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服务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老年服务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老年服务论文

老年服务论文范文1

[关键词]社区老年教育;研究综述;老年教育研究

2017年,国家统计局最新的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2.41亿,占总人口比重17.3%;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58亿,占总人口比重11.4%(此为抽样样本数据,抽样比为0.837‰)。显然,老年人口结构比重愈增,老龄化问题愈加严峻。近年来,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的开展,积极老龄化的倡导,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已难以满足时展和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老年教育备受重视。社区是老年人生活的主要单元,社区老年教育作为老年教育的形式之一,日益成为社会和教育界的热点关注话题。本文对近20年来社区老年教育研究状况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对未来社区老年教育的研究趋向加以展望,旨在发现社区老年教育新问题,促进其理论与实践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以“老年”“社区教育”为关键词,基于CNKI高级检索项,对全部数据库文献进行跨库检索,共得全部文献759篇(时间跨度为1994-2018):期刊论文637篇,硕博士论文55篇,报纸32篇,国内和国际会议35篇。对每篇文章研读和分析后,剔除全部文献中的重复稿件和与研究不相关的文献,剩余文献198篇(时间跨度为1999-2018):期刊论文135篇,硕博士论文28篇,国内和国际会议9篇,报纸26篇。以社区老年教育的198篇文献为研究对象,并对每篇文献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问题与研究结论及其内在逻辑性进行研读梳理。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198篇文献的整理与分析,主要从社区老年教育的概念与理论基础、特点与功能、教育模式、现存问题与解决策略等方面展开综述。

(一)社区老年教育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概念界定研究。国内学者关于社区老年教育的概念表述各有不同。黄淑萍、高娟等研究者认为,老年社区教育是依托社区内资源,旨在提高老年人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以实现老年人的社会化。王英则依托赋权增能理论,认为社区老年教育是以社区范围内的老年人为主体,以赋权和增能为目标,旨在实现家庭和睦和社会和谐的服务活动。万莉丽、陈乃林、赵秀荣与赵瑞鑫等研究者仅强调了社区老年教育的范围和对象,即以社区为范围,老年人为对象。李振兴认为,社区老年教育是以社区为范围,在专兼职社区教师的指导下,以满足其基本学习生活为目标,帮助其适应现代快节奏生活、实现毕生发展与自我价值的社会教育活动。朱起民认为,社区老年教育应在多种教育方式及活动的推动下,满足其生活需求和健康发展。“互联网+”与大数据时代对社区老年领域的渗入,也赋予了社区老年教育以新内涵。王新春、杨承惠认为,社区老年IT教育应以解决社区老年居民的问题和满足其需求为目的,利用社区的计算机、网络等信息设施,并通过与高等院校的合作,让老年人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知识的开放的新型教育方式。综上可见,学者们尽管对社区老年教育的概念表述不尽相同,但皆对社区老年教育的范围、对象、手段、特点及目的等予以概括,概述出了社区老年教育的内涵。2.理论基础研究。社区老年教育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高校学生的硕博论文。刘廷欣主张,在终身教育理念和调整结构功能理论指导下集中社区资源优势发展社区老年教育。王英]主张,以赋权增能作为社区老年教育的理论基础,通过机制、制度、心理与环境等建设推进赋权;通过培养和提升其适应变化、掌控生活和参与社会等能力实现增能。高娟认为,以受教育机会均等、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促进社会教育发展等理论来推动社区老年教育的发展。刘颂用康复、社会适应等理论作为社区老年教育的基础。段寅雪认为,支撑我国城市社区老年教育发展的理论基础包括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终身教育理论、健康老龄化理论和积极老龄化理论。除主张以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角度发展社区老年教育外,杨山杉也强调其心理学基础,借助桑代克实验证明“人的学习能量永不停止”,并从人本理论的以受教育老年人的需求出发,切实保障其基本教育权利。赵蓓主张以积极老龄化为视角研究社区老年教育,并引用世卫组织关于积极老龄化的理论提出及制度推进来阐明对个人能力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二)社区老年教育的特征与功能

1.特征研究。不同的研究者对社区老年教育的特征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王英、谭琳认为,社区老年教育的主要特征是可及性、低成本、灵活多样、参与性。刘颂认为,社区老年教育主要有参与性、邻里性和包容性三个特征,并具有较大弹性和灵活变化性。岑雪军认为,社区老年教育具有便利性、邻近性、量大、低成本和覆面广等特征。陈乃林认为,理想状态下的社区老年教育应具备以下特征:老年人真正地回归社区、主动参与、快乐学习、享受和创造生活、建设精神家园,尽显草根化、生活化、多样化。2.功能研究。了解社区老年教育的功能有利于取得各阶层人士对社区老年教育的理解与支持,推动其顺利开展,更多更好地惠及老年人。黄淑萍认为,开展社区老年教育有助于老年人实现新旧角色转换,适应新身份;处理好社会关系和树立正确的生死观。高娟认为,有满足老年人教育学习需求和再社会化;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发展老年产业,最大程度地消除人口老龄化的消极影响;推动教育结构改革;实现终身教育;回归教育本质等功能。陈乃林认为其有六大功能:保障其受教育权利;促使老年人快乐和享受学习;推动老年人“再社会化”与积极老龄化;全民践行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节约老年教育成本和最大化老年教育效益;建设社区精神文明与和谐社区。汪娟与许丽英认为,社区老年教育包含内在和外在功能。内部功能旨在促进老年人心理调适、健康保健和个体享受等的发展;外部功能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功能,旨在促进社会进步、构建和谐社会。

(三)社区老年教育的模式研究

近20年来,教育学者们致力于构建社区老年教育模式,以期在理论与实践上推动社区老年教育的发展。王英从老年人权利和能力的角度提出赋权增能的社区老年教育模式。高娟[26]则分别从老年受教育者和老年服务人才的教育培训两方面来设计社区老年教育发展模式。段寅雪、王艳平等研究者不断继承融合,逐渐发展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有机结合的教育模式。王新春、杨承惠[29]基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提出建构社区老年IT普及教育模式:“做中学、学中做”任务导向的教学原则、O2O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指导、学员互助以及成果分享。陈乃林[30]提出构建机构化社区老年教育、老年团队自主性学习、老年群体数字化学习、社区养教结合与社区志愿服务实践学习等“五位一体”的教育模式。赵秀荣、赵瑞鑫提出,以老年学习者为中心,以数字化和体验式的教育空间为载体,采取线上线下学习服务融合、养教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库、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等途径开展老年教育。杨初楠提出,通过打造老年学习网络平台、远程老年大学、数字化养老社区、国家老年开放大学等形式,发展社区老年教育。

(四)社区老年教育的现存问题与策略

1.现存问题研究。社区老年教育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是教育对象单一,往往是老年群体年龄偏低、经济水平良好、受教育程度高、身体状况良好的老年人倾向于接受教育,而与之相反的老年群体常趋向于消极态度。其次是有限的资源与庞大的需求群体间的矛盾愈加尖锐,这主要表现在专业师资不足、教育资金缺乏、管理和服务人员素质的欠缺、资源的整合度低等方面。再次,社会对社区老年教育认识存在诸多误区,往往将社区老年教育理解为唱歌、跳舞、锻炼等休闲活动,而没有意识到此活动有降低社会养老成本、发掘老人潜能、创造社会财富等益处,甚至部分社区老人错认为受教育应该是年轻人的事情,再学习是不必要的,致使社区老年人接受教育的积极性较低。此外,社区老年教育内容停留于养生保健、安全法律、休闲娱乐等生活方面,很少涉及到与老人相关的社会及生命等教育。在社区老年教育实践过程中通常采用单一的文艺活动、知识讲座等形式,难以满足社区老人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而这都导致了社区老年教育难以横远传播和纵深发展。2.策略研究。针对社区老年教育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研究者们提出了不同的策略。首先,在“因材施教”原则的指导下,综合老年人的年龄、受教育程度、身体状况、经济水平等因素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教育覆盖网络。其次,加大投入与整合利用师资、资金、管理与服务人员等教育资源,采取“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策略;政府在向社区提供财政支持的同时,鼓励和引导企业和社会对教育的资助,及社区老年群体自助;联动社区内教育设施、课程、师资、管理者、服务者与老年人的协作与沟通,有效利用社区内资源的同时,促进与外部资源的整合。再次,更新社会各阶层观念,重视社区老年教育的发展。此外,还要丰富社区老年教育内容和形式,以“按需设课”为指导原则,坚持课上与课下相结合。

三、研究反思与展望

通过分析与综合文献资料,可见研究者关于社区老年教育的研究取得了全面而深入的进展。未来研究者需要在保持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提高研究层次、加大社区老年教育特色化和本土化实践力度、探索和深入农村社区老年教育研究。

(一)提高研究层次

对筛选出的198篇文献发文量的总体趋势分析发现,社区老年教育的研究起始于1999年的1篇文献,直到2009年,社区老年教育的文献研究数量皆不超出10篇,2010年以后的研究趋势才逐年上升;对筛选出的135篇期刊论文是否为核心期刊进行类型统计,显示核心期刊仅有36篇、普通期刊99篇,核心期刊仅占期刊论文总数的26.7%;对筛选出的28篇硕博论文数据统计,仅有2009年撰写的一篇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南开大学王英的《中国社区老年教育研究》,其余皆为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对筛选出的文献作者的学历背景统计显示,博士、讲师、副教授与教授等学历人数较少。由此可见,社区老年教育是近20年来新兴的研究课题,虽然关于社区老年教育研究的文献逐年递增,一定程度上表明社区老年教育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关注和探索,但从核心期刊类型、硕博士论文及作者学历背景的统计数据也可发现,社区老年教育的研究层次亟待进一步提升。

