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护理需求评估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老年护理需求评估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老年护理需求评估

老年护理需求评估范文1

【关键词】护理门诊;老年;健康促进

《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指出2022年左右,中国65岁以上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14%[1],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已成为当今医疗事业的重要课题[2],老年人多病共存现象较为普遍,其对健康知识的需求量大。当前,老年医疗门诊的重点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院外延续护理服务尚不完善,难以满足老年患者的健康需求,因此,老年专科护理门诊也应运而生。护理门诊是独立开设的由从业护士参与的针对护理事项的门诊[3-4],专科护理门诊的设立是高级护理实践的一种创新形式,应用整体护理理念与患者共同合作,保持、促进患者的健康[5-6]。为了给老年患者提供便捷的健康知识获得渠道,引导护士实现自身价值,促进老年专科门诊建设发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于2021年5月成立了老年护理专科门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将工作和运行模式及效果等进行分析总结,供大家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21年5—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老年护理门诊就诊的老年患者、出诊的老年专科护士、合作的医师为研究对象。本研究方案通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KY2021-042-02),受试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研究方法

1.2.1建立老年护理门诊管理制度与工作手册

在医院护理部护理门诊管理制度的指导下,严格制订老年护理门诊制度并落实各项工作,包括门诊护士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门诊护士的准入标准和岗位职责、老年护理评估操作规范和标准流程、老年专科护理相关知识健康宣教规范、档案管理及随访制度等。制定了老年护理门诊工作手册,保证出诊护士服务同质化、规范化。

1.2.2确定老年护理门诊出诊护士准入标准

对人员准入标准及岗位职责进行明确设定,老年护理门诊出诊护士准入标准为:①具有护士执业注册证书;②具有5年以上的临床护理经验;③大专及以上学历,护师及以上职称;④具有全面的临床医疗护理知识,能独立评估、解决患者临床护理问题并给予健康指导;⑤具有良好的交流和沟通能力,健康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⑥在北京护理学会或中华护理学会培训班培训合格并取得相应的专科护士证书。护理门诊出诊团队共15人,均具有专科护士资质,其中老年专科护士13人,负责患者的老年综合评估工作,并制定个体化健康教育方案,安宁疗护专科护士2人,负责临终期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及指导。

1.2.3诊室设置及工作流程

设置独立诊室,诊室面积20m2,室内配置了①电脑、桌椅、老年综合评估检查工具、老年认知训练工具等;②血压检测仪、血糖监测仪等仪器设备;③常用的急救药物、氧气吸入装置、负压吸引装置;④诊室墙面粘贴老年科常见疾病、运动锻炼、认知训练等宣传册及二维码。

1.2.4老年护理门诊工作内容

患者就诊后,出诊护士针对患者疾病相关疑问进行解答,并进行老年综合评估、体格检查,针对患者现存问题给予个体化健康指导及各项宣教工作,完成患者满意度调查并做好相应登记,与患者预约随访时间。

1.2.4.1老年综合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患者一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诊断、职业、学历、婚姻状况等;社会支持情况,包括居住情况、住房类型、月收入等;疾病相关情况,包括吸烟史、饮酒史、跌倒史、大小便等。老年综合评估量表:专科护士从一般情况、共病、多重用药、躯体功能状况、精神心理状况、认知功能、营养状况、社会支持等方面全面评估患者。包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Barthel指数)、跌倒风险评估(MORSE跌倒风险评估量表)、平衡和步态评估(Tinetti量表)、认知评估(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心理状态评估(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营养状况评估(营养风险筛查表,NRS2002)、睡眠质量评估(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尿失禁风险评估(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简表)、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Branden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表)、生活质量评定(生活质量量表,SF-36)。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相应评估内容,其中前5项为必评项目。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管理策略,进行相应健康指导。

1.2.4.2个体化健康指导

由两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为常规健康指导,第二部分为本院老年护理门诊特色健康指导,依据患者自身情况,进行方案制定。常规健康指导内容包括:①老年患者居家护理要点,即安全适老化居家环境改造、起居环境控制、防跌倒宣教等;②日常生活指导,休息与活动、饮食、睡眠、用药、常见管路护理、辅助器具应用等;③常见慢性疾病的防治,将其诊断、临床表现、护理措施等内容制作成二维码图文宣教材料,指导患者扫码收藏;④老年患者常见风险及应急管理方法,即跌倒、压力性损伤、噎食、烫伤等风险防范及应急处理方法等。特色健康指导包括:①个体化多组分运动指导,针对患者运动功能水平,选择适合患者的运动锻炼的方式(放松训练、有氧运动、抗阻力运动、平衡运动)、制定锻炼的时间及频率、强调注意事项,带领患者练习并发放运动锻炼图谱;②认知训练指导,根据《认知训练中国专家共识》[7]制订认知训练内容,内容包括复合性注意训练、执行功能训练、学习和记忆训练、语言能力训练、知觉性运动训练、社会认知训练等内容,确定训练频次,个体化指导患者进行训练,并发放视频教程二维码。

1.2.4.3开展延续性护理

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充分了解患者居家情况并进行相应健康指导,确保院内院外延续性护理服务的开展。

1.3效果评价

1.3.1患者满意度评价

满意度调查问卷由研究者自制。包括:出诊护士服务态度、健康指导内容是否全面、健康指导是否满足需要等内容。每个维度患者满意度评价等级分为5级,即“非常不满意”“不满意”“不确定”“满意”“非常满意”。于患者就诊1周后,对其进行电话随访评价。

