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体系范例6篇

文化体系

文化体系范文1

一直以来,安全生产是企业经营发展的最重要基础。企业的安全文化,关乎着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从而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是其管理手段和理念,更是一种企业文化的渗透和影响。

1.凝聚员工共识和力量作用

从企业安全文化的定义中可以理解到安全文化代表的是大多数人所认可的态度和价值观,同时也被大多数人共同遵守,是人们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奉行的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同时,这种共同的价值观把企业员工的自我价值实现与企业的发展凝聚在一起,保证了员工实现自我价值和企业的发展的一致性,从而使企业员工自觉的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奉献力量。

2.约束功能

一般而言,企业安全文化教育可以为员工遵守安全规章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这是因为员工在接受安全文化宣传和教育后,自身就会对企业安全有了一种更深层次的体会和了解,在日常生产运营过程中会下意识的对企业安全留心和关注。换而言之,企业安全文化能够对企业的安全发展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然而这一种约束作用,是需要企业花精力去培养的。首先,员工的安全价值观应与企业保持高度一致,从而形成目标一致的行为模式。其次,企业需要从硬性规定方面加强安全文化对员工的约束作用。最后,对安全文化的约束,企业还应密切关注员工的心理状况和心理需求。

3.辐射传导作用

由于企业并不是一个封闭式的集体,而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因此,企业安全文化可以多种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方式予以辐射或传播出去,从而将企业本身所提倡的安全观念、安全管理行为以及安全管理模式等扩散到外界,这样一来,如果企业拥有着良好的安全文化,通过彼此之间的辐射和传导,这一安全文化将可能被其他单位或部门吸纳并予以运用,从而间接为社会整体的安全文化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帮助和促进意义。

二、企业安全文化评价体系的构建

笔者认为,在建立企业安全文化评价体系时应当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体现。宏观方面主要评价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而微观方面则主要考察企业安全的氛围状况。

1.宏观方面的安全文化对企业安全文化的宏观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关注企业的安全价值观念、安全理念和态度等意识方面的内容,具体外向化的表现为企业所推行的安全政策、制定的安全目标等等,其次还应关注企业对安全管理的奖惩措施以及对员工和社会公众的安全承诺等等,这可以从企业所公开的安全生产资料以及所颁布的相关安全制度等方面进行考察和评价等等。

2.微观方面的安全氛围

除了需要对企业安全文化宏观方面的评价,另一个重要的评价内容在于企业安全氛围的微观考察,并且这种微观层面的安全氛围考察是涉及到企业每个经营管理环节。首先,从组织结构来说,企业安全氛围的构建必须要从组织保障、制度保障等方面着手,以硬性的制度建设来巩固安全文化的形成和培育。其次,安全氛围还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具体环节,包括资金安全管理、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生产安全管理等等。更为重要的是,微观方面的安全氛围必然还涉及到企业的个体。对员工而言,企业安全氛围直接关系到其自身的安全与利益问题,企业应注意员工的心理状况,强化员工对安全风险的认识和了解,增强员工对安全隐患的敏感度等等。

3.保持中立立场评价企业安全文化体系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企业安全文化体系的建设会涉及到各个利益相关者。为了使这一评价体系不受到各方利益的左右和影响,企业在评价安全文化体系建设时,应保持必要的中立立场。然而,现实生活中,如果由企业内部部门或相关人员组织对安全文化体系进行评价,难免会受到一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对此,笔者认为,聘请第三方中介机构或专业机构来对企业安全文化体系进行评价,无疑是保持中立立场的最好办法。第三方工作人员在获取评价资料时应尽量避免与企业发生利益关系,能够至始至终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完成企业安全文化体系的评价工作。

三、加强企业安全文化评价体系建设的对策

1.坚持安全文化常态化评价

首先,定期组织安全文化评价。建议以季度为单位,每季度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一次评价,每年对企业进行一次全面综合评价,在评价过程中不断总结完善评价体系。其次,定期组织安全文化建设相关人员进行专项培训,提高安全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和评价水平,通过专业学习,促进安全文化评价体系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作用。再者,定期组织同行业内企业安全文化评价交流活动,企业所处内外部环境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可以通过同行业内的横向对比,取长补短,促进安全文化评价体系发展成熟。

2.加强安全文化评价的舆论引导作用

安全文化评价体系的良性循环发展,离不开正确的舆论和宣传导向,在强化安全投入的基础上,同样不能忽略了企业安全宣传。首先,建立专门的对外公关部门,具体负责企业形象的维护和应急公关工作,以促进企业和地方和谐发展,企业和居民互惠共赢。其次,企业可以定期举办企业和地方政府之间,企业和相关企业之间,企业和附近居民之间的交流座谈会,通过印发宣传材料,树立一个具有责任感的,有担当的正面的企业形象。

3.开拓创新

文化体系范文2

一、公共文化物品的非物质价值特性

公共文化服务正在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公共管理系统。一方面,在组织形态上,它以实际运作公共文化物品的方式而成为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者,采取的是公益性文化经营的路径;另一方面,在供给物品的特性上,它提供的是以艺术文化的产品和服务为核心的公共文化物品,因而与其他的公共物品运营机构相区别。

