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教育的核心范例6篇

国民教育的核心

国民教育的核心范文1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国民教育;方法与路径

[中图分类号]H0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2)10—0090—03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为完成这一新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必须有机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国民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探索,建立健全国民教育体系,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转化成每一个公民的价值信仰和现实行为。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国民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价值是主体以自身需要作为判断标准,对外在客体得出的认知、感悟和体验。而价值观念则是人们对世界的价值评判和价值追求总的观点。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会在其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自己具有代表性的主流价值观念,并且以系统形态呈现出来,即核心价值体系,它在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与价值取向中处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人们的精神意识和行为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1]“对我国公民的社会活动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引领、调控和规范功能。”[2]可以说,正是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和感召,才能够统摄和引领多元文化思潮,增强凝聚力与向心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实现思想共识,形成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奋进局面。

一般来说,国民比公民的范畴更加宽泛。公民仅仅是法律和政治意义上的国家成员,而国民却是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称谓,特指国家所管辖下的一切社会成员。国民教育就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实施的提升国民素质、培养合格劳动者、优化人力资源的一种教育活动,主要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我国,国民教育更加倾向于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3]即着力培养民众坚定的政治信仰、正确的人生价值、良好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心理素质以及文明的行为举止。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了中国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接班人。由此,国民教育就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重要内容,纳入自身教育任务之中,以期使全体国民都能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价值追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行动指南,以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民族力量,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人民斗志,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道德风尚,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同一的价值追求、稳定的信仰支撑、坚实的精神动力。

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国民教育重要内容,既是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必然要求,又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大众头脑的科学结论,还是弘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选择。[4]人类社会的历程证明,教育不仅能够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和物质富裕,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带给人类继续前行进步的内在动力。在全球化、多元化、现代化的当代世界,“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地需要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的支撑,需要在变动不定的世界里寻求到一个安定的精神家园。”[5]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给予生活在日新月异社会中的人们以坚实的精神凝聚力、深厚的价值渗透力、广泛的道德影响力、强大的生产创造力。因此,国民教育需要应对国家和个人两方面的价值诉求,适时担负起道德提升和价值培育的时代重任,全力创新建构当代中国民众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全球化背景下多样文化观念的激烈碰撞、冲突,国民教育迫切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国人的价值选择、精神取向和民族意识,从而建构全体社会成员一元价值观的整体认同,进而强化文化意识和民族责任,实现社会行为的一致性。

当代世界的全球化展现出共时化、流动化、层次化、丰富化、复杂化等特征[6],这使得全球文化观念和价值选择超越了国界和民族的限制,呈现出多样化共时性的存在模态。这种境况一方面促进了世界文化大融合,另一方面文化同质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弱化了民族意识和文化主体性的培养。因此,现时代的国民教育有必要大力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唤起大众民族自觉意识,强化文化话语权,突破伴随经济强势推至而来的西方意识形态和所谓的普世价值,维护华夏文明的独立安全,在求同存异的前提下,坚守中华民族本色。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对社会道德伦理和公众价值观念产生极大冲击,国民教育急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纠正偏颇甚至扭曲的价值认知,树立新经济交往格局环境下的信仰观、道德观和价值观。

国民教育的核心范文2

【关键词】公民意识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F042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重大任务,“公民意识”是法治国家的基础、市场经济的保障。民主体制的健全、法治秩序的建立都要求公民普遍具有公民意识为前提。我国著名法学家张友渔把公民意识喻为“现代社会意识重要支柱”。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公民意识必须成为我国公民必备的基本精神素质,而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离不开公民意识教育。因为在我国当代,公民意识是以基本权利与义务观念作为核心,以主体地位作为基础,以责任、使命感与集体主义观念作为条件。包含爱国、责任、自主、平等、公德、节俭、规则、纳税、科技、环保、国土、国防等意识在内的公民意识,面对未来,也同当代年轻公民发展方向一致,比较容易促使年轻人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社会各价值目标中处在主导地位,拥有巨大的指导与引导效应。强化公民意识教育,应当紧密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根本实施,不断探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公民意识教育的科学途径。由此可见,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公民意识教育,是一项非常重大的战略任务。

