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范例6篇

国民经济

国民经济范文1

为了说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首先必须阐明我国的国民经济的构成问题。第一,国民经济是人们进行物质产品生产经营活动的总过程。人们要生活,就要进行生产,生产出人们进行再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商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出的产品要进行买卖,生产出的生产资料要出售给需要这些生产资料的企业,以便用于再生产;生产的消费品,要出售给需要这些产品的居民。这些出售的商品,要经过运输过程运送到销售企业,由商业企业进行买卖。商品买卖又要通过货币作为交换媒介,而货币是通过金融企业发放的。这一系列生产、运输、买卖、消费的总体就是国民经济。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按生产资料不同所有制划分有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私营经济或民营经济、个体经济等,构成国民经济的整体。我国要发展国民经济,要大力发展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同时也要发展民营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使得各种经济成份在国民经济的总体当中,都能不同程度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是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只有国民经济发展了,才能使我国不断地强盛起来。

第二,我国的国民经济分为不同的经济产业。国民经济是由各不相同的经济产业构成,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是国民经济。

以上说明在国民经济中,包括有各不相同的产业、行业和企业,它们相互联系在一起。在国民经济中,各产业、行业和企业之间既有分工,它们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而在发生作用的同时,又相互联系,达到它们应发挥作用的目的。

二、国民经济各产业和行业的协调发展

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就是各个产业、各个行业、各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都能相互提供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原材料,同时又能把生产出的产品顺利地销售出去,满足各生产企业对生产资料的需要,同时满足城乡人民生活消费的需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协调发展问题。

第一,农业生产的农产品要能满足农业和工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的需要。农业生产的各种产品,要首先满足农业再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需要。在农产品中要有相当数量的各种产品,作为生产资料用于农业进行再生产。农业生产的农产品,还要有一部分用于满足工业生产和城市居民生活的需要。

第二,工业生产的产品要能满足工业生产和城乡居民对生活消费的需要。钢铁企业生产的各种钢材,要能满足机械制造业和建筑企业对各种钢材的需要;机械设备制造业生产的各种机械设备,要能满足使用各种机械设备的企业进行生产的需要;生产发电设备的企业要满足发电企业的需要;通讯设备企业生产的电话机、电报机、手机等商品,要能满足人们使用这些通信用品的需要。在工业内部各行业和各企业之间,生产的各种劳动资料和各种不同性能的零部件及各种原材料,要能相互满足需要,工业的各行业和各企业的生产才能协调地发展。

工业生产的产品还要有一部分用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需要。这些工业产品,除出售给城市居民使用外,也出售给农村居民使用。食品工业企业生产的食品,也要有一部分出售给农村消费者。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工业部类、农业部类两者相互提供着它们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资料和各种消费资料,所以,它们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

第三,工农业的产品要经过交通运输业运输出去。农业生产的产品,除了一部分农民自用外,大部分的产品都要销售出去;工业各行业和各企业生产的商品除少量产品在企业所在地区市场上出售外,工业企业生产的绝大部分商品,要运送到外地市场销售,这就需要运输行业的运输。

第四,工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工农业生产的商品大都要经过商业企业销售出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农业的生产和经营,必须经过商业企业,其生产和经营才能顺利发展起来。

第五,金融业。金融业是进行货币经营的行业。银行把政府拨款和居民储蓄的货币资金贷放给企业,企业用这些货币资金去购买生产资料和招聘职工,从事生产和经营,并按规定的期限归还银行本息;交通运输业的经营要用货币购买运输工具,运输完成要收运费;商品的交易也要以货币作中介。货币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媒介,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从以上的理论说明看,国民经济各行业和企业必须协调才能顺利发展。

三、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协调问题

1.国民经济是需要不断发展的。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更高水平的阶段上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各种产品的性能和质量也必须不断提高。国民经济只有不断地发展,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强盛起来,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发展就是硬道理。

2.国民经济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就是某一个经济部类或某些行业或者某些企业发展的快,其他部分行业及企业不能够与它们的发展速度相适应,这些发展过快的经济部类、行业及企业就会出现不利于生产发展的一些情况。我们所讲的国民经济要快速发展,是指相互协调的快速发展,即它们的快速发展,是各相关经济部类、行业及企业都能够快速协调发展起来,使得国民经济各经济部类和行业及企业,在更高的发展阶段上也能够协调快速发展,也就是发展到能生产出的产品数量更多和产品质量更高阶段上的协调快速发展。

3.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要相互带动和相互协调。一个经济部类和一个行业及企业先快速发展起来,对其他与之相关的经济部类和行业及企业的发展也要能采取各种措施努力快速发展起来。既然所有的各经济部类、各行业和企业是相互联系的,某一经济部类、行业及企业的快速发展,必然能带动其他经济部类、行业、企业的快速发展。工农业产品生产的快速发展,也必然为交通运输业、商业、金融业等创造出相应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使它们能与工农业的发展相协调,促使交通运输业、商业、金融业要相应快速扩大经营规模,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阶段。

4.国民经济只有相互协调才能快速发展。国民经济必须协调发展,才能使国民经济所有的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合理地利用。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是不协调就不能使国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协调发展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的必要条件。

四、培养出使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的人才

1.国民经济要协调发展必须大力培养各类管理人才。国民经济要协调快速发展,需要培养出有能力为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做出决策和指导的人才。这些人才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认识到国民经济中可能出现的不协调状态,同时能及时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加以调整,使国民经济不协调的状态不致发生。

2.快速协调发展必须大力培养出具有高深科学理论和高技能的科学家。我国社会的政治、文化、教育、卫生各个方面都必须造就出一支具有相当数量的高技术理论和技术研制能力的人才,即必须大力培养出大批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要求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3.大力培养进行机械设备操作的人才。在大力培养高水平的科学技术创新人才的同时,还必须大力培养出能操作机械设备去加工于劳动对象的高技能人才。“在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技工总数的30-40%,我国高级技工仅占技工总数4%。差距之大,促使我们认识到必须尊重高技能人才,关心高技能人才,培养高技能人才。”从这个数字看,我们要提高我国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加速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除了培养高级技术专家外,还必须采取有效方式,大力培养出数量更多和技能更好的高技能的技工人才。

