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学范例

国民经济学

国民经济学范文1

安徽省作为中部振兴大军中的中坚力量,其经济结构有着不可或缺的代表性,我们搜集到2000-2010年安徽省的部分经济数据,并据此对安徽省的经济结构进行分析。

1.人均GDP:它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人均GDP指标越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越高,一个地区越发发达,它的人均GDP就越高。

2.农业:众所周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一个国家的农业越发达,它的经济也就越发达,并且安徽是农业大省,农业的发展状况更加影响到经济的发展水平。

3.工业:工业是一个地区兴盛的标志,一个地区工业越发达,文明程度就越高,因此工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提升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4.运输业:运输业就像是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它使得各个地区的资源得以融合,促进了资源利用的效率,加快了经济的发展速度,并且在运输业发展的今天,它给国民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贡献更是不可忽视。

5.旅游业:旅游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它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代表,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兴行业,其发展程度也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所以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同样不可小视。

二、回归结果分析

由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可决系数为0.9999,修正的可决系数为0.9998,说明模型对样本拟合得非常好。F统计量为18232.79,或其概率值P=0.0000,说明在显著性水平0.05下回归方程在整体上是显著的,模型对人均GDP的解释程度几乎接近99.9%,。T统计量除了X1因素以外,其他因素均大于2,说明另外三个因素对模型影响显著。结果显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农业总产值每增加1亿元,平均来说人均GDP就增加0.5991元;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工业总产值每增加1亿元,平均来说人均GDP就增加2.5484元;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运输业总产值每增加1亿元,平均来说人均GDP就增加2.9083元;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旅游业总产值每增加1亿元,平均来说人均GDP就增加0.4075元。

三、计量经济学检验

1.多重共线性检验。可以看出每两个简单相关系数均大于0.8,说明模型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由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可决系数为0.9999,修正的可决系数为0.9998,说明模型对样本拟合得非常好。F统计量为22115.46,或其概率值P=0.0000,说明在显著性水平0.05下回归方程在整体上是显著的,模型对人均GDP的解释程度几乎接近99.9%,T统计量各个因素均大于2,说明每个因素因素对模型影响显著。

2.异方差性检验。通过White检验检验模型,得出nR^2的值为9.9376且P(nR^2)>0.05,说明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3.自相关性检验。通过布罗斯-戈费雷或拉格朗日乘数检验,可以看出模型不存在自相关。

四、总结

最终模型为:Y=1012.6200+2.6382X2+3.0338X3+0.4557X4结果显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工业总产值每增加1亿元,平均来说人均GDP就增加2.6382元;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运输业总产值每增加1亿元,平均来说人均GDP就增加3.0338元;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旅游业总产值每增加1亿元,平均来说人均GDP就增加0.4557元。

五、政策建议

由计量经济学建模过程及结果可以看出,农业对于人均GDP的增长可以忽略,工业,运输业,旅游业对人均GDP的影响比较显著,我们应当大力发展这三个产业。鉴于安徽省自身的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建立以马鞍山,芜湖,铜陵等省内工业城市为首的工业特区,发挥其临近长江,靠近南京等重要二线甚至一线城市的的优势,紧跟长三角城市经济带的政策领导,以及高效地利用地理资源,政府可以投入重资打造长江中下游城市工业区(园),开发高新技术,不断促进工业高速高效地前进。

2.皖北有个交通运输业的重市-蚌埠,号称是火车皮拉出来的城市,其地势平坦,并且又有交通运输枢纽的历史,只是近些年发展有些缓慢甚至停滞。政府可以投入资金,大力发展一蚌埠为首的皖北交通运输特区,兴修铁路,并提供一些便利支持和帮扶政策,加速皖北的兴起。并打通与北上广的交通脉络,加速省内外的交流,带动安徽省的经济向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

国民经济学范文2

关键词:发展;国民经济学学科;问题;思路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形势变化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日益延伸。面对国内国民经济学每况愈下的状况,各高校纷纷设立国民经济学专业。但由于对国民经济学科认识存在不足,所培养的国民经济学人才存在一定的差异,使国民经济学学科发展处于尴尬的局面,像一个无所不包的大杂烩。为了振兴国民经济学学科发展,找到其新的发展方向,本人针对我国现实经济问题与发展的需要,形成了国民经济学科的发展思路。

一、国民经济学学科的特点与内核

国民经济学从属于应用宏观经济学与实证宏观经学,作为经济学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与其他学科存在一定的区别,是综合性较强的应用类专业,从宏观角度与战略角度来看,其研究的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对其做出相应的预测与规划,具有宏观性、综合性、对策性、战略性、前瞻性的特点,研究对象是国民经济与管理的规律,包括经济制度、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战略与规划等。只有搞清楚国民经济学研究对象及内容,才能对国民经济学科进行建设,进而推动国民经济学学科的健康发展。

二、国民经济学学科发展所面临的若干问题

(一)学科边界不清楚

从经济学角度看,若国民经济学学科发展没有明确学科分工及边界,就会严重制约与影响相关知识的积累与发展。由于国民经济学科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即使是跨学科融合发展,但研究内容上存在诸多边界模糊的情况,且部分理论经济学学科区别比较模糊,其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其一,与西方国民经济学存在一定的混淆。在西方,国民经济学并不是一门学科,而是指国家角度的经济学,是政治经济学的异体,甚至是一个部分。而其与我国国民经济学存在一定的差异,不能混为一谈;其二,与政治经济学关系不明确。这是由于我国的国民经济学是从国民经济计划学转化而来,需运用到与之相关的原理与知识,但不能就将其与国民经济学学科等同;其三,与宏观经济学关系不明朗。虽然宏观经济学是国民经济学理论的来源之一,但两者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在层次分析上、研究主题上及知识构成方面都有一定的区别,不能将两者等同。

(二)研究对象不明确

当前,在学术界对国民经济学研究对象存在三种观点,即宽派、窄派及中间派。其中,宽派学者认为需将整个国民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学的整体,将其与政治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相联系,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窄派的一些学者认为国民经济学与国民经济管理学等同,可广泛运用多学科知识,以此探究宏观经济运行规律及管理机制。而中间派学者认为国民经济学学科从属于应用、实证经济学,是运用行政管理学、经济学一般原理及社会统计学的综合应用宏观实证经济学。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明确国民经济学学科理论内核,相应其研究对象也不明确。

(三)缺乏理论内核

对于国民经济学学科发展,坚硬的内核作为其具有生命力的标志之一,在学科发展中需要进行遵守。而国民经济学内核关系到该学科的建设。由于其研究内容涉及比较多,且比较多元化,而大多数的经济学分支学科都有明确的理论内核。在国民经济学学科发展至今,其理论内核与研究体系缺乏一定的贯穿,这对国民经济学科建设与发展而言,需要捍卫与坚守什么,就会变得不清不楚,大大影响了国民经济学学科体系的完善。此外,当该学科缺乏明确的理论内核时,就会面临被其他学科同化的情况。

