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规划范例6篇

国民经济规划

国民经济规划范文1

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要扎实做好以下工作:

(一)建设经济强区。推进三产优化升级。加快建设长沙*中央商务区,完成中央商务区核心区的开发建设,中央商务区对财税的贡献率达到45%以上。突出发展楼宇经济,商务楼宇面积达到800万平方米,培育20栋税收过亿元楼宇、40栋税收过5000万元楼宇。重点发展金融、信息、现代物流、文化创意、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引进和培育大型商贸综合体,吸纳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加快推进三湘南湖、马王堆等市场群提质改造和万家丽国际商务中心等大型专业市场建设,巩固传统商贸业领先地位。集约提升都市工业。谋划隆平高科技园产业转型升级,由传统产业向楼宇工业、总部经济和生产业转型,与中心城区的现代服务业实现有机对接。加快建设隆平总部工业园,大力发展总部工业。培育、壮大支柱产业,打造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现代服务业五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培育产值过5亿元的企业15个以上、过10亿元的企业8个以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市场融资为支撑的科技投入体系。整合区域优势科技资源,推进产学研相结合,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搭建公共技术研发支撑平台,增强区域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扩大区域经济外向度。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推进对外开放。瞄准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企业及中外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突出引进金融产业、高端商业地产、现代服务业、总部工业等方面的战略投资者。牢牢把握中部崛起、“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等战略机遇,加强区域经贸合作,提升*形象,打造*品牌。

(二)建设精美城区。推进全面城市化进程。隆平新城区按照“一带、两圈、三轴、四区”的功能分区,建设好浏阳河东岸休闲风光带,构建马坡岭商圈、望龙商圈,形成营盘东路、远大路、人民东路发展轴,推进科研教学区、高科技园区、商贸物流区、生态居住区四个片区开发。完善城区公共设施配套,完成“一环线二高架三隧道四横五纵四桥”的路网配套建设(一环线:东二环改造;二高架:人民路与红旗路口高架、人民路与万家丽路口高架;三隧道:解放路下穿京广线、竹园路下穿京广线、荷花路下穿浏阳河隧道;四横:营盘路东延线、远大路东延线、荷花路东延线、人民路东延线;五纵:滨河路、农园路、双杨路、京珠双辅道南延线、红旗路南延线;四桥:营盘路浏阳河大桥、京珠辅道浏阳河大桥、红旗路浏阳河大桥、望龙路浏阳河大桥),形成东接黄花航空港、南承武广新城、西连中央商务区、北通长沙经开区的大交通格局,完善内外畅通的立体交通网络。加强市政设施和教育、文化、卫生、社区、公园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区域整体承载功能。基本完成中心城区特别是中央商务区核心区域的棚户区改造,完成马王堆、东屯渡、东岸乡的“城中村”改造和城市化建设,实现“五个转变”:乡转变为街道、村转变为社区、集体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农民转变为市民、村民转变为股民。打造宜居城区。继续实施环境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加强浏阳河水域生态治理,推进东岸雨污分流工程。加快东湖湿地公园、东岸社区公园等生态景观建设,提升景观绿化品质,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2%,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1平方米。加强污染治理,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8%,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在90%以上。推进“两型社会”示范创建活动,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提升城市常态管理水平。以全国先进城市管理水平为标杆,以文明创建为总揽,开展渣土扬尘污染等综合整治,抓好景观街建设等市容提质工程,提升市政、环卫、园林等日常维护管理水平,打造城管巡回法庭等特色品牌,推进“数字城管”进程,对开放式社区全面推行物业服务,巩固城市管理水平全市领先地位。

(三)建设和谐名区。拓展社会公共服务。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建西街小学等8所学校,改造大同小学等16所学校,新增13所以上有一定规模和水准的公办或民办公助幼儿园,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建成高水平教育强区,教育整体水平跻身全国先进行列。广泛开展科普工作,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多层次、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丰富人民群众文体生活。发展公共卫生事业,全面完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建成“15分钟医疗圈”,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基本医疗保障服务均等化。统筹推进人口工作,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提高计生优质服务水平,保障妇女、儿童和残疾人权益,构建适度普惠型的养老服务体系。维护社会公共安全。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效机制,统筹解决社会稳定、社会安全、社会防范问题,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畅通利益诉求渠道和沟通反馈机制,有效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遏制各类重特大刑事案件和安全事故的发生。强化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实现充分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和稳定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以政策促进就业,以培训帮扶就业,每年新增就业人员保持在1万人以上,实现居民收入倍增。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障覆盖面达到95%以上。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并逐步提高保障标准。通过住房货币补贴、住房租赁补贴和实物配租等途径,逐步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市民思想道德建设和素质教育,建立健全文明创建长效机制,提高市民综合素质和城区文明程度。推进依法治区,扩大基层民主,健全法治环境,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法治保障。

各位代表,“十二五”时期将是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大变革、大跨越的关键时期。我们深信,通过全区人民的不懈努力,一幅灿烂*的画卷必将展现在我们面前:城市化水平全省率先。公共设施综合配套,城市景观精致优雅,人居环境温馨舒适,优美的浏阳河休闲风光带蜿蜒区内,中央商务区和隆平新城区交相辉映,洋溢着浓郁的现代都市气息。区域经济实力中部领先。金融中心、商务中心、消费中心流金淌银,楼宇经济、总部经济、都市工业蓬勃发展,品牌企业扎堆聚集,产业品质优化提升,区域经济更加繁荣,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和谐社会建设全国争先。生态环境良好,公共秩序井然,文化生活丰富,都市民风清新,社会大局安定,人民群众住有所居、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真正成为广大人民生活怡然自得、工作安心舒心的幸福*!

实现“十二五”规划良好开局

*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和区委三届十七次全会精神,按照“调结构、促转型,抓项目、促发展,重民生、促稳定”的思路,加快项目建设,优化城区品质,创新社会管理,改善人民生活,提升执政能力,为“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开好局、起好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指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财政总收入增长15%,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5%,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20%,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以上,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7‰以内。为此,要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推进项目建设

今年项目建设的重点是基础设施建设、商务楼宇和高档住宅建设。全年实施续建项目35个、新开工项目104个,计划总投资达到170亿元。

完善基础设施。实施地铁、城际铁路、营盘路浏阳河大桥及东延线、红旗路二期、滨河路、东二环改造、解放路下穿京广线隧道、荷花路下穿浏阳河隧道、竹园路铁路涵洞等项目建设,完成投资40亿元以上,全年新建道路9.5公里。完善隆平新城区排污管网,加快长善垸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和滨河路截污管道工程建设。完成浏阳河西岸风光带二期建设,打造全省一流的生态景观示范带。结合滨河路建设,启动浏阳河东岸风光带的规划设计、方案论证。

建设高端商务楼宇。按照“投资高强度、建设高品质、产业高端化”的要求,大力发展高端商务楼宇。全年实施各类商务楼宇项目35个,力争新增竣工商务楼宇面积25万平方米以上。东牌楼、肇家坪棚改项目在精心规划设计的基础上启动建设,打造长沙最具代表性的地标建筑。加快潇湘国际、东方*、东郡华城广场、湘邮商务楼等商务楼宇建设进度。尽早促成马王堆蔬菜市场和长株潭汽车站外迁,盘活土地资源,再造新的发展平台。

发展精品住宅项目。全年实施房地产项目53个,力争竣工面积达到170万平方米以上、销售面积达到150万平方米以上。中心城区,突出核心区位优势,推进湘域城邦一期、丰盛时代、万象新天二期等高端住宅项目建设;中部区域,依托浏阳河休闲风光带的环境优势,加快湘域熙岸、鑫科明珠、长房白沙湾、旅游之家等精品住宅项目建设;东部城区,突出生态和宜居品质,加快辉煌世纪城、华夏城、东湖一号等超大型住宅项目建设,打造全市新的精品住宅消费热点。

(二)推进中央商务区建设

以商务楼宇为发展平台,以金融、商务办公和高端商贸业为主导产业,加快推进中央商务区建设,打造全省的金融中心、商务中心和消费中心。

加快棚户区改造征收。完成九如巷、擎天广场、白果园等项目的征收,争取土地挂牌出让。推进报业大厦等项目征收安置进程并启动建设。加快办理蔡锷中路两厢、黄土塘、三湘南湖市场周边等项目拆迁补偿方案评估论证和用地审批手续,争取启动拆迁。完成中央商务区核心区所有具备棚改条件存量土地的前期调查和手续办理,抓住机遇,加速全区棚改进程。加大棚改融资力度,力争完成融资15亿元以上,保障棚改资金需求。全年完成棚改征收15万平方米以上,腾地约150亩。

做大金融产业规模。将中央商务区定位为全省的金融运营中心、金融资产管理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和金融服务中心。年内启动长沙国际金融中心项目建设,为金融企业量身定制高品质楼宇。出台金融产业扶持政策,推动金融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大对金融企业——尤其是处于高速扩张期的地方性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以及规模较大的保险、证券公司的招商引资力度,提升金融企业聚集度,全年力争引进省级金融机构3家以上。优先引进会计、评估、审计、经纪等行业的省内领军企业,提升金融配套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提高楼宇利用效率。从规划、建设、招商、服务等层面入手,加大发展楼宇经济的工作力度,力争楼宇经济对财税的贡献率达到35%。支持引导低品质楼宇进行提质改造,完善电梯、停车、空调等设备设施,提高装潢标准,促使旧楼宇焕发新活力。提升楼宇产业发展层级,着力引进高端产业,打造金融、文化创意、中介服务等方面的楼宇产业集群,有步骤地转移业态层次低的行业。引导楼宇业主逐步提高企业入驻门槛,尽可能引优引强,对占有楼宇资源多而效益差的企业,要有步骤地迁出,新引进500家以上品牌企业入驻楼宇。引进1—2家国家一级资质的物管公司,带动全区楼宇物业管理水平的提升。构建完善的楼宇服务体系,楼宇联络站在商务楼宇的覆盖率达到100%。

巩固提升消费中心区地位。牢牢抓住长沙市建设区域性消费中心的战略机遇,全面提升消费吸纳力、辐射力和支撑力。将地铁修建期间定位为五一商圈的战略调整期,鼓励各大商场实施提质改造和环境优化。完成亿万豪乐和城改造工程。依托文化大厦二期、中国城等项目,全年引进1—2家五星级酒店。依托区内优质商贸资源,引进国际知名品牌的旗舰店和形象店,巩固高端消费中心区的地位。鼓励商贸企业做大做强,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150家以上。启动8个地铁站口商业商务节点规划的编制工作,发展地铁站口经济。抓好城际铁路拆迁期间三湘南湖市场部分搬迁过渡,并做好市场改造提质前期工作。推进马王堆陶瓷建材城二次提质,加快万家丽国际商务中心、旺德府大厦、*物流园等项目建设,新建和改造市场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引导新的商业圈发展,加快万家丽商圈、马坡岭商圈、望龙商圈等商业项目建设,完善商业配套。加快浏阳河产业带建设,完成婚庆文化主题园、湘菜文化街、时尚娱乐街等近10万平方米建设规模,启动婚庆、旅游、休闲、餐饮等方面的产业招商,促进相关产业向该区域聚集。推进特色街市建设,扶持品牌休闲娱乐企业发展,形成精品消费与大众消费、传统消费与时尚消费、外来消费与本土消费相结合的商贸格局。同时,要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消费欺诈、假冒伪劣等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违法违规行为,营造诚信经营、安全消费的商业环境。

(三)加快隆平新城区建设

将园区发展与城市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丰富隆平新城区的产业内涵,促进园区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有机融合。

加快征收腾地,妥善安置村民。完成隆平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报批,统筹安排好用地指标申报审批、拆迁补偿、融资社保及保障性住房建设等工作。争取新增保障用地指标近3000亩。完成营盘路东延线、苏宁物流园等8个执行103号令项目的征地拆迁,确保腾地3000亩以上,完成近2000亩土地挂牌出让。加快农民保障性住房建设,实现1号安置点主体竣工,2号安置点完成拆迁,3号安置点启动建设,建成高层保障性住房17万平方米以上,确保安置农民3500人以上。加快拆迁遗留问题处理,完成东岸乡60号令生产留地的拆迁安置工作,并抓紧进行土地处置,力争基本实现土地挂牌出让。

发展高新产业,壮大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支柱产业的龙头企业。培育和引进工业设计、技术研发、测试、现代物流等生产业,以及能为工业企业提供更具个性化服务的现代服务业企业,促进园区经济转型并与中心城区逐步接轨。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85亿元、增长25%以上;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274亿元、增长28%以上。

提高投入产出,发展总部工业。加快东湖总部工业基地建设,新增4万平方米高层厂房。依托金丹科技大厦、湘茶产业园高层厂房等工业楼宇,发展高密度都市工业。加大对创新创业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年内引进工业企业50家以上,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家,总数达到120家以上,产值过5亿元的企业达到6家以上。

