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管理范例

国民经济管理

国民经济管理范文1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逐步进入到了新发展时期,国民经济管理在当前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成为了我国进步的动力。并且我国传统工业已无法满足当前环境需求,相应的经济管理模式也就不适应当前发展的变化,随着经济管理的发展,制度也得到相应的改变。而国民经济管理所包含的内容较为广泛,因此本文就该问题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关键词】

国民经济;创新思路;新经济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的工业型经济向先进的知识型经济进行转变的过程之中,由过去的粗放型生产方式逐步向集约化发展,从而使得数量以及质量进一步得到提升,并且使得中国整体的经济进步,通过经济的不断发展,促进整个社会进一步民主、自由以及先进化。由此可见,新时期的发展任务就是将国民经济管理进一步完善和创新,从而为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有所贡献。传统工业在当前发展过程中不能使过剩的需求得到满足,粗放的经济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中国的当前发展了,因此,制度也应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行相应的改变,从而达到创新,来与当前的发展相适应。国民经济制度是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由于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并且沿用传统的经济管理方法至今,该管理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存在着很大的惯性,因此创新的过程会存在着相应的阻碍,并且耗时较长。我国当前的经济管理仍存在弊端,需要进一步坚定信心并且结合相应的问题进行完善。

一、从本质层面看国民经济管理制度的理念创新环节

(一)职能理念创新。

在传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管理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人民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并且使得社会总供给的财富与人民所需要的财富相平衡,从而促进经济的平稳发展;并且使得生活以及生产资料进一步得到平衡以及完善。而当今社会仅仅是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方面之一,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信息的进一步完善,人们的要求上升到精神层面,因此,在发展过程中更应将原有的发展模式进行抛弃,从而不断在创新过程中融入新的对于精神层面的重视,使得人们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

(二)国民经济管理制度特征理念的创新。

当前的发展过程中,经济、政治以及文化三者很好地进行融合,因此,国民经济管理不仅与经济相挂钩,还具备着相应政治上的特征。国民经济管理的内部有严明的政治等级制度划分,该做法使得行政主体与经济主体相挂钩,两者相互吸收融合,从而达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目的。经济主体间受着政治主体等级的限制,政治主体间又存在着微观、宏观经济的微妙关系。新的国民经济管理体制主要依靠契约管理,而没有太多关于行政上的束缚,管理依法进行实施,由此可见法律在当前的经济管理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当前发展过程中的宏观主体。而由于与等级制度挂钩后又进行了相应的创新,因此,宏观管理的主体之间也不是单纯的上下级关系了,而是同样作为微观主体,融合了经济层面的关联后,相互借鉴,并且在重要事件发生时进行相应商议以及谈判的关系,在此过程中将意见进行统一,从而找到适合当前发展的最佳方案,并且在此过程中时刻利用法律将行为进行规范。由此可见,宏观主体以及微观主体的权威来自于对于相应法律的遵守,而不是经济以及政治上的差别,法律权威对于微、宏观主体来讲是最应优先遵守的,法律权威是行政权威行使的前提,因此,依法调控是极为重要的。而依法调控顾名思义就是依据法律条文的规定进行相应的合理调控,并且在调控的过程中时刻与法律相挂钩,即便是在十分紧急的情况下也必须在法律允许或者法律授权的情况下在进行相应的调控。只有依据了法律进行调控,政治权威以及经济权威才能够在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得以实现。

二、从管理层面看国民经济管理制度理念的创新环节

国民经济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无外乎是物资资本和货币资本的投入以及产出,由此可见对于货币资金的流通、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及时管理、物资的管理以及货币资金的存取都是相互调和,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管理的各个方面。综上所述的国民经济仅以资金和相应的物资共同流动作为主线。传统时期的经济模式内容十分简单并且相应的管理属于粗放型,人们对于物资存在过多的着需求,而没有过多精神上的需求,而如今时代不断的发展,我国经济有所进步,人们的观念也有所改变,因此对于精神上的需求开始注重,使得物资的需求趋于正常。

三、从运行层面看国民经济管理制度理念的创新环节

(一)政府组织变革。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发展,我国的政治以及企业开始分离,并且政治与经济也随之分离。改革后我国的政府组织与经济组织相独立,政府不对于经济进行相应的直接控制,而是使得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共同在同一环境下公平竞争,该做法不仅提供了更多就业的机会,进一步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活跃发展,也使得经济创新路上的阻碍得以消灭,为经济方面今后的管理进一步提供便利。并且相应政府组织的领导,应勇于对垄断进行打破,在政府对于经济的控制过多时,及时对此情况进行制止,从而保证经济的自由发展。政府在其间起到的作用仅为宏观调控,切不可过多参与,从而扰乱了原有的稳定经济秩序。政府还应对相应的民众组织进行扶持,使得国有和民间经济共同协调发展,使得经济平稳运行,并且促进民间经济的发展,从而使得民众的生活水平有所提升。

(二)国民经济管理组织中的社会自组织生长。

国民经济管理的重要部分即为国民经济管理组织中相应的社会组织。建立国民经济管理组织的社会组织的重要意义是通过第三部门来对国民经济管理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在此过程中对相应的社会责任进行承担;使得政府的负担较之前相比有所减小;让更多民众参与到相应的管理中,使得管理过程进一步民主化、透明化以及完善化;并且使得当前社会在遵守法律规定的前提下进一步得到相应的完善,从而实现促进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最终目的。

(三)权力平衡和分隔的组织结构。

政府在参与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应对其自身的行政身份进行合理的运用,在政治责任与经济责任相结合的时候,其职能也进行了相应的改变,与之前相比拥有了更多的责任。因此,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经济的不断进步,创新后的国家管理体制中,权利应进一步划分清楚,该做法不仅会使得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得以减少,还会使得在今后的管理过程中对责任进行追究,进一步提升经济管理的总体效率。

四、结语

综合以上所述,国民经济管理涉及到经济、政治以及法律等方面,内容十分广泛,改革难度较大,而随着当前时代的不断发展进行相应的创新有十分的必要,因此,本文结合当前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以法律作为主体,将政治和经济相分离,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孙大伟 单位:长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周人杰,田丽珍,尹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民经济管理法治化得失检讨[J].兰州学刊,2009,5

[2]晏诗宇.中国低碳经济SWOT分析与导入国民经济管理的路径选择[J].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

[3]兰强,耿海燕.在顺承中不断创新———论国民经济管理的“两个”创新[J].投资与创业,2012,4

[4]赵航澜.会计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J].商,2015,4

国民经济管理范文2

关键词:国民经济核算;宏观经济;GDP

宏观经济不仅是衡量国家发展进程的重要指标之一,也关系着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因此,针对宏观经济管理,各个国家开始重视国民经济核算,并在核算方面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有一套完整的经济增长计划,结合国民经济实际情况,使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为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奠定基础[1]。通过系统计算国民经济,全面分析社会再生产过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仅为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真实、科学的数据,而且也为理论方针的确定进行了有效指引,使宏观经济管理更加科学高效。