公民意识现状及原因分析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的传播媒介技术越来越显示出其对当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强大的影响力,同时也在不自觉地促进公民意识的发展。

第一,公众的公民意识正在不断觉醒并逐步养成。从近年来的一系列新闻事件中可以看出公众参与的高涨热情,这说明民众具有表达的渴望和参与的愿望。

第二,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和热情越来越强。从孙志刚案由于公民参与而最终导致《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被废止,到圆明园防渗工程由于公民参与而被扭转,再到现在每年的全国两会召开时期,网络上公民自发讨论民生大计等都展现了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和热情的强烈。

第三,公民的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逐步增强。2008年汶川大地震,公民纷纷自发帮助救灾,一些民间志愿者亲自前往伸出救助之手,体现了在灾难面前公民的高度责任感。2010年,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颁布并实施,村民委员会选举成为我国农民实现民主的最直接形式,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具备一定的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

第四,公民表现出越来越强的批判和监督意识。网络的兴起为公民行使监督权提供了更为现实和便捷的平台。因表达或举报渠道的不通畅,“网络反腐”成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推动反腐工作的一把利器。特别是微博、微信的不断发展壮大让网络成为民间反腐的前沿阵地。

从整体上来说,公民挚爱祖国,关心国家与社会发展,对国家法律法规有一定的熟悉了解,有着很强的民主意识,崇尚自由,注重权利,同时拥有一定程度的现代公德意识。但不容忽视的是公民意识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公民意识短板现象主要体现在:首先,缺少对国情的正确认识和对国家政策方针的细致了解,过多崇拜西方国家的生活模式;其次,对法律知识的掌握不够细致,对法律的作用认知不够,缺少诉讼意识;最后,在公德问题方面存有了解与行动之间比较大的差异,缺少公德意识的问题随处可见。导致上述这些现象发生,不仅有社会历史原因,而且也有教育方面与公民自身的原因。①

“公民意识”的学习资源匮乏。在经历了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后,我国民众难免拥有一些宗法等级理念与臣民意识,缺乏权益理念与主体意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民社会心理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正在逐渐步入成熟,主体、平等、权利、民主、效率、法治等公民意识也随之得以强化。可是,一些臣民心理的守旧理念依旧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给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带来影响。由此可见,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并未留下几多公民能够模仿与学习的“公民意识”资源。

缺乏系统的公民意识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公民意识培养教育应当是坚持“大教育”的战略。“大教育”指的就是有效借助现有的教育之道,不但要促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校教学模式教育,而且还应当采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体系的社会教育,乃至是家庭教育。②家庭可谓一个较好的教育场所,其在情感、品德等方面有着独具的优势,并且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感受、沟通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方面的教育,而此模式目前却未全面展开。由于教育的某些失误,导致我国一直以来欠缺公民意识教育的理念,虽然一些文件中强调权利、义务、集体观念、民族感的教育,但是我国目前仍没有具体的公民意识教育的教材、内容。

公民意识教育缺少价值共识的战略姿态。党的十报告指出公民道德方面的价值取向,对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个极好的指引。公民意识教育应当以价值共识的教育姿态,而价值共识的教育姿态即借助沟通、对话和理解等,使受教育者同教育者之间构成具有共同享用性的价值态度与关切,乃至实现具有创造性的教育成果。而目前却未全面促成此种局面。③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从法律意义上讲,公民不但具有身份问题,更主要的是其具备意识问题。公民意识系公民对其本身的法律、政治地位及其同国家和别的公民之间互相关系之自我感悟。④公民承载着社会主义建设伟业的历史重任。在建构和谐社会的里程中,强化公民意识培养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报告指出,提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提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提倡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主张积极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总结,短短二十四个字,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指出了体现当今全国公民“最大公约数”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培养核心价值观打下了坚实基础。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由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稳固全党全民团结奋斗共同理念基础的高度出发点指出的战略任务,同时亦是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党的十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是兴国之魂,影响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标和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践行的主体,不仅包含政党与国家,也包含广大公民,而最重要的主体便是公民个人。我们应当深刻认识此决策部署的意义,全面推动培养公民意识教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诸项工作,为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成果创造正确的价值引领导向以及充足的精神支撑。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