(四)庞杂的保护带

一门学科的发展,在其过程中需要结合现实的案例或数据对保护带进行伪证,经过一系列的去伪存真,保留一些尚未证实的假说,为形成理论内核的一层层保护带。对于国民经济学许可,其保护带还比较复杂,找不到系统且明确的理论假说,并且缺乏公认的保护带。在国民经济学学科的发展中,缺乏统一的交流语言与学术背景,长此发展下去,将大大影响国民经济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三、发展国民经济学学科的思路

(一)学科与其他学科边界

首先,强化国民经济学与理论经济学之间的分工,对其研究与分析经过事实检验的经济学理论进行分析,按照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以此解决国民经济系统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其次,优化国民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学科之间的分工,将国民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中的其它分支学科进行区分。对于国民经济学的定位,虽然其与其它分支学科存在相关性,但作为一个巨系统,需要以宏观经济分析为基本领域,研究对象、方法就更广泛且多元化。对其它各门经济学科分支学科起到一定的统领作用。也正如此,在我国国民经济学科划分中,国民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头号学科。

(二)找准国民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对于国民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其是国民经济系统及其规律。本文在对国民经济学教学与科研中,需要分析与解决国民经济学系统中问题,并对其进行分类。可按照国民经济学系统涵盖的国民经济系统,运行及管理三大板块分为四类:其一,是重要的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二,重要但不需迫切解决的问题;其三,不重要也不迫切解决的经济问题;其四,迫切需要解决但不重要的问题。在了解这些问题基础上,不断完善国民经济学学科的框架与体系,结束该学科内容较为混乱的局面,为其进一步发展与繁荣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提炼理论内核

有学者提出,国民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国家的宏观调控,而宏观调控的三个手段是财政、计划及金融,而国民经济学科与这相关学科更为宏观。该学科从国家层面入手,其理论内核不能是具体的政策手段。这是由于具体的政策手段不能形成一条完整的逻辑链条,只能解决国民经济的运行目标。对于国民经济学的理论内核,需从国民经济系统中进行寻找与提炼,不是简单的市场与计划的关系理论,这是由于国民经济学是一个复杂的局系统,具有多系统、多层次及相互交错等特点。而只有系统化把握国民经济系统各方面,才能明确其核心内容,进而找到理论核心内容及确定核心任务。

(四)明确保护带

在明确国民经济学保护带的过程中,需要应用实证及案例对假说进行验证,在此过程中为保护带需进行相关的调整,才能硬化国民经济学的理论内核。因此,需要以宏观经济学的战略化、应用化及政策化为主线,对国民经济现实的分析与解释应用其基本理论,使国民经济学成为一种进步而非退化的研究纲领以此得出其系列命题与假说,构建保护带基本框架,从而以国民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对驱动事实进行发现。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关于发展国民经济学学科的若干思考的研究,了解我国经济学科的特点与内核,分析其中发展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思路,为国民经济学科建设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这对我国国民经济学科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耿明君.对发展国民经济学学科的若干思考[J].卷宗,2017(27).

[2]陈璋.关于国民经济学学科发展问题的思考[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5(05).

[3]宋乃欣.关于国民经济学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J].卷宗,2015(10).

[4]耿韶涓.浅谈国民经济学学科发展面临的问题[J].人间,2015(13).

[5]刘瑞.国民经济学科的发展[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5(05).

国民经济学范文3

关键词:国民经济学;历史沿革;研究对象

国民经济学在西方国家可能是一门相对比较古老的学科,但它在我国则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学科。作为一门年轻的应用经济学学科,1998年,教育部对我国高校文科专业进行调整,正式将国民经济学列为应用经济学项下第一个二级学科。在我国社会经济全面快速发展的今天,全面而科学地分析国民经济学的内涵以及研究重点,不仅有助于提升研究成果,同时也能够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还能够为社会经济的分析与研究工作提供人才储备。我国国民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或者研究重点明显区别于西方国家的国民经济学,可以说国民经济学具有典型的国家属性。我国国民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研究国民经济系统运行及其规律,进行国民经济战略与规划、体制改革、政策设计、宏观经济运行模型、国民经济监测预警与综合评价、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以及微观规制等方面。在经济新常态下,科学全面地研究国民经济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既能够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扎实的理论根据,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1国民经济学的历史沿革

在我国,国民经济学是一个相对比较年轻的学科,它明显区别于业已成熟的西方国民经济学,更多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特点。因此,在研究国民经济学的实践过程中,应该立足于我国特色,充分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以及现状等,科学开展国民经济学的研究工作。虽然说我国国民经济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特殊属性,但其实在实践演变的过程中,国民经济学在中国的建立与发展很大程度上与苏联的“国民经济计划”(也有人称之为“国民经济计划学”)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在研究我国国民经济学的历史沿革时,应该充分考量到苏联模式对其的影响和渗透,以便精准找到我国国民经济学的历史渊源。

1.1“苏联模式”对我国国民经济学初期发展的影响

苏联无论是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等都是可以直接抗衡英美国家的,同时十月革命后,苏联成为首个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在苏联经济发展与研究实践中,它的理论成果以及研究重点,势必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研究产生比较深刻且直观的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学在研究的初期阶段或者当我国学者起初关注这一研究领域时,或多或少都受到了“苏联模式”的直接影响。社会主义在苏联所取得的胜利是短暂的,同时社会主义经济在苏联中的发展也是极度不平衡,甚至有些想当然。社会主义经济的全面发展,需要建立在经济体制的完善、商品经济的发达、经济条件的优渥等各个方面。但苏联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过程中,具有深刻的“国家强制”的烙印,试图通过国家调控的方式,来迎合社会主义经济的平均与协调。这就使得国家计划在当时是调节社会劳动分配唯一的或主要的手段,这一模式主要是建立在将整个社会视作一个“大工厂”的基础上,在这种模式下,企业仅仅是其中的一个车间或某个零件。与此相对应的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体制一直以计划经济为主,由国家来进行经济资源的分配与调控。受经济体制的深刻影响,在国民经济学的研究初期,也具有典型的计划经济烙印。如部分高校在研究过程中,设置了国民经济计划专业和统计专业。若强调该阶段的国民经济学研究是其发展的初级阶段,那也只是以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或以其为理论基础的部门经济学或应用经济学。