(二)加大社区老年教育特色化和本土化实践力度

社区老年教育的理论研究最终要指导实践的发展。近年来,终身教育理论、结构功能理论、增权赋能理论、闲暇教育理论、人本理论、康复理论、积极老龄化等理论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通过对筛选出的198篇文献的研究视角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进行实证研究类文献仅有31篇。进一步览读发现,尽管各篇文献研究了不同的案例,但其研究结果却千篇一律,没有突出各地特有的社区老年教育实际状况,使得各地社区老年教育实践进展流于形式。此外,由于各省市区的经济状况、老龄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文化传统以及社区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受教育程度、年龄、观念、家庭经济条件等状况的各异,确实应针对不同的社区实际开展本土化与特色化的教育。因此,我国学者应结合相关理论,切实进行各地社区老年教育的实践探索,突出各地社区老年教育的特色化,推动我国社区老年教育理论研究的横向和纵深发展,进而指导实践,以惠及更多的老龄人口。

(三)加强农村社区老年教育研究

老年服务论文范文2

1现状和机遇

我国科技实力突飞猛进,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方向进入并行、领跑阶段。与此相应,我国科技论文数量高速增长,被引频次位居世界前列。党中央高度重视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中推进期刊治理的现代化。随着互联网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媒体不断改变着传统的媒体格局,科技期刊有着自身的优势和短板。全媒体出版时代对编委会的效能、编辑出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编辑部与编委会协同工作模式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作为国内老年医学界权威性和影响力最高的学术组织,共出版两本期刊,1984年中文版《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创刊,2018年为响应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英文版《AgingMedicine》创刊。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既有需要做精做强的传统优势领域期刊,也有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新目标。

2存在的问题

科技期刊编委会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效率低的传统编委会普遍存在以下问题。①编委会结构不合理。编委会专业比例失衡,学术水平参差不齐,编委平均年龄较大,在地域分布、机构来源存在同位重叠的现象。②编委责任意识不强。编委审稿、投稿不积极,编委荣誉化、官员化,编委的社会兼职较多。编委会的问题表现形式多样,但其共性是对期刊工作缺乏积极性,导致编委会功能形式化、缺失化,编委在期刊工作中的作用不能得到有效发挥[1]。互联网时代,编辑工作是期刊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效率低的编辑部普遍存在以下问题。①编辑队伍缺乏分类分层建设。互联网时代,编辑部内部人员应分成策划组稿审稿编辑、文字编辑、新媒体网络编辑等不同层次。②期刊编辑的学术专业水平有待提升。编辑参与专业科研的较少,缺少出版人才培育项目,缺乏出版人才评价和奖励机制。

3解决方案

3.1提升编委会效率

3.1.1优化编委会结构

①量化学术能力。通过百度学术、谷歌学术、Researchgate、WebofScience等系统,收集编委会成员的研究方向、学术成果等信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2]。②优化专业结构。调取系统中来稿数据,分析各学科文章的引用数据,与编委学科分布进行匹配,可以适当提高优势学科编委比例[3]。③优化年龄结构。建立青年编委遴选机制,考察青年学者的工作时间与工作意愿,提升编委会的活力并使其真正具有执行力[4]。④优秀审稿人遴选编委。选择优质审稿人,特别是学术水平高的优秀审稿人充实编委会队伍,对他们实行契约化管理、强化考核、动态调整、精细服务,切实发挥编委办刊的作用。⑤保持科学的换届频次。换届频次会影响期刊学术团队的稳定性和新颖性,科技期刊编委会换届频次一般为3~6年,3年左右的换届频次过于频繁,不但增加了编辑部的工作,而且也不利于期刊形成相对稳定的学术团队;6年左右的换届频次过长,不利于新生力量的加入,无法保证期刊的良性发展。所以,科技期刊编委会换届频次一般以4~5年为宜。

3.1.2激活编委

(1)建立编委会绩效考核制度。许多科技期刊建立并推行编委责任制,编辑部对编委会形成量化考核制度并进行年度考核,具体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直接贡献度和间接贡献度。直接贡献度包括组织重点号、投稿、审稿、发行刊物、推荐广告、宣传杂志、协办单位,积极参加本刊的学术活动、联系赞助等。每项指标的维度还可以细分,如审稿有审稿时长、篇数和质量等维度,投稿有第一作者篇数、通讯作者篇数、刊用篇数、被引频次、下载频次、基金项目支持比例等维度。间接贡献度包括对期刊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介绍办刊所需资源、通过其他平台推广期刊品牌等。采用绩效考核制度的编委会,需要大权重考虑专家对期刊的贡献度,低权重考虑专家个人学术成就和身份地位,实行优秀编委评选,进行末位淘汰[5]。(2)服务编委及审稿人。①培训。编辑部应定期为编委和审稿人提供培训来提高编委的审稿水平、科研能力、写作能力,助推编委学术进步,使得编委、审稿人与期刊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增加期刊学术凝聚力,加深编委和审稿人的身份认同感,培养对期刊的热爱和忠诚,为期刊可持续发展奠定人才队伍[6]。②宣传。每一位专家的成名都离不开科技期刊,优质的宣传服务可以让学术成果的传播事半功倍。随着新媒体和线下活动逐渐融入期刊编辑部的日常业务,科技期刊应努力抓住一切可宣传的机会、素材和途径,为编委提供持续的、全方位的宣传服务,将编委打造成专业领域备受瞩目的明星[7]。

3.2提升编辑部效率

3.2.1搭建适合编辑成长的平台

建设国际一流科技期刊,需要具有国际视野和思路,需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出版人才和优秀编辑群体。编辑部应申请项目资金,委派编辑人员参加学术会议和编辑业务培训,为期刊编辑提供与国内外研究人员和同行交流思想的平台。

3.2.2重视优化编辑队伍的专业水平和学科结构

科技期刊可以根据各位编辑的学术背景与特长,设置策划组稿编辑、审稿编辑、文字编辑、电子网络编辑等岗位,强调个性化发展、整体性提高。

3.2.3着力培养优秀骨干编辑

科技期刊应建立一支数量适当、业务水平高、创新能力强、政治素质过硬的编辑队伍。①提升编辑学术水平。具有学术敏感性,较强的沟通能力,积极进行期刊相关专业的科研活动,形成自己的学术圈,能够策划专题,积极组稿约稿,专业素养高,能够有效初审[8]。②提升编辑业务水平。保证期刊的编校质量,熟悉主流科技期刊评价指标,针对指标进行分析和积极解决问题;③提升编辑的创新能力。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擅长期刊策划、运作和市场营销,能够带领期刊从办刊理念、营销模式和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建设等方面逐步与国际接轨,塑造国际一流科技期刊的品牌形象。④编委编辑化。探索青年编委送审制,编辑完成学术不端检测,由青年编委判断是否值得送外审,并推荐外审专家[9]。

4老年医学杂志协同工作模式的探索

中华医学会出版的专业医学期刊在垂直领域具有强大的学术号召力,《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和《AgingMedicine》依托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优质的专家资源,在提升编委会和编辑部效率的基础上,注重编辑部人员与编委、学会委员的积极融合。目前,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主委王建业教授担任两本杂志的主编,中文版期刊编辑部主任于普林教授担任学会前任主委,并担任中文版期刊副主编和英文版期刊执行主编,英文版编辑部主任周白瑜担任学会副秘书长、学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同时担任中文版期刊的青年编委、英文版杂志编委。在互联网时代,《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和《AgingMedicine》基于深入融合的编辑部与编委会,在传统领域和新兴领域进行了协同工作模式新的探索实践。

4.1传统领域协同

4.1.1优质内容

科技期刊优质学术内容来源于稿源控制和审稿控制。科技期刊可以利用编委的力量来组织优质稿源,形成高端作者群,精准送审稿件,加快稿件的处理速度,提高审稿质量。《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和《AgingMedicine》的编辑在编委会成立后向编委发送工作意向调查表使编委知悉编委的责任和义务,鼓励专家为期刊作出相应贡献。编辑部根据调查表的反馈和学术热点科学安排重点号,通过媒体和会议等宣传渠道告知编委,使专家了解编辑部的活动和计划,并积极参与。作为老年医学行业顶级刊物,《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编辑部协助牵头专家组织编撰共识指南,制定老年医学各项诊疗规范和专家共识。对于能够展示中国老年医学的实力的、推动中国老年医学国际影响力的、适合双语发表的重点共识指南,编辑部组织对其进行翻译,并在《AgingMedicine》上发表,同时约请外籍编委对其进行评述。在《AgingMedicine》的出版报告中,共识指南的阅读下载量排名优异,说明了国际同行的认可和重视。

4.1.2编辑科研

编辑科研化是指编辑参与相关学科的学术研究,将编辑培养成为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复合型编辑人才,提升编辑的学术素质、综合办刊能力,以提高期刊质量。《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和《AgingMedicine》编辑部有6位编辑,3名博士,3名硕士。编辑部主任同时兼任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副所长,一直带领团队主持或参与老年医学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WHO专项、部级项目等,研究在SCI级别期刊、国家级核心期刊上,科研成果曾获得“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等科研奖项。

4.1.3学术会议

专业学术会议是科技期刊编辑邀约优质稿件,增加与编委沟通交流,组织培训的理想场所。国际会议更有助于编辑和编委策划优质重点号,团结国际知名专家,建立科研合作。《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和《AgingMedicine》由于编辑部与编委会、学会的深入融合,老年医学领域顶级年会的主要策划组织工作也由期刊编辑部承担,每年举办中国老年医学大会暨中华医学会全国老年医学学术会议等学术会议,具有很强的品牌凝聚力和学术指导性。会议前期,编辑在新媒体平台推送会议信息,征集投稿,招募参会代表。对于在会议上进行主旨报告的编委,编辑部对其进行采访和宣传,分发至其他专业媒体平台。通过年会征集的会议投稿,获奖优秀论文的中文论文推荐至《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发表,英文论文推荐至《AgingMedicine》发表。会议期间,编辑部会对编委和审稿人进行相关培训,内容包括审稿、出版伦理、学术写作、课题申请经验、大型研究成果分享等。针对青年编委,编辑部还会培训PPT制作、演讲技巧等,并鼓励其分享国际交流展示经验、成长经验,以培养本学科高端人才。2019年《AgingMedicine》主办了Geroscience国际会议,编辑部通过会议组织的重点号刊登在2019年第3期,《AgingMedicine》顺利通过PMC评审。《AgingMedicine》编辑部组织国际会议时,国内编委团队帮助前期沟通外籍专家参会,有助于后期国内编委与外籍专家建立国际科研交流关系,以及后续国际课题合作推荐。召开老年医学国际会议时,编辑跟随学术团体参加国际会议,并根据会议热点组织重点号。

