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教学法范例

绘画教学法

绘画教学法范文1

【关键词】高职绘画;项目教学法;运用;成效

在社会经济的运行过程中,高职教育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高职教育的绘画教学,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高职学生需要同时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丰富的理论知识,以更好的与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而教师将采取何种教学方法,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综合性实用性人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的课题。近年来,随着不断加大的高职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下面,将以高职绘画课程中“儿童画的绘图特点”一课为例,通过完成命题创作“快乐的小鸟”,对基于项目教学法的高职绘画教学具体运用进行探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完成教学目标

教师在绘画教学中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在项目教学法中情境的创设非常关键,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基础和前提,也是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有力保障。只有将学生参与的兴趣调动起来,从内心渴求学到知识,才能对教师所设计的教学实践活动全身心的投入进去,也才能对课堂教学的发展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在创设教学情景时,应从具体实践活动出发,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情感取向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既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又同时兼具一定的趣味性。在教学情境中,不断延伸和拓展学生的思维,将学生探究的热情激发出来,为顺利完成下面的教学任务夯实基础。

二、点明项目,组织讨论,开展实践操作

首先,教师可先将小鸟形象的幻灯片为学生播放,在对相关音乐和图片的欣赏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拓展发散性思维,对绘画的魅力切身体验,从情感上产生深深的共鸣。教师在将教学主题引入之后通过布置“快乐的小鸟”的命题,使学生对儿童画构图的特点和项目的知识点充分了解,让学生带着问题,在已经掌握的知识点的基础上对范例作品进行深入欣赏。这样老师就能够在明确目标的指引下,开展高效的教学实践活动,直切重点。接着,组织学生有计划的进行讨论,明确分工职责,以高质高效的完成项目。在项目具体实施前,应统筹分配和具体规划实操过程。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时,对作品运用的构图手法进行提炼。在这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绘画手法,并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给予指导和点拨。在本次课堂教学中,教师安排了“飞翔的小鸟”为主题的项目,学生们在完成了初步的讨论和规划以后,关于小鸟的构图绘画在限定的三十分钟之内完成了。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探讨,既能掌握牢固的理论知识,又具备一定的实操演练经验。将课堂上学习的空洞的理论知识,运用实践活动进行内化,促进学生自身动手能力的提高,进而增强自我综合素质。通过运用以上的项目教学设计,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和实践活动能力,为社会输送更多应用型人才。

三、展示成果,项目总结,实施师生互评

首先,在完成项目之后,由各个小组选派代表展示项目成果:一是说明本小组是采用何种构图方式完成项目作品;二是解释项目作品蕴藏的含义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是通过项目作品的展示,将本节课学习的重点提炼出来。在绘画教学中,通过展示项目成果,能将学生情感的理性认识向知识的成功运用过渡,促进学生知识构思技巧和语言分析能力的提高。在项目成果展示阶段,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能更好的完成项目内容,同时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总结本次项目的的经验,为下一次项目做好铺垫,就需要进行科学的评评价。综合评价法,是课堂上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首先,教师应从对每一个项目小组的自我评价开始,对学生进行评价,接着在进行小组间的互评。根据完成过程的表现和项目成果,互相学习和借鉴,以弥补自身的不足。最后,教师应从作品所抒发的情感和专业的角度,对具体的项目作品进行科学的评价,提出的宝贵的意见,为学生下一次创作指明方向。例如,对学生专业节能的考核,可从画面融合和构图手法为着眼点,对项目作品突出的主题和所抒发的情感进行剖析。将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出来,以此促进学生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

四、结论

随着日渐推进的教学改革,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改变,为此需要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法,对于高效课堂的构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高职绘画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能为绘画教育注入新鲜的活力,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将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艳,惠慧.如何借助中职绘画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美术教育研究,2017(08).

[2]林金凤.绘画名作在高职绘画教学中的运用实践[J].美术教育研究,2018(06).

[3]谢鸣理.试论高校绘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美术教育研究,2018(09).

[4]许家德.高校美术绘画教学方式与创新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7(13).

绘画教学法范文2

 

