治、老年综合征、多病共存、多脏器功能损害、需要长期通气支持和急重症后期康复病人的全面治疗和护理:负责老年病临床治疗和康复研究:并负责老年医护人员临床培训和继续教育。

2,综合医院的老年病科主要负责老年人的急症救治。

3.区、县级老年病医院专业特色定位在老年病急性后期恢复、神经和精神康复、长期照料、老年精神病、舒缓治疗和临终关怀等专业方面发展。建立由医生、护士、康复师、营养师、临床药师、心理医生和社会工作者参与的多学科团队,对社区卫生和家庭医疗保健进行指导,对家庭照料病人进行综合评估和干预。

4,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是体系建设的基础,负责老年病的健康促进、预防保健、慢病康复和家庭照料。社区全科医生加强老年病教育,开展家庭出诊、老年健康档案建立、老年评估和家庭照料等服务。

体系建设的具体工作 开展老年病培训。加强对老年病学科重视

老年病专科医生不同于全科医生和普通内科医生。老年病医生要具有内科医生以外的老年学、精神心理学、社会行为学、伦理学、环境学和道德法律等方面知识。老年病医生关注的是老人而非仅仅疾病,为了保存病人的高品质生活和延长健康期望寿命,要具有综合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认可老年病学科的地位,成立和发展老年病专业。在教学上分步骤开展全科医生和内科医生的老年病继续教育,老年病学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科研上要整合各级科研机构,加强协作。

整合机构,规范就医流程。提高老年医疗水平要研究和制定家庭、社区、护理院、康复院、临终关怀院、老年医院、综合医院老年病科等各级老年医疗服务机构的软硬件标准,包括生活起居条件、无障碍设施、家庭和社区康复标准、人员设备配备、诊疗规范、服务模式、就诊流程和统一出入院的标准,使老年医疗服务进入一种规范化管理状态。提高老年医疗水平,开展多学科诊疗模式、社会心理干预、长期照料、照料标准化(Benchmarks)、个案管理、老年急重症监护(ACEU)、老年神经和心肺康复、疼痛管理、睡眠管理、舒缓治疗和防止跌倒的研究和探索。

据美国医疗保险公司调查显示,在社区进行初诊评估,规范转诊到相应的怠医院、急性后期医院、老年康复医院、护理院或者临终关怀院,从而病情好转的患者比随意选择医院就诊的患者感到满意,费用低且残疾率或死亡率明显低于后者。以此规范双向转诊,形成老年病专科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间的一体化合作模式。使综合医院腾出床位,集中精力致力于疑难杂症的治疗;专科医院发挥费用低廉、专业化操作水平的优势;而社区卫生机构在预防保健,健康档案建立与评估,急性后期康复和家庭照料中发挥作用。这种方式适合老人,而且医疗资源的整合会使群众得到更加经济、便捷、连续的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

建立老年健康评估标准

老年健康综合评估是一个多学科的诊断过程,通过确定老年病人在心理、社会、环境、医学和功能等方面状况以达到诊断、治疗和长期随访制定综合计划的目的。由于老年人患病具有衰老、脏器功能降低、免疫功能低下、代谢平衡被破坏、智能障碍和肢体活动障碍等病理生理特点,造成临床症状不典型、没有特异性表现、隐伏性发作、易漏诊。同时,老年人常出现的抑郁症、营养不良、慢性肝肾功能障碍、骨质疏松、肢体活动受限、大小便失禁和褥疮等合并症也导致治疗难度加大。所以老年病的治疗不仅是痊愈的概念,而应是尽可能地保护和恢复机体的功能,提高生存质量。要开展老年人全面的综合评估,如:现病史和既往疾病史;体格检查;营养状况;精神健康方面:智能、行为、情感的评估;功能状态方面:日常生活能力、行为和社会活动功能状态,有无行走困难和跌倒等;社会和经济状况:家庭和收入状况;居住环境:可得到的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服务项目等。老年医学综合评估可以提高诊断准确性;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结果;提高功能和生活质量:选择最佳的生活场所和最佳的保健环境:减少不需要的服务使用;安排长期照料管理。

