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范例6篇

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范文1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5-0017-02

受传播环境、传媒市场、电视、网络媒体等因素的影响,节目创新已成为电视发展的首要问题。在各项因素的影响下,新闻节目若要维持有力的传播效果,并在收视量占主导地位,必须要创新编辑能力以及突破原有的思维规律,推陈出新,不断改变,才可在激烈的收视竞争中占有优势。新闻编辑作为电视新闻节目制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提高新闻编辑的创新能力是保证新闻节目个性化,具备竞争能力的保证。

国内新闻编辑的策划意识、策划观念与策划水平都相对落后,未能满足群众的需求,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存在节目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以及盲目跟风现象普遍等问题[1],种种问题表明了当前电视新闻编辑的能力不足,需要不断的创新培养。

1.1节目形式单一

随着电视观众审美观的不断提升,这也考验了电视台新闻播报形式。现阶段还要许多电视新闻的节目形式存在单一性、陈旧性的问题,节目编排未能结合现今观众的审美习惯与新闻传播的规律,使观众对此类新闻节目的耐心逐渐消磨,甚至对此类节目产生厌烦心理。

1.2节目内容枯燥

现阶段,大部分电视台的新闻节目都存在节目内容空泛、枯燥无味等问题,甚至有少数新闻节目粗制滥造,质量不过关[2]。如今,不少电视新闻节目都以简单的串播形式进行,缺乏对新闻内容的深入报道与点评,更谈不上关注与精确切入重大新闻。部分新闻主持在播报新闻过程中,面无表情、语言僵硬,使新闻枯燥无味。新闻节目的形式、内容不符合新闻资讯的进展,违背新闻节目的意义,无法吸引观众的注意,降低了新闻节目对观众的影响力。

1.3盲目跟风现象普遍

现阶段,许多新闻编辑人员均缺乏创新意识与能力,大部分电视节目普遍存在盲目跟风的情况。对于新闻节目来说,由于现今新闻节目对时效性以及深度报道、理性分析的注重,大部分新闻节目为降低节目制作成本而模仿外国电视节目的制作形式[3],例如曾经有一个新闻节目以RAP串烧形式报道新闻,提高了该节目的收视率,之后就引起了许多电视台的模仿风潮,模仿方式各不相同,将节目变得不伦不类。

2培养新闻编辑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必要性

电视新闻节目的意义是对最新发生且具有话题性的事实进行报道。新闻编辑人员要不断创新自身的观念,不断提升自我,树立对自身能力的信心,才可使电视新闻不断进步。一个新闻编辑是否具备创新意识,体现在其是否有积极勇敢与充满激情的开拓精神,在编排节目时,打破传统的编排模式,提出新奇的主张,大胆设想,以最大的努力创作具有深度、广度以及个性化的电视新闻节目,将自身的创新思维融入节目制作中,贯穿到每一个环节中,使节目具备独特性,多样性以及丰富性等特点,在众多新闻节目中脱颖而出。

3.1对新闻节目的编排形式不断创新

由于新闻编排是制作新闻节目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对新闻节目的编排形式进行改革创新是电视新闻创新的重点。编辑新闻节目过程中,包含着各种不同的信息,编辑工作人员以及记者须结合新闻节目的性质,对采集回来的信息进行重组,选取适合节目的信息,合理巧妙安排信息的排列顺序,避免单一的新闻模式,实现新闻信息编排灵活搭配、优势互补[4]。 首先,创新新闻节目的编排艺术,对新闻播报风格进行转变,新闻主持走亲民的语言路线,以增加所报道新闻的代入感,体现新闻内容的真实性,主持人的播报语言通俗化,令观众更易于明白、接受新闻报道内容。

另一方面,播出方式多样化,将背景分析、现场报道、动态新闻、演播室访谈、主体新闻、相关报道等板块融入到新闻报道中,使新闻报道立体化,扩大信息的类型与数量,优化新闻报道质量,营造社会热点,聚集观众的注意力,增强社会舆论的力量。

最后,创新新闻报道形式,在新闻节目中对新闻内容作合理搭配,例如现场报道结合主持人的看法,长新闻结合短评论等,优势互补,避免新闻形式单一化,使新闻具有内容丰富、立体化且形式各异。

