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科教学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体育学科教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体育学科教学

体育学科教学范文1

关键词:体育学科;内部监控;教学质量;对策研究

1研究对象

以重庆旅游职业学院、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重庆安全职业学院、重庆工贸职业学院、重庆水电水利职业学院、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7所具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的体育学科教学质量情况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运用了文献分析法、调研访谈法、比较分析法、专家咨询法、逻辑分析法等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外文期刊和书籍,访谈,并结合重庆市高职院校体育学科教学质量监控实施的具体情况,走访了重庆市内具有代表性的7所高职院校进行调研,通过归纳、整理、分析研究确定了课题的整体框架和研究思路。

3重庆市高职院校体育学科教学质量内部监控机制体系存在的问题

3.1体育学科教学质量内部监控理念问题

重庆市部分高职院在体育学科教学质量观念、质量管理方面管理的理念比较陈旧,没有对高职院校体育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规律、建材建设、学生需求、教学目标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1]。在调研的过程发现,很多高职学院意识到了体育学科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性,但是体育学科教学质量监控管理理念落后,多是采用粗放式的监控模式,缺乏“以师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3.2体育学科教学质量内部监控方法问题

很多高职院校体育学科教学质量监控方法落后,评价方式单一,主要是采用随堂听课、学生评教、教师互评的形式进行监控,条件好的高职院校采用随机调课堂监控对体育学科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可以说有的高职院校评价过程简单粗暴,同时也缺乏系统的评价和科学的分析与处理信息的手段,监控和评价不能真正发挥作用。教师评价也多以学生评教为主,有的教师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课堂上管得严,学生当时不理解,在学生评教的时候就会有很多学生给这位老师打低分,学生评教可以作为教师评价参考依据,学生评价也只是注重技能的学习和课程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忽视学生全面发展。没有通过对高职院校体育学科课堂教学规律、社会需求、市场需求、高职院校办学定位等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分析,制订一个客观、公正、操作性强且能体现时代特色的质量监控体系[2]。

3.3体育学科教学质量内部监控的体制机制问题

目前,虽然很多高职院校设立了教务处、督导室、系部三级教学质量评价和监控机构,建立了学院体育学科教学质量监控制度,但是在运行的时候教学质量监控不到位、教学质量监控机构不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人员不落实、责任不明确等问题在重庆市很多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通过调研发现,重庆市高职院校体育学科教学质量监控主要是对教学活动过程进行监控,忽视了对教学源头和课后教学效果的监控。体育学科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不完善,忽视了校外质量监控,没有引入教育主管部门和第三方来进行教学质量监控,没有必要的外部监控,很难形成高等学校的压力、动力和活力,所以《高等教育法》提出高等学校要自觉地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的检查和监督[3]。很多高职院校并未根据该学院的师资情况、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生源情况、市场需求来制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3.4学生缺少或者缺失对教学质量的监控

经过调研发现重庆市很多高职院校缺少学生对体育学科教学质量的监控,或者可以理解为体育学科教学质量监控缺失。监控最多的也就是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质量在学期末的时候进行简单网上评教,而大多数学生也是随便填一下,也就是几个选择题的问题,十几秒时间也就搞定了,大部分学生都是只看答案,题都很少看。同时,有些教师课堂上管得严了,得罪了学生,可能评教的时分数就低;而有些教师上课经常给学生吹牛、聊天、拉关系、给学生高分,可能学生评教时他的分数就高,试问一下,这样的教学质量内部监控有意义吗?这是很多学校都存在的普遍现象。

4重庆市高职院校体育学科教学质量内部监控机制研究的对策

4.1提高教职员工体育学科教学质量内部监控的参与度

教学质量内部监控离不开教职员工的积极参与,学校教学质量内部监控活动离不开学校内部全体教职工及各类顾客的积极参与,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必须建立在各类顾客和学校内部教职工广泛参与以及主动投入的基础之上[2]。体育教师是体育学科教学的组织者、实施者,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各个高职院校应注重教职工参与教学质量内部监控工作中来。体育学科有它的特殊性,不同于其他学科,主要是以技能练习为主,理论学习为辅,更加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特殊学科。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掌握每名同学的技能练习进度,以及身体状况,对体育学科教学质量内部监控评价更加科学合理。

4.2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育学科教学质量内部监控评价体系

在高职院校教务处、督导室、系部三级教学质量评价和内部监控机制在基础上建立更加完善的内部机制和评价体系。体育学科的教学质量监控应注重课余体育锻炼的监控机制,充分利用大数据的资源优势,运用运动APP软件,监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这也是体育学科教学质量内部监控的重要方面,实时监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淡化体育学科分数的考核,注重体育技能的提高,以及身心健康的发展,同时要更加注重学生练习过程的参与度。

4.3建立正确的体育学科教学质量内部监控的导向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应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就业为目标,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的目的应“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应该对体育学科教学质量进行全面监控,促进体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和持续的改进,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评价,是为了管理的需要,学院内部的监控,是为了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的目的。

4.4注重学生对体育学科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

高职院校体育学科教学质量内部监控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教学质量。要以学生的需求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对体育学科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是体育教学质量内部监控的重要一环。目前学生的监控更多的在评教方面,这是很多高职院校在对体育学科学生监控方面采用的方法。这种监控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它的合理性,操作性强,一部手机就能解决体育教学评价。在建立高职院校体育学科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应建立更加完善的学生内部监控机制与评价体系,更加注重学生以后的发展。体育学科的教学它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不是说你上了一节体育课,身体素质会马上得到提高,技能得到突飞猛进的进步,身心得到空前的愉悦,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陈方嫒.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完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9.

[2]张海钟.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及其评价[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75-78.