(四)提升城市品质

今年是长沙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迎检之年,要围绕创建达标,按照“常态化管理、高标准改造、全方位整治、全社会参与”的要求,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文明程度。

提高日常维护水平。探索“两天三班”清扫保洁和水车夜间冲洗作业工作模式。落实“3531”工程,进一步修缮改造主次干道的路面、排水、人行道、盲道等基础设施。完成营盘路两厢边坡绿化、屋顶绿化,开展浏阳河风光带一期园林绿化整体提质修复和韶山路花卉特色景观路建设。

实施市容提质工程。加快开放式居民小区综合整治工作,启动万家丽路匝道、火炬二片南路等路段的交通疏导工程,完成东荷路、维力巷等背街小巷提质改造和危旧房屋改造,完成东二环沿线等20栋房屋的“平改坡”工程,启动韭菜园路等特色景观街建设和改造,建设社区公园6个、绿岛8个,新建改建站厕210座、地下通道8座。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推动东屯渡及农科村、新桥村的农民安置房建设,全年建成安置房25万平方米以上。

改善城市环境质量。落实环境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实现畜禽养殖业基本退出。推进“两型”社区建设,实现东二环以西全部使用清洁能源。加强扬尘污染源头治理,确保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在90%以上。加大餐饮业油烟污染治理力度,进一步削减二氧化硫、工业废水等污染物排放,加快东岸地区雨污分流的进程,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以上。

组织专项整治行动。开展交通秩序集中整治,纠正和查处乱停、乱放、乱行等各类交通违章行为。加强广告招牌整治,建设一批广告招牌示范街。严格控制违章建筑搭建和违法住房改造。整治规范流动摊点、店外经营和早夜市。加强主干道两厢建筑物立面综合整治,取缔道路沿线城市乱象,规范市容秩序。

树立社会文明风尚。开展“老街巷学堂”、“白领互助社”等市民教育活动。做好各级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工作。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社区宣传栏等宣传载体,进行文明创建的正面引导。开展“真情互助,爱撒空巢”、“小红帽义工在行动”等志愿者服务活动,形成共管城市、共建文明的良好氛围。

(五)促进社会事业和谐共进

坚持“以人为本、人民为重”的理念,进一步加大民生投入,确保新增财力70%以上用于民生事业。

改善人民生活。深入开展创业富民活动,推进“十百千”工程,加快创建部级创业型城区。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安排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300人以上,新增城镇就业12000人以上,新增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100人以上,巩固“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成果。完善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体系,加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与就业培训,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统筹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加大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力度,落实困难职工和伤残军人医疗保障工作。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水平,实现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全覆盖。加强住房保障,加快廉租房和公共租赁房建设,发放经济适用房货币补贴凭证1000户以上。

夯实社会事业。新建古汉城小学等4所学校,提质改造火星小学等7所学校,加强危旧校舍改造,推广“二小”和名校联合办学模式,加大学前教育投入,促进均衡发展。加强科普示范阵地建设,保持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科普示范城区称号。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健身活动,提升群众文体生活品质。完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深入开展“食品安全示范区”创建工作。深化计生综合改革,创新流动人口管理和物业小区计生管理模式,全面落实奖励扶持政策。

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各领域的安全生产监管,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防止重特大案件发生。加强舆论正面引导,防止重特大舆论炒作事件发生。畅通利益诉求渠道和沟通反馈机制,着力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重大问题,加强应急管理,及时妥善处理各类突发事件,防止大规模发生。

此外,要加强国防动员和教育,广泛开展军民共建活动。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推行社区居民自治。关心支持老龄、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事业。进一步做好物价、工商、史志档案、机关后勤、人防、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等工作,促进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六)加强政府管理创新

国民经济规划范文2

各位代表:

受市政府委托,现将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0年计划草案的报告提请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9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市委十届七次、八次全会精神,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狠抓落实,攻坚克难,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初步测算,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55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6亿元,增长10%;第二产业增加值320亿元,增长20.9%;第三产业增加值249亿元,增长12.5%。

(一)现代农业进一步加强,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预计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1.2亿元,增长10%。粮食生产获得丰收,产量88.3万吨。肉类总产量21万吨,增长17.8%。水产品产量59.5万吨,增长11%。完成板栗良种嫁接13.5万亩。植树造林16.3万亩。新增安全农产品生产面积25万亩。新建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203个。新建农村沼气模式2256户。推广新型节能住宅1058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万亩。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5座。新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0家,累计达到220家,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

(二)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项目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5亿元,增长50.2%。其中,建设项目投资362亿元,增长52.1%(工业投入240亿元,增长60%);房地产投资80亿元,增长36.5%。全市重点推进的60个重大项目,有45个开工建设。争取中央新增投资项目147个,总投资62.8亿元,争取国家资金12.6亿元。东北东部铁路宽甸段、丹通和丹海高速公路全面开工建设。沈丹客专、丹大快速铁路即将开工建设。*至五龙背快速路全线通车。新建鸭绿江公路大桥项目选址基本完成。大东港扩建工程2个5万吨级粮食泊位投入使用。三湾水利枢纽工程右岸坝体工程开始施工。*机场改扩建项目开始基础施工。鸭绿江西水道整治项目完成工程量的75%。蒲石河抽水蓄能电站项目进入机电设备安装阶段。500千伏输变电项目竣工运行。金山热电项目施工顺利。华能电厂二期工程前期工作全部完成。东港核电项目开展选址等前期工作。

(三)新区建设展露形象,“四大组团”全面启动。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25亿元,新整理土地9平方公里,完成了道路、排水、上水、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及新区的绿化和亮化,形成了“六纵六横”主干路网及配套设施。市民服务中心、新世纪佳园、成功花园五星级大酒店、新加坡城一期等项目主体工程已封顶。牛顿文安新城金园大厦项目框架已施工至二层。新区体育中心、图书馆、大剧院、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等正在加紧建设。辽宁(*)仪器仪表产业基地建成标准厂房50万平方米,研发检测中心、物流配送中心正在建设,辽宁仪器仪表学院主体工程完工,有120个企业完成注册,172个项目签订投资协议。辽宁(*)环保产业园完成土地整理1平方公里,已入驻企业27户。*东港同城化积极推进,在交通、供水、教育、医保等20多个方面已经取得实质性进展。*新区、前阳、东港和孤山“四大组团”按照各自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全面开始建设。

(四)工业经济企稳向好,园区和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全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70户,总数超过1100户。启动停产企业197户,占全部停产企业的90%。预计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10亿元,增长32%;完成增加值191.8亿元,增长23%;实现税金29.2亿元,增长20%。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8.5%,比上年增加0.7个百分点。全年工业用电量增长8%。工业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入近20亿元,开工建设标准厂房100万平方米,签约入驻企业近300户。仪器仪表产业基地、环保产业园、东港再生资源工业园等园区实现当年规划、当年开工、当年项目入驻。一批超亿元或十几亿元的大型工业项目落户园区,园区集聚效应开始显现。本钢*不锈钢冷轧板项目桩基工程已完工。曙光乘用车基地项目、五一型曲轴扩建项目、凤城翁泉沟硼铁矿综合利用项目开始设备安装。东港丰能风电环锻件项目、*帕斯特大豆深加工项目和恒通高新管业项目的一期工程均已竣工投产。凤辉硼业年产50万吨线材项目试生产。*船舶重工修造船基地项目2个5万吨级船成基础工程。宽甸信德年产36万吨石头纸项目开始土建施工。

(五)消费市场繁荣活跃,服务业实现较快发展。预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4亿元,增长18.2%。沃尔玛超市成功落户*。“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活动新建标准连锁日用消费品“农家店”70家。*粮食储备库项目开工建设。精心打造鸭绿江旅游品牌和精品线路,开通了赴朝边境旅游异地办证试点业务。虎山长城景区改造项目开始动迁。预计接待国内旅游者2000万人次,增长40%;接待入境旅游者23万人次,增长20%;旅游业总收入152亿元,增长46%。交通运输业运行良好。预计完成公路客运量4439万人次,增长6.5%。完成公路货运量5049万吨,增长7%。港口货物吞吐量4350万吨,增长25.3%。民航旅客吞吐量9万人次,增长50%。

(六)外贸出口实现正增长,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果。预计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19.2亿美元,增长2%,其中出口14.2亿美元,增长2.5%。对朝贸易进出口总额8.6亿美元,增长13.2%,其中出口5亿美元,增长14.4%。以新区开发、仪器仪表产业基地为重点,先后组织9次境外、39次国内大规模主题招商活动,收到较好效果。预计实际利用外资5亿美元,增长63.4%;引进内资项目到位资金241亿元,增长101%。对外经济合作进一步加强,预计外派劳务6600人。

(七)财政收入快速增长,融资工作实现重大突破。全地区财政收入91.3亿元,增长15.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50.1亿元,增长33.4%。一般预算收入中各项税收35.3亿元,增长37.8%。全地区一般预算支出111.4亿元,增长40.1%。预计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377亿元,增长31%。积极推进政府融资平台建设,市城司新增资产105亿元,总资产已达125亿元,为交通、基础设施和园区建设等项目贷款31.3亿元,已到位资金24.2亿元,拟发行15亿元公司债券,国家发改委正在审签中。新开业小额贷款公司4家,发放贷款8919万元。

(八)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教育事业不断进步。预计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5亿元,增长33.5%。有4户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5户。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华通测控智能型配电监控器、*国通电子有限公司PTC陶瓷敏感元器件及传感器产业化等项目已竣工验收。*欣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66KV磁控并联电抗器系列产品项目开工建设。*化工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含硼新材料工程实验室、*轻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辽宁皮革助剂工程研究中心等研发项目已经省批准立项。无水印染新技术项目已被国家初步纳入2009年度国家科技支撑第一批计划。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完成了32万平方米中小学校舍改扩建任务,农村初中辍学率低于省3%的控辍目标。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已通过部级验收。新*二中已交付使用。认定了320个市级职业教育重点专业,职业教育招生9473人。

(九)国企改革稳步推进,其他领域改革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化纤公司成功实现破产重组,毛绢、华益资产评估已基本完成。积极推进股改上市和后备企业培育工作,欣泰电气实现创业板上市申报,30户重点企业入选上市后备企业数据库。集体林产权制度配套改革进展顺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开始启动。

(十)节能减排取得成效,环境保护不断加强。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工作,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预计1.49吨标准煤,下降4.6%。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57%。完成了华能电厂和*海德脱硫设施安装工作,二氧化硫排放量预计削减1.43万吨。化学需氧量预计削减1200吨。

(十一)民生工程稳步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地区新增城镇就业6万人,零就业家庭实现了每户至少1人就业的目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全地区企业参加养老保险65.4万人,全地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88.9万人,全地区参加失业保险26.8万人。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达到100元。元宝山广播电视观光塔已竣工使用。完成了市中医院病房楼扩建工程,编制了应对甲型H1N1流感处置预案。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积极组织承接体育赛事活动,完成了市体校综合训练馆和市航海运动学校的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工作不断加强,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和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分别控制在0.32和6.21以内。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26元,增长10.2%;农民人均纯收入7370元,增长11.2%。年末总人口242.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0.25‰。

政府承诺的15件实事已经基本完成。解决了农村11.3万人饮水安全问题;五龙背自来水供水工程已完工;四道沟农产品配送中心正在建设;完成了食品检验室一期工程,食品安全体系开始建立;封闭式垃圾压缩站工程已完成2座压缩站建设;改造大修城市道路29条;新建农村油路400公里,提前一年实现村村通油路目标;兴一路和春三路两条南北干线已贯通;修建了2公里沿江景观带;完成了七经街、步行街改造工程;建设2万平方米439套廉租住房;对农村2050户困难户危房进行了改造;52个行政村2.2万户有线电视实现“村村通”;锦江山公园、元宝山公园、帽盔山公园全部免费开放;人民广场美化亮化工程已完成。

二、2010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主要预期目标

按照市委、市政府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根据发展环境和条件的综合分析,今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十届九次全会关于“一核两翼两大板块”的部署,在迅速做大做强全市经济总量的基础上,着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加快以四大组团为核心的对外开放步伐,着力加快投资增长,着力加快科技创新,着力加快民生工程建设,高起点开局、高标准落实、高效率运作,力争两到三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千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过百亿,努力推进*的大开发、大开放、大发展。

2010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计划767亿元,增长17%;

——规模工业增加值计划236亿元,增长2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计划735亿元,增长40%;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计划7亿美元,增长40%;

——外贸出口总值计划15.6亿美元,增长10%;

——引进内资项目到位资金计划362亿元,增长50%;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计划276亿元,增长18%;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控制在全省平均水平以内;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计划60.2亿元,增长20%;

——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计划477亿元,增长25%;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5%;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

——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3以内;

——新增劳动就业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计划14370元,增长12%;

