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工作论文范例6篇

体育工作论文

体育工作论文范文1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对ms位福建省高校体育教师进行调查,从中了解到福建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现状及特点,结果表明:女教师的工作满意度高于男教师;不同年龄的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存在着显著差异;高学历者对工资待遇、工作压力和工作环境的满意度低于低学历者;工作满意度的高低与职称的高低成正比关系。

引言

工作满意度是一个和工作生活质量相关的问题、是组织成员态度的一个特殊部分、即对特定对象的情感判断。这种态度影响人的行为、甚至身体健康。教师“工作满意度”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它是教师对其工作与所从事职业以及工作条件与状况的一种总体的、带有情感色彩的感受与看法。它不仅与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有密切关系、而且与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关系。体育教师的工作非常有特色,与其它科目相比体育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学形式、教学环境和承受的工作压力是有差异的,而在不同教育阶段,上述方面也会有明显差异了解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满意度状况对于增进高校教师的身心健康和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在考虑工作满意度地域性、时间性的基础上,参照已有的工作满意度测评量表,设计调查问卷,了解福建省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现状及特点,以期达到增强学校体育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方法与测量工具

向福建省15所本科院校(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学院,闽江学院、福建工程学院、莆田学院、华侨大学、泉州师院、厦门大学、厦门理工学院、漳州师院、龙岩学院、三明学院)体育教师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5份,回收率92。5%,其中有效问卷178份。其中男性97人,女性81人;35岁以下55人,35-45岁86人,45岁以上37人;博士5人,硕士62人;学士111人。

1.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

1.3测验工具

设计工作满意要素总和评定量表。量表的编制分三个步骤:

1)对高校体育教师实际工作中的满意因素进行假定性分析。假定影响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满意的因素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具体为:①工作成就感。如体育教师工作中的成就感即所做工作得到认可和赞扬,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和兴趣,工作的发展前途等;②工作压力感。如体育教师工作中的强度、难度,包括继续教育、教学、科研以及职务晋升的压力等;③公平的报酬。工作中产生的价值与工作的实际是否一致,利益分配的公开性与公正性,晋升的机会及职称评定的公平性等;④人际关系。包括体育教师工作中的领导关系、同行或同事的关系,以及师生关系等;⑤外部环境。包括国家的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体育教师在全社会的地位,高校与经济的结合,居住区域的生活环境等;⑥体育教师人格与工作的匹配,即个体的人格特点与职业环境的匹配程度。

2)依据假定,尽可能细化,拟出包括46个封闭式、1个开放式项目的预选量表。

3)请福建省15所本科院校200名体育教师作为被试,对预选量表中47个项目给予必要性程度评定(5分法)。通过聚类分析,以0。30负荷量为取舍点,使每一条目仅负荷在一个因子上,结果见表1。中的个因子解释了项目总方差的93。4%。提示了自我实现、工资待遇、人际关系、工作压力及生活环境5个因子是影响福建省体育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因子。该问卷的四周再测信度0。85,经SPEARMAN-BROW公式校正得到总体样本的分半信度0。82至0。86之间,各指标均很理想,验证性因素分析中拟合指标2/DF=4。0,可以接受;残差枝叶图呈正态分布,且大部分集中于0的周围,说明模型的拟合程度良好,由此证明该问卷结构成立。

二、结果与分析

2.1福建省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差异分析

2.1.1不同性别组工作满意度因子的差异比较

由表1可知,就整体而言,男女体育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差异显著,女性工作满意度有高于男性的倾向,女性对高校的社会成就感及工资待遇方面的满意度优于男性教师,但在人际关系方面,满意度低于男性教师,在工作压力及工作环境因子上男女教师差异不显著。

2.1.2不同年龄组工作满意度因子的差异比较

由表2可知,就整体而言,不同年龄的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存在着显著差异。随着年龄的增加,教师的社会成就感、工资待遇及工作环境满意度逐渐提高,但是年龄越大的人,对人际关系的满意度越低;中年人比年轻人及年长者认为工作压力感更大。

2.1.3不同学历级工作满意度因子的差异比较

由表3可知,就整体而言,不同学历的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存在着显著差异。不同学历的体育教师因工资待遇、工作压力和工作环境的不同,工作满意度不同,表现出高学历者对工资待遇、工作压力和工作环境的满意度低于低学历者;而在社会成就感和人际关系方面,不同学历的教师其满意度差异不明显。

2.1.4不同职称组工作满意度因子的差异比较

对不同职称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测量结果作方差分析后可以看出(表4),由于职称因素,社会成就感、工资待遇、人际关系、工作压力、生活环境5项满意度上作用较为明显,其中在社会成就感和待遇上差异非常显著;而在人际关系、工作压力二项满意度上无显著差异,由于在当前,职称是对教师教学成绩、学术水平、教学经验的某种肯定,且与工资等物质待遇紧密相关,一般而言,职称越高,工资也越高,个人在学校和社会上的地位必然也更高、影响也更大,自然会受领导的重视。