体育学科教学范文2

 

1高校体育学科发展计划   1.1新时期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展望未来,为适应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亟需大批高级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经济发展带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受更多、更好的教育产生越来越强烈需求,同时对自身的身心健康都寄予终生的希望和毕生的追求,为健康投资、为娱乐消费必然成为“十二五”时期人们生活中的主线。所以,能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娱乐消费的相关产业也必将得到发展和提高。新世纪,上海的发展目标是国际一流城市,一流城市需要一流的体育;新世纪,东财大的办学目标是国内外一流大学,一流大学也需要一流的体育。因此,学校体育要发展、要创新、要创一流的紧迫感已是日甚一日。   1.2新时期的发展理念与目标定位   学校体育发展计划的理念是:学校体育以发展为主题,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以健康教育为重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终身体育为本,使学生掌握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能适用于现在、应用于未来而终生受益。   学校体育发展计划的目标定位费根据各个高校自身特点形成的。以东北财经大学为例,实现学校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进一步丰富体育学科的内涵,加快体育经济学、体育管理学的建设,积极开展体育科研,特别是体育经济与管理方面的研究,使体育学科成为教、学、研,产一体的、多学科渗透的综合性学科;以创建一流大学为契机,发展和提高学校竞技体育的队伍与水平;改善和提高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条件,达到一流大学一流体育的目标;以“健康第一”为宗旨,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深化学校体育的综合改革,全面提高体育工作的质量和师生员工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同时,为实现学校体育“十二五”发展计划的奋斗目标,学校体育新时期的主要任务和措施是:与学校所属相关学科联合,与国外著名大学合作,联合开设体育管理学专业。体育产业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支柱产业,美国体育产业排行第三。我国举办2008年奥运会,2800个亿的投入,体育市场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是,后奥运时代体育市场人才奇缺,学校应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尽早开设体育市场管理学专业硕士点和学士专业。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思想教育,提高职业素养。针对高校体育教师的特点,要加强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奉献精神、开拓进取、团结合作的思想教育。提高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   引进高学历和高级体育人才,改善和提高体育师资队伍的质量。有计划、分步骤地引进博士生研究生和若干名紧缺的高级人才(包括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使硕士、博士生学历的比例达到50%以上,从而改善和提高东财大体育师资队伍的质量。   加强对教师的在职培训,培养一批复合型的中青年骨干队伍。对硕士生的要求:五年内应攻读体育或其他专业的博士生或在职博士生课程;对本科生的要求:35岁以下的教师五年内应达到研究生或在职研究生硕士学位;对40岁以下的教师五年内必须进修完成体育或其他专业研究生课程;对40岁以上的教师应积极参加短期培训或专业进修来更新和提高业务。   建立一个优胜劣汰的激励机制,优化师资队伍。为提高体育师资队伍的质量,对职业道德意识薄弱,进取精神退化,经考核多次不合格者,进行岗位流动。对于一些事业心强、工作积极,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在提职增资、职称晋升时优先考虑、以资鼓励。利用优胜劣汰的激励机制,优化师资队伍。   3深化体育教学改革   在遵循国家相关体育政策法规的前提下,结合高校实际,加大改革力度,建立起具有高校特色的体育教学新体系。   3.1课程设置方面   从高校实际出发,开设体育实践课程、理论课程、康复课及选修课。   3.2教学内容安排方面   体育教学在学生所接受的所有教育中是时间最长的学科。所以大学体育教学应该有不同与中学教学的独立视角。教学内容方面,除了传授与深化必要的健身技术与方法外,还应传授与健身有关的医学保健知识,如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运动处方等,把学生所掌握的体育知识提升到一种自我体育、自我保健、修心养生的能力。   3.3教学组织与授课模式方面   体育素质具有明显的生物个体差异,因此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及教学方法必须打破传统的单一授课模式,采用会员制为特征的俱乐部教学,以适应学生的个体特性,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人爱好。   3.4体育俱乐部授课时间设置方面   根据高校当下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的特点,除体育达标考试定点、定时上课外,其他俱乐部根据场地设备条件,可在白天、晚上、双休日进行。充分提高场地的利用率,缓解体育场地供需紧缺的矛盾。   3.5加快体育教学现代化的建设   体育课的教学项目有几十种,许多动作具有复杂、抽象、瞬时的特点。利用媒体技术特殊的演示效能,强化学生的运动记忆、提高学习效果,不仅解放了教师,而且提高了教学效果。利用网络优势,优化校园体育的教学与管理。具体实施计划:建立校园体育网站;购置一套身体机能状态测试仪;购置开发CAI体育教学软件所必须的设备;进一步完善体育教学科研所的硬件实施。   3.6加快高校体育教材建设   根据高校自身的特点,抓紧做好高校各项体育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工作,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工作做好基础性的准备工作。   4提高高校体育科研水平   科研是先导,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为提高东财大体育科研的水平,新时期的主要任务和措施如下。#p#分页标题#e#   4.1成立相关的体育科学研究机构   近年来不少学校成立了体育科学研究所,其研究方向主要是学校体育。高校体育科学研究所应把研究方向定位在师生的体质与健康、高校高水平运动训练、体育市场的开发、体育商品的营销、体育资本的筹集和运作等。瞄准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前景、结合学校优势、采用多学科合作、渗透、联合申报省部级、国家级课题。   4.2加大对体育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   学校在科研经费的规划中,将有一定的数目作为体育科研的专项经费。用来购置体育科研仪器设备、资助体育课题的立项研究和科研论文的发表,奖励在市以上获奖的体育论文和成果。   4.3加强国内外体育学术交流与合作   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加强国内外体育学术合作与交流。每年邀请国内外体育专家进行1~2次体育科研讲座,每年选派若干名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去国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每年本部门进行一次较高水平的体育论文报告会。   5提高高校竞技体育运动水平   为进一步发挥体育的特殊功能(感召力、影响力、凝聚力),继续为高校争光添彩,高校新时期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和发展计划是遵循循序渐进的发展原则。   以东北财经大学为例。首先,以足球作为突破口,带动整体全面提高。为了使学校男子足球尽快走出“低谷”,进而得到可持续地发展,学校将把足球作为突破口,力争在“李宁杯”大学生联赛中重新跻入三强。使女篮重新进入CUBA联赛中,并且尽快组建高水平田径队。形成以足球带动女篮和田径的发展态势。其次,重点队的建设与发展。目前学校男子足球队,在全国的优势还在,但也面临着很大的竞争。北理工、东华、深大、人大等学校利用名校优势,正在招收和扩大球队的实力。而女子篮球和田径在竞争中已处于劣势,近年均没有参加全国性的大学生比赛。因此加强上述三支队伍的建设已迫在眉睫。其次,一般运动队的建设与发展。目前学校一般运动队只有两支(男子篮球和网球队),从项目来看数量偏少。还达不到以点带面,活跃校园体育文化的气氛,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的效果。为此,新时期从学校实际出发,适时地、有的放矢地发展几个一般运动队。且争取达到辽宁高校大学生甲组比赛的前六名。   为提升高校竞技体育运动水平应具体抓好以下三项工作:加大高水平运动员的招生力度,要主动出击挖掘人才。并修订和完善高水平运动员的学籍管理条例,为高水平运动员的引进创造条件;提高教练员的能力与水平,必要时聘请或引进高级教练员来校执教;制定运动队的目标管理条例,引入激励与奖励机制,促进运动队的重新发展。   6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加快学校体育场馆的改造和建设   为了使高校群众性体育竞赛能更好地体现综合性、团体性、凝聚性、趣味性、可比性、新颖性、观赏性和经济性,提高全校师生的参与率,每年举办校体育文化节(师生),下一年举办校综合性运动会(师生)。   同时校内各单项体育竞赛由体育教学部统一计划,由校学生会各单项体育俱乐部或协会承办。从而使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开发和锻炼,使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高校新时期发展规划中对体育场馆设施是有严格要求的。以东北财经大学为例,学校本科生的规模为10000人,按“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要求,到时东财大室外体育场地的面积应达到56000平方米(现有24575平方米),室内面积应达到3200平方米(现有960平方米)。室内外场地面积分别缺额为56.1%和70%。为实现学校新时期争创国内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体育场馆作为学校办学条件的标志性建筑,尤其是为满足学校体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师生员工群体活动的发展要求。2008年之前,学校应建造网球馆1座、体操房3~5个、室内标准(50米×25米)游泳馆1座、400米田径场(包括足球场)1个、室外塑胶网球场5~8片、室外塑胶篮球场和排球场5~8片。

