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运行情况分析范例6篇

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经济运行情况分析范文1

一、对外经济形势好于预期

针对外贸外资的形势,中央及时采取了加快出口退税等应对措施,鼓励出口,我国外贸外资状况得到了改善。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8.3%,其中出口同比增长19.4%,且增速逐月有所加快,实现贸易顺差200亿美元,同比增长22.6%。在上述各种因素拉动宏观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考察前三季度经济运行的各项指标,两个明显的信号尤为值得关注。

第一,民间投资明显改变了往年缓慢增长的状态,表现出较快的增长态势。目前,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民间投资规模几乎与国有经济投资规模等量齐观。与此同时,全社会投资增长对政府直接投资等刺激政策的依赖程度也在逐步降低。从2007年前三季度投资的资金来源看,即使国债投资保持零增长,全社会投资增长速度仍会高于去年。上述现象一方面说明积极的财政政策对社会投资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另一方面也预示着民间自发的、更具市场经济色彩的投资力量,将在以后经济增长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第二,近年来的结构调整对2007年宏观经济供给层面的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表现在:一是住宅、汽车等与居民生活关系密切的产业部门表现出较为强劲的增长。2007年上半年,汽车工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12.3%。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度均超过14%,居工业行业之首。二是高新技术产业部门取得明显的快速增长。与此相对应,前三季度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0%。工业产销率为97.6%,同比提高0.41个百分点。产业结构的升级,经济效益的提高,表明我国经济增长正在加速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二、经济运行中存在一些困扰国民经济良性发展的问题

1、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据有关部门估算,明年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增加800万人左右,与此同时,2002年末失业人员和国企下岗人员各有600万人左右,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越来越大。而有关分析显示,2003年城市所增加的就业岗位很难超过800万个。值得注意的是,在经济以较快速度增长的同时,就业问题不仅没有缓解,反而更加突出了。这一方面由于结构调整加快,资金、技术含量的提高,使产业吸纳就业的数量相对减少;另一方面,随着竞争的加剧、改革的深化,企业不断裁员,就业总量的增长进一步放缓。由此看来,就业问题在未来较长时期内将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突出矛盾。

2、财政收入增幅回落,收支矛盾加大。前三季度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0.9%,增幅回落13.3%;财政支出同比增长17.6%,增幅仅回落3.8个百分点。收入增长放缓,支出钢性较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考虑到以往几年打击走私、加强税收征管等措施在增加税收上的功效难以长时间持续,以及当前有效需求仍然不足、税赋水平和财政收入的比重不宜提高过快等因素,今年财政收入增幅的回落有其必然性。同样基于上述原因,未来一个时期内,财政收入增幅很难有大幅攀升,如能保持略高于GDP增长率的水平,应当视为合理。

三、2008年GDP增长有望略高于2007年

2007年投资增幅较上年提高较大,预计明年将在今年的水平上逐步稳定下来,今年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速率加快,预计明年消费增幅将会保持稳定,或略高于今年,根据有关国际经济组织的分析,明年国际经济形势将保持温和增长态势。在这一背景下,考虑国内出口退税力度将有所减弱,今年出口基数较大等因素,明年出口增幅可能比今年有所降低。综合各项分析,明年宏观经济运行仍将保持今年以来的良好态势,全年GDP增长有望略高于今年。但是,若想让预期最终变为现实,还需采取得力措施,逐步化解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难题,使宏观经济步入更为良性、协调的健康发展轨道。

首先,继续扩大内需,保持宏观经济适度快速增长。目前,内需不足的问题还未得到根本的改善,宏观经济的实际增长水平与潜在能力还有一定差距。如不维持适度快速的经济增长,就会产生诸如社会就业压力加大、通货紧缩趋势加剧等困难。

其次,通过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达到既改善人民生活、又减缓通货紧缩压力的双重目的。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使部分农民从单纯的农业生产中转移出来。利用近几年城市化加速的有利时机,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农村非农产业和劳动力向城镇加快转移。同时应增加国债资金中用于农村建设的部分,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为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创造条件,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生活困难人群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发挥税收杠杆的调节作用。

经济运行情况分析范文2

今年以来,我乡认真贯彻落实县全委会和三干会精神,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奋力攻坚,扎实工作,前半年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主要指标如期完成。下面,简要汇报如下:

一、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

按照“2311”发展战略,以龙头产业为引领,以园区规划为核心,以基地建设为载体,狠抓项目,发展生猪、肉兔、核桃产业、小米小杂粮加工,成效显著。

1、主要经济指标超额完成

截止目前,农村经济总收入预计完成3528万元,同比增长10.4%;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49万元,增长18%;税收完成17.8万元,同比增长9.1%。乡镇企业增加值实现156万元,同比增长8.6%。实现了任务“过半”,预计全年主要经济指标可圆满完成。

