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规划范例

国民经济规划

国民经济规划范文1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复杂,特别是国际疫情持续蔓延,对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做好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视察和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四届十次全会、市委五届八次全会以及县委十四届九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县委“三个一”工作要求[12],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大“六稳”[13]工作力度,坚决落实“六保”[14]要求,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优生态、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推进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力打造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样板,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

今年年初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财政总收入增长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5%;实际利用外资增长7%和出口总额增长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节能减排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计划任务。

202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今年一季度,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运行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主要经济指标明显下滑。我县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虽然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但也同比全面回落,特别是GDP、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出现负增长。然而,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并没有改变,3月份以来我县经济指标已触底回升,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恢复到疫前正常水平。对此,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我们要充分评估困难,坚定信心、后发赶超、持续发力,适时采取精准有效的应对措施,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把落下的进度追回来,把遭受的损失补回来。

(一)抓项目扩投资,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树立“项目为王”理念,以“项目建设提速年”为契机,坚持把项目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抓规划谋项目,千方百计抓早抓紧抓好项目建设。

    积极谋划“十四五”规划。把握国家“十四五”规划编制“窗口期”,把准国家政策和投资导向,高质量做好我县“十四五”规划编制各项工作。同时,加强与上级对口部门的沟通,争取更多的项目纳入国家、省、市“十四五”各项规划的篮子。

加大“北上争资”力度。抢抓国家“新基建”[15]等因疫情影响释放的投资机遇,加大专项债、中央预算内等项目的争取力度,争取更多的资金、项目落地。完成通用机场选址,力争瑞梅铁路年内开工建设,推进南至高速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加快推进省级天然气管网(段)工程建设,争取年底达到通气条件。

加快项目建设进度。认真贯彻《政府投资条例》,做好做足项目前期工作。以列入重点调度的全县六大攻坚战重点项目为突破口,畅通项目建设“绿色通道”,解决制约项目建设的土地、拆迁、环评等问题,推动落地项目早开工、在建项目早竣工、竣工项目早投产、投产项目早达产早见效。

(二)加快产业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构建高质量的产业体系。

大力推动创新发展。坚持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推动增长动力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建强产业创新平台,推进产城新区产业研发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企业自主创新扶持支持,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品牌创建、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创新活动。

大力推进产业集聚。突出电子信息首位产业建设,规范工业园区服务与管理,深入实施产城新区集群式项目满园扩园行动,贯彻落实园区“两型三化”[16]提标提档行动,积极推动将我县电子信息产业打造成为省级重点工业产业集群。加快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及电商产业园建设,大力推进黑木耳、蔬菜等特色产业发展,打造区域农产品聚集地,实现产供销一体化。

大力实施品牌建设。坚持以脐橙为农业首位产业,加强脐橙苗木市场监管,加快赣南脐橙交易中心项目建设运营,建立全程可追溯体系,打造形成全国柑橘产业集散地,做大做强脐橙品牌。坚持全域旅游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打造主题鲜明的村落风貌和田园景观,加快打造全国生态旅游示范区、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做大做强以三百山、东生围为龙头的“两天半”旅游圈品牌。

(三)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设美丽家园

以县城为引领,做强版石等新型城镇化示范镇,做美三百山特色小镇,着力建设秀美宜居新。

抓科学规划展全新蓝图。科学布局城镇体系、发展空间,全面推进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启动金石、石湾片区规划建设,做精城南片区。大力改造城镇老旧小区,完成年度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完善城区、圩镇公厕布局,启动欣山农贸市场和乡镇农贸市场改造。

抓乡村整治改人居环境。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狠抓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治理,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全面提升村容村貌。大力实施以河塘沟渠为重点的清淤疏浚工程,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大力推进“厕所革命”,加快建设圩镇公厕,完善旅游公厕。规范农村自来水厂建设与管理,加强村庄道路养护,完善村庄公共照明设施。

抓共建共享建宜居新村。启动省级生态县创建工作,扎实推进省级文明、卫生城市创建工作。积极开展圩镇评选活动,全面完成圩镇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打造一批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特色圩镇。加快版石、鹤子新型城镇化示范镇、三百山特色小镇小城镇建设。总结推广“高屋模式”,在南、中、北片各打造两个乡村振兴核心示范区,每个乡(镇)至少打造一个乡村振兴示范点。

(四)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市场经济活力

持续推进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攻坚、开放再提升、环境再优化行动,为经济持续发展注入“源泉活水”。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推进“放管服”[17]改革,加快推进“网上办、一次办、马上办”,打造“四最”营商环境[18]。全面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深入开展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十大行动”,继续落实减税降费、应对疫情稳增长、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系列政策。推进“五型”政府[19]建设,整治公共资源交易、政务诚信等领域突出问题。

着力释放内生活力。健全部门协调配合机制,如期完成全县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深化考核制度改革,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完成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工作,全面铺开县乡村政务服务“三级联动”工作模式。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医疗、教育、企业高管、高精尖等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全面深化开放合作。积极争取会寻安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省级战略,强化“会寻安”三县资源整合并取得实质性进展。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等重大战略,争做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排头兵”,积极打造革命老区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示范地经典样板。

(五)推进生态建设,提升绿色发展优势

生态是的“金字招牌”,以更高标准打造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样板”。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巩固和扩大污染防治成效。持续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八大标志性战役[20]27个专项行动,确保PM2.5平均浓度控制在每立方米29.8微克以下,二氧化碳强度同比下降5%,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9%以上。确保地表水县界断面Ⅲ类水体比例达到100%,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加强上级环保督察发现问题整改后续监管,完善生态综合执法体制机制,持续推进“三禁”“三停”“三转”,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切实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行动计划,全力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示范区。推进镇江河上中下游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启动北片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完成县城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及污泥处置工程,加快城区污水管网建设,加强管网的日常巡查管护,全面提升污水的收集和处理能力。加快推进首轮东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项目建设,大力争取第二轮补偿项目。加强城乡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与管理,加快应急备用水源地建设,年底前基本建成永镇水库水源工程。

着力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实施绿色产业扩面提质工程,新建3万亩脐橙生态复产示范园。编制实施富硒产业规划,开展富硒农产品的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加快培育富硒农业品牌。严格执行“绿色招商”“生态准入”制度,坚持招大引强补链条。瞄准智能终端及配套元器件、电子音响等重点产业,补齐电子信息首位产业链条,打造全产业链发展新格局;围绕金属新材料龙头企业,补齐与企业相互关联的小链条,逐步打造基础工业制造产业链。

(六)坚持民生为本,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聚焦民生热点,推进民生实事项目建设,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福祉互促共进。

稳步推进富民增收。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把稳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切实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工作,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严格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坚决打击欠薪违法犯罪行为,扎实做好农民工工资治欠保支工作。大力发展小吃产业,加大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创业形态支持力度。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高应急医疗救治能力,加快推进实施一批教育、医疗、文体、养老等公共服务重大项目。启动城西小学、第三幼儿园、版石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加快推进二中和一批乡镇初中、小学改(扩)建。完成新人民医院、新妇保院主体工程建设,启动中西结合医院、新康定医院和产城新区全民健身中心建设。完成城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设施年度建设任务。

国民经济规划范文2

(一)研究主体

发展规划评价研究涉及面较广,不仅涉及到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地理学等学科,而且对研究者的知识结构和宏观视野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因此,当前活跃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单位多为综合型科研机构,如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国家信息中心、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等政策研究单位。从自我评估与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角度来看,专业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机构不仅数量偏少,而且多为官办机构,缺乏中介机构,不利于提高评估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二)研究对象

国家发改委对发展规划中期评估的要求,不仅是推动发展规划评价研究的最主要的动力,而且也构成了研究的主要对象。学术界更多地关注发展规划指标体系的研究,而忽视价值体系的研究;更多地关注政府的中期评估,而忽视了日常监测机制的研究;更多地关注规划文本与实施目标的一致性,而忽视了文本本身的科学性。总而言之,在研究对象方面,发展规划评价研究所涉及的领域和层次不够宽广,需要拓宽学术视野,增强系统性、综合性研究视角。

(三)研究成果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发展规划评价在实践中得到不断丰富和深化,为研究者提供了良好的素材。以胡鞍钢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我国发展规划评价研究起步较晚,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大多局限于方法论层面,在理论方面建树不多;局限于部级发展规划评价层面,在省级及以下政府发展规划评价方面鲜有涉及。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处于跨越转型的关键时期,亟需发展规划评价这一指挥棒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但是,总体上看,学术界关于发展规划评价研究不能完全支撑政府的迫切需求,在深度和广度方面仍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二、我国发展规划评价研究所涉及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规划实施评价实证研究