1.2改革开放为国民经济学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改革开放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点。改革开放伟大政策的实施,标志着我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在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在逐步拓展经济发展格局的实践过程中,我国实行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科学原则,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受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影响,我国高校也在国民经济学的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及时调整方向,以便迎合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在国民经济学的研究过程中,我国高校积极把握社会发展契机,及时对传统教材进行了新编和修订,突出了“管理”二字,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在国民经济学的研究与实践过程中,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成果以及实践课程等纷纷被引入我国,它们先进的理念以及特色化的实践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政治经济学一直以来的“垄断”地位。在诸多学科、多元理念的夹击下,政治经济学也开始了某种变革,更加注重学科的细分,也产生了一些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特点的新型学科。与此同时,我国国民经济学的研究也逐步消弭了政治经济学的影响。虽然从根源上来审视,二者仍存在一定的渊源,但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性质上,两者之间的差异化愈发明显。因此,在社会经济全面快速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国民经济学作为一个与社会经济同步的新型学科,它的特色和特点愈发体现,业已成为经济学科中最具特色的学科之一。

2国民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作为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的一种新型学科,国民经济学在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它的研究对象也越来越宽泛,它的研究内容也越来越多元。从性质上来分析,国民经济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兴学科,它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因此,科学全面分析国民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遵循全面客观的原则,从整体上来予以把握,突出强调它的应用性。国民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1国民经济系统是研究出发点

国民经济学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与实践特点,这决定了它与其他经济学的区别和差异,也体现它具备其他经济学难以比拟的优势。国民经济学的研究出发点在于,它所真正研究和侧重关注的并不是某个部门、某个领域的宏观解释,也不是过分强调需求管理,而是真正立足于国民经济系统,旨在全面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的特点,为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明确方向。国民经济系统是一个总体性、概括性、前瞻性的复合型系统,在研究实践中,需要站在全局视角下,以更加深远、更加开阔、更加广泛的视角来进行研究与分析,以便精准找到国民经济系统的发展脉络以及总体特点。我国国民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多元化的,同时它的研究视角也是比较宽泛的。正所谓“站得高看得远”这句话可以充分概括国民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此同时,科学分析国民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还可以从它的历史渊源上来进行分析与认证。国民经济学在初期发展阶段,它的研究重点是国家层面。但随着国民经济学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它的研究重点也开始向“人民”倾斜。综上所述,国民经济学以国民经济系统为研究出发点,可以更加宏观、更加多元的视角来开展研究工作。

2.2国民经济系统运行规律是主要研究对象

在国民经济学的研究实践中,它的研究对象实际上是充分考量与分析国民经济系统的主要运行方式以及内在的运行规律,这是它最主要的研究对象。国民经济系统是一个复合型的系统,具有多元化的内容,同时这一系统也相对比较宏观和宽泛。与此同时,国民经济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与其他系统产生交互性的作用。尤其是在国际经济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我国国民经济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还容易受到国外诸多要素的影响。因此,通过国民经济学的深入研究与拓展,通过研究国民经济系统运行的方式以及内在规律,能够全面分析与把握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路径,进而找到优化与完善的方向,确保我国国民经济平稳而快速的发展。我国国民经济在运行过程中,它所追求的并不仅仅是经济总量的持续攀升以及经济成果的持续增长,它还关注经济发展的整体质量以及人民群众享受的经济福祉以及丰厚成果。从这点可以窥探出,国民经济系统稳定持续运行的基本立足点,在于全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国民经济学将国民经济系统运行以及规律作为研究对象,能够深刻分析与挖掘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的诸多特点以及诸多制约因素,进而找到优化和协调的方向。

2.3国民经济管理是主要研究方向

在社会经济全面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经济总体发展成效明显,我国经济总体成果比较优良,但也不可否认,我国经济在长效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仍然潜伏着不可控的因素,一旦任由这类因素的扩大和肆虐,将严重扰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因此,在国民经济学的研究过程中,将国民经济管理作为主要研究方向,通过科学的国民经济目标管理、预期管理、风险管理等,能够加强国民经济发展形势的研判,能够提前落实可控性的发展机制,同时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优化国民经济的发展成效。特别是在世界经济总体形势不平稳的当今时代,国民经济系统作为一个复杂且庞大的系统,极容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基于科学的国民经济管理,在充分认知宏观调控的优势后,多措并举全面优化宏观调控的范畴,以更高视角、更前眼界来进行国民经济的分析与研判,确保国民经济系统整体运行平稳,确保国民经济整体迈上新台阶。

3结语

国民经济学在我国是一个新生学科,它与政治经济学具有较深的历史渊源,但与此同时在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中,国民经济学也具备着典型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国民经济学在发展变革中,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新兴的特色学科。同时,国民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全面而宏观的,通过对国民经济运行系统及其规律、国民经济管理等研究,来切实推动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木西.国民经济学的历史沿革与研究对象[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6,7(6).

[2]张林云,张党利,刘春江,等.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沿革与发展趋势[J].安康学院学报,2013,25(5).

国民经济学范文4

【关键词】高中数学知识;国民经济;具体应用

从表层上来讲,高中数学本身蕴含了复杂度较高的学科体系,而与之有关的数学知识也体现为繁杂性的特征。因此在自身的平日学习中,同学们通常都会感觉到学好数学学科的难度是相对较大的。但是如果深入进行探析,那么将会发现数学知识本身并非孤立性的,而是与国民经济紧密衔接在一起的。因此可见,高中生有必要将自身现有的数学知识全面加以灵活运用,确保能够将其全面渗透于解答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类数学题中,在此前提下显著提升了同学们自身具备的数学学习综合水准。

一、高中数学以及国民经济具备的内在关联性

从数学学科的基本特性来讲,数学学科侧重于探析数量关系、空间形式与其他相关要素,同时还涉及到深层次的数学学科规律。在此前提下,运用数学知识应当能够描绘相应的对象,进而归纳得出与之有关的解答。进入新时期后,产业化正在致力于全面予以推进,因此有必要将数学知识灵活渗透于现阶段的产品运输、生产规划、财贸与其他有关领域,确保数学学科能够真正服务于各行业的日常生产。因此可见,经济视角下的数学知识运用体现为更加显著的灵活性特征,其中包含数理统计与其他典型性的数学知识。这是由于,国民经济通常来讲都会涉及到复杂度较高的统计内容,因此不能够欠缺数学知识作为其中的支撑。例如针对统计学而言,开展统计计算的关键点应当包含整体性与个体性的消费收入,此外还牵涉其他多层次的统计学要点。通过运用全方位的数学统计措施,就可以归纳得出当前现有的国民经济整体趋向。作为高中生来讲,同学们如果要着眼于全面提升自身具备的数学学科综合素养,那么需要运用灵活性更强的数学思路来应对多种多样的数学题。进入高中阶段以后,很多同学都会察觉到数学学科具备了较大难度,在解答各类数学题时很有可能将会陷入僵化与单一性的解题思路。实质上,上述现状的根本成因仍然在于同学们欠缺灵活性的数学解题模式。为了转变现状,高中生还需更多关注国民经济本身蕴含的数学知识内涵,通过运用全新视角来探析国民经济以及数学学科具备的深层次关联性,进而显著活化了自身现有的数学思维。

