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初步教学范例6篇

绘画初步教学

绘画初步教学范文1

关键词:初中美术;基础绘画;教学策略

新时期,素质教育对于初中阶段学生的素质培养要求日益提升,初中学校的领导为了积极地应对这种要求,逐步推动了美术教学在初中学生学习中的开展。初中美术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速写、素描、色彩等基础绘画知识的教学,不仅能为学生构筑起必要的绘画基础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在欣赏和实践中,达到对于其自身审美能力的有效培养。

一、以学生个体差异为基础开展针对性的有效教学

首先,初中美术教师要积极地与自己所教的学生群体进行沟通交流,并主动获取学校以及其他教师对于学生个体各项素质能力的记录和反馈,达到对学生各方面学习状况的有效掌握。然后,针对不同学生的既有素质能力以及学习潜能来构筑分层次的教学,为相同层次的学生构筑起符合他们的学习水平定位的学习目标,从而使不同学生循序渐进地达到对于各种基础绘画技能的有效掌握。

其次,美术教师必须正确看待基础绘画教学所具有的抽象性,以语言讲解和示范作画结合的方式为学生展开具体教育,对于理论知识的重、难点与抽象性较强的方面进行实际的示范,帮助学生从直观层面达到对于理论的领会,并引导他们根据教师的示范进行模仿作画,从而巩固他们的基础绘画能力。比如,美术教师可以边讲解边示范湿画法以及干画法的技巧,使学生在感性及理性两个层面实现对于课堂知识的领会。

最后,美术教师要以初中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为基础,采取有效的措施激活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对于美术绘画的兴趣。初中阶段,学生缺乏耐性,在课堂中不能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而且还会对重复细致的绘画训练感到厌倦。因此,美术教师要善于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具体学习状况进行总结,抓住其学习的精力演变规律,在学生容易疲惫的时候,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优美的图片,或者是引导他们外出写生等。

二、初中美术教师在具体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的发挥

美术教师是学生进行基础绘画学习的主要指导者,只有科学合理地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才能够实现对于学生的有效引导及良好教育。具体来讲,美术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1.传授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

初中美术教师要想使学生实现对于基础绘画教育的有效学习,就必须积极地针对学习方法来开展对于学生的教育。一方面,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从整体方面去观察事物的能力,引导学生就某个事物的整体结构去熟悉此事物,在他们形成对于此事物的整体认知之后,再引导他们就某个局部或者是焦点进行详细的观察,以使他们在日后学习中习惯于从系统与部分两方面去认识事物。另一方面,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整体的感官评价与仔细的分析对比,帮助他们找到绘画中技巧运用的不当所造成的画作的偏离,努力培养他们从空间关系、虚实搭配等方面对作品进行修改的习惯。

2.强化临摹以及写生的训炼

美术教师要想使初中学生在短期内达到对于基础绘画的能力的掌握,就必须引导他们进行临摹与写生的基础训练,帮助他们在临摹锻炼中逐步地分析、总结、学习、掌握他人的绘画技巧,培养他们在写生中仔细观察实际生活、构筑细腻的情感、端正审美理念等,使他们逐渐形成个性化的艺术表达方式以及风格特色。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临摹的强化训练时,必须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为学生选择困难程度适宜的作品,并帮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临摹作品,提升学生在基础绘画学习中的自信心以及成就感。而且,美术教师还要在学生产生对于临摹的某种认知之时,及时地引导他们以写生的方式去实际践行他们掌握的技巧,帮助他们切实地实现对于自身绘画基础的奠定。

3.实施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

基础绘画知识的掌握对于丝毫没有美术功底的学生来讲,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难度,美术教师必须加强对于有效教学评价手段的运用,来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实现对于基础绘画教学的接纳以及喜爱。一方面,美术教师应当针对学生的具体学习内容推动评价内容的细化以及丰富化,努力观察学生绘画中的亮点、进步之处以及缺陷,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表扬,并着力针对不妥之处,利用鼓励式的语言来帮助他们修正。另一方面,美术教师还要推动教学评价的多样化的实现,通过构筑学生之间互相批改、学生与教师共同批改、针对学生个体实施单独性的批改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努力发现他人及自己的亮点以及不足,从而帮助他们在绘画学习中将不良习惯以及缺陷环节加以转变,逐步构筑起他们从更高层次看待基础绘画的习惯。

基础绘画教学对于初中学生的美术审美素养的培育,以及学生其他方面素质的培养都发挥着极重要的作用,美术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采取适当措施来推动教学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寇继成.初中美术特长班色彩教学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2,(28).