由于历史原因,“二五”至“五五”计划文本未曾正式公布,这给文献研究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同时,由于这段时期发生了“”、“三线建设”、“”等重大历史事件,五年计划的编制与执行受到较大影响。董志凯(2003)认为,在计划经济时期,决策的形成与修订缺乏广泛参与的民主基础,以及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的干扰等因素,导致决策科学化难度很大,也使五年计划估价不准确。比如说,“二五”计划主要指标人民日报曾宣布提前3年完成。但经核实1962年核实数仍低于公报数。计划实施结果估价的不可靠性,直接影响到中央做出下一步科学决策。总体来说,五年计划的完成情况差异很大,但是完成率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王亚华(2007)通过逐一考察的方式,得出结论:“一五”、“六五”、“八五”、“九五”完成较好。从计划制定的科学程度来看,“二五”、“七五”、“八五”较差。鄢一龙(2012)从目标完成率、偏离度、计划期发展情况等纬度构建了五年计划绩效指数,首次对我国已经实施的11个五年计划绩效进行了定量评估。杨竺松(2013)基于科学发展指数体系,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实施评估:“九五”科学发展指数为60.79,“十五”为62.52,“十一五”为67.86,“十二五”中期为72.04。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对规划评估重视程度逐步提高,出现了一批对单个规划评价的研究成果。王亚华等(2007)从目标一致性角度对“十五”计划执行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实施情况总体良好,但在产业结构、就业结构、能源与环境等方面出现偏差。社科院经济学部课题组(2009)研究报告表明,“十一五”规划运行三年以来,实施总体进展顺利。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努力建设和谐社会。胡鞍钢等(2008)按照一致性评估方法,对“十一五”规划实施进展情况进行系统评估。在总体进展良好的同时,存在着产业结构优化、发展模式转变、资源环境制约硬化等方面的挑战。祝宝良等(2013)认为,预计“十二五”规划期末指标完成率将接近90%,创造我国五年计划(规划)最高记录。

(二)发展规划评价机制建设

发展规划评估机制在我国尚属于新生事物,还需要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学者们针对规划体系存在的问题,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评估机制改进优化的建议和意见。刘春雨(2012)针对当前规划监测评估缺少推动机制、监测手段和考核办法等问题,分别从年度监测、中期评估、年度考核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郝彦菲(2013)认为,要建立规范完善的规划评估体系,强化人大对中期评估的监督作用,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评估机制,与时俱进创新评估方式与方法,建立人员结构合理的规划评估专家委员会。高辉清(2013)认为,要建立节能减排指标地区间合理分配机制,建立和完善面向各级规划的评估体系和节能环保监测网络,多管齐下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对于构建规划评估机制来讲,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与可评价性非常关键。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由于我国规划编制脱胎于“五年计划”,起步于“十一五”,缺乏经验,存在着不少问题。贾川(2012)认为,当前评估工作导向多元表述含糊、指标设置偏于保守等自身缺陷导致难以评估,平行级规划协调不足、上下级规划衔接不够等体系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评估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公众参与程度仍需提高。因此,要完善规划体系,明确规划边界,改进规划编制方法,强化考核评估机制,构建公众参与平台。吴殿廷等(2012)认为,“十一五”规划是系统、严谨、科学的发展规划,但规划中的经济目标偏低,社会和资源环境目标个别偏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因此,要求必须对规划实施进行评估监测和及时调整。鄢一龙(2009)提出了“规划蓝图—实施情况”一致性评估办法。但是,该方法对规划本身合理性不能作出评价,这使得对规划深度评估较为困难。

(三)发展规划指标体系研究

指标是构成五年计划(规划)的核心部分,也是规划评估的重要依据,其调整反映了政府执政理念和价值观的变化。改革杂志社专题研究部(2011)选取了国内生产总值、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城镇化率3个预期性指标,以及人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全国总人口3个约束性指标,对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进行了述评。王永瑜(2010)研究了改革开放后六个五年规划以及31个省级政府“十一五”规划,从纵横两个方面对其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1.指标数量逐期减少;2.指标结构由经济性向非经济性转变;3.指标类型由具体向综合转变。胡鞍钢等(2010)认为,“十二五”规划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彰显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原则和主线。“十二五”规划反映了我国政府由追求经济增长向追求公共服务的转型。指标的合理设置与规划评估直接相关,对于提高规划评估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些专家学者结合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对指标的设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胡铁雯、顾海兵(2012)对“八五”至“十一五”计划(规划)主要指标变化和执行情况进行了研究,建议指标体系应保持稳定性、科学性和预见性。代明、江思莹(2013)通过研究各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应用层次分析法编制了规划实施成效量表,提出了九项要素层指标和二十六项具体指标,并还利用量表对国家“十一五”规划完成情况进行了评价。李方正(2014)认为,长期来看,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可带动经济的增长,金融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显而易见。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2008)认为,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我国中长期规划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经济增长指标在规划中仍占据重要地位,但科技、环境、资源、公共服务以及人民生活等指标重要性更加突出。在这一指导原则下,对规划指标体系的设置提出了政策建议。

(四)规划决策理念与机制

虽然西方国家也通过规划工具进行公共事务管理,但由于国情历史、政治制度的差异,其决策的理念与机制与我国大相径庭。胡鞍钢(2012)从决策哲学的视角分析了中国五年计划的独特性,并得出中国计划决策哲学的核心是实事求是。王亚华(2009)发现,转轨和市场经济时期的计划制定普遍保守,计划经济时期的计划目标制定普遍偏高。因此前者完成情况大大好于后者,但前者的预期准确性和完成的同步性下降。在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我国计划(规划)决策模式也经历了学习和成长的过程,逐步向制度化、科学化、民主化发展。王亚华(2007)根据历次计划制定的制度化程度,将10个五年计划分为5个时期:“一五”———制度化建立时期;“二五”———制度化破坏时期;“三五”、“四五”———非制度化时期;“五五”、“六五”———制度化重建时期;“七五”至“十五”:制度化深化时期。鄢一龙等(2011)认为,从决策模式来看,中国制定五年计划经历了以下阶段:内部集体决策模式;“一言堂”决策模式;内部集体决策模式的重建;咨询决策模式;集思广益决策模式。胡鞍钢(2011)提出,“十二五”规划编制历经中期评估、前期研究、形成思路等11个步骤,是中国公共决策民主化的最好案例。这说明了我国已经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公共决策机制,未来将进一步制度化、科学化、民主化。

(五)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长期奉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思路,在经济增长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这一过程中,也付出了环境和资源的巨大代价。李强(2013)通过对绿色发展相关指标中期完成情况进行分析,对“十二五”规划绿色发展情况和趋势开展了评估,并提出了政策建议。张雪花(2005)等认为,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十一五”规划中应体现资源与环境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对影响,并探讨了在区域“十一五”规划中体现资源价值与环境成本的必要性、基本思路与工作程序。唐忠辉(2009)提出,目前,开展国民经济规划环评的法制、政策和技术等条件已初步具备。应按照预先评价、整体评价和评价审查三个阶段,由不同主体组织实施国民经济规划环评,并统筹考虑与其他类型环评之间的协调关系。赵书新(2010)提出,当前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没有体现全面性原则,没有满足动态考评的需求,考评方法单一。因此,重新界定了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并提出要定量与定性描述相结合;重视预测方法的科学性;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口分析;注意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分析;科学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周敬宣(2010)提出,基于目前战略环境评价存在的问题,可以选择区域国民经济和发展规划环境评价作为突破口。要建立区域规划的战略环境评价导则,将“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系统”作为评价对象,分别从不同层次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评价。

三、我国发展规划评价下一步研究建议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发展规划评价是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科学化、制度化、民主化的重要抓手,也是促进我国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应在以下方面争取有所突破:

(一)优化研究主体结构

当前,我国从事发展规划评价的研究主体官方背景过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评价的客观性。政府应落实行政职能转移的有关精神,利用政策工具等手段,积极引导具有实力的协会等第三方机构参与发展规划评价工作,建立常态化研究机制,持续对发展规划进行跟踪研究,切实提高评价研究的独立性和可信度,推动发展规划真正落地。

