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技术范例6篇

国民技术

国民技术范文1

关键词:中国舞;民间舞;技术技巧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3-0103-01

一、中国舞技术技巧对民间舞的作用

(一)跳跃在民间舞中的作用

弹跳部分的训练在中国舞教材中占有很重要的部分,根据跳跃训练这一人体运动形式本身的共同规律以及中国舞的特殊性,我们在安排训练时,要与其他种类跳跃训练有所不同,而且在训练的能力、规格、空中的爆发力以及舞姿的造型等方面,也要有中国舞特定的风格特点。在跳跃的训练中我们采用了地面的舞姿动作,有目的地把符合跳跃的特性,有助于跳跃技术发展的身法动律与跳跃训练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跳跃的空中动势感、跳跃自身的舞蹈表现力和空中舞姿瞬间的停留感,将丰富多彩的舞姿变化及身法韵律运用于跳跃之中。

(二)旋转在民间舞中的作用

舞蹈的旋转是指人体自身为轴进行各种旋转的运动,它是由舞姿动力和垂直重心轴所构成的。舞蹈的旋转是舞蹈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旋转在中国舞训练中不仅是一种技术技巧,它既能作为独立表现形式存在,又能在身法韵律和技巧动作中起到巧妙的连接作用,它的语言丰富,极富有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更是中国舞训练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旋转部分可以说几乎每个民族舞蹈的技巧中都有运用。各民族技巧都是在中国舞基本功训练中的平转、小转等旋转部分而延伸的。加上各民族的姿态后,以原本中国舞旋转为元素,进而发展为本民族的舞姿转。

(三)翻腾在民间舞中的作用

翻身是中国舞所特有的民族,它是以腰为轴,身体在倾斜状态下的翻转,动作由始至终贯穿着上身拧、倾、仰、俯、和旁提的形态进行,具有中国整体文化融会贯通、和谐统一的民族审美特征。在民族技巧中它与身韵结合一体,赋予技术技巧生动的韵律感、形象感、突出了以灵巧活泼、急速连贯、舒展流畅为主要性格特点。技术性强,难度大,变化多样,种类多。

二、中国舞身韵在民间舞中的作用

民间舞学生除了要掌握好扎实的基本功及技术技巧外,还要具备在中国舞特定的艺术规范和审美特征要求下的特殊表现手段――身韵。“身韵”即“形神兼备,内外统一,身心并用”的同义语,通过“身韵”的训练达到“以神领形,以形传神”正是它的目的。它实际上是中国舞的艺术灵魂所在,同时它也是中国民族民间舞必有的艺术元素。

(一)形于其中,规范掌握

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接,姿态与姿态之间的过渡,凡是一切看得见的形态与过程都可称之为“形”。不同民族和时代都有着对形或美的不同要求。例如:藏族的基本体态为坐胯、弓腰、曲背等,都要经过中国舞基本功训练中的中段训练;朝鲜族以含、垂、稳、柔为主要动律特征或形态特征,也要基于中国舞基本功的上身训练;傣族舞蹈的三道弯特征,也需要中国舞基本功训练将学生的肩、背、腰部训练的非常有弹性。

(二)神于其中,仔细观察

神韵是个异常重要的概念。无论谈诗、论画,品评音乐、书法、舞蹈等,都离不开神韵二字。只有把握住了“神”,“形”才有了生命力。眼神的“聚、放、凝、收、合”并不是指眼球自身的运动,而是内涵的支配和心理的节奏所表达的结果。各民族都赋予各民族舞蹈不同的情境与神态,中国舞身韵的神对于民间舞民族神态的训练也有着很大的作用。例如:藏族人们淳朴、热情的性格,来源于其本民族的地域关系,也造就了一批勤劳而朴实的人们。藏舞翩翩而起时,其神态应是沉稳而刚毅的,或是欢快而轻巧的;东北秧歌随着其哏、俏、幽、稳、美的韵律特点,也随之表现出泼辣、活泼或是“稳相”中的稳中浪,浪中哏的神态。

(三)劲于其中,画龙点睛

在看舞蹈演员表演时,往往都会听到有人评论说:“动作完成很好,但劲头不对。”中国舞中的音乐节奏大不相同,更多情况是在舒而不缓,紧而不乱,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自由而又有规律的“弹性”节奏中进行的。民族民间舞的节奏也不是平均的,也是在中国舞中的轻重、强弱、缓急、长短、顿挫、附点等对比关系的形成下而创造的。中国舞的训练,对于民间舞学生较好地掌握剧目有着很大的帮助。例如:维族的三步一踢的节奏就是附点的转化;东北秧歌的众多动作都是中国舞身韵“劲”训练中的强弱、缓急等的对比。“劲”的训练无疑给民间舞表演画龙点睛,向更高水平的表演更进一步。

由此可见,中国舞身韵部分对于民间舞专业学生来说,意义非凡。它不仅使得学生得心应手的掌握好民族民间舞表演的各个细节,而且为学生提供了清晰的思路。我们希望学生们在掌握民族民间舞蹈本身的风格、特征、韵律、神态之前,很好地掌握中国舞技术技巧、基本功训练以及身韵部分的形、神、劲、律。只有如此,民族民间舞才真正地达到理想的表演境界,同时,中国舞基本功训练也在民间舞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隆荫陪,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

