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入门教学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绘画入门教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绘画入门教学

静物素描教学思考

摘要:静物素描是素描课程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它对一个人的综合绘画素质与艺术素养有着很高的要求。而现阶段我国的静物素描教学过程存在着教学模式僵化、表现手法单一、忽视学生个性培养等问题,因此,改变目前静物素描的教学现状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静物素描;教学;思考;创新

素描是绘画艺术的入门课程,一般来说指的是单纯、朴素的单色画,是利用单色的线条或明暗来表现物体的造型,也是研究造型的基本律例。它是一切绘画乃至整个视觉艺术的根本。

一、静物素描教学现状

我国的静物素描教学引入的主要是苏联的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学体系。契斯恰科夫的教学体系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与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体系相通,建立在现实主义基础上。而国内偏远院校还是沿用着一成不变的旧模式。高考中,通过美术联考、校考考进艺术院校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素描功底,但多是针对高考而在绘画技巧方面进行的技能强化训练。因而,学生们对素描发展史、美术流派等相关的理论知之甚少,甚至闻所未闻。理论素养上的匮乏和主观上的误解又一步引发了对于学习素描的最终目标以及素描和专业的关系等诸多问题的出现。另外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个性、感受方面的忽视,是现代静物素描教学的所欠缺的重要部分。静物素描通常被认为是学习素描的入门课程,要解决一些最基础的问题,诸如:形体比例、结构、体积、明暗、质感、空间等,这些问题,被认为是美术学习的基本功,必须苦学苦练方能奏效。于是,多年来,水果、杯子、陶罐、衬布等是大家最熟悉的被普遍认可的内容对象,铅笔是素描的入门首选工具。由此,衍生出一系列几近“经典”的教学方法、教学步骤及相应的教学评价等。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至今,社会在变,人在变,审美观在变,甚至对艺术的定义也在变,而我们的基础素描教学却没有受到太大变动,或被认为是没有什么改变的必要。由此导致种种问题的发生: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培养被忽视,单纯的注重技术技能而忽视了感受,绘画表现单一,千篇一律。因而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死沉,只是被动接受知识。

二、改进静物素描教学的几点思考

结合我的教学经验,基于静物素描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人提出以下改进方法。

阅读全文

美术教育的意义和存在问题

摘要:本文通过对美术培训教育的调研、美术教育的课程实施等方面,针对美术教育对孩子成长中的意义进行了分析。发现美术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美术教育;想象力;好奇心;记忆力

现今“美术”教育无处不在,已经融入到了日常教育和生活中。而绘画是美术培训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种艺术方式,它是指运用点、线、面以及结合色彩等元素,表达作者审美感受的艺术形式。孩子都喜欢彩色的世界,绘画是大部分孩子都喜欢开始他们“创作”的首选。不仅因为绘画经济实惠方便,更是因为孩子通过绘画能学到更多的知识。美术教育不仅培养孩子想象力,引发孩子好奇心,带动孩子动手能力,加强孩子图文思维记忆力,提高孩子的求知欲。美术教育也关系到孩子的智力发展与思想品德教育。进行美术艺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社会、文学与艺术的修养,并且还可以提高学生欣赏绘画作品的能力,使学生的道德品质情操得到提高。现今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一般发展起来,美术培训必定会出现一些问题,美术培训如何在培养孩子想象力、引发孩子好奇心、提高孩子求知欲方面,实施因人而异,起到因材施教的作用。

一、美术教育的意义

1.绘画对想象力的培养

(1)想象力的培养

绘画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不同年龄期,学生的想象力不同的,儿童的想象力不仅十分丰富而且很强大,身边的实物、动物、人、景物等,他们都可以通过想象力达到创作出一种新的样子,比如各种形状的苹果、蓝色的马、红色的天空等等……

阅读全文

园林设计薄弱美术课程教学

摘要:

园林美术是园林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担负着培养绘画能力和提高审美水平的任务,但是对于园林设计薄弱专业而言,往往面临着课时少,任务重和学生基础差的教学尴尬。因此,园林设计薄弱专业的园林美术教学应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各个教学环节的衔接,同时采用各种激励手段,提高教学的效率,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效果。

关键词:

园林美术;园林设计;效率;教学

风景园林建设时间较晚,但它作为涉及到环境心理学、社会学、艺术学、动植物学、经济学、建筑学等众多知识的综合类学科,包含的学科门类却很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园林美术课程作为设计类的基础课,常面临课时不足的困境,尤其在园林设计的薄弱专业,在课时、资源、基础等方面都面临很多困境。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抓大放小、提高效率是广大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园林设计薄弱专业美术课程教学现状