——农民人均纯收入计划8180元,增长11%;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0.66‰以内。

三、2010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重点

(一)以沿江沿海经济带为重点,进一步优化发展布局

按照“一核两翼两大板块”的空间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布局,以新区建设为核心,加快发展沿江经济区域和沿海经济区域,做大做强凤城、宽甸两大经济板块。

推进城市新区快速崛起。拓展新区发展空间,新开发土地6平方公里,启动行政中心、安民山公园等城市功能设施建设,加快实施主干路网等基础设施和绿化、亮化工程,确保一批商贸、地产项目开工。港口工业区新拓展3平方公里,保障项目入驻需要。确保手表工业园竣工投产。完善装备制造园区基础设施。不锈钢产业园依托本钢不锈钢冷轧项目,引进下游产业。

加快开发沿江沿海两翼。前阳组团要加快行政区南移,建设国际小商品城,做大做强服装产业,拉动仓储物流产业发展。东港组团以再生资源产业园为重点,大力发展再生资源、风电装备制造等产业,加快打造临港工业核心区。孤山组团以海洋红港口建设为牵动,加快城镇建设步伐,推动精密铸造业、旅游业发展。加快九连城整体开发建设力度,加快产业发展。同时,抓好鸭绿江岸线的开发建设,培育新的增长点。

做大做强两大经济板块。凤城板块要发挥工业基础较好,钢铁、汽车零部件等传统产业的优势,推进产业发展,着力打造辽东硼铁矿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基地;抓好通远堡的开发建设,敞开*的北大门,强化与沈阳经济区的良性互动。宽甸板块要抓住东北东部铁路、丹通高速公路建设的有利时机,以矿产品开采加工、农产品加工、旅游产业为重点,壮大产业规模,增强经济实力,并力争在与东北东部地区合作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全力推进项目建设,保持投资快速增长

2010年新开工和续建1000万元以上项目600个,投资总额1500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94个,投资总额1300亿元。重点推进80个重大项目。

基础设施项目。东北东部铁路通灌段完成路基工程。沈丹铁路客运专线和丹大快速铁路项目全线开工建设。丹通和丹海高速公路项目路基、桥梁、隧道全部贯通。*中心客运站完成站舍主体工程。机场改扩建项目完成航站楼土建工程。*港扩建工程计划投资50亿元,继续实施南1-3#泊位、外1-4#泊位和西南主航道整治工程,开工建设20万吨矿石泊位。新建海洋红港口项目前期工作要有重大突破。新建鸭绿江公路大桥项目争取开工建设。辽宁蒲石河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年内实现第一台机组并网发电。*金山热电项目进行设备安装。华能电厂二期工程力争开工建设。三湾水利枢纽和输水项目坝体工程全面竣工。积极推进东港核电、风电等项目前期工作。

工业项目。本钢*不锈钢冷轧板项目完成厂房建设并进行设备安装。五一型曲轴生产线改造项目、凤城翁泉沟硼铁矿综合利用项目、丰能公司二期工程、帕斯特大豆深加工二期工程、*恒通管业项目第二条生产线竣工投产。宽甸石头纸生产项目、船舶配套工业园等项目实现部分竣工投产。东港超能电动汽车、宽甸金玛硼化工基地、*医创药业移地扩产改造等项目完成厂房土建工程。首钢年产300万吨含硼特钢项目和化纤、黄海汽车移地新建项目争取开工建设。

服务业项目。市民服务中心、牛顿文安新城、成功花园五星级大酒店、新世纪佳园、SKN物流中心、*粮食储备库等项目交付使用。香港润华商业中心一期工程完成主体工程。新区综合行政中心争取年内开工建设。新世纪佳园二期工程年内开工建设。安民山公园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基本竣工。天桥沟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完成水库工程建设。虎山景区基础设施改造项目全面竣工。东北亚贸易城项目完成基础配套工程。新区物流口岸项目完成征地动迁,争取开工建设。

(三)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培育壮大主导产业

加大工业投入力度,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工业投入360亿元,新开工千万元以上项目150个。全年工业园区新建标准厂房160万平方米。辽宁(*)仪器仪表产业基地新建标准厂房80万平方米,新入驻企业200户,完成研发检测大楼、物流配送中心、辽宁仪器仪表学院工程。辽宁(*)环保产业园启动二期工程建设,累计入驻企业105户以上。加快硼化工产业园、手表工业园、黄金产业基地、装备制造园等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为企业入驻提供良好的条件。

巩固壮大主导产业,加快产业集群建设。加大对重点骨干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全年实现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要达到120户以上。巩固壮大汽车及零配件、矿产品开采加工、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重点推进辽东硼铁矿综合利用产业化、辽宁(*)仪器仪表产业基地建设,争取列入省重点推进的产业集群。

(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发展县域经济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粮食种植面积240万亩,粮食产量80万吨。新增设施农业面积1万亩。新增标准化安全农产品生产面积20万亩。完成板栗良种嫁接10万亩。植树造林8万亩。扶持建设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50个,水产品产量65.5万吨,增长10%。继续推进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加快发展“一县一业”,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加快龙头企业建设,新增规模以上龙头企业30家。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形成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县域主导产业,形成各县(市)独特的工业产业集群。东港市要重点发展机械装备制造及水产品加工业,凤城市重点发展硼铁、黄金等采掘冶炼加工、汽车零部件等产业,宽甸县重点发展矿产采掘加工及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三县(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0%以上。

(五)加快构建大旅游格局,大力发展城区经济

加强旅游景区建设,促进旅游业发展。大力开拓海内外旅游市场,举办好鸭绿江国际旅游节。发挥赴朝旅游优势,打造赴朝边境旅游品牌。继续做好鸭绿江景区创建5A级景区工作,力争年内通过国家评审。积极推进北国之春温泉旅游、天桥沟旅游综合开发、虎山景区综合改造、赴朝旅游集散地等项目建设。旅游业总收入计划190亿元,增长25%。

大力发展城区经济,壮大地区经济实力。抓紧规划建设以仪器仪表检测中心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园,以新城区金融大厦为中心的中央商务区,以五龙背、九连城、汤池、黑沟等旅游资源为依托的文化休闲旅游区。争取使黄海大市场、北方山奇农产品批发市场、孤山农贸大市场进入国家“双百市场工程”。通过举办节日房产交易大会等形式,抓好房地产销售,拓展东北东部市场。

(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

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努力扩大产品出口。在巩固韩国、日本、美国、香港等主要出口地的同时,积极开拓埃及、德国、法国等新的国际市场。积极推进边境小额贸易人民币结算出口退税业务。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对外经贸交流与合作。在加快推进鸭绿江公路大桥建设的同时,启动物流口岸园区、出口加工区和海关联检区等功能区建设。积极推进长航集团物流园区、大连大窑湾保税港区*分区等项目。利用好“辽宁台湾周”、“中国*鸭绿江国际旅游节”等平台,开展卓有成效的经贸活动。

加快实施“西进东联”战略,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积极参与大连的产业分工,与大连携手开发北黄海经济带。积极推进港口整合与合作,参与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港口吞吐量计划5000万吨,增长15%。强化与沈阳经济区的经济衔接,促成沈本丹经济带。加强与东北东部11市(州)的交流与合作,以“陆港”建设为核心,重点推进与通化的合作,力争使丹通经济带建设取得更多实质性的成果。

(七)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推进*化纤公司、*纺织厂、东宝电器等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加快空壳困难企业处置步伐,妥善做好职工安置工作。积极推进我市企业上市、重组、并购等工作。

深化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加快组建标准化林业综合服务中心,设立林业专业合作社,组建林农家庭合作林场,成立林业行业协会,开展林权抵押贷款,推进林业集约化、规模化、科学化建设与经营。

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公立医院试点五项重点改革。

(八)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加强金融支持经济发展能力

保持财政收入较快增长,保障重点领域支出。加强财源培植,健全完善全社会综合治税机制,强化对重大项目、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税收监控力度。优化支出结构,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努力保证重点支出,可支配财力向民生支出倾斜。

切实改善金融环境,支持经济加快发展。加强各类政府融资平台建设,建立“贷款风险补偿”和“创业投资”基金,强化银政、银企对接,调动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的积极性。大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良好金融环境。全年新增信贷投放100亿元。实现*欣泰电气正式上市,推进丹玉种业、华通测控完成上市申报,帮助6家重点后备企业做好上市筹备工作。

(九)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进教育事业发展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继续做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创建工作,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户,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9户。年内将30户以上的企业列入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倍增计划。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加快玉米种培育基地、超细高纯度硼粉、新型硼化物、柞丝与天然纤维、无水印染设备、生物技术药品、中药现代化、水处理等项目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计划77亿元,增长40%。

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凤城市、宽甸县、元宝区、振安区全面实现“双高”普九。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阶段性任务。加强东北东部职业教育区域合作,加快推进*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移地新建工程,争取年底交付使用。

(十)全力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强化能源节约管理。加大对规模以上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电耗、取水量、工业用水重复利用量等指标的统计考核力度。

抓好主要污染物减排。加强对全市5座污水处理厂达标运行的监督,全面执行辽宁省新的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着力搞好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加强对辐射与危险废物、危险化学品和尾矿库的管理,消除环境安全隐患。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控制在4.7万吨和3.96万吨以内。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强鸭绿江口湿地部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工作,启动国家遗产地保护设施建设项目,完成防护设施建设工程,进一步加强保护区巡护和执法工作,开展保护区科研和国际交流。继续开展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创建工作。

(十一)统筹推进各项民生工程,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千方百计扩大劳动就业。完善面向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确保对城镇当年登记困难家庭大中专毕业生实行兜底安置。继续搞好普惠制培训工作。

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全地区企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66.4万人。继续加大基本医疗保险扩面工作,实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全地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91.9万人。做好失业保险金的收缴扩面工作,全地区参加失业保险27万人。

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继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150元。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完成319个“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加快发展体育事业,力争年内为20个有健身场地的社区配齐健身器材。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活动,加大隐患治理力度,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的发生。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和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分别控制在0.3和6.2以内。

国民经济规划范文3

芦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 “十一五”规划,是党的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编制和实施好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不仅对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把我县建设成为“富有江南特色的休闲旅游生态县”的战略目标意义重大,而且对于指导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为此特提出《芦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基本思路》。 一、“十五”计划执行结果预测 “十五”计划开局以来,全县人民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以党的“十五”、“十六大”精神为指针,紧紧围绕加快发展这一主题,按照《芦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制定的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使全县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在“十五”计划期间取得了长足发展。 --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快速增长,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全面提升。预计到2005年末,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可完成174901万元,年均递增13.4%,比“十五”计划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中:一产业增加值可完成34990万元,年均递增3.4%;二产业增加值可完成97935万元,年均递增17.2%;三产业增加值可完成41976万元,年均递增18.1%。三次产业的比例为20:56:24,三次产业的结构比“十五”计划更为优化。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预计到2005年末,财政总收入可完成17586万元,年均递增20.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可完成12620万元,年均递增19.5%。 --农民增收成效显著,农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预计到2005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可实现2342元,年均递增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预计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可完成15亿元,年均递增56%,五年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亿元,相当于“九五”期间总和的6.5倍,水利、电力、能源、交通、邮电通讯、城市建设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开放型经济较快发展,预计2005年可引进内资14亿元,五年累计引进内资39亿元。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十五”期间,全县经济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多年来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经济总量偏小,传统农业比重大,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城市化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群众生活水平偏低,生活质量偏差,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大等问题突出。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受电力、资金、人才不足的瓶颈制约的影响大。煤炭、烟花鞭炮的安全隐患严重,环境保护问题严峻。这些问题,都必须亟待解决。 二、“十一五”期间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与基本思路 ㈠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将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提升全县经济综合实力,是实现芦溪经济和社会跨越式发展,把芦溪建设成为“富有江南特色的休闲旅游生态县”的战略目标的重要时期。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对二十一世纪的展望,全县“十一五”计划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6%;工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8%;财政总收入年均递增20%,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递增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20%;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6%,人口总数控制在29万以内,年平均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实际引进内资年均递增20%,实际引进外资年均递增18%,适龄儿童受