[2]吕艺生.舞蹈学导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

国民技术范文2

本期我们选取成立于2000年的国民技术为研究标的,我们发现,在技术上,国民技术的信息安全芯片以梯队型方式进行技术升级和产品革新;在市场占有率方面,国民技术是绝对的龙头。但仔细厘清国民技术的成长路径后,我们却可以提炼出一个关键词用来描述国民技术的发迹史,即“拐杖”,背后深层次的逻辑则是,国民技术的所谓核心竞争力是以各种各样并不牢靠的“拐杖”为基础的,离开了这些“拐杖”,国民技术的竞争力将严重缩水。

国民技术的成长模式折射出了相当一部分高科技企业的发展现状,以国民技术为案例,我们意在强调,核心竞争力应保持必要的独立性,如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过分依赖单一主体,那么这种核心竞争力的生命力终究是有限的。

拐杖一:依赖补贴

“如果剔除今年上半年的业绩,国民技术的财报是比较靓丽的,以资产负债率和流动比率为代表的财务指标均较为健康”。一位从事审计工作的人士这样说道。

数据显示,国民技术2007-2010年的净利润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35.29%,其中2009年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384.82%,2010年增速有所下滑,但绝对值在增加。然而,今年的中报则令以往的高速增长出现急刹车,申银万国将国民技术紧急下调为“中性”评级,根据业内的“潜规则”,这样的评级对股价已遭腰斩的国民技术无异于雪上加霜。

业绩的下滑并非突发性的,上述人士指出,国民技术的业绩增长曲线呈不规则的折线形。在IPO前几年,国民技术为顺利上市,“做靓”财报的动能十分充足,客观上造成业绩增速突然加快,但经营能力却未同步提升,当市场经营环境发生改变时,业绩便容易出现下滑。

而在探究国民技术2007-2010年业绩飞速增长的时候,记者观察到,营业外收入在财报中较为突出,这四年的营业外收入分别为1081万元、865万元、2973万元、4562万元,在当期的利润中占比分别为79.52%、35.87%、25.43%、25.77%。对此,国民技术有一套说辞,认为营业外收入在利润总额中的占比呈下降趋势,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扩大和盈利能力的进一步增强,营业外收入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将越来越小,公司对营业外收入不会构成依赖。但是这种表述实际上透露出国民技术目前对营业外收入的依赖仍然较大。

据了解,类似于国民技术之类的科技型企业,往往会享受到科技补助和税收优惠等政策,在企业成立初期,这种扶持的效果是极其明显的。进入21世纪,国内银行纷纷推出网上银行业务,但该业务的核心产品USBKEY却被爱特梅尔、英飞凌等外商垄断,在这种背景下,以国民技术为代表的中资企业相继成立,并获得了政策的长期扶持。国民技术2007年的营业外收入占利润的79.52%,营业外收入几乎就是国民技术业绩的主要来源,营业外收入的细分项目便是科技专项补贴和增值税退税。这样的政府补助在国民技术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国民技术相当一部分的资源积累便源于政策的倾斜式投入,目前国民技术的USBKEY芯片市场占有率超过70%。

现在的问题是,国民技术并未摆脱对政府补助的依赖,今年上半年营业外收入在利润中的占比为29.09%,净利润同比下滑44.21%,如果盈利状况不发生改善,那么国民技术又将走上靠补助过日子的地步。

拐杖二:依赖中移动

国民技术也有过光环,但这种光环是基于移动支付产品而存在的,如果移动支付产品出现问题,国民技术的光环将随之褪去,而现在确实褪去了。

将国民技术的产品进行细分,主要包括安全类芯片(USBKEY、安全存储芯片、移动支付芯片等)、通讯类芯片(接口芯片、射频芯片)及合作类产品等。安全类芯片历来是国民技术的主业,而移动支付芯片则是国民技术曾经引以为傲的重点项目。在今年的中报中,国民技术明确无疑的表示,USBKEY安全芯片产品收入增长24.21%,但移动支付产品收入出现了大幅下降。正是受移动支付产品的拖累,国民技术的整体业绩才大幅下滑。

关于移动支付业务,国民技术是这样描述的,我国移动手机用户巨大的数量为手机移动支付芯片及解决方案的市场容量奠定了牢固的市场基础,射频移动通信卡芯片具有巨大的成长空间,“公司自主创新研发的移动支付方案已经初步得到国内主要运营商的认可,将规模应用,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此处的“自主创新”方案系国民技术研发的2.4GHz射频RFID-SIM卡方案(下称2.4G技术),这种方案尚不属于国际标准,但是国民技术认为该方案无需更换手机,较之于国际主流NFC技术(采用13.56mhz标准的移动支付技术)更符合中国国情。这种想法得到了运营商的认可,中国移动于2009年7月24日与国民技术签订了RFID-SIM卡模块的合作框架协议,分析人士指出,从此,国民技术被中国移动绑架了。

国民技术希望借助于中国移动的巨大资源进行业务推广,降低传统产品(USBKEY等)的营收比重,为此,国民技术先后通过自有资金和募集资金强化2.4G技术的研发,募投项目“基于射频技术的安全移动支付芯片及解决方案的研发和产业化项目”总计耗资1.53亿元,目前累计投入70.64%。国民技术深信凭借中国移动的影响力和2.4G技术的优势,会打开新的盈利增长点。