体育学科教学范文3

学科教学知识(PCK)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知识,针对舒尔曼的PCK知识观,提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内容、途径的改进措施,为体育师资的培养提供建议。

关键词:

PCK;体育教育学生;内容;途径

教师是教育得以办好的关键因素,然而我国在教师教育存在着许多不足,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建立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舒尔曼认为学科教学知识(PCK)是最能将学科内容方面的专家与学校专业的教师相区分的知识,他的PCK理论为教师的专业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根据PCK理论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内容、途径进行分析,并访谈我国五所开设体育教育专业的本科高校,了解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开设的现状,指出改进的方法,为培养专业化的体育师资提供建议和参考。

1、PCK理论内涵

PCK的概念最早是由Shulman于1986年提出来的,Shulman(1987)重新定义了PCK,认为它是教师在面对特定的学科课题时,如何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与能力,将学科知识组织、调整与呈现,以进行有效教学的知识,舒尔曼指出,最能将学科内容方面的专家与学校专业的教师相区分的知识类别便是学科教学知识。

2、PCK理论下培养的内容

2.1、舒尔曼的PCK内容

舒尔曼指出,教师知识至少应该包含如下七种知识:学科内容知识、—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PCK)、关于学习者及其个性特点的知识、关于教育背景的知识、关于教育目的、目标、价值等的知识。舒尔曼特别指出,在他的这七种教师知识类别中,学科教学知识(PCK)应该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因为学科教学知识指出了在教学知识中最特殊的部分,它是指教师把自己所教学科内容方面的知识与一般的教学法知识进行巧妙融合后形成的对特定的课题、主题、问题、难题,或是论点应怎样更好的被组织、表征、以及为适应不同性格、爱好及能力的学习者,而作的调整的知识。教师最后能很好的对这些知识进行有效的理解,从而将这些知识有效的学习方式呈现给学生。

2.2、PCK的属性

根据吕丽芳、郭艳红、马敏、彭晓敬等对于PCK以及PCK特征的论述,PCK的属性包括融合性、转化性、实践性、个体性、发展性。其中融合性是指学科教学知识要与不同的学生条件和教学情境等进行融合,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转化性是指PCK是一种教师将教材通过自身的理解将其转化为教给学生的便于其理解的知识。实践性是指PCK知识应该是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获得。个体性是指PCK不是通用的、是具体的、个性的、 每个学科、每个知识点、甚至每个概念都有其特殊的PCK。

2.3、PCK理论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内容

2.3.1、当前体育教育学生学科教学知识的培养内容

通过访谈五所高校老师(韶关学院、湖州师院、新乡学院、六盘水师院、曲靖师院)课程开设的相关情况得知: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学科教学知识传授的课程主要有体育教学论、学校体育学、体育教育学、小学体育教材教法、中学体育教材教法,针对中小学开展的教材教法是近两三年间才在少部分高校出现,在访谈的五所高校(韶关学院、湖州师院、新乡学院、六盘水师院、曲靖师院)中,学校体育学是高校普遍开设的课程,体育教学论课程四所高校开设,针对中学生开设的中学体育教材教法课程的有三所,仅有一所开设小学体育教材教法课程,针对中小学开设的专门性教学法课程较少;在学科教学的目标上均注重对客观知识的获得,进行教学时侧重于课堂的传授,评价方式上多用纸笔测验方式进行。这种状况使得学生所学到的学科教学知识不能有效的融合到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不能将教材上的知识有效的进行转化,将教学的理论脱离实践。

2.3.2、PCK理论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内容的改进

针对舒尔曼PCK的知识观,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学科教学知识的培养内容上除保留原有的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论课程外,应增加针对特定教学对象教学的教材教法课程,在时间的安排上应按照顺序来进行体育教育学、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论课程,然后选修针对特定教学对象的教材教法课程。针对这些内容的培养目标上在掌握客观知识的基础上侧重,加重对于教学技能的获得且保证针对教学知识实践练习的时间;培养方法上应该侧重理论融入实践教学的环节,理论和实践的教学应分散安排的同时最后针对性的集中训练;在评价的方法上侧重对于教学技能的评价,侧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和表现。

3、PCK理论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途径

3.1、当前体育教育学生学科教学知识转化的途径

当前各培养体育师资的院校在对学生学科知识转化的培养中,运用了说课、微格教学、片段教学、教育见习、教育实习这些途径,其中教育见习和实习是普遍采用的手段,且一般安排在大四,时间较多的为半个学期和一个学期。在这些见习和实习中不少学校存在着指导老师不是专任的学科教学法教师,教师针对性的教学理论知识缺乏,见习实习方式不规范、要求不明确、组织散乱等问题,使得现有的见习和实习不能起到相应的效果,学生将学科教学知识转化的途径不完善导致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脱节,教学的经验无法有效的进行整合。

3.2、PCK理论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途径的改进

根据舒尔曼PCK获得的个体性的特点,针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途径应该是多种方法的结合,从时间上应包括短期培训、长期培训;从内容上应包括专题培训和综合培训;人数上应包括个别培训和集体培训;从方式上应包括理论的培训和实践的培训等。培训人员的安排上应有针对的安排学科教学法的教师,此外应加强高师体育院校与中小学之间的练习和合作,让学生体验学习和真实环境,“一带一帮”实现高校和中小学之间的资源优化和互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是未来中小学体育教学的主力军,应强化对其学科教学知识的培养,使其成为合格的专业化教师,促进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提高教学的质量,使体育更好的为促进学生的健康服务。

作者:徐喜梅 单位:曲靖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吕丽芳.舒尔曼教师知识观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13-5-12:39-40.