教育率99%以上。 ㈡总体要求 实现全县“十一五”计划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必须从我县现阶段的实际出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进一步完善思路、硬化目标、优化环境、强化措施、提升水平,突出主攻工业、全力招商引资、释放“三农”潜能、加快城建步伐、开创旅游新篇、完善保障体系,实现城乡经济统筹发展,促进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大力提高全县人民的整体素质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㈢基本思路 1、继续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全面提升国民经济综合实力。 ⑴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十五”期间,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三农”工作,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由于我县农业基础设施差,农村生产方式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农民增收还很缓慢,农民增收问题仍是我县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核心问题。为了切实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十一五”期间,我们要继续以农业综合开发县建设和国家林业建设重点工程为契机,按照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积极探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路子、新办法,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努力提高农业适应市场的能力和综合经济效益,促进农业生产方式更快地由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实现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第一,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是一种具有特殊地位的基础性产业,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农业的重要地位。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搞好基本农田建设,规范国土征用、补偿、储备、交易行为,坚决纠正违反规定乱征滥用耕地现象,确保粮食安全。要在确保粮食安全生产线的同时,继续着眼于创特色、出精品、增效益,围绕优质稻、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中药材、山羊工程等农业五大工程大力优化和调整农业产品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在抓流通、抓企业的同时,扩大基地建设规模,逐步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继续做大做强大富乳业公司、一村火腿食品公司、赣西生态园林公司、中华杜仲茶公司、源华食品公司和华林草席厂等主要龙头企业。 第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继续下大力气改善乡村公路状况,基本实现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标。继续下大力气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水库重点基建项目建设,维护好农村灌溉渠道。继续搞好农村人饮解困、安全饮水、农村沼气、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十一五”期间要重点抓好并积极实施的农业项目有:山口岩水利枢纽工程,城市防洪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东风水库灌区节水灌溉工程,人饮解困及安全饮水工程,电气化县达标工程,县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动植物检疫检测,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草原保护建设,农村沼气建设,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工程,农村水泥公路等。 第三,要统筹安排城乡劳动就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要在加快推进城镇化和武功山旅游开发过程中,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吸引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 ⑵以园区经济为依托,突出主攻工业,强力推进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十一五”期间,要实现芦溪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必须继续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优化升级,不断提高工业化水平。 第一,进一步搞好园区建设,着力提高投入产出率。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科学规划,高效整合,避免浪费耕地,着力提高园区建设质量和效益。要创新园区管理体制,尽快由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转变,广泛吸纳国内外资本参与园区的开发经营,

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以骨干企业、名牌产品为龙头。加快形成集中度高、关联度大、竞争力强的支柱产业群。适应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协作要求,强化相同产业的空间整合,使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聚集,发挥园区经济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具体来讲,就是要多方筹措资金,加快11万伏变电站建设和自来水管网建设;要着力推进园区管理体制创新,筹办工业园发展有限公司,建立“封闭式管理,开放式运行,市场化运作,自主式开发”的管理体制,搞好“软环境”建设,培植骨干企业和主导产业;要加强行业宏观调控,充分利用电瓷、煤炭、矿泉水等行业协会的作用,规范行业竞争行为,发挥行业优势,开展交流与合作,引导企业不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促进企业整体素质提高。 第二,加快创新步伐,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创新是动力,有创新才有发展。一是品牌要创新。要突出特色、精心培育新品牌。二是管理要创新。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三是技术要创新。要通过引进优秀人才,聘请技术顾问,买断专利技术,建立科研机构等措施,提升改造电瓷、水泥等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十一五”期间,全县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一是产品结构的调整,鼓励发展现有的食品、蓄电池、纺织、塑料制品,引进市场需求旺盛或市场潜力巨大,对支持和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作用的高新技术产品;主要围绕增加品种、改进质量、提高效益、防治污染、扩大出口等目标,通过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来改造提高电瓷、水泥、机械、化工等产品,以适应更加个性化、多样化和高层次的市场需求;限制那些市场已经饱和并趋于萎缩,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且技术落后,没有市场前景的产品;淘汰那些技术工艺落后,高能耗、高物耗,或是对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严重、超过了国家有关规定的产品。二是技术结构的调整:经过对各行业技术结构现状的调研及对技术发展前景的论证,提出一批对全县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集中力量进行重点攻关或推广应用。主要包括:①农副产品保鲜、加工技术、环保(无氟、除尘、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废气处理)技术等。②零部件的可靠性、耐用性技术;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节水、节油技术;信息网络应用技术。③精细化工技术、塑料、造纸、纺织专用助剂、添加剂技术;聚合复合材料技术、有机硅合成技术;化工生产“三废”治理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等。三是产业组织结构的调整:要引导龙头企业和大企业集团,主动承担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结构调整的重点项目,培育和发展一批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依托企业,使结构的优化升级成为它们的内在追求;并通过这些企业自主地实施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产品创新和企业信息化,带动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提升。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实行抓大放小和抓大扶小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活跃城乡经济、吸纳就业、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等方面的作用。要加快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重点扶持建立区域性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积极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信息咨询、管理咨询、技术指导、人才培训以及融资担保等多种服务,进一步提高产业的竞争活力和发展水平。 第三,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一是营造鼓励、支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浓厚氛围。二是运用灵活的市场机制,创造民营经济发展的优良环境。通过金融、财政等经济手段,对宏观经济运行实施间接调控。切实搞好中小企

业信用担保工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规范民营经济,提倡诚实守法经营理念。加强行业管理和协调服务,为民营经济的发展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三是降低民营经济市场准入门槛。彻底打破对民营投资的行业限制,为民营经济拓展更大、更好的发展空间。 ⑶大力开发旅游产品,加速培育旅游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全面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县要以建设“富有江南特色的休闲生态旅游县”为目标,以加大武功山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力度为重点,大力开发旅游产品,将旅游业培育成全县新兴支柱产业之一。 一是要坚持可持续旅游发展观,加大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可持续旅游已成为国际旅游发展的主题,可持续旅游,不仅指旅游发展赖以进行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包括历史、文化、遗产、伦理道德、人力资源、经济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个地方旅游业的发展,应注重绿色环境、交通环境、好客环境、旅游文化环境、购物环境等方面的创新创优,实现从旧旅游向新旅游的转变。加快芦溪旅游业的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产品为基础,发挥传统旅游产品和资源优势,围绕“山、水、城、文、商”五大特色,打造“武功”品牌,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力度,改善旅游产品结构,延续历史文化、民间文化与宗教文化,体现自然、人文景观和城市特色,提升旅游城市品位和风景名胜区好客度,千方百计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 “十一五”期间,全县旅游产品的开发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度假旅游: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加快发展各类度假旅游产品。重点建设山口岩休闲度假区、八洞碧湖度假区及月池山庄。开发适应不同文化品位和消费层次的旅游度假产品,丰富度假活动内容。②观光旅游:依托武功山风景名胜区自然风光和本县生态、休闲、人文景观,开发旅游景点观光线路,在保持传统产品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县城观光旅游和文物观光旅游。重点开发环县城宗教游线(禅台寺、莲花寺、圣岗寺、江霞古宅、刘凤浩祖祠及古戏台、沿河路风光、玉女山庄、古城缩龙表演)、芦溪-赣西生态园-竹山园石化洞-羊狮幕观光游线、芦溪-山口岩-新泉新城休闲游线(玉女山庄、山口岩度假村、高尔夫球场、影视城、水上乐园、新泉月池山庄、水上公园)、武功山观光游、芦溪(萍乡)-八洞碧湖度假游五条观光线路。③体育赛事旅游:利用武功山金顶海拔高、山回路转的优势和山口岩水库、袁河水资源污染少的优势,大力开发可供游客参与的登山、游泳、漂流、龙舟赛等项目,发展山上、水上体育旅游。④山上旅游: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精品景区。⑤水上旅游:巩固和发展坪村水库库区旅游业,加紧实施山口岩水库与月形水库的建设,大力发展水上娱乐和水上度假休闲活动。⑥培训会务旅游:依托武功山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与气候条件,开发建设培训会务基地,利用培训、会务活动,调节旅游市场需求,增加客源。⑦文化、爱国教育旅游:改造和新建影剧院、红色革命遗址、烈士陵园、宗教圣地等文化设施,在保持和挖掘灯彩、傩舞、剪纸、农民画等民间传统文化旅游项目基础上,发展具有鲜明地方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文化旅游项目,增加旅游的文化内涵。把旅游与文化生活、弘扬革命精神等爱国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建设芦溪县文化艺术中心、卢德铭烈士陵园、建德影视城。⑧生态旅游:以“保护生态、亲和自然、回归自然”为主题,依托山林、水库、自然保护区和农林果园,规划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建设兼具生产和旅游功能的农林渔业观光园区,推出一批现代生态农业观光产品。重点建设羊狮幕自然保护区、县城狮山公园和赣西生态园观摩区。⑨购物旅游:适应市场需求,鼓励引导旅游特色纪念品的深度开发,推动旅游特色纪念品向系列化、个性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促进旅游购物消费。以打造完善综合运输体系。进一步完善公路网络,提高公路等级质量,以芦溪县城为中心,以沪瑞高速公路、320国道、县乡公路为主干线,以完善和改造全县等外公路为重点,基本实现县乡公路水泥化,乡村公路等级化,村组公路通畅化,形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体系。到2012年,全县通沥青(水泥)路比率达到80%,新增通油(砼)路行政村80个,行政村通公路比率达到100%,增通公路行政村34个。“十一五”期间,全县的重点交通项目主要有:县城道路项目、南部经济干线公路项目、芦溪至麻田公路改造项目等。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增强城市功能为目标,加强各项公益设施的基础建设。重点搞好城镇街道的道路硬化、绿化、亮化,搞好电网、信息通讯网及自来水管网建设,构建完备的垃圾、污水处理系统,加快垃圾无害化处理步伐,实行城市污水污染的限量达标排放。 3、加快城建步伐,强力推进城市化进程 --县城建设。要按照“东提西扩、南拓北展”的总体规划思路,不断扩张县城规模,力争到2012年将县城建设*口达5万人,面积达7平方公里的城市。同时,要加快完善城市综合配套功能,全面提升城市的经营管理水平。要加强县城交通、供水、供电、供气、信息通讯、园林绿化、污染污水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要以建设“富有江南特色的休闲生态旅游县”为目标,放眼长远,将城市建设与旅游开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盘考虑,加大实施县城景观工程的建设力度,努力改变县城面貌。要强化城市管理制度,把城市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抓好城市管理的综合治理。“十一五”期间,县城城市化建设的预期目标是:全县城市化水平达35%;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达8平方米;城市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城区绿化率达3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6平方米;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40%,综合污水处理率达70%以上,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2.5辆。重点建设项目主要有:卢德铭大道拓宽改造项目;北环路、南环路快速干道项目;袁河东路、320国道桥上游东西两岸道路建设项目;新城区建设项目;狮山公园建设项目;袁河两岸园林景观带建设项目;生活垃圾处理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自来水管网建设项目,日处理能力为2.8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 --小城镇建设。要结合乡镇撤并,加快农村重点中心镇的建设,同时,规划建设一批农村新型社区,将目前占用地多、居住分散的农户集中到社区;要加强农村城镇、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功能齐全、满足农村生产、生活需要的公用设施;要进一步消除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流出的制度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十一五”期间,我县要策应山口岩水库建设和武功山旅游资源综合开发,重点搞好上埠和新泉的小城镇建设。 4、全力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要抓住新一轮国际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沿海发达地区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机遇,把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以促进芦溪经济更快发展。要利用紧靠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三角洲的良好区位优势,充分发挥经济成本低、生态环境好、资源丰富等比较优势,主动接轨,走一体化发展之路。坚持互惠互利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资本为纽带,以政策为保障,通过产业、交通、市场、金融、信息、及体制等方面的对接,谋求更高层面、更广阔范围的联动发展。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优化投资环境,形成吸引外资的长效机制,更好地发挥外资的带动效应。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加快培育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产业群,使之成为外向型经济的重要支柱。 5、优化投资结构,全面提升投资的质量和效益。 要对一些低水平、的实施;积极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保险事业,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和医疗保险。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地方性法规,树立就业优先观念,把扩大劳动就业,提高就业率放在突出的位置,多形式、多途径帮助失业和下岗职工重新就业。建立健全安全监管制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⑹大力发展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卫生事业。 要提升文化品位,加强文化、广播、电视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普及影视、图书、音像、群众文化等文化娱乐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要在保持和挖掘灯彩、傩舞、剪纸、农民画等民间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具有鲜明地方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文化项目。同时,要把提升文化品位与发展旅游业紧密结合起来,促进旅游业的更快发展。要加强文物保护意识,对全县范围内的所有文物进行重点保护。要大力发展体育运动,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增强人民体质。完善体育设施建设,建立社会化的群体组织网络,提高竞技体育运动水平。要以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为重点,积极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一步深化卫生体制改革,搞好县域卫生规划,逐步建立起有利管理,便利群众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人民的健康水平。 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文明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针,培养“四有”社会主义新人为目标,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制定和完善公民行为规范和群众文明建设活动,重点抓好公民行为规范、文明单位建设和管理、文化市场管理、廉政勤政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和制度建设,使精神文明、*文明建设逐步走向制度化、法制化。要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政务公开、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公正廉洁的行政管理体系,严格依法行政,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国民经济规划范文4

“十一五”时期是海南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壮大支柱产业、夯实经济基础、增加经济总量、提升综合实力、凸显体制创新特色、树立开放新形象、构建和谐海南的关键时期;也是儋州向中等城市迈进、构建琼西经济文化中心、实现跨跃式发展的重要阶段。