2、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情况。

(1)产业发展方面:一是传统产业稳步发展。谷子种植面积8000亩,改造老梨树300亩,发展新品种梨树300亩,嫁接梅杏500亩;建成养羊小区、养猪小区各一个,猪、羊存栏、出栏数实现了新突破。二是兔养殖业和有机蔬菜种植实现新突破。武乡县檀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辐射带动作用凸显。檀原公司位于__乡斜道沟村,成立于2010年3月,是一家以养兔和大棚蔬菜种植、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武乡县村官创业示范基地。现已建成优质兔繁育养殖基地1200㎡;有机蔬菜大棚50座、15000㎡;有机小杂粮示范基地2000亩。公司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有效带动了全乡19个村养兔和种植产业的发展,每年可向社会提供种兔1万只、商品兔15万只、有机蔬菜80万斤、有机小杂粮180万斤,每年实现年人均增收300元。三是核桃经济林长足发展。截止目前,全乡核桃种植总面积达6000亩,实现了户均1.5亩的目标。乐家坪、圪针庄村核桃种植实现了集中连片,张庄、铺上的管护工作走在了全县前列。下一步将组建核桃经济林专业合作社,加强全乡核桃种植、管护、加工、销售等工作,到十二五末,力争核桃种植总面积达10000亩,实现人均1亩的目标,核桃加工销售一体化,使核桃产业成为促农增收的重要支柱。

(2)项目建设方面:一是王家垴万头生猪项目建设一期工程完成,二期建设全面启动。该项目位于__乡王家垴村,总投资1808.37万元。去年完成投资1250万元,截止5月底完成投资450余万元,已建成猪舍等生产区建筑面积8500平米,饲料生产及产品库建筑面积1039平米,办公区建筑面积600平米,职工宿舍等后勤区建筑面积350平米,检验检疫中心100平米,销售服务部100平米。考虑市场和发展效益,6月份与山西大同佳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签约,引资1500万元,继续扩大建设规模,建设猪舍2000平米,饲料生产及产品库1000平米,职工宿舍200平方,绿化、硬化3000平米,购置空调、热风炉等配套设施,引进种猪500头,目前项目完成立项批复,办理了前期手续,主体工程已开始建设。建成后可年出栏商品猪10000头,年销售收入1698万元,年纯利润608万元。同时采用龙头企业带动养殖农户的发展方式,为社会提供100多个就业机会,可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饲草资源,降低养殖成本,极大推动我乡养猪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二是蒋家庄金谷子杂粮有限公司万吨小米精加工生产线建设项目。总投资1633万元,去年完成投资1260万元,截止5月底完成373万,项目建设全部完成。

3、美丽乡村建设情况。蒋家庄美丽乡村建设,总投资200万元,截止5月底完成投资120万元,完成健身广场、跃进门、凉亭、便民服务中心、洗浴中心主体设施建设,建成200平方光伏发电项目、完成旧村改造完成工程量的60%,村庄绿化、污水处理系统及附属配套工程将于8月底前全部完成。

二、经济运行态势分析:

总体来讲,上半年我乡主要经济指标均按计划完成,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一是种养业仍是我乡的主打产业,起着主导作用。二是近年来引进的个别企业今年将成为我乡经济发展新的增长亮点。三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集中于去年工程项目续建,新签约项目进展缓慢,投资侧重于种养殖业,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未能落实。四项目签约数量单一,储备项目落地尚有困难。五是一产较之去年同期有所上扬。其主要原因是农建设施作用不断壮大,部分设施农业发展较快,核桃经济林管护工作初见成效。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了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是企业自身力量有限,重点项目推进资金十分紧张。二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乏力,支撑经济发展的企业数量有限。三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农民观念滞后。

四、下半年工作计划及措施:

(一)目标任务:

1、抓好业生产,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5000吨左右;

2、农村经济总量达7700 万元,绝对增加700万元,同比增长700万元;

3、固定资产完成200

0万元,全年完成3349万元,增长12%。4、招商引资完成3300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10%。

(二)、主要措施:

一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配合县完成村高架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提高粮食产量。

经济运行情况分析范文3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地区生产总产值完成83.38亿元,比增7.5%。

财政总收入完成17.73亿元,比增9.3%;区级财政收入完成8.34亿元,比增1.6%。

规模以上(500万以上)工业产值完成187.49亿元,比增7.9%。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5.42亿元,比增1.5%。其中,工业投资完成12.17亿元,比增9.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8.97亿元,比增7.2%。

合同利用外资4.27亿美元,比增215.0%;实际利用外资1.5亿美元,比增40.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收入17425元,增长12.0%。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7223元,比增18.5%。

二、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工业生产增速趋缓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受出口下滑、资金偏紧、成本增加等因素影响,产值增速明显减缓。从有利因素看,一是规模较大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强,累计产值前20名企业实现产值76.07亿元,比增11.9%。二是部分老企业加快结构优化、产业升级,12家企业产值增幅超过100%。

从不利因素看,一是规上企业增产缓慢,136家实现增产的规上企业,净增产值29.1亿元;减产企业达149家,占全部规上企业的52.3%,净减产值20.0亿元。二是受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工业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内需不旺、生产经营成本压力持续增加等因素综合影响,企业面临压力逐步增大,企业经济效益下降,增产动力明显削弱,累计产值前20名企业中有6家产值下降,亏损企业数从去年的68家增加至84家,且亏损额继续扩大。三是中小企业减产、停产问题突出。我区工业多为中小型企业,受到要素成本上升和产品价格下降的双重挤压,以及融资难、结构性用工短缺、经济效益下滑等诸多生产经营问题的影响,一批中小微型企业面临减产、停产等问题,上半年停产企业数达6家。