3.2树立个性化意识

人人都具备创新潜能,但只有部分人发挥了这一项潜能,每个人只有不满足于现状,心存改变的意识,才会对自身潜在的创新本能进行积极开发。因此,新闻节目需要创新,要求新闻编辑人员具有创新意识,发挥自身发散性思维能力,以令观众出乎意料的角度分析及重组不同事物,提出新闻重点,吸引观众的眼球,令观众感到耳目一新。首先,挣脱传统的组合方式,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众不同,以新的事物组合方式,对新闻材料进行加工处理,使同一种事物有不同的方式可表达[5]。新闻编辑人员可考虑在编辑电视新闻的过程中融入自身的独特性,使节目具备独有的风格,在存在盲目跟风的环境中标新立异,改变形式雷同的情况。然而,在新闻节目的编辑工作中,树立个性化意识不是质疑所以事情,切忌为突出自身的个性而质疑合理事物。总而言之,改变新闻节目编辑方式的前提是要保留电视新闻的本质。

4结论

同志1995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不断发展的传媒激烈竞争形势,电视新闻节目需要健康发展就必须不断强化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使其发挥创造力,在新闻节目策划中不断推陈出新,打造精品节目,吸引观众的眼球,跟上新时代的发展,才可实现电视新闻的意义,通过节目向更多的观众传递最新信息,使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保持良好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程玉婷.浅谈电视新闻的生活化――从新闻的编辑、导语、画面配音说起[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9,11(2):63-65.

[2]罗新星.新闻节目的泛娱乐化与娱乐新闻节目的式微――解读台湾电视新闻的后娱乐现象[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5):133-136.

[3]刘荟.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及手段[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4):52-54.

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范文2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察能力

观察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较持久的知觉,是人们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事物的一种过程,是学生认识世界﹑获得信息和汲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观察能力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实验就是人为地创造提供观察的条件。物理实验中的观察一般包括对教师演示实验的观察和学生分组实验中的观察两个方面。为了使物理实验中的观察真正成为创新意义上的观察,进而卓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观察活动必须突出其全面性、深刻性、准确性、敏锐性的特点。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创设探索性问题情境。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现代教学论认为: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个问题呈现出来,学习的发生起源于情境变化的刺激,所以教师在施教中应尽量创造问题情境,将这些问题筹划为各种形式,给学生造疑,促使学生存疑、质疑,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讲授利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时,利用伏特表和电流表测出的电压和电流可算出待测电阻的阻值,能不能只用一个电流表或电压表来测量电阻呢?如果能,还需哪些辅助器材?怎样测量?请说出你设计的方案并画出电路图。通过这种说疑、释疑的教学活动,可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和创造性的思维。

2.教学中适时介绍物理学家科学研究、发现的经历和故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适时介绍物理学家科学研究、发现的经历和故事,不仅使学生了解科学发现与创新的思维和方法,激发其创新欲望,同时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体会科学发现和探索的科学精神,培养其献身科学的志趣和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实现激发创新意识的教学目的。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猜测,敢于创新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能力是一种可贵的创造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使用鼓励的语言、信任的表情、及时的肯定和表扬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大胆质疑、猜测的各种创造动机,启迪其创新精神。

1.一题多解使学生学会质疑。如测植物油密度的方法。我让学生自选取仪器,说出自己的做法。学生们讨论热烈,很快就有了方案。用天平,量筒分别测出质量和体积,再根据公式计算。共同探讨了这个方法中不同步骤误差不同的问题后,我又提醒他们:是不是还有别的方法呢?学生很感兴趣,马上开始讨论,有的说用密度计直截了当,有的说利用浮力知识,有的想利用压强……我让他们定出具体的方案,与他们一起讨论改进方案,成功地完成这一课的教学,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我认为,一题多解是鼓励学生勇于创新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2.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测”。深入的思考可激发灵感。从事实归纳科学规律,而后用演绎的方法利用这些规律去解决问题,是研究问题的重要手段。如:在大气压的教学中,我用一张纸盖在装满水的瓶子上,让学生猜测如果倒置它会怎么样;在惯性的教学中,让学生猜想抽出压在笔套下的纸条会发生什么现象……诸多的猜测让他们兴趣大增,解释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就成为他们迫切想做的工作,创新思维能力在这中间得到了提高。