绘画初步教学范文2

关键词:初中美术;基础绘画;教学方法;

美术课程是一门艺术性较强的学科,在人们物质生活方面、精神生活方面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同时,还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基础绘画涵盖了素描部分、色彩部分、速写部分。通过基础绘画教学使得学生在绘画技能方面、审美能力方面、创造能力方面都能有所提高。

(1)激发学生基础绘画兴趣。①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美术教师应依据每位学生素质潜能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制定相应教学目标,在这个基础之上,实施分层教学,使得学生能够发现各自“最近发展区”。通过这种教学方式的采用,促使学生充分掌握绘画技巧,为日后艺术发展打下坚实基础。②营造良好基础绘画氛围。兴趣对学生学习产生积极推动作用,同样也是学生进步的动力。初中阶段学生仍旧保持了爱玩的天性,具有耐性不够等特点,而美术基础绘画教学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细致地观察后去描写,还要经过多次修改。在这个背景条件之下,学生极易出现厌烦心理,从而无法专心于绘画中。这就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基础绘画氛围。例如,教师在学生课堂休息过程中,讲述著名画家的小故事、组织学生参观游览,对校内植物、建筑进行写生等。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绘画方面兴趣,让学生在精神饱满状态之下投入到美术基础绘画中。

(2)教学过程中需要对临摹、写生引起高度重视。在初中阶段美术基础绘画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对临摹、写生引起高度重视。临摹旨在强调学习技巧,吸取优秀人士造型技巧。而写生着重表达感受,在多次练习过程中逐渐找到感觉,最终养成绘画习惯,形成自身艺术特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将临摹、写生二者之间进行有机结合,通过整体训练方式,为学生日后绘画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临摹旨在将学生所学绘画技巧运用于写生中,从而形成自身艺术特色。因此,教师组织学生临摹他人美术作品时,需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作品选择。学生对选择作品的内涵应当有充分体会,对绘画方面技巧应当有所研究,临摹、写生二者之间的结合能够使得学生在知识理解、消化上更加容易。

(3)强调示范教学,使得学生直观感受增强。从初中阶段美术基础绘画教学过程中能够发现,尽管教师对画理进行了细致讲解,但学生仍旧是一知半解,实际应用中也不能做到灵活运用。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用语言对画理进行表述具有抽象性,单单依靠语言表述学生无法理解画理。在初中阶段美术基础绘画教学中,教师应当强调示范教学,通过这种教学方法的采用,使得学生在绘画技巧方面做到充分把握。例如,教师在教授水粉画中“湿画法”“干画法”时,在用色方面、用水方面、用笔方面,教师可以在语言讲解的基础之上再示范作画,到了重点部分需要提醒学生引起高度重视。同时,要求学生对教师作画动作、技巧进行细致观察。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理性认识,对学生绘画技巧的掌握也有积极推动作用,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在绘画水平方面将会有较大提升空间。

(4)引导学生采用正确学习方法。采用正确学习方法对学生知识点掌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高了学习效率。在初中阶段美术基础绘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采用正确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更好掌握基础绘画技巧。①对事物做整体观察。初中阶段学生在基础绘画最初阶段往往忽视整体,重视局部,“一叶障目”现象时有发生,此类现象的出现是由于观察方法不正确导致。在美术基础绘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整体观察,通过这种教学方法的采用提高学生作品质量。②调整修改工作的开展。调整修改工作的开展需要学生进行认真分析,通过反复研究、比较之后,对画面整体效果进行检查,从而查看空间关系方面是否安排恰当、主次虚实方面是否按照一定顺序展开等,对不当之处需要及时进行调整修改。例如,学生绘画作品若是在构图方面比较优秀,而线条不够流畅时,教师应当在作品空白出指出优点、不足之处,通过此评价方式的采用,不仅能让学生知道如何对作品进行修改,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自信、学习积极主动性也会产生积极推动作用,促使学生在日后学习过程中迈向更高台阶。

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与初中阶段学生心理特点相符。在这个背景条件之下就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需要将绘画基础知识、绘画技能传授给学生,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在记忆方面、形象思维方面、观察方面、审美能力方面都有较大提升空间。

参考文献:

绘画初步教学范文3

    初中美术基础绘画教学的新特点

    针对性强,注重学生反馈

    以往的教学模式都是满堂灌,给所有学生所讲的内容都是一样的,学生只需要听懂教师的讲解,并能进行简单的绘画,能应付考试即可。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初中美术学教学针对性越来越强,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可以为每一位学生针对性制作下一步的教学方案。

    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性更强

    大部分学校开展美术教学的同时都改变了以往重理论知识,而轻实践的教学倾向,更加注重学生实际绘画操作能力的培养。例如:部分教师在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之前,会鼓励学生凭借自己对事物的直观印象,先创造一幅绘画作品,而这个过程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完成,然后给给学生讲解一些需要注意的知识。

