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会计教育衔接研究

中高职会计教育衔接研究

摘要:国家积极鼓励中高职教育发展,通过对目前中高职会计教育衔接现状和衔接发展优势条件进行分析,提出应借助政策效应,搭建中高职会计教育衔接体系和管理架构,并对教育衔接过程中所需的硬件水平和师资条件进行提升,通过改善教育环境,重塑人才队伍和课程体系,以实现中高职会计教育衔接过程的稳健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会计教育;社会需求视角

0引言

近年来,国家大力鼓励中高职教育发展,鼓励职业教育多层次、高质量发展,鼓励中职、高职有效衔接。根据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发展情况,对目前会计人员的整体要求不断提高。所以,优化会计人才的专业结构,提升其学历层次和知识结构是必然趋势。本科或本科以上的高学历会计人员的培养周期较长,不能及时满足市场需要,而中职会计专业的学生素质有限,知识、能力不足,所以只有对中职学历人员继续培训和教育,才能保证中高职会计教育衔接的持续发展,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

1中高职会计教育衔接现状

1)培养目标定位模糊。不管是中职教育还是高职教育,学校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就业行业需求、就业岗位匹配性和职业能力素养三个方面。目前,我国中职和高职教育缺少明确的目标导向性,缺少就业岗位的针对性指导,在培养过程中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脱节情况,产教联合发展受到影响。部分职业院校在会计专业培养目标上存在定位不清晰的情况,中高职衔接没有区分中职、高职的层次和市场,缺少对企业人才需求层次和需求知识类型的完整分析。随着会计类专业毕业生的数量增加,近年来很多行业开始缩减会计类中职毕业生的招聘量,对高学历层次和拥有更多知识储备的员工需求有所提高。为了解决市场需求与学校供给输出方面的矛盾,会计教育中高职衔接需要妥善处理好目标导向,培养紧缺复合型人才。2)课程体系开发重复,缺少针对性。会计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其核心知识点在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阶段会不断重复学习。中职教育更多关注实践,缺少对理论知识的传授,过度挤压理论课时,导致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强,但缺少对未知工作的学习能力,理论知识薄弱。而高职教育对理论学习要求较高,同时,也会根据学生的入学方式有针对性地调整授课内容和课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虽然中、高职教育教学有所侧重,但是无法避免课程重复的问题。高职教育中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中职教育已传授的内容,如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会计电算化等课程,造成学生对重复课程的学习无兴趣。3)衔接模式差异较大,中高职衔接缺少优秀的模式。目前,中高职衔接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六年一贯制、对口升学制和直通制。六年一贯制即“3+3”模式,3年在中职学校学习,3年在高职院校学习。这种模式里,学生几乎全部能升学,缺少激烈的升学压力,学生的知识基础较差。对口升学制遵循优胜劣汰的升学规则,学生择优选择进入高职院校。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知识储备较好,学生学习的兴趣比较高,自主学习能力较强,在学校规定课程之外也会主动学习相关专业的知识。直通制,则是同一院校中职和高职教育并存,当中职学生学完既定课程后择优录取进入高职阶段,完成相关课程要求,可获得高职文凭,而其余学生则仅获取中职文凭,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愿望并不强烈,存在中职文凭兜底的情况。针对以上不同的学制,高职阶段尚缺少合理的制度和课程设计。