体育学科教学范文4

关键词:小学体育;学科教学;健康行为观念;观念教学

1.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确立新的教学策略,不断地进行自我学习

在以往的小学体育学科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只需要对学生进行基础体育知识的相关培养,这使得学生只能够具备初步的体育技能,而在学生运用这些体育技能的过程中,学生很难有自我保健的经验或意识,这显然不利于学生长久的体育学习与提升。在这样的情况下,小学体育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拓展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变更教学形式,更要以此为基础确立新的教学策略,以提高小学体育学科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为了达成这一目的,小学体育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转变自己的教学思维,要以学生的学习体验为重。为此,小学体育教师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毕竟在以往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受教育程度并不算太高,其受到的体育与学科教学教育也集中在对学生的技能培养上,这显然不利于现有的教学局面。为此,小学体育教师理所应当地不断进行自我学习,以适应现有的小学体育学科教学要求,以此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与学科发展能力,促进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健康行为观念,使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变成“健康课堂”。例如,在对学生进行“短跑”这一项目的运动教学过程中,我除了对学生进行了原有的运动项目、运动技巧教学,更是对学生拓展了如何在“短跑”这一项目中保护自己的运动肌腱等内容教学,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到“运动保护”的重要性。当然,现在的学生并不像以往的小学学生一样对教师的教育视为权威,颇有一些质疑精神,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会质疑我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必须拿出一些“实例”来向学生证明运动保健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为此,我就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室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播放了各种运动会短跑运动员负伤的场景,更是为学生制作了相关的图示,这样学生才相信了我的教学,从而真正初步建立起运动保健的相关观念。而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开展教育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教学手段上的突破,摆脱了体育课必须在操场上进行的刻板观念,这也是一种教学上的进步。

2.小学体育教师要进行多方合作。利用多种资源开展健康观念教学

对于现在的教学环境而言,小学教育可以调动的资源有很多,这里不仅仅有学校教育资源,更有学生家长及社会上的教学资源可以调动。这种资源充沛上所带来的教学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如小学自然、小学科学等方面的相关教学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各种自然博物馆、科学博物馆等对学生开展教学,而在体育教学方面,博物馆的教学资源似乎很少,但这并不意味着小学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就只能依靠自己与学校单位的教学资源,在开展小学体育的健康行为观念教学时,小学体育教师要进行多方合作。利用多种资源开展健康观念教学,这种教学资源上的调动是多方面的,既可以有相关的社会资源支撑,也可以由教师或学校出面邀请相关专家进行座谈会,以扩充学生的眼界与学识。这也是小学体育健康行为及观念的教学方式之一。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我就邀请了我市的相关专家来我校进行座谈,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体育健康观念。当然,这仅仅只是体育健康教育的一个环节,难以完整地对学生进行健康观念教育。因此,我就极力地推动我校与我市的相关单位进行了长期合作的关系建立。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我校的体育健康教育得以建立起一个“内外循环”,内部由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健康知识教育,外部则由我市的相关单位进行负责,我校的学生既可以享受到学校的知识教育,也可以享受到市里专家所提供的知识讲座来扩展自己的知识范围,更为重要的是,我校学生可以参与到正规的体育训练之中,更可以去我市相关单位参观,了解在职业运动员的“运动生涯”中,“体育健康”在什么样的位置之上,这也有助于学生的体育健康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3.教师要将体育健康观念作为体育教学的一部分,推动体育教学的完善

任何理论的教学与发展都不可能离开教学实践而进行的,在以往的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多数体育教师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健康行为观念的教学,这也意味着体育健康的相关学科发展在小学体育教学之中处于停顿状态,这自然不是小学体育教学与体育健康观念教学应有的状态。因此,这就要求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将体育健康观念作为体育教学的一部分来开展小学体育的相关教学,而这也将推动小学体育学科教学的发展与完善。当然,在小学体育学科教学过程中贯彻发展体育健康教育的观念教学是不容易的,更不会只是小学体育教师一个人的责任,这也需要小学阶段学生的不断参与,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这就要求了小学体育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使学生了解到自己也是课堂的建设者与参与者,更是自我学习的主导者,这将有助于学生转变自己的学习观念,认同自己为课堂教学中的核心人物,认可自己在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意义与自我学习中的积极意义,这将推动小学学生在小学体育学科学习过程中的观念变化,这也将使小学整个教学环境发生深刻的变化,从而推动小学学科教学的完善与发展,并以此为契机贯彻“素质教育”的教学改革要求。

4.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健康”这个词汇也逐渐地深入人心,小学体育学科教学在这一过程中也应当参与进来,毕竟体育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使学生“强身健体”,这是小学体育教学发展中的一个必然。当然,作为小学体育教师想要对学生开展“素质教育”“健康教育”显然不能够只依靠学科教学的力量,更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来拓展教学方式、教学策略,使“体育健康观念”的学习深入到“体育”这一学科之中。

参考文献:

[1]王宝喜.浅谈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小学教研版,2009(6):56-56.

[2]孙倩倩.浅谈我国体育教学新课标对青少年身体健康的影响———以中小学体育教学为例[J].体育时空,2014(5).