(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

1-6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呈“前高后低”走势,同比增长1.5%,其中:工业完成投资12.17亿元,比增9.7%;房地产业完成投资17.2亿元,比降15.3%。

从有利因素看,省、市级重点项目建设较快,超序时进度完成,全区23个项目(省级10个、市级13个)总投资533亿元,全年计划投资146.6亿元,1~6月已开工在建21个,项目开工率91.3%,其中8个省级重点项目和6个市级重点项目超序时进度,完成投资情况明显好于去年同期。

从不利因素看,一是宏观调控持续,部分工业项目资金难以落实,影响项目建设进度,基建投资项目受原材料、人工成本、运费上涨较快影响,导致开工不足、完成进度偏慢。二是原有重大项目投资峰值已过,6个投资额10亿元以上基础设施项目中,同安工业集中区、同集海域综合整治工程、东海火炬科技园等项目对固投的支撑作用减弱。三是重大项目开工不足,缺乏新增大项目支撑,43个重点项目中还有12个项目尚未开工。四是房地产投资回落明显,去年房地产投资完成51个亿,占全年全部固投的34%,今年房地产投资完成额不到30个亿,降幅明显。

(三)合同利用外资大幅增长

1-6月新批设立外资项目13个,增资项目7个,累计投资总额6.47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4.27亿美元,比增215.0%;实际利用外资1.50亿美元,比增40.3%。合同利用外资完成数、完成比例、增幅、实际利用外资增幅显著主要得益于一批优质项目落户和一批存量企业看好我区投资环境,加快战略转型、产业升级和增资扩产。

(四)三产发展势头趋好

旅游市场持续升温,1-6月全区共接待游客240.9万人次,同比增长21.1%,旅游总收入5.65亿元,同比增长14.7%。乡村旅游和自驾游为我区旅游的主要特点。

消费品市场平稳增长,上半年消费品零售总额28.97亿元,同比增长7.2%。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6.6个百分点;限额以上企业销售总额58.27亿元,同比增长14.3%。增速减缓主要因素是:我区3家企业在经营中遇到资金问题,营业额大幅下降,减少我区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4.6个百分点。

房地产市场交易回升速度加快,降幅收窄。1-6月全区房地产投资17.15亿元,同比下降15.3%,商品房施工面积459.6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其中住宅348.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1.4%。商品房销售面积23.2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3%,其中住宅15.7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8.9%。商品房销售额14.55亿元,下降15%,其中住宅11.38亿元,同比下降14%。1-6月住宅均价7220元/平方米,同比上涨5.9%(去年同期为6815/平方米)。

(五)财税增收难度加大

1-6月,实现财政总收入17.73亿元,完成年初预算的47.34%,同比增收1.51亿元,增长9.3%。其中:区级财政收入8.34亿元,完成年初预算45.6%,同比增收1292万元,增长1.6%;中央“四税”收入8.04亿元,完成年初预算的52.6%,同比增收1.76亿元,增长28.1%;上划市级收入1.35亿元,完成年初预算的34.3%,同比减收3841万元,减少22.2%。受制于区内外向型企业占比大、房地产业持续低迷以及固定资产投资抵扣进项税额、个税起征点调高、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暂缓增收等结构性和政策性减税因素的综合影响,区级财政收入仅增长1.6%。由于财政减收增支因素增多,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管建、社会保障等需要增加投入,已有的刚性支出需要保障,且今年我区处于还贷高峰期,财政资金压力很大。

三、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财政收支压力大。财政收入增收后劲不足,融资难,而征地拆迁、各项重点工程、民生工程等刚性支出较大,财政收支压力显现。

(二)企业经营难度加大。受人民币汇率上升、贸易壁垒、国外市场变化等影响,企业出口增长乏力,出货值仅增长3.2%,外需市场对企业的拉动力减弱。由于用工成本提高、原材料价格上升等因素,压缩企业利润空间,加大经营风险,使得企业不敢接大单、接长单,制约生产意愿和产能发挥。

(三)经济发展难度加大。从发展规律看,一方面,基数越来越大,增长速度逐渐走低是无法回避的事实。另一方面,我区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性强的大项目储备还不够多;工业用地紧张,存量可开发利用的工业用地有限。

(四)产业结构调整相对缓慢。第三产业仍以房地产业和传统商贸业为主,现代服务业(酒店项目、综合体项目、总部项目、旅游项目等)比重不高。

四、下阶段工作思路建议

(一)着力抓好同安新城建设,培育新增长点。主动对接市委、市政府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发展、组团式推进岛外规划建设的重大举措,推动同安滨海新城区建设。

(二)着力抓好财税工作。一是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进一步完善和开拓财政改革及增收节支措施,以“项目推进”为总抓手,强化资金调度,大力保障土地报批、征地拆迁及重点项目建设资金。对项目资金,区别轻重缓急,优先保证省、市重点工程的建设资金需要。确保重点项目的顺利推进。二是强化财源培育。要高度关注我区纳税特大户、纳税大户的生产经营及纳税情况,积极采取措施及时解决上述企业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难题,扶持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确保我区优质税源的发展壮大。对新建企业项目要加大促建、促产和跟踪服务力度,开发新税源。三是加强税收征管。对重点行业和关键税种的税源进行监控和分析,全面把握税源动向,实行税收精细化管理,确保合理税源应收尽收。四是加强政银工作,努力扩大信贷规模,参与组建同安农银村镇银行。强化地方融资平台建设,成立同安城司等新的融资主体,做好基建项目贷款。五是加大土地“招拍挂”力度,保障建设资金需求、促进投资增长。强化“三维”招商,引导社会投资。