园林设计的薄弱专业是指办学历史较短、条件较弱、影响力较低、生源较普通、通常不位于设计资讯和工作机会云集的省会城市和特大城市的专业院系。这类院系的园林美术课程的教学面临很多困境,最大的教学困境在于学生多、基础差、课时少。另外,学生获得座谈、辩论、讲座、展览等校内提升的机会也是有限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保证教学效果不容易,需要教师本着高度的责任心,做更多的工作,从现状出发,把握各个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用明确的目标和较好的训练方法使学生树立信心,知不足而勇进。

阅读全文

非艺术类专业美术基础教育的透视教学

摘要:美术基础教育包括素描、色彩、速写等基础科目,随着美术教育的普及,小到学前大到大学,不同年龄、不同学历的受众群体在美术基础教育环节都面临如何有效地开展美术基础教育的问题。而多数情况下美术基础教育中往往会忽视或者不够重视透视关系这一个重要的环节,特别是在非艺术类专业的美术基础教育中的入门阶段,很多教师在素描等基础教学环节简化或者弱化教学任务中的透视关系的讲解和练习。文章以素描课程的教学案例探讨美术基础教育与透视教学的关联性。

关键词:美术基础;素描;透视

美术基础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它包括美术设计造型、设计、绘画、书法等各个艺术门类。在中国高等艺术类院校的定义中,美术基础教育主要分为素描、速写和色彩三大部分,在相关的培养方案里对于透视与基础教学的关系不是很清晰,甚至一些设计类专业在美术基础教育环节存在误区导致透视教育的缺失,继而造成部分学生在今后的创作过程中存在空间感弱、体积关系不明显等典型的透视错误。对于学生而言,透视教育的缺失将对学生的艺术创作带来不可逆的损伤,就美术基础教育的发展而言也是不健全的。纵观各个时期对于透视的定义,其最主要的用途就是辅助素描、速写等美术基础课程完成造型任务,其本质就是准确地完成物体的结构线,为准确表达物体的体积、空间、质感等深入刻画做基础支持。因此,可以说美术教育是艺术生的入门课程,那么透视教育就是入门前的踏脚石。

一、透视的定义及种类

在绘画范畴中,透视是指在平面或着曲面上描绘所观察物体的空间关系的方法。最初的透视更多的偏向于科学领域,如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都曾在透视领域有所建树。但在绘画领域里,透视的应用源自于画家在作画过程中通过一块透明的玻璃(玻璃上带有等大的网格)平面去观察物体,然后根据物体各个点与透明玻璃网格连成的交点的连线即透视图进行绘画,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了现代透视原理和制图手段。在不同艺术门类中有关透视的细分学科有建筑透视、景观透视学等细化学科,但无论名称如何变化其内容无外乎以下三种:

(一)一点透视

以立方体为例,假设当一个立方体的中心点与观者的视平线中心一点重叠标注为A点,立方体沿一个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一周所形成的运动轨迹就是一组典型的一点透视关系图。通过观察我们可以看到,每个角度代表宽度的边的消失点的连线都汇集于唯一一点即A点,这样形成的透视关系我们称为一点透视。在此情况下,立方体就有一个方向的立面平行于画面,即我们只能观察到一个正面,故又称正面透视。这就很好地解释了一些初学绘画者在石膏写生过程中面对正面角度无法描绘出立方体纵深空间的问题,初学者就会有意避开纯正面角度进行写生,使初学者更容易塑造立方体的结构。

阅读全文

创新思维训练绘画教学课程改革

摘要:

在社会提倡现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环境中,社会、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该文作者基于创新思维的训练方法,结合艺术类专业的训练方法,分析高校的艺术类专业课程从传统的平面艺术思维转向立体的空间思维,开发具有发散性与联想性的思维创新课程训练。高校艺术专业通过平面转向空间的思维创新课程训练,可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艺术类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创新;平面;空间;思维;训练

在社会需求大量应用型人才的情况下,各高校都积极创新教学思维,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也是将来的教学方向。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新兴的艺术设计类行业不断出现,社会对艺术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相应不断增加。在这种环境中,各高校都开设了各类艺术设计应用型的专业课程。从20世纪60、70年代起,在社会各方面不断进步的背景下,各高校逐渐开设了艺术设计类专业。在如今艺术设计理念日新月异、专业范围已有大幅度变化的情况下,高校艺术类绘画专业教学课程需要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培养具有深厚美术功底和较高艺术应用能力的艺术类应用型人才。

