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护理论文范例

老年护理论文

老年护理论文范文1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以2012年3月~2014年3月本院入院治疗的84例老年性脑梗死患者为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2例。观察组中男27例,女15例,年龄78~88岁,平均年龄(82.3±3.6)岁;对照组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77~85岁,平均年龄(81.9±3.8)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在使用常规护理的同时,还采取优质护理服务措施,其中包括与患者积极沟通、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具体方法如下。老年性脑梗死患者需要长时间接触护理人员,所以护理人员对患者的态度,直接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护理人员通过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言语、热情的微笑,都会使患者更加信任护理人员。护理人员在介绍自己时,应该充满自信感,尤其是介绍医师时,要给予患者充足的信息,全程陪伴患者,实时评估患者心理状态,使患者可以更好的面对治疗。护理人员需要加强患者康复期的护理工作,帮助患者完成功能锻炼,准时进行理疗,如中频治疗、电磁技术等内容。护理人员还可以通过专业的按摩知识,为患者进行按摩。通过患者与护理人员愉快的交流,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心理压力,避免发生护患冲突,为患者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住院环境会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发现患者出现心理问题后,需要与家属进行配合,共同激励患者,使患者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环境也会影响患者的心情,而心情则是患者恢复的关键因素。良好的环境可以使患者心情更加顺畅,通过环境为患者提供良好的人文关怀,通过干净整洁的环境,可以使患者与家属的心理更加舒适。大多数老年患者都不喜欢吵闹的环境,所以护理人员应该创建出安静的医疗环境,为患者提供家一样的温暖环境。患者在良好的环境中治疗,可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恢复速度,降低并发症出现几率。

1.3 满意度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分为: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平均满意度=(很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患者完成治疗准备离院前,发放由医院自制的调查问卷,患者根据实际情况填写问卷。统计84例老年性脑梗死患者的满意程度,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满意度为97.6%,对照组患者的平均满意度为85.7%。观察组患者共有36例很满意,5例满意,1例一般,无不满意;对照组患者21例很满意,15例满意,5例一般,1例不满意,两组患者中并未出现非常不满意,两组患者平均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小结

老年护理论文范文2

两组患者均给予老年精神障碍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实施责任大包干的整体护理干预模式,具体如下:

1.1加强护理质量管理老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护理难度大,质量管理是难点、重点。建立老年精神障碍患者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对存在的隐患及护理缺陷进行整理,分析,制定相应的护理安全制度和操作流程,把每次效果评价时暴露出的不足作为下一个质量控制的目标进行管理,周而复始,最大限度的保证护理质量安全。

1.2住院环境设置医院建立了全新的老年患者关怀楼。病房格局方便老年患者,布置了人性化的活动大厅,配备了各种康复器材,病房内设有空调、电视、呼叫系统、齐全的卫浴设施等,利于老年精神障碍患者治疗及疗养,各活动厅免费为老年患者提供生活及娱乐的设施。改变老年精神障碍患者心中对传统医院冰冷的映像,增加患者对生活的热爱。

1.3护理计划根据患者疾病及护理诊断,定期进行综合评估患者病情变化的程度,制定治疗及护理计划、进行实施及做出效果评价,从环节质量保证护理人员各项工作的有效实施。

1.4认真执行医嘱用药密切观察用药后作用、付作用及注意事项。做好抗精神病药物监测和治疗。例如:使用富马酸喹硫平:参考对高血压病并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降压治疗的同时给予抗抑郁治疗,能明显提高患者的降压效果。但同时要注意观察其困倦、口干、轻度无力、便秘、心动过速、直立性低压等不良反应发生。

1.5加强生活护理安排规律的生活,做好饮食、二便、皮肤清洁的护理。饮食调节根据病情、营养学原理及兼顾患者习惯三者而定。加强健脑食品的饮食。

1.6睡眠的护理帮助老年患者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保持环境安静、整洁及舒适,避免强光刺激。对入睡困难者,可根据医嘱用药诱导患者入睡。只要自我感觉睡眠充足、不要刻意强求睡眠时间的长短。

1.7解决心理障碍加强行为观察和治疗,加强情感沟通,尊重患者的人格,关注患者的病情和情绪变化,充分应用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的技巧,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

1.8加强康复功能训练评估患者功能障碍程度,根据体力及力所能及的功能运动,进行偏瘫肢体综合训练、轮椅功能训练、言语训练、认识知觉功能障碍等训练,保持一定体力,维持自理日常生活能。

1.9健康教育由于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十分复杂,主要表现主观、固执、急躁易怒、忧虑烦恼等,帮助老年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有针对性地介绍疾病的基本知识和预防保健措施,增强自我保健和自我照顾的能。

1.10评价工具及指标

根据《老年科及老年精神障碍常规护理》及《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优质护理服务方案》要求,⑴采用精神护理观察量表评分标准:包括30个条目,7个因子分: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整洁、激惹、精神病表现、迟缓、抑郁、分0-4个分值,(0)无,(1)有时有,(2)较常,(3)经常,(4)几乎总是如此。按分值计算出30个条目得出各因子分值,通过各因子分值再得出总积极因素及病情总估计的总分。⑵采用老年人生活质量评定表:包括4个维度: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及环境适应,满分33分,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分别在入院时及实施责任大包干的整体护理干预入院6个月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精神护理观察量表各因子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统计分析比较。