我国现实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是不断增加的,客观上需要我们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大量高层次人才。这种大量是指各部门各行业各企业研究院所和大专院校,都需要具有高深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这些人才的来源大多数需要依靠发展教育进行培养。当然培养人才,不只是在学校,在工作实践过程中也能进行培养,像许振超等都是在实践中学习成为高技能操作型人才的。

五、大力发展先进的机械设备制造业

以上说明了我国已培养出大量高级专家,研制出了一些对国民经济有重大推动作用的科技成果,还制定了继续培养人才的规划,这会促进我国今后继续快速发展,但要快速发展,还需要大力发展先进的机械设备制造业,培养出研制先进机械设备制造的人才,才能加快发展我国的国民经济。

1.我国自己研制出高性能的先进机械设备还比较少。我国生产使用的机械设备,虽然比起过去有所更新,但比起发达的国家来,我国自己生产的机械设备还比较落后,因此我们必须加快发展我国的机械设备制造业,研制出新的高效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械设备。我国现时虽已有了一批高水平的机械制造方面的专家,数量还比较少。他们还分散在不同的科研院所、大学、大型企业中。每个科研院所、每个大学、每个大型企业,他们自己用来研制工作的仪器、机械用具大多不足。因此,研制先进的新型机械设备,仅仅依靠某一个科研机构、某一所高校或企业,是很难完成研制任务的。我认为应该把一些科研院所的有关高级技术人才,把各大学有关的科研人才;大型企业与该项研制工作有关的人才,暂时集中起来,组成研发小组,把分散的科研设备、资料等资源也暂时集中起来,共同使用。组成的科研开发小组可以集体进行讨论,集体进行研究,以扩展每个科研工作者的知识范围,从而提高研制工作的科学家对新机械设备研制的能力和水平,使研究更能产生新成果,能更有把握研制出先进的新型机械设备产品来。

2.研制新机械设备也可以依托某一有条件的大型企业。研制新机械设备所需的人才,如上所说,可把各有关研究院所和各有关大学的人才组织起来。但在实际工作中,如果某一个企业具备进行研究所需的条件,可依托某一相关的大型企业。依托大企业进行新机械设备的研制,能节约大量的研制费用。

3.研制新机械设备可吸取发达国家生产同类产品的经验。我们研制同种机械设备时,要吸取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和技术,以便使我国制造出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性能更好的产品来,能使我们的装备制造业得到更快的发展。要在一定的时期内,使国民经济各部类,各行业和各企业,能够使用我们自己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设备。国民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必须在大力发展先进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基础上,才能使我国国民经济加速强大起来,由小康社会逐步实现现代化。

六、国民经济的协调具体表现在市场的供求平衡上

第一,市场是商品买卖的场所,当某些商品在市场上出现供过于求时,这就表示这些商品生产过多了,这是国民经济不协调的一种表现。生产出的商品,有一部分卖不出去,就表示生产出这部分商品不能及时用于国民经济的再生产,这便会影响国民经济运行的效率和发展的速度。如果生产这部分产品长期卖不出去,积压时间长了就会变质,成为不能使用的废品。这就导致了资源的浪费,这不仅是一个企业的损失,对于整个国民经济来说也是很大的损失。

当市场上出现某些商品供不应求,即这种商品满足不了购买者的需要时,如果这种商品是劳动资料,使用这种劳动资料进行生产的企业,就不可能进行再生产;如果这种商品是原材料,使用这种产品作为原材料进行再生产的行业或企业也就不可能进行再生产,从而就会影响到这些行业或企业继续的发展,这也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如果供不应求的商品是居民生活消费品,就会影响一部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在市场表现为供求关系的平衡。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协调发展,表现为各经济部类和各行业及各企业进行生产和再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生产所需要各种机械设备都能及时购买到,不仅购买的生产资料在数量上符合需要,同时在质量上也符合应有的标准,这样才能够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来。生产出的各种产品又能够及时销售出去,迅速回笼货币,使各企业不仅能够进行简单再生产,还能进行扩大再生产,这就是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平衡地发展。

第二,我国国民经济中出现的不协调现象应及时纠正。从国民经济发展规律上说,国民经济必须协调才能迅速发展,但是在实际经济运行当中,我国国民经济有时还会出现不协调的情况。根据2004年商务部公布的信息,“据对上半年600种主要商品排队调查,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达138种,占排队商品总数的23%,与去年上半年相比增加了8.5个百分点,与去年下半年相比增加了1.8个百分点;供过于求的商品462种,占排队商品总数的77%,与2003年上半年相比减少了8.5个百分点,与2003年下半年相比减少了1.8个百分点。”这些数字说明我国经济结构出现了不协调的现象。对生产相对过剩的商品应适当压缩其生产的产品数量,或促使这些行业和企业转产市场能够销售出去的产品。我们必须理顺各经济部类各行业及企业之间生产和需求关系,使国民经济在新的发展阶段上也能协调快速发展。

第三,投资必须符合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的要求。投资就是投入到国民经济中的货币资金,用于购置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使企业不仅能进行简单再生产,还能进行扩大再生产。如果这些投资投入到生产商品供不应求的一些行业和企业中去,这种投资就是合理的;反之,则会出现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问题。“去年下半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新开工项目过多、在建规模过大,投资膨胀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投资结构不合理,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这些投资生产的产品一时不能被充分利用,这就必然使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协调的现象。因此,我国对国民经济中某些经济行业或企业的投资,必须认真调查研究,把资金投到有社会需求的产品生产当中。

总之,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不协调发展的国民经济,会使一部分生产资源不能被有效利用,而需要的一些产品又不能被生产出来,阻碍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七、加强宏观调控

1.加强宏观调控的重要性。要使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当中始终保持协调快速发展,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宏观调控就是国家机关对各经济部类和各行业及各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采取各种措施进行调控。各经济部类各行业及各企业,都是相互独立进行生产和经营的,它们往往只考虑本部类本行业及本企业的发展,而对国民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往往考虑不够,或者对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很难认识清楚,所以国家有关机构,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以更好地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

