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论文范例6篇

语言论文

语言论文范文1

本文试着从语文的言语特征这个角度,对语文教学中一些令人困惑的教学现象和问题,谈谈自己的思考,希望能把它们讲得清楚。

一、从言语呈现的典范性和优美性看课文选用、课堂语言和学生作文

所谓言语呈现的典范性是指语文学科中展示给学生的言语材料应该要合乎汉语语法和使用习惯,能给学生起示范、学习作用。这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也是对语文言语的低级要求。优美性则是说言语材料应该是有美感的,能让学生觉得它们从布局谋篇到遣词造句都是优美的而令人喜欢的,这是语文人文性,尤其是文学性的体现,是对语文言语的高级要求。这就决定了语文中的言语材料只能是“滞后”的,在较长的时间考验后,在广大读者的认可后才可以的。比如课本所选的文言文,现代文中如鲁迅等人的作品。都是典范而优美,足以用来当作学生学习言语的榜样的。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教材将逐渐变得“开放”,但我认为无论如何,作为语文课文,在言语质量上一定要精益求精才好。除了课文,课堂言语无疑是学生接触得较多的材料了,有句话说“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相等”,但生活中的言语却不应该都是语文的,而教师作为语文学科的“代言人”,尤其应该注重自己有课堂上的言语。而现实情况可能并不容乐观,不少老师的言语是粗糙的、无组织的、干巴巴的,甚至会存在这样那样的语法毛病,或者带进一些不甚规范的方言口语用法。这可能是老师们没有把课堂言语讲得规范而优美的意识,过于随便,不假思索,张口就来的原因。这样固然不能给学生做出好的榜样,同时也失却了最好的教学机会。咬字准确,吐字清晰,表达流畅优美,实在是语文教师课堂言语的必要素质。语文老师的课堂言语应该和政治老师、英语老师、数学老师们不同。另一方面,当然是对学生言语的关注和重视,在课堂上论文格式纠正学生错误的表达,使之典范而优美应该成为教师重要的教学内容。语文很可能是和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基础学科了,所以它受社会的影响也最大、最快、最直接,比如网络言语、港台流行语、卡通化言语、韩日影视中的对白、无厘头言语等就不可避免的影响了学生,然后学生就会在作文中表现出来,如gg、mm、in、恐龙、菜鸟、晕、巨、好好吃、哇噻、……这是颇值得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问题,虽说言语是开放和不断创新的,但作为语文的言语,却不应该是网络文章、港台剧台词、邻居李大妈的讲话等,也就是说,要遵从“约定俗成”,更不可忽视它的典范和优美,对其中一些语法欠通、表意古怪的词句,还是加以剔除为好。

二、从言语传递的间接性和模糊性看教学方法和教学测评

言语传递的间接性是指言语所携带的信息并不是可见可闻可触摸的,它是要经过认识的转化才能被识别的,即言语传授、接收的非直接性。这就如文学区别于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一样。这是从传递的过程来讲的,如果从结果来看,无疑,它因此也就有了模糊性的一面,因为在信息的传接过程中,由于人脑主观的加工和加工后的再表达,就很可能会增删、改变其内容,即我们对言语内容理解、表达的非同一性。而这一点很可能是最被广大教师所认识不到位的:即语文的言语传递是必须要有主观的理解、想象才能完成。语文的教学,就是要在言语传递的过程中做文章,在这个“间接”中,让每位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展开思维。而这正是言语的间接性所表现出来的魅力,是声音、图像、视频等信息载体所没有的。近几年,又热衷于把教学和“网络”进行“整合”。我听过一堂课,内容是对苏轼词的学习,让学生们上网,输入关键词,搜索,找到相关文章,剪,贴,很快,就有了各种各样的评介内容。这是语文课吗?是语文学习的方法吗?这样在信息载体上虽然还是言语,只是这样的理解体悟却把传递的“间接性”给省略了,快则快矣,可那么快干嘛呢?所以,我想,在语文教学方法上,如果省略了这个言语体悟的“间接过程”,而直接给学生结果,不允许学生独立思考、想象,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看法的,都应该倍加警惕。回到言语,回到体悟,回到思考和想象,回到间接上来吧。而语文测试手段的客观、量化是已被人诟病多时了。“雪融化了是春天”,是语文的言语;“雪融化了是水”,则应是自然科学的言语。这应该就是两者孰好孰坏乃至孰是孰非的根本所在吧。言语传递的间接性决定了结果的模糊性。这些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已较充分地看到了这一点,也已做出了相当“宽容”的姿态,这无疑是值得庆幸的。因为正是有了这种模糊,才有了多义,才有了多姿多彩,才有了文学的美丽、语文的美丽。