一、国民经济核算的经济形势分析价值

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生产”这一要素不容忽视。它不仅是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环节,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层面,是宏观经济增长的前提。国民经济核算可以清晰地反映出生产状况的好坏,并体现生产中各个环节的关系。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依据,在国民经济核算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总需求决定总供给这一条件,具体来说就是现实总需求恒等于现实总供给。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国民经济生产的指标包括产业布局方式、要素分配及生产特点等。作为消费支出核算的原始数据,国民消费支出指标包括劳务支出、居民最终消费占GDP中的比重等,能很好地反映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对了解国民经济支出情况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居民消费中的构成,如通信、食品等支出份额,都能通过核算消费支出信息体现出来。同时,在居民进行适当的消费支出中,消费核算信息不仅能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稳步增长,还能使居民树立理性科学的消费观。国民经济核算可以使收入分配更加科学合理,提升居民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国民经济核算对我国制定对内或对外经济政策有着较大的影响。在国民经济循环中,生产只是一个阶段,最终的目的是消费,而在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中,需要经过“分配与交换”等多个环节[2]。具体来说,国民经济核算是对“分配与交换”等环节进行核算。在进行国民经济核算时,可运用SNA的方法核算收入分配,综合多个机构部门,根据初次分配、再次分配的原则,使收入分配更加科学合理。通过分析收入分配增长动态,可以调整宏观收入分配的结构,根据初次分配,更好地转移收入结构,从而对个人可支配收入的结构状况进行调整。通过对国民经济进行核算,可以让收入分配具有科学性、高效性等特点,从而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提升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并清晰合理地区分国民经济核算与收入分配的框架,使分配有序进行、分层展开。

二、经济增长的分析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各国经济生活的重要目标是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而经济增长率的确定对制定经济计划有着一定的作用。

(一)针对国民经济的核算,首先可以分析经济增长的因素,再针对影响经济增长率的因素进行分析,并了解不同因素之间的关系和变化,从而对计划期的经济增长率进行预测,寻找经济增长的途径,为促进经济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根据索洛增长模型可知,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包括技术、劳动力、资本等三个因素[3]。

(二)经济增长是一种适度均衡的增长,既要使技术不断进步,保持总供求的基本平衡,协调产业结构,还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在宏观经济中,客观经济条件的许可是确定适度经济增长率的标准之一。具体来说,就是根据“短边规则”,结合我国经济增长中“瓶颈部门”的情况,以“瓶颈部门”的年均增长速度为基础,通过GDP增长的弹性系数,确定适度经济增长率。由于决定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是投资规模与国力相适应,所以要根据经济的均衡增长,要求经济的积累与投资规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适度性,且结构要协调。此外,经济增长的因素还包括生产与流通的协调、积累与消费的比例、重要商品生产状况等,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科技、人口的发展速度与结构也影响着经济增长。

三、国民经济核算的投入产出分析价值

国民经济核算对投入产出分析具有重要作用。根据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情况,在进行国民经济核算时,结合国民经济实际情况,根据市场经济体制,相关政府制定了规范化的投入产出方法,对国民经济的核算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我国在核算国民经济投入产出时,使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可以准确、有效地掌握市场经济情况。在分析法的使用中,要求依据国民经济产业分类,结合不同行业经济情况,对经济发展的比例系数进行仔细分析,从而做好投入产出核算工作。再根据已有的经济模型,根据经济形势和经济增长情况,分析国民经济结构,以便更好地掌握投入产出情况。在进行国民经济价值核算时,投入产出表是运用投入产出方法的关键,也是核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价值核算具有重要的影响。投入产出表是一种平衡表,考虑了投入的来源和投入的使用方向等两个重要因素,不仅能反映不同部门的经济投入和经济产出,也清晰地表明了投入的来源及产出的方向[4]。投入产出表分类齐全、样式丰富,具有结构清晰的特点,能够清晰地反映各部门间的技术经济关系,并对宏观经济管理发挥辅助作用。例如,结合计量单位的特点,制作的价值性投入产出表和实物性投入产出表,有利于审核统计工作;将投入产出数据结构表应用于经济分析中,能够真实体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通过预测制定计划,制作对称性投入产出表;根据不同地域划分,制作地方投入产出表和全国投入产出表。

四、对宏观经济效益分析的贡献价值

在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和管理中,国民经济核算是其不可或缺的关键内容。通过对宏观经济效益进行分析,能够有效了解国民经济形势,掌握不同产业经济投入和产出的关系,从而为各个产业经济带来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各个行业需要对其进行高度重视。宏观经济效益可通过能源利用系数、社会劳动生产率、资金产值率等指标进行衡量。当今社会,评价某个国家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宏观经济。对于宏观经济来说,GDP是全社会生产结果的总产出,但如果盲目追求GDP增长速度,过度追求经济效益的增长,将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严重影响居住环境的安全性。在宏观经济大背景下,GDP可以衡量社会总产出,国内生产总值的数字越大,则国家服务或产品的增加值越大。如今,在国民经济核算中,人们逐渐意识到不能通过经济数字的增长衡量国内生产总值。如果通过浪费大量重要的不可再生资源来换取GDP上升、实现经济增长,会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影响人类的长远发展。实际上,国内生产总值的数字是不全面的,忽视了对成本的核算,使“财富”被过度夸大。因此,要使国家健康长久地发展,一味追求GDP的增长并不可取,还要考虑环境、资源等种种因素。目前,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人们开始重视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提出了“绿色GDP”的概念。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如果缺少国民经济核算这一环节,国民经济的产业布局方式、要素分配及生产特点等指标将难以清晰体现。对于经济的增长,既要保持总供求的基本平衡,协调产业结构,还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色,为了提高我国国民的整体生活水平,使国民经济实现持续稳定发展,各地政府必须及时、合理地采取有效对策,为促进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吕本富,汪天润.宏观统计体系下的分享经济价值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17(06):56-61.

[2]王玲玲.试分析宏观经济管理中国民经济核算的价值[J].现代商业,2016(04):91-92.

[3]侯福忠.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作用[J].现代商业,2013(15):78.