2.国家的宏观调控要认真深入研究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目的,不仅要使国民经济实现一时的协调快速发展,还要使国民经济能够持续协调快速发展。国家对国民经济各部类各行业和各企业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时,要研究国家已经制定出的国民经济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进而制定出宏观调控的政策与措施。国家在研究国民经济长期协调快速发展时,既要研究现实国民经济中一些部类、一些行业和一些企业快速发展的优势,也要考虑它们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薄弱环节。国家在实施制定的长远规划时,还要随着观察国民经济发展的变化情况,及时进行修改或补充,使国家制定的发展经济政策能完全符合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

3.调整货币的投放。调整货币投放是进行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的手段。投资必须符合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资金对国民经济的某一个部类某一个行业和某一个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对于发展过快的行业和企业限制进行再投资。以紧缩货币供应为手段,使其过快的增长速度在一定程度上放慢下来。对于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要增加投资,使其能更快的发展。我国现实对农业实行减税,提高农产品价格,对农业生产的某些产品实行补贴等,都是对农业生产增加投入的措施,这会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会增加农民的收入。

国民经济范文2

关键词:信息资源国民经济开发利用信息化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信息化程度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同时决定着下个世纪的发展实力与机会,这就使信息化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什么是信息化?我国定义为:在国家统一规划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应用现代化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适应国家现代化的进程。显然,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信息化的关键。

一、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关键

1、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信息化的出发点和归宿。

(1)、信息资源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据有关资料统计,1980----1990年间,美国、日本、西欧的CNP增长率分别为:2.97%、8.53%、1.02%,而同期的能耗增长率分别则为:0.49%、1.65%、0.17%。这组数字表明,国民生产总值不断增长,物耗和能耗却不断下降。也就是信息所起的作用超过了物质和能源这两种传统经济的基础资源,信息已成为支持经济发展的关键。

(2)、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信息化的核心。

信息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信息资源,是指人类社会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积累有序化的有用信息集合;广义的信息资源,是指信息和它的生产者及信息技术的集合,信息、信息生产者和信息技术三要素按一定的原则加以配置,构成一个信息系统,才能显示其价值并被加以利用。

信息资源建设是人类对处在无序状态的各种媒介的信息进行有机集合、开发、组织的活动,其结果是形成信息资源。推进信息化,就是要加强信息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加速信息产业的成长与发展,扩大信息活动的规模与作用,统筹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行,促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信息化建设的制约因素。

中国信息协会1996年年会认为:我国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重设施(硬件)建设,轻资源开发的倾向表现突出。近几年以“金”字工程为代表的大型信息系统和网络建设高潮迭起,而面向社会公众的信息服务业却进展迟缓,造成资源开发和硬件建设比例严重失调,以数据为证:目前美国信息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营业额之比为:1:57,日本为:1:96,韩国为:1:566,而我国仅为:1:1129,况且,这一“重硬轻放”的现象还有加剧的趋势,长此下去将严重制约我国信息化整体水平的发展和提高。

3、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众所周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谁占有和控制了信息,谁能有效地开发利用,谁就能占领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制高点”。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把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从生产角度来看,以计算机科学力为基础的信息处理技术和以数字编码技术为基础的信息传摇手段得到迅速和普及,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手段,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从生产关系来看,传统工业在整个社会经济中逐渐退居次要位置,而信息高科技产业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的支柱产业;从上层建筑来看,人类的科学、技术、思想文化乃至无意识形态不再有国家的界限,呈现出一种全球化的趋势。可见,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关键。

4、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导致了知识经济的产生。

知识经济是以一种全新的社会经济形态出现的经济,它的产生又导致了一系列显着的变化。首先,是信息产业和服务业的飞速发展,导致新的信息产品和业务层出不穷;其次,在知识经济形态下,高科技产业逐渐成为社会经济的第一支柱产业,经济的繁荣不是直接取决于自然资源、资本和硬件技术的数量,而是直接依赖于智力资源知识和信息的积累和利用;第三,知识经济直接导致经济的全球化,这就使市场的规模和容量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使市场结构和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此可见,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衡量一个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信息资源通信领域将成为下个世纪世界各国激烈的争夺的焦点,谁占据了通信技术的制高点,谁就拥有了未来。

二、目前我国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问题和难点

目前,我国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状况是五多五少,即原始信息多,加工整理少;孤立分散的多,交流共享的少;常规方式的多,电子方式的少;为政府宏观服务的多,为企业微观服务的少;静态的信息多,动态的信息少(国内上下千个信息库能保持动态更新和有效利用的不足10%,其余的是“死库”)。形成目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1、在信息资源开发过程中资金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重硬件轻软件现象普遍存在。

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数据加工、产品研究开发和产品服务是关键环节、重点部位就是资金的主要投向。目前我国对信息基础设施的硬件方面投入很大,发展速度也比较快。而作为支柱产业的电子工业发展明显滞后于信息产业群中的其它产业,如电脑业、电信业等,这就造成了整个信息产业技术设备国产化程度低,大部分核心设备市场为外商所占领。例如:目前微机芯片和电脑软件基本上均需进口,集成电脑市场约有75%为外商所有。而且由于资金、技术力量的不足,加上国内科研单位、企业大都需要零散经营,各组为战,缺乏核心经营效应,因而在技术开发上始终滞后于世界水平,这也大大影响了我国信息化的进程。

2、信息市场发展尚不完善,缺乏统一管理,且法制建设滞后。

虽然我国的信息资源有了很大发展,但与发达国家民办信息市场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发育不健全,统一的信息市场尚未形成,这不仅与国民经济和经济发展对信息化进程的要求不相适应,而且与我国的国际地位极不相称。由于我国还没有一个完善的信息市场政策,一方面,对新兴的信息市场没有专门的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另一方面,传统的信息市场的法制建设极其滞后,没有制定出完善的关于信息市场的全国统一法规,来治理市场,整理秩序,保护信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正当权益。而信息具有内容丰富、实效性强、变化频繁、结构复杂、组织无序等的特点,信息市场发展的不完善,显然不利于信息进程的加快发展。

3、全民的信息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高,信息化建设的高级人才尚缺乏。

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信息网络将成为人类进行生产、管理、教育、流通等和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应用手段。但在我国,信息化意识并未深刻变化,对电脑、科技通讯、网络的应用也十分局限。尤其是目前真正懂信息、懂科技、有开发能力和高水平应用能力的人比较少,这一点必然影响信息化的发展。

三、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

1、强化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统一规划,宏观调控,促进信息产业的协调健康发展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不能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来实现,政府管理、支持和引导十分重要。