1.3.2老年护理门诊开设的必要性调查

对合作的医师展开调查,评价老年护理门诊开设的必要性。

1.3.3护理专业自我概念情况

采用护理专业自我概念量表评价,由Arthur[8]编制,中文版由杨桂荣等[9]修订,Cronbach'sα系数为0.84。包括管理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技能、灵活性及满意度5个维度,共30个条目,采用Likert4级评分法(不同意=1分,倾向于不同意=2分,倾向于同意=3分,同意=4分)。总分30~120分,>75分表明专业态度积极。开诊前后分别评分进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数据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老年护理门诊满意度评价及开设必要性调查

就诊1周后,在172例就诊患者中,共有164例患者接受了电话随访,调查其对老年护理门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总体非常满意率达97.0%(159/164),对“出诊护士服务态度”非常满意率达97.6%(160/164)、对“健康指导内容是否全面”非常满意率为95.7%(157/164)、对“健康指导是否满足需要”非常满意率为97.0%(159/164)。对20名合作的医师关于老年护理门诊开设的必要性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90.0%(18/20)的医师认可老年护理门诊的开展,其对老年患者的诊疗有所帮助。

2.2护理专业自我概念情况

老年护理门诊开诊后护士的护理专业自我概念量表各分项评分及总评分均高于开诊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见表1。

3讨论

3.1老年护理门诊服务针对性强,有利于提高综合满意度

本研究中,开设了老年护理门诊,建立了相关管理制度与准入标准,创建了便捷的就诊流程,基于循证及患者需求构建了诊疗内容,2021年5—12月,本院老年护理门诊就诊人次数为182人次,实际就诊人数为172人,对于就诊患者,专科护士进行了生命体征测量,发现老年患者异常体征并给予就诊指导;对老年患者进行老年综合评估,针对患者存在的老年综合征,给予相应健康指导,拓展了患者由院内向院外的延续性护理服务。患者对老年护理门诊护理服务的非常满意率达97.0%,满足了患者及家属的就诊需求。另外老年护理门诊能够辅助医师对老年患者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估与筛查,从而为老年患者制订科学、全面的诊疗方案,推动老年学科发展,便于医护之间有效沟通与合作。因此,老年护理门诊的开设满足了患者、医师多方位的需求。

3.2老年护理门诊提供了专科护士职业发展平台,促进老年护理专业技能水平及科研能力的提升

护理专科门诊是以护士为主导的、在门诊开展的、正式有组织的卫生保健服务提供形式。通过指导患者掌握专科疾病及慢性病居家自我护理技能,以满足就诊患者及其家庭的健康服务需求[10-11]。开设老年护理门诊后,15名出诊护士的护理专业自我概念量表评分显著提高(均P<0.001),充分发挥了自身专业价值,同时在技能、灵活性、沟通交流能力及管理能力各方面均有显著提升。护理专科门诊在推动专科护理人才队伍发展和学科建设的同时,为专科护士的职业发展搭建了新平台,调动了护士学习专科护理技术的积极性,拓展了护理专业职能,延伸了护理专业内涵[12],使老年专科护士能够将自己所学专科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充分挖掘专科护士的潜能[13]。

3.3老年护理门诊仍需进一步完善

老年护理需求评估范文2

探讨老年综合评估(CGA)在老年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治老年患者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综合评估,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结果:试验组满意度、并发症和不良事件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综合评估在老年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

老年综合评估;临床护理;满意度

1.资料与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2月在长期住院老年患者中选取有多种慢性疾病或老年综合征、并伴有不同程度功能衰退的患者80例,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68~85岁;试验组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65~80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临床比较。方法:对照组患者不进行综合评估。试验组进行综合评估,具体方法:①针对老年病的复杂性与特殊性,我科与软件工程师合作开发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操作性强的老年综合评估应用软件。根据量表的内容、针对性、关联性等,从众多的国际、国内评估量表中选取了13个量表,评估内容包括一般医学评估、躯体能力评估、精神心理评估、社会评估、环境评估、生活质量评估、常见老年问题评估等。②医生、护士、康复师、药师、营养师等多学科共同参与,应用评估软件中的量表分别对患者进行评估。评估、定方案、实施、再评估、再调整,循环进行,让患者每一阶段都得到合理有效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护理。利用问卷调查,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并发症、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对比分析。③护理实施方法:责任护士应用相关量表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简易智能、跌倒、压疮、脱管、尿失禁等进行评估。第一次评估完成后,依据评估结果及时了解患者现存和潜在的护理问题,做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及措施。进行护理干预后进入下一轮评估、干预,不断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解除安全隐患。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软件包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实施CGA后,试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要优于对照组,护理并发症、护理不良事件要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和表3。