三、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总体上,福建省高校体育教师工作的满意度良好,但存在着年纪越轻、学历越高对工作满意度反而越低的现象;男女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存在差异,女性教师工作满意度优于男性;省会城市的教师工作满意度优于中小城市的教师。

2)就社会成就感而言,年长教师、骨干教师、高学历教师、省会城市教师的满意度分别高于年轻教师、非骨干教师、低学历教师及中小城市教师。

3)就工资待遇而言,女教师的满意度高于男教师;年长教师的满意度高于中青年教师;非骨干教师高于骨干教师;省会城市教师高于非省会城市教师。

4)就人际关系而言,高学历、骨干教师、年轻者、男性教师的满意度分别高于低学历、非骨干教师、年长者及女性教师。

5)就工作压力感而言,年长教师工作压力感轻于年轻教师;骨干教师、高学历教师高于非骨干教师、低学历教师。

6)就工作环境而言,年长教师、低学历教师、非骨干教师、省会城市教师的满意度分别高于年轻教师、高学历教师、骨干教师及中小城市教师。

3.2建议

1)要满足高校体育教师自我发展需求。对高成就欲望的体育教师,分阶段地适当增加其工作的难度,增加工作的挑战性,并对其给予足够的关注,可以激发其斗志。对工作与性格调适有困难的教师,尽可能帮助其规划职业生涯,增加他们在工作中的乐趣。

2)要处理好对体育教师的严格要求、关怀和尊重之间的关系,想方设法为他们排忧解难,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各种合理需求,使他们置身于集体的温暖之中,提高工作满意度。

体育工作论文范文2

(一)过分强调教学与科研的矛盾对立性

而忽略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体育学科的发展、进步首先要从教学与科研两个方面入手。现代体育教师必须承认的是,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性,但二者又不可分割,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作为一个学科发展与进步的主体要素,体育教师是体育文化的传播者,又是帮助学生强健体魄的指导者,只有不断研究先进的技术、关注学科前沿发展动态,才能够跟得上时展的潮流,因此,体育教师一定要正视科研与教学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二)体育科研经费投入少

科研仪器不足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根深蒂固,体育教学也难免受到一些影响,传统的教学思想过于重视文化课程的教育,体育这种偏于素质训练的学科往往或多或少地被忽视,并且很多人认为体育教学不需要科研,因此,在体育科研方面资金投入不足,科研仪器不够先进,书籍太过陈旧,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体育教师进行科研的积极性,使得很多科研工作无法进行或者流于形式。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所谓的科研只是为了、评职称,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并且使科研脱离了体育教学的创新和实践。

(三)教师知识结构有漏洞

科研信息闭塞,拿不到课题在我国很多学校的体育科研中,教师对科研对象研究不深,课题的可行性较低,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大部分是由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造成的。另外,体育教师获取信息的渠道不足。在知识大爆炸的信息化时代,学校的发展依赖于科研,科研则依赖于教师的信息获取能力。虽然体育教师一般都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并能在网络上获取需要的信息,但由于缺乏信息资源的搜索技巧,因此,得到前沿学术信息的可能性较低。目前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体育科技信息的滞后,信息的时效性不尽如人意,加之体育科研获取信息的渠道问题,使得我国体育科研工作很难顺利开展。

(四)缺乏高层次研究人员学校缺少科研活动的组织者和带头人

一些高素质的科研人才更是稀缺,这对体育教师的科研工作影响非常大,学校没有真正发挥出传、帮、带的教学优势,激励机制的执行力度也差强人意,这些都有碍于体育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促进体育科研工作顺利进行的基本路径

(一)树立科研意识体育教师要明确科研的目的、过程与必要性

真正做到对科学研究有较强的认同感,有想要进行科研工作的欲望,这是开展科研工作的前提。体育教师还要知道科研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有打持久战的毅力,有克服各种困难、解决各种问题的心理准备,更要在遇到各种阻力和困难时坚定信心,绝不退缩。

(二)确立正确的科研方向科研方向的确立是体育科研的重点

在确立方向时一定要深思熟虑,寻找适合的方向。最好立足于教学实践,选择自己在专业方面所擅长的科研项目,当然,这个研究方向必须具有可行性。现在许多体育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的科研条件比较差,缺乏必要的设备与资金支持,又有繁重的教学工作,还要训练各种体育队伍,此外,还要参加必要的群体活动和社会活动,时间和精力有限,科研工作困难重重。因此,要立足于教学实践,只有这样,科研时间与教学时间才可以统一,也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与实验成本。

(三)确定合理的科研实验方法与研究手段

上文说到,体育领域的科研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在进行科研工作时一定要注意实验设计,确定合理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预测所需要的实验手段、机械或科学仪器,做好实验记录。