二、高中数学知识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

高中数学蕴含了集合知识、比例计算知识、函数知识与数理统计等。因此可见,数学学科与同学们的平日生活之间体现为内在联系,数学与宏观性的经济领域也具备内在联系。因此在现阶段的数学学习中,同学们不能够忽视了上述的关联性,而是要从源头入手来探寻灵活适用数学知识的相关举措。具体而言,针对数学知识如果要将其全面适用于国民经济,那么有必要关注如下的运用要点:

三、关于数学统计

从国民经济的整体视角来看,在特定时间段内如果要运用统计手段得出相应的统计信息,则必须借助统计计算的手段与方式。因此可见,统计计算部分的学科知识应当被全面适用于国民经济。同学们在面对此类的数学题时,首先应当算出特定的统计学比例,然后将其纳入现阶段的整体国民经济中,从而直接查看其中涉及到的经济涨幅、经济构成与其他相关要素。例如:恩格尔系数指的是食品支出与个人消费或者家庭消费支出之间的比例。恩格尔系数代表着统计学领域中的百分比,运用上述系数能够精确算出平日生活开销涉及到的食品开销比例。在数学学科的体系中,比例知识与宏观经济之间体现为最紧密的关联性。因此高中生在遇到涉及比例的数学题时,应当将其纳入针对国民经济的整体分析中,灵活进行统计分析。

四、关于数学集合

数学学科中的集合知识构成了数学领域不可或缺的关键性知识。对于数学集合而言,一般可以将其分成并集以及交集的两种不同集合类型。从基本特征来讲,集合概念本身体现为较强的整体性,高中生对此如果要进行全方位的解析那么应当将其纳入宏观数学思路中。实质上,集合知识在整个经济体系中也占据了不可或缺的地位,高中生应当更多关注于集合知识在当前实践中的灵活适用,而非单纯停留于掌握其基本内涵。例如:国内生产总值(GDP)通常都应当将其表述为劳务价值以及最终产品相加得出的总体价值。GDP指标能够折射出特定阶段内的各行业生产总值,其在根本上反映着国力与经济等相关要素。在数学计算中,涉及到GDP运算时应当关注于其中的生产税净额、劳动者应得的报酬、营业盈余与其他指标。

五、其他的运用要点

对于现阶段的国民经济除了有必要借助统计学以及集合等学科知识予以运算之外,还需用到函数等关键性的数学知识。高中生在面对特定的数学题时,其应当能够脱离较窄的学科思维,从而尝试将多样性以及灵活性的学科知识渗透于当前实践中。具体来讲,同学们有必要在平日生活中密切关注多种多样的经济现象,然后将其迁移至自身现有的数学知识。针对数学学习只有做到了上述的转变与改进,才能有助于高中生灵活适用各类数学公式以及数学定理,而不再单纯局限于枯燥以及僵化的数学思路中。在目前的现状下,仍有较多高中生尚未意识到数学知识全面融入国民经济的重要价值,对其持有忽视的心态。因此为了改进同学们现有的数学学习状态,高中生就要尝试探究深层次的日常生活以及数学学科内在联系,同时也要着眼于塑造优良的平日学习习惯。具体在当前的学习实践中,高中生可以借助上网搜索或者其他信息化途径来查找自身必需的数学学习资料,对于现阶段的经济宏观趋向予以深层次的了解,确保自身能够密切关注现阶段的经济领域变化。经过综合分析,可以得知数学知识以及国民经济二者具备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从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来讲,数学学科本身体现为显著的生活性特征,对其如果要着眼于深入进行探析那么不能脱离平日的真实生活。与此同时,国民经济涉及到的各类经济问题也直接关乎数学运算,高中生对此有必要致力于深入进行探析。因此在未来的学习实践中,高中生仍需密切关注全方位的数学知识运用,从而运用学科知识来解答多种多样的国民经济有关问题。

参考文献

[1]赵星宇.高中数学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J].经贸实践,2016(23):264.

[2]胡亚勤.浅析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学习月刊,2015(18):64.

[3]李善良.高中数学课堂小结的现状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02):63-68.

[4]王建磐,鲍建生.高中数学教材中例题的综合难度的国际比较[J].全球教育展望,2014,43(08):101-110.

国民经济学范文5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有感于农村经济的衰败,实施了一系列复兴农村的计划,一些部门开始做农村经济的调研工作。虽然这些政府部门不是农业经济学的专门研究机构,但从事了大量的农村经济调查研究,为此学科的传播及发展奠定了基础。正是由于国民政府对高等院校农业经济的科研与教育采取了支持鼓励态度,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促成了这一学科的发展乃至繁荣。如1943年,鉴于金陵大学农学院在农业教育方面的贡献,教育部特颁令予以褒奖[2](P293)。就传播群体而言,主要是:①教会及外国学者。民国初年,西方教会组织派遣一批人员来中国从事农业改良和推广工作,同时也传播了西方农业经济学知识。卜凯既是这一时期受美国基督教长老会派遣来到中国。他在金陵大学任教的二十余年间致力于中国农业经济的教学和研究,被认为是民国时期农业经济学的权威,“国民党政府将他的主要著作《中国农场经济》指定为农业大学的教科书。全国解放以前各大学的农业经济教授,几乎都是卜凯的学生”[3](P78)。此外,卜凯还利用与美国各高校的友好联系,邀请很多有声望的外国学者来系任教或讲学,1930—1937年,先后有十九位外国学者到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工作[4]。②留学生群体。民国时期,在农业经济学传播与建立进程中留学生无疑充当着重要角色,这一时期有影响的农业经济学者大多都有留学经历。例如,中国农业经济学科先驱许璇于清末留学日本;著名农业经济学家董时进、唐启宇于1920年代初赴美留学,获康奈尔大学农业经济学博士学位。此外,金陵大学作为中国较早开展农业经济教学和研究的机构之一,在选派留学生方面贡献突出,如徐澄、乔启明、杨蔚、刘澜涛、应廉耕、崔毓俊、沈宪耀和王立我等先后被派到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这些留学生在金陵大学时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农村调查实践经验,而留学经历又进一步加强了其理论基础,提高了科研能力,很多人都成为农业经济学领域的权威。

