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生产总值范例6篇

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范文1

关键词:国民生产总值 相关因素 分析探究 预测

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20大经济体中排名11左右,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经济不断地得到发展,到2014年时,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20大经济体中已经连续5年排名第三,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千万美元。在此过程中,支出、收入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一、国民生产总值概述

(一)国民生产总值的内涵

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民的概念,凡是本国国民,不论身在哪一个国家,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价值总和。例如某个拥有中华人民共和过国籍的公民在美国工作,其创造的劳动价值应该属于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范畴。同时随着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国民生产总值的指标已经被更名为国民总收入(GNI)。

(二)国民生产总值的优点和缺点分析

国民生产总值作为衡量国家宏观经济结构的指标,在计算的过程中只计算最终劳动产品的价值,不存在重复计算的部分,同时将公民所创造出来的服务价值也进行计算,符合现代社会第三产业的发展变化,突出了科教文卫事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国民生产总值计算的过程中没有涉及到成本的计算,不能反映出该时间段内经济增长所付出的代价,也不能准确反映公民的实际生活水平,看不出经济结构的变化。

二、影响国民生产总值的相关因素分析和预测

(一)支出结构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影响性分析

支出,从宏观方面来讲,包括公民的消费、投资、和出口。对于国民经济来说,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国名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三者是相互依赖,协调发展的,不能单一的依赖某一种结构来发展经济。

从2000年起,我国的经济发展就比较依赖出口,根据国家官方统计,从2001-2007年期间,我国的GDP的平均增长率为10.2%,但其中出口的贡献比率就为63.9%,所以这几年期间,推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是依靠出口结构,这样就会导致我国央行所占有的资金过多,影响国际收支的平衡。所以在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大幅度的拉动内需,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减少对出口结构的依赖程度,尽量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个性品牌,注重产品的质量和售后服务的建设,同时注重创新,发掘国内市场。

我国在2008年下半年开始,为了应对全球的金融危机,就通过大量的投资来拉动经济的增长,从而使经济的增长速度顺利恢复到8%以上。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依靠投资来拉动经济的增长,但是也不能够过度的依赖投资,过度的投资会打破原有的资源供给的正常秩序,同时可能会导致产业结构的失衡,过度的投资不符合社会发展的正常规律,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所以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减少对投资的依赖,促使消费、投资和出口相互协调,共同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收入结构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影响性分析

就目前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收入结构来说,发展还不够平衡,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国家的财政收入和企业的利润增长速度。在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合理调整国家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的关系以及调整好企业的利润收入和员工劳动收入的关系。

从1994年至今,我国的财政收入连续增长,且增长速度远远高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但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却一直低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进而导致财政收入与居民收入的失衡。在进行国民经济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带动居民收入的水平,适当的降低国家的财政收入,减少居民的税率,合理提高个人税的征税起点,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减轻居民的税务负担。

对于企业来说,在初次分配过程中提高劳动者的收入,调整企业所得利润与员工收入的关系,及时对员工工资进行调整,在保证企业利润的同时,提高公民的劳动收入。就我国目前企业的发展状况来看,企业内部应该加强管理,做好企业内部的预算,控制企业的资金,保证企业利润与劳动收入的平衡。

(三)产业结构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影响性分析

产业结构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不断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力量。所以,我国的国民经济收入正在向第三产业靠拢,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满足社会的发展。同时我国目前正在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建设,不断开发新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掌握能源在利用过程中的核心技术,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向环保、节能的方向发展。

三、结束语

同国内生产总值相比,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民概念,包括拥有该国国籍的所有公民,涵盖本国公民在他国创造的财富,而国内生产总值则是本国公民在国内创造的财富总和。国民生产总值的结构包括国民生产过程中的支出结构、收入结构和产业结构,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对这些结构进行优化,保障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魏杰.基于国民生产总值的经济结构调整[J].综合竞争力,2010,03:3-14

国民生产总值范文2

这些问题,对于从旧社会过来的人,以及认真学习过近代史、现代史的中青年人,不成其为问题。因为建国42年,我国已从任随列强欺凌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变成了独立自主、繁荣昌盛,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国。在美国和欧洲的华人、华侨对此感受最深。过去,他们像美国黑人那样受到种族歧视,一场抗美援朝战争,使美国白人对华人、华侨刮目相看。我国的原子弹、氢弹、一箭三星的成功,使华人、华侨扬眉吐气。环顾神州大地,已经面目一新,可说是改了天,换了地。我们的生活水平逐年改善,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善的速度超过世人预料。过去梦寐以求的“四大件”(手表、自行车、收音机、缝纫机)早已不在话下,这几年的经济统计公报,连手表、收音机和缝纫机的产量也不再单列了。过去做梦也没有想过的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照相机、录放机,已在城市普及。连拉萨的彩电普及率也达到85%,与法国一样。社会主义道路当然走对了。

但是,随着对外开放、对外交往的扩大,“社会主义道路失败论”却越传越广,成为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主要论点,而且一度使许多人相信了。

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失败论”者,是把中国的经济水平、生活水平与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相比,说今日中美经济差距有六七十倍,所以说社会主义失败了。普通老百姓看到,美国(以及日本、西欧)来华工作、旅游的人,花钱很阔绰,住的是大宾馆,吃饭、坐车、买东西时,大把钞票往外掏,人人都像旧社会上海的大资本家;而中国人去美国则显得很寒碜,一个工程师一月的工资换成美元,还不如美国工人一天的工资高,比美国失业工人领的救济金也差得远。他们难以解释这差距,于是慨叹: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虽然成就巨大,与资本主义相比就显得渺小,所以社会主义道路失败了。

的确,中国(以及第三世界的许多国家)的经济与美国相比,差距是巨大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差距被夸大了、膨胀了。国外新兴的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早就作了分析解释,我国那些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既不懂又不学,用一些胡说八道蛊惑群众,还互相吹捧为“著名学者”、“知识精英”。

比较典型的是上海《世界经济导报》1988年组织的关于“球籍”的讨论。钦本立一伙说,改革10年,中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老在300美元上下徘徊,与西方的经济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越拉越大。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在1980年时相当于日本的四分之一,1985年下降到只相当于日本的五分之一,按人口平均计算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他们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失败了,改革开放也失败了,中国快要被“开除球籍”了,只有一条路——搞私有化,走资本主义道路。

上海《世界经济导报》依据的是世界银行每年公布的《世界发展报告》。可是,如果不是他们故意断章取义,便是他们没有把世界银行报告读懂。

世界银行每年发表的报告,是一本厚达250页的大书,其后面部分(约80页)全是统计图表和技术注释,是颇具权威的。其中有各国国民生产总值(简称GNP)统计表,其计算方法,被称为“世界银行图表集方法”,又叫“汇率法”,在世界上影响很大。

在《世界银行图表集》中,我国历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简称“人均GNP”)如下表:

1980年290美元

1981年300美元

1982年310美元

1983年300美元

1984年310美元

1985年310美元

1986年300美元

1987年290美元

1988年330美元

然而,就在同一图表的另一栏里,赫然写着:在1980—1988年间,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率为9.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0.3%,是全世界最高的。同期,日本年均实际增长率为4.0%,美国只有3.1%。

多奇怪,同一图表中,在“绝对值”栏里,美国、日本的人均GNP年年上升(其中的日本是跳跃式上升),1992年已超过2万亿美元,中国的人均GNP却老在300美元上下徘徊;而在:人均GNP年均实际增长率”栏里,中国的增长速度却比美国快2倍,比日本快1.3倍。这不是矛盾的吗?

