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园林建筑类型及特征范例6篇

传统园林建筑类型及特征

传统园林建筑类型及特征范文1

0引言 园林植物是园林景观的重要要素,它与园林中的地形、水体、植物等要素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形式。在当前国际背景下,随着人们生态、环境意识的加强,创造自然的园林植物景观成为当代植物景观的发展主流,但是由于现代哲学思想和艺术风格所呈现出的“百花齐放”局面[1],又对园林植物景观风格产生了多元化的影响,对此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和包容。但是,近年来国内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实践领域并非如此:要么过分地强调原生态,要么简单复制古典模式,要么突出平面布局,要么将艺术美简单化、程式化等。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相关研究,又多侧重于从具体应用中分析植物景观的局部表象特征或者植物空间模式的具体塑造等,很少从园林植物景观风格发展演变的角度分析当前园林植物景观风格呈现“多元化”的根源。因此,本文立足于此,以类型学为依据,从历史发展、演变的角度探析现代园林植物景观风格的主要内容和形式,以期对当前背景下我国园林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有所启示。 1类型学与园林植物景观风格 1.1类型学 分类意识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式,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分类现象称为分类学,而在社会领域的分类行为则称为类型学(Typology)。实际上,类型学是人类认识到不同的事物之间可能具有的普遍性和共同性的类特征而对事物进行分类的思想意识。“类型即一类事物的普遍形式(或者说理想形式),其普遍性来自类特征,类特征使类型取得普遍意义。”[2] 1.2园林植物景观风格 “景观”与“风格”是具有多层含义的词汇,本文引用“景观”在视觉审美方面的意义,“风格”则指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以某种结构相契合时呈现的特色。因此,本文引用“园林植物景观风格”是指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在内容和外貌上所反映出的普遍性特征。它既包括能为视觉等所感知的外在表层结构,又包括抽象的、概念性的内在深层结构。前者主要反映在:植物个体本身的自然形态,通过人工整形后的造型形态,通过艺术组合后形成的整体性景观形态等。后者在现实中是无法通过视觉概括的,如西方园林中植物景观隐含的逻辑和几何秩序,东方园林中植物景观的拟人化倾向和象征意义等。 1.3发展与演变 “发展”指变化的趋势,“演变”指历时较久的发展变化。本文将两者并用重在强调园林植物景观风格在设计实践中的动态变化。因此,本文对于现代园林植物景观风格发展演变的探析是基于类型学,以各时期的园林类型为线索,并以时间为轴的探讨和分析。 2现代园林植物景观风格的发展与演变 根据现代园林在不同思潮背景下的类型特征,现代园林植物景观风格的发展脉络可分为三个阶段:现代园林系统观初成时的植物景观风格,现代艺术运动影响下的植物景观风格,以及生态思想盛行时的植物景观风格。不同时期园林植物景观不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今天依旧是园林植物景观风格应用的主潮流,并形成了当前园林植物景观评价中“社会、艺术、生态”的三维评价尺度[3]。 2.1现代园林系统观初成时植物景观风格 自18世纪现代园林初露头角至20世纪初风景园林学科的确定和初步发展,受社会背景影响,园林植物景观一方面体现着自然风景园的造园思想,另一方面具有明显的工艺美术印痕。 2.1.1自然化的风景式园林植物景观18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反对专制主义、追求自由平等”的先进思想使反对理性约束并能够自由抒感的英国自然式风景园林成为当时理想园林形式,改变了欧洲由规则式园林统治的长达千年的历史[4]。自然风景园林不仅满足了公众对园林功能的基本需求,而且更好地适应了园林由私有向公众的转化。反对将树木进行人工修建、提倡任其自由生长的自然风景式园林植物景观风格恰恰顺应了时代需求:植物种类与配置手法纯净简洁,以风景画为蓝本近乎纯粹模仿自然创造一种静态的景观效果;开敞的草坪是风景园的构图中心;草坪中的视觉焦点是自然式栽植的树丛;周边以自然式林带组织和范围空间;园林局部保留了装饰性栽植风格,虽然延续了构图重视几何关系的传统,却放弃了巴洛克艺术严谨的对称秩序,体现了规则式与自然式园林的结合。自然风景式园林植物景观体现在现代园林实践先驱们,如英国风景园林师布里奇曼(CharlesBridgeman)、威廉•肯特(WilliamKent)以及布朗(LancelotBrown),德国风景园林师弗里德瑞奇•路德维格•范•斯凯尔(FriedrichLudwigvonSckell)等人的相关作品中[5]。 2.1.2艺术化的风景式园林植物景观 19世纪中后期,英国自然式风景园在趋于成熟的同时也遭到业内人士质疑,如英国风景园林师威廉•钱伯斯(WilliamCharmbers)指出“布朗的园林太自然……艺术已被逐出园林……自然不经过艺术加工是不会赏心悦目的,必须以艺术补救自然不足”[4]。中国古典园林“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艺术境界受到追捧,并影响着此时的园林植物景观风格:植物景观将艺术手段融入其中,开始重视花卉、树木等植物景观在空间塑造上的艺术组合,强调植物种类、姿态、色彩以及季相变化等;规则与自然相结合的折中式植物配置手法成为艺术化风景式园林植物景观的基本特征。这在雷普顿(HumphryRep-ton)、钱伯斯,奥姆斯特德(FrederickLawnOlmsted)等人的相关作品中均有体现[5-7]。艺术化的风景式园林植物景观还推动了现代园林植物栽培技术的发展,陈列珍稀植物也成为当时园林建设主要内容。选种、育种、创造新的栽培变种等园艺栽培手段在园林建设中运用广泛。由乡土和外来植物共同形成的艺术化的风景式园林植物景观在色彩、植物类型以及空间组织上更加丰富,如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KewGarden)。#p#分页标题#e# 2.1.3工艺美术式的园林植物景观 19世纪晚期源于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不仅对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有着深刻的影响,也反映到园林领域,园林植物景观风格具有明显的“以唯美为原则,为艺术而艺术”的工艺美术印痕:提倡以随机的、入画的方式组织园林植物,花镜出现并得到推广;注重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强调空间组织的整体结构性;自然的园林植物材料和传统的栽植形式相结合成为园林空间过渡与转换的常用手法;重视以植物的季节特征和色彩为主题组织植物景观,常见春、夏、秋、冬四季景观园以及红、白、蓝等色调园;重视专类植物展示,常见某类或者某种植物专类园,如月季园、沙生植物园、岩生植物园、迷园等,并出现以收集植物品种为目的植物园;为扩大空间感受,也有案例以植物花香的嗅觉感受来组织空间;重视植物在体型、轮廓等方面特征,常见轮廓鲜明、对比强烈的园林植物景观。如在英国园艺家杰基尔(Ger-trudeJekyll)和建筑师路特恩斯(EdwinLutyens)的作品中,色彩斑斓的自然式植物景观成为软化规则式线条和体现乡土景观不可或缺的元素,花镜也成为杰基尔的标志性设计语言[8-9]。 2.2现代艺术运动影响下的植物景观风格 园林与艺术、建筑密不可分,源起于1920年代后期的现代艺术使得现代园林所遵循的艺术准则和表现形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园林植物景观产生了多元化的艺术倾向和追求。 2.2.1以立体图案表达植物雕塑情结 受立体主义影响,在园林设计中以大色块整形修剪植物塑造雕塑感强的立体图案是现代思潮影响下常见的园林植物景观。