语言论文范文2

公民享有言论自由的权利,但它有一定的底线,当越过那个底线,便可能引发一系列恶性事件。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发表自己内心想法的途径多种多样,各种贴吧,论坛齐上阵。但人们渐渐开始不顾及那条底线,想说什么说什么,各种言语遍布网络空间。所谓“人言可畏”,一大波言语的侵袭,引发一场场“血案”。前段时间传遍网络的乔任梁自杀事件将“网络暴力”展现的淋漓尽致,各种言语键盘鼠标呈现在人们面前,有人伤心,有人惋惜,有人却是借机进行各种言语攻击,连当事人的亲朋好友也不放过,让她们在伤心之余红遍网络,拉到众人眼前时刻关注着,寻到机会便出来吐槽一番。当然也有人对这种做法持反对态度,站出来“主持公道”,于是两种意见,两拨人开始在虚拟的平台搭建辩论台,进行一场激烈的辩论,各种言语在有形和无形中伤害着他人。

“人言可畏”的同时,“祸从口出”也让不少人栽了跟头。如同乔任梁事件,天台事件也将“祸从口出”四个字展现的淋漓尽致。几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字,拼凑到一起却触犯了法律,遭到拘留。这样的事虽然时不时的发生,但人们依然无动于衷,依然管不住自己的脑子,想说什么说什么。这种损人不利己的行为,可能在不知不觉见触犯法律。

人们常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很多人也是这么做的,他们在网上对某事件大肆宣扬自己内心的想法,说着当事人如何如何,却从不曾换位思考,当你身临其境,当你是那位当事人时,你还会这么想吗?许多人喜欢八卦娱乐明星,粉丝们宣传自己的偶像多么多么好,黑粉们则编辑各种文章宣传那人素质如何差等等各方面的缺点,有些甚至严重到虚构诋毁,恶意中伤他人了。人们可以用言论表达自己的观点,但制造谣言,编纂虚假内容污蔑他人的方法已经对言语形成了一种侮辱。

语言是人们用来沟通的途径,人们可以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向他人分享喜怒哀乐,但网络不是人们发泄的平台,在上面谩骂或者诋毁他人的言语让网络环境变得乌烟瘴气。语言是纯粹的,一个个字组合成一句优美的话,人们应该善待它,将它融入良好的环境中,实现它的价值。

语言论文范文3

一.审美性的语言,更多的彰显美学价值

高中语文教师的语言还应当具有审美性,有比一般人的语言更高的美学价值。这一特点是很重要的。许多产生巨大艺术魅力的教师语言范例, 都是富于审美性的。例如于漪老师在讲《春》、《海滨仲夏夜》、《香山红叶》、《济南的冬天》等一组写景散文时,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美几乎是无处不在。当然,大自然的美不同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不同于绕梁三月的音乐美,也不同于充满青春活力的人体美。然而大自然的美又似乎融合了所有的美,尤其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锦绣河山,真是美得令人陶醉。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季节,展现出不同美的姿态。今天我们要学一组文情并茂,描写四季景色特征的散文,来领略祖国大自然的美景。

这段导语通过精当的词句和引用、排比、对照、夸张等修辞手段,表达了富于哲理的美学思想和热爱祖国大自然的美好情怀,烘托渲染了一种美的氛围,正与教材的风格相吻合。可以说,这段话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是美的。无怪乎她的学生要说,听于老师的课是一种艺术享受了。