4.2新兴领域协同

4.2.1新媒体协同联动

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建设已从更新网站内容层面扩展到新媒体传播层面,许多垂直领域或同一主办单位旗下拥有多个期刊微信公众号。通过细分服务对象,统筹编委智库,规划新媒体矩阵,根据学科前沿热点、时事热点和学术活动来进行专题策划活动,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的传播力、影响力都得到了提升。《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和《AgingMedicine》编辑部在新媒体领域创建了“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公众号、“AgingMedicine杂志”公众号以及“健康老龄网”3个公众号。《老年综合评估技术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在《中华老年医学杂志》上发表后,在老年医学年会上召开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健康报》等国内多家知名媒体参会报道,专家团队撰写的科普文章《首份老年综合评估共识:为老人看病不能只看病》在“健康老龄网”公众号推出后,阅读量超过1000次,并被多个平台转载。“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公众号推出完整版共识,当天阅读量超过500次,并被“中华医学网”“医脉通”等行业媒体转载。英文版共识发表在“AgingMedicine杂志”公众号,当天阅读量达到450次,并带动了前几篇文章的阅读量,也为该公众号增加了不少订阅用户。这些协作实现了期刊之间和公众号之间的优质资源共享,通过联动策划,从科学普及、专业普及、学术论文等不同角度进行专题策划和运营,体现了期刊的责任与担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4.2.2品牌医生经纪人

编委是垂直领域最优质的资源,编辑部可以利用专业知识和传播优势为编委打造新媒体和互联网医疗平台的个人品牌,实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创新,通过整合专家资源,构建新媒体行业矩阵。

4.2.3互联网医疗行业智库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慢性病已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在慢性病治疗中,除了临床诊疗服务,患者更需要连续、常态化的健康管理服务。2020年2月以来,互联网与信息技术手段在防疫、控疫、国民健康保健工作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社会与民众的高度认可,一系列“互联网+医疗健康”鼓励政策于2020年2月、3月密集推出。疫情期间,《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和《AgingMedicine》编辑部积极组织编委制定老年人相关的防治信息,并通过互联网进行会议直播、继续教育、科普义诊活动,受到老年人群的热烈欢迎,也得到了互联网医疗平台的热烈追捧。未来,编辑部将以编委团队为基础,构建权威的老年互联网医疗行业智库,建设慢性病老年医学管理团队,构建三级诊疗远程诊疗系统,创新医疗服务场景,提升老年互联网医疗服务水平。

老年服务论文范文3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深入,重视发展老年教育,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成为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学习要求,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教育部等九部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将老年教育作为社区教育的重点任务,要求改善基层社区老年人的学习环境,完善老年人社区学习网络,建设一批在本区域发挥示范作用的乡镇(街道)老年人学习场所和老年大学。国务院印发的《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对加快发展老年教育,扩大老年教育供给,创新老年教育体制、机制,提升老年教育现代化水平,也提出了具体要求。江宁的老年教育起步于1992年,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及中国老年教育协会等的关心指导下,2001年江宁区委、区政府成立了老年教育协会,组织、协调、服务、督促全区老年教育,江宁老年教育步入了蓬勃发展的快车道,逐步走在全国前列,满足老年人求知、求乐、求健康等需求的老年教育三级办学率先实现了全覆盖。老年教育越来越成为社区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江宁的老年教育有三种办学形式,一是东山模式,即老年大学和社区教育中心分开独立办学,有自己独立的校园和管理模式;二是湖熟模式,即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兼办老年教育,老年教育完全纳入社区教育行列;三是汤山模式,即老年大学和社区教育中心在一个校园内,有2套班子,合作办学。多年来,汤山街道社区教育中心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充分整合各方资源,积极实现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的有效融合,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效,2017年,汤山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积极开展了《社区教育中心开展老年教育的实验》的项目研究,该实验项目于2017年6月获批为江宁区社区教育实验项目。

二、社区教育中心开展老年教育实验的具体做法

“社区教育中心开展老年教育的实验”项目研究目前已进入中期研究阶段,该实验项目研究实施一年来,我校实验项目研究小组能从实际出发,以问题为导向,更新观念,创新实践,认真制定和实施实验项目研究计划,强化过程管理,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研究实践工作。1.成立社区教育实验项目研究小组,中心主任亲任组长,成员包括社区教育中心及老年大学教师,分工协作,开展研究。2.网上查阅大量老年教育文献,编辑“老年教育有关论述”,形成实验项目研究理论基础,供研究小组人员参阅借鉴。3.组织开展《汤山街道社区居民学习状况及需求情况》问卷调查,了解汤山街道老年居民的学习状况和切实需求,在此基础上写出高质量的调查报告,为实验项目研究提供准确的研究依据,进而为老年教育实验工作探索有效方法。4.积极组织开展各项社区老年教育培训活动,满足辖区老年居民的终身学习需求,推进实验项目研究的开展。一年来,我们组织大型老年教育活动六场,普通中小型培训教育活动丰富多彩。如“整合各方资源,努力办好居民满意的社区教育”,“喜迎,书写家乡美”书法笔会,“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区级开幕式,“汤山街道老年大学第四届文化艺术节”等,深受老年居民喜爱,参与人数众多,内容丰富,“南京晨报”“江宁电视台”曾报道宣传我校举办的几项活动。另外,我校还积极组织老年学员参加省市级的多项比赛,如书画大赛、“赞歌献给党,喜颂”歌咏大赛等,荣获多项大奖,以此激励老年学员参与终身学习的热情,为探索老年教育的新途径提供依据。5.积极探索,实现社区老年学校与居民学校的有机融合。协调整合社区资源,促进社区老年学校与居民学校形成一套领导班子,统一教育目标,统一教育活动阵地。围绕实验项目的研究,积极开展“送教下乡”和“送科技下乡”活动。走进社区居民学校,开展老年教育,为社区老年居民送上“健康养生”、“时事政治”、“文明素养”、“农业科技”、“农产品食品安全”等方面的知识,扩大老年教育的覆盖面,促进社区居民学校与老年学校办学教育机制的不断融合。2018年4月27日,成功举办“江宁区社区老年学校教学管理现场交流促进会”,展示汤山社区老年教育教学管理现况成果。6.创新形式,实现街道社区教育中心与老年大学在老年教育方面的深度融合。积极整合双方的教育资源、教学课程、师资配备、软硬件设施、教育培训活动、教科研、新闻宣传等,实现互助合作,资源共享。围绕实验项目的研究,开展社区教育中心老年教育课程的研究。2017年开始,根据汤山老年教育的需求,我校开设了太极养生、声乐、广场舞等21门课程,拥有30个培训教学班级,及时了解老年学员的学习需求,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我校又于12月开办了“新型摄影班”,竭力满足老年学员的终身学习需求。创新思维,推进实验项目研究的开展。7.结合实验项目的研究,开展实验调查、研究、总结等工作,写出多篇高质量的论文、案例和研究报告,形成老年教育方面的实验研究成果,促进社区教育工作的内涵、特色发展。8.创新工作思路,谋划新的发展。积极创新探索课堂教学、社会教学和远程教学、教医养结合等多种教学形式,加强社区老年教育阵地建设,凸显社区教育办学名片、品牌和特色。9.通过实验研究,继续扩大老年教育的覆盖面,坚持“扩容”、“延伸”、“创新”的教育办学思路。办好让社区居民满意的老年教育。10.以本实验项目研究为抓手,进一步完善我校社区教育品牌“清泉书画”,进一步培塑“免费电脑培训”这一市级农村特色培训项目,促进汤山社区教育工作的内涵发展。

三、“实验项目”研究取得的一些成效

1.及时总结社区教育中心开展老年教育的工作实践心得、经验,组织项目研究小组人员撰写老年教育方面的论文、案例等。近一年来,项目研究组成员写出5篇研究论文,其中《创新,汤山老年教育生命力所在》、《汤山采取新举措,全力打造现代化老年大学》、《坚持老年教育办学宗旨就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篇论文在《实践与探索》杂志发表,论文《目前农村基层社区老年教育的瓶颈所在及其对策》在《中国农村教育》杂志发表。项目研究小组通过广泛的问卷调查研究,撰写形成了《汤山街道社区居民学习状况及需求情况问卷调查报告》等;郭军、唐国江撰写的论文《实现乡村社区老年教育全覆盖的做法和思考》已报送中国老年教育协会,有望获奖;汤山街道古泉社区老年教育的“教养医体文结合”实践被写入全国《五个十工程.社区老年教育全覆盖县(市)区项目》成果,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社区教育实验项目研究的开展。2.实验项目研究小组还能以本实验项目研究为抓手,进一步完善我校社区教育品牌“清泉书画”,进一步培塑“免费电脑培训”这一市级农村特色培训项目,促进汤山社区教育工作内涵发展。3.汤山各社区居民学校与老年学校,在社区教育中心的引领协助下,已逐步走向融合,教育活动完全统一,社区教育活动宣传统一归到社区教育中心;社区教育中心的5位教师,分别有自己负责结对的社区居民学校,每月开展送教下乡或指导调研工作,中心设有教师“讲座菜单”,提供给各社区,社区校可根据居民需求随时点讲座,社区一有需求,教师必及时认真做好讲座的一切工作,2018年上半年,我校教师已下社区开设讲座近10场,受到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