这种整形修剪不同于古典形式,更多的是从现代立体画派中汲取营养:以色彩和现代几何构图组织空间。如法国建筑师古埃瑞克安(GabrielGuevrekian)于1925巴黎“国际现代工艺美术展”上设计的“光与水的花园”:以三角形为母题,园中水池周围的草地和花卉色块以不同的坡角形成立体图案,色彩以补色相间,绿色草地对比深红色秋海棠,橘黄除虫菊与蓝色藿香蓟相对[10]。 2.2.2以建筑语言寻求植物空间秩序 将建筑空间扩展到园林中,运用建筑手段表达园林设计要素,强调以整洁的植物种植划分和组织空间,将其赋予具有时代特征的建筑语言,体现出一种建筑秩序,是现代思潮影响下的主要园林植物景观风格。美国现代园林奠基人之一丹•凯利(DanKiley)是该领域的重要实践者。这位用古典设计语言营造现代空间的结构主义大师擅长用植物塑造空间。他认为:植物的形态、高矮、枝叶的疏密、冠幅的大小、季节的变化对于空间效果至关重要[11]。在他的作品中常以建筑的秩序为出发点,用整洁的植物材料和配置形式将建筑空间扩展到周围环境中去:绿篱是墙,林荫道(树列)是自然的廊子,整齐的树阵是一座座由许多“柱子”(树木)支撑起的天然敞厅,场地的结构性和空间秩序得到清晰表达,如米勒花园(MillerGarden)。 2.2.3以传承的理念实现古典原型重组 传承是园林的典型特征,以古典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元素为原型,结合现代艺术思潮,对传统植物景观视觉元素进行重组,赋予其新的表现形式是现代艺术创作的一个基本趋势[12]。这主要体现在绿篱、花镜等园林植物景观形式的具体运用上。传统绿篱被予以新的景观形式,如1970年比利时风景园林师维尔兹(JacquesWirtz)设计的斯科腾(Schoten)花园,从日本传统园林植物整形修剪的技法中获得灵感,将绿篱设计为云状有机形式。产生于中世纪的“结节园”也发生了变化,在美国风景园林师费佛弗(AndrewPfeiffer)的作品中它被抽象为简洁的几何形式,在沃瑞(RosemaryVerey)的作品中,它成为交错式的编织图案。传统花镜的发展,不再以植物色彩为主要依据,植物形态上的对比关系得到重视,如丹麦风景园林师杰克布森(PrebenJakobson)设计的福瑞斯特(Foresters)住宅花园中的花镜。 2.2.4以新视点实现自然原型的概括和抽象 自然是园林设计的源泉。在现代艺术视野下,以新的视点和方法审视自然,并对其进行概括和抽象,形成了新的园林植物景观表现形式[12]。如捷克风景园林师奥组巴(IvarOtruba)设计的巴诺大学植物岩石园,以间断的混凝土墙和错落的金属栽植槽象征自然界中的山地结构特征,布置低矮的高山植物,实现了对传统岩石园的新探索。这种抽象和概括还非常注重人的感官及心理体验。如法国风景园林师拉苏斯(BernardLassus)设计的视觉花园,设计者通过视觉色彩的科学分析,以现代概念艺术的设计手法充分表达了园林植物色彩、质感的对比关系。日本流行的“植物配置五感设计”[13-14],也是建立在对人感官的刺激特征上,这在特殊园林空间中运用广泛,如近30年兴起的康复花园(healinggarden/landscape)[15-16]。 2.2.5以大地艺术手法塑就场地空间脉络 20世纪60年代左右被视为自然与人工、生态与工业连接纽带的“大地艺术”(LandArt,EarthArt)在艺术领域流行。园林设计领域中,以“大地艺术手法”体现场地空间脉络的做法也受到推崇。因此,立足于“大地艺术手法”的植物景观在场地空间脉络的塑造中担当着重要角色。[12]1960年代,由风景园林师索伦森(CarlTheodorSorense,1893—1979)设计的丹麦奥尔胡斯(Aarhus)大学校园的露天剧场,半圆形的草坪台地和用橡树围合的空间是“大地艺术手法”的体现。1990年,英国设计师詹克斯(CharlesJencks,1939-)设计的宇宙思索花园中也是以“大地艺术手法”营造园林植物景观突出场地空间脉络。 2.3生态思想盛行下的园林植物景观 1960年代后,在绿色革命号角下,以科学、哲学以及“现代主义”理性为基础形成的现代园林设计思想和范式,开始将“生态主义”的审美观与方法论视为现代园林设计主流。生态系统论的思想指导着各尺度层面的植物景观设计,园林植物景观风格在自然化和生态化的途径上积极地探索着。#p#分页标题#e# 2.3.1关注乡土植物运用 塑造本土特色景观乡土植物不仅可以真实反应当地的季相变化,而且对当地自然气候条件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并体现着地方景观特征。充分发挥乡土植物的魅力塑造本土特色景观是生态思想盛行下园林植物景观风格的突出特点。如巴西当代著名风景园林师布雷•马克斯(RobertoBurleMarx),在植物种类选择上对巴西乡土植物情有独钟,在他的设计中,被当地人视为杂草的乡土植物大放异彩,创造出了地方特色浓郁的植物景观[12]。某些重大事件的园林绿化尤其强调以乡土植物塑造本土景观,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相关研究机构开发了蓝花棘豆、甘野菊、野鸢尾、百里香等多种能够反映京城本土风貌的乡土植物充实园林植物素材。 2.3.2关注地带性植物群落构建体现生物多样性 地带性植物群落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稳定城市生态系统、创造和保护物种多样性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它不只体现着地方园林植物种类、群落类型和地带性景观特色,更是其它生物赖以生存的乐土,是城市绿道和生态园林城市的根本[17-19]。在园林植物景观表达中,采用地带性植物种类,从美学、生态学、经济学等角度出发,建立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模拟地带性植物群落,以求在实现人与生物之间新秩序的基础上体现园林景观的生态美、艺术美、文化美和科学美等多层美学意义。如日本爱知县世博园,中国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上海世博后滩公园等园林植物景观的设计均体现了这一原则。 2.3.3关注原初植被的修复与培育体现场所精神 在生态思想下,保存自然界的长期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成为风景园林的重要任务,因此能够反映场地特征的野生或原初植物景观的修复和培育,成为该思想指引下体现场所精神的重要手段,这在棕地改造项目中体现最为显著。如德国当代著名风景园林设计师彼德•拉茨(PeterLatz)规划设计建造的萨尔布吕肯市(Saarbrücken)港口岛公园(BürgparkHafeninsel),美国当代著名年轻风景园林师哈格里夫斯(GeorgeHargreaves)设计完成的圣•何塞市的呱哒鲁普河公园(GuadalupeRiverPark)[12],日本当代风景园林师加藤修设计的八王子•枥谷户公园[20]等,均充分体现了对场地原初植被景观的恢复与培育。 2.3.4关注垂直绿化实现人居环境与自然的融合 在城市环境中,园林植被被证明是一个净碳汇[21-24]。今天,在以生态思想为指导构建低碳经济社会的背景下,园林植物被视为实现人居环境与自然融合的重要因素,屋顶花园、绿化墙等垂直绿化形式成为低碳景观营造的重要探索途径。如日本爱知世博会上由日本建筑师栗生明设计的“生态肺(Bi-olung)”绿化墙展示了“APS花墙”、“拱形墙”、“休憩墙”、“植物屋顶组合墙面”等多种垂直绿化技术[25]。由世界著名风景园林设计团队SWAGroup设计的、具有“全球最绿色的博物馆”之称的美国加州科学院屋顶花园将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26]。2010年艾勒斯利(Ellerslie)国际花卉展也体现了以植物不同种植形式探索低碳景观营造模式的思想,如新西兰风景园林师克雷格•波考克(GraigPocok)设计的“PoolHire”[27]。 3结语 从上述归纳、总结与分析可以看出,在现代园林的发展历程中,园林植物景观风格的发展与演变是现代园林规划设计思潮转变的最好印证,是“艺术、自然与科学”的巧妙交融。时下,在风景园林学科面对多元文化共同挑战的背景下,作为其主要元素,园林植物景观的规划设计不仅要顺应社会发展需求体现时代特征,更应以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已经共存的多元文化,体现多元化的园林景观特色。