渐渐的,国民技术的经营模式与思维方式发生了改变,与中国移动的合作变成了政府补助之外的另一种依赖关系,中国移动成了国民技术背后的大树,这种转变是基于中国移动与中国银联两大巨头的“标准之战”而发生的。中国移动倾向于2.4G技术,而中国银联更推崇NFC技术,从这个逻辑出发,国民技术的利益与中国移动一致,并且取决于中国移动,如果2.4G技术落败,国民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或将被迫改变。

这个担忧马上出现了,并且是祸不单行。一方面,中国信息产业商会会长张琪曾透露,2.4G技术仅用于封闭应用环境,不允许进入金融流通领域。虽然未经权威证实,移动支付标准也未最终出台,但这样的表述足以引起市场的不安。申银万国证券余斌指出,手机移动支付标准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银联和运营商各自坚持自己的标准,2.4G技术与NFC技术的“标准之争”仍未结束,整体移动支付市场推广速度低于预期。

另一方面,国民技术与中国移动签订的合作框架协议有效期为2年,已于7月24日到期,但国民技术并就是否续约一事作出表态,这与二者两年来的亲密关系不太匹配。

总的来看,在中国移动的照顾下,国民技术并未茁壮成长。

拐杖三:依赖Fabless模式

在运营模式方面,国民技术采取的是Fabless模式。资料显示,采用Fabless模式的厂商仅进行芯片的设计、研发、应用和销售,而将晶圆制造、封装和测试外包给专业的晶圆代工、封装和测试厂商。简而言之,国民技术的经营重点在于设计和销售,对中间环节的生产则采取外包的方式。

国民技术认为Fabless模式最大的好处就是有效降低了公司的运营成本,提高了公司的资金使用效益。与Fabless模式对立的则是IDM模式,该模式涵盖芯片的整条业务链。

据了解,Fabless模式与IDM模式各有千秋,并且由于IDM模式对企业要求较高,相当一部分企业已在二者之间作出了选择,Fabless模式的应用趋势更为明显,其中,成立时间较短的企业更倾向于运用Fabless模式。然而这种轻巧型的运营模式对晶圆代工厂商会形成一定程度的依存,尤其是晶圆代工厂商相对强势的时候,Fabless模式的缺陷便显露无疑了。

国民技术范文3

关键词:技术移民;海外高级人才;法律制度

技术移民是移民的一种,是靠申请人的文化程度、职业技能、语言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实力来申请移民。对技术移民的理论界定也处于空白状态,就国际流动人口而言,技术移民(skilled migrant)又称高技术移民(high skilled migrant)或一般技术移民(general skilled migrant),指离开本人祖籍国或此前的常驻国,跨越国家边界,以自身技能为条件合法迁移另一国家的人[1]。国外(如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在技术移民制度的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我国探索建立技术移民法律制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应研究分析这些有价值的经验做法,结合我国的实际问题,建立适合我国的技术移民法律制度,吸引更多海外人才,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移民申请——独立技术移民制度

从技术移民的申请的角度出发,有雇主提名技术移民制度和独立技术移民制度。雇主提名技术移民制度指外国人必须先获得该国雇主的工作邀请,然后才有资格申请移民;独立技术移民制度是指外国人在没有工作邀请的情况下独立地向移民管理部门提出工作签证或永久居留的申请,而不需通过企业或政府,直接获得移民资格的制度。

几乎所有允许外国人来本国工作的国家都采用雇主提名技术移民制度,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及地区(如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实行的是独立技术移民制度和雇主提名技术移民制度并行的政策。对于申请技术移民的外国人,独立技术移民制度相对于雇主提名制度申请审批时间更短、更加便利。实行开放移民政策的国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亚)往往通过设立独立移民制度来增强对外国人才的吸引力,而实行严格移民政策的国家(如美国)则没有独立移民制度。

职业评估——人才/劳动力市场测试制度

人才市场测试制度是指一国通过市场来确定某个职位只有在本国劳动力无法胜任或者说本国劳动力市场空缺时,才能雇佣外国人担任此职位的制度,其目的是确保所引进的外国人才是本国所需要的或本国缺少的人才,这与技术移民法的制定初衷一致,即吸引本国所需要的人才。一国所要吸引的技术人才并不在于其自身所具有的某种技术能力,而在于这种技术能力是否为该国所需要。人才市场测试制度能够在保障一国人才就业和发展的基础之上吸引本国所需要的人才为该国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人才市场测试制度一般遵循以下步骤:第一,判断所引进人才是否在紧缺人才的范围内。政府部门通过对劳动力市场的评估会列出紧缺人才的范围,这些具有特殊条件的人才可以直接通过人才市场测试。第二,若所引进人才不在该国紧缺人才的范围内,则由雇主作为人才市场测试的主体进行人才市场测试,政府部门负责监督与审核。一般来说,为了保证人才市场测试的有效性,雇主在提交申请雇佣外国人许可材料的前一段时间进行人才市场测试。雇主必须在所在城市以及全国性的媒体(如报纸、互联网)刊登足够次数的招聘广告,并且在政府有关部门登记职位空缺,该职位对拟招聘人员的条件、资格要求不低于本国政府规定的工作标准。在此过程中,政府主管部门通过雇主是否遵照了测试流程、该职位的薪资水平是否高于此职业当前地区平均水平、雇主对本国人才的培训记录等方面来综合考量。雇主只有在本国劳动力市场上没有招到合适的人才,且政府劳工部门没有向其推荐合适人才的基础之上,才能向外国人才提供该工作岗位。政府主管部门监督保证了人才测试制度的真实性,使得该制度真正发挥了作用。

