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学论文范例6篇

智慧教学论文

智慧教学论文范文1

关键词: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慧

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复杂的、情境的、个体的活动,客观上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教学理论智慧,更应具有教学实践智慧。教学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在理解和把握教学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对具体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关注、体验、感悟、反思和探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课堂进行创造性驾驭,对教学情境高度敏锐,并能够灵活应对的一种综合能力。

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条件,它影响着教师对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支配着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学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所具有的教学实珍智慧的多少及其运用情况。本文试图在探寻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缺失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如何形成教学实践智慧。以期青年教师更好更快地成长。

一、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缺失的原因

1.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及实践训练少。

师范院校毕业的青年教师,原来学习的教师教育课程也少,多为《教育学》、《心理学》,而且实践训练的时间短。如许多高校《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为54学时(每周3学时),少的只有36学时(每周2学时),教育实践课程的学时也很少,一般仅为8周。这么少的学时怎能使学生掌握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心理学理论和教育教学实际应用的能力呢,在教师教育较为完善的国家,教师教育课程是不容忽视的。美国,心理学一般都在9个学分(162课时)左右,师资培训课程中有大约一个学期的时间集中用于教学实践,而且平常也有很多走进课堂、与学生相处的机会。我国教师教育课程门类少,教学实践训练时间短,课程教学理论性强。可以想象,这样的课程设置对后续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实践能力的形成都难以起到应有的指导和支撑作用,更谈不上形成教学实践智慧。

2.教师入职培训存在缺陷。

教师岗前培训(人职培训)是新补充的教师任教前的职前培训,是一种初步的师范性质的适应性培训。它对新教师转变角色,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更好地履行教师岗位职责,完善综合素质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教师成长与发展的“第一步”。从目前的培训看,存在一定的缺陷:

一是培训内容不全面。现在的教师岗前培训仅限于教育法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教师职业道德四门课程,内容不全面。而美国新教师的培训要求为:增加新教师对教学神圣职责的认识;探究和发展新教师的知识技能、表现和操作能力、研究能力;通过他们对职业的奉献,挖掘科研潜力;体现对所奉献职业的快乐和追求。二是培训过程缺少实践性。表现为缺少实践性知识的讲授和实践技能的训练。培训人数多,培训内容不能结合各专业具体教学的要求,教师也不进行实践技能方面的训练,因此对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提高作用不大。

3.职后继续教育中过于注重学历学位,忽视教学实戏智慧。

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理论智慧、工作热情和教学经验等因素的综合。青年教师考虑较多的是学历学位提升,外出进修读研的人数多,而在目前的函授教育中,教育理论类的课程很少(教育学专业除外),而且在三年学习中几乎没有教学实习。由于忽视“校本培训”,忽视教师的课堂行动研究,结果是理论水平、研究能力有了较大提高,而教学实践能力几乎没有多大长进,这不利于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综合提高。

4.来自教师个人的原因。

许多青年教师在工作之初,非教学工作时间偏多。有的担任班主任,有的兼任辅导员,有的要协助实验室管理,有时还要完成领导布置的其他工作。这些工作让青年教师付出了许多时间,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研究时间,客观上也延缓了教学实践智慧的形成。从主观上看,由于部分青年教师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或存在着专业知识的偏差,或主体意识不强,进取心减弱,教学能力提高较慢。

二、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培育

1.改革教师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师教育的目标偏重于培养学科专家型的教师,课程体系呈现单一纵深发展型,没有体现教学工作的专业特点。从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看,需要做到以下方面:

(1)调整课程结构。目前的课程结构中,课程比例失调,教育理论课时偏少,必修课比例较大,选修课比例偏少,教育学科课程的地位不高,教学实施常流于形式。针对目前课程存在的问题,应进行改革,把课程置于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进行设计和规划,在保证稳定性、继承性的同时,增加前沿性知识;在保证课程系统性、完整性的同时,增加专题性、操作性课程。

(2)强化实践性课程。实践性课程是教师培养中的关键部分,它为教师的专业发展莫定基础。但是,目前的实践活动存在着问题,如教育见习实习时间短,实习基地少,指导力量明显不够等。因此,要延长教育见习实习的时间,增加次数;建立高校与中小学的伙伴关系,为学生提供类似于临床医学的教学实践情境。

(3)整合课程内容。由于学科发展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学科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综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教师教育课程要体现这一要求。一是学科专业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的整合,使学科课程统一于实际的教学情境;二是加强教育专业课程本身的内在整合;三是加强综合课程,开设一定数量的融合课程、广域课程等,提供系列化的研究性课程。

(4)完善教师继续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贯穿子职前和职后全过程的,教师继续教育不单是提高学历,更重要的是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着眼,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加速教师的自我成长,确保继续教育的质量,把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要更新继续教育的观念,重视继续教育的理论探讨,建立适当的评价体系,提高继续教育的实效性。

2.形成专业自我。

专业自我是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库姆斯(Combs)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教师的专业教育》中提出:“一个好的教师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有独特的人格的人,是一个知道运用‘自我’作为有效工具进行教学的人。”高自我的教师倾向于以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能够准确地、现实地领悟他们自己和所处的世界,对他人有深刻的认同感,具有自我满足感、自我信赖感、自我价值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是教师专业自我形成的过程。研究表明,具有强烈的专业自我的教师常常具有自觉的职业规划意识。当教师了解了自己的教学水平,认识到自己教学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时,才能做出合理的发展规划,并对未来的发展规划做出适当的调整。在规划、调整、发展中逐步形成教学实践智慧。