(三)着力抓好工业发展。一是抓好工业项目投建投产。强化跟踪服务,落实责任分工和项目责任主体,加快推进工业在建项目的建设,促进基本建成企业项目早日投产、达产。二是加强对工业经济运行的监测分析,对重点工业项目的分类指导,深化企业服务,引导企业适应形势变化需要,调整发展战略、争取最大效益,确保全区工业能积极应对国内外市场变化,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四)着力抓好第三产业。一是抓好旅游业。重点推进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园开园和大轮山—梅山文化旅游景区建设,提升旅游发展档次。加快整合优化旅游资源,举办第二届“海峡两岸温泉文化旅游节”,打造同安特色“旅游购物节”,进一步拓展温泉、乡村、生态等休闲旅游项目。二是打造专业物流基地。重点发展工业、商贸等物流领域,积极引进大型物流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三是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依托旧城改造及新建城区载体,推进钟楼片区等核心圈建设,促进大商场、大超市尽快落地建设,加快推动现代服务业项目建设。

(五)继续抓好招商。一是加大招商项目储备。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并举,进一步强化招商选资。工业立足引进大项目、高科技项目、高税收项目,加大总部工业企业的招商力度,争取重点在谈项目;三产立足引进商业综合体、旅游综合体及五星级酒店,依托同安新城以及汀溪、竹坝、莲花等优势资源,联系对接一批带动力强的优质项目落户。二是加大招商跟踪力度。做好在谈项目的对接,促进在谈项目转签约,同时做好用地、环评、审批、资金、市场等要素协调,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参考文献:

经济运行情况分析范文4

一、上半年经济运行特点

(一)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上半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42.5亿元,增长12.8%。财政总收入15.3亿元,增长37.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5亿元,增长35.1%,增幅均居全省第2位,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8.5和8.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4.4亿元,增长31.6%;引进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省外境内实际进资24.9亿元、增长68.1%;实际利用境外资金7835万美元,增长171%;出口创汇1亿美元,增长127.9%。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58.6亿元,增长33.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4亿元,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54元,增长20.9%;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613元,增长14.8%。

(二)主攻工业成效显著。一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各月累计增速均保持在30%以上。上半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4.4亿元,同比增长31.6%。二是园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力作用继续加强。全市十个工业园区招商实际到位资金25.67亿元,同比增长3.4倍;完成利润40338万元,同比增长237.25%;实现税金37786万元,同比增长125.35%;列入全省“十百千亿工程”的金巢经济开发区、抚北工业园区、东乡经济开发区运行状况良好。三是工业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稳步提升。效益综合指数1—5月份达184.18%,同比提高28.61个百分点。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完成113.84亿元,同比增长59.8%;实现利税7.73亿元,同比增长58.9%。四是重点企业快速发展。全市30户重点工业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1.30亿元,同比增长73.93%,有13户企业增幅在30%以上;实际入库税金12699.4万元,同比增长6.4%。五是重点技改项目和新产品开发进展顺利。20个重点技改项目已有5个基本完成,8个正在建设。

(三)重点项目进程加快。一是城区重点项目建改进展较快。市中心城区40个重点项目中,已正式开工建设的有24个,其中14个达到或超过计划进度要求。在今年要求完工的19个重点项目中,已有18个开工建设。同时,向莆铁路、抚吉高速、济广高速抚州段前期工作也有了新进展。二是城市经营成绩突出。上半年,中心城区共上市成交土地17宗,面积1411亩,土地经营性收入成交价款9.2亿元。同时,建设规费收入超过6800万元,为重点项目的推进提供了有力的财力支撑。三是城市管理效果突出。进一步发挥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功能,逐步建立了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全面实施了临川大道、南门路及23条背街小巷提质改造工程,市政设施完好率达到95%以上,路灯亮灯率达到98%以上;强化主次干道及背街小巷的保洁,保洁率达100%,垃圾处理率达98%,抚州城市形象和品位得到了明显提升。

(四)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是投资主要集中在二、三产业。上半年,第二产业投资28.7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4.2%,占投资总额的49.1%;第三产业投资29.4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3.1%,占投资总额的50.3%。二是重点建设项目、行业投资持续增加,上半年,制造业投资25.64亿元,增长35.2%。三是房地产业投资增速放缓。上半年全市房地产业投资13.67亿元,同比增长31.0%,低于全市投资总额的增幅。

(五)农业经济形势看好。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两大目标,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题,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以强化农业产业化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上半年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现价)45.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4%。

1、粮食生产保持稳定。粮食是我市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在稳定农民收入基数中,其作用至关重要。今年我市按照“山下建优质粮仓”的要求,以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为重点,稳定播种面积,努力提高品质,主攻单产,优化种植结构,实现稳定增产。全市落实粮食生产面积595万亩,比去年略有增加,其中早稻种植面积229万亩,比上年增加3.6万亩,早稻丰收已成定局,预计早稻总产量达89.44万吨,亩产为391公斤。

