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课的核心素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与健康课的核心素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与健康课的核心素养

体育与健康课的核心素养范文1

【关键词】体育核心素养;途径

2014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并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之中”。体育教学作为学校体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无疑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切实贯彻落实到学校体育教学之中,本文针对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

1 学生核心素养的概念与内涵

随着我国学术界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研究的逐步深入,核心素养的概念与内涵逐渐明晰。概括的讲,学生的核心素养,指的是涉及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能力的要求,是学生个体适应未来社会,实现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学科课程学习所形成最基本、最重要的素养,是学生在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由于每个学科的特点和性质不同,不同学科的核心素养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具体到体育学科而言,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是以学生发展素养为核心价值追求,具体包括:体育情感与体育品格、运动能力与运动习惯以及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三个主要部分。本文在研究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与方法这一问题时,就是从这三方面进行探讨的。

2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2.1 学生体育情感与体育品格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主要围绕学生的体育兴趣来开展,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让学生喜欢体育运动,热爱体育运动;培养学生的体育品格则更倾向于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比如: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团队精神、吃苦耐劳、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等均属于体育品格的范畴。

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和体育品格,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如下问题:一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比如:在开展趣味性和娱乐性较强的教学活动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在挑战类项目的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挑战精神;在集体合作类运动项目教学中则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二是,结合学生身心特点,选择适宜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和体育品格。比如:针对中学生采用竞赛法比较合适,而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则采用情境教学法更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2.2 学生运动能力与运动习惯的培养

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和运动习惯,主要包括培养学生基本运动能力、培养学生专项运动能力和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等三个主要方面。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和运动习惯应注意如下问题:一是明确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W生提出了不同的运动能力培养目标,因此,要确保体育教学中学生运动能力的有效培养,必须首先要注意明确培养的目标,并根据培养的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二是构建家校联动的机制,通过学校和家庭之间的配合来切实促进学生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的养成。

2.3 学生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的培养

培养学生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和促进健康的行为养成。学生健康知识的掌握是学生对体育健身知识、运动技能和相关健康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的能力,伴随着思维、理解和感悟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先决条件。健康行为的养成是学生为完成设定的体育锻炼任务,联系实际采取的有意参与、强化练习、比赛运用和持续健身的决策能力,伴随着动机、态度及价值观取向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实现载体。

培养学生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一是要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健康知识。比如:在篮球传接球技术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一时机向学生介绍篮球运动中手指挫伤的预防知识,让学生了解如何才能够避免手指挫伤问题的出现;在开展正式的练习之前任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检查场地器材的安全性,让学生了解哪些问题是导致运动伤害的潜在风险以及如何排除等等;二是,在学校情况允许的前提下,应专门开设健康教育课程,以此来促进学生对健康知识的全面掌握和学生健康行为的良好培养。

在当今的社会大环境下,帮助学生培养其核心素养,让他们在体育活动中能够放松身心,劳逸结合,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基于体育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一直在路上。

【参考文献】

体育与健康课的核心素养范文2

一、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新突破

“学生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归根到底是要探究“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1]。从根本上说,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2],就是要提供适合学生主动发展、创造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为学生健康与幸福成长固本强基。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使学生终身受益,强调要提供适合学生成长与发展需要的教育,这反映了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刻转变。研究者认为,“核心素养”的内涵可以从最底层的“双基指向”、中间层的“问题解决指向”和最上层的“学科思维指向”进行把握[3]。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需要完成上述转变,特别是在知识经济、互联网时代,只有掌握了各门学科的学科思维,才能达到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提升生活质量的目的。研究者提出,应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全面推进个性化教育,实现教育理念从传统知识和技能评价标准向个体核心素养培育的转换[4]。林崇德教授则强调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无论是对学科思维的强调,还是对个性化教育、综合素质的强调,在本质上都反映了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教育理念由“结果”向“过程”的转变,由“知识教育”向“人的教育”转变,而这种转变是以跳出单一学科或单一情境的限制,而要进行适应社会的跨学科、跨情境的教育为出发点的,教育的关注点从育才变为了育人。毫无疑问,这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新突破,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抓手、新生长点。