积极探求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方法和渠道。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一项理论课题,同时又是一个实践课题;不但需要在理论方面进一步深化研究,而且还需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积累。对于公民意识教育应当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具体应当注重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公民意识教育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渠道,做到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在整个社会未构成大气候,公民教育未构成体系与制度、课程化的状况下,一定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行公民教育、培育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应当充分发挥其作用优势。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公民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认知掌握人与自然、与社会二者之间关系,为培育他们的公民意识奠定理论基础。

要切实把培养公民意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来抓。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实践活动能够促使广大公民对公民之权利义务的了解愈加深刻全面,增大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力度。

各级报刊、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应当有效发挥各自优势,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体系,精心组织、构架,推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报道和评论,并针对各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凸显的新的思路、做法、典型、成效等实施深入集中报道。互联网络媒体也应当利用传播速度快、传输覆盖范围广、互动性比较强等特点,经过系列报道、博客等方式,积极引导互联网上的舆论效应,及时回复网民关切,构成互联网方面宣传的强势。

通过上述措施促使公民知道哪些能够去做,哪些一定要去做,哪些严禁去做,帮助其确立慎重利用权利与认真履行义务之思想,培育公民对自身负责、对别人负责、对整个社会负责之责任感,从而促成为其多方角度增添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教育应把日常管理当作起点,做到管理教育与环境教育相结合。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大环境建构方面,一方面应当加快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提升公民的政治热情;另一方面要增强舆论监督的力度,张扬正气、鼓励先进、批判错误、揭露丑行,充分利用舆论的作用不断创优社会环境。强化公民意识教育能给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创造坚实的思想理论支撑。⑥所以,加快推动法治国家建设,要大力强化包含权利义务和法律及道德方面的公民意识教育。

民主法治意识属于公民意识的最基本内容之一,在我国建设中反映为公民对社会民主与法律制度的认可及拥护,反映为民主与法治的高度一致,公民参与与参加能力的相互一致,知、懂、用法的相互一致。发挥法治规范制度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的约束能力。法律维护的是公民道德的底线。而各种社会制度要促使其主流价值观念得以普遍认同,并且维持稳定、连续性,就一定会让国家之法律法规与执行行为较好地反映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公民意识教育应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重点,做到法制培育、公德培育相结合。对广大公民来讲,职业道德意识可谓最核心部分的素质。而法律意识可谓底线,公德意识则是升华。道德文明属于公民意识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我国法治建设中反映为公民对维护社会秩序、协调公民之间关系的一整套道德规范及文明标准的自发遵守和拥护。

当今社会,拥有优良的道德文明意识对公民素质来说是最为基本的需要,是不能缺少的重要价值规范。道德文明意识体现着公民经过理性认知,促成文明价值与道德信念由直觉与良心的自由状态走进原则与规范的自发状态,不断提升道德水准与文明素质。⑦培养公民意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促进整个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实现公民素质全面进步发展的需要。

强化对公民道德文明意识教育,提高公民自身与全体社会的道德文明素质,是建构法治社会的主要任务之一。道德意识教育属于社会先进文化的中心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于公民道德意识教育中居于统领与支配地位。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主导,公民道德意识教育则将失去方向、丢掉根本。

强化法制与公德教育,此称得上公民意识教育的两翼。⑧促使公民正确地认知个体同社会、同国家之间的关系。权利义务意识属于公民意识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我国法治建设中反映为公民对宪法与法律给予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的认识和履行,反映为权利和义务的相互统一。依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规范内容强化对公民之公德心的培育,以培育公民对自身对其他人及至对整个社会负责之责任感。

