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教育论文范例6篇

绘画教育论文

绘画教育论文范文1

1、色彩上———色块丰富、自由奔放

世间的色彩纷繁多样,中国古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将自然界中的色彩加以研究提炼,总结出了“五色论”———青、赤、黄、黑、白。民间绘画中的用色,与中国传统的五色论息息相关。首先,民间绘画的色彩多为红、黄、蓝、绿这样的饱和色,色彩纯度高,色块单纯艳丽、鲜明饱满,这充满生命张力的色彩充满着喜庆吉祥的韵味,使得其他色彩都黯然失色;其次,民间绘画多运用色彩对比,如色相对比、冷暖对比和互补色对比等。有诀曰:“黄马紫鞍配,红马绿鞍配,黄身紫花,绿眉红嘴。”现代色彩理论指出,红与绿,黄与紫是互补色,互补色并置会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且两种颜色相互衬托更显艳丽;再者,民间绘画用色也会注重色块的大小比例,通常是将一种颜色设为主体色彩基调,其他颜色的小面积色块起反衬和装饰的作用。如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黑红搭配,在脸谱、春联中经常会运用,这样的色彩搭配体现着朦胧的原始美感,具有现代装饰色彩效果。

2、构图上———画面饱满、散点透视

中国民间绘画的构图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是采用与西方“焦点透视”相对应的“散点透视”,不受时间及空间的限制,视点可以自由游动,画面饱满,这在民间年画中多有体现;二是具有中国装饰绘画构图特点,如剪纸纹样中的太极式构图。

二、民间绘画理论对幼儿美术教育的作用及建议

1、提升幼儿审美能力

中国民间绘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可以帮助幼儿提升发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首先,民间绘画质朴、率真,这不仅仅表现在物化的艺术语言上,而且要追溯到心灵的纯真、朴实,“民间美术的率真使它的创造如童年的天真,既没有装腔作势、无病,也没有矫揉造作。”民间绘画中所表现出的自然、质朴与幼儿绘画中异想天开的趣味相契合。在民间绘画的熏陶下,幼儿的心灵得到净化,创作时更加纯粹、随心所欲;其次,民间绘画所采用的“散点透视”实则是无透视,这样没有规则和秩序,更有利于幼儿异想天开地表现事物,天上的、地下的、想象的、现实的都可以随心所欲地安排在画面中;再者,民间美术色彩丰富、对比强烈,传达出喜庆、生机、热情和活力,幼儿开朗、活泼、生命力旺盛,这决定了他们更喜欢高纯度强对比的色彩。我们可以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层次,创设富有民间美术色彩的生活与活动环境,通过艺术的渗透,增强幼儿对民间绘画的情感。

2、加深幼儿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民间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一种物化了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通过民间绘画中喜闻乐见的造型语言和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这样的形式更易于幼儿接受。再者,民间绘画是民间艺人通过对生活的提炼和升华而创造出来的作品,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我们在教育时可以先让幼儿喜欢这些民间艺术,再进一步揭示民间绘画的精神内涵,使幼儿了解其中隐含的深刻人文精神底蕴。

3、培养幼儿的道德品质

绘画教育论文范文2

打好基础是学好手绘插画的关键

(一)从造型、比例、透视开始学习

在美术绘画中,造型能力为基础,只有打好扎实的根基才能创造出更好的作品,美术之路才能走得更远。插画的表达形式多样,也和漫画有相似的地方,可以是写实的,又或者是简笔画、漫画的形式。学生在基础阶段使用简笔画或者漫画的表达形式会更加容易入门。插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背景、静物、风景等,需要样样精通,学好插画关键在于打好造型基础。打基础有以下几个步骤:

1.几何素描造型训练。先从方体、圆形、结合体等几何体开始学,只有通过对几何形的理解才能把一些复杂的事物简单化,更容易地描绘出来。学生在初学阶段对几何体的造型、比例、透视较难以掌握,容易画得变形,所以需要大量地练习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比学习,修改。

2.简笔画的学习。它与漫画相似,相对容易掌握,在教学过程中,首先,笔者布置学生画一张比较简单的人物插画,针对出现的问题,发一些五官、头部、脚、手的资料给学生参考。其次,绘画过程中学生发现手是比较难画的部分,笔者利用人体结构的知识讲解,用图片赏析和绘画示范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关节的构造。

3.速写的训练。利用简单的线条对人物场景做出简单的概括训练,丰富自己的图库资料。通过这些基础训练后,在人物画绘画中出现困难,特别是背景,或者表达内容方面的困难,笔者都一一做出示范和评讲,学生能更快地理解和接受,解决问题,在以后进行设计创作时就容易得多,从而打下扎实的手绘插画基础。