四、“实验项目”研究的进一步思考

老年服务论文范文4

关键词:老龄化;新型城镇化;养老模式

一、引言

目前,人口老龄化问题与老龄人口养老问题已成为每个国家不可回避的难题,也是我国目前社会关注度较高的话题之一。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见图1)显示,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8.70%(全国参与普查人口总量为141178万人,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为26402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为19064万人,占比13.5%。相比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上升5.44个百分点。这一数据说明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未来我国面临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一系列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压力的问题也在持续加重。图1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江苏省“十四五”养老发展规划》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部署,积极建设更加优质、充分、均衡的养老服务体系,打造“苏式养老服务品牌”。养老产业作为综合性产业,主要依托于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将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同时也将会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重点发展的产业。因此,本论文以无锡市新型城镇化与养老模式发展的交互影响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索新型城镇化与多元化养老双向协调发展新模式,形成系统化、现实化的产业优化路径,为无锡市未来的新型城镇化与养老产业协调发展提供思路参考。

二、新型城镇化与养老模式

(一)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指的是一种城镇、大中小城市与新型农村社区相互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特征是城乡一体、城乡统筹、节约集约、产业互动、生态宜居、和谐发展。新型城镇化与传统的城镇化有明显的区别,新型城镇化更注重保护农民利益,是一种以人文为核心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更加强调产业支撑、居住环境、社会福利、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转变,真正实现全方位的“乡”到“城”的转变,从而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传统城镇化式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与人口规模的扩张,以此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无锡市作为长三角中心城市,新型城镇化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基础公共服务基本实现全面覆盖、全面并轨、均等享受、均衡布局,重点发展特色镇,以江阴新桥、宜兴太华、滨湖胡埭、锡山鹅湖、惠山阳山、新区鸿山等一批以产业集聚、生态旅游、古镇保护等为特色的城镇,统筹规划打造美丽乡村,因地制宜。根据各城镇的特色,做好统筹规划,培育产业重点村、生态文化特色村等,完善现代城镇旅游休闲、生态涵养功能和城镇文化传承功能,促进美丽城镇与城市和谐共生,走无锡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养老模式

1.养老模式简介

养老模式指的是老龄人口的养老保障形式,目前主要的养老方式包括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旅游养老和乡村养老等。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养老模式的不断更新,近年来一些新型养老模式也不断涌现,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种是养生养老社区养老,另外一种是农村社会互助养老新模式。

2.养老模式的分类

(1)家庭养老

家庭养老也称为居家养老,主要是一种依托于子女与亲友赡养的养老模式。家中的老年人通过子女等家庭成员定期给予的资金与精神上的支持,来满足日常生活的各种需要。这种资金支持主要包括家庭成员定期给予老年人一定的资金、生活用品等生活所需物资,精神上的支持主要指的是家庭成员定期的探访、精神慰藉等。家庭养老是我国最传统、最普遍的一种养老模式,在其他养老模式出现之前,老年人主要是居家式养老。在养老模式多元化的今天,也有很多人选择家庭式养老。一方面,老年人对于新型养老方式了解不足,使得他们不愿意尝试新型养老模式。另一方面,一些老年人不习惯与陌生人一起群体生活,所以不愿意选择机构式养老。

(2)机构养老

机构养老主要指的是老年人生活在养老院和养老公寓的养老模式。首先,养老院与养老公寓的选址一般设在远离城市的郊区,空气清新,环境较好,有利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其次,养老院与养老公寓会有专门的人员负责老年人的饮食与健康问题。最后,养老院与养老公寓会定期提供一些娱乐活动,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基于以上原因,一些害怕孤独的老年人更愿意选择机构养老的模式。

(3)社区养老

社区养老指的是以社区为主导,建立社区医疗保障体系,为社区内的老年人提供养老配套设施及社会福利保障,为社区或居家生活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助餐助行、紧急救援、精神慰藉等服务和产品,这一养老模式满足了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意愿的同时,也保障了老年人养老的福利。

(4)旅游养老

旅游养老也称为候鸟式养老,指的是一些老年人会根据不同季节,选择不同的城市进行养老,并不会一直固定在一个城市生活。天气炎热时,这些老年人会选择去气候凉爽的一些海边城市生活。等到天气变冷时,这些老年人会选择一些四季温暖的城市,如昆明等城市,来度过寒冷的冬季。旅游养老的特点是养老地点不固定根据养老人群的需要进行选择,但是这一养老方式要求养老人群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身体条件良好,便于来回搬迁,所以这一养老方式并不是一种普遍的养老方式。

(5)乡村养老

乡村养老指的是老年人选择在乡村定居,来度过自己的老年生活。选择乡村养老的老年人主要有三类。一类是原本家乡就在乡村,年轻时在城市打拼,退休后选择回到故乡养老。第二类是热爱大自然,喜欢乡村生活认为乡村环境好,空气清新,适宜养老,因此选择去往乡村养老。第三类是经济条件一般的老年人,对于城市生活来说,乡村生活成本更低,生活节奏更慢。

三、无锡市养老现状分析

全国最新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老龄人口占比已经高达18.70%,这一数据说明我国已经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同时,随着无锡市新型城镇化的高水平发展,更多的人口涌入无锡及周边城镇,这其中也包括老龄化人口。越来越多的老龄化人口进入城市养老,这给无锡市的养老模式与养老体系建设增加了一定的压力。表1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无锡市常住人口为7462135人,60岁及以上的人口总数为1473820人,占比高达19.75%,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总数为1093557人,占比达到14.65%。这一数据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分别上升5.05个百分点、5.17个百分点。由表2数据可以看出无锡市各市(县)、区的人口年龄构成结构,无锡市全市(县)、区中60岁及以上的老龄人口占比全都在15%以上,其中65岁及以上的老龄人口占比全都在10%以上,其中三个地区65岁及以上的老龄人口占比超过15%。这说明无锡市的新型城镇化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带来了更多的流动人口,从65岁及以上的老龄人口的分布排名可以看出,老龄化人口占比前四的是宜兴市、梁溪区、滨湖区和江阴市,城镇化的发展使得进城养老成为一种趋势。根据《无锡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2021—2035)》《无锡市“十四五”养老服务发展规划》,无锡市未来将继续发展“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机构养老为支撑、以社区养老为依托”的多元化养老格局,特别是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推行,积极促进养老服务机构标准化,推进养老服务机构等级评定工作。

四、新型城镇化对无锡市养老模式的影响

(一)家庭养老模式

无锡市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无锡市返乡工作的人数也由此上升,以往在外打工的青年人回到城市,减轻了政府养老的压力。大量年轻人返乡,让原本没有儿女等家庭成员在身边的老年人可以享受儿女的赡养,使得这些老年人更愿意与儿女等家庭成员一起生活,从而选择家庭养老模式。

(二)旅游养老模式

新型城镇化发展中,无锡市重点发展特色乡村,融入文化底蕴,打造特色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养老度假村。同时无锡市与浙江省湖州市、安徽省宣城市积极推动宜兴和浙江长兴、安徽广德三县(市)开展养老服务协作,成立全国首个跨省县域幸福养老示范标杆区。候鸟式老年人来到无锡市可以有更多的养老度假村进行选择,他们可以一边养老,一边感受无锡的乡村风光,感受无锡的人文魅力。

(三)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无锡市养老机构数量众多,各市区全面覆盖养老机构、养老公寓,大量引进医学人才,养老资源充足,老龄化人群通过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能够享受到较为专业和全面的医疗服务。

(四)社区养老模式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无锡市居民的物质条件也随之改善,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随之提高。社区针对老龄人口,建立了更完善的养老保障机制,完善医保制度,社区养老服务设备更加完善,养老工作服务人员更加专业,在此背景下,老年人更加愿意选择在熟悉的环境中养老,社区养老模式日益走向成熟

五、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社会养老压力增加,社会资源紧缺

随着养老模式的不断发展,有不同需求的老年人群可以享受到更加全面、多元化的养老服务,老龄化人群不仅在医疗服务方面可以享受到更加专业的服务,在精神层面上也能享受到新型养老模式所带来的满足。因此,随着医疗体系的不断完善与精神生活的不断丰富,老年人群的寿命也会随之延长,这样一方面会使社会资源变得更加紧缺,另一方面也会给社会的养老服务带来一定压力。

2.养老资金紧张老年人口的不断上升

会对无锡市的养老制度建设、养老服务提供、养老基础设施完善造成一定的影响。随着无锡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老龄人口流入无锡市,从而造成养老资金的紧张。

3.居家养老问题日益凸显

目前的居家养老主要依赖于子女等家庭成员的赡养,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老年人群倾向于选择与子女等家庭成员共同居住。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年轻人也更加注重个人的隐私,年轻人的思想逐渐与老年人群的思想产生一定的差异,年轻人喜欢无拘无束的生活,更倾向于选择不与长辈一同居住。这样两种思想的差异,使得居家养老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分开生活使得老年人的养老生活质量下降,一些日常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特别是当代年轻人工作压力增加,休息时间变短,使得年轻人看望长辈的时间变得更少,空巢老人数量不断上升。

(二)相关建议

1.减轻社会养老压力,缓解社会资源紧缺

(1)支持并鼓励社会资源纳入养老资源建设

鼓励民间个人、团体等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建设养老院、养老公寓,鼓励民间个人、团体等社会力量对养老基础设施进行捐赠。

(2)出台优惠政策

制定养老机构、养老公寓等级标准,对于符合标准的养老机构、养老公寓给予一定的支持,如政策优惠、税收优惠、水电补贴等,以吸引更多资源流入,缓解养老资源紧缺的压力。

2.多渠道补充资金缺口

(1)加大财政支持

当养老资金出现严重紧缺时,政府可以适当增加财政支持进行援助,确保养老福利能够得到保障。

(2)严格监控养老资金流向

对于养老资金的每笔收支业务及时进行记录,做好对资金流动的监督,防止养老资金的滥用造成资源浪费。

(3)发动社会支持

政府可以适当号召社会力量对养老资金提供支持。定期举办慈善活动、义卖活动来补充养老资金缺口。

3.多元化养老模式相结合

(1)社区养老与居家养老相结合

居家养老最突出的问题在于空巢老人的紧急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社区养老与居家养老相结合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社区建设基础养老设施提供给老年人,同时保障社区内老年人相应的养老福利,定期组织人员对老年人进行生活上的慰问,给需要医疗服务的人提供相应的医疗服务,例如,定期组织社区内老年人参加健康知识问答、定期体检等;组织志愿者,举行志愿者活动,关爱社区年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充实社区内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2)互联网+与居家养老相结合