强化协调,构成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大合力。培育公民意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谓一项基础、灵魂工程,是党和国家共同肩负的责任,需要整个社会其他各方面的积极参与、支持和密切配合。应当将培育公民意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的需求贯穿于国民教育、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党建工作的整个过程之中,融入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反映至精神文化产品提供及宣传的各个层面。

要将培养公民意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的要求反映至制度构架、政策法规建构与社会管理当中,从政策、体制、社会等环境多角度给予有力支持,构成培养公民意识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强大合力。

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发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那些先进典型的模范带头作用;充分发挥文明城市、村镇、单位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先进典型带头兵作用;充分发挥道德文明模范、身边好人模范带头作用;充分发挥广大公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的主体作用,带领广大公民积极参与学习雷锋争做志愿者服务、道德领域明显问题专项整治、公民道德文明宣传日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促使广大公民在参与道德文明的实践中,能够更好地启迪心灵,达到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

综上所述,公民意识教育是我国当代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体系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这是一个逐渐积累、逐渐认识、逐渐达成共识的过程,朝夕之功是实现不了的。而只有依赖充分发挥广大公民的参与能力和创造精神,才能够把公民意识教育与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有机融合,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构成大众化的理论性教育,从而增强理论教育之说服力。

公民意识教育可先从小事着手,在细微之中见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理论教育应当紧紧贴近公民的关注点,不但要旗帜鲜明地表达出坚持什么、扬弃什么,倡导什么、反对什么,也要结合不同群体、不同需要,贯穿丰富多彩的教育模式与手段,促使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引导下的公民意识教育走进机关、走进厂矿、走进部门、走进社区、走进学校、走进乡村,最终促成家喻户晓、深得人心的格局,以全面推动我国培养公民意识教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作者单位:郑州财经学院社会科学部)

【注释】

①宋惠敏,孙红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识教育与公民现代人格的生成”,《中国成人教育》,2011年第10期。

②白琼英:“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思考”,《中国成人教育》,2010年第1期。

③王卓,吴迪:“公民意识表现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4期。

④李异平,李洁玉:“从公民新闻的发展看公民意识的觉醒”,《邵阳学院学报》,2010年第8期。

⑤齐秀华:“公民教育视野下品社科课程实施现状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1年。

⑥李尚旗:“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及其路径选择”,《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第5期。

⑦张一[:“中国学校公民教育问题研究”,西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1年。

国民教育的核心范文3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意义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首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 [1]在党的十七大第一次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报告中。 [2]在党的十报告中,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抽象概括,初步表达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建设发展完善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对刚起步三十多年尚未发展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来说,意义非同凡响。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提供理论资源

纵观古今,从世界范围来看,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凝聚人心的民族精神,那么这个国家和民族就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持久的创造力。民族精神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历经多重磨难,在同各种磨难斗争实践中形成了忠心爱国、团结友爱、诚实守信、不屈不挠的伟大民族精神,也正是在民族精神感染和号召下,中华民族才能浴火重生,赢得民族解放和新中国的成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新时期中形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又是对民族精神的重新诠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灵魂,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意识形态的凝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就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涵贯彻进思想政治教育其中,充分体现当今中国社会急切的价值诉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包括: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自然而然也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不能脱离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这就意味着必定要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假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离开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内容,学科建设就会缺失理论基础和发展方向; 假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离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内容,学科建设就失去了现实基础和力量来源; 假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离开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就失去研究和发展的创造动力; 假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离开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学科建设就失去了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必须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来展开,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泉,无根之木。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提供思想指导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来看,任何国家和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都需要有核心价值观的大力支持,以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和社会精神支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倡导的主流价值观,代表了我国社会发展的方向,是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事业的精神动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之下,才能为我国的青年学生提供正确的道德规范和科学的世界观。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利用各种价值思潮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阴谋从来没有停止过。现在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社会问题多发且易于激化,各色各样的西方价值观念泛滥,极大地威胁到我国的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既要抵御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文化又要消灭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残余,这就要求我们要有一个科学的、先进的符合社会实际的理论武器,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的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中西方在价值观领域的博弈是一个长期、复杂、激烈的过程,对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任重而道远,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为指导思想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只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自己的武器,就必然能抵御西方价值观的入侵,进而惠及自身,促进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研究队伍的扩大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相比具有悠久历史的其他传统学科还属于一门新兴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但是学科建设方面还依然存在着多种多样的问题。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起步较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还尚未形成固定的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研究群体,在某些理论问题上仍然有较大的分歧。与其它社会学科相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多个学科的理论综合,这其中包括思想、道德、政治、心理等多个方面。此外,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水平落后于该学科的国际水平,距该学科的国际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虽然这些都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较为缓慢的客观原因,但造成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发展缓慢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队伍还不够壮大。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老一辈的研究者们,但是只依靠这些老一辈研究者们,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队伍是不能真正壮大起来,且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研究者们良莠不齐,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始终未能取得重大突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在社会上引起巨大的反响,在很大程度上这也改善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大环境。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如火如荼引起了各界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关注,使大量学者涌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来;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也极大带动了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者的研究热情,促使他们以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研究之中。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研究队伍的扩大,甚至是研究队伍水平的提高都是有巨大推动作用的。