一、现代大学创新思维培养应用型人才

现代美术不仅是美术技艺教育的学科,也是一门以创新为生命的应用型学科。创新是现代艺术的本质属性之一,创新思维作为现代艺术的灵魂,在艺术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代艺术从业人员要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的积累,加强开放性思维训练,并注意打破思维定式,这样才能最终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

阅读全文

绘画艺术设计在服装领域中应用

服装设计不仅包涵织品布料的选择、款式造型的设计,还包括服装上的各种色彩、图案的设计,尤其在现代化生产器械和印染技术的加持下,将各种绘画艺术运用到服装设计中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可以说,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绘画艺术塑造了现代服装工业的审美形态,推动了服装设计潮流和人们审美风尚的流变发展。市场上各种服装品牌的建立与流行离不开绘画艺术在服装设计领域的应用。如果说造型是一件衣服的骨骼,那么衣服上的图案纹饰则是服装艳丽精致的皮肤,对皮肤进行修饰保养是凸显服装独特气质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由王晓娟老师执笔、化学工业出版社于2018年出版的《服装绘画艺术》系统介绍了美术与服装制造的交织关系,将服装制作中有关视觉设计的部分以美术作品形式呈现,主要包含人工美术和计算机美术两种形式。作者按照工业生产流程和不同的应用场景逐步进行深入阐释,以众多的图片呈现绘画艺术和服装设计的融合状态,使读者既能够欣赏到不同式样的服装设计,还能对应用性绘画艺术形成深刻理解。全书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色。

(1)注重基础理论的普及,有利于读者完成专业入门

本书每个部分展开系统论述前,先对论述对象的基本理论概念进行了普及,如此,对非专业读者来说,则有利于调动其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为其进行下一步的理论学习和技术训练打好基础。具体来看,“服装插画”这一部分,溯源了服装插画产生和发展的历程;此外还从工业生产的角度阐述了“设计”和“美术”在生产工艺上的体现,以及对从业人员设计能力和美术能力的基本要求。如此,则阐明了现代服装制作中生产人员需要具备的工艺技能和素养。这些艺术或技术的基础概念和接下来这种艺术或技术在服装设计领域的具体表现形式形成衔接关系,是读者理解相关服装设计技术和设计作品的理论基础。掌握系统的服装设计技巧并不简单,将绘画艺术由纸张、木板、油画布或电脑屏幕上迁移到纺织布料上也绝非信手拈来之事,学习一门新的艺术或技术前,对其性质、特征以及衍生发展的过程形成一个全面的理解是必要的,尤其是服装设计这门讲究实践操作的技艺,若完全没有经过艺术理论的浸润就直接操作,很容易导致学习任务的失败。

(2)图文结合解析设计技术,有利于读者设计能力的培养

整体上看,该书的内容架构大致上可分为三部分,第一为基础概念普及,第二为设计实践解析,第三为设计作品赏析。第二部分为该书的核心部分,作者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对服装插画绘制、服装产品设计效果图绘制、服装创意设计效果图绘制三种有绘画艺术参与的服装设计工序进行了细致的解析。从课程教学的角度看,相比单纯以文字阐述来解析服装设计图的绘制原则及要领,图文结合的形式具有明显优势,一来读者对各种绘制技法的理解可以直接从图片中获得,更加直观明了,也方便学习者在脑海中对各种技法形成具体印象;二来绘画艺术本就是一种视觉艺术,以图文结合的形式来教授对作品绘制的颜色浓淡、明暗对比、三维透视等知识,显然比单纯的文字或图片展示效率更高。以服装产品设计效果图的绘制为例,下面包含主题型产品效果图绘制、应用型产品效果图绘制、单品设计效果图绘制等,依据绘制对象的特点,选用不同的图文组合形式灵活阐释,根据具体的设计需求,形成一套系统的设计技术解析流程,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

(3)展示优秀设计作品,提升读者审美能力

在本书每个部分的第三小节,展示了各种服装设计图的优秀作品,不仅是一次对前文各种绘画技法训练的规范演示,也是表现不同设计理念、拓宽读者审美视野的绝佳途径,读者在欣赏这些优秀设计作品时,能够对之前所学的理论进行一个复盘与巩固,能够对比自身,比较自身作品和优秀作品的差距,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绘画艺术和服装设计的理解力、审美感知力,从而提升自身服装设计的整体素养。此外,服装设计作品的绘制是一项对绘画能力、设计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时尚感知力等要求较高的工作,多观摩优秀的设计绘画作品,也有利于读者对以上能力素养进行整体观照,补短扬长、灵活运用,逐渐提升自身创新创意能力,对于有志于服装设计工作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步入职场前最基础的素养培养过程。