这一时期农业经济学的传播载体主要是期刊及译、论著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经济研究高潮中,各机关、团体创办的有关刊物多达百余种,根据刊物发行机构性质的不同可将其分为高校类、政府类和民间团体类。①农科学校及其他高校农学院发行的刊物。随着各高校农学院的成立,农业经济学也成为各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部分,很多高校农学院发行了自己的刊物。这些刊物主要是介绍此学科知识,刊载当时农业经济调查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学术研究、教学为主要目的。②政府类刊物。国民政府一些新设的农村调查研究机构和其他许多农林部门在进行农村经济调查同时,也纷纷发行了各自的刊物。这类刊物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国民政府中央机关发行的刊物。这类刊物影响大,发行时间也较长。如中央农业推广委员会发行的《农业推广》及实业部中央农业实验所主办发行的《农情报告》等。第二类是地方政府以及一些实验区发行的刊物。这类刊物种类繁杂,发行者主要为各省的农工厅、农矿厅、农村合作组织、实验区及其他农业推广改进部门,就其影响和发行时间而言,虽远不能和第一类相比,但也自有很强的地方性。如浙江省农林改良总场发行《新农村》及福建省农业改进处发行了《福建省农业统计资料》等。③民间学术团体发行的农业经济研究刊物。这类刊物种类繁多,其影响范围、发行时间长短依各团体情况而参差不齐。较有影响的有中华农学会发行的《中华农学会丛刊》、农村教育改进社发行的《新农村》及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创办的《中国农村》等。

虽然这些刊物情况各异,但综而观之有以下特点:①内容上,无论是哪类刊物,农村经济调查都是其中刊载的重要部分。大多刊物不仅设有调查专栏,而且还不定期发行调查专刊,这也反应了当时各农村经济研究组织的主要工作内容。②时间上长短不一。此时农业经济刊物的繁荣主要是受社会潮流所鼓动,但因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定及经费无法保证等问题,许多刊物往往维持不了一年便被迫停刊。③风格上,这些刊物的发行者身份极为复杂,包括了当时持各种政治和社会主张的组织及个人,而且各组织性质也有很大差异,因此这些刊物各有其宗旨及特色。④由于农村经济衰败的时代背景,无论这些刊物有何特色、持何种政治和社会主张,均以关注农村、救济农村为目的。从这一时期出版的农业经济学论著来看,学者们经历了一个从译介西方农业经济学著作到开始撰写中国本土农业经济学教材的历程。在农业经济学传入中国之初,所用教材基本是由外国论著翻译过来的。从各国译著的比例来看,大多是美国、日本、苏联的农业经济学论著,由于日本农业经济学主要是受苏、美影响,因此中国农业经济学主要是受美、苏两国影响,并最终形成以卜凯为代表的中国美国农业经济学及以陈翰笙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农业经济学并立并存的格局。从两个学派论著的比例来看,中国马克思主义农业经济学的论著并不多,主要是因为这两个学派建立其学说的途径有所差异,卜凯代表的美国农业经济学是在高校建立其学说,学科建设意识较强;而以陈翰笙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农业经济学则是通过对卜凯等其他各流派的批判中确立学说,其理论主要体现在批判性文章中,尚缺乏系统的学科建设意识。故这些农业经济学论著中多为充当高校教科书的卜凯一派学说的论著。随着西方农业经济学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人们很快发现完全套用西方农业经济学对改变中国破败的农村经济并无实际意义,中国必须要建设适合本国农村情形的农业社会科学。为此,部分学者开始根据中国农村实地调查资料编写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经济学教材,并逐渐在农业经济学的传播中居于主体地位。

从现有已知材料来源来看,无论这些论著从属哪个学说体系,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都注重从中国农村经济实际问题出发,以农村经济调查为基础编著。从这些论著的编写方式与特点看,作者多是鉴于农业经济学书籍的缺乏而致力于撰著,其目的是为了传播和普及农业经济学基本知识。从编纂方式来看,大多是从讲义而来,编著的用途多是为了当作教科书,而内容也相对较简单。如薛暮桥的《农村经济常识》一书是他在广西师范专科学校时编写的教学大纲基础上整理而成,《农村经济底基本知识》一书则是有感于廖谦珂《农业经济学》译本理论的深奥和篇幅的庞大,而抽出其中最重要的部分辑成的一本适合中国文化教育水平的通俗读物。王一蛟亦云,其书编写目的“全为便于讲授及学生参考用……俾初学农业经济学而及一般青年学子,对农业经济学,得一概念而已”[5](《自序》)。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第一批本土化农业经济学论著问世,从这批文本中可以看到民国时期农业经济研究学者们在此学科本土化建设中所作的种种可贵努力。虽然他们之间存在种种差异与争论,但在研究对象、范围以及与相关学科关系等方面有了相对较为统一的认识。农业经济学概念表述。农业经济学在中国兴起之初,学者们并未形成相对统一的概念,其意义依各经济学家学理差异所定而不同。正如董时进所言:“近来农业经济学(或农村经济学)在中国渐成时髦,惟名词被人滥用,意义愈加松弛。”[6](P4)以至于“一方各行其是……无一致确定之见解”[6](P1—2)。林伦彦则认为,农业经济不过是经济学的特殊部门,即它是研究社会的生产、交换及分配的原理原则如何适用于农业部门的一种学问[7](P1)。唐启宇认为,农业经济“乃研究农人利法各点相互之关系,与农业对于他业之关系,而求农业之繁荣者也”[8](P308)。#p#分页标题#e#

董时进则将农业经济学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就广义言之,农业经济学是以农业及其与他业间经济关系为研究资料,以经济为研究目的的一门科学,政府机关、学校科系或学术团体多采用此种定义;就狭义言之,农业经济学系以经济学的态度,从国家或社会的立场,研究农业及其与他业间经济关系之科学,普通农业书籍多沿用此意[6](P4)。综上可见,论者往往根据个人实践和经验定义农业经济学,因此不免带有一定的片面性或主观性。“或偏于普通经济学理论之应用于农业,或偏重于私人企业之农场经营。”[5](P4)这种差异出现主要源于对农业经济学的性质认识上有所不同,出发点有所不同,研究侧重点亦有所不同。“若视农业经济为理论的,则溯其种种关系所范围之法则,如土地、农工、器具诸要素之选择及配合;若视农业经济为实行的,则各种法则之施诸实用者也。”[8](P1)若视农业经济为私经济,则研究侧重如何应用经济学原理于农业经营,以求其最大的利益;若视农业经济为公经济,则侧重国家与农业的关系,研究国家如何实行农业政策,如何扶助农人增加其繁荣。尽管这一时期学者对农业经济学含义的解释有如上差异,但需认识到:一来这是学科建设初期都要必然经历的过程,也是其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表现;二是这些差异并不存在质的对立,应用经济学原理于农业方面以求农业的繁荣,这是共识,只是在定义时对其具体研究对象、范围的大小、侧重点等等有所不同而已,而这些差异又都可以归结为广义与狭义上的范畴里。应用经济学原理于农业,以求农业经济之繁荣,是这一时期学者的共识。农业经济学研究的范围。农业经济学所研究的内容是随着学科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而且它和地域自然环境的限制密切相关,所以,各国和地区所讲农业经济学的内容有很大不同。中国农业经济学科产生初期的研究,大都侧重于农场管理或农业政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学科研究的深入,其研究范围也不断扩充。“惟几十年来,农学界中咸以为农业经济问题决不可能仅就农场为研究对象,因农业生产逐渐企业化,其复杂性定较其他工商业为甚。社会组织,农业物价,金融调剂,市场需要种种问题均与一国农业盛衰,经济发展有密切之关系,故此门学科之范围以日见扩充。”[5](P4—5)唐启宇指出:“治农业经济学者即须明了生产分配之情形,历史之沿革,习惯之养成,风土人情之状况,故研究之范围殊广。”[8](P6)

