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手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手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手段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手段范文1

1.体育课程建设历史回顾

我国高校的体育课程建设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建国初期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课程结构、教学大纲等基本上是模仿前苏联,这对奠定和促进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建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期A60年代中期,虽然我国受三年自然灾害和中苏关系变化的影响,但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仍在稳步发展。第三阶段停滞阶段十年,导致体育课程建设处于瘫痪状态。第四阶段改革开放阶段1979年,教育部颁发了《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大纲》,标志着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正常秩序得到了恢复,大学体育课程作为高等学校的一门必修课,受到了重视。从此,课程建设与改革进入正轨。扬州会议后,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突出了“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中心”,但是。该大纲突出的问题是难以反映大学阶段体育课程的特征,具有大学体育课程中学化的倾向。第五快速发展阶段1992年,原国家教委在总结了40多年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建设和10多年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订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这部指导纲要和1979年颁布的《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大纲》不同是,该文件不称之为“大纲”,而称之为“指导纲要”,为高等学校课程改革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这一阶段,课程的主要形式为一年极为普通基础体育课,二年级为选项体育课,三年级以上开设体育选修课,在全国范围内的所有学校推行,该阶段已初步显现出以学生为主体,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等教学理念。

纵观体育课程的发展,体育课程改革和发展受社会或国家的需要、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体育学科自身知识体系等三大类要素的影响。

2.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现状

调查表明: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设置模式依然是重视技术教学,忽视学生的体育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竞技性项目较多,缺乏时代性、健身性:教学手段方法单调,以技术教学为主,教学方法传统;教学评价标准主要以各项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来评价,忽略体育教育评价目标的多维性、评价内容多元性、评价方法综合性等特征。

2.1教学思想落后

由于受传统体育思想和观念的影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总是片面强调以传授体育知识、体育技能的课堂教学为中心,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要任务。这种思想和观念虽然在一定历史时期适应了时代的需求,却造成了人才培养的片面性。这种思想和观念造成的后果是只注重近期效益,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和科学健身提供理论知识和方法的指导,忽视了对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体育习惯的培养,致使他们走向社会仍难以形成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能力与习惯。

2.2教学目标不明确,

首先,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目标不明确,没有反映现代教育理念和思想。没有根据自己院校的人才培养特点,形成适合自己院校的体育课程目标,此外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脱节,重点不突出,还只是局限于学生运动技术的教学,虽然开始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但在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方面没有明确的目标。其次,体育教学方法、手段落后,在体育教学中没有重视体育教学在育人和心理干预方面的的隐性作用,教学方法单一,没有很还好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2.3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设置应具有高职院校的特点,不能成为本科院校的压缩版,应根据高职院校的职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特点,构建适合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体系,在重点发展伴随学生终身健康的体育实践能力的同时,关注学生职业能力所需要的特殊体能的发展,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终身健康奠定基础服务。

3.高职体育课程的对策

3.1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转变教育观念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体育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学科,有其独特的效益和实践效果。体育不仅能有效地增强体质,同时,对促进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都有积极重要作用。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其身心健康水平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内容,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心。制约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各种因素中,决定性因素是传统的落后的体育教育教学观念。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应转变观念。要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通过体育教育使高职院校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状态。

3.2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终身体育的教育观

高职院校体育必须冲破以竞技运动为中心的模式,吸引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和各种健身活动,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习惯和体育实践能力,使学生终身享受体育的乐趣,为其终身健康服务。

3.3关注学生的健康,注重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要素和教育目标之一,体育教育是实现健康教育目的的手段之一。健康教育既是一个理论、知识的传授过程,又是一个实践过程,有其自身的课程体系和结构内容。学校健康教育主要包括遗传与健康、营养、保健、精神营养、卫生健康、精神卫生、运动保健、运动性伤病的防治、健康行为与养生等教育内容,重点是体质与健康的概念、体质健康评价体系以及影响体质与健康的因素,使学生养成健康的行为,掌握人体保健的基本规律,并作为指导身体锻炼的理论基础应用于身体锻炼的实践,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以往我国的学校体育教学不论是本科院校还是职业技术学院都过分注重运动技术的教学,忽视健康知识的传授和运动技能的运用,忽视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因此造成学生虽然经历了十几年的体育教育而不会健身,没有学会终身体育需要的体育能力,没有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此外还忽视了体育教育在育人和改善心理品质方面的作用,体育教育的隐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学生只是单单学会了一些体育的基本技术,而如何运用这些技术去健身,去调节自己的健康状况则一知半解。因此从关注学生的健康和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入手,将改变学生体育能力较差的现象,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手段范文2