美国《纽约时报》记者遍游中国采访调查后,从贵阳发出一条电讯,开头就说:“世界对中国最大的误解,就是把中国看作人均GNP只有300美元的国家。”

其实,世界银行的经济专家是很高明的,并末“误解”中国(以及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水平,他们另辟“实际增长率”一栏,就有深意在焉。他们早就发现,他们计算各国GNP的传统方法——“世界银行图表集方法”弊端很大,准备改用另一种方法,只是一时还没改过来。

世界银行报告附的“技术注释”里,年年都说明,它列出的各国人均GNP是估计数,方法是以各国货币与美元的官方汇率的三年平均数为汇率,除各国用本国货币统计的国民生产总值,这样得出来的(所以这种方法又叫“汇率法”)。它一再申明:“按美元计算的人均GNP……并不能代表或作为衡量一国福利或发展成就的尺度。”因为“把官方汇率换算成本国货币对美元的数字这一做法,不能反映与这些货币相应的国内购买力”。

80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GNP)以每年9%的速度递增,而按美元计算的人均GNP却老是徘徊于300美元,主要原因是人民币对美元多次贬值。从1980年到l987年,人民币的官方汇率从1.53元换1美元(年末中间价,下同),依次调为1.75元、1.92元、1.98元、2.80元、3.20元、3.72元换1美元。至U1991年,已贬到5.40元换1美元。U91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19580亿元人民币,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比上年增长7%。1991年全国有人口115823万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690元人民币。如果用官方汇率(5。4元换1美元)来除,等于人均313美元,比U82年(310美元)只多3美元。

是不是人民币自身贬值造成的呢?不是。80年代我国的物价上涨幅度的确很大,使人民币在国内的实际购买力下降了。但是在同期里,美元贬值幅度更大,美元在国内的实际购买力下降更多。据统计,从1980年到1987年,中国消费物价指数上升34.8%,美国的消费物价指数上升37.9%。如果按国民生产总值价格指数计算,美元贬值更多。根据美国商业部和中国统计局的材料,以中美两国1978年各自的GNP价格指数为100,到1987年时,中国上升到14l.0,美国上升到161.8。

真正的秘密在于“汇率偏差”,即货币的汇率偏离了货币的币值,没能反映货币的真实价值。

由于许多人(包括那些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著名经济学家”)不了解“汇率偏差”,需要多费些笔墨来做解释与说明。

一国货币的币值与它的汇率,虽有联系,却有差异,有时偏离很远,成为两码事。

货币的币值,过去指货币含金量,即:可在本国中央银行(发行钞票的银行)兑换多少黄金(或白银)。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多数国家都因通货膨胀而取消了金本位制,使钞票与黄金脱离关系。到二战结束,只剩下美国一国,还把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当时,美国拥有世界黄金总量的80%,美国宣布,任何人都可以用35美元向美国联邦银行换取l盎司黄金。因此,美元被称为“美金”,美元成为世界货币。后来,美国财政年年亏空,对外贸易逆差增加,黄金储备锐减,美国只好使美元对黄金贬值,并限制“美元兑换黄金”。随后改为,只准外国中央银行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1973年,美国连这也支持不住了,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让黄金价格自由波动。现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国的货币实行金本位制,所以,现今所谓货币的币值,指的是它在本国的实际购买力(包括商品与服务)。

货币的汇率,指本国货币能兑换多少外国货币(一般指美元)。汇率是由供求关系、对外贸易状况、国际收支状况来决定的,所以常常偏离币值。在各国货币都与黄金(或白银)挂钩时,汇率偏离币值的幅度较小;在各国货币都与黄金(或白银)脱钩的今天,汇率偏离币值的幅度可能很大,如脱缉之马偏离跑道。

用一句通俗易懂但可能不大精确的话说,“现今汇率的升降,主要是看谁求谁。你有求于他,你的钞票就贬值;他有求于你,你的钞票就升值”。具体说,急需外国货币去购买外国商品的国家,急需外币去偿还外债的国家,对外贸易逆差大的国家,国际收支逆差大的国家,本国的钞票就会对美元(因为它是世界货币)贬值。如果上述情况反过来,本国货币就会对美元升值,想挡住也难以挡住。汇率的升降,与本国钞票在国内的实际购买力的升降没有多大关联。

降低或者提高本国钞票的汇率,是政府调节进出口的一个重要手段。汇率下降了,本国钞票对美元贬值了,可以刺激本国商品出口,抑制外国商品进口。比如:一双鞋在国内卖10元,运到国外卖1美元,如果汇率是10元换1美元,鞋厂把鞋拿到国内卖与拿到国外卖,所得的钱相等,它就不热心于使鞋出口;现在汇率降为12元换1美元了,这种鞋在国内国外市场上的售价都没变,鞋厂把鞋运到国外卖1美元,用这1美元到本国中央银行换得的却是12元。鞋厂出口一双鞋可以多得2元的超额利润,就会积极地把鞋出口外销。同样道理:一部外国机器标价l万美元,在汇率为10元换1美元时,国内厂家用10万元换1万美元,就能买回那部机器;现在汇率降为12元换1美元了,厂家得花12万元换1万美元才能买回那部外国机器,等于那部机器涨价20%。这会迫使厂家考虑,不买外国机器而买本国机器。

近一二十年,美国对日本的贸易,每年都有七八百亿美元逆差;日本一些高技术产品比美国好,甚至是美国生产不了的。所以,美元对日元贬值,日元对美元升值。以前是203日元换1美元,80年代中期升值为130日元就换l美元。在世界银行图表上,按美元计算的日本人均GNP已高于美国,但日本人承认,日本的实际人均GNP只相当于美国的七成左右。联合国调查,日本实际人均GNP为美国的74%,世界银行调查为68%。这就是“汇率偏差”造成的,只不过偏向日元,使日元的汇率大大高于日元的币值(在本国的实际购买力)。日元升值后,西方各国驻日本的外交官和商人叫苦连天,埋怨东京物价太贵,生活费用太高(世界第一),受不了。道理很简单,过去用1美元可以在东京买203日元的商品,1990年用1美元只能在东京买到130日元的东西,等于工资减掉1/3,怎不叫苦!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急需美元,以便从美、日等西方国家进口先进的机器设备、高技术产品和专利技术;而我国能出口换取美元的,主要是农产品、原料、材料、半成品和低技术产品。我们明知这些初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被压得很低。为了换取美元,只能忍痛出口。为了鼓励出口,所以人民币连年对美元贬值,1992年贬到5.4元人民币换l美元。这十几年,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而用美元计算的人均GNP老在300美元上下徘徊,原因就在这里。