3.设计开放性习题。所谓开放性习题,就是把多个知识原型高度融合于应用领域,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思维空间广、发挥余地大的一类习题。解答开放性习题,由于没有现成的解题模式,解题时往往需要从多个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索,且有些问题的答案是不确定的,因而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其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

(四)改革实验教学,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过程和手段,在教学中应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亲自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1.改演示实验为学生随堂动手实验。除了必做实验外,可以改变课堂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随堂动手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亲身实验获取直观感性材料,体验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加强。

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范文3

【关键词】浅谈;校外教育;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重要途径

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1919年,我国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第一次把“创造”引入教育领域。他在《第一流教育家》一文中提出要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开辟精神”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国家富强和民族兴亡有重要意义。

青少年活动中心是在学校时空之外,对未成年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形态,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实践活动对少年儿童进行兴趣、爱好的培养并促进他们个性的健康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高。校外教育作为少年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校内教育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不仅区别于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或兴趣班教学形式的不同,更多的体现在校外教育内容的丰富性、趣味性和实践性。校外教育是一种主体教育,它更多注重少年儿童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品质的培养,其独特性是学校教育不可替代或复制的,在推进儿童媒介素养教育方面存在许多天然的优势。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时代,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向。创新是建立在知识的传播、转化和应用基础之上的,而这一切又深深扎根于教育基础之上,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均离不开教育对它的支撑。青少年活动中心是学生间接的受教育场所,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摇篮。

一、校外教育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个性品格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创新意识形成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中国青少年学生应试能力强,但动手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较差。在加强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中不仅考虑价值取向、教育改革、物质保障、社会机制及人文环境因素,而且应遵循个性化、系统性、实践性和协作性原则,采取科学的对策探索尝试。强烈的创新意识是产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只有对未知世界和真理不懈追求的人,才会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去学习、实践和创造,而实践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校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学生创新实践的主要阵地,它具有科技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特点,突出了“创新”的主要特征。开展校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巩固、扩大课堂教学内容,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促进学生更亲近自然和社会生活,不仅能增强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意识,同时对于提高其科研能力,特别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参加科普的科技游艺活动和科技小制作、学生的各种科技项目比赛都是学生开阔眼界,发挥创造精神的机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不仅渗透着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科技小组活动更是注重以新颖的形式,有趣生动的体验式、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校外活动为学生开辟了获取最新科技信息的渠道,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显露才华的舞台,通过生动的探究实践活动使学生逐步掌握科学方法,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也充分显露出学生的聪明才智,让素养和能力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得到提升,为其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见,校外教育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校外教育活动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校外教育主要通过实践活动育人,在互动参与中激发少年儿童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使少年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增长知识、锻炼能力、提高素质。实践互动、情境参与既是校外教育活动的突出特点,也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特征。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类的存在方式。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改造自然,不仅仅是改变自然物的形态,更重要的是在自然物中贯注人的需要、目的和本质力量,使其从“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从而创造出按照自在世界本身的运动不可能产生的事物。实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无论是培养的目的、途径,还是最终结果,都离不开实践。遵循实践性原则,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坚持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和评价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唯一标准。 因此,媒介素养教育活动在设计过程中,遵守知识性、实践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使少年儿童学习丰富的媒介知识、掌握基本的媒介技能,在满足他们求知欲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校外教育拓宽了少年儿童的成长空间,突破了课堂教学的空间束缚,把学习环境从校内延伸到校外,立足于社会,以校外教育活动为载体,强调实践活动与直接体验对于少年儿童发展的必要性,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外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受到有益的教育。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教育要避免传统的说教,让学生在快乐的实践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一些实验基地、体验具体的过程,也可以组织一些益智的小游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趣味性。创新思维源于常规的思维过程,又高于常规的思维,它是指对某种事物、问题、观点产生新的发现、新的解决方法、新的见解。它的特征是超越或突破人们固有的认识,使人们的认识“更上一层楼”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通过想象可以使人们看问题能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已知推及未知,使思维活动起质的飞跃,丰所谓创新教育就是使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人类创新活动的特征,并以此为教育基础,达到培养创新人才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因此,全面提高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首先应从校外教育创新入手,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突出当代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真正培养出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程度。