阅读全文

建筑美术教育的特征思考

 

建筑美术为建筑设计打基础,是建筑设计工作者以画代言、以图表文、以象记实、以形达意的工具和表达手段。基于建筑美术相关专业特色,应在概念上把它和纯美术区别开来。高校中建筑类专业的建筑美术教学和纯美术教学也是不尽相同的。我在建筑院校从事建筑美术教学多年,现结合相关教学实践对建筑美术教学的相关特点和方法略作论述。   我国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文化课相对比较好,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很强。但由于我国基础教育中,对美术教育重视不够,造成学生对美术内涵理解不足,艺术素质不高的特点。针对这一特点,我国建筑院校都开设了美术课程。   因为建筑是一门艺术,建筑艺术是理性思维,科学手段和艺术审美的综合体现。因此,艺术修养是建筑学专业学生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   在建筑美术教学过程中,首先必须明确,要从建筑学专业学生的特点出发,采取有别于艺术类院校的纯美术教学方法。因为艺术类院校学生在入学前就已受过美术专业的训练,有一定的美术基础(美术专业的学生要通过美术入学考试,专业合格才能进入美术院校),他们对于美术学习相对容易上手。对于纯美术教学,入学后关键是培养学生个性,对美术内涵的理解。而建筑院校的学生,一般没有受过美术的基础训练,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教师要深入浅出的讲解绘画的基本知识,循序渐进的进行课堂训练,应多采取鼓励的方法,根据学生不同的艺术素质条件,有针对性地指导和提出目标。激发学生对绘画的兴趣,调动其潜能,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的进行学习。   其次,相对于纯美术专业的美术教学,建筑类美术课时非常有限。一般来说,纯美术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学校进行四到五年系统的美术学习,而建筑类专业的学生本科只有两年美术课,专科只有一年美术课。因而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满意的效果,这就对美术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学上必须有一个完整而周密的计划。在学生初学阶段,要讲深、讲透规律性的知识,可多追求共性,让学生理解规律,掌握规律,并能在绘画过程中自觉的运用规律。   素描、色彩的单元作业课时不宜过长,一般为四或八课时。不单纯的追求画面效果和过分注重形体表面的深入描绘,而要重视对形象实质性和规律性的把握,注重行为过程、思维方式和观察方法的培养。技法表现不做过多要求,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性格的不同,自由发展。   从笔者十余年的建筑美术教学实践来看,必须先训练学生的形体构图能力。一般是先安排大半个学期的结构素描教学,然后进入到明暗的训练,明暗训练也主要是表现性素描和风景。这样,在训练学生基本功的同时,又注重其构图,培养创造性处理能力,为他们打开设计思路做铺垫。在色彩教学上因为时间关系,只能重点放在风景上,色彩静物只是调色能力的训练,由此马上过渡到建筑风景的练习。在建筑风景练习时,先以临摹为主,而后转入写生训练。临摹训练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把握整体色调和快速掌握构图技法的能力。   总之,建筑美术教学思路要明确、系统、全面;教学过程要循序渐进、环环相扣;教学内容要丰富、多样。如素描课教学过程中,适当加入结构素描的内容,让学生对结构和透视有更深入的了解。在色彩写生中加入建筑风景写生课,让学生亲身感受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感受建筑的体量感、空间感和色彩的运用等,培养学生整体观察、思维、表现的能力。