3.加速自我更新,做成人学习者。

美国学者舒尔曼(Shulman;L.S.)认为,教师的知识掌握包括七大类:教材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与内容相关的教学法知识;关于学生及其特点的知识;教育环境的知识;有关教育目的、宗旨、价值的知识;哲学与历史背景的知识。教师显然和这一要求有很大的差距,客观上要求“自我更新”,加强自身学习。教师要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自己始终看作是一个学习者,是一个研究者,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向实践学习。

4.将教学成长过程作为反思的对象。

经常性、有针对性的甚至是系统性的反思能形成教师的创造精神,增强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青年教师要以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为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决策、理念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回顾、分析、评价,评判教学活动的得失,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习惯,以积极的心态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在不断的反思中提高自己、完善自我,促进教学的成长与发展。反思是教师自主意识的表现,是教师独立于外在压力,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计划,如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如何学习及何时学习等,而且有意愿和能力将所订目标和计划付诸实施。这样不断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对自己的教学发展作出诊断,并寻求新的更好的发展策略。

5.主动争取外援,加强与专家教师的交流。

智慧教学论文范文2

【关键词】PDA终端;中学“智慧课堂”;课堂模式建构

《基于PDA终端的中学“智慧课堂”的研究与实践》是我校承担的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大招标课题《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策略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子课题研究项目。而“基于PDA终端的中学‘智慧课堂’模式建构”又是这一子课题的重要研究目标和实践的落脚点。通过对现有各种高效课堂(如生命课堂、未来课堂)建构策略的梳理,我们发现凡是成熟的课堂建构模式,都具备以下七个要素:理论基础、建模理念、模式目标、模式结构、实施策略、实施条件、评价设计。七个要素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备的课堂建构体系。基于这一发现,我们在进行“基于PDA终端的中学‘智慧课堂’模式建构”的研究与实践时,也主要围绕这七个要素展开,本文拟对其前四个要素进行简要论述,以求教于方家。

一、超越知识教育,走向智慧课堂――基于PDA终端的中学“智慧课堂”模式建构的理论基础

早在2008年,国家督学、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成尚荣教授就指出:“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超越知识教育,从知识走向智慧,从培养‘知识人’转为培养‘智慧者’;用教育哲学指导和提升教育改革,就是要引领教师和学生爱智慧、追求智慧。”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让智慧唤醒课堂,让智慧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是时代的呼唤,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是课堂教学焕发生机与活力的契机,也是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使命。

二、互联互动,启迪智慧――基于PDA终端的中学“智慧课堂”模式建构的建模理念

首先,智慧课堂中的互联互动,要借助托于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电子书包”以及云平台等建设“智慧教室”。“智慧教室”主要包括教学部分和服务部分。其次,智慧课堂要以“教学应该启迪智慧”为根本出发点。课堂上要充满疑问,设计合理的教学悬念;引导争辩,使智慧的火花碰撞、交汇;凸现探究,智慧往往生成与对知识探究的过程;走向生活,在知识与生活的融合中培养了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再者,需要将教育者的教育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教育。课堂需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知识的汇聚、思维的碰撞、思想的交锋、情感的融合。最后,智慧课堂应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要有多样化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投入学习;应重视动态生成,用智慧启迪智慧,用教师的专业成长带动学生的智慧成长。

三、系统完备,操作高效――基于PDA终端的中学“智慧课堂”模式建构的模式目标、模式结构

在对“基于PDA终端的中学‘智慧课堂’模式建构”的理论基础和建模理念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认为,该模式的建构目标要包括以下要件:

(1)智慧教室――智慧课堂平台建设。在无线网络环境下,投影仪、触控式白板、台式电脑或笔记本电脑、个人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组成的教师端能与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组成的学生端实现互动、广播、控制,辅助以嵌入式录播设备实现录播、监控、巡课等功能。

(2)智慧教师――智慧课堂的基础。培养智慧教师,需要有以“爱和责任”为核心,以“主动学习、发现自己、智慧工作”为主题,以“加快推进教师专业化进程”为目的,以“教师读书工程”为主要手段的,立体化的教师培训工程。要认识到:文化素养是教师成长的基础,专业知R是教师成长的核心,教育智慧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生活实践是教师风格形成的保障,人文素养是保持教育活力的重要支撑。

(3)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智慧教学、学习的有效机制。在“智慧教室”利用电子书包进行课堂教学是一个新型的信息化产物,在此背景下,我们主要探索了“三三四四一”自主学习模式及其应用(即“三课型”、“三模块”、“课前四环节”、“课上四环节”、“课后一环节”)。

(4)智慧教育文化――课改推向深入的文化保障。学校文化层面,要科学定位办学目标,提炼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符合智慧教育理念的校训,着力建设学校厚重广博的文化内涵。

教师文化层面,要提倡教师成为“情趣高雅、言语文雅、行为儒雅”的富有智慧的人;结合“共识”和“分享”两个基本元素,以“共识”为核心建设教师的观念文化,以“分享”为核心建设教师的合作文化。

智慧教学论文范文3

2009年12月,扬州市成立了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工作室的领衔人、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陈士文从数学本身及数学教育的角度提出“智慧数学”的理念。他认为,数学是一种智慧。“智慧数学”追求跳出数学学数学、跳出数学教数学的境界,这种追求完全符合当今教育“转知成智”的主流价值观,顺应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最终造就学生智慧人生。