将互联网信息技术利用到养老体系建设中,支持养老机构、社区养老组织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对老年人群进行日常的观察与分析,为养老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与养老服务的不断提升提供参考。

结语

老年服务论文范文5

[ 关键词 ] 社区老年人健康大数据分析;社区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老年人;校企合作

一、引言

我国人口基数大 , 老年人口总数位居世界之冠 , 因此对于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服务工作成了目前社会服务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为了提高社区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服务水平 , 同时将社区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与高校老年服务管理专业有机结合 , 本文从社区中患慢性病的老年人着手进行相关研究。

二、有关理论概述

(一)老年人健康管理的主要内容

健康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健康信息的理解、对健康危险因素的检测评价和干预。具体来说,健康管理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个人健康信息的收集和梳理、健康因素的检测和评价、健康咨询和干预以及以后的随访和跟踪。个人健康信息的收集和梳理是健康管理的早期过程,而健康咨询和干预是整个健康管理过程的核心。健康风险因素的干预和诊断是解决健康管理问题的关键环节,老年人健康管理是社会组织、社区卫生服务和医疗机构的载体。组织、指导和监督老年人健康管理工作,制定和执行政府有关老年人健康管理的政策法规是关键措施。老年人健康管理是政府在宏观调控、满足老年人健康服务需求、提高老年人健康服务质量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收集和整理老年人健康信息,即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制定老年人健康管理计划,干预和管理老年人健康风险因素。

(二)老年人健康管理的特点

从管理学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是一种过程化的社会管理。政府有关部门以医疗卫生机构为载体,通过改善老年人的健康服务流程,促进老年人健康水平的持续提高。一方面,老年人健康管理具有服务对象广泛的特点,这是由于我国各地区老龄化严重的现状所决定的,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具有专业性的特点,因为老年疾病多半是慢性病,针对慢性病的治疗需要长期的干预过程,因此更需要一批专业的医疗卫生服务人员的科学管理,特别是在老年人突发疾病的情况下,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有可能及时地挽救老年人的生命。由此可见,老年人健康管理的专业性主要体现在具有预防与纠正同时进行以及健康检查跟进的特点。

三、我国社区老年人健康管理的必要性

(一)创新社区管理模式

社区卫生管理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政府领导下的上级卫生机构和社区积极参与的指导下,合理利用社区资源和技术,形成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以人类健康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以此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公共卫生需求。老年人健康管理是政府领导下的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是城市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地方,是居民居住地设立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不是国家行政组织。因此,将由社会共同参与的自治组织纳入老年人的健康管理体系,有助于吸引社区老年居民积极参与自身健康的关注,形成多元化管理模式。

(二)有利于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由于大多数老年人的子女忙于工作或学习,导致中国老年人的家庭护理不足、对老年群体的关注不够周到等问题。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可以通过以政府为主体的多元化合作模式,以减少老年人的医疗支出,节约医疗卫生资源,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抑制中国医疗费用的快速增长。推进以预防为主的医疗体制改革是老年人健康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障老年人的健康权益及促进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四、我国社区老年人健康管理现状

(一)老年人健康管理宣传力度不够

以本文的研究对象——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某社区的老年人为例,部分老年人由于卧床导致行动不便,几乎无法获取健康信息。此外,相当一部分老年人质疑政府提供的免费体检和疾病控制政策,对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服务有误解,影响了健康管理的实施进度。大多数基层医疗机构在宣传过程中,宣传方式单一,内容不足以吸引人,存在相当部分老年人把健康交给大夫的被动医疗意识,从而导致老年人难以担负起自身保健的责任。

(二)老年人健康管理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现阶段对社区老年人健康管理的投资属于政府财政投资,资金来源渠道相对单一,政府投资压力大,资金配置不到位的现象时有发生,仅依靠政府公共卫生投资远远不能满足其要求。此外,由于社区工作者工资低、工作量大、现行医疗费用管理体制的不完善,直接导致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低仍为社区老年人健康管理环节中的一大难题。

(三)老年人缺乏有效的健康管理社会监督

社会公众的监督有利于行政主体依法行政 , 减少违法行为。由于对老年人健康管理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社会无法为老年人健康管理提供切实可行的监督手段和管理方法。人们反映出老年人健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导致人们对老年人健康管理监督的积极性逐渐丧失。公众对老年人健康管理的认识还很有限,这是导致社会大众对老年人健康管理的监督不够全面的主要原因之一,舆论监督等监督方法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五、完善我国社区老年人健康管理对策

(一 )加强社区老年人健康管理体系建设

1. 完善社区老年人健康管理绩效考核机制。建立和改进老年人健康管理系统,包括老年人健康管理评估系统、老年人健康管理绩效考核系统等。在确保老年人有效得到健康管理服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不仅加强了对老年人健康管理的社会参与度和总体监督,而且还将提高政府的信誉。老年人健康管理的绩效考核机制是对从事老年人健康管理的相关人员的实际工作成果进行调查和评价。一般来说从事老年人健康管理的人员考核主要从人和事两个方面进行具体:首先,对人的评价是对老年人健康管理人员的道德才能知识的评价;其次,对事物的评价主要包括老年人健康管理的实际情况和工作表现方面的评价。绩效评价机制有利于刺激人才流动,促进优秀人才发挥其才能,为社会服务。社区应以此建立高效的健康管理组织,努力提高健康管理服务水平。

2. 加强社区老年人健康管理宣传体系。普及老年人健康知识,提高健康意识,离不开政府有关部门的宣传工作。在宣传方式的选择上,首先要充分利用讲座、绘画、广播电视、现场咨询等手段,积极提高老年人的防病保健意识。其次,政府应建立系统的老年人健康管理知识提升体系,改变老年人对健康管理的消极看法。通过建立宣传体系,提高老年人健康管理水平,特别是促进老年人由被动医疗意识向主动医疗意识的转变。

(二)强化多方合作机制

1. 从社区角度来说。从社区角度来说 , 提高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层次 , 建立家庭医生、家庭服务床位,此种措施不仅可以合理有效地节约社区卫生资源,充分利用家庭环境,还可以降低相应的医疗费用,节省老年人来回医院的通勤时间,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发挥了积极的健康作用。其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成为老年人健康管理的实施主体,以家庭为单位加强老年人的自我健康管理能力的同时,也可以缓解人力资源短缺的现状。

2. 从政府角度来说。政府应加强对老年人健康管理的政策支持。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老年人健康管理收费标准,同时采取有关政府调控手段将社会保障纳入老年人健康管理领域,支持有关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服务。政府部门还应提供政策和财政支持以确保老年人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善建立,完善有利于老年人健康的医疗卫生法律体系,改革现有基层卫生服务筹资方式,推进以政府主导的多元化筹资和补偿渠道,发挥政策优势,鼓励社会组织及社会资本主动参与到老年人健康管理之中。

( 三 )优化高校老年服务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

高校老年服务管理专业应坚持校企合作,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养老服务管理人才培养计划的改革,校企合作的内容和模式,以及养老服务企业的转型和结构调整的发展,区域经济也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随着合作渠道的扩大、合作项目的深化,加强合作企业从人力、物力、财政资源等方面给予学校越来越多的支持,校企合作人才培训模式需要优化以适应新的发展和变革。

六、结语

老年服务论文范文6

今天,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老龄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回顾年全市老龄工作情况,深入分析研究人口老龄化形势和老龄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全面安排部署年全市老龄工作任务。下面,我向会议作工作报告。

一、年全市老龄工作回顾

年,全市各级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三角洲开发建设大局,切实加强养老保障、养老服务业、老有所为、敬老文化建设等工作,积极为老年人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着力解决老年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市老龄事业呈现出创新发展、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党委政府对老龄工作的重视明显加强。市委书记同志在省老龄办理论中心组读书会暨银龄行动现场会在我市召开期间,亲切接见省老龄办领导班子,并指出,老龄工作是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民生建设的重要任务。要求各级认真贯彻党和政府的老龄工作方针政策,努力推动老龄事业不断上水平,争取走在全省前列。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市人大常委会第一副主任,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等领导同志率先垂范,积极参与老龄活动,在春节和老人节期间深入基层走访慰问贫困老人,为广大老年人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副市长同志亲自研究老龄工作,着力解决老龄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市政府常务会议决定,自年起70岁以上老年人参加新农合费用个人缴纳部分全部由市级财政承担。市政府办公室下发《关于在老人节期间广泛开展敬老助老活动的通知》,对各级各部门开展敬老活动提出了明确要求。五个县区全部调整充实了老龄办领导班子,进一步加强了县级老龄办的领导力量。各级党委、政府对老龄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有力地促进了我市老龄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养老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完善。各级以建立完善养老保障长效机制为重点,着力提高养老保障水平。市政府印发了《城镇困难居民医疗救助暂行办法》,市政府办公室出台了《进一步加强社会救助工作有关问题的意见》。认真开展家庭赡养协议书签订工作,家庭养老主渠道作用得以巩固。全市近7万户老年人家庭、10万老年人与子女签订了协议书,占应签老年人家庭总数和老年人总数的94%、96%。全市城镇养老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5.3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6.2万人,农村养老保险累计参保人数达25万多人,占适龄参保人数的52%。全面建立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全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1%,居全省第一;15.5万名农村老年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市财政安排200万元专项资金为70周岁以上农村老年人缴纳参加新农合需个人承担费用。全面落实农村部分计生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已为1.4万人次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发放扶助金800余万元。积极推进“银龄低保救助”,在城乡低保政策中对老年人予以重点倾斜,对低保家庭中70周岁以上老年人按比例增发低保金,全市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五保”供养工作进一步规范。“五保”供养标准为3400元/人/年,全市3309名五保对象实现集中供养,集中供养率达97%以上。农村老年人生活救助金足额及时发放到位。全市共为5.3万名老年人发放生活救助金1900余万元,已累计为25万人次农村老年人发放救助金近亿元。同时创新救助金发放形式,用印有我市优待老年人政策的“红包”将救助金发放到老年人手中,进一步宣传了党委、政府优待老年人的政策规定。区、河口区、广饶县将救助金发放范围扩大到70岁,救助标准分别为240元、360元、240元。区4个街道将老年人生活救助范围扩大到60周岁。积极推进“银龄安康工程”。全市参保老年人7.8万,参保费115万余元,参保率达到47.35%,位居全省前列;办结理赔案件136起,赔付金额26.1万元,帮助许多老年人度过难关。