(二)临摹名作,吸取精华,建立风格

临摹是插画学习中最有效、最快捷的学习方式之一,当学生已经拥有基础造型能力时,在临摹过程中学生有能力理解每一张画的内容,学其精华,通过这种学习方式把别人好的东西吸取后转化为自己的风格。插画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不论报纸、课本、杂志还是挂历、图书、广告等随处可见,可以随时随地学。笔者让学生准备一本大概16开大的笔记本,利用照相机、手机、电脑上网的收集方法,来收集粘贴自己喜欢或者有意义的插画,把插画都归好类别。学生在写生的时候有两个地方比较难掌握,一是人物,另一个就是场景或者背景的描绘,通过临摹学习的方法问题就容易解决多了。有一位学生是这样学习画人物的,他很喜欢报纸上刊登的漫画,其中有知名漫画家黄滨的作品。他学习黄滨的漫画,临摹人物的造型动态背景,通过模仿学习,特别是在处理线条效果时最有收获。从开始的断断续续、没有重细之分、罗罗嗦嗦,变得稳重有立体感、线条流畅、配色统一,学起来有自信心和自豪感。场景表达一般都比人物简单,概括性强,不能抢了画面主角的地位,如果有人物时它只能充当配角,这是学习时要注意的。笔者同样采取发资料的形式,先让学生临摹,然后找一些比较简单的风景写生,如课室的空间或者校园的一景。临摹使学生学到别人的优点,改掉自己的缺点,别人的风格慢慢转化为自己的风格,手绘插画进步很快。

学习宣传插画和文字插画两个主要类型

(一)培养学生运用夸张、变形、视觉冲击力强的绘画表现手法进行创作要达到宣传人人皆知、过目不忘的效果,插画就必须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培养学生运用夸张、变形、视觉冲击力强的绘画表现手法来吸引观众成为重要而直接的手段。拟人法是常用的一种手法,惯用在动物或者静物、景物上等,具有幽默感。例如,一位学生在参加“校园控烟插画比赛”活动中,他把宣传的重点位置——“校园”紧紧扣住,对象是“学生”,打击的对象是“烟”,画面中地点是在教室门口,结合拟人手法,把烟和人结合在一起,表情动作夸张,一只大脚的视觉冲击力强,颜色简单统一,表达的意思清晰明了,再加上标语,整个插画起到了校园控烟宣传的效果,作品在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图1)。内容与标题紧贴,视觉冲击力强、夸张的表现可以达到宣传的目的,插画在其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

(二)读懂文字内容,提高理解能力,确保不偏题是学好传统文字插画的前提条件插画,望文生义,它是用以增加刊物文字的趣味性,使文字部分能更生动、更具象地活跃在读者的心中,所以学生必须很清晰地把重要的内容表现在画面中,如主角、地点、背景、做什么等内容。但从学生的大部分作业来看,作品大都出现内容偏题、主角不清晰、背景含糊等问题,这对于一幅插画来说是失败的,它失去了插画的本质作用。所以学生对文字的理解,抓住内容主次的学习显得尤其重要。学生学习过程中通常会遇到这样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文字内容讲述的是一位中学生看中了一部手机,由于自己没钱而偷了妈妈的钱去买手机,这种行为被妈妈发现后表示反对与他一起到商店退还手机的情形。学生在画面中表达了主要人物妈妈和儿子(图2),地点是商店的柜台,还有配角店员。人物造型和画面效果都比较清晰,但是气氛出现了错误,从画面表达来看,母亲不像是批评儿子表达不满,反而更多的是对店员的不满,这样就把文字原意表达错误了,出现偏题的现象。确保文字原意是先决条件,如果原意都偏题就背离了插画的性质,起不到说明的作用。笔者给学生修改后(图3),只是把母亲与儿子的位置互换一下,画面表达的内容就完全不一样了。第二种情况,内容是8个抢劫犯抢劫两个少女的财物,一位年轻男子相救,与歹徒搏斗被刺多刀后不幸身亡的英雄故事。这个故事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常会出现两处错误,一处是:画面表现的内容很多,包括公安、救护车也出现了,人物多达11个,导致画面凌乱,无法说清楚事情本意(图4)。另外一处是:画面表现两个女孩在回忆讲述故事,而不是直接表现男子英勇救人,表达变得婉转而不直接,使得事情的严重性减弱,让读者无法感受歹徒的凶残和男青年的英勇(图5)。这样只要内容稍有偏离插画就失去作用,经过修改,把女子回忆的内容全部放大直接表达歹徒和男青年的搏斗,删除原文没有提到的内容,显现事情严重性,画面内容变得明了易读。所以抓住文字重点,正确表达内容是插画的前提条件。

绘画教育论文范文3

传统艺术教育始于欧洲,欧洲传统的艺术教育为大学艺术教育的教法理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既为职业教学提供了教学理论和论文联盟方法,又为学生提供了社会训练。

欧洲的艺术与设计教育是从传统艺术教育中延伸出来的,艺术与设计教育在西方开始于视觉艺术,也就是传统的绘画和雕塑。早期与艺术设计有关的教育,主要是传统工艺品的设计,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欧洲传统艺术教育基础的影响。在西方,如果追根溯源,最早的艺术学校是在公元前400年左右在希腊建立的,在帕拉图的著作中提及到有关画室教授学徒。欧洲传统的艺术教育中,就是以写实型的绘画训练为基础,我们称之为“学院派”,起因是出自于在17世纪中期就形成了这个教育训练方法的法兰西皇家美术学院。欧洲传统绘画的特点,就是再现与强调描述。长期以来画家们都是把如何有效地表现故事场景、描绘具体的情节或表达某种寓意来进行艺术创作的。