1.11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设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由表1可知,老年精神障碍干预前的精神护理观察各因子分及总分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由表2可知,老年精神障碍经干预后的社会能力、个人整洁、社会兴趣、总积极因素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激惹、精神病表现、迟缓、抑郁、总消极因素各因子分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干预组经过干预后提高患者社会能力、个人整洁、社会兴趣及总积极因素和总分。从而降低患者激惹、精神病表现、迟缓、抑郁和总消极因素。,老年精神障碍干预前的生活质量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由表4可知,干预组干预6个月后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及环境适应各指标得分明显好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干预组经过干预后生活质量有明显提高。

3讨论

老年护理论文范文3

1.1患者因素

心血管疾病本身就比较复杂并迅速且容易反复,再加上老年患者机体的抵抗力下降,一旦突发疾病,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救治,往往会威胁生命,一般手术治疗是比较有效且迅速的方式,但是由于老年患者的病情十分不稳定,一旦被送入手术室后,在手术过程中容易引发各种突发状况,比如心肌梗死等,给治疗与护理都带来了一定难度,患者以及患者家属不能正确了解该种疾病的严重性,对各种注意事项没有提高关注,患者情绪不稳定,影响治疗与护理效果的发挥。

1.2护理人员因素

手术室的护士每天的工作量较大,且会面对各种类型的手术,精神始终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下,会使护理人员长期处在超负荷工作中,身体和心理均十分疲惫,很容易引发厌烦情绪,导致护理服务态度差,甚至出现差错。手术室护士的人员编制较为紧张,没有时间给年轻的护士提供外出锻炼学习机会。导致年轻护士缺乏相应的专业护理知识,业务能力不能适应手术室内紧张的护理工作,不能及时处理意外事件的发生,从而导致操作不当引发护理事故和缺陷,从而危及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少数手术室护士由于专业知识欠缺,临床工作经验不足,与医生沟通不够,配合不好,缺乏相应的急救抢救经验。手术前关闭体腔前和关闭体腔后,容易在清点器械上存在差错,手术中的组织标本保存不当,或在标本送检过程中出现差错。在手术输液过程中,输血错误或用药错误,未能执行医院手术室护理“三查八对”的工作制度,导致操作失败或引发护理事故,从而威胁护理安全。

1.3手术室因素

手术室是医疗技术更新较为快速的医疗区域,各种大型先进的医疗设备均会应用在手术室。加上心血管疾病较为复杂,相应的护理技术也有更高的要求。老年患者涉及到的体位安放、运送等具体操作均增加了手术室护理的工作风险。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术室内使用高端技术的临床设备的频率较多,也为手术室护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医院内的各项规章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很难适应当代手术室的管理要求。护理安全的核心是质量管理体制,质量管理制度不完善是造成护理不安全事故的主要因素。

2不安全因素的防范措施

2.1护理人员方面

2.1.1术前指导

护理人员应该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实施全面有效的手术室护理管理,首先在术前需要给予一定的饮食指导,患者主要饮用一些流质或者半流质的食物,确保其正常的肠胃功能和新陈代谢能力,为手术保存体力。如果患者需要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需要进行一定的咳嗽训练,主要以平卧位排除冠状动脉中的造影剂,术前确保患者良好的睡眠质量,此外,需要对患者进行床上排放大小便的指导,为术后恢复做好充分的准备。

2.1.2心理护理

因为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比一般患者更容易产生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不利于手术的正常进行以及术后的恢复,所以医护人员应该主动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根据患者不同情况给予其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提高其面对手术治疗的信心,在手术过程中能够主动配合医师的相关治疗以及护理人员的护理,促进医患关系的融洽,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手术室的护理人员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应该始终保持耐心细致的态度,为患者的顾虑以及想法考虑,给予其全面的人性化护理,并为患者营造一个比较安全舒适的氛围,鼓励老年患者战胜疾病,从容面对手术过程,降低因为患者心理因素而造成的各种风险。

2.1.3术中护理

手术室的术中护理与手术治疗的效果息息相关,所以护理人员应该在这一过程中做好各项护理工作,确保万无一失,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对医师的各种要求需要积极配合,建立静脉通道以及心电图监护体系时需要耐心细致,并在手术过程中对患者的血压、心率以及脉搏等各种生命体征进行严密观察,一旦发生血压上升、心率加快等各种不良反应症状时需要及时向麻醉医师汇报,在术前准备好各种急救药品与抢救物品,确保救治迅速准确,提高手术成功率,挽救患者的生命。此外,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还需对清醒患者的感受进行及时询问,并给予其有效的安慰与鼓励,减轻其心理负担。