国民经济管理范文3

1.经济政策的概述

1.1经济政策的含义

所谓的经济政策,就是国家在不同的经济时期,通过有策略性的管制和干预,来保持国家经济的稳定度。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先后颁布过很多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这些经济政策不仅完善了我国的经济体系,也在不同时期给予了人们大量的就业机会,让市场经济百花齐放、蓬勃发展,在经济政策的督导和扶持下,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进步,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且拥有较强的稳定性,进入21世纪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已经闻名世界。通过国家有策略性的阶段性经济政策,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已经趋于稳定,并且有着自由、公平、可持续性发展的特征,市场有着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呈现健康发展的状态。现阶段我国的经济政策主要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这两项政策对国家经济有着匡扶修正、及时纠错的作用,是我国经济稳步前进的重要保障。

1.2我国经济政策的种类

我国近年来的GDP稳步提升,是世界有目共睹的,促使我国的经济高速且稳定的原因,是背后不断更新和改革的经济政策。国家为了保持这一势头,帮助全民进入小康社会,在经济管控方面,一直保持着收支平衡,并且每一年都有明显的上涨趋势,也颁布了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为这一发展形势提供了保护、这种政策上的合理管控,是一种有起伏性和阶段性管理措施,目前已见成效。代化的市场经济丰富多彩,各种经济体和企业应用而生,为了适应这种多样性,经济政策也要及时的调整和改变,从而达到更高的适配性,但是二者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在经济管控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也会对市场经济有反作用,为了让二者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在职人员应当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向、社会供求、以及市场经济的多样性有更深的了解,才能够及时有效的对市场经济进行干预、调节的目的,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2.经济政策的重要性以及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含义

2.1经济政策的重要性

我国经济几年来呈现上升的势头,其得益于国家颁布的经济政策,现阶段我国的经济政策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为核心,在宏观上对我国的经济做出管制调控,虽然在不同时期政策有明显的变化,但是其核心还是围绕在建立可持续性发展的市场经济体这一战略思想上,针对不同时期的国情进行多元化的改变。鉴于我国人口众多,就业需求大的国情,利用经济政策有效的调控干预市场经济将是一个长久的目标,在职人员要紧抓政策核心,并且在此基础上多观察改变,让企业能够少受波动稳定发展。长期处于稳定发展的态势当中,是经济政策主要追求的目标。在经济出现浮动,通过膨胀以及经济危机的时候,国家可以通过经济政策来挽救局面,调节经济走向,趋于稳态,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2.2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含义

在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迅速崛起,并且逐渐的趋于完善,能够有这种稳定的发展形势的原因在于国家不断的调控和干预,国家通过经济政策对市场进行调节,通过国家资源的开放或者对市场的压缩等手段,来对经济进行扶持和修正,稳定国家资产和收入的平衡,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中国经济法发展有着明显的管控作用。它能够帮助开发市场,给予人们更多的商机,多元化的经济政策激发了一些列新兴行业的诞生,通过经济政策的多元性,让我国的经济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在未来的发展中,寻找最科学的经济政策能够促进我国经济蓬勃成长,再创辉煌。

3.经济政策在我国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3.1财政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在过去中国的经济发展中,我国的财政政策是主要调控我国经济的手段。财政政策的目的是为了调控经济发展目标,维持某个阶段中我国经济的平衡,并且以阶段性目标为准,进行市场经济发展动向部署。财政政策能够在一定程度反映一个国家对经济发展方向的规划,对社会中资产和人员分配有着正向的调节作用。在实施财政政策的时候,其主要手段分为紧缩性财政、膨胀性财政、中性财政等几个财政政策。国家会根据国情来选择对应的财政调节手段,通过观察市场动态来进行部署,从而维持市场的供求平衡,让其能够稳步的前进和发展。在使用财政政策的过程中,也能够对社会资源和收入进行合理化的分配和控制,可以让国家财政趋于稳定,进而提升国家的经济水平,让市场经济能够有保障,与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趋向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意义。

3.2货币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在货币政策作为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调节市场产业价值的重要导向,货币政策的本质是通过货币供求的数量和渠道,来整合当前市场中的资源分配,让企业固有产业和国家产业保值的一种手段,也能够平衡社会的供求关系。当其中某一个指标过大或者过小的时候,国家可以通过货币政策影响产业价值,进而保证市场的稳定,是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稳定的一道重要屏障。除了能够调节社会需求,货币政策还对国家产业机构有着较为明显的影响作用,价格的变动是随着社会资源的分配以及总效益而时刻变化的。价格的浮动能够让市场上的商品价值变动,价值的变动影响着受益,进而可以影响我国的经济结构。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影响商品价值的重要因素是不断变动的价格,价格的上涨和下降会导致通货膨胀和通过紧缩的局限出现,这个时候,货币政策的使用就体现了国家在宏观层面上对经济的调控,其中心思想就是保证货币和无价的稳定,让企业能够处于收支平衡,进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达到经济平衡的效果。

4.结束语

国民经济管理范文4

(一)国民经济动员与应急管理工作融合问题

2003年“非典”爆发后,我国开始建立应急管理体系。2018年3月,国家设立应急管理部。国民经济动员与应急管理共同构成政府危机管理的两大体系,但国民经济动员与应急管理工作从顶层设计上仍然处于分立状态。分立的主要矛盾一是在于应急需求的公开性与国民经济动员的保密性。对于突发事件而言,信息的准确和及时向公众公开可以有效避免社会恐慌,避免哄抢造成物资短缺等二次危机的爆发,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全社会的配合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相反,国民经济动员因各种条件所限,从任务的下达、协调到任务的落实和完成,都需要被动员的组织和个人严格遵守保密规定,信息和资源都是相对封闭的。二是在于国民经济动员的综合性与应急管理的专业性之间的矛盾。国民经济动员是首要保障军队需求、需要协调多个不同职能部门的综合性动员,而应急管理的需求是各种专业化的保障,需要通过对口的职能部门来进行协调。

(二)国民经济动员在应急管理方面立法问题

我国应急管理实践经验丰富,在应急管理体系建立过程中,体制机制日渐健全,制订了《突发事件应对法》《安全生产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而国民经济动员领域的基础性法律文件却仍然缺乏,现有法律如《宪法》(2018年修正)、《国防法》(2009年修正)、《国家安全法》(2015年颁布)等对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规定和约束不够细化,《国防动员法》中虽有一个章节对国民经济动员的职责、任务等做了相应规定,但这些都不能代替“国民经济动员法”,尤其是在与应急管理体系衔接方面的内容十分薄弱,经济动员在应急管理方面只能按照上述法律的模糊规定及部分地区制定的国民经济动员类规章开展工作,缺乏实效,国民经济动员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中应急管理效能的发挥受到严重制约。

(三)物资保障共建共享问题

政府应对危机和突发事件时,保障措施对应着相应特定的人财物,国民经济动员在急时、战时主要是对国家的各类经济资源进行重组或重新配置。两者都是在政府的领导下,调配使用国家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物资保障具有实时共享性,也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可以相互通用、互为补充,这为国民经济动员参与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了丰富资源。在本次抗击肺炎疫情的行动中,中央军委派出部队医疗力量、各省市派出多支地方精良医疗团队及医疗设备赴湖北支援,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有力调配,国民经济动员在物资调配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体现了国家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在储备体系方面,政府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发生所进行的储备,与国民经济动员为应对战争和突发事件需要组织对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的储备之间缺乏顺畅的共享沟通机制,动员物资装备和应急物资装备尚无统一的储备供应机制,有时也存在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或资源短缺的现象。