(三)老有所为工作更加扎实有力。全市各级大力实施积极老龄化战略,以发挥老年科技人员作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目的,以建设老年科研实验基地为重点,大力推进老有所为事业。认真贯彻书记关于老年科研实验基地的批示精神,切实加强对“银龄行动”工作的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任组长,23个部门单位领导为成员的“银龄行动”领导小组,建立完善了工作机制。突出“银龄援农”主题,围绕党政关注、农民所需,组织农业领域的老专家,积极开展农业科研试验。以联系帮扶村为基地,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建立了100亩优质棉推广基地和10亩优质杂交谷试验基地,每亩棉田增产56公斤籽棉,每亩谷子产量达800斤(产量是本地谷子的近2倍),为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闯出一条路子。积极开展科技咨询、专家指导等活动,先后组织老专家深入基层开展科技讲座32场次,科普咨询11次,受益群众达到6000余人次。去年我市共开展老年农业科研项目26个,参与科研活动的老年科技人员达300余人次,达到了既实现老有所为、体现人生价值,又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做出贡献的工作目标。我市开展“银龄行动”的经验,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去年7月下旬,全省老龄系统在我市召开“银龄行动”现场观摩交流会议,全面推广我市的经验做法。坚持自愿量力、社会需求同个人志趣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引导老年人在关心教育下一代、维护社会稳定、新农村建设、移风易俗等工作中发挥作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四)养老服务业推进更加快速。按照省老龄办关于养老服务业推进年活动的安排部署,把发展养老服务业作为工作重点着力推进。一是优化政策环境。积极开展养老服务业发展状况专题调研,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市政府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明确了我市养老服务业的任务目标和措施。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扶持养老机构发展的通知》,对符合条件的城乡养老服务机构,分别给予10-15万元的补贴;市老龄办、发改委等12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意见》,全面部署我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工作任务。市老龄办下发了《关于开展“养老服务业推进年”活动的通知》,有力地推动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扶持,垦利县康力老年公寓被列为省级财政养老机构扶持对象,区东城街道“阳光365”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被列为省级彩霞工程扶持对象,分别获得20万元、30万元的省级扶持资金。二是积极开展试点工作。先后将养老服务业纳入新型农村社区试点和农村文明示范区建设规划,城乡养老服务业试点工作完成年内任务,全市年内新增100张床位以上老年公寓2处,总数达到20处。中心城区建设了一处规模较大、功能齐全的东城街道365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区府前社区托老服务站试点和文汇街道居家养老呼叫网络试点已投入运营;30个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试点正式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区推广了“三暖色”居家为老服务,广饶县探索实施了“无围墙”敬老院建设,动员社会力量和居民为高龄老年人提供志愿服务。三是积极推动“银龄之旅”活动。联合有关旅行社推出“夕阳红”旅游专线,积极组织老年人外出旅游观光。组织了2批70人次“银龄之旅—千名老人台湾游”活动;2批200人次“中韩老年文化交流年”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外出旅游的老年人达到3万余人次。#p#分页标题#e#

(五)老年人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全市各级强化措施,认真落实老年法规政策,有力地维护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各级法院均成立了老年人权益保障合议庭;市公安局设立了“老年人法律服务中心”和“老年人维权法律服务热线”;市司法局利用“12348”法律服务热线,积极开展司法救助和涉老纠纷调解工作,共排查涉老矛盾227件,调解成功219件。全面落实优待老年人政策。积极协调市级财政对承担敬老义务的单位进行补助,年市级财政仅对市公交公司落实6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坐中心城区公交车政策的补助,由2008年的400万元增加到500万元,切实提高了有关部门落实优待老年人政策的积极性。各公共服务窗口都张贴了老年人优先优惠标志,营造了尊老敬老的良好社会风气。

(六)基层老龄工作基础更加巩固。全市各级坚持抓基层、打基础,将基层老龄工作摆上重要位置。一是实施基层老龄工作目标考核,进一步提高各级做好基层老龄工作的积极性。印发了《关于对年县区老龄工作进行目标考核的通知》,对县区老龄工作从18大项、37小项进行全面考核,使基层老龄工作有度可依。各级普遍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狠抓工作落实,形成了你追我赶、相互竞争的工作态势,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二是大力开展规范化老年活动室创建活动。印发了《关于开展创建规范化老年活动室(站)活动的通知》,积极开展市级规范化老年活动室创建活动,将30个建设规范、功能完善、活动经常的老年活动室命名为市级规范化老年活动室。积极争取省老龄办设立“银龄之家”1处,为基层老年人开展活动创造了条件。垦利县本着“突出重点、培育亮点、攻克难点”的原则,制定“123456”创建标准,在各乡镇开展基层老龄工作规范化创建试点,逐步扩大创建范围。利津县对基层老龄工作实行“台帐式”管理,镇村老龄组织实现“四统一,五上墙”,建立“四簿、一册、四化”制度,实现工作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资料齐全,管理规范的发展目标。

(七)敬老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市各级坚持把敬老文化建设作为推动老龄工作整体发展的重要举措,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思路,狠抓任务落实,营造了尊老敬老的浓厚氛围。以庆祝老人节为契机,与市文明办联合开展以“关爱老人、共促和谐”为主题“敬老月”活动。副市长在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倡行尊老敬老之风,并向老年人祝贺节日。各级各部门结合工作职能,扎实开展尊老敬老活动。据不完全统计,活动期间,全市各级共开展为老服务志愿活动3570余人次,组织老年人旅游2700多人次,开展文体活动197场次,举办离退休职工座谈会、情况通报会等300多场次,悬挂宣传横幅条幅5000余条;580多个村居为老年人发放食用油、面粉、棉衣被或生活补贴金;城区近50条城市公交线路通过车载电视进行集中敬老宣传。市海洋渔业局等单位充分利用宣传栏、电子显示屏滚动播出敬老宣传口号。民政、老龄部门大力实施“银屏惠老”工程,为625名贫困老人发放了彩电。医疗卫生部门为全市4万名老年人进行了免费健康查体,并建立了健康档案;司法行政部门充分发挥“12348”法律热线作用,大力开展法律援助,免费发放宣传册1000余份,接受法律咨询227起。广饶县扎实开展“爱老奉献年”活动,动员组织全社会的力量为老年人办实事、做好事。利津县开展了以机关团员青年、农村妇代会主任、青年教师和中学生、医务工作者为主体的四支敬老养老志愿者服务队伍服务高龄老人活动,每月定期面向敬老院、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开展生活服务、医疗保健、心理健康、文体娱乐等志愿服务活动。全市尊老敬老蔚然成风,涌现出一大批尊老敬老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李士娥等5名同志被评为“全国孝亲敬老之星”,刘光美同志被评为“感动齐鲁敬老楷模”,孙胜全同志被评为“省十大孝星”,董秀杰等6名同志被评为“省敬老模范个人”,老年乐园等3个单位被评为“省敬老模范单位”。

(八)老年文体活动更加丰富。按照省老龄办的统一要求,积极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全省老年文化艺术节”。组织参加了“东方神参杯”全省老年人才艺大赛,全市8000余名老年人报名参赛,200多个节目参加正式演出,参赛老年人来自全市社区基层(包括油田各社区),社会反响很好,有5个节目在全省决赛中获奖,市老龄办获优秀组织奖。组织开展了“银色世纪杯”全市老年人才艺展演活动,展现了全市老年人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加强对老年艺术团体的管理指导,使其不断向规范化发展,对部分活动开展较好的老年艺术团体进行了扶持。区、广饶县、垦利县都组织开展了老年门球比赛、大型老年人文体展演活动,丰富了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九)老龄宣传调研工作不断加强。各级将老龄宣传调研摆上重要位置,利用各种手段强势推进。各级建立健全了老龄宣传工作激励机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老龄宣传工作的意见》。创建了老龄网,全面公开老龄信息、老龄政策法规。不断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联系,通过专题访谈、专版宣传等形式,广泛宣传老龄工作。大力加强尊老敬老大型宣传物、敬老宣传一条街建设,使敬老宣传深入基层。切实加强老龄工作调研。组织开展了养老服务业推进年活动及基层规范化老年活动室创建工作调研,为推动工作科学发展提供了依据。市老龄办形成的《搭建老年人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调研论文获全国第二届老年心理关爱研讨会论文一等奖,并在大会作发言交流。各县区也都结合实际开展了大量调研活动,形成了一大批高质量的调研成果,给党委、政府提供了重要决策依据,推动了老龄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十)老龄干部队伍素质明显提高。各级老龄部门以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大力加强老龄干部队伍素质和能力建设,不断提高老龄干部的理论素养和科学发展能力。组织部分老龄干部参加了全省老龄工作干部培训班,系统地学习老龄工作理论知识,为开展好老龄工作进行知识储备。组织市县两级老龄干部到重庆和云南就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障体系建设、老年活动场所的建设和管理工作进行考察学习,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老龄干部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有力地保证了全市老龄工作的健康发展,多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受到上级表彰。市老龄办、垦利县老龄办被评为全省老龄工作先进单位,孙福欣等2名同志被评为全省老龄工作先进个人并被记功奖励。#p#分页标题#e#