(四)体育教育管理者要转变思想

体育工作论文范文3

1、成人特色无法体现,论文内容与学生工作脱节

成人教育毕业论文从选题、实施、答辩的整个过程基本上按照或是参考普通高等教育毕业论文流程进行的,无法突出成人教育的特色。选题的内容偏重基础学科研究。普通高等教育是高等学校教学体系的基础和重点,长期以来影响着高校中其他教育形式。成人教育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宏观教学内涵均是由高校普通高等教育衍生而来的,授课方式、考核形式与普通高等教育相似。毕业论文作为整个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由于前期教学的影响,论文的选题多集中在基础研究学科上,成人教育学生的专业基础薄弱,完成论文的条件有限,导致论文整体上选题差别很大,质量不能保证。毕业论文内容与学生实际工作脱节。成人教育学生多为在职从业人员,多数人有着长期的工作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成人教育来补偿自己的学历和提升职业技能水平,毕业论文是所学理论知识和具体工作最好的结合方式。但是,成人教育毕业生的论文受所谓的论文质量的约束,很少能与自己的具体工作相结合,将自己所学应用于实践之中。毕业论文缺少成人教育特色。成人教育学生从事的工作多种多样,参加成人教育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提升自己的学历和工作中的能力,毕业论文作为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环节,应该是能够反映出每个学生的工作内容和特点以及几年来理论知识在学生工作中如何体现出来。但是,目前成人教育学生为了应付毕业论文环节,内容很多与学生实际工作无关,成人教育中服务行业的特色无法体现。

2、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

很多高校的成人教育管理部门为了方便,照搬普高教育毕业论文的考核体系,导致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的考核标准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基本相近,对论文的科学研究层次方面有一定的要求,并以涉及学术层次水平高低评定论文的质量;这种考核标准脱离了成人学生的工作实际,导致一些学生为了完成毕业论文,出现了网上文献拼凑、他人、挪用别人数据等现象发生,完全背离了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的宗旨。

3、保障机制不完善,论文的完成缺少有力支撑

缺少论文指导课。论文指导是学生完成毕业论文非常重要的一节课,指导学生如何去开展相关工作,如何在网络上查找相关文献,如何按照要求格式去撰写论文。很多教学单位都忽略了论文指导课的重要性,或是缩短学时,或是直接取消面授,改为网上自学,出现了学生的论文格式不规范,选题不准确,论文内容与题目偏差等严重问题。指导教师的选择问题。指导教师是学生论文完成的关键环节,为学生配备合适的指导教师可以让学生的论文工作事半功倍。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多为挂名,没有真正地去指导学生如何去思考、操作论文的完成,同时,指导教师多为高校教师,在帮助学生选题上多以自己研究的课题为基础,脱离学生的工作实际。

二、成人教育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目标

建立成人教育中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确保成人教育学生的毕业论文能保质保量的完成,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满足工作单位对员工工作能力提升的需求,是保障体系研究的主要目的。

1、在成人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下,论文实施的每个环节都具备相关操作制度和质量标准,各主体在整个过程中分工明确,各执其责,保证论文高效、高质的完成,确保论文的真实性和学生的诚信度。毕业论文是学生完成某一专项研究的总结性材料,成人本科生毕业论文研究多数是在本人单位实施,与其具体工作联系非常紧密,内容相对全日制普通本科生更加多样、复杂,论文质量不宜控制。建立科学可行、适用于成人教育需求的操作制度,在大的框架上对论文的方向进行把握,对具体细节内容进行有效控制。同时,对论文的每一部分设置质量标准,完全按照此标准衡量相关的操作,达到成人本科论文的实施的制度化、标准化。

2、成人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充分体现成人教育的特色,将学生工作单位引入到体系之中,为学生的毕业论文提供技术和物质支撑。把高校、用人单位、学生三个主体有效结合,充分发挥高校和用人单位的指导作用、质量保证作用和全程监管作用,保证学生论文的顺利完成。成人教育学生的学习目的是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将课堂中所学理论知识与本职工作有效结合,最终为工作效力服务。学生的工作单位是学生学业完成的最大支柱,特别是在学生毕业论文完成的过程中,工作单位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为学生提供完成论文的场所、仪器等硬件设施,还要学生配备具有一定资质的实习指导教师。因而,结合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生的学习特点,在毕业论文中引进工作单位,有效地将学生的学习与实际工作结合。

3、通过成人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切实提升论文质量,最终达到高校顺利、高质地完成论文整体工作;用人单位结合工作实际培训员工、利于单位发展的目的;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成人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毕业论文是学生理论学习与本职工作结合的最好体现。学生在完成学业,提升学历的同时能够增强自身工作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工作单位。

三、成人教育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形成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制定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标准,建立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保障体系,对于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主要研究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各组成因素,包括前期规范、过程控制和后期评估,通过对过程中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找到适宜的切入点,寻求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成人高等教育本科论文质量保障体系。