二、核心素养是教育改革的新亮点

目前,教育改革已经到了“深水处”,如何突破教育改革的“瓶颈”?核心素养给我们提供了一条新思路。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需要重新反思教育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并使之具体化和提高可操作性,以有利于全体教师明确课程教学内容,实施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在学生核心素养遴选过程中,同样需要将学生的发展性目标作为基准。研究者提出,核心素养的遴选应注重一贯性、发展性与时代性,以个体在现在及未来社会中应该具备的关键能力、知识技能及态度情感等为重点[5]。以林崇德教授为首席专家的学生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以促进学生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整体健全发展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最终目的,侧重于“全面发展的人”应该具有的基本素养,认为学生核心素养总框架的建构应包括社会参与(公民道德、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视野)、自主发展(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学会学习、问题解决与创新)和文化修养(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技与信息素养、审美与人文素养)3个领域12项核心素养指标。这一研究结果具体地回答了“教育要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同时,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还需要清晰地回答“怎样培养人”这一问题。教育以课程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课程体系与核心素养体系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核心素养是课程改革的原动力[6],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有助于深化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另一方面,只有建构起基于核心素养的新课程体系,才能保证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研究者认为,应从具体化的教学目标、内容标准、教学建议和质量标准来实现新课程体系的建构,使课堂教学体现核心素养并促进学生形成核心素养[7]。可以说,核心素养是“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和课程教学目标之间的桥梁,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新亮点、新希望。

三、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的新标杆

传统以知识传授为重点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学习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不利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就是重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个人、社会、国家三者发展的有机统一。

在这里,社会主流价值观在学生核心素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如日本、新加坡就把“核心价值观”作为学生核心素养的中心。研究者认为,核心素养框架的确定应该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8],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准则应有充分体现[9]。因此,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构建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10]。这不仅能够使学生个人发展和国家、社会的发展需要相结合,同时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就是把德育工作放在了首要位置上。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具备为人民服务和社会贡献的本领,为个人的终身发展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这应成为新时期学生成才成人的新标准,新世纪学生成长发展的新标杆。

四、核心素养是学生成长的新惊喜

需要指出,中国特色的学生核心素养,必须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世界各国在建构核心素养体系时,不仅表现出适应时代需求的趋势,而且十分强调本民族的文化历史基因。林崇德教授就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人才培养的核心要求,对于我们思考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我们需要以培养学生的仁爱精神为根本,以社会关怀、家国情怀和人格教育为重点,引导学生掌握文化知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11]。这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社会关爱,正志笃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养”的必然要求。一句话,学生核心素养应以爱国、处世、修身作为其逻辑出发点和归宿点。

当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这个内因就是学生的身心健康。身心健康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物质基础,也是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健康即幸福,如果忽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会使学生失去进一步学习知识的兴趣,极易使他们成为心理行为问题的“易爆品”。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自主性程度,另一方面要逐步树立心理健康服务理念[12],保障学生在心理健康服务中的主体地位,真正把学生健康与幸福的“发展理想”转变为“理想的发展”。

一言以蔽之,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个体的身心健康是学生健康与幸福成长的两翼。这也是培养核心素养过程中带给学生发展的另一份惊喜,即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幸福生活!

参考文献

[1]林崇德. 林崇德教育演讲录――我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思考[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5: 183.

[2]施久铭. 核心素养: 为了培养 “全面发展的人”[J]. 人民教育, 2014(10): 13-15.

[3]李艺, 钟柏昌. 谈“核心素养”[J]. 教育研究, 2015(9): 17-23.

[4]刘鸿儒, 凌秋千. 基于“个性化”教育向度的“核心素养”培育[J]. 现代教育管理, 2015(8): 95-99.

[5]辛涛, 姜宇, 刘霞.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3(1): 5-11.

[6]顾明远. 核心素养: 课程改革的原动力[J]. 人民教育, 2015, (13): 17-18.

[7]辛涛, 姜宇, 王烨辉.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4(1): 5-11.

[8]褚宏启, 张咏梅, 田一. 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 中小学管理, 2015(9): 4-7.