三、建立健全的校外活动机制,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现的坚实保障

正上学的青少年,他们几乎将所有可利用的时间都花在了学习课本知识上,完全成了“为了考试而学习”,忽略了自己在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相当淡薄,更谈不上创新欲望了。一个完善的活动机制并不能直接使学生产生创造能力,但它可以促进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等共同努力,校外教育是校内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延伸,是家庭教育的连接,是社会教育的支持,各种教育在教育主体、内容、方式方法上各有优势,只有在教育力量协调一致的时候,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成效才是最大的。因此,要建立健全学校教育与校外活动相互配合、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明确校内、外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职责任务,做到合理互补,效能最优。在教育主体方面,学校教育承担着对所有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职能,校外教育要为每个学生提供参加校外活动的机会。在教育内容和安排上,学校开发出系列的校本课程和授课模式,逐步实现课外活动的经常化、制度化和科学化,这就要求校外教育机构及教师提升衔接学校教育的能力,努力形成服务和指导学校高质量地开展课外活动的工作职能和能力,根据学校的需求,设计开发与学校教育教学有机结合的课外活动项目,对学校教育进行有效衔接。 校外活动的参与能够让学生放开手脚展开丰富的想象,使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得到开发与提高。

四、校外教育以点带面,能全面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积极性。 面是基础,点是提升,没有面的广泛参与就没有点的突出。我们在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过程别注重点面结合,其最终目的是要让学校的每一位学生受益,全面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创新的浓厚氛围,环境的影响力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极大的推动力,往往在不经意间,就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因此,在学生的正常学习以外,我们组织各种活动,利用校外时间,开展校外活动,以各种小组的活动去影响更多的人,让更多的孩子参与进来,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如种植活动小组、环保小卫士小组、电脑机器人小组、航模小组、电脑绘画小组……定期开展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自主设计活动方案,分工合作,分析遇到的问题,主动寻求解决办法。一个个难题在学生的活动中得到解决,成功的喜悦激励着学生不断进步。小组的活动极大地带动了全体学生的参与,浓厚的校外活动氛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年来,我们组织了形式多样的校外活动,扩大了活动的影响面,把活动深入到了每一个学生的生活中,使大部分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总之, 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从培养创新精神入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而创新精神和能力不是天生的,它虽然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但主要在于后天的培养和教育。创新教育的过程,不是受教育者消极被动的被塑造的过程,而是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主动性,使教学过程成为受教育者不断认识、追求探索和完善自身的过程,亦即培养受教育者独立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能力的过程。因此,在校外教育中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丰富的想象力能“撞击”出新的“火花”。良好的校外教育是由师生共同调节控制形成的。因此,教师要善于调控校外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融合、合作、相互尊重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学习,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探讨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为学生提供一个锻炼创新能力的舞台。

参考文献:

[1] 《国家创新能力报告》

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范文4

[关键词] 数学;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思维发展

建立良好的数学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是推动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发展,提升数学综合素养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教师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引导并创建快乐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尤为重要。在现行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自身的引导建立快乐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及创新能力。

一、通过创建平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小学数学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多层次多方位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搭建良好的W习平台,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

1.平等对话

和谐愉悦的课堂环境,是建立在民主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如《利息的计算》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如下教学方案:

“春节在即,老师与你们一样最开心的是收到压岁钱,那么你们现在一般能拿多少压岁钱?”学生踊跃回答(多种数目)。笔者随机进行引导:“这么多的压岁钱你们打算用来干什么呢?”学生思考片刻后回答:交给大人管理,集中花销;用来做学费使用;存入银行,一部分买学习用品,另一部分捐赠给老年公寓;一部分用来买学习用品,一部分捐资给社区做文艺活动经费……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既对零花钱的用途有了明确的认识,同时激发了学习存款利率的兴趣,这样一来,学生对于活动实践就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思考,数学创新便是理所当然的了。