1、前期规范体系

前期规范是成教学生在实施毕业论文之前,学校对论文具体的完成形式和结果做的统一要求和部署,是学生完成整个论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整个论文工作的主线,学生按照此要求进行论文实际操作的每一个步骤。主要根据各专业和学生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及毕业论文完成的整体过程,研究建立一系列符合成人教育的毕业论文制度:(1)教育制度,包括制定完备的管理制度、毕业论文准备工作的教育、写作方法的教育、违反纪律的教育等。教育制度的建立,让学生明确论文工作如何开展和进行,对学生的论文过程做以框架式要求,约束学生在论文的完成中务必坚守诚信原则,以自己的真实数据编写论文。(2)开题报告制度,成教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论文设想、文献查阅情况、指导教师综合意见,形成具有可实际操作的论文构思,并以文字的形式向高校汇报,经高校专家审核通过施行。(3)中期考核制度,依据开题的思路和步骤设计,对论文中期取得成果进行审评,根据前期情况规划下一步论文的具体实施。(4)论文考核制度,对学生的论文完成工作进行考核,学校组织论文答辩,由学校老师和学生工作单位与论文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答辩委员会;同时,成人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论文工作的基础数据进行检查和归档。

2、过程控制体系

过程控制体系就是对学生毕业论文进行质量跟踪,是论文写作中的把关环节,对论文的开题、期中考核进行有效监控和管理,保证论文高质量地完成。依据学校制定的开题报告制度和中期考核制度,学生以书面汇报的形式向学校汇报论文思路及阶段性工作成果,学校对学生论文思路是否符合要求及进展情况做评价,学生工作单位作为实习单位对学生论文整个过程进行质量跟踪,及时与高校沟通,依据学生论文完成期间的表现给予评价。

3、后期评估体系

体育工作论文范文4

 

河南省成人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选活动是省教育厅开展的一项常规工作,每年举办一次,已开展多年。2010—2012年,评选活动共收到参评论文1237份,初审淘汰132份(超范围),符合评选条件的论文1105份,获奖637份,平均获奖率57.6%。总体上看,论文评选反映出如下特征:

 

1.参评论文数量开始回升,社会对成人教育工作重视程度逐步提高。由于受职称评审条件中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从2004年开始,参加全省成人教育优秀论文评选的论文数量逐渐减少。但近年来,在加快新农村建设、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工作中,_些地方对成人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在提高,积极开展成人教育实践活动,积累了相应的研究成果,论文数量开始增加。

 

2. 论文题材广泛,涉及成人教育的方方面面。从选题情况看,广大成人教育工作者能围绕成人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和工作实际进行选题,体现了理论研究反映工作实际,实际工作推动理论研究的科研规律。从参评论文题材看,成人教育理论—直是成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课题,数量最多。2010—2012年成人教育理论课题的论文占当年参评论文总数的1/3左右。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农村成人教育研究一直是成教工作者关注的重点。

 

三年来,有关新农村建设、新型农民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成人学校建设方面的论文合计有336份,数量上处于第二。各类成人中初等学校教师是成教工作者的主体,教学活动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所以参评论文中数量位于第三的是教学类论文。近年来,职工教育、社区教育逐渐被重视,有关研究论文逐年增加。2011年10月8曰,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建设中原经济区成为国家战略,成人教育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服务的研究也开始受到关注。

 

3. 参评作者反映成人教育队伍现状,获奖情况与研究水平基本对称。从作者来源看,大致分为六类:一是农村乡镇成人学校教师;二是成人中专、职业学校教师;三是高校教师;四是教育行政和教研部门工作者;五是企业从事职工教育的人员;六是一些中小学教师。具体分布情况见表3。从获奖比例看,企业职工教育工作者撰写的论文获奖比例最高,达到89.7%,原因在于来自企业的作者,撰写的论文能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内容充实,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受到评审专家的赞赏。其次是各类中专学校的作者,平均获奖率为77.7%,中专学校教师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对学科教学有着深刻的领悟和独特的见解,所以撰写的论文质量相对较高。

 

再次是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单位的作者,平均获奖率为75%,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单位的作者,理论视野开阔,政策意识强,选题能切合成人教育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分析透彻,论文水平相对较高。乡镇成人学校教师平均获奖率为50.5%。原因在于乡镇成人学校教师研究水平不高,不少作者选题大而空,所以获奖比率相对较低。而中小学教师和其他人员,平均获奖率为30.1%。原因在于中小学教师和其他人员了解成人教育实际不够,撰写的文章要么偏离主题,要么触及不到问题实质,质量相对较差。

 

2. 论文评选工作日益规范,论文质量逐年提高。近年来,为搞好成人教育论文评选活动,省教育厅一方面及早下发评选工作通知,列出论文参评范围、撰写要求、参考课题等,宣传动员广大成教工作者参加评选活动;另一方面严格规范评选程序,反馈评选结果,对超范围和作弊论文一票否决。经过努力,近年来论文质量逐年提高:_是超范围(非成人教育)以及作弊论文逐年减少。超范围论文由2010年的70份减少到2012年的11份,作弊论文所占比例由2010年的23.4%下降到2012年的17.2%;二是论文格式逐步规范。