[9]《人民教育》编辑部. 核心素养: 重构未来教育图景[J]. 人民教育, 2015(7): 1-1.

[10]林崇德. 林崇德教育演讲录――我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思考[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5: 206-207.

体育与健康课的核心素养范文3

新课标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1前言

湖南省桃江县职业中专学校1983年建校,是以培养旅游专业人才为主的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中职学生是祖国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他们不仅要有较强的职业技术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还必须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理、充沛的精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才能满足今后繁重工作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在当前形势下,我校体育与健康教学问题突出,改革势在必行。为此,我校积极适应新形势和《新课标》要求,在全校体育与健康教师组的共同努力下,大胆开展了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开发式教学模式”方法,同时对培养学生如何学好体育与健康课程、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等问题,作了一些积极有益的探索。

2中职体育与健康《新课标》内容与特点

2.1体育与健康《新课标》内容

体育与健康《新课标》主要内容分五个方面:

2.1.1运动参与

指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与行为表现。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可以培养和发展对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使体育活动成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习领域的运动参与,要求学生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掌握科学健身的知识与方法,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

2.1.2运动技能

指在体育运动中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包括神经系统调节下不同肌肉群间的协调工作的能力。作为学习领域的运动技能,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和运用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运动特长,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2.1.3身体健康

指人的体能良好、机能正常、精力充沛的状态。作为学习领域的身体健康,要求学生了解与运动有关的营养、环境、卫生保健等知识,发展体能,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2.1.4心理健康

包括两层含义:一种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契合和谐的状态;另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

2.1.5社会适用

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过程。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方式,都有人际交往、合作、友情、尊重、名誉及取得成就的愿望和需要,所有这些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个体的社会适应,同时,它们又能促进个体的社会适应。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其社会适应能力会提高。作为学习领域的社会适应,要求学生培养良好的合作和竞争精神,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2.2体育与健康新课标特点

新课标的特点是,强调体育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整体健康为课程目标,目标更加具体化,更具操作性;“课标”确定的是教学目标,由目标统领内容,具体的教学内容有各校自行选择;没有规定各个学习领域内容的时数比例。

3当前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现状

当前中职体育与健康教学问题多,与新课标要求差距深远,具体表现在教师和学生2个方面。

3.1教师方面

3.1.1观念落后认识不足

中职学校体育教师长期受普通教育影响,还很难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仍旧源用普通高中的体育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混淆;有的教学中只注重学生成绩,忽视了学生全面发展;有的只重视学生身体发展,忽视了对学生思想教育及心理发展;有的只重视眼前短期效果,忽视了学生长远素质发展。特别是当今“应试教育”忽视全体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不能从根本上把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措施,不符合当今社会对学生发展的需要。

3.1.2教学方法手段单调呆板

在教学方法上惯用传统的传授知识方法,以技术、技能为主,以教师、书本为中心,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教学方法单调、呆板。致使学生学习兴趣不浓,不利于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1.3与专业需求结合差距大

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特殊性。许多职学校没有结合学生专业学习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有的因场地、器材、设施及师资不足,没法开设选修课,教学模式单一,教学与学生实际需要脱节,无法拓宽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不利于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学习能力提高和体育素养的培养。

3.1.4效果评价忽视终生体育效应

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依据主要以教师评价为主,是典型的总结性评价。再加上把评价置于不恰当的位置,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这种终结性评价,既不能真实反映学生个性发展的情况,也不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到应有的调节和监督作用,而且不利于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

3.1.5综合素质教育水平低

学生心理教育、生命教育、安全教育仍处在较低水平。

3.2学生方面

3.2.1对体育学习认识不足,学习动机差,意志品质薄弱

部分学生初中时学习习惯不好,厌学、逃学。在体育学习中,学习动机差,自控能力差,对班集体活动缺乏热情,缺乏动力,社会情感表现冷漠,社会适应能力较弱,缺乏毅力。

3.2.2教学内容陈旧单调,缺乏与专业结合的实用内容

多数学生认为体育教材单调、教法乏味,大多数的传统教育内容与专业相结合的实用性内容十分缺乏,一节课“一投到底”和“一跳到底”等;加上初中升学时不断的重复中考练习内容,导致部分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