近几年来,“智慧数学”名师工作室朝着打造名师团队、辐射研究成果、形成独特流派、引领教育方向的既定目标扎实前进。

一、组建骨干团队

“智慧数学”名师工作室成立伊始,领衔人陈士文便提出一个与众不同的主张:工作室的成员不能是固定不变的,要保持开放、流动。成员中既要有省、市、区各级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也要有一些朝气蓬勃、有一定教学特色的“无名小卒”,还要有“智慧数学”专题网站上来自全国各地热情的网上成员、粉丝群。

虽然大家来自五湖四海,但大家有着共同的理念――“智慧数学”,以及共同的追求――数学造就智慧人生。成员们以领衔人陈士文为核心,通过团队共同愿景的达成,实现自身价值,达成个人专业的成长。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个体研修、课堂实践、经验交流等活动,成员们达成了共识:通过数学的教与学,让学生感悟数学中的智慧。

除了“人和”,“智慧数学”名师工作室与其他工作室相比,还具有“地利”。“智慧数学”工作室的活动基地是有着一百二十多年历史的名校――扬州市育才小学,依托育才小学“仁爱求真”的文化特色,工作室的活动与学校的数学教科研水融。育才小学的每个数学教师都参与到工作室的系列活动中来,不断地探究和践行着“智慧数学”思想。同时,在这些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智慧数学”思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智慧数学”思想作为育才小学数学课程的核心内容,渗透到数学课堂的实施与建设之中,达到进一步反思现行课堂、进一步彰显与弘扬“智慧”、造就“智慧教师”团队、造就“智慧学生”、造就“智慧人生”的目的。

二、形成教学流派

“智慧数学”作为一种教学的流派,以其睿智的视角、真切的见解、完备的理论与实践体系,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2011年4月,《江苏教育》杂志连续刊发了“智慧数学”具有影响力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再次点燃了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讨论、研究的热情。

在本组文稿中,领衔人陈士文以《数学是一种智慧》为题,从理论的高度对“智慧数学”教学主张的生成、建构以及归宿,进行了全面而精湛的论述,而《“智慧数学”的内涵及特质》(陈士文)、《智慧数学课堂“教学板块”的设计与思考》(蔡月珍、王卫东)、《“智慧数学”课堂的“智慧心语”》(丁赤光、陆克荣)几篇文章,则是将“智慧数学”教学主张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围绕“智慧数学”的内涵及特质、教学板块、“智慧心语”,对“智慧数学”的亮点与特色进行了详细而精辟的阐述。

这组文稿是一个新的平台,也是一个新的里程碑,借此契机,厚积薄发的“智慧数学”迈向新的征途。

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名师的教学主张》一书是“苏派”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要成果。《名师的教学主张》推介了以斯霞、王兰、李吉林等为代表的江苏老一代名师和以孙双金、薛法根、徐斌等为代表的江苏新生代名师。全书收录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科学7门学科共计47位名师的教学主张。“智慧数学”的教学主张也被收录其中,工作室领衔人陈士文从“智慧数学”孕育、“智慧数学”宣言、“智慧数学”内涵、“智慧数学”课堂特质、“智慧数学”专题网站等方面全面阐述了“智慧数学”的教学理念。

无独有偶,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小学数学卷收录了以邱学华、孙丽谷等为代表的老一代江苏名师和以徐斌、张齐华等为代表的新生代名师共计43人,全面介绍了他们的教学思想。“智慧数学”教学思想也被收录其中。

除此以外,2011年8月《基础教育参考》开辟专栏介绍“智慧数学”;同年10月18日的《江苏科技报》发表了题为《智慧数学:苏派教育的奇葩》的专题报道。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成尚荣先生评价:“智慧数学”有整体的建构和框架,“智慧数学”完全可以向教学流派发展。

工作室成立三年来,成员一直致力于推介“智慧数学”的成果和经验。领衔人陈士文“身先士卒”,先后应邀前往镇江、南通、泰州、连云港、无锡等地,举办了多场专题讲座。工作室其他成员也赴省内外多地,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活动,以报告会、示范课等形式,播种着“智慧”。据不完全统计,工作室成员主讲的报告会有三十余场,执教的示范课有五十余节。他们的报告和课例,在数学教师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强烈的共鸣。

三、引领教育方向

“智慧数学”该走向哪里?“智慧数学”以创造为核心,调整体系结构,注重整体视野;改变呈现方式,注重多向思维;拓展内容素材,注重探索精神。以智慧的生长为课堂教育主线,构建智慧萌发、智慧丰盈、智慧发展、智慧超越的路径;从课例的打造开始,走向智慧课程系列的整体设计,为了教育而做数学。学习数学并非都是以成为数学家或数学工作者为目的,更多情况下,我们的工作也许与数学知识并无太多关联。“智慧数学”留给学生更多的是一种智慧――求真、通达、化转……这种独特的智慧将伴随他们一生,使他们得以享受本真和自然的智慧人生。

智慧教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教育智慧;研究现状;研究取向

由于教育活动的复杂性、不确定性,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往往要面对难以预期或把握的教育情境,需要具备一定的教育智慧。高度重视和深刻认识教育智慧的意义与价值,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智慧水平,让教师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生活充满教育智慧,是教育教学实践的需要,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第一次提出教育智慧并加以研究的是加拿大现象学教育学家马克斯?范梅南,他在1984年发表的《一种独特理论:教育机智的智慧性习得》和1986发表的《教学风格》两篇文章中,最先使用了“教育的智慧性”这一概念。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国内一些敏感的教育理论工作者意识到教育智慧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专业生活及其教育实践的重要影响,教育智慧的研究才逐渐成为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范畴。特别是我国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至今,教育研究者对教育智慧的研究明显增多。教育智慧研究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状态。