传统园林建筑类型及特征范文2

关键词:批判性地域主义;南京建筑博物馆;江南园林;现象学;类型学

Abstract:Critical Regionalism is critical of modernism and narrow regionalism,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get the dialectical extraction, absorption and flexible adaptation on the strengths of both. Critical Regionalism has become a field of today’s architecture full of vitality. 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elaborat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ritical regional architecture combined with previous studies. And take Nanjing Museum of Architecture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its characteristics combined with the concepts of the Phenomenology and the Typology.

Keywords:critical regionalism;Nanjing Museum of Architecture;southern gardens;phenomenology;typology

中图分类号:TU2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7-0054-03

图1-南京建筑博物馆

图2-水墨画理念示意

图3-建筑实体与环境的融合

1 前言

人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所熟悉的场所和环境不复存在。我们会因此而失落,更可怕的是我们的文化、历史将因此而失落。我们的文明将因失去了其独具的识别性而逐步消失。

人们也会遇到这样的场景:所谓的地域建筑往往只是由当地的一些典型的建筑要素组装和拼贴而成,形成一种令人厌恶的低俗感,毫无生命力可言。

在这种情况下,批判性地域主义应运而生。它既是对于过去的继承,强调地方性,抵制现代主义趋同性的世界性蔓延;根植于地域性的历史和文化、地形和气候、材料和建构方式,抵制现代主义形式趋同性的世界性蔓延。同时,它又是对于未来的探索,芒福德认为地域主义就应该是一种对全球化世界的交流与沟通,而不是采取一种拒绝的态度[1]。

2 批判性地域主义特征

2.1 批判性地域主义的基本策略是协调普遍文明和某一特定场所特性的间接要素之间的对抗[2]。强调现代建筑思潮和技术优势运用的基础上,提取地域性的特征作为设计灵感的源泉。

批判性地域主义的批判性既体现在对于现代主义全球化的抵制,也体现在对于传统的狭隘地域主义的批判。一方面它对全球范围内流行的主流文化持选择性批判的态度;另一方面,它对地域主义自身的地区传统也提出质疑。批判性的地域主义不同于仅仅采用符号、象征或者抒情的、浪漫的和通俗的地方主义形式[1],它强调的地域性感觉不是通过对地区的建筑或者文化元素进行简单的拼贴,而是在汲取现代主义以及各种建筑思潮和技术的优异血液的基础上,对地域性独特元素进行提取和升华,从而对建筑加以阐述。

2.2 批判性地域主义采用从地区和场所的某些特殊性中非直接演化出的要素对现代主义强调的统一性和同一性进行弥补,来改善大同文化的影响和冲击。[1]

批判性地域主义往往是将特定地区的文化积淀或者要素特点的总特质进行综合和分解,在对建筑元素进行抽象或者具体提取基础上,营造出具有地域特殊性的氛围。从现象学上来说,批判性地域主义就是给人一种包括抽象观念在内的能够呈现在人意识中的一种或者多种地域性特质,这种特质可以是视觉上的,也可以是触觉上的,甚至只是纯粹的人思想上的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上的或者历史上的感觉和意识。

2.3 批判性地域主义强调场所对建构形式的决定作用,重视地域性的场所精神,追求人的多重地域感受,与现代主义的无场所性鲜明对立。

批判性地域主义的建筑设计中强调形式服从场所,场址的选择是地域性建筑设计中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它所重视的场所不仅仅是要与地区环境融为一体,讲究形态上的和谐,更是倡导通过环境、场所和形式之间的配合,使建筑能够在场所结构的基础上升华出地域性的场所精神。从类型学上来说,场所结构需要由地区场所类型中要素的主要特征以及不失去本质特征的一系列要素的变体构成,结合现代设计手法和建造技术,其所形成的是神似形不同的地域性场所类型,包含了对地域特征的深刻体悟以及对于当代建筑思潮的思考和探索。

2.4 批判性地域主义努力培育一种当代的面向场所的文化,试图建立一种外向型的乡土地域文化,而不是建立在封闭的地方特征上[3]。

地域性的文化具有不可忽视的力量,它既可以将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等方面的能量加以提取和升华,又具有同化和重新阐释外来文化的能力[1]。地域文化具有浓缩当地和外来文化的能力,狭隘的地域主义的建筑无疑禁锢了本地与外界的多元交流,而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在对场所和文化的尊重的基础上,以外向的姿态,将两方面的精华予以综合并升华,给地域建筑以发展的新的生命活力。

图4-以拙政园为例的示意

图5-南京建筑博物馆一层平面图

图6-南京建筑博物馆模型展示

3 批判性地域主义的实践——南京建筑博物馆

3.1项目概况

南京建筑博物馆由史蒂芬·霍尔设计,由南京佛手湖建筑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于2009年12月建成。项目位于南京中国国际建筑实践展区域的入口处,周边是风景优美的山地湖泊,承担主题性展览、当代艺术讲座、开展地区和国际性的民间交流与合作和参与全球性当代艺术活动等功能[4]。

3.2南京建筑博物馆的地域继承性

史蒂芬·霍尔融合自然、城市人文气质、艺术与建筑为一体,从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和江南私家园林中提取众多地域性因素,加以抽象化处理,成功的运用到设计中,在场所上营造出类江南园林特有的空间感,给人以江南园林般的精神体验。

3.2.1 场址选择

南京建筑博物馆分上下两层依山而建,山上绿树成荫。建筑上层主体的白偏灰色调,下层主体咖啡暗灰色调与其背后的天的蓝色和远山的朦胧绿色浑然一体,同时山体轮廓、无垠天际和建筑主体曲折形态对比又形成了形态的多样性,远远看去这正是一幅中国古代山水画。除了色彩以黑白素雅颜色为主调和强调多样与统一性之外,中国山水画还强调散点透视和点线面的兼营,这种特点在博物馆的总构图上也有非常明显的体现:建筑的曲线形和远方山体就是山水画的线和面,远山更像是由重墨一笔而成;底层的架空同时丰富了画面上的透视感。

在场址选择方面,其地域性特征体现在其中国式水墨画意境的成功继承,营造出具有浓重诗情画意的感彩。江南园林崇尚顺应自然,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这个层面上,博物馆和自然的和谐统一正是江南园林的和谐性再现。

3.2.2 平面布局形式

江南园林的建筑和景观布局灵活多样,不拘泥于对称的定式,南京建筑博物馆的平面形式呈现出较自由的折线形布局,就是从江南园林平面提取的自由式布局的运用。博物馆的部分底层架空、顶层主入口由高层台阶导入,更是把这种平面自由引入空间层面。在博物馆底层的院落中两面挡墙的运用,更是对于江南园林要素的直接应用,其透视叠加的空间关系和感官体验正是江南园林的精神所在。从类型的角度看来,其平面经过类型选择和再处理,实现了其场所的成功构建。

3.2.3 交通流线

南京建筑博物馆外部交通流线通过挡墙和空间分层、内部交通流线通过形体曲折和内部转折和由台阶引起的坡度和高度的变化,和江南园林中利用墙面的遮挡、石头的堆砌、地面的抬高,形成相同的行走中视线逐步变化的效果,给人一种自由的交通体验,并且所营造出的纵向的渐进式空间和横向空间层次交织出更为清晰地江南园林式步移景异、空间曲直变化的感受。这也是场所结构所营造场所精神的成功体现。

3.2.4 形体

远看南京建筑博物馆,上层的结构物展览空间悬浮于空中,像是从土地和下方的黑色墙体和建筑体中冲出一般,其形体曲折有致,自由内敛,进入其中就会宛转其间。这种感受的营造是从江南园林自由式布局抽象而来,正体现了其写意和不拘泥于定式的精髓。博物馆顶层建筑以及支撑的框架除了构成曲折空间之外,其在底面和地面上的投影会幻化出斑驳的光影效果。其建筑形体给人的综合感觉是轻盈而不失厚重,自由而曲折有致,从现象学上来说,它在人的意识里留下了江南园林般的直观感受。

3.2.5 材料效果

南京建筑博物馆廊道的空间转折处采用透明的玻璃,不仅“框景”地引入了周边的景色,并且还捕捉到了四周光、风、植物等自然的气息,增强了人的感官体验[4]。而且建筑的外墙材料中有一部分来源于南京数百年历史的老城墙的旧砖,体现了博物馆对于南京历史文脉的延续。另外,底层墙体的外墙面以及围墙的墙面均采用黑色竹模板织模,纹理呈褶皱状,这种形体形态和颜色以符号的概念象征建筑材料瓦,再现了南京作为六朝古都的深厚底蕴和人文情怀。

3.3南京建筑博物馆的地域批判性

南京建筑博物馆在场所精神上唤回人们传统记忆的同时,其建筑材料、技术以及细部场所化的处理,也营造出与传统不同的另一种场所精神——现代感知。

3.3.1 形体结构

可以很清晰的发现,南京建筑博物馆主体结构物上下分解、强调组合感以及不规则的形体都带有解构主义破碎、不确定性和动态性的特征。其建造方式采用框架式结构,不同于当地的传统的木构建筑。