 

2010年不规范论文(写作格式不符合要求)占参评论文总数的35%,2011年下降到21%,2012年进一步减少到11%;三是涌现出一批内容翔实、理论联系实际、有学术价值、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对成人教育和教学改革工作有较好的指导作用。例如:《郑州市2012年城镇下岗职工与城镇低收入人群文化状况和学习需求调查分析》、《郑州市民法律意识状况调查及今后的普法对策》、《平顶山市发展社区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林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现状与对策的思考》等。

 

二、当前基层成人教育理论研究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经过多年参与河南省成人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作者发现,当前的基层(主要指农村成人学校、成人中专学校)成人教育理论研究工作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 研究队伍薄弱,成教工作者参加理论研究活动的积极性不高。《2011年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止到2011年年底,河南省成人学校教职工4129人,成人初等学校教职工5172人,合计9301人。但是2010—2012年参加省级评选的成人教育论文只有1237份,年均412份,每年人均参与率仅为4.4%。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一是基层成人教育工作者对理论研究的热情不高、兴趣不浓。不少成人中初等学校对教职工的科研业绩也无硬性规定,年度考核也不重视,导致教师只有在评定职称时才关注课题研究和论文。而职称评定条件对论文的要求以CN学术期刊为主,不少老师认为参加论文评选活动意义不大。同时由于现行的职称评定中没有成人教育系列,农村成人学校没有编制,教师基本上都是中小学教师兼任,撰写的成人教育论文即使获奖,参加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也不认可。

 

这是导致不少成教工作者没有科研动力的主要因素。二是成人教育工作缺少政策保障机制,工作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农村成人教育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但在不少地方农村成人学校处于无编制、无经费、无阵地、无工作的“四无”状态;社区教育工作在全省只有平顶山是全市联动,其他地方基本上是星星点灯,没有形成气候;职工教育在效益好的大型企业比较重视,中小企业的职工教育难以落实。工作机制不健全、工作落后是造成理论研究薄弱的客观因素。

 

2. 选题扎堆现象突出,对成人教育新形势关注不够。在参评论文中,农村成人教育、学科教学类论文偏多,干部教育、职工教育、社区教育类文章偏少;理论文章、经验总结性论文偏多,调查性论文、定量分析性论文偏少。2010—2012年,实际参评论文1105份,其中有关农村成人教育的论文369份,占参评论文的33.4%;成人教学类的论文259份,占参评论文的23.4%;涉及职工教育的论文55份,占参评论文的4.9%;有关社区教育类论文26份,占参评论文的2.4%;调查报告类的成果仅10份,占参评论文的0.9%。

 

尽管出现了妇女教育、市民法律教育、弱势群体教育等新题材文章,但是下岗职工教育、城市外来人口教育、干部教育、老年教育、城镇化中的新市民教育等内容题材的论文缺乏。有关研究成果缺少,说明现阶段成人教育工作基础薄弱,相关教育实践活动发展不均衡,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人教育研究者的视野不够开阔,不能及时触及到社会对成人教育发展的新需求。

 

3. 研究者心态浮躁,基层重视不够,把关不严。每年基层报送论文都会出现两大问题:_是超范围(非成人教育研究成果)论文,二是作弊论文。出现问题的原因首先在于部分作者心态浮躁,不注意观察问题、研究工作、收集素材,存在侥幸心理,写作时直接从网上下载、拼凑。每年参评论文90%的作弊论文都是从网上下载或拼凑的论文。其次是在基层论文评选工作中,有的地方对论文评选活动不重视、不发动、不把关,报送的论文数量少、质量低,出现了不少超范围和作弊论文。

 

4. 农村成人教育工作者科研能力欠佳、写作水平亟待提高。农村成人学校教师是论文评选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但是他们的总体写作水平偏低,在选题、构思、问题界定、文献综述、资料收集、观点提炼、论证方法等方面比较薄弱,知识更新慢,对国家的新政策、新举措和成人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了解不够,引用的资料比较陈旧。在农村成人学校教师参评论文中,写作方面存在三个问题是不会选题。不少作者不会选题,不是从

体育工作论文范文5

制约我国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过于追求经济价值、民俗体育文化的理论体系不够完善,以及宣传教育的缺失,具体内容如下:

(一)过于追求经济价值。开发的过程中,旅游行业一直都是主角。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一部分具有民族特色的民俗体育文化受到了一定的保护,但是由于相关部门过度追求经济价值,没有采用科学的管理方式开展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工作,没有真正将工作落到实处,只是把民俗体育文化当成赚钱的资源。