人才评估——计分评估制度

计分评估制度是指一国对外国人的能力进行量化评估,通过计算各种能力所对应的分数对外国人的技能进行审核的制度。计分评估制度是随着独立技术移民制度的产生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独立技术移民由于没有获得工作邀请,无法进行人才市场测试,为了保证引进人才的质量,各国都制定了计分评估制度对独立技术移民进行审核。

计分评估制度也不仅仅应用于独立技术移民的审核。若人才市场测试不足以全面、有效、客观地审核雇主提名的技术移民,计分评估制度可以发挥二次审核的功能,能够帮助一国更加准确地选拔该国所需要的人才。例如申请英国五级技术移民第二级技能人员的工作签证,必须先获得雇主但保证,然后进行计分评估的考核。

计分评估制度通过计分机制对外国人才进行评估,大部分国家的计分机制中包括基础标准和具体计分标准,如美国、英国、新西兰、香港。但某些国家的计分机制中仅有具体计分标准,不设基础标准。基础标准是对技术移民的筛选的门槛条件,只有达到的基础标准的要求(一般包括年龄、学历、个人品行、健康状况、语言能力、个人财政能力等方面),才能有资格进入具体计分阶段。具体计分标准是用若干指标来衡量技术移民的综合素质,每个指标为若干等级,每个等级赋予不同的分值,通过将申请人的条件和指标等级作对比,给出每个指标的得分,从而得出该申请人的总分,如果高出合格分数线,则可以获得移民资格,否则不能获得移民资格。由于各国对“技术”的理解不同,各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所需的“技术”和技术人才类型也不同,具体计分标准也不同。一般来说,各国的具体计分标准都从年龄(age)、教育程度(education)、工作经验(experience)、语言能力(language)、适应能力(Adaptability)等反应个人能力的方面对技术移民计分来进行综合评估。

转换身份——身份转化制度

外国人身份转化制度是指外国人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申请改变自己在移入国身份的制度。从技术移民的角度上看,外国人在一国的身份主要包括学生签证身份、工作签证身份、永久居留身份和该国国籍身份。身份转化制度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较为常见,随着外国人在接受国的情况不断发生变化,需要有身份的变化以适应这种变化的情况,从上述四种身份来看,国籍身份比永久居留身份、永久居留身份比工作签证身份和学生签证身份更能为外国人提供便利的条件和社会福利。

从学生签证身份向工作签证身份的转换上看,一些国家允许符合条件的毕业留学生毕业后在该国工作一段时间,在此过程中可申请转换工作签证。由于留学生具有在一国学习生活的经历,对该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更容易在工作之后融入当地社会,优秀的留学毕业生也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人才储备的重要来源。

工作签证身份向永久居留身份的转换是各国技术移民法中最重要也是最常见的转换类型。外国人持工作签证在一国工作一定时间后会更加了解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在该国工作生活也进入到一个稳定期,从工作签证身份转向永久居留身份更容易吸引并且留住这些人才,提高引进人才的时效性,降低引进人才的成本。(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参考文献:

[1]刘国福. 技术移民法律制度研究 [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P:34

[2]国际移民组织. 《国际移民法——移民词汇》 [M]. 日内瓦:国际移民组织,2008

国民技术范文4

关键词:新技术 PBN HUD ADS-B GLS EFB 追踪监控

中图分类号:V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3(b)-0061-03

党的十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民航的发展应把握好提升运行品质与强化科技支撑的关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保证飞行安全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新技术本身就是创新,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就是发展理念创新的实践过程。新技术不仅包含扮演革命性创新角色的航行新技术,也包含需要延续性创新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发展的已有技术和手段。目前,我国民航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在新技术应用方面具有广阔前景。

中国民航新技术应用历经多年发展,已进入一个整体推进的新阶段。在组织架构上,中国民航局(CAAC)于2014年底成立航行新技术应用与发展工作委员会,切实强化对中国民航航行新技术建设及应用工作的整体领导和系统把握。将基于性能的导航(PBN)、平视显示器(HUD)、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ADS-B)、卫星着陆系统(GLS)等确定为近期重点推行的4项新技术。在工作理念上,通过文件和领导讲话,灌输相应的思想,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系统推进中国民航飞行运行方式转变”总体要求,以更加积极进取的心态推广新技术,锐意进取,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从“局方主导”转变为“公司主动”。同时,CAAC强调要把新技术应用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放在提高民航安全水平和服务质量上来,做到成熟的要深化,不足的要补上,正在发展的要抓紧。

1 各新技术应用与发展简介

1.1 基于性能的导航(PBN)

基于性能的导航(Performance Based Navigation,PBN)是国际民航组织(ICAO)提出的一种新型飞行运行方式和空中交通管理概念,对民航实现持续安全、增加空域容量、减少地面导航设施投资、提高节能减排和环保效果等具有重要作用,是我国民航建设新一代航空运输系统的核心技术之一[1]。2009年中国民航了《基于性能的导航实施路线图》,明确了中国民航从2009―2025年期间实施PBN的政策和总体工作计划。从2010年起,中国民航以九寨机场为例,开始推行公共RNP的概念,2013年在该机场强制实施RNP AR运行,九寨机场因此实现了双向起降,航班正常性同比提高13.9%,达到90.4%。目前,中国民航具有颁证运输机场215个,截至2015年底,176个运输机场具备PBN程序,101个运输机场全面实现PBN运行。预计到2016年底,具备PBN程序的机场将达到203个,全面实现PBN运行的机场将达到160个。