3.3.2 材料效果

南京建筑博物馆漂浮的上层结构物内,其廊道两侧均采用半透明的玻璃材质进行装饰,在采用现代材质的基础上,为内部营造出适宜于博物馆建筑的透射而入的均质光线,而这种光线又区别于江南园林的斑驳的自由的光线。从博物馆内部墙体突出的钢柱以及点缀在内部空间的钢材雕塑里,可以强烈的体会到复古空间里的现代感。另外,建筑墙体的混凝土显 然区别于地域性的木制建材。

3.3.3 构图

在南京建筑博物馆漂浮结构物下方的院落空间里,不仅有类型上和符号上属于江南园林的空间变换和隔墙,还有直线型的步行道,将局部院落空间划分为几何形状。但是两者之间却并没有想象中的格格不入,而是小范围的几何状和整个院落空间的错落有致相协调,共同营造出一种曲折错落、步移景异的空间感。

3.3.4 内部空间

南京建筑博物馆的内部空间整体上给人一种曲折流畅的自由观赏的空间感。不过在局部采取大尺度的要素建造方式,例如图19所示高度变换处的大型台阶,显示出博物馆建筑的尺度感。

图7-半透明及内部钢构架效果

图8-外墙面黑色竹模板示意

图9-建筑实体的解构形态

4 结语

在《北京》的起草中,吴良镛先生提出“建筑学是地区的产物,建筑的形式意义来源于地方文脉,并解释着地方文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地区建筑学只是地区历史的产物。恰恰相反,地区建筑学更与地区的未来相联。”

批判性地域主义正是承担起了“继承历史,探索未来”这一建筑学的历史性任务。它尊重文脉、历史、文化和环境,反对现代主义的大同化,但同时并不全盘否定,而是辩证性的批判和吸纳。批判性地域主义所缔造的场所精神是一股极富进取精神的建筑学力量,地域文脉将因此而得到延续,其未来也将因此而得到开拓。

参考文献:

[1] 沈克宁. 当代建筑设计理论——有关意义的探索[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2] 丘亦锦. 地域建筑形态特征研究[D].辽宁:大连理工大学建筑学院,2006.06.

[3] 朱国庆,王焕然. 以“本土设计”的名义——用中国式的批判性地域主义解读北京“德胜尚城”[J].2010.

传统园林建筑类型及特征范文3

[关键词] 电影《红楼梦》;传统园林;建筑艺术;美感特征

ブ泄电影中享誉世界的中国传统园林建筑艺术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以中国电影艺术传统文化为底蕴,综合了文学(诗歌、散文)、绘画、建筑、雕塑等各种艺术形式。中国传统园林建筑艺术中的风格,特点及审美特性,体现在园林建筑艺术与电影的内容形式上的应用之中。它诸多丰富、深邃的艺术文化内涵,已成为现代电影艺术史料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サ缬啊逗炻ッ巍分械那榻诙际且灾泄传统园林为画面呈现给观众,它呈现出与西方建筑完全不同的风格,它以天然木质为主,按结构材料、殿堂、亭台、楼阁式的庭院构成建筑群,充分体现中国建筑艺术造型美、结构美、材料美的审美特征,建筑与景象交相辉映、相得誉彰。达到了一种“物色尽而情有余”的境界,给人以意犹未尽的感觉,这大概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园林建筑艺术与西方建筑追求的境界不同之处吧。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国传统园林建筑艺术在电影画面中所体现的美感特征。

ヒ弧⒌缬啊逗炻ッ巍分写统园林艺术的意境美

ヒ浴逗炻ッ巍肪缜橹械脑傲纸ㄖ为例,剧情立意着重艺术意境的创造,富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是我国传统造园的特色。客观存在受宗教对仙山玉阁的憧憬,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讴歌,以致历代名家山水画寓情于景的影响是很深的。《红楼梦》中林黛玉葬花情景以诗情画意可以在许多园林建筑艺术意境的创造上反映出来。《红楼梦》的内容始终贯彻着景物交相辉映的传统园林意境。所谓“意”即作品中蕴涵的思想、观念,“境”指人造环境。中国美学思想把“境”看做是由于有一定艺术造诣而达到的审美境界;并且,又形成了“意境”这样一种美学观念。用它来说明“意”在“境”中表现和抽象建筑形式美。中国古代一些重要建筑和园林都有讲究意境自不待言,仅以最普通的四合院式构图为例来说明意境:天井是构图的中心,围绕着它,上为天,下为地,内为室,外为庭。红剧中的建筑是以传统的民居、庙宇、词馆、园林、殿堂、衙门等,都有用四合院格局的整个园林的意境点到一个 “意”在“境”中的表现,说明中国传统园林建筑造就了意境的美感特征。

ズ炀缰械囊饩炒统园林追求的是意境,正如梁思成先生对中国建筑总结为形式方面。这种形式提倡是“民族形式”,值得“继承”和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蕴涵于建筑形式之中的精神,叫做“以意为师”的美学特征,它归结为:气蕴生动,纡佘委曲、神形兼备,体宜、因借、淳熟柔和。

ス赜凇耙饩场钡暮意,持道家观点的认为,这是一种虚实、内外交融的自然意境;儒家观点认为,它是一种体现“礼”又包含了“乐”的伦理之境;禅宗美学思想则把它视为人在世间之实境地和寄托人的出世之心的境界。他这段话谈到的实境是他所居住的茅舍天井,有竹有石。由于人与环境进行情感交流,建立起审美关系,于是产生出声、形、情、伴的效果。其声与形起风雨日月,并且也是人与景态变化的反映;而情与伴则与人有诗酒闲闷的心境,并在人与景的“意境”中所产生心境关联。

ズ炀缰兄泄传统园林所创造的意境是让人们去体验,是建筑与人的对话,即建筑形式语言,建筑物所造成的“境”是为千千万万的欣赏者再创造提供了一个多层次的未定点,它是设计者“意”在“境”中的表现;又要领先欣赏者的再创造。所指意境,最终还是欣赏者的创造中最后完成的“有我之境”。红剧中传统园林建筑中的意境美是在人类创造活动中逐步形成,又不断发生变化。它与当时的时代历史有着渊源的关系,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美”。

ザ、电影《红楼梦》中传统建筑艺术的含蓄美

ァ笆贵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中国古典艺术孜孜不倦地追求的储蓄境界。含蓄美中国美学是特有的概念,它是对物境有所超越的产物。宋人张戒认为:“情在词外隐,状溢目前曰秀”,同样,陆机在其《文赋》中有“石蕴玉而山晖,水怀珠而川媚”之说,

タ杉,凡是最精彩的意蕴总是含而不露的。这种不露而欲露的表现手法从而折射出东方的艺术魅力,达到一种“物色尽而情有余”的境界,给人以意犹未尽的感觉,这大概就是影视中所应用的中国电影传统园林建筑所崇尚的含蓄之美吧。

ゴ统美学思想对中国古代建筑区域空间划分及建筑物的布局处理也有着深远的影响。红剧中贾宝玉与林黛玉吟诗弹琴的情节之中是以水岛亭堤均入眠帝,这是用的欲扬先抑、藏而不露的手法。绕过假山,来到远香堂,才能四面览景,过轩向南,经过一曲折廊道,可至廊桥小飞虹和跨水小阁小沧浪。在小沧浪北望,透过小飞虹,左可见一临水船形厅香渊,右可见堤上荷风面亭,远望山楼重檐翅角,窨层次丰富,这是用的“小中见大”“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幽深之感表达了空间情感的间接性及多重反复而达到之升华建筑物的实体与穿梭其间的空间相互掩映、虚实相生、“灵活多变”、藏而不露的总体布局。

