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化下高职会计课程探究

会计信息化下高职会计课程探究

摘要:规范的会计处理,有利于会计实务的发展。划线更正法是三种账簿更正方法之一。但在计算机所处可见的当下,会计信息化日益普及,该规范是否还继续在教案中列为重点难点,是否继续在课堂中普及?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借方多栏式账页、贷方多栏式账页的登记。在会计信息化普及的当下,高职会计基础课程内容是否要继续延续过去呢?本文从经典证账表三段式流程出发,以会计信息化为切入点,提出高职会计基础课程改革的一些看法和想法。

关键词:高职会计基础课程;会计信息化

一、课程是否要存在

会计实务工作中,会计核算的流程总要经历经典的三个环节:从填制凭证开始,经历登记账簿,最后编制报表,俗称“证账表”。尽管当下FSSC(财务共享中心,Fi-nanceSharedServiceCenter)兴起,AI(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智慧会计AccountingIntelligence)发展,记账凭证都无需会计人员填制,财务机器人会自动生成凭证。照此说法,本应由会计核算生成的会计信息,从过去的人工编制转为财务机器人生成,对应的岗位要消亡了。会计要转型,由原来的对数据的收集加工分析整理处理转向风险的管控和决策支持,从核算转向管理型。但是证账表三流程在会计核算中的地位仍然不动摇。经典的会计理论:会计恒等式(资产=权益),揭示了万变不离其中的商业规律,仍然处于统治地位。结语:既然是会计基础课程,需要用来解释繁华商业世界背后的基础逻辑和本质,当然有存在的必要性。基于这一点需求,高职会计基础课程的存在是必要的,用来解释商业世界的规律,报表背后的商业逻辑。

二、证账表是否要抛弃

会计核算工具有着两段式演变,即手工和信息化。会计电算化,作为会计信息化领域的鼻祖,首次出现在1980,其典型的事件是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进行的会计电算化试点工作。一直到2000年之前,计算机都是奢侈品。但当计算机成为日常生活用品之后,会计信息化不再是神秘的领域。会计核算工具从过去的纯手工+算盘,经历了计算器来替代算盘。之后,计算机的加入没有改变会计核算证账表的流程,而是提升了效率。之后出现的ERP、FSSC等都没有改变证账表的流程。证账表流程成了会计核算经典的程序,从未被颠覆,就绪留存。

三、会计是否要消亡

会计信息化,解放了人的机械性重复劳动以后,财务人员需要从事更高附加值的工作也就是完成转型升级。那么我们财务人员从低端的重复性劳动里面解放出来以后要去做什么?去做数据分析,经营分析,去做风险管控和决策支持,这就是财务转型的方向。会计不会消亡,会计会变得更加重要。正如70年前计算机刚刚被发明出来的时候,人人都惊叹其数据计算能力,发出感慨,这样的计算机只要5台就足够了。但现在计算机已经在我们身边处处可见。这就是这个时代的特征,我们任何人都对抗不了时代,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会计按照“六账会计”(记账、算账、报账、建账、用账、查账),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前三者几乎很少需要人工参与。但后三者,因为需要价值观的存在,人类的智慧,几乎很难被财务机器人替代,但也有财务机器人会加入。对于人工智能,有一个基本的问题:谁的智慧,谁的能力?电脑的智慧还是人类的智慧,电脑的计算能力还是人类的计算能力?会计可能会消亡,复式记账将永存。

四、课程何处要改呢

尽管市场上销售的高职会计基础课程教材数不胜数,在当当网可以查询到上百种。但大致内容都离不开证账表的经典会计核算流程。首先看凭证章节。关于原始凭证的定义,购销合同在高教社出版的高职基础会计教材中,虽然版本众多,但是几乎都惊人一致的将购销合同、订单未定义为原始凭证。究其背后的原因,签订合同、订单未引起资金运动,不需要财务核算。这是对过去事实的判断。但今日的实务界却不约而同的显露出订单和合同的重要性。基于订单的经营管理,足以可以说明订单和合同的重要性。其次,看账簿章节中的平行登记。在手工核算时代,登账,可以被定义为数据的搬家,整理。总账和其下属明细账之间的数据存在的勾稽关系,称之为平行登记。这是规律,在会计信息化下,仍然成立。但是其平行登记已经从手工核算中的易错点,转为今日的一键记账。操作简单,正确率又高。再看账簿中的多栏式账簿。在工业企业中,生产成本由于涉及到料工费,其下属明细科目,可达10多项,为了保证手工核算的便捷性,产生了借方多栏式账页。既能看到产品生产成本的全貌,也可观其明细数据。但在会计信息化为主流的当下,该内容还需要继续成为教学的难点和重点么?再看,划线更正法,其本意是在登账过程中,对于笔误的更正而采用的。但在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其该种错账更正的方法,早已不适用了。度结账中所涉及的合计、划红线更无需要手工操作。结账程序,虽然复杂,但在信息化环境下,早已不在是变成了一键结账,因为其流程几乎固定,每月之间无差异,不同的是数据与金额。