不过,发展至1920年代后,农业经济学基本体系逐步确立,各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所开课程将其研究范围概括为以下数项:普通农业经济学、土地经济学、农场社会学、农场管理学、农产贸易学、农业统计学、农产物价、农村合作、农业金融、农业政策。农业经济学与农学及经济学的关系。农业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学原理应用于农业”的科学,故此学科同农学及经济学有着密切关系。董时进说:“农业经济学为经济学之一部,而侧重于使用者……同时农业经济学亦得视为一种之实用农学。”[6](P5—6)首先,农业生产关系是经济学中重要的研究对象,而且随着农业经济发展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业在经济学研究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董时进解释说:“经济学之主干,不外生产分配交易等项,而农业至今仍为世界最大的生产事业,农业上之佃租、工资、信用、贸易、运输等事情,均为经济界极重要之分配或交易问题。”[6](P5)其次,农业经济学亦是农学体系中的重要部分。董时进认为,农学有技术及经济两方面,随着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逐渐由单纯的生产变为营利的职业,农业经济学应之而产生[6](P7)。童玉民则将农学分为总合农学、通论农学及各论农学三类,而通论农学即农业经济学[9](P2)。虽然农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同农学及经济学有着密切关系,但农业经济学作为一独立学科又有着不同于农学及经济学的研究领域。王一蛟认为,三学科间的差异可作如下分述:其一,农业经济与农业科学不同。从研究目的来看,“农业经济研究之目的,在谋一国农业之发达,而使农业经营者,获得最大利润及最高之享受,故其研究偏重于经济。但一般农业科学多偏重于生产,其主要目的,则求农产品之品质及产量之增进,对于经济利益殊少顾及。”[5](《导言》)因各研究的目的不同,二者工作方式也有差异:一般农业科学者的工作范围大多只限于本身或农业生产期中之某一阶段,但农业经济学则不同,“其工作方式,必须统筹大局,提纲挈领”[5](《导言》)。其二,农业经济与经济学不同。王一蛟认为,两者间的主要区别在于所研究的领域及范围的广狭义有所不同。他说:“经济学为研究人类经常生活有关经济活动之科学,故其范围乃研究人与社会间所发生之种种关系。惟农业经济学之研究,系以农业为对象,而农业之生产基于土地,故农业经济学研究者,为人与地之关系。”[5](《导言》)而董时进则将农业经济学与农学、经济学并立,认为农业经济学即经济原理应用于农学中的部分,其体系下又因与国家和个人的不同关系而包括了农场管理、农业政策等诸多方面[6](P6—7)。

农业经济学内各分支学科关系。在民国时期,除农业经济学之外,又有农村经济学、农业经营学、农场管理学、乡村社会学、农政学等名称,与农业经济学存有极为密切的关系。随着该学科建设的不断深入,许多学者也开始注意并试图将它们区别开来。寿勉成即指出,农业经济学以产业为研究对象,其所重视之处在于农业科学经济;农村经济学则以社会关系为研究对象,其所重视之处不仅在农业经济,而尤在农业发展对于人生的关系[10](P1—2)。又如,对于农业经济学与农业经营学,董时进从研究范围和目的两方面进行论述:在研究范围上,他将农业经济分为私人、社会国家两个方面,讲求私人方面的为农业经营学,讲求社会国家方面的为狭义的农业经济学,亦可单称为农业经济学。在研究目的方面,他指出:“农业经济学之主要任务在研究发展及改良农业之经济的要素,求出适宜的经济法则,其态度侧重于学理之探讨,其目的倾向于基本的事实及原理。农业经营学及农政学之主要任务在讲求发展及改良农业之有效的方法,前者讲个人农业之发展改良,后者讲国家农业之发展改良。”[6](P10—11)此外,还有农村社会学、田场管理学、土地经济学等诸名称,对于这些概念的差异,亦有学者作了细致区分。由此可见,该时期农业经济学的相关名称多而杂乱,各学科“关系非常密切,殊难划一截然之界”[6](P10)。其原因有四:其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农业经济学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开始细化出许多分支学科,并形成了自身较完善的体系,而当中国人狂热引进西方农业经济学时,这个体系要想在中国建立起来则必然要经历一个重新整合的过程。其二,农业经济学在西方各国的名称及其研究范围与状况本来就有所差异,而且在世界范围内,此学科仍处在传播与整合过程中。童玉民指出:“美国所称(农业经济学)(农村经济学)与夫法国所称(农村经济学)究其内容,或则偏于国家实行农业之政策,或则多由社会方面立论,综核其范围已包括农政学及狭义之农业经济学,即将公经济与私经济相混。惟近来美国已将(农产交易学)(农场管理学)(农场簿记)等科独立,亦不可不知……德国所称AgrarFolitik译称‘农政学’,译称‘农业经营学’。”[9](P5)#p#分页标题#e#

因此,当各国农业经济学论著纷纷传入中国时,必然会出现这些名称的并立与差异,而中国要建立自己的农业经济学必然要经历一个对这些相关学科概念间的引介、辨析与吸纳、整合。其三,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业经济学初建,学术界一时难以形成相对统一的认识,因此在农业经济学的传播中,人们往往各取其好,更甚者依据个人经验、语言习惯等因素而形成并无实际内容差异的新名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名称上的混乱。其四,农业经济学是在近代中国农村经济日益破败的时代背景下传入和发展起来的,因此人们对这一学科的热衷便带有很强的实用性与功利性,更为关注的是所研究的问题是否可以挽救农村经济,而对这一学科学术上的研究却放在一个次要的位置,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成了在名称使用上的纷杂。但另一方面也应认识到,这些学科大多都在农业经济学研究的范畴里,它们或则可以是其代名词,或则只是其研究的一分支而已。如农业经济学与农村经济学在中国并无实际差异,“农村经济即已讲求农业经营上之利益为主旨,并且是就事实而实行,故在经济学上的关系,是属于应用经济学的一种”[11](P1)。可见此时期农村经济学在研究对象、研究目的上与农业经济学并无实质区别。据前面对农业经济研究范围的论述可知,农产管理学、土地经济学、农政学等均为农业经济学科的一个分支而已。总之,随着中国农业经济学的不断发展,该学科的研究范围有一个分化与整合的过程,一方面,会形成许多分支独立学科;另一方面,也会和其他相仿学科研究内容逐渐兼容,而这正是农业经济体系形成并逐渐完善的必然经历的过程。因此,这些学科与农业经济学间既有差异,又密切联系。但是,民国时期人们对这些概念的细致研究区别正说明了此学科研究向深入发展,是中国农业经济学研究体系逐步建立的具体表现。