二、更好发挥国民经济动员应急功能

(一)继续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

面对重大公共事件,国民经济动员要建立科学的应急响应体制机制,坚决按照中央部署,迅速响应,有机配合应急管理部门开展工作。要做到反应敏捷迅速、思想重视到位、措施高效有力、行动狠抓落实。说,“要强化备战打仗的鲜明导向”,这就要求我们做好基础工作,在平时要充分掌握潜力调查数据,善于分析,善于总结,摸清家底,动员到位,为国民经济动员应急功能的发挥打下扎实基础。

(二)加强顶层设计融合

国民经济动员与应急管理工作应在顶层设计上加强融合。国民经济动员应加强与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形成长效的专业化动员机制和模式,有效融入应急管理。国民经济动员资源涉及工业、交通、科技、教育、卫生等多个领域,国民经济动员部门和应急管理部门之间应统一协调,充分配合,将这些资源充分发挥到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中,国民经济动员只有不断适应国家应对战争和突发事件的需要,才能更为有效发挥应急功能。政府应急管理和国民经济动员应加强预案对接,做好预案编制与执行的对接、预案宣传与演练的对接和预案专项管理的对接,提高政府应急管理能力,更好维护社会稳定。

(三)加强国民经济动员法制化建设

通过法制化建设,完善机制,健全体系,形成系统的制度化的动员任务落实机制和协调配合机制。要遵循立法的强制性、必要性、比例性和被动性原则,尽快出台《国民经济动员法》,这既是完善国防动员和军民融合法规的需要,更是衔接应急管理、实现应急应战一体化的现实需要。在动员中心和物资预储基地的管理和建设方面,也应尽快出台相应管理办法,统一认识,提高站位,以规范化建设为抓手,法规制度为保障,切实增强动员能力建设,有效提高国民经济动员工作效率。

(四)加强物资共建共享

国民经济管理范文5

关键词: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农田水利工程;管理;贵州省

一个工程能不能发挥灌溉效益,首先要看这个工程是否完整、配套体系是否完善、管理工作是否认真等,而这种效益的最大化和长久性的关键就是对工程的管理到位和护养有方,可以说,管理工作是水利工程发挥效用价值和维持生命的重要前提。国民经济调整时期,贵州围绕“”以来诸多水利设施无人管理或管理较为松弛的问题,在整顿和续建配套工程的过程中一直把管理工作作为水利效益的中心环节来抓,既取得了成绩,也积累了经验,可以说该时期是全省农田水利建设较为健康发展的阶段。

一、“”时期遗留的工程管理问题

“”以来,贵州各地上马的诸多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因为只注重速度而忽视了后续管理,工程的所有权有些也不明确,管理机构不健全,岁修制度废弛,工程毁坏垮塌严重,致使灌溉效益大大降低。根据当时的档案资料显示,如铜仁的梅花水库,“用水无人管,由于争水抢水,13公里的渠道上乱开缺口60多处,影响渠道输水。很多工程管理机构不健全,如黄平县13处骨干工程中,只有1处有管理机构”[1]。沙土花滩渠道是金沙县的重点工程,“1959年曾灌溉面积3000亩,由于没有专人管理,1960年灌田2050亩,1961年只灌田902亩;又如马坊大沟,1958年建成,曾灌面积2500亩,由于管理不当,1960年灌田800亩,1961年只灌田400亩”[2]。毕节县倒天河水库是国家举办的水利工程,“1958年曾灌3200余亩,由于无专人管理,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不明确,放水、炸鱼、领取水库寄存物资等形成‘各取所需’,以致水库蓄水用水无节余和计划,1960年灌田2500亩,去年和今年仅达1000余亩”[3]。这种局面的存在归根结底是因为水利建设重速度、重数量而忽视管理造成的,要想在短时间内扭转有一定的难度。1962年,在全省水利工作会议上,与会人员经过讨论分析以及从各地上报的资料数据上得出:管理工作是关键、是水利建设的重心。会议认为,虽然经过一年多的整改但是各地的管理组织比较薄弱,大部分工程尚未具体管起来,管理职责还不够明确,管理制度也还不健全,以致许多水利设施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特别是跨社跨队工程,由于权责不明确让情况变得比较严重。1962年,根据在惠水、遵义、安顺、铜仁、凯里等五个县、市的调查,“300亩以上工程共有230处,其中有人管的仅34处占15%,管理机构有房子的仅7处占5%,不少工程由于管理不善,渠道淤塞垮漏,建筑物毁坏,灌溉效益逐年降低”[4]。1963年,据8个县灌溉300亩以上工程统计分析,“三权(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不明确的工程占11%(蓄水工程占15.8%,引水工程占7.8%),没有管理组织的工程占62.5%(蓄水工程占61%,引水工程占64.8%),没有规章制度的工程占95%(蓄水工程占99.2%,引水工程占92.9%);蓄水工程中,灌溉300-1000亩的工程平均每处有管理人员1人,灌溉1000亩以上的工程平均有1.5人,引水工程中,灌溉300-1000亩的工程平均每处有管理人员1人,灌溉1000亩以上的工程平均有2.3人”[5]。这些数据揭示了水利管理工作的滞后性,这与时代条件的制约有一定关系,因为财政经费有限,经济正处在整顿发展时期,各地的工作重心是抓粮食抓生产以恢复农业,不能拿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经费去投入到水利管理中,而重建设轻管理的思想继续存在,因而影响了后期水利管理工作的推进。管水人员的匮乏也是束缚管理工作正常进行的一大瓶颈,有一些地方的管理人员存在着认识水平低、专业性差、责任不明确等现象。如道真自治县桃园公社在灌溉管理工作中,一些管水员在1962年之前“有的走马看花,看‘过路水’;有的明看水,暗搞私活,上坡砍柴,打猪草,搞自留地,影响生产,妨碍团结;凡是轮班或无人管水的生产队,常常发生内外争水抢灌闹纠纷,伤了和气,影响生产”[6]。因此,提高管水人员的业务水平以建立一支专业性的管水队伍也是十分紧迫的。从上面的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水利管理工作中主要存在着:工程管理机构不完善,有的地方还没有完全地建立起来;管理制度不健全,很多工程还没有完善的管理章程;工程的所有权、使用权和管理权不明确,存在纠纷现象;管理人员较少,尤其缺乏一支专业的管理队伍。这种重建设轻管理的错误思想尚未彻底地扭转,很多人尤其领导干部对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抓得不紧,思维仍停留在“”的阶段。因此,管理工作仍然是水利事业上的一个薄弱环节,想要最大程度地延长工程寿命和发挥工程效益就必须把管理作为水利工作的中心环节来抓。