ズ炀缰性傲值牡山的料以在湖石、黄石为主,能够仿真山之脉络气势做出峰峦丘壑,洞府峭壁,曲岩石矶,或以散置,或倚墙砌筑壁山等等,有以假山作为园林的主景的,叠山技艺手法高超,称盛一时。大观园中的各种人物场景是以园林建筑为主体,以适应园主人日常游憩、会友、宴客、读书、听戏等要求。如廓子的运用“或蟠山腰,或穷水际,通花渡壑,蜿蜒无尽”《园治》、曲尽随宜变化之能事。建筑物玲珑轻盈的形象,木构部件的赭黑色髹饰,灰砖青瓦的白粉墙与水石花木配合组成的园林景观,是有一种素雅恬淡有如墨泻染画的艺术格调。

ズ炀缰写统园林建筑群,它以中轴对称,逐一展开,具有强烈的秩序感。建筑四面,环抱、水、亭、堤、廊、廊随墙曲折,竖向随地势起伏,廊墙之间更突出一角小院点缀几处怪石,数竿插竹,一树芭蕉,光照到于粉壁,颇有画意,从一个空间到一重一重的空间,除了深远也给人以无限威严的心灵震撼。廊檐过渡曲回转。廊檐是中国电影传统园林建筑重要的组成部分,结合各种建筑的布局、因势随形,愿心独运,创造出一种重含蓄、贵神韵的咫尺山林,小中见大的景观效果。它在空间构成上与建筑的外部环境相互掩映,相得益彰,通过长廊院落、屏壁的阻隔与渗透使空间层次丰富,从而表达了含蓄多趣的美感特征。

ト缟纤述,红剧中所体现的园林建筑是占有空间,有形有色,以致有声有味的立体空间塑造。因此较其他一般建筑设计更加需要意匠。意者立意,匠者技巧,立意和技巧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立意和技巧均佳的作品属于上乘。藏而不露,含而有蓄的人物内心世界浑然一体。

而立意平淡,技巧再好也只能归之中乘。

ト、电影《红楼梦》中传统园林建筑艺术的气韵生动美感特征我们知道电影场景中不同的剧本所展现的传统园林内涵各不相同,但是电影角色的心理表达与型的创造在传统园林的背景下带给我们视觉的冲击力从而烘托与营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中国园林建筑艺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气韵生动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要求表现的总的精神,气质原本指人的心理素质,中国古代所诣气者,概括人心理方面的基础总和。古人所谓养气目的就在于提高它的“质”。

ニ谓韵质,也是指人的韵味、风度,它涉及气概、神态、风采、状貌、节操等方面,人的韵度含之于内者,叫气韵;表之于形者,谓风韵。两方面都达到完美地步,是谓神韵。

テ质、韵度作为艺人的品质特征,之所以转而用于建筑作品,原因就在于:有什么样的民族,人民就会创造出什么样的建筑风格,影视剧中建筑所创造的民族风格,它从精神上把握使整体的建筑艺术创作者气质韵度方面达到生动的地步。

プ髌芬达到气韵生动的地步这是创作方面一个总的要求,最早提出这一要求的人就是公元5世纪的美术家谢赫。他认为要达到气韵生动,在造型技法上,应注意骨法用笔,其中骨法即表现“风骨”的方法。例如,唐佛光寺,斗拱雄大,出檐深远,有刚致雄健的风骨。另外,在表现技法上谢赫提出了“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

ァ逗炻ッ巍肪缰械拇统园林处理是以前山前湖区,后山后湖区,两湖区的部分,这个区域看似分割,实质上是融为一体,疏中有密,密中有疏,布置紧凑,绕过大殿,沿幽静山间小路前行,靠近湖边,气氛为之一变。片中《红楼梦》的大观园的塑造具有气韵生动的美感特征体现了传统园林建筑的艺术的精髓,它突出了建筑物与环境的和协统一整体思想,充分表达出东方建筑的艺术思维的特点,是民族文化与传统园林建筑的艺术灵活的体现。

ニ摹⒔ 语

プ苤电影中的传统园林建筑景与物的美感特征,传承了中国园林艺术的精华,从博大、壮观到精巧细腻,无论是建筑物还是外部环境都蕴涵有意境、含蓄、气韵、生动的美感特征。营造诠释着传统文化氛围。如同中国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明史一样,中国电影中的传统园林建筑渗透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的深层内容,积淀了浓厚的传统民族文化底蕴,体现出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心理及民族气质。将传统园林建筑与电影的内容剧情风格方法以演绎从而赋予电影作品所表现含义和视觉的感染力,因此《红楼梦》剧中的传统园林不仅展示了角色的性格特征,而且还给人们带来了完美的艺术享受。

[参考文献]

[1] 刘勰.文心雕龙•隐秀[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

[2] 陈良运.中国历代诗学论著选[M].广州: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88.

传统园林建筑类型及特征范文4

(四川外国语大学 重庆南方翻译学院,重庆 401120)

摘要:作者通过调查研究重庆地区古建筑的产生发展的整个情况,揭示重庆古建筑的主要特征及现状,重新解读重庆地区古建筑文化。

关键词 :重庆;古建筑;历史;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3-0097-03

中国的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木构建筑结构、庭院式组群、讲究对称等特点为主,在世界的古代建筑中独树一帜。重庆地区的古建筑除了有着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外,还有着重庆地区本地建筑的特点,这些特点是由重庆特殊的地理位置、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及周围复杂的环境等因素影响形成的。

一、重庆地区古建筑的产生、发展和历史概况

经过200万年的漫长历史时期,重庆的古代建筑经过几个时期的发展。大概划分为三个时期:萌芽时期、形成时期及成熟时期。

(一)萌芽时期(从旧石器时期开始至夏商周)

1985年发现的巫山人化石,证明了200万年前就有猿人的存在,龙骨坡遗址系石灰岩构成的山体,共计出土了两件人类化石、一批石制品和120种脊椎动物化石[1]。从当地的地形地貌来看,巫山猿人应以石灰岩洞穴为居,这与中国其他地区的多处古人类居住地相类似。

大溪文化遗址的发现,证明了当时的人已经在长江边的台地上建房为居。大巫山西区长江南岸三级台地上发掘了210座墓葬,墓葬中清理出了1700多件文物,有石器、骨质工具,还有陶器和玉器。其他还有松绿石、海螺、蚌珠、象牙等物[2]。证明新石器时期重庆地区的先人已经开始走出穴居生活,来到地面建房为居。从柱洞等情况来看,大溪文化的房屋多为红烧土和竹材制成。

随着文化遗址的不断发掘,从这些文化遗存当中,我们发现了柱洞。这一遗存物证明了重庆地区先人已经从穴居走到地面建房定居。这一现象同时也说明了该地区人类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思想的进步。

(二)形成时期(从秦汉到唐宋)

根据重庆渝中区古城墙、永川区汉东城遗址、涪陵珍溪镇遗址、合川钓鱼城、丰都鬼城、大足石刻等地保留下来的古建筑以及随后的抢救性发掘,说明了重庆古建筑群落的成型。

巴人自迁江州(今重庆渝中区)以来,历经夏商周,灭于秦。公元前316年,为巩固秦朝统治,张仪在古巴国国都江州始筑城墙,南宋时期蒙古南侵,彭大雅据半岛地势筑城,基本形成了重庆古城墙的格局,是重庆秦、宋时期形成的古代军事设施建筑的典范。

2014年4月,考古工作者在涪陵珍溪镇遗址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唐宋时期的“柱础石”,其外沿刻有莲瓣纹,中间又有开凿的“臼窝”,这是唐宋时代建筑独有的特征。柱础是建筑物的木柱底端的一种构件,呈圆鼓形或多边形。为满足结构与视觉上的需求,其直径一般比柱子大。它的作用是用来承受屋柱压力并传递到地面,且能防潮防侵蚀[3]。这种柱础石大量用于中国古代建筑,属于石构件的一种。

宋代钓鱼城古战场遗址,城门、城墙、皇宫、武道衙门、步军营、水军码头等至今保存完好。除此之外,还有钓鱼台、护国寺、悬佛寺、千佛石窟、皇洞、天泉洞、飞檐洞等名胜古迹。在钓鱼城范家堰遗址抢救性发掘当中,考古工作人员发现了两座宋代大型高台建筑基址,均为条石垒砌,内部以红黏土夹杂石块夯筑。其保存状况较好,残高近6米,高台周边发现有排水暗沟等附属设施。此外两座高台建筑基址之间发现疑似“城门”的石砌拱券顶建筑,前后有八字挡墙,上部有连接两座高台的基础建筑。宋代高台基址及拱顶建筑均为钓鱼城首次考古发现。