国民经济学范文6

【关键词】高中数学知识;国民经济;应用

引言

数学理论知识是从客观的物质世界中实践而得的,而这种具有真理性质的知识对于客观的社会是具有好的指导意义的,因而,要将它运用的恰当。如果能够做到这样,相信一定会促进社会的大进步、大发展,把数学理论知识很好的运用到国民经济理论中去,也一定会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大发展的。在高中学习中我们已经初步涉及到了一些数学知识,而为提升高中教材的生活运用效果,并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助力,本文结合高中学习的部分知识,开展了自主探究,以下是主要内容。

一、“平均数”与“基尼系数”

就我们正在学习的高中数学中的“平均数”知识可谓是运用的非常广泛,小到家庭中的人均收入,大到国民经济中的国民收入的平均分配问题,都需要用到“平均数”的知识。但其实,“平均数”的数学知识不仅仅是在高中数学中学过,初中、小学也都学过,只是在高中数学中学到的更深,更广一些。那么,什么叫“平均数”?平均数是反应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基尼系数是指在全国居民的收入中,所用于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到国民总收入的百分比,其最大时为“1”,最小时为“0”前者表示居民收入分配的绝对不平均,后者表示居民收入分配的绝对平均,反应了居民收入的高低问题,更反应了国民之间的贫富差距问题。基尼系数就可以从国民收入分配的所有集中数据中窥探出贫富差距的趋势,这就体现了高中数学“平均数”的知识与基尼系数之间的关系。而与之相像的恩格尔系数也展现出其与高中数学知识“比例”之间的关系,其可以反应一个国家的经济富裕程度。这些都是高中数学知识在国民经济中运用的表现,并且像恩格尔系数和基尼系数都是反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参考依据,可以先从那些数学知识入手,再充分掌握国民经济的理论知识,从中看出国民经济的发展问题,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来应对,相信一定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估值”与“预算”

在高中数学中我们高中生已经学会了怎样用所给的数学条件去估计一个数值的大小,其关键就是要充分考虑所给的各个条件,再利用这些条件去求出那个值。这与我国每年都要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来对新一年的财政做出最合适的预算的道理是相通的,每年国家的财政预算,是关乎国民生计、关乎国家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计划,其要充分的考虑下一年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全部的资金,包括教育、交通、医疗等各个方面发展所需的资金,需要全面的考察到,否则,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不到位,影响到这些行业的发展,会使社会出现混乱,社会不稳定,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但同时,如果预算过多,也会导致社会资金、社会资源的浪费,同样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估值的准确会使数学计算成功,而财政预算的适宜,则会更好的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二者理论相通,这也是高中数学知识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掌握了“估值”的理论知识,再加以很好的应用,将会促进经济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三、“统计”与建筑、环境、资源

统计部分一直是数学教学知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在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只不过高中学习到的统计知识更加丰富,所学习到的图表也更加的多样。实际上,高中学习过的“统计”知识在很多方面都有所应用。在建筑民生工程时,画建筑图纸需要用到建表画图的知识,在施工时,建筑的材料、施工费用等也需要进行统计,用到“统计”的知识。而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资源问题,也需要用到“统计”知识,统计可以使资源能够用到恰当的地方,又不至于资源的过多浪费。资源的运用得当,可以促进经济的更好发展,在另一个方面,资源的不浪费,对环境来说,也是有莫大的利处的。可见,学好高中数学的统计知识,对社会经济的建筑、环境、资源等各个方面都是有用的,我们高中生学好它们,将来也是可以为社会发展出力的,继而也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四、结束语

数学知识是多种知识的理论基础,而高中的数学知识也在国民经济的很多领域有所应用。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以高中知识结构角度总结了高中数学知识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的现状,希望能够促进该行业的发展。但本文的研究仍处于高中教材发散的初级内容范围内,专业角度的精研内容有待今后探索学习。

参考文献:

[1]孔宇轩.高中数学知识在国民经济中的运用[J].数学大世界(下旬),2016,(10):7.

国民经济学范文7

可事实上,改革开放的这三十年来,由于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快速的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不再被神化。原本被填补上的信仰逐渐开始淡化。这就直接造成了我国当前大众化宗教信仰的匮乏,以及信仰的替代物——政治意识形态的真理性和价值性的双重失落,造成了新中国建国以来迄今为止最完全、最彻底的信仰层面的意义危机。而这种信仰层面的意义危机,直接导致了当前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层面的秩序危机。腐败严重和道德直线滑坡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随着各种思潮的进入,与经济发展相伴随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盛行,使民众出现了信仰断层。

信仰的积极意义我们可以总结为三点:一、信仰能增强一个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二、信仰能提升一个社会总体的道德水平;三、信仰能提高一个人的精神追求和思想境界。

中华民族为什么会成为世界上仅存至今的文明古国,为什么屹立五千年而不倒,关键在于传统的礼、乐和儒家文化把中国人民紧紧地凝成了一股绳,任何外来文化都不能将中华文明融入一体,反而被中华文明淹没,这在于中华文明所形成的坚定的、共同的信仰。世界上许多伟大的科学家,他们都是虔诚的教徒。他们从宗教信仰中寻找一种安静,使他们培养出一种对所研究领域的灵感,继而帮助他们取得突破。

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相处。道德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不可轻估的作用。单单依法依规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做到天人合一是很困难的,也是不明智的,必须把道德和信仰重视起来,用信仰的力量把道德树立和巩固起来。

目前中国正处于关键的转型时期,同时也是道德和信仰的重建的大好时期,危机危机,是危也是机。我们应该抓住这个科学发展的关键期,谨慎地利用宗教信仰,把道德重建起来。我们应该把原来的宗教信仰体系改为一种新的宗教信仰体系,使其能在可持续发展中绽放新的光彩。道教就能为中国重建宗教信仰新体系做出独特的新贡献。

道教作为中国的传统宗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分量,道教所宣传的平等自由,勤劳敬业都是我们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我们应该好好利用像道教这样的宗教,把它社会主义化,使它利用某些方面不可取代的作用服务于现代化的建设。

