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力资源规划方案范例6篇

高校人力资源规划方案

高校人力资源规划方案范文1

关键词 高校档案馆建设 定位 档案资源 档案服务

中图分类号:G48 文献标识码:A

高校档案是记录学校办学历史、教育教学管理与精神文化活动的凭证材料的统称,是高校发展进程和历史沿革的见证,在确立高校办学发展方向、提升高校社会影响力以及提升学校的品牌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随着我国民主政治的进一步深入,社会管理法制化和高校管理规范化成为高校适应时展的需要,高校档案馆作为高校发展与管理过程中主要管理活动原始材料的保管与保护机构,在依法治校与治学等学校管理活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咨询与决策作用,因此加强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建设是推进高校管理工作科学化、法制化和规划化的必要举措之一。在档案室基础上建立高校档案馆意味着学校对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而新建档案馆在场馆建设要求、资源管理范围、服务模式等均与先前的档案室比较有较大的扩展与提高,因此对高校新建档案馆建设中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对同类院校档案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基于数字技术、新材料技术、新型防护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现代科技背景,档案形态与档案服务模式均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数字化档案、新型档案载体、新型档案防护技术等新型档案技术的出现意味着在档案馆的建设中应注重创新和不断创新。另外,要建设好高校档案馆,必须有长远、明确的建设目标定位,因为高校档案馆建设内容和标准与其目标定位密切相关,如库房建设,资源管理,开发利用等莫不如是。随着高校去行政化的加强,高校档案馆将不再是学校党政机关的附属部门,而是为全校各项工作乃至为全社会服务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与文书档案室已形成明显的区别,因此高校档案馆的新建不能简单理解为场馆面积和管理人员职数由小变大的量变过程,而是在目标定位,资源体系建设,档案综合开发利用与服务等全方位提升的质变过程。

1 高校档案馆的定位与建设目标

一般而言,任何一个机构在建立与建设之时,首先应该确立其机构定位和管理建设目标才能正确规划与实施。高校档案馆主要为本校领导决策机构、业务管理部门和全校教职员工提供政策依据咨询与法律文件凭证查询,因此应充分给予档案馆独立思考与工作的外部环境,从而保障档案馆出具的任何查询资料和信息都有精确性和真实性保障。在级别规划中,新建高校档案馆的机构设置级别不得低于其他业务处室,以减少行政因素对档案工作的不良影响,使学校决策机构能获得准确、原始、完整的决策依据资料。作为高校的决策咨询与服务机构的定位决定了高校在新建档案馆时必须对其建设给予高度重视,一方面高校档案馆的建立需要脚踏实地,因校制宜,不能盲目照搬其他机构或机关档案馆的建设方案和方法,另一方面必须进行合理规划与仔细研究,不能只是在档案室基础上简单提升,而应在正确认识高校档案馆的属性、管理与使用功能以及未来档案馆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理念等的基础上对档案馆的建设与发展进行合理定位,才能循序渐进, 充分发挥档案馆在学校办学与管理中的决策咨询作用。也就是说,高校档案馆的建立与建设必须结合学校实际需要和未来发展需要确立学校档案馆建设的近期和远期目标。

2 档案馆库房和资源的建设与管理

档案馆为一个实体性的服务机构,一般都具备一定面积的档案库房等建筑设施条件和经过编类的各种纸质、数字以及实物形态的文件或物件等组成的硬件设施与档案资源。档案库房与档案资源建设属于档案馆的硬件建设内容,其库房规模与资源体系情况决定着档案馆资源的价值储量和开发利用潜力,库房与资源建设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对高校档案馆的开发利用潜力和未来发展具有决定意义。因此新建档案馆在建设规划时应通过实地调研、考察交流以及资料收集等方式了解新时期档案馆场馆建设与档案资源建设内容的新特点和新要求,依据学校实际需要和未来发展需要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库房与档案资源建设目标。首先,在库房建设规划中应主要考虑高校本身实际校情,选择符合档案保管要求的建筑位置或楼层作为档案库房的建设场地,选址的正确性对档案物件的保藏以及利用的便利性均有很大的影响,这一点应为学校领导所重视。其次,档案馆资源建设上要紧跟现代各种新型档案管理技术和管理信息化的最新要求,着力加强档案管理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规划与设计,以适应现代社会管理的时代需要。

3 档案管理与开发利用模式创新

高校档案馆的功能是为学校领导决策层提供精确的政策依据、正确出具校内外需要的各类档案凭证,为重要的决策服务部门。要使新建档案馆的档案资源能够发挥最大的社会价值,为学校管理和学校发展提供准确、及时的档案查询服务,创新档案管理工作模式和提升档案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是非常必要的,也是保障档案利用能力不断提升的前提条件,否则,再好的库房和再多的资源只能是一堆废纸。

基于原有高校档案室的档案服务大多基于“接待应对”模式,属于被动性质的工作心态,可能与高校本身对档案工作的重视不够有关,也和档案从业人员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关,因此高校在新建档案馆后应该在档案服务与管理模式上加强创新研究,结合本校档案管理现状,探索研究档案管理工作新模式,加强档案馆的软件建设。一般来说应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是制度建设,科学合理的工作管理制度是管理与服务机构规范化实施管理与服务职能的保障。档案管理制度中应充分体现档案服务标准中的“准确、及时、完整”等基本要求,要建立查档责任制度,从而保证档案服务工作的可靠性与权威性。其次是要对档案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与职业素养要加大提升与培训,可以通过人才引进、对流,专业培训,业务进修等多种途径和模式逐步提高高校档案队伍的专业素养,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一支专业知识过硬,职业修养高的档案管理队伍。

表面上看来,高校档案工作不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主流,很容易被单位领导忽视。但是在学校领导决策与咨询中却默默扮演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档案服务工作的严谨与细致很多时候影响着学校重要决策的效率和决策结果的科学性。高校建立档案馆从一个方面说明学校领导层对档案管理工作给予了应有的重视和地位,因此高校在新建档案馆的建设规划中应该充分理解档案工作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地位与责任,在机构定位、建设目标、场馆与资源建设、档案管理制度建设以及服务模式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与规划,使新建档案馆能够在高校未来各项事业的发展中提供科学准确的档案情报与管理决策信息。

参考文献

[1] 海.档案馆职能和功能定位与建设研究述评[J].档案管理,2010.1.

