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绘画心理学教育思考

美术绘画心理学教育思考

本文作者:蒋敏芬 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

调查表明,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初中生约为15%。这样的数字不得不令我们去注意、去观察、去研究,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学生心理上的障碍?我们知道,中学阶段是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时期,也是其道德品质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学生将经历生理、心理上的急剧变化,加上学习紧张和环境陌生,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引起心理矛盾。如果这些矛盾处理得不好,就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

这些矛盾归纳起来,大体有下面几种:(1)愿望与现实心理准备不相适应。中学生对为实现理想付出艰苦的劳动做得不够。(2)享受意识与劳动观念淡薄。生活的富足使有些中学生轻视劳动,坐享其成。(3)心理闭锁与渴求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愿意同长辈交流感情,透露心声,自我封闭。(4)独立意识与依赖心理。(5)情感与理智。中学生喜欢表现自我,极力想引起他人的注意,容易冲动。(6)信息视野的扩大与鉴别能力不足。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视野开阔了,但鉴别能力有限,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迷惑。因此,对于家庭、学校和社会来讲,关注中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了。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和各级学校都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然而,真正能走进心理咨询室的同学能有多少呢?而恰当的美术教育,却可以让所有同学通过美术学习的途径解决心理的问题。

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学———“画”解烦恼画画,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宣泄方式,对一些难以用言语和动作表达出来的信息,人们常常通过画画来表达。在教学中,对教学的设计上要加上绘画心理学的元素,两者的配合,来解决所谓“问题学生”。如色彩运用也是学生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对不同色彩的运用,代表着不同情绪的宣泄。画面传达学生的一种情绪,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美术作品的完成可以让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满足感,这时若有老师的肯定、同学的称赞,自会极大地增强自信心,也可以让平时很自卑的同学重拾自信。有选择地欣赏艺术品可以有针对性地改变某种不良性格,如心情长期阴郁、灰暗的学生,可以将他带到一幅表现草原牧场生活的风景画旁,给他讲解画面上的情景,描述纵马驰骋的欢悦,让他试着想象自己走进画框,成为秀丽风景中的人。这样定期的观赏和诱发幻觉,就会逐步消解其阴郁心境。

美术教育存在着两种取向———美术取向和教育取向,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美术教育都偏向前者,即由美术本位出发,以教育为手段,发展和延续美术文化。综上所述,治疗取向的美术教育是解决当下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的一个途径,一种方法。在学生承受各个方面压力,心理不堪重负的今天,我们应该提倡治疗取向的美术教育,使美术活动为学生缓解心理压力、寻找自信、寻找精神慰藉的方剂。

美术本就是学生喜欢的一门学科,学生以轻松的心态就进入课堂,愿意敞开欣慰,与之交流,而随着教师有意思地引导学生创作,那么他们的作品往往会隐藏着他们的情绪,虽然很多人主张美术老师不能代替美术治疗师的角色,但美术教师要拥有心理学知识,让美术课堂里充满轻松的欢笑,在美术教学中融入美术治疗的思想却是必要的、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