2.乐于创新

新课程强调“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切实做到乐于放手,敢于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让他们充分开动自己的数学思维,留足时间,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快乐,体会创新。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一节内容时,笔者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长6米、宽4米的客房里铺地砖,客房可供提供的地砖有宽1米、2米、4米三种型号。问题提出后,学生有的说“买1米的,拿起来方便”;有的说“买4米的,铺起来美观大方,没有接口”;还有的说“选择2米的,这样又方便又省钱,床底下可以不用铺”。于是,笔者进行积极引导,让他们通过实际计算作出最后的选择。如此一来,学生在相互合作中进入了探究状态,气氛活跃,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激发与保护。

二、通过积极引导诱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要有针对性,切实做到有的放矢,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挥各自的创新积极性,实现学习效益的最大化。

如教学“圆的周长”测量圆的周长时,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你们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条去测量实验桌上的几个圆的周长,有几种测法?”请大家实验一下。话音刚落,学生踊跃动手,积极参与,迅速实践,并各自表达自己的实验结果,笔者在肯定他们实验结果的同时,进行因势利导,指出测量实践方法的局限性,并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进而引导学生就上述实验结果进行观察并思考: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学生再次进行动手实践,并从实践中总结出属于自己的结论。由此可见,正确积极的引导,是诱发学生创新灵感的妙药,让他们在获得数学感性认识的同时,锻炼并形成积极的数学思维,培养其良好的数学实践能力。

三、通过活跃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唤醒与激发,关键在于学生在参与学习实践活动时切实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并将这种快乐化为继续参与学习活动的动力。由此,教师在为学生学习创建平台,积极引导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保护并激励学生的成功体验,让他们的成功得到大家的认可与共享。在实际教学中,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做:

1.体验成功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水平,在教学活动中,当学生正确思考、回答一个相对较难的问题时,教师要及时进行鼓励,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快乐体验,并让这种快乐得到大家共同的认可与分享,比如让该生将自己的解题思路在班级进行交流,让小组同学进行点评、班级互评等,这样,他们就能积极思考,逐渐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2.贴近实际

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学习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化抽象为具象,化知识为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掌握知识的变化规律,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笔者让学生进行自我猜想:个位是0、3、6、9的数能被3整除。笔者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自己用铅笔等实体工具摆一摆,然后再用算一算的方法进行求证,最后通过小组合作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充分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及归纳梳理问题的能力。

四、通过改进教法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根据小学生总是对新鲜事物存在极强的好奇心理这一认知特征,教师在教学中要勇于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寻找适合学生认知需要的方法,使其在旺盛的探究欲望中完成内容的学习与能力的提升。

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范文5

关键词: 初中物理实验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教学策略

摘 要: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从而对具体的物理知识进行有效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要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较好地发挥出来,对具体的物理知识进行充分体验,从而形成良好的创新能力。因此,面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物理教学,我们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运用相应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教学条件,让所有学生参与实验,每个人都融入具体的实验操作,充分经历实验过程,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 初中物理实验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进行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运用相应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验能力,这样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所以,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为教学创造条件,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实验,都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探讨出如下的教学策略。

一、引导观察实验,促进思考实验,培养创新意识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对物理实验的把握,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物理实验现象进行充分观察,并且对实验现象进行充分思考,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某些教师为了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往往会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验器材,从而让学生在实验室里进行规范统一的实验操作。甚至某些教师为了实现具体的教学目标,觉得实验课会影响教学进度,所以大大缩短实验时间,甚至只是在课堂上为学生匆匆展示就算完成任务,这样的实验教学会挫伤学生探究科学技术和实验的积极性。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会在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下丧失探究兴趣。在新课程背景下进行的初中实验教学,应该从最基本的知识方法着手,引导学生运用相应的学习方法解决最基本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具体的实验教材,从而进行创新性实验。

比如在“小铁球受到磁体的作用”这个实验的教学中,因为对大部分学生来说,磁铁这种物质是比较熟悉而神奇的,所以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考物理实验中的现象。如下图:

观察这两个图之后,对比放置磁铁前后小球的运动轨迹的不同,可以表示小铁球受磁铁吸引的情况,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从身边寻找相应的实验器材,在充分理解实验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实验。只要是学生积极自主探究的实验,都会有所收获,这样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物理实验创新能力。