    注重基础绘画教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当前,很多教师都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课堂之上不再以自身为主导,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很多教师不再局限于课堂的讲解,而是将学生带出去,去观察社会、体会生活,或者走进大自然,感受美好的风光。

    加强初中美术基础绘画教学的措施

    强调学生基础绘画创作的主题性与主观性

    学生在进行美术创作的过程中,在自主自由性的基础上需要强调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基础绘画中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与绘画技巧之后,可以自由的发挥,但是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学生创作的热情紧紧围绕在需要表达的“主题性”上。例如:表现大自然“春、夏、秋、冬”四季的心理感受与视觉印象,教师需要进行一定的引导与点拨,提示学生其中应该具备哪些“色彩”,需要使用什么样的“线条”,注意有什么“点”、有什么“面”等等。通常普通的学生所体现的绘画弱点在于写实造型的基本功方面,其实普通的学生依然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因此,身为美术辅导教师,需要从纯化的美术基础语言形式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实现“抽象化”的艺术自由表现,努力追求以表达审美心理与情绪感受的“意象”审美的主要境界。

    培养学生独立创作能力,注重求新求异

    基础绘画必然属于一个创作的过程中,而初中美术教师的任务主要是进行启发、引导与鼓励,进而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事物,教师若是不加以指点,学生可能不会注意到物体的表象,因此,美术教师应该重视这个方面,适当的进行引导,加强学生对周围事物感性的认识,这对于学生绘画创作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基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以及认知特征,其绘画的造型一般具有随意性、游戏性、装饰性与一定的象征意义。学生掌握基础的线条绘画技能,就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对物体进行创作,充分利用不同的线进行排列组合,加强学生对物体装饰的实践能力:例如:让学生画自己熟悉的动物,教师可以用一只蜗牛作为观察对象,这样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随之,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来观察蜗牛壳上的花纹,并在观察的过程适当点拨学生可以用各种不同的线条来对蜗牛壳子进行装饰,学生对蜗牛这类动物本身具有一定的兴趣,因此在具体绘画的过程中,想象更加大胆,不仅创作了不同花纹的蜗牛杯壳,有些学生还同时添加了其他不同的景色,让整个画面更加丰富,充满了生命了。

    创意无限,精彩无限

    每个人都会有创意,而且现在的学生由于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例如:互联网了解更多的新鲜事物,创意则是更多,关键在于如何被挖掘出来,尤其是在指定的主题下实现与众不同的“创意”,并通过绘画充分展现出来,这才是非常困难环节。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绘画基础知识学习充分结合起来,请学生以“灯泡”与“书籍”进行创意练习。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图片资料,有效解决学生对图像把握较弱的问题。基于“灯泡练习”来讲,还相对简单一些,可以在原有的造型上进行天马行空的改变或者添加,让灯泡原有的形象更加有趣即可;而关于“书籍”创意联系就相对比较难,首先要引导学生对“书籍”的形象进行解读,尤其要将书籍的本身含义与延伸意义表达出来,书中的形象不仅可以局部也可以整体,可以单一也不可以多元化,通过与其他形象的组合产生有主题的作品,并添加适当的背景让作品的效果更加饱满,这样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的作品都能较好的通过“书”的相信表达自己的创意。讨论与展示的环节中,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让学生了解到基础绘画也可以是自由发挥的,其实画的像与不像真的不重要,创意才能真正带来创作的激情,亲身感受到绘画的趣味性。

    三、校内外文化活动中的绘画开展形式

绘画初步教学范文4

【关键词】前书写技能 绘画活动 书写

一、基本概念厘定

我国学者认为,“前书写是学龄前儿童以笔墨纸张以及其他书写替代物为工具,通过画图和涂写,运用图画、图形、文字及其符号,表达信息、传递信息,与周围的同伴和成人分享、交流其思想、情感和经验的游戏和学习活动。”而所谓的“前书写技能”是当前国外非常通行的说法,指学习写字之前所做的、与写字有关的“手对笔的控制练习”。我国对发展幼儿前书写能力十分重视,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语言领域的“内容与要求”中明确规定:“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形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

近年来,探索如何科学有效地指导幼儿进行前书写,成为教育者尝试和关注的重点。而前书写活动是培养幼儿前书写技能的必要途径,其中通过绘画活动是持续引发幼儿书写兴趣,培养幼儿前书写技能的重要学习活动之一。

二、绘画与书写的区别与联系

书画同源已成为共识。写字与绘画活动,从手的动作来说,都是对笔的控制,是手指、手腕等小肌肉群的活动。美国教育家Joan Brooks McLane 等认为,“幼儿的书写与绘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幼儿将绘画和书写结合起来的方式有多种,可以说他们早期的书写就是一种绘画。”是对幼儿写画活动紧密联系的基本概括。在我国制定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指出,前书写技能可以利用绘画活动进行培养。