自由民主理念、市场主义和科学精神正是中国现代化所需要的必备之意和主要推动力。而外来文化,如佛教、基督教中的某些教义正好符合这样的精神。宗教信仰的重建需要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再一次完美的结合才行。

信仰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我们一代人、两代人甚至几代人的不断努力才行。如果一个人缺乏一种信仰,那么他就像在黑夜中行走却少了一盏灯一样。如果整个社会缺少了宗教信仰,那么这个社会前方所面临的将是可怕的黑暗。而当前的中国人民必须重新寻找回自己的信仰,寻找回自己的民族精神,打造我们健全的精神体系。

国民经济学范文8

关键词:《国民经济核算》;案例教学;课程论文;“雨课堂”

一、国民经济核算概述

国民经济核算是国内高等院校财经类统计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国民经济核算是概括描述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工具,通过国民经济核算数据可以显示经济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特征、格局和趋势,是政府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思考,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二、课程知识结构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选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敏雪等编写的《国民经济核算原理与中国实践》为本科生教材,以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基本框架的内容组成为依据,按照子体系的方式组织开展相关内容学习,主要包括基本核算和扩展核算两部分内容[1,2]。1.基本核算是整个课程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投入产出核算、资金流量核算(非金融交易和金融交易)、资产负债核算、国际收支及国际投资头寸核算。其中,资产负债核算和国际投资头寸核算是关于经济存量的核算,而其余部分则是关于经济流量的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是对一时期一国范围内各生产单位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总和的核算,反映的是核算期内各生产单位通过生产活动新增加的价值,具体包括四张核算表: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表、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表、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表、国内生产总值总表。前三张表分别提供了生产环节、收入初次分配环节、最终产品的消费积累使用环节的相关内容,而最后一张表则是概括呈现三种核算方法之间的关系。投入产出核算是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向生产领域的延伸,通过多部门结构,揭示出国民经济各产品部门间错综复杂的技术经济联系,具体包括三张表:供给表、使用表、投入产出表。其中,供给表反映了各产业部门生产的产品和各类产品的产业部门来源,使用表反映了各类产品的使用去向及各产业部门的投入,投入产出表则全面反映了各产品部门间的相互关系。资金流量核算是从资金循环角度显示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如何以消费和积累目的为导向在各个经济主体之间的流转过程,是对货物与服务从生产到使用的实物循环过程的补充,具体包括两张核算表:非金融交易表和金融交易表。其中,非金融交易表集中提供了各个机构部门收入形成和分配过程、收入使用过程、非金融投资和资金筹集过程的详细数据信息,而金融交易表则是就国民经济过程中各机构部门参与金融交易的状况进行核算,反映机构部门的金融资产和负债变化以及整个经济体的资金融通过程。资产负债核算是对一国和各部门所拥有的经济资产、负债及净资产进行的系统核算,是对经济存量的核算,它与流量核算体系的内容相结合,可以全面系统地反映国民经济的完整循环模式,具体包括两张表:期初(末)资产负债表和资产负债变化(积累)表。其中,资产负债表是对一国和各部门所拥有的资产(非金融资产和金融资产)、金融负债、资产净值存量结果的核算,而资产负债变化表则是呈现引起期初、期末两个时点间存量变化的各种活动和现象,涉及非金融投资和金融投资活动、资产其他物量变化和重估价变化的数据资料。国际收支及国际投资头寸核算是对一段时期内一国常住机构单位与国外单位之间发生的对外经济活动及其结果进行的系统记录,可以呈现一国对外经济的整体状况。具体包括两张表:国际收支平衡表和国际投资头寸表。其中,国际收支平衡表集中反映的是一国当期对外经济交易及其收支平衡状况,而国际投资头寸表则是反映一国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存量以及各种因素引起的存量变化,可以体现各时期国际投资交易的积累结果。国民经济账户体系是对各子体系核算内容的整合,是对整个经济体系及其当期过程的完整描述。2.扩展核算是对前述基本核算部分的补充,主要涉及SNA的灵活和扩展应用(地区经济核算、季度GDP核算、旅游卫星账户体系、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等)、国民经济核算的动态比较(物量指数和价格指数两种思路)、国民经济核算的国际比较(汇率法、购买力平价法等)。

三、加强案例教学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的宏观性较强,统计指标较多且定义比较严格,整个核算体系逻辑严密规范。在针对基本核算部分的五大子体系开展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存在概念理解不清、知识学习片段化、前后知识联系不紧密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加强案例教学方法的应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对国民经济核算原理的阐释,也要加强国民经济核算原理和方法在中国的具体实践应用,尝试构建一个可以贯穿全课程始终的数据案例,既可以涵盖任一子体系中大部分重难点知识,同时又可以建立起子体系间的逻辑联系,突出核算体系的系统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将国民账户体系的核算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经济问题相联系,及时更新相关的核算数据,加强相关指标概念、方法的应用性,强调核算体系内部的逻辑性。在案例教学[3]中,通过国民经济的相关核算数据可以向学生系统展示处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过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逻辑和能力。

四、注重课程论文

学生学习《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时,常常会感觉概念难懂、内容抽象、原理枯燥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因此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进来,在对核心部分内容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撰写课程小论文,让学生选取感兴趣的指标和问题,通过自己搜集、整理、处理、分析数据,解答关心的经济问题,在此过程中可以加强学生从发现问题到研究问题的思维训练。在组织课程小论文的过程中,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撰写论文、宣讲论文达到激发其学习兴趣的目的,从而加深对课程所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同时,在课程小论文撰写过程中,要明确论文格式规范、语言表达、文献引用等基本科研品质的养成,在提升学生对论文写作认识和自己写作能力的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也为学生后续顺利完成本科毕业论文打好一定基础。

五、“雨课堂”应用

国民经济核算概念繁多,知识复杂,不加强课程练习,学生难以达到掌握核算原理和方法的目的。因此,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把课程PPT和“雨课堂”连接起来,结合课程知识的重难点有序开展教学活动,也可以充分利用“雨课堂”的课堂测验、投稿、弹幕、课堂红包的互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热情,加强师生互动的效果,同时每次授课结束后的课后小结报告也有助于教师及时获取相应数据信息,了解教学效果,进行教学反思,而学生也可以结合自身学习情况再次回看课程PPT,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针对授课内容选取相应的练习题(主要以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为主),在课堂教学结束后通过“雨课堂”的试题推送发送到每位学生的手机上,在限定时间内完成相应课后练习,既可以节省教师人工批阅作业、登记成绩的时间,也可以督促学生轻松方便地完成课程作业,教师可以随时查看学生提交的作业情况,及时进行总结反思,完善课程内容的教学。

参考文献:

[1]高敏雪,李静萍,许健.国民经济核算原理与中国实践[M].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民大学出版社,2018.

[2]周韧.《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模块教学方法探究[J].才智,2015,(04):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