2、高效经济作物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从经济作物看,近几年种植面积逐步扩大,收入比重越来越大。特别是以南丰蜜桔、食用菌、蚕桑、烤烟、花卉等为主的特色高效经济作物,已成为种植业增收的主体。今年我市在发展“一村一品”上狠下功夫,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品质和档次,重点抓好南丰蜜桔的开发。据统计,全市新增南丰蜜桔面积15万亩,新增烤烟1万亩,新增白莲1.5万亩,新增桑园0.6万亩,新增花卉苗木1万亩。

3、养殖业生产前降后升。养殖业生产前期受疫情的影响,整体发展速度下降。近期受市场影响,得到有效恢复。上半年,全市生猪出栏110.87万头,同比下降2.1%;家禽出笼2787.35万只,增长0.9%;肉类总产量达11.41万吨,下降5.7%;生猪存栏122.88万头,下降9.8%;家禽存笼1890.4万只,下降3.7%。但第二季度禽畜生产呈现恢复性增长。水产养殖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上半年,水产品产量66140吨,同比增加6250吨,增长10.4%;特种水产品产量17321吨,同比增加5371吨,增长44.9%。

4、新农村建设有效推进。按照中央“二十字”方针和省委、省政府“五新一好”的总要求,我市新农村建设在抓好去年537个试点村的基础上,今年又有798个自然村列入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行列,目前全部完成了试点村的规划设计工作,正在进行“三清三改”。生态家园建设成效显著,上半年,全市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2743户。阳光工程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7805人。

(六)市场繁荣活跃。上半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4亿元,同比增长16.0%。

今年以来,我市居民消费价格张力不断加强并持续释放,推动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连续走高,特别是3—6月份,受肉类及其他食品类价格轮番上涨的推动,CPI逐月攀升走高,上半年抚州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达103.47%,比上年同期的100.6%扩大了2.9个百分点,涨幅不仅高于年初确定的3%的物价控制目标,而且在全省十一个设区市中,与宜春并列第一位。但离5%左右的适度上限还有一定距离。

(七)财政金融稳健发展。上半年全市财政收入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15.2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7.5%,保持了今年以来连续在33%以上的增幅纪录,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5.5%;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0.51亿元,增长35.1%,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数的58%。国税、地税收入增势强劲,“两个比重”得到提高,税收收入完成11.3亿元,增长43.6%,占财政总收入比重达74.2%,比上年同期提高了3.2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0.9%,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6个百分点。

6月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43.14亿元,比年初增加22.25亿元,增长6.9%。其中储蓄存款256亿元,比年初增加11.6亿元,增长4.8%;贷款余额达179.87亿元,比年初增加13.34亿元。

(八)招商引资取得新成绩。上半年,实际利用境外资金7835万美元,同比增长171%,出口创汇1亿美元,增长127.9%。一是引进项目质量有所提高。引进了一批大的、好的工业项目落户,上半年引进工业项目数量和进资额,分别占全市引进项目和进资额的80.2%、83.9%,其中引进5000万元以上的省外境内工业项目50个,实际进资24.9亿元。二是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今年引进的项目中,来自长珠闽地区产业转移的项目占全部项目的57.3%。

(九)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全市围绕实现“四个全覆盖”(城乡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全覆盖、城乡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全覆盖、城乡义务教育免学杂费和贫困生资助政策全覆盖、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制度全覆盖)和年初确定的23件民生实事,认真组织实施民生工程,取得了较好成效。就业再就业形势继续趋好,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2万人,完成省下达年目标的90.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全面启动,目前参保人数27.6万人,参保率达38.3%,超额完成了省下达参保率33%的目标。市中心城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进展顺利,3.2万平方米(含0.8万平方米廉租住房)的首期工程于5月底进行了首次公开摇号,共有168户城区低收入家庭领到了经济适用住房购买通知单。

二、当前经济运行存在的问题

1、宏观调控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今年以来国家相继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包括多次提高银行贷款利率和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这些将制约企业发展的资金来源,财政部发行15500亿元的特别国债将使下半年进一步收紧银根的可能性加大。从7月1日起,大幅降低出口退税率以及人民币快速升值将影响纺织企业的出口和效益。部分生产要素供求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原材料能源涨价将导致企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影响企业进一步发展。

2、工业经济基础薄弱,发展不平衡,发展后劲不明确。缺乏旗舰型、税源型的龙头企业,工业的主导作用和支柱产业的支撑作用不明显。1—5月份,我市工业增加值的增幅虽然在全省名列第四,但比重只占全省的4.2%,如按人口面积比较,我市应占全省比重的8—9%;从上半年的数字分析,县(区)工业经济运行优于市本级工业,县(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传统的五大支柱产业纺织、机械加工、化工、食品、医药的增长速度落后于其它产业;目前我市部分县(区)工业增长主要由于新引进的有色金属加工企业增长带动,这些企业依赖税收政策,发展前景存在很大变数。

3、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大。全年农民增收任务仍然艰巨,由于季节因素,农民增收的大头在下半年,农民能否真正实现增收,目前断言还为时过早,困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畜牧养殖疫情难以预料,上半年部分主要畜牧产品出现减产,下半年畜牧产业发展趋势受病害和价格双重影响;二是农作物病虫害潜在威胁不可小视。由于农田水利设施比较薄弱,抗灾能力差,受天气、病虫害因素影响大,靠天吃饭的状况使粮食增产仍有压力。三是农资价格和石油价格上涨提高了农业生产成本。受原材料等价格持续大幅上涨的影响,农资价格及农机用油价格也水涨船高,已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粮食直补给农民带来的好处,继而挫伤农民的种田特别是种粮的积极性,最终将影响农民增收。