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创新能力

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每一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都涵盖了社会的理想信念、精神风貌、道德规范,核心价值体系最真实的反映了社会价值需要和价值追求。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代表了一种积极的向上的精神力量,对社会进步、经济建设和人的发展都发挥着引领和主导作用。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党在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意识形态的科学总结,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时期的结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所表达的这些内容本身在新时期下对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创新。对于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创新必将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新其巨大的推进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可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整合不同学科资源优势,取百家之长,创新学科建设机制,从而将创新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各个环节之中。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必将能带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翻开一个新的篇章,通过创新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带上一个更高的水平。

五、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以人为本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宣布:“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4]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都是围绕着如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来展开的,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纳入自己理论体系之中,就已经旗帜鲜明地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全国人民的自由全面发展为自己的目标。在2014年2月12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简,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理解和记忆。 [5]在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当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层次性表明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不同主体的价值追求,这所有的追求都可以归到一个层面上,那就是以人为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终究还是以实现人的发展为自己的最终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以人为本的先进科学理论,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又是以育人为目的的学科,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无论是在教育内容、教育环节的设置上还是教育方法、评估方法的选择上都会更加以人为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提出的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国情的新的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提供了理论资源、思想指导,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研究队伍的扩大,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助于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更加以人为本。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来说意义重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带进了一个快车道,由此,不久的将来,映入我们眼帘的必将是一个更加完善更加进步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01).

[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国民教育的核心范文4

关键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国防教育

党的十报告在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的基础上凝练和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我党第一次用通俗、精辟的语言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任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主要是指培养大学生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为目标,培养大学生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以及道德风尚,最终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国防教育是指学校为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在全体大学生中进行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与国防和军队有关的思想、知识、技能的普及性教育。分析高校国防教育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关联,积极探寻国防教育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对国防教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人才培养质量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国防教育的相关性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容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相契合,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连接。国防教育不仅能让大学生了解到当前国际与国内的形势,更能培养他们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韧不拔、互相帮助的中国传统精神。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国防教育在目标、要求、原则、主客体、内容等方面具有强烈的相关性。

1.目标一致性。

高校人才培养不仅要加强专业知识教育,还要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加强学生是非辨别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的训练,加强学生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只有适应社会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才能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国防教育最直接的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忧患意识,但从根本上说是国家人才战略的培养,培养中国人民预备役军官和后备兵员,就是要培养保卫祖国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其教育效益高于国防观念本身。同时,国防意识是一种精神力量,激发人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目标、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发努力。通过亲身体验国防教育的军事训练实践,才能学习部队官兵坚定的政治立场、顽强的精神品格、正确的“三观”,学习崇高的爱国情怀和道德情操,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等。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国防教育才能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上走到一起。