3.讨论

CGA的实施,降低了护理并发症和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了护理安全管理效率。通过CGA,可及早发现患者现存和潜在的护理安全问题,积极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避免安全隐患的发生。CGA的实施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提升了护理品质:老年综合评估与常规医学评估的区别:①注重于伴有复杂问题的老年人群;②强调功能状态和生活质量;③常由多学科团队提供医疗服务[1]。医师和护士是CGA主导者,入院时首次评估,做出全面诊断。在治疗、护理过程中,根据动态评估情况及需要,以会诊的形式请相关专业人员参与评估和制定方案。通过这种灵活、有效的多学科协助方式,有预见性地为患者解决问题,使老年患者能尽快恢复,并最大限度地维持功能,充分体现了老年医学的宗旨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肯定及表扬。CGA的实施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CGA强调老年人的功能状态和生活质量。通过精神心理、生活质量方面评估量表的评估,能明确指出患者功能、心理、生活能力等方面的缺陷,应引起医护、康复师、患者及家属的重视,提供恰当的帮助或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尽可能地保持其生活自理能力,增强独立生活的自信心,提高生活质量。CGA的实施能为患者出院或转诊提供有力依据:通过多次的循环评估和不断调整治疗、护理、康复方案,逐个解决了对患者影响较大的一些主要问题后,依据评估量表提示的建议,可做出出院或转诊决定。笔者建议尽快在社区、养老机构、保险机构开展CGA,使之形成一种社会服务体系,推动医养结合、分级转诊的落实。CGA的实施扩展了出院指导的内涵,在延续护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出院前,对于衰弱和有活动或平衡障碍的老年人,需评估家庭环境的安全性。可采用家庭环境安全评估量表,由老年人和家人填写。通过评估由医师或治疗师开出环境改造处方,如增加门的宽度、设置坡道,以便轮椅出行;移除可能导致老年人跌倒的物品,如地毯;安装扶手、拉杆、升降马桶、防滑垫、电话和呼救铃等,以提高环境的安全性[2]。另外,出院前部分虽已控制,但仍需反复评估、持续改进的长期存在的功能障碍及有可能会再次发生的问题,依据评估量表的建议,应交由社区持续做下去,进入社区CGA管理。但目前很难实现,主要以延续护理的方式在落实,而延续护理开展的服务内容均依据于综合评估。CGA是一种重要老年医学服务模式,可综合评估患者生理、心理、社会需求,及早发现患者现存及潜在问题。及时进行有效干预,有助于制定全面的、个体化的护理方案,能提高护理安全管理效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为患者出院或转诊提供有力依据,扩展了出院指导的内涵,提升了护理品质,还在延续护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亚南,许永利,陈雪丽.老年综合评估在老年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3,19(5):452-456.

老年护理需求评估范文3

[关键词]老年人保健服务;医护疗养所;安全;数据收集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1.1.1研究对象

2016年4月采用目的抽样方法,选取“老年护理院实名制行业交流微信群”中在卫生行政部门注册资质的12家老年护理院管理者12名进行深入访谈;访谈对象分别来自北京、杭州、长沙、广州、江苏、重庆6个省市。1.1.2纳入标准(1)老年护理院运行2年以上;(2)担任老年护理院管理工作1年以上;(3)具有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语言表达清晰,自愿参与本研究。

1.2方法

1.2.1资料收集

借助微信视频语音同步交流媒介进行面对面、半结构式深入访谈,主要内容包括:(1)机构基本情况(机构性质、床位数、入住率、入住老年人自理能力情况);(2)贵院在患者安全照护方面的管理体系主要有哪些?您认为老年护理院在患者照护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哪些安全问题?为什么?(3)在您管理的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关于安全照护的问题,您认为目前老年护理院对患者的安全照护管理制度存在不足吗?具体有哪些方面。研究者与受访者约定时间进行一对一微信视频访谈,访谈前由研究者向受访者介绍此次访谈的目的、意义及录音记录方式,承诺对个人信息保密,建立知情同意的信任关系。每次访谈20~30min,根据访谈的具体情况调整,对获得的重要信息进行深入挖掘,增加准确性。按信息饱和原则,样本量的确定以资料重复出现、不再有新的重要主题呈现为资料饱和、结束访谈的标准。

1.2.2资料分析

每次访谈结束后24h内将录音信息转化为书面文字,按S1~S12依次编码每名受访者的信息。并对内容进行整理、分析、归纳。采取Co-laizzi现象学分析七步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4]。每份资料均由2名研究者分别进行分析,并对信息进行比较归纳。

2结果

2.1受访对象一般资料

12家老年护理院的12名管理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管理工作年限等一般资料。

2.2资料分析结果

2.2.1缺乏统一规范的安全照护风险评估流程及指标体系

2.2.1.1缺乏风险评估流程

12家老年护理院中无风险评估流程9家。S1:“我们院里没有要求每名老年人均要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基础疾病多的老年人,护理员会给予更多的关心。”S3:“老年人的安全风险主要通过护理员日常工作中的观察来评估,发现不安全因素,及时上报领导并与老年人的家属沟通。”S4:“我们很重视老年人的安全,管理者经常提醒护理员保障老年人安全,但是没有进行各类安全风险的评估。”S7:“我们的区域负责人会每天巡查护理员照护老年人的情况,评估哪位老年人有安全风险,及时调整照护计划。”S10:“我院老年人风险评估由医生以开医嘱的方式进行,医生查看老年人后会根据老年人的情况在医嘱上开防跌倒、防走失等安全照护相关医嘱。”

2.2.1.2评估标准不统一

12家老年护理院中院内无统一的评估安全照护风险标准11家,主要由各区域主管人自行制定标准。S6:“首次接待老年人入住的护理员会根据老年人病情及身体活动能力情况评估老年人有哪些方面的安全风险。”S7:“安全方面的评估主要由医生进行,包括病情变化、意外伤害方面。”S11:“只有失能老年人才进行安全风险评估。”S12:“所有老年人入住时均进行医患沟通,签字认同各种安全意外风险。”

2.2.1.3无专业评估人员

12家老年护理院中因护理院人力资源配置不足、无固定专业人员负责老年人安全风险评估10家。S1:“由首次接诊医生为老年人进行安全风险评估。”S5:“由区域护士长对老年人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并在照护记录上签字,进行书面交接班。”S8:“照护老年人的护理员在日常工作中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并提供安全照护措施。”