[2] 王燕.高校档案馆建设的目标定位[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9.25(3).

[3] 朱金凤.对高校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思考[J].兰台世界,2006.2S.

[4] 王英玮,尹美京.现代档案馆功能建设与完善的思考[J].北京档案,2008.3.

[5] 周毅.试论公共档案馆的职能拓展[J].档案学通讯,2006.5.

[6] 林慕婵.论新时期高校档案馆功能建设[J].广东农业科学,2010.8.

[7] 郭宏岩,刘希坚.关于档案馆功能建设的思考[J].黑龙江档案,2006.4.

[8] 邸家琴.试论高校档案馆的性质、功能与发展定位[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5.

高校人力资源规划方案范文2

学科水平是高校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的反映,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生命线,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功能的根本保证。学科建设已成为高校发展的核心任务,大部分高校已完成了阶段性的学科布局调整,学科结构规模基本确定,进入大力提高学科建设质量、培育学科特色、形成学科优势、促进学科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除了继续加大资源投入和条件建设,尤其需要重视学科质量与内涵、特色与优势、制度与文化等深层次问题,这要求高校要围绕学科规律和学科文化做文章,以更好的促进学科发展。从高校管理工作视角开展学科建设,推进学科发展,最根本的要求是要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提高学科建设过程中学科规划、学科内涵建设、学科建设过程监控以及学科建设绩效评价等管理活动。近年来, 学科建设在高校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学科档案的作用也日益凸现。学科档案管理工作在学科建设中是必不可少的,是日常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学科发展中越来越被重视。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应以服务于学科建设为切入点,规范学科档案建设,形成学科建设档案信息资源体系,创新服务机制,完善服务功能,大力推动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一、认识学科档案对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

学科档案是指学校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在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学科建设和管理活动中形成的书面文件、电子文本和影像资料、网络数据等原始资料的总称,这些资料承载了学科发展的历史,记录了学科奋斗的足迹,也孕育了学科发展的未来和希望。随着各类学科评估活动的常规化、制度化,必须将学科档案管理纳入学科建设工作,不断加强学科档案规范化管理, 对于提高学科管理水平, 宣传学科建设成果,推动学科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学科档案记录了学科建设发展历史。

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学科建设,组织国家、省(部)级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建设工程项目等多层次学科活动。学科需要充分挖掘资源,收集、整理材料,填报表格,接受专家的评审,不仅学科建设的成果很重要,学科建设过程的梳理、资料的保存更能彰显成果的价值。完善的学科档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基本脉络,如政策导向、研究方向、学科特色、师资队伍、科研取向、设备变更等。

2.学科档案对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规划依据。

学科规划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依据,是对学科的远景发展做出科学的规划和论证,使学科的发展纳入有目的、有秩序、有规律的过程。在编制过程中,既要遵循优良传统,又要具有前瞻性。对于高校某一个具体学科来讲,完整、准确的学科档案能够从不同时期、不同角度反映学科建设的历史、现状,为学科申报、评估、管理提供了直观准确的历史资料,为学科建设发展奠定基础和提供佐证。通过对学科档案的整理和分析,能够掌握各学科发展的历史脉络,了解学科的优势和差距,理清思路,优化资源配置,明确学科未来发展目标,科学制定学科发展规划,促进学科健康发展。

3.学科档案提高学科在建设过程中资源合理利用。

目前, 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国家和省级重点学科的申报、评估和验收, 一级学科评估, 学位点申报(博士学位授权点、硕士学位授权点、专业学位授权点), 多采用学科点填报表格和申请材料, 由教育主管部门组织专家网上评审或通信评审, 而不实地考察, 因此,所需填报的材料信息量较大。科学有效的学科档案管理, 能使报表填写迅速而准确, 避免每次申报的所有材料都重新收集、整理, 避免浪费人力物力, 以及因为每次统计材料的范围和人员不同, 影响材料的准确性和系统性。随着学科档案逐步由实体管理向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的方式转变,建立学科档案信息数据库,建立系统、完整和准确的学科信息档案, 并以适当方式在校内相关院系、职能部门和学科之间进行数据和信息共享,充分利用学科档案的资源,为学科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把握学科档案的主要内容

档案自身潜在价值和利用效益是档案信息挖掘的基础条件,这就要求高校学科档案工作者充分认识学科档案的内容,在对于学科已经归类入档的材料进行收集、详细的整理、完整的鉴定以及完善的分析时,在意识当中就需要考虑到学校的实际发展情况,对于有关的工作重心进行恰当的调整,并且在归档的重要计划当中,将学科的档案材料作为重要的组成,有意识地纳入其中。