我第一次听到“汇率偏差”,是在1986年。那一年,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访华,对我国领导人说,以他为首的美国20几名高级专家组织的委员会,仔细研究了中国经济,发现人民币在中国的购买力与美元在美国的购买力是相等的,按实际购买力算,1元人民币等于1美元,中国的经济水平被严重低估了。

还有一件事可以印证。当时我正在采访三峡工程,碰到一个问题:按照我国专家计算,三峡工程(150米低方案)大坝的造价为150亿元人民币,而美国专家算出的造价为150亿美元。于是,反对兴建三峡工程的一些人大嚷,指责我国专家做的预算打了埋伏,故意把造价往低处说,用来“钓鱼”。我去问水利电力部部长钱正英,她正好完成了这项研究。她在中美两国各选了几个规模相同的水利工程,要来了这些工程的预算决算,用电子计算机来研究,发现一个规律:在美国需要10亿美元才能建成的工程,在中国只需要10亿元人民币。钱部长对我说,由此可见,我国专家对三峡工程造价的计算没错,美国专家的计算也没错。她谈得很高兴,我听得也很高兴。我从中悟出一个道理,基辛格他们的算法是对的,.就工程建筑而言,也是1元人民币等于l美元。

1990年亚运会时,有关方面说:北京亚运工程的规模与汉城奥运会工程规模大体相等,韩国花了24亿美元,我国只花了21亿元人民币。我看,这不仅反映了我国工人的聪明才智与奉献精神,也证实了钱正英同志的计算。

1991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经济学教授、前美国财政学会会长梅农·戈登,与中国留学生罗飞、王争平合作写成了一个长篇研究报告。他们认为,即使按l978年时人民币的官方汇率(1.68元换1美元)不存在汇率偏差,由于美元在美国的贬值幅度大于人民币在中国的贬值幅度,所以,按国内实际购买力(即币值)计算,l987年时,l元人民币应当等于1.47美元。

有些同志不相信会有这样大的“汇率偏差”。他们说:5.4元人民币换1美元是中国人民银行1992年的官方牌价,黑市上的价格是6元人民币买1美元,最高时达到过8比1。由此可见,人民币的官方汇率定得并不低。

是的,黑市上的美元价格更高。但这只能说明,黑市上的“汇率偏差”更大。

要明白这个道理,不需要特别请教金融专家。把中美两国市场1992年初的价格作一对比,就懂得了。

1992年初,一件中国产的衬衣在中国市场卖20元,在美国市场上至少卖60美元。以衬衣价格算,1元等于3美元。

男子理发,在北京是1.2元,贵的不过2元。在美国同等理发店里,至少要10美元。以理发计,1元等于5美元。

一部美国电影在美国放映,票价是20一30美元。把它买来译制成华语对白,在北京的高级电影院放映,票价不超过2元。以电影票计,1元等于10一15美元。

如果算吃饭、吃菜、坐火车、住房、医病,1元人民币等于一二十美元。

但是,在美国卖300美元一台的录像放映机,在北京市场上至少卖3000元。在美国市场卖250美元一部的18英寸彩色电视机,在北京要卖2500元。以彩电、录像放映机价格计,要10元人民币才等于l美元。(原因是我国的电子工业比美国落后,经营管理差、劳动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不如美国而成本却很高,所以提高进口关税,用以保护本国电子工业)。

如果算进口的洋酒、化妆品,以及外国名牌皮带、皮鞋、牛仔服之类的价格,可能要几十元人民币才相当于1美元。(原因是国家用高税收控制这类奢侈品进口。此外,国营商店高价出售这类商品可以为国家回笼货币,增加收入。)

普通美国人无求于人民币,不会贪图便宜而专程跑到中国来,用美元换人民币去理发、看电影、吃饭、住房、医病、买衬衣,所以这些商品和服务的低价格,不会反映到汇率上。也就是说,不会因此而抬高人民币的汇率。

相反,中国许多人追求美元,以便从国外买回彩电、录像放映机、摄像机等等高技术产品,于是把美元价格抬高了。

倒儿爷们1990年以6比1的价格,在黑市上花1800元人民币买到300美元,若能用走私、套购等法从国外买回一台录像放映机,就能在北京市场卖得3000元人民币,一转手赚1200元。这就是黑市美元价格高的原因。1988年最高时,黑市美元曾暴涨到用8元人民币买1美元仍有钱赚。这些年国产彩电、录音机、照相机、电冰箱、洗衣机的质量过了关,价格也合理,一般人家不需要换美元去国外买,1990年美元的黑市价格回落,连续几年稳定在1比6上下。

我国每年有成千上万大学毕业生报考“托福”,想去美国留学。考“托福”要交40美元报名费。于是每到报考“托福”的季节,黑市美元便上涨。

黑市美元价格上涨太高,就会拉动国家银行的外汇牌价,使人民币汇率降低。

世界银行早就察觉了“汇率偏差”问题,早就发现用“汇率法”(即“世界银行图表集方法”)来衡量各国国民生产总值带来的偏颇。他们准备采用联合国的新方法——“国际比较项目方法(简称ICP方法)”,又叫“购买力平价法”。其方法是:列出各国人民都需要的151类500种商品和服务项目,用加权平均法算出各国货币在本国的实际购买力(真实币值),然后按币值(而不是汇率)将各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换算成美元数。世界银行已将这种比P方法运用于60多个国家,之所以没有在全部国家运用,一是复杂,技术上有困难;二是一些发展中国家不赞成改用ICP方法。因为在世界银行里,人均GNP400美元以下的国家,可以享受许多优惠。以印度为例,按传统的“汇率法”计算,印度的人均GNP只有246美元,改用ICP方法计算则是872美元,两倍于400美元这条线。日本的人均GNP,若改用ICP方法计算,则大幅度下降。

除了“汇率偏差”,还有产业结构不同、统计口径不同,也影响国民生产总值的计算。

所谓“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国居民在国内和国外的生产与服务的总和。

西方国家都输出资本,在国外(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有大量投资,赚取利息和利润;加大了本国的GNP。比如,日本在国外的投资高达3500亿美元,1988年所得利息和利润为811亿美元,比我国全部出口产品卖得的钱(1990年620亿美元)还多。我国在国外的投资极少,劳务输出的增长虽快,所得工资不多。

我国的第三产业(服务业)至今仍很不发达。1987年,美国的GNP中,第一产业占2.1%(中国占到28.2%),第二产业占34.6%(中国46.2%),第三产业占63.3%(中国只占到25.6%)。

农民出售粮食、肉类的价格,我国高于美国(按1元人民币等于1美元算)。加工成食品,尤其是端上饭馆餐桌,美国价格就远高于中国。美国人买制成的食品来吃的多(这反映他们的生活服务水平比我们高),食品工业发达,加大了美国的GNP。

住房开支是美国的一个大项,占美国家庭收入的20—30%。这是要计入GNP的。我国的房租很低,只占家庭收入的1%左有。我有一个学生,小两口在北京新建的高层公寓里住一室一厅带厨房、卫生间和阳台的套房,1991年时每月付房租5元。她到美国留学写信来说,她与一位女同学合住一间12平方米的小房,每人每月交房租210美元,俩人共交420美元。也就是说,北京这套住房每年给中国创造60元GNP,美国那间小房每年给美国创造5040美元GNP。