创造性思维是在一定的知识积累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产生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绘画艺术本身就带有创新意识,高等艺术教育中,教师应该通过绘画艺术教学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聪明才智。   1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造型知识和经验   我们都知道,当孩子们用七巧板拼动物图形时,如果是没有见过的动物,怎么也拼不出来。绘画艺术也是如此。一定的造型知识(如透视、调子、色彩关系等)和经验(如感受、理解和表现的能力),是艺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就谈不上培养艺术方面的创造性思维。   1.1为学生创设思维空间   艺术乃人之情也。教师在绘画艺术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从简到繁,从易到难,以情感思维方式来锻炼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比如说,教师可让学生在不同的音乐节奏下,用各种颜色或形式去表达心声和真实感受,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表达工具和形式,教师要引导学生拓宽思维领域,创设思维空间,锻炼创新能力。也可以通过分析幻灯片或实物艺术作品的内容,让学生真正体会作品的意境,体会人类共通的情感。这对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有重要影响的。   1.2引发学生主动创意   好奇是大学生的天性,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感兴趣,总想自己去亲自体会、感受。他们的思维和看问题的方式与中学生明显不同,总能通过特有的形式丰富自己的头脑。如教师在素描、色彩教学中不一定要让学生只画人物或者景物,可以鼓励学生画他们自己喜欢的东西,比如自己喜欢的人或者饰物,这样学生也许就会拿出某个明星的照片来画,或者拿来自己喜欢的手机、mp3等来画。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3抓好创作的基础素质在高等艺术教学中,绘画艺术创作活动是最具体、最有效的体验和学习造型知识的方法之一。学生在学习绘画艺术中,不仅需要学习体验别人的作品,更需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绘画基本要素去完整的表达他们自己的思维空间,这是绘画艺术教学的目的之一,绘画艺术创作学习将会给学生提供一个积极活动的机会,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通过具体操作绘画艺术基本要素,得到令人兴奋的绘画创作过程的体验。我们说绘画艺术创作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重要课题,它将贯穿于整个艺术教学过程的始终。   2培养并引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就是要学生由已知去探求未知的思维方法。比如,学生已经了解了什么是素描中的调子,并通过铅笔,体会到了调子的特点。教师就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想:不用铅笔,能不能用其他的工具体会到调子的特点呢?学生会给老师拿出多种工具,如水粉色、签字笔、中性笔、甚至是树枝、树叶等。以往的绘画艺术教学只限于固定方式。课堂结构显得单调无味,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地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因势利导,用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   2.1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比如可以让学生把画颠倒过来画。熟悉的事物颠倒过来就会看起来不一样。朝正确方向放置时,我们能够认出熟悉的事物,说出它们的名字,并把它们归类到与我们能够存储的记忆和概念相符合的类别中去。当一个图像被颠倒放置时,所有的视觉线索与已有的不符。所以得到的信号很陌生,大脑就被难住了。如果颠倒着看,就算是众所周知的面孔也让人难以认出来,你可能必须按正确的方向放置才能看出来。鼓励学生亲自实践并体验颠倒过来作画,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再如色彩构成中表现春夏秋冬的美丽景色时,为了强化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借助于视频向学生提供信息源:盛开的桃花,清粼的湖面、金色的麦穗、银色的树挂等给学生一个初步的感知过程,让学生结合色彩去观察、去想象。再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四季的景色。如选择色彩画出不同的线条,也可用身体的动作来表现四季的特点、景色等等,使学生入情入境;通过表演、图画理解,让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大脑皮层形成立体型网络兴奋区,促进学生的认识由直观上升到抽象思维,再由抽象思维回到直观,创造性地运用到具体的学习环境中,同时来感受艺术、理解艺术。再通过不同的形式来表现艺术。最后指导学生用所学过的有关知识和自己所掌握的常识来评价欣赏作品。这样可以深化学生的思维层次,形成学习中的良性循环,从而获得教学的最佳效果。   2.2允许学生多角度思考   教师在教学中不要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得过死,要允许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展开自己的想象力。比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底部、任何一边或顶部等任何地方开始画。大多数人趋向于从顶部开始。可以给学生在绘画过程中放点音乐。如果有的学生习惯自言自语,可以鼓励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自言自语,如“这条线是这样弯的”,或“这个形状在那里是弯曲的”,或“与纸边相比,这个角度应该这样”等等。   教师对学生的绘画和思维不要轻易说不,只要是符合艺术规律、哪怕是非常规的独特思维都要给予保护。如在色彩练习中,教师不要指责学生不应该用这样那样的颜色。这要从激励的角度去引导,不轻易否定,应师生共同分析,鼓励学生大胆思维。   3结论   在绘画艺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无一不体现出它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它既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也培养了学生对艺术的感受、理解和表现能力;既丰富了学生的艺术想象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创造力。对开发学生的全面思维能力起着积极的作用。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创造力过程中,绘画艺术教学可以尽展富于魅力的前景。

绘画教学法范文3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文学;教化功能

当前,《大学语文》已经成为我国高校非文科类专业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培养目标是提高非汉语言类大学生在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鉴赏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增强语言文学的认同感,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完善学生人格。但从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我国高校在《大学语文》课程方面仍旧局限于对学生在知识技能也就是语文的工具性层面的培养,忽视了其对大学生人生层面的引导。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人文精神的缺位

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高校的大面积扩招,使得大学生已经不再是少数精英份子,高等教育也不再是精英教育,转而成为了大众教育。“教育产业化”的提出则彻底打乱了高等教育严谨、庄重的内在教学秩序,使原本以“涵养”“濡养”为治学方法的教师们,突然要开始培养“批量”的生产线的“产品”。在这样的教育形式之下,“批量生产”的人才受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质疑,也经历着用人单位、社会等各方面的指责。时至今日,当我们终于意识到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依旧离不开“润物无声”的滋养,高层次人才离不开人文精神深厚积淀的时候,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开始反思: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当中应注重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这不仅是迫切的,而且是必要的。