1.2 平视显示器(HUD)

HUD(Head-Up Display),即平视显示器,是由一块经过特殊处理的平视镜、头顶投影仪、计算机、显示面板组成,与飞机的仪表着陆系统接收机、飞行管理系统(FMS)、高度和速度表、飞行控制系统、机载防撞系统(TCAS)、风切变告警(GPWS)等系统相连。飞行员无需频繁地抬头或低头就能够看到他所需要的飞行参数,对提升飞行品质和飞行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2]。2012年中国民航了《平视显示器应用发展路线图》,详细描述了HUD的发展计划,提出了总体的战略目标与时间节点。2015年11月10日、12日、14日,济南、青岛机场受大雾影响。山航启用基于HUD设备的RVR200米运行程序,顺利保障25个航班准时出港;3 d内共累计借助HUD设备起降38班次,航班平均正点率提升10%。截至2015年底,中国民航具备HUD设备的飞机超过300架,已有20个机场具备了HUD特殊I类运行标准,着陆最低标准由原来的DH60/RVR550降低到DH45/RVR450米,3个机场具备了HUD特殊II类运行标准(DH30/RVR350米)和RVR200米起飞标准。2016年,中国民航将在62个机场公布HUD特殊I类标准(DH45米/RVR450米);在4个机场(上海/虹桥、郑州/新郑、海口/美兰、贵阳/龙洞堡)公布HUD特殊II类标准(DH30/RVR350米)。

国民技术范文5

关键词:惯性导航,陆基导航,星基导航

 

0引言

导航是一种为运载体航行时提供连续、安全和可靠服务的技术。航空和航海的需求是导航技术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尤其是航空技术,由于飞机在空中必须保持较快的运动速度,留空时间有限,事故后果严重,对导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飞机所能容纳的载荷与体积较小,使导航设备的选择受到较大的限制。对于航空运输系统来讲,导航的基本作用就是引导飞机安全准确地沿选定路线、准时到达目的地。

自无线电导航技术的广泛应用以来,导航已从通过观测地形地物、天体的运动以及灯光电磁现象,改变为主要依赖电磁波的传播特性来实现,部分摆脱了天气、季节、能见度和环境的制约,以及精度十分低下的状况。飞机在云海茫茫的天上,能随时掌握自己的位置,大大降低了飞行安全风险。导航已成为民航完全可以依赖的技术手段,促进了世界民航事业的发展。

20年代70世纪发展起来的信息技术使导航技术呈现了新面貌。卫星导航(GPS和GLONASS)以及其增强系统和组合系统,已经能够方便、廉价地为全球任何地方、全天候提供较高精度和连续的位置、速度、航姿和时间等导航信息,成为支持未来航空运输发展的又一股强大动力。

1民航导航技术的现状

1.1支持航路的导航技术

1.1.1惯性导航系统

从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虽然陆基无线电导航逐渐成为航空的主要导航手段,但由于需要地面系统或设施的支持,无法实现自主定位和导航,限制了航空的发展。首先,军事上对导航系统提出了生存能力、抗干扰、反利用和抗欺骗的需求,具有自主导航能力的惯性导航系统(INS)于60年代在航空领域投入使用。但民用飞机采用INS的主要原因是由于INS提供的导航信息连续性好,导航参数短期精度高,更新速率高(可达50~1000Hz)。

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数字计算机的使用和宽体飞机的发展,INS也开始了大发展阶段。由于INS具有许多陆基导航系统不具备的优点,尤其是可以产生包括飞机三维位置、三维速度与航向姿态等大量有用信息,在民航中得到了应用,是民航飞机的基本导航系统。当然它自生的垂直定位功能不好误差是发散的,不能单独使用,在现代民用飞机上通常与气压高度表组合使用,确定垂直高度信息。一般航空用INS平均无故障间隔时间超过600h,定位误差漂移率为0.5n mile/h~1.5n mile/h,测速精度0.8m/s,准备时间8min左右。

1.1.2陆基无线电导航系统

陆基无线电导航尽可能把整个导航系统的复杂性集中到了地面导航台,使机载导航设备比较简单,因此价格低廉且可靠性较高,迅速得到了推广使用。

目前支持民航航路空中交通管理的主要地面设备包括:NDB、VOR和DME。硕士论文,惯性导航。NDB已不建议使用,本部分中不再做介绍;VOR/VOR和VOR/DME由于定位精度无法满足较高的区域导航要求,ICAO现在更多的采用DME/DME支持航路的导航。

1.1.3星基导航系统

GPS是投入运行最早,一直稳定工作的星基导航系统,而且一直在不断的创新和改进中。硕士论文,惯性导航。已有其他的卫星导航系统在做改进和新研制的卫星导航系统在设计过程中,都以GPS作为蓝本和参考,并在尽可能的条件下与之兼用。GPS已深入到现代军事和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成为提供位置、速度和时间(PVT)基准的赋能系统,围绕GPS及其应用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是了解现代星基导航技术的基础。目前阶段,民航在GNSS应用方面的工作也主要集中于GPS及相关技术的研究,试图解决其在民航应用中的特殊性问题,主要是解决完好性监测等问题所开展的增强技术。美国利用其技术上的优势,在这方面开展了以GPS广域增强系统(WAAS)和机载增强系统(ABAS)的研究工作。其他国家开展的相关增强技术也同期进行,其中包括:日本等国家开展的基于卫星的广域增强技术和澳大利亚等国开展的基于陆基区域增强系统(GRAS)。