第三产业包括很广。商业、金融、教育、科研、医疗、诉讼、咨询等等都算服务业。连国家财政支付的(我国叫“吃皇粮的”)议员、政府官员、雇员、军队、警察人员都算服务业。计算方法是,政府给了他们多少工资,就算他们提供了价值多少钱的服务,给国家创造了多少GNP。

越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吃皇粮的”越多。美国等24个发达国家,平均占总人口的7.1%。他们的工资高,计入GNP的也多。我国“吃皇粮”的人数少(约占总人口的2.8%),工资又低(但其他收入和福利多),计入GNP的也少。

医生看病的诊费是计入GNP的。我国的诊费极低,北京协和医院的诊费(挂号费)长期是3角,1992年才提高到5角,根本不在话下。在美国,医生给病人看病,动辄几十美元,生病是家庭一大灾难。来的朋友给我讲,拉萨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对美国夫妇是中学教师,去拉萨旅游,住、吃、用、玩、买东西都很阔绰。一天,由于高山反应和劳累,妻子突然休克,倒在八廓街。当地居民立即抬她去医院。医生急救后要她住院治疗一周。夫妻俩坚持不肯,硬要立即出院,后来才亮底:付不起住院费和医疗费。医生拿价目表给他们看,他们不相信会那样便宜,以为是哄骗他们的。最后,医院院长亲笔写下书面保证,那位美国妇女才留下住院治疗。一周后出院,果然只花了很少一点钱,折成美元简直微不足道。这对美国夫妇千恩万谢,感叹不已。

律师收律师费,咨询公司收咨询费,都要计入GNP。我国的律师收费很低,全国加起来也不足挂齿。美国的律师收费很高,与律师谈话按时间收费,一小时要几十上百美元。如果是财产官司,律师帮你争得的财产,他要取30%。这也加大了美国的GNP。版权所有

学生交学费,计入GNP。美国大学收的学费很高,最便宜的州立大学一年要6000美元,名牌大学一年高达6万美元,全国的学费总数颇为可观。1992年前,我国大学生基本不交学费,GNP里没有这一项。

教育、科研也属服务业、第三产业,其GNP的计算方法是,花了多少教育费、科研经费,就算创造了多少GNP。美国在这两方面的数额都比我国大许多倍。(顺便说说,1986年时,方励之在一些高等学校大讲:不是政府拨给学校多少教育经费,而是学校给政府上交了很多钱。他那套“理论”就是从这里来的。他只知道美国的教育事业计入了国家的GNP,不知道那是帐面上的数字,并非“上交”数)

那么,中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GNP)究竟是多少呢?与美国的差距有多大呢?我国没有专门机构研究,这里只引国外权威机构、权威学者的意见。

l984年,世界银行派经济考察团来我国考察,他们所写的主报告《中国:长期发展的问题和方案》认为:“发达国家的实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比中国高10倍。”据他们估算,中国1984年的人均GNP为1100一1600美元。中国与美国(1984年人均GNP为15540美元)的差距为1比9到1比14之间。(见1991年1月2日《经济日报》)。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两位经济学家用“购买力平价”计算,得出结论:以美国为100,则中国为19,联邦德国为84,法国为79,日本为77,英国为66,意大利为54,印度为7。中国与美国的差距为1比5.3。(美国《幸福》杂志1987年9月14日号)。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梅农·戈登与中国留学生罗飞、汪争平台著的长篇报告《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国际比较》,详细分析了我国的三大产业,计算了我国商品和服务的总量与价格(对我国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打了很大折扣),得出结论:1987年中国人均GNP应为1707.7美元,与美国的差距为1比10.7。他们认为,中国的主要问题是农民太多,耕地等农业资源太少,因而农民的劳动生产率太低(农民人均GNP为400美元)。如果只算非农人口,中国的人均GNP为7804美元,高于台湾省和韩国。

联合国国际开发署1990年的人文发展报告,公布了用购买力平价法测算的130个国家的人均GNP,报告认为:1987年中国人均GNP为2124美元。中国与美国(17615美元)的差距为1比8.3,与日本(13135美元)的差距为1:6.2。

1991年12月17日《纽约时报》把中国人均收入定为1000一2500美元。美国《幸福》杂志“精确计算出”1990年中国人均收入为2472美元。香港《镜报》月刊1992年第二期文章,列举了西方经济学家的许多研究报告后说:“由此推断,中国人均收入在2000美元以上之说,绝不为过。”(喻按:他们说的是“人均收入”,换算成“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更大)。

世界银行1992年报告,第一次公布了该行用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1990年各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中国是1950美元,与美国的差距为1:11,与日本的差距为1:8.7,与意大利的差距为1:7.5。

综合国外专家们的分析研究,以实际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计算。中国与美国1990年的经济差距不会超过1比11。美国大约是中国的11倍。

由于美国的军火工业、航天工业比重很大;美国又是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国家,而人均GNP是把亿万富翁与穷光蛋拉在一起计算,所以,中美两国普通老百姓的实际生活差距,小于1比11。有人估计为1比8。

为什么美国等西方国家来华旅游的人显得那么富,而我们去西方显得那么穷呢?现在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

—、美国1990年的人均GNP是我国的11倍,人均收入也是我们的好几倍。这是根本原因。

二、美国等西方国家来华工作、旅游的人,多属“中产阶层”或“白领阶层”,穷人是来不了的,“蓝领阶层”来的也很少。我国能出国访问、工作的人。多数也是知识分子、干部和技术工人,应为“白领阶层”或“中等收入阶层”,但我国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脑体收入倒挂”或“脑体收入一样”的问题至今没有解决,“白领”与“蓝领”的收入差不多。拿着中国“蓝领”的工资去与西方的“白领”打交道,差了一大截。

三、“汇率偏差”问题。保守地估计,1990年时,按实际购买力算,人民币与美元至少是l比o.8,而汇率却是5.4比l。美国等西方人来中国,占了汇率上的便宜,等于手上的钞票突然膨胀了四五倍,所以显得很富(我国一些宾馆客房、飞机票、火车票实行双重价格,对外宾收高价,就是要抵销一部分汇率偏差);我们中国人去西方国家,在汇率上要吃大亏,等于手上的10元钞票突然缩小,变成了l元或2元,怎能不穷?