速写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速写主要运用线条表现对象,简洁明快,对徒手绘画是很好的练习。它主要是培养观察、记忆、想象、概括和快速表现力,有助于提高艺术感受和鉴赏能力。   速写练习与建筑设计中的徒手草图联系最为紧密,将来在建筑效果图的快速表现中所起的作用,也是其他表现形式不可替代的。   在学生入门一段时间后,教师在课堂授课时,可增加讲课内容,把讲课内容分为了解类知识、理解类知识、掌握类知识。了解类知识,只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对这类知识作一般了解;理解类知识,需要学生认真分析,理解其内涵;掌握类知识,是学生必须掌握,能熟练的运用到具体的绘画与设计中去。   这样可以加大授课的知识量,让学生在学习时有重点,有广度,为以后的学习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其在以后的学习中有思路、有目标。   此外,开设艺术欣赏课,是开阔学生眼界,增强其感性认识,提高其艺术鉴赏能力的捷径。艺术欣赏课能让学生全面了解、认识、欣赏中外美术大师的绘画作品,提高艺术修养。分析大师的作品,从中体会构图的法则、体会色彩运用中的统一变化规律等通过形式表现内容的方法。了解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艺术流派之间的关系。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他们欣赏名作后,谈自己的感受。相互观摩同学之间的作品后,指出优缺点或介绍自己作画的体会。这样,对将来分析自己的设计作品有很大的帮助。   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加强绘画艺术与建筑设计之间的联系,克服这两者的脱离现象,强化艺术观念、空间观念的培养,强化创造力的培养。如教师任意摆放许多形态各异、大小不同的物品,作为组成画面的元素,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艺术审美的理解,从整体印象、空间特征、立体构成等各种不同的角度,创造性地选择几种适合的元素重新进行组合,形成一个疏密有致,高低错落,有特点,有艺术性的新立体空间画面,让学生把所掌握的知识综合化、系统化,给创造观念以升华。它的特点是多维性的、渗透性的,进而激发学生们潜在的智慧,更多更深的进行创造性构思。   目前,在建筑类低年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一种非常片面的观点,认为美术教学只服务于建筑表现效果图。由于电脑的冲击,许多学生把注意力转向电脑绘图,而忽视了对美术的学习,过分注重绘画技术,而忽视对艺术观念、思维方式、情感体验等综合审美能力的学习,是对美术教育浅层次的理解。在毕业生的反馈中,他们认为艺术修养是电脑绘图的基础。电脑绘图是一种新的绘图手段,我们不能盲目的加以褒贬,只能更好的加以利用。我认为,提高美术修养是必经之路,让学生认识到技术是发展变化的,而“美”则是长久的,建筑设计的魅力正在于对“美”的创造。但这种艺术修养,并非只靠课堂上几张素描、色彩画就能够解决的,要靠长期广泛而全面的学习积累。因为艺术素质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长期过程。建筑美术教学是通过基础的训练,多方位的艺术熏陶,提高学生审美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现代审美观念的设计人才。美术教师的作用就是把学生领入艺术殿堂之门,教会他们遨游艺术殿堂的方法。学生通过自身的主观努力,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然后才能设计出有创意、有品位、有内涵的建筑作品。#p#分页标题#e#