一、教育智慧研究的现状

(一)教育智慧的界定

关于教育智慧的界定,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教育境界说”、“教育能力说”、“教师素养说”、“教育机智说”四种。

在国内教育理论界提出较早又影响较大的一个观点,是田慧生提出的教育智慧“境界说”。“从大的方面讲,教育智慧是良好教育的一种内在品质,表现为教育的一种自由、和谐、开放和创造的状态,表现为真正意义上尊重生命、关注个性、崇尚智慧、追求人生幸福的教育境界。”[1]这也是我国教育理论界探讨教育智慧的最先尝试。

“教育能力说”把教育智慧视为教师所具有的能力。既可以是教育问题的解决能力、临场应变能力、行动创造能力等;也可以是教师个人的特殊能力、魅力、魄力;以及由这些各种能力所形成的“合力”。如熊川武认为,教育智慧是“合理认识与解决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才智。”[2]

“教师素养说”强调教育智慧是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素养。叶澜认为:“教师的教育智慧集中表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他具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形势和新问题的能力,具有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教育机智,具有根据对象实际和面临的情境及时做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具有使学生积极投入学校生活,热爱学习和创造,愿意与他人进行心灵对话的魅力。教师的教育智慧使他的工作进入科学和艺术结合的境界,充分展现个性的独特风格,教育对于他而言,不仅是一种工作,也是一种享受。”[3]这样一来,教育智慧就是教师以全部的身心投入教育实践所能体现出来的全部优良的教育品质的总和。朱小蔓也认为:“教育智慧是优秀教师内在的秉性、学识、情感、精神等个人独具的性格化的东西在特定的情景下向外的喷涌和投射。”[4]

“教育机智说”把教育智慧和教育机智同一化,把教育智慧归结为一种应对教育情境中突发事件的能力,把教师在其教育实践中所表现出的教育机智视为其教育智慧。很多研究者也把范梅南的“智慧教育学”视为“教育机智说”的典范。范梅南的理论出发点是把教学机智理解为教育智慧的外在体现,揭示教育学是充满着智慧的一门学科。在某种意义上讲,范梅南的学说引发了我国教育理论界对于教学机智、教育智慧探索的热潮。

当然,这四种界定的区分并不具有绝对的分野,其实很多研究者基本上把教育智慧既视为教师的专业素养、专业能力,也认为是教师应达到的专业境界。如果我们认识全面一点,田慧生的教育智慧观就不仅仅是一种“境界说”,实际上也是一种“能力说”。也有明确从多层面揭示教育智慧的含义的,如王枬指出“教育智慧”具有双重含义:在过程的维度上,它表现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具有解决教育问题、处理偶发事故、创造生命价值的卓越能力,它是出乎意料的、动态生成的,是一种教育机智;在结果的维度上,它表现为教师对美好生活及存在意义这一“畅神境界”的执着追求,它是矢志不渝、坚定不移的,是永无比境的终极鹄的。[5]

关于教育智慧的界定,不同的研究视角会有不同的观点和认识,这是非常正常的。

(二)教育智慧的特征

在研究教育智慧的文献里,基本上都阐述了教育智慧的特征,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一是知识性。教育智慧发生的前提是要观念性的掌握教育理论所提供的“是什么”和“怎么样”的知识,教育知识是教育智慧的基础,教育智慧是教育知识的提升。二是独特性。不同的教师由于其年龄、成长经历、生活背景等的差异,对教育的感悟也会有种种不同,再与个人的思维方式、行为特征相结合,往往会形成极具个性化特点的教育智慧。三是缄默性。教育智慧是不能通过语言进行逻辑说明的,也很可能不在教师清晰的意识范围之内,无法清楚的表达或理性的加以反思,不能以规则的形式加以传递,是只能意会的一种体验。四是艺术性。教育是一种科学、更是一种艺术。教育的复杂性使得教师的教育智慧既是艺术化的科学力量,又是科学化的艺术力量。五是实践性。智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成为真实的、有效果的、有意义的智慧。教育智慧直接指向教育实践活动,在教师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矛盾、关系之中展现和生成。

(三)教育智慧的分类与构成

智慧教学论文范文5

[关键词]教师学习;教育智慧;教育理智智慧;教育实践智慧

“学习能力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教师师学习是在教师教育者与教师之间发生的,以促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问的互动为目的的沟通活动。在此,我们可以将这种“沟通”区分两个层面:表层的语言沟通(如教师教育者通过教授活动把一种教育理论“告诉”教师)、图式沟通(如教师模仿教育实践专家的教育实践图式)与深层的智慧沟通。从这个角度来看,传统意义上以教育观念授受为主题的教师学习活动只能算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它并没有实质性地完成教师发展的重任。为此,我们认为,当代教师学习的任务就是要把这一“沟通”活动进行到底,推动两种教育智慧的转生与增长。

一、教育智慧的类型差异说

教育智慧是有类型差异的。不同教育智慧的存在形式不同,其对教师发展所产生的功能也就不同。一般而言,在教师教育领域中有两种基本智慧类型,即教育理论所承载的教育理智智慧与教育经验所承载的教育实践智慧。教育智慧的类型不同,其表现形式、存在形态、作用方式不同,由此导致教师学习的方式也不同。对这些差异的剖析和概括,就构成了我们所言的“教育智慧的类型差异说”。