早在艺复兴时期,艺术教育在意大利就发展得比较成熟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在艺术教育的教学教法领域中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想法。在技法纯熟的艺术大师们不断地创作过程中,获得了独特的艺术教育的理论和方法,这些都是按照被保留下来的古代文明的碎片进行了整理和收集。艺术家们不仅恢复了博大精深的欧洲传统艺术,也为欧洲传统艺术教育创造了艺术教育历史上的里程碑,达到了人类不为所知的高度。在14-15世纪早期,画家乔托等就对大自然的景象进行了十分逼真的描绘,与当时的人文主义思想相结合,虽然有些呆板僵硬的痕迹,却也显示出了与中世纪所不同的现实主义风格。15世纪末到16世纪中叶,出现了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菲尔“盛期三杰”。 提香·韦切利奥被誉为西方油画之父,继承和发展了威尼斯派的绘画艺术,提香对于欧洲后来的绘画艺术有着很大的影响。艺术泰斗们使得这一时期的艺术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也到达了最为繁荣和鼎盛的一个时期。

14到16世纪间的人文主义是用来描述比较先进的思想,这段时间里文化和社会上的变化称为文艺复兴,而将教育上的变化运动称为人文主义。在当时的社会,是人们对于拥有崇高的理想和知识教养具有惊人的吸引力的时期,而要实现对于人文主义知识的尊重,就要联合起最不相同的人们:地主和穷人,艺术家和商人,贵族和知识分子。他们不按社会特征区分自己,甚至不按出生地位和财富而按照人文知识的态度来进行划分。人文主义成为了他们拥有对自我征服现实生活的完整性,而沉醉于人文知识的人文理想,为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人文精神,没有疲劳和懒惰的感觉,允许他们毫无保留的杰出的创造,从而意味着获得真正的高尚。

在当时著名的人文圈子中,像公爵卡西姆.美帝奇那样,经过自己的学习教育和所有的著名的艺术家,诗人和哲学家一起使得文艺复兴驰名。

在文艺复兴时期,已经形成了传统绘画艺术的三个主要系统:透视学、人体解剖和色彩学,老师们通过工作室将这些技巧传授给学生,就是传统的艺术学徒制度,从此就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艺术教育教学方法。到18世纪,欧洲大多数国家都设立了这样的美术学院,法国、荷兰、比利时、瑞典、波兰、德国、奥地利,一直到俄罗斯,都有美术学院的设立,并且基本都直属皇家管理,显示其艺术服务对象是皇室贵族。随着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很多艺术装饰的专业技工,从而衍生出各种工作室,绘画,雕塑,建筑和各种各样的装饰技法。 到17世纪中叶,法国的皇家美术学院设立了绘画、雕塑、建筑三个学院,有了更加明确的专业设置,但是教育方法还是和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画室制度相似,还是以视觉描绘技法为主要训练目标,这种画室制度至今都在影响欧洲其他许多国家。在19世纪中叶,因为皇室贵们族对艺术品、工艺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各个艺术学院都增设了与设计有关的专业,比如家具设计、室内装饰、园林设计、首饰设计、陶瓷设计、编织和印染设计等等。虽然教授艺术技巧,各自所教的不同,但也都是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经验,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个基础上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所有的著名的艺术大师都拥有对在自己身边的学生的教育,对他们的艺术教育的实施负责,而这不仅仅是师教问题,教学问题和对学生们的教育问题。在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艺术家阿尔布雷特·丢勒留下的艺术作品和著作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无论是在艺术教育理论的领域上,还是在艺术教育方法的领域上,都创造了让人激动不已的巨大的价值。丢勒, 在世界艺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艺术家,他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形式和理论传播到欧洲,创造和奠定了德意志民族画派的传统和基础,并极大地影响了此后世界艺术的发展,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代表人物之一。

就像伟大的古希腊画家认为:“在艺术创作中,不应该只是停留在普通认为的视觉的表像上,而是必须在依靠准确的科学知识上来进行理解和表现。”和丢勒同一时期的艺术家和素描理论家列尼桑斯·列奥·巴基斯特在《关于绘画的三本书》一书中写到:“我认为拥有高尚头衔的年轻人开始学习绘画时,都必

转贴于论文联盟

须要知道古代画家巴姆非的格言,他认为一个好的画家要想能真正画的好,就必须要很好地懂得绘画理论。”丢勒在自己的格言中也提到:“关于在平面绘画基础上的原理以及正确的教育理论,要给予科学的教学方法…”同时,他也认为论文联盟绘画并不是像机械训练那样只是对照实物描绘,而是要像智慧的科学训练。这个科学的艺术教育宗旨反映在以后的米开朗基罗的话中:“用头脑去画,而不是用手。”

在所有的艺术教育发展过程中,丢勒的建议是从认识实物再到平面绘画上。在古希腊时期,这个原理就奠定了古希腊艺术教育着手于学生们和拥护者们从主观观察自然,到归结为客观认识自然的景色,这也是艺术教育教法确立的初期,从只是对照实物绘画的基础上转变为真正的依据科学理论来进行分析绘画。这个新的艺术理论在当时的欧洲艺术教育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伟大的建筑师弗罗列·布鲁涅列斯基和伟大的雕塑家多纳泰罗在对古希腊和古罗马艺术完美性的寻找研究中,从佛罗伦萨到罗马,在那里他们开始测量建筑的细节和绘制教堂的计划。著名的圣母玛利亚教堂的穹顶就是这位天才建筑师布鲁涅列斯基归结为对自己这一研究的明确结论,并且认为这个巨大的从容不迫的建筑就是他毕生所为之奉献的志向。