2.要求相近性。

当代大学生承担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职责和历史使命。因此,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显得特别重要。社会主x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提出了德才兼备的要求,而且第一位的永远是“德”。因此,大学生不仅要坚持全面发展,而且要坚持“以德为先”,更要首先学会做人,做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自觉地、严格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防教育是培养国防意识的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当代大学生必须勇于承担这一神圣的职责,让军训不孤立,让国防教育落到实处。以加强和培养大学生的国防意识、观念,培育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注重激发爱国情感,通过国防素质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国防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都要求对大学生在道德和精神层面加强教育引导,通过精神的提升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3.原则相似性。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以下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大学生是高校的主体,他们有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因此,学校要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全方面呵护学生的成长,才能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2)坚持正确的理论导向,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总抓手,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着力铸牢大学生的精神支柱;(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改进创新,善于运用时下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便于学生参与的平台及乐于参与的渠道,稳步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工作创新,从而增强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国防教育是高校向大学生传授国防知识、国防观念、国防思想、国防技能的教育活动,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根据《国防教育法》,国防教育应坚持“经常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普及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行为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这既是开展国防教育的准则,又蕴涵国防教育的基本方法。所以,以人为本,理论联系实际,创新手段等是做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国防教育共同的原则。

4.主客体同一性。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辅导员和班主任。根据我国《国防法》等法规和当前高校国防教育开展现状,国防教育工作的主体队伍均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国防教育的始终。二者的教育对象均是在校大学生,他们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国防教育,被培养成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国防教育的主客体具有同一性。

国民教育的核心范文5

关键词:人民警察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8-0265-02

引言

党的十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新阐述。在阐述中,特别强调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公正、平等、法治、爱国、诚信、敬业、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人民警察队伍的建设实际,司法部门提炼出“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当代人民警察的核心价值观。由此可见,构建当代人民警察的核心价值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意,不仅有利于警察队伍建设,塑造忠诚警魂和优良警风,更有利于提高警察队伍的整体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当代人民警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

价值观是人对周围事物意义存在性、重要性的评价与看法,具有相对稳定性、持久性的特点。核心价值观是在一个行业、部门、团体中具有统治地位的核心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定义、构成、标准与评价的态度与看法,主要由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思想、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人民警察的核心价值观,指的是统治阶级通过一定思想价值观念和政治观念的引导,对人民警察队伍施加有计划和有组织的影响,使其行为认识符合统治阶级要求的实践价值,“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是当代中国人民警察队伍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1]。

(一)教材脱离实际

目前我国人民警察队伍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采用的教材是上级下发的教育材料,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度低,教材较为死板,缺乏灵活性,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较少。但是,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内容宽泛,若只是照本宣科理论知识,利用枯燥的方式实施教育内容,易造成干警对价值观内涵的理解一知半解,影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二)教法单一程式

就我国警察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而言,其教学效果呈现出单一化和程式的不足。单一化是指教学方法种类少,主要是依赖会议灌输。新兴的网络教育、心理教育在人民警察的思想教育中并未真正发挥作用。程式化是指多数的价值观教育宣传采用的均是讲课和听课的教育模式,在这种常规化的教育模式中,受教育者很难产生共鸣。并且,教学中不通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对人民警察进行一对一的教育工作,忽视教育的差异性,严重影响了教育效果。

(三)教学效果不佳

教学效果是评价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在实际的调查中,教育行为实施的前后,人民警察由于受到教学内容、方法等诸多方面的诸多制约,自身的改变较小。在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又缺乏实际的考核与激励机制,人民警察队伍的整体素质在整个价值观的建设中,现状不容乐观[2]。

二、当代人民警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当代人民警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上强调忠诚于党和人民,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法律的至高无上地位。“为民”是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目标,坚持司法为民的思想,是维护人民当家做力的重要途径。“公正”是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树立公正执法与法律至上的权威观念。“廉洁”是人民警察价值观的基础,在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中,突出清正廉洁。

但是,社会诉求偏重警察的业务而非思想思想政治工作,学术偏重警察工作实际而非教育培训的社会因素;警察群体学习需求不足、创新型不足、机制不完善的群体因素;干警自身学习意识的淡薄、观念的滞后、个体学习的困难的个体因素。这三个方面严重制约着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政治建设,为改善其现状,提出以下途径。