(二)拓宽研究对象范围

针对我国发展规划评价研究范围较窄的情况,建议应在进一步做好中期评估研究的同时,加强对监测机制的研究,努力将研究视野拓宽到整个评价体系。在进一步做深对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同时,加强对指标体系背后的价值体系研究,提高研究的深度。在做好对中央层面发展规划评价支撑的同时,加大对省级和以下政府层面发展规划评价的支持,以促进我国发展规划评价整体水平的提升。

(三)丰富研究成果深度

国民经济规划范文3

关键词:国民经济动员;问题;发展

在新时期不断变化发展的背景下,国民经济动员的领域和范围只能不断拓展加深,动员的方法和路径也发生了巨大变革。按照“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需求,着眼一切为了战争服务,无条件保障部队战斗力的宗旨。新形势下的国民经济动员工作,必须围绕现代战争的特点,积极适应建设信息化社会和信息化军队的双重需要,成为连接国防和经济建设的纽带。

1推动国民经济动员工作深度发展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周边安全环境面临的风险明显增大,特别是海上安全威胁日趋严峻,对我国维护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安全提出了重大挑战。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任务艰巨繁重,特别是各种威胁和挑战联动效应明显,各种敌对势力相互应,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很多。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使战争格局正加速向信息化战争转变,对中国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着眼国家安全需求,准确把握国际战略态势和我国安全形势的变化,加强整体筹划和顶层设计,才能使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动员在总体目标、发展步骤、建设任务、资源配置等方面,实现更好的衔接和协调。国民经济动员工作关乎国防安全、经济发展,更关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中国国民经济动员工作发展的主要问题

2.1在思想认识上与国家整体战略要求不适应

经济动员工作的目的是服务和保障军队,但工作的结果恰恰是推动国家综合发展。从理论上或思想上,如何正确定位当前经济动员工作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密不可分的关系,各项动员工作如何与国民经济发展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各级动员机构如何与国民经济发展领导机构更好地对接和协同工作,都需要先从思想上进行解放,并从理论上进行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有30多年无战事发生,和平积习严重。在宣传教育时,讲和平因素多、讲战争因素少,国防意识较为薄弱。在协调实际工作中发现,地方有的同志认为“动员是战时才需要,平时搞不搞无所谓”以及“搞动员就是要钱,增加额外负担”。发展改革系统内部、社会大众对动员均不了解,动员宣传亟待加强。同时,无论是经济动员思想,还是经济动员理论,还不能适应当下动员工作的创新要求,还不能成为指导和引领实践创新的先导性思想理论,还不能跟上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对经济动员各项工作进行改革创新的要求,亟待经济动员工作实践者和理论研究者的开拓性思维,亟待创新性理论的产生。

2.2国家经济动员体制不完善,相关法律保障不健全

在全国各级地方政府系统中,国民经济动员编制少,从事国民经济动员实际业务的人员较少。在机构设置方面,一些地方经济动员办公室和军民融合办公室合二为一,在各级地方发改委体系中,国民经济动员也处于相对薄弱的地位;地方领导人对国民经济动员工作不太重视,或者说促进国民经济动员工作推进取决于领导重视程度,未能从体制设计上,实现工作的激励。在县级及以下基层,国民经济动员办没有相关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在市一级推进工作的时候,县级及以下的基层没有工作对接和落实任务的相关人员安排,使得国民经济动员工作在基层难以推进。目前国防动员委员会所属的人武办、经动办、交战办、人防办、国防教育办5个专业办公室中,相较于其他办公室,经动办在法律法规上还不够健全。在国家大力推进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下,作为5个专业办中唯一从上到下完全置于政府部门之中的国民经济动员部门来说,却没有健全的法律法规做支撑。而具体开展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一些基本手段,如国民经济动员潜力资源管理、预案管理、专业队伍管理等也需要出台相应的法规制度、形成相应的标准规范,才能保证各项动员工作的可执行性、可持续性。

2.3国民经济动员要求与实际工作机制不适应

国民经济动员的任务是“战时应战,急时应急,平时服务”。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特别是在国民经济动员为应战做准备上,一方面,国民经济动员办与军队对接不顺畅,没有顺畅的渠道获取军队的需求,特别是经济动员与军队作战体系和管理体系之间具体明晰的供需要求,毕竟军队各种动员保障需求最终要由各级地方政府来落实;另一方面,在供给动员上,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基础不同,尤其是在经济发展比较薄弱的西部地区,可以动员的企业和社会力量有限。在应急工作推进上,①在机构设置上融合不足。在新一轮的机构改革以后,中央层面成立应急管理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更加体系化,国民经济动员与应急管理工作尚处分立,从顶层设计上,未能实现二者的融合发展;②在工作机制设计上,国民经济动员需要根据突发事件等级进行响应,但这种响应机制在实际工作中,具有操作的困难性,具体说来当应急管理体系已经建立起来时,而国民经济动员的潜力调查工作还在困难中前进。总而言之,国民经济动员在应战和应急方面的对接不畅,带来了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2.4国民经济动员能力体系与信息化战争的要求不相符

经济动员能力体系在传统动员领域建设布局的较多,在新兴动员领域建设布局的较少,尤其是在海洋、空天、网络等领域的能力建设还相当薄弱,不能适应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要求。在经济动员中心类别和布局上,包括各类通用装备动员、物资储备与动员、专业保障队伍建设等方面,大多只能满足部分陆地作战保障需求。在动员的规模数量、动员平战转换能力、动员保障的无缝对接能力等方面,也不能与军队联合作战能力的保障要求相适应。另外,在重点方向、重点地区和重点新兴领域的经济动员资源预置和储备建设,也不能完全与军队全域作战能力的保障要求相适应。对于海上动员保障、空天动员保障、网络动员保障的能力建设,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完整有效的动员模式和路径。在开拓动员领域方面,尽管部分地区曾经试点过金融、能源、科技等领域的动员能力建设,但也没有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和做法。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动员涵盖交通、通信、医药等方方面面,可供保障的资源在范围和种类上急剧扩大,巨大的信息数据量是过去任何时期所无法比拟的,仅仅依靠传统的信息录入、收集方式显然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3聚焦动员重难点,科学谋划问题解决途径

3.1强化顶层设计,推动动员工作法制化

出台国民经济动员法和相关配套法规制度是贯彻落实法治政府的具体举措,是有效开展经济动员准备、实施等各项工作的基本前提。通过“上面管起来、下面动起来”,在国家层面,加快明确国家在经济动员方面的事权以及省级在动员方面的事权。明确各级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公民在经济动员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明确有关军政部门之间、部门和部门之间、地方与军队之间的动员协同关系,特别是战时急时经济动员指挥、协调、互动关系等。同时,逐步将经济动员机构、动员职能、动员权限、动员程序、动员行为活动等法定化。下大决心清理相关法律法规,着力提高立法质量,及时修改、废止不适应实践需要的法律法规,增强法律制度时效性、协调性和可操作性。建立自上而下较为顺畅的动员系统对接机制,落实人员编制和经费保障,推进工作有序开展。

3.2推动动员工作不断发展,促进实现“三个转变”

①实现粗放式动员向标准化动员转变。在动员中心建设方面,以规范化建设为抓手、法规制度为保障推进动员中心建设,有效解决动员中心重建轻管、建用脱节的问题。在潜力数据调查方面,搞好标准建设,加强统筹,处理好国标、军标、行标的关系,尽可能统一口径。在预案编制方面,完善动员程序,着力编制格式规范、要素齐全、便于操作、任务明确的动员预案。②实现从传统动员向现代动员转变。建议依托充分现有平台资源,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新型信息化动员系统。通过调研发现,利用统计局数据采集较为成熟和保密性高的现有模式,增加国民经济动员模块,可以有效解决动员信息化程度不高的问题。比如建设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通过军地两张网,地方借助该平台服务国民经济动员工作,军地联合解决军地信息不互通问题。③实现单一动员向军民融合式动员转变。国民经济动员是实施军民融合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推动国民经济动员军民深入融合,首要任务就是搞好顶层规划,全面系统的布局设计,并强化战略规划和预案编制。

3.3结合军地优势,搭建资源共享平台

坚持基础建设先行。科学规划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电力、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落实部队机动、军舰靠泊、物资装卸载等军事需求。结合地铁和地下管廊建设,大力推进人防工程互联互通及配套建设。提高服务保障能力。把军队物资供应、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基建营房、生活保障纳入地方专项规划,把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纳入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健全军人保险、住房制度,做好转业干部和退役士兵安置、随军家属就业、军人子女入托入学等工作。强化科教资源统筹。省级新一批军工重大实验设施、设备仪器和国防计量标准器具开放目录。探索建立军地创新人才共用共享管理模式。军地共同抓好预备役军官和专武干部的联选、联训、联管、联考、联用。依托驻冀部队院校,有计划、分批次轮训地方党政领导干部。

3.4创新动员发展模式,探索新兴技术在动员信息领域的应用

①要结合军事需求,研究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等新兴领域技术、装备、物资、人才等多要素综合动员能力构建与发展模式,探索这些新兴领域动员潜力和能力生成机制、动员准备与实施程序及其路径方法,通过理论与试点实践等方式不断拓展新兴领域动员建设新格局,为军队新型作战力量和作战能力做好动员准备。②开展预案管理、潜力调查、动员中心管理等各类动员资源管理系统模块和数据库融合建设,强化这些系统模块在经济动员决策管理中的辅助分析、决策和评估等功能作用。

[参考文献]

[1]邵进进,陈巍.坚持“五位一体”推动国民经济动员军民深度融合[J].经济研究导刊,2013,(19).