二、国家公共文化资金分配制度的形式正义取向

一般而言,公共文化服务是由代表公众利益的国家、社团、企业、公民等组织和个人,以非营利的组织性质向社会公众或特定社会团体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以弥补营利性文化企业在市场供求关系中出现的“市场缺失”,进而在普惠理念的框架下实现公民的文化权利和社会的文化福利,使国家公共文化资金的分配制度被赋予了公平和民主的意向。在国家公共文化基金的分配中采用供需双方商议立项的契约方式,更使这种形式正义的制度取向获得了程序上的体现。而且也在国家文化行政与各类公共文化服务部门之间建立起新型的纽带关系,进而能够使国家文化政策得以广泛而有效地推行。

三、公共文化服务运营的有效性原则

美国学者科特勒曾经指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西方国家的博物馆、音乐厅、公共图书馆和交响乐团等非营利组织也不得不在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和国家基金资助两方面展开竞争。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理念,也被引入国家的公共文化行政和公共文化服务的经营管理之中,并在行政管理的理论研究中提出了行政决策的有效性原则。

四、公共文化服务部门的市场化配置探索

文化来自于人民,必须服务于人民、造福于人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文化建设与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紧密结合起来,不仅体现了文化事业发展以人为本的特征,而且凸显了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本质。中央政治局专门开会研究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对人民群众文化精神生活的极大关心和高度重视。鉴于对西方国家对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历程的分析,关于建设统筹公共文化体系,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贯彻落实。

一是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始终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原则。

文化工作归根到底是群众工作,因此要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紧紧把握先进文化方向,加强文化市场监管,规范文化市场秩序,为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把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尊重人、理解人与关心人结合起来。善于总结基层和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善于运用群众的语言,使群众看得懂、听得进,更具有亲和力、感染力。

二是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坚持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

首先,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其次,公共文化建设要把和谐社区、和谐家庭等和谐创建活动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广泛吸引群众参与。再次,面对新的形势,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本着“社会文化社会办”的原则,面向市场办文化,面向社会办文化,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要着力于把重心放在农村。农村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农民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素质状况,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就全国而言,多数农村的文化事业发展滞后,存在的困难较大,如果不用先进文化去占领农村阵地,封建迷信、黄赌毒等腐朽落后文化就会去占领,因此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非常重要。首先,要大力加强重大公益性文化工程建设,以乡镇文化站为龙头,加快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其次,要进一步优化基层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形成融宣传教育、信息服务、科学普及、文化娱乐、体育活动等于一体的文化中心。再次,多举办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多提供群众普遍欢迎的文化服务,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全社会文化生活质量。

四是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领导。

文化体系范文3

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在项目审批、土地使用、资质认定、融资、财政扶持、人力资源管理、资源分配、政府采购、进出口贸易方面,享受与国有文化单位同等的待遇。鼓励有条件的非公有制文化企业以资产为纽带,组建文化产业集团,培育形成新的市场主体。重点支持有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非公有制文化企业上市融资,逐步做大做强。三是培育文化消费市场。深入挖掘江苏特色文化潜力,拓展文化消费领域。促进文物、旅游、会展、演出等文化资源转化,打造文化品牌,探寻文化消费热点,巩固和培植文化消费增长点。通过政府购买等方式,发展有内容、低票价、广参与的文化消费活动,促进文化消费增长,扩大文化消费总量。

二、优化配置,加强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建设

一是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生产能力。不断拓宽文化产品和服务市场,是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的重点。实行“一市一策”,对各类文化市场进行分类指导,以市场建设促进产业发展,推动文化企业优化生产结构,丰富文化产品种类。继续强化网络文化、文艺演出、文化娱乐、动漫游戏、图书报刊、广播影视、文化旅游等产业,抓龙头、带骨干,进一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积极推进文化休闲娱乐、文化信息服务、创意设计研发等产业实现超常规发展。大力发展高附加值、高艺术含量、高科技含量的文化产业项目,鼓励形式和内容创新。大力扶持具有江苏特色的昆曲、江苏民歌、南京云锦、苏州刺绣、扬州漆器和玉雕、无锡泥人等民俗文化产品,采取政策扶持、资助补贴、与公益服务相结合的办法,满足不同层次的文化消费需求。二是加快文化生产要素集聚。加快推进文化投资、产权、版权、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发展,探索引导市场主体开展各种业态和形式的市场交易和服务。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多。加快推进历史文化主题公园建设,打造吴文化、楚汉文化、金陵文化、维扬文化等主题文化公园。加快现代文化产业基地发展。建设文化产业带和动漫创意基地、文化演艺基地、数字出版传媒基地和出版物物流配送基地。推进文化资本市场建设,促进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源的有效对接,充分利用国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推进文化产权市场建设,加快完善著作权、企业品牌等无形资产评估、登记、质押、投资、托管、流转、变现等管理办法,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业依法进行股权、版权、商标、品牌等方面的交易。三是加强文化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各类协会在市场协调、行业自律、服务维权等方面的作用。推进文化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企业信用等级制度,创造和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要在文化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依托行业协会制定文化产业工艺、功能、检测、技术规范和服务标准,构建文化产业行业标准体系。要积极发展中介服务市场,培育文化创作、生产、营销和服务的各种中介机构。加快建设现代文化产品零售终端市场网络,完善采购、配送、流通等服务功能,积极引入电子商务等新型商业模式,持续扩展交易规模。构建城乡区域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文化市场空间,满足不同层次的文化消费需求。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打破条块分割,推动长三角及其周边地区文化市场一体化发展。