二.美的语言,能达到深入学生心灵的效果

学生的心灵是最敏感的,他们能准确捕捉到教师语言中“情”的信息,进而领悟“情”中之“理”。教师要以美的语言作为美的品德的载体,深入学生心灵,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比如讲述《江南的冬景》和《西地平线上》这两篇课文时,我带领同学们挖掘文中的美景,深情的感受温润柔美的江南冬景,感受那气势雄浑、撼人心魄的西部落日,把她想象成正如中国的山水画和西方的油画,一种是含蓄朦胧的美,一种是浓墨重彩的美。在课堂上热烈的讨论之后,同学们终于明了,无论是哪一种,都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瑰宝,我们应该珍惜。同时对罗丹说的“生活中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有了切肤的体会。因此,很自然的,我做出有力的挥手状:“让我们走进自然,谛听天籁,感受大自然散发出来的迷人魅力。”用大家都熟悉的语言来描述江南美景的真实存在,让学生心中被一种深情所填满,然后再声情并茂的泛读课文,分析课文,语言上深情打动了他们的心,就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也使课文永留心中,使语文教学达到了更高的层次。

三.形象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才能点亮学生的心灵之火

教师的课堂语言,不但要规范,还要形象。李燕杰教授曾经说过:“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刻画,使听众如临界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语言生动形象,就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深奥的讲得浅显,枯燥的变风趣。鲁迅在讲《“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一课时,用煤油大王那会知道北京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的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这样一些生动浅显的比喻,来阐明“文学的阶级性”这一抽象的理论问题。语文课就是这样,有时一个例子,一句比喻就能使学生的理解变得更具体,更深刻。正如《学论》中所说:“君子之教,喻也。”

语言论文范文4

在这一背景下,上海中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阅读所占的分值近年呈现着不断上升的趋势:2001年,在满分为120分的中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为20分,2002年为23分,2003年为28分,今年则上升至30分,占试卷总分的四分之一!

除了分值的变化,随着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难度的逐年递增,考点也逐步由偏重简单识记类的积累向积累、认读、理解、鉴赏与评价并重的方向转变。顺应这种变化,同学们在新学期中除了要在文言文学习上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还应该调整学习方法和学习重点。

第一阶段:背诵名句名段名篇

文言文背诵在升学考试中是以默写的形式来考查的,评分要求很严格,整句中错一字就不得分,因此在平时学习中,除了准确的背诵之外,还要在准确无误的默写上多下工夫,在动口的同时也要重视动手,避免因写错字而失分。

中考文言文默写题型主要有二种:⑴识记填空题;⑵理解填空题。识记填空题一般给上句要求续下句,或给下句要求填上句,如今年中考第1题“---------,清泉石上流”;第2题“夜阑卧听风吹雨,----”;第3题“----------,------,怡然不动”。这类试题测试的是机械记忆,考生只要能熟练背诵,不写错别字就能解题。理解填空题一般有明确的答题指向,要求按提示填出所要求的内容。如今年中考第4题A组“《书湖阴先生壁》中描绘山水美景的诗句是------,----”;B组“《别董大二首(其一)》中,诗人给友人以勉励与自信的诗句是,”。这类题虽然同是默写填空形式,但它只提示默写课文的篇名和指示默写语句的内容,没有给出默写语句的上下文。这已不是单纯地测试背诵基本功的问题,同时也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是记忆与理解运用的结合。做此类题首先要能准确理解提示,然后调动积累才能正确填写答案。

《课程标准》要求同学们初中阶段背诵的文言诗文总量在2万字左右,并了解著名作家的生活背景、创作特点及相关的文化常识。而近年中考,命题相对集中在30余篇名作上。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同学们可将主要精力放在名句名段名篇以及相关的文化常识的理解记诵上。在初中阶段学过的文言诗文中,有些文章可称为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如《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曹刿论战》、《出师表》等,对这类佳作必须将全文熟记于胸。也有些诗文,流传于世主要是因为其中某些句子或段落特别出彩,学习这类诗文,就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名句名段的积累上。如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赵翼《论诗》中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

第二阶段:积累实词熟悉句式

《课程标准》要求初中阶段的实词积累在150个左右;能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作用;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句子,能结合语境理解常见文言句式的意思。