目前,我国高校学科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学术水平、学科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条件建设、管理水平等方面。学科档案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是指以学校为单位建立的档案,包括各层次、各类型学科申报、批复、任务书、检查、评估、验收等活动资料,文件以及学科经费管理使用等。微观层面是指以学科为单位建立的档案,微观层面的档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科学研究档案。能够体现学科在建设期内承担或完成科研项目情况,以及科研奖励、学术论文、著作等文字、音像资料,包括: 学科成员承担和完成科研项目、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获奖情况、申请与授权专利、发表论著及论文等。二是师资队伍档案。能够记载重点学科在建设期内培养与引进人才情况,学科负责人及学术梯队变更情况、职称结构、学历学位结构、年龄结构等变化情况的文字、音像资料,包括: 学科带头人、负责人介绍, 学科梯队成员名单及个人信息资料,如个人简介、行政职务和专业技术职务、主要学术兴趣和研究方向、取得成果等。三是人才培养档案。能够记载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采取的措施和取得成效的文字和音像资料,包括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建设、教学奖励,及承担和完成各项教学研究项目、教学成果获奖、出版教材、授予各级学位人数以及能够体现培养水平的学生获奖等情况。四是学科基地方面, 包括能够记载的科研设备、图书资料、投标协议书、合同、设备保修记录,学生使用记录等。五是社会服务档案。能够体现重点学科建设水平的产学研用成果,包括专利、产品,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协议或合同,以及技术转让合同等。六是学术交流档案。能够记载学科主办或承办国内外学术会议,学科成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派出或接受访问学者,与其他国内国外高校交流合作情况,以及学科的其它社会资源,如名誉教授、兼职教授, 各类学术任职和兼职。七是制度建设档案。学科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制定或修订的文件资料。

三、规范学科档案的管理

高校应将学科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学科建设整体规划当中,切实加强管理, 使之规范化、系统化, 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1.树立正确的学科档案管理现念。

首先,学校应将学科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学科建设整体规划当中, 加强领导对学科档案管理的指导和监督意识, 将学科档案的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要认识到学科档案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提高学科档案管理的意识,增强学科工作人员在归档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使学科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成为学校学科建设日常工作中的一部分。其次, 要对学科内科研人员进行档案知识的普及, 使其了解学科档案的归档范围、归档流程及查阅方法, 明确学科内科研人员在归档方面的责任, 消除其归档后利用不便的想法。

2. 建立和健全学科档案管理机构和制度。

学科档案管理机构和制度是做好学科档案工作的保证。学校要不断加强和完善校级档案管理机构, 同时要积极地在院系设立院系级档案管理室, 作为学校档案馆的派出机构, 履行院系的档案管理职能。学科带头人在制定岗位职责时, 必须明确档案收集、整理、归档和利用的任务和职责, 并督促学科档案管理员按照学科档案工作的规范及时对各自职责范围内的档案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同时, 要进一步加强学科档案管理,将学科档案建设和管理工作纳入学科档案管理员的职责范围,使学科档案建设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建立完善的学科档案管理制度、管理办法和档案分类方案,实施动态管理,学科档案管理人员以半年或一年为时间周期,收集资料对学科档案进行补充,确保归档资料及时性;明确学科档案归档范围、移交时间、接收手续等,做好资料保管和审阅,确保归档资料准确性、完整性;规范归档材料审批制度,遵守保密法,确保归档资料保密性。

3.利用数字化管理实现学科档案资源共享。

目前,纸质档案的保存和管理仍是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就学科档案建设而言,学科的科研成果、资料文献、专业教师、科研人员和学生的档案,大都是纸质档案。而学科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档案,则多以电子档案为主。学科档案管理的重要任务就是安全保管学科档案, 将纸质档案的电子化、纸质档案归档目录的信息化作为主要工作,建立一个联动的纸质与电子的档案保存的机制。通过学科归档数据库,把所有涉及学科的上架装盒的材料通过影像扫描或文档形式上传学校档案管理软件中实现永久保存,提高归档时效性,同时,建立索引,便于审阅和浏览。此外,还需要各部门协同合作, 建立资源共享系统, 实现学科档案资源在学校范围内实现共享。

高校人力资源规划方案范文3

关键词:高校 教学档案 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a)-0209-01

1 对教学档案的认识

(1)教学档案是高校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在组织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对日后教学工作具有参考利用价值的、需要归档保存和开发利用的一切文件、资料、图表、声像、数据等信息资源的总合。它是学校教学活动的原始记录和历史凭证,是学校发展的缩影,也是学校组织开展各项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和详实的参考,是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和历史财富。

(2)教学档案在教学管理和学院发展实际作用:①它是衡量教学水平高低、教学质量好坏的曲线图。通过对教师的讲稿、教案、CAI课件、课堂记录、学生考卷、考试成绩等反映了教师的讲课水平、整体素质、教学质量;通过学生实习、实践能力考评、学生考取国家资格比例、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报告,反映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评价;通过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实用教材反映学校的整体教学思路,和对国家教育整体规划的执行情况。为了适应社会需要,国家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方向不断改革,教学内容不断调整,教学活动中诞生的各种规章制度又是教学管理水平的标志。②它还为国家对高校办学水平评估提供最基础资料。国家对各高校的全面评估,最重要的是教学质量的关注,教学档案资料就成了必备内容,专家正是通过对评估单位提供的大量的教学档案进行系统的分析、对其做出合理评定,给国家对高校的监管提供可靠的依据。

2 教学档案收集整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档案意识薄弱,领导重视不够

教学档案对历史是记载,对现在是借鉴参考,所以在高校以教学为主的大背景下,很难进入前台被人们所关注。经费不足,设施不全,人员配备不合理是普遍现象,对档案员不重视培训,对档案室不重视监察,该升级进馆的不及时升级,造成宝贵的教学档案的浪费。

2.2 规范化管理不到位使得收集整理困难

由于教学规模的扩大,专业面越来越广,档案形成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大。许多材料分散在各系中,一般人们把教学作为重点,对档案意识淡化,而且系里一般不配备兼职档案员,只有教务管理处才有,且工作量大,再加之档案收集范围内容不细化,让人理解不透也势必造成有价值的教学档案的丢失或漏收,影响收集的质量。整理困难:教学档案本应由档案形成部门按文件材料形成规律和特点,保持文件间的有机联系,便于保管和利用的原则进行整理,即谁形成谁立卷,然后交由档案管理部门监查验收、上架。但在实际工作中,兼职档案员都身兼数职,加之有些教师不配合,在造成材料零乱、不完整、不连续的基础上,要求其按档案标准化整理,势必积极性不高和整理质量难以符合标准,档案部门还得进行二次整理,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