三、优化环境,确保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文化体系范文4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养老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利的一系列制度设计和运行体系,也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保障群众尤其是老年人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开展文化创造的权利、文化创作成果得到保护的权利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点。

据我调研所知,国家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第一次提出“公共文化服务”概念。党的十七大把“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党的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中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的目标任务。

此外,财政投入不断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加快、实施免费开放、建设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

1.财政投入不断加大。“十一五”期间,各级财政对文化的投入从2006年的68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528亿元。2.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加快。2010年,全国文化基建项目11983个,项目计划总投资390.07亿元,比2007年增长46.4%。3.实施免费开放2011年1月27日,文化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2011年底前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全部免费开放。4.建设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5.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中,新余走在了前列。2014年5月新余市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成为江西唯一的入选城市。

新余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提出“四注重”。

一是注重项目化推动,形成完善配套的基础网络。目前,新余全市已拥有近900多个公共文化单位,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占地面积达200多万平方米。涌现了“全国服务基层服务农村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罗坊文化站等一批优秀基层文化单位。

二是注重品牌化打造,奉献丰富多样的文化大餐。新余市依托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打造了“百姓幸福广场”文艺演出、广场群众“红歌赛”等多个品牌,涌现了夏布刺绣等一批特色文化村和特色文化产业,一批独具新余特色的文化品牌在全省乃至全国初具影响。

三是注重市场化运作,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体系。通过政府购买、项目补贴、税收减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社会力量以捐赠、赞助等方式,大力支持公共文化机构、社会团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服务。

四是注重制度化保障,建立科学规范的长效机制。始终坚持把加强制度建设作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根本性问题,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年度财政预算。

各级政府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都应以群众文化需求为重点。

群众文化需求的满足,一是通过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得到,二是以文化产业的方式通过文化市场有偿得到。

按照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国家标准,一个地区65岁以上老人超过7%,则认为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近日从市老龄办了解到,新余市目前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14.56万人,占总人口的13%;而65岁以上的老人也超过总人口的7%,无论从哪个标准来看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怎么办?在这一方面新余市多个部门也进行过多年摸索和尝试,有些方面在全省、全国走在前列。

如:目前新余市各类老年学校已发展到25所,在校学员2000多人。据统计,新余市目前设立了70多个老年人活动站点和88个老年人四种气功辅导站,帮助老年人开展健康向上的体育活动。

当前,要树立“文化养老”新理念,建立一种新型的老年价值观,大力推进“工资养老”向“文化养老”的转变,积极探索“文化养老”新机制。

文化体系范文5

一、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一)实施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巩固完善文化活动阵地

1.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数字资源建设为核心,以基层服务网点建设为重点,运用多种传播方式,加快推进我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图书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要发挥自身优势,充实完善设备配置,成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分中心、支中心和基层服务点。加强数字资源库内容建设,不断丰富电子图书、舞台艺术、知识讲座和影视节目等数字资源。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要与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和村村通电话工程相结合,以共建方式发展基层服务点。到20*年要基本实现“县县有分中心、乡乡建有基层服务点、50%的行政村建有基层服务网点”的目标。

2.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工程。组建集书报刊阅读、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普教育、广播电视、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乡镇综合文化站,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人员和相应的设施设备,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就近便捷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乡镇综合文化站要坚持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认真履行社会服务、指导基层、协助管理农村文化市场的职能,其业务由县(市、区)文化部门指导,日常工作由乡镇管理。全市乡镇、村(社区)要按照“五个一”的要求建设一批文化设施。即:按照一定的标准,在每个乡镇建一个综合性文化广场,一个多功能影剧院,一个老年活动中心,一个文化宣传画廊,一个儿童文化园;每个村(社区)建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图书(电子)阅览室,一个阅报栏(宣传橱窗),一个多功能综合活动室,一个符合演出和放映条件的小型广场。到20*年基本实现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社区有文化中心。

3.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按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农民受惠的原则,推进农村公益性电影放映服务体制的改革。深入开展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全面实施农村电影数字化改革试点工作,充分利用数字电影放映设备,强化放映队伍培训,建立流动影院,确保农村电影“2131”工程顺利实施,到20*年,基本实现每个行政村每月放映1场电影。

4.农家书屋建设工程。按照政府资助建设、鼓励社会捐助、农民自我管理的要求,与农村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等相结合,稳步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大投入,借助书屋和农民自助读书组织,净化农村出版物市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文化生活质量和农村文明程度。每个书屋要拥有一定数量的党报党刊和适合农民阅读的经济、科技、法律、卫生、文化类图书、期刊和音像制品,做到内容丰富、服务规范、农民满意。在全市农村逐步建立起“供书、读书、管书、用书”长效机制,达到书屋阅读条件完备、体制机制相对完善、服务功能不断加强、农村出版物市场初步形成的目标,争取到20*年在全市建设近120家农家书屋,覆盖全市三分之一以上行政村。