而意大利雕塑家多纳泰罗则是真正的改革者,他用自己探索领域的广泛性和多才多艺的天赋在欧洲立体艺术后面的发展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多纳泰罗在关注建立浪漫派教会浮雕的基贝尔基的工作室教学,他很快的就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开始创立独立工作室。多纳泰罗去罗马的旅行还促进了他对古代艺术的更深层的理解,也促使了欧洲传统的艺术教育处于佛罗伦萨教堂讲坛中那些浮雕艺术的实现。

也许,古代欧洲的马克·阿弗列里亚的纪念碑,正是鼓舞多纳泰罗在意识上重新认识到艾拉茨莫·达那勒尼骑马的浮雕,这是位于巴杜阿教堂广场上的第一个骑马的布鲁涅列斯基纪念碑,它也是以后时期在欧洲城市建立的所有骑马的浮雕的始祖。

后来的本·罗基欧继续创作这个题材时,他的工作室就成为了运动解剖学的人文研究的中心之一,在那里得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创始人莱昂纳多·达·芬奇的指导。达·芬奇在其身后留下的诸多教学笔记和素描中,可以证实关于他的包罗万象的天才智慧。《绘画论》是达·芬奇最著名的理论著作,这部未完稿的理论著作在素描艺术教育教法的发展中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是文艺复兴时期理论研究的重大成果。在这部著作中,包含了有按照解剖学的主张和展望来发展绘画艺术的教育,他努力寻找能够使人体运动协调的结构和规律性,依据科学理论研究出色彩关系和反射作用。他像严肃看待科学的学科那样来看待素描绘画艺术。然而达·芬奇指责阿里列勒基和丢勒借助于计算的绘画方法,他明确的回答这个绘画体系对学生有害,但这个绘画体系的发明是由那些不会独立绘画,只会用自己论述的观点和理论去进行艺术教育的人。因为在那样的情况下,受教育者会使用懒惰的方法来进行绘画,他们是对自己智慧的危害,有这个的帮助任何时候也不会创造出一个好作品。如果能够继续按照知觉绘画的道路那样用稳固的训练方法来学习,就会有循序渐进的表现,也是艺术教育的根本。在达·芬奇的追随者和学生中间没有任何一个在艺术天分上能够超越他的;在对艺术的独立看法被基本剥夺的情况下,他们仅仅只能是表面上领会达·芬奇的艺术方式,真正的艺术精髓也许永远也无法有人能够领会。

而无论是丢勒还是达·芬奇,他们都是已知的艺术形式的代表之一,从早年在父亲的工作室,随后向画家沃勒基姆特和一直在德国土地漫游的丢勒吸收德国15世纪的艺术遗产,但是大自然还是成了他最重要

转贴于论文联盟

的老师。

丢勒总结的艺术教育的形式中提到,建议素描训练作为艺术教育的基本。他建议在艺术教育开始阶段把造型结构训练看作是重要的基础部分。对于现在来说,这个方法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整个艺术教育师范教育和对学生的论文联盟培养问题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中很少有人会去思考这些。在达·芬奇的《绘画论》一书中提到:丢勒如同一位教育家一样,对学生的艺术修养教育的所有的基础观点,按照这一点阐明如何实现学生们应该得到的教育。他写道,“在教育的最初阶段要好好地教导他们,然后一边告诉他们培养的方法,一边讲如何用最好的和最善良的语言,用赞扬或鼓励的方式来教导他们。”丢勒在确立欧洲传统艺术教育的《音乐的改变》一书中,划分出了特殊的意义:“为了让他们不看见什么不好的,而只有用好的东西来削弱他们的智慧,这个想法是在美术学院以往的自身发展中获得的。”

绘画教育论文范文4

关键词:美术;绘画基础;教学

1 绘画基础教学的涵义

画家创作时表现出来的细腻的技法,深入的画面效果以及无微不至的描画能力,这是谈论绘画基础给人们脑海中留下的首要印象。也就是因为这种意识不容易被发现和察觉,给人一种理所当然的感觉,控制着学习绘画基础这门功课人们的思维与学习动力。更有甚者,它导致很多人的绘画基础陷入一种杂乱无章的状态,不清楚为什么学习,也不知道学习的是什么。绘画基础,其实并不能仅仅定义成为一种特定的绘画表现形式,在一定意义上,它就是绘画的一部分,和绘画融合在一起,不是作品外观效果的表现,也没有人们想象中简单。绘画基础是创作作品的保障和前提,厚重的绘画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制约着绘画本身的艺术生命力,所有未来的绘画规模都来自于绘画基础。详细地来说,长时间的学习绘画理论,并且结合理论不断实践,转换为艺术尝试,这种属于自己的主观认识和艺术手法称之为绘画基础。人们脑海中认为的细腻的艺术手法,只是一种片面的认识,没有全面的分析和理解它。另外,因为作品创作的是否理性和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表现有关,所以绘画基础在美术领域,我们也不能忽视画家本身所拥有的独特个性、个人修养以及文化素质。