(二)民俗体育文化的理论体系有待完善。近些年来,虽然我国人民大众的文化自觉意识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对于民俗体育文化的有效的传承途径还没有得以明确。作为文明古国,中国有着丰富民俗体育文化,按理说,我国的民俗体育文化的理论体系应相当成熟,然而,实际情况却是,我国的民俗体育文化理论却非常的滞后,这就使得我国民俗体育文化得以发展的基础非常不牢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保护和继承我国民俗体育文化工作的顺利展开。

(三)宣传教育的缺失。可以说,中华民俗体育文化历史悠久,因此,它的继承和发展是一项非常宏大的系统工程,所以,对中华民俗体育文化想要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依靠的还是广大群众的力量。然而,我国的青年一代,由于他们从小很少有机会真正接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又由于受西方体育文化的较大影响,他们对NBA、足球世界杯等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而对中国的民俗体育文化像划龙舟、舞龙狮等却知之甚少,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我国对民俗体育文化所进行的教育和宣传相对缺失,使得他们这一方面知识的严重匮乏,同时,对民俗体育文化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新时期发展中华民俗体育文化的有效途径

发展中华民俗体育文化的有效途径主要有:完善相关机制,政府应积极发挥其主导作用,强化理论研究,继承的同时加快其发展,加大对民俗体育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力度,以文化价值为前提,再适度开发经济价值。具体内容如下:

(一)完善相关机制。众所周知,制度是约束行为的有效准绳。因此,只要对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各项制度加以完善,才能促进民俗体育文化的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对中华民俗体育文化的法律地位加以明确,使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使其能够受到有效地保护。

(二)强化理论研究,继承的同时加快其发展。完善的科学理论是中华民俗体育文化得以传承的发展的基础,因此,强化对民俗体育文化的理论研究是时展的必然需求。同时,在继承中华民俗体育文化的过程中还应加快其发展速度,在对不同特质的民俗体育文化继承过程中,还要加速推进其理论和制度的创新的脚步,从而促进中华民俗体育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唤醒人民群众对中华民俗体育的文化自觉性,为促进中华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加大对民俗体育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力度。相关部门可以把对中华民俗体育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引入学校,开展民俗体育文化教育的普及工作,这样就可以让青少年有更多了解到民俗体育文化的机会,培养他们的自觉意识,从而促进他们民俗体育文化意识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应把中华民俗体育文化推向全世界,促进全世界人类体育文化的共同繁荣。

(四)以文化价值为前提,再适度开发经济价值。为了适应时展的需求,可以把中华民俗体育文化的功能适度地转换成经济功能,这也是帮助中华民俗体育文化得以传统和发展的有效途径。但是,在这两种功能进行转化的过程中,要意识到,文化功能始终占有主要地位,要秉持适度开发民俗体育文化的经济价值的原则。否则,就会使中华民俗体育文化遭受到严重的损失。

三、结束语

体育工作论文范文6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知识体系构建 逻辑分析 逻辑建构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知识的分析往往涉及知识的基本原理及知识的发展与应用,而在实际分析过程中,更多学者愿意从思政教育知识应用方向进行探究,然而实际逻辑分析或者对知识体系本身构建的逻辑思考却相对缺乏,这种情况下,整个高校思政教育知识体系的逻辑结构无法得到明确,或者说对于整个知识体系结构的把握无法以合理逻辑进行梳理。因此无论从知识体系内容本身,还是从知识理论基础拓展方面讲,基于高校思政教育知识体系进行逻辑建构性分析有显著的必要性。

1.高校思政教育理论逻辑分析的基本内容

文章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对高校思政教育理论逻辑分析的基本内容进行探究,从不同方面对高校思政教育理论分析探究的基本组成进行介绍,进而为文章整体分析提供相关切入点,保障文章分析的有效性。

1.1思政教师与思政研究员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基本主体。

根据基本定义,主体指有目的地从事实际认识活动或者实践活动的人,在高校思政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过程中,一线思政教师及研究人员往往是整个教育体系实践的基本主体。其中研究人员主要从学科发展、知识脉络把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等方面不断验证知识体系的科学性及实用性,进而不断促进学科有效发展。对于思政教师来说,一方面主要是从事思政教学工作的人,主要工作是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完善整个教学工作,进而传授学生间接经验,指导学生在高校的正常生活及正确价值观的构建。另一方面则是高校辅导员或者班主任等从事思政教育工作的人员,通过自身对思政理念的有效把握将相关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教育过程中,进而通过理论不断指导实践,并通过实际思想教育工作不断完善理论体系构建。研究人员、一线教师及思政辅导员构成了思政教育的基本主体,其从知识理论的研究、间接知识的传授、理论实践等方面不断对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与验证产生影响。