日元与美元是另一种“汇率偏差”,日元的汇率大大高于日元的币值。日本人用日元换成美元,到中国后用美元换成人民币,等于手上的钞票突然膨胀7倍,所以显得比美国人更加财大气粗。中国人到日本,吃一碗普通面条,折合人民币15元以上。靠中国的收入在日本生活,简直活不下去。

我与科技界朋友交谈时,常讲一个“如果”。我说:如果我国的科技和工艺能超过美国、日本、德国,我们有一系列高新技术产品是他们非花钱来买不可的,不是我们急需美元而是他们急需人民币,致使“汇率偏差”倒转过来,1元人民币换5.4美元;那么,我们取出2000元人民币存款(这是许多人能办到的),就能兑换11000美元。用这笔钱去美国旅游一圈,也会是风风光光的。

国民生产总值范文3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纳尔逊和普罗瑟、坎贝尔和曼昆的研究经济波动持久性的统计思想以及中国1987-2009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数据,构造了中国经济波动的长期增长趋势计量模型以及短期波动和长期收敛趋势计量模型,较全面地分析了中国经济波动的特点,并得出相关结论。中国经济确实符合宏观经济理论的基本假设,即经济是围绕着一条趋势路径而发生波动的。

关键词:中国经济波动 长期增长 短期波动 计量模型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在现实经济社会中对某国经济波动规律性的研究是经济政策制定的一个主要的理论依据。一方面,如果在经济波动过程中实际产出低于潜在产出,产出缺口为负,经济体当中就有未被充分利用的要素,劳动力市场上就会存在非自愿性失业的现象,这种要素的不充分利用尤其是非自愿性失业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可能会引发其它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当实际产出高于潜在产出时,产出缺口为正,生产要素实际上处于过度使用状态,由于要素的稀缺性,市场竞争会导致要素价格上涨,从而带动其它产品价格的上涨,就有引起通货膨胀尤其是加速通货膨胀的可能,这会造成经济运行效率的损失。因而,为避免失业率过高或引发过高的通货膨胀率,经济政策常常要求经济在潜在产出或略低于潜在产出附近运行,但由于经济波动没有表现出任何规律性的或周期性的形式,因此这就引发了众多经济学家对宏观经济波动进行理论研究的兴趣。

宏观经济理论中,研究经济周期波动的代表性理论有两类即真实经济周期模型和传统凯恩斯主义模型。真实经济周期模型强调技术的变化是产出波动的一个主要原因,而在传统的凯恩斯主义模型中,产出变动的主要原因是,货币和其他总需求的扰动,伴随着名义价格和名义工资的缓慢调整。由于这些模型假定价格和工资最终会调整,因而根据自然的假定,这些模型意味着总需求变动没有长期影响。因此,这些模型的自然基本模式预言,产出是围绕一条确定的趋势路径发生波动,从而这就引发了一个基本的怀疑即在现实经济社会中,产出是否是围绕一条确定的趋势路径发生波动。

对此问题统计上的回答者为纳尔逊和普罗瑟以及坎贝尔和曼昆。纳尔逊和普罗瑟的统计思想为:如果产出证明是围绕一条确定趋势路径发生波动,那么当产出高于其趋势时,产出增长趋于小于正常水平,而当产出低于其趋势时产出增长趋于大于正常水平。他们的计量模型为:Inyt=a+b{Inyt-1-[α+β(t-1)]}+εt(其中α+βt为其趋势路径),若产出趋于恢复到趋势水平,则b为负;若非若此,则b为零。此模型存在的缺陷为:首先它的最小二乘估计为负偏的,这是由于Inyt-1与误差项的过去值正相关,其次在迪基-福勒单位根检验下,真实数据总是不能拒绝b=0的零假设。坎贝尔和曼昆的统计思想为产出对数变化的自回归的预测收敛性。他们的计量模型为:Inyt=a+b1Inyt-1+b2Inyt-2+b3Inyt-3+εt,如果产出是趋势稳定的,那么0<b1+b2+b3<1;如果产出是一个随机游走,那么b1+b2+b3≈0。此模型的缺陷为实际数据的度量总是b1+b2+b3>1,同时有人认为AR-3的回归不能推倒出产出的长期行为,自回归的滞后项过少。

本文基于以上两个产出波动趋势的计量模型的统计思想以及中国1987-2009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数据,构造了中国经济波动的长期增长趋势计量模型-基于纳尔逊河普罗瑟的统计思想,以及中国经济短期波动和长期收敛趋势计量模型-基于坎贝尔和曼昆的统计思想,较为全面分析了中国经济的波动特点。中国经济波动的长期增长趋势计量模型验证了中国经济在长期确实是围绕着潜在产出值上下波动的,同时中国经济短期波动和长期收敛趋势计量模型验证了中国经济的短期波动在长期会收敛于其潜在产出值也会收敛于其长期增长趋势。

计量模型的建立

根据以上的理论与现实基础,并对中国1978年至2009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数据检查了其平稳性,发现中国1978年至2009年的国民生产总值至二阶差分后仍不平稳,但对其取对数后,发现中国1978年至2009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数据的对数二阶差分平稳,因此本文在建立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趋势模型以及中国经济短期波动与长期收敛模型时,均采取了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对数形式。对此,由中国1978年至2009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以及其对数的增长趋势图(见图1、图2),也可看出对数形式更趋于平稳。

(一)长期增长趋势模型

1.模型的建立。由于对中国1978年至2009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数据进行对数二阶差分才平稳,因此在建立中国经济波动长期增长趋势模型时不能通过检测中国1978年至2009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对数的偏相关与自相关系数来建立其自相关模型,但发现中国1978年至2009年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对数与其前一期以及大前期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对数具有协整关系。在建立模型:Inyt=β0+β1t+β2Inyt-1+β3Inyt-2+μt。之后,发现此模型不仅具有协整关系即模型的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并且利用加权最小二乘法消除了此模型的异方差现象后,此模型也不存在误设定的情况。此外,同是其它的任何统计检验与经济检验其均获通过,因此此关于中国经济长期增长趋势的计量模型是成立的。

2.实证分析。对上述中国经济长期增长趋势的模型回归后,可以得出:Inyt=-20.63+0.01t+1.15Inyt-1-0.67Inyt-2。说明中国第t期的国民生产总值主要受到时间t以及第t-1期和第t-2期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影响。总体看来,时间t类似于潜在国民生产总值,因此此模型意味着第t期的中国国民生产总值随着时间t的增加而增加,但由于受到前一期国民生产总值以及大前期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影响围绕着潜在国民生产总值上下波动。具体来看,第t期的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对t-1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弹性为1.51,对t-2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弹性为-0.67,但对时间的弹性却约等于很小的0.01,因此可以说中国第t期的国民生产总值受到潜在国民生产总值增加而增加的影响小于其受前一期国民生产总值以及大前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影响,那么就会产生一个明显的问题: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最终会收敛于潜在产出值吗?

对此,虽然国民生产总值对前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弹性为正,对大前期的国民生产总值弹性为负,好似有收敛的趋势,但国民生产总值对前期国民生产总值的正弹性1.51远远大于其对大前期的国民生产总值的负弹性-0.67,具体分析而言,若t-2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与t-1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同方向,那么第t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率变小,若t-2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与t-1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异方向,那么说明经济正处于拐点,第t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率变大,这分析正好符合纳尔逊和普罗瑟的统计思想,即此时经济是收敛于其潜在产出值的。因此,此计量模型证明中国经济在长期确实是围绕着潜在产出值上下的波动,并且最终中国经济的波动会收敛于其潜在产出值。然而,中国经济在短期内是如何波动的,同时经济的波动是如何收敛于其长期增长趋势的,这些中国经济的短期波动以及长期收敛特征则需建立另一计量模型来求解。