4、居民消费价格上涨过快,困难群体生活压力加大。今年以来,我市食品价格普遍上涨,粮食、肉、蛋等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对低收入群体压力加大,公用事业产品价格上涨和粮、油、肉等食品的价格快速上涨,对低收入人群的影响要远远高于一般收入人群。此外,医疗、教育支出负担仍很重,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逐年快速递增,增加了居民的支出,对低收入户来说压力更大。

三、几点建议

1、适时调度,确保各项指标保持较高发展速度。由于总量基础小,我市主要经济指标达到或超过了预期增幅,在全省排位前移,但总量和人均水平仍居全省后列。如上半年我市财政收入增速排全省第2位,总量排第9位,人均居最后一位。

2、加大主攻工业力度,加快园区建设与发展。要扎实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功能,提高项目承接能力,破解园区用工、用地、融资等难题。同时,要抓好重点工业项目的建设工作,确保重点项目如期开工,顺利投产。

经济运行情况分析范文5

今年以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全区上下全面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关于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政策措施,主动作为,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带来的困难和风险,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上半年全区生产总值增长7%,与全国持平,主要特点表现为“五稳、五进”。

“五稳”表现为:农牧业生产、工业运行、投资增长、财政收支和物价涨幅平稳

农牧业生产平稳。农作物播种面积保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达到8500万亩以上,为增产增收奠定了较好基础。牧业年度牲畜存栏达到1.36亿头(只),再创历史新高。

工业运行平稳。上半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居周边省区第1位。实施“一企一策”措施推动224户停产企业恢复生产,增加用电负荷100万千瓦左右。全区工业用电量增长5.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6个百分点。29种主要工业产品中,72.4%的产品产量实现增长。

投资增长平稳。5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增长14.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居周边省区第1位。重大项目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截至6月底重大项目开复工率达到84%。

财政收支平稳。财政收入实现时间、任务“双过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9%,完成全年计划的51.5%,其中税收收入增长9.5%。财政支出进度逐步加快,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6.9%,高于一季度3.5个百分点。

物价涨幅平稳。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1.3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提高0.3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0.9%,农村牧区上涨0.6%。

“五进”表现为:工业结构调整、服务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和社会民生稳步推进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新兴产业发展强劲,对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转型升级趋势明显。上半年高新技术、有色、装备制造和农畜产品加工业实现较快增长,几个行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7.3%,比上年同期提高12.6个百分点;能源和化学工业增长放缓,两个行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33.1%,比上年同期下降17.8个百分点。

服务业发展稳中有进。一是旅游业较快增长。上半年旅游业总收入增长24.1%,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829.8万人,增长11.9%。二是信息产业快速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30.1%,远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三是金融业健康发展。截至6月末,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增长7.7%,贷款余额增长14.1%,其中小微企业贷款增长17.7%;内蒙古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达到433家,实现融资42.9亿元。四是房地产业逐步好转。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下降3%和2.9%,降幅分别比一季度收窄21.8个和24.2个百分点。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推进。在扶持小微企业加快发展八条措施、推动工商注册便利化、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实施意见等一系列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的推动下,新设市场主体快速增长,上半年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6.7万户,增长18.9%;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增长10.6%,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5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全面推进。进一步简政放权,公布了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权力清单。财税、价格、电力等重点领域改革继续深化。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取得积极进展,在满洲里、二连浩特口岸开展“三个一”、“三个互”改革试点工作。招商引资规模继续扩大,引进国内(区外)资金到位1364.8亿元,增长1.9%;实际利用外资10.7亿美元,增长30%。

社会民生扎实推进。就业形势基本稳定,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15.3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5万人,安置就业困难人员3.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5%,低于全年控制目标0.5个百分点。居民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上半年城镇居民和农牧民收入分别增长7.7%和8.3%,高于生产总值增速;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低保等各项社会保障标准继续提高。保障性住房、扶贫开发、“十个全覆盖”等重点民生工程深入推进,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为稳定经济增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改革,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半年自治区发改委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运行监测分析,及时提出政策建议。完善调研与分析相结合、综合报告与专题报告相补充的经济形势分析工作机制,按月监测指标完成情况、按季分析经济走势趋势,向自治区党委政府提交了季度和半年经济形势分析报告,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了依据。坚持对重大项目、重大改革、民生工程等重点工作月调度、季分析,突出抓好对工作落实情况的跟踪、分析、评估,确保重大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围绕自治区各项重点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研究提出了一些具有决策参考价值的政策建议。

(二)围绕重大项目建设,促进有效投资增长。一是全力推动项目建设。按照“重点工程项目要逐级分工、逐项分解”的工作要求,研究提出2015-2017年重大项目分级推进方案,确定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政府在重大项目建设中的责任分工,加大项目推进力度。二是积极创新投融资模式。全区发改、财政部门通力合作,大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完善自治区PPP项目库,全区入库项目201个,计划总投资2278亿元。