丰都鬼城是巴蜀氐羌部落鬼族信奉巫术的文化沉淀,使得鬼城里有着像阳间一样等级森严的阴间世界,苛刑峻法也反映着现实世界统治者的残忍。这些寺庙的建筑以想象中的阴曹地府为蓝本,展现出了重庆古代建筑的奇特壮观。丰都古宗教建筑密集程度大,时代跨度广、文化价值高,使丰都成为重庆古建筑较有代表性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此外丰都还有汇南汉墓群,此墓群属公共墓葬群,各种土坑墓、砖室墓、岩坑墓和瓮葬墓交错,而青砖的使用则反映出了汉代建筑水平的提高,这在全国实属罕见。

根据上述考古发现与发掘工作的开展,逐步展现了重庆秦汉至唐宋时期的建筑形式。从秦以后,重庆地区的建筑风格逐渐受到了中原建筑风格的影响,不仅有木制结构的运用还有砖石的运用,运用到房屋、寺庙、公共设施和军事设施等大多数古建筑当中。

(三)成熟时期(元明清)

这一时期是文化交融的时期,先后经历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统治,两次湖广填四川(一次是在元末明初,一次是在清代前期)等的影响,造成了会馆的兴起。清末重庆开埠后,外国建筑文化渐渐对本土建筑造成影响,出现了西方风格的建筑、教堂等,也出现了富有当地特色的吊脚楼、古镇建筑、寺庙道观、会馆等。

通过重庆考古所对慈云寺遗址的抢救性考古发掘,考察了寺庙主体及附属建筑遗迹33处,包括殿基址4处、房址2处、院1处、排水沟8条、道路4条、焚烧坑6个、佛台7个、佛龛1处。出土了铜、铁、陶、瓷、石等各类明、清时期遗物百余件。本次发掘工作最大的收获是弄清了寺庙主体区域的布局与结构。此次考古调查发现了大型台基5进、石碑3通、各类题记8则、各类造像5尊、精美石构件9件及墓地3处。结合出土碑刻、题记及石质文物雕刻工艺和风格判断,此处早期建筑基址的年代上限可及明代晚期,下限至乾隆五十四年;晚期建筑基址的修建年代则为乾隆五十五年,慈云寺遗址是重庆地区目前保存最好的古代寺庙基址,其布局清晰、结构完整,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佛教考古价值,是认识与研究重庆地区的历史文化、明清时期佛教寺庙布局特点的重要实物参考。

在汉东城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城墙、房址、墓葬、灰坑、水沟、道路、陶窑等各类遗迹101处,房屋的柱洞、排水沟和墙体的基座等都被完整保留下来,面积共计10000平方米。此古城涵盖了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汉代、唐宋元及明清各个时期建筑风貌。

随着文物发掘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揭示了重庆这一时期古建筑的文化原素和本地特色。时代不断地变化,各地区文化相互交流,地方特色建筑逐渐与古镇相互融合(如徽式建筑)。特别是重庆开埠以后,本地建筑受到外国建筑元素的影响,出现了西式的圆拱、柱式等特征。

二、重庆地区古建筑的主要特征及现状

重庆地区古建筑是中国传统古建筑的缩影,它除了继承了中国传统古建筑的基本构造,还有它自身的特色,虽然保存至今的很少,但是留下来的仍然具有很大的文物和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一)古建筑的类型

重庆古建筑的类型有军事设施、公用设施、民用设施、园林设施和其他的古建筑形式。

1.军事设施。重庆因为地理环境特点的原因,有着非常丰富的军事建筑,如城墙、城门、碉堡等,这些军事建筑及设施分布在许多古城镇之中。重庆历来都是军事上的必争之地,如巴南区的丰盛古镇在古代是通往南川、涪陵的必经之地,其在清代修有数十座用于防御的碉楼,现今保存完好的有10座[4]。

2.公用设施。历史上重庆地区的公用设施有寺庙、道观、会馆、墓葬群、古镇村落老街和道路等。寺庙有很多,包括双桂堂、慈云寺、罗汉寺等;道观有老君洞、张飞庙、南山老君洞、沙坪坝龙泉洞等;会馆有湖广会馆、禹王宫、文昌宫等;墓葬有岩墓、砖墓、土坑墓等,古镇村落老街有磁器口、涞滩、双江古石板街、清西沱云梯街、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罗氏宗祠、巴县衙门等。

3.民用设施。重庆民用设施有民居、书院等。民居大多是传统的中式建筑,特色民居是吊脚楼。吊脚楼依山坡就势而建,因地制宜,是为了防洪防灾而建的,遍布于重庆各大古镇及重庆主城区。

书院在产生之初,常与僧院、道观为邻,选择的地址往往在深山老林中。古老的书院体系从中国唐代开始,到清末退出历史舞台,存在了1000多年。重庆书院大都是由寺庙或有钱人家的大院改建而成的,如磁器口古镇的翰林院。

4.园林设施。中国园林是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中的一种,讲究的是自然山水,融合了中国的各种建筑小品于一体。重庆的园林多属于寺庙园林和风景名胜区园林,寺庙园林与寺院结合在一起既表现出园林的形态,又反映出宗教的特征。构成寺庙园林建筑群的有亭、台、楼、阁、雕窗柱廊、桥梁和牌坊等,结合书法、牌匾、绘画、雕塑、建筑、家具等艺术底蕴,更便于寺庙与园林的完美结合。这些寺庙园林大多又处在风景名胜区内,与重庆山水相结合,通常是背靠山面临水的风水绝佳宝地,如华岩寺、老君洞等。

5.其他。重庆地区还有其他的建筑类别,如窑址、戏台、石刻雕塑和盐泉等。窑址,如涂山窑,清溪窑等;戏台有偏岩古镇禹王庙前名为万年台的戏台;石刻有涞滩摩崖石刻、路孔的千佛洞、北山摩崖造像、宝顶山石刻;盐泉有宁厂盐泉中的白鹿盐泉。

(二)重庆地区古建筑的主要特征

重庆地区的古建筑属于紧凑型山地建筑,有着本地的个性文化特征。重庆地区的建筑多以穿斗结构为主,少量抬梁式;砖木竹土为墙,竹作筋相当于现在的钢筋,再夹土或者碎石作夹壁墙;桃檐形式多样,有庑殿、悬山等;城镇街道多以青石铺之,因此很多古镇都有石板街之称;斗拱较简单,以实撑撑拱居多;吊脚楼设有阁楼、临街面的单挑或双挑外廊;窗有空花窗饰和镂空雕饰等,门主要是以合页门、搓板门为主;建筑群中都有良好的排水系统,用水主要是以打井取水。

1.建筑原料。重庆地区建筑原料主要是就地取材,如竹、木、砖、石等都是重庆本地方便取用的建筑材料。特别是竹子,此地竹料丰富,为这一地区建筑增添了独有的特色,竹的运用是重庆地区古建筑材料的一大特征。

2.建筑构图。重庆的建筑构图要从建筑个体和群组平面布局上分别来看,个体建筑还是以中国传统建筑为模式,坐南朝北、木砖瓦结构为主;群组建筑中布局非常灵活随意,建筑物与园林常常结合在一起。中国的院宅讲究的是规矩礼制,而园林讲究的是自然。在重庆地区寺庙园林中,宅没有特别讲究对称,而是随地形而建,空间形态中重庆古建筑物中通常分为单开间、双开间和三开间,宅与宅的关系变得主次不明,讲内讲外。

3.艺术特征。建筑美是设计美和功能美的组合,建筑的形成由于受到思维的局限性,有其不完美性。建筑是物质和精神共同构建而成的,不能随意地建造,建筑除了要满足精神的需求外,还需要稳定的结构。精神世界需用物质所表现,建筑是精神世界的物质产物。建筑形态通常由点、线、面、体、质、色构成,并运用光、阴影的作用,带给建筑的是不一样的艺术表现。建筑所处的位置、构成的形式都要遵从于功能。艺术特征由装饰、造型、山水文化、写意山水、诗意、文人墨宝等方面组成。装饰类别有门、窗、撑拱、脊饰、檐枋、拦板、雀替、家具、石桌石凳等。文人留下了很多诗、画形成了山水文化。重庆古建筑所处的环境各异,也因功能意境而不同,所表现的艺术特征具有独特性。在整体与单个建筑的关系中存在对比关系,单个的建筑具有节奏感,多样的单体建筑构成了整个建筑群,它又具有整体性。