(一)表现形式不同

教育理智智慧常常体现在教育理论工作者的研究活动中,其思维方式、认知策略、认识风格就是教育理智智慧的直接表现形态;教育实践智慧常常体现在普通教师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对教育情景的反应方式、解决实践问题的独特方法、应对偶发事件的教育机智、处理教育活动中人与事的技巧等,都是教育实践智慧的体现。与之相应,教育理智智慧的发展主要是求诸于逻辑演绎、理性抽象、分析综合来实现的,理论思维是其内核;而教育实践智慧的发展主要是求诸于试误、摸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来实现的,即当教师在尝试用一种新方式来解决问题并为实践证明有效时,这种解决方式就顺利进入教师个体的实践图式库,其实践智慧随之增长。

(二)存在形态不同

教育理智智慧一般是相对完备的,且具有封闭性、完整性。它存在于逻辑理性的链条之中,其本身自成一体且具有自我组织功能、趋于完善的倾向,围绕基本理论体系不断自我调整是其一般存在形态,其潜在的旨趣是追求自身的合理化、完美化、体系化。正如埃德加·莫兰所言:“观念系统(即理论)淘汰一切趋向于干扰和打乱它的东西。它会调动一些免疫机制,来抑止或摧毁任何危及自己完整性的材料或观念。”而教育实践智慧一般是相对零散的,且具有开放性、灵活性的特征,外界情景的变化、新问题的产生、

(教师的)新教育经历的发生等都可能会立刻影响到它的样态和构成。教育实践智慧存在不是聚合式的,即不是以某一理论系统为轴心,按照形式逻辑的规则组织起来。而是辐射型的——它们往往是围绕解决某一实践问题的需要而运用各种解决方式和策略,使这种实践智慧不断向外拓展。遵循问题逻辑和实践理性,始终与教育实践、教育情景的需要保持动态平衡,是教育实践智慧的基本存在样态,它的潜在旨趣是追求自身对教育实践、教育实际情景的适应性。

(三)作用方式不同

教育理智智慧对教师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拓展教师的认识视野,使教师形成看待问题的新眼光;丰富教师解决问题的可能性策略;创新教师思考问题的观念图式。其预期目的是拓展教师认识视野的广度和理解实践问题的深度。而教育实践智惹对教师的作用方式是通过为教师提供解决特定问题的具体样式、现实策略、行动图式的方式来促使教师生成有效、可行的教育行动,以促成当前问题的解决,其预期目的是实现教师的教育实践效能和效率的最优化、最大化。

(四)学习方式不同

对教师而言,两种教育智慧都需要,都应该学习,但在学习方式上有所差异:教育理智智慧是教师在学习教育理论、形成教育理念中实现的,它需要的是教师的外显学习、专门学习,脱身于实践的学习。而教育实践智慧是教师在个体教育实践或在与同行共同实践、共处某一情景中实现的,它需要的是教师的内隐学习、实践学习,融身于实践的学习。当然,即使教师学懂了教育理论、教育观念,也并不等于他就学到了某种教育理智智慧。只有当其掌握了一种教育理论的“魂”或精神要旨时,才算完成了教育智慧的学习。同样,教师对他人实践智慧的学习也是一种部分之学、局部之学。只有当教师把对他人教育方式的直接学习与自己的内在领悟融合在一起,才能算是进行了一次完整的学习。

二、两种教育智慧之间的关系

当然,这两种智慧之间也是密切联系的,其间的联系为两种教育智慧间的协作与转生提供了条件和平台。这些联系集中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二者是相互催生的。实际上,两种教育智慧的发展可以归结为两种途径。一种是各自的独立发展,它包括“两轨”的齐步行进:一轨是教师教育者凭借教育活动发展的逻辑线索和学理之路来探究教育世界的道理和真知,以此来延伸教育活动的理智智慧;另一轨是教师凭借实践理性和解决教育问题的方式来创造教育实践活动的新样式,以此来丰富其参与教育生活的实践智慧。另一种是交互式的推进,它是通过两种智慧间的相互催生机制来实现的。这是本文要探究的一个主要问题,该机制的具体实现过程如下。

一般情况下,教师的教育实践智慧处在自然生长过程中,它能够利用自然生成的活动图式来理解(即观念图式)、处理(即行动图式)教育实践中不断涌现出来的新问题、新难题。而当它遇到自己所难以解决的问题、难题并陷入困境时,教师就会产生求助于教师教育者的理智智慧的动机,以求利用这种理智智慧来对自己的实践智慧进行审视、诊治、修补、调适,以使零碎、随意的实践智慧变得系统、合理,从而形成应对实践难题的新策略。教育实践智慧所遭遇到的困境会对教育理智智慧形成一种召唤之势,希冀教育理智智慧进入教师的教育生活,面向教育实践而生长。同时,作为源自教师教育生活中衍生、游离出来的一种智慧形态——教育理智智慧,也有向教育实践智慧转化的需要。这不仅由于它本身根本就不能独立存在,而且还由于它必须在与教育实践智慧的联姻、携手中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教师的教育理智智慧的营养源、生发源是教育实践智慧,它必须在向之回归和转化中才能实现自我存在的价值。因此,教育理智智慧也必须借助教育理论传授这一中介环节的承载来进入教师的教育生活,促使教师在将这种智慧与教育情景及教师生活体验的结合中催生出一种教育实践智慧,最终使教育理智智慧服务于教育实践的变革。故此,两种教育智慧之间是相互吸引、相互催生的关系:教育实践智慧的实践困境是教育理智智慧的生长起点,而教育理智智慧与教育实践的相遇是教育实践智慧的生长起点。这种相互催生的关系,为教师教育者介入教育实践、彰显教师教育活动的价值提供了依据。