二、大学语文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化功能回归

大学语文课程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当中的一门通识课程,具有着对培养高校大学生综合素养方面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以及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不论是中学语文还是大学语文,都应当以培养学生在情感态度层面的价值观为首要任务。《大学语文》当中,选择的都是古今中外最为优秀的诗歌与文章,通过对其学习,以此作为载体,能够使大学生穿越时间的隧道,与古代的先贤圣人和智者进行对话,通过感受他们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力量,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提升其审美情趣与精神品格,从而使他们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大学语文》课程当中蕴含着优秀的作家与思想家们的智慧、品格与节操,这些美好的情怀对涵养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完善其自我人格以及提升其人生境界尤为重要。其次,《大学语文》中含蕴含着我国丰富的儒家思想传统与人文精神。儒家精神最突出的方面便是“君子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以及忧患意识。前者表现为孟子的“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人生态度,而后者是儒家精神当中强烈的责任与使命感。而庄子“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逍遥,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建功立业的意识,杜甫诗歌中悲国悯时的情怀等,无不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独特的精神财富。透过文本,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建构文本意义,同时也感受到了我国古人的情怀,在文章的意境当中感受到了作者所传达的情感,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会辨别是非善恶与美丑的能力。最后,《大学语文》当中选择的都是我国不同时期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其清晰地为学生勾勒出一条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路线。无论是初唐时期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明丽纯美,岑参“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浓郁情思,抑或是中唐时期李白“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风流潇洒,还是晚唐时期在杜牧、李商隐的咏史怀古的诗歌当中的凄哀悲凉,我们能够通过当时作家的作品,在了解作者审美情趣的同时,获得审美境界的提升与精神情感上的超越。

三、高校大学语文教学实现教化功能的调整侧重点

中国自古便推崇“文以载道”的思想。宋代周敦颐《通书•文辞》说:“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也就是说,文章是用来讲道理的,“文”是“道”的形式,“道”是“文”的灵魂。在今天,我们可以认为“道”就是人文精神,而大学语文在教学上便是“传道”“布道”的。因此,大学语文教学不应该仅仅在“文”上做文章,即仅仅传授文字性、语言性的知识,更应当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体现出语文学科的教化作用。

(一)弘扬人格魅力

所谓“文以载道”,弘扬人文精神,“文”与“人”是相互统一的。更所谓“言”为心之声,言则是人们的思想,而思想又是奠定一个人人格的基石。我们发现,好的、能够传承千年的文章都体现了作者的人格魅力,它未必言辞华丽,但一定是见解精辟的。读《论语》,我们折服于孔子“济世匡时”的人格魅力,我们能够独处一个“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师者;读《孟子》,我们不仅能够读出他高绝的论辩才华,更能读出他“舍生取义”的风骨。读孔孟,让我们了解到儒家的“经世致用”,文章要能够有益于世道人心。读曹操、读杜甫、读陶渊明,我们又能够明显感受到这些人对于国家、真理、自然的真情流露,而文学的教化功能也在其中得到了“润物无声”的体现。

(二)发掘人性的光辉

“人性”是语文人文精神当中的重要内涵。在大学语文教学当中,要重视对其中“人性”内涵的发掘。如我们可以看到孔子“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人格魅力;孟子论述“王道”也说:“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体现了其对“民”的人性关怀;曹操《述志令》的轻快自如、好不做作,体现了曹操的气节风骨,不是圣人却有着圣人的追求;司马迁受宫刑而著作《史记》,坚毅的性格也激励着后人;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节操可钦可佩;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堪称楷模……。这些人,这些文章都在字里行间引领着我们。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当学会主动发掘其中的人性光辉,彰显大学语文的教化功能。

(三)感悟人生真谛

“文以载道”除了纠正我们的“价值观”,还教化着我们的“人生观”。有的人一生浑浑噩噩,醉生梦死;有的人唯利是图,玩世不恭。而大学语文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通过文学和文字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是非善恶、诚实虚伪的人生判断,如能从莫泊桑的小说中看出他对人与人之间金钱利益的人生观的批判,从欧•亨利的作品当中读出小人物的美好与善良,从马克•吐温的诙谐幽默当中读出他对人们良好品质的赞颂。当代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在高校立德树人的目标之下,大学语文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要将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有责任、有正义感、团结自律、善良敬业的新一代。

四、大学语文发挥文学教化功能的有效教学形式

(一)通过朗读实现情感的教化

“言为心声”,朗读是使情感融入的最佳手段。让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将声音转化成图像,在感受文章语言魅力的同时,展开丰富的想象,将自己放置于文章本身的情境当中,完成对文章情感上的体验。通过朗读的方式来感受诗歌语言要比传统上教师仅仅通过视频或者是音频来展示,然后询问学生几个浅显的无关痛痒的问题来总结文章、得出结论,让学生记下来的这种方式要好得多,因为后者学生仅仅是在记录,并没有从内心得到任何的触动,毫无真情实感。而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在准备的时候就必须去体会作者情感,并将自己的情感无限地贴合,在潜移默化中就让学生理解了其中感情,从而真正培养了学生的素养。

(二)通过群体对话实现多元解读

众所周知,文学类作品的主题意义并不是单一的,教师在执教过程当中,不能够仅仅关注作品主题的一个层面,还要注意文本内容与主题的多元化。而传统上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无疑无法给学生通过自己的真情来了解文章内涵的途径,因此,应当在课堂上搭建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通过群体对话的形式,让学生与教师平等地对文章的内涵进行讨论、解读,从中感受到文章中的文学韵味与人文关怀。比如,教师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这一篇时,提醒学生除了关注或带入林黛玉角色与视角的同时,还可以关注贾宝玉、贾母、王夫人、三春以及王熙凤这一人物,让学生融入到这个情境当中,通过对于不同人物心理与语言的感知,了解《红楼梦》这一伟大的文学作品在塑造人物以及语言上的亮点,从而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学与审美素养。

五、结语

《大学语文》是一门充满文学魅力的课程,其蕴藏着古今中外的志士仁人对于人文关怀与精神的追崇,而在当今这个人文精神渐行渐远的社会,大学语文课不但要体现其工具性的作用,在对大学生进行教化作用上,其也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因此,应当不断改进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理念,充分实现大学语文的教化功能。

参考文献:

[1]林怡.解读人生———简论《大学语文》课的人文教化功能及其实现形式[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134-135.