(三)重庆地区古建筑的现状

通过对重庆地区的古建筑的走访及调查,重庆现存古建筑群,如古镇、老街和古城有数十个,里面的民居、商铺、牌坊等建筑群保留得相当完整,遭到破坏的古建筑也有许多。其中寺庙建筑也有几十座,但多数存在不少的损伤,因为白蚁噬咬、自然风化等原因还在不断地受到侵害。宗教建筑多存在于古镇中,市中心也有不少,多数都经过几朝几代的维修与重建而得以保存,当然也有很多毁于战争、文革等非自然因素。重庆地区古军事建筑文化保存最完好的是合川的钓鱼台,也有逐渐消失的重庆古城门。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古建筑,它们多集中在一处,有的已经被考古发掘出来,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尚未发现的还需要考古队调查研究。

三、重庆地区古建筑历史文化解读

重庆地区历史文化悠久,从早期的大溪文化到巴国文化再到陪都文化,先后经历了许多时期。如何去解读重庆地区的古建筑文化,需要从历史、地理环境与气候的影响、建筑原料、古时人们意识形态等来给予解答。

按功能可以分为民用建筑文化、宗教建筑文化、军事建筑文化和其他建筑文化。建筑文化发展受到社会政治、伦理、艺术、宗教等意识形态的影响,因为功能的不同而产生出不同的建筑文化,反映了重庆地区当时人们的思想情感。这些以功用来区别的建筑,同时满足了他们的生理、心理、物质、精神、实用审美、认知甚至信仰、崇拜等多种要求。

按形态可以分为山地建筑文化、吊脚楼建筑文化、移民建筑文化等。巴渝先民创造了丰富的建筑艺术、乡土文化。他们靠江河聚居,在西部平坦地区建房,因地(坡地)制宜,通过筑台、架空吊层、挑廊附岩形成了山地建筑文化。宗教建筑文化是由佛教、道教等以及其他宗教通过历史上的几次宗教文化的传输而形成的[5]。移民建筑文化是由于湖广填四川、清朝的三次移民等主要原因形成的,民居是山地环境的中国传统院落式,同时吸纳湖广、江浙等地文化涵蕴,在装饰上整合它们的雕刻、图案和彩绘。

除此之外,按原材料可以分为巴渝竹文化、巴渝石文化等;按建筑的整体性还可以分为巴渝古镇文化和巴渝宗教园林文化。巴渝古镇文化聚居形态因素较多,有交通、军事、商贸、移民、宗教等因素,也有自然、传承、移民、商贸等因素。宗教园林建筑文化在于对人文内涵的追求,用各种建筑小品来诠释所要表达的宗教文化主题。

总而言之,重庆地区的古建筑可以说是一部运用竹子的史书。大溪文化遗址就发现有用竹来建屋的考古发掘;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思想的传入,建筑多元化民族思想不断相互交融;宋以后文人的诗画书法元素融入建筑文化,在这些建筑中都有竹子的身影,时而作筋时而编作夹墙。古代建筑文化偏重于艺术与情感,重庆地区富有其地域特色,古代的建筑理念运用到现今建筑中去,如竹筋窨井盖,反映了重庆地区古代建筑建造者们的劳动智慧、时代要求、情感诉求以及价值观的体现,这也是当时一定时代的社会心理、文化整合中审美情趣和时代精神的体现。建筑文化是历史的沉淀,历史的沉淀赋予了建筑以灵魂。历史的沉淀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形成的。建筑是没有文字和声音的语言,通过自身的功能来表现出其创造性艺术,它又是人们的审美对象,需要与人之间相互依存。判断建筑美的标准需要根据地域、人等因素来做出,建筑所表达的美与不同的民族、时代、文化、历史相关,建筑文化代表着这个地区这个民族的生存生活方式、策略和智慧。

参考文献:

〔1〕朱松林.近代以来重庆100件大事要览[M].重庆出版社,2005.

〔2〕任桂园.大溪独特的文化形态[A].大巫山文化[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

〔3〕戴志坚.传统建筑装饰解读.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4〕莫代山.重庆古镇现存古建筑的功能分类与保护[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8(6).

传统园林建筑类型及特征范文5

[论文摘要]论述温州园林中乡土文化元素的应用,如城市传承历史的园林框架,内涵丰富的园林场所要素,以及底蕴深厚的建筑符号方面等,试图挖掘其内在的文化底蕴,以求在温州园林得到更好的应用和体现。

浙江温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以“永昌堡”为代表的人文遗存敦实沉稳,历经数百年风雨而弥坚,建造精美,体现了温州悠久的传统建筑文明。温州山川秀美,溪水习习,历来就是钟灵毓秀之地。以“楠溪江”为代表的自然景观吸收了江南山水的清新秀美的地域特色,同时也蕴涵着浓厚的江浙文明,讲究小桥流水、山回路转的文化意境。

一、得天独厚、传承历史的园林山水背景

温州具有良好的自然山水环境条件,以瓯江为主要的水空间轴,南、西、北为绵绵群山,环抱城市平原。东边为东海出海口又是百岛之乡的洞头列岛,瓯海江之中又有灵昆、七都、江心屿。城市中及郊区则是河网密布,又有一些小山头镶嵌其中。景观框架:

两圈:由山体围合形成内外两圈。

外圈:以城市周边远山包括瓯北罗浮群山、景山、吹台山、大罗山等,元宝型平原形态,形成城市的园林山水背景。

内圈:围绕老城区的郭公山、松台山、积谷山、中山公园、华盖山、海坛山等形成内圈,围合温州古城,是城市的历史文化极核,也是整个城区的园林公园框架。

两轴:由水体构成纵横双轴。

横轴为瓯江。它是温州的母亲河,是构成温州城市大山水的主轴线和景观通廊。轴中包含了(江心屿、七都岛、灵昆岛)三颗明珠。江心屿风光秀靓,古迹众多。这里是温州自然地理和历史文化的凝聚点,是温州的象征。纵轴是温瑞塘河。它是城市南北走向的生态轴。连贯温瑞平原,其支流密布延伸至城市内部各处,是构成城市内部山水园林的最主要场所。

一片:三水网,是温州水乡风貌的突出反映,是城市山水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点:杨府山是城区中部最高最大的山,是主城区中部的地标和景观控制点。

二、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园林场所要素

所谓的城市文脉就像人的性格一样,是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元素。它取决于一个地方所特有的环境特征、文化基因及价值取向。文化是一个城市园林发展和形成特色的基础。城市园林的建设不仅要利用自然的山水环境条件,还要把山水诗和山水画这些诗情画意的文化内涵融于城市空间环境中。

(一)温州典型的山水园林空间的场所要素。古榕、小桥、河流、凉亭、远山,是温州典型的山水园林空间的场所要素,是“温州山水画面中的景物。”在园林建设过程中既要保护传统的历史文脉和山水城市空间特征,又要力求把蕴涵其中的乡土文化元素应用其中,使温州园林更具地方特色,更具生命力。

(二)人与自然山水和谐的生活空间。温州平原是水网地带,传统的村落基本上沿河布局,而且分布较散,许多村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并创造了一些人与自然山水和谐的生活空间,我们的园林建设应吸收其精华,使城市的园林山水空间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形式。

(三)手法独特、别具一格的传统人文水景。“水”的意象来自于温州当地发达的山水文化。作为江南水乡,“小桥流水”、“近水人家”、“九曲十八弯”……,传统的水系构成不仅仅体现在自然山水当中,还体现在人文景观当中。村落、城市当中的水道不仅是生活用水的来源、交通运输重要的通道,还是文人墨客反复咏唱的题材,这种亲水的居住生活方式经积淀到当地居民的文化基因当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永昌堡”的护城河系统就是人文水景的典型代表。永嘉芙蓉村的水系处理手法尤为独特,其按“七星八斗”的思想进行规划设计。“星”指道路交汇处方形平台,“斗”指水渠交汇处方形水池。道路、水系都是结合散布的“星’、“斗”而形成的,其规划布局隐喻村寨可纳天上之星宿望子孙后代人才辈出如繁星。另一方面突出“利为战”的目的,其星可作战时指挥台,其斗贮水以利战时防火攻以水克火。主街中部南侧凿一内湖水色清冽。村内引溪水沿寨墙、道路沟通各“斗”形成流动水系清流涓涓,迁回于宅边、道旁既可供村民洗涤、防火,又可调整小气候。