素描和色彩是我国高校绘画基础教学的主要内容,绘画基础是美术专业教育要求必须重复学习的课程,尽管他们在进入高校之前就已经接受过相关的绘画能力、绘画基础的培养,但是在进入高校之后还要进行更加系统的学习。大多数高校对美术专业的学生要求重新认识素描和色彩,以培养他们的绘画基础。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增强他们的专业水平,还可以提高他们的个人素质。在传授学习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的创新意识,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眼光、自己的思S去认识和感知周围世界,并将之具体生动的表现出来,传递出去。

2 高校美术专业绘画基础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美术专业相关教育也不断进步,随着科技的发展,也是不断的开拓创新。大部分高校在美术专业教学上针对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以及现有条件设施,来进行相关的调整。在这一背景下,美术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被革新,教学结构、教学体系也逐渐优化。绘画基础教学在过去的时间里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是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2.1 高校扩招,生源素质不高

随着高校扩招,有一部分并不具备绘画基础的美术专业学生进入高校,但是一些高校录取学生的时候往往是按照分数的高低,对学生的绘画基础能力并不是十分的了解。由于文化课考试的压力非常大,很多文化课基础好,但是美术基础不好的学生,为了确保能进入大学,家长会让孩子报考美术专业,通过艺考来上大学。这就导致了一部分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后绘画基础薄弱,高校对生源质量不够重视,忽视了学生绘画基础的重要性,学校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难以提升。学生为了快速提高美术专业课成绩,放松了对绘画基础的学习,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

2.2 教学理念没有创新,不能和时展同步

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不适用于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学生在学习美术专业的过程中,不但要有良好的绘画基础,而且还要有创新精神。目前,我国高校的绘画基础教学理念受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还比较落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不太强烈。教师在课堂上仅仅是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绘画技巧,这远远达不到培养美术人才的要求,学生对美术专业绘画基础没有深刻的认识,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还有一些教师认为,只要学生打下坚实的绘画基础,就能在以后的创作中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殊不知,忽视了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道路是极其不利的,限制了学生更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发展方向。

2.3 理论教学水平和学生实际需求不符

一些高校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美术专业基础绘画教学中只重视绘画的技术,不能对绘画基础教学有系统、清晰的认识。虽然学生在学习绘画技术的同时,绘画基础能力也能得到锻炼,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进步来说相对缓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围绕绘画技术,开展相关教学。,而不是原有技术和理论紧密结合在一起,影响了美术专业教学计划的实施,学生基础理论欠缺。学校缺乏对学生实际需求的了解,绘画基础教学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学校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没有和学生需求同步,致使绘画基础教学出现事倍功半的局面,学生能力得不到提高,学习兴趣也会随之降低。

2.4 教学过程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无论从事哪一项工作或者是学习哪一样事物,都必须要培养他的兴趣,对于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亦是如此,只有对美术有着无比的热爱,才能持久的坚持下去,才能在美术领域和以后的事业中有所成就。可是现实情况并不如此,一方面,有一部分学生当初是为了进入高校才选择美术专业,他们自身从心底来说对美术专业没有太多的热爱,只把它当成进入高校学习机会的工具,当然美术方面基础能力也不高。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填鸭式”教学,学生感觉比较枯燥,在学习中没有动力和创新精神。

3 美术专业基础绘画教学需要采取的措施

3.1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虽然我国的美术教育事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整体来说还处于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普及阶段。美术专业学生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创新思维还比较缺乏,这样就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为了培养美术专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和创新意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加以训练,在讲解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还可以安排学生到现实环境中绘画,在大自然中获得灵感和启发,利用环境来促进创造性思维的提高。

3.2 实行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美术专业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整体掌握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材施教,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绘画基础的重复学习中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创作风格,通过正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还要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创作个性。

3.3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培养美术专业的人才,要求学生不但要有扎实专业基础能力,还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这也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可以在平常的学习中开设相应课程来提高学生的整体人文素养,学校也可以采用宣传的方式,让学生更好的了解人文素养对于自身的重要性,激励他们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成为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

3.4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

美术专业绘画基础教学中,一方面要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也要进行一些必要的绘画技术练习。不仅要练习绘画技术,也要练习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在技术练习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对在绘画基础中学到的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发掘,形成自己独特地绘画技巧,理论和实践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有更好、更大的发展。

4 结语

新时代给我国高校美术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高校美术教育要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基于此,我们一定要采取相应措施来提升和优化高校美术专业绘画基础的教学水平,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培养美术专业学生的良好兴趣,通过进一步优化美术教育资源配置更好的促进美术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以适应新时代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变化,使我国的美术教育沿着正确的轨道继续前行。

参考文献

[1]钱初熹,普通高等教育十五部级规划教材: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

[2]封永辉.我国高校美术教学改革中突出问题及对策分析.大众文艺.2012(6):254.