但是,从更细致的层面来分析,写字与绘画活动时手对笔的控制并不完全相同。幼儿绘画时只要把线条画在纸上即可,行笔轨迹相对自由,对线条的位置、形态、长度并无严格要求。而写字则对笔画的位置、形态、长度有严格的规定,在书写活动中,要求手对笔的控制能力更强、动作更精确。因此,与写字方式相比较,通过绘画培养幼儿的前书写能力更为灵活、更能引发幼儿书写兴趣以及更适合幼儿自身特点。

三、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前书写技能

(一)在绘画中积极激发幼儿书写兴趣

喜欢画画是幼儿的天性,拿起画笔进行涂描,孩子们能从中感受到无限乐趣。在自由绘画书写活动的过程的同时,幼儿的书写技能也相应得以发展,并能激发幼儿内在的书写兴趣、爱好等积极情感。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幼儿这一特点,因势利导,培养幼儿的书写技能。例如:教师在指导幼儿画画时,可以通过所画的线条,认识一些与这些线条相似的汉字、数字或拼音字母,让幼儿比较其异同;或者在幼儿欣赏一些绘画作品时,引导幼儿认读画上的题字、签名等,以激发起幼儿对书写的好奇心和动手探索的欲望。

(二)利用绘画训练幼儿手眼协调能力

写字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大脑控制,手眼要协调。通过绘画活动,逐步训练幼儿手眼协调能力。

首先,在幼儿的绘画中,教师可以通过连线游戏进行手眼的训练。例如,教师准备好画有许多小点的纸,请幼儿将这些点连接起来。初期可随意连接,注意线条的流畅,而后按顺序连接,向幼儿逐步渗透一些基本的书写规则。其次,可以让幼儿在规定的点起笔连线,限定笔画的起止,以达到控制笔画的目的。通过以上练习,让幼儿在有趣的游戏中,丰富相关的书写知识,进一步提高注意力及手眼协调的能力。

(三)通过绘画使幼儿了解字形及书写规则

幼儿的前书写活动特点呈现字、画交融状态,“那些初学常规书写的儿童经常用书面文字来标示和解释他们的画面,相反画面又可以解释或阐述他们的文字。”因此,通过绘画活动,促使幼儿初步了解汉字字形及书写规则。

首先,利用画面让幼儿练习基本笔画。象形、指事、会意性是汉字的基本特征,大部分汉字是从象形符号演变而来的,汉字的笔画其实就是各种形状的线条。而画面内容的“形”,本身就是或接近汉语拼音字母的字形、数字字形或汉字的某些笔画。这些“形”从绘画的角度来说很容易掌握。因此,可以利用绘画的形式,练习基本笔画。例如:通过画“人行横道线”学写“横”,画“鱼钩”学写“弯钩”,画“栅栏”学写“竖”;画树叶脉络学写“撇、捺”,画楼梯学写“横折”等。在绘画过程中,使幼儿对基本笔画也进行了一定的训练和掌握。

另外,通过绘画了解汉字书写的初步规定。汉字讲究平衡对称、笔画、笔顺、间架结构等法则。在绘画中,可以结合一定的画面以引导幼儿了解汉字书写的顺序。例如:为了渗透“田”字的笔画笔顺意识及间架结构,在教幼儿画“窗口”时,教师可以先画一个框:“竖、横折”,再画窗棂:“横、竖”,最后关上窗:“横”。形成幼儿对汉字的结构认识和书写次序习惯。

再次,在绘画活动中,引导幼儿明确左上、左下、右上、右下等方位知觉,认识四线格、日字格、田字格等等。例如:通过画《小动物住新楼房》认识横中线、竖中线、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等;在教幼儿画房子,一边画一边讲述:楼梯的四条线就像“四线格”;大门就像“日字格”;窗子就像“田字格”等。让幼儿明确方位概念和汉字格局,为书写汉字打下基础。

(四)在绘画活动中养成幼儿正确书写姿势

在幼儿园阶段,幼儿前书写的任务主要是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及书写姿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幼儿在拿起笔画画时,教师要注意以书写的标准来要求幼儿。例如:要求坐姿正确,做到“一直一正二平”,即身体直,头正,肩平,腿平。要求执笔姿势正确,大拇指和食指夹住笔杆,其余三指托住,笔杆向后稍斜,靠在虎口处。要求做到“三个一”:眼离纸张一尺;胸离桌子一拳;手离笔尖一寸。结合每一次的绘画,教师都注意做到时刻提醒,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并形成定势。常此以往,只要幼儿拿起笔,无论他是绘画还是写字,都会自觉按正确的姿势来要求自己。

总之,幼儿拿起画笔的那天实际上就是书写练习的开始。尽管绘画与写字行为不尽相同,但幼儿在绘画过程中对线条、空间布局、造型、比例、用笔轻重的把握,画画时的执笔姿势、坐姿,尤其是习惯养成等等,无不对其日后的书写质量具有深远的影响。所以,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前书写技能是既具有可行性又具有必要性的重要课题,是我们广大幼教工作者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的核心所在。

【参考文献】

[1]王纬虹,申毅,庞青. 幼儿前书写活动的研究与实践. 学前教育研究,2004(5) .