5.职工书屋建设工程。按照政府资助建设、吸纳社会捐助、工会组织管理的要求,建设一批职工书屋。

(二)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在中心城区建设具有时代性和地方特色的标志性文化设施,立项启动鹰潭市文化艺术中心(含鹰潭市群艺馆、美术馆、群众文化骨干培训基地、会展中心等)的建设,按标准新建、改造一批县(市、区)图书馆、文化中心、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完成对农村危旧公共文化设施和城市职工文化设施的改造。多渠道筹措资金,进一步完善市、县(市、区)文化馆(站)、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艺术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优化社区和乡村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要把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市规划,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年加大投入,促进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同时注意合理布局、综合利用。要在城镇主要街道、大专院校、公共场所、居民小区规划建立党报阅报栏、售报亭。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和宾馆、火车站等人员流动较大的场所,要摆放一定种类和数量的党报党刊供读者阅读。要统筹文化、教育、科技、广电、体育和青少年、老年活动场所的规划建设,实现相关设施的综合利用、共建共享。

二、加快文化艺术创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一)充分发挥现有文化设施的作用。各类公共文化设施要进一步明确服务标准,创新服务方式,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高效、普遍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县级文化馆(站)、图书馆要发挥综合功能,辐射和带动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要尽可能做到免费或优惠向社会开放。鼓励和支持国家投资建设的影剧院每年安排一定场次,为低收入居民、农民工及其他特殊群体免费或低价演出。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服务公示制度,在窗口接待、场所引导、资料提供以及内容讲解等方面,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增强吸引力。政府投资的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人文化宫等要坚持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不得企业化或变相企业化,不得以拍卖、租赁等形式改变其文化设施用途,已挪作他用的要限期收回。

(二)繁荣艺术创作和演出,增强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公益性文化单位要充分发挥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骨干作用,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着力提高生产能力和服务水平,提供适应人民群众需要的公共文化服务。努力创作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气派,体现鹰潭特色的优秀作品,力争推出一批艺术精品,在“五个一工程”、“国家舞台艺术精品”评选中获得好成绩。市艺术团每年推出2—3台、各县(市、区)每年推出1—2台在市内外有影响的优秀剧(节)目。在重点抓好歌曲、歌舞、创作生产的同时,积极鼓励和支持美术、书法、摄影等艺术门类的创作生产,力争不断有精品推出。加大对市、县剧团扶持力度。鼓励和引导市、县艺术团体多创作“三贴近”的作品,多深入农村基层乡村和厂矿企业演出。建立和完善艺术团体想下去、能下去的工作机制,使“三下乡”活动经常化、制度化。

(三)积极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利用各种有效形式,在社区、乡村、企业、校园和军营搭建公益性文化活动平台。

1.继续实施“新农村文化下乡工程”,做到农村文化“三项活动”下乡、科普书籍下乡、戏剧下乡、电影下乡、书画下乡,建立长效机制,做到经常化、制度化,着力解决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开展文化活动难的问题,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文化享有度和满意度。

2.培育和打造文化品牌活动。以品牌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凝聚力带动和促进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继续积极打造社区艺术节、农民艺术节、“欢乐舞台”等品牌文化活动,进一步形成规模,办出特色和影响。精心安排适合广大群众需要的广场文化,组织实施送书、送戏、送电影到工厂工地、田间等。与此同时,认真组织实施好公益性文化活动。

3.不断创新群众文化内容。依托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组织开展群众乐于参加、便于参与的歌咏、读书、朗诵、文艺演出、陈列展览、书画摄影比赛等文化活动。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办文化的积极性,推动全市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机关文化、军营文化、老年文化、少儿文化的蓬勃开展。

(四)加强文化知识普及工作。以普及人文社科、文艺欣赏、法制、科技卫生等基础知识为重点,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文化知识普及教育。继续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全力推进城镇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转业转岗人员、创业人员和农民的培训,提高其科技素质、文化素质、经营素质、健康素质、道德素质等。同时加大对农村基层文化干部队伍的培训,扶持农家书屋、农村文化户、农村民间文艺表演队伍和民间艺人,从而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三、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促进文博事业发展

(一)加强文物保护。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精神,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发展旅游的关系,切实加强对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进一步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配合新修订的《江西省文物保护条例》和省政府公布的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物宣传。组织在全市开展“国际博物馆日暨文物保护宣传周”活动与“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加强文物安全、文物维修管理工作。配合做好龙虎山仙水岩崖墓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继续创造条件,做好角山文化遗存申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工作,形成道教文化、战国崖墓文化、角山文化三足鼎立的古色文化格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和馆藏文物的保管、修复工作。

(二)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了解和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初步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建立健全保护机构,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制定保护规划。市、县(市、区)均应建立保护中心。要建立起比较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和保护体系,在全社会形成自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同时积极创建全国和省民间艺术之乡、特色文化之乡。

四、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文化产业

(一)做强歌舞娱乐市场。逐步提高娱乐业的整体层次,大力倡导特色经营,发展一批具有企业特色、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娱乐场所。进一步规范已设立的歌舞娱乐场所。各县(市、区)要逐步将歌舞娱乐场所集中经营,做到规模化、特色化、超市化、综合化。