(三)围绕转型发展,积极推进结构优化升级。一是调整优化产业布局,研究出台了自治区重点产业布局调整和承接产业转移实施意见;二是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组织推动了“宽带内蒙古”工程和“宽带乡村”示范工程建设,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重大工程包;三是积极化解产能过剩矛盾,认真做好电力、钢铁、电解铝违规项目审核对接工作;四是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出台自治区加快发展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实施意见,研究编制《自治区服务业三年行动计划》,争取国家服务业引导资金、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资金等,用于支持重点项目建设;五是推进农牧业现代化,组织实施百亿斤粮食增产工程和“双百千万”高产创建工程,推进新增“四个千万亩”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加快实施河套等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六是推进节能降碳工作,探索跨区域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选择呼包鄂开展交易试点工作。争取城镇垃圾污水处理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设施中央投资10.2亿元,预计新增污水处理能力不低于35万吨/日,新增生活垃圾处理能力不低于1000吨/日。

(四)围绕减轻企业负担,狠抓价费管理工作。制定出台自治区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取消或降低了一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进一步降低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和工商业用电价格。出台非居民用天然气价格调整政策,降低了企业用气成本。规范和统一公路车辆通行费标准,取消了上路基价,降低车辆通行费收费标准。

(五)围绕提高生活水平,大力发展社会民生事业。民生工程方面。全力推进扶贫开发,积极争取国家易地扶贫搬迁补助资金,安排自治区投资重点支持贫困地区民族基础教育、蒙中医院和托养中心等民生项目建设。深入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争取中央投资支持保障房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牵头开展总体工程方案制定工作,下达年度建设任务,目前工程建设量已经完成年度任务的70%。社会事业方面。积极争取中央投资支持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院迁建、内蒙古美术馆迁建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已开工建设,支持了3123个村卫生室建设,提前一年完成建设规划内村卫生室的资金安排任务。

(六)围绕激发市场活力,加快推进各项改革。全面落实自治区深化改革决策部署,履行经济体制改革指导推进和综合协调职能。截至6月底,由我委承担的60项改革任务已形成改革成果32项。主要内容包括: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推进价格改革、积极推动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推动涉外投资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区域合作。

二、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分析

当前,全区面临的外部环境仍然错综复杂,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外需依然较为低迷。从国内看,投资、消费、出口需求弱化的影响惯性延续,产业发展新旧动力转换艰难,一些领域风险隐患凸显,区域、行业和企业走势分化更加明显,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够稳定。从我区看,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回落,企业效益滑坡,经济运行风险显现。造成我区目前下行压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一方面是我区以能源为主的产业结构没有根本改变,新兴产业的发展不足以弥补能源工业增长回落形成的缺口。另一方面是需求动力不足。

虽然当前自治区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但经济发展中的利好因素在逐步增多:一是宏观经济环境趋于改善,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投资、消费指标等增速有所回升。二是自治区部分经济指标出现积极变化,主要经济指标和部分先行指标增速不同程度回升。三是利好政策保障进一步加强。国家在推进财政资金使用、加大重点领域投资、进一步强化棚户区改造、发展消费金融、促进创业创新等方面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自治区在稳定企业生产经营、打通融资渠道、促进投资增长、培育新的增长点、简政放权、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施策力度。

三、下半年发展改革重点工作

下半年自治区发改委将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促进投资稳定增长

无论是从全国还是从自治区来看,当前投资仍然是拉动经济增长最关键的因素。我们要抓住国家扩大投资的机遇期,把抓项目作为稳投资的关键,加强统筹谋划,加快工作进度,确保实现投资稳定增长。

(二)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加快推进当前能够稳定经济增长的各项改革,以改革增强市场发展活力,对冲经济下行压力。要按时完成我委牵头承担的年度改革任务,积极推进与发改委职能密切相关的各项改革,扎实推进我委承担的国家和自治区改革试点。

(三)推动产业升级发展

当前我区以能源为主的产业结构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要继续大力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同时不断适应市场新需求和政策新变化,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积极培育“互联网+”、云计算等新经济增长点,加强创新能力建设。

(四)优化发展空间格局

从自治区看,当前区域发展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雷同等问题,我们要培育区域新增长极,加快推动东部地区发展,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

(五)强化价费改革管理

要继续抓住当前价格总水平平稳的有利时机,有序推进重点领域价格市场化改革,切实落实收费清单制度,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维护市场秩序。

(六)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要紧紧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国家设立满洲里、二连浩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有利时机,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七)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要着力保障民生建设资金投入,保障民生链正常运转,防止经济下行压力传导到民生领域。要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争取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同时,扎实推进各项民生工程,确保国有林区、垦区棚户区改造工程完成年度目标,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下半年全部开工建设,部分项目建成并入住。合理确定“十个全覆盖”2016年建设任务和规模,为全面完成“十项全覆盖”工程奠定基础。