关键词:体育教学;竞技运动;课程改革

体育教学是在一个多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的。其特点就是要求教师用引人入胜的讲解正确优美娴熟的技能示范形式多样的教法,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较快地领会技术要领,掌握技术动作。面对体育新课程,体育教学观和学生观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体育教师应对传统的教学常规进行深刻的反思,并建立起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的体育教学常规。当前正在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体育课程与健康课程改革,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将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整体进程和发展。为了推动新课程体育改革朝着更快、更好的方向发展。广大体育教师不仅要勇敢地去面对它们,而且更要想办法采取有效措施去解决它们。

1.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关系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目标体系和内容框架,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系包括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三个递进的层次。课程目标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五个方面来表述学习领域目标。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学习内容的特点又将五个领域目标分成六个不同水平等级。课程标准在每个学习水平都设立了明确的水平目标,每一个学习领域目标又细分为许多个水平目标。在教学内容方面,由于经济文化发展的区域性差异很大,体育课程在学习内容的确定方面应具有充分的变通性,使课程更符合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到底选择什么样的内容进行体育教学,除了要考虑上述的“符合学校实际条件”这一因素之外,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应依据不同层面设计的教学目标,分析各个体育运动项目与身体练习的主要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将各个体育运动项目与身体练习进行整合,作为体育教学内容的素材。关于教学目标引领教学内容理念主要是指在体育课程建设层面而不是体育教学层面。在宏观层面的教学设计,我们首先是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具体目标以及水平目标等结合学校、学生实际,对这些目标进行细化,然后再来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也就是说目标引领教学内容的落实体现在水平教学计划、学年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模块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等教学设计中。

2.竞技运动项目内容的教学改革

传统的体育课程不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经常把技术过于复杂或难度较大的竞技项目直接搬进课堂,就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体育学习积极性。由于新课程体育强调打破传统的竞技运动项目的教学色彩和教学观念,所以不能理解的体育教师对课程标准就会产生误解而不敢教竞技运动项目了,实际上,新课程体育改革强调“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不排斥竞技运动项目的教学。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它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具有自身的特点,如激烈的竞争性、严格的规范性、高度的公平性、广泛的集群性等,而作为教学内容我们就要注意下面几个环节。

2.1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因材施教

体育课堂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体条件、兴趣爱好、体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差异,创造使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受到同等尊重和关注的和谐氛围,不应出现因个体某一方面的不足或欠缺而受到与他人不平等的对待,甚至冷落。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可以使他们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师生的合作互动和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在体育教学中必须要考虑到每一个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基本技能学习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身体素质。

2.2把学生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

对于什么是健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真正的健康应该是具备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条件。新课标下的学校体育由强调传统的体育教学观转化为身心协调发展的多维健康观。新课标的启动实施,促使广大体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审视学校体育教育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方面的作用,尤其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应思考如何诊断治疗学生不良心理,提高学生身心素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要将“健康第一”的思想放在首位。通过新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体育锻炼。

2.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体育教学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是指促进学生身体与心理的协调发展。具体地说,就是要促进学生身体、智力、情感、行为等多方位的共同发展,由于受单纯生物体育观的影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体育教学有片面注重学生身体发展忽视心理发展的倾向。因此,提出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九年制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体育与健康》的全新理念,在“体育”课中加进了全新的“健康”概念。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设置,不仅必须增强在校学生的体质,还要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念,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2.4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随着新时期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我们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理解不应该局限于只按大纲规定的体育教课,也不能拘泥于原来只是增强学生体质为目的的体育课,而是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增进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一门基础课程,必须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明确教学手段必须为学生身心健康服务、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中小学生比较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教师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发挥各种教学手段的长处,让学生在精彩的课堂中深刻地掌握所学知识。每种教学手段都有它的优势,也有它的不足,只有多变化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只有当学生正当的欲望得到满足,才能更好的集中思想和精力学习下一项。