(一)从实际出发,丰富教育内容

加强人民警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应从实际出发,在确保教育内容符合干警实际需求的条件下,丰富教育内涵。在此要求下,加强人民警察的忠诚度教育、注重为人民服务教育、强调公正廉洁执法教育至关重要[3]。

警察职业的忠诚度,指的是警察职业甘愿奉献和认真负责的精神态度。在忠诚教育的内容中,增加警察忠诚教育的终身机制,并且将其作为提升警察忠诚度的关键。按照具体的环节划分为各类专项环节教育、入警教育以及高等警察教育,以此建立警察在学习、生活乃至工作中忠诚教育的常态化建设机制,并使其成为终身制。这种机制最终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将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落脚点,有利于人民的满意度提高;另一方面,通过建立终身教育体系,能够增强警察的职业感,提升警察的职业能力水平。

警察职业的为民教育,体现在执法为民理念、公仆意识、服务意识中。人民警察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进行警察教育时,也应当将为人民服务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警察的权力来源于人民,通过对公仆意识和忧患意识方面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护民、爱民、为民的目标,防止各种和违法乱纪的现象发生。

公正和廉洁教育是警察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实现公正执法,可提高警察的执法公信力。中共十中强调:“以党建带动对建,抓班子带队伍”的建设方式,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通过执法培训和岗位练兵等活动,提高警察基层的文明,提升科学执法的能力。在相关准则的细化下,解决人民群众实际生活中产生的执法问题。另外,还可以通过媒体和人民的监督,使人民警察的执法工作更加公开化、透明化[4]。

(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创新教育方法

教育方法实施的好坏是影响警察对核心价值观体系接收认同程度的重要因素。只有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例如,在教育中,将理论结合实际,开展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结合人民警察的先锋模范事迹和精神,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物典型,在警察队伍中营造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学习氛围。

1.利用新型媒介的传导作用,加强网络教育

例如,利用飞信、微信以及相关社交软件,向警察队伍定时推送有关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图文消息;利用趣味软件,提升其主动性和参与性;利用电视媒体,进行相关主题的放映。利用多样的新型媒体,提升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性。

2.注重教育过程中的心灵沟通

青年警察在目前的警察队伍中占有的比例较大。青年的个性鲜明、心理复杂,要求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充分考虑其特殊性,开展心理辅导。在方式上,可以通过一对一的心理对话,也可以通过心理测试,及时掌握并解决其心理障碍,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更好地位警察个体服务。

3.通过扩展教育形式,实现警察队伍与个体的自我学习

任何事物的学习都离不开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一方面教育的组织者要进行主动性的学习,增强学习宣传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另一方面,警察个体要注重核心价值理念的消化与吸收。在“领导型学习班子”与“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中,形成有效的学习机制,达成终身化的学习目标。

(三)明确教育目标,加强体制建设

人民警察的绩效考察制度是一种科学的管理与评价制度。不仅能够有效控制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与方式的选用,而且有利于全面提升教育的整体效果。加强人民警察日常培训工作的整体评估与考核,能够实现人民警察队伍的有效建设。人民警察属于公务员,完善评估工作和《公务员法》的衔接,将使评价体制建设更加合理[5]。

第一,完善相关激励举措。完善的激励制度能够提升警察核心教育的影响力,使人民警察的日常工作更具有威信。在实际工作中可知,将人民警察的经济利益和培训工作开展,并与立功受奖评优挂钩,能大大提升培训的实际效果。第二,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巩固教学效果。在培训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需要的费用纳入单位开支中;另外,政法部门应落实人民警察的奖励基金,定期划拨,保证核心价值观理论教育的稳定性。

结语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警察队伍核心价值观的发展现状进行考量,分析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提升警察队伍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重要方法。核心价值理念的建立,为新时期警察队伍的发展壮大开拓了新的视角,使警察队伍的思想政治方向坚定明确,能更好地实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参考文献:

[1]刘基政.转型期我国警察心理干预机制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7.