如2004年中考卷第5-8题,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亲贤臣,远小人;其两膝相比者;半山居雾若带然;尔辈不能究物理。第13题,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等。初三学生要想具有“借助注解与工具书读懂文言文和理解其内容的能力”,关键是要积累一定数量文言字词及常见句式的知识,所以学习文言文应该重视对字词句的基本含义的了解和积累。所谓基本含义这里有两重意思,从字词的角度说,任何一个字词都有它的本义与引申义,文言文学习应重视常见实词的本义及主要引申义的认读,如2004年中考第5题中的“远”、“比”、“究”,它们的释义分别为“疏远”、“靠近”、“研究”,是这三个常用实词的本义或主要引申义,积累这一类知识,有助于提高我们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特点彰现之处,也是文言文学习的目标之一。

在文言字词的认读中,还要注意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比如,文言课文中有些词语的意义,由于时代的发展,在现代汉语中发生了变化,认读时要注意这些词的古今词义差别,决不能用今义去释古义。古汉语中,还有一种我们称之为“通假字”的现象,即古人用此字来代彼字,通假字的读音和词义,一般都同于假借的字,如“卧右膝,诎右臂支船”中的“诎”同“屈”,解释为“弯曲”,学习文言文时,也要重视这类通假现象的认读。

在句的认读方面,除了要通过多读熟悉文言常见句式,如表判断的“……者……也”;表疑问的“何……有”,还应重视词性活用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词性活用是较为普遍的一种语言现象,由于关键词词性的改变,句义也就跟着变化,遇到这种情况,就不能根据这个词原来的词性去理解了,如《黄生借书说》中“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的“汗牛”就不能解释为“出汗的牛”,应解释为“使牛出汗”。平时学习中要对这种词性活用的现象勤加总结。

从句的角度说,把握基本含义的意思是理解句子表达的主要内容,初三学生认读文言语句,不必拘泥于语法句式等知识,也不必拘泥于字字落实,能把握句子的主要意思,能用现代汉语阐述句子的基本内容即可。

2003年开始上海中考语文卷中出现了课外文言语段,这一考试内容今后仍将延续下去,落实《课程标准》关于初三学生“能独立阅读课外浅易的文言诗文。能结合自己的已有积累,借助注释、工具书和有关资料,大体读懂文言诗文的内容”的要求。但是在命题中会坚持两个原则:选文浅显易懂和注重课内知识与能力的迁移。

今年文言课外选文《北人食菱》浅显易懂,所有试题解题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都能在课文中找到依据,也就是说,课外文言的考点仍是课内知识以及建立在课内学习基础上的文言阅读能力:第12题⑴“下列与‘席上食菱’中的‘食’意思相同的一项是------”;⑵“下列与‘欲以去热也’中的‘去’意思相同的一项是------”,命题者分别列出4个课文选项供选择,⑴A.衣食所安B.谨食之,时而献焉C,设酒杀鸡作食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⑵A.今日存,明日去B.去死肌,杀三虫C.乃记之而去D.俸去书来。第13题用现代汉语解释句子“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句式“夫……也”在课文中多次出现过(句中的“坐”课内文言中没有学过,命题者特意提供了注释“坐:因为”)。

第三阶段:把握作者思想情感

我们学习文言诗文要重在理解诗文内容和把握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这也是历年中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

初中阶段学习的文言诗文,有的描绘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美景色,有的揭示了社会人生的丰富哲理,有的表现了一代伟人的英雄气概,有的寄寓了仁人志士的高风亮节,阅读这些诗文能够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能使我们树立民族自豪感,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如2004年中考语文卷第10题“《黄生借书说》第①段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论证了的观点”。

语言论文范文5

想象的语言表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高中英语教学的特殊性,要求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做到发音标准、语调规范,还要表达自然、简介。这就要求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处理好语言表达和汉语负迁移、英语表达和汉语辅助之间的关系,尽量用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来教学,减少母语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干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提问、讨论等形式,加强师生互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使用肢体语言,使课堂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二、高中英语教学语言艺术应用策略