3 加强教学档案管理的改进措施

3.1 加强领导,强化意识

人们普遍认为只有档案管理人员才需要提高档案意识,增强档案法制观念,其实,我们每个社会人(包括领导、教师、学生)都是档案形成的主体,每个人都需要了解档案知识,了解档案的相关法律常识。比如与教师相关的科研材料、教案、课件等,都应按相关制度存档。

3.2 范围明确,方法得当,内容具体

由于与形成档案有关的所有人,都不可能达到专业档案人员应达到的专业水平,对收集档案材料的认识也不一致,对应归档的文件很可能理解为不需要而放弃收集,所以,我们只有把归档范围尽可能细化到具体材料或文件,落实到人员头上,再由兼职或专职人员进行全面管理从而避免文件的丢失。其实现在大部分工作都在计算机上完成,如果在形成定稿后步骤化的将其通过电子邮箱直接发送到档案管理部门进行保存更是可取之法。以下是教学档案收集的具体内容:

(1)综合类:主要有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有关文件、学院规划实施计划、教学要点、教学工作记录、简报等;学院制定的教学制度、规定、办法、条例及教学工作的文件、教改项目的立项报告、教学工作的数据统计、分析资料、每学期评教、评学的相关材料及教学检查的记录、总结。

(2)教学管理类:教师教学有关规程、教学工作检查、评估有关材料、教师教学任务安排及开课有关资料、教师教学情况调查表、教学质量检查、师资建议规划、实施情况、教师进修培训材料、学籍管理材料、学籍变更材料、课程安排表、学年校历。

(3)教学业务类:重点课程、精辟课程及一般课程建设的规划、实施方案、总结等有关材料;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进度计划、教学任务书、教学日志等有关材料;教材建设、教材自编或主编及使用教材的目录、教师制作的CIA课件等材料;优秀教师讲课的典型教案、教学模型、标本,青年教师教学比武材料、教学实习的有关材料、各种考试试卷与试卷分析材料,学生毕业论文及评审意见、学生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奖有关材料;教研相关资料、教师业务档案、教学仪器设备材料。

(4)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类:系教学工作特色相关材料、教学管理干部及教师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目录及论文复印件(按年度汇总)、开展教育思想学习与讨论的有关材料(文件论文集、报告会记要)、各级教改项目总表及附件(含申报、任务书、结项报告、鉴定表、成果)、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改革及考试内容等相关材料。

3.3 健全制度,规范管理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高等学校档案管理规范》等法律法规,制定符合本校实际,利于教学管理的切实可行的各项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对管理人实行一系列的考核制度与办法,大力加强教学档案的管理体制,从而进行规范化管理。

3.4 开发资源,提高利用

不论教学档案收集的多完整、整理的多科学、管理的多先进,没有利用的档案就是死档,就是对前期工作的否定,就是对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档案的利用是体现其价值的最终目的,要充分利用现有技术手段及设备,将优秀教师的风采、事迹、成果,典型的教案、课件、模型,科研内容、图片,先进的教学技术和先进的教学设备等信息通过网络、多媒体、大型展览等进行宣传,最大化的开发利用档案资源。加强与教学管理部门的有机联系,让教学管理者及时了解掌握教学档案的动态,及时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和与共享,借鉴历史,把握现在,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管理思路,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目的。

总之,教学档案管理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程,也是高校档案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要珍惜教学档案这一宝贵历史资源,从领导到每一位教师都要树立档案意识,树立档案的法制观念,注意身边档案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让教学档案最大化的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高校人力资源规划方案范文4

利用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和丰富档案信息资源是档案工作自身发展和改革创新的必然需要。档案信息化是通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将电子文件与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即档案信息化最核心的要素,转为电子档案,以磁盘、光盘等作为介质进行存储,从而为数字化、网络化目标和实现资源共享提供平台。作为未来档案信息资源主体,对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的检验是验证其能否长期安全地提供有效阅读现利用的有效手段。因此,利用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和丰富档案信息资源既是档案工作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档案工作改革创新的必然需要[3]。

2高等农业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重视度不够信息化建设,尤其是高等农业院校信息化建设不能受到足够的重视,高等农业院校档案管理机构通常容易被忽视,不受领导重视的部门,对其信息化建设以及信息技术的管理应用缺乏全面深入的研究。

2.2专业人才不足在高等农业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缺少专业化训练,不具备专业的信息化知识,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对信息的采集、开发与利用缺乏实践经验,从而使高等农业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无法理论联系实际,不能得到有效实施,影响信息化的建设进程。

2.3缺乏信息化系统标准目前,各高等农业院校档案馆缺乏统一的发展标准和规划,而要实现高等农业院校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必须要统一档案信息系统设计和应用软件的管理标准,同时也要统一电子文件的管理标准和纸质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和资源共享。

2.4数字化进程缓慢之前高等农业院校的档案管理多数是由纸质文档建立的数据库,其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将全部纸质档案文档材料数字化,是一项极其复杂浩大的工程,同时,高等农业院校信息档案资源陈旧,系统更新缓慢,且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无法有效实施高等农业院校档案信息的数字化。

2.5设备落后,缺乏资金许多高等农业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对档案信息化资金的投入少之又少,而档案信息化建设则需要配备其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计算机,文字扫描仪等硬件设备和档案管理软件,档案信息处理系统等软件设备,资金不足,无法配备信息化建设的必备基础设施,技术得不到提升,则会制约档案信息化的工作的发展。

3加强高等农业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3.1增强档案信息化意识,制定发展规划高等农业院校领导对档案信息化要充分予以重视,认识其对学校各项事业开展与发展的重要性,对档案信息化的资源配备,信息共享,协作开发等问题能够进行全面深入的可行性研究,制定信息化的发展规划月科学计划,各部门相互协作以加快档案信息化的进程。