实现信息产业发展目标的关键是抓好两个转变,因此,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层面上,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只有逐步理顺信息产业群中的电子工业、电信工业、信息服务业内部及相互间的体制关系,各级政府部门对信息产业加大资金投入,给予政策性支持,完善法律法规,建立管理机构,优化市场机制,才能使信息化经济沿着集约化的增长方式发展。而且,由于信息产业群内部诸产业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且兼有专门化特点,因而各个部门的发展,必须随着该产业与整个经济的发展,进行动态平衡和协调推进,以避免彼此间畸轻畸重,甚至“瓶颈”产生。

2、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共同发展。

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的发展阶段,又面临着全球信息化的机遇与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埋头工业化而置信息化于不顾或脱离工业化实际盲目追求信息化,都是不现实的。必须把工业和信息化结合起来,以此作为我国中远期发展途径。利用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引导新时期的工业化支持信息化,为信息化进程和信息产业的建设发展提供物质、能源、资金、人才以及市场。而且,由于信息网络和信息高速公路形成后,信息流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客流量和货运量,以此缓解工业化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和环境的危害,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3、把企业信息化建设作为信息化进程的一个重点来抓。

抓好大型企业与放活小型企业相结合,同时把信息化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信息化进程中,收集技术、市场等信息,分析国内外影响信息产业发展程度化等工作在我国仍十分薄弱。因此,增加研究开发费用,加强研究开发力量是十分重要的。既要注意中小型企业的培育和扶植。另一方面,信息化也为企业改革提供了有效的途径,这两年国家经贸组织和实施的“金企业工程”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信息化的导入,将渗透于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各个方面,从内在提高效率,提高质量,降低成本,还将要求企业对旧体制的流程及时进行改革。目前已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关键时期,如果注重提高运用信息的能力,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使企业尽早摆脱困境也是可能的。从这一角度看,企业信息化已成为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赵廷龄.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关键[J].中国信息导报,1999,(5).

国民经济范文3

一、所有制问题的基本理论

1.社会人的公私二像性

任何社会都是由一个个自然人组成的。过去我们总以为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而现在单个社会人或许更能代表社会基元的角色。如果一个公共设施或实体不能为任何一个社会人带来利益,那么该公共设施或实体就没必要存在,如果一个公共实施或实体只能为一个社会中的少数人带来利益(无论是否损害他人利益),那么该公共设施或实体也就难以称为“公共”二字。我们过去往往因为人口的众多而经常忽略个人在社会中的两面性特征:即社会中的个人既有自私性又具有公益性,因而就把私营企业那仅具有一点点公有性的成分也给完全抹杀了,尽管对股份企业的部分公有性我们一直坚信不疑。

(1)社会人的公私性比例模型

命题1假设一个发达社会中总共有n个人,每个人在发展机会上平等。问:该社会中的一个人的财富具有的私有性特征的比例为多少?公有性特征的比例为多少?

命题2继续命题1,如果n人社会中有系列财富property(i),i=1,k,且各份财富property(i),i=1,k的所有者人数分别为number(i),i=1,k。问:该社会的公共财富占社会总财富的比例为多少?

分析:因为每个人在发展机会上平等,因而在考虑财富问题时,可以将社会量子化为一份份人的财富做累加法则,因此,不难得出上面两个命题的答案,结果如下:

答案1:一个社会人的财富具有的私有性特

(2)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公私性特征

对于国有企业,显然其私有性特征为0,公有性特征为1。私营企业根据上面命题1的答案,公有性特征是1/n(趋近于0),私有性特征是(n-1)/n(趋近于1)。集体企业介于二者之间,相当于命题2中的情形。这里,应该注意到一个非常微妙的重要差别,那就是国企和私企在公私性特征上并不是严格对称的:国企的私有性特征是严格为0,公有性特征是严格为1,而私企的公有性特征是近似为0,私有性特征是近似为1。

(3)每个人都有代表国家的权利

我们以前总是忽略个人或私企的公有性特征,那是因为人口众多的原因,假如某个社会就只有几个人,那么这时个人的公有性特征就举足轻重了。事实上,拥有数亿人口的国家,其运行也是通过不同层次的有限可数的嵌套群体来发挥作用的,在这些有限可数的群体中,任何一个群体成员的行为虽然更多的代表各自团体的利益,但因为它是群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也在一定层面上也代表了群体的意志;如果把这种情况按照群体之间的嵌套关系延伸到从个人至国家这样的大尺度链条上,应该说,每个公民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代表他的国家,只是不同的人因时因地而异,就现实的个人来说,国家主席或总统最能代表其国家。可见,私营企业的血管里就包含有公有经济的血液,尽管其浓度很低。

2.系统社会的所有制格局

(1)理想量子系统社会模型

命题3假设存在这样一个民主、富强、文明的社会,社会中的各个成员各有专长,且具备充分的学习环境,享有平等的竞争机会;该社会所处的外部大环境不存在明显的战争威胁或生存恐慌,但一直存在必须不断开拓自然界物质资源,探索自然科学技术,解决人类自身社会问题和精神生活问题的烦恼。问:该社会的公共财富所占比例的平衡点存在吗?如果存在,平衡点的值应该是多少?浮动区域如何?如果不存在,比例值的区域如何变化?

分析:这个命题正面解决很难。不妨先判断平衡点存不存在,然后再求平衡点的浮动区域。因为是理想量子系统社会模型,可以参照社会系统理论方面的最新成果,如社会自组织理论、权利股份化、能力股份化、收入期权化等等细致精密的思想。显然,理想量子系统社会的公共财富所占比例这一参数的量值应该具有收敛的趋势,因为如果这一参数量值大起大落,将意味着要么成千上万的社会成员丧失财富,要么整个社会将不断地进行浪费交易成本的公共财富的私有化过程。