其二,二者是相互转化的。在教师发展中,教育理智智慧与教育实践智慧之间不仅具有相互催生、带动、抬升的关系,还有一种相互转化、交互生成的关系。两种智慧类型在相对独立、不改变自身形态基础上发生的相互推进、彼此拉动式发展,我们称之为“外推式发展”。实际上,每一种发展的副产品都是发展主体与发展环境(或他物)间的相互摄入、相互融入,这种“摄入”“融入”体现的则是一种内生式发展,即事物与环境、他物间的相互转化。在这个过程中,事物同样可以获得发展。简言之,每种事物的发展不仅离不开外推式发展,而且还需要内生式发展,外因推动与内在生成代表着事物的两种基本发展方式。两种教育智慧之间转化的结果是两种智慧具有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征:教育理智智慧中摄入教育实践智慧中的积极因素,教师教育者所构建的教育理论就具有了合理性和适应性;教育实践智慧摄入教育理智智慧的先进图式,教师的教育实践活动就具有了超前性和科学性。显然,整个教师教育存在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和促进两种智慧类型间的转化。

三、当代教师学习:教育智慧的“接力”

教师学习的最终对象是教育智慧而非教育观念。磨炼教育智慧,增强教师对教育实践问题的应变力和效能性,是一切教师学习活动的核心使命。教育实践智慧的增长,既可以通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创生来实现,也可以通过教师与同行共事、切磋、分享等方式来实现,还可以通过不同智慧类型间的转化来实现。一句话,教师发展的主题是教育实践智慧的增长。而创生、分享、转生则是实现这一增长的三种基本路径。前两种路径是教师教育实践智慧的常规性增长方式。而后一智慧增长方式则更为值得关注,可以说这一方式是支撑整个教师学习活动的根本机制。所谓“转生”,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教育智慧类型的转变;二是新教育智慧的生成。由于两种教育智慧之间的转变是不同类型间的转变,这一转变过程不是相互机械“套用”的过程,而是创造性地“适用”过程,一种新智慧的生成过程。在此,“适用”不同于“应用”,它实质上是指教师对教育理智智慧创造性地运用的过程,其中包含着教师对这种智慧的再创造、再加工。此时,“转变”与“创生”是合二为一的过程,称之为“转生”较为贴切。实际上,教育理智智慧只有转生为教育实践智慧,其实践效能才能得以释放,毕竟它是一种被理性还原过、压缩过的教育智慧;同时,教育实践智慧也只有及时转变为教育理智智慧,其自身才能变得合理,其发展方向及科学化程度才有保证。为此,我们也可以说教育理智智慧浓缩、加工、更新了教育实践智慧,使教育实践智慧在转变为理智智慧的过程中得到了矫正,进而延伸了它的生命。显然,转生的关键存在于两种教育智慧间的联系和交合点上,存在于两种教育智慧间相互催生、相互转化的关联中。教师参加教师学习活动的目的就是要推动两种教育智慧的增长与相互间的转生。

无论哪种教育智慧,它们都直接或间接地植根于教育实践之中,差别仅仅在于其作用于教育实践的方式有差异,在于其与教育实践的距离有远近之分。显然,教育实践智慧与教师的教育实践之间是直接同一的,二者之间的沟通无需任何媒介;教育理智智慧与教育实践之间则是间接同一的,它必须经由教师及其实践智慧这一中转环节来实现。换言之,教育理智智慧是附生于教育实践智慧之上的,其生命力就体现在它向教育实践智慧的转化上。如果没有这一转变,教育理论智慧是难以对教育实践活动产生直接影响的。故此,教师教育者的理智智慧向教育实践智慧的转化具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同时,教育实践智慧也有向教育理智智慧转化的必要。由于教育实践智慧常常具有强烈的情景性、综合性、经验性和个体性,其存在往往与具体情景、具体问题密切相关,故它对其他问题情景的适用性尚待验证,其科学性有待考究,其向他人的迁移有待论证。为此,教师的教育实践智慧需要通过向教育理智智慧转化这一环节来解决上述问题,提升其普遍性品格。这种转化的环节常常是教师的教学研究活动。在研究中,教师所撰论文、著作和其感悟等都是这一转化的具体成果。在转化中,教师的教育实践智慧具有了理论、观念、认识的形态,它们借助于文字实现了可言、可视、可反思的转变。通过这一转化,教育实践智慧中的消极成分得以清理和过滤,积极因素得以继承和发扬,由此,教师的教育实践智慧得以实现优化和发展。因此,两种教育智慧类型间的相互转变是教育智慧实现内生式发展的现实路径。