2.1.4术后指导

术后,护理人员还需给予老年患者一定的健康指导,患者需食用一些富含蛋白质与维生素的食物,另一方面,严密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护理人员需要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康复计划,向患者家属讲解手术情况以及术后注意事项,促进其病情的恢复,巩固手术效果。

2.2医院管理方面

医院管理层要强化和完善手术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流程,在术前做到访视、手术室内各项制度的核查、交接班管理等制度。加强科室内的安全管理,使每名手术室护士做到严格遵守职责。护士长要发挥管理职能,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岗位培训,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有预见性的排除手术室的护理不安全因素,最大范围的减少安全隐患,从而保证手术和护理安全。老年心血管患者手术室护理的工作量较大、突发情况较多、工作时间较长,手术室应作出合理的人力资源安排,通过倒班和有效排班,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负荷。通过工作排班安排等,调动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手术室护士的工作效率。手术室护理工作人员的配制要根据不同级别、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医护人员进行合理配置,并且要保证新老护理人员的相互搭配,创造出轻松融洽的工作环境。心血管手术在外科手术中是相对精密的手术操作,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也比其他患者更为特殊。在手术高峰期可进行有效排班,对于老年危重病人要进行动态排班。夜班时要安排备班人员,当手术患者较少时可安排护士进行休息,实行弹性轮休,通过各种方法解决护士的过度疲劳的工作状态。

3讨论

老年护理论文范文4

本组63例患者中,男53例,女10例,年龄75岁-92岁,平均年龄83.5岁。其中晚期肿瘤患者16例,脑梗死后遗症伴有偏瘫患者17例,老年痴呆患者伴生活不能自理12例,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10例,外伤致股骨颈骨折患者8例。褥疮发生部位:骶尾部20例,内外踝、足跟部16例,枕骨粗隆、肩胛部13例,多处部位并存8例。通过对患者褥疮的原因分析及积极的治疗护理,本组患者中56例临床愈合,7例患者因癌症晚期,全身衰竭或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抢救无效死亡。

2引起褥疮的相关因素

2.1外部因素

外力是造成褥疮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力作用于身体的局部,包括垂直压力、摩擦力、剪切力等。垂直压力来自于自身重力和附加于身体的力,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并与压力持续时间、压力大小有关。摩擦力是机械力作用于上皮组织,主要来自皮肤与衣、裤或床单表面逆行的阻力摩擦,床铺皱褶不平、渣屑或搬动时拖、拽、扯、拉患者时均可产生较大摩擦力。剪切力是两物体相邻表面间滑行时所产生的进行性相对移位而引起,与体位关系甚为密切,如仰卧时,床头抬高,斜坐时或坐轮椅者身体后倾时骶部所受剪切力加大。不少患者在臀部上的疮面,就是因为翻身时,家属用力牵动臀部皮肤,造成骶尾部皮肤受到过度剪切力而引起的。

2.2内部因素

潮湿或不清洁对局部皮肤有严重刺激并容易感染是形成褥疮的条件。当身体局部受压过长时间,过强压力而影响了血运时,再加上潮湿或不清洁的刺激,极易促成褥疮形成。如:大小便失禁或出汗引起潮湿,不清洁刺激导致皮肤浸渍、松软,而形成褥疮。

2.3全身因素

2.3.1高龄

本组患者大多为高龄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皮肤胶原纤维萎缩,弹性降低,皱褶增多,使皮肤容易干燥,再加上皮下脂肪和皮脂腺减少,汗腺萎缩,而皮肤的透过性增强,对外界的敏感性减弱,如凉、热、湿等局部刺激的感觉不敏感,从而不易早期发现问题以致形成褥疮。

2.3.2长期卧床

或全身营养状态低急、危、重症患者,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引起代谢紊乱,致使全身抵抗力明显下降,严重影响皮肤破损的修复能力及抗感染能力,多发生体质虚弱,老年人伴慢性消耗性疾病时,若有低蛋白血症、大小便失禁等更易发生。

2.4护理不当

除上述诸多因素外,护理人员、患者及其陪护对发生褥疮危险因素的认识不足且导致的护理措施不到位,是预防产生褥疮的主要障碍。

3预见性护理

针对上述引起褥疮的相关因素,应采取的措施包括:

3.1减轻皮肤受压

本组老年患者多为长期卧床患者,生活不能自理,按时给患者更换体位,翻身间隔时间应根据病情及局部受压情况而定,一般至少2h一次,如脑梗死后遗症伴偏瘫患者,极度消瘦、循环功能障碍者1~1.5h翻身1次为宜,翻身动作要轻柔,急性心脑血管发病初期、晚期癌症患者可相应地减少活动,避免拖、拉、推的动作,翻身拍背后轻轻按摩受压部位,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对于病情不稳定、不适用更换卧位者,如本组晚期肿瘤,恶液质患者应用气垫床,利用充气功能交替更换并按摩受压部位,同时减轻受压部位的剪力和受压时间,也减轻了更换卧位时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气垫床上尽量不要铺用一次性中单,避免皮肤闷热不透气,减少皮肤并发症的发生,结合运用自制的棉垫、棉圈对于本组外伤致股骨颈骨折的患者,由于病情的需要体位制动,保持功能位,外踝、足跟等骨窿突处部位要加以防护,局部按摩改善血液循环的同时缓解该部位长期受压而防止褥疮的发生。