[2]史丽娜.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J].语文建设,2012(5):45-47.

[3]谢建兆.简论“大学语文”课的人文教化功能[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37-38.

[4]蒋於缉.与时俱进、面向未来:关于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66-68.

绘画教学法范文4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方法;创新;体会

引言

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思想,转变育人意识,要站在提高民族素质的高度,把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任务,落实到每一节课堂教学中。教学中要把握学生的学习脉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和锻炼学生优秀的学习品质,发挥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个性化地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积极地实行启发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索、自主研究的精神,重视学生的主体人格,允许学生对问题发表不同见解,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师要营造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采用灵活机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用,把兴趣转为化为乐趣,这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是教师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并富有创造力地学习,从而取得良好成绩。例如,在化学课堂中,用有趣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兴趣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百闻不如一见,这句话在化学学科中尤其适用。因此,教师在化学课堂上要以实验为主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或采用边讲边试验的方法进行化学知识、概念的教学。在学科课堂教学中,只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是片面的。化学更是如此,只讲解化学知识和具体的技术是片面的,要想使学生真正掌握化学这门学科,就要既讲解化学知识,又训练学生的化学思维,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实验,并掌握正确的实验思维,最终运用化学试验验证、解决化学问题,使学生各项能力得到发展。化学和物理等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初中生一般来说特别喜欢实验,特别是一些新奇的没有见过的实验。因此,以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

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教学实践和调查中,笔者发现,我国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差,动手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之一,新时代的社会需要的是动手能力强的人才,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是每个教师都要认真思考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些方法与大家共同探讨。在化学课程教学中,如果想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提高动手能力,关键是从化学试验动手。但当下许多地方的化学实验已经沦为形式。它的目的只是为给学生灌输特定的知识服务。一个常见的场景是,教师要课下就把实验要用的材料和仪器备好,待上课后需要实验时,迅速做实验,演示给学生看,然后要求学生把试验结果记下来。甚至有的教师连实验都懒得做,在板书上画一下了事。可能有的学校确实困难,缺乏相关试验仪器和材料,但笔者相信大多情况下,还是教师不重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所致。就初中大部分的实验来说,大部分实验设备和仪器并不昂贵,许多都能在生活中找到替代品。因此,教师多想办法,为学生充分创造实验条件,使学生真正动起手来。此外,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思路,培养他们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实验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我国学生普遍创新能力不够强,因此,国家明确将创新精神列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创新是对已有的东西进行更新,使其在本质上成为一种新东西。许多研究发现,无论是成人还是中小学生都有进行创新的潜能,这表明创新不是成人的专利,也不是必须在掌握海量的知识后才能尝试的,换句话说,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潜能。学校和教师教育的目的就是将学生的这种潜能挖掘出来,使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关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说过,要进行创造,手脑是一种可行的方法,也就是说动手的时候,要动脑,动脑的时候可以动手实践。化学作为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为学生创造了大量手脑并用的机会,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实验,并在实验中进行思考,利用化学实验这一种创造性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四、利用课上所学解决生活问题

化学作为初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免不了会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不仅学校要通过学生的成绩评价老师,学生的成绩也是老师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在这种压力之下,教师就会有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知识灌输的冲动,课堂教学的内容除了对教材内容的挖掘之外,就是习题的练习,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无趣,这样的课堂教学收效甚微,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不仅是知识的灌输,更重要的是动脑思考、动手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教师应该通过科学的课堂教学设计,将生活问题的解决和化学知识联系在一起进行有效学习。在学生对化学有了浓厚的兴趣之后,还要鼓励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经常结合生活中的事例给学生讲解化学原理,使学生感到学好化学是有用的,学到知识是能服务于生活的,将来是能服务于祖国各个行业的,学生自然会从现在做起,研究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长此以往,自然会学好化学,用好化学。总而言之,初中化学本身是一门思维性比较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非常吃力和艰难的。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就需要化学教师采取多元化、多样式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金鹏飞.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途径及建议探究[J].新课程(中),2016(02).

绘画教学法范文5

讲到“Fe3+的性质”时,可创设一个趣味性实验情景:“喷水作画”。这能马上引起学生的兴趣,拿出一张宣纸,用装有某种溶液的喷壶向宣纸上一喷,即刻呈现一幅美丽画面:花蕊显黄色,花瓣显红色、紫色,叶子显蓝色。学生在惊讶之时,教师不失时机地提醒学生:其实这一点都不神秘,宣纸上预先在花瓣和叶子部分用KSCN、C6H5OH、NaOH等物质的溶液处理过,只不过这些溶液是无色的,表面上看不出而已,当用稀FeCl3溶液一喷,画便显示出来了。这样,反应原理可让学生通过分析、推理轻松愉快地获得。兴趣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参与的原动力,兴趣是学习的先导,能激发积极而持久的学习动机。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尽可能挖掘和发展趣味性实验。