1.2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客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的研究不仅在于学科体系的有效发展,更在于对学生的正确教育与有效指导。高等教育环境下,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判断观念,而其主体意识或者对外界认可的渴望程度愈发强烈,如果在专业教育过程中不能对学生的思想发展做出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则学生的行为很容易发生偏差,进而其个人发展将受到严重阻碍,因此高等教育环境下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显著的必要性。而由于研究与实践的客体不同,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研究的过程中,实际侧重点及研究主要方向需要适度改变,现阶段大量对课程知识的研究局限于整个思政教育的本身,其与高校实际联系的内容显得相对缺乏,因此从这一方面讲,理论体系的构建要对研究客体给予高度重视,明确知识体系构建的基本方向,保障高校思政理论逻辑分析的特点与有效性。

1.3高校思政教育理论逻辑分析重点内容。

高校思政教育理论逻辑分析内容非常繁多,其中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价值观、认识观教育为主要内容,而从实际学生教育方面讲,个体的思想教育、人格与道德观念的构建是整个教育的主要内容。从理论体系方面讲,在高校从事思想教育理论逻辑分析工作时,相关研究人员要充分结合高校教育实际目标,从思想教育的基本内容、价值观、人生观、荣辱观等方面进行基础知识体系构建,而在后期,思想教育内容可以从社会层面进行职业观等方面知识内容的补充。从实际思政教育工作讲,一线教师要从学生实际角度出发,根据学生入学时的情况对学生开展基本道德观、学习观等教育,而在学生成长发展阶段,教师可以结合理论知识实际内容对学生进行个人品格、社会实践认知方面教育,最后在学生进入社会前期,教师还可以根据思政教育中的职业观指导理念,对学生融入社会进行指导。这两方面内容从不同层次构成了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逻辑分析的基本内容,其与思政研究的主体及客体共同构成了整个教育知识体系,为整个学科的逻辑构建提供了基础。

2.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分析逻辑的简单评价

为了更好地探讨高校思政教育知识体系下的逻辑建构性,文章在本节对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分析逻辑进行简单评价,根据体系发展现状找寻更多参考,保障文章对高校思政教育知识体系下逻辑建构性分析的有效性与合理性。

2.1高校思想教育分析逻辑的基本原理构建不足,体系分析缺乏基础。

基本原理构建是整个学科分析严谨性、严密性的基础,如果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持,则整个知识体系的构建及逻辑分析基础将会失去必要的科学性。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构建过程中虽然拥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支持,但是在学科研究方面,各个学者对于理论的解读出现了非常大的差异,同时对于理论知识与高校思想教育知识体系的结合方面,整个知识体系构建出现了非常多的不同点。进而在这种情况下,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逻辑分析缺乏必要的理论依据,即在基本原理无法完整构建的基础上,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逻辑思考进程受到限制。在微观应用方面,高校思想教育知识的逻辑分析缺乏合理支持,很多时候,所谓的理论体系依据知识在原有相关理论基础上找寻了一个研究或者应用方向,而后形成的对于体系的构建、应用等方面还是缺乏共同认可的参考。在这一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分析逻辑的基本原理构建就显得非常不足,体系构建的认可程度不高,实际教育效果无法凸显出来。

2.2逻辑分析的统一指标缺乏,实证分析难以开展,规范分析缺乏必要依据。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分析工作长期缺乏统一指标,即使在现阶段大量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整个理论体系仍然没有形成共同认可的判定因素。因此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下的逻辑分析工作时,实证分析内容难以形成,数据的搜集、对现状的挖掘工作非常困难,即使对某一方面的具体分析工作,在现有数据下,大量学者也只能从应用层次对相关现象的发展趋势进行简单分析,本质问题的深层次解读工作难以展开。而对于规范分析方面,由于缺乏必要的实证研究,整个思想政治分析工作缺乏必要的现实依据,对现状判定的困难,对相关趋势的简化分析,对本质内容的浅显探讨都不能为实际思考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参考,进而整个规范分析工作也不能有效进行,很多时候高校思政教育的逻辑分析只能依附于其他学科,如经济学、管理学等进行一定研究。在这种情况下,课程逻辑体系要想实现科学化非常困难,学科内逻辑分析的结论差异化显著,观点的探讨及论点的辩驳很多时候带有显著的主观因素,学科理论体系实质性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2.3思政教育体系下的逻辑分析缺乏科学方法,理论预测及理论应用缺乏保障。

统一的、科学的研究方法的缺失是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下逻辑分析的一个显著欠缺点,由于学科发展偏重主观思考,整个高校思想教育知识体系的构建及相关逻辑思考一直以来没有形成科学的分析方法。从逻辑分析工作讲,很多时候这一学科下的逻辑分析工作往往只是指单一的主观思考或者对部分理论体系的解读,实际现象及逻辑科学性分析仍然非常欠缺。因此在这一情况下,基础原理的构建、理论体系的发展、理论知识的有效应用都无法得到保障;研究成果的互相交流、论点的科学辩驳及实际的验证也无法顺利开展起来。进而理论研究的最后成果即理论预测及理论应用也不能获得保障,学习体系的构建及逻辑思考的必要性和实用性无法凸显出来。