3.2.3体育基础参差不齐,影响学习积极性

职高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许多农村中学设施简陋、师资缺乏、器材不足,学生的运动起点低、基础薄,学习中担心同学笑话,因而缺乏主动性。另从学生体质检测报告数据显示:学生中超重与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成为影响学生学习健康状况的又一大因素。

3.2.4重视技能学习,忽视身体煅练

职业学校的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具有劳动技术能力的人才,所以学生大多在学校把专业课学习是放在首要位置,以求毕业时尽快找到一个满意的工作,忽视了基础课体育课学习,身心健康就更得不到应有的锻炼。

3.2.5由于招生规模扩大,学生素质呈下滑态势

中职学生中有一部分学生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方面存在问题,尤其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给身体、心理健康造成了较大危害。

因此,在当前形势下,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4新课标下中职体育教学改革原则

新课标下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对提高他们身体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体育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新时期对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但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需遵循以下的原则。

4.1可操作性原则

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4.2科学性原则

教学内容选择科学、适宜,符合教学目标要求与学生实际。

4.3针对性原则

教学方法灵活、有效,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引导学生创新,注意因材施教。

4.4全面性原则

教学效果显著,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5我校《新课标》下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

自从体育与健康《新课标》出台后,我校体育教研组老师们,不断领会《新课标》内涵,大胆进行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取得了一点成效,总结如下。

5.1教材改革

目前,教材有人教版和其他版本,为此我们在以人教版为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我校体育运动特点,融合了其他教材的内容,并加入了当代体育新元素,深受学生欢迎。

5.2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课堂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强调以集体授课为基础,以小组为主体,力求体现集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互动教学的基本模式是:教学设计――目标设定――简单理论讲授注意事项和保健知识――分组分项活动――分项评估――反馈与补教。在教学中,讲授是经过合作设计的,力求简要清晰,时短(≤10分钟)量大(含理论与预备动作),高效低耗,其他时间用于小组活动,使学生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在开放式教学模式中,学生也可以简单讲述自己当次课程的见解,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如何学习,如何自我管理,如何合作学习与交往,对于培养他们的责任心、意志力、开拓、创新、组织能力等都将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互动教学模式有较强的实用性。

5.3课堂教学内容改革

为配合开放式教学模式,按照《新课标》要求中的“中职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结合我桃江县当地地形和传统体育文艺活动项目,加之学生喜好,编排教学内容。如在体育知识讲授中,讲授人物就有姚明、罗纳尔多、林丹、邓亚萍、刘国梁等当代体育巨星。并通过对他们的介绍和视频推荐,训练学生的对足球、篮球、乒乓球的能力,使学生获得知识,增强爱国精神,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品德意志,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同时,运动项目加入了桃江县的传统项目,如定向越野、游泳、划龙舟、爬竹竿等,同一次课学生可选择自己喜爱的项目,深得学生喜欢。

5.4教学考核方式改革

本课程改变了原有的考核评价方式,注重对运动技能、身体素质达标状况、学习态度、理论考试、将学生自我、互评和教师评价结合起来综合评定,将考核方式改为:百分制记分,具体为:平时课堂教学及表现占20%、运动技能25%,学习态度10%,体育特长10%,期末考试(形式多样:理论知识、运动表演、竞技比赛、身体素质达标过关等)占35%。加大了课堂考核和平时表现成绩分数,强调考核的多样性和创新性,然后平均得分计入总成绩;平时成绩主要考核到课率,课堂活跃情况和学习态度,课堂运动能力。

6结论

通过对本课程教材内容、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了我校中职学生“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各项内容和目标。在保证完成本课程教学计划、任务的基础上,使我校学生较好地理解和学习各种体育基础知识和方法,掌握了相关体育专业理论知识,加深了桃江传统体育文艺节目的运用和理解,培养了中职学生表现、创造、感受和掌握体育文化的能力,使学生在开发式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锻炼提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全面提高我校的体育教学质量。通过对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的实践,也较大地提高了我校体育教师自身的教学理论水平和工作实践能力,值得在同类学校中推广。

参考文献:

\[1\]体育编辑室.体育与健康\[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3.