3.2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增强皮肤局部抵抗力

本组11例老年痴呆患者大多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可能随意拔除身上各种管道,导致引流液的流出,另外患者的汗液,静脉输液的外漏,都会污染皮肤,使皮肤潮湿或不清洁而发生褥疮,因此保持皮肤健康,是预防褥疮的主要方法之一。对卧床患者应每日擦浴一次,可根据病情和身体情况做全身或部分擦洗,特别注意擦洗皱褶处,并用温水冲洗会阴、泡手、泡脚等,注意每次大小便后都要温水擦洗,避免粪便刺激皮肤,出汗多时及时擦干。擦浴过程中应注意观察皮肤变化及全身反应,避免着凉。

3.3营养支持

老年人营养状态普遍低于中青年,尤其是晚期肿瘤患者,长期卧床,疾病消耗加之营养摄入减少利用能力下降,使患者发生营养不良,导致患者出现低蛋白血症,而往往低蛋白血症易发生褥疮。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营养支持,如病情允许尽量应用肠内营养,若肠内营养不能满足需要时结合静脉营养,必要时输注血浆和白蛋白,全程营养支持,有利于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加强皮肤的屏障功能,预防褥疮发生,在给足肠内营养过程中,加强对患者排便观察,避免排便次数过多和失禁时粪便对皮肤的刺激。

3.4加强患者的心理支持及健康教育

老年患者情绪易激动,加上儿女工作比较繁忙,探视次数减少,易产生孤独感,及时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对存在心理问题的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对于拒绝翻身的患者,讲解褥疮预防的重要性,对患者及其陪护进行卫生宣教,加强皮肤护理的目的和意义,使患者及其陪护积极参与自我护理中来。

3.5加强责任心,严格交接班制度

我们护士要加强工作责任心,认真落实各项护理措施,并严格床头交接班制度,定时翻身,仔细交接患者皮肤受压的部位及护理情况。

4小结

老年护理论文范文5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至2014年4月在我科住院的老年糖尿病患者120例,其中男73例,女47例;年龄65~88岁,平均年龄77.6岁;病程3~20年,所有病例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常规护理服务模式,由护士给予患者常规护理和一般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优质护理服务”下的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实施全方位的护理。

1.2.1深化“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

将“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和人文关怀融入到对患者的护理服务中,在提供基础护理服务和专业技术服务的同时,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为患者提供人性化护理服务。科里多次召开护士会议,学习优质护理精神,深入了解护理内涵,建立优质护理小组,由资深主管护师或护师任组长,选取业务技能水平较强的护理人员组成小组,对每个患者实行专人负责到底。熟悉掌握患者的饮食、运动计划以及血糖控制情况,根据自身情况指导治疗与开展健康教育。

1.2.2夯实护理基础:

住院期间对患者进行规范、系统的治疗与护理,基础与专科相结合,了解患者的需求,为患者提供及时、个性化的基础护理服务。严格执行分级护理制度,对生活不能自理及部分自理的患者,依照基础护理服务内涵,为患者实施生活护理、健康指导等,如对糖尿病患者每天给予擦身、泡脚等,操作期间注意观察患者皮肤及末梢血液循环情况,严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固定的护士负责固定的患者,能够为患者提供连续、全程的护理服务,增强护士的责任感,同时也拉近了医患关系,使患者易于交流,易于掌握相关的疾病知识,提高遵医行为。

1.2.3注重细节管理:

改善病房环境,创造温馨、舒适的氛围,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及空气清新。在多功能厅为患者设有糖尿病食物模型、糖尿病杂志、VCD光盘等,供患者学习、休闲。病区走廊墙上,张贴糖尿病教育展板,包括糖尿病基础知识、控制目标、饮食运动疗法及控制并发症等知识,供患者学习参考。为方便患者,病区设有微波炉、坐便椅、针线盒等。对待患者要来有迎声,去有送声,检查有人陪,服药有人送,用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全程为患者服务。

1.2.4加强健康宣教:

我们通过责任护理小组对患者从入院一开始即进行全方位的健康教育,并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重点宣教,通过一对一的护理服务,对饮食、体育运动、心理、用药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健康教育。鼓励患者主动参与治疗、护理,加强自我管理、自我监控,提高遵医行为,为有效控制血糖打下坚实基础。患者出院时,为患者制订出院计划,我们为患者发放自制的爱心健康卡片,标注糖尿病饮食、运动、用药及相关知识。建立出院随访电子档案,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健康信息,为健康宣教奠定基础。

1.2.5提升护士综合素质,完善护理质量管理:

护士要掌握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专科知识,拥有精湛的护理技术。根据患者病情及时有效的完成治疗、专科护理、健康指导等,使其尽快恢复健康。完善护理质量管理,建立护士绩效考核。将护理工作质量以及住院患者满意度与护士的奖惩、评优相结合,激励护士的主动性,保证护理工作及时、有效进行,真正让患者得到实惠。