3.2培养专业档案信息化人才加快培养专业档案信息化人才是促进高等农业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的有效途径之一,作为档案信息资源与用户之间的纽带,档案馆工作人员负责对高知识含量信息的设计,生产和操作,因此,高等农业院校不仅要加强对在职的档案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强化其信息化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还要适时引进具备信息化专业技能的人才,充实档案管理队伍,进而加快高等农业院校档案信息化工作的顺利进行。

3.3加快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制定统一的信息化系统标准档案部门的一项中心工作就是建设档案信息资源库,即对档案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有效题供档案信息,只有对档案信息资源库进行合理配置,方便利用,才能有效地满足和保证社会对档案信息的需求。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建设统一标准和规范也是重中之重,因此应加快制定统一信息化系统标准,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需求以及规范高等农业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

3.4增加资金投入档案信息化的建设与维护均需要大量经费,为了维持档案业务的正常运行,学校应增加资金投入,将档案信息资料数字化建设纳入到校园网络建设的总规划和预算中,从而加快档案信息化的进程。

4结束语

高校人力资源规划方案范文5

一、高校内部审计与高校治理

(一)高校内部审计及其责任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认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与咨询行为,可以通过组织的风险管理工作,对组织的业?战?行评定预估,保证业务的充分性和有效性,通过内部控制制度优化公司治理,以促进组织增加价值和实现组织目标[1]。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将高校内部审计定义为:高等学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通过对学校与资源利用有关的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审查,并进行确认、评价、咨询,旨在促进完善管理控制、防范风险、创造效益,从而促进学校事业目标的实现[2]。

20世纪80年代至今,在国家相关政策推动下,经过三十多年的沉淀、积累,高校内部审计的职能促使其参与到学校战略决策中,为学校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的评价和构建提供意见和建议,审计模式由风险导向型向战略导向型演变,审计业务由事项审计逐步改革发展为规则审计,审计对象从部门资源审计延伸至整体能力审计,审计方法则由手工事后审计转变为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的实时审计。

(二)高校治理及其内涵

张维迎教授2004年首次在我国引入“大学治理”概念时指出:大学治理结构必须平衡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必须以社会价值为目标,而不能以现有的教员或学生的利益为目标。张佳春等认为:高校治理是指为了确保高校制定出正确的政策与目标,并在其实施时监督其过程,而制定出的评价全体参与者的一种机制。高校治理希望通过遵循大学内在逻辑,与现代社会相适应,降低大学在处理内、外部关系时可能发生的失衡风险,顺利地调和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在坚持大学学术自由的同时坚持服务社会的原则,维护和保障公众期待的合理的价值追求。简而言之,高校治理是一种运转机制,它对高校政策制度的确定有一定的保证,也能够一定程度上推动高校目标的实现。美国学者科尔森[3]认为的“大学和学院的治理”是“做决策的结构和过程,从而区别于行政和管理”。

笔者关注如何通过内部审计独立客观的确认与咨询行为,妥善进行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审查,促进完善管理控制、防范风险、创造效益,从而促进学校发展目标实现的问题。运用文献查询法,发现近年对高校内部审计、高校治理的研究论文在逐年增多,截至2016年底已达1 412篇,但是,同时研究内部审计与高校治理的论文却很少,仅占2.76%。

二、高校治理的推进

纵观全国高校,实现高校治理的途径较为多元化,目前较为突出的高校治理的三种推进方式是高校综合改革方案、高校“十三五”规划和大学章程。

(一)高校综合改革方案

高校综合改革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点,是中国政府针对公立高校推出的一项改革措施。它是高校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在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引领下,基于自身特点为学校量身订制的改革高校治理方法的方案,它会推动高校治理模式发生转变,可以视作高校在中长期变化环境中进行教育改革的总纲领。

选取BD、QH、SJ、DN、NS、SD、JD七所著名高校的综合改革方案进行研究,对比可见:(1)改革方案项目数分别由六项(2所高校)、七项(2所高校)、九项(3所高校)组成,内容比较集中于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人事制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科和科研管理改革、资源配置模式改革等方面,当然,少数学校还重视校院两级运行机制改革和考核评级体制机制改革。(2)七所高校中,有六所明确提到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比例达到了85.71%(另有一所大学表述的是管理体制改革)。现代大学制度有两个着眼点:一是建立与政府、社会的良好关系,二是不断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其中就包括进一步约束高校治理中存在的权力失衡问题。(3)七所高校均强调深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性,并对学校资金、资源使用效益提出了要求。评价人才培养效果、学科和科研管理成绩、资源配置使用效果的任务,可以由绩效审计等施行。(4)七所学校中,有三所学校比较明确地提出了对校内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完善。综合改革方案推进需要有良好的管理基础,其评判标准可依据2014年1月1日施行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显然,这是对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方向上的指引,即需要内部控制审计来评价综合改革方案执行情况并判断方案执行效果。

(二)高校“十三五”规划

高校“十三五”规划是在全面总结“十二五”规划成绩和不足的基础上,分析学校现状,结合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确定的学校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思路和举措,从而形成的中长期战略目标(或拟达到的中长期高校治理效果)。由于包含明确的时间维度,相对于高校综合改革方案和大学章程,高校“十三五”规划有着明确的政策性指向,在内部治理结构方面有着更强的政策约束性与强制性,对提升高校治理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选取SD大学的“十三五”规划来分析其对高校治理的推动作用。如图1所示,SD大学提出要规范管理运行系统,提升学校管理治理能力,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改革教师晋升聘任方式和薪酬激励机制,激发教师活力;提升党建民主化水平和制度建设,完善多元主体参与的内部治理体系等。这说明SD大学对于学校内部权力运行、内部治理结构、系统管理、资源配置以及配置效益问题都有比较深入的认识,并提出了在“十三五”期间加以改进的要求。对此,在制定规划前,可以根据学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等审计中发现的问题,通过制度设计、流程梳理加以风险防范;在规划执行中,可以配合相应审计项目进行过程监管及工作思路修正;规划终结时,还可以通过三类综合审计来总结主要的成功经验、问题和不足,借以指导下一个五年计划编制。