体育学科教学范文5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有效性;对策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在发展的过程,集中强调对学生的理论教育成果,很大程度上了忽视了学生的身体素质教育,而随着教育机制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育作为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教育保障,被纳入到了中考成绩中,这一机制的实施促使中学体育教育的重要性随之彰显。对中学体育教师而言,要想在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就需要积极践行教改与素质教育的全面要求,在创新教学理念与方法、手段的同时,创新教学评价机制,并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水准,从多方面着手来共同致力于高效体育教学模式的搭建。

1目前中学体育教学践行改革创新的迫切性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社会变化发展节奏的加快,人民群众的身心压力不断加大,身体素质逐渐下滑,身体亚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在此背景下,想要进一步提升国民的综合素质,就需要提高对体育运动的重视程度。而青少年作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中学体育教育需要承担起素质教育对当前中学生身体素质所提出的要求,落实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而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对中学体育教学而言,需要从“以人为本”这一教育理念出发,明确并尊重学生的个体需求差异,在此基础上,实现对教学方法的创新,促使中学生在体育教育下不断形成良好的健身锻炼意识理念,为最终促使中学生实现全面成长提供保障。而面对当前中学体育教学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中学体育教师要积极落实课程教学改革,切实落实新课改对该学科教学所提出的全面要求,从根本上提升中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2目前中学体育教学所出现的问题

2.1教学理念滞后

长期以来,中学体育这门课程在很大程度上难以得到学校与教师的重视,文化课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重点,学校长期围绕着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不断探索与创新,忽视了培养、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性。而当前体育课程虽然逐渐成为了中学教育中的一门主要课程,但是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部分体育教师依旧按照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开展着教学活动,存在着的极大的随意性,部分体育教师的主观性较强,经常按照个人的学科教学经验与喜好来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该学科教学中难以得到有效渗透与体现,阻碍了中学体育改革创新发展步伐。

2.2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单一

从教学内容出发,当前中学体育教学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几乎局限于跑步、跳远、跳高、篮球、足球等基本的教学内容中,难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阻碍了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养成,在实际参与体育户外运动的过程,缺乏参与的兴趣与积极性,甚至很多同学会找出各种身体不适的借口,拒绝参与体育运动项目。这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中学体育教学内容过于单一,无法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进而也就难以实现对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理念的有效培养,学科教学有效性大打折扣。而从教学方法上看,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常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的配合与参与度较低,教师通常都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在讲述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基本的热身活动,然后结合运动项目的重点进行统一训练,形式化的教学模式下严重弱化了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2.3教师自身素质偏低且学科考评机制不健全

部分中学体育教师自身的能力素质在当前体育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中呈现出了一定的滞后性,面对体育教学所提出的一系列新要求,许多体育教师原有的理念、方法等都无法与之相适应,并且在实践教学中,依旧以传统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活动,经验主义教育理念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学体育教学改革创新发展的步伐,弱化了学科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无法为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提供有效教育保障。因此,如何提升当前中学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以适应体育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新需求,成为中学体育教学所面临的一大挑战。而从当前中学体育教学的考核机制出发,由于尚未建立完善的成绩考评机制,致使在实际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难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校、学科教师乃至学生、学生家长无法给予体育教学以充分重视,中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偏低,难以落实当前素质教育对该学科所提出的全面要求。

3提高中学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3.1实现教学理念的创新

对中学体育教学的开展而言,想要从根本上提升教学的有效性,落实新课改的全面要求,就需要从创新教学理念入手。在实际践行中,则要求该学科教师树立以人为本这一教学理念,在实际开展此学科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始终秉持人文关怀理念,从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角度出发,促使学生在提高对体育教学重视程度的同时,对体育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体育课的主人,并以教师引导作用的充分发挥来促使学生逐渐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理念,为促使学生实现自身的全面成长提供扎实的思想基础。

3.2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创新

3.2.1创新教学内容

从教学内容出发,对中学体育教师而言,需要结合当前体育教学课程内容实现进一步的丰富。例如,在传统体育教学项目上,增设游泳、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等课程,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完善体育教学场地与设施的建设,为实现丰富体育教育内容的高效开展提供保障。同时,在体育课程教学的实施上,需要以多样化教学环节的设计来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能够始终保持着对体育课程乃至体育运动的热情度,为提升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保障。另外,要加强师生的配合,结合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的实际需求,增设更多的体育教学活动内容,确保体育教学内容能够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以此来进一步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3.2.2创新教学方法

从教学方法角度出发,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及身体素质的特点,落实差异化教学,借助分层教学法的实施来实现因材施教。在实际践行中,教师要结合学生个体需求差异特点,实现对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的科学设置。例如,以跨栏教学为例,在实际开展这一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特点,实现合理的分组来落实分层教学,针对身体素质能力偏低的学生,教师可适当降低跨栏的高度,并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跨栏运动方法,积极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以促使这部分学生能够有效完成跨栏训练项目。而对身体能力素质相对较好的学生,教师可逐步提升跨栏训练的高度,并要求学生以更为标准的动作来完成训练,促使这部分学生能够不断挑战自身的极限。同时,该学科教师在开展体育理论知识教学的过程中,要强化教学的趣味性,以此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与积极性,促使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中,掌握理论知识并在体育运动实践的参与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身体能力素质。例如,在开展篮球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分组游戏的方式,促使学生掌握运球、传球的方法,并在游戏中设置相应的惩罚措施,没有达到运动标准的学生,接受俯卧撑或是仰卧起坐等惩罚,在运动的快乐中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此外,要积极将体育教学理论与实际生活相关联,打破传统体育教学片面强调传授理论知识的弊端,将体育运动与日常生活进行紧密结合,促使体育教学中有着丰富的生活元素,以不断拉近学生与体育运动间的距离,让学生逐渐养成体育锻炼健身的良好习惯。在日常生活中,许多运动项目都能够作为独立的教学环节进行开展,如借助健美操比赛的开展,促使很多不喜欢运动的女学生,能够对体育运动产生全新的认知理念,强身健体、塑形美体等理念的融入让学生对其他相关的有氧运动产生浓厚兴趣;再如,学校定期组织春游或者秋游,通过爬山、集体拔河比赛、跳绳比赛等来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项目,以生活化、娱乐化教学形式来进一步提升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3.3注重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完善考评机制

3.3.1优化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体育教师的能力素质

从教师队伍建设角度出发,为了进一步提升中学体育教师的能力素质,确保体育教师能够更好的践行新课改对体育学科教学所提出的全面要求,就需要进一步加大对体育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促使体育教师实现自身教学理念与方法的不断更新,通过新理论知识的掌握来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素质。在此基础上,要注重新鲜血液的注入,对体育教师的招聘,要以明确的招聘测试考试来实现对体育教师素质的有效把关,确保将高能力素质的体育教育行业人才引入到学校教师队伍中,以此来提升中学体育教师队伍的综合能力素质,为切实提升中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保障。

3.3.2完善学科考评机制

对体育学科教学的实际开展而言,想要切实从根本上解决体育学科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就需要全方位提升学校、社会、家长、教师及学生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在此过程中,就需要给予体育考评成绩以充分重视。因此,这就需要针对体育教学的开展,建立完善的成绩考评机制,通过体育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训练效果、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等多角度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考评,能够为更好的发现问题并落实有针对性解决措施奠定基础,为提升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并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提供保障。长期以来,中考、高考都是以文化知识为衡量学生学习成绩与效果的标准,而如果将体育学科融入中高考科目中,体育教学自然会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这就为解决中学体育教学有效性问题提供了新出路。

4结语

为了全面落实新课改对中学体育教学所提出的新要求,提升中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当前中学体育教师在明确体育教学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注重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并完善学科考评机制,进而为提升中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促使中学生实现全面成长奠定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红梅.中职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8):66,78.