2.2.2护理员整体文化水平低、缺乏安全照护的系统培训

2.2.2.1老年护理院护理员文化层次低

护理员是老年护理院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护的主要承担者[5]。12家老年护理院的12名管理者均表示,从事老年人生活照护工作的护理员整体文化水平低是老年护理院面临的现状。S2:“我院85%的护理员只有初中文化水平。”S6:“护理员中70%来自农村,大多数只有小学、初中文化;15%是45岁左右的下岗工人。”S10:“现在护理员队伍流动性大,愿意从事这份工作的人不多,院里人手不够;我们还留用了9名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护理员。”

2.2.2.2缺乏安全照护的系统培训

12家老年护理院的12名管理者均指出,安全照护对老年护理院的运行很重要。12家老年护理院中未开展针对安全照护的系统培训8家。S10:“我院有护理员的培训,但没有专门针对安全照护的系统培训。”S11:“护理员的培训以生活照护技能为主,其中会讲到安全的注意事项。”S12:“培训护理员时我们强调安全,但没有进行安全照护的系统培训。”

2.2.3安全照护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不规范

2.2.3.1对安全照护计划的制定不重视

12家老年护理院中未制定安全照护计划工作流程8家。S7:“安全照护以医生、护士向护理员进行口头指导的方式进行,没有制定照护计划。”S9:“护理员的照护工作会有总体工作计划,但没有专门针对安全照护制定计划。”

2.2.3.2安全照护措施落实不到位

安全照护措施的实施是否到位直接影响老年人安全。实施照护工作的护理员整体素质低、未经过专业培训,安全意识差,成为实施老年人照护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S2:“虽然我们有专科医护人员为老年人制定安全照护计划,但在具体实施照护的过程中由于护理员对专业技能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差,未能完全按计划实施。”S4:“护理员在明确照护计划的情况下也有因为工作自觉性差,为减轻工作量,随意更改巡视时间的情况。”

2.2.3.3实施安全照护无督导机制

12家老年护理院中没有针对安全照护实施进行督导管理的机制11家。S3:“在护理员实施安全照护的过程中没有专人进行督导巡查。”S6:“安全照护计划分配给护理员实施后没有进行过程评估和终末效果评价。”

3讨论

3.1提高老年护理院工作人员的安全照护意识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老年护理院的运行和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均能认识到安全照护的重要性,但机构并没有制定可行性强的安全照护管理体系,只是对安全照护口头的强调。护理员作为实施照护措施的直接工作人员,由于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流动性大等因素的影响在实施照护措施的过程中缺乏安全照护意识,成为老年护理院安全管理中的薄弱环节[6-8]。老年护理院应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照护意识,注重老年护理院的安全文化建设,持续开展安全照护宣传教育的同时针对专业照护技能中的安全要素开展专题培训。

3.2规范安全照护技能专业培训和考核机制

3.2.1成立培训师资团队,落实培训教学计划

通过选拔具有丰富临床护理实践工作经验的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护士成立培训师资团队,负责对护理员进行“安全照护系列培训”。培训的核心内容应包括护理员的安全照护意识的培养与专业照护技能的提高[9]。老年护理院管理者应负责对培训教学计划实施情况进行督导,保障教学计划的实施。

3.2.2定期考核安全照护知识与技能

对护理员定期进行安全照护技能考核。针对护理员文化水平偏低的现状,考核方式应以实践操作技能结合口试应答的形式进行[10]。其主要内容应涉及老年人常见安全风险评估、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护操作技能等。并将护理员考核成绩存档,作为评估其工作绩效的指标之一。

3.3建立安全照护风险评估与管理机制

3.3.1加强安全照护风险评估与管理

护理风险评估是对已明确的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估计,为采取相应的护理风险管理措施提供决策依据的过程[11]。老年护理院中从事照护工作的护理员由于整体文化层次低,无法对老年人安全照护风险进行科学的评估[12];通过由管理者、专业医护人员组成的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对每名老年人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如跌倒风险评估、压疮风险评估等。护理风险管理小组还负责对安全照护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进行指导、督导,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与考核[13]。

3.3.2规范照护安全案例上报与分析流程

老年护理需求评估范文4

【关键词】老年患者;输血;安全;护理管理;不良反应;满意度

输血是临床重要抢救和治疗方式之一,但输血存在较高风险,对具体操作提出了较高要求,尤其对于老年患者而言,其身体机能呈现衰退趋势,自身抵抗力降低,进一步增加了输血风险[1]。目前我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老年输血管理工作面临严峻形势,因此临床重视开展护理干预服务,以保证老年患者输血安全[2]。本文探究了老年患者安全输血护理质量管理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月1日~2020年11月31日院收治的老年输血患者中选择50例进行研究,将患者随机编号,抽签法分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62~79岁,平均(70.43±2.99)岁;试验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61~78岁,平均(70.11±2.87)岁。上述资料组间差异对结果影响较小,可比较。纳入标准:(1)年龄超过60岁患者;(2)神志清楚且无语言障碍患者;(3)对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患者;排除标准:(1)合并恶性肿瘤患者;(2)既往精神病史患者;(3)依从性不佳未完成治疗方案患者。