二、重抓管理工作

针对“”以来水利管理工作的滞后,1961年11月25日,农业部和水利电力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水利管理工作的十条意见》(以下简称《十条意见》),要求为了充分发挥这些水利工程的效能,保卫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必须大力加强水利管理工作,做到修好一处,管好一处,用好一处。《十条意见》针对跨区域的水利工程应如何管理也进行了说明,对管理养护所需的经费、器材和劳力等做了规定,并提出水利管理工作应该贯彻专管机构与群众组织相结合的精神,所有水利工程都必须建立经常养护维修和定期检查岁修的制度。[7]这个《十条意见》成为该时期指导全国水利管理的纲领性文件,它的下发标志着全国水利建设由“”时的注重工程修建转变为重视后续管理工作,并把管好用好现有水利工程作为提高水利效益的中心环节。贵州水电厅党组根据当时水利建设形势以及工程具体的情况也作了《关于水利工程实行分级管理意见的报告》,针对原先工程管理主体不明确、权责不统一等作了界定。“全部由国家投资兴建的工程或灌溉面积万亩以上或机械提水设备在500马力以上的提水工程,都应为全民所有,分别由省、专两级水利部门管理;凡跨区和灌溉面积大于300亩或机械设备300至500马力的提水工程,由县水利部门直接管理,或根据情况委托区管理;公社和群众集资(含国家补助)的工程,灌溉面积在300亩以下的分散的提水工程,应分别由区、社管理”[8]。这对建立相应的管理组织和明确工程所有权、管理权、使用权等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为继续加强对水利工程的管理,1962年10月,省水利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关于加强灌溉管理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在总结前期管理工作的基础上,提出根据分级管理和有利生产、有利团结的原则,逐级划定工程所有权、管理权、使用权,并加强领导和建立健全组织机构,要求建立灌区代表会和工程管理委员会等民主组织,以配合专管机构进行工作。为了保证灌溉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该《意见》还认为应该建立用水制度、工程管理养护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检查评比制度、奖惩制度等,提出要合理解决管理人员的待遇,不论哪一级管理的工程,对于管理人员必须加强思想教育,妥善解决待遇,以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等。[9]这个《意见》所做的规定较为具体,从管理组织、管理制度再到管理人员的报酬待遇等都有明确的要求,这既是对前面水利管理工作的总结,也是对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清醒认识,有助于推动全省各专区(市)、县水利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完善。与此同时,为协调全省各地水利管理工作,“拟在水电厅内设立水利灌溉管理处,专县也相应地设立灌溉专业管理机构,形成水利管理系统”[10]。虽然当时最终没有设立水利灌溉管理处,但在1963年,省水电厅将灌溉管理科分为工程管理、灌溉管理、水稻需水试验等三个小组。1965年,省水利厅成立后,设立了水利管理局,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水利管理工作的地位,也提高了人们对水利管理的认识和思想觉悟,更有利于全省水利管理的统一领导和工作的开展。在中央及省里的有关水利管理政策和相关规定的推动下,各专区、市及县等也逐渐转变了工作思路,开始把水利建设的重心转移到水利管理上来。如毕节专区认为,“根据当前情况,应当加强管理业务的领导,建立和健全管理机构,查实灌区田亩,整顿组织,明确管理体制,决定领导关系,精干人员,贯彻阶级路线,迅速建立一支贫、下中农为骨干的管理队伍;除国营灌区应有专人管理外,社队工程也要固定专人看管,各地水利部门要有专人负责抓管理工作,及时向党委和上级主管部门反映工作情况和存在的问题。”[11]遵义专区也根据城乡形势的发展,一方面批判重建设轻管理的思想,要求各级党政领导机关要把水利管理工作提高到重要地位上来,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另一方面,提出“加强跨队跨社工程的领导,进一步明确‘三权’(所有权、管理权、使用权),凡跨队、跨社、跨区的工程,要在上一级领导下,成立灌溉管理委员会。建立一支以贫下中农为核心的管水人员队伍,把大小工程都管起来,做到修好一处,管好一处,用好一处,依靠群众,建立健全管理养护制度和用水公约,实行民主管理”[12]。可以说,这一时期从中央到省再到各专区(市)等从文件规定再到具体的负责落实,都已经把管理作为水利建设领域的重心来抓,这对水利管理工作的开展和扭转重建设轻管理的思想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全省许多工程由于加强了管理,建立了一些必要的规章制度,并依靠群众对大多数的水利工程实施了养护,工程面貌有了改善,灌溉面积相比过去也增加许多。随着全国政治形势的发展,所谓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等在这时已经在水利管理中体现出来。在1965年全省召开的水利管理座谈会上,针对当时的工作情况并结合形势发展,会上提出:“全省的水利管理工作要以阶级斗争为纲,认真贯彻二十三条的精神,高举思想红旗等。通过四清运动,整顿管理组织,加强充实管理人员,实行亦工亦农制度,建立贫下中农为骨干的管水队伍。在管理工作中,凡是能够依靠社员群众做好的工作,都应该贯彻亦工亦农的劳动制度,通过管委会、代表会与受益社队订立合同,采取临时工和常备工相结合的办法,吸收贫下中农和他们中的知识青年担任。”[13]总之,从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水利管理工作的思路上可以看出,国家和贵州省委省政府一直把管理工作放在提高水利效益的中心环节来抓,并给予高度重视而逐渐形成了诸多的规定章程,为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指导。