(二)做优网络文化市场。调整产业结构,引导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向规模化、连锁化、主题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三)做大音像市场。改变音像小企业规模状况,大力发展连锁、超市、电子商务等现代经营方式,不断提高正版音像制品的市场占有率。

(四)做新电影市场。转换经营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在城市,要加速影院升级换代改造,以影院多厅化、经营多元化、设施现代化方向改造现有影院,逐步从单一经营电影向复合型多功能文化娱乐场所转变。在农村,推动数字电影改革,不断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五)做活演出市场。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演出团体和举办演出活动,加快营业性演出的市场化进程,大力倡导和扶持高雅艺术和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艺术演出,活跃群众的文化生活。

(六)做好艺术培训市场。以群艺馆及各级文化馆、剧团等文化单位为骨干,由城市和县城,向乡镇、社区和学校延伸的文化艺术培训规模基地,构建全市城乡文化艺术培训平台。

(七)做特古玩艺术品市场。一要注重发挥民间资本在古玩艺术品市场的投资主体作用,积极推动一批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群体;二要坚持保护与利用并举,努力把我市做成文物强市,充分发挥文物资源在旅游业发展中的独特优势。

五、加强市场管理,规范市场秩序

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一个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环境。坚持管理和繁荣并重,着力构建文化市场的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公平竞争的文化市场机制和坚强有力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促进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一)继续开展“文化市场诚信工程”。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努力提高管理者文明执法,经营者守法诚信的素质,与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联合举办“诚信工程看网吧”和评选“三优”(优良设施、优雅环境、优质服务)文化经营单位等活动,面向社会评选文化市场诚信单位,使文化市场的管理者、经营者、消费者互信互动,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

(二)深入开展文化市场的专项整治。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加强版权保护,严厉打击违法违规活动,取缔无证经营。重点解决好网吧接纳未成年人、娱乐场所噪声扰民、音像市场侵权盗版、演出市场的问题。统筹发展,不断繁荣文化市场。通过结构调整,控制网吧、歌舞娱乐场所的总量,提升质量和品位,使之朝着品牌化、连锁化方向发展。

(三)规范农村文化市场。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杜绝各种格调低下、内容不健康的文化演出和文化娱乐活动,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加强和充实县级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伍,充分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监管作用,健全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体系,确保农村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一)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要求,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和内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全面实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建立健全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要继续加大对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投入,制定文化单位改革配套政策,建立健全文化单位职工医疗、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搞好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劳动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和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调动员工积极性,增加活力,提高文化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质量。

(二)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引入竞争机制,对重要公共文化产品、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动,要实行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效益。鼓励具备条件的城市图书馆采用通借通还等现代服务方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社区和农村延伸。完善相关管理制度,简化审批登记程序,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以兴办实体、赞助活动、免费提供设施等多种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支持民办公益性文化机构的发展,鼓励民间开办博物馆、图书馆等,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多元化、社会化。

(三)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技术水平。加快现代科技应用步伐,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化水平。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加强互联网建设,提供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文化产品,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使之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加快各县(市、区)公共图书馆的联网步伐。

七、加大投入,加强领导

(一)健全领导和工作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要建立健全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发展改革、财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部门分工负责,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等人民团体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合力。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预算。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二)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各级政府要认真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责,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改进管理、明确责任、提高效能,重点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和标准的制度,加强对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和项目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要根据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特点,分类制定建设标准和服务标准,加强绩效评估。要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支持各级各类文化单位开展文化法制政策宣传教育,增强法制观念,规范执法行为,提高依法行政和维护文化权益的自觉性。

文化体系范文6

一、20**年工作的基本情况

20**年2月,为整合我区文化资源,构建包河区大文化体系,经区机构编制委员会研究,将原文化、广电、体育、旅游等工作职能整合成立新的文化广播电视局。一年来,文广局完成了机构和人员整合,并围绕构建大文化体系作了许多有关探索。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整合文化、广播电视、旅游、体育等多部资源,以文化视角统筹安排各类元素相互渗透、融合,以事业和产业发展为手段,以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为方向,以建设文化名区为奋斗目标,打造以文化事业为统揽的、各项事业竞相繁荣发展的大文化体系。