五、为何要改

(一)学生视角。作为一名一线教师,且承担周课时达12节以上的教学任务,同时担任班主任,完成教学育人工作。对于学生无需开展专业的调查,从观察中可以得出。从我校课程开设来看,第一学期中唯一带有会计二字的课程是会计基础。作为入门课程,会计基础承担了很多,不但要交学生认识会计,知晓会计手工核算基本流程,而且要组织学生进行基本账务处理。但是从笔者担任班主任历届班级的学生反馈来看,教学大纲里规定内容都能在课程上讲授完成,课程标准也能在考试考核中完美体现,但是最为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兴趣,虽有激发,但从后续的课程来看,力度不够。笔者承担会计信息化教学,高职会计信息化课程性质相似:实训课,内容大同小异。即使用财务软件进行账务处理。课程中所提及的会计信息化,其实更多的是借助计算机工具实施的模拟手动流程的账务处理。由于兴趣不到位,几乎或很少对所学会计基础内容,虽有温故,但无知新。此时所表现出来的吃力,尴尬,全盘道出。

(二)课程内容视角。高职会计教育,侧重于当下的职业和实务领域,以区别于本科的学科教育。经济环境变了,核算的工具变了,会计实务程序中的规范在会计信息化的背景下,要改。毕竟职业教育是为职业发展和实务工作服务的。现在会计所运用的复式记账方法是达芬奇的数学老师卢卡·帕乔利(LucaPacioli)发明的,一直辉煌了600多年。会计记账方法除了复式记账外,还有一种单式记账,但在之前的资料就少之又少了。莫非如:在母氏社会时期,在余姚的河姆渡,会计不需要,不存在么?人类族群内部需要进行生产资料与食物的分配,族群之间需要进行交换,需要会计的存在,这是由管理活动论的属性决定的。但那段时期的关于会计的资料少之又少。融入文史哲,鉴于会计基础课程性质:专业入门基础课,从不同视角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是关键。但历史的车轮会滚滚向前,今日我们所讲的会计在未来终究会成为会计史的一部分。

六、往何处改

从驾轻就熟的被动学习转型到主动学习,从只为高分和进名校的“盲目”学习转型到以兴趣驱动的学习。课堂本是教与学的互动。教师应做好准备从专业教学向跨界教学转换,从知识教学向场景教学做好转换,从结论型教学向问题型教学转换;学生应做好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在高职会计基础课程中,有诸多关于账务处理的操作要讲解,这是一个“是什么”的问题。属于说明书需要解决的问题。固然得益于复式记账600多年的辉煌史,会计成为了一个岗位,数据处理工厂,有着自己的流程。若基于证账表流程,那么表是成品,证与账是流程中的产物,是半成品。这一说法,对于互联网的原住民:当今00后学生来说,很难理解。认为现在的计算机技术和软件编程技术,完全可以做到业财税一体化。因为所谓的证账,是对基于经济业务产生的数据进行分类汇总,整理后,完成数据搬家。并未产生新的业务数据。如月末的损益结转,若不从跨月业务的角度来解释为何需要此操作,那么纯讲财务处理操作而忽视背后的业务对财报带来的影响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基于报表视角,突出业务对财务的影响分析。现行很多会计教学软件,如模仿威尼斯商人交易做个模拟系统,并进行相应的核算。学生先懂买卖交易业务,在业务层面动手,而后在账务系统中进行核算。先业务,后财务也是对于会计专业的导入,完成专业基础课的使命。高职会计基础课程本是专业导入课,也是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该课程的改革往往都是思绪万千,道不尽,也说不完。尤其是在当下的三教改革中,教材、教法、教师,是核心要点。领导决定方向,教师决定长远,学生决定一切。三教改革最终都是为了增加学生的知识量,提升学习能力,培养职业素养。在大部分院校中,开课在刚刚入学第一学期,若课程中过多的介绍会计手工核算关于凭证和账簿的规范,是否有利于学生提升学习动力呢?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本着这一理念,应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力。这毕竟是一门导入课程,能够让学生走进会计专业,了解商业世界的基本逻辑才是课程的初衷。

参考文献:

[1]张新民.做好战略视角下的财务报表分析[N].中国会计报,2016-07-01(009).

[2]王岳聪.00后高职学生学习动力现状及对策研究———以会计信息化课程为例[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0(02):237-238.

作者:王岳聪 单位: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会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