绘画教育论文范文5

前言

作为中华文明的精粹之一的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在我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从传统绘画的发展史来看,它的出现一开始不曾离开“教”与“化”的功能,相对于其他绘画而言,它更多的承担了“成教化、助人伦” 的角色。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品德教育。蕴涵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传统儒、道、释精神虽是阶级统治下的产物,但其中所蕴含的品德教育内容非常丰富。虽然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在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只是杯水车薪,但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有责任将传统文化的精华通过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这一载体直接传授给学生,从而使我们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这是历史的使命,同时也是时代的呼唤。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融职校德育教育的迫切性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瑰玉,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它们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融汇了民族的道德情感、哲学观念和审美意识。利用传统绘画进行教育,不仅能够通过直观的图片震撼学生的心灵,而且可以通过画面反映出来的古人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积极向上、正直高洁的人文精神鼓舞学生。然而面对世界全球化的冲击及外国文化的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逐渐丢失。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祖先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教育者而言也是一种特殊的思想资源和教育资源。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要根植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汲取其中的优秀成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渗透堪称捷径。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记载了祖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在内容、题材、文化认同等方面对职校生德育教育具有启示作用,将其作为一种视觉图形穿插到职校思品课程,不仅对职校德育教育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是炎黄子孙学习华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作品的赏析,使学生在思想、情感、文化及艺术修养方面得到全方面的提升。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对职校生德育教育的作用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是一种与文化和人格道德修养密切相关的绘画,这是西方绘画(如素描、色彩、油画等)所没有的现象。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融入当代职校德育教育有助于教师利用直观的视觉语言滋养学生心灵,从而对整个思品课题起到促进作用。具体而言,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融德育教育课题具有如下作用。

1.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从而增强爱国主义热情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是中国人深为自豪的艺术精粹,它久经历史、内涵丰富,是构建中国文化的中流砥柱,职校学生通过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赏析,可以全面了解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建立起具体的概念和深厚的民族感情,可以说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赏析教育就是爱国主义教育。如国画大师蒋兆的《流民图》,该作品是以祖国山河在遭到日本人肆意践踏后,作者目睹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所创作的一幅记录中国近代史上悲壮的民族历史群像的画卷,作者怀着强烈的爱国之心投入创作,画面所流露的强烈的民族性是对学生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语言。

2.陶冶情操,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一般来讲,蕴含传统儒家思想的绘画作品通常含括一个典故,如明代王克孝绘制的《二十四孝图》,内含《孝感动天》、《戏彩娱亲》、《芦衣顺母》、《涌泉跃鲤》、《弃官寻母》等二十四幅国画作品,《二十四孝图》的思想教育目的虽有维护古代礼教的成分,但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而言,孝,无疑是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继承和发扬的。

3.滋养心灵,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现代研究证明,健康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人的成功起决定作用。由于种种原因我们职校生毕业后存在较大职业竞争压力,这导致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精神压力增大,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古色古韵,不仅能缓解压力与紧张的情绪,满足人们回归与避世的情感,而且能够滋养学生心灵。如中国传统画中的文人画善用比兴的手法,在绘画选择对象中最受文人画家喜爱的是梅兰竹菊 “四君子”,它们分明是画家本身思想和人格的化身,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诸如此类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作品的导读,可让学生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使他们自己的精神得以升华,心灵得以陶冶。

4.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融德育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需求。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有着漫长的社会积淀和民族传统,它依附于历史文化艺术进程的长河,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建立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理论及审美传统,是中华儿女引以为豪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有效的同职校思品课程相融合是学生了解历史、传承文化的需求。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在职校德育教育中的传播可行性

1.教育出发点的一致性

职业院校学生的素质教育是集德、智、体、美、劳为一体的教育形式,学生的德育教育与美育教育同属素质教育的范畴。从艺术表现上看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是的美育教育组成部分,我国著名的国画家潘天寿说过:“艺术原为安慰人类精神的至剂,其程度愈高,其意义愈深,其效能亦愈宏大。艺术以最纯静的、至高、至深、至优美、至奥妙的美之情趣,引人入胜地引导人类之品性道德达到最高点,而入艺术极乐的王国”。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功能性上看它不仅重技、更重教,是德育教育的组成部分,这与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的出发点是一致的。

2.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亲和教育效果

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教师可利用学生天生的这种爱美之心因势而利导之,在思品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怡人的艺术作品辅助德育教育,从而不断健全学生的人格。通过一幅幅国画作品不断净化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作品中获得关于自然、人生的体味以及生命的意义和人生价值的启迪。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在职校德育教育中的传播途径及方法

1.职校德育教育课程中适当增加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模块或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以插图的形式贯穿整个德育教育课程

中国传统的绘画作品有一种魅力,它融括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画家通过画作表达自己的情趣与思想, 体现出一种意境。作为传统文化精神的表达方式之一的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我们可以将其精髓设置成为模块作用于职校思品课程从而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此外职业学校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可将优秀的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作为插图插入德育教育的章节中,这不仅作为思品的视觉论证,而且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巧妙地向学生传输中华古典文化,学生对民族艺术与民族文化情境的理解的同时不知不觉的中掌握了思品的知识。

2.成立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社团活跃校园文化,丰富德育教育内容

校园需要文化的滋养,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职业学校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课堂内容的有益补充。成立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社团,通过社团开展活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以此带动陶冶全校学生,使他们在耳濡目染、润物无声的情境中通过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载体吸收传统文化精髓,进而内化为品质、习惯、观念、精神,从而丰富德育教育的内容及形式。