二、充分发挥探究实验的潜能

传统的实验教学都是教师包办,学生干瞪眼看着,特别是在高中教学中表现更为突出。高中课程常常因为课程紧张没有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要走进实验室进行实验更是难上加难,基本的实验仪器学生都可能认识得很少,图片和实际物品对应不上是客观存在的问题,这样学生也缺乏兴趣来源。新课程改革要求还学习时间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创新能力,实验探究过程很好地将这些机会融合在一起。首先,学生通过动手可以更好地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设计实验的基本流程,充分发挥学习主人翁的精神,让学习成为一种乐趣。在参加实验之前,学生细致认真地研究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通过性质原理选择实验所需要的仪器、药品,合理的预测实验现象,通过实验过程验证自己的假设,得出结论。实验前做好实验准备和现象预测,实验过程中小组合作,分工明确,做好记录。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可以有效提高学生间的合作交流能力,培养互帮互助的优良品格。如果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与假设不同的现象,更能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改良实验方案,查找问题,合理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结束,需要学生报告实验记录,总结实验得出的结论,有效提高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中学的化学实验以性质验证为主,例如,物质的分离和提纯———萃取分液,如果没有实验操作过程,学生很难想象出来液体的分层,溴(或者是碘)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而转移的现象。通过实验探究验证,效果大不相同。学生通过预习、思考之后,再动手实验,认识实验药品的性质,观察仪器———分液漏斗的构造及使用方法,学会萃取的实验操作和分液的实验步骤,更好地理解萃取分液的原理。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获得化学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份对化学的无穷兴趣。

三、结语

绘画教学法范文6

关键词:生物化学;教学方法

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本质的一门学科,是生命科学尤其是现代医学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生物化学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它既需要有一定的化学、生物学基础,同时又是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的基础,与临床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由于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探究生命现象,看不到,摸不着,内容显得抽象复杂,涉及的体内代谢途径多,不易理解记忆,学生普遍反映难懂难学,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在教学法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在传统讲授式教学法中融入PBL教学法及RISE教学法,取得了一定收获。

1不同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发展

1.1讲授式教学法的发展及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lecturebasedlearning,LBL)是目前国内高等医学院校采用最多的一种方法,是教师利用粉笔、黑板、简易模型等工具,通过口头讲解,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标的“封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LBL教学中融入了PPT、小视频等,使老师的讲解更形象、具体。教师在授课时会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场景等融入启发式教学法。该教学方法是目前大多数院校尤其是医学院校基础课程所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它是一种以教师为主体、以讲课为中心的教学法,特点是传授知识系统连贯,条理性强,能发挥教师的主导性,讲授的内容全面、系统,学生能准确、快速掌握概念和知识点。该教学的优势在于,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通过富有情感的语言感染学生,达到教育的目的;教师掌握着教学主动权,能够把握知识的难易、教学的节奏和师生的互动,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随机应变,有利于发挥教师的潜能;教师通过连贯、完整地讲述,能将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适合大班上课,节约教学成本和人力资源,提高教学效率。不足之处在于学生的被动地接受知识,需要理解和记忆书本知识,不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甚至使学生产生依赖和倦怠心理,阻碍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1];不利于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发展。

1.2PBL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PBL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提出,是国际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2]。它是一种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育,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具有自我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确保较高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其理念与目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符合人类对科学探索的思维规律,使学习者能适应“知识爆炸”和知识迅速更新换代的发展趋势,满足终身教育的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3]。PBL教学法要求学习者必须具有很强的主动学习和自我学习能力;由于学生获得的知识相对分散,难以做到对基础知识系统掌握,故而不利于对某个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加之该教学模式只适用于小班上课,对教学资源、教学条件要求苛刻,不但需要大量的教师和教学场地,还必须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教学软硬件设施,造成教学资源和人力资源浪费[4]。此外,教师需巧妙设计问题,驾驭课堂,贯彻教学内容,对教师的素质、教学技巧、组织管理能力等都提出了极高要求;学生也需花费大量时间,学习负担加重。该教学方法目前主要在一些有条件的高校实施,大多数高校处在探索阶段,并对其进行了改进。

1.3RISE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RISE教学法(reference-inducedselfeducation,RISE)是以文献为导向的自我学习法,是在PBL教学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5]。其让学生围绕某一研究主题查阅近几年的文献,查阅的同时思考问题,之后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RISE教学侧重通过文献阅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该方法目前处于实验阶段。

2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融入不同教学法的应用体会

我们选择广西中医药大学2016级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共40人,理论学时28学时。教学大纲的内容包括体内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和体内物质代谢两部分。由于课时数少,学习的内容多,采用单一的教学法很难实施全部内容,为此,我们在讲授式教学法(lecture-basedlearning,LBL)的基础上引入PBL和RISE教学法,即授课中蛋白质化学一章采用PBL教学,糖代谢一章采用RISE教学,其余章节采用LBL教学。各章节学生考核得分(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见表1。数据符合正态分布,采用方差进行比较。