不妨继承命题1的社会基本模型,从单个人的公私二像性出发,来论证和计算这一问题,我们知道,一个社会人的财富具有的私有性特征的比例为(n-1)/n,公有性特征的比例为1/n,在理想量子系统社会模型中,社会具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表现特征(等价于共产主义社会),这时,一个社会人的财富具有的公私性特征和该财富对其余所有社会人形成的公私性特征恰好形成了互补关系,也即,某个社会人的财富对该社会人来说是私有性特征的比例为(n-1)/n,公有性特征的比例为1/n,而该财富对其余所有社会人所起的作用来说是公有性特征的比例为(n-1)/n,私有性特征的比例为1/n,我们把单个社会人的财富所具有的这一性质叫做个人财富的社会镜象。因为在理想量子系统社会模型中,任何人的财富是建立在为他人服务的基础上来实现增值的,一份财富的损失往往会带来一个价值链条的损失,当然,如果只考察个人,其财富的损失是私有性占(n-1)/n,公有性占1/n,但若延伸到上下游价值链,财富损失的私有性将会减小,公有性将要增大,直至公有性占(n-1)/n,私有性占1/n。

这样,我们就从命题1的聚焦个人的社会基本模型上升到聚焦社会价值链的系统社会模型。这里,我们需要引述社会系统中的一个辅助原理:乘积原理。

原理1乘积原理:社会系统中的关系系统具有乘积性特征

利用乘积原理,我们得出:理想量子系统社会的公共财富比率为该社会所有财富社会镜象的公有性特征比例的乘积:

附图

其中,k代表社会中子群的数目,x[,i]代表某个子群i的价值受益群体数目,y[,i]代表某个子群i的关系业务群体数目。该浮动模型较复杂,仅就平衡点值的变化特征列表1。

表1理想量子系统社会模型公共财富所占比例的平衡尺度点的变化特征

附图

(2)公有经济的存在方式

依照上面的思想,系统社会的经济体系必然包含公有经济和私有经济两个密切相关的板块,其中,公有经济的存在方式主要有如下三种:国有经济形态、集体经济形态和私营经济形态,而私有经济的存在方式只存在私营经济形态和集体经济形态两种。

根据上面理想量子系统社会模型的结论,公有经济比例平衡点值为(1/e=36.7%),这样,若用pr(nation),pr(group),pr(private)分别代表公有经济的国有经济形态、集体经济形态和私营经济形态,则有:

pr(nation)+pr(group)+pr(private)=

e[-1]=0.367

可见,国有经济只是公有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如果国有经济也存在比例浮动平衡点的话,其值也一定小于36.7%,具体到国有经济究竟应该具有多大的规模和比例才算合理,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三种经济形态的关系结构。

我们可以近似地再次利用财富的镜象乘积原理得出,国有经济形态在公有经济板块中所占的平衡比例为(1/e=36.7%),这样,国有经济形态在一个社会经济体系中所占比例的平衡点值就变为,不妨把这一比例叫做广义的国有经济平衡点。一般,国有经济形态由国有企业和国家公共设施组成,国有企业是纳税人通过政府投资的有形财富,而国家公共设施是纳税人通过社会投资的无形财富,两种成分同等重要,缺一不可。我们可以把国企看成是国家公共设施在经济领域中的一种镜象,利用等量模型(平面镜象),可以得到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所占比例的平衡点值为,不妨把这一比例叫做狭义的国有经济平衡点。

(3)国家公共设施在各种经济形态之间的地位和作用

国家公共设施,即政府、人大和司法设施,就其功能来看,相当于一个特殊的国有经济实体,它消耗的是税收,生产的是内外安定、社会秩序、渠道畅通、资源效率和权利保障,其消费客户是包括国企在内的各种经济形态;因此,在各种经济形态面前,国家公共设施扮演的角色实质同一,国企和私企没什么不同。不同的是,国有经济的所有权链条要比一般企业长得多,私营企业的管理链条最短,股份企业居中,国有企业比股份企业要多经过一个单向政治信托链(公共设施链),其迂回度大,因而易于发生链条腐蚀或断裂。列下表2。

表2几种社会经济形态的管理链条结构

附图

国有企业和国家公共设施性质虽同,也有差别:国企提供的是物质的、具体的和经济,而国家公共设施提供的则是规则的、抽象的和秩序。国有企业是国家公共设施在经济领域的自我镜象(平面、椭圆/球面、双曲镜象)。

二、国有经济的各种形态

我国已经形成了国有经济、集体经济、股份经济、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外资经济、合资经济和合作经济等性质从公有到私有、跨度从内资到外资、形式从单一到混合的完整有机的国民经济框架体系。参考前面所有制问题的基本理论成果,我们分析如下。

1.国情分析

根据十六大报告中的结论,我国目前已经基本达到小康水平,全面建设和完善小康社会是我们下一步的任务。然而,地区财富差距也在扩大,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悬殊,胡鞍钢教授在2001年国情咨文的数据报告中按经济指标就把全国划分为7个经济区域,按收入指标把社会阶层划分为11类人群。这个划分十分准确,今后每隔十年就得重新细分一次。

2.国态参数

所谓国态参数,就是描述一国的经济社会等各种状况的宏观参数,如发展不平衡系数、恩格尔系数、国家安全系数、民族集中度、文明程度、工业化程度、信息化程度等等。这些参数对于一国的国有经济比例平衡点位置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见下表3、表4。

表3几个主要国态参数注解

附图

表4中国2002年年底国态参数表

附图

3.国有经济运动

(1)国有经济在大多数领域大规模退出运动

目前,针对我国国有经济面临的难题,大家已初步获得共识:除了国防武库市场、尖端技术市场、战略资源市场、教育产业和市政工程五大方面国家应该主导以外,其它市场都可以考虑全面退出。退多少这个问题大家一直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国企应该保持国民经济的40%左右,有人认为30%,还有些认为10%更好。笔者在前面所有制问题的基本理论中阐述过,对于理想量子系统社会模型,公有经济的比例平衡点是36.7%,国有经济的比例平衡点是13.5%,国企的比例平衡点是6.8%。但是,参考国情国态,我国国有经济比例平衡点将上扬于13.5%和36.7%之间,根据各国态参数值,目前定位在23%左右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状况,这样,国企的比例平衡点将位于11%和23%之间,过去我们政府的投资有所不当,国家公共设施在国有经济中的份额被国企挤压得太低,综合考虑目前国企的比例平衡点定位在17%的水平比较合理些,今后每隔2年,国企比例平衡点下调1%,直至20年后达到6.8%左右;同时国家公共设施由5%上调,前11年每隔1年上升1%,后9年,每隔1年下调1%。