[2]郑海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我国文化创新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3]张兆瑞.警察文化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

国民教育的核心范文6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在2013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阐释了创新的重要性,系统提出了全国宣传思想工作重点要抓好的“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为国家和湖北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明确了主攻方向。

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坚持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理念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反映的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价值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学习贯彻这种价值理念,坚持以这种价值理念创新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即坚持“理念创新”,其实质是为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方向,为国家和湖北高校赢得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指明实现路径。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所反映的价值理念引领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坚持“理念创新”,不仅是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而且是时代赋予湖北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特殊使命。湖北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特殊实际出发,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坚持“理念创新”,并以此为己任,不断增强思政课教育的实效性和时效性。实践中,笔者所在的高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努力创新与实践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思政课教学中坚持行动导向为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教育理念的创新与实践中做出了一定的尝试。

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坚持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手段创新”

2.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从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手段上创新

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要适应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要求,就要创新思政课的教学手段。笔者所在的高校已经做出了如下尝试,在思政课中以“读故事、唱歌曲、颂经典、提建议、看短片、谈感受”等手段组织教学,通过大学生读故事、唱歌曲、看短片、谈感受等手段,体现高校思政课课堂的民主、自由、公正、平等、诚信、友善等,培育大学生的民主、自由、公正、平等、诚信、友善等核心价值观念,通过大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交流、沟通,赋予学生更多的课堂话语权,既可以增强大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认知,还可以增强湖北高校思政课教师对大学生的了解、认知,因此,从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手段上创新,将使大学生从被动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为在主动学习中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

2.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从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创新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中,在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弘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内容的创新,形成新观点,势必能够激活湖北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活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创新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国家层面来看,必须使大学生明确以下四点核心价值观念:(1)富强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核心价值观念。社会要实现经济富强,经济富强表现为社会主义经济价值观,富强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核心价值理念。富强意味着国富民强、民富国强,大学生在追求个人富裕的同时,必须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等来建构社会主义经济价值观,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的富强。(2)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核心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是政治民主的社会,民主是人类的政治追求,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民主的实质就是人民大众的统治、人民大众的选择。将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是实现高度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选择。民主是保证大学生人权的基石,给大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政治的一种核心价值理念,民主是大学生梦寐以求的理想目标和始终不渝的价值追求。(3)文明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是文化先进的社会,“文明”表现为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文明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大学生应该将文明作为个人的文化追求,大学生必须明确,以“文明先进”为目标,构建社会主义的文化价值观,才能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4)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和谐是社会新文明的核心和灵魂,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大学生应该实现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大学生必须明确,以和谐为目标,树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建设高度的 “社会”文明。

2.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其他方面创新

除上述创新以外,可以从教学方法、教育模式等方面创新,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层面审视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在大学养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习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自行融合。

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坚持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基层工作创新”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结合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优势和亮点进行创新,即坚持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基层工作创新”。 坚持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层工作创新”,能够结合的湖北特色、优势和亮点是:第一,文化方面,湖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文化沉淀丰厚,文物古迹众多,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充分发挥湖北的文化特色和优势,可以继承和发扬湖北文化的优秀成果,弘扬湖北特色文化主旋律,打造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第二,交通方面,湖北已经成为中国水陆空交通运输的枢纽,铁路、高速铁路等干线四通八达,使武汉成为名副其实的“九省通衢”,内河航运是我国最发达的省区之一,航空事业发展迅速,武汉是中国航空运输中心之一,发达的交通为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第三,教育方面,湖北的高等教育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武汉的大学生人数超过110万,占常住人口11.0%以上,为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交流平台,在湖北高校多宣传报道湖北人民群众的先进典型、模范事迹、奋斗激情和火热生活,丰富湖北高校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他们的精神力量,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第四,其它方面,如在艺术、资源、技术创新等方面,湖北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有独特的湖北特色、湖北风格和湖北气派,为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发展新空间,增强了湖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可以形成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亮点。

参考文献

[1] 徐光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现代企业教育,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