1.2护理方法。对照组应用常规输血护理,护理人员详细了解患者机体状况,输血时遵照少量多次原则,并合理控制输血速度,在输血前护理人员将血袋放置在手心,反复充分均匀,但不得用力摇晃,密切监测患者输血过程状况,若出现过敏反应的,需及时上报输血不良反应具体情况,从血库、科室角度分析总结,完善流程,每月进行护理质量监测,将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纳入监测指标,每月血库、医疗、护理等工作人员针对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进行头脑风暴、根因分析并采用PDCA持续改进策略,做好应急处理工作;试验组基础护理同上,并开展安全输血护理管理工作,措施:(1)成立安全输血护理质量管理小组,护士长担任组长,组员均为具有老年患者护理经验的护理人员,年资超过3年,接受系统培训,考核通过后入组工作;(2)安全预防干预,护理人员对患者信息进行系统了解,评估患者出血不良反应风险等级,针对性予以预防,监测患者输血后是否出现荨麻疹、非溶血性发热情况,若出现在下次输血时考虑使用少白红细胞,对于交叉配血情况,若出现凝集情况,可使用同型洗涤红细胞,对于血小板输注患者,若无效需监测是否存在血小板抗体,根据结果对症处理;(3)强化管理工作质量持续改进工作,护理质量管理小组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确定管理周期,召开小组会议,讨论制定本周期工作方案,成立监督小组,对方案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汇总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本周期工作结束后召开总结会议,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分析,确定整改方案,应用于下个周期中,并对护理人员工作情况进行考核,成绩纳入绩效。

1.3观察指标。不良反应率统计比较,包括:过敏反应、急性左心衰、非血溶性发热反应;(2)护理满意度评估,在患者输血后向其发放问卷,评估其对服务态度、输血操作等满意情况,以分值评估满意程度,0~100分评分,非常满意:91~100分,满意:61~90分,不满意:0~60分,满意度为前两个等级占比之和[3-4]。

1.4统计学方法。数据处理使用SPSS24.0软件,计数资料,表示为[n/(%)],x2值进行检验,统计学意义指标:P<0.05。

2结果

2.1不良反应率。试验组输血后出现过敏反应1例,未出现急性左心衰、非血溶性发热反应,不良反应率为2.00%,对照组输血后出现过敏反应4例,出现1例急性左心衰和2例非血溶性发热反应,不良反应率为14.00%,试验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x2=4.891,P=0.026。

2.2护理满意度。试验组非常满意22例,满意27例,不满意1例,护理满意度为98.00%,对照组非常满意19例,满意23例,不满意8例,护理满意度为84.00%,试验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x2=5.982,P=0.014。

3讨论

老年护理需求评估范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到我院治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86例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n=43)和观察组(n=43)。对照组男女23:20例,年龄60-81岁,平均年龄(62.35±6.74)岁,观察组男女24:19例,年龄61-80岁,平均年龄(63.05±5.72)岁。以上两组患者上述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所有患者均签订了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入组患者均符合冠心病临床诊断标准;无意识障碍。排除标准:同时存在其他重要脏器严重疾病;恶性肿瘤者;无法正常沟通者;精神疾病者;不可逆性并发症者;急性心肌梗死者。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对患者采取扩张血管、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等对症治疗,收治患者入院后,引导患者完成常规检查,并采取相应护理干预,出院随访6个月。观察组患者采取CGA方式,内容如下:(1)成立CGA护理小组。CGA护理小组成员开展相关培训,全面了解CGA护理方法,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包含基本资料、疾病评估结果、检查资料、综合评估手册、复诊记录、随访情况等。(2)护理措施。结合综合评估健康档案内容,分析相应问题,结合个体不同情况有针对性拟定护理措施。对于存在疼痛、营养不良的患者应定期评估具体情况,并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告知患者按时复诊,定期随访,分析用药依从性不足的影响因素,让患者知晓不良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作息习惯对于疾病的影响,适量运动,促进身体康复。

1.3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此次研究主要从患者掌握疾病健康知识、遵医嘱情况、生活方式等情况进行分析,满分100分,评分越高代表依从性越高。(2)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脂水平。采用酶比色法检测三酰甘油(TG);氧化镁-过氧化物酶法检测总胆固醇(TC)。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软件包SPSS20.0对文中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n)代表计数资料,经(χ2)检验,代表计量资料,经(t)检验,P<0.05代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依从性对比

对照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血脂水平改善情况对比

护理前,两组患者血脂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血脂水平显著下降,其中观察组患者TG、T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显著(P<0.05),见表2。

3讨论

老龄人口日趋上升,老年患者健康管理需求问题日益凸显。老年冠心病患者由于疾病时间较长,且同时存在各种基础疾病,伴有一些并发症,其病情相对复杂,各种疾病间相互影响,加上并未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导致患者治疗依从性不足,对预后康复造成影响[2]。此次研究结果表明,对照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TG、T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在于:老年冠心病患者常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干扰,加大患者意外拔管、不遵守医嘱等行为,易出现各种不良事件。给予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综合评估的健康管理方式,及时成立CGA护理小组,并不断学习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收治患者入院时,建立健康管理档案,及时开展健康教育,缓解患者陌生感,打消心中疑虑,强化患者保健康意识,引导患者及早适应角色,提高治疗与护理依从性[3]。结合评估结果给予患者心理疏导,加强沟通与交流,缓解心理压力;睡前给患者播放轻音乐,让其早睡早起,对于不良生活习惯、作息习惯及时纠正,睡前减少饮水量,对于睡眠质量较差者可适量使用镇静药物;告知患者1个月后复诊,并定期随访,并将有关复诊资料记录至健康档案,从思想上引起患者重视程度,了解患者用药情况[4]。综上所述,给于老年综合评估的健康管理措施可显著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促进患者自我护理效能,显著改善血脂水平。

参考文献

[1]丁瑞英.老年综合评估联合无陪护护理在老年冠心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9,26(27):235-237.

[2]庞建萍.老年综合评估护理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住院康复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18):122-123.

[3]葛春阳,殷实,方中良,等.老年综合评估在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预后中的作用[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9,22(03):337-341.