建立老年数据管理中心

建立老年健康档案与诊疗信息动态管理系统,使老年健康卡实现一卡通服务,开展预约挂号和网上咨询。对北京各个老年病医院和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立的健康档案或诊疗信息进行动态管理。对老年人就诊过程和检查治疗状况全程监控,掌握各种数据资料,从而节约医疗资源,降低医疗费用。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老年临终病人的生活护理范文6

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我们需要把老年人的临终关怀问题提上议事日程。因此,如何保障老年人在生命历程最后阶段的质量必然会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

1.适应人口老龄化的需要。2013年2月,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发布我国第一部老龄事业发展蓝皮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本报告提到,2012年我国老龄化水平达到14.3,老年人口数量已经达到1.94亿,预计2013年老龄化水平达到14.8%,老年人口数量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与此同时,老年人口的内部变动致使人口老龄化的形势更加严峻。一是高龄老年人口持续增长,2013年比2012年增长100万人,达到0.23亿,而且这种年均增长100万的趋势将持续到2025年。二是失能老年人口持续增长,2013年比2012年增加150万人,达到3 750万。三是患慢性病的老年人增长较快,2013年突破1亿人。四是空巢老年人口规模越来越大,2013年也已突破1亿人。五是无子女老年人和失独老年人逐渐增加。因为实行计划生育的那一代渐渐步入老年期,加上独生子女的风险因素,没有子女的老年人持续增加。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我国人口年龄分布已经远远超过国际标准,过早地进入老龄化时代。

快速的高龄化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一是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加之疾病谱的不断改变,导致老年人死亡的疾病有心脑血管、恶性肿瘤等。老年人患有的这种疾病均有发展相对缓慢的过程,导致很多老年人在疾病和痛苦中徘徊。而现代社会独生子女家庭占绝大部分,这些老年人在临终之际只有一个子女照顾,致使老年人照料成为一个大难题。二是伴随着快速的老龄化使劳动力数量减少,势必会影响整个社会劳动生产效率。而且,通过社会或者市场商业化养老机构来供养和照料他们难度很大,现阶段我国社保基金缺口较大,给目前老年人照料造成很大的困难。

2.能够有效节约卫生资源。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卫生资源严重不足,而且这种局面在短时期内也不会有较大改变。因此,要从整个社会资源配置的角度来讲,要坚持最有效的原则,从人道主义观念出发,关注生命质量。对那些身患不治之症的病患来说,除了自身承受巨大的病痛折磨,甚至还会花费巨额的医疗费用。尽管临终关怀需要社会支付较多的服务费用,但相比临终病患的医疗费用而言,它将会使这些节约的费用转移到其他人有结果的治疗上,使医疗保险费用发挥最大的价值。临终关怀改变了过去医疗机构对任何病人都进行医治的做法,而是承认对某些患不治之症的病患无法救治的客观事实。通过设立临终关怀机构对他们提供舒适的照料,而不是消耗无谓的卫生资源,这才是真正体现了人道主义关怀的精神。

二、我国临终关怀面临的问题

临终关怀在我国发展了近20年,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相差很远,这也与我国老龄化规模和速度不成正比。目前,我国临终关怀面临以下问题:

1.总体水平低下。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相继创办的临终关怀机构大约有200多家,基本能维持运营的有100家,从业人员在4-5万人。而随着老龄化规模的不断扩大,加上疾病谱的变化,老年人医疗保健和照料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与此相关的临终照护也越发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我国目前的临终关怀机构数量少、规模小、覆盖率低,总体水平低下。具体表现为:一是临终关怀覆盖率低,从业人员缺乏。目前人口老龄化规模不断扩大,癌症患者逐年增加,这就导致我国居民对临终关怀需求日益强烈。而现在临终关怀机构覆盖率还很低,供需矛盾加剧。二是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待提高。