(一)不断繁荣公共文化事业,提升文化的统筹力

一是区委提出打好“包公牌”、建设“文化名区”的战略目标,作为具体执行部门,我们责无旁贷。一是以大规划引领大发展。“文化名区”的建设是一个过程,如何保证这个过程不偏向、不离题、有特色、有内涵,至关重要。在区“文化名区”建设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我们依托中科大人文学院,与安徽省未来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共同合作编制《包河“文化名区”建设行动纲要》,将在对包河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现状与国内外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走势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包括发展理念、战略框架和实施方案三个层面的整体设计,明确提出包河文化定位、目标、思路、任务,以及相应的制度、机制、流程设计和可操作行动方案。二是文化活动精彩纷呈,精品创作推陈出新。春节团拜会、“春色滨湖”旅游节开幕式及文艺演出、“美丽的滨湖”及“感恩滨湖”大型文艺晚会、第四届企退职工文化艺术节等主办活动彰显了包河特色;参与20**“舞动合肥”广场舞蹈大赛、市纪委反腐倡廉专场文艺演出等活动均取得了较好名次,并创作了一批优秀作品;乡村大舞台、送戏到滨湖、农村数字电影放映、文艺进社区、建设农家书屋(省级1家、市级4家)、图书进社区等活动大大丰富了基层文化活动,充实了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音乐舞蹈大讲堂进社区、民营文化团体获奖节目展演等活动提升了社区文化品位。三是文化产业总量扩张,渐显特色。我们注重在引导中规范,在管理中服务。目前,全区拥有文化产业经营单位800余家,吸纳从业人员3万人左右,年产值近20亿元,已成为包河区支柱产业之一,并初步形成了宁国路美食文化街、马鞍山路演艺风情街、芜湖路文艺与时尚特色街区。我们还按照区委“文化引领、因文招商”的要求,与安徽吧文化策源地“哈街”共同面向全国进行文化招商,全国200多家休闲文化企业精英汇聚包河,并当场签约入驻7家。“哈街”必将成为包河文化的一面新旗帜,合肥文化的一大新地标。四是实行综合执法,在规范中优化环境。20**年,大事多、要事多,文化市场监管任务繁重而艰巨。我们在抓好平时工作的同时,一是注重抓热点,对百脑汇电子城、合工大电子城多次开展联合行动,对政治类非法出版物、网吧接纳未成年人、电子游戏机经营场所、校园周边坏境整治、非法安装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等重拳出击,二是注重抓重点,“两会”期间、奥运保障行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保障、电玩专项整治以及迎接中央文明办及扫黄办检查,我们全力以赴,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三是加大文化保护传承力度。大孔礼堂修复完毕,配套设施建设正向市政府申报,卫立煌故居修复已列入2009年计划。全区现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个、市级4个、区级4个。5月份,国家文化部督查组来我区检查非遗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二)不断夯实广电事业发展基础,提升文化的保障力

一是加大打造包河区特色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区电台的主阵地作用,“包河之声”实行扩容与提质相结合,一方面调整优化栏目,扩大自办节目时间,将原先的一个半小时扩充为6个小时;另一方面围绕区委、区政府工作重点和基层关注热点大力挖掘和弘扬包河区传统优秀文化。在特定栏目中重点对传统历史代表性人物包公进行专题报道,展示包河区的历史文化底蕴。二是加大投入,建立安全播出的保障基础。我们先后投入近50万元,组建了广播与电视监控一体化的播出控制中心,改造了大圩发射塔,圆满完成了奥运期间的安全播出保障任务。三是多轮并行,加快产业发展。在基本完成区域数字电视整体转换之后,我们以用户为中心强化管理,提高日常维护运行保障水平。积极在农村市场推行无线覆盖,市、区共计投入1200万元,先后在义城、大圩、淝河、烟墩及三十岗、大杨、南岗、山南等十余个乡镇近百个村开展了MMDS业务,并在大蜀山发射塔设备更换后,将原来的33套节目增加到目前的42套,大大改善了城郊和偏远农村住户收看电视难、效果差、节目套数少的问题。进一步把扩大工程建设作为网络公司的主攻方向,做优、做强,全年共计完成建设合同800万元。加快了新项目建设,安徽东方田园生态影视基地稳步推进,并作为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成功上报至省发改委。四是以落实“村村通”工程为契机,更好地服务群众。我们紧紧围绕“村村通”这一个民生工程的实施,积极推进广播电视的无线覆盖。我们利用自己的广播电视发射塔,作为全省承担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的6个发射台之一,于4月份将央视七套节目成功落地,覆盖范围约20—30公里,我区所有乡镇及环巢湖北岸的巢湖、舒城、庐江、肥西等地约百万农民可直接收看到中央电视台的农村电视节目。我区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及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作先后被省局、市局作为典型在省市媒体作集中报道。国家广电总局计财司领导在现场察看后,给予积极评价。

(三)不断丰富旅游业的内容,提升文化的扩张力

一是精心策划,加大旅游营销。第一,加大媒体宣传,展现滨湖独特风貌。我们先后在省市媒体推出滨湖新区、滨湖生态板块、春色滨湖、美丽的滨湖等多个宣传专版,向广大游客推介包河区的自然生态和风情魅力。第二,三节并举,以节带游。第二届“春色滨湖”旅游节采用同合肥市第二届乡村旅游节合办的形式,第三届“春色滨湖”旅游节由合肥市人民政府主办,既提高了层次,又加大了推介力度。期间,新闻、隆重开幕、乡村大舞台(包括引进埇桥马戏专场演出)、民俗展演、农民运动会、数字电影放映等活动达30多项,两次分别接待游客80万人次,指导、配合、参与绿色大圩第六届葡萄文化节、龙虾美食街、第三届中国包公国际文化节的成功举办。

二是统筹推进,加快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我们把争取到的省市旅游发展资金连同区旅游发展引导资金同其他支农建设资金打包投放,即扩大了资金规模,加大了扶持力度,又能集中财力干大事,有力地推动了旅游区域的道路、产业、景点配套设施以及项目的建设。全区现有星级以上农家乐13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2家。