绘画初步教学范文5

【关键词】 美术教学 线描 表现

线条是一种神奇的符号,在画面上,它可以随着人的情感、性格而产生变化;能根据画面的需要产生疏、密、刚、柔等的不同效果。线描教学是美术新课程标准“造型·表现”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在浙美版初中七、八年级(13~16册)美术教学中仅《徒手画校园》一节。实际上,作为绘画基础之一的线描教学,有着其特殊的地位,不仅在纯艺术学科中(如国画、素描等)用途最为广泛,其他设计类(如服装、环境设计等)教学中更有其特殊作用。为此,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训练学生眼、脑、手的配合,提高动手绘画能力,并能熟练运用于美术各课程,根据学生实际把《徒手画校园》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扩充,合理设计了一个阶段(约五节课)的线描教学。具体做法如下:

一、关注课前准备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习科目的增多以及初中美术课堂周期长、课节少等一些原因,学生对绘画的浓厚兴趣反而逐渐的降低,绘画作业时出现拖拉或不能完成的情况。为改变这一现状,笔者做的第一步是关注课前准备。鉴于平时的听课所见和上课所感,笔者认为在线描教学前应做好以下两个准备:

1、有备而教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也要关注学生的技能技巧训练。因此,在线描教学前,都要广泛收集大师线描作品以及同龄人的优秀线描作品,做好教学设计和课前教学准备,做到有备而教。

2、有备而画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没有准备或准备不齐线描工具、材料,线描练习就很难进行。所以,在课堂教学之前,笔者会布置并督促学生准备好工具和材料,特别是速写本和一样自己熟悉的绘画作图工具。由于做好了课前功,笔者课堂中常会呈现风格各异的线描精品。(如图1~4分别是用水笔、炭笔、美工笔和铅笔描绘的线描作品)

二、激发学生灵性

初中生由于其年龄特征以及对美术课堂的态度,对老师提出的一些问题、想法、要求,往往会表现出一种胆怯或回避的态度。面对线描作品,他不主动去欣赏;面对老师的反问,他选择逃避;面对老师布置的作业,他选择应付。所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线描的主动性,成为线描教学课堂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努力:

1、走近学生

在笔者的美术课堂中,一直会遵循“与生同乐、与生共进”的教学原则。在线描课堂中,通过线描小游戏、小组比赛等课堂小活动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在第一时间接纳“我”的快乐理念。

2、走近作品

课堂中,学生对线描作品往往会望而却步,产生距离感。为此,笔者通过以下方法进行了尝试,尽量的拉近作品与学生的距离。一是要求学生读线描作品的使用的工具,要求学生能发现作品所使用的工具;二是分割画面、局部临摹,一张画分成四张、六张不等,由各小组学生临摹,最后拼成一张,之后让学生同原作进行比照;三是与大师、同龄人的作品进行比照,把八年级同学的作品与大师的作品进行比对,这样有效提高了学生表现线条的自信心,拉近了学生与线描作品间的距离。

三、引导大胆表现

线描作品的表现需要学生的胆量和观察力。有时笔者为了鼓励学生大胆画线,会要求学生放弃描绘的形象,用纯粹的线条表现长短、粗细、刚柔等的变化;在学生大胆表现的同时,笔者要求学生能主动的去观察描绘的对象,具体做法是:

1、会看线

线描画创作的基础是观察积累。有了观察就有了对各种形象的感知,才有可能去思考和想象。“会看线”就是要求学生能看出不同景物所需的不同变化的线。

2、敢画线

通过前面的积淀,学生往往能主动画线。同时,使学生更勇敢的表达线。

四、注重“临”“创”结合

在教师平常的示范教学中,学生或多或少地学习了教师的作画风格,这很容易造成全班学生画的一个样,也会间接扼杀学生的艺术灵气。因此,为提高学生的整体提炼水平和作画表现力,笔者安排了“临”“创”结合的教学。一方面引导学生把不同绘画风格的大师的线描表现手法运用到学生的画作中;另一方面是促进学生能独立的处理画面。

1、临摹大师作品

要求学生能选用不同风格的大师线描作品进行临摹,学生不需要更多的思考,只要能细致的观察和大胆的表现。要求学生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绘画风格。