体育学科教学范文6

[关键词]学校教育;德育渗透;体育学科受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小学体育学科对学生进行德育,不仅有利于促使学生服从组织、遵守纪律,顺利完成学习内容,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及顽强拼搏的心理品质。所以,把德育渗透到体育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是每一名小学体育教师职责所在。

一、小学体育教学与德育的关系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学科中加强青少年德育变得越来越重要。《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工作意见》中指出:“根据学科自身特点,紧密结合课程内容,充分利用各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因素,潜移默化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使德育与学科内容有机结合,与学生成长需要有机结合,在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发挥学科的优势进行德育渗透是所有学科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小学体育学科是一门提高学生体质、培养学生体魄的重要科目,包含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民族情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规则和制度意识、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以及对个人和社会群体的健康责任感为重点的德育内容。这些德育内容遵循小学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表现得零散、不连贯、不系统,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小学体育学科教学在加强学生德育中的重要作用,认真把握和组织,有针对性地进行渗透和教育,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和综合素质的稳步提高,来满足国家和社会对青少年德育的需要。德育与小学体育学科教学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二、在小学体育学科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途径

1.通过言传身教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的言传身教是德育渗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每天都会与学生接触,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呈现在学生面前,会对学生产生最直接的影响。教师的言传身教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震撼力,是学生效仿的对象,对学生起到示范性的影响。小学体育教师既要有教师严肃的风度,又要充分体现其职业的特点———健康朝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言行一致,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德育目的。只有教师在政治思想、个人品德、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充分发挥示范的作用,用高尚的思想品德、广博的科学文化素养、精深的专业知识、开拓创新的能力、富有爱心的情感和健康的体魄去感化学生、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才能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使教育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激励学生不断求真、求善、求美,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我在教学过程中,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事,自己一定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禁止做的事情,自己决不迈出一步。如体操练习课上,我要求学生把动作做到位,首先我一定做到位。同时,除了找练习较好的学生做示范外,还找出虽然动作不是很规范,但有很大进步的学生进行示范。我在指出他们不足的同时,肯定他们的进步,放大他们的优点,使他们得到大家的认可。这样,不但有利于增强他们完成规定动作的信心,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热爱体育学科的兴趣。

2.通过课堂常规进行德育渗透

做任何事情都要讲规矩、懂规矩、守规矩,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实做好。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其本身就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来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约束,是学生更有序、更和谐学习的必然保证。在体育教学中,我首先利用体育课的特殊形式和独特优势,通过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学生课堂纪律教育、组织纪律和思想作风教育,做好课堂常规教学,让学生能够自觉遵守纪律,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如我在新生的第一节体育课上,都会向学生强调学校的校规和班级的班规,让学生知道学校与幼儿园的区别,让他们懂得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什么时候不该做什么事,培养学生规则、制度意识;向学生强调文明礼貌的重要性,要求学生见到老师、长辈要问好,多用“谢谢”“不客气”“你好”“再见”等用语,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又如,在体育课前,我通过检查学生的出勤记录,向班主任及同学了解学生旷课原因及请假等情况,对学生进行组织纪律教育,促使学生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纪律;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并在活动中与同学友好相处、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

3.通过教材本身进行德育渗透

小学体育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特点,可以分为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具有多样化、趣味化、儿童化和游戏化的特点。小学体育教师在理论部分教学时,必须充分把握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通过有利于儿童接受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小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完成体育教学目标和德育渗透任务。理论部分的内容本身就包含了思想性,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渠道。如体育的目标和任务可以提高学生对具有健康体魄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积极锻炼身体的意识;锻炼身体的原则和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正确锻炼身体,使学生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通过介绍为国争光运动员刻苦训练、顽强拼搏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实践部分是体育学科教育教学的重头戏,是培养学生运动技能、掌握运动方法的关键所在。所以,教师在进行实践部分教学时,要针对不同技术动作的特点,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德育渗透。如篮球、足球等项目可以培养学生遵守规则、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树立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短跑、跳高等项目可以培养学生机智勇敢、顽强拼搏的精神;长跑等项目可以培养学生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及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等等。如我在教授学生中长跑时,在认真示范技术动作和讲解注意事项之后,运用心理暗示法、积极调整法和转移注意法等方式对学生德育的渗透,让学生克服紧张、畏惧等心理,使学生在跑步过程中,不断暗示自己身体素质好,只要坚持就能到达终点,达到稳定学生情绪,克服畏难情绪的目的。通过这种德育渗透,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自信心,磨炼他们的意志品质,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克服学习或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的心理。

4.通过突发事件进行德育渗透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不可避免地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突发事件,如果教师处理得不及时、不正确,不但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扰乱课堂教学秩序,打断师生们的思路,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甚至会产生难以想象的后果。如果教师采用正确的方法,因事制宜、因人施策、妥善处理,不但能正确处理突发事件,而且可以利用这一契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比如在一次篮球课上,我把爱好篮球的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比赛。在比赛过程中,一名同学由于奔跑不小心摔倒了,但他却立即站起来继续参加比赛,我走到他面前关切地了解他的情况,提醒他注意安全。比赛结束后,我当众对他进行了表扬。通过这个事例,有利于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敢坚强的心理品质和良好的集体荣誉感。又如,在一次接力跑比赛中,一个小组其中的一名同学可能取胜心切,就动起了歪脑筋,违反比赛规则。我发现后,及时叫停了比赛,对违反规则的学生进行了教育。教育他输赢固然重要,但要遵守比赛规则,规则是公平竞争的前提,是人们参与体育运动的行为准则,只有在规则的约束下进行公平的竞争才是体育比赛的意义所在。通过我的教育,这名同学马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表示一定会改正。如果学生出现违反规则的情况,教师视而不见、闻而不问,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样就错失对学生进行德育时机,长此以往,很容易助长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这样的教育,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在各种规则约束下竞争做好了前期准备。总之,小学体育学科自身就蕴含了丰富的德育内容,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不仅是体育教育观念更新的需要,也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作为小学体育教师,应该充分借助这一独特优势,利用恰当的时机和正确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在学到体育知识、掌握运动技能、增强身体素质的同时,培养良好的思想行为习惯,实现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郝小明.新课标下的小学体育教学方法研究[J].中华少年,2016,(26).