《儋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今后5年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思路、指导原则、战略目标、发展重点,明确了“十一五”时期儋州的功能定位、主导产业和扶持政策,对我市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本规划纲要编制的主要依据是:国家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有关精神和《中共海南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等。

一、规划背景

(一)“十五”计划完成情况

“十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较好成绩,计划执行比较顺利,经济总量比“九五”期间有较大幅度提高,各项指标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全市综合经济实力得以增强。“十五”期末,全市生产总值72.7亿元,年均增长8.3%,GDP居全省第二位,人均生产总值7998元,年均增长6%。其中第一产业43亿元,第二产业10.8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7.2亿元),第三产业18.9亿元(其中旅游营业收入1.9亿元);三次产业分别占59.1%、14.9%、26.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0亿元,五年累计77.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7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400万美元,进出口总值3550万美元。

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良好。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水平比“九五”期间明显提高。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0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81元;城镇家庭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8平方米,城镇人均绿化面积达到9平方米;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93%;城区和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分别达到90%和20%;人口总人数91.3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5%。

(二)“十一五”发展环境分析

“十一五”时期我市将面临有利的发展环境。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10+1)的建设、泛珠三角“9+2”区域经济联合,有利于儋州吸引外资、参与区域经济的合作与分工;海南实施“南北带动,两翼推进,发展周边,扶持中间”的区域发展战略思路及洋浦经济开发区大项目的建设,为儋州加快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空间;随着我省西部工业走廊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西环铁路货运、客运相继运营,儋州作为琼西中心城市、重要交通枢纽和西部商品集散地的地位日益凸显,为儋州加快发展旅游业、房地产业和服务业提供机遇;借助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的科教实力,依托“海南儋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平台,提升热带农业产业化水平,为发展本地高新技术农业提供技术和人才资源保障。

(三)“十一五”发展面临的问题

“十一五”时期我市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与全省经济发展要求相比,我市经济总体实力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产值比重小,传统农业改造任务重,第三产业发展处在起步阶段;南北部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差距大;文教卫生事业相对滞后,公共基础设施薄弱;同时还面临着人才匮乏、资本短缺、投资环境不理想等瓶颈。县域经济竞争加剧,对我市经济发展构成挑战。

二、“十一五”发展的原则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和原则

1.发展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和谐社会;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带动农业产业化;转变政府职能,完善“三个”公开,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强化村民自治,推行居民自治,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大力弘扬先进文化,扫除封建残余文化,建设文化大市;按照和谐社会基本内涵的要求,努力创建和谐儋州。

2.指导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实现儋州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培养经济内生动力。要从资源掠夺型生产向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型转变,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外延扩大再生产向内涵扩大再生产转变,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调整经济结构,培育特色产业。按省西部工业走廊和“两翼推进”的发展方针,加快提高第二产业经济总量,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营造友好型社会。保护生态环境,发挥“园林、卫生、文明”城市的优势,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立技术创新体系,改善技术创新环境,引进先进的技术及人才,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培育高技术新兴产业。

--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构建和谐儋州。

(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1.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十一五”期末,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28亿元,年均增长12%,人均生产总值12670元,年均增长9.6%。其中第一产业60亿元,第二产业36亿元,第三产业32亿元。财政收入达到3.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18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000万美元,进出口总值20000万美元。

2.经济结构明显改变。三次产业比重达到47:28:25;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33.6%,工业增加值28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22%;城镇化水平达到45%,其中那大城区常住人口达到25万人以上;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加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年均下降5%。

3.社会更加和谐。基本实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阶段毛入学率达到10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高中教育毛入学率达60%,在校生辍学率控制在1%以下。积极筹建“琼西职业技术学院”;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到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全市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5‰以内。

教育发展

指标

比例

小学阶段毛入学率

100%

初中阶段毛入学率

95%以上

高中教育毛入学率

60%

在校生年辍学率

1%以下

(三)发展重点

(1)建设西部经济文化中心。扩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品位,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按照“优化提高第一产业,加快发展第二产业,拓展提升第三产业”的思路,主攻工业,优化农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经济综合实力。建设儋州文化大市,以提高公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根本,以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以群众性创建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弘扬先进文化,扫除封建残余文化”活动,构建有儋州特色的先进文化体系,建成琼西文化中心。

(2)建设西部工业走廊核心区。依托洋浦,发展石油化工、煤化工、林浆纸一体化、钢铁建材、天然橡胶、制糖等六大支柱产业。以“那洋产业带”为主轴线,规划五个工业园区,优化产业布局,引导工业项目向工业园区集中,形成初具规模的工业产业集群。

(3)加快城镇化建设。按照城镇规划体系布局,重点建设以那大为中心,白马井、木棠、东成、雅星“四个轮子”为主的城镇体系,加快城镇的排水、排污、道路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中心城镇的聚集效应、推动和带动作用,构建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特色鲜明城乡一体化、统筹协调发展的格局。

(4)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按照“围绕工业抓调整,围绕龙头抓规模,围绕城镇抓带动,围绕市场抓特色,围绕增收抓服务”的思路,加大培育和扶持以农副产品为加工对象的龙头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重点发展海洋渔业、畜牧业、橡胶、糖蔗及其它热带果蔬等产业。

(5)发展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充分发挥儋州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温泉休闲保健、度假旅游、文化古迹旅游、生态文化旅游和工业旅游等,建设为洋浦产业、儋州工业服务的配套体系。

(6)发展社会事业,构建和谐儋州。整合境内丰富的教育资源,依托“热农院校”、海南中学东坡学校及市内相关学校,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高初中教育,建设“西部教育城”;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1所“三甲”医院,形成服务功能齐全、技术水平较高的医疗保障体系。加强环境保护,积极发展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公民素质,美化生活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努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一)加速发展新型工业

1.发展六大支柱产业,形成产业群。

依托洋浦经济开发区大工业的建设,合理调整工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在改造提升水泥产业、造纸业及加工业等传统工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石油化工、煤化工、林浆纸一体化、钢铁建材、天然橡胶、制糖等六大支柱产业,积极培育生物制药作为后续储备支柱产业。鼓励发展高新技术工业,禁止发展污染环境工业。

围绕洋浦大项目做好协调配套服务,承接洋浦林浆纸加工、石油化工等大工业下游产业的转移,延伸产业链。积极引进大项目和大企业,扩大企业规模,扶持中小企业,到201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8亿元,年均增长31.2%,年产值10亿元的工业企业2家,1亿元以上企业15家。

2.功能区划分

依托那大市区、洋浦港口、西线铁路,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构建“一线五区”的工业布局总体框架,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层次分明、梯度推进的格局。

(1)“一线”规划

“一线”即“那洋公路”,以那大(美扶)、西联、东成、木棠到洋浦57公里的沿路为主轴线,建设儋州工业走廊。

(2)“五区”规划

第一区是“三都、峨蔓为石化、浆纸的制造和仓储区”。主要承接洋浦大项目,发展炼化、乙烯、造纸等相应的下游工业产业群;结合洋浦炼化和国家战略石油储备政策,争取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积极推进煤化工产业建设,建成以煤为基础的系列化工产业,发展煤制油、甲醇醚等化工产品。

第二区是“木棠工业园区”。主要发展不锈钢、建材、矿产品加工、矿渣利用、玻璃加工、生物肥料、制造业、包装业等产业群。

第三区是“东成农副产品加工区”。在高速公路以北兴建橡胶加工和橡胶制品业,东成至长坡一带兴建果蔬产品加工业,形成橡胶制品加工及果蔬生产两个板块生产基地。

第四区是“那大出口(美扶路口)路段木器加工与城区高新技术工业区”。以那大原有工业为依托,以食品、饮料、保健品、木制品、生物制药、旅游产品加工等轻污染加工业为主,建成儋州高新技术产业区。

第五区是“白马井水产品加工区和洋浦大工业项目后勤保障区”,兴建中心渔港及水产品加工、交易基地,同时建设形成洋浦工业项目的后勤保障基地(区)。

(二)积极发展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

培育和发展西部旅游经济、辐射带动西部其它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积极参加国内各种旅游产品展览会和交易会,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儋州旅游资源,优化旅游营销策略,培育有儋州特色的度假休闲旅游市场,突出“生态旅游”、“科普文化旅游”、“观景旅游”等特色,建设高水平旅游精品景区,打造儋州旅游品牌,建设“最佳中国旅游城市”。到2010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56万人次,年均增长9%,旅游营业收入3亿元,年均增长9.6%。

1.进一步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旅游产业开发,优化儋州南部旅游景点,开发北部旅游资源。“十一五”期间要形成南区、北区两个版块旅游线路,即以那大为中心,兰洋温泉、那大夜景、松涛水库、热带植物园(儋州国家农业科技园观光区)、石花水洞、莲花岭国家森林公园、花果山旅游等景点为南区;以东坡书院、中和古城为中心,鹭鸶天堂、千年古盐田、光村银滩渡假休闲和峨蔓滨海旅游等为北区;建设五星级和四星级宾馆、酒店各2家、1-2个高尔夫球场。

2.发挥旅游业的带动效应,推动餐饮、物流等第三产业发展。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交通运输、信息服务等产业,积极发展教育培训、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医疗保健和休闲服务等产业。培育发展技术服务、法律服务、会计服务等中介服务业,提高中介服务业专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程度,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优质服务。

3.积极发展房地产业。以优化结构、改善供给、规范交易为重点,加强对土地市场调控,在那大东南面规划发展中低档居住商品房区域;东北面及“热农院校”周边为中高档居住商品房区域;西北面为商业房地产区域。白马井、东成、木棠、雅星(八一)等重点镇划出适当的土地开发房地产。加强对大型商贸设施建设的规划,加快火车站物流中心区的建设速度;统筹各类专业批发市场和商业餐饮网点布局,形成功能明确、特色突出、布局集中、经营规范的步行街、美食街等。

4.发展地方金融业,建立信用体系。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发展地方金融业;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机制,建设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建立中小企业诚信信用体系,改善金融业发展环境;进一步发展保险业,拓展保险市场,积极发展医疗保险、信用保险、农业保险等新型险种。

(三)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利用儋州丰富的农业科技资源,发挥“热农院校”、“绿丰源”、JBC乳酸菌种养业等辐射作用,建成“热农院校”的科研转化基地,重点支持制药业、生物工程、橡胶加工、芦荟加工、水产品加工等高新技术产业。

加快海南儋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形成热带农业产业研发、科研和教育基地,改良培育水稻、热作、瓜菜和热带花卉等,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改进农产品保鲜和加工技术,改造传统农业。

(四)发展海洋经济

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海洋经济,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空间。到2010年,海洋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4%,年均增长15%。

1.优化海洋渔业结构。适度发展近海捕捞业,大力发展水产种苗和养殖业,促进捕捞、养殖、加工协调发展。发展外海捕捞,提高远洋捕捞能力,推进远洋捕捞业发展。

2.提升海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加大海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建设,延长加工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3.整合港口资源,发展港口经济。完成白马井中心渔港建设,新建、扩建、改造新英、峨蔓、海头、光村英豪等港口;利用洋浦港的扩建和洋浦大桥的开工建设机遇,建成与洋浦港相配套的工业港口、大宗货物转运港口、渔港和客运码头。

4.利用儋州优良深水港资源优势,发展海岸带经济。重点开发建设洋浦-三都-峨蔓-木棠-光村后水湾一带海岸线,加大海洋矿产、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开发儋州海洋与海岸带资源,建设石化储备、天然气仓储、工业产品开发生产等产业集群区。

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推进我市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儋州的一项重大工程。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政策,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使乡村面貌明显改观,扎实稳步推进儋州特色的新农村建设。

(一)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按照“围绕工业抓调整,围绕龙头抓规模,围绕城镇抓带动,围绕市场抓特色,围绕增收抓服务”的思路,大胆调整农业内部结构,重点发展海洋渔业、畜牧业、橡胶业和糖蔗种植业;巩固发展浆纸林、热带果蔬等产业。用工业化理念指导农业生产,以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中心,建设区域性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促进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提高海洋渔业和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深化农村,加大对农业的信贷扶持力度;依托“热农院校”和“海南儋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加强科技推广、培训和生产示范,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加快推进科技兴农步伐,建立健全信息服务、科技推广、资金扶持、良种供应、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六大服务体系。搞好农业科技服务“110”,及时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技术难题,提高科技贡献率。

规划好农业产业布局,抓好“五大”产业区:一是水产品产业区,主要分布在白马井、新州、海头、排浦、光村、峨蔓、木棠、那大等镇;二是畜牧业产业区,以那大、和庆、兰洋、南丰、东成、雅星、大成、王五为主,带动全市各镇,特别是北部地区畜牧业的发展;三是橡胶产业区,主要分布在那大、和庆、兰洋、南丰、雅星、大成、黄泥沟和十大国营农场及四个地方农场;四是糖蔗产业区,主要分布在海头、雅星、王五、排浦、白马井,峨蔓、那大、木棠和八一、西华、西庆、龙山、红岭等国营农场;五是瓜果菜产业区,主要分布在那大、东成、光村、中和、新州、王五、海头等镇。以南华、温氏、成信、珠联等企业为产业龙头带动农业产业化。“十一五”期间,实现农业增加值60亿元,年均增长6.9%。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