三、管理工作的成效

随着国民经济的调整和发展,全省各地从上到下逐步建立了水利工程管理机构,为水利的利用和工程的维护提供了基本的依靠,并且诸多管理机构也健全了相应地规章制度,明确了工程的所有权、管理权和使用权等,这些措施使“”以来的水利管理工作重新走向正轨。根据当时的档案资料显示,如遵义专区,至1962年7月止:“全区大小工程,基本上都有专人管理和放水,根据省分级管理精神,对县以上32处工程也相应加强了管理,现配备行干35人,技干22人,工人146人”[14]。而毕节专区各地领导部门,一面指派水利部门的技术员和水利辅导员深入工地及灌区工作以加强对水利工程管理的技术指导;一面组织力量普查水利工程,对不合质量标准的工程组织返工重修,合乎质量要求的进一步落实“三权”,并明确专人管理等。至1963年10月止,毕节专区统计:“全区现有大小水利工程22385处,目前已建立健全管理的8361处,占现有水利设施37.4%,其中常年性管理4166处(专级1处,县级8处,群众管理4157处);临时性管理的4195处。现有管理人员19400人,其中常年性管理3413人(专级12人,县级30人,群众工程3371人),季节性管水员(包括放水员)15897人。”[15]全省诸多县份在水利管理方面相比之前也取得了较大进步。例如:“遵义县有专业管理组织的水库79座,山塘1210口,水沟914条,管理人员1979人,其余工程均有专人管理和放水员。余庆县灌溉100亩以上工程62处,均建立了管理组织。”[16]又如平坝县在水利管理工作中,县委县政府组织干部群众建立管理机构,并对县管和社管的水利工程都给予支持帮助,据1963年10月份统计,全县“除有250处工程灌溉9769亩(占灌溉面积13.6%)因给水不经常、配套不全暂时只设兼管外,其余691处工程灌溉62651亩(占86.4%)已建立了管理组织;在分级管理上,羊昌河工程属省管,龙井、克酬两处工程属县管,其余社管工程2处,大队管13处,生产队管673处,共管理691处,占工程总数73.3%,尚余的250处工程暂由生产队兼管,占26.7%。管理组织上拥有管理所3个(昌河、克酬、龙井),管理委员会11个,管理小组629个,计管理人员740人”[17]。黄平县经过对诸多水利工程进行维修和建立管理养护组织,不仅发挥了工程的灌溉效益,而且提高了灌区的抗旱防灾能力,如“梯子岩渠道抗拒了1963年的特大旱灾,几年来灌区内2026亩农田基本做到了旱涝保丰收”[18]。具体到某个公社,如“遵义新舟公社,1963年灌溉面积达到8700亩,比1962年增加13%,粮食比1962年增产38万斤”[10]。金沙县马场公社在1963年冬到1964年春逐渐建立了水利管理组织,“公社77处工程都有专人管理,其中县管1处,区管1处,公社管2处,大队管27处,生产队管46处,公社成立管理指挥部,有常年管理人员44人,季节19人,贯穿全社灌溉1070亩的马场大堰,由于固定了5人专管,灌区将比去年增加灌溉面积250亩,全社今年有效灌溉面积3234亩,占现有稻田面积3337亩的96.5%”[19]。从上面的这些实例中可以看出,短短几年的时间,全省自贯彻中央《关于加强水利管理的十条意见》以来,省、专两级水利机构基本都设置了专管的职能部门,再加上群众管理组织的成立和相关章程制度的建立等,全省水利管理业务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1965年6月,全省“各专(州)级的农水局都成立了管理科(队),国家管理的工程(灌区和农村电站)多数建立了专管机构,配备了一些人员。社队管理的工程,不少都已固定专人管理,初步成立了一支群众性的管水队伍。”[20]尤其群众性管水队伍的形成,更有助于集体兴建的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而且专管和群管的结合也有利于降低工程维护的成本,以发挥更大的效益。可以说,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各地始终把水利管理工作作为提高水利效益的中心环节来抓,很多专区尤其下面县份的水利管理养护组织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由点及面,逐步发展,不断完善,不仅提高了群众对水利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而且也培养了一批管理人员,积累了诸多经验。

四、结语

贵州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逐渐从“”时重建设轻管理的境况下走出来,各专区(市)以及各县和公社大队等也大都贯彻落实相关水利管理的方针政策,诸多干部群众踊跃参与其中,很多水利工程的管理组织、管理章程、管理制度等逐步建立和完善,专管和群管的工程管理模式趋于形成,水利效益也逐年增长。可以说,这一时期,全省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是在政府主导下,由“”时的不重视和疏于管理到随后经过不断调整和总结经验教训而走向正轨的过程,虽然这中间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受到一定“左”的思想干扰,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所取得的经验和成绩实属不易。

参考文献:

[1]贵州省七县水利调查报告(1961年12月1日)[R].毕节市档案馆藏,第119-4-15卷.

国民经济管理范文6

关键词:经济政策;货币;政策;国民经济;行政管理

经济政策是以宏观经济为目的,政策为导向,是国家政府部门以行政、经济等手段,为了达到管理目的而采取的一种手段,经济政策是正常的施政行为,主要是由工商、公安、记者等部门配合媒体,如电视、网络、报纸等组成,更直观的说,就是国家领导人站在高处,纵观全国各行各业的发展,哪里出现了好,坏,快,慢进行调节与控制。随着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经济政策也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到实际的市场宏观调控之中,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发挥着巨大的价值。

一、经济政策的含义与分类

(一)含义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尽管已经摒弃了传统的、完全操控的计划经济模式,但是也需要进行一定的宏观调控来维持社会经济的秩序。而这种手段就是经济政策,现阶段我国主要采取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控的经济政策。从而达到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合理分配社会资源以及收入等目的。与此同时,我们需要在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行过程中,保证经济政策的稳定性、规范性和科学性,从而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但是我们也需要在经济政策中加入一些弹性的空间,使得经济政策可以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和我国国情的实际情况进行自发的调整,从而更加符合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

(二)分类

作为一种促进国家市场经济稳健发展、保障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手段,经济政策本身具有全面性和繁琐性,但是我们也可以将其简单地划分为宏观经济政策和微观经济政策。其中微观经济政策主要指的是政府面对市场经济所采取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手段,或者是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细则。如现阶段我国一直提倡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就是微观经济政策中,对于就业导向的一种促进。而宏观经济政策则主要包括财政货币收入政策等,是一种为了调节控制宏观经济运行,增进整个社会经济福利的重要手段。

二、经济政策的重要意义

(一)经济政策的重要意义

从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主要形式来看主要是采取了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的方法,其中政府调控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谈的经济政策。利用经济政策可以实现宏观调控目标以及国有资源分配,同时也可以充分激发企业的市场活力制定更加规范科学的市场机制,从而达到长效经营的目标。举例来说,当现有的市场机制自我调节功能已经严重失灵的时候,会出现较为突出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问题,这时候就需要国家进行经济政策宏观调控,从而更加有效地抑制膨胀或紧缩,达到调节市场经济的目标。经济政策作为一种非常典型的宏观调控手段,是指综合运用行政权(主要指行政发挥作用的二次分配手段,比如财政预算),立法权(主要指通过国家暴力机器限制资本流入流出,约束资本自我膨胀,可以理解为阻止热钱流入流出等这样的战略层设阻,防止资本逃逸脱罪),司法权(主要指通过国家暴力机器具体打击资本自我膨胀,可以理解为国家机器在打击资本去贩卖人口、培育性奴、买卖人体器官、洗钱等这样的战术层设阻,防止资本逃逸脱罪),引导资本向社会良性动力发展。实施宏观调控,小则改动产业面貌,大则更改国民福利,所以其调控抓手必须坚强有力才行。而资本主义制度是一个削弱政府在市场中作用的制度,政府权威太弱无法驱动立法、司法实施宏观调控。因此,资本主义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手段很少。社会主义制度则克服了资本主义制度在这方面的难题。秘诀在于社会主义有公有制。以我国为例,我国国有企业强大,因此,政府调控国有企业即可调动宏观调控。如我国非常著名的国有企业———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占据了通讯行业的绝对垄断地位,其行业影响力不可估量。

(二)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政策作为一种宏观调控手段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发挥着更加巨大的促进意义。通常情况下,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以及对市场内企业的积极引导作用。实际上,经济政策作为我国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准则,能够及时有效的解决市场经济中出现的各项问题,从而不断推动我国市场经济的稳健发展。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我们需要加强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运用,不断发挥其重要意义。