(2)国有经济的变形形态

国有经济的变形形态,是指国家不干涉财富的所有制结构,也不涉及财富在自我增值过程中的生产关系,而通过法规、政策和措施干预财富分配过程,从而在客观结果上起到与国有经济等效的作用,这种经济现象在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普遍。

①特许经营行业

国家为了方便有效地控制某一行业的发展状况,而特许少数企业垄断经营该行业的业务,这从客观上形成了部分与国有经济等价的经营效果,这是国有经济的一种变形存在方式,取得特权的企业必然要付出额外的代价,该代价可以看作是国有经济在该行业的参股份额。

②征收重税或税收补贴行业

国家为了限制或鼓励某一行业的发展而采取行业征收重税或税收补贴的措施,这时该行业在运行效果上相当于渗入了一定的国有经济成分,渗入的国有经济成分的量值等价于额外征收或补贴税收的总价值。

③限价行业

国家为了限制或鼓励某一行业的发展,有时采取直接干预企业产品价格的方法,这时该行业在客观效果上同样增加了国有经济份额的作用,增加的国有经济份额的大小等价于限制价格偏离自由市场价格所形成的价值差的总和。

(3)国有经济的内部平衡

国有经济变形形态的蓬勃发展不仅不说明国有经济有呈减弱的趋势,相反,却表明了国有经济运行有其独特的规律,这一规律可以用国有经济内部平衡方程来表示。

国有经济=国家公共设施+国有企业

根据前面的理想量子系统社会模型,一个理想社会的国有经济比例的平衡点为13.5%,考虑到目前我国国情,这一平衡点上移到23%左右,随着国情发展,平衡点将缓慢下移,最后逼近13.5%附近的区域。国有企业的股份化或私有化运动,必然会促使国家公共设施加强其对社会财富合理导流的节制力量,因此,可以把国家公共设施看成是国有经济变形形态的化身。

国有经济=国有经济的变形形态+国有企业

可见,如果保持国有经济总量不变,国有经济只能在国企和变形形态之间交替波动运动,这种波动正好为国有经济提供了健康的周期性新陈代谢的进化过程。

附图

图1国有经济形态在两种存在形态之间的交替运行

三、如何发挥国有经济的核心作用

如果我国国有经济在大多经济领域全面退出,并在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维持国有经济占国民经济23%左右的比例水平,那么,国有经济如何发挥其对国民经济的核心作用?

1.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发动机

国有经济中国企虽然只占17%的比例,但国企主宰的五大领域:国防武库市场、尖端技术市场、战略资源市场、教育产业和市政工程是任何其他经济成分难以承担而又不得不依附的。国有经济中国有经济变形形态虽然只占5%的比例,但是为了充分培育自由经济市场而战术性地放松政府管制,随着环境保护、产业提升、市场饱和、贸易冲突和国家竞争的需要,今后,国有经济变形形态的份量将逐渐增大,国企的比例将再度下调,国有经济变形形态的增大,即更多其它成分的企业必须接受国家公共设施的市场渗透和规则制约。虽然国有经济总量只占23%,但是,就在这23%的周围,还团结着一大批由国企演化过来的集团控股企业、各省各部委所属过渡而来的股份企业、外商合资企业、各集团共同创建的新型金融财团、以及一直渴望能在政府关系中争取良好感觉的民营集团。国企只占国民经济总量的17%,这会使国有企业成为我们社会的一种稀有资源,这对国有企业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突出其核心领导作用更加有利。国有经济中真正对国民经济起深远和领导作用的是国有经济的变形形态,即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市场法规法律和包括人大在内的泛社会组织的一切活动,它们是国民经济的无形发动机。

2.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天然平台

国有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是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都不可或缺的经济成分,20世纪后半叶,英、法、美等西方各国因效益欠佳而相继私有化了大部分国有企业,但是,在各自的国内都保留了一批难以私有化的企业,如航天企业、市政企业和科教机构,这些领域的经济表现已经超出了经济学理论的精确描述能力,它属于系统社会动力学的范畴。国有经济板块储藏着大量的尖端技术,这些尖端技术是整个国民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繁荣的动力,是国民经济的远期指示器,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国有经济在我国历史上一直起着重要的支柱作用,它是稳定我国庞大经济体系的核心力量。国有经济主要承担私有经济不愿承担的、私有经济无力承担的、私有经济不称职的三个分支领域,这三个领域正好是国民经济的天然平台。

【参考文献】

[1]程恩富:《西方产权理论评析),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

国民经济范文4

林木及其产品市场分析林业经济作为农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势头越来越好,这便为国内各个行业与部门都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林业经济也不例外。加入世贸之后,我国木材和纸浆的进口关税下降了,从以前的15%下降至现在的5%,节约出了一部分经济。随着世界经济不断的向前发展,国际市场对于木材的需求逐渐增加,然而多数木材生产国家的森林资源大多已遭到破坏,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加重,加强环境保护已经成为需要全世界人民共同面对的问题。森林系统作为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一旦它遭致破坏,将对环境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所以,为了保护陆地生态系统,全世界的木材在今后都将逐年降低一定产量,形成木材的工序矛盾,这样一来,木材的价格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小幅升高后,将要逐年大幅度上涨。

林业政策分析林业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和政府都对其表示了高度的重视,尤其是近几年来,洪涝、干旱、雪灾、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屡次发生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为了改善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环境,再造秀美山川,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制定了多种发展林业的优惠政策。如一直践行的退耕还林,地区的“三林”工程等,坚持谁造谁有的原则,积极鼓励各行业、各部门、各地域人民植树造林,甚至将荒废的收徒弟进行拍卖,承包股份制造林,切实保护园林树木的茁壮,用各项优惠政策调动更多的人投入到造林绿化的大潮中来。

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分析

从2002年起到现在,经济增长率(GDP增长率)的波动经历了1个周期。经济增长率的峰位和峰符落差在0.8个百分点。2002年开始,经济增长率回升到8.3%,开始进入新一轮周期。2003年,2004年,经济增长率均为9.5%。2006年全年,全年的经济增长率高达10.7%。这样,中国经济连续保持了9%-9.5%的适度高位平稳增长,这在新中国成立以来还是从未有过的。在未来经济发展中,我们要紧紧抓住机遇,妥善应对挑战。使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实现持续多年的适度高位运行,在波动的幅度七实现进一步的平滑化。国民经济的增长从一个侧面加强了林业经济的发展。