[2]方正起,吴少华,李学武.国民经济动员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国军事科学,2016,(5).

国民经济规划范文4

【关键词】现代物流业;国民经济

近些年来,在信息技术支撑下,我国以信息化、集成化、服务化为特征的现代物流业获得了迅猛发展。现代物流业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企业与消费者、横向三次产业的复合型产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标杆,对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现代物流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

(一)现代物流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紧密相连

我国的现代物流业是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起来的,纵观现代物流业发展历程,没有一个行业能够像物流业这样深入到各个行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相互协作、协调运转提供巨大的助力。[1]可以认为,现代物流业与国民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1980年~2017年,我国国民经济年均增速为9.3%,同期物流业发展年均增速为14.7%,而在国民经济增速下滑的2009年等年份,物流业发展同样陷入低谷。如1990年~1998年,我国国民经济年均增速为9.5%,同期物流总额年均增速为17.2%。2002年,我国国民经济增速一度超过10%,物流总额同比增长达到17%。进入经济新常态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愈加重视经济增长质量,对现代物流业在资源配置与生产效率上的作用发挥更加依赖,物流业与国民经济协同发展态势愈加明显。

(二)现代物流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主体的粘结剂

一是现代物流业发展使得市场经济中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主体关系更加密切。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流通速度大大加快,产品从生产端流通到消费端的时间明显缩短,这无疑可以大大提高国民经济的活跃度,进而使市场经济中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主体关系更加密切。二是现代物流业发展有利于各企业提质增效。现代物流业不是单纯的、独立的行业,而是依附并服务于其他经济部门的行业。如生产性物流业与生产企业的关系十分密切,是其进行生产准备以及向外输出产品的重要渠道。再比如服务性物流业使服务业的服务速度更快,无论是对消费者需求的响应还是对市场的反馈,其速度都会得到显著提高。三是现代物流业发展密切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关系。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离不开各经济部门的健康发展,很多时候中央政府宏观调控政策要想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需要现代物流业这样可以为资源优化配置起到重要作用的行业给予支撑。可以认为,现代物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基础性作用。随着现代物流业特别是跨境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国民经济发展将会更加受益,政府调控政策发挥的效果也会更好。

二、现代物流业与国民经济的相互影响分析

(一)现代物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

1.现代物流业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一方面,现代物流业本身就属于宏观经济中具有巨大发展前景和活力的重要产业。2017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为246万亿元,同比增长6.8%;社会物流总费用为11.2万亿元,同比增长10.3%;物流业总收入为8.4万亿元,同比增长12.9%。现代物流业在第三产业中已经占据了重要地位。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带动了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的运用,也促进了交通业的快速发展,其规模不断壮大,为我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及我国对外出口迅猛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3]另一方面,现代物流业在宏观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稳定器作用。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就业始终是衡量宏观经济调控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而现代物流业恰恰是人力资源密集型行业,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2017年,我国物流业就业人数达到10346万人,在全国就业总人数中的占比为13.4%(如表1所示)。2.现代物流业对微观经济的影响。现代物流业被称为国民经济的“润滑剂”,对微观经济发展也有着很好的正向影响。一方面,现代物流业为商品流通提供了渠道。现代物流业的包装分拣以及运输仓储等环节,正是商品从生产端到消费端的流通过程。一个企业选择的物流公司服务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产品配送到消费者手中的速度与质量。其中,前者对农产品、生鲜食品等对时效性要求较高的商品至关重要,是提升这些商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后者则对于那些有着特殊装卸要求的商品有着直接影响,如有毒气体、贵重物品等,都对物流有着特殊要求。另一方面,现代物流服务可以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助力。如物流公司可以通过专业化服务,有效减少商品从生产端到消费端的中间风险和流通成本。现代物流业往往包含着众多的信息化技术与设备,其对市场信息尤其是消费信息的掌握不仅全面而且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是微观经济体能否更好掌握消费者反应、喜好的重要内容。与现代物流联系越紧密、获取物流服务越多的企业,其在生产经营和市场营销甚至是产品研发设计等方面越能获得主动权。[4]3.现代物流业对产业经济的影响。现代物流对产业经济的影响缘于其与其他产业的密切联系。一方面,现代物流业在依附于基础性行业和服务性行业的同时,也对这些行业产生了正向促进作用。在发达的现代物流业支撑下,相关产业物流效率会得到提升,物流成本会大大下降,进而提升相关产业市场竞争力。换句话说,相关服务业越是发达的行业,其发展往往会更好。如天津大港区的特种物流十分发达,是当地化工产业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另一方面,现代物流业是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其快速发展本身就可以带来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加,有效提高第三产业占比。

(二)国民经济对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影响

1.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着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水平。物流业尤其是现代物流业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且是随着社会分工日益细化后为满足企业和消费者运输仓储等需求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物流业的发展水平。一般情况下,国民经济越发达,社会产品和服务就越丰富,对现代物流服务的需求也越大。在经济发达区域,无论是其资源配置效率还是资源配置数量都要远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如此一来,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动力与发展空间就越大。此外,国民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经济越发达,微观经济体也越多、越活跃,这些经济体要实现相互协作配合,必然需要有相应的物流服务作支撑,这无疑会大大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2.国民经济发展规模影响着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规模。现代物流业是为其他产业提供服务的产业,承担的是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个中间环节。一方面,国民经济发展规模越大,所拥有的行业数量、行业规模越大,包括单个行业的发展规模也越大,自然会催生出更加繁荣的商贸业,从而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更大空间。另一方面,国民经济发展规模大有利于进一步丰富现代物流的内涵,进而使现代物流业获得更大发展外延,有利于现代物流业不断扩大发展规模,推动现代物流业向更高水平发展。[5]3.产业结构变化决定着现代物流业的结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与之相适应的物流业结构也发生着变化,这主要是由物流业自身拥有的“依附”特征所决定的。不同产业对现代物流服务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如制造业对现代物流业的需求往往是大宗货物物流,以铁路、航运等运输方式为主;第三产业的物流需求则更多体现在物流服务水平与时效性上;在第一产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农产品物流会相对发达一些,特别是生鲜农产品对物流服务的特殊需求会催生出诸如冷链物流等特殊物流。

三、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现代物流业发展遭遇瓶颈

目前,我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国民经济的深度调整带来了一系列变化,现代物流业遭遇到发展瓶颈,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有所下降。2010年以来,我国有3个年份的社会物流总额增速低于宏观经济增速。特别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现代物流业在配合提高农产品物流水平、减少生鲜农产品运输途中损耗、加快冷链物流发展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6]如生鲜农产品冷链运输率不到50%,多数农产品未经加工即进入流通,损耗率超过20%;再比如我国危险品物流水平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多次出现重大安全事故,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表明我国现代物流发展虽然实现了规模的拓展,但在提升现代物流服务水平方面依然做的不够。

(二)现代物流业发展不均衡

与国民经济发展相类似,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存在极大的不平衡。一方面,东中西部现代物流业发展不平衡。我国超过70%的现代物流资源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以及环渤海地区,而在广大中西部地区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还比较落后。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排名前50位的物流企业,有37家是东部地区企业;全国3609万吨的冷库中有超过70%是建设在东部地区。另一方面,农村与城市现代物流业发展不平衡。城市物流企业数量与规模以及物流业服务水平均明显高于农村地区,甚至不少农村地区物流业发展还停留在解决物流“最后一公里”阶段。这种城市与农村物流业发展不平衡,突出表现为农产品物流落后,给农民带来比较大的损失。其格局基本上就是农村与城市物流两条线,工业品难以下乡,农产品难以进城。