2、并置写生

笔者给学生提供并置的两张图片,大师作品和类似大师作品构图的实景照片。要求学生用大师的表现手法表现实景照片。积极缩短学生对实景照片和线描作品的距离,以此来锻炼学生的概括力和表现力,提高学生的作画兴趣。

五、鼓励个性表达

艺术贵在创新,而创新需要个性。对于初中生来说,临摹作品是正常现象,但在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过程中,我们反对一味地摹仿,而要求其勇于表达自己独特的对线的感受。

1、创设适宜学生个性表现的教学活动

教师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和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以及教师本身的思维、行为和语言,对学生的个性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在线描课堂教学进入表现阶段,笔者常会组织学生开展“百变”写生活动,如不同学生使用不同工具画同一景(如图5~8用不同工具描绘的江南第一家牌坊群)而且在选择绘画题材时,结合地域特色风景,以此提高学生热爱家乡的真挚情感。

2、鼓动并激发学生个性表现

法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要将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美术创作若没有个性表现,就等于没有艺术。因此,我们不能用模式去约束学生的情感表达和个性表现。我们知道,线的疏密、浓谈、长短等的变化充分体现了线条本身的美感,以及不同工具的利用,加之绘画者个人的生活特征。学生们所呈现出来的线描作品风格迥异。有以线为主的、有点线结合的、有线面结合的、有明暗为主的、有纯粹印象的等等(如图9~12)。在线描教学中,笔者会及时、真诚并积极的鼓励学生开展个性表现。艺术大师齐白石所说的“似我者死”就是这个道理,因此,笔者强调在线描绘画中“不可无我”,即在作画时“不可无情”。

通过线描教学一个阶段的练习,初中学生的线描绘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在平时的美术课堂中,学生也更加主动地进行着绘画,同时也有效地改善和提高各类设计课作业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关注学生课堂绘画练习前的四项准备》蔡志雄.发表于2012年第一期《中国美术教育》第44页

绘画初步教学范文6

美术教学表现性心理活动情绪体验英国哲学家吉尔伯特・赖尔指出:“情绪是意识流中的涌浪,有情绪的人,无法避免直接流露出情绪,而对于外在的目击者来说,情绪因此必然是隐秘的。情绪不是发生在公开的物理世界中的事件,而是一些发生在你的或我的秘密的心理世界中的事件”[1]。虽然情绪是一种不自觉的、非理性的表现形式,但无论是何种情绪,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人的活动。某种快乐的情绪,让人发现周围事物更多的美感,使人们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另外一些消极、忧伤的情绪会使人心神不定,使人变得局促不安,其内心世界的色彩一定也是灰暗而阴冷的。

一、情绪与审美

“情绪是一种相对简单的心理体验,它没有复杂的认识和思考过程,通常是一种非理性的表现形式。”《简明牛津词典》从心理学的角度上,将之定义为一种不同于认知或意志上的情感或感情。情绪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与认识活动不同,它是一种非常主观的心理体验形式,如喜、怒、哀、乐等不同感受反映出完全不同的心理色彩。同时,情绪产生的效应不仅表现在生物意义上,如柔和的音乐给人愉悦的放松感,还上升到“审美感”等社会文化范畴。美感是一种主观的心理作用,所有审美行为都是由个人的复杂情感与情绪来决定的,不同的生理、心理、物理条件刺激下产生的情绪状态不同,每一个人心理的审美也各不相同。因此,我们认为人的行为不可能离开个人的感情,美术创作更是如此。当绘画趋向于行动时,就有一个积极的中枢情感过程来帮助其建立综合形象思维或意向思维。不管他的绘画意图如何,总是免不了受到情绪因素的影响。不同情绪过程的作用产生不同动机,并影响美术创作的行为。而情绪状态的波动性和突发性是情绪发动的两个重要的特征,它贯穿于人们一切的现实行为。哲学家休谟指出:美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它只存在于审美者的心理。美术创作行为,以及艺术审美中的许多表达方式实际上也遵守这一规则。

二、绘画与情绪状态

按照精神分析的理论,人会在很多方面投射自己的心理活动和个性特点。它不仅表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甚至表现在无意识活动的睡梦中,而梦就成为了精神分析理论中了解一个人内心活动的好办法。绘画作为人们有意识的审美活动,其中不乏超越现实的美好梦想,因此,绘画也同样可以成为了解一个人的个性、心理活动的手段。而梦通常会伴有难以记忆的特点,画则是更为清醒下的梦。