体育与健康课的核心素养范文4

关键词:核心素养;体育教学;综合素质

2016年9月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构建了核心素养的价值体系,明确了核心素养的教育要求,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了良好的参考。在教育改革的形势下,学生核心养养的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且随着核心素养在教育领域的实践,学科的核心素养也逐渐涌现,并成为指导课堂教学的指挥棒之一。体育是小学、中学和大学阶段不可或缺的学科,是培养学生身体素质、健全学生人格和锻炼学生品质的载体,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践行核心素养的理念,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核心素养,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收获快乐。

1核心素养概述

所谓核心素养,即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着力点,同时也是衡量教学成果的一项指标。在核心素养日益受到重视和快速发展的时期,学科核心素养也日益显现。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涵盖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方面的内容,注重培养学生体育运动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促使其形成热爱体育、热爱生活的态度。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体育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在把握学生身心特点的基础上,优化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积累的运动知识、技能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培养学生运动的兴趣,并突出其主体地位。与此同时,体育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行为,当其具有健康行为,便会逐步学会健康管理,养成关注健康、珍爱生命的良好生活模式,从而形成勇敢顽强、积极向上的精神,这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2现阶段学校体育教学现状

2.1教学理念传统单一

受传统应试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着教育理念单一的现象,再加上没有对体育教学形成完善的评价机制,相当一部分学校将体育纳入了“副科”的范畴,甚至认为体育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放松身心,却忽视了学生运动习惯和体育品德的培养。另外,由于片面的体育教学理念,导致体育学科在学校教学中的地位无法体现,特别是在期末考试到来时,体育课被其他学科挤占的现象较常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体育运动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出现。在这样的情况下,体育教学活动并不能发挥出自身的价值,仅将体育作为一项放松身心的活动,学生便不能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汲取更多的核心素养,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

2.2学生的主体性不高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更加突出,而且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唯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才能激发其兴趣,进而培养其核心素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发现,学生的主体性不高,通常由体育教师负责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展,学生在上课时,需要按照体育教师事先设计的教学方案活动,导致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一方面影响了其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不利于学生运动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也不利于获得良好的核心素养培养效果。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唯有让学生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才能增强其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从而使其形成勇敢顽强、积极向上的精神,进而乐观地面对生活。

3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体育教学创新策略

3.1学素养,创新教学模式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体育课堂教学的效果。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要学素养的内涵,强化核心素养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转变应试教育等落后的理念,促使核心素养成为指导体育教学活动的“指挥棒”,重视学生体育品德与运动习惯的培养,切实让学生在运动中收获健康的自己,实现健康成长的目标。在创新体育教学模式时,体育教师要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创新教学形式,有效地迎合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需求,可以组织一些趣味性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既收获健康的体质,又体验体育运动带来的愉悦感。例如,在体操教学时,可以将班级内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并采取比赛和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增强其合作教育的意识,有利于学生良好体育品德的形成。另外,体育教师还要与时俱进,多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更新自身的教学思维,促使体育教学活动更加新颖、更加丰富。

3.2关注训练要点,提升运动能力

运动能力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良好身体素质的表现,更是其进行体育锻炼的必要基础。因此,在体育教学时,体育教师要有意识地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当学生熟练掌握了运动技巧,便会在运动过程中增强自信,产生热爱体育的情感。例如,在体育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中长跑运动有着一定的畏惧心理,体育教师需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力量训练活动,开展跨步跳、半蹲和下蹲等锻炼活动,增强学生的腿部力量,并适当地开展快速摆臂、原地高抬腿等训练,从而增强学生的腹部力量,在学生具备了基础的中长跑运动能力后,组织变速跑比赛、中长跑对抗赛等活动,也可以将游戏与学生中长跑训练有效结合,增强中长跑运动的趣味性,从而增强学生的耐力,强化其基础运动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使其融入体育运动活动。另外,在篮球教学活动中,投篮教学是重难点,体育教师可以将体育教学活动划分为基础阶段、进阶阶段和提升阶段,在基础阶段需要分解投篮的动作,引导学生掌握投篮技能,而在进阶阶段,体育教师则需要对学生的投篮动作进行训练,保证投篮动作的正确性,在提升阶段着重提高其投篮的命中率,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强化他们的核心素养。