(三)现代物流业体系建设还有待加强

与传统物流相比,现代物流业更加注重对各种物流资源的整合以及对客户物流服务需求的响应。现代物流企业更加倾向于针对客户企业各方面条件,量身定制物流服务内容,以实现对客户企业最大程度的助力。从目前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现代物流业还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主要是覆盖全国的物流体系还不完善,大型物流中转、仓储中心建设不足,能够适应特殊行业、特殊物流需求的基础设备相对缺乏,等等。二是物流信息化水平不高。无论是宏观层面的现代物流业信息化水平还是微观层面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都不高。以物流多种方式联运为例,由于信息化水平偏低,物流需求、物流设备调配能力不高,造成我国物流很难形成航空、铁路、公路、水运一体化联运,货物的多次装卸、搬运,给物流质量控制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四、结束语

综上分析,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应进一步加大对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一是加快完善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重点定位打造覆盖全国的现代物流网络规划、冷库建设规划以及全国物流骨干配送中心规划等。同时,针对当前现代物流发展不平衡问题,重点加强中西部地区物流系统规划和农村物流规划。二是加强现代物流业竞争市场建设,以公平竞争为目标,努力明晰政府与市场在现代物流发展中的权利和义务,同时促使政府做好降低现代物流业费用等工作,为物流业发展提供更加健康的环境。三是加大现代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主导作用,引导社会资金和企业资金建设进入物流基础设施领域。如政府通过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物流网络规划,鼓励更多物流企业和社会资金加大对冷库、配送中心等设施的投资,加速形成更加完善的物流网络。四是不断提升现代物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鼓励物流业龙头企业加大在物流信息化建设上的投入,加强物流信息平台等系统研发,特别是提升为客户企业量身定制服务方案的“软实力”,同时加大自动化分拣、包装等设备的引进力度,不断提升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水平。通过更具效率、更具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业发展,更好地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黎明,沈锦发,林德钦.物流产业与国民经济增长效应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7(10):33-35.

[2]任洪德.物流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7(2):79-81.

[3]何佳琪.现代物流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影响的分析研究[J].现代商业,2016(13):17-18.

[4]王景利.我国现代物流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研究[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5(4):45-48.

[5]孟庆春,黄伟东,马硕.我国物流业对国民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Logistic函数和脉冲响应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5(7):172-176.

[6]黄娜.我国物流业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度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5(16):46.

国民经济规划范文5

关键词:发展;国民经济学学科;问题;思路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形势变化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日益延伸。面对国内国民经济学每况愈下的状况,各高校纷纷设立国民经济学专业。但由于对国民经济学科认识存在不足,所培养的国民经济学人才存在一定的差异,使国民经济学学科发展处于尴尬的局面,像一个无所不包的大杂烩。为了振兴国民经济学学科发展,找到其新的发展方向,本人针对我国现实经济问题与发展的需要,形成了国民经济学科的发展思路。

一、国民经济学学科的特点与内核

国民经济学从属于应用宏观经济学与实证宏观经学,作为经济学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与其他学科存在一定的区别,是综合性较强的应用类专业,从宏观角度与战略角度来看,其研究的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对其做出相应的预测与规划,具有宏观性、综合性、对策性、战略性、前瞻性的特点,研究对象是国民经济与管理的规律,包括经济制度、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战略与规划等。只有搞清楚国民经济学研究对象及内容,才能对国民经济学科进行建设,进而推动国民经济学学科的健康发展。

二、国民经济学学科发展所面临的若干问题

(一)学科边界不清楚

从经济学角度看,若国民经济学学科发展没有明确学科分工及边界,就会严重制约与影响相关知识的积累与发展。由于国民经济学科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即使是跨学科融合发展,但研究内容上存在诸多边界模糊的情况,且部分理论经济学学科区别比较模糊,其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其一,与西方国民经济学存在一定的混淆。在西方,国民经济学并不是一门学科,而是指国家角度的经济学,是政治经济学的异体,甚至是一个部分。而其与我国国民经济学存在一定的差异,不能混为一谈;其二,与政治经济学关系不明确。这是由于我国的国民经济学是从国民经济计划学转化而来,需运用到与之相关的原理与知识,但不能就将其与国民经济学学科等同;其三,与宏观经济学关系不明朗。虽然宏观经济学是国民经济学理论的来源之一,但两者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在层次分析上、研究主题上及知识构成方面都有一定的区别,不能将两者等同。

(二)研究对象不明确

当前,在学术界对国民经济学研究对象存在三种观点,即宽派、窄派及中间派。其中,宽派学者认为需将整个国民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学的整体,将其与政治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相联系,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窄派的一些学者认为国民经济学与国民经济管理学等同,可广泛运用多学科知识,以此探究宏观经济运行规律及管理机制。而中间派学者认为国民经济学学科从属于应用、实证经济学,是运用行政管理学、经济学一般原理及社会统计学的综合应用宏观实证经济学。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明确国民经济学学科理论内核,相应其研究对象也不明确。

(三)缺乏理论内核

对于国民经济学学科发展,坚硬的内核作为其具有生命力的标志之一,在学科发展中需要进行遵守。而国民经济学内核关系到该学科的建设。由于其研究内容涉及比较多,且比较多元化,而大多数的经济学分支学科都有明确的理论内核。在国民经济学学科发展至今,其理论内核与研究体系缺乏一定的贯穿,这对国民经济学科建设与发展而言,需要捍卫与坚守什么,就会变得不清不楚,大大影响了国民经济学学科体系的完善。此外,当该学科缺乏明确的理论内核时,就会面临被其他学科同化的情况。

(四)庞杂的保护带

一门学科的发展,在其过程中需要结合现实的案例或数据对保护带进行伪证,经过一系列的去伪存真,保留一些尚未证实的假说,为形成理论内核的一层层保护带。对于国民经济学许可,其保护带还比较复杂,找不到系统且明确的理论假说,并且缺乏公认的保护带。在国民经济学学科的发展中,缺乏统一的交流语言与学术背景,长此发展下去,将大大影响国民经济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三、发展国民经济学学科的思路

(一)学科与其他学科边界

首先,强化国民经济学与理论经济学之间的分工,对其研究与分析经过事实检验的经济学理论进行分析,按照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以此解决国民经济系统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其次,优化国民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学科之间的分工,将国民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中的其它分支学科进行区分。对于国民经济学的定位,虽然其与其它分支学科存在相关性,但作为一个巨系统,需要以宏观经济分析为基本领域,研究对象、方法就更广泛且多元化。对其它各门经济学科分支学科起到一定的统领作用。也正如此,在我国国民经济学科划分中,国民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头号学科。

(二)找准国民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对于国民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其是国民经济系统及其规律。本文在对国民经济学教学与科研中,需要分析与解决国民经济学系统中问题,并对其进行分类。可按照国民经济学系统涵盖的国民经济系统,运行及管理三大板块分为四类:其一,是重要的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二,重要但不需迫切解决的问题;其三,不重要也不迫切解决的经济问题;其四,迫切需要解决但不重要的问题。在了解这些问题基础上,不断完善国民经济学学科的框架与体系,结束该学科内容较为混乱的局面,为其进一步发展与繁荣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提炼理论内核

有学者提出,国民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国家的宏观调控,而宏观调控的三个手段是财政、计划及金融,而国民经济学科与这相关学科更为宏观。该学科从国家层面入手,其理论内核不能是具体的政策手段。这是由于具体的政策手段不能形成一条完整的逻辑链条,只能解决国民经济的运行目标。对于国民经济学的理论内核,需从国民经济系统中进行寻找与提炼,不是简单的市场与计划的关系理论,这是由于国民经济学是一个复杂的局系统,具有多系统、多层次及相互交错等特点。而只有系统化把握国民经济系统各方面,才能明确其核心内容,进而找到理论核心内容及确定核心任务。

(四)明确保护带

在明确国民经济学保护带的过程中,需要应用实证及案例对假说进行验证,在此过程中为保护带需进行相关的调整,才能硬化国民经济学的理论内核。因此,需要以宏观经济学的战略化、应用化及政策化为主线,对国民经济现实的分析与解释应用其基本理论,使国民经济学成为一种进步而非退化的研究纲领以此得出其系列命题与假说,构建保护带基本框架,从而以国民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对驱动事实进行发现。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关于发展国民经济学学科的若干思考的研究,了解我国经济学科的特点与内核,分析其中发展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思路,为国民经济学科建设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这对我国国民经济学科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耿明君.对发展国民经济学学科的若干思考[J].卷宗,2017(27).