3.结合特色活动开设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专题赏析普及,从充实思品内涵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是几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职业学校可结合具体的活动开展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欣赏教育,通过教育使学生认识传统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形式语言特点及其折射的精神内涵,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传统绘画相结合的具体活动如国庆期间可以爱国主义画家的爱国作品为主题作为宣传教育的主要插图,通过学生对此类作品的赏读增强其爱国情感,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融职校德育教育存在问题

1.跨学科合作对教材提出新的要求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属于艺术类学科,德育教育属于政治教育类的学科,两者的融合属于跨学科的合作,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师既要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又要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精髓传授给学生,这就需要从课时分配及教学内容上对这两门课的课程进行一定的整合。

2.对教师的要求提高

目前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课程一般由政治教师承担,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赏析一般蕴含在美育课程中由美术教师承担,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融德育教育课程关键问题除了课程的整合,课程整合后的对授课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外来文化的冲击下职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受需要循序渐进的引导

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自觉与科学发展声浪下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传承现象表明,作为中华优秀文化品牌的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在西方绘画的冲击下,在职业学校其整体学科地位不高。我们职校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学生循序渐进的对学生引导,让他们逐步认识国家的传统绘画艺术及其中蕴含的文化,从而为本土文化延续作出应有贡献。

结语

绘画教育论文范文6

关键词:西方绘画;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创作形式;表现技法

中国绘画历史悠久,在西方教育体制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传统绘画的传承主要依靠“师徒授受”的方式,这种方式更注重技术传授,并没有上升到现代意义上的教育的高度。直到清末民国初年,随着西学东渐,中国出现了新式的美术教育体系。随着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教师教、学生学成为主要的教学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想的自由性和创造性。美术教育不能闭门造车,要有开放性与包容性。蔡元培先生在美育方面有着独到的观点,他认为美育可以塑造全面的人格,对学生的思想和灵魂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作为20世纪初杰出的教育家,他主张感受生活、发挥想象,认为任何事物都可以作为描绘美的对象,不强调形式主义。无论如何,美术的目的是一样的,中西方的美术理念是异曲同工的。西方美术以客观再现世界和真实自然作为写实的标准,如西方传统的雕塑、建筑、绘画等,多是客观再现的优秀作品,并且这一标准长期影响着西方美术理论的发展。一万多年前,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中绘有牛、马等形象,这些粗犷的线条可以看作最早的素描语言形式。15世纪,意大利的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阐述了透视结构定理,他指出:平面上表现立体物体时,各平行的条线向远处延伸,会消失于同一点,即灭点;距离近的物体显得大,距离远的物体显得小。依照此原理,艺术家在二维平面空间内创造出了三维立体空间的写实主义作品。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马萨乔的作品《纳税银》中就体现了透视法的应用,画中前面的人物比后面的大。文艺复兴时期的另一位著名画家达•芬奇认为绘画是一门科学,他解剖人体,研究人体骨骼、肌肉的组成关系,将解剖学和透视学运用在绘画上,他画的大量素描草图在今天看来仍是传奇之作。西方的绘画,无论是巴洛克、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还是现实主义等,虽然风格不同,但都以客观再现为主,追求描绘对象的明暗对比、结构透视、比例协调等,所以,西方绘画是以模仿论为美术基础的。西方传统的绘画、雕塑都是模仿现实生活的。19世纪,在印象主义出现之前,西方的绘画以写实为主,用几百年建构了较为成熟的美术教育体系。欧洲最早的美术学院博洛尼亚美术学院将米开朗基罗的人体、拉斐尔的素描、威尼斯画派的色彩等视为典范,以素描训练为主。中国书法中也有类似的写实性。最早的象形汉字就是对自然现象进行了高度概括,但不像西方那样纯粹地照搬客观自然,而是带有与天地神明沟通的意味。中国最初的文字是根据鸟兽留在地面上的印记创造出来的,也可以看作最简单的绘画。后来出现了毛笔,点画的结构丰富多样,提按、顿挫、粗细等变化无穷,形成了灿烂的书法艺术。