(二)短期波动与长期收敛趋势模型

1.模型的建立。虽然中国1978至2009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对数是二阶平稳的,但国民生产总值对数的二阶差分建模后没有很好的经济意义,因此为了解经济的短期波动与长期收敛趋势,本文则需寻找中国1978至2009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对数一阶差分的协整关系。但本文发现中国1978至2009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对数一阶差分自回归的协整关系很不理想。由于以上经济长期增长趋势计量模型的成立,因此采用了它的误差修正模型,此误差修正模型可以很好解释经济短期的波动与长期的收敛趋势。建立模型:Inyt=β1Inyt-1 +β2Inyt-2+β3μt-1+εt,其中μt-1=Inyt-1 -α0-α1(t-1)-α2Inyt-2-α3Inyt-3。发现此模型不仅残差不存在单位根(中国1978-2009年国民生产总值对数的一阶差分与其前一期以及大前期国民生产总值对数的一阶差分具有协整关系),并且此模型也不存在模型误设定的情况,而且通过了所有统计与计量检验。因此此经济短期波动与长期收敛趋势的计量模型也是成立的。

2.实证分析。对中国经济短期波动与长期收敛趋势计量模型进行回归,本文中经济短期波动与长期收敛趋势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采用经济长期增长趋势计量模型的滞后期残差作为长期非均衡误差项,代入误差修正模型中进行回归,因为对误差修正模型的直接回归本文的数据不支持,出现near singular matrix的警告,同时短期非均衡模型InYt=γ0+γ1InYt-1+γ2InYt-2+γ3InYt-3+γ4t+εt中的随机解释变量InYt-1,InYt-2,InYt-3与残差同期相关(与长期增长趋势计量模型中随机解释变量InYt-1,InYt-2与残差的相关系数相比较而言,短期非均衡模型中的随机解释变量是与残差是同期相关的);此外经济长期增长趋势计量模型的残差即稳定又无序列相关现象,因此采用了将经济长期增长趋势计量模型的滞后期残差作为长期非均衡误差项代入误差修正模型中进行回归的方法,发现:InYt=1.78InYt-1-0.80InYt-2-1.23(InYt-1+20.63-0.01(t-1)-1.51InYt-2+ 0.67InYt-3)。

根据坎贝尔和曼昆的统计思想,由于β1+β2=1.78-0.08<1,所以中国的经济确实是长期收敛于其潜在产出值,同时由误差修正模型可知经济的短期波动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受短期内前一期以及大前期国民生产总值波动的影响,一部分是受偏离长期均衡的影响。之前分析过,短期内受到前一期以及大前期国民生产总值波动的影响会在长期收敛与潜在产出值,根据回归结果可知,短期内偏离长期均衡的影响长期内也会收敛与长期增长趋势,收敛力度为1.23,即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将以1.23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因此,经济短期波动与长期收敛趋势计量模型说明短期内经济受到前一期以及大前期国民生产总值波动以及偏离长期均衡的影响而产生波动,但在长期经济即会收敛于潜在产出值,也会以1.23的调整力度收敛于其长期增长趋势。因此中国经济确实是围绕着一条确定的趋势路径发生波动的。

综上所述,中国经济波动的长期增长趋势计量模型基于纳尔逊和普罗瑟的统计思想证明了中国经济确实是在长期围绕着其潜在产出值上下波动的,并且最终会收敛于其潜在产出值。同时中国经济波动的短期波动以及长期收敛趋势计量模型基于坎贝尔和曼昆的统计思想则证明中国经济在短期内受到前一期以及大前期国民生产总值波动的影响而波动,同时又受到偏离长期均衡的影响而波动,但在长期经济既会收敛于其潜在产出值,也会以1.23的调整力度收敛于长期增长趋势。因此两个计量模型说明中国经济确实是围绕着一条确定的趋势路径发生波动的。

所以,研究经济波动的宏观经济理论中的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以及传统的凯恩斯主义模型的自然基本假设―产出是围绕一条确定的趋势路径发生波动,在中国的现实经济社会中是成立的,从而在这条基本假设成立的条件下排除其它假设不成立的可能性(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内),宏观经济理论中的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以及传统的凯恩斯主义模型对于研究中国的现实经济社会是适用的。

参考文献:

1.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国民生产总值范文4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它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相互依存、紧密相联,运输业的发展依赖于其他产业的发展,也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

这种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既说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发展会对运输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也表明运输业的发展会对其他部门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交通运输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可以从不同的层次研究其对经济的贡献,而定量研究这种贡献目前还是一个新的课题。笔者试图运用投入产出方法和产业关联理论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希望提供参考。

1运输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的概述

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整个经济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1]:第一,运输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它不仅表现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经营以及交通运输自身的产值方面,即直接效果,还表现为与此相关的加工制造业、冶金业、进出口贸易、国际保险与金融以及与之有关的其他行业等产值方面,即所谓波及效果。由于国民生产总值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总水平的综合性指标,因此通过分析交通运输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可以清楚地看出运输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运输业对劳动就业的贡献。它主要表现为运输业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值,在运输业和其他部门直接和间接所提供的就业总人数。由于劳动就业人数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全部劳动力资源的实际利用状况,是研究一个国家基本国情、国力的重要指标,因此通过分析运输业对劳动就业的贡献,可以说明一个国家的经济景气程度、社会安定状况和人民生活水平。

研究运输业对国民经济贡献是一个涉及面广的经济问题,目前尚未找到一个有效的分析方法。笔者试图以投人产出分析为基础,结合产业关联方法来分析上述问题。投人产出分析的对象是投人产出表,其形式如表1所示。

2模型分析的基本系数

2.1国民生产总值增值系数Z,

该系数是指某部门7单位产值所引起的国民生产总值增值,即乙=&。各部门国民生产总值x,增值系数所组成的向量可表示为:

2.2直接消耗系数化

该系数是指某部门7单位产值所需要的其他部门;的中间投人产值。据表1:\=巧/1(~=1,2,…,n)。由%所组成的矩阵A即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它反映了部门各种产品之间的经济联系,是考核各部门经营情况是否改善的一个重要技术经济指标。式中为部门7所需要的部门的中间投人产值;X为部门;的生产总值。

2.3完全消耗系数岣

部门J在生产中除了要直接消耗部门i的产品以外,还会通过消耗其他各部门的产品形成对部门z'的间接消耗。所有直接消耗与间接消耗之和,就构成了部门j的产品对部门i产品的完全消耗。

完全消耗系数岣是指部门7单位产品产值需要完全消耗部门的产品产值,即完全消耗系数矩阵

2.4逆阵系数巧

逆阵C即为列昂捷夫矩阵(J一A)的逆阵(J一A)-\U—4)—1中的每一个元素即为逆阵系数cy,它表示某部门增加一个单位的最终使用对各产业部门的完全需要量。

3运输业对国民生产总值贡献的分析方法

运输业对P民生产总值的贡献,主要包括运输业本身对国民生产总值的直接效果以及由于运输业生产对其他各部门产值带来的波及效果。

3.1运输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直接效果分析

运输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直接效果是指运输业本身对国民生产总值所做的净贡献,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AX=(0,0,…,Aa,…,0)T为各部门产值增值向量,该处仅考虑运输部门k的直接效益,故其他各部门产值增量为零。