[2]陈璋.关于国民经济学学科发展问题的思考[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5(05).

[3]宋乃欣.关于国民经济学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J].卷宗,2015(10).

[4]耿韶涓.浅谈国民经济学学科发展面临的问题[J].人间,2015(13).

[5]刘瑞.国民经济学科的发展[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5(05).

国民经济规划范文6

1.规划导向

规划是规制策划,国民经济的规划主要是指国家以及各个地方性的政府机构、不同的领域、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对象所形成和组成的规划系统,或称规划体系。对一个阶段、一个时期的工作有一个整体的、全局性的计划。日不我国的5年计划,到目前经济进行了12个五年计划。这既是规划也是指导,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政策调控

政策是国家为了更好的发展国民经济,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一些相关规定和发展方向。政策调控是一种行政管理手段,也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具体的政策调控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调控,首先是财政政策,其次是货币政策,最后是产业政策。当然后续的还有投资、流通、分配、价格等方面的政策,都是宏观调控的主要内容。

3.法律方面的调控

法律调控主要是指利用法律手段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进行的一些调控。比如为了利用有效和有限的资源,促进再生资源的正确利用,更加有利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出台了《循环生产法》,这一法律的出台,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无疑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4.信息导向作用

信息导向作用是指国家通过一定的途径,将经济信息给全社会,用于指导生产经营者的管理和投资方向,以避免企业发展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5.行政干预作用

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有时是需要一些强硬手段来维持的。政府的行政干预就是属于这类的强硬手段。但是政府的行政干预有时会和市场规律发生冲突,因此不是万不得已,政府的行政干预越少越好。但是在特殊的情况下,特殊的形式下,政府的干预还是必须的,单纯依靠市场的调节,周期要缓慢,所以政府要使用政策进行强硬的干预。

二、宏观调控的目标

我国实施的宏观调控主要对象是宏观经济的调控,所以,实际中是采用组合手段的综合调控,其主要目标是使国民经济按照中央政府的预定目标发展。

1.通过调控能够有力促进我国经济的平稳增长,特别是保证质和量的同步增长。

2.保证就业的增长,有效解决民众生活问题,通过就业的增加实现居民收入的增加。

3.保证物价的稳定是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目标,物价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是一个具体的民生问题,所以宏观调控将物价的稳定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

4.宏观调控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作用。

三、财政政策的使用

国民经济规划范文7

[关键词]干旱区;节水改造;经济效益评价

1工程概况

新疆南疆某中型灌区干渠控制喀什噶尔河流域伽师县克孜勒苏乡(八乡)、古勒鲁克乡(九乡)部分村共计14.79万亩灌溉面积。九乡干渠0+000~36+249段,总长度36.25km,桩号0+000~25+840段设计流量为9.53m3/s~7.29m3/s,加大流量为11.91m3/s~9.11m3/s;桩号25+840~36+249段设计流量为2.54m3/s~2.26m3/s,加大流量为3.18m3/s~2.82m3/s。配套渠系建筑物26座渠系建筑物,改建水闸13座、农桥11座,渡槽1座,新建测桥1座。工程规模为中型,渠道0+000~25+840段,主要建筑物为4级,次要建筑物5级,临时建筑物5级。25+840~36+249段,主要建筑物为5级,次要建筑物5级,临时建筑物5级。本工程总工期9个月。投资主要指标:工程概算总投资为9424.59万元。其中工程部分投资为8932.020万元,移民与环境部分投资为425.34万元。工程部分投资包括建安工程费7483.61万元;设备购置费20.18万元;独立费用1003.07万元;基本预备费为425.34万元。移民与环境部分投资包括移民占地投资158.60万元;水土保持工程投资293.79万元;环境保护投资40万元。

2效益分析

(1)价格水平、主要参数及评价准则

1)根据本项目特点依据国家计委和建设部。2006年颁发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1](第三版)和《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2](SL72-2013)进行评价。2)本项目为改建项目,采用有、无项目对比法,进行分析计算。材料价格采用2016年第四季度喀什地区价格水平。3)经济计算期:根据《规范》规定,水利建设项目的计算期包括建设期和运行期。本项目建设期1年、运行期按30年计算,整个经济计算期31年。基准点定在建设期的第一年初。4)社会折现率:社会折现率是用来衡量资金时间价值的重要参数,作为经济内部收益率的判别标准,依据我国国民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投资收益水平、资金供求状况、资金机会成本以及国家宏观调控等因素综合分析,依据《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对上述因素的测定,国民经济评价的社会折现率为8%。5)资金来源:本工程总投资为9424.59万元。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和地方自筹资金比例为8∶2,即申请中央配套资金7540万元,地方自筹资金1884.59万元。

(2)费用概算

水利建设项目的费用应包括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年运行费和流动资金。本项目固定资产投资9424.59万元,再根据《规范》附录E“水利建设项目国民经济评价投资简化调整办法”进行调整,剔除属于国民经济内部转移支付的费用(计划利润和税金等),即总影子投资8992.13万元。年运行费:水利建设项目的年运行费包括项目运行期每年所需支出的全部费用,即工资及福利费、材料、燃料及动力费、维修费、其他费用。工资及福利费:本工程为改建工程,不增加管理人员,因此新增工资福利为0元。材料、燃料及动力费:参照类似工程,费用按固定资产投资的1%计算,为89.92万元。维护费:参照类似工程,按固定资产投资的1.5%计算,为134.88万元。其他费:按工资及福利费、材料燃料及动力费、维护费的10%计取,为44.96万元。本项目流动资金按2个月的年运行费计算,为80.93万元。

(3)效益概算

该工程项目效益主要包括:灌溉条件得以根本改善的农业增产效益,及节余水量用于灌区内部及周边天然植被的灌溉的生态效益。九乡干渠灌区灌溉面积现状16.8万亩、规划年14.79万亩。据规划,项目区引水量虽可以满足灌区灌溉需水要求,但由于工程不配套,工程老化,管理薄弱,灌溉水利用系数低,水资源浪费严重,不仅水分生产率低,而且由于地下水位上升造成灌区土壤盐渍化加重,影响了灌区的产出效益。本工程项目实施后,将有效改善灌溉面积14.79万亩,并通过对项目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灌区农民的脱贫致富,并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1)灌溉效益分析。灌溉效益计算采用分摊系数法。分摊系数取值根据当地统计资料分析及参照类似工程确定为0.40。单产及作物种植结构均按规划报告中数值计列。农业增产效益为1233.84万元,具体计算见表1。2)生态效益分析。工程实施后,工程节水量为380.47万m3,节省的水可用于灌区内部及周边天然植被的灌溉,改善灌区内的生态环境,工程具有较好生态效益。3)社会效益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的实施将极大地改善农牧业生产基础条件、带动乡镇企业的发展、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农民收入,为灌区各族人民的脱贫致富、提高经济文化生活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边疆巩固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

(4)国民经济评价指标

1)固定资产残值。固定资产残值根据该工程各子项目使用年限,在经济计算期末年回收固定资产残值,经预测估算为315.51万元,并和流动资金在计算期末一次回收,计入工程效益中。2)国民经济评价指标。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为10.06%;经济净现值(ENPV)(I=8%)为1690.5万元;经济效益费用比(EBCR)为1.15。3)国民经济评价结论。经过以上分析,国民经济评价中的各项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内部收益率10.06%,大于社会折现率8%;净现值1690.5万元大于0;效益费用比1.15大于1。说明此项目满足国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求。

(5)财务评价

由于本项目属于以农业灌溉为主的工程,是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公益性水利工程,故在本项目财务评价中,对公益性部分只进行财务分析,提出年运行费和单位水成本,分析确定项目运行后可形成的运行成本水价,看其价格是否能被用户接受。1)成本分析工程总成本包括工资及福利费、材料、燃料及动力费、维护费、折旧费和其它费用。本工程总成本费用=工资及福利费+材料、燃料及动力费+维护费+其他费+折旧费=585.28万元。经营成本费用=工资及福利费+材料、燃料及动力费+维护费+其他费=269.76万元。2)水价分析根据成本计算分析,本工程总成本费用水价为总成本费用除以年供水量11260.6万m3,经营成本水价为0.024元/m3,经营成本水价低于当地供水水价,工程实施后,管理单位可正常运行,当地农民对新水价可以接受。供水成本分析见表2。