高校美术教育必须重视中西绘画体系的异同。从心灵表达的形态看,中国文化以道德心为主,西方文化以认知心为主;从绘画方法看,中国文化重直觉,西方文化重理智;从文化成就看,中国文化在道德教化方面收获颇丰,西方文化在科学方面成果显著。总结来看,中国绘画重物感、重意象、重借物显人、重游目周览、重意境、重气韵、重笔墨、重心理和谐、重程式;西方绘画重镜像、重具象、重再现客观、重静坐观察、重景境、重结构、重色彩、重形式和谐、重典型。西方注重理性分析,认为客观世界物象是由光的作用而呈现形、色及明暗、凹凸,为使绘画真实地再现观察到的客观世界,而以明暗法和色彩构形,并涂满画面以制造镜像,形成犹如透窗视物效果的绘画。为使再现的客观世界与静坐观察到的效果一致,西方画家发现并总结出透视法,把画面形象置于三维空间的组织结构中。中国自古形成书画同源,以书法用笔入画,使用以线构形的方法,使线描发展到极致。道家视黑白为阴阳之表现,含有丰富、玄奥的哲理。孔子“以素喻礼”,而黑、白即为素色。“素即雅”的思想使中国画重笔墨,且以三远法和虚实相生组织构成画面,使之符合游目周览所获得的印象,并将其抽离于生活原型,归纳为凝练的程式,以追求纯净的审美境界,获得完美的形式结构。中西绘画不但在文化上影响着学生的绘画思想,而且在构图上影响着学生的绘画创作。中西绘画构图有如下差异:中国绘画构图重物感结构、重置陈布势、重笔墨结构、重虚实相生;西方绘画构图重透视结构、重画面分割、重色彩结构、重物象显晦。中西绘画构图方法的差异,是基于物感意象与镜像再现两种不同的绘画观念而形成的。从构图方法上看,西方绘画用透视法制造视具有镜像效果的画面;中国画则是用以大观小、三远法等组织以游目周览获得的心象空间效果,这通常被称为散点透视,实际上画中不存在任何灭点,因为画家构图时不存在灭点意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至隋唐时期,随着佛教传入我国,佛教艺术在我国西域和中原地区不断发展,后又传向其他东方国家。明清时期,随着中西贸易的发展和天主教在我国的传播,中西绘画艺术交流出现又一高峰,西方古典绘画艺术传入我国。鸦片战争之后,中西方文化交流加速,形成了第三次交流热潮,西方传教士开办画馆教授西方绘画技巧,中国许多留学生学业有成、回归祖国,在国内传播西式美术教育体系,从而推动了中国近现代美术和高校美术教育的发展。

从创作艺术形式上看,水墨画可以作为中国绘画创作的代表,油画则是西方绘画创作的代表。中西方的文化历史、民族文化背景、人们的审美观念、使用的工具等的不同,是造成中西方绘画不同的原因。在艺术创作的物质形式和表现技法上,中西方绘画存在以下不同。第一,中国传统绘画的观察方法是散点透视,西方绘画的观察方法是焦点透视。散点透视即画家可以从多个角度、高度观察物体,有步移景异的效果,如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等。散点构图的优点是可以跨时空表现,创作自由性大。但是散点透视法也存在不足,如,画面缺乏空间感和纵深感,显得较平;画面往往让人觉得是几个局部组合而成的。焦点透视是在三维立体空间内进行环境的营造,通过绘画技法描绘对象的高、宽、深等,使画面有一种深远的空间感。焦点透视的不足是只能表现特定空间、时间的物象,虽给人较强的真实感,但创作自由性较小。第二,在整体效果上,由于审美观念不同,中国传统绘画注重骨力感,西方绘画注重三维立体感。如人物画,中国画讲究传神写照,注重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手法以线条勾勒为主,画面具有留白效果;西方绘画注重画面的空间感,把解剖学融入创作,刻画人物的肌肉、骨骼以营造真实的立体感,表现人文主义精神之美。第三,中西绘画在线条与色彩表达上不同。中国画的创作以毛笔、宣纸、丝帛、水墨为媒介,运用勾、皴、点、染的表现技法表现画面效果,讲究“以墨代色”,其墨色具有千变万化的效果。古代画论中有“墨分五彩”,指的就是墨分焦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五种色度,此五种墨色使国画具有了丰富的色彩感,画家创作出墨竹、墨梅、墨荷、淡墨山水等典型的国画作品。线是传统中国画的重要元素,线的艺术魅力是中国画艺术的灵魂,线的粗细、浓淡、疏密等使画面物象更加生动。西方绘画中的线是与色彩结合运用的,物象的轮廓线会融入面。第四,中西绘画在表现技法上不同。绘画技法可体现画家的艺术风格,优秀的艺术作品离不开画家绘画技法的表达。中国画对于用笔技法的表现是非常严格的,用笔有中锋、侧锋、逆锋等;线描分铁线描、游丝描、莼菜描、钉头鼠尾描等;皴法分披麻皴、斧劈皴、折带皴、拖泥带水皴等;墨法分浓淡枯润、泼墨、积墨、宿墨等。西方绘画中存在古典写实技法,它用薄如烟纱的层层罩染法表现出精妙的空间关系,颜料分为透明颜料、半透明颜料、不透明颜料,依据媒介剂的不同特性,表现出丰富、生动的色彩;画笔用猪鬃毛、貂毛、羊毛、尼龙毛等制成,形状有平头、圆头、椭圆头、扇形等,为不同风格的表达提供了方便;油画布的布纹粗细不同,也为画面效果的表达提供了帮助。第五,中西绘画在布置画面构图上大有不同。中国画画家可以游目周览,他们是身临其境地感受自然万物,然后凭借印象或想象进行绘画创作。而西方画家主要是再现客观物象,讲究透视比例、色彩关系,从而获得画面的空间感、写实感。如,印象派提倡户外写生,抓住不同时间同一地点的景象变化,忽略物象的具体轮廓特征,主要抓住色彩效果,用色彩塑造形体。西方画家也常常在室内写生,写生对象为静物、石膏像、人物等。20世纪以来的美术革命使中国的美术教育引入了西方的写实思潮,伴随西学东渐,写实主义在短短的100年里,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以来形成的审美意识,写实的绘画风格成为中国现代绘画的主流。批判美、认知美的观念变了,绘画方式也随之变化。综上所述,中西绘画的异同影响着当代高校的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