老年护理需求评估范文6

中等职业培训教育主要是培养养老护理助手,作为具备资质的养老护理助手必须在卫生高职院校完成至少6周的专业培训并且通过相应的考核,获得老年护理三级证书[2]。养老护理助手从事的主要是各种基础的生活护理工作,其工作场所往往局限于养老院和社区,例如养老院内工作的护理助手,需要协助老人如厕,洗澡,洗脸,刷牙,更换衣物,穿戴假牙,进食以及对老人的观察与监督,尤其是对老年性痴呆的老人,保障其安全成为护理助手的一大职责。

高等职业培训教育主要是培养登记护士,其毕业生必须在卫生高职院校内完成不少于1年的全职高等职业教育或者1.5年的兼职学习,其中还包括不少于1500个小时的护理实习,作为老年护理方向的实习,多数会在具有政府授权资质的养老机构进行,并且会获得相应的报酬。毕业后通过考核获得老年护理四级证书,可在养老机构如医院的老年病房以及老年护理院执业[3],主要从事老年病人除侵入性操作以外的所有护理工作,如口服给药,疼痛评估及护理,排泄评估及护理等,并接受注册护士的监督与管理。

大学本科阶段教育主要是培养注册护士,澳大利亚的护士注册制度规定,在澳大利亚只有在大学内完成3年的全职学习或6年的半脱产学习,并且获得护理学士学位,才能依法注册为注册护士。根据澳大利亚卫生与福利局2011年8月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初,全澳大利亚共有具备本科学历的注册护士260121人,其中15%就职于老年护理相关机构[4]。供职于养老机构的注册护士主要从事较为高级的护理工作,如静脉给药、伤口评估及护理、心理护理、临终护理等。同时还要对登记护士和养老护理助手的工作进行监督与管理。另外,根据澳大利亚护士局的规定,在养老机构工作满24个月即可以申请硕士课程,完成该课程后授予老年护理方向硕士学位,大部分毕业生在养老机构从事管理工作,医学高校从事老年护理教育工作或政府职能部门从事老年人健康管理工作。

澳大利亚老年护理人员继续教育体系

澳大利亚老年护理教育除了完善分级化的老年护理学校教育以外,还建立起了完善的老年护理人员继续教育体系。在澳大利亚,老年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主要由其供职单位完成并接受澳大利亚护士局的监督管理。以笔者工作的养老院为例,其老年护理人员继续教育体系主要由入职培训、在职培训、院外岗位培训3部分组成。

1入职培训新入职的老年护理人员必须完成为期2周的入职培训,其中主要包括第1周的理论培训和第2周的实践培训。理论培训主要以讲座的形式进行,内容涉及感染预防及控制,晨晚间护理,搬运安全,火警救援,大小便护理,急救护理以及老年人心理问题的护理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培训。新入职人员必须完成所有理论内容的培训并通过考试才能正式进入下一阶段护理实践内容的培训。第2周的护理实践培训主要是以带薪工作的形式完成的,1周5d,每天8h,由专门的带教老师根据入职培训表全程指导新入职人员一一完成包括老人的搬运、饮食的给予、污物的处置等多项护理操作培训,完成后带教老师签字,将入职培训表格上的项目全部完成后,入职培训完成。

2在职培训所有老年护理人员必须参加各种形式的在职培训,养老院会根据各个层次护理人员的不同继续教育需求开展培训。例如,针对护理员,养老院安排本院注册护士定期开展知识讲座,内容涉及排泄护理、心理护理、口腔护理、痴呆护理、疼痛护理等多个方面。而对于登记护士以及注册护士,养老院每月邀请院外专业人士开展讲座,每个月的培训都会有不同的主题,如“多文化老年人护理”,“临终老年人关怀”,“老年痴呆病人的特殊化护理”等。另外,养老院规定,每位在职人员每年必须至少参加一次安全知识培训,其内容主要包括搬运安全和火警救援,旨在保障在职人员在工作期间的人身安全。

3院外岗位培训养老院每年都会选派在职人员参加院外各种形式的学术会议,讲座和培训等。同时,各个养老院之间每年都会有“员工交换计划”,安排本院工作人员到其他养老院工作学习,旨在加强不同养老机构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共同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启示

虽然澳大利亚与中国作为一个发达国家和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各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不容否认,两国都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通过对澳大利亚老年护理教育的现状及老年护理人员教育体系的全面认识,得到以下启示。