同志们,年,全市老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这主要得益于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得益于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广泛参与,得益于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和通力协作,得益于老龄工作干部的辛勤付出和奋力拼搏。在此,我代表市老龄委向长期以来一直关心、支持、帮助老龄事业发展的各级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我市老龄事业发展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基层老龄工作发展不平衡,养老服务业发展亟待进一步推动,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事情还时有发生,老龄工作的创新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广泛支持老龄事业发展的氛围还不够浓厚,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年全市老龄工作任务和基本要求

截止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达1.6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2.5%;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达1356.5万,占全省总人口的14.8%,经预测,到2020年全省老年人口将达2208.6万,占总人口总数的22.33%;2050年将达3482.18万,占总人口总数的39.49%;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26.4万,占全市人口的14.1%,与去年同期相比,我市老年人口净增长近2万。可以说来势凶猛,形势严峻,必将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影响。因此,在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的开局之年,各级必须从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人口老龄化形势的严峻性,从战略化研究、体制机制、政策措施、资金保障等各方面做好充分准备。年全市老龄工作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推动老龄事业创新发展、科学发展为主线,以推动养老保障、推进养老服务业、开展老有所为、发展敬老文化等为重点,通过创新老龄工作机制,强化工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开创全市老龄工作新局面,为加快推进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主要做到“七个着力推进”:

(一)着力推进养老保障,扩大养老保障制度覆盖面。完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等制度,逐步建立健全社会、政府、集体、家庭、商业保险“五位一体”的养老保障体系。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发挥商业保险在养老保障中的积极作用,继续深入实施“银龄安康工程”。认真落实农村70周岁以上老年人参加农民医疗保险的政策。结合老年群体的特殊情况和需求,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实施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完善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制度,切实抓好“五保”供养和敬老院建设管理工作,不断提高供养和服务水平。认真做好百岁老人长寿补贴金发放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救助活动,多途径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水平。认真实施农村老年人生活救助制度,重点研究适度扩大救助范围和提高救助标准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倡导经济条件好的乡镇和村居建立养老补助或救助制度。重视做好城市“三无”老人和农村留守老人、失地老人的生活保障工作。完善签订农村家庭赡养协议书制度,巩固和发挥家庭养老的主渠道作用。

(二)着力推进养老服务业,优化为老服务环境。抓住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发展养老服务业、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规定,积极争取资金,多渠道扩大对养老服务业的投入,促进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年,在全市开展养老服务业促进年活动,促进各项养老服务政策规定的落实,促进养老服务组织和服务的配套完善,促进养老服务业大项目的落地建设。深入实施银龄彩霞工程和银龄通信工程,积极扶持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和信息化平台,建设以通信技术为支撑的居家养老服务呼叫系统。积极推动有关部门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拓展居家养老服务向农村延伸。继续抓好养老服务机构的扶持工作,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养老服务业。开展规范化养老服务机构评定工作。协调推动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逐步建立养老服务培训教育体系,加强养老服务从业人员队伍建设。以养护服务、医疗康复保健、老年用品、体育健身、观光旅游为重点,积极培育老年消费市场。认真做好省级财政扶持养老服务机构名单的筛选、推荐和市级财政扶持养老服务机构的评定工作。

(三)着力推进“银龄行动”,搭建老有所为广阔平台。认真贯彻落实书记批示精神和全省老龄系统“银龄行动”现场观摩会精神,突出服务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积极开展老有所为。着力推进老年科研实验基地建设,广泛征集老年农业科研项目,加强服务指导,拓宽项目领域,提高项目档次,壮大人员队伍。加强对老年科技人才信息的登记管理工作,有效储备老年人才资源。重点搞好300亩优质杂交谷高产示范田种植工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充分发挥市“银龄行动”领导小组职能作用,逐步加大政策引导和项目扶持力度,合力推动“银龄行动”实施。指导和鼓励县区开展老年科研基地建设,争取更多的老年科技人员参与科研基地建设。积极发挥老年人在传承文化、传播文明中的积极作用,围绕青少年成长的需求,开展关心教育下一代工作。鼓励和支持农村老年人在民主议事、民主理财、民事调解、移风易俗、村容村貌治理以及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中发挥独特作用,为新农村建设做贡献。

(四)着力推进老年维权工作,依法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认真贯彻实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广泛开展老年法规政策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依法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自觉性,增强广大老年人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加强执法监督检查,积极开展司法救助、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重视涉老纠纷调解和来信来访工作,妥善处理老年人反映的各类实际问题。适时研究修订《市优待老年人规定》,健全完善优待老年人特别是农村老年人的政策,进一步提高优待水平。

(五)着力推进老年活动阵地建设,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加强老年文体活动阵地建设,配套完善活动设施。启用市老年活动中心,扎实做好市老年活动中心的设施配套和管理工作,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继续开展规范化老年活动室创建活动,切实推动农村老年活动室和城市社区老年活动场所建设。深入推进“银龄之家”建设,积极向上争取政策、资金支持。重视发挥老年人文艺团体作用,组织和引导老年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充分发挥各级老干部党校、基层老年组织、离退休党支部、社区退管机构和老年体育协会、老年文艺协会等老年社团的作用,组织老年人广泛开展科学、文明、健康的文化娱乐和体育健身活动,不断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按照组织健全、制度完善、活动经常、作用明显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村居老龄组织建设,使村居老年人工作委员会真正承担起村居老龄工作组织者、老年活动组织者和老年人权益维护者的任务。#p#分页标题#e#

(六)着力推进敬老文化建设和老龄宣传工作,营造尊老敬老的浓厚氛围。加强敬老道德教育,把尊老敬老纳入干部考察、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村规民约、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提高全社会的尊老敬老观念。以开展助老惠老活动为主要内容,深入开展“敬老月”活动,动员全社会以各种形式向老年人奉献爱心。重视抓好老龄宣传工作,完善老龄宣传工作奖励办法,提高各级宣传老龄工作的积极性。重视发挥平面、网络和视频媒体的作用,协调设立敬老文化专题、专栏,扩大老龄公益广告、尊老敬老典型事迹宣传,形成立体化的老龄工作宣传阵地。突出抓好敬老宣传一条街、一面墙建设,开展“二十四孝”图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活动,不断增强全社会的老龄意识和尊老敬老观念。

老年服务论文范文7

【关键词】老年人;酒店业;市场营销

1引言

自2020年初开始的疫情席卷全球,给人们的生活和各个行业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受到疫情创伤最严重的行业莫属旅游行业。据网络报道,2020年上半年整个旅游行业损失超过2000亿元。但随着我国防控措施的有效实施,2020下半年旅游行业有所复苏。但随着气温的降低,2020年底以来,受境外输入的影响,我国疫情形势有所反弹。为防止春节大规模人员流动可能会带来的疫情反复,不少地区倡导就地过年,这对旅游行业又将是一个打击。随着疫苗的上市和春节后天气的回暖,旅游业有可能会再次复苏,但恢复到疫情以前的状况也许需要更长的时间。面对疫情带来的重创,旅游业包括酒店行业需要及时看清形势把握住市场。酒店行业的年龄市场细分中,银发市场即老年人客户是相对来说受疫情影响变化较小的群体,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个人防控疫情的一个重要行为就是不聚集,而中青年人及青少年儿童因为受工作或学习时间限制要想出行旅游,可选的时机基本只有寒暑假和小长假。因疫情的出现,让不少人为了避免聚集自觉或被动地放弃旅游出行。而老年人则不同,老年人有大量的闲暇时间,出行旅游不必选择高峰期,非节假日本来也是老年人出行旅游的首选时间。因此,老年人的出行旅游时间选择的灵活性使他们的旅游出行受影响相对较小。第二,众所周知,老年人一旦感染,容易引起并发症后续危险更高。而喜欢旅游的老年人一般经济状况和健康状况都比较好,且有较为充足的闲暇时间。相对于年迈体衰的老年人,这部分老年人不会特别担心出行旅游感染的风险,因而不少喜欢旅游的老年人在国家疫情形势有所控制后还会继续保持原来的旅游习惯。第三,疫情时代的到来,让更多人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和生命的短暂,因此,很多老年人选择通过康养的形式享受晚年,不少旅游企业也纷纷向“健康养生化”转型。综上所述,酒店行业乃至整个旅游行业中的银发市场受疫情影响相对较小,酒店业需要抓住银发市场,在疫情中谋得生存和发展机会。

2老年人消费心理及行为特征

新中国自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等方方面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使得不同时代的人的成长背景和经历有着巨大的差异。不同的成长背景和经历塑造了人们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思维、理念和行为。因此,老年人的消费理念及行为相比中青年人就会有很多不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目前我国的老年人成长在我国经济状况比较落后的时期,他们经历过战争、“”等特殊历史时期,养成了勤俭节约和以吃苦为荣的生活习惯。因此,他们在消费时对价格很敏感,特别注重商品包括旅游商品的性价比。第二,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尊老爱幼、以年长者为尊的文化传统,这是一种特殊文化形式的等级观念。在这种文化传统的熏陶下,当人们迈入老年以后,就特别希望受到晚辈和社会的尊重。老年人相对于年轻人来说,当面对不被尊重的情况时,对不尊重现象的接受度更低。这种观念和期望也体现在老年人的消费行为上。老年人在消费过程中,获得尊重是最基本的要求,遭受怠慢则会更严重地影响其对商品和服务的满意度。第三,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可塑性逐渐降低。相比较年轻人,老年人的思想、观念、理念、意识等相对稳定,不容易被改变。这一点体现在老年人的消费行为上便是消费习惯的稳定,对品牌的忠诚度也相对较高。第四,老年人群体内部差异较大。我国目前的老年人大部分都经历过生产力水平较低的阶段,受教育程度普遍不是特别高,但也有少数受教育程度较高的老年人。因为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对旅游消费的要求和期望也有所不同。例如,有的老年人旅游就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有的老年人则注重历史文化的体验。第五,近20年来,随着互联网等高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变得越来越“智能”,而老年人跟不上智能时代步伐的现象也较为普遍。为此,国家已出台相关政策呼吁社会各方照顾老年人在这方面的困难,可见这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3后疫情时代酒店业面临的压力和挑战