(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建立产业联动的长效机制

依据“三区两群”市域城镇规划体系,实施南部地区率先发展,中部地区加速发展,北部地区稳步推进,形成南中北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大格局。加大对北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北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浆纸林业、畜牧业,积极发展碎石、沙等建筑原材料和交通运输等非农产业;并加大职业技术培训,为工业企业提供合格的技术工人,转移农村劳动力;中部地区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建设农产品的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农产品基地,为农业龙头企业提供充足的原料,形成农副产品加工以及相配套的包装、储藏、保鲜等产业的集散地;同时积极培育运输、营销和技术服务队伍,提高产业化水平和组织化经营。南部地区在发挥现有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旅游、商贸、餐饮等第三产业,带动中北地区共同发展。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

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着力推进乡村公路网建设,完善农村电网改造,实行城乡同网同价;解决农村饮水的困难和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45%;积极推进广播电视和电信网络“村村通”工程;加快文明生态村建设,推广那大侨南连片示范区“五相连”建设模式,通过村道修建,绿化美化,推广沼气、垃圾集中处理、民房改造、改水改厕等工程,逐步创造良好的村庄内外环境和家居环境,到“十一五”期末,适宜沼气建设地区的农村用户达到80%,文明生态村占全市村庄比例达到60%。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善农村地区办学条件,巩固“普九”成果,进一步扫除青壮年文盲;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健全农村文化网络设施建设,加强推广农民技能教育培训,加强农村科普基地建设,培育农村新型文化,弘扬先进文化,扫除封建残余文化,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卫生事业,加强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和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每个村委会至少建立一所农村卫生服务中心,农村卫生覆盖率达100%。

(四)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

加强农村法制教育,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大力开展村民自治活动,提高农民自治能力,切实保障村民的民利,完善民主选举机制,健全村民议事制度;实行村务公开制度,切实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农村治安巡逻防范,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排查化解农村矛盾,维护农村稳定,创建“安全文明村镇”和“无毒村庄”。

加强镇党委领导,明确“第一责任人”职责,狠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突出抓好村级组织配套建设,理顺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抓好村级组织制度建设;积极发展农村党员,加强农村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培养农村党员中的致富带头人。

五、基础设施建设

(一)交通基础设施

加强道路网络建设,提高交通运输能力,建设以儋州为中心的周边市县一小时经济圈交通网;完成城市到乡镇的道路硬化建设,进一步实施镇到行政村的“通达工程”和“畅通工程”,缩小城乡交通差距。“十一五”期间,建设57条乡村公路,重点建设“热农院校”与儋州市中兴大道的对接硬化道路、亮化和美化工程,为开发建设“儋州科技文化产业带”创造条件;建设白马井--洋浦跨海大桥,利用白马井良好的居住条件,为洋浦大企业、工业大项目提供后勤保障和服务体系;完成儋州至洋浦的铁路支线建设。

(二)电网、通讯基础设施

继续完善农村电网建设,加强城网改造和农垦电网改造,确保工业园区、居民居住区的供电;加快“三都马兰”220千伏和西培农场200千伏变电站建设,新建兰洋、“热农院校”、东成、美扶、红岭和洋浦港等6个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同时鼓励建设小水电、煤发电、风力发电和生物质能发电。

加大通讯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城市道路地下通信管网,优化全市各镇及“一线五区”工业园区的通讯设施,利用多种接入新技术实现全市通信“村村通工程”;积极推进政府办公自动化和信息化。“十一五”期末实现全市每百人拥有电话24部,儋州市区每百人拥有电话42部、宽带上网12部。

(三)水利基础设施

实施松涛水库灌区的配套工程,加快天角潭水库的建设,完善儋州北部、西南部地区的水利灌溉设施建设,基本解决我市北部、西南部地区缺水问题。

加大节水、灌溉设施投入,推广节水技术,确保城乡居民用水和经济社会发展用水。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受益人口达15万人;加快海头、白马井等沿海地区海堤工程建设,巩固和完善现有水利系统,继续搞好中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

(四)城市公用基础设施

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向中等城市迈进,建立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发展需要的公用基础设施体系。

1.完善市政道路建设,改造和新建万福东西路、建设北路、振兴路、南茶路、疏港路等13条道路,形成功能齐全的市政道路交通网络。

2.完善那大城区“一个中心、三个组团”的供水系统,接通至南丰的自来水管网;完成白马井、木棠、海头、新州等自来水厂的建设和更新改造工程;拓展那大城区燃气管网,燃气管网入户率达到30%;完善城区排水排污管网建设,兴建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厂。

3.加快城区亮化、美化、绿化;加强公众活动场所建设,尤其重视人文景观和公共休闲设施建设;完善南茶、银河、北吉等公园的建设,新建“镜湖公园”,在市区内新建老人活动中心、健康步行街、文化广场、娱乐休闲中心。

六、社会事业发展建设

(一)发展教育事业

积极推进教育强市战略,实现教育事业发展新突破。

1.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农村幼儿教育。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入学率、巩固率,保证全市小学适龄儿童都能按时入学。城镇3-6岁幼儿毛入园率达到68%,农村地区儿童受教育率达到95%,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

2.调整中小学布局,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采取撤消、合并的方式建设中心小学,整合教育资源办好初中。实施新一轮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全面完成现有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的改造任务。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学和教学辅助用房、教师生活和办公用房、学生宿舍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中小学大班额以及适龄入学儿童高峰扩容问题,按编制补充、补足教师;结合学校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工作,在每个镇办好一所含寄宿功能的初中和中心小学。

3.积极发展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引进与培养高水平的教师,全面提升儋州高中的教育质量,特别是职业中学的教育质量。到2010年,高中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为推进12年义务教育奠定基础。促进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建设1O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普通高中和职业中学;依托“热农院校”,建立1所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继续办好“小康班”和“9+1”农业、渔业职业教育培训班;积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二)完善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建设

积极稳妥地推进卫生体制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预防保健、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卫生监督执法,促进卫生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基本医疗保障,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维护“全国卫生城市”荣誉。

1.那大城区建成琼西先进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中心,同时形成四个中心即骨科中心、传染病治疗中心、眼科中心、急救中心。建成1所“三甲”医院、新建1所妇幼保健院,扩大市中医院的规模;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10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齐全,满足居民健康需求。

2.加强农村卫生工作。改造乡镇卫生院危房,加强乡镇卫生院技术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强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提高农村卫生院的服务水平,做到100%的行政村有卫生室,有掌握基本技术的专业卫生人员。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到农村应参与人数的85%以上。

3.建立健全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卫生监督体系、疫情信息报告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2‰以下,100%卫生院设有规范化接种门诊。严格执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5‰以内。

(三)推进文化、广电、体育事业发展

1.加强传统优秀文化建设。加强对东坡书院和宋代风格的中和古城等历史文化遗迹保护,开发和保护富有地方特色的儋州调声、山歌、诗词、楹联等文化艺术,创建儋州调声品牌,力争进入国家舞台精品工程,积极申报联合国人类口头文化遗产;扶持、培育有关音像制品的出版和演出市场,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2.开展“四大”科普活动。加强乡镇科技图书馆建设,办好各类科普示范基地和科普培训基地,提高广大劳动者和青少年的科技素质。

3.加强文化广电体育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完成一馆、一中心、两室(市科技博览馆、乡镇文化广电服务中心、图书室、文化活动室)建设工程;扩大广播电视覆盖率,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快广播电视数字化建设;整合各方面体育活动的资源,完善和建设市体育中心“两场一池一馆”(田径场、灯光球场、游泳池、体育馆),成为我市综合性体育运动中心,在市内建成若干个有一定规模的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增强全民体质。

(四)扩大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1.扩大就业。制订有利于扩大就业的政策,完善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结合经济发展,广开就业门路,拓宽就业渠道;将第三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扩大就业的主渠道,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全面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普遍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大力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城乡统筹就业机制,增强城市就业吸纳能力,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转移工作。“十一五”期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2.5万个,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000人,每年转移农村劳动力1.8万人,其中劳务输出就业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到2010年,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开展以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灵活从业人员的参保为重点,依法逐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探索并建立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五保合一”的保险征缴模式,各项社会保险费征缴率要达到80%以上,确保企业养老保险按时足额发放。加大城镇医疗保险工作,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城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应保尽保。积极发展社会公益、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互助、优抚安置等社会保障事业,逐步推行社会福利社会化、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关注残疾、五保等社会弱势群体,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切实保障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加强城市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十一五”期间,新建1所社会救助站和1所儿童福利院,有条件的地区建设若干家老人活动福利院。同时,积极推进殡葬改革,兴建儋州市蒌青岭公墓。

(五)维护公共安全

1.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严厉打击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治安的各种刑事犯罪活动,继续深入开展打击“两抢一盗”,扫黄打赌,打击组织等专项行动。为建设海南西部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奠定法制基础和法治环境。

2.建立健全公共安全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和应急指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地震、台风、病疫、中毒、爆炸、火灾、食品安全、公共危机和风险的能力,构建维护社会公共安全体系;建立气象灾害预警及应急服务系统,提高对灾害性天气的预报监测,预防台风、洪水、海潮等自然灾害,建设防洪楼等防灾设施;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积极推进地震预报、灾害预防和紧急救援三大体系建设,推进农村地震安全农居工程和城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建成西部防震减灾中心,提高全社会综合防灾水平。

(六)加强社会建设管理

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构建城镇新的社区组织体系,更好地发挥村民自治组织和城镇社区服务群众、排忧解难的作用;进一步妥善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改革完善人民制度,依法打击各种社会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

七、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城镇建设

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增强特色的原则,构筑城乡一体、统筹协调发展的格局。加大建设以那大为中心,白马井、木棠、东成、雅星(八一)“四个轮子”为重点的城镇体系。完成南丰、大成、峨蔓、新州、王五、海头6个镇的城镇规划,同时开展重点村庄的规划,创造条件申报兰洋为部级卫生镇;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繁荣小城镇经济,通过小城镇建设和移民搬迁,引导更多的农民进入小城镇,扩大农民就业空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逐步形成产业发展、人口聚集、市场扩大的良性互动机制,增强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促进非农就业、带动农村发展。2010年,全市城镇人口达到43万人,城镇人口比例达到45%。

1.发挥儋州琼西中心城市的效应,培育与发展城市新区,完善城市功能,促进经济繁荣。加速热农院校、兰洋、西联、南丰的交通、水电建设,增强它们与那大城区的联结,作为那大的城镇延伸点,形成以那大(含“热农院校”、兰洋、西联)为中心,包括和庆、大成、南丰3个乡镇,兰洋、西联、西流、西培、西华、西庆6个国营农场的集镇群。以发展高新技术工业、食品工业、生态旅游业、商贸、农业科技教育为主的综合性区域,建设成为全市的政治、文化、商贸中心区。

2.加快推进白马井、东成、木棠、雅星(八一)等城镇建设,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以东成为中心,包括东成、光村、中和、王五4个镇和新盈农场构建新城区。以雅星(八一)为中心,包括雅星、海头2个镇和八一、红岭、龙山3个国营农场构建新城区;以白马井、木棠为中心,包括白马井、排浦、木棠、新州、峨蔓、三都6个镇,建设港口乡镇。到“十一五”末期,在洋浦发展的带动下,把木棠、白马井建设成为儋州的经济中心。

(二)加强与洋浦区域合作

加强与洋浦合作,为洋浦工业发展提供系统服务;充分利用洋浦大项目、港口、人才聚集的优势,在三都、木棠、峨蔓等地区重点承接洋浦大项目的下游产业,形成产业聚群;马井地区作为后勤保障基地,要充分利用洋浦大桥通道的优势,为洋浦员工提供居住、娱乐、子女上学等生活环境;积极发挥那大、洋浦“两个经济圈”的优势,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的交流和互补,加速合作发展步伐。

(三)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建设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厅各部门的资金支持,重点解决道路交通、饮水、用电、通讯难等问题,改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条件。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帮扶救助机制,统筹各项扶持政策,整合政府投资资金,围绕整村推进、劳务培训、产业发展三个重点,大力实施“基础扶贫”、“产业扶贫”、“科技扶贫”、“生态扶贫”、“社会扶贫”五大工程,引导中北部地区贫困人口向洋浦经开发区非农产业转移,引导南部民族地区和贫困人口向那大城区非农产业转移,不断创新扶贫机制,稳步消除贫困人口。“十一五”期末实现4万贫困人口脱贫。