此外,信息化管理薄弱,数据关联度不高形成的数据孤岛、管理死角,也严重影响着高校治理工作推进和审计工作质量提高。

四、内部审计在高校治理中发挥作用的实施途径

在高校治理推进工作积极开展的背景下,高校治理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其要求内部审计在发挥自身基本职能的基础上,按照高校治理要求,进一步提供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的审计成果,更好地为高校治理服务。

结合高校治理要求,本文推荐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三种审计方法,强调通过审计来发现问题、修正思路、改进问题,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高校治理中的作用。

(一)经济责任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机关依法依规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的行为。依据《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审经责发〔2014〕102号),事业单位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1)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经济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履行本单位有关职责,推动单位事业科学发展情况;(2)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财经纪律情况;(3)有关目标责任制完成情况;(4)重大经济决策情况;(5)本部门(系统)、单位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6)国有资产的采购、管理、使用和处置情况;(7)重要项目的投资、建设和管理情况;(8)有关财务管理、业务管理、内部审计等内部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情况,以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情况;(9)机构设置、编制使用以及有关规定的执行情况;(10)对下属单位有关经济活动的管理和监督情况;(11)履行有关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情况,以及本人遵守有关廉洁从政规定情况;(12)对以往审计中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13)其他需要审计的内容。

经济责任审计发挥着对学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监督与约束的作用,始终贯穿于高校治理工作,体现着被审计领导对学校综合改革方案、“十三五”规划、大学章程的理解程度、贯彻执行力度和具体落实效果,以及对缺陷修正和风险防范的能力。各级管理部门要充分关注经济责任审计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包括:(1)在审计准备阶段,需要充分考虑高校治理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权力运行问题,制定贴合实际的审计计划,并在审前调查中做好预案;(2)在审计实施阶段,需要结合大学章程中对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情况进行内部控制制度测试,在获取审计证据的基础上发现风险点,进而能够编制符合高校实际情况的审计工作底稿并撰写审计报告;(3)在审计终结阶段,除了一般审计的流程之外,需要注重最后的反馈控制环节,对高校治理提出改进建议,修正后续治理方案,改善治理中的问题,形成有效的控制闭环,从而推进高校治理的长足发展。

(二)绩效审计

高校内部审计与高校综合改革方案、高校“十三五”规划和大学章程结合的关联,一般反映在与这三者有着相同的目标上。根据收集到的国内高校综合改革方案、高校“十三五”规划和大学章程内容,除了强调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之外,还明确了要合理利用教育经费,以及打造一流的人才队伍,这就涉及到完善绩效管理和考核机制问题。?Υ耍?绩效审计作为评判高校教育资源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有力工具,承担起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首先,需要将推动高校预算管理体制改革作为绩效审计的重要突破口。要提高高校教育经费的使用绩效,就要做到合理配置和安排教育经费,服务于学校整体战略和发展目标,抓住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等核心工作,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审计中,要把建立以绩效为中心、强调绩效管理的预算制度作为重要的突破口,做好预算申报工作。

其次,要建立和完善高校教育经费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这就要求高校在制定评价标准时综合全面,既要关注财务效益,还要关注社会效益,要综合考虑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功能上的发展情况。同时,也要从关注过程转为关注结果,从注重投入转为注重产出。例如,在评价高校学科建设情况时,不能仅仅评价每个学科的拨款数额及变化情况,还要评价各个学科的实际发展水平。

最后,要创新绩效审计工作的方式方法。对高校教育经费的审计不仅要反映和评价高校在经费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更要着眼于制度层面的问题分析,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例如,为了实现跨越式发展,一些高校从国内外大量引进人才。在绩效审计时,除了对师资投入的规模、结构、变化趋势、取得成效等进行分析外,还需要挖掘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如建立师资队伍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引培并举、合理布局等。

绩效审计可以对高校治理的效果进行评判和审查,可以有效地改善高校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在高校综合改革方案、高校“十三五”规划和大学章程中都有对其精神的体现,对高校治理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内部控制审计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指南(试行)》对内部控制的定义是: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

内部审计在高校治理中发挥作用的又一个重要途径是利用内部控制审计促进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高校内部控制审计与高校综合改革方案、高校“十三五”规划和大学章程结合的具体体现,尤其体现在大学章程对于内部治理结构所作规定的落脚点上。大学章程规定了一所大学内部治理的基本结构,进行了机构之间、学院之间,甚至行政和学术之间的权力分配,而内部审计对之表现则呈现在对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及运行的评价及整改建议上。

本文认为,要做好高校内部控制建设,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建设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控制环境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

内部环境包括领导的态度及素质、议事决策机制、组织架构、人力资源政策、单位文化等,就高校而言,内部环境对内部控制的影响是基础性和全方位的。在相同的外部环境影响下,造成高校内部控制效果不同的根本原因就是内部环境的不同,而高校治理中与此紧密相关的要素就包括高校的组织架构。高校的组织架构是高校明确内部各层级机构设置、权责配置、人员编制、工作程序和相关要求的制度安排,在内部环境中处于基础地位,重点是高校机构设置和权责配置。功能机构包括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三者缺一不可,且三者之间的权责分配要合理,要保证监督机构的相对独立性。在进行内部控制审计时,对高校的组织架构要进行深入分析,以便掌握单位组织架构设置可能存在的风险及程度。