老年护理需求评估范文7

关键词:长期护理保险;养老机构;护理质量;照护能力

长期护理保险(以下简称长护险)制度是指以社会互助共济方式筹集资金,对评估达到一定护理需求等级的长期失能人员,为其基本生活照料和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提供服务或资金保障的社会保险制度。给付条件标准为年满60岁的职工医疗保险或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可自愿申请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经评估后,评估等级为2~6级的失能老人,由定点护理服务机构为其提供相应的护理服务,并按规定结算护理费用。《上海市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方法》(沪府发〔2016〕110号)的有关规定,从2017年1月1日起,金山区及徐汇、普陀区先行开展试点工作。该方法共梳理了42项适合失能老人的护理服务项目,形成了长期护理服务项目清单,并对每个服务项目制定了相关服务标准和规范。原《社会福利机构护理对象分级与分级护理规范》虽然规定了护理服务要求,存在对个体服务标准不细化、实施过程中无法做到个性化、针对性服务等问题,常难以达到预期护理效果[1]。而长护险重点为失能老人提供所需的护理项目,着力解决失能老人的实际生活需求,该方法坚持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明确护理服务人员的专业资质要求,引导长期护理专业化发展。因此,护理服务人员按照护理对象的个性化护理计划及时地给予相应的护理服务,不仅可以提升护理服务质量,让失能老人真正享受到有质量、有尊严的住养生活[2-6];同时也能够实现养老机构自身发展。我院自2017年1月1日起开始对长护险进行试点,通过近2年时间的探索学习,我院护理部在护理服务质量及护理员照护能力方面有了实质性的进展。本研究通过对比研究以评价长护险在养老机构中的实施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上海市金山区社会福利院在职护理员为研究对象,根据长护险试点实施的时间前后分为两组,回顾性选取长护险实施前(2016年7月—2016年12月)接受《社会福利机构护理对象分级与分级护理规范》提供护理服务的43名护理员作为对照组,选取长护险实施后(2018年7月—2018年12月)接受《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办法》提供护理服务的43名护理员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护理员年龄33~50(44.72±4.15)岁;工作时间:1年6人,2~4年16人,5年以上21人;文化程度:初中39人,高中2人,专科2人;养老护理员职业等级:初级22人,中级18人,高级3人,其中具有医疗照护证8人。观察组护理员年龄32~55(44.02±4.01)岁;工作时间:1年7人,2~4年16人,5年以上20人;文化程度:初中39人,高中1人,专科3人;护理员职业等级:初级20人,中级19人,高级4人,其中具有医疗照护证7人。两组护理员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1.2.1对照组护理员根据分级护理规范相关要求提供护理服务,每月对护理工作质量和护理员照护能力进行考核。1.2.2观察组。根据长护险相关42项基本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服务项目对护理员进行系统规范的护理培训,制定老人专属护理计划表,再根据计划表的相关服务项目进行有针对的护理服务。护理计划实施过程中随时根据老年人的病情变化和需求进行服务项目的实时调整,使护理服务完全按照老年人的动态情况制定。每月对护理工作质量和护理员照护能力进行考核。①制定服务计划:根据长护险护理服务相关规定,结合老人身体情况,由长护险分管护士制订初步服务计划,向老人监护人进行服务计划意见征询,并进行签字确认,确定护理服务计划;把提供服务的护理员代码、服务计划等相关信息录入到信息系统中。②服务频次与时间:根据护理服务项目内容,结合老年人不同身体情况及护理等级,提供相应的护理服务频次。③护理服务安排:服务计划确定后,组织具备资质的护理员根据护理服务计划实施护理服务,一般情况下服务对象由相对固定的护理员进行服务。每月监护人或家属对提供的护理服务进行签字确认。在为老年人提供护理中可将“互联网+养老”作用发挥出来,家属利用网上打分的形式监督护理员的服务情况,定期满意度测评,并确保投诉通道的畅通性,对于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落实整改。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的护理质量及护理员的照护能力。运用我院自行设计的“护理部护理质量检查分析表”和“护理员照护能力考核表”对长护险实施前后的护理质量及护理员的照护能力进行评估。护理质量评估内容包括护理细节、护理安全、护理管理、护理满意度4个方面,得分越高表明护理服务质量越高。护理员照护能力评估内容包括照护技能、护理沟通、应急处置3个方面,得分越高表明护理员照护能力越高。所有资料由护理部质量控制小组负责收集与填写,以免资料收集的偏倚。每月进行质量检查并在月底汇总数据。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人数表示,两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表1两组护理质量得分比较

表2两组护理员照护能力得分比较

3讨论

3.1长护险的实施对养老机构护理质量的影响。养老机构床位紧张,床位安排无法完全做到按护理等级或护理需求进行分配,存在不同护理等级老年人安置于同一房间提供护理照护的现象。护理员实行两班制倒班,虽同一护理小组由初级、中级搭配上班,但实际工作仍按房间落实责任分管,对住养老年人进行日常护理多以机械化、“流水线”操作为主[7-9],无法很好地体现不同护理资质护理员的工作差异性。因此,护理对象缺乏针对性及个性化的护理服务[10-13]。长护险的实施促使养老机构护理工作更进一步提升和发展,使得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得到更高质量的满足;针对护理对象的需求提供护理服务,并动态进行增减,根据实际需求提供服务项目;对长护险所涉及的各项护理操作进行系统规范的培训,并明确规定护理员的职业资质,对符合护理服务项目所要求的人员开展各项护理操作,根据护理员职业等级开展不同层次的培养,设置不同的培训年限、学习等级、学习方式,以使护理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提高工作效率[14-15]。长护险的实施强化符合时代变化的养老机构服务理念,要求我们转变护理服务模式,提高护理服务与护理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管理,这是提高养老机构护理服务质量的必然趋势,助推养老服务机构整体水平的提升和发展[16-17]。本研究结果显示,长护险实施后观察组护理质量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长护险的实施对养老机构提高护理质量具有明显效果。

3.2长护险的实施对养老机构护理员照护能力的影响。由于新入职的护理员综合素质、文化水平相对不高,虽然都经过机构培训并取得资格证书,但短期的机构上岗培训无法使护理员掌握全部的养老护理相关内容,针对养老机构住养老年人的各种疾病所需的不同护理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护理工作按部就班,技能掌握存在局限性;同时护理员缺乏主动学习相关知识的积极性是阻碍个性化服务的一个重要因素[18-19]。长护险的实施要求提高护理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根据长护险服务项目及人员资质的要求对其进行多形式、多途径与其资质相匹配的培训学习,提高本院护理员对长护险制度、流程、操作要求的掌握。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竞赛培训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护理员对养老护理培训教学内容的兴趣,激发护理员投身于养老服务行业的热情,达到增强理解、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20]。围绕长护险将护理培训落实到位,注重理论结合实际,在培训中帮助护理员形成敬业态度与社会责任感,强化对护理操作技术的精益求精精神。同时,不断修订适用于本机构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使养老护理服务的质量管理和绩效考核更加规范化、系统化。建立护理员培训管理考核制度,建立三级培训体系,逐级管理考核,护理部进行全程监督指导,不断提升护理员的照护能力水平,从而适应长期护理服务需求。本研究结果显示,长护险实施后观察组护理员的照护能力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长护险的实施可明显提高护理员的照护能力。