3.3组织体育比赛,形成健康行为

比赛一直是重要的体育形式,能在比赛的赛场上施展自身的力量与水平,并为班级争光,是每一位学生的梦想,且在比赛活动中,学生会获得成就感,对其健康运动行为的养成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例如,定期开展田径比赛活动,设计800m跑、5000m跑和10000m跑等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项目,在参与中长跑运动的过程中,锻炼自身勇敢、顽强的品质,形成热爱中长跑运动的健康行为。与此同时,学校也可以开展春季运动会等活动,活动可以涵盖足球赛、篮球赛、长跑运动、立定跳远和跳高运动等,针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和班级,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实现“以赛代练,赛练融合”的体育教学目标。另外,在体育比赛活动中,体育教师要根据每一位学生的情况,帮助其制定运动目标,在运动目标的驱动下,促使训练任务变为动力,学生每完成一个目标,参与中长跑运动的信心就会增加,并在运动的过程中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体育教师还可以在每一项运动中设置相应的目标,如在学校组织的马拉松运动中,每1000m设置1个目标,全程保证了“一阶段一环境、一阶段一目标、一阶段一心情”,从而振奋学生的精神,形成“我爱体育、我爱运动”的健康行为。

3.4成立体育社团,强化体育品德

实质上,体育社团是连接体育课内外的有效方式,为学生发展自身的体育特长创造了平台,并在校园内营造出热爱运动的浓厚氛围,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品德,为其终身体育的发展营造条件。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需要鼓励学生成立体育社团,同时这也是突出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主体地位的表现,学校则可以开辟篮球、足球和乒乓球运动场地,向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器材,在不影响正常教学活动的基础上,为社团活动的组织奠定基础,体育教师在学生成立体育社团和开展体育活动时,要提供专业性的指导与帮助。例如,成立武术、街舞、羽毛球、田径、篮球、网球等体育类社团活动,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社团加入,且加入社团的学生可以自主制定活动方案、自主开展体育活动,体育教师在体育社团中扮演着指导性的角色,如此既培养了学生的体育运动习惯,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且社团活动学生遵守规则、尊重他人等良好体育品德的形成有较大的积极作用。另外,在体育社团的影响下,大部分学生都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加入社团,更有利于营造出浓厚的体育运动氛围,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4结语

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进行教育创新的关键环节,更是“立德树人”理念的着力点。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需要意识到核心素养的概念与价值,在把握现阶段体育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积极地创新教学方式,将核心素养培养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综合素质,让学生爱上体育,并在运动中收获乐趣、强健体魄。

参考文献:

[1]刘红兵.体育核心素养视域下高校课内外一体化教育价值体现与实施策略[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1,20(10):63-66.

体育与健康课的核心素养范文5

【关键词】高职航海专业;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9-150-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基于航海职业的动荡性、风险性、艰苦性和独立性等特点,高职航海专业体育教学改革必须突出航海职业特点,努力提高航海人才的素质,以满足航海职业对人才适应能力的要求。

一、高职航海专业体育教学,应突出航海职业的特点,遵循教育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的课程内容五大主要原则

高职航海类专业体育教学,必须以健身为主线,紧紧围绕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课程基本目标,从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习惯和团结协作、服从意识、吃苦耐劳、适应环境能力等方面入手实施教育,包括生理、心理、保健、养身、医疗等,展开多学科的教育,扬弃传统的教学内容,增加符合教育发展的新知识,减少竞技性运动实践课内容,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开设水上运动项目,如游泳、跳水、水上急救与求生等训练。同时,还必须安排一些与航海专业相关的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课,扩大体育知识覆盖面,提高认知能力,以满足学生健身和适应航海职业的需要。