林业经济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相关度

对林业经济发展变化与国民经济发展变化的关联计量分析,是正确认识林业发展规律的有效手段。对二者进行关联计量分析,选取林业总产值与国民经济总产出作为它们之间的动态关系和变化规律分析的指标,以此来量化反映林业在不问时期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和作用的变化情况,以及林业与国民经济的互动关系。林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产业,林业的发展直接取决于国民经济的需求变化,就好像母亲与子的关系,林业经济隶属于国民经济范围之下,它的发展离不开国民经济发展总的环境。林业经济中的森林资源系统服务、森林产品等都为国民经济作出了贡献。因此,我们仔细分析便可以得出专业一个结论:林业总产值与国民经济发展在总体上呈较强的相关性,表明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产业部门,其发展是同外部经济环境相一致的。而且,在各个不同的时期,林业经济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联强度又是各不相同的,这一方面是由于林业经济发展受自身运动规律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是由于不同时期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结构及国家有关政策变化造成的。

林业经济发展波动与国民经济发展波动的关联分析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己经得出林业经济与国民经济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程度,二者之间存在互动的影响关系,下面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具体地分析。首先,我们对2002年以来林业经济发展同国民经济发展过程进行分析。国民经济自2002以来经历了一次较大的经济周期,同样的,林业经济在此期间也经历了一次波动,因为2002年的林业经济增长率只是略微下降,这说明林业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波动受到国民经济波动的影响,周期与国民经济大体一致。从总体上说,林业经济的波动与国民经济的波动相比,比较剧烈,峰谷落差比较大,说明林业经济的波动还足相对比较剧烈的,这也反映了,由于林业行业的特殊性,林业作为一个积弊较多的滞后产业,在经济改革时期其调整的过程需要更长的时间,很难在短期内与国民经济总体发展相协调。

结束语

国民经济范文5

关键词: 体育经济;国民经济;地位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体育本身所蕴含的巨大经济功能与价值都没有被人们所接受与认同。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人们对体育的研究不断深入,体育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展现地更加鲜明。发展体育经济不仅能够增加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甚至对于国民经济的结构调整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大众体育与职业体育的兴起与发展,体育产业已经被誉为我国的“朝阳产业”。因此,体育经济作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构成部分,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与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体育经济的效用,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一、 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的表现形式

体育经济的表现形式一般被分为两种。第一,直接提供体育产品与服务带来的经济效益被称为有形形式。第二,通过体育锻炼使得国民的身体素质,国民生活质量提高被称为无形形式,这也是社会效益的表现形式。但是任何一种表现形式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扩大市场、拉动体育经济或相关产业发展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就体育经济效益来说,它与体育在国民经济的表现形式极为类似,也被分为直接经济效益与间接经济效益两种。直接经济效益指的是通过举办奥运会,亚运会等体育赛事获得门票收入、体育纪念品收入以及其他体育用品收入等较为直接从体育本身中获得的经济收益。而间接的经济效益则指体育能促进不同国家间的不同文化交流,提高国家知名度与国家旅游酒店行业发展等一系列潜在的经济效益。

二、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

很大程度上来说,体育经济与国民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体育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国民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另一方面,体育经济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就我国的经济发展看来,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社会经济水平都有了很大地提升,这成为了我国申办北京奥运的基础。而在成功举办奥运会后我国的知名度,经济发展水平等也获得了显著的提高。就我国目前的体育经济发展看来,我国体育产业创造的经济产值与一些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就体育产业创造价值所占GDP来看,我国仅为0.6%,而美国却高达5%。而我国体育产业创造经济产值较低的原因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察,首先,我国体育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低下,这是因为我国的体育经济发展时间较短,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其次,体育资源的综合利用利用率较低,相关产业尚未有效配合,体育市场没有获得良好的发育。在新的时期,要使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获得提升,发挥体育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社会就业水平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就需要从多个方面出发,如扩大政府部门在体育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投入,完善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尽快建立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体育市场管理机制,使促使体育的资源利用效率达到最大化。

三、体育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很大程度上来说,体育经济的发展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带来的不仅是国民生产总值的大幅提升,还未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市场条件,因此,体育经济在这一时期也取得了惊人的发展成就。体育经济与 市场经济紧密结合不仅是体育经济的重要特点之一,更是体育经济的一种常态。在计划经济时期,体育的生存与发展往往取决于国家的统一部署安排,不管是从资金的来源和体育的总发展方向都由国家进行统一调控,体育经济高度集中,这时期的体育经济更多被认为是福利性事业。而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转变了传统体育产业的地位以及人们对体育的看法,体育不仅具有公益性同时也包含了一定的商业性。

体育经济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时期更加多元化,不仅能够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效益。国家对体育在经济与政策方面给予的扶持,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体育经济的发展,如今,体育产业已经被认为是我国的“朝阳产业”。这是因为体育产业更具备持久发展的潜力,在经济较为低迷的时期,通过举办奥运会等体育赛事能够对国内的旅游业,酒店服务业,商业等多个相关产业起着良好的拉动作用,使得国家尽快的摆脱发展的颓势。而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对于吸纳劳动力,提高全国就业水平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体育业与很多其他产业联系较为紧密,对其他相关产业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这些相关产业不仅包含了制造业、服装业、信息业、交通运输业,甚至包含了金融业、广告业等多方面的内容,带动这些产业的发展对于提高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国民生产总值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总的来看,体育已经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发展,它还将展现更大的发展潜力,作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我国应该提高对体育产业的关注与扶持。

四、发展体育经济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体育已经能够直接创造经济价值并能够有效地促进就业,扩大社会需求的同时,还能刺激消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应该积极发展体育经济并使其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到达一个新高度。通过奥运会的举办我国就可以从中获取一定的经验,在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举办前,韩国的国际形象十分微弱,战争产生的负面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举办奥运会后,韩国的经济不断发展并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而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同样影响深远,政府在申办前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对北京的交通、能源基建、城市环境、体育馆优化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改造,促进了我国就业率的提升,且在向全世界的人民展现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科技水平法同时,大量游客和参赛队伍的涌入也使得北京的国际知名度,旅游业,酒店业等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与提升。通过这些案例可以看出,体育的发展壮大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十分重要,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要使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潮流,就要调整利益关系,同时加强对公共体育事业的管理。

结束语:

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国,有着较高的国际地位与影响力。在新的时期,要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就需要紧紧抓住体育产业这一经济的重要增长点,通过政策,经济相关的扶持,发挥体育在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高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作用。体育经济不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 刘晶.论政府在民营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D].上海交通大学,2009.

[2] 黄捷荣.论体育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特定地位和作用[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87,03:6-9+5.

国民经济范文6

关键词:经济政策;国民经济;行政管理

我国在2010年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促使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但是我国的经济政策绝对处于最重要的位置,经济政策对我国的经济繁荣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所以人们对于经济政策的重视程度也在日益加强。现代社会经济政策在国名经济的行政管理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从我国的经济政策的研究中发现,经济政策是建设我国特色社会注意市场经济的基石,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如此重要的经济政策自然需要我们去认真研究,下文就对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作用展开研究分析。

1经济政策的概述

1.1经济政策的含义

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就为我国的经济政策开创出当下开放性经济环境的基石,通过这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水平得到了巨大的进步,经济政策也得到了有效的完善,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自由经济体系。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自由经济体系是开放、自由、平等的,通过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和国家经济政策的宏观调控来保障我国的经济发展可以保持健康、稳定、高效的事态。我国的经济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的手段主要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这两项政策对我国的国民经济起到了扶正的作用,保障了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1.2我国经济政策的种类

为了保障我国的经济高效稳定发展,就需要通过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和收支平衡作出一定的调整和保护,这种政策的管理是一种具有弹性和连续性的管理措施。现代社会的经济市场不断变化,为了适应变化多端之时,经济政策也需要跟随市场不断的作出调整,而在国家对经济政策作出调整的时候,经济政策又会对国民经济造成影响,所以为了保障国家经济政策随时保持在稳定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地位,就需要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对我国的社会发展的战略、方针和社会供需需要来总体规划国家的产业布局。为了达到对国民经济调节的目的,可以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财政与信贷中和平衡政策等达到调节的目的。

2经济政策的重要性及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意义

2.1经济政策的重要性

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就在于利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经济手段,共同在宏观层面上对我国的国民经济作出调整,但在具体实施的时候,还是以市场作为主体来建立国家的经济计划,建立符合我国社会基础的未来发展目标,经济调控的主体是建立一个长期的发展目标,通过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相结合,使企业可以健康稳定的跟国家长期的经济计划稳定高效的发展。经济政策是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商品价格出现普遍增加,出现通货膨胀的时候就可以通过经济政策对社会的供给进行调节,保障我国的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2.2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意义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改革开放以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逐渐的趋于完善,对于市场的管理方式也不断的向宏观调控转变。通过国家经济政策对市场的宏观调控,让市场来帮助企业正确的经营和发展。可以有效的调控与管理国民经济总量的平衡,对我国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战略有着巨大的帮助。经济政策对我国的经济市场有着巨大影响作用,也是我国市场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可以帮助解决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通过经济政策的努力才促使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当下的成就。在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了解经济政策对于市场经济的影响和作用,提高我国经济政策的研究和发展,寻找到最科学的经济政策来促进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

3经济政策在我国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3.1财政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的财政政策对国民经济的管理有着明显的作用,并且对于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财政政策在国家的经济政策中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的发展目标而制定的政策,在总体的经济政策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一项政策。财政政策代表着一个国家的产业政策,对社会的供需结构和社会资源的收入都有着调节作用。在实施财政政策时的主要手段有紧缩性财政政策、膨胀性财政政策、中性财政政策三种。根据市场的不同需要而灵活的使用上面三种财政政策。比如,膨胀性财政政策适用与市场需求不足的情况,通过膨胀性财政政策可以加大财政支出和社会需要,从而满足社会需要。这种政策特别适合对调剂国家的生产过剩现象,利用高赤字的膨胀性财政政策,来提高国家内部的总需求量,从而解决生产过剩的问题。而当国家面临供给不足的时候,则可以通过缩减财政赤字,加大税收和税率来降低国家的总需求。例如,20世纪80、90年代,我国的物价一路上涨,使我国的经济出现了经济过热的现象,对此国家马上颁布了紧缩性财政政策,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使我国经济平稳高效的发展。而当社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时候,就需要国家通过中性财政政策来同时打压社会的供给与需求,使它们保持平衡发展。我国在财政政策的使用中,对社会资源和收入分配起到了有效的控制,所以我们应该看到财政政策确实会对整个国民经济行政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为了可以有效实现财政政策的目标,政府也需根据社会经济的运作情况采取适合的财政政策,从而促使社会的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平衡。

3.2货币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在我国的经济政策中,货币政策对与宏观调控的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实现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货币政策是通过相关的货币渠道来对社会的总需求、总供给进行调整和控制的,随时平衡两项的发展。社会的总需求出现过大或过小的时候,国家就可以通过调节货币的缩减和开放来保障经济的稳定运行,从这一点上我们就不难发现货币政策对于社会总供给的巨大影响作用,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货币政策除了可以调整社会总需要,还对国家产业的结构有着调整作用,价格的变动也会对社会资源的分配和总效益有着调整和促进的效果。产品的价格是有市场的供需关系而决定,价格的提高自然会造成利润的提高,利润提高以后企业可以在银行获取更多的资金,如此就可以对产业结构作出调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的体制下,价格是对商品价值的评价,价格出现变动可以将社会资源更加合理的分配,但是,当所有商品的价格都在不断上涨时,这就说明出现了通贷膨胀,这时候反通贷膨胀就成为了主要政策。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都是为了帮助国家在宏观层面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中心就是为了保障货币和物价的稳定。

4结语

我国的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有着较好的发展,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能有效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中,经济政策展现出了它的优势和成效,它也成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1]王红建,李青原,邢斐.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现金持有水平及其市场价值[J].金融研究,2014(9).

[2]陆正飞,韩非池.宏观经济政策如何影响公司现金持有的经济效应?——基于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两重角度的研究[J].管理世界,2013(6).

[3]朱孟楠,闫帅.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人民币汇率的动态溢出效应[J].国际贸易问题,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