4小结

老年护理需求评估范文8

【关键词】老年患者;结直肠癌;化疗督导员;全程督导护理管理

近年来,结直肠癌作为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尤其是在老年患者中的发病率在我国呈逐年上升趋势。在肿瘤死亡统计中指出大肠癌位列第四位,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且有近l/3的患者就诊时已发生转移,化疗是晚期大肠癌的主要治疗方法[1]。常规的护理效果并不理想,有效地护理干预对提高化疗效果,降低化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得非常重要[2]。为了有针对性地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有效降低化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做好老年结直肠癌化疗患者的护理,我科对老年结直肠癌化疗患者实施化疗督导员全程护理管理模式护理,与常规护理模式相比显示,取得满意的成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肿瘤科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120例老年结直肠癌化疗患者,根据护理管理模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n=60)和观察组(n=60)。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33例,女性27例;平均年龄为(65.58±5.46)岁;文化程度:本科6例,大专12例,高中16例,初中及以下26例;住院时间:10~15天;肿瘤分期Ⅱ期有15例,Ⅲ期有27例,Ⅳ期有18例。观察组患者中有男性36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为(67.2±2.82)岁,文化程度:本科5例,大专15例,高中20例,初中及以下20例;住院时间:12~16天;肿瘤分期Ⅱ期有16例,Ⅲ期有25例,Ⅳ期有19例。两组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相比,P>0.05。入选标准:病理检查确诊的患者符合结肠癌诊断[3],具有化疗适应证,Kps评分≥60,自愿参与本研究者。排除标准:年龄≥80岁,有严重的心、肝、肾及其他器官功能障碍,意识障碍患者。

1.2方法

1.2.1对照组给予化疗患者常规护理管理。1.2.2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全程督导护理管理模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化疗督导员的选拔和工作内容:①科室选拔高年资责任护士3人担任化疗督导员。选拔标准:肿瘤科工作≥6年,主管护师及以上级别,参加省级以上肿瘤专科护士培训≥6个月,参加过静脉化疗系统培训者。②建立患者的化疗护理档案,进行个性化的随访服务,保证对化疗患者的延续护理服务。在关注患者自身的同时,加强与患者亲属的沟通,引导亲属多陪伴、关心、鼓励患者,使患者在亲属中获得力量,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③完善化疗前护理工作,评估及患者健康教育。帮助患者舒缓心理压力:通过行为放松疗法、音乐疗法帮助患者放松,纾解精神压力,主动和患者聊天,转移患者注意力,使患者保持愉悦的心境心情,进行心理疏导。④按照每位患者的个体化需求制定护理计划,准确记录患者治疗及不良反应干预措施。⑤构建和谐护患关系:指导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选择适当的沟通技巧,取得患者的依赖和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无形中减轻患者对化疗的恐惧与抵制心理。⑥化疗督导员做好与主管医生的沟通工作,与责任护士的护理指导工作。(2)督导管理流程:①督导员定期对专业护士进行风险知识的引导与培训工作。②化疗前教育:向患者讲述化疗的不良反应、风险发生率、护理策略等,并指导患者正确、合理饮食,予以心理疏导与劝慰,使其积极配合治疗。③化疗期间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加强自身的风险防范能力和业务素养,并使风险处理能力得到提升,依照医院的具体状况,制定科学、有效的应急方案,将化疗风险管理制度有效落实,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率。④做好患者化疗后的随访及不良反应的护理干预,使患者在化疗全程都能得到个体化的护理管理。

1.3观察指标

①本研究主要观察患者对化疗督导员实施全程督导护理管理模式的满意度。其中,护理服务满意度以我科自行设计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为基础,收集患者对化疗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3个等级,总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②化疗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骨髓抑制、恶心呕吐、腹泻及肝损伤等(不良反应参照NCI-CTC3.0标准进行评估)[4]。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2.2两组患者化疗不良反应比较

3.讨论

3.1全程督导护理管理模式促进满意度,改善生活质量

化疗是治疗老年患者结直肠癌的主要手段之一。为多疗程化疗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5]。由于化疗方案复杂、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癌症患者自身身体素质不易耐受,使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增高[6]。本研究通过对结直肠癌患者实施的护理管理模式详细研究发现,患者对全程督导护理管理模式的满意度与常规护理管理模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全程督导护理管理模式更能满足患者住院化疗期间的护理需求,保障了静脉化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从而改善结直肠癌患者的生活质量。这与衡静的系统化护理[7]、房敏的临床护理路径[8]、王少区的精细化管理[2]等研究类似,都表明了优化的护理管理模式出现对结直肠癌化疗患者有着重要意义,提高了化疗护理管理有效性和质量。设立督导员对化疗患者进行全程管理的模式,以评估患者的个性化需求,改进化疗护理服务模式,针对老年结直肠癌患者化疗的护理需求为重点,完善评估化疗前患者的心理准备,减轻心理压力,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生活质量。通过督导员的护理管理,在化疗患者的全过程、针对患者的个体化需求,做好饮食、服药、不良反应的护理干预,深入了解患者病情,增进护患和谐沟通[9]。

3.2全程督导护理管理模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患者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