1.2终端区进近引导技术分析

1.2.1大规模应用中的ILS系统

ILS的作用是向处于着陆过程中的飞机提供着陆引导信息,包括航向道信息、下滑道信息和距离信息。目前ILS在民航中广泛应用。根据性能,ILS可以分为I类、II类和III类。I类ILS是从覆盖其边沿开始,导航道和下滑道的高度不低于60m的范围提供引导信息的设备;II类ILS能够引导飞机到30m的设备;III类ILS能引导飞机降落到跑道的设备。我国现在装备的绝大多数系统只能达到I类标准,只有少数系统性能可以达到II类。主要原因除设备性能外,很大的因素取决于场地;场地达不到标准,障碍物较多、场地不平整,造成航道、下滑道弯曲,超出类别标准。同时周边地区的电磁干扰也会导致引导信号超过使用标准。硕士论文,惯性导航。

在较早期装备的ILS系统中,一般采用指点信标给飞机提供到跑道入口的距离信息,现在更多采用DME测距的方式。在基本配置中采用DME/N,按照ICAO的规定,DME/N的系统精度是370m,对于III类着陆、曲线进近和自动驾驶仪相交联实施自动着陆来讲,误差显然过大,一般采用DME/P(精密测距器)。按规定,DME/P的路径跟随误差(PEE)在进近基准点上为±30m或±12m。硕士论文,惯性导航。

1.2.2重要的辅助设施助航灯光系统

助航灯对飞机的安全起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曾经对飞机的安全降落起到关键作用。随着ILS等着陆引导系统的应用,现在的助航灯光系统更多的承担辅助引导或备份的功能。但助航灯光系统本身也在不断的发展。除更高的工作可靠性和更长的工作时间外,现在的助航灯光系统更是集成了高级地面活动引导功能和单灯引导控制系统(简称),能够实现对每架飞机的个性化引导。硕士论文,惯性导航。实现了从空中到地面的无间隙引导,大大提高飞机滑行及跑道运行的安全保障,提高飞机地面运行效率和机场运行容量,给机组提供更准确、更简单、更人性化的引导信息。

1.2.3发展中的局域卫星增强系统

为了将GPS用于飞机的精密进近和着陆,FAA在1994年以前主要着力于发展LAAS。它属于GBAS,有地面设施和机载设备组成。地面设施有一组高品质的GPS基准接收机,位于准确已知的位置上,所产生的数据经处理后,产生视界内GPS卫星的误差校正信号和完好性信息,在通过VHF数据链广播至进近中的飞机,以提高机载GPS设备的精度、完好性、连续性和可用性等性能,用以满足I类、II类和III类精密进近与着陆的要求。目前,ICAO和FAA对飞机精密进近系统的四性有明确且严格的规定,LAAS必须满足。

按原理,一套LAAS地面设施不仅可以覆盖一个机场的所有跑道,而且可以覆盖相距不远的几个机场,做曲线进近或折线进近均无问题。而ILS或MLS则每条跑道两端都要各设一套,因此LAAS在经济性上是非常有利的,对发达国家尤其具有吸引力,因为它们一个机场常有多条跑道,而大城市周围也会同时有多个机场。LAAS的地面台信号覆盖半径可达370km,如果布台合理,也可以用于本土的航路导航,满足终端区区域导航(RNAV)需要。

2导航技术的未来发展分析

2.1 GNSS发展分析

以GPS为代表的新一代星基导航技术正在受到普遍重视,但GNSS性能无法满足民航高可靠性的要求。美国开展以WAAS、LAAS和ABAS为核心的民航GPS应用研究,目前WAAS和LAAS已在大规模应用前的准备之中,ABAS技术也已在技术验证阶段。

但这种完全依靠美国军方控制的GPS系统实施导航,无法令世界其它一些国家放心,为此欧洲着手开展Galileo计划、中国正在开展北斗计划以及俄罗斯正在完善其GLONNASS,并开始加快现代化进程。但截至目前,GPS仍然是唯一可以实现全球定位导航的星基技术。

在过去几十年里,全球军、民用机场和飞机依靠地面安装的着陆系统卓有成效地保证了飞机的全天候盲目着陆,数以万计的飞机在仪表着陆系统、GCA、微波着陆系统和其他的陆基系统的精确引导下安全降落。硕士论文,惯性导航。但是,在最近几年,随着GPS开发应用的深入,其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GPS应用于飞机着陆的实验与研究工作成为最热门的项目。

2.2新型导航技术的研究

地形辅助导航:地形辅助导航系统基本上是一种低高度工作的系统,离地高度超过300m时其精度就会明显降低,而到800m~1500m的高度则无法使用。但是,该系统不仅能提供飞行器的水平精度位置,而且还能提供精确的高度信息;不仅能提供飞行器前方和下方的地形,而且还能提供视距范围以外的周围地形信息。