要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议从以下四方面着手。首先,完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强化由上而下的内部控制执行意识,从思想上重视内部控制。其次,要建立高效的?L险预警系统以防范重大风险。根据经验梳理工作中风险易发点,将其纳入风险预警系统中,进行事前预警、事中识别、事后评估,对风险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再次,要建立合理合法的预算控制制度。这不仅是对学校年度、季度预算的编制和实施的过程控制,更是对预算规划的分配细化、执行授权、执行监督、盈亏弥补、业绩评价等具体环节的整体控制。最后,要强化内部审计的监督工作。例如让审计部门对校理事会直接报告并负责,赋予其更大程度的独立性。在发现异常情况时,让内部审计部门有能力、有渠道进行深入的追查,并提供合理的咨询沟通服务。当然,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建立对高校治理推进工作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高校人力资源规划方案范文6

关键词:高校;预算管理;问题;应对措施

高等学校作为非盈利性机构,其经济活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随着高等学校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学校的教育经费来源涵盖广大学子缴纳的学费、中央及省级财政部门的拨款支持、学校科研经费拨款和科研成果奖励、社会各界人士的捐赠、学校校办产业收益等等。高校财务的预算管理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育计划完成程度和高校教育发展战略的实施,高校如果不重视财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就难以实现高校资源的合理配置,难以达到资金的使用效益最大化。

一、高校实施预算管理的必要性

高校预算管理对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推动教育投入产出,推动学校事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通过预算调节机制,高校可以对行政部门、教学、教辅部门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或指导,使其更加合理有序、规范高效。一方面,预算管理不但可以反映学校的财务管理水平,直观地反映学校的财务状况,明确高校各部门的年度财务工作目标,而且使得学校行政管理部门、教学教辅部门、科研部门的工作内容、教学目标、科研成果与学校的战略发展目标联系更紧密,有利于学校形成与财务目标衔接的长期发展规划,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预算管理与学校政策、发展目标紧密联系,学校财务收支计划从侧面体现着学校的教育指导方针和发展计划,可以直观表现学校发展目标的进度情况,反映着各个部门、集体间的关系是否协调发展,有助于学校拉近各个部门间的关系,保证各项教育工作稳步进行,还有助于推动完善监督机制的监督职能。此外,高校通过预算管理,可以推动各项财务规章制度的完善,提升财务工作效率,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促进各部门间的沟通协作,不断提升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高校进行的财务预算管理,不但可以使学校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避免造成浪费,促进教育资源使用效益最大化,保证学校的发展目标稳步实现,而且可为学校制定发展战略、决策目标、方针政策提供可靠依据,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稳定与发展。

二、高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预算管理模式不科学

当前,大部分高校采用的预算管理模式不科学。其一,财务预算管理结构单一,学校财务中心一般负责全校所有经费的预算和管理,使得财务部门的工作地位尴尬,上有学校领导的政策方针指示,下有各处室主管部门及院系资金申请,财务预算透明度不高,遇到难题时不利于沟通协调。此外,大部分学校没有分别设置预算委员处、管理审批委员处、监督执行人员,导致财务部门编制的预算方案缺乏科学合理性,预算流于形式,预算执行不甚理想,预算的监督职能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方案设定后不能将实际收支与预算收支进行全面详细的对比,不利于经验总结,进而优化财务预算管理和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从业水平;其二,大部分高校采用基数增长法设定本年度财务的预算方案,依据前一年的收支状况作为参考数据,一方面容易忽视经费支出的需求,部分经费并非每年都需要支出,容易影响预算的准确性,致使预算过大造成浪费,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容易忽略学校机构的变化、人员的变化和政策变动因素,或容易忽略把财务预算管理与学校的长期发展目标、教学目标相结合,致使不能合理预算规划,导致控制预算的执行力低,不能合理分配资金。

2、资金管理制度存在缺陷

由于高校的财务收支渠道多样化,高校的收支管理应分门别类进行记账,尽量做到收支分类细化,才能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才有助于科学合理的分配资金。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没有做好财务收支的细化记账,高校内申请的项目资金越来越多,容易导致收支不平衡,甚至支出未记账或重复记账的问题出现。高校内的院系众多,学生会团体众多,活动项目、类型众多,细化到班级数量更多,这些集体进行活动除学生在外拉赞助外也需要进行资金申请,团体间容易出现为了自身利益隐瞒所得资金数额,不上交资金或随意夸大活动的支出,造假数据,以便获得高校更多的资金支持。财务预算管理部门不细化管理,不容易发现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容易导致收支不对应,无法做出科学合理的支出预算方案,不利于规范高校的经济管理秩序,也不利于高校的教育发展。

3、财务预算管理意识薄弱

在高校的预算管理中,管理是使预算方案进行有效实施的关键,而管理意识决定了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能否进行科学、合理预算方案的设定。目前,大部分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人员对资金妥善管理的意识较为薄弱,受传统观念、思想影响,对资金预算、管理的作用及重要性没有正确的意识,进而在预算和管理工作中容易形成偏差,造成资金不能合理分配或分配不公,教育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利用,致使本该加大投入预算的项目发生资金短缺或本可以减少资金投入的项目有资金浪费的现象发生。究其原因,还是预算管理人员严格执行科学、合理分配资金计划的意识不强,一方面相关人员可以随意调整预算,没有维护预算的严肃性,一方面大量预算资金结余留用,没有收回统筹安排,给高校的发展带来了许多不利因素。