[2]王国强.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科技信息.2009,(09).

体育学科教学范文7

关键词:体育课堂;跨学科融合;英语口语

引言

跨学科是指跨越学科的界限,促进学科的渗透交叉与融合,从而形成新学科以及理论。英语属于语言类科目,放在语境中学习效果极佳,而体育教学主要以活动、游戏、运动为主,课堂会生成多维语境,因此,二者可以进行有效联系[1]。体育运动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对英语教学情境的再现式巩固,融入英语语境的体育课堂可以提升体育课堂的趣味性。

一、小学体育课堂跨学科融合实践的意义

(一)传统体育、英语课堂的教学形式固化,激发融合创新的需求

现行的学校体育课程大多注重学习运动技能、提高身体适能、促进与人合作团队协作等,小学阶段体育课堂授课形式以训练、活动、游戏为主,每周3~4次课,教材内容可拓展性强。通过调研发现,一线教师在常态课教学中,开始、课中、结束部分模式均相对固定单调,学生对重复学习内容积极性不高,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如何进行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既能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又能提升教学效果,既能减少教师的职业倦怠,又能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成为让体育教师头疼的问题。基于此,笔者为了激励体育教师进行常态课创新,提出了对体育课堂部分教学环节进行融合教学、跨学科融合英语口语教学的实践理念。

(二)融合后丰富的教学形式,解决单一学科教学的弊端

小学阶段学生的规则意识养成非常重要,因此,可以在常规的准备活动中融入英语语境融合教学。三年级及以上的小学阶段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具备参与班级管理的能力和需求,会主动寻求社会认同,喜欢在生活中体验社会角色分工[2]。笔者以“担任体委五分钟”等系列活动为例进行跨学科融合实践活动分析。

二、小学体育课堂跨学科融合英语口语的实践过程

小学阶段体育课程内容较少,鉴于学生的个体差异,笔者决定增加跨学科融合的实践活动来满足部分学生的情感体验需求和增强参与感与获得感,同时激发学生体育课程的成功感和运动乐趣三、跨学科教学实践产生的启示

(一)拓展学习,增加体育课堂自主参与度

启发自主学习的阶段:鼓励学生进行课前思考,让学生观察体委如何集合队伍,整理队伍,调动队伍的同时,通过启发学生思考英语国家体委如何执行体委任务,从而使学生同步完成英语专用词汇的搜集来激发学生课后查找相关资料的自主学习体验。鼓励运用的尝试实践:有的学生拿出早已准备好的英语单词练习发音,有的学生左顾右盼寻求帮助,有的学生信心满满,有的学生抓耳挠腮,有的学生抢同学的纸条学习,有的学生请别人教授。体育课堂不对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做评价,因而不会打击同学的信心。在实践中生成体验,有利于学生认可实践体验的价值。不以评价为前提的体验阶段:基于学生爱玩的天性,教师给予学生有限时间的准备,鼓励学生进行有限体验(使用五个词汇即为合格),告知学生练习重点为:口语的发音准确度、英语口令运用的时机,同时鼓励其余学生配合完成发音练习。根据学生向好的本能,让学生感受基本成功的体验,弱化英语口语的神秘感。未知的轮值概率也进一步激励学生课后积极练习英语口语,调动学生学习更准确发音的学练动力。体验过后的经验生成阶段: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学生在运动中主动运用英语口语记忆次数增多,伴随运动的情景体验,学生随意跟读到多次主动跟读,从对错误发音的漠视到会主动练习如何正确发音。高效刺激学生的口语记忆,使半数以上的学生能达到一周内的多次运用。

(二)融合互补,实现跨学科教学一课多能

例如,2013年部编版英语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二课Afterschool,学习run、runfast等教学内容。体育教师与英语教师可以合作,将本学期的所学词汇、句型与运动教学进行有机融合,教师梳理后分配给体委、小组长进行学年的系统梳理。在课堂教学中结合体育学习的真实情景,英语语境体验式教学全程融入体育课的准备活动、体育活动、自由活动等部分,效果十分显著。每周同步学习的英语关键词被强化,从学生的学练积极性上可以看到学生英语口语的阶梯式成长,学生从不肯不敢动嘴到敢尝试发声,再到大声使用,最后到多数学生的精准发音,看到学生的成长,英语教师和体育教师都十分欣慰。

(三)学以致用,运动中提升口语表达的记忆效率

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UCI)和日本驻波大学的科学家在研究大脑活动中发现,大脑负责记忆形成和存储区域之间的连通性在进行一次仅十分钟的轻度运动之后就会增强[4]。他们同时提出轻微运动可以减缓甚至阻止记忆丧失和认知能力下降。通过口语情境自主练习,学困生整堂课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得到提升。第一类是纪律意识不强,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学生;第二类是学习动力弱,自主学习主动性不强的学生;第三类是胆子小,不敢在群体面前发声的学生。一类学生在运动的同时调用了其注意力;二类学生通过新颖有趣的活动参与,提升了参与学习的兴趣;三类学生胆小是担心被关注,怕失败,而同步参与的运动可以弱化他的焦虑。这三类学生不同程度地体验到体育课和英语课融合教学的快乐和成功。在课程实践中,基本上每个学生都能在上课前自动拿出准备好的单词记录条,学习兴趣高涨,积极体验的尝试欲望加强,尝试结束后能主动进行复述和情景再现式学习。同时,学生会有意识地关注体委在课堂常规教学各部分角色的扮演,清楚明白教学环节中分组自学、分组练习、集中纠错、个别示范、小组复习、集体示范的意义。

结语

综上所述,跨学科融合的实践从课堂的需求中而来,以跨学科融合的角度解决两门课程在教学形式上的弊端,以期解决学科的实际问题。学生在运动中获得快乐,从参与中获得直接体验,从快乐的直接体验中来激发新动力,继而内化出学生终身学习的动力。

[参考文献]

[1]许秋亚,董青.欧盟成员国体育课程改革新思路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8(11):60-67.

[2]尹恒.体育与物理跨学科教学的可行性分析与思考[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7(24):43-45.

[3]杨学贵.宁夏农村小学体育专业教师多科化教学现状探究[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考,2018(01):96-100.