视见着陆设备:由前视探测器生成视觉图像显示在平视显示器上,同时将仪表数据、指引信息叠加在图像上,构成人工合成图像。当在低能见度时,飞行员根据人工合成图像分辨出跑道,知道肉眼直接看见风挡外的景象和跑道时,人工合成图像才逐渐淡化。这种合成视景视见着陆系统打破了几十年来无线电波束引导的垄断局面,开辟了一种新的低能见度下进近着陆的途径。

3小结

以INS为基础导航源、GNSS为主导航源的导航新模式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的民航主要导航系统,但备份系统仍将在一段时间内采用陆基导航设施。但在较长时间内,考虑到陆基导航系统的维护成本和技术性能,这种局面将会改变。备份系统将有可能采用类似现在的罗兰-C系统作为航路导航的冗余配置,而终端区和进近着陆阶段,多点定位引导技术成熟后,可考虑作为备份使用。这样配置的优点非常显著,一方面冗余配置系统的多功能和多用途,将是整个系统成本大幅降低,提高经济性能;另一方面相关技术的发展也将为它们在民航中成熟应用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国民用航空局.基于性能的导航实施路线图[S].2009.

[2]以光衡.惯性导航原理[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87

[3]周世勤.新型惯性技术的发展[J].飞航导航,2001,6:70-77

[4]AhnIS,SennottJ.Multi-antennaGPSreceptionwithvehicleflexure[J].ProceedingsofIONGPS-2002.TheInstituteofNavigation,2002:19–55

[5]周其焕,陈惠萍.ICAO定义的第一代GNSS概貌[J].导航,1993,2

[6]徐桢,刘强.卫星导航区域增强系统的应用与发展[A].2007第三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2007

[7]FAA.Stand-AloneAirborneNavigationEquipmentUsingTheGlobalpositioningSystem(GPS)AugmentedByTheWideAreaAugmentationSystem(WAAS)[R].FAA/TSO-C146

国民技术范文6

关键词:内生增长;技术进步偏向;弱均衡偏向效应;资本收入变化

一、 引言

一些研究认为,资本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比的上升(或等价地,劳动收入占比的下降)是由于资本―劳动替代弹性较大、厂商倾向于用资本替代劳动所致。但是这在两个方面产生了问题。首先是混淆了要素加强型技术和技术偏向性的概念。前者意味着某要素通过使用一项技术提高了自身的有效供给数量,后者意味着某要素通过使用一项技术提高了自身的边际产出。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大于1的时候,资本加强型技术的属性是资本偏向的,会提高资本的边际产出;小于1的时候,资本加强型技术的属性是劳动偏向的,反而降低了资本的(相对)边际产出(等价地,它提高了劳动的相对边际产出)。那么如果厂商更偏好研发资本加强型技术,而资本-劳动替代弹性数值小于1,结果应该是劳动收入占比提高,除非该值大于1。反之,如果厂商更偏好研发劳动加强型技术,而资本―劳动替代弹性数值大于1,结果也应该是劳动收入占比提高,除非该值小于1。但一些定量的测度表明,国内各产业部门中资本―劳动的替代弹性数值有些大于1,有些小于1(钟世川,2014),资本加强型和劳动加强型技术也是同时存在的。按照上述理论就很难解释资本收入占比不断提高的现象。其次是忽略了厂商的研发偏好,没有弄清“弱均衡偏向效应”的作用机制。厂商经常会就研发何种技术做出选择,如果存在资本深化趋势,那么不论厂商的选择如何,技术属性皆为资本偏向(如果替代弹性大于1,厂商会选择资本加强型技术,此时该技术为资本偏向;如果小于1,厂商会选择劳动加强型技术,此时该技术依然为资本偏向),从而导致资本收入占比的持续提高。这实际上也表明,只要存在 “弱均衡偏向效应”,替代弹性的数值大小只会影响厂商关于技术类型的选择,却改变不了所选择技术的偏向属性,因而也就不能成为解释资本收入占比提高的核心因素。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首先构建一个两部门增长模型,对引起资本相对收入(即资本收入/劳动收入,下文简称资本收入)变化的机制,即“弱均衡偏向效应”进行论证,接着利用中国1978年~2014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剩余部分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理论模型、第三部分是相关机制分析,第四部分是数据处理及实证检验,最后对文章进行总结并给出相关建议。

二、 理论模型

1. 总体环境。

(1)存在一个CRRA偏好、时间贴现率为ρ的代表性家庭;不存在人口增长,劳动供给无弹性。

由技术偏向的定义可知,?滓>1时,该式为正值,此时普遍研发的是资本加强型技术,该类技术的水平将提高,进而提高了资本的边际产出,整个经济的技术特征呈现资本偏向;?滓<1时,该式为负值,此时普遍研发的是劳动加强型技术,该类技术的水平会提高,进而提高了资本的边际产出,整个经济的技术特征依然是资本偏向的。

结合上面的推导可知,无论?滓大于或小于1,K/L增加通常会提高资本的相对边际产出,进而表明国民收入中资本收入上升。当?滓>1,K/L上升使资本加强型技术QK(t)的市场前景看好,厂商更有动机研发这种技术,进而这种机器的质量水平相对提高,这提高了资本的相对边际产出(QK(t)是资本偏向型技术);当?滓<1,K/L上升使劳动加强型技术QL(t)的市场前景较好,厂商更有动机研发这种技术,这种机器的质量相对提高,由(30)式可知此时资本的相对边际产出也是提高的(QL(t)是资本偏向型技术)。因此技术的弱均衡偏向效应决定了资本收入的提高,而并非由?滓的大小来直接决定。