1.3评价方法

患者出院后3个月,比较2组在治疗依从性方面的差异。采用自制问卷表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分为饮食依从性、运动依从性、用药依从性、自我监测4项共20题,每题按照总是(5分),经常(4分),有时(3分),很少(2分),没有(0分),分别计分,满分100分。得分60~100分为遵医嘱,0~59分为未遵医嘱。该问卷信效度经检验均在0.8以上,符合要求。调查时责任护士采用谈话沟通方式进行解释,患者自填问卷调查表。

1.4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后,糖尿病患者在饮食、运动、用药、自我监测等治疗方面依从性明显提高,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老年护理论文范文6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在本院行动态血糖检测的300例老年T2DM患者。T2DM诊断符合WHO相关诊断标准。300例患者中男223例,女77例;年龄60~87岁,平均年龄(73.29±10.22)岁;病程6~27年,平均病程(17.07±8.94)年;体质量指数(BMI):23.4~27.5kg/m2,平均(24.8±2.83)kg/m2;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8.4%,平均(7.09±1.23)%。共有160例患者存在血糖波动异常。分析老年T2DM患者血糖波动的相关影响因素,对160例血糖波动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观测方法

1.2.1动态血糖监测(CGM)

所有入选的300例老年T2DM患者均进行CGM(美敦力动态血糖监测仪)。动态血糖监测仪每10秒接受一次信号,每5分钟存储一个平均值,每天记录288个血糖测定值。共佩戴72h,72h后进行数据分析。

1.2.2血糖波动幅度指标

①血糖标准差(SDBG):动态血糖监测获得血糖值的标准差。②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动态血糖监测期间,当血糖波动幅度大于SDBG为一次有效波动,此次波动的峰值与谷值的差值为波动幅度;所有波动幅度的平均值为MAGE。

1.2.3血糖波动幅度评价标准

参照2011年版《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血糖波动正常范围为:SDBG<1.4mmol/L和MAGE<3.9mmol/L;SDBG≥1.4mmol/L和MAGE≥3.9mmol/L作为异常血糖波动。

1.3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针对性护理模式,干预周期为1个月,具体如下。

1.3.1制定合理的健康教育计划

①向患者讲解疾病发生发展及预后,增强患者对疾病健康知识的认知程度,告知患者遵医行为对疾病治疗效果的影响,使其认识到遵医行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②向患者详细讲解各种降糖药物的保存、使用方法、低血糖等副作用表现及处理方法;③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方案;④出院前向患者讲解血糖仪的使用方法及血糖正常范围,告知来院复查时间;⑤电话回访,了解患者的遵医行为情况,强化以上健康教育内容。

1.3.2心理干预

①了解患者的负面情绪原因,给予合理的解释,解除患者心理压力,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②糖尿病患者的焦虑、紧张情绪一般是由于对疾病认知的不足造成,应及时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宣教,告知其治疗方案、效果评价方法及治疗进展等,缓解其因对疾病的未知而造成的恐惧心态。③糖尿病患者大多具有自卑心理,容易受到伤害,因此应给予其足够的尊重,帮助其面对现实,接受疾病的挑战,积极配合治疗;④做好患者家属工作,使其配合医护人员,鼓励患者战胜疾病,配合治疗。

1.3.3工娱疗法

活动内容一般包括手工艺劳动、文娱活动、体力劳动等,应由医务人员按病情选择进行。

1.3.4放松疗法

又称为松弛疗法,首先为患者提供一个安静、整洁、舒适的环境,最初在护理人员指导下进行全身肌肉放松练习,掌握后自主进行放松练习。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实施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异常血糖波动检出率比较

300例老年T2DM患者中,共有160例患者存在血糖波动异常。女性和男性异常血糖波动检出率分别为71.43%、47.09%,女性异常血糖波动检出率明显高于男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46,P<0.05);不同年龄和不同体质量指数患者异常血糖波动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47,P>0.05);病程<10年、10~20年和≥20年患者的异常血糖波动检出率分别为(26.67%VS50.0%VS78.13%),病程≥20年患者异常血糖波动检出率最高,病程10~20年患者次之,病程<10年最低(χ2=4.874,P<0.05)。糖化血红蛋白(HbA1c)<7.0%和≥7.0%患者的异常血糖波动检出率分别为40.53%、66.67%,HbA1c≥7.0%患者的异常血糖波动检出率明显高于<7.0%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77,P<0.05)。