3结果

结果显示,采用PBL和RISE教学法的得分明显高于传统教学法,为此我们有几点体会。

3.1不同的教学方法能够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中我们了解到,一些学生所学的专业并非其首选志愿,有的目的是为了父母期望和今后就业,很多学生抱着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好学坏一个样的态度,学习不主动,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是一种“要我学”的状态。PBL教学法和RISE教学法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改过程中,无论是老师提出问题抑或设定主题问题,还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或自己设定感兴趣的主题问题,他们都会通过查找资料或文献寻求答案,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提高,学习观念发生了明显改变,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3.2多种教学法融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与被动获取知识的传统教学法相比,PBL和RISE教学法是通过查阅资料和文献的途径获取知识的。由于知识获取的过程比较辛苦,故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十分深刻。我们的调查问卷有一道题是“从你所学习的组布置内容查阅资料中,你还了解了哪些知识?”有的就从其查阅文献的情况、PPT制作、小组讨论一一列出,不光找到与授课内容相关的问题答案,还了解了书本以外的内容,拓展了视野,说明两种教学法使学生对学习知识印象深刻,学习效率非常高。

3.3多种教学法融合促进同学间的交流与协作,增强了团队精神

根据教学要求将学习任务分下去,各小组以问题或主题为中心进行自主及合作学习。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归纳、整理资料、围绕资料进行讨论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制作PPT,通过对文字、图片进行排版,交流了经验,不仅制作出了形象直观的PPT,还掌握了一些新技术。我们的课后调查显示,80%以上的学生认为小组讨论对知识的掌握很有帮助。

3.4多种教学法融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学生长期接受被动获取知识的传统教学法,学生有了问题,直接依赖从老师那里获取答案,长此以往,在学习上形成一定的依赖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比较弱。在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法及RISE教学法后,学生有了问题,首先自主分析,然后找出问题答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5多种教学法融合增加了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

由于引入了PBL和RISE教学法,学生能够按照要求完成资料查阅,进行自主学习,有效解决了单纯采用LBL教学需要花费时间多的问题。比较结果显示,实验班的理论授课学时仅28学时,LBL根本无法完成。引入PBL和及RISE教学法后,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能在“授之以鱼”的同时“授之以渔”。

参考文献

[1]杨静,吴刚,庞一强,等.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应用LBL+PBL+CBL三轨教学模式的体会[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3,9(5):98-99.

[2]刘迎辉,刘忠文,杜红卫.浅谈PBL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5):272-273.

[3]唐姣艳.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思维方法研究[D].云南:云南师范大学,2006.

[4]袁红瑛,王勇,田敏,等.PBL模式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改革与教学法研究,2007,9(4):353-355.

绘画教学法范文7

1.税法课程实践课时不足,不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

税法课程内容繁杂,在教学中不仅涉及大量法律条款的讲授,还需要将这些知识与企业的涉税业务相结合,但课程周学时只有4学时。长期以来,理论教学有余,实践课时不足,无法满足教学需求。

2.教学内容偏重理论知识,教材实用性差。

在税法课程教学时,许多高职院校沿用了传统的税法教材,税收法律法规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内容,而实践教学的内容不系统,教材的实用性差,致使实践教学效果不好。

3.教学方法传统,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

税法课程教学仍然摆脱不了“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中心”。教师在教室讲完税法整本教材之后,再到实训室进行实训,表面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实际上理论与实践没有很好地结合,并没有真正实现“教中学,学中做,做中教”,也没有真正跳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这一教学模式下,理论与实践仍然是脱节的,由于实践教学环节的薄弱,致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强。

4.实践教学方法单一,案例教学标准不规范。

税法课程实践教学方法单一,局限于案例教学。案例从何取得、案例教学该如何开展,没有一个规范的标准。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把举例当成案例,实质上形成了典型的例题式教学。在所谓的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缺乏充分准备,无法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5.教师实践教学水平影响实践教学。

由于税法课程教师长期在教学一线,很少直接从事涉税实务,因此缺乏相应的涉税处理实践经验。在税法实践教学中,主要通过案例分析法对企业常见税种应纳税额的计算进行讲解和实训,因此,税法课程实践教学就演变成以应纳税额的计算为主,学生对应纳税额的计算掌握得较好,但涉税处理能力较差。

6.校内实训室缺乏相应的税务软件。

由于校内实训室缺乏相应的税务软件,所以学生无法进行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开具、防伪税控系统的认证、税务登记发票领用、网上纳税申报和缴销等实务操作,影响了校内实践教学。

7.校企合作未落到实处,缺乏有效的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采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措施主要有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短期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三种形式,但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由于会计行业的特殊性,一个企业不可能同时接受很多学生的实习,更由于校企合作紧密度较差,导致即使学生去实习,但基于某些原因,对方也不愿意把具体业务交给学生做,从而造成学生实习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因此难以提高学生的涉税处理能力。

二、税法课程实践教学探析

以下笔者针对税法课程的特点和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行业、企业对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涉税岗位能力的要求,就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税法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探析。

1.加强税法课程实践教学教材建设。

税法课程进行实践教学,其教材的编写尤其重要。实践教材应注意税收法规的时效性,体现最新的法律法规。实践教材的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教师讲解部分;二是学生技能训练部分。教师讲解部分应包括对不同税种的相关票据的开具,纳税申报的时间、纳税期限、地点、申报流程,应纳税额的计算以及纳税申报表的编制、税款的缴纳及税务会计处理等内容。学生技能训练部分是在教师讲解部分的每一个税种后面,为学生设计一个体现岗位职业能力的具体业务让学生进行实务操作训练。比如,对增值税业务处理能力的实践技能训练:教师在教材里应设计一个一般纳税人企业一个月的经济业务,让学生对一般纳税人进行模拟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开据、税款的缴纳、认证纸质专用发票及其相应的数据电文等实践内容,再编制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纳税申报表》,最后进行增值税的会计核算处理。通过税法实践教材的建设,使税法教学实现“教中学,学中做,做中教”一体化,真正将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转化为活的生产力和创造力,从而提高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和涉税岗位职业能力。