3.2 运输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波及效果分析

波及效果,形象地说,就是一石击水产生的波纹依此扩展的影响效果。所谓运输业波及,是指国民经济产业体系中,运输产值的变化会沿着不同的产业关联方式,引起与其直接相关的产业部门产值的变化,并且这些相关产业部门产值的变化又会导致与其直接相关的其他产业部门产值的变化,依此传递,影响力逐渐减弱,这一过程就是波及。这种波及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影响,就是运输业的波及效果。

运输业波及效果分析,就是分析运输业发展变化会怎样导致其他产业部门产值的变化与影响,这种变化与影响不仅包括部分可以计算的效果,而且还包括那些过去人们认为“无法计算”的效果。根据运输业波及效果产生的途径不同,一般可以包括如下几种:

3.2.1后向波及效果

后向波及效果即运输业与那些提供运输生产所需的中间产品的部门间联系所产生的波及效果。运输业生产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同时,在运输生产过程中还需要消耗不少电力、煤炭等资源。因此,运输生产本身会不断扩大对这些中间投人的需要量,从而促进这些产品的生产部门扩大生产,对这些部门产生效果。这些部门生产的扩大又进一步产生对其各自的中间投人的需要,于是又促进另一些部门扩大生产。笔者把运输业与这些提供运输生产所需的中间产品的部门之间的联系称为运输业的后向波及,把运输业这种因需要其他部门的产品作为自己中间投人而产生的波及效果的总和称为后向波及效果。

可利用投入产出原理中的完全消耗系数矩阵来计算后向波及效果。根据完全消耗系数矩阵,笔者可得出运输部门k单位产值完全需要其他中间投入部门的产品价值,分别为:?Bu.Bm…,Brf。如果运输部门k增加产值,则引起其他中间投入部门的产值增值分别为

式中:B为完全消耗系数矩阵;AX为各部门产值增值向量AX=(0,0,-,Axt,-,0)To

根据GNP增值系数Z,可以得出运输部门k产值增加后,所引起的其他部门GNP增值,即运输部门6的后向波及效果为

3.2.2 前向波及效果

前向波及效果是指运输部门与那些以运输生产为其中间投人的生产部门间的前项联系所间接创造的GNP值。交通运输业一经发展,就能将更多的产成品送到消费地,同时也将更多的原材料运至生产地,这为原有生产部门扩大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对生产企业和部门产生效果。对于这些部门的生产来讲,运输业生产实质上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中间投人,运输业的发展,为这些以运输活动为中间投入的部门进一步扩大生产创造了条件。而这些部门如想进一步扩大生产,必然要求其他中间投入也按比例增加.进而对这些生产中间产品的部门产生效果。而这些部门生产的扩大,又导致了它们对各自的中间投人需要的相应增长。笔者把运输业与这些以运输生产为其中间投人的部门之间的关系,称为运输业的前向波及,把运输业因这种充当其他部门的中间投人而产生的波及效果的总和称为前向波及效果。

假定运输部门k的发展,能够带动国民经济其他各部门均能相继发展,促进这些生产部门均能扩大生产。如果运输部门k增加产值为Aa时,其部分产值则能作为中间投人在各生产部门间进行分配,假定这些生产部门是保持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的,即每一个部门需要的运输产值的比例与以前相同,且该部门中最终需求量所占比重不变,这样,部门]需要的运输部门k产值为

这些部门得到运输部门々产值的一部分增值后,即可扩大生产,这时部门7所能增加的产值为

式中为部门J单位产值所需要运输部门々的中间投人产值。由运输部门々前向波及导致的各部门产值增值相应为

故各部门所能创造的gnp值为m。

上述各部门扩大生产,除以运输部门为其中间投入以外,还需其他相关部门产品作为中间投人。这样,这些部门也存在着各自的后向波及效果,即为:ZtBAx。因此,运输业的前向波及效果为

3.2.3消费波及效果

消费波及效果是指上述三项效果由于消费的作用而引起的各生产部门所创造的GNP增值。运输业的前向波及效果和后向波及效果使有关部门扩大生产,提高效益,从而使这些部门从业人员的收人提高。人们收人的提高必然又刺激消费,使社会最终需求增加。而这又反过来刺激各部门生产的进一步扩大,导致消费的进一步的提高。在这种循环中,都会对相应部门产生效果,笔者将这一系列由于消费的作用而产生的各生产部门效果之和称为消费波及效果。

根据凯恩斯乘数原理,如果投资增加一个单位,GNP增值将增加1一c个单位(其中c为消费乘数,0<c<l)。上述三项效果所引起的消费量为(4+久+^)(:。由于这些消费作用而引起的GNP增值,即消费波及效果q为

3.3 运输业对国民生产总值贡献的分析

通过分析运输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直接效果和波及效果,可以得出运输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记为则

4.运输业对劳动就业贡献的分析方法

运输业对劳动就业的贡献,主要表现为运输业的单位产值在运输业本身和其他部门直接和间接所需要(提供)的就业总人数。笔者主要利用综合就业系数来表示运输业对劳动就业的贡献。

分析运输业对劳动就业贡献的原理和步骤为:(1)计算运输业就业系数运输业就业系数=运输业就业人数/运输业总产值。(2)计算综合就业系数综合就业系数=运输业就业系数X逆阵C[即列昂捷夫矩阵a—A)的逆阵]中的相应系数。

5应用分析

根据以上模型,笔者就中国交通运输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进行实例分析。

据《中国统计年鉴》(2000)[4]提供的中国最新颁布的1997年投人产出资料,通过计算机操作,得出如下结果:

(1) 交通运输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交通运输业的直接效果dk=0.5585交通运输业的后向波及效果bk=Q.4415交通运输业的前向波及效果^=28.7462交通运输业的消费波及效果q=42.4359交通运输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72.1822

(2) 交通运输业对劳动就业的贡献

根据中国1997年投人产出表,可以得到相应的逆阵系数c',,在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0)有关数据资料,计算出交通运输业对劳动就业的贡献:运输业就业系数(1997年)=2062万人/

3 797.2亿元=5430.3(人/亿元)运输业就业系数(1999年)=2022万人/

国民生产总值范文5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中国国民经济;增长

前言:近年来虽然国家对房价进行了适当的控制,但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居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房地产业一直处于较活跃的状态,而房地产经济以房地产业为核心,是与其相关的生产、开发投资、消费等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经济关系,是房地产经济关系与其自身生产力的结合体,由此可见房地产经济是我国的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其自身波动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必然会产生影响。

一、房地产开发投资对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

房地产开发投资即房地产业所有开发法人单位所投资开发的房屋建筑物、配套基础服务设施及相关的土地开发工程及土地购置等方面的资金支出,每一方面根据具体的房地产用途及功能又可以细分,目前统计调查法是房地产开发投资主要采取的办法,由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包括某时间段内社会建造和购置的固定资产超出500万元以上的费用,所以房地产开发投资是其组成部分,据相关资料显示1986年至1995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3.2%上升至15.7%,处于快速增长的态势,1996年至2000年虽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但在短暂下降后仍出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恢复至15%,截止2014年其比重一直稳定在17%左右,而其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发展的贡献率虽在1986年至1996年由7.7%下降至负值,但1996年以后贡献率迅猛提升,至1999年达历史最高峰值33.8%,近年来虽受金融危机影响,但仍有快速回转的趋势,所以其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间接计算,可以发现其对国民经济增长也有重要意义[1]。