2.传统伦理思想的束缚。首先,我国传统的生死观过分强调生的问题,缺乏对死亡本体性研究,因而造成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从而避谈这个问题。中国人的生死观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必然导致人们对死亡缺乏理性的认识,面临终关怀必然要和病人及家属谈论死亡问题,因此,临终关怀和我国传统死亡观存在着内在冲突。其次,在我国传统伦理思想中,强调百善孝为先,如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些表明孝是评价人们行为准则的最高标准。深受这种观念的影响,不管父母亲人患有何种绝症,儿女及家属都应该尽最大努力去治疗,而不能放弃,否则就会背上不孝的罪名。在这种观念下,人们忽视了老年人自身的生理和心理感受,更忽视了老人的生命质量和死亡尊严。在这种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下,我国临终关怀机构受到冷落,往往出现空床的现象。

3.缺乏社会资源的支持。我国临终关怀的发展不仅需要精神的支持,更需要整个社会的支持,尤其是在资金和医疗政策方面的扶持。凡是接受临终关怀的病人,一般都是采用姑息治疗,使用药品一般也都是比较便宜的,因此,临终关怀机构的收入相较一般医院收入相对较少。但是临终关怀机构对病房设施等投入相对较高,这就导致一般临终关怀机构入不敷出。而且,临终关怀机构人员需要进行培训,这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如果没有国家财政和社会资金的支持,这些机构存在的基础就没有了。目前,政府财政对临终关怀机构支持比较少,阻碍了这些机构的发展。由于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财政实力有限,医疗保险覆盖面还不够大,导致临终关怀机构发展受到了很大制约。

三、发展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对策

1.加强宣传教育,积极推进临终关怀理念的形成。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命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更加关注死亡的过程。身患绝症的病患在后期承受着巨大的生理和心理痛苦,通过临终关怀能消除他们对死亡的恐惧,能够安详、舒适、有尊严的离开人世。发展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必须要进行大力宣传教育,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接受这种临终关怀文化。一是开展死亡教育,树立正确的死亡观。由于我国传统观念的束缚,绝大部分人不能正确认识死亡过程。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是对传统死亡观念的巨大冲击,人们需要加强死亡教育,克服对死亡的恐惧,这样能帮助病患亲人缩短病痛过程,提高生命质量。在很多发达国家,死亡教育已经是学校教育的一门学科,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医疗机构,都能接受这种教育。而我国开展死亡教育的学校或医疗机构都很少,这就需要我们在医学基础教育和继续教育中,尽快增加相关死亡教育课程,使医护员工正确对待病患的死亡,并能指导病患家属树立正确的死亡观。二是对传统观念的重新理解和认识。我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其中孝在人们心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种观念要求善始善终。而当今对孝和善终的认识异化,对临终病人的过度治疗,不关心病患的临终感受,病人死后大操大办,这都不是孝的真正表现。孝敬父母,要估计父母生理和心理上的感受,使他们得到关心和尊重。

2.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临终关怀模式。20世纪60年代,英国创办了最早的临终关怀机构,随后相继在美国、法国、加拿大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起来。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真正开展临终关怀事业,到目前已经过了20多年的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临终关怀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一是建立社区、家庭养老和临终关怀一体化模式。我国目前普遍存在两种临终关怀模式:一种是以家庭临终关怀为主,一种是以临终关怀医院为主。这两种模式涉及面较广,在实践中操作起来有很大考验。因此,要根据我国国情寻找一种适合的临终关怀模式,既要考虑到现有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情况,还要改变传统的护理模式,鉴于此可以建立社区、家庭养老和临终关怀一体化模式。社区处于整个临终关怀服务的核心地位,它本身可以提供医疗服务,也可以组建跨学科小组,参与针对家庭病患的照顾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