2中高职会计教育衔接条件

1)顶层设计健全,强化政策基础。为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教育部积极引导和优化高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不仅对部分会计类专业名称进行了修改,而且对会计类专业做了设计,分类别做了细化和对应处理。发改委连同教育部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了《关于编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建设方案的通知》,计划“十三五”期间拟投入50亿元,支持百所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加快建设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面增强职业教育的发展能力,实现我国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1]。2)教育方式发展,借风互联网。教育部于2016年6月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2]。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互联网+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具有丰富的教育形态。网络的普及,互联网的发展,移动终端设备的应用,使学习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会计领域亦是如此。中华会计网校、东奥会计、国家会计学院等很多会计品牌网络教学资源不断出现,帮助会计人员提升知识水平,助力考证和继续教育等。另外,职业院校如火如荼的慕课、微课等多种教学形式的开展,也使会计教育突破了课堂教学的时间限定,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学习资源。3)就业前景广阔,市场需求旺盛。高职学生的就业率是教育质量的体现。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公有制经济和民营经济等多种经济形式相互依托,市场经济发展的势头强劲有力。随着经济脱虚向实的转化,会计的岗位和工作内容正在经历一个分类重构的过程。国家对实体经济的大力支持以及企业财务共享财务职能,会计人员的需求不断增加。

3中高职会计教育衔接路径

1)借政策东风,积极进行中高职教育衔接体系的构建与管理。当前,国家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多方位、多维度提供各种政策支持,强调和引导地方发展职业教育。随着教育部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的部署安排,以及国家发改委和地方政府提供的教育经费支撑,中高职教育可充分利用这一政策,优化教育模式和教育教学内容,完善中高职教育衔接机制。借助政策东风,中高职院校进行有效的衔接,拓展中职教育的深度与广度,不断提升中职学生的学历层次和学识储备是新时代的必然趋势。中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响应政府,在组织架构和培养体系上进行全方位探索[3]。2)加大教学硬件水平和师资队伍建设,打造高质量教育环境和教学平台。会计类专业对从业者的业务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职业院校内部必须配备较为齐全的操作与模拟实习设备,帮助学生体验仿真环境下会计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鼓励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级、部级技能大赛,通过各种技能竞赛,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会计基本技能。除了注重教学硬件的投入,教育环节中的师资队伍建设也需要强化和建设。因为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都需要通过教师来落实和执行。教师需要统筹安排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学生的培养计划和培养方式;合理优化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培养方案;对岗位实习内容和实习时间进行合理安排;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建立完善中高职课程的衔接体系;开发相关配套教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贯彻培养方案;适时跟踪培养目标达成情况等。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保证高质量教学的关键。3)开发会计教育课程,重塑中高职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在中高职教育衔接过程中,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处于核心地位,会计专业需要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开发针对性的课程方案。会计专业的课程结构必须与当前ERP环境下企业对会计人才需求相匹配,避免出现教育资源的浪费。课程结构设计可以考虑采用“基础通识课+专业技能课程群”的结构。基础通识课是对刚进入高职教育阶段的学生加强基础理论、会计职业必备基础工具和职业道德等培养,主要指会计基础知识、Office软件、财经法规和职业道德等课程。基础通识课主要作用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为专业技能课的学习作铺垫。专业技能课程群是在高职学生适应了新的学习环境后,通过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提升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而开设的一系列专业课程,包括中高级专业理论课、管理类相关专业课、计算机能力、模拟实际工作场景演练等,负责将学生所需的职业技能课程、职业技术课程和工作场景课程进行融会贯通,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会计工作内容,并快速适应会计工作。高职阶段需要关注学生的技能实践和理论知识的结合,帮助学生在掌握会计核算技术的基础上,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4)紧跟市场需求,灵活调整高职阶段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目前,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企业的会计职能和工作内容也发展着深刻的变革。随着大数据、财务共享、智能化财务等新事物的发展,企业对会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有了极高的要求,随时对社会变化做出反应的会计人才将会受到市场欢迎。高职院校应该对会计课程建设保持一个更加开放、积极的态度,紧跟科技发展和企业的需求,对教学内容及时调整。

4结束语

中高职会计教育是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会计人才工作。认真改进与完善中高职会计教育衔接现状的问题是市场的实际需要。只有解决好中高职会计教育衔接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才能保证中高职会计教育衔接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怡萍.中高职衔接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2):56-60.

[2]李芸达,陈国平,范丽红,等.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会计技能教学改革与创新[J].会计研究,2015(2):87-92.

[3]吕岩荣.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7(23):33-36.

作者:赵丽锦 张学东 单位: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