4、相关部门缺乏监督力度

只有财务部门与预算执行部门建立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关系,才能促进高校建立合理、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当前,大部分高校的预算管理缺乏有效监督。其一,在各部门执行预算方案、进行财务支出后,学校财务部门没有跟踪考评,比如预算执行是否合理,资金活动是否规范,是否存在浪费等,导致财务预算方案在执行后缺少客观的评价,难以发现预算方案中存在的不足。其二,在项目的施行中,由于评审制度的缺失和监督力度的薄弱,导致项目完结后的资金结余没有相应的监督管理。循环反复,不但使高校财务预算功能被极大地弱化,预算方案的执行效率低下,资金得不到合理分配,而且会导致学校年前、年中不断增加预算,到了年尾出现财政赤字或资金严重超出预算的情况,使得财务管理功能弱化,预算严肃性得不到保证。

三、高校预算管理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1、设定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

高校预算管理是为保证资金得到合理利用、优化资源配置,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应设定长期发展战略目标和短期战略目标,两者相结合。如:财务部门预算管理人员结合学校相关的发展目标、学校机构配置、政府部门的政策指导方针制定学校财务五年规划,在大方向的指引下,仔细研究上年度学校预算方案数据是否具备可行性,有选择性地参考,进而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年度发展目标,制定年度财务预算管理方案和详细资金支出计划。又如: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长远目光应放在打造学校品牌、树立良好的声誉和口碑形象、建造雄厚的师资力量上,财务预算管理的长期目标应放在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上,目的在于吸引人才、培养人才,扩大学生的来源;短期目标应放在完善实验室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校园文化活动上,目的在于改善教学资源,改善科研环境。

2、完善资金管理制度

财务收支计划与高校各部门息息相关,因此高校预算管理需要全校各部门的配合。高校领导人员应建立或完善相应的财务预算申报制度,明确各部门在财务预算管理执行中的职责,指明妨碍财务预算管理实施应承担的责任或破坏财务制度时应受的惩罚。如:高校某院系提出某主题的科研实践研究经费申请时,申请人员必须列出各项经费支出的环节,由科研管理部门等相关部门审核把关,学校财务预算管理人员可以不考虑以往在这个科研主题支出的任何经费,着重考虑分析进行科研时应当需要的每一项支出及其必要性,在较为关键的项目环节上适当加大预算,这样不但可以使经费用到实处,避免不必要的支出造成的资源浪费和方案在施行过程中支出不断要求增加的现象发生,而且可以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益最大化。项目实施完成后,项目实施部门还应将财务数据清单列表上交财务管理人员处,以便落实预算资金的去向,以及为评价预算方案实施效果提供依据。另外,在跟踪调查预算管理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如发现违反财务制度的应及时给予惩处,并责令其改正。学校还应建立健全风险规避制度,在进行财务预算前考虑实施方案存在的风险性,在重要性不大但风险大的环节减少资金的投入。

3、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要提高预算管理水平,首先,财务人员应当正确认识预算和管理的重要性,明确其岗位的工作职责及承担的相应责任后果。高校的预算管理水平不但反映着学校的财务管理水平,而且反映着资金的合理分配,是保证教学、科研等各方面有效进行和顺利发展的保证。其次,预算管理不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职责,更与学校内各部门息息相关,相关领导人员应当给予协助。如:对财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强化财务知识,提升预算管理意识和分析处理能力,在工作中不断总结出对加强预算管理有所帮助的建设性意见。财务人员之间多进行工作交流,针对工作中有所失误的预算方案进行探讨,以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可以通过报纸、书刊学习先进的预算管理理念,通过网络或参加教研活动学习讲座精神或业务技能,紧跟时展。另外,相关领导人员还可以通过在大会上安排财务管理人员进行财务预算管理知识的讲解,明确指出可以给予资金支持的项目预算指标,提高部门负责人或团队集体对预算管理的认识和了解,进而有助于调动各相关成员配合预算管理方案有效实施的积极性,防止部门间为其利益谎报支出而增大财务部门的预算,妨碍财务部门做出科学合理的预算数据。这样不但可以保证财务预算管理真实客观地反映学校收支状况,而且有助于实现设定的短期战略目标,进而实现长期发展战略目标。

4、强化监督管理力度

加强监督管理力度,有利于促进资金管理制度的完善,有助于促进财务部门设定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方案,避免出现资金分配不均衡现象。一方面,相关监督部门应对财务预算按照规定进行审计,对各项预算指标进行分析,并对资金预算方案是否具有可行性做出科学的判断,如存在不可行因素应加以纠正。另一方面,相关监督部门应对高校内其他部门或集体申报预算后进行的活动实行监督,发现可以更合理支配资金的环节应及时指出,为部门或集体提供有效的可行性意见。如:监督部门可将监督职责落实到个人,高校制定政策鼓励部门之间、财务人员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此外,监督部门在收到财务部门的预算方案后应及时进行公开审查,确保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学校内进行规模较大、影响力较大的经济活动和项目实施时,应对资金分配的具体计划进行指导。学校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各部门或集体的详细资金支付计划和实际支付明细,不但让其他人员对各部门或集体的活动进行监督,加大监督力度,而且可以为其他部门或集体节约活动经费提供参考数据。

四、总结

综上所述,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是人才的摇篮,预算管理的好坏影响着高校实验条件的改善、教育资源的优化、学术研究水平的提升、教学目标的实现等方方面面,从而影响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多渠道的资金来源能否得到合理分配、高效利用,最大化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其多样化的财务支出能否有效进行管理,合理节约资金、保证资金利用效率,都与高校预算管理息息相关。为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保证资源优化配置,实现高校长远发展目标,进而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应当重视当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注重设定财务预算管理的长期发展战略目标和短期实现战略目标,加快完善资金管理制度的步伐,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预算管理意识和水平,强化实施预算管理方案编制和实施的监督管理,这样才能使高校内的各项教学科研工作顺利开展,高校才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口碑。

参考文献

[1] 易旺宏:地方高校项目预算及执行控制研究――以桂林H高校为例[J].广西师范大学,2014(3).

[2] 任小东:高校全面预算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四川XX学院为例[J].西南财经大学,2013(10).

[3] 王萍:我国公立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江西财经大学,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