体育学科教学范文8

【关键词】五育融合;信息技术;项目式教学

新时代的号角催人奋进。进入信息化新时代,国家与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不断强化,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人才强国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主题,也是其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靠谁培养人的依据。2018年,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和未来人才培养的长远需求出发,总体确立了“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教育体系。2019年7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要求:“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要求“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因此,开展学科五育融合具有现实意义。

一、学科五育融合的意义

五育并举、融合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工作的内在要求,也是核心举措。课程是“五育融合”的基础,开足开好课程是走向“五育融合”的关键。以五育融合为教学理念,进行具体学科教学,是五育融合教育工作开展的具体落脚点。学科五育融合是将学科教学与五育育人结合起来,在日常的学科教学中,融入德智体美劳的教育,这样的课程体现了学科价值与育人价值融合共生的状态,是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新形态。学科五育融合,是学科教学和育人的两个功能的集中体现,不仅对学生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和学科的发展。

(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智育突出,德育、体育、美育和劳育发展不均衡,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存在价值观不正、畸形审美等问题,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大阻碍。

(二)提升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五育融于日常生活中,也通过日常行为表现出来。良好的习惯是学生成长的基础,五育中的智育、德育等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等的养成。坚定的学习信念、强健的体魄,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基础。

(三)提升学科教学质量

学科五育融合不仅仅是对学生提出了要求,同时也是对教师教学的一种内在要求。教师在进行学科五育融合时,需要对教材进一步分析,充分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可用的教学内容,并对其进行适当合理的组织安排,如何将学科知识与五育有机结合起来,考验教学的能力,需要教师不断创新,在无形中提升了学科教学质量。

(四)深化课程学习

传统的分科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智育为主,注重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在一定程度上割裂学科与社会的应用关系,学生虽然掌握了相关知识,但如何在实际生活中有效运用存在一定的问题。进行学科五育融合,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对学科课程的认识,在理解知识的应用和功效的基础上,构建知识理论框架,有利于课程学习。

二、学科课程五育要素分析

五育融合既可以是一育为主的多育融入,也可以是多育向某活动的融入。以往的学校课程,由于各学科的割裂,使五育也存在割裂的状态,即固定学科承担着五育中的一个或两个育人内容,如对智育而言,集中在语数外三门课程上,而德育由思想政治课承担,音乐课和美术课多是承担美育的功能,体育课作为体育或劳育的课程载体。这种机械的分科主义不仅割裂了“五育”,而且割裂了自身。但各育之间的并不是无关联的。以信息技术学科为例,五育其实可以很好地融合于学科教学中。结合人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数据与计算》教材的某一章节内容,接下来将具体分析信息技术学科教材中的五育要素。本章节分为三节内容,将开展项目教学,以问题为导向,将学生置于真实的情境任务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形成问题解决的能力。第一章节的主题学习项目是“体质数据促健康”,教师在教学时先情境导入,学生进行体验探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再结合教材中的思考活动、拓展活动、实践活动等来丰富学习内容,进行深度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社会化能力。智育一直是学科课程教学的重点。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突出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课程目标已经转变为发展学生的计算思维,创新创造等能力,注重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认识数据与大数据》第一节的学习内容主要是概念理解,在此基础上,第二节内容将进一步对数据这个概念进行“数字化与编码”。数字化与编码是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该过程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数据压缩原理,通过小组学习,在问题解决中培养了学生的计算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德育同样存在于信息技术课上。信息技术的快速普及,影响和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认知方式、思想价值、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同时也触发了一系列的信息伦理问题,如信息安全和隐私、社会责任等。在《数据、信息与知识》这一节内容中,学生不仅要理解数据、信息与知识的基本概念,领会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还要树立良好的信息安全和隐私意识,形成正确的信息价值判断力。通过本节内容,学生能够感受到数据和信息在学习、生活及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从本章节的学习项目设置中可以看出,这部分内容除了要促进学生的学科学习外,还有一个重点就是“体质健康”的渗透学习,即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融入体育。回到本章节的项目学习上,项目主题是“体质健康”,这一内容贯穿了整个章节的学习。教师除了要向学生介绍基本概念与原理,还关注了高中生的身心健康问题。通过项目学习,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思考个人健康评估、运动习惯养成等问题,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融入体育的内容。信息技术课程一直隐藏着与美育相关的教育内容。初中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艺术审美教育应作为信息科技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各种审美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教师在第二节《数字化与编码》教学中通过展示优秀案例,分析作品整体结构的安排、颜色的搭配、以及主题表现,让学生交流、讨论,在作品制作和欣赏环节中形成审美意识,从而达到课程美育的功能。在劳动教育方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与时俱进地提出了“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2017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标准中,核心素养之一是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基于此,可以将信息技术课中的劳育理解为借助数字化工具形成创新作品。创客方式无疑属于由“新兴技术支撑”的“劳动新形态”。在第一节教学内容中,为了发挥学生们的想象力,合理展现每个同学的想法,教材引入了思维导图等数字化工具,辅助学生梳理在交流讨论中产生的各种想法和观点,建立观点结构图,让学生体会到数字化学习的优势,意识到能够利用数字化工具开展学习。

三、学科五育融合的途径

在进行学科五育融合的过程中,应该将学科要素、五育要素与课程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才能同时发挥学科价值和育人价值。信息技术学科新版课标提倡项目式教学,注重“做中学,学中做”,通过丰富教学活动来进行学科五育融合,那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

(一)转变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项目学习是一个自主探究的主动性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知识建构和自我认知能力,形成深度学习的意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极大程度地体现了智育的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结合《数字化与编码》的实际教学来看,教师可以采用任务驱动等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掌握数据压缩的基本原理和工具,培养了学生的计算思维等智育能力。

(二)巧设主题活动,贴近生活的真实性

选择恰当的项目主题,可以将德育和体育的教学目标渗透进学科教学中。项目主题是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要内容和引导方向,因此,内容和主题的把握有利于学科学习和五育的渗透。以人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的第一章《体质数据促健康》的项目主题为例,关注健康知识,在教学中渗透五育之一的体育。因此,项目主题的选择应体现社会现实需求,关注社会普遍关切且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注重学科知识、技能、情意的把握。

(三)进行小组辩论,培养学生的思辨与批判能力

辩论是对开放性的、具有争议性的问题进行争论,学生在进行辩论时不仅可以培养思维能力,还能让学生学会表达,在辩论的过程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实现德育的教学目标。如根据信息的价值特征这个知识点,开展“新闻价值重要,还是新闻道德重要”的辩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进行思想的碰撞,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进行重塑。

(四)展示优秀作品,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