八、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遵循“生态效益优先、因地制宜、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的原则,积极发展浆纸林、“三边”林、海防林和水库涵养林,做好本区域生态林区的规划,实行封山育林;加强对水库周边涵养林的保护,制定政策措施,维护松涛水库、春江水库、红洋水库、沙河水库等水资源的环境;加大蚂蝗岭区域水土流失的治理,对市域内的北门江、春江、光村江、排浦江、山鸡江及流域过境的南渡江、文澜江、珠碧江等河流,两岸要积极发展生态林,保护江河的生态环境;维护好松涛水库东干流过那大城区的渠道,建成环境优美、水源洁净的银河水系。同时加大对红树林、白蝶贝、森林公园、石花溶洞、白鹭栖息地等划定的22处自然保护区以及32种珍稀和频危动物的保护,恢复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环境。201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8%。

2.提高环境准入标准。通过提高环境标准等措施,逐步淘汰落后技术、产品和产业。提高企业发展的环境准入条件,制定土地、金融、价格、税收、外贸、劳动等分层次政策,引导和促进企业生产方式转变,对城市废弃物的资源化、城市工业的清洁生产、城市环保产业和城市生态技术产业等予以重点倾斜。设计与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工业废水排入污水管网之前,分区分组团设置污水处理厂,要求按有关污水排放标准进行处理,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二)推行循环经济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推行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措施,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对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实施强制性淘汰制度,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价格和财税政策。重点解决5家糖厂节能、节水和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加强引导和改造,逐步淘汰耗能大、资源利用率低、污染重的小水泥厂;橡胶加工业,从简单的半成品向深加工转化,转为生产科技含量高的系列产品,特别是东成、西联、那大等3家橡胶加工厂,做好生产的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净化环境;木棠、和庆2家钢铁生产,降低能耗,提高产品的利用率,提高热能、热气回收率,促进循环利用;对不同类型的水产品进行综合加工,形成附加值高的系列产品;充分利用现有木制品企业,加工形成不同类型和用途的木制品,节约木材资源的消费。提高资源利用率,清洁生产,治理“三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

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外延扩大再生产向内涵扩大再生产转变,转变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确立以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为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与环境可持续性,实现由“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的重要转变。

2.积极推进节约型社会,构建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从产业布局、产业内部结构、产业开发的各个环节上着力,实现资源优质开发、高效利用、永续利用。积极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高新技术改造提升水泥、橡胶、制糖等传统工业,逐步实现关键技术、关键工艺、关键设备的优化升级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带动企业技术水平升级。在资源利用环节要积极运用节能降耗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项目审批、产品设计、生产管理等各方面,都要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节能技术和工艺,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努力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益。提倡绿色消费,强化节约意识,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把节能、节水、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等逐步变成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

九、深化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

(一)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打造体制特色

1.革除一切影响儋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以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继续推进农村改革、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人才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基础设施领域管理体制改革、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力求取得重大突破,基本形成以儋州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制框架。

2.全面深化企业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改制和重组,通过拍卖、转让、合资收购等方式,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完成所有国有中小企业的改制。激活国有资产,培育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减轻政府债务负担。

3.积极推进农村改革。规范农村土地承包、流转和征收、征用行为,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护农民利益。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水平;初步建立起与市场化、产业化、区域化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科技推广和服务体系;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加大对农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二)转变职能,推进政府改革与建设

建设责任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履行公共管理职能,推进政府自身的改革和建设,提高政府服务效率。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完善政府部门机构设置,理顺职能分工。转变政府职能,在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进一步强化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

1.重视建立和推行政府执行文化。建立严明高效的执行机制,完善行政首长负责制、部门首长负责制、部门牵头协调制度。

2.完善行政效能考核机制,建立行政领导绩效考评制度和行政成本核算制度,完善并严格执行行政首长问责职,做到奖罚分明。

3.加强政府信用建设,推进政务公开,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提高行政公信度。按照高度专业和尽忠职守的要求,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增强公务员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团结意识。

(三)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1.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供水、供气、供电、污水和垃圾处理、公共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投资、建设和运营;支持非公有制企业进入教育、科研、卫生、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等社会事业领域。拓宽非公有制经济融资渠道,支持商业银行向非公有制企业发放贷款,建立中小企业信贷担保机构,鼓励设立多种形式的创业投资基金和中小企业投资公司。

2.坚持平等对待、公平竞争的原则,消除一切妨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体制弊端、政策规定和作法,放手发展;坚持放开搞活、创优环境的原则,改善服务,落实优惠政策,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促进发展;坚持创新争先、壮大优势的原则,以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推动非公有制企业扩大总量、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四)扩大对外开放,建设开放型经济体系

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西部重点城市优势,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外商投资儋州,争取“十一五”期间实际利用外资规模比“十五”时期有更大增加。

1.以大项目为载体,实施大项目带动,大企业进入,严禁乱批和打击炒地、炒房,搞虚空项目套地,实行项目选择性实际进入制度。积极引进大企业、大项目,力争工业投资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2.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加快出口商品基地建设,发展形成一批产品开发能力强、按国际标准生产加工、示范带动效应好的出口龙头企业,提高我市地产品的出口竞争力。继续实施“大特区与大都市互动合作计划”,积极参与“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策划一批适合儋州发展的优势项目和针对性强的专题招商会,不断扩大、深化合作领域和合作内容,做好跟踪服务,提高签约项目的履约率。

(五)推进科技创新

1.充分利用“热农院校”和海南儋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人才优势,开展研企合作,努力培育科技创新主体,创建儋州科技创新中心,并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力争取得一批创新成果,争取每年获得一批科技发明专利。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民营科技企业,提高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

2.完善科技进步政策措施,健全政策保障体系,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制定和落实一系列鼓励创新的财税、技术市场、技术奖励、知识产权保护和高新技术产业政策。建立科技“双重奖”体制,重奖科技成果与科技人才。设立儋州市科技创新奖,对在生产中起重大作用的科研成果和相关的科技人才给予重奖。

3.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大幅度增加科研投入。“十一五”期间,重视支撑产业发展的科研项目,确立科研发展重点支持项目,扶持有发展前景项目的前期研究,为争取部级课题创造条件。增加科技三项经费的投入量,鼓励向国家和省有关部门争取科研经费,鼓励加强横向课题研究。

4.积极引进和发展高科技企业,创建科技产品品牌,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在橡胶加工、甘蔗与木薯综合利用、畜牧、海洋产业、南药开发利用,新材料技术,电讯产品及其零配件的生产,环境产品、生命保健的功能产品等方面,加强科研、产业开发,积极引进相关项目,培育高科技企业,创立儋州市的科技品牌。

5.做好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和科普工作。依托“热农院校”,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网络。实施科技富民强市专项行动计划,积极开展科技“三下乡”活动等,定期聘请专家到农村讲授农业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科技意识。

6.加快信息化推进步伐。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及其它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化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推进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信息化,建立和健全政府部门、乡镇以及各行业的信息网络体系,基本实现办公自动化。

十、环境建设

(一)投资环境建设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发展意识。强化“发展是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抓经济,一心一意谋发展;发挥“三老四敢”精神,知难而进、迎难而上,自我加压,赶超争先;树立科学发展观,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突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束缚发展的陈规旧律,革除影响发展的体制障碍,在改革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

2.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树立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的理念,做到“五个提供”(即安定和谐的社会秩序,快捷便利的办事渠道,周到有效的协调服务,整洁优美的周边环境,公平公正的竞争条件),为投资者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推行“绿卡”制度,保障企业和投资者的合法权利;全力实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认真策划、论证、包装一批重大项目,加强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健全前期工作责任制和考核机制,精心搞好项目的推介和宣传;积极主动走出去,引进来,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招商,争取国内外有实力的大企业、大财团到儋州办实业。

3.建设产业配套环境。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在进一步建设好全市公共的能源、交通、水利、市政和通信基础设施的基础上,着重抓好“一线五区”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木棠工业园区和白马井园区,为建设项目提供良好的道路、港口、供电、供水、供气、通信、排污等配套条件。通过规划引导,优化空间布局,吸引产业关联度高的企业和项目向园区聚集,拉长产业链,提高园区的土地和基础设施的利用率,降低投资经营成本,发展形成密切协作、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

(二)法制环境建设

1.加强依法行政、从严治政,推进政府工作法制化。建立建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强化依法行政的监督机制,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建立行政权力的制约机制和责任约束机制,加强权力监督,加大反腐败力度,促使廉政建设的法制化。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全面实行行政执法人员岗前培训、定期轮训、上岗考试和持证上岗制度。做好行政复议案件的办理工作,落实行政赔偿和补偿制度。

2.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制宣传教育。在全社会逐步普及法律基本知识,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提高全市公民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继续用“以邻为善、以邻为伴、互谅互让、实现双赢”的准则教育群众和睦相处,要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3.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建立以听证制和公示制为核心的决策咨询机制,扩展群众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科学性。

(三)人文环境建设

1.提高人力资本存量。将人口资源优势转变为人力资本优势是“十一五”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必须加大人力资源的培训力度,多方筹措整合资金,兴建职业综合培训大楼,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加强中高等教育,优化人才的专业和学历结构,促进人才在产业和地区间的合理分布。加强人才的引进及干部队伍的学习培训。积极引进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急需的招商引资洽谈人才、项目策划人才、管理人才等。

2.发挥政府综合协调职能,强化行政推动作用。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用足用活国家财政、税收、农业等各项有利于促进发展的政策;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结合儋州客观实际,加强产业政策研究,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财政税费、产业布局、人口流动等相互支持、相互配套的政策体系;运用价格杠杆,价格基金调整分配,规范收费行为,减轻社会不合理负担,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严格依法行政,按规划办事,本着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民分忧解困的目的,充分发挥政府组织、指导、协调、服务职能,提高政府拥有的社会资源的使用效率,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国民经济规划范文5

乡镇人大审查批准乡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切实可行

河南省汝州市人大常委会闫旭辉认为,乡镇人大审查批准乡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提高自身监督能力的需要,是推进乡镇经济社会客观发展的需要。

乡镇人大审查批准乡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提高自身监督能力的需要。首先,从当前乡镇人大工作现状来看,乡镇人大对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审查监督,往往是程序化的监督,缺乏实质性的监督;其次,乡镇人大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审查监督,没有多少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加上乡镇人大没有常设机构等客观因素制约,致使乡镇人大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审查程序不够规范,行使职权不够充分,发挥作用不够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乡镇人大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乡镇人大加强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工作的监督显得尤为必要。乡镇人大审查批准乡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推进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从当前的发展形势来看,随着经济社会的科学快速发展,乡镇国民经济收入持续增长,社会发展步伐加快。部分乡镇经济发展速度甚至赶上或达到县级规模,经济越发展,审查监督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的任务越重,如何确保乡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编制合理,高效运行,推进经济社会更加平稳发展,需要不断加强对乡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的制定、审查、执行等各个环节的监督工作。因此,针对当前乡镇人大现状,乡镇人大审查批准乡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已变得合情合理,切实可行。

乡镇人大审查批准乡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存在操作困难

河南省西峡县人大常委会吴振涛认为,乡镇人大审查批准乡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在法律上和实践操作中都存在困难,不宜实施。他认为,乡镇人大审查批准乡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于法无据。地方组织法第八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职权时明确:“审查和批准本行政区域内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以及它们执行情况的报告”;第九条规定乡镇人大职权时明确:“审查和批准本行政区域内的财政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从两种截然不同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可以行使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职权,而乡镇人大没有此项职权。因此,上述某镇的做法明显没有法律依据。乡镇人大审查批准乡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在实践操作中存在困难。一般来说,乡镇人大会议只有一两天的时间,要审议政府、财政等工作报告,有时还要进行选举,任务十分繁重。如果把审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列为会议议程,在有限的时间内,代表们很难对规划进行认真细致的审查,结果只能是程序性地举手通过,这必然会影响规划的民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这样的规划也难以起到指导意义。那么,乡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由谁来审查和批准呢?他认为,可以由乡镇党代会审查通过。乡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乡镇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事项,在乡镇人大无权审批时,由乡镇党代会审查通过较为适宜。

国民经济规划范文6

——XX年年,全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60.4亿元,同比增长13%,年均增长12.75%,超过预期目标0.75个百分点。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计完成14.6亿元,同比增长21.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预计完成7亿元,同比增长25%,年均分别增长20%和24.5%,超过预期目标10个和14.5个百分点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101亿元,同比增长16%,年均增长23.22%,超过预期目标8.22个百分点。

——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预计6.1%,年均下降5.36%,超过预期目标1.36个百分点。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实现14147.34元,同比增长15%,年均增长15.99%,超过预期目标7.99个百分点。

一、立足“华北商埠核心区”建设,商贸服务业发展取得新成效

两年来,我们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按照“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商贸服务业发展目标,全力加快“华北商埠核心区”建设进程,商贸服务业规模和质量都取得了新的成效。