比如,在教学“浮力”这部分知识的时候,可以为学生展示在清水中放入一个鸡蛋,但是鸡蛋却沉入水底?但是在清水中加入一些食盐,鸡蛋就会悬浮或者漂浮在盐水中。对这个问题,学生非常感兴趣,会积极思维以解决这个问题。又如,在对“大气压”这部分实验知识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做试管自动上升实验。将实验所用的粗试管装满水,然后将比较细的空试管插入粗试管中,放到里面一半就可以。做完这些步骤之后,将试管倒置,按照常理来讲,较细的试管不但没有掉下来,反而在粗试管中逐步上升。学生对这个实验现象感到非常惊讶,都急于想知道答案,从而积极思维。但只是引导学生观察相应的物理现象是不够的,还要深层次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教师要充分结合相应的知识,对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进行介绍,引导学生对这些现象进行充分观察。在对“摩擦力”这部分知识进行系统学习之后,就要引导学生对自行车和自己的鞋底或者车胎进行相应的观察:这些物体表面的花纹都是凹凸不平的。引导学生多思考、多观察,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物理观察习惯,并在此过程中可以进行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思维对实验过程进行思考。教师可以对实验过程进行改进,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真正把握创新实验要点。为了将学生学习物理现象的兴趣有效激发出来,教师要创造相应的机会,引导学生对具体的物理现象进行充分观察。教师借助于相应的实验,激发学生的物理实验兴趣,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物理实验创新意识。

二、挖掘教材实验,展示自制教具,激发创新思维

在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中,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用新课程理念武装自己,在充分理解实验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引导学生有效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

比如,在进行“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实验的时候,这块知识点就是属于难点,学生对于阿基米德原理无法深层次理解。针对学生学习难的问题,我引导学生回家后找寻相应的材料做这个实验,从而对书本知识进行相应的拓展,提高实验兴趣,优化实验效果。一位同学回家做了实验之后,向大家展示了自己的实验过程,他使用的实验器材主要是矿泉水瓶子、茶杯、简易的小弹簧秤、小铁块和小石头等。这位同学将矿泉水瓶子分成上下两部分,选择上部分进行改装后成了一个独特的小漏斗形状,然后用双面胶和液体胶水进行密封,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密封的溢水容器。当这些实验器材准备完毕之后,学生就按照书本上的实验过程为大家演示,同学们在观看了他的实验过程后都非常赞赏,并且积极向小组内的同学展示自己所选择的材料及相应的实验过程。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李明做了如右图所示的实验。他在弹簧测力计下端挂一个铁块,依次把它缓缓地浸入水中不同位置,在这一实验中得到右图,同时设计了相应的问题。

铁块从位置1―2―3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摇?摇?摇 ?摇,说明铁块受到的力?摇?摇 ?摇?摇;从位置3-4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摇 ?摇?摇?摇,说明铁块受到的浮力?摇 ?摇?摇?摇。(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通过这样的形式,比较难的浮力知识变得简单易懂。我引导各小组针对自己的材料进行创新性实验,从中探讨浮力的相关问题。在进行相应的探究之后,我再引导学生借助相应的浮力应用题进行恰当的训练,小组内的同学从中将各自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从而让实验学习变得非常轻松,进而较好地理解这部分知识。

三、组织合作探究,经历实验过程,提高创新能力

在实验课堂教学过程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无法较好地调控课堂。在课堂上所做的演示实验都是教师在完成,学生坐在下面被动地观看。教师为了维护好实验过程中的秩序,会将大量时间花在强调纪律和操作方法上,这样无法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教学的时候,要借助相应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实验,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意识。

例如,同样在学习《压力和压强》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我为学生展示出相应的实验器材,让学生通过一枚图钉穿刺木块做实验。引导学生找来一小块木头,然后用如左图的两种方式做相应的实验,学生按左一图片按图钉,图钉很轻松地就钻进木头中去了。但是学生如果用左二图片按压图钉,就会发现稍微一使力,手就疼得受不了。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个实验现象,同时进行自我思考和集体讨论。从相应的实验中,学生得知,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有着不同程度的关系,并且和受力面积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借助于有效的教材策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能力。