二、高职航海专业体育教学。要与职业相关的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

高职航海专业健身体育教学,必须尽可能与职业相关的技能相结合。如开展游泳教学的同时,要与跳水、水上急救与求生相结合;开展身体与大脑平衡训练时,要与浪木、旋梯、伏虎圈运动相结合;开展铁饼、标枪教学时,要与撇缆技能训练相结合等等。由于高职航海专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校的其它专业教育存在一定差异,尤其是鉴于航海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而受到学制的限制,使得体育课程的日常教学总学时偏少。所以,为使体育教学能紧密地与航海专业职业技能训练相结合,我们建议选择“俱乐部型”教学模式,即:在一年级中根据学校的日常教学安排,除实施必修体育项目的教学外,还需利用课余时间安排实施选修体育项目的教学内容,以补充学时的不足。

(一)必修项目的教学安排

首先在确定必修项目时,应选择与航海专业密切相关的运动项目来进行教学。因为航海专业的职业能力非同一般行业,它对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要求非常高,而且还具有与国际接轨的标准,这是由于学生的未来工作环境和条件、特殊的工作性质对其在运动机能素质上提出一些特殊要求所决定的。他们必须学会游泳、水上求生与急救、爬梯登高等技能,能在大风大浪中保持身体和大脑的平衡,不怕晕船,坚持工作。如:1.爬梯、爬竿――登高(上桅)、爬竖软硬梯、船体维护;2.身体平衡、防晕――浪木、旋梯、伏虎圈;3.原地掷铁饼――撇缆等。所以,选择与职业相结合的项目和内容,进行职业所要求的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的训练,既能达到健身与健康的目的,又能提高学生对职业环境和条件的适应能力。这些项目有的虽具有竞技性质,但学起来富有刺激、快乐,还可以达到配合航海职业技术教育对学生身体素质和技能的要求,为学生的攀登、爬越、平衡、防晕、操艇、撇缆、驶帆等技能打下基础。

(二)选修项目的教学安排

选修项目也要尽可能地结合本专业的特色,利用课余时间(课外或校外)实施教学。通过建立各种俱乐部,开展选修项目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锻炼意志,适应航海职业的半军事化管理需要。由于有多种俱乐部,对运动项目选择余地大,而且多数项目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倍受学生的喜爱,学生可根据自身爱好自由地加入各种俱乐部,如球类运动、野外生存训练、定向(按方位角)运动、划艇等,通过这些锻炼,能较好地达到健身、健心、健美之目的和增强对职业的适应能力。

(三)体育理论教学安排

高职航海类专业的体育课程在进行必修和选修教学的同时,应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运动实践教学中注意渗透相关理论知识,并运用多种形式和现代教学手段实施理论教学。在一年级中安排约10%的理论教学内容(每学期约4学时),如:现代健康标准、现代健康理念、卫生保健常识、增进健康方法、养生保健、疾病预防常识等,开设专题讲座,以增强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习惯、能力和其他体育与健康方面的知识。

三、建立高职航海类专业体育课程教学考核体系,科学、客观地评定学生成绩

建立体育与健身教育体系,健身的目的是促进健康,所以,为了真正把健康体育、快乐体育、终身体育和主动体育的现代体育教学理念合理运用到体育教学中去,切实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生理机能、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最终达到符合海员身体素质的要求,必须建立合理的、有效的成绩考核体系。改变以往体育课考核都是以达标、技术评定为主来评定学生成绩,有的甚至以个人运动素质的达标程度去评定学生成绩的单一方法,这种做法是难以兼顾大多数学生的。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考核和评价体系。对必修项目的考核,包括理论考核标准的掌握并不难,只要我们贯以健身为目的这根主线,考核要求既不求高,又不贬低,既体现有努力的目标,又体现具有一定的难度,绝大多数学生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锻炼,是能够达到考核标准的。根据每个学生平时参加体育锻炼程度和参加体育理论讲座等情况,客观、公正地进行成绩评价,主要是激励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达到一定的健身、健康的效果。同时,还可将学生的体质状况也列入体育考核范围,这有利于全面地评价他们的综合素质。最后将上述的评价成绩送到体育教研室,给出一个综合考核成绩。简而言之,对必修项目的考核成绩以考核计分,选修项目的考核成绩以评价计分,它们之间的成绩评定比例建议为8:2。