一是一大批商贸设施投入使用或完工。继续实施“抓中心、带两翼,南拓、北扩”战略,大力推进商贸服务设施开发建设。中部,滨江国际广场、乐模大厦等完工,燕赵财富中心c区完交付使用,d区完成主体,天滋花苑东区、休门e区、远洋城完成拆迁或大部分拆迁。南北两端,华夏灯饰城、金世界城市广场等9个大型商贸设施投入使用。两年来,全区共建成商业面积46万平方米。

二是南三条市场建设迈出新步伐。新源发二期、中心广场改造、大经北街市场道路改造投入使用,南三条信息中心建成。深入开展市场经营环境综合整治、品牌产品购物节等系列活动,市场形象和效益得到进一步提升,南三条市场XX年年税收预计突破5500万元,先后被评为“全省十大最具影响力市场”、“全国工业品综合市场第二名”等称号。XX年年预计完成服务业增加值38.53亿元,同比增长1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49亿元,同比增长18.4%,全区市场成交额360亿元,同比增长9.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市场成交额年均分别增长17.1%和11.4%,超过规划预期目标1.1个和3.4个百分点。

二、立足扶优扶强骨干企业,工业和民营经济发展质量得到新提升

按照经济多元化发展要求,多措并举促进全区工业和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一是抓优势骨干企业壮大。着力抓好三环集团、双环集团、中润制药、华荣制药等15家优势骨干企业,促其做大做强,重点培育永通化工、太行模板、晓进机械等15家重点非公有制企业,以重点企业发展带动工业和民营经济壮大。XX年年,区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预计完成69418万元,同比增长16%。利税预计完成23500万元,同比增长45%,年均分别增长20%和52%,超过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年均分别增长10%的目标。

二是抓科技创新。围绕汽车、冶金装备、医药等主导产业,积极引导企业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扶持企业掌控产品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两年来,先后完成双环公司“小贵族”系列车的研发生产、三环集团水道蝶阀、中润制药青霉素g酰化霉产业化、华荣制药发酵法制备饲料添加剂丙酸盐等14个工业技术改造项目,企业的产能、效益得到进一步提高。双环汽车进入国家汽车工业目录,荣获全国发明博览会金奖。

 

三是抓环境优化。两年来,我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及省、市相关政策规定,实施了《桥东区十一五期间支持重点工业企业加快发展的五条意见》和《桥东区损害发展环境责任追究办法》,采取了“一站式”办理、快捷审批、服务承诺、限时办结、首问负责、ab岗、责任追究等措施,简化了办事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改进了工作作风,开展了互保贷款、银企对接、信息咨询、法律援助、人才招聘、技能培训等活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得到优化。XX年年预计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完成349820万元,同比增长25.9%,税收完成32040万元,同比增长23.6%。两年年均分别增长30.4%和27.2%,超过了“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年均分别增长12%和15%的目标。

三、立足夯实经济发展后劲,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

两年来,我区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来抓,制定了《进一步加强重点项目建设指导意见》,采取定期调度、责任分解、按时办结等措施,认真谋划、积极跑办、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休门c块、华润万家超市、23中综合实验楼等一批项目相继投入使用,XX年,全区建设项目完工26个,完成建筑面积92.8万平方米,完成区属固定资产投资26.5亿元,同比增长30%。XX年年预计全区建设项目完工15个,完成建筑面积91.27万平方米,完成区属固定资产投资31亿元,同比增长13.2%,年均增长21.3%,超过了“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区属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的目标。共4页,当前第1页1

四、立足激活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改革开放取得新成绩

两年来,我们按照中央、省、市一系列政策,结合实际,在体制、机制上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识和探索,为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长足健康发展注入了一些新的活力。

在行政体制改革方面,推行了工资配套改革,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完成区卫生队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改革,原区卫生防疫站按职能改制为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区卫生监督所。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实行了项目审批制、核准制、备案制,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环保要求对项目投资进行管理,加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行政许可审批项目进行重新审核和专项清理,共清理77项,保留149项。

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积极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在全市率先实行了部门预算和零基预算管

理,使预算更加透明、公开、细化,便于执行者监督,提高财政管理的使用效益;规范了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从源头上预防了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行为,推行了政府采购制度,降低了财政成本。企业股份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取得新成效。

在招商引资方面,先后5次组团参加各类投资贸易洽谈会,XX年年预计引进市外资金11.4亿元,同比增长12%,实际利用外资2057万美元,同比增长230%,年均分别增长16.12%和53.3%,超过了“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引进内资年均增长15%以上,引进外资年均增长12%以上的目标。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XX年年预计外贸出口额实现25000万美元,同比增长26%,年均增长20.02%,超过了“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外贸出口额年均增长18%以上的目标。

五、立足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城区环境得到新改善

坚持将城区建设和管理纳入建设宜居宜看城市重要内容,通过开展“争营创”活动,“八个一”工程和构建和谐社区等一系列活动,努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发展平台。

一是城区面貌得到明显改观。持续开展“争做文明市民,营造优美环境,创建文明城市”活动,特别是今年以来大力实施“八个一”工程,集中全区力量打了一场环境建设攻坚战,全区环境质量显著提高。两年来,拆除违章建筑12.4万平方米,清理积存垃圾34万立方米,新增绿化面积6060平方米,创建省、市级园林或居住区(单位)4个,绿色社区21个,新建4座垃圾转运站,完成了北国商城、燕春饭店、国宾大酒店等32栋楼体的夜景建设任务,中山东路女子清扫班被全国妇联等27个国家部委联合命名为全国巾帼文明岗。

 

二是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深入推进旧城旧村改造,完成了元村改造,东三教、休门、任栗村、义堂等村改造正在抓紧实施,二环路以外11个村不同程度地建成一批新的住宅小区,基本完成太平河综合整治,两岸初步建成“水、堤、路、桥、岛、绿、景”的滨水景观带,滹沱河防洪综合整治工程顺利开工,我区北部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得到改善。

三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已具雏形。目前,我区生产资料回收企业已发展到10家,年回收、利用废旧金属1XX吨、其他类生产资料1000吨,创造社会价值近亿元。在工业企业中开展了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等工作,每年实现价值1000余万元。在建筑行业,采用了中水处理系统流离生化技术、太阳能建筑一体化集中集热分户储水技术、新型自调温相变保温技术等建筑节能新技术。大力提倡节约型政府、节约型企业、节约型社区、节约型家庭,推动了我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逐步形成。始终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制定了全区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环境保护工作考核目标分解和优质低硫煤推广等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大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噪声污染的检查整改力度,两年来,全区共拆除燃煤锅炉58台,推广优质低硫煤XX0余吨,企业烟尘,污水达标排放率均达到100%。

四是社区建设取得新成就。始终高度重视基层基础建设,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两年来共投入3150万元,新建休门、东风街道办事处办公楼,汇通、阜康街道办事处相继迁入新址,全面修缮了桃园镇办公楼,40%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达到200平方米以上。特色社区创建活动不断推进,我区被命名为省级“和谐社区示范区”。数字化社区建设取得新成效,被列入河北省城市信息化重点工程示范项目、省社区综合服务系统建设项目,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进行了报道。社区大排档建设进展顺利,所建6家通过验收并正式营业。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成规模的群众性文艺团体发展到10家,开展了彩色周末、文艺比赛、票友大赛、时装表演、书画展览等群众性文化活动644场(次),新增居委会图书阅览室11个,我区率先在市内五区建成区级图书阅览中心,建成全省首家综合性专业健康中心——桥东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筑面积达到7500平方米。

六、立足科教事业优先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

科技工作。两年来,全区累计科技投入1.45亿元,专利申请307件,开发新产品12项,推广应用科技成果12项,实施专利项目11项。启动与石家庄铁道学院科技合作计划,拓宽了我区与高等院校科技合作领域。共4页,当前第2页2

教育工作。两年来,教育投入达到28251万元,建成二十中艺术楼、二十三中综合实验楼、石纺路小学教学楼。以素质教育为主线,开展了校园文化建设系列主题年活动,深入实施“三个一”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进一步巩固“普九”成果,高中教育、职中教育水平得到较大提升。二十三中被评为省级示范高中,七中被评为省级职业高中示范学校。全面保障外来务工经商子女入学做法得到国家、省、市肯定。全区中小学顺利通过省“两基”复查验收,我区被评为全国“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优秀实验区和省“普九”工作先进区。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建成XX平方米的区劳动力市场,两年来,下岗失业人员累计实现再就业10176人,年均增长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25%,均实现了“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年均增长目标。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截止目前,全区参保人员22591人,养老保险金收缴率达到98%。2.75万人加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进一步健全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了低保标准,为低保家庭发放低保金1478万元,为住房困难的低保家庭发放廉租住房补贴71.62万元。更加关注特殊群体的社会救助工作,我区被评为全国“社区残疾人康复示范区”。

 

人口和卫生工作。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为辖区24.83万居民建立了家庭档案,使1.34万名慢性病患者享受到贴身服务。率先在全省推行“中医药特色社区”、“社区责任医生制”和“双向转诊车进社区”。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专题报道了我区“社区责任医生”做法。我区荣获省级“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和“卫生监督先进集体”称号,被列入全国中医药社区示范区并经过检查验收。低生育水平持续巩固,我区流动人口管理、

温馨计生、计生信息化服务等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建成600平方米的计生服务大厅。两年来,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0‰以内,均低于“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控制目标。

社会稳定工作。全面落实维护社会稳定责任制,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维护稳定工作经验被中央稳定办转发全国推广。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工作力度,深入推进创建“平安桥东”活动,治安状况进一步好转,我区被评为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区。

民主法制工作。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拓宽了与人民群众沟通渠道,两年来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236件,按时办结率、满意率均达到100%。我区“三位一体”大调解工作经验得到了中央、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果。

总体上看,我区“十一五”规划实施较为顺利,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达到或超过了预期目标,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一些企业发展方式转变较慢,发展受到影响;受土地、资金等因素制约,新上项目难度加大;商贸服务业升级优化任务较重;就业再就业需要加强;政策性增支减收因素增多。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得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更好地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党的“十七大”提出“确保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我区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今后三年中,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围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构建“和谐桥东”两大任务,进一步提升综合经济实力,全面加强城区管理和服务水平,更加注重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居环境改善,确保“十一五”规划所确立的各项目标如期完成。

一是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努力增加财政收入

全面推进商贸服务业发展。积极实施“三点一线”发展战略,着力推进商贸服务业提档升级,促进商贸服务业新一轮发展。依托新火车站建设,积极谋划南部商业中心。充分利用滹沱河防洪综合整治工程契机,加快滨水景观带、北部生态园区建设。抓好铁路穿城入地机遇,谋划建设铁路沿线商贸长廊。全力抓好以南三条为龙头的各专业市场管理,努力提高市场专业化水平。

着力促进工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认真落实支持工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努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对财政的贡献率,逐步发展一批核心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好的企业。

大力抓好项目建设,积极扩大“双向”开放。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努力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着力抓好在建项目,加快建设进度;大力推进未开工项目,促其尽快开工;加快前期项目审批手续,使其早日具备开工条件;认真谋划新火车站商业中心、华北印刷包装产业园等一批立区项目,为全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吸引更多的客商来我区投资。共4页,当前第3页3

 

二是着力抓好城区管理,深入推进社区建设

全面加强城区管理。进一步加大“八个一“工作力度,继续推行“无缝隙”管理,完善区、街(镇)、社区三级管理网络,坚决遏制占道经营、乱贴乱画、露天烧烤等现象反弹,积极抓好城区绿化、楼宇亮化工程,确保城区环境美化整洁。

深入推进社区建设。扎实推进和谐示范社区建设,着力提升社区文明程度。继续推进数字化社区建设,提高服务社区水平,着力推广社区服务覆盖面,建设一批社区便民快捷大排档,方便居民生活。

加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开展节能降耗,可再生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生态保护、清洁生产等项工作,进一步提高我区资源综合利用率,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高度关注民生,着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再就业。进一步加强服务体系建设,落实政策措施。深入开展创建“充分再就业社区”、“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活动,妥善解决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大力倡导自主创业,进一步缓解就业压力。

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扩大城镇民民医疗保险覆盖面,力争2-3年实行全覆盖。高度关注困难人员和弱势群体,按时足额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搞好帮扶救助工作,使社会保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

四是加快发展社会各项事业,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大力推进教育事业发展。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巩固义务教育,抓好高中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强化职业教育,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加快教育资源整合,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大力推进品牌化学校建设,促进全区教育均衡发展。

加快推进卫生事业发展。继续完善社区责任医生、双向转诊制度,拓宽社区卫生服务领域,有效缓解社区居民就医难、看病贵现象,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抓好食品药品安全整治,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积极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深入推行计生综合改革和利益导向机制,继续实施“计生惠民”行动,不断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促进优生优育,稳定低生育水平。

五是以维护群众利益为根本,构建和谐平安新桥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