2.2两组血糖控制效果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FBG、2hBG及HbA1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个月后,两组的血糖指标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观察组患者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血糖波动是指血糖水平在波峰值和波谷值之间变化的不稳定状态。研究发现,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不仅与遗传因素和血糖控制水平有关,并且与血糖的波动关系密切。有研究发现血糖波动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影响程度超过了血糖绝对水平升高造成的影响。王国凤等对674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随访,发现血糖波动是外周神经损害和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是,也有部分研究质疑血糖波动与糖尿病并发症之间的关系。糖尿病与并发症流行病学研究(EDIC)对T1DM患者进行长期随访,采用MAGE和SDBG作为血糖波动指标,结果显示视网膜和肾脏病变与HbA1c水平关系密切,而与血糖波动无关。因此,目前血糖波动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关系的争议主要集中在T1DM,原因可能与T1DM和T2DM不同的病理机制有关,T1DM是由于胰岛β细胞的功能衰竭造成,血糖波动主要原因是低血糖,而低血糖对并发症的影响主要是活化凝血功能,而激活氧化应激却并不明显;T2DM是由于胰岛素抵抗造成,血糖波动主要原因为餐后高血糖,对并发症的影响主要为激活氧化应激,因此血糖波动与T2DM更为密切。目前,有关血糖波动相关影响因素研究报道尚比较少见。本研究对行CGM的老年T2D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老年T2DM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老年T2DM患者的血糖波动与性别、病程及HbA1c水平有关,与年龄等无关。女性T2DM患者的血糖波动异常的检出率高于男性的原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部分学者认为,绝经后女性的雌激素水平降低,胰岛素敏感性下降,缺乏胰岛素对血糖的精细调节,因此老年女性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增加。目前,尚缺乏糖尿病的病程长短对血糖波动影响的研究报道,本研究结果显示T2DM病程的延长是血糖波动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糖波动的主要原因有药物引发的低血糖和餐后高血糖,两者均和胰岛素抵抗和分泌不足有关,随着T2DM患者病程延长,胰岛β细胞的功能逐渐减退,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岛素抵抗更加严重,因此血糖波动幅度增大。此外,本次研究发现HbA1c水平是血糖波动的影响因素,HbA1c越高发生异常血糖波动的风险越高,具体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研究还发现,年龄并不是老年T2DM患者的影响因素,年龄的增加与异常血糖波动并不相关。基于以上影响因素,临床护理人员应认识到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在强化健康宣教的同时,重视心理干预,使患者拥有一个积极正面的心理状态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采取综合护理模式对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护理,在重视健康宣教和心理干预的基础上又引进了工娱疗法和放松疗法,研究发现工娱治疗转移病态注意力,减轻病态体验,克服焦虑、抑郁或恐惧等负面情绪,纠正病态行为;放松疗法可以抑制交感神经功能,增强副交感神经功能,调节内分泌及植物神经系统,主要可用于治疗各种焦虑性神经症及恐怖症。

4结语

老年护理论文范文7

1、先兆

部分病人在发病前数日至数周有乏力,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气急、烦躁、心绞痛等前驱症状,其中以新发生心绞痛(初发型心绞痛)或原有的心绞痛加剧(恶化型心绞痛)最为突出。心绞痛发作较以往频繁、性质较剧、持续较旧、硝酸甘油疗效差、诱发因素不明显,疼痛时伴有恶心、呕吐、大汗和心动过速,或伴有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血压大幅度波动等。

2、症状

(1)疼痛:是最先出现的症状,多发生于清晨,疼痛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相同,但多无明显诱因且常发生于安静时,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小时或数天,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片多不能缓解。病人常有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濒死感。少数病人可恶疼痛,一开始即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部分病人疼痛位于上腹部,被误认为胃穿孔、急性胰腺炎等急腹症;部分病人疼痛放射至下颌、颈部、背部上方,被认为骨关节痛。

(2)全身症状:有发热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等,由坏死物质吸收所引起。一般在疼痛发生后24~48小时出现,程度与梗死范围呈正相关,体温一般38℃左右,很少超过39℃,持续约一周。

(3)胃肠道症状:疼痛剧烈时常伴有频繁的恶心、呕吐和上腹胀痛,与迷走神经受坏死心肌刺激和心排出量降低组织灌注不足等有关。肠胀气以不少见。

(4)心律失常:见于75%~95%的病人,多发生在起病1~2内,而以24小时内最多见,可伴乏力、头晕、昏厥等症状。各种心律失常中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尤其是室性期前收缩。

(5)低血压和休克:疼痛期中血压下降常见,未必是休克。如疼痛缓解而收缩压仍低于80mmHg,有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细而快、大汗淋漓、尿量减少、神志迟钝、甚至晕厥者,则为休克表现。休克多在起病后数小时至1周内发生。

(6)心理衰竭:主要是急性左心衰竭,可在起病最初几天内发生,或在疼痛、休克好转阶段出现,有呼吸困难、咳嗽、发绀、烦躁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肺水肿,随后可发生颈静脉怒张、肝大、水肿等右心衰竭表现。右心室心肌梗死者可一开始即出现右心衰竭被表现,伴血压下降。

二、护理对策

1、监护

应送入冠心病监护病房,进行连续的心电、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各项生命指标的监测。对重症者应做包括监测循环状态,测量血压、尿量,观察皮肤、脉搏,了解肾灌注和微循环状态,监测心率和心律,观察患者的意识、神志、对外界的反应以及肢体活动情况,了解有无脑缺氧、脑栓塞等各方面的全面监测。记录液体出入量,保持静脉通道通畅。注意观察液体的滴数,防止输液过快,加重心脏负荷和诱发肺水肿。每日应检查除颤器、呼吸机、临时起搏器等仪器的功能是否良好,并置于备用状态。检查和补齐抢救器材及药品。