3.结论与建议

关于新课程体育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有的已经解决,有的正在解决的过程中。作为一名学校体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提高意识勇敢地去面对各种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1.加强学习,进一步转变观念;2.加强教师教育,提高教师素质;3.注重教学反思,积极探索实践;4.改善教学条件,开发课程资源。为了使学校体育改革能够健康深入地发展,也必须要善于倾听改革中的不同声音,这对于深化我们的认识,完善我们的观点,促进我们的改革,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 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究,2003(5).

[2]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实验稿).北京:北京师大出版社,2001.7.

[3] 张学忠,乔梁,石高慧.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几个问题的反思[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6):77-81.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手段范文3

关键词: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 体操教学 现状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96

体操教学曾经一度是体育课程的重点唯一项目,在全国范围都进行过广泛的体操教学活动。体操教学从第一套全国中小学生广播体操开始,到现在已经发展到了第三套全国中小学生广播体操,其在理念和意识上都有了极大的提升,与社会时代进步保持了较好的协调性。

一、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体操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体操教学占比过大

体操教学占比过大是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最大问题,目前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校基本上持续保留着进行集体广播体操的习惯。基于此,在体育课程中进行广播体操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广播体操的基本动作要领,能够独立流畅地完成广播体操,就成了体育课程中的重点教学目标。体操教学占比过大的原因来自于两个方面,其一,就学生集体锻炼来说,广播体操仍然是最好的选择,其在难度、协调性及集体性等方面具有其他体育项目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其二,广播体操的设计基于人体基本特点,能够有效锻炼到身体的各个部分,有助于学生缓解压力。从这两个方面来看,广播体操目前还具有其他项目所无法动摇的优势,所以就导致了体操教学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占比过大。

(二)体操教学思想进入误区

随着体操教学的多年发展,其教学思想逐渐进入了一个误区,造成体操教学思想和实际教学要求产生了偏离。首先,是体操教学的目的多年来停滞不前。在体操教学刚刚提出的时候,其目的是为了增加中小学生的体育锻炼,强化中小学生体质。但是一直到现在,体操教学的目的还是局限于此,没有太大的进步,这对体操教学活动的发展形成了很大的阻碍作用;其次,是对体操教学的理解存在误区。体操教学的本质是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重点在于使学生运动起来。但是现在体操教学俨然已经变成了对学生体操动作的高度要求,反而忽略了促使学生进行运动的目的;最后,对体操教学的定位存在误区。体操教学只是进行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一种手段,并不是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的。但是现在许多教师对体操教学的定位出现了问题,错把手段当目的,把体操教学当作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全部,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

(三)体操教学手段落后

体操教学手段落后既是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现状,也是其存在的问题。就实际情况来说,当前的体操教学仍然处于教师示范,学生模仿这种模仿式的教学模式,对于新时代的初中生来说,这种教学模式就显得极其落后了。模仿式教学从体操教学出现以来就已经形成了,其主要原因是限于当时教学设备水平落后,只能进行模仿式教学。但是现在的情况完全不同于以前,现在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多媒体设备,体操教学完全可以更加灵活自由丰富多彩。体操教学手段落后不仅是制约体操教学质量的一个因素,也是制约体操教学发展进步的一大原因。

二、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体操教学的改善措施

(一)适当调整体操教学占比,促进各体育项目均衡发展

体操教学占比过大虽然对体操教学来说是有益的,但是对于其他项目以及整体体育与健康教学来说,只存在弊端。所以适当调整体操教学占比,促进各体育项目均衡发展,对于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进步发展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结合学生实际增加部分体育项目,适当缩减体操教学占比。比如,初中学生较为喜欢篮球、足球,在体育课程中就可以适当增加这些项目的教学分配,适当减少体操教学占比。其次,在体操教学和其他体育项目教学之间确立主次关系。对于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活动来讲,应该明确体操教学的主要地位,同时肯定其他体育项目的实际意义,构建以体操教学为核心,其他体育项目为支点的整体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环境。比如,体操讲求身体平衡,就可以通过足球项目锻炼学生腿部,篮球锻炼学生手部,以此为基础促进体操教学。最后,适当调整体操教学的考核占比。对于大多数中小学而言,体育课中体操考核的占比仍然很高,几乎占到了整体的百分之八十,这对于体育课程的协调发展来说是极其不利的。所以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缩减体操考核在整体考核中的占比,以此促进其他体育项目的发展。