人类在孩童时期(2―4岁)的绘画大多表现为“涂鸦”。这时,游戏般的反复涂抹产生了形象认知。运动和视觉行为的协调性加强,逐步使得一些“动觉”经验向形象思维过度。涂画中的“形象”虽然还不是眼前的真实物体和事件,但是,孩童们已经逐步认识到了绘画形象与外界存在着关系,它或多或少的成为某种概念和情感的记录。三四岁以后的孩童经常画人,其表现不像“涂鸦”期那样,作画模式相对固定,如头大肢体小。他们作画的情绪状态不完全主观,而是根据对形象重要性的看法来画出形象的相应大小……。进入小学阶段以后,视觉现实主义开始在他们的美术作品中出现,他们逐渐开始用图形、色彩表现心境和情绪。随着年龄的更进一步的增长,他们喜欢用想象对未来进行规划,开始将兴趣指向未来和非眼前的事物,抽象性品质的出现,审美思考随之产生。因此,教师在辅导作画的同时,必须了解他们个人的情感,肯定他们的情绪观念的“差异性”,鼓励他们更加自由、大胆地用绘画去表达和交流,使他们的绘画作品具有更加纯真、独特而又丰富的艺术趣味。

事实上,人是接受情感的容器:从天地万物,到一闪而过的各种视觉形式。意念可以成为某种“形象”的方式表达出来。人、物体、圆圈都是形象,它们或隐或现、或强或弱地对我们产生作用。某些接近我们的感觉,产生了触动我们情感的能力。这些“形象”或“影像”给了我们初步的情绪之后,便渐渐地变得模糊,成了一些“想象”消失掉了。或者更确切地说,转换成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它们不再是某个特定的事件,而是丰富的、饱含生命气息的形式和色彩,或多或少地隐藏到了人们的潜意识之下……。毕加索在《亚威农圣少女》中本来安排了两个男人、五个。一个学生模样的人手拿骷髅,一个水手从幕后走出来,女人们则在吃东西。一幅典型的情节性的绘画。预示罪恶生活的报应,同时也警告人们放纵的危险。结果,完成之后它与初稿完全不同。画面中只留下了五个躯干强烈变形,充满非洲原始艺术特质的,具有强烈纪念碑样式的女人体……。毕加索后来这样描述道:“然而画着画着就变了,变成了现在的样子”。最终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全新的形式――独特情绪推动下产生的“立体主义”。其实经验告诉我们,绘画的结果就是如此,它的效果总是难以预测。绘画中存在着一个“变量”,优秀的作品无法完全被安排出来。在作画的过程中产生的画面效果,总是随着一个人的情绪和想法的改变而不断变化。

绘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目的就是要通过视觉媒介传达某种精神,同时赋予它灵魂。从人类的精神生活来讲,绘画就是把真实的自我完全赋予你的对象。无论是儿童、初习者还是经验丰富的画家,都沉浸在一种特定的情绪状态中,只是表现手法、风格样式,即大脑整理再加工的经验性和形式感不同。相对而言,初学者在绘画中的概念模式少,个性与差异性强。而技法熟练的画家,虽然考虑全面周详,往往不如孩童和初学者那样更加“纯粹”和“天真”。这就是为什么一些经验丰富的画师,很难回到原始点去触及“观看”本质的原因吧!因此,我们应当对学生在绘画中表现出来的主观性、随意性给予指导和肯定,使其更具深刻性。

事实上,一件艺术作品的形式是由其内在力量所决定的,凡源自于心灵的东西便是美的。毕加索在他的画论中强调指出:“艺术不存在‘具象’或‘非具象’。一切都伪装成“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即使在形而上绘画里,意念也可以从象征性形象的方式中表达出来……”“我想达到一个地步,没有人能看得出我画的是什么。那有意义吗?我只不过想由此把情绪释放出来”。

三、情绪体验引入机制与美术教育

将“情绪体验”作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引入中小学美术教育,还处于一个实验的阶段。我们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探索,为美术课中的绘画教学提供更多的可能,即外部施加的人为因素(如音、像等各种媒体资料的介入)可能对绘画产生积极的影响。帮助学生发现“情绪形象”,并最终了解在不同媒介的刺激和引导下学生如何能画出一些作品,以及在不同情绪下又如何能画出完全不同的作品。虽然这些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但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启发性的结果。事实上,每一种媒介都可以激绪,不同的情绪可以激发不同的想象力。“情绪”已成为一种绘画的方式。

特别在具有“表现性”意味的图画中,经由情绪的激发和引导,画面形式更容易表达,画面的意趣更容易展开,画面效果也更容易达到。现在人们或许已经很难想象,在没有情绪、感觉的情况下,如何能画出富有“内涵”,又打动人们心灵的美术作品。同样,人们已经意识到,在绘画过程中,由于绘画材料、方法和情绪等因素的相互作用,绘画的本身可能进一步被推动或限制。教师必须了解美术课堂教学的复杂性。注意学生们的个性化差异,在不断变化的教学情况下,做出相应的选择。美术教学是一种具有个性的工作,是由许多内心想法各异的青少年来完成的。因此,在美术课上,尤其在绘画教学中,教师可以带给学生的重要礼物就是责任感和绘画过程中的创造性愉悦。