首先,无疑是客源量的下降。随着疫情的到来和时而反复,各地对公民出行有着不同程度的监管,导致酒店业的客源量大幅下降,在后疫情时代酒店能够生存下来已属不易。其次,酒店行业因为其工作时间长、工作时间多为节假日等原因,员工流失一直是长期困扰酒店行业的难题。而疫情以后随着经营的不景气和需要面对大量不同人群客户的原因,酒店行业的员工流失情况变得更加严峻,酒店招人也更为困难。最后,面对疫情,酒店必须严格执行防控措施,这便给酒店增加了相应的成本,增加了运营的难度。

4后疫情时代酒店业银发市场营销策略

老年服务论文范文8

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出台,《意见》紧紧围绕“一个大厦、四梁八柱”,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制度。随之公布的《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2009~2011年期间,各级政府需要投入8500亿元。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突破,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2005年-2011年,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从探索讨论、奠定基础到确立实施,始终围绕着“基本”、“均等”和“公平”,那么,四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发展是否有效地保证了患者合理就医?如何根据患者就医需求和就医行为调整各项制度的发展路径?这是本文通过综述2009-2011年的实证研究要回答的问题。

卫生政策角度的就医行为

麦克拉夫林德互动理论模式指出,政策的执行过程是执行组织和受影响者之间就目标手段作出的相互调适的互动过程,政策执行的有效与否取决于两者的相互调适的程度。研究政策执行的有效关键在于研究政策对受影响者的影响有多大,以及受影响者对政策的认知、评价[2]。卫生政策对患者的影响直接表现为患者的就医行为,以及患者对卫生政策的认知和评价。就医行为是医疗卫生制度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根本动因,全面掌握就医行为的现状及其特点,才能针对性地改革和完善卫生制度[3]。具体分析框架有Andersen(1968)医疗服务利用的行为模型、麦肯尼克的就医行为通用理论、理性选择理论等。

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对城乡居民就医行为的影响

本研究采用“制度”、“医疗保障”、“药物”、“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和“就医行为”等关键词组合,检索维普、CNKI、和万方数据库,共搜到2005-2011年期间相关文献69篇,09、10年共36篇。其中,56篇涉及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影响,30篇涉及新农合合作医疗制度影响,10篇涉及基本药物制度影响,34篇涉及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影响,16篇涉及基本公共卫生体系影响,5篇涉及政策组合影响。从论文数量我们可以看出,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与就医行为的关系较密切。国内外研究都表明,医疗保险政策是作用于居民就医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刘国恩指出,当个人资源约束条件改善后,人们的行为可能随之改变,包括居民的就医行为和医生的行医行为[4]。换言之,居民就医选择对医疗保险政策敏感。居民是否就诊主要受家庭收入、健康状况、医疗服务价格水平和是否有医疗保险的影响[5];参加医疗保险的居民两周就诊率和住院率均明显高于未参加医疗保险的居民[6-8]。就医机构选择主要受医疗费用负担形式[8]、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就医方便程度(距离)的影响。单蕾在深圳的研究表明,51.46%首诊机构选择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因为价格便宜及就诊方便,参保人就医意愿明显增加。选择综合医院则主要考虑医院医疗技术较高,大型医疗检查设备有利诊断[9]。PhilipH.Brown和CarolineTheoharides(2008)采用巢式Logit模式分析了25个县的家庭调查数据,发现寻求治疗的条件、医疗费用的报销计划和平均日消费严重影响着人们对医院的选择[10]。

目前,基本医保制度存在报销范围小、补偿比例低、配套不到位等问题。郭文芹发现,参加新农合的受访者中,84.9%的患者表示慢性病的就医无法报销,导致患者选择就近药店买药治疗[11]。而熊巨洋的研究表明,慢病的综合管理,医保政策向小病、慢性病和常见病倾斜,可以将社区居民引导到社区医院,提高社区门诊量[12]。陈玲(2008)新农合背景下农村老年人的就医行为研究指出,新农合对农村老年人影响较大的是大病住院时的就医行为,而对就医中其他医疗需求影响较小,尤其是预防、慢性病患者、康复照顾[13]。庞国华发现,构成不合理就诊意向的因素主要是医疗保险制度调控效果不佳:新农合对参合患者的补偿比例与患者的期望值相差较远,以及农村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质量较差。另外,新农合实施后,由于乡村卫生设施落后、技术水平偏低,导致农民看病和住院趋向高一级医疗机构,特别是住院治疗[14]。周毅的研究也发现,医疗费用负担形式对患者住院或应住院未住院不具有影响,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医生要求住院的疾病通常是比较严重的[8]。在发达地区广东,农民认为各级医院的报销比例对其选择医院没有太大影响,医院服务的质量是农民考虑的首要因素,其次是医院的收费标准[15]。重庆的研究也有类似结果,70.62%的居民不去医院看病的原因是“怕医疗费贵”或明确表示“没钱看病”,而城镇医疗保险对是否去医院看病影响不大,具有显著影响的是经济收入、疾病严重程度[16]。

基本药物制度影响居民就医行为的两个重要因素是药物价格和方便程度。李新泰的研究表明,山东省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药品加成比例下降,参合农民报销比例提高,乡镇卫生院的门诊就医次数明显增加,合理用药情况有待进一步观察[17~18]。黄欢的研究发现,大部分社区居民在患小病、常见病和慢性病时,选择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就诊,其实行的药品“零差率”政策,能够切实缓解居民“看病贵”问题[19]。赖春娣的研究表明,执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药物目录》后,基本药物价格下降30%,常见病多发病按照临床路径治疗,农民基本没有“医生乱开药”和“医药费昂贵”的担忧[20]。但是,目前的研究发现,城乡居民的自我医疗比例都较高:济南市长清区56.1%的居民首选“自我医疗”,主要是因为自感病轻[21];北京市社区35岁以上慢性病人群40.67%选择自己买药[22];重庆市沙坪坝区城乡居民88.14%到药房买药吃,其中49.15%怕医药费贵[16]。周毅的个案研究发现,居民在选择药店和其他医疗机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主要是因为:第一,该药店是医疗保险机构的定点药店,居民在消费时可以刷卡或报销;第二,自觉病情较轻,可以自我医疗;第三,药店的可及性较强[8]。魏来的研究表明,部分居民采取自我医疗的原因是医院药价较高,医院药品报销20~40%后价格还比药店高;基本药品目录一般是普通药、便宜药、范围狭窄,像新康泰克、斯达舒等稍贵药没有列入[7]。杨哲则指出,自我医疗比例的提高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必然,加强药品经销尤其是零售的管理是大势所趋[23]。#p#分页标题#e#

基本医疗服务机构的医疗技术、价格水平和可及性是影响居民就医行为的重要因素[15,19,21,24-29]。赵文晓指出,长清区居民选择医疗机构考虑的因素依次是就近方便、医疗水平、设备先进、收费合理、医保定点和知名专家[21]。鲍勇等对上海市社区居民就医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社区居民受就医医院的医疗水平、技术水平因素影响。选择综合性医院就诊的主要原因是医疗技术,不选择的原因是等候时间长;选择社区医院就诊的主要原因是交通便捷,其次是价格便宜,不选择的主要原因是技术不够[24~25]。黄欢指出,居民认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需要改进的方面包括医生水平、服务价格、医疗设备和就医环境。“离家近”、“候诊时间短”、“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好”成为影响居民一般诊疗行为的首要因素[19]。贾清萍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江西萍乡市的农民就医行为,结果表明,农村医院的技术水平、就医方便性和医疗设备是影响农民就医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26]赖洁莲发现,农民就医地点的选择受个人因素(农民收入、疾病的紧急情况、个人对医疗服务及其产品的认识)和环境因素(医院的距离、医院的服务质量、参照群体以及医保政策)的影响[15]。目前,基层医疗机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不足是导致患者趋高就医的主要原因。宋春燕的农村地区医疗服务分流研究指出,县级医疗机构门诊患者中适合分流的有67.25%、住院患者中适合分流的有23.15%,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能够承接的只有48.45%和16.5%;乡镇卫生院的实际服务能力不足影响农村患者的就医[29]。倪茹新上海市慢性病就诊的调查中,社区医生判断94%的高血压、高血糖患者可在社区卫生机构接受诊治,实际为84.8%;社区医生判断有53.2%患者可以在家庭病床及一级医院接受住院治疗,而患者住院有53.9%愿意选2~3级医院;因此使80%以上门诊病人及二分之一以上住院患者接受社区卫生服务是必要而可行的[30]。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是影响居民健康行为的重要因素,尤其是中老年人慢性病的预防治疗。1978年《阿拉木图宣言》指出,健康教育是所有卫生问题、预防方法及控制措施中最为重要的,是能否实现初级卫生保健任务的关键。据知信行理论推断,居民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就医行为的健康与否。目前,农民“小病拖、大病扛”现象普遍,农民健康投资意识淡薄,健康知识知晓率、体格检查率低和患者随访率低。姚兆余的研究显示,文化程度对农村居民就医行为影响显著[31]。冯海龙的研究发现,城乡中老年人中从未进行体格检查者占61%,患病后就医者占25.7%,自行买药治疗者占56.5%,就医意识差(尤其是农村中老年人)给中老年人的健康带来潜在威胁[32]。李德华(2009)的农村自报糖尿病患者健康知识及就医行为分析发现,患者空腹血糖最高值和目前控制水平的知晓率低:57.7%和45.3%;餐后2h的血糖最高值和目前控制水平的知晓率仅为10.9%和8.6%;73.68%能够按照医嘱按时按量长期坚持服药,仅有10.9%完全按照医嘱改变了生活行为方式[33]。曾丽的研究发现,健康教育后门诊病人对健康讲座及义诊等医疗服务的要求有显著的提高,希望开便宜、医师又认为合适药物的患者比例明显增加[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