四、结束语

高职航海类专业体育教学的改革,必须树立以增强学生体质,增强学生心理健康,强化学生终身体育,促进学生身体形态协调美化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为宗旨的观念,紧密结合专业与职业的特色,开辟适合高职航海类专业体育教学的路子,以实现航海体育的总目标,探索出指导当代高职航海类专业大学生合理有效进行体育健身活动、增强体质的途径,为将来更好地服务于祖国的航海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体育与健康课的核心素养范文6

摘 要 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提出体育教学要为专业服务、为就业服务,提高就业能力,提升就业质量,同时也应为培养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体现出它的价值。

关键词 体育教学 高职生 就业 作用

体育教学应服务于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将其作为培养人才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同时也应为培养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体现出它的价值。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专业技能、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只有具备了深厚扎实的基本功、知识功底,才能在教学中抓住教学内容和核心,变繁为简,变深为浅,变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从而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因此体育教师更要加强自身业务知识、业务能力的学习提升,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素质。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对就业的作用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能够培养高职学生就业时所需的体能,塑造健康的体魄

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因此,他们必须首先要具备足够的体能,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这也是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现在企业对员工的健康体魄高度重视,他们希望自己的员工都具备自己工种所需的体能素质,因而在招聘的时候把身体体能作为考核的首要条件,一些企业招聘时首先对应聘者进行体能的考核,考核通过者才进行专业考核和面试。甚至有的企业还根据企业的工种要求特别制定出与本工种相关的体能测试项目,比如在规定时间内跑完3000米至5000米,考核应聘者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由此可知,无论是企业还是高职学院都一致认可体能的重要性,并强烈要求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体能的训练。这给我们在体育教学中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体育教师要以丰富多样的手段来加强学生的耐力素质训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塑造学生健康的体魄,以提升就业率。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能够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就业竞争力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尤其是创新型人才,更是我们急需的。在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就明确提出,要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其能力应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入手,只有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地思维,并逐渐养成善于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才可能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指引下,大学生有能力在毕业之后,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提高自我的就业竞争力与应变能力。

(三)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能够培养高职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与抗挫折能力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正确看待、分析处理在就业过程中的一些困难以及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而体育教学能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这些心理素质。例如:在组织篮球教学比赛,首先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分析己方和对方的优势和劣势,采取什么战术?在比赛时沉着应战、不被对方牵制。在比赛处于优势时要正确对待,发挥出自己的水平;而在处于劣势时,更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正确分析和对待失败,鼓励队友英勇善战,发挥出己方的正常水平。教会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不能自暴自弃,不要互相责怪,要沉着冷静,多观察、多分析、灵活解决问题。

(四)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能够培养高职学生沟通、协作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知识经济时代,人们之间也只有通过相互的友好合作和交流才能更快更多地获取知识和信息。体育与健康课程因其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教学内容使得同学们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同时在集体比赛中,同学之间共同出谋划策、加油助威、等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贴近,同学之间的友谊更加深厚,集体主义精神更加强烈。通过培养高职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有利于提高他们与人共事时奉献、进取、团结合作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作风,养成民主意识,提高心理素质。

(五)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能够培养高职学生学习与做事的能力,提高就业综合实力

实践课的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本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以团队为单位,采取情景表演的方式。在整个筹备过程中, 教师要求学生课前查阅资料,意在培养学生主动习的能力,上课时讲述、表演、讨论、总结的整个教学过程,皆在强化知识点,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准备时首先要确定主题,进行策划,然后要协商各自的时间组织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需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系列过程的完成都是对每个学生工作能力的锻炼。学习的能力和做事的能力是大学生就业必备的基本能力,实践课堂通过教师对教学的特别设计,使得整个教学完成的过程成为大学生学习能力和做事能力提高的过程。

三、结束语

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针对学生所学专业进行与本专业相关的体育锻炼,培养学生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式时沉着冷静、应对自如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抗挫折能力。深入落实高职学院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就业质量的总体要求,响应贯彻党中央、国务院 “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首位”的重要决策,对学生就业能力起到促进提高作用。

参考文献:

[1]单小东.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探讨[J].山东体育科技.2009.31(1):71-73.

[2]黄晰曦.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及对策研究[J].教育前沿.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