2.税法课程实践教学内容模块化,建立各模块的职业能力标准。

按照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应达到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标准,结合毕业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将税法课程内容序化成四个模块:税收法律法规、税务会计、纳税筹划和纳税申报。并建立四个模块的职业能力标准:对税收法律法规模块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税收法律法规;对税务会计模块要求学生能够进行涉税会计的账务处理;对纳税筹划模块要求学生能够根据税法进行税收筹划并进行合理避税;对纳税申报模块要求学生能够进行不同税种的纳税申报。将四个模块整合为税法实务进行实践教学,将抽象的法律条文转变为生动的实务课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体现以职业能力为标准进行税法课程内容体系设置和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

3.增加实践教学比例,构建税法课程“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方法。

在税法课程教学中以理论够用为度,增加实践教学比例。由于实践教学环节形式多样,并且自成体系,包括对企业税务登记、应纳税额的计算、税务会计处理和纳税申报、组织实践技能竞赛、毕业实习设计等。要完成这些环节的实践教学可以采取“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现场教学”“情景模拟教学”和“顶岗实习”等多种实践教学方法,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4.加强校内实践教学,购买税务软件,开展网上实践教学。

为了方便税法课程校内实践教学,在校内应建立会计手工、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室和纳税申报实训室。在实训室里配备税法实训资料、税务软件和税法教学光盘,做到实训室软、硬件设施齐备,保证正常实践教学。教师在纳税申报实训室里对学生进行网上纳税申报操作示范,在手工模拟实训室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室对学生进行岗位技能训练的指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练习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开具、应纳税额的计算,进行纳税申报表的填制,并为不同的纳税人进行纳税申报,使学生正确认识各种纳税人以及他们应该办理的各种涉税业务事项,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涉税处理能力。在课堂教学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校园网开设网上税法实践教学。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一是及时向学生传递最新的税法信息;二是将自己实践教学的课件、经典案例提供给学生课后学习和复习;三是在网上提供实训资料供学生实作演练;四是利用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课堂外的实践指导,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以便更进一步地实现实践教学。

5.加强税法课程校外实践教学。

一方面,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税法实践教学仅仅依靠校内实训室是不够的,还必须以行业、协会为平台,广泛与企业合作,建立紧密型教学实训基地。因为会计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一个企业不可能同时接受很多学生的实习,由于财务信息的机密性更让很多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参观或短期教学实习或顶岗实习,这就不能实现校外实践教学的目的。因此,高职院校税法课程校外实践必须要走新的路子——探索建立“高校—中介机构—企业”的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到税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和代账公司顶岗实践,在行业专家和兼职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企业如何进行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开具、企业所得税税款的汇算清缴、纳税申报、涉税会计业务的处理等工作。另一方面,校外实践教学要取得当地税务部门的支持。因为税务部门是最新税法的传播者,并且企业报税也必须按照税务部门的规定申报,所以保证校外的实践教学效果,税务部门的支持也很关键。

6.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要保证税法实践教学的质量,教师很关键。因此,培养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尤其重要。由于税法课程的特点,教师应及时把握税收政策的最新动向,收集最新的税收法规政策,整理并充实到教学中;熟悉税务实际工作,熟练操作涉税事务。高职院校一可以让教师“走出去”,即鼓励教师到校企合作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和代账公司等中介机构兼职,为企业做会计、税务咨询等;也可以让教师轮流到企业顶岗实践,开展产学研合作;也可以鼓励专业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考试。二可通过“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即聘请行业专家为学生授课,将企业元素融入学校教育中,把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素质养成放在企业、放在职场,使学生进入企业后软着陆,迅速适应岗位工作,以实现培养技术技能型会计电算化专门人才的目的。

7.对税法课程实践教学进行考核。

制订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来对税法课程实践教学的效果进行检验,即以职业能力考核为要素,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价方式与标准体系。考核方式包括实践过程考核和综合实践技能考核。实践过程考核主要包括学生实训态度、实训的作业、实训过程、岗位模块实训报告、实践技能比赛等。综合实践技能考核,主要包括学生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开具、应纳税额的计算能力、纳税申报能力的考核、税务会计核算能力、税收筹划能力等。考核评价标准分为优、良、中、合格和不合格几个等级。

三、结语

绘画教学法范文8

“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是高专院校英语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于学生增强对目的语国家文化的了解,从而学好英语具有重要意义。但实践中教师教学方式陈旧落后,教学效果欠佳。尝试探究情境教学法在高专“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课程中的具体应用,以期从中摸索出该课程的教学规律,丰富该课程教学方法,最终服务于高专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