同时,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进行的初中物理学习,主要的方式是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格局进行最大限度的突破。在新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起到相应的引导和组织作用。因为学生个人认知水平有限,在考虑具体问题的时候不是非常全面。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提高实验创新能力。特别是对那些难度较大的物理知识,仅仅靠教师的讲解不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而学生间的系统讨论往往更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比如,“凸透镜成像规律”这部分知识在整个物理实验中都是一个难点。如果只是凭借教师不断地讲解,或者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自我学习,都不能取得预期的学习效果。学生自己无法从具体的实验现象中分析到具体的实验效果,无法积极有效地获取知识。因此,我引导学生先自学这部分知识,然后和小组内的同学一起进行合作探究,从而有效解决相应的物理问题。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对仪器的摆放、物距的大小,以及无法成像的原因进行充分的讨论。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的时候,可进行相应的动手实践,从具体的动手实践中解决问题,从而积极有效地解决这些仅凭教师讲解无法解决的物理问题。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借助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改变相应的教学策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新性思维,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范文6

关键词:体育教学;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

一、教学环境

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条件,创造力的发生和发展,不是一个自然,自发的过程,它离不开客观世界,但在主体方面,创造力的源泉和动力都来自于人的深层心理,在自由状态下,个体会感受或把握一种积淀着丰富的情感和特定的社会内容的完整形式,从而使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诸种心理因素活跃起来,处于一种极其自由和谐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深层心理会获得自由的充分的表现机会。体育的魅力正是由于它能消除深层心理的压抑与束缚,保障心灵的自发性,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新颖的场景设计

学生对体育教学认识的倾向和情绪状态直接关系到学生创新意识的产生与否,体育课与其它学科不同,它具有空间大,活动强,转移频和室外上课等特点。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客观环境来增强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课前老师必需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需求,精心组织,合理规划,以美观大方的图形,清晰的线条,新颖的情景道具等醒目于学生眼前,给学生增添美感,引发好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创新激情。

2、良好的师生关系

健康的师生关系,崇高的教师威信是唤醒学生内在的创造潜能的重要条件,教师要把激情,微笑,情趣带入课堂,在教学过程中热情地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尤其要厚爱身体素质差,协调性,接受能力低下的学生,让他们能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热忱与温暖。对每为学生都抱以尊重与信任的态度。同时,教师在工作态度,思想品质,业务水平,教育能力等方面,也要严以律己,增强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试想一下,有时我们一个规范,流畅,优美的示范就能使学生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尤其是有一定难度和惊险性的动作更能博得同学的钦佩和赞叹,这样,不仅增进了师生友谊,而且还能激发学生锻炼热情,何乐而不为呢?因此,只有在这种良性互动,情感交融的民主,平等教学氛围中才有利于萌发创新精神。

3、制造创新舆论

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平等、信任的课堂气氛,减少对学生思维和行为的无谓限制,不对学生独特的想法进行批评或挑剔,形成一种鼓励创新、崇尚创新的氛围。教师可以通过课上讲解创新,与个别同学谈创新,也可以通过小组与小组讨论创新等多种组织形式来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引导教育学生了解体会创新的重要性,激起学生内心的创新欲望,从而塑造一个创新的舆论氛围。

4、树立创新典型

教师可以将那些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具备一定创新能力,并且身体素质条件、动作技术掌握良好的同学纳入视野,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培养,逐步树立创新典型,在学生中间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二.教学内容

体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深刻的寓意和趣味,富有挑战性的魅力,满足学生好奇、探究、体验、甚至“冒险”的心理,体育内容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1.精选教材

教材是实现新课程标准,完成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教材内容是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使用教材,确定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教材进行加工,解决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矛盾,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使学生感受到上体育课以及从事体育活动的快乐。运动学专家也认为,不同年龄的孩子选择不同强度的锻炼项目,才能在运动中较好地完成心理锻炼。因此,要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出发,精选一些适应学生主体条件和各地方特点的教材,加强教材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方面的实践性,降低体育教材的难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体育运动充满信心。

2.增加游戏

体育游戏是由一定的情节,形式,规则和结果等几个部分组成的综合性运动,它既不是组织松散的一般性游戏,也不是控制严格的一般性体育教学和训练,它以其鲜明的特点和特殊的功能在学校体育中占有一席之地,通过游戏既可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又能培养学生遵守纪律,遵守规则的习惯,游戏过程中可让学生摸索或讨论取胜对手的方法,使整个游戏充满公平竞争,冒险获胜的比赛氛围,学生一旦参与,积极性很高,可以有效地激发团队精神,合作精神,有利于智力发展和创新能力提高。