三、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价值

尽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属于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的范畴,但是二者却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具体来说,财政政策是一种政府通过运用合理的支出与税收手段,对市场经济进行人为的调整。一般来说,财政政策需要根据不同时期的政府政策导向和财政工作的具体目标、原则进行调整,是一种利用税收来调整社会需求的常见手段。当政府利用税收进行压制或刺激社会需求,就会对国民收入产生显著的影响;而货币政策主要是由中央银行进行制定的,通过利用货币发行、利率调整,来对通货膨胀与紧缩进行宏观调控,从而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

(一)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国家政府根据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情况和主要目标制定的具体政策,他具有导向性和规范性。主要是通过调节财政支出和税收政策来进行国民收入的调整和引导就业方向。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成熟与完善财政政策也成为了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不仅影响着市场经济的供需结构,还对社会资源分配收入分配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影响意义。通过对财政政策的简单分类,可以将其分为膨胀性、中性以及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可以实现财政政策的灵活调节,从而充分发挥其促进作用。当国民生产总值严重过剩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膨胀性财政政策进行调节,通过施行扩大财政支出和扩大社会需求的手段,来刺激市场经济中消费力的提升;当供需关系中出现供给严重不足的情况时,则可以适当的增加税收、减少财政赤字、提高税率的方法,以实现降低市场经济中的消费力的目标。实际上,现阶段我国就采取了多种多样的财政政策,以实现对国民经济进行管理和调控价值。举例来看,目前我国政府大力倡导绿色金融和绿色经济,体现在具体的财政政策中,就是在税收政策的制定上对于绿色产能经济提供减免税的政策优惠。同时,还积极运用消费引导的手段,免征新能源汽车的车辆购置税,使得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倾向于购买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产品,实现了市场经济的宏观导向作用;另外,当面对高额的房价和十分不理智的消费群体,我国政府也出台了新的房产税征收制度,从而使得房地产市场逐渐冷却,减少房地产行业的经济泡沫,尽可能抑制消费者对于房地产的狂热消费能力,从而促使房地产行业能够获得更加稳健、长远的发展。总的来说,无论是我国大力倡导的绿色金融的财政税收政策,还是抑制型的征收高额房产税的财政政策,都是为了稳定国民经济,尽可能避免突然上涨和急速上涨的情况出现,从而使得国民经济能够在平稳的上涨中实现持续发展。

(二)货币政策

当国民经济的需求量出现大幅的波动或者存在异常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采取货币政策进行相应的调解,从而实现供需均衡。其目的与财政政策一样,都是为了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健增长。一旦我国国民经济的总需求量过高,就可以减少相应的货币供给。另外,良好的货币政策也可以对产业结构进行适当的调节和优化,利用价格变动来促使社会资源向更加高效的方向流动,供需同样影响着价格,价格上升,利润也会上升;价格下降,利润自然也会下降。而降息作为货币政策中最常见的一种手段,从国际市场上来分析我国和美联储的降息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我国央行的降息并不会提供流动性,就降息而言,影响更多的是新增贷款,但是就目前国内经济形势降息带来的新增贷款需求并不一定多,也就造成了降息没有效果的结果。而降准也是很直接的,可以说是货币政策最强大的武器了,银行由于需要维持的准备金的减少和追逐利润的驱使会增加资金放出,市场流动性因此增加。货币政策在我国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在2015年,美元相对强势,其他国家货币兑美元汇率一直在贬值。许多国家如欧央行、澳大利亚央行等开始降息以刺激本国经济。其逻辑在于(市场化的)降息一方面刺激内需,一方面降息减少了本币的吸引力,促使资金流出本国,导致本币贬值,从而提升出口竞争力。我国的汇率制度是一种较多的参考美元汇率的货币制度,在这种制度之下,尽管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相对稳定,但是其代价就是人行会被迫对冲外汇储备导致的储备占款变动。在外汇储备占款迅速增加的时候,通过提高准备金率锁住许多基础货币,而在2015年,外汇储备占款下降的风险较大,如果再不降准以对,有可能发生通缩。因此,在我国降准是应对经济趋冷、资金流出的较好货币政策,能够实现宏观调控目标。

四、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的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发挥着积极地作用,同时也展现出了其绝对的优势,对于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强力的推动价值。同时,面对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中的实际困难和矛盾时,经济政策也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的作用,承担着积极引导、多效缓解的重要职责。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我们需要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经济政策,为我国的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保驾护航,引导其走向长效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孙嘉?.试论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作用[J].知识经济,2017(01):13-14.

[2]陈素慧.试论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作用[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1):41-45+61.

国民经济管理范文7

关键词:企业;市场经济;宏观经济管理;重要性

所谓宏观经济管理就是指政府根据市场经济当中的先天不足,通过经济、法律以及行政等宏观调控手段,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进行调节以及控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其中的不足也逐渐的显现出来,因此,如何才能积极有效的利用宏观经济管理手段进行经济的调控,是现在企业市场经济当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宏观经济管理存在的意义

(一)市场经济存在的缺陷还需宏观经济管理进行弥补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正在不断地提高,促使市场当中各种产品的需求量大大增加,进而刺激了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但同时,这种需求的增加,使得市场出现各种问题,出现市场失灵的现象,如供不应求、垄断现象的出现,社会资源的分配问题也随之出现,并且市场并不能自行进行调整,市场本身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以及滞后性。所以,面对这一现实问题,只有采取恰当合理的宏观经济管理模式,借助国家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进行处理,才能促使市场的环境平衡、稳定。

(二)我国的国情需要

通过政治学习,我们知道了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且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将处于这一阶段,所以,我国的市场体系本身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市场调节并不非常完善,进而导致市场经济在当前的国情阶段中发展是比较困难的,经常会受到非市场内因素的干扰,进一步促使我国的市场秩序不能有效的维持,因此积极的采取宏观调控手段进行经济管理是必不可少的。

二、宏观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是社会大生产背景下的必然趋势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以社会化大生产力为基础开展的。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社会分工是非常明确的,同时国民经济的各部门之间是相互联系依存,有相互竞争存在的,因此,必须按照比例对社会劳动进行分配,才能实现社会的再生产。但是现实的情况下,仅仅依靠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产生的自发性作用是无法实现上述要求的,因为不管是哪个地区或者是经济部门、企业的经济活动,都是以自身的经济利益为基本出发点的,这样只会使经济的发展更加不平衡,处于无政府状态。正是这一客观事实要求国家、政府必须采取有效的宏观经济管理手段,调整、控制国民经济的运行,从而促进其更加全面协调的发展下去。