四、 相关数据与实证检验

1. 数据描述。由于弱均衡偏向效应,资本收入的变化受 变化的影响,而后者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投资和GDP增长率;同时,投资与GDP增长率又可能受到资本收入变化的影响。基于这种判断,可以构建一个三变量VAR模型来进行估计和检验,形式如下:

这里的VAR模型有三个变量:资本收入/劳动收入(2014年价)、实际GDP增长率和以支出法计算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2014年价)。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以及CEIC数据库(网页版)。

我们利用GDP法计算1978年~2014年间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并此可以推出资本收入所占的比重并得到资本对劳动收入之比。计算劳动收入份额所涉及数据来自CEIC数据库(网页版)和《中国统计年鉴》,一些省份的劳动者报酬数据在1993年之后才有,因此参考陈宇峰等(2013)关于劳动收入份~变化的数据进行推算得到1978年~1993年间的数值;进而可以得到资本收入的值,以kincome来表示这一比值。另外,从《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和CEIC数据库(网页版)中可以得到1978年~2014年实际GDP增长率及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分别以growth和investment来表示。

2. 数据处理与实证检验。经ADF检验可知,kincome和investment两组时间序列均为单位根过程,因此要对其进行处理以转化为平稳时间序列。首先对kincome和investment做对数差分,分别以dlogkincome和dloginvestment表示,它们为资本收入增长率和投资增长率。然后对三个时间序列变量的平稳性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这三组时间序列变量在5%的置信区间水平上不存在单位根,因而是平稳时间序列。

其次,根据信息准则来确定VAR模型的滞后阶数,结果表明,除SBIC之外,FPE、AIC和HQIC三项判断准则认为滞后两期较为合适,故该VAR模型为一个两期滞后的自回归方程组。

第三,对该VAR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模型的总体较为显著且拟合度较好,各阶系数的残差无自相关性;在以资本收入增长率作为被解释变量的第一个自回归方程中,投资增长率对资本收入增长率的变化具有显著的滞后效应(一期和二期滞后变量分别在10%和1%的水平上显著,系数值分别为0.195和0.457)。在而GDP增长率的影响则并不明显。以投资增长率和GDP增长率做解释变量的其余两个自回归方程中,资本收入增长率的一期和二期滞后变量的影响均不显著。变量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表明:投资增长率是资本收入增长率的原因,而GDP增长率则不然;但从总体上说,两者显著地构成了资本收入变化的原因。同时经检验可知,该VAR模型伴随矩阵的特征根均位于单位圆内,因而其是一个稳定的动力系统。

第四,通过脉冲反应函数的图像可以进一步考察投资和GDP变化对资本收入的影响,如图1、图2所示。

脉冲反应函数的图像显示,投资增长率和GDP增长率的正向冲击会首先提高资本收入增长率:投资和GDP增长的有利变化使厂商倾向扩张产能,短期内K/L出现一个跃升,在弱均衡偏向效应下资本收入的增长因而有一个加速阶段;但正如本文模型所示,对新机器设备的采购同样将加速淘汰原有机器设备,这对K/L上升产生抑制效应;从中期来看,随着原有机器设备陆续折旧完毕和新机器的持续补充,K/L回归自然增长水平,进而资本收入的增长率也趋于平稳。

最后,为检验该VAR模型的有效性,我们将2005年~2014年的数据进行样本外预测,并观察预测值与实际值的拟合程度,结果如图3所示。

从图3中可知,该VAR模型的预测能力较好,三组时间序列的预测值均位于置信区间且拟合度较高。从预测结果看,投资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也分别呈现下降趋势,而资本收入的增长速度也相应呈现下降趋势,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这三组时间序列变化更趋一致。这与现实情况是相符合的:金融危机后受外需下降和国内扩张性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产出增长率下降并同时伴随产能过剩的加剧,进而导致资本边际生产率降低和投资增长速度放缓,由此使得资本收入的增速下降。进一步表明了相关变量之间的长期协动关系,而这是经济增长过程中技术的弱均衡偏向效应所致。

五、 总结

本文基于技术偏向效应的两部门增长模型阐明了资本收入变化背后的机制:经济中不同类型的技术,在资本深化趋势下将产生弱均衡偏向效应,因而国民收入结构中出现资本对劳动比重持续上升之势。这实际上反映了厂商的创新、技术研发的倾向或偏好。以此作为理论依据,本文构建VAR模型,并利用中国1978年~2014年的相关数据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所得结论证实了模型的论证,即技术偏向效应引起国民收入结构的变化,导致资本收入持续升高。当然,本文的相关论述仍需进一步完善,例如可以引入贸易部门,考虑开放环境下技术偏向变化如何影响相关的结论。

参考文献:

[1] 陈宇峰,贵斌威,陈启清.技术偏向与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再考察[J].经济研究,2013,(6):11-216.

[2] 姚毓春,袁礼,王林辉.中国工业部门要素收入分配格局[J].中国工业经济,2014,(8):44-56.

[3] 李稻葵,刘霖林,王红领.GDP中劳动份额演变的U型规律[J].经济研究,2009,(1):70-81.

[4] 白重恩,钱震杰.国民收入的要素分配:统计数据背后的故事[J].济研究,2009,(3):27-41.

[5] 戴天仕,徐现祥.中国的技术进步方向[J].世界经济,2010,(11):5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