(二)纠正体育教师对体操教学的错误思想

纠正体育教师对体操教学所形成的错误思想,将可以大幅提升体操教学的质量及意义,以促进体操教学的进步发展。第一,不断革新体操教学的目的。体操教学目的停滞不前是阻碍体操教学发展的关键原因,只有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体操教学的目的,才能使体操教学一直处在科学的发展轨迹上;第二,明确体操教学意义,促进体操教学脱离误区。体操教学的意义在于使学生运动起来,而不是单纯的学习体操动作。比如,体操中的伸展运动一节,其意义就是要锻炼学生四肢的灵活性,舒展筋骨;第三,对体操教学进行明确定位。对体操教学进行定位是很关键的,体操教学只是一种手段,并不是体育课程的目的。要在体育课程中使相关教师清楚认识体操教学的性质,进而将其作为教学手段进行体育课程教学。

(三)创新体操教学的手段及内容

创新体操教学的手段和内容,是促进体操教学更加贴近现实情况的有效措施。首先,创新体操教学手段,从传统的模仿式教学走出来,利用多媒体工具教学。比如,通过计算机技术对体操动作进行逐步分解,将其制作成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使学生对体操动作及要点能够产生直观的认识,进而在实际动作教学环节能够迅速掌握相关动作;其次,创新体操教学内容。随着新时代初中学生的体质条件逐步提高,传统的体操教学已经不能符合现代学生的基本特点。因此需要对体操内容进行不断创新,结合现代初中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打造更具现代化元素的体操教学内容。比如,改编第三套广播体操使其能够贴合初中学生实际;设计集体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等。

结束语:

体操教学作为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部分,其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诸多问题及缺陷。作为体育教学工作者,应当认清体操教学的现状及问题,调整体操教学占比,纠正思想误区,创新教学手段及内容,以此促进体操教学在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发挥出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余乔艳.成都市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体操教学现状调查[D].程度体育学院,2012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手段范文4

一、培养中学生体育兴趣的途径与方法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一节体育课中,教学内容的合理搭配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相当大的作用。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富有游戏性和竞赛性的教材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实践证明,当学生上球类课时,男生女生对球类运动的兴趣远远超过其他项目,而这项运动又能充分表现出每个学生的个性,对发展学生灵敏、协调、弹跳、速度、力量等各项身体素质,对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学生团结友爱有非常好的作用。但是,我们不可能每节棵都上球类这些内容。现代体育要求的是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就必须从教学内容上的安排上着手。可以在一节课中安排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内容。如,篮球与田径、足球与武术、学生熟悉的内容与新授内容、复习内容与新授内容合理搭配,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优化教学方法 在教学手段上,要灵活多样,在采用现代教学技术的同时,注重对传统教学手段的传承和改进;在情境创设上,要着力于体育氛围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有利于学生酝酿和保持一种跃跃欲试的轻松学习情绪。要以生动、形象的讲解和准确优美的示范启发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同时要坚持以表扬为主,正面教育为主的方法,多运用鼓励性的语言,及时评价,表扬激励学生,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练习的积极性。

3、创造良好的体育环境 因为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影响可以通过家访以及对学生的正面教育,提高家庭成员和学生自己对体育的认识,从而以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因为社会环境的影响就可以从学生的心理特征方面着手,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育活动。教师也可以利用周末的早上或课外活动时间把学生带到广场跑跑步,做一些游戏或打太极拳等一些强身健体的活动。营造好社会的体育氛围,努力把整个社会的体育氛围搞好。同时,体育教师要在课前认真布置教学场地、器材,以安全、整洁、布置合理、有序的良好教学环境来迎接学生,以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

二、多维发展,确立教育目标新体系

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为宗旨,与德、智、美等各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新课程确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明确规定了以下课程总体标准:

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这一目标体系避免了过去所用的套话、空话,显得更加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就教学宗旨来看,体现了以学生运动技能培养为主的价值取向向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多维价值取向的转变。实施这一目标体系,要遵循以下规律:一是目标的权威性。课程目标是根据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制定的,不可随意拔高或降低;二是目标的灵活性。新课程目标体现了总体要求的规定性与实施单元的灵活性的有机结合,在选定具体项目或内容后,执教者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目标;三是目标的层次性。根据各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将目标纵向分解,形成目标树,使各阶段教育目标具体化;四是目标的针对性。体育与健康课必须关注学生的性别和年龄等因素,在总体目标范围内,根据学生性别和年龄特点确定教育目标;五是目标的全面性。体育与健康课目标既有显形的习惯、技能目标,也有隐形的品质、情感目标,设计目标应综合考虑,不可偏废。三、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育途径 新课程改革为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实施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前提下,加强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与教育诸方面的有机结合,创新教育途径,是实施新课程背景下,实现体育与健康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首先,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课堂是学科教学的主阵地,必须将改革体育课与健康课堂教学作为实施体育与健康教育的中心环节;同时,必须将各种课外实践活动作为有益补充,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趣味)体育活动、心理咨询活动、竞赛活动,为培养学生健康知识和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习惯和技能构建有效载体。第二,坚持课标的规定性与内容的选择性的有机结合。新课程标准只规定了学生身心发展标准,而没有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给学校和教师留有很大的选择余地。学校和教师完全可以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的原则下,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和学生实际,选择教学项目或内容。第三,坚持体育与健康教育与教育诸方面内容有机结合。将体育与健康教育渗透到教育过程的各个方面,既可以增强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又有利于以体育德、以体增智、以体强身,以体益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第四,坚持课程选择与课程开发相结合。体育与健康教育涉及了广泛的教育内容,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实施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宜宾市八中根据自身运动场地狭窄的实际,自编了室内徒手操,开辟室外趣味体育活动场地,解决了部分学生不能做课间操的问题;根据学生实际,编写了校本教材《心理健康教育读本》,增强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五,坚持学校、家庭与社区教育有机结合。在加强校内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基础上,调动家长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要求学生参加一定的家务劳动或家庭体育锻炼,鼓励学生参加社区群众性体育活动,指导学生积极参加文化宫、少年宫、体育俱乐部等单位和团体组织的校外体育活动,努力形成学校、社区、家庭互动协调的良好局面。

总之,我们要把握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在传授运动技术技能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利用高校学生的身心优势,培养其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并充分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锻炼项目和形式,帮助学生掌握终身体育锻炼的手段与方法,使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周兵.体育教学任务[J] .体育心理学

[2]口卓倪,韦斌斌.试论如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J].教育研究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手段范文5

作者简介:郭秋艳(1972-),女,辽宁北宁人,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的重要教育内容之一。网络时代的到来给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从近年来发生在各类高职院校中的事故案例来看,大部分案例都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密切相关。因此来说,在网络时代中,加强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依然任重而道远。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和特点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高职院校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过程。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要达到培育良好的性格品质、开发智力潜能、增强心理适应能力、激发内在动力、维护心理健康、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总而言之,即育性、启智、强能、激力、健心、导行。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特点。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具有如下几方面特点:

1.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本质上属于能力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完善健康的个体人格。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实施积极地干预,就可以从本质上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因此说,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2.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而系统化的过程,绝非短期一蹴而就就能够实现的,而且教育效果还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具有极强的不稳定性和反复性。为了巩固心理健康效果,不仅需要教师付出长期巨大的努力,还需要不断地对心理健康教育成果进行巩固。

二、网络时代开展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效克服网络时代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不利影响。网络时代除了给学生带来信息获取、沟通和交流的便利以外,还带来了大量的社会腐朽、落后的思想及风潮。高职院校学生的“三观”尚未完全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网络时代恰好为这些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媒介和渠道。学生在利用互联网获取大量信息的同时,势必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害和影响,从而对自身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将会有效地克服网络时代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不利影响。

(二)促进其专业课程学习水平的有效提高。高职院校以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专业课程教学效果息息相关。如果学生受到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势必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也就给专业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将会有效地促进专业课程学习水平的提升。