在具体的美术课中,当学生作画的情绪状态与画面意境相合,其真实的情感从画面中流露出来时,他的绘画是感人的。最佳的创作状态就是情绪的自然表达。“情绪表达”的愿望产生了绘画表达,记忆中的形象又唤起了情绪,情绪是绘画艺术的生命。绘画过程中情绪的变化可能带来画面的不统一,失去和谐的气韵,破坏作品结构的完整性。因此,调节好适当的心理情绪是搞好创作的前提。一个优秀的艺术家,“能从现实景象直接获取印象之后,他能在不同的日子里,通过组织自己的感受,在同样的心灵框架中继续自己的工作,并且发展这些感受”[2]。

如何将情绪体验引入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实践中?首先,我们必须引导孩子们进入特定的绘画情境,使他们进入最佳的形象思维态势并产生强烈的绘画欲望。在作画之前,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引导学生去发掘熟悉和喜爱的题材,并进入相关的视、听资料,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将学生带进某种特定的心理和生理体验活动之中。其次,可以通过各种影像或图片资料,要求他们将自己喜爱的美术作品列举、标明出来,并尝试挖掘画面内在的“情绪”特征,结合他们自己以往的画作,帮助他们审视、了解自身的绘画心理,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讨论,激发他们的形象思维,使某种画面“情绪”进一步浸透于绘画的过程。最后,起稿投入绘画。通过媒介的视听,交流体验,以及情绪激发为条件,就要求学生们全身心的投入到作画的状态中去。绘画作为视觉创造,是一种主观性审美评价,需要经过“描绘――调整――再描绘”的想象力与视觉画面反复“平衡”的过程。当然,有些同学在作画的一开始就能够将注意力完全专注于他的画,并忘掉其他的事情。但是,他们仍然需要情感和情绪来支配或推动他们的绘画活动。或许,在作画中学生们无法明显地感觉到情感的“涌动”,但这些潜在情感里的东西,一直引领他们进入想象直到绘画完成。因此,人们作画时的相当一部分的创造力,与不可预测的情绪、气质有关。作画的每一步都可能产生出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是绘画经验和作画的目的都难以事先安排的。“当绘画的过程纯属于‘非机械性’表达的时候,情绪流露更加畅通,画面很容易产生出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无法控制的奇妙的力量,也是艺术中不可思议东西的核心”[3]。如果是命题画,我们需要训练学生,在完成草稿之后,便能一气呵成,迅速铺满画面,即使在接下来的“精雕细刻”中,也要保持最初的感觉,使最初的情绪富有质感地进入画面,使形象、色彩和运笔相互统一,画面“气韵”贯通。

在具体的美术课中,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绘画主题,选择不同种类的音乐来激绪。或将乐曲作为绘画的背景音乐来欣赏。这对绘画情绪的培养,学生的作画情绪与绘画的主题相融合,使画面形成一种“贯气”的美感,具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在作画的同时,大多喜欢播放高分贝的爵士乐。中国画家丁方从贝多芬交响乐的圣神乐章中获得了与其心灵相碰撞的契合,创造出了雄浑大气的“风景”。而米罗抽象性绘画中的“稚拙”美,则源自于对儿童音乐的感觉……通过音乐来创造特定画面情境,不仅使绘画变得不那么刻板,而且更容易获得作品的一种韵律感。这其中“旋律”与“节奏”虽然出自于对音乐的表达,但同样显现于优秀绘画作品的精神性层面之中,以此来强调绘画与音乐的美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处。

四、结语

情绪与绘画之间确实存在着形式上的差异,前者是一种心理现象,后者是一种物质形态。绘画的色彩和造型之所以能够表达特定的情绪,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二者之间是紧密相关联的。情绪既是一种绘画方式,也是构成形象的原动力,赋予形象以生命的活力,使形象成为活生生的意象。最终赋予形象独特的精神个性。事实上,“情绪体验”作为一种手段,对美术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如何能更科学更系统地将“情绪体验”作为一种有效的机制引入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这确实是一个新课题需要我们作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只有当我们从理论高度上对其进行认识,并在教学中大胆尝试,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情绪感受,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他们的情绪状态发展成为某种色彩、形象、线条的意识,才能使他们的绘画更具丰富性和独创性。歌德也说:“所有情境生动的情感加上把它表现出来的本领,这就形成了诗人。”离开了人的情感与情绪传达,不管有多么鲜明的形象,多么深刻的思想,都不能构成艺术。视觉艺术更是如此,绘画的本质就是通过利用有序的色彩、形象符号以达到表现自我与释放情绪的目的。

――――――――

参考文献

[1] 吉尔伯特.赖尔.心的概念.徐大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