教育理智智慧的优势和生命力集中体现在其所承载的前瞻性的教育理论视野、先进的思维范式、理性的教育眼光、丰富的观念图式等方面,而教育实践智慧的活力和生命集中体现在其所承载的具有效能性、灵活性的教育实践样式、教育行动图式、教育机智等方面。两种教育智慧之间的转化实际上就是两种智慧的具体表现样态之间的转化。具体而言,这种转化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教育理智智慧向教育实践智慧的转变。其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思想观念的行动化,即把教育理论、教育观念转变成为可视、可见、可行的教育活动方式。这一转变绝非是教师教育者向教师进行“观念传授”这一简单过程能实现的。目实际上,任何理论、知识向行动、实践的转化都是一种智慧的转化。这种转化不单是智慧类型的机械转化,还是智慧参与下的再创造过程,它始终伴有一种新智慧的生成。应该说,只要教师教育者与教师在一定场合、情景中相遇共在,面临共同的教育实践问题(包括真实问题与虚拟问题两类),这种智慧转变活动、教师学习活动就会发生。进而言之,这一转化的具体机制就是教师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教育思维、教育眼光缓慢地向教师的教育实践中扩散、融入、渗透,其最终状态表现为教师看待教育问题的教育视野、教育思维、教育策略所发生的变化,逐渐学会用教师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教育思维、教育眼光来处置教育实践问题,从而实现对自己教育经验的重组和新实践智慧的生成。

其二,教育实践智慧向教育理智智慧的转化。其旨在解决教育实践样式的抽象化、理性化的问题,即通过人的理性思维,把一种实然的教育实践样式、教育活动方式“浓缩”“结晶”“提纯”为一种兼容性强、适应面广、合理化程度高的思维范式、思考模型、认识眼光等。这一转换是教师教育者或教育研究者对教育实践进行理论化的反省和逻辑化的思考,使之在其大脑和观念中生成新的教育理智智慧形态的过程。同时,该转化过程还包括教师自己对教育实践智慧的理性反思和加工。在基层教师群体中,尤为盛行一种中间型教育研究,即以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学反思等为主要形态,这就决定了其研究成果大多表现为一种半成品式的教育理智智慧。因此,在这一转化过程中,教师教育者的介入是为了收集教师在实践中所形成的那些半成品式的理智智慧,力求借助于教育学科的理论思维来提升教师的教育实践智慧,并在理性层面对教师的教育实践智慧进行扬弃,最终形成以教育理论为载体的教育理智智慧。其间,教师教育者与教师的关系就如同接力赛一样,他们在这一“接力”中实现了两种教育智慧的顺利转化和持续发展。由此,这一教育智慧的“接力”正是对当代教师学习的另一种生动表达。

[参考文献]

[1]汤秀菊.论教师学习品质及其校本培养策略[J].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6(4):42-44.

[2]龙宝新.教师,做课程改革的实践专家[J].教育科学论坛,2006(4):63-64.

[3]莫兰埃德加.方法:思想观念[M].秦海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40.

智慧教学论文范文6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221-02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教育学教授马克斯?范梅南的著作《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在中国大陆的热销,智慧教育、智慧课堂、智慧型教师也成为我国教育理论界与实践界的热门话语。我们高等职业教育也在探讨这个话题。本论文以高职机电类专业基础课《电工电子技术》为例,构建智慧型课堂,提升教学改革,使课堂从知识技能走向智慧,从培养“知识人、技能人”转为培养“智慧者”。带领学生和老师一起追求智慧、体验智慧,最后拥有智慧。因此,针对高职学生,基于专业基础课程的智慧型课堂的探讨和构建研究颇具价值。

一、智慧型课堂研究的意义

1.智慧型课堂的教育宗旨符合高职教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智慧课堂的教育宗旨在于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智慧,协助学生发展自己的智慧,指导学生应用自己的智慧,培养学生创造自己的智慧。其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帮助学生建构一种前所未有的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进化、自我完善、自我构建、自我发展,具有独特个性的完整的集成智慧体系。智慧课堂是开放的课堂,更关注差异,张扬个性,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智慧型课堂是基于知识与技能的教育,但又要超越知识与技能,培养具有持续竞争力的智慧型学生。

而我们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集知识、技能、素质于一身的综合型人才。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性,真正能为社会服务的优质人才。因此,智慧型课堂的教育宗旨符合高职教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2.智慧型课堂的实施理念更适合在专业基础课中构建和推广

在课程中,教师要对基本理论进行有重点、有逻辑的点拨讲授,学生也只有把最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夯实,才谈得上真正的智慧成长。此时,知识不再是零星的知识点,而是连贯有意义的系统知识点。《电工电子技术》是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目前面向大一的学生开设。课程主要涉及电工电子技术部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后续课程的学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课题研究在基础课程中构建智慧课堂,尽可能早的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和学习能力,主动进行知识的建构,不只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分数,而且引领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完善,关注未知世界,关注学生生命的智慧。

3.智慧型课堂的特征与《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相吻合

智慧型课堂的特征是体现“自主性”、“引导式”“探究式”。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有的内容较为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教师用语言也很难讲述,有的定律学生难以掌握,另外还有许多概念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部分还会出现理论和实践相脱离的特殊情况。

基于以上特点,通过自主性、引导式、探究式等智慧课堂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电工电子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智慧型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

IBM全球教育产业副总裁Michael D.king表示,与土地对农耕社会、资本投资对产业经济一样,教育是21世纪决定成败的重要因素。IBM认为智慧教育的五大路标为技术融合、个性化学习路径、知识技能、全球整合和经济联合。它们正在快速聚合,形成全新的变革模式――教育连续统一体。