二、房地产生产对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

房地产生产主要指房地产业及其相关行业的生产活动,据我国行业分类标准显示,房地产业主要包括以房地产为对象的开发经营、物业管理、中介、自有经营及特殊房地产五方面主体的生产活动,其每方面又可根据自身的性质及规模进行细分,属于我国的第三大产业,而房地产生产增加值是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我国居民居住水平的重要标准,由于居民自有住房和租赁住房之间的比率在同一国家不同时期及不同国家同一时期具有较大的差异,所以在针对房地产增长值计算时应结合居民自有住房服务的总产出和其实际的增长值等数据,增长值可直接由参与房地产生产活动的主体的具体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叠加计算获取,而居民自有住房主要由其虚拟折旧决定,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城镇住房折旧率在2%左右,农村在3%左右,而经计算可以看出近年来房地产生产增长值一直处于快速提升的状态,而且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呈上升趋势,如1978年80亿,占同年国民生产总值的2.2%,2014年达33299亿,占同年国民生产总值的6.0%,这与市场经济体制参与居民住房条件消费的经济体制有必然的关系,如果将1978年以后房地产业生产增加值代入房地产业增长值对经济增长率的计算公式房地产业不变价增长值/不变价国民生产总值×100%,可以发现1979年为1.7%,2000年为2.4%,2014年为4.3%,其整体呈现出稳定的上升趋势,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经济上升的重要动力[2]。

而房地产相关产业主要指房地产业发展所需的建筑材料产业,如钢筋水泥业等;居民住宅性消费,如家电业;居民住宅服务,如物流业、金融业等,据资料显示,2012年房地产业开发投资拉动相关产业增长值近43840亿元,对同年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近24%,由此可见房地产生产中不论是房地产业自身还是其相关产业的增涨值都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

三、房地产消费对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

房地产消费即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用房消费及与之相关的服务消费的总和,由于居住环境是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所以房地产消费在居民消费中占有较大份额,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和国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升,我国城乡新建住房面积不断增加,例如城镇新建住房面积1978年改革开放时,其总数量只有3800万m2,到2000年其总数上升到近5.5亿m2,截至2014年以达到36.3亿m2,农村新建住房面积在1978年改革开放时,其总数量只有1亿m2,到2000年其总数上升到近6.5亿m2,截至2014年以达到39.2亿m2,1978年,我国人口有近10亿,2000年我国人口近13亿,2014年我国人口有13.2亿,经过计算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均住房面积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改善,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推动国民经济增长[3]。另外,从居民消费支出结构中房地产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角度看,居民房地产消费主要包括购房、租房、住房维修、水电煤气及其他相关支出,据相关资料显示,2008年至2014年,居民房地产消费在居民总消费中的比重稳定于17%,占支出法国民经济的6%左右,2008年以后至今,居民房地产消费支出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009年4.1%,2010年2.6%,2011年2.8%,2012年3.2%,2013年3.3%,2014年2.9%,由此可见2008年以后我国居民房地产消费支出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对比较稳定,如果将房地产开发投资形成的固定资本与房地产消费所创造的经济值叠加,那么其对国民经济中增长的贡献率将更大[4]。

结论: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房地产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增长对国民经济持续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其发生较大波动时会致使国民经济同样发展较大振幅,所以国家应针对性的对房地产经济进行控制,使其在平稳发展的同时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以此保证社会正常发展和国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升。(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原鹏飞.房地产价格波动对宏观经济影响的一般均衡分析[D].厦门:厦门大学,2009.

[2]王文斌.我国房地产价格波动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0.

国民生产总值范文6

关键词:政府支出;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投资;居民消费

1引言

国民经济是指一个国家社会经济活动的总称,是由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经济环节、经济层次、经济部门和经济地区构成的。国民经济这一概念突出强调经济的整体性和联系性。

中国宏观经济计量模型以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为对象,应用现代经济计量学方法,分析探讨1978-2005年期间中国国民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活动。在此基础上分析政府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进而由国内生产总值影响居民消费与社会投资,因而政府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起到直接的影响而对居民消费、社会投资则起到间接的影响。

政府支出规模随经济的增长而扩张。我国的GDP近年来处于持续高速增长的阶段,就2005年而言,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23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9%,属于“高增长阶段”。根据“瓦格纳法则”,当国民收入增长时,政府支出规模会以更大比例增长;与此同时,R•A•马斯格雷夫认为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演进,政府支出的规模逐渐增长。因此,本文想探讨一下在未来的时间里,政府支出的变化对于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投资、居民消费的影响。

2模型设计

2.1模型结构

建立一个能反映农村政府消费支出水平与国内生产总值、投资、居民消费之间关系的计量经济学联立方程模型,文章共选取了3个内生变量,2个滞后内生变量和1个外生变量。

2.2模型的变量说明

(1)内生变量

Ct-居民消费;单位:亿元

I-社会投资支出;单位:亿元

Y-国内生产总值

(2)外生变量

G-政府消费支出;单位:亿元

(3)滞后内生变量

Y(-1)国内生产总值上一年的值;单位:亿元

Y(-2)国内生产总值上上年的值;单位:亿元

2.3模型结构方程式

Ct=a+b*Y(-1)+U1(1)

I=c+d*Y(-1)+e*Y(-2)+U2(2)

Y=Ct+I+G(3)

方程(1)反映的是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与上年度的国内生产生产总值相关。

方程(2)反映了社会投资与上年度国内生产总值、上上年度国内生产总值相关。

方程(3)反映了国内生产总值与居民消费、社会投资、政府消费相关。

3模型的参数估计及检

3.1数据来源

本模型参数估计采用时间序列数据,数据均来自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样本区间为1991~2005年。数据处理与模型计算采用的是Excel2003和Eviews3.1软件。3.3模型检验

本模型估计出来的参数所反映的经济意义与经济理论与实践相符;在0.05显著性水平下本模型各方程均能通过F检验,所以模型具有显著性;各方程的拟合优度均大于0.94,表明模型的可信度较高;估计参数在0.05显著性水平下基本能够通过t检验,参数具有显著性。上述结论表明,本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在经济意义和统计意义上均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4历史模拟和事后预测

4.1历史模拟

为了检验模型用于模拟分析的可靠性,本文运用上述模型对样本期数据进行模拟,并进行事后预测,通过计算内生变量1991~2005年模拟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来考察模型的预测能力。计算结果见表2。

表2结果显示,本模型变量模拟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绝大部分均小于5%,其中Ct的模拟效果最好,模拟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全部小于3%;Y的模拟效果也较好,除了2004年模拟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为14.935%外,其余模拟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几乎全部小于5%;I的模拟效果其中几个年份稍微差了一点,如获至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2004年的模拟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相对偏高了一点,但是最近几年它的模拟效果还不错。这表明由随机方程式解释的内生变量的相对误差较低,该模型对历史的整体拟合效果较好,用于外推模拟分析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4.2事后预测

以下预测未来10年,政府支出以5%的增长率增长对国内生产总值、消费和投资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子奈,叶阿忠.高等计量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赵卫亚.计量经济学教程[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