(二)宏观经济管理能够调节、弥补市场的缺陷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管理当中,社会资源的管理可以说是最困难的,因为在市场当中,社会资源就是一种竞争关系的存在,因此,根据宏观经济的管理手段,能够促使因为竞争关系激化产生的垄断现象不再是社会的主流,同时,还能够促使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状态,以于良性的状态下发展下去。

(三)加强宏观经济管理,能够有效的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健康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中,我国的经济体制是非常重要的一项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我国针对国家的经济职能进行转变,并积极的针对国有企业进行经济改革,促使政企职能逐步分开,企业的所有权以及经营权逐渐分离,进而促使国有企业不断的参与到市场竞争当中,不再直接插手到企业的经营活动当中,只是以所有者身份进行适当的管理活动,但是在关系到国家安全、民生生计以及特殊行业的国企,国家以及政府仍然还是会对其进行各个项目的管理活动,进而促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能够健康的进行下去。

三、结束语

总之,在整个的企业市场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宏观经济管理模式是非常总要的,占据着主导的地位,不仅适应了我国国情需求,还有效的解决了市场所存在的不足,进一步强化了市场的调节功能,因此,作为学生,应当积极的学习市场经济知识,掌握宏观调控的重要性,为以后能够更好地步入社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经济的稳定、健康、平衡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国民经济管理范文8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房地产经济管理;对策

一、加强房地产经济管理的重要意义

我国房地产经济的蓬勃发展得益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后,我国房地产经济增长持续保持良好态势,行业规模及业务增速持续提升,房地产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行业影响力不断增强,已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出产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社会民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在充分肯定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成就的同时,我们还应深刻的认识到,现阶段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与隐患,行业发展后劲不足、基础不牢、结构单一、模式陈旧等问题已逐渐成为制约我国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拦路虎”和“绊脚石”。结合我国国情来看,由于房地产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我国居民居住型购房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居民住房难已不仅仅表现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薄弱环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社会的稳定与安定团结。而从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的供给方面来看,我国已建成商品性住房数量呈逐年增长态势,特别是随着二三线城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商品性居住用房相继建成,然而由于房屋售价远高于当地居民消费承受能力,大量已建成房屋被空置,这从一个侧面展现出了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综上所述不难看出,目前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管理体制仍不健全,加强房地产经济管理方面的制度建设不仅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也将对我国国民经济转型升级以及社会安定团结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强化房地产经济管理势在必行。

二、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仍以政府宏观调控为主要手段,这既是我国房地产经济自身发展特点的要求,也是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思想的延伸。可以说,目前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方式仍较为粗放,管理主体相对单一,调控措施缺乏灵活性,对处理新形势下房地产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复杂问题能力不足。具体来说,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行业管理缺乏顶层设计,制度落地难制约行业发展

与我国现有市场运行监管体制相关,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顶层规划模糊。由于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管理权责分配不清,甚至出现了不同级别政府主管部门对同一项目发展指导意见的分歧。行业发展中盲目投资、盲目建设的现象并不鲜见,我国政府主管部门对房地产经济管理力度不强、相关政策落地难度较大。而在我国现有房地产经济监管体制下,我国各级各地方政府在开展相关调控及管理工作时,出于对拉动地方经济发展数据表现的考虑往往对房地产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简单化处理,并未从深层次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相关问题的深入发展,逐步演变为限制行业发展的顽疾。

(二)行业立法工作发展滞后,行业管理力度不足

现阶段,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仍以各级政府实施的宏观调控为主要方式,适用于房地产经济管理的法律规范体系尚不健全,无法有效满足行业管理需求。众所周知,宏观调控制度是政府针对国民经济某一领域出现的具体问题而制定的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指令,从法律角度看宏观调控政策属于政府抽象性行政行为,相关制度的落实不受法律强制性的保护。结合我国当前房地产经济发展情况来看,随着行业的多元化发展,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复杂性明显提升,传统依靠宏观调控措施开展的行业管理已无法有效解决行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困难;而与房地产经济管理配套的法规体系发展相对滞后,行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无法通过法律途径有效解决,行业管理陷入了尴尬境地。

(三)行业引导工作缺位,管理方式相对单一

我国现行房地产经济管理体制主要采用限制性命令方式规范行业方向和企业经营行为,相关工作旨在通过对行业发展设置相应红线来实现管理目的,过于重视对房地产经济发展的“负面禁止”而忽略对行业发展的“正向引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的发展水平与实践效果。从当前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来看,行业发展呈现的模式单一、缺乏创新等问题很难在“负面禁止”的行政命令式管理体制下有所改善。房地产经济从业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不断试错与探索急需我国相关管理部门通过“正向引导”的激励性政策加以推动,而我国现行房地产经济管理体系中行业引导工作的缺位,无疑对此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房地产经济管理工作实施效果也因此大打折扣。

三、加强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的工作建议

随着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影响力的持续提升,房地产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不仅直接影响相关从业企业经营发展,也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产生着深远影响。新形势下,为更好的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维护我国经济社会的长治久安,必须加强对房地产经济的管理。结合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及当前行业经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下一步加强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应当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房地产经济管理制度体系建设

要在国家层面明确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在房地产经济宏观调控中的权责划分,逐步构建层次清晰、权责明确、重点突出、符合实际的国家房地产经济发展规划,为行业发展及相关企业业务转型明确方向。不仅要加快与房地产经济发展相关的制度建设,还要通过完善房地产经济立法等方式提高相关政策执行力度,完善落实监督机制建设,确保房地产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地。

(二)强化行业组织对房地产经济的协调管理作用

要充分调动房地产行业协会参与行业管理的积极性,逐步在行业内部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行业有序发展。一方面,相关政府部门要充分尊重房地产行业组织开展的行业管理工作,将行业商协会作为政府助手推动相关政策的落实推广。同时,要通过完善商协会立法等工作赋予行业组织相关管理权限,引导行业商协会在服务会员发展、规范经营行为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三)完善房地产经济发展立法工作

要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实际需求及当前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前瞻性的开展相关立法工作。一方面,要在我国经济法体系中充实关于房地产经济发展调控的法规体系,逐步建成较为完备的房地产法律规范体系,为我国房地产经济的法制化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要加强与房地产相关的司法实践探索,通过制定司法解释、指导案例等方式指导地方各级司法部门灵活使用相关法规,促进我国房地产经济产业健康发展。

四、结语

在房地产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加强房地产经纪管理、促进相关管理举措的升级调整不仅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也对拉动我国国民经济、维护我国社会稳定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我国各级政府、相关行业组织及房地产经济从业企业应紧跟形势变化,从促进房地产经济健康发展、维护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稳定的的大局出发,积极推动行业管理模式创新,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及政策法规体系,以更加科学严谨的态度加强房地产经济管理力度,努力使房地产经济管理工作发展迈上新的台阶,为行业发展及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孙慧琴,房地产管理运行机制创新分析[J],当代商业,2012,(7):66-67.

[2]王元前,房地产经济发展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7):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