三是积极参展,扩大旅游影响。今年我们分别组团参加了首届中国(安徽)旅游纪念品创意大会暨20**中国手工艺精品博览会和第二届中国(合肥)徽菜美食旅游节两项重大活动,较好地展示了我区作为旅游大区的良好形象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四)不断加强体育工作的创新,提升文化的推动力

一是圆满完成了奥运圣火传递任务。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指挥下,按照市里统一部署,我区全面完成了各项组织工作,尽管路线最长、参与人数最多,但奥运圣火在我区传递责任线路内,安全顺畅,市组委会专门给区政府发来感谢信。同时,我们还完成了圣火回收仪式600人的现场组织任务。二是组团参加市九运会,竞技水平实现新突破。市运会是综合性运动会,也是合肥地区的最高赛事,每四年举办一次。我区成立了高规格的代表团,并派出500多运动员参加奥运项目、非奥运项目、公开赛项目三大类42个大奖、636个小奖的角逐,这也是历届市运会我区参赛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经过21天的激烈比赛,包河区以118块金牌荣获九运会总金牌数第二名(总量提升,位次前移),并荣获奥运项目总金牌数第二名、优秀组织奖、体育道德风尚奖等多项殊荣,夺得了足球、篮球、乒乓球等多项集体冠军,是历届市运会成绩最好的一次,取得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同时,我们还组团参加了开幕式、闭幕式,承办了小蓝、拔河比赛等赛事。为此,区委、区政府召开了隆重的总结表彰会,并专门给文广局发了贺信。三是深入推进全民健身运动。我们联合安徽润泽东方老报馆,在大圩葡萄节和北京奥运会举办期间,分别举办《中国体育百年》和《安徽体育百年》图片展,先后参与举办了“滨湖杯”区直机关保龄球、乒乓球、象棋等比赛,协助举办了大圩镇第三届农民运动会、望湖街道第二届街道运动会,组队参加了第七届全国老年田径运动会,其中一人获“国家田径之星”称号,总成绩居中部省市首位,组织了600多人参加万人健身走活动,并积极争取体育健身路径2套。

二、存在问题

1、思想观念滞后,缺乏大力发展文化软实力的内在动力

包河区不少领导干部对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还停留在绝对强调发展经济的阶段,还没有认识到文化也是生产力,抓文化就是抓发展,缺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大力发展文化软实力的内在动力。具体在工作中表现为以下几种现象:一是重形式轻实效。有的部门把文化建设只是当作点缀的花架子,把搞形式的意义看的比取得实质内容成效还重,大张旗鼓地搞活动,偏重造声势,一阵风过去后,忽视活动成效的巩固。二是重眼前轻长远。文化设施建设等眼前见得到的功利事业不乏人抓,而长远教化等利在后人之事少有人管。三是重城区轻农村。目前全区还有不少行政村没有文化室、图书室等文化阵地,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影响了村级文化发展。

2、包公文化的产业延伸有待进一步加强,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开发较为单一,包公文化的基础建设和营销手段还处于比较初始的阶段,特别是营销手段较为落后,没有一个整体的营销策划。

3、大宣传格局尚未形成。外宣工作不单是外宣部门的事,也是外事、外经贸、招商、旅游、文化、台办等部门及外向型企业共同的事。从包河区现有状况来看,虽然有的单位已经认识到了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性,有的单位领导还亲自做外宣工作,但由于没有将外宣工作规划列入到文化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去,不能更好地去统一调度、统一协调,造成了各自为战、缺少沟通、重复浪费的现象。少数部门、单位领导同志还存在着对外宣重视不够、意识不强的问题,工作做得不错,但对亮点工作的总结、包装、推介、宣传不够。

三、对策及建议

(一)推进三项工程,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在包河区中心城区要充分发挥文化的公益和产业属性,根据中心城区逐步提高完善的文化基础条件,努力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文化品牌工程、文化产业促进工程,在推进文化发展中促进经济发展,在培育文化品牌中提升城市人气,使文化这个软实力,成为加快我市经济发展、做大做强中心城区的推动力。

(二)要高起点、高标准搞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以规划引领设施建设、产业发展。要健全完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导体制,成立专门班子,广泛调研、认真研究、深入论证产业发展规划。要提高规划的层次与水平,坚持立足长远、科学决策,确保各项设施建设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要制定阶段性规划,集中时间、集中力量、集中资源,逐一从具体的设施入手,从点上突破,以点带片、连点成片,分阶段、有重点地加快推进,真正使包河区区由文物资源、文化资源富集区转变为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发展强势区,为实现包河区由文化资源大区向文化强区、文化名区的跨越增添新的动力。

(三)健全机制,整合资源,形成开放的大外宣格局

按照区委、区政府提出的“营销包河”紧紧围绕构建大宣传格局这个目标,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健全机制、整合资源,形成整体合力,努力构建全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宣传格局。