图1 IBM智慧教育体系

在教育信息化领域,智慧课堂教育始于马来西亚的智慧学校计划(Smart School)。早在1996年初,马来西亚教育部把智能学校确定为 “多媒体超级走廊”计划(Multimedia Super Corridor,简称MSC)的旗舰项目之一。正如智能学校旗舰计划的负责人Norrizan Razall博士所认为的,智能学校计划是一项为信息时代的学生而准备的整体性教育改革计划,其目标直指马来西亚学校制度的整体性变革。

2006 年,新加坡信息通讯发展管理局(IDA)联合新加坡教育部发起了一项为期10 年的新加坡信息计划――“智慧国 2015”(Intelligent Nation 2015),2007 年,新加坡教育部选出5 所“未来学校”以实施“未来学校”计划(Future Schools)。计划指出“未来学校”不仅要适时开发形式各异的教育样本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而且要成为使用类似交互式数字媒体等资讯技术的示范学校。

2011年10月,韩国教育科学技术部了《通往人才大国之路:推进智能教育战略施行计划》。提出全面推行智能课堂教育,实现人才强国之梦。

在我国,智慧教育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中已有所体现,一些地方已将智慧教育纳入智慧城市规划建设。例如,宁波市镇海区正积极开展智慧教育建设。还有上海、苏州、无锡、武汉等各地也在积极推进智慧教育建设。

三、智慧型课堂的构建与实施

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和《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文件精神,围绕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条主线,以机电一体化专业核心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技术》为切入点,打造智慧课堂,促进课堂教学品质内涵发展,建构一种前所未有的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进化、自我完善、自我构建、自我发展,具有独特个性的完整的智慧课堂体系。

1.构建真实的、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智慧课堂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对于有效的教学十分关键。创设教学情境,就是要尽可能创设真实的、日常的、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教师巧妙地创设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最大限度地留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做到人人参与、个个思考。同时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基于“真实问题”将不同学科知识整合起来,去挖掘知识更广、更深的意义。这样才有可能产生智慧的火花,从而更进一步发展和锻造自己的智慧。

例如:在讲“了解异地控制电路”时,可以结合“两地控制同一灯”这一实例,并配以实际操作,这样既能将课堂知识直接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最终引领他们去独立思考新的问题。

2.营造动静结合、宽松和谐的智慧课堂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爱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 智慧课堂的教学过程是一种动态的不断前进和深入的过程,相对于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以及“独角戏”,智慧教学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地学习,创造性自主地思考和行动。课堂气氛追求的是让学生“动起来”,使学生主体动心、动手、动口、动脑,以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当然,作为课堂环境建设的主导角色,教师应当深刻意识到,课堂的智慧应当从动与静的平衡中来,学生在动中实践和体验,在静中思考和提炼,然后再获得提升。既要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不至于使他们过多受制于外界的干扰和牵制,又要给学生提供宽松的课堂空间,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锻炼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3.创设民主、自由的智慧课堂管理体制

民主、自由的课堂管理为教师教学创新,学生智慧生成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为教师提供创造性发挥教学智慧的空间,学生的智慧火花才能够得以真正的释放。

首先要树立以学生的智慧发展为本的课堂管理观。以近年来,国外在课堂管理中特别强调健康课堂管理的思想,主张通过“为每个学生营造一种以相互信任和尊重为基础的愉快、健康、高效、融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自强、自尊、自立的心理,从而使学生在课内外过一种健康、幸福和有意义生活”。另外,在课堂管理策略上,由注重教师外在控制向注重学生内在发展转变,让学生承担他们自己可以承担的责任,自己管理自己,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感,从而激发其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4.采用引导学生智慧生成的策略和方法

采用开放式教学法,打破把学生束缚在预定的行为及知识、技能框架内,将学生视为机械加工的对象与材科,将所谓有用的知识、技能以及行为规范向学生进行强制性灌输的局面,开放的智慧教学方法虽不否定对知识掌握的必要性,但却不止于对知识的认同性掌握,而是在帮助学生掌握人类知识成果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精神,将学生的学习由感知、记忆水平提高到想象、思维的高度,通过启发式的教和探究式的学促进学生的智慧成长。

采用“学生参与式”的教学策略,也就是在课程设置、课程实施方法、实施过程以及课程评价的各个环节体现学生的积极主动地位,使他们参与实践、参与创新并在能力的成长中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采用 “头脑风暴法”。在讨论、互动中,教师对学生的观点暂缓判断,而在一定的时间内让尽可能多的观点呈现出来。就像“风暴”刮过大脑一样,这样就能激活参与者的思维,使其智慧得以极大地迸发。图2为基于智慧课堂的互动设计。

图2 智慧型课堂的互动设计

5.探索科学、合理的智慧课堂形成性评价机制

马斯洛说过“每个人在出色完成一件事后都渴望得到别人对他(她)的肯定和表扬,这种表扬就是激励人的上进心,唤起人高涨情绪的根本原因。”科学、合理的激励性评价,能给学生以帮助,给学生以鼓励,给学生以信心。激励性的评价,既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及变化发展;既要关注水平,更要关注学生情绪态度。学生找到自己的位置,学习兴趣自然就浓了,积极性也就提高了。

四、智慧型课堂开展的效果与成果分析

1.学生评价该智慧型课堂是一个“引导争辩的课堂”“唤醒智慧的课堂”“走向生活的课堂”。将课堂还给学生,,把自主还给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的研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知识的汇聚、思维的碰撞、思想的交锋、情感的融合,尤其需要将教育者的教育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教育。学生认为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