(三)符合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为了适应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都在大力推进教学管理和课程教学体制改革,学生的学习环境、课程学习模式、实训模式等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如果不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很难适应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题中之义。

三、网络时代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手段范文6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程;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中图分类号:G80

1 前言

学校教育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我国现代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观念,在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中对如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一定讨论与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在讨论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我国对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处于零散的、局部的和自发的状态,对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求过高等等。要提高体育与健康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必须从体育与健康教育实际出发,建立一个从小学到大学的完整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形成既有目标,又有内容,既有要求,又有考核,能够指导教师操作的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本文就构建体育与健康课程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2 建立体育与健康课程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必要性

2.1 是全面贯彻落实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需要

体育与健康课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必须以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指导。因此,在学校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必须贯彻落实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的重要内容。

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广泛的联系,在体育运动中学生的心理表现错综复杂,加强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较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良好的心理干预,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

2.2是遵循心理健康教育规律的需要。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与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各个方面进行积极的教育和辅导,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调节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它不同于运动技术教育,不可能通过几次课的教学就能收到显著成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经常有计划,有目的地从各个方面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影响,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3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体育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具有密切联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学习中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状态,就能够情绪高昂、专心致志地出事各种学习活动,学习效益高。教师在教学中重视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激励学生团结互助、奋发向上、勇敢顽强、坚忍不拔;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强集体意识等,不仅对于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而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2 建立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是学校健康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应该以学校健康教育的目标为指导,从体育与健康教学实际出发,与其它学科的教育密切配合,努力为实现学校健康教育目标服务。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是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指导下,有计划地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学生参与等完整的系统的教育活动,系统模式如下图:

该系统中体育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以及体育教育的实际,确定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教师根据其目标选用一定的教材,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在教学和活动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通过各种学习活动,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通过考核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评价,最后将评价结果反馈到体育教育管理部门,由管理部门对系统进行调节,形成良性循环,使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不断完善,系统的功能作用不断提高。

3.1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的重要依据,确定体育与健康课中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要走出体育与健康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代替学校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只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不可能完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部任务。因此,确定体育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要从教学实际出发,要符合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的本质特点,不能夸大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功能。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可概括为: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强集体意识;培养组织纪律性,养成遵守规则、公平竞争的良好习惯;培养助人为乐、团结协作精神,养成主动与人交往的习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自尊自信、顽强拼搏、坚忍不拔、迎难而上和奋发向上的优良品质;培养勇于探索,善于求新求异、质疑问难等创新精神。

3.2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为了更好地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应该有计划地把一些对于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具有重要作用的体育运动项目明确规定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内容,列入教学大纲。例如体育运动中的一些有利于培养集体主义精神球类和游戏活动;有利于培养顽强拼搏和坚忍不拔精神的跨栏、支撑跳跃和耐力训练项目;有利于培养挑战自我、挑战极限精神的攀登和爬越活动等等都可以作为心理健康教学内容。

体育与健康课中的心理健康教学内容应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应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和教育需要,在不同的学年段科学地选择不同的心理健康教材,使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能够全面促进的学生心理健康。

3.3心理健康教育手段与方法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与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体育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除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材内容的教学外,在各种体育教材内容的教学中,都应该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心理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为人师表,言行举止都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要灵活运用激励与表扬、讨论与互助等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快乐的学习氛围,及时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3.4心理健康的评价

体育与健康课中的心理健康评价是体育与健康课成绩评定的内容之一,是促进学生注重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措施,不是专门的全面的心理健康水平评价。因此,其评价内容与方法应该从体育教育的实际出发,在简便易行的基础上追求科学合理,要尽可能与技术或身体练习结合起来。如果过分强调评价内容与方法的科学性,就可能会脱离实际,缺乏可操作性,使评价工作成为理论探讨的话题,不能落实到教学之中。

体育教育中的心理健康评价不可能在一学期或一学年中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只能根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安排,以及在不同学年段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在不同的学期或学年对心理健康的不同方面进行部分的评价,各个学年段的系统安排形成心理健康评价较完整的体系。

3.5 系统的管理与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