阅读全文

高校绘画教育的观察方式

 

我国高校艺术类学生大致可以分为纯艺术和设计类两个部分,作为基础绘画教学是高校教学中主要的环节,纯艺术和设计类教学课程在设计上有很大区别的,基础教学内容虽然都是素描、色彩,但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差别很大,其结果培养出不同类型的艺术人才,这类现象特别体现在专业性很强的艺术学院里。作为基础绘画的素描、色彩课程,几乎是所有美术类学生在进入高校后还需要再学习的课程,虽然大部分学生是经过美术专业培训的,但是从新从头认识学习素描、色彩是所有美术院校共同使用的方式,从新从头学习并非只是简单的重复过程,对基础绘画课程的学习,并不仅仅是要学生把所学的基础知识进一步打牢,而是要教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方法,使学生能独立地应用自己的思想去思考,去思考绘画的表现方式。教给学生不同的观察方法,学生就会产生不同的表现意识,这是高校基础绘画教学的重要目的。   高校基础绘画课程教学大部分采用传统的写实方式,基础课程——素描、色彩的重复学习在这里看似过程和入学前是一样的,但是本质已经发生了变化,有教学经验的老师就能结合当前艺术发展的动向,教学生怎么样去看待不同类型的绘画表现形式,在具体的绘画教学中,观察方式会发生改变,而不是按照以前观察方式进行。入学前美术班的观察方法遵循着早期形成的契斯卡科夫和徐氏教学体系的综合理论,要求绘画者依据严格的整体方法进行观察对象,作画者按照带有主观虚拟环境去观察对象的基本形状、特征、属性、以及内部结构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状。这种严格的观察方法和科学的治学态度使绘画者画出的作品基本接近现实对象,但又不是真正地现实对象的形象,观察过程绘画者按照严格的先整体后局部,先大形体后小形体的要求被动地理解对象,看的过程是再现对象的过程,很少加入学生的主观艺术感受。长期来,这种观察方式造成了大批相似的美术绘画作品,很难有绘画者自己的风格。但是作为基础入门教学,严格程式化专业训练是必需的过程,也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   高校学生有一定绘画造型基础,对绘画艺术有了一定认识,对绘画学习进入创造初级阶段,不能这样简单地进行基础重复教育,这时候绘画课程教学的观察方法,一方面要遵循传统已经掌握的观察方式,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从内在去理解对象的本质特性。自然世界中,每一类事物都显现出本类事物的特征、属性,观察的时候要求学生能体会感受到一类事物长期形成的物质特性,而不是仅仅眼前看到具体大小、凸凹、色彩等形状的景象。这种观察方式有点像印象派的观察方式,又不完全是印象派的观察,要求真实去看对象,又要求找出能体现事物本质的特性。传统绘画观察中往往要求画面只能有一个光影存在,现实生活这种现象几乎很难实现。此时对物象的观察就不再要求学生只考虑一个光源的存在,事实上有很多的光源共同形成了我们见到景象,对光源观察观念的改变,完全不同于以前视觉形成的黑白关系,物象明暗关系发生了变化,视觉的改变带来了认识上的不同,物象的形状也不再要求学生只能从一个角度去观察去观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去思考这类事物的形状特征。那么严格的透视法则就不需要起太大的作用,而且近距离的观察很难产生强烈的视觉透视现象。从新看待我们这个世界,运用更加接近生活的眼光去观察我们周围的景象,注入更多人性化的意识,过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人类对自身精神世界的关注如此之迫切,对精神文明创造的要求如此之无止境且如此之广袤无垠,作为服务人类精神的美术欣赏,始终是走在其他学科的前列,并引导着世人的精神消费和道德导向,美术创作更需要用生活的眼光去发现物象所呈现的特性,关注生活状态下物象给我们精神上的感悟,也是现实绘画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现代绘画写意和抽象的作品大量的存在,对学院的教学冲击很大,开始教学伊始的观察方法注重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而开始引导学生对物象特征和特性进行体会,发现个体物象个性特征,并对物象真实存在的观察中找出它与其它物象个性差异的状态,这种观察方式的不断深入,是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写实向写意和抽象过渡,在观察的时候,先看到物象具体的比例、形状、质地等特点是在整体感受下的具象特征,整体的观察方法要求学生整体感受物象效果,把整体具象意识牢牢地建立起来,进而开始抽离物象个体能代表其特征的部分,对组成物象的绘画元素——点、线、面、体进行体验,表现出此类物象带有写意或抽象性质的作品。整个的作画过程中,观察方法是最主要的部分,怎样去看,怎样从新认识对象,决定着能否找到从写实过度到抽象的方法,观察的过程是理解的过程,是思想升华的过程,从而形成学生自己的抽象观察方式。   现代抽象绘画的观察,需要绘画者从物象的基本形态中,去发现事物的内在的本质规律,去发现物象所独有的造型特征,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绘画语言去理解物象。观察的时候,对物象重新认识、重新理解,概括出物象的普遍规律和特征来,再运用绘画的眼光来把物象进行从新打散、分解、组合等手法进行处理。进而形成定式,开始观察就需要绘画者运用抽象思维来分析物象,绘画的抽象思维对造型能力一般的绘画者来说,可能不知道如何进行。当学会运用抽象观察进行思维、分析物象特性的时候就容易多了。   基础美术学习,首先是在开始的观察方法上凸显出来,采取什么样的观察方法就需要什么样的思想作指导,对观察方式的理解,是高校基础绘画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绘画人应该有着和常人不同的“看”世界方式,这种方式是在不断的学习中形成的,课堂上的观察方式就是引导学生运用思维进行“看”的训练。由于人类成长个性的差异性,形成了不同的思想思维方式,千差万别的思想思维方式会产生永不雷同的观察感受世界方式,艺术绘画正是在这永不雷同的观察方式上产生出缤纷异彩的精神作品。   绘画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手段,也是我们表现内心世界的载体,思想不同看世界的方式就不同,采取什么样的表现方式对绘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看待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如何去认识和我们朝夕相处的周围环境,重新认识和观察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会产生新的思想意识。艺术作为雕塑人类灵魂的工具,时时要求我们运用自己不同与他人的艺术眼光,观察我们看到的物象。高校基础教学需要教师把握住艺术步法,紧扣时代脉搏,教给学生独立的观察方式,运用自己的眼睛观察我们生活的世间万物,运用自己的思想去思考、去表现。#p#分页标题#e#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