2、心理护理

(1)对症状不典型的患者,因其常凭经验判断病情,不能正确评估身体状况,持无所谓态度,护士应正确引导、启发、使其做到自觉配合。

(2)对过度紧张、焦虑的患者,护士应热情周到,忙而不乱,使病人情绪稳定。

(3)当病人剧烈胸痛时,尽量保证有一名护士陪伴在身旁,避免只忙于抢救而忽略患者的感受,减轻患者的恐惧感。

(4)经积极抢救,部分患者病情稳定,随后则担心倾听患病后给工作、家庭带来影响,情绪抑郁、悲观。此时护士应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理解患者,根据病情指导其听音乐、读报等以分散注意力。同时做好家属的工作,让其多陪伴病人。

3、生活护理

做好病人生活护理,急性发作期让病人绝对卧床休息。宜进低脂、低胆固醇、清单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避免食用辛辣食物、发酵食物,以较少便秘与腹胀,进食不宜太快及过饱,以免加重心脏负担。保持大小便通畅,入院后常规给予缓泻剂,若两天无大便时需积极处理。在发病第1周绝对卧床休息,饮食、大小便均在卧位进行,嘱病人切勿自行翻身,以免用力加重心脏负担;同时训练病人床上排便,避免过度用力或屏气。做好晨晚间护理,保持床单清洁、干燥、平整,室内空气清新,湿度适宜。

4、给氧

即使无并发症的急性心肌梗死,部分患者起病初就有轻度、中度缺氧,合并补充血性心力衰竭者常伴有严重的低氧血症。缺氧严重时疼痛不易缓解,并且易并发心律失常。因此,急性心肌梗死一周内,应给予常规吸氧。发病早期1~2d,中流量给氧,3L/min,以后改低流量或间断鼻导管给氧,有利于改善心肌缺氧以减轻胸痛。

5、止痛

在急性心肌梗死时,胸闷或胸痛均可使交感神经兴奋,加重心肌缺氧,促使梗死范围扩大,诱发严重心律失常或心源性休克,因此,迅速止痛极为重要。止痛剂的应用应达到疼痛完全消失的目的,才能有效地控制梗死范围的扩展。吗啡仍是首选药物,5~10mg肌注,必要时1~2h重复1次,或用小剂量(2~5mg)重复静脉注射。其次是杜冷丁50~100mg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还可用救心丸等含服。另外,可选用扩张冠状动脉及其周围血管的药物以缓解疼痛。硝酸甘油5~10滴/min。静脉滴注,发病后4h应用,可有效地缓解疼痛。改善侧枝循环,降低耗氧量。

6、心律失常护理

老年AMI并发症多而重,病死率高。AMI发病后24h内最易发生心律失常而猝死。AMI由于缺血性心电不稳定可出现室性早搏、窦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或快速性心室自主心律。护士必须严密观察,及早发现,积极处理,应进行持续心电示波监测3d,观察心律变化,若发现早搏,心率过快或过慢等应及时描心电图或报告医生,给予相应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必要行电除颤,这是防止死亡的关键。一旦发生心脏骤停,应及时行胸外按压和给氧等复苏处理。

7、预防猝死

老年心肌梗死多为两支或多支血管病变,梗死灶分布广泛,梗死面积大,易发生心脏破裂或室颤。应注意预防便秘,以防用力排便增加心脏负担,诱发心率失常、心力衰竭,甚至猝死。饮食中多进食含纤维素的食物,大便秘结者给予低压灌肠或预防性给予果导、番泻叶等。忌饱餐,因饱餐后血液重新分配,冠脉供血减少常使病情加重,引起猝死。食物温度适宜,进食时不宜过快,少食多餐。

老年护理论文范文8

1.1医疗人员的行为语言

我院骨科收治的老年患者较多,患者的入院的同时忍受着疼痛的折磨。例如老年患者发生小型车祸在入院之时,往往精神还未稳定,面对较为陌生的院内环境、陌生的医护人员以及对病症的担心等等,导致患者出现了焦虑、不安、恐惧等心理。此时,护理人员就应该及时的把握这个时机,给患者留下深刻的影响。首先,患者在入院的时候,面带微笑、真诚热情的接待患者,再根据患者的病情、性别、年龄、经济状况等制定床位(如若患者的条件允许,可让患者自行选择病房,并征求患者的医院是否是住单间等)。例如性别一样的住一个病房、比较好动的患者给予床栏的保护、脊椎骨折不能自理的患者住在一起、需要进行牵引的患者安排牵引床。其次,向患者介绍本次的主治医生、负责人的护理人员、科室的主任、护士长以及同室的病友,等待患者的心态平静下来的时候便向患者介绍医院的环境、规则以及探陪的制度等。最后并还以热情的口吻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有事请找我”。这样,不仅在患者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而且还能及时的消除患者心中的胆怯和陌生。