3结论

本项国民经济评价中各项指标满足规范要求,说明该项目具有较好的国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根据水价计算分析,灌溉水价未变,农民可以接受。工程实施后,既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当地贫困面貌,又可为整个区域的生态良性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为该地区脱贫攻坚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国民经济规划范文8

2009年12月,联合国、欧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界银行等联合颁布了最新修订版本2008SNA,研究、开发和执行2008SNA成为当前统计部门和研究人员关注的热点之一。

一、关键变化

2008SNA与其他统计标准、手册的协调性高于1993SNA,强化了国民经济核算在统计体系中的核心地位。首先,SNA与《国际收支平衡手册》的修订几乎同时开展,保证了2008SNA与《国际收支平衡手册》(第6版,BPM6)的一致性;其次,2008SNA中价格与物量核算采纳了国际比较项目(ICP)和国际消费者与生产者价格指数手册的成果;第三,2008SNA与国际劳工统计标准保持一致;第四,2008SNA中环境账户与《国民核算手册: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修订版一致,后者有望成为国际标准;第五,2008SNA与主要分类体系最新标准《所有经济活动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修订第4版、《主产品分类》第2版是一致的;第六,《货币与金融统计编制指南》已基于2008SNA进行改进,并于2008年出版;第七,《政府财政统计手册》(GFSM2001)与2008SNA的差异已作注释,以备新版的修订。

相比1993SNA,2008SNA所做修订主要涉及六大方面:①对统计单位的进一步说明与机构部门分类的修订,包括对辅助性活动单位、非常住单位分支机构、多国经营企业常住地归属、特殊目的实体(SPE)、控股公司、总部办公室、金融服务的核算处理,以及非营利机构与金融公司部门次级部门划分问题的说明;②进一步阐明交易范围(包括生产边界),对研发活动、中央银行产出、非人寿保险服务、再保险、自产自用产品的处理做出了澄清与说明,改进了计算金融中介服务产出的间接测算方法(FISIM);③对资产、资本形成和固定资本消耗概念做出扩展和进一步说明,引入了经济所有权变化的概念,对资产边界与分类、知识产权产品、资产物量账户其他变化的项目分类进行了修订(刘伟,2010),对所有权转移成本、矿产勘查和评估、土地改良、固定资本消耗、水资源等方面的核算做了详细阐述;④进一步修订完善金融工具和资产的定义与核算处理,包括证券回购协议、职工股票期权、不良贷款、担保、指数联接债务证券、与外币联接的债务工具、未上市权益估值、未分配黄金账户、特别提款权(SDR)、租约和许可证、养老金权益等的处理方法,并调整了金融资产的分类;⑤有关政府与公共部门交易范围的进一步说明,澄清了私人/公共/政府部门的边界,对重组机构和政府签发许可证、公众公司用累积收入和资产出售所得作额外支付、政府向公众型准公司的额外支付、税收记录原则、税收减免、公共-私人伙伴关系固定资产所有权、保有收益征税的处理方法与原则等提出了详细指南;⑥有关SNA与BPM6概念和分类的协调,例如,对个人常住地评判及个人常住地变更的资产所有权处理、货物送往国外加工与中介贸易①的处理做了澄清与说明。

从文本上看,此轮修订并没有根本性的颠覆和改变,保持了国民经济核算的原有基本框架,以实现由1993SNA(甚或1968SNA,其框架仍在不少国家使用)到2008SNA的平稳过渡(Eurostat,2011)。但是,2008SNA几乎所有部分都有所变化,涉及统计单位和机构部门修订、交易范围、资产概念、资本形成和固定资本消耗、金融工具和资产的处理与定义等各个方面(UN等,2009;许涤龙、周光洪,2009)。归纳起来,2008SNA的关键变化主要体现在五大领域:资产、金融部门、全球化及相关问题、一般政府和公共部门、非正规部门(见表1)。

二、对中国核算体系的影响

(一)主要影响

2008SNA的大多数修订是针对日益全球化的交易特点、金融工具创新、对私人和公共部门财富与债务来源等所做的反应(Eurostat,2011)。实际上,在本轮修订的45个核心议题中有33个议题涉及金融资产与非金融资产核算,可见有关资本核算方面的研究是核算界关注的一个中心(杨仲山、何强,2008)。总体来看,2008SNA所做修订对核算理论与实践的影响主要涉及:①部分修订将影响SNA主要指标如GDP、储蓄和积累等的估算;②其他一些推荐涉及广泛的元素,包括定义和分类的澄清、说明,对核算方法、流程与结果都将产生巨大影响;③相比1993SNA,此次修订影响最大的领域包括养老金计划、资本服务成本、研发、军事支出、中间品等的核算处理。从对中国核算的影响来看,除上述三点外,需要特别关注的是金融核算、国际收支核算、非正规与服务部门核算三个领域。首先,金融核算是2008SNA最主要的贡献之一,2008SNA框架下金融核算与其他国际统计标准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调整了金融资产分类,部分主要总量指标的估算、金融服务产出的核算和金融资产/负债的处理将因此而改变(陈梦根,2011;许涤龙、周光洪,2009),若采用“公允价值”核算呆坏账以及用新的口径计算FISIM,可能会导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投资头寸表、资金流量表和资产负债表等发生相应变化。其次,根据2008SNA中海外加工货物的所有权原则和中介贸易的核算处理方法,中国对外贸易核算将发生显著变化,这将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国际收支数据(杨仲山、何强,2008),因为加工贸易在中国外贸中占比超过50%,采用新核算方法会导致中国对外贸易额大幅下降,进而影响国际收支平衡/失衡的评估。再次,非正规部门与服务部门核算一直是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中较为薄弱的环节,例如,中国尚未正式建立限额以下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物业管理和房地产中介服务业企业财务统计抽样调查制度,私营和外资道路运输业与水上运输业企业财务统计资料也处于空白状态(许宪春,2009),2008SNA对服务产出核算的要求更为细致、明确,对非正规部门核算的建议也更为全面、系统,采纳2008SNA对完善我国相关核算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二)机遇与挑战

中国从1990年代初开始采用SNA体系,国家统计局先后颁布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1992)和《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对国民经济核算的概念、原则、分类、基本框架和核算内容进行规范,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目前,中国已初步建立了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架构,但在制度和实践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国家统计局,2003),例如,季度GDP核算制度尚不成熟;地区GDP核算制度存在明显缺陷;环比核算与统计制度很不完善;服务业统计极不健全;机构部门账户存在众多不足;金融核算留有太多空白;等等。与先进国家核算水平、国民经济核算最新国际标准以及政府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社会公众和国际社会迅速发展的需求相比,中国国民经济核算水平还有较大差距(许宪春,2009)。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各种新现象不断涌现,如股票期权、非上市公司分红、基金公司运营、新型金融衍生产品等一些新情况在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尚未得到充分体现。1993SNA的修订和2008SNA的实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迎头赶上国际核算最新发展的良机(杨仲山、何强,2008)。中国应充分利用实施2008SNA的契机,积极采纳新的概念、分类、标准与核算方法,发展和完善中国的国民经济核算,逐步建立起一个科学高效、符合国际标准的现代宏观经济核算制度。实施2008SNA代表了国民经济核算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对整个统计体系的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中国实施2008SNA,重点应关注:①构筑适应2008SNA要求的统计制度,诸如完善与2008SNA要求相符的法律框架、发展统计系统的战略规划、统计与核算数据生产的科学流程等,这些构成了实施2008SNA的制度基础;②完善统计与核算基础设施,如企业注册和分类、地理信息系统、数据传输与存储系统、账户编制IT工具等,促进我国核算工作与2008SNA概念、分类、方法与原则框架的一致性;③改进数据收集与处理技术,如统计和行政数据来源、抽样框、原始数据到核算指标的转换机制等,2008SNA框架下许多方面如中央银行服务产出核算、非人寿保险服务产出核算、未上市权益估值等对基础数据要求更高,而且,改进数据收集与处理技术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关键点之一;④改善2008SNA的实施环境,包括资源支持、组织环境、人力资源和管理方法、协调机制等;⑤编制国民账户部分特殊问题的处理,如发展中国家普遍较为薄弱的未观测经济、非正规部门和服务部门核算问题。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实施2008SNA面临不少的困难与挑战,主要体现在:①在中国部门权力分割明显、统计部门较为弱势的情况下,谋求强大的支持是全面、顺利实施2008SNA的根本保障;②2008SNA提供了一个普适性的核算框架,在具体实施当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在有限资源(数据资源、人力资源和财政支持)条件下将2008SNA的方法要求适应本国国情,提高和发展中国的核算水平与能力,这需要大力加强对2008SNA的研究、开发;③采纳新的核算框架需要更多、更强的统计资源支持,2008SNA对统计基础设施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执行2008SNA要求加大对统计基础设施的各项投入,增强统计基础设施对国民经济核算的支持能力;④2008SNA对核算数据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8SNA与其他国际统计标准、IMF的数据质量框架的协调性大大增强,对数据质量的各个维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核算数据质量是实施2008SNA时应关注的重点之一。#p#分页标题#e#