情境教学法;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这个概念是Brown,Collin和Du-guid于1989年在他们的论文《情境认知与学习文化》中提出来的。他们认为“知识绝不能从它本身所处的环境中孤立出来,只有在它们产生及应用的情境中才能产生意义,学习知识的最好方法就是在情境中进行”〔1〕。这种理念与外语教学实践相结合,成为外语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教学法,受到广大研究者和教师的青睐。其核心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和认识事物。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可以感知的情境,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从而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和处理信息。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课程主要介绍西方国家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这些内容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学生相对陌生。尤其对于文化基础薄弱的高专学生,听起来更是一头雾水,普遍感到遥不可及。因此,通过情境教学法,让陌生的西方文化变得形象生动起来,这对于高专学生学好这门课程,不啻为一个不错的方法。

一、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课程教学现状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外语必须结合文化,只注重语言形式而不注重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学习英语的目的是能够与英语国家的人实现有效交流,然而有效的交流不仅仅是一个语言技巧问题,还涉及到许多文化因素。因此,学好英语必须要熟知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伴随全球一体化的迅猛发展,国际交流日益增加,跨文化交际的问题得到凸显,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课程成为外语教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笔者所处的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专业也开设了这门课程,并且作为一门必修课受到高度重视。为了解该课程教学情况,笔者对该校英语专业2013级的8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他们已经开设了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课程,对该课程教学具备了一定的认识。从调查结果来看,80%以上的学生认为开设这门课很有必要,但对这门课感兴趣的学生比例不足50%,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不满意,绝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采用阅读和翻译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总体来看,高专院校虽然开设了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课程,但该课程教学效果较差。面对高专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知识储备不足、对英语国家历史文化知识生疏的现实情况,大多数教师仍采用传统的翻译法,一字一句讲解,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最终往往流于形式,沦为学生自学课或课后阅读课,无法达到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初衷。

二、情境教学法在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教学中的应用

情境教学法的核心是创设情境,具体到该种教学法在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教学中的应用,其核心就是结合教材内容,教师通过多种方法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具体情境,让学生产生如同出国旅游、听导游现场讲解一样的感受,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本文以朱永涛、王立礼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一书为例,探究情境教学法在该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运用多媒体做好课前热身活动带入情境

课前热身活动即“导课”或者“导入”。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者,在于引导、启发”〔2〕,而引导、启发的媒介是情境,课前热身活动的本质是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人在认识上普遍存在“先入为主”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抓住这一认识规律,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相关情境,将学生的“先入为主”引导到对教学有效开展的轨道上来。它是整个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多媒体能够将声音、文字、图像等材料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使教学内容从静态的教师灌输转变为视、音频等相结合的动态传播,使教学内容的演示更加形象化、立体化,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促进其理解,增加学生的兴趣。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运用多媒体播放相关国家音频、视频资料,从视觉和听觉上促使学生大脑兴奋起来,使其注意力高度集中,让他们对所学内容形成总体认识。比如,在介绍每一个国家之前,笔者一般通过多媒体播放该国摄制的旅游宣传片进行导入,因为大多数国家的旅游宣传片都会以美景结合当地特有的文化色彩来吸引目光,令人印象深刻。如在学习TheUnitedKingdomofGreatBrit-ainandNorthernIreland这一章时,笔者播放了英国旅游宣传片(Britain———YourNextHoliday),该片内容丰富,先后呈现了泰晤士河、大笨钟、皇家卫队、白金汉宫、莎士比亚戏剧、甲壳虫乐队等历史和文化景观,学生看了以后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增强了了解和认识英国的兴趣。

(二)围绕中外文化对比开展小组讨论把握主要内容

按照建构主义理论,“学习不是被动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而是通过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在特定情境下对教学内容积极主动的重构”〔3〕。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这门课,不是一个从无到有的简单过程,而是在学生个体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建造新的认知结构。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基于所讲授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激活学生对本国相关文化知识的认识,帮助学生利用头脑中已建构的知识,通过中西方的文化对比进行教学,从而达到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目的。具体教学实践中,笔者结合讲授内容,组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讨论与所学内容相类似的本国情况。在此基础上再去讲授英语国家相关文化知识,让学生在对比中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如在讲授Australia这一章第三单元WorkandFamilyLife时,先根据这一部分内容列出相关知识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问题:澳大利亚男女平等在工作方面的情况;结婚生子情况;家庭组织形式,具体包括单亲家庭、混合家庭、独生子女家庭、同性恋家庭情况;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平衡情况;家庭生活中男女付出情况。然后让学生围绕以上问题,讨论中国类似情况,并得出结论。在此基础上再去讲解课文,学生就能很容易掌握所学内容。

(三)利用模拟角色表演深化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模拟角色表演实质上是一种情境再现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进入包含真实事件或问题的环境,在亲身经历探索事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并且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能够实现对知识的重构。在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这门课上,教师可以在讲解英语国家节日、政治活动等主题时进行角色扮演,可以设置一些相关场景,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对所讲的主题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从而达到学习和提高的目的。比如,在讲授Sport,HolidaysandFestivalsinBritain这一单元时,由于英国圣诞节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传统,就是每年女王都会通过广播和电视作贺词,为了对英国圣诞节这一传统有更加深刻的体会,组织学生扮演英国女王发表演讲。通过在“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笔者认为,运用情境教学法开展教学,教师能够把学生感到生疏、费解的内容转变成具体生动、可以感知的情境,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令人愉悦的语言学习环境,它使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课堂更加有趣和生动,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加强,能够达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目的,提高教学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应用情境教学法要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去创建不同的情境。

作者:徐丽丽 单位: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