1.吃透教材,巧妙进行教学导入。教材是教学的根本,也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料。要想提高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学习和生活实际来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教学语言。只有这样,教学语言组织才会更加科学、高效,才能提高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教学导入是让学生了解课堂知识的重要一环,巧妙的教学导入,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更好、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因此,在教学导入环节,教师要巧用导入语启发学生智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如在牛津高一英语必修第三模块里的unit3backtothepast一章lostcivilizations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教材,对单元知识背景进行分析,搜索有关庞贝、楼兰两座古城的资料,然后根据学生知识储备、认知特点,组织教学语言、准备课堂教学活动。

2.优化教学语言,关注学生情感发展。进行设计教学过程,优化教学语言,才能为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应用提供有利条件,才能更好地服务与教学。鉴于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依照课程标准来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其次,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要通过教学语言优化,缩短师生距离,促进学生情感发展。如在课堂教学开始阶段,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以goodmorning、goodafternoon为主的、例行公事似的师生问候方式,用校园趣事、社会热点或新授内容为话题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同样,在讲解重点、难点知识时,教师可用haveyougotit?canyoucatchwhatIsaid等问句,检查学生是否掌握相关知识,检验自己的教学节奏是否得当。在提问学生时,为了避免语言的单调性,用please、Ihope等礼貌用语表达对学生的尊重,在提问总结中,尽量用“总结很全面”、“值得学习”等奖励性语言,对学生进行积极评价,让学生树立自信。在课堂结束时,巧用归纳总结用语和结束语,如“这节课大家的表现让人欣慰”、“希望大家能通过今天的学习有所收获”等,对课堂内容进行概括,布置课后任务,为下次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语言论文范文6

本研究是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研究了蒙古族在近年都市化进程中的怎样把自民族的语言,历史文化传承方式和手段。美国文化人类学学威吉尔兹在《文化的解释》中指出“人类是为自己编织的网所悬挂的动物”,“文化就是这样的一些网”。既然人类是悬挂在文化的网。那么、传承人类语言文化的渠道或方式是不会脱离这个文化网的约束、传承少数语言文化的渠道和方式也不会脱离少数民族文化网的约束。具体说蒙古族语言文化传承的渠道和方式不会脱离蒙古族文化的约束和制约。蒙古族要想传承自民族的文化给下一代必须依赖蒙古文化。本论文中“语言文化传承”置于促进“民族”归属意识的形成和民族语言文化继承给下世代的文化化的手段或脉络。

从关于蒙古族教育变迁研究我们可以看出,解放前蒙古族的传统语言文化的传承以家庭、寺院和宫学三种渠道来进行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的蒙古族教育有了极大地变化,蒙古民族学校和蒙古族学生的数量不断上升,直到1980年每苏木有属于自己的一所民族学校。这种变化对蒙古族的传统语言文化的传承渠道从家庭、寺院、官学变为学校教育。蒙古民族学校成名副其实的蒙古文化传承基地。正因为如此众多学者开始关注民族学校教育中的文化传承并有了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教育的发展。但是要反映蒙古民族教育传承问题只关注学校教育,研究学校教育中的文化传承是完全不够的的。因为,教育以“人”为教育对象,而且这里指的“人”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这个“人”属于一个民族,“人”有他长大成人的本民族的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研究证明一个婴儿出生到三岁为止他的工作和学习能力的50%以定型,到八岁的时候它的性格和能力基本定型。我们不能忽视7岁的学童。当他们步入小学时,他们幼小的心灵上已烙印了本民族的文化印记。他的语言、生活习惯、性格、兴趣爱好或未来的追求、人生观、宗教观在一定程度上已形成。同龄学童之间的区别往往就是他们属于不同民族或不同家庭而形成。所以,在民族教育这大框架里讨论民族文化传承是只关注学校教育是不足的。