3.加强左侧练习

研究结果证明,人的左,右半脑的功能不同,左半脑与词语思维,逻辑分析等有关,执行着抽象思维的功能,右半脑与感性认识有关,执行着形象思维的功能。传统教育所设置的课程以及讲课和考试等基本上发挥的是左脑的功能而忽视右脑功能的开发,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只有左右半脑的协同活动,学会用全脑来思维,人的左右半脑才能获得均衡发展,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得到高度发展,因而根据大脑两半脑对身体两侧交叉支配的特点,可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左侧肢体部位的练习,如体操项目中尽可能地利用左侧手,脚支撑,加强左侧手,腿的力量练习,利用左手做游戏等等,这就是体育运动促进智力发展的基本原理。

三.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体育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优势,多渠道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1.开放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对于学生来说,“会学”比“学会”更重要,教会学生锻炼比带学生锻炼更重要。因此,在教学组织中,不要集中过多,统得过死,提倡“形散神不散”。当学生的思维活动越出教师所设计的轨道时,教师要给予准确恰当的评判,多鼓励,少批评,允许学生创造性地理解练习动作,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尽可能多地作为一个实际的参与者,从中也可以让学生来评价老师,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教师要发扬民主,帮助,引导学生学习锻炼方法和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

2. 发现法

发现法用于体育教学,其突出特点是,不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较快地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和有关知识、原理及方法。

例如短跑教学中采用发现法教学步骤:

( 1)设问:你在50m跑中,用多少步跑完?

( 2)观察:让学生相互数出同伴50m跑的步数;

( 3)启发思考:每人多少步数最为合理?

( 4)讨论揭示:学生经过讨论,教师用挂图、录像结合讲解,提示步频、步幅与跑速关系证实霍夫曼提出的步幅/身高=1.20,步频(s)×身高的指数法的理论依据,来衡量步幅与步频的合理搭配。

( 5)验证:学生根据自己的身高,在不减速的前提下,在跑道上按标志跑,看哪种步长比较适合自己。

( 6)实践提高:50m反复跑,确定自己步频和步长,摸索改进技术。

通过发现法的教学可以挖掘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景教学法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经常有意识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和形象生动的具体场面,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景,以图画、录像、多媒体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以语言描述情境。例如各种体育节、单项运动会、球类比赛、野营军训、郊游,从而激励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理解体育教材,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

4.合作讨论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组织者、指导者,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他们提供相互讨论的舞台。在合作讨论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极为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之中,思维活跃。学练方法是自己讨论确定的,极易超越教材内容进行再创造。例如进行篮球三攻二、二防三简单战术配合教学,学生在场上都有自己位置的分工,从而形成比赛阵型。而比赛阵型受攻守变化规律支配,二人防守可形成平行、重叠、斜线站位, 3人进攻可采用传切、突分、掩护等基础配合。学生通过讨论、实践、理解,再讨论、再实践,逐步总结、提高,在练习中掌握规律,并熟练运用。这是一种团体训练、集思广益的方式,使得个体在群体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在讨论中达到知识的掌握和思维的开发。

5 .自编自导法

体育课在准备操,游戏,舞蹈等项目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尝试自编自导的方法,首先教给学生基本的动作,在一定掌握的基础上,再给学生介绍创编的规律,以及生理要求等,然后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让他们自行创编游戏,或编排健美操,舞蹈等,并鼓励学生出来演示,由于学生自编自导,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活跃,而且学生的表达能力,团结协作精神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这样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无疑会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6.媒体借助法

多媒体技术在体育课中的运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比如:一个背越式跳高动作的分解示范,任何一个体育老师也不可能“逐帧”慢动动作完成;而运用计算机则使这些动动作变简单了,它不但可以使学生观看到各种不同难度规格的技术示范和逐帧分解示范,并且还可以把学生自己的技术采集到计算机和正确的技术进行“重叠”比较,从而便于教师纠正和改进学生的技术。而这仅仅是计算机在体育教学上运用的一部分,它更以其生动形象的图形,多媒体动画,声光技术,以及高速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智能化软件,深深地吸引住学生,并且通过学生主动的参与,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融为一体,不仅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开发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7.竞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