3.高校思政教育知识体系下开展有效的逻辑建构性分析

根据文章之前的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逻辑分析的基本内容即理论主体、研究客体、研究内容对整个知识体系的构建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基本原理构建的缺乏、研究指标及研究方法的缺失又对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下逻辑思考的构建造成严重阻碍,因此文章在本节以之前分析为基本参考,对高校思政教育知识体系下开展有效逻辑构建性分析进行探究。

3.1加强对基本原理的构建,开展独立课题形式的逻辑分析。

现阶段,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逻辑分析的基本原理建构工作相对缺乏,因此整个学科的分析缺乏科学性,课题研究很难获得一致认可。因此在现有资源及前人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人员及一线实践者要加强对基础理论体系的研究,即从马克思主义体系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方面寻找切实的理论依据,并根据高校发展的实际情况提炼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经典理论,以形成统一认知,为整个高校思想教育知识体系分析逻辑的建构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在现有逻辑分析工作开展过程中,相关人员要提升对相关原理的解释比例,即有意识地凸显部分基本原理的构建工作,并适当寻求其他研究人员的点评与讨论,力求在学科讨论过程中共同构建完整的理论体系。而对于课题研究的客观条件方面,研究人员要尽量争取开展独立的课题形式,必要的时候可以高校学生管理部分内容为课题的切入点构建相关研究,以争取单位的支持,保障逻辑分析工作的有效性,进而从基本原理构建与客观条件方面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知识体系下逻辑分析工作。

3.2借助社会学科及高校发展研究成果构建科学的逻辑分析体系。

由于研究指标的缺失及研究方法的缺乏,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下的分析逻辑建构工作无法获得科学性、客观性的保障,进而实证分析无法有效开展起来,规范分析在缺乏必要支持下也不能进行,逻辑分析工作只能局限于主观理解与思考。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相关社会学科及高校发展研究工作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方法,其指标的评定体系为思政教育体系的逻辑分析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因此在现阶段开展逻辑分析的过程中,高校思政教育研究人员可以借助社会学科分析方法构建本学科必要的知识体系,思政教育内容本属于社会学科的一个部分,其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相通性,而教育学研究内容又对高校思政研究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尤其是高校思想教育的研究成果对学科的规范分析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在这两方面补充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下逻辑分析方法的构建获得参考,实际分析方向及指标的构建得到保障,进而整个逻辑分析的科学化、客观化及分析成果的实用性也能得到显著提升。

3.3在传统学科交叉分析的基础上提升思政逻辑分析内容,强化逻辑分析的有效性。

传统高校思政教育逻辑分析工作往往以部分学科为基础进行,如经济学、管理学等,进而通过这些学科的分析方法、分析指标、分析思路及相关结论推动整个思政逻辑分析工作的进行。虽然在这一方法下,思政教育分析工作获得了显著推进,但是学科的主体性无法有效凸显出来。所以现阶段在高校思政教育知识体系下开展逻辑分析工作时,相关研究人员应当借助前期基础理论构建、研究方法的探究等工作不断强化思政逻辑分析内容,尽量将相关方法与思政研究分析内容结合,以思政研究主要目标与主要指标为指导开展研究工作,逐步把本学科的逻辑分析方法凸显出来,进而强化逻辑分析的有效性。只有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思政教育知识体系下分析逻辑的建构才能逐步获得认可,尤其在逻辑分析的独立性、客观性方面逐步获得提升。整个逻辑体系的分析工作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也能逐渐变得科学化,整个逻辑分析对其他学科的依赖性逐渐降低,对于其他学科理论成果应用的效果逐步增强,自身理论分析结论形成与探讨也能获得认可。

文章根据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对其分析逻辑建构性进行探究,在整体分析工作开展之前,文章首先对高校思政教育理论逻辑分析的基本内容进行探究,认定思政教师与思政研究员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基本主体,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客体,并对高校思政教育理论逻辑分析重点内容进行基本探究。在对思政教育体系逻辑分析现状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文章对其基本原理构建不足,体系分析缺乏基础;逻辑分析指标缺乏及逻辑分析方法的缺失进行描述,进而客观分析现阶段思政教育体系下逻辑分析的不足。最后文章结合之前分析,从基本原理的构建,开展独立课题形式的逻辑分析;借助社会学科及高校发展研究的成果构建科学的逻辑分析体系;在传统学科交叉分析的基础上提升思政逻辑分析内容,强化逻辑分析的有效性等方面对分析逻辑建构性进行深入探讨,以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完善逻辑分析工作,最终谋求学科分析的高度认可及学科地位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雯.关于对高校思政教育知识体系分析逻辑建构性的思考[J].品牌(下半月),2014,12:245.

[2]徐娜.基于高校思政教育知识体系分析逻辑建构性[J]. 中外企业家,2014,36: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