我们必须关注学校教育以外的文化教育因素,那就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尤其家庭教育中的文化传承是我们必须做调查并做出解释的一项必要工作。只要给家庭教育中的文化传承方式作出了明嘹的说明才能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对一个学生起到的作用做出明确的解释。这样才能认识与理解民族教育中的文化传承方式。关于蒙古族家庭教育的研究比较多。阿尔滨的《家庭教育》、南丁,敖木巴斯尔的《蒙古族传统民本教育》、敖木巴斯尔,南丁的《蒙古族传统母本教育》、宝日础鲁的《蒙古族家庭教育》等。这些成果对蒙古族家庭教育的方法和方式下了一定的功夫。他们结合蒙古族家庭教育概念,蒙古族家庭教育中的禁忌、谚语、诗歌、故事综述了现代蒙古族家庭和儿童所面临的众多问题。这类研究成果对蒙古族家庭教育研究者提供了一定的文字资料。但,这些研究只对蒙古族家庭教育做了理论解释,仅限于文献阐述。没有做到社会和家庭的全面调查,形成理论与实际的不接轨。研究家庭教育首先必须理解家长的想法和思路。研究家长用什么方式,把什么东西,怎样传承给下一代是我们必须关注的主要内容。本论文中我们具体讨论家长的思维模式,并对它作出合理的解释。

二、研究的对象,方法及内容

(一)研究对象本文以内蒙古赤峰市大板镇蒙古族小学五年级的80名学生的家长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80份,有效问卷63份。

(二)研究方法

本论文主要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问卷调查放映蒙古族家庭教育的全部面貌,访谈调查放映个别家庭的现实情况。

(三)研究内容研究内容为以下三点。第一、学生的兴趣爱好。第二、家长的家庭教育依据。第三、学生的语言能力。

三、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的兴趣爱好关于学生电视电脑和图书的爱好。从图1和图2得知大部分学生喜欢电视电脑和涂塑。其中,不太喜欢电视电脑的有3人,没有人不喜欢电视电脑的。相反,不太喜欢图书的有15人,不喜欢的2人。由此可见现代视觉媒体的增多对孩子的兴趣爱好有很大的左右能力。关于家长特意给自己的孩子购置的东西中占很大比重的是图书,其次为蒙古特色玩具,很少人为孩子购买电视电脑和电子游戏。但,我们从图1和图2得知学生喜欢的东西是电视电脑。从这里看出现代蒙古族家长对孩子的期待和学生的兴趣爱好有不一致之处。

(二)家长的家庭教育依据从图4得知家长的家庭教育所依据的对象中学校老师的意见最高。其次为父母等家庭成员的意见,然后是配偶的意见。从这一点看出现代蒙古族家长家庭教育依赖于学校,依赖于学校老师。

(三)学生的语言能力大多数家长和自己的孩子交流时使用蒙古语(图5)。家长认为自己孩子的蒙语水平有信心。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母语水平用“还可以”来和“不太好”来评价的人数很多(图6)。这说明现代孩子的母语水平不如他们的家长。家长对孩子的母语水平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这些对自己孩子的母语水平有焦虑的家长给孩子购买的图书基本以蒙汉图书为主(图7),这表明家长想让孩子多读一些蒙古语图书但没有排斥汉语图书。他们对蒙语和汉语图书的一样的重视。以上为从调查问卷得知的结果。以下是在访谈调查中家长对笔者的回答。这里把典型的几个回答拿出来分析。您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困难是什么?家长A:由于城市化很多孩子从小在城市里长大。他们没有蒙古语的语言环境所以他们的蒙语词汇量比牧区的孩子少的多。再加上孩子们根本没有接触过蒙古牧区的生活他们完全不知道牧区的有关生活常识和放牧工具的名称。所以我们觉得从小给孩子提供蒙古语言环境和生活环境是最关键的。家长B:我的孩子现在和自己的爷爷住在一起。老人太溺爱孩子。所以出现全部教育依赖学校教育的状态。家长C:现在的孩子的普遍存在学蒙古语比学汉语吃力。因为他们没有蒙古语言环境。家长D:我们在家里常用蒙古语来交流。也很严格要求孩子说蒙古语。但一到学校,学校的孩子都在说汉语。我的孩子就学他们说汉语。不喜欢说蒙古语。我觉得学校也应该严格要求学生,在校园里说蒙古语。养成在校园里必须说蒙古语的好习惯从这些家长的交谈中我们会得知,由于围绕学生的社会环境的变化,现在家长教育自己孩子时遇到很多的困扰。尤其是蒙古语言和文化的传承遭到极大地冲击。

四、结论

上一篇公开论文

下一篇声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