(5)积极组织体育活动,提高竞技体育和群众性体育水平。去年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指挥下,按照市里统一部署,我区全面完成了奥运圣火传递任务、第三次全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工作,组团参加市九运会,竞技水平实现新突破。包河区以118块金牌荣获九运会总金牌数第二名(总量提升,位次前移),并荣获奥运项目总金牌数第二名、优秀组织奖、体育道德风尚奖等多项殊荣,夺得了足球、篮球、乒乓球等多项集体冠军,是历届市运会成绩最好的一次,取得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今年我们积极参加第四届体育大会和第二届农民运动会,深入推进全民健身运动。

2、理清发展思路,不断提升旅游发展水平。

我区有享誉海内外的包公祠、包公墓、清风阁等历史文化遗迹,也有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旖旎的自然风光,还有多所高校汇聚一堂的科教文化形态,更有乡间田园景色及地域性民俗元素,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我区丰富多样、层次分明的旅游资源。依托这些资源,我区可以以“包公故里、科教基地、滨湖新城”为重点,推动我区旅游形态的多样化,提升旅游发展水平。

(1)大力发展以包公文化为标志的历史文化旅游。我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有包公祠、包公墓、清风阁、卫立煌故居、大孔祠堂、潮城寺遗址等等,若是能将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加以妥善的保护、修复及重建,特别是位于巢湖之滨的潮城寺,在巢湖沿岸具有深远影响,若能得以重建,其对于我区历史文化游无疑是一剂强心剂。包公历史文化资源是包河区的一大特色旅游资源,是合肥也是包河的名片,若能抓住当前合肥“大建设、大发展”的有利时机,改造相毗邻的芜湖路、宁国路街区,与包公园联合打造合肥首家5A旅游景区,提升宋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这对于提升我区旅游档次、建设文化名区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大力发展以巢湖风光为标志的自然风光旅游。我区紧邻巢湖,长长的水岸线造就了包河优美的自然风光。辖区内有至美的田园风光,有多样的生态湿地,有连片的绿色生态林地,基于此,我区开展了生态游、乡村游和以民俗文化为代表的文化游,并形成了一定规模。近些年,旅游资源在我区仍不断聚集,滨湖新区安徽地质博物馆、安徽名人馆和渡江战役纪念馆的建设,集徽派、北京四合院、江南水乡等多种建筑艺术风格于一体的东方田园影视基地的打造,旅游资源在我区将急剧膨胀,打造自然风光游为主体的巢湖滨岸旅游将大有可为。

(3)大力发展以水上乐园为标志的现代游乐旅游。随着巢湖岸线治理和水污染治理,巢湖水上游乐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线,目前已有水上快艇冲浪等水上游乐项目,特别是随着滨湖新区人气的聚集,水上游乐项目必将是包河旅游发展的生力军。

3、做好政府“喉舌”,不断加强广播电视服务水平。

(1)发挥区电台宣传主阵地作用,打造《包河之声》栏目品牌。

作为政府“喉舌”,区电台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开展重点专题的连续报道,以新闻报道的方式,全面展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同时我们对《包河之声》进行了相关栏目调整,将原来一个半小时节目扩充为6个小时,增设了《流金岁月》、《欢声笑语乐神州》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娱乐节目,增加节目的可听性。为了进一步发挥区电台的宣传主阵地作用,我们对每期的专题节目都进行精心策划,深入采访,出精品节目,做精品栏目。此外,我们还增加了现场报道的次数,让听众能在第一时间身临其境的了解新闻事件。

(2)加大自有门户网站建设,打造文广信息传播平台。

为了更好的宣传包河,提升广播电视服务水平,我们开通了广电网,内设政策报道、政策法规、服务专区等几大板块,及时更新上传,让人们第一时间了解相关信息,网上办理相关具体事宜,极大的方便了群众。为了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我们要继续加大网站建设,丰富网站内容,加强服务与管理,建设一个一流的信息交流平台。

(二)、产业发展方面

1、特色街区引领,打造文化产业的“航空母舰”。

目前,全区拥有文化产业经营单位800余家,吸纳从业人员3万人左右,年产值近20亿员,已成为我区支柱产业之一,初步形成了宁国路美食文化街、马鞍山路演艺风情街、芜湖路文艺与时尚特色街区等文化产业特色街区,我区文化产业已成规模。另外随着“哈街”、塘西河“水街”项目的推进,按照区委“文化引领、因文招商”的要求,我区的文化产业总量将进一步扩大,我区文化产业也必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格局。

2、建立多种产业形态,推动广电产业健康发展。

(1)积极引进项目,提升电视发射塔利用率。

我区先后投资300万元建立发射塔,除了发射本台节目外,为了提高利用效率,积极引进广播电视发射项目,作为全省承担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的6个发射台之一,于**年4月份将央视七套节目成功落地,让环巢湖百万农民看到了央视农村电视节目。今年4月,又与安徽电视台文体频道达成合作协议,承担转播任务。

(2)加大招商引资,积极推动影视基地建设。

为了加强对外宣传与交流,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促使我区广电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我区正在打造占地面积1500亩,总建筑面积24000平方米,总投资8000万元的安徽东方田园生态湿地公园项目。这个项目一旦建成,达到设计能力后,年游客可达40万人次,影视领域产业经营性收入及三产收入,预计年收入1000余万元,目前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和积极招商中。

上一篇德育功能

下一篇设计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