三、古意浓郁、底蕴深厚的建筑文化符号

(一)楠溪江的耕读文化和民居建筑。楠溪江中游古村落及其乡土建筑是中国乡土建筑文化中最为突出、最为综合的代表。乡土建筑的存在方式是村落。每个楠溪江村落大体可说是一个完整的生活圈,村民的杜会生活自成一个独立的系统。楠溪江村落建村古老,有建于晚唐的,如茗番村、下圈村,建于五代的有枫林、苍坡等,大量的是两宋时期所建。楠溪江建筑类型相当丰富,几乎包括了商品经济发展前农村里可能有的全部建筑类型。尤其是以文化建筑,如书院、读书楼、文昌阁、文庙和一些起教化作用的牌坊和亭阁为典型。自隋到宋,特别是至南宋末年,宋室偏安江左,大量衣冠南渡,使楠溪江文化达到高崎。楠溪江以村落建筑为代表的文化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楠溪江的村落建筑虽然经历了近千年的沧桑风雨,却旧颜未改,仍然保留有宋代建筑的寨墙、路道、住宅、亭榭、祠庙、水池以及古柏等,处处显示出浓郁的古意及深厚的文化内涵。

(二)泰顺廊桥的古蕴遗风和精巧结构。泰顺被誉为“千桥之乡”、“浙南桥梁博物馆”,桥梁数量达958座,石碇步248条,结构类型也多种多样,有堤梁式桥(即碇步)、木拱桥、木平桥、石拱桥、石平桥等。据《泰顺交通志》记载,到1987年底,全县现存桥累共计958座,总长16829延长米,其中解放前修建476座,7923延长米。包括木拱廊桥、木平廊桥和石拱廊桥在内的明清廊桥30多座。其中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木拱廊桥6座。即泗溪姐妹桥、三魁薛宅桥、仙居桥、筱村文兴桥、三条桥。木拱桥以较短的木材,通过纵横相贯,犹如彩虹飞架宽阔水面,其巧妙的结构,令人惊叹!

四、结束语

21世纪的园林设计思潮不应该只是符合使用机能的需求,要力避大量制造普同性东西,更应在针对设计对象使用者的特殊性及个别性上多加著墨。今天的园林更加注重对作品本质和历史文化内涵的探求,以特定的形式体现出对历史文脉和环境的关注。历史对我们来说是一笔财富,但对历史的狭隘的理解却常常成为创作的羁绊。对历史的尊重不是沉湎于对昔日形式的怀念,而是创建一种符合当今时代的形式。园林人必须清楚,从设计对象所处的文脉中进行设计解析和创作,透过文化历史符号系统来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同时还要尽量摆脱已往的符号形式与结构,用新的技术、材料以全新的形式结构进行再诠释,发展那些有承接价值的传统文化。这样温州园林将更有乡土气息,有文化之根的作品更具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郑晓东.温州山水城市空间初探.现代城市研究,2001.1.

[2]彭慧锋.古典与现代的交融,传统与时尚的结合.华中建筑,2000.

[3]何光华.贝聿铭的建筑思想及创作手法[J].中外建筑,1998,(6):44.

[4]杨裕富.设计的文化基础[M].台北:亚太书局,1998.

[5]戈悟觉. 《瓯越文化丛书》.作家出版社,1998.

传统园林建筑类型及特征范文6

关键词:园林绿地;景观;建筑小品

在园林绿地中,建筑小品属于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改善城市环境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园林业非常重视建筑小品的设计。同时,园林建筑小品的多样性也会形成不同的景观,为游客带来愉悦的心情。

1园林建筑小品的特征与使用功能

1.1特征

园林建筑小品的特征包括情景交融、因地制宜等。因此,在规划园林建筑小品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应该根据情景结合的原则进行。而且,在规划园林空间时,也需要从不同方面出发,规划全局。在设计园林建筑小品的造型时,应该符合美观与表现力的需要。

1.2使用功能

1.2.1装点园林的景色。在规划园林建筑小品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应充分考虑到周围的园林景观,把建筑小品与园林景观充分结合起来,共同组成相辅相成、互相映衬的景色。同时,在园林绿地建设中经常会把建筑小品作为核心,它在园林绿地中居于中心位置,相关人员会通过别具一格的造型设计,营造优美的园林景观,装点园林的景色。

1.2.2欣赏风景。园林建筑小品属于一个固定的地方,它可以用来欣赏园林景观以及其他自然景物。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会将园林中的建筑小品作为欣赏风景的点。设计人员特意把一组建筑小品和游廊连接起来,组成可供游客欣赏园林全景的线路。

1.2.3引导游客观赏的路线。通常情况下,园路的布置和园林游览的路线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园林游览路线更容易引起游客的注意。在此过程中,建筑小品发挥着关键作用,一般都会发挥起承转合的作用。通过这种方式吸引游客的视线,引导他们沿着观赏的路线走。

1.2.4组织园林空间。在规划园林绿地的过程中,空间的组合与分布属于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现阶段,我国的园林空间变化大多会结合其他因素。设计人员利用科学的分配与布置,为游客营造不一样的艺术环境,让人欣赏优美的自然风光。

2园林绿地中建筑小品的应用

2.1休息型园林建筑小品

现阶段,我国的大多数公园、广场内的绿化地等建设中,设计人员都习惯布置一些圆桌、圆凳等设施,而且大多数会选择分布在湖边、树林内或者道路两旁。休息型园林建筑小品的作用是为游人提供可以休息、纳凉的地方。对于不同造型的建筑小品,其营造出来的绿化效果也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对于天然林来说,把圆凳的形状布置成蘑菇形,当人们走近树林后,会感觉蘑菇是自然生长在树林里,这会为天然树林增加很多趣味性。而且,可以在园林两旁与竹林内布置一些圆椅,这会使游客产生亲切感,同时,也会为园林景观增添更多的诗意。通常情况下,设计人员在规划园林建筑小品的过程中,都会尽可能地把它们设置在环境优美,适合游人休息的地方,其中,桌子和椅子可以完全分开,也可以组合布置。

2.2服务型园林建筑小品

园灯可以供照明使用;装饰园林美化及园林环境;指示及引导游人;丰富园林夜间的景色,园灯是一种非常吸引人的园林建筑小品。因而园灯设计应做到装饰得体、造型美观,其造型布局同所处的环境必须实现协调统一。另外,园林既是游人进行休息及娱乐的场所,又是开展科普教育以及进行文化宣传的重要阵地。

2.3管理型园林建筑小品

栏杆作为园林小品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起着防护作用外,还可以将园林内不同的活动内容空间有效分隔开来,有效组织人流并且划分活动范围。因为白粉墙能够与栗褐色门窗、灰黑色瓦顶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同时也能够将园林中的草木、山石及藤萝映衬得更加多姿多彩。

2.4饰景类园林小品

对于雕塑而言,虽然体量不大,且在城市园林绿地中所占的比重很小,但能赋予绿地鲜明而生动的主题,使绿地增色。雕塑大致可分为人物雕塑、动物雕塑、植物雕塑、冰雪雕塑以及表现我国珍贵文物的雕塑等类型。

3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在城市中的一些公园或者广场中,人们既会通过园林建筑小品衬托周围的自然环境,同时,也会通过园林建筑小品体现设计人员的观念。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在园林绿地建设中,建筑小品占据着重要位置,而且其可以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所在城市与地区的文化。因此,在规划园林建筑小品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应根据情景结合的原则进行。而且在规划园林空间时,也需要从不同方面出发,规划全局,营造优美的园林景观。

参考文献

[1]随妙如.园林建筑小品的种类及其在园林中的用途[J].现代园艺,2016(12)