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实践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实践

[摘要]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一个多方参与、协同育人的过程。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开发团队在建设过程中总结出“重视学生主体、提炼专业特色、引入企业参与”的实践策略,在探索中课程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教学资源再开发、完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搭建融入思政教育的课程建设体系等方面还有所欠缺,需要不断改进与完善。

[关键词]课程思政;老年服务;实践策略

一、课程思政建设背景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并提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思政课与专业课同向同行,就是把职业技能与价值引导摆在同样重要的位置,对于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对其进行素养和价值取向的引导更为重要和紧迫。当前,与养老服务行业迅猛发展,人才需求剧增形成对比的是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出现的“两低一高”,即专业认同度低、专业对口率低,就业后人员流失率高的现象。因此,推进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将有助于推动和优化教学方法,进一步培育和深化学生的专业认同,增强职业道德感和提升职业素养。

二、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策略

目前不少院校、专业都在如火如荼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然而反观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发现,课程建设的项目数虽多,但质量却普遍不高,不少教师存在困惑不知如何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因此,本文结合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经验,总结出重视学生主体、提炼专业特色、引入企业参与的实践策略。

(一)重视学生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体角色

已有的不少文献认为教师是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的关键和主体,尽管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要求专业教师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一定的育人责任意识和“课程思政”的教学技巧,但思想政治教育毕竟不同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课程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角色,引导学生在专业课中主动学习,自觉树立坚定、积极的理想信念,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学生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挖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能动性。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开发团队在项目伊始即着手开展学情分析,了解学生普遍存在着基础薄弱,理论学习兴趣寡然,课堂活动参与度不高,专业和职业规划迷茫,职业选择易受影响和动摇的问题。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课前收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课程期待,根据学生反馈结果,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中减少了纯理论灌输,增加了课堂内外的活动和实践,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被老师推着学转变为主动思考、学习,发挥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角色。

(二)提炼专业特色与思政元素相融合

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困难集中在专业、课程与思政要素的融合上。因此,可将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的知识点体系进行分解,分析专业的每门课程、课程的每个知识点与思政教育的关联性,截取关联性较大的课程和知识点进行思政元素的映射。课程与思政元素融合的过程中还应注意提炼专业特色。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面对的服务对象是老年群体,其中还不乏失智失能老人,照护的难度和强度都很大。在人才培养中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特别强调专业情怀和职业操守,因此,课程思政建设由此入手,突出善待老年群体、强化服务意识和服务礼仪的专业特色。

(三)引入行业企业的参与

专业教学应与行业企业的发展相衔接,课程思政更需要校内外联动,通过“请进来”邀请专家参与课程教学和“带出去”带领学生参与企业实践,课堂内外形成良性互动,企业专家共同参与,实现对学生的全方位教育。在个案社会工作实务课程中,精心选择、邀请资深养老照护管理人员和具有丰富实务经验的一线社工主管担任课程嘉宾,开设讲座,参与课堂讨论、学生采访作品评审。在“个案工作的专业伦理”专题课上,一线社工主管就学生案例讨论的发言进行点评,并结合多年的实务经验为学生进一步延伸总结出个案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要求。行业企业不仅有课堂内的参与,还有课堂外的互动,课程团队与思明区工青妇社会组织加油站合作,组织学生慰问环卫工、保安、公交车司机等一线劳动者,并在志愿服务活动结束后安排心得分享会,学生通过服务和分享交流更能深刻接受职业精神的感染和熏陶。

三、课程思政的改进方向

(一)教材等教学资源的再开发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还应包含对教材、微课等教学资源的优化和再开发。教学资源的优化和再开发需要在人员队伍、内容设计编排、呈现形式上进行调整。在人员队伍上,建立由思政教师、专业教师、就业指导教师、企业专家组成的教学资源开发小组;在内容设计编排上,应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课程特点和学生需求,对知识点尤其是思政元素映射点进行梳理,根据课程的知识结构进行合理规划;在呈现形式上,区别于以往传统的教材形式,可以转变更新为新型活页式教材或工作手册式教材,使其更具实用性、灵活性,也可推出互动式微课,让教学资源的学习成为双向“输入”“输出”的过程。

(二)改革和完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是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评价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效的主要依据。尽管个案社会工作实务在教学环节融合思政元素方面进行了积极和有益的探索,但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将思政考核指标纳入评价体系。思政考核指标应贯穿课程的过程性评价中,围绕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德、能、勤、绩”的表现,由学生自评和互评、教师评价、行业企业专家评价、服务对象评价等多元评价主体进行考查。课程团队应对思政考核指标进行细分量化,着重考核学生对待服务对象的态度、价值取向和服务礼仪,专业风貌和职业精神状态、集体观念和团队协作等。同时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情况作为关爱社会、服务社会的评价依据,纳入作为思政考核指标的加分项,进一步优化考核评价指标。

(三)引入信息化教学手段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新媒体新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借助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德育效果。课程思政建设可引入信息化教学手段,通过慕课、魔灯、超星学习通、UMU互动学习等在线学习平台,教师可以上传教学资源组织学生课前预习自学课后练习巩固,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并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通过腾讯会议、钉钉等智能移动办公平台,实现课堂内与课堂外企业专家的实时连线、互动,大大提高企业专家参与课程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四)构建融入思政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系

以往的课改项目通常会选定数门课程率先进行试点改革和示范教学,希望透过试点课程改革发挥带动引领的作用,但往往会出现只是试点课程建设一头热的现象,项目要想在各门课程各个专业铺开推进存在困难。在课程思政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同样需要警惕类似情况的发生。课程思政从本质上看是一种课程观,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各方面,是专业类课程的“隐性思政”和思政类课程“显性思政”共同构建的全课程思政育人格局。因此,课程思政并不是试点课程的“独角戏”,光靠个别课程的试点和示范也无法完全实现立德树人、价值引领的根本目标。课程思政的建设需要有“专业+思政”的全局观,应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出发,建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一体的课程体系,发挥专业中“显性思政课程”和“隐性思政课程”各自的优势和作用。由于各门课程具有内容的独特性和教学的灵活性等特点,因此课程思政的建设没有统一模式,需要教师结合课程特点及学生学习需求的具体实际进行探索,并在协调一体的课程体系框架下互为补充,充分发挥立德树人、价值引领的导向作用。

作者:林璐 单位:厦门城市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