1.2树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患者入院之后并不清楚医生对自己的病情要如何处理,尤其是骨牵引的患者因为看见那些不知所谓的医疗器械,更加是不知所措。这时,护理人员就应及时的向患者进行解释,使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告知患者治疗器的使用方法、目的、意义、作用、影响以及注意事项,以便消除患者心中的恐惧、顾虑,并且还要在一旁鼓励、安慰患者。骨科患者最主要的症状是体现在疼痛上,护理人员要关心、体贴患者,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疼痛部位、性质以及进展,并耐心的向患者解释其疼痛的原因以及规律性,以便教会患者减轻疼痛的技巧。例如放宽自己的心态、深呼吸、转移自己的注意力等,在必要的时候个患者注射镇痛剂。另外患者的住院期间由于离开亲人的时间较长,加之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人,感到孤单,极度渴望亲人的陪伴,护理人员应该主动与患者的家属进行沟通,并告知家属尽量避免在患者面前抱怨,以防增加患者的心理压力,在情感上要多给予患者的关心和爱护,对给予温暖、支持,说患者在心理上和情感上获得满足,自愿的接受治疗。

2对老年患者多方面的护理

2.1心理护理

首先要掌握老年人的心理特点,从而有计划的进行护理。老年患骨科疾病的患者的心理特点主要体现在:第一,自悲的心理。老年患者在受到创伤之后会在心理产生一种复杂的过程,患者主要表现的状态为精神抑郁、恍惚、沉默寡言、易惊醒、情绪低落、意识的模糊等,因此在此过程中需要精心的调养。第二,焦虑的心理。老年人在受伤之后大多数会出现下肢功能的障碍,甚至还会因此而留下后遗症,因而精神压力比较重,并通常表现为不安、焦虑、烦躁、恐惧、头痛、失眠等。心理是贯穿于骨科患者的康恢复全过程,因为肢体功能的影响障碍使得老年患者的情绪变化较大,加之性格较为贴近小孩,因而在护理上必要要求护士及时、耐心的进行疏导,从而解决实际性的问题。首先为老年人开设专门的病房,由专职骨科护理师进行护理,加强与老年患者的沟通交流,使患者处于一种轻松、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其次为老年患者准备一些简单的休闲娱乐工具,治疗之时还能玩耍,使他们始终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

2.2加强饮食的营养护理

老年人本来就缺乏营养,加之患病,营养是更不能少的。注意加强饮食方面的营养调节,增加身体的抵抗力,多给予易消化的食物和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对于截瘫的老年患者要限制其脂肪、蛋白质以及糖的摄入量,因为这样会使患者增加尿液中有机质的排泄,从而更加容易造成尿路内的细菌繁殖。

2.3患者大小便的护理

老年骨科患者中个别的患者因为生活不能自理,又担心会给护理人员或者是家属造成麻烦,为了减少大小便的排泄次数,尽量控制饮食;对于像这样多虑的患者应向其讲明营养的重要性,并鼓励其患者多饮水、尽量避免进食脂肪较多的食物,最好是多食富含维生素和富含纤维素的水果、蔬菜,避免出现便秘现象。因为便秘不仅影响其食欲,而且还会损伤充盈过量的膀胱和直肠,阻碍排尿,另外在粪便中还含有20%的细菌,长时间的留在体内会影响其他器官的功能。此时护理人员人加强对患者的关心,并且定时的帮助患者排大小便。护理人员尽量每半小时观察一次,并耐心的询问患者是否需要帮助。若是患者发生便秘行动又不便,首先让患者口服潘泻叶或者是麻仁丸代替茶饮,护士还应为患者按摩腹部,已达到胃肠的蠕动。老年因上了年纪,因此各种器官的功能渐渐衰退,对于病情需要使用激素治疗的应主要应激性的胃肠道出血,若是发现患者出现黑便,及时的告知医生并处理。老年人的肾血管会逐渐硬化,肾的血流量逐渐减少并且功能渐渐的衰退,加之膀胱粘膜随着年龄的老化逐渐萎缩、前列腺逐渐肥大等,这些症状均可发生尿潴留,再则骨损伤行动不便长时间卧床必然会引发泌尿系统的感染。因此,对长时间卧床的老年患者要叮嘱多饮水,膀胱充盈要及时排出,若是排泄困难,可帮助患者按压下腹部,使尿液排出。对于需要导尿的患者,安置尿管并进行常规的护理。

2.4加强看护,防止痤疮的形成

对于截瘫或者是需要长时间牵引的老年患者,因为缺乏运动,导致全身的血液循环不良、皮肤的抵抗力也较差,加之长时间的局部受压,尤其是后枕部、踝关节、骶尾部、足跟部等容易发生压疮,因此在院内,给予患者气垫床、海绵垫或者是在骨头的突出处垫上海绵圈。尤其是注意对于不能翻身的患者每隔1.5h帮助其翻身,并且对受到压力的部位涂上红花油进行按摩,从而改变局部的血液循环,以便促进静脉血液的回流量。护理方面,要做到人人尽责、人人重视,群体护理人员要共同努力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