(八)全力以赴做好“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

经济运行情况分析范文6

关键词:畜牧业;经济;生猪价格

一、畜牧业生产保持增长

2011年第一季度末,全县生猪存栏64.68万头,同比增长10.85%,其中:能繁母猪11.29万头,同比增长26.57%;牛存栏11.53万头,同比增长5.68%;羊存栏20.44万只,同比增长6.57%。出栏肉猪49.15万头,同比增长9.8%;育成优质仔猪66万头,同比增长21.28%;外销仔猪36万头,同比增长15.24%;出栏肉牛16734头,同比增长27.27%;出栏肉羊57562只,同比增长22.01%;出栏家禽58.62万只,同比增长11.32%。1-3月,全县肉类总产量53063吨,禽蛋产量724吨,分别比上年增长9.21%和30.92%,其中:猪肉产量48816吨,同比增长8.74%;牛肉产量2497吨,同比增长26.17%;羊肉产量921吨,同比增长4.42%;禽肉产量929吨,同比增长11.39%。完成牧业产值(现价)49708万元,同比增10.48%,其中:猪的饲养产值41774万元,同比增长9.79%,占牧业产值的84.04%。

二、项目建设和重点工作全面展开

一是能繁母猪保险工作已于3月4日全面启动。二是草原生态保护补助项目已落实草原禁牧承包面积3.0456万亩、承包户5户,草畜平衡承包面积1.45万亩,承包牧户4户,落实牧草种植良种补贴0.268万亩,承包牧户2户,完成落实农田种草养畜户152户,计划开展农田种草100亩。三是在中安镇大厦格和墨红清水溪流水启动新建2个万头猪场。四是计划新建千头养殖户10户,现已落实1户。五是计划新建养殖示范村(小区)30个,现已落实9个正组织实施建设中。六是新增生态养殖户2户,现已落实3户。七是春防工作全面开展,4月初全面完成春防工作。八是全县11个动物检疫申报点建设全面启动。九是对全县大、中规模养殖场、兽药饲料经营企业和定点屠宰场开展“瘦肉精”等项目开展拉网式排查,确保人们吃上放心肉。

三、猪肉和玉米价格同比上涨,牛、羊价格持平

1-3月,全县活肉猪平均价格为13.72元/公斤,同比上涨了40.86%,猪粮比价达6.21∶1,同比上涨了31.29%,高于于6∶1临界值,养猪进入赢利区域;仔猪价格15.82元/公斤,同比上涨了67.23%。去骨牛肉价格45元/公斤,带骨羊肉价格达35元/公斤,与上年同期持平。每吨玉米价格为2210元,同比增长10.17%;每吨浓缩料销售价为6000元同比增长9.09%;从猪粮比价上分析,如果把5.5∶1(国家标准是6∶1)的猪粮比价作为富源生猪生产盈亏平衡点,当前每出栏1头100公斤的肥猪赢利156元。

四、生产形势分析和预测

从第一季度畜牧业生产情况分析,生猪和仔猪价格同比、环比都持续上涨,养殖户全面赢利。这次全国生猪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一是生猪生产的周期性作用。此轮周期自2006年6月(猪粮比为4.37∶1)从低谷起动,同年10月开始进入盈利期,最高峰在2008年4月份出现,猪粮比高达9.64∶1,之后进入周期性下降轨道,2009年5月步入产业低迷亏损期,6月到达同年最低谷,猪粮比为5.65∶1,后受国家启动冻猪肉收储计划影响,生猪价格趋稳回升,12月猪粮比最高达6.47∶1。由于2009年年初国家出台了《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暂行)》规定,上半年进行了储备肉收储,生猪生产能力尚未得到有效压缩,产能整体仍处于供大与求状态,因而从2010年2月上旬开始生猪价格持续下跌,进入本轮周期“w”型底的第2次探底,6月触底,猪粮比为4.61∶1。之后开始快速回升,进入了此轮周期的上升期,本轮周期(2006-2010年)和1995-1999年周期走势如同一辙,都经过了2次探底。这次价格上涨,可以说是这一轮周期内的规律性上涨。二是饲料价格上涨,生猪养殖成本提高。目前猪肉价格仍在正常的市场波动范围内,生猪生产也进入了此轮周期的上升期,是生猪市场周期性变化的正常表现。预计今后两年在国家大的宏观经济政策影响下,同时国家对生猪行业的调控手段将更趋完善,生猪价格将基本维持在盈亏平衡线(猪粮比6∶1)附近小幅震荡,生产将呈稳步发展的态势,不会再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

五、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富源县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主要是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滞后,无专业化的生猪营销组织。二是畜牧龙头企业龙头带动作用还不强,畜产品处于初加工阶段,量小、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双汇集团“瘦肉精”事件引发的畜产品安全问题可能会使消费者对畜产品消费陷入安全恐慌中,对生猪发展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四是富源县畜牧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技术装备落后,畜产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不健全、设备不完善。

六、下步工作措施

第一,加大畜牧科技推广和政策扶持力度,在扩大生猪生产能力的同时提升生猪生产效益。一是要在稳定发展我县能繁母猪存栏的基础上,大力推广现代良种繁育技术,提高生产力。二是重点发展规模养殖,继续提升规模养殖的比重,实行标准化饲养。三是全面实行公猪定向化、母猪规范化、商品仔猪规格化、育肥猪生产标准化生产模式。

第二,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确保畜牧业生产安全。加强对生猪养殖场的防疫监管,指导规模养殖场(户)建立健全防疫制度,做好消毒灭源和病死牲畜的无害化处理。加大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和运输检疫执法力度,严防病害猪肉上市,确保消费者吃上“放心肉”。落实重大动物疫病防制工作责任制,为畜牧业生产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