三、基于NSDS的实施战略

(一)NSDS与2008SNA实施

作为经济统计国际新标准,中国采纳和执行2008SNA是提升统计能力与改进宏观经济统计的重要步骤,提升国民经济核算能力也是NSDS的重要目标之一,二者关系密切。

1.NSDS概念与SNA。NSDS旨在设计与实施一个发展统计的国家战略,以提高统计能力,改进统计体系的绩效。NSDS覆盖整个国家统计,遵循战略管理和公共统计的通用原则,为一国加强统计能力建设指明了途径,是一国为发展统计所实施的未来4至5年的一整套战略举措和一系列行动计划(陈梦根2008)。SNA作为描述一国经济全貌的核心统计框架,为政策设计与评估、国际经济比较提供支持,在政府统计体系占据非常特殊的位置(UN等,2009)。面对SNA的最新修订,统计系统必须对概念标准化、分类变化、方法调整、信息可得性与执行时间表做出反应,因此,国民经济核算系统的改革与发展是NSDS题中应有之义。

2.NSDS评估和SNA。在NSDS统计能力评估阶段,实际也应包括针对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的评估①,相关问题如:目前生产的国民经济核算数据有哪些;现行账户与2008SNA的差异;已有核算数据是否切合公众的优先需求;用户对核算数据的关注度如何及对所得数据是否满意;比照2008SNA要求,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编制和当中的管理、方法和过程是否有改进空间;等等。在NSDS框架下,IMF的数据质量评估框架(DQAF)被用于统计能力评估的基准(邱东,2008),也是核算数据的评估基准,评估结果可用于指导2008SNA执行。

3.NSDS设计与SNA。NSDS战略设计阶段的目标是对计划期行动方案做基本的选择,有关2008SNA实施的战略设计工作主要包括:①采用新的账户系列代替当前的账户系列;②评估战略规划期内是否签署特殊数据标准(SDDS);③2008SNA实施的资源支持方案;④当前核算产品供给和未来核算产品供给计划的协调,包括有待增加的部门账户与额外的数据生产;⑤国民账户编制的质量管理和账户修订政策,以及时间限制、方法和数据机制等;⑥新的账户编制工具的采用(如ERETES)或账户编制工具的升级与更新;⑦SNA与其他机构的伙伴关系和规划方案的协调,如ICP等。在这一阶段,需要做好2008SNA实施与其他方案或行动的协调,动员更多资源支持核算发展,将2008SNA实施战略融入NSDS框架。

4.NSDS实施和SNA。NSDS实施阶段主要任务是在计划的时间表内将规划中对不同领域的调整措施付诸行动,并对行动进展和效果进行监控、评估(陈梦根,2008)。联合国、IMF等机构倡导各国建立国民经济核算委员会,作为国家统计系统的组成部分,负责2008SNA实施方案的制定、执行、监控与评估(Eurostat,2011)。NSDS与2008SNA在实施时间上比较一致,一般都是4至5年左右。目前,中国已经完成了NSDS的设计工作,形成了统计总体规划(SMP)的文本,但尚未正式实施,可以通过对规划文本做适当调整,将2008SNA实施战略纳入NSDS框架统筹安排。

(二)2008SNA实施战略框架

为提高执行效率,2008SNA实施战略应高度重视过程管理。从流程上看,执行2008SNA一般包括四个阶段:目标、组织、编制和(见图1),共同构成实施战略的基本框架。

1.目标。受数据来源可得性、统计能力、核算指标需求等因素制约,中国目前要完全实施2008SNA并不现实,不同时期对核算数据需求的优先次序也并不相同。因此,实施2008SNA可先设定一个4至5年战略规划期的实施目标。根据联合国等提出的准则,设定实施目标通常应考虑的主要因素有:①国家统计能力现状,编制国民账户目前可得的数据源;②采用正规部门数据来源的可能性,以及按活动或机构部门将这些信息转换为核算指标的能力;③经济结构,主要是非正规部门的范围及核算能力;④实施和发展2008SNA的人力资源情况,包括数量和知识水平(ISWGNA,2011)。在1993SNA实施过程中,联合国提出了六阶段评估法和三个数据集方法用以评估各国实施情况(Eurostat,2011;蒋萍,2007)。联合国2009年的一项调查表明,72%的会员国实施了1993SNA,包括中国在内的绝大多数发达国家、转型经济体、西亚发展中国家、加勒比和拉丁美洲国家都达到了第二个实施阶段。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组(ISWGNA)指出,由于需要更及时信息以便做出适当的政策反应(如弥补金融危机和信息差距),编制季度国民账户、开发预警和商业周期指标、高频率综合业务周期指标等的重要性上升,2008SNA要求对实施阶段和数据集的范围标准进行调整,例如,扩大最低要求数据集的范围,纳入按行业或支出构成计算的GDP名义值和物量值的季度账户,以及整个经济和世界其他地区直到借出净额的综合季度账户(ISWGNA,2011)。经修订后的六阶段评估法和数据集方法可用于分解2008SNA实施目标和评估2008SNA执行状况,二者共同构成2008SNA执行目标结构与评估信息系统(分别见表2、表3)。按照联合国的方法,第一个数据集是最低要求数据集(MRDS),采纳1993SNA的国家已能覆盖;最二个数据集是建议数据集(RDS),建议所有国家都编制;第三个数据集是理想数据集(DDS),如有可能应当编制(Eurostat,2011)。根据拟达到的实施阶段,实施2008SNA可设定不同的分解目标:①分行业按支出法和生产法估计GDP,主要结果是支出法和生产法计算的现价和不变价GDP及其构成、生产、中间消耗、行业增加值,此目标对应第一阶段,允许一国达到MRDS的部分要求;②估计国外账户的其他部分;③估计国民总收入和雇员报酬、混合收入、生产税等其他基本指标;④分行业就业数据、估计供给和使用表(SUTs)、生产账户、按机构部门生成收入账户;⑤估计机构部门的所有账户序列、国外账户;⑥估计机构部门金融账户;⑦估计国际收支平衡表。一国实现某一实施阶段则能够生产与之对应的一组关键核算表,对应不同层次数据集,特定的实施结果反映了各国的核算能力差异,其中分解目标②、③④对应里程碑2,达到MRDS的要求(ISWGNA,2011)。随着实施目标逐步增加,核算的复杂程度上升,第一个目标要求最少的数据,目标越复杂要求更多数据来编制核算账户,但是,复杂目标能对社会经济结构和国家发展提供更现实的描绘,更适合用于政策制定和分析目的。

2.组织。2008SNA的高效实施有赖于对相关工作和行动的良好组织,具体包括:①核算部门的组织,国民经济核算一般由国家统计局负责编制,核算部门应该设置在经济统计的核心部分,政府为2008SNA执行提供充足的经费保证与资源支持;②动员和发展人力资源,实施2008SNA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专业化要求高,核算部门应积极参加国际、地区组织的培训项目以及有关研讨会和工作小组;③明确不同部门在实施2008SNA过程中各自的主要任务与职责,如政府账户一般由财政部编制,金融账户一般可由中国人民银行编制;④建立2008SNA执行的协调机制,实施2008SNA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在统计生产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促进与国民账户数据的一体化(ISWGNA,2011),中国实施2008SNA应特别注意加强和改进统计部门内部及与其他部门(包括行业统计、贸易、金融、农业、教育、医疗、价格等)间的协调与合作,从概念、分类、数据来源与收集数据、指标设计、